沉思錄英文讀后感范文(19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看完一部影片后,根據(jù)個人的感受和理解,對作品內(nèi)容和主題進行表達和評價的一種表達方式。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作品內(nèi)涵,加深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閱讀的興趣和思考。讀后感是一種反思性的寫作方式,通過寫作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使讀書成為一種有意義的體驗。讀后感可以是對作品中的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也可以是對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和思考的總結(jié)。讀后感不僅可以展示個人的情感和思維,還可以培養(yǎng)個人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如何寫一篇有深度的讀后感?不只是簡單羅列故事情節(jié),而是要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和感觸,展示對作品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可以借鑒其中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式,來寫出自己獨特的讀后感。讀后感是一種個人的體驗和感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情感共鳴,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讀書的方式拓展視野,豐富人生。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一
    很少讀哲學名著,而對帝王哲學家那就更了解甚微了。
    看到《沉思錄》還是在上海書城,那塊“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專欄,翻閱著梁實秋先生的譯本,沒覺得像哲學著作。彩色的插圖,句句生活哲理,每一句都是那么值得思考,當即就買了下來。
    回家拜讀這后,覺得這確實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細細品味間,與兩千年的奧勒留進行一次思想接觸和交流,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
    瑪克斯?奧勒留,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帝王之所以被人們銘記于心,不在于他赫赫戰(zhàn)功,也不在于他勵精圖治,而在于他用希臘文寫成了著名的《沉思錄》。
    通過開篇梁實秋先生對原文作者的生平簡介,了解到在奧勒留執(zhí)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zāi)、地震、瘟疫、饑荒、蠻族的入侵、軍事的反叛等天災(zāi)人禍不斷,人們只知道奇跡不會出現(xiàn)而一切都無可救藥。即使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的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而這偉大的英明的帝王,正是以“哲學”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nèi)心的恬淡和安寧。因此,貫穿《沉思錄》最為明顯的,是那種隱忍而無奈的態(tài)度,豁然而達觀的心境,以及對人在時間流動中的悲劇命運的憂郁。
    以上是對書的整體概括,而喜歡這本名著,則更多看重的是它對我們現(xiàn)代大學生有著導航人生方向的作用,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點:
    首先,我想最重要的是目標堅定而明確?!盁o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藝盡善盡美?!边@個目標包括我們的工作,生活和人生目標。目標是基礎(chǔ),是憧憬,是一切行為的指導方向。我們?nèi)氪髮W時,也做過職業(yè)規(guī)劃,這些都是在樹立目標?,F(xiàn)今,我們的周圍充滿了這樣那樣的誘惑,變化和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過多的選擇讓人迷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腸炎道: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人生的道路需要我們不斷地回頭反思和抬頭判斷,尤其是處在這樣繁雜迷亂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偏離自己的人生方向。
    其次,就是奧勒留對“死”的見解。啟示我們: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死亡,抓緊實現(xiàn)人生價值。書中向我們闡釋,要以一種歡樂地心情對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并沒有受到損害,為什么一個人要去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此死是合乎本性的,本性的就不是惡的。但我們看那破“死”之后,不是消極地等待,我們要坦然面對它,在此基礎(chǔ)上,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意義。”我們需要抓緊時間,這不僅是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為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如陶淵明所說:“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在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著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xù)工作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里,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對寬容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冻了间洝分嘘P(guān)于寬容的思想為我們營造和諧的社會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提供了很好的啟發(fā)。普希金說:“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寬容是一把小巧的金鑰匙,能靈巧的打開兩顆相對封閉的心靈;寬容是一種明澈的潤滑劑,能融合兩顆相互抵觸的心靈;寬容是一縷輕柔和暖的春風,能帶給浮躁的人以寧靜、驕矜的人以謙虛。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錯誤和缺點的,關(guān)鍵就是在于我們看待和處理問題,不管發(fā)生任何事都得往好的方面想,多看別人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別人的不足之處要多多幫助和開導,用和諧和寬容的心包容對方。這樣一個團隊和生活中就會多一份陽光,人與人之間多一份親切。《沉思錄》讓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做一個胸襟寬闊、互助互愛、消除嫉妒心理的人。人生因為寬容多了太多的溫情,生命因為有了寬容添了幾許高貴。
    如果說以上是《沉思錄》對我們普遍大學生的指引,那么《沉思錄》對于我個人來講,卻有著另一種不同凡響的意義。
    我是一個常常過度焦慮的人,總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許下發(fā)展,對于過去也時常會突然泛起無法抑制的悔恨。“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么人能從他那里奪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只是他現(xiàn)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xiàn)在失去的生活?!蔽以俅我笞约海h離對未來所有事情的焦慮,因為那些事情即使發(fā)生了,不發(fā)生,我也會照樣用我對待目前時的理性,在那一日對待它。因為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會在時光里消逝,我的記憶會消失,別人記憶中的我也會消失。
    作為哲學著作,《沉思錄》對于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著不同的啟示,而對于我們大學生,這本書則是指引我們?nèi)松缆返膶氋F之書。我很慶幸在無意之中翻開了之本書,一個亂世的馬背的皇帝,用自我對話的方式,將自己帶有哲理的思想用樸實而無華麗修辭的詞句,通俗的表達方式徐徐展開。自己開始喜歡這樣的思考,為那種文字,傳達千年、百年的緣分所感動。也相信,每一個讀過《沉思錄》的人都能熱烈的開放自己的心,去尋找他能發(fā)自內(nèi)心喜愛,信賴的一切。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二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盡管隨著時間流逝,奧勒留寫書時的歷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來源已經(jīng)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難,可是我們?nèi)匀荒軌驅(qū)W到很多的東西。沉思錄這本書本來就由許多只言片語組成,可是正是從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讓我們吸取到精神的營養(yǎng)。
    書中闡述了很多人應(yīng)當具有的可貴品質(zhì),比如,卷一中所說的奧勒留的親友們所具有的品質(zhì)。有的人堅持仁愛寬厚,學會活的慢條斯理,為他人著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親切和藹又莊重威嚴。有的人低調(diào)樸實,不故弄玄虛。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們?nèi)ソ梃b??墒钦嬲顬榭少F的,不正是馬克奧勒留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長處的個人素質(zhì)嗎良好的品質(zhì),不只在于它讓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質(zhì)的人身邊的人生活地更愜意的環(huán)境,也在于,給擁有良好品質(zhì)的人一個與環(huán)境更加適應(yīng)的機會。這正是倫理的意義吧。
    讀一本書,有的是學會技巧,有的雖然不能讓人學會技巧卻能夠真正的使人的內(nèi)心發(fā)生改變。沉思錄是一本具有改變?nèi)藘?nèi)心的力量的書。
