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朱自清的春讀后感(優(yōu)質13篇)

字號:

    讀后感通常是在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觀看一部電影后,對其內容和體驗進行觸動和反思的一種記錄和表達方式。讀后感是個人主觀體驗與客觀評價的結合,它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進一步展開思考,也是一種對作者表達的回