    讀沉思錄,讓我改變了自我的觀念。對善良,或者對自我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影響。在之前我一向以為,善良就是盡量讓別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學著尊重自我的理性。將理性與道德結(jié)合起來。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做事情。當然,依然沒變的是時刻記得盡量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正如書中所說,“不能被欲望驅(qū)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于與野獸無異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為一個人,自我將要做的事情是否對自我有益?!?BR>    對一本書,不一樣的人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人說沉思錄是一本哲學的冊子。在我看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對于自我生活方式的啟迪。它教會我們做一個冷靜而又達觀的人人是感性動物,上天在給予我們感情的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要衡量并且計算用不一樣的方式行事的得與失。
    書中很多地方給我們做什么樣的人供給指導:“時時處處只注意自我的行為正當、高貴和良善的人,他的心靈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窺探別人的內(nèi)心的黑暗,不要左顧右盼,而只是筆直地一路向前?!庇只蛘哌@句“在別人問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時候你能夠毫不猶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說出來?!蔽颐靼走@些事情很難辦到,可是至少它們供給給我們一些思路,讓我們?nèi)シ词∽晕业男袨?。我常常把這些話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認,人們常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無謂的抱怨之類的東西,可是,這類事情,是經(jīng)過仔細研究能夠避免的?;蛟S有成就與無成就的人的區(qū)別,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由于自我的無知,很多地方還讀不懂,可是這并不影響自我從書中獲得一些東西。比如馬克奧勒留一向在講與神性相連通的理性,或許他本來是要討論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的問題,可是對于我個人來說,了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經(jīng)是很大的收獲了。
    其實自我的收獲,或因為零散難以陳列,或因為抽象難以表達,所以上邊說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讀完這本書,更加堅定了我讀更多的書的信念,我將會在下學期嘗試著讀更多的書籍,盡量完成自我大一時為自我制定的讀完一百本課外讀物的閱讀計劃。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三
    《沉思錄》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讀的書,它為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該書充滿睿智而富而哲理,樸素無華,平淡無奇,卻直達心靈。它引導我們冷靜而達觀地對待工作和人生。作為從一名紀檢干部,《沉思錄》啟迪我,要干好紀檢工作,先從內(nèi)心的修煉開始:
    《沉思錄》告訴我們“寧靜可是是心靈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我對他的確定”。紅塵滾滾,世界喧囂,紀檢干部要堅持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zhì),守護心靈的凈土,歷練內(nèi)心的從容。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照照“黨章”的鏡子,學學“廉潔準則”的標準,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過去,審視自我,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我的不足,看看應(yīng)對名和利,能否堅持平常心,瞧瞧對待功和祿,是否迷失方向?!叭说綗o求品自高”,紀檢干部要始終堅持一種沉穩(wěn)、寧靜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要用平常心對待自我,以心靈的超越對待個人得失,以高貴的品質(zhì)和崇高的境界不斷塑造自我。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我們要不斷地審視自我的思想,洗滌自我的靈魂,守住心靈的寧靜,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zhì),不爭名奪利,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為利所動,不為名所惑,時刻堅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認識,不斷磨礪情操,堅持一身正氣,做一個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nèi)部的信念”。一個人的夢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的總開關(guān)。一個紀檢干部,他選擇了這個工作,他也就選擇了一種人生方式和態(tài)度,這就要求紀檢干部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內(nèi)心的信念,堅持原則,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趨利媚俗,不畏權(quán)貴?!耙裰帕⒂诓粩嗯拇虻木蘩酥暗慕甘∪徊粍?,馴服著它周圍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認,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一些干部喪失了立場和原則,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個人如果夢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場,迷失方向,《沉思錄》告訴我們,那他的結(jié)果將是“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你將是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信念決定方向,我們要堅守信仰,身處逆境時不泄氣,不放棄,身處順境時不驕傲、不折騰。要堅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社會,講黨性,顧大局,克服急躁、消極和抱怨的情緒,要堅定心中的夢想和信念,理性地認識自我的職責和義務(wù)。正確地運用好手中的權(quán)力,履行好神圣職責,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氣概和勇氣去完成夢想,成就事業(yè)。
    紀檢工作是一種特殊的事業(yè),應(yīng)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們不能冷眼旁觀,更不能消極和泄怠。《沉思錄》告訴我們“當你做擺在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于任何別的事情。”“只要我們遵循著理性行事,便無所畏俱,因為只要我們是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對于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堅持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堅定地“懷著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做手頭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我們要珍惜好崗位,堅持清醒,遇到詆毀不失志,遇到苦難不自卑,要榮辱不驚,經(jīng)得起風浪;一份權(quán)力就是一份職責,在其位謀其職,我們要加強學習,不斷進取,在實踐中總結(jié)新經(jīng)驗,探索新辦法,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耕好手中的“職責田”。
    引用書評的話:“《深思錄》是一本能夠安頓靈魂的書,是一本能夠啟迪智慧的書,更是一本能夠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凈和高貴的哲學自省書”。愿各位紀檢干部能從此書中得到啟發(fā),不斷修煉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強道德和人文修養(yǎng),堅持寬廣的胸懷,以從容豁達的心態(tài)、理性清醒的認識,飽滿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創(chuàng)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四
    《沉思錄》作者是古羅馬帝國皇帝奧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學家”。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們銘記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戰(zhàn)功,也不在于他的勵精圖治,而在于他在鞍馬勞頓中用希臘文寫成了著名的《沉思錄》。該書不同于一般的哲學書籍,而是一位有著強烈道德感的統(tǒng)治者的“內(nèi)心獨白”。該書不僅僅成為西方歷史上最打動人心的巨著,還被許多世界名人視為人間至寶,曾被譯成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等。該書是斯多亞派哲學的重要里程碑,書中記述了作者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理箴言。
    奧勒留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學習過希臘文學、修辭、哲學、法律與繪畫等。在他執(zhí)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zāi)、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zāi)人禍不斷,盡管他以其堅定的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jīng)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哲學,他試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因此,貫穿在書中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隱忍而無奈的恬淡和達觀,以及對人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的杯具命運充滿憂郁的深刻洞察。
    奧勒留是斯多亞派哲學家最杰出的三人之一。根據(jù)斯多亞派哲學,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謂“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無所謂善,除了罪惡之外便無所謂惡。所謂美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節(jié)制。外界之事物,如健康與疾病,財富與貧窮,快樂與苦痛,全是一些無關(guān)輕重之事。凡事有屬于我們潛力控制范圍之內(nèi)的,有屬于我們不能控制的,例如愛憎之類即屬于前者,高貴尊榮即屬于后者,總之在可能范圍之內(nèi)須要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對宇宙整體負有義務(wù),應(yīng)隨時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體的利益。如果生存下去無法盡到做人的職責,有時自殺也是正當?shù)?。奧勒留在書中對于生死大事反復叮嚀,但是他不信輪回。
    與2000年前先哲奧勒留進行思想交流,使我的思想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作者完美的人格令人景仰。我覺得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優(yōu)秀品質(zhì):
    1、仁愛寬容。在書中,奧勒留說:“我們每一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于他們是我的同類,我仍然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wù)”。他與鄰人甚至是惡人相處,銘記“同源”之情,常懷一顆寬恕之心,學會忍耐和寬容,學會忍受一切。
    2、民本情懷。在書中,奧勒留說:“我理解了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quán)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和一種最大范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這既是一代帝王對政治倫理的深刻解讀,又是其體民、愛民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冻了间洝返淖掷镄虚g,我們很難找到其對“帝王身份”的所謂認同感。因為作為哲學家,他在這部曠世奇書里,始終是以“人”的身份來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個“業(yè)余的兼職”,這對一個身居皇位的人來說是極為難得的。思想家羅素認為,奧勒留的這本書“證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職責的負擔沉重,并且還為一種極大的厭倦所苦惱著”,這就應(yīng)說是相當準確的決定。盡管他總是擺脫不了想引退去一個寧靜的鄉(xiāng)村度過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3、恬淡達觀。奧勒留說:“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這句話是作者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完美體現(xiàn),他認為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取,就是珍惜和把握此刻的生活。他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或決定(即意見)。他說:“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決定”。作者主張,人應(yīng)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認為,生命務(wù)必像成熟的麥穗一樣收割,一個人誕生,另一個人赴死,把死亡視作自然的有益運轉(zhuǎn)。他時刻告誡自己要觀照內(nèi)心,不僅僅行動要高貴,而且動機要純正,認為“一個人退隱到何處,也不如退隱到自己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
    4、自省內(nèi)練。作者好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告誡鏡子中的自己。在書中,他這樣對自己說到“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這不是歷經(jīng)滄桑之后絕望的結(jié)論,而更像是一段無奈和悲哀的喟嘆。在那樣一個戰(zhàn)亂不斷,災(zāi)難頻繁的時期,這種自省、喟嘆、沉思的好處并不低于前瞻。作者認為要常常自省以到達內(nèi)心的平衡,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5、勤勉謙遜。奧勒留以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的工作,在他統(tǒng)治的大部分時間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里度過?!冻了间洝反蟛糠志褪窃谶@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他見賢思齊,從父母兄弟及周圍人們的身上汲取優(yōu)良的品質(zhì),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化成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zhì)。他期望人們熱愛勞動,了解生命的本質(zhì)和生活的藝術(shù),尊重公共利益并為之努力。
    6、胸襟博大。作者以憂郁和高貴的筆觸向我們傾訴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和對宇宙、自然與人之本質(zhì)的沉思。在他看來,宇宙是一個井然有序的整體,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聯(lián)系并共同分享有一個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質(zhì)就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作者還認為,現(xiàn)時中的許多力量是人力所無法抗拒的,所以我們就應(yīng)欣然地接納他們。書中蘊含的那種天下一家的世界主義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諧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五
    《沉思錄》是一本寫給作者自己的“筆記”,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意外地”給所有人呈現(xiàn)了一個人赤裸裸的靈魂。后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獲得了這筆精神財富。
    我時常在感到浮躁時撿起這本書,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我在從中得以窺見我的靈魂,所有丑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羅曼·羅蘭似乎是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講過,讀書是在讀自己或者是在檢查自己,而不是在讀書,這句話用在這本書上尤其適合。有心人都可以在這本赤誠的反省書中照見自己的靈魂。歷史上并不是只有這一本剖析自己靈魂的書,后世的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汀也寫過《懺悔錄》,近代的法國哲學家盧梭也寫過《懺悔錄》。但不同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并沒有打算把《沉思錄》公諸于眾。因此《沉思錄》中重復的道德說教是更為真誠和動人的:這是一個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誡自己應(yīng)該如何生活,最終在自己的靈魂中刻下這些信條。因為如同馬可奧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遺忘也是強大的習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訴自己才能記住。他寫道:“你時常怎樣想,你的靈魂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第61頁)。
    回頭再看看馬可·奧勒留的身世,他是歷史上被譽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最后一位,而羅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他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長大,衣食無憂,很難想象為什么出身于這樣階級的人會選擇“斯多亞式”(另譯: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當你聯(lián)想到另外一位偉大的斯多亞派思想家愛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隸階層。當然,我并不是在奇怪居然有個奴隸成為了一個哲學家(因為蘇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貧如洗,雖然他不是奴隸),而是在奇怪一個位高權(quán)重,甚至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quán)的人居然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且是斯多亞哲學家,而不是(更有可能發(fā)生的)伊壁鳩魯主義者(字面意思上的享樂主義者)!斯多亞哲學流派,廣為人知的是它的禁欲主義觀念。(這個哲學流派是希臘化時期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此外還有伊壁鳩魯主義、懷疑主義、柏拉圖主義等等或多或少地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哲學的流派。)斯多亞學派主張宇宙是統(tǒng)一的實體,是一種有秩序的、規(guī)律的整體。這是一種古老的宇宙觀,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諧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為物質(zhì)的總和的宇宙)。這種觀點相信存在一個宇宙的原則,即自然法,而人作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應(yīng)該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為其部分的人也應(yīng)該理性地生活。奧勒留寫道:“你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你從何處來便將消失到何處去,也可以說你將經(jīng)過一番變化而回復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第39頁)。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亞主義者認為我們應(yīng)該摒棄生活中的欲望、激情,不貪圖享樂,因為人的本質(zhì)是理性的。這樣的教條直覺上更適合于貧寒的人,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沒有更多可以失去:他們沒有名譽、財富、權(quán)勢。相對來講,作為一個帝王,奧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則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說,他可以擁有所有他想擁有的東西(當時)。試想一下,在今天,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是中產(chǎn)、上層階級),能夠絲毫不留戀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東西嗎?對于我們來說,盡管生活中有諸多不順,也會眷戀所擁有的東西,比如各種廉價的娛樂。當然,你也可以說,或許他厭倦了所有東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棄甚至更為簡單,那么,現(xiàn)在又有幾個應(yīng)有盡有的名人放棄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來。19世紀的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有名言:權(quán)力導致腐敗,絕對權(quán)力導致絕對腐敗。財富和名譽可以類比之。因此,奧勒留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成為一個斯多亞主義的哲人是極其難得的。
    在這本《沉思錄》中,可以窺見一個偉大的靈魂是怎樣的,他寫到死亡:“死,和生一樣,是自然的一項秘密——幾種元素的組合,又離析成為那幾種元素——絕不是什么可羞恥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動物的本質(zhì),與人生的法則亦無任何抵觸”(第37頁);寫到為人處事:“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們不能分辨善與惡。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麗的‘善’的性質(zhì),那丑陋的‘惡’的性質(zhì),那和我接近的行惡者本身的性質(zhì)——他不僅與我在血統(tǒng)上同一來源,而且具有同樣的理性與神圣的本質(zhì)所以我既不會受他們?nèi)魏我粋€的傷害(因為沒人能把我拖累到墮落里去),亦不會對我的同胞發(fā)怒而恨他?!保ǖ?4頁)寫到如何生活:““隨時下決心,像一個羅馬人像一個大丈夫似的那樣堅定,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嚴肅而不虛驕,要懷著慈悲、自由與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一份命運的抱怨?!保ǖ?頁)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依舊能夠從他(以及其他東西方偉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學到一些人生智慧,這真是一種神奇的事。畢竟人類的生活方式、知識水平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或許的確是有一種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恒的。歷史上只有少許人在思想的盡頭發(fā)現(xiàn)了它。而普通人既沒有發(fā)現(xiàn)它也沒有興趣發(fā)現(xiàn)它,畢竟“存在”已經(jīng)足夠美好,不一定要發(fā)現(xiàn)“本質(zhì)”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較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亞哲學是關(guān)于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學之一。它的倫理學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關(guān)于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認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節(jié)制、公正,擁有這些美德,人就能過一個好的生活,甚至來講,斯多亞哲學所教導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夠?;蛟S我們不能放棄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們快樂的事物,但同時也能認識到,就算沒有這些外在的事物,一個人也可以過一個充足的生活。如奧勒留所寫的:“所以從今以后,你該隱退到你自己那塊小天地里去,不要過分緊張,不要急躁,要從容自持,要像一個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公民,一個塵世凡人,那樣地去面對人生?!?BR>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六
    馬可·奧勒留(120-180年)是羅馬帝王哲學家,在征戰(zhàn)和治國間隙,寫作了12卷本的沉思錄。本人買的是小本的口袋書,經(jīng)常翻閱,挑選要言,一是自省,二是讀給學生。昨日靜坐,回想生活工作的經(jīng)歷,有些感受,便隨手記下幾條。
    春風可以帶來溫暖和綠色,但同時跟來的也會有沙塵和垃圾。因此,當我們做好事大事的時候,應(yīng)該爭取減少壞因素的發(fā)生。
    生靈是對生命的敬稱。但如果一個生命總是處于混沌和茫然之中,他就只是一個生命而已,與雜草和豬狗無異。
    集體的進步需要集體的信念,而集體的信念來源于領(lǐng)導者的智慧和執(zhí)著。
    我歌頌執(zhí)著。沒有信念的人永遠不會執(zhí)著。哪怕一個求乞者,只要他堅持去奔走,他也是一個執(zhí)著的人。但執(zhí)著一念還需要懂得真理,一個積極的人應(yīng)該懂得去為人們共同的幸福而執(zhí)著。
    當我們快樂時,我們忘記奮斗的艱辛;當我們痛苦時,我們卻只關(guān)注眼前的艱辛。
    教育不是簡單的培養(yǎng)技能,教育應(yīng)體現(xiàn)教育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毅力。沒有精神影響的教育是低層次的教育。教育等于改造。
    壞情緒是殺死我們熱情和希望的兇手。我們不愿接近那些沉浸在苦悶、彷徨、憂郁、抱怨、畏懼和懦弱情緒中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失敗者,但他們是需要不斷自我拯救的人。
    讀格言是自我教育或集體教育的好形式。當我們匆忙行進的時候,我們離不開那些激昂奮進的話語。那些話語會給我們安慰,給我們指引,給我們力量。在班級工作中,格言的力量更是顯而易見,雖然學生們囿于生活閱歷的缺乏和思想信念的淺薄,有些還暫時難以理解。但經(jīng)常說格言讀警句能令他們走出困境,睜開眼睛。格言是愛思考的人的精神結(jié)晶,是他們所有經(jīng)驗與知識的縮影,是他們所有行為的指南針。
    我是愛激動的人,因此,我更贊美理性。理性是我們對自身和世界、思想和行為、已知和未知、感覺和存在的預(yù)想與判斷。這些之所以能成為理性認知,是因為他們合乎科學、歷史、社會和思維的邏輯與規(guī)律。我們應(yīng)追求秩序、完整和效率,摒棄混亂、瑣碎和忙亂,只有這樣,工作才更有效果,學習和思考才更見成功。
    大氣魄需要大心靈,但我們太多的時候被“小”字包圍。我們低估自己,畏懼困難;我們低估別人,看不見別人的偉大;我們低估環(huán)境,看不到危機和希望;我們低估時代,落后于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我們在一個小圈子里轉(zhuǎn)圈,追求也變得狹隘,感情也日趨麻木和低落。
    做事需要不斷反思。反思需要奮起。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七
    讀后體會:
    1、只要你的心中容納整個宇宙,理解時間的永恒性,洞察每一事物的瞬息萬變,從生到死的短暫過程,以及不僅在生之前而且包括死之后的無限時間,就會擁有大格局。
    2、在生活中,被自己的勞碌而搞得疲憊不堪的人,也與不務(wù)正業(yè)者沒有什么差別。
    3、不要因遇到小人而憤怒,人生中遇到小人有必然性。
    4、一個人心里越平靜越接近于力量。
    5、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6、人生終極支撐是哲學。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八
    馬年初一,我的叔叔從美國給我?guī)Я艘槐尽冻了间洝?,我在拜讀它時,好像能夠清晰地聽見它樸實的聲音。
    它是那么的寧靜,甚至有點喃喃地細語。
    一種可以穿透我的靜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這本書是作者寫的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的對話,是在寫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著作者,“哲學的沉思”成為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
    作者在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
    這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人極為相似,他們必須也要考慮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于行動。
    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一個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人們總是在拿手電在找別人的毛病,卻從來不去關(guān)照自己的問題,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靈去審視自己的過去,去反省自己的過往。
    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決不僅僅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tài),還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還需要這個人具有平靜,安寧自我反省的思想;還需要有一個自我到無我的跨越,一種在思想或思維上的從經(jīng)驗進入到超常的自覺,一種大徹大悟。
    透過《沉思錄》,我看到一個深刻而又平靜的人站在我的前面,同時我就告誡自己:錯待了自己,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的靈魂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人的靈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更少苦惱,擺脫了激情的心靈就是一座堡壘,因為人再沒有什么比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你得到庇護。
    這一堡壘是不可摧毀的,而不知道這一點的就是一個無知的人,知道這一點卻不飛向這一庇護所有的人則是不幸的人。
    偉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將化為塵土,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應(yīng)當真誠而正直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人生的幸福,不是感性的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感覺。
    這何止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就是自我的心里獨白,這就需要將自己的心靈大門敞開,這也是解剖自己的`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與囑托。
    我真的感覺到了一位哲人心靈寧靜,寧靜到了偉大的程度。
    我只能滿懷敬畏之情虔誠的凝視著頭頂上的北斗。
    我讀后的感覺和作者一樣,擺脫和脫離不了外界的干擾,我理解《沉思錄》的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純樸,思維的敏銳,意志的頑強和批判的徹底。
    最終落實到主題上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根據(jù),標準和尺度這一崇高的追求。
    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
    一本書的好壞,我認為主要看它能否觸動了你的心靈,從而能夠說服你,進而改變你,對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話。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九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盡管隨著時間流逝,奧勒留寫書時的歷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來源已經(jīng)不可考察,也因此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難,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詫W到很多的東西。沉思錄這本書本來就由許多只言片語組成,但是正是從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讓我們吸取到精神的營養(yǎng)。
    書中闡述了很多人應(yīng)該具有的可貴品質(zhì),比如,卷一中所說的奧勒留的親友們所具有的品質(zhì)。有的人保持仁愛寬厚,學會活的慢條斯理,為他人著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親切和藹又莊重威嚴。有的人低調(diào)樸實,不故弄玄虛。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們?nèi)ソ梃b。但是真正最為可貴的,不正是馬克奧勒留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長處的個人素質(zhì)嗎?良好的品質(zhì),不只在于它讓生活在具有美好品質(zhì)的人身邊的人生活地更愜意的環(huán)境,也在于,給擁有良好品質(zhì)的人一個與環(huán)境更加適應(yīng)的機會。這正是倫理的意義吧。
    讀一本書,有的是學會技巧,有的雖然不能讓人學會技巧卻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內(nèi)心發(fā)生改變。沉思錄是一本具有改變?nèi)藘?nèi)心的力量的書。
    讀沉思錄,讓我改變了自己的觀念。對善良,或者對自己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影響。在之前我一直以為,善良就是盡量讓別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現(xiàn)在,慢慢的學著尊重自己的理性。將理性與道德結(jié)合起來。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做事情。當然,依然沒變的是時刻記得盡量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正如書中所說,“不能被欲望驅(qū)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慮,自己是不是出于與野獸無異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為一個人,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是否對自己有益?!?BR>    對一本書,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有人說沉思錄是一本哲學的冊子。在我看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對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啟迪。它教會我們做一個冷靜而又達觀的人人是感性動物,上天在給予我們感情的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要衡量并且計算用不同的方式行事的得與失。
    書中很多地方給我們做什么樣的人提供指導:“時時處處只注意自己的。行為正當、高貴和良善的人,他的心靈是多么坦然?。〔灰Q探別人的內(nèi)心的黑暗,不要左顧右盼,而只是筆直地一路向前?!庇只蛘哌@句“在別人問到你在考慮什么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說出來?!蔽抑肋@些事情很難辦到,但是至少它們提供給我們一些思路,讓我們?nèi)シ词∽约旱男袨?。我常常把這些話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認,人們常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無謂的抱怨之類的'東西,但是,這類事情,是經(jīng)過仔細考慮可以避免的?;蛟S有成就與無成就的人的區(qū)別,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由于自己的無知,很多地方還讀不懂,但是這并不影響自己從書中獲得一些東西。比如馬克奧勒留一直在講與神性相連通的理性,或許他本來是要討論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的問題,但是對于我個人來說,了解尊重自己的理性已經(jīng)是很大的收獲了。
    其實自己的收獲,或因為零散難以陳列,或因為抽象難以表達,所以上邊說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讀完這本書,更加堅定了我讀更多的書的信念,我將會在下學期嘗試著讀更多的書籍,盡量完成自己大一時為自己制定的讀完一百本課外讀物的閱讀計劃。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qū)別在于,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透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冻了间洝窞槲覀儍艋撵`,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jīng)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边@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志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對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后才有較為深入和系統(tǒng)的思考?!冻了间洝?,這是溫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圣經(jīng)》之后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于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shù)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shè)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于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便能戰(zhàn)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按藢?,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shù)乃伎?,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就應(yīng)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么,“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彼偸沁@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透過閱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quán)所統(tǒng)治。如果說,神和道德扮演著同樣的主角,都是人類欲望的救贖之路,那么,神但是是基于道德而產(chǎn)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zhàn)自己內(nèi)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guān)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己。他們和賽內(nèi)加一樣,試著借助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nèi)心困境。終究如拔著自己的頭發(fā)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于是,他們走向神?!弊呦蛏瘢椒踩缥覀?,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后,其實便是宏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nèi)祟愖陨淼牡赖?。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nèi)心欲望戰(zhàn)斗的一生,而戰(zhàn)斗的終極目標,但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zhàn)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么這個社會的丑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一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后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我今天有幸讀到了這本書給了自己一些人生啟發(fā)。
    《沉思錄》可以說是一部自我對話錄,一個人的自剖之語,一部私人日記。多年來他的帝國一直動蕩不安,危機四伏,甚至可以說兵荒馬亂,加上軍隊的內(nèi)訌,他的年輪幾乎是在戰(zhàn)車下轉(zhuǎn)動的,他的身體也十分疲憊。盡管所到之處,人們都在高呼“皇帝萬歲!”但皇帝本人卻深知來日不多,一種壯士一去不復還的預(yù)感徘徊在他心頭。不過他早已作好隨時放棄生命的充分準備。作者利用四方征戰(zhàn)與政事辛勞之間的片暇,記錄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開啟了別樣的風景。遠古與當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進取終難替代內(nèi)部心靈的安頓。今天,當工具理性與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時,我們更有必要從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故園。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nèi)心的意見,并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作者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nèi)居羞@些品性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惡性質(zhì),知道前者美,后者丑的人。作為知道做錯了事的人的本性是與我相似。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說得一樣,人畢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也知道善惡美丑。但有人卻偏偏選擇了從惡。作者說:不論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這段時間來清除靈感上的陰霾,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我們每天都要進行反思,我們每天做了什么。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時間也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我們剩下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在衰老之前,我們應(yīng)該要保持理智。
    讀了《沉思錄》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二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么程度,就去看奧勒留的《沉思錄》,如果想知道人能壞到什么程度,就去看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
    上面的話是外國文學老師上課時說的,最近看的書全是他推薦的,他說他認為我們在大學里必讀的兩本書是《沉思錄》和《君主論》。這學期的外國文學課換了個老師教,原來一個好的老師真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一門課的興趣啊[皺眉]好吧,之前的老師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課有點照本宣科,聽完記不住他講了什么,當然,記不住不能全怪老師啦......
    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shù)目紤],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當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于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純凈,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他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欲望亦無所畏懼,滿足于你現(xiàn)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于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jié)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人能阻止這一點。
    對啊,人活著總得去做點什么,那就請好好努力吧。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三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個茶幾,有“洗具”,也有“杯具”。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直面人生更多的是直面“杯具”。我認為,只有永不言棄的人,才可能在直面人生中笑傲“杯具”,擁抱“洗具”。
    1、不怨天,不尤人?!拔覀冞@代人惹了誰?我們還沒有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房子已經(jīng)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人家是講心的;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人家是講金的?!保@是調(diào)侃,也是抱怨。但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試問誰能靠抱怨取得成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生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過程,與其用消極的心態(tài)怨天尤人,不如用積極的心態(tài)適應(yīng)環(huán)境特別是消極的環(huán)境,這(來源:)樣人生將日臻完美而無往不勝,反之則望洋興嘆而難有所為。因此,直面人生首先就要保持積極心態(tài),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往積極的方面思考,用積極的語言,久而久之,自然會擁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體驗屬于自己的靚麗人生。
    2、不拋棄,不放棄。荊棘和玫瑰相伴,艱難與完美并存是人生旅途的常態(tài)。周文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孔子顛沛各國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臏刖足成就兵法,凡高在窘迫中造就了油畫藝術(shù)的輝煌,貝多芬失聰后依然把音樂推向巔峰,這些都說明了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只有不拋棄、不放棄,人的聰明才智才有可能發(fā)揮到極至,才能“玉汝于成”,演繹出人生輝煌。當然,付出艱辛卻得不到回報也是常有的事,但沒有排除萬難、堅韌不拔的精神,沒有經(jīng)年累月、毫不松懈的耕耘,肯定不能取得豐富的成果。法拉第經(jīng)歷十年失敗,才悟出“法拉第電磁感應(yīng)定律”;愛迪生經(jīng)過上萬次失敗,才發(fā)現(xiàn)開啟光明的鑰匙。所以,在暫時還沒有取得成功的時候,不要心浮氣躁,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淺嘗輒止,不要輕言放棄。也許那時離成功已經(jīng)只有一步之遙,只要繼續(xù)走下去,就有希望,就有可能見到勝利的曙光;如果放棄就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意味著曾經(jīng)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和白費。退一步講,即使沒有成功,捫心自問,總可以這樣回答,我不僅努力了,更重要的是在失敗中收獲了成功的種子。
    3、不驕傲,不自滿。“滿招損,謙受益”。人生在世,要有謙虛謹慎的美好品德。只有謙虛的胸懷,才能有海納百川的吞吐之勢,在不斷吸納諸多養(yǎng)料中進步成長,只有謹慎的性格,才能在逆境中從容處事,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不會驚惶失措和氣餒。我們都應(yīng)該具有這種美德。要有不卑不亢的處世態(tài)度。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不能在人之上,就高高在上,不把人當人,自高自大,過于張揚,過于猖狂。在人之下,要把己當人,不能奴顏媚骨,一味討好別人,沒有一點自尊。要有心平氣和的精神境界。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yīng)有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態(tài)度,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tài)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四
    這是一本富有哲學思想的書。作者受斯多葛學派的影響,書中充滿哲學的思辯。他認為“死亡與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yīng)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并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jié)構(gòu)之理。”至少那時的馬可·奧勒留對生命有一種理性的認識,而不依附于神學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此外,他還認為事物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而且相互聯(lián)系著,他說“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諧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現(xiàn)的事物不僅表現(xiàn)出繼續(xù),并且表現(xiàn)出某種奇妙的聯(lián)系?!薄拔沂怯尚问胶唾|(zhì)料組成的,它們都不會消逝為非存在,正像它們都不可能由非存在變?yōu)榇嬖谝粯?。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變化帶回到宇宙的某一問好分,并將再變?yōu)橛钪娴牧硪徊糠?,如此永遠生生不息。”由此作者發(fā)出要關(guān)愛人周邊的人。
    這是一本有關(guān)道德教育的書。作為帝王,他熱愛學習,但學的不是用人御人之術(shù),也不沉迷于權(quán)力情欲之中,他重視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這對現(xiàn)代人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現(xiàn)實社會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皬奈腋赣H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薄皬鸟R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彼麡O力宏揚人性的真善美,認為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按藢挘熂簢馈钡墓庞柸巳硕贾?,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shù)目紤],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么,“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世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己為社會做了什么。
    這是一本對人生充滿思量的書。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quán)所統(tǒng)治。但作者有勇氣挑戰(zhàn)自己內(nèi)心,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guān)鍵一步。他想到這世界如果無法改變,那么只能選擇改變自己。他試著借助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nèi)心困境。他對善與惡的思考,痛苦與快樂的選擇,正直與陰謀,權(quán)力與義務(wù)等,其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人類的道德。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真正扮演救贖角色的其實便是我們?nèi)祟愖陨淼牡赖?。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nèi)心欲望戰(zhàn)斗的一生,而戰(zhàn)斗的終極目標,不過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zhàn)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么這個社會的丑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馬可·奧勒留他告誡人們在輕看世俗的榮譽、名聲,他說“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遺忘了”“不要老想著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著人認為最好的東西,然后思考如果你還未擁有它們,要多委熱切地追求它們?!?BR>    書中也充滿了心理學的知識,馬可·奧勒留認為引起我們情緒變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這與abc理論是完全一致的。
    本書的最后一章節(jié)還特別論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說:“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許多病人之后自己病死了。占星家們預(yù)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運也把他們攫走。亞歷山大、龐培、凱撒在粉碎數(shù)以萬計的騎兵和步兵、頻繁地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之后,他們最后也告別了人世?!弊髡咴偃蛉藗冋宫F(xiàn),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是天命。圣賢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誰都無法逃脫。必然面對的事情,恐懼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引發(fā)了我們對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精彩。要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就得從個人的修養(yǎng)著手,無論是品德修養(yǎng)還是業(yè)務(wù)素質(zhì),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提高。一個人只有奉獻于社會,有益于社會,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政府官員多讀此書很有必要。
    在本書中,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彼偸沁@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五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nèi)憂外患,沒什么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為軍人,他戰(zhàn)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guān)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gòu),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于賑災(zāi)。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學,在于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后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tài),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彼偸沁@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diào)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如果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tǒng)一起來。他關(guān)于人的德行的強調(diào)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diào)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六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jīng)被風刮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guān)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后,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xù)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么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lián)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于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贊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yōu)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于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這是一種屬于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存活著,時刻等待著爆發(fā)。神明對于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著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jīng)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著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fā)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難的壓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七
    其實我是更喜歡讀小說的,但偶爾也會附庸風雅地讀點其他書籍,就象網(wǎng)絡(luò)紅人鳳姐的搞笑名言“我經(jīng)??吹亩际巧鐣?jīng)濟學和一些文學類的著作!比如說《知音》和《故事會》”。
    但《沉思錄》除外,這是我自覺的想去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獲的越多,并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于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shù)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shè)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為我們凈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zhì)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瑯瑯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边@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志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說得好,有大師風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后,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啟發(fā)與品味。不要說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xiàn)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八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沉思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于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啟發(fā)和收獲。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nèi)ミ^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么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fā)現(xiàn)都不能改變的?!冻了间洝匪?,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lián)結(jié)的,這一紐帶是神圣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lián)系。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jié)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jié)構(gòu)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diào)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如果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tǒng)一起來。他關(guān)于人的德行的強調(diào)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diào)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該書有許多閃光點、以下幾點對己有很大啟示:
    正如他在《沉思錄》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以此為鑒,學會善于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沉思錄》作者反復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恒地織著與你相關(guān)聯(lián)的線。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于他們是我的同類,我們?nèi)砸拼麄?。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wù)。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構(gòu)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為和活動限定于有益社會行為,因為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對于一切出于整體而分配給我的事物,我不會不滿意的。由于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就會對所有發(fā)生的事情就滿意了。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
    當今,我們作為每一個社會人,很需要發(fā)揚這種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并沒有受到損害,為什么一個人竟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東西都不是惡??傊c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么差距呢?當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坦然面對它,并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為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這就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著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xù)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里,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沉思錄英文讀后感篇十九
    世界上很多哲學家在不間斷地探討人生問題,人活著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么?至今沒有答案?!藶樨斔?,鳥為食亡’好像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畢竟人與動物有區(qū)別,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為了信仰和事業(yè)甚至為了愛情,不惜生命,也有人茍且偷生,一輩子混日子。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說過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的?!边@句話代表了大部分人群思想。今天的文明社會,很多人信仰宗教,把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神靈、上帝和佛祖上,驗證了‘命與天’的關(guān)聯(lián)。20xx年前一位叫馬可·奧勒留的古羅馬皇帝,在戎馬生涯中記錄了一本《沉思錄》。他崇拜神明,但在生與死問題上有其獨特的看法,他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shù)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shè)了靈魂的階梯,他竭力用自己的語言試圖解答‘人活著為什么’‘生命究竟有無意義’這些問題。這位帝王的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和未來的社會都將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同樣會令后人敬仰。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數(shù)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思索和尋找這三個古老的哲學命題答案。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結(jié)果,是微觀物資自然結(jié)合演化的結(jié)果,它經(jīng)歷了復雜的結(jié)合過程和時間考驗,也可以這樣認為人從自然中來,最后回到自然中去?!冻了间洝纷髡哒J為:“人生也是這樣啊,昨天或前天你出生時從宇宙那里得到呼吸的本領(lǐng),有朝一日你又要將它還回去,從哪里得來的,便還到哪里去”。這個觀點實際是人們對人生的一個基本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你就不會懼怕死亡。小說《紅樓夢》中的主人公賈寶玉他自己并不知道是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甚至感嘆“活著真沒有趣兒!”他是一塊多余的石頭,最初由一僧一道帶來,最后又由一僧一道帶走,‘既從空中來,應(yīng)向空中去’。單從故事表面上看覺得荒誕無稽,但它揭示了人從哪里來還得到哪里去深邃的哲學道理。
    “人生是一場戰(zhàn)爭,一段旅途。”自然界里昆蟲,出世以來就靠自己覓食,它的母親只是提供了一個有食源的環(huán)境,能否生存全靠自己去努力。人比動物要優(yōu)越得多,在幼年、少年完全由父母精心照顧,但仍然避免不了疾病的侵襲。人的一生除了要與疾病磨合外,還要與自然災(zāi)害相斗,與人相斗也是常事,特別是踏入社會后會遭遇各種風險,甚至會遇到惡人的傷害。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敘述了生物界“必得進行生存斗爭而不免遭遇重大的死亡?!边@是一場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即適者生存。人類也是一樣。“生活的藝術(shù)與其說像是跳舞,不如說更像角力,因為人生不可預(yù)見,必須牢牢地站穩(wěn)腳跟,準備應(yīng)付四面八方的攻擊?!币虼?,從廣義上講人生確實是一場戰(zhàn)爭。人生也是一段旅途,人生經(jīng)歷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就像行路一樣,有時很順利,有時也很艱難,當你即將走完人生時,你會感嘆:“人的生命如此短暫”。
    “人生便是朝生暮死”這個論點是對生命過程的高度慨括。“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灘黏液,明天也不過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塵?!鄙乐g不過一線之隔?!八篮蜕粯?,都源于自然的奧妙?!比说纳c生物界一樣是有限的,一切源于自然的一種轉(zhuǎn)換,終究會走向死亡,“生命像割刈成熟的麥穗,這一批長出來,那一批倒下了?!比艘怀鍪?,就一天天向墳?zāi)箍拷?,雖然有過它的旺盛期,但很快就會衰退直至死亡。美國的企業(yè)家史蒂夫·喬布斯有一句名言“記住,你即將死去”,這是在告誡人們,生命是暫短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隨你的心靈和直覺,也正是生命意義所在。
    “死后最長久的名聲微不足道”“所謂的‘名垂千古’是什么呢?只是虛無罷了?!焙芏嗳嗽谌松凶非竺?,總想留下痕跡和渴望美名,沒有想到人死了什么也帶不去,即使留下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會逐漸淡忘?!冻了间洝分嘘P(guān)于名聲有很多敘述,作者認為追求名聲是不明智的,他既對自己要求,也是對世人告誡:“無論如何要謹記:你和別人都會很快死去,不久之后你們的名字也將被后人忘記?!敝袊彼未笤娙颂K東坡有一句名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比松拖聒櫻阍陲w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三國時期軍事家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果不看淡名利,人就會失去志向。人生在世不可為名利和名聲困惑,盡管你在世的時候名聲大噪,死后也會被人遺忘。名利也是一樣,生前獲得了巨大財富,死后你卻享受不了,即使幾代親屬繼承,最后也將散盡。人活在世界上,應(yīng)該努力去探求生活的意義。
    “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好人”“做一個樸實、謙虛的人”。一位古代的皇帝的思想境界超過了現(xiàn)代受過教育的人,他努力從哲學中去尋求生命的意義,他沒有故弄玄虛,而是從生活中點滴做起,他從他身邊人和親屬中學習別人長處和優(yōu)點,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成為這樣的人吧:樸素。善良、嚴肅、高尚、不做作、愛正義、敬神明、溫柔可親、恪盡職守。”當他把生死看透后,并沒有消極對待現(xiàn)實,而是在盡自己的責任,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抓緊時間奔向自己的目標?!叭粢蛊返抡橛谕晟?,就要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末日,既不放縱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顯得虛偽?!薄安还軇e人說什么做什么,我自己一定要做個好人”他就像一塊裴翠,始終保持著天生的光彩。
    讀完了《沉思錄》,深感人生短暫。如果始終選擇在無意義的生活之中就猶如一具僵尸。其實在生命未結(jié)束時有很多事情值得人們尋求,“追求更優(yōu)雅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要用盡自己的才華多創(chuàng)造一點美?!睙o論結(jié)果如何,你努力了,你沒有浪費時間。人生要像一盞燈一樣,不到熄滅就不會失去光芒。
    記住馬可·奧勒留留下的一句話吧:“好好把握那只屬于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現(xiàn)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能平靜、安詳?shù)囟冗^你的余生,成為一個與你內(nèi)在的神明和諧一致的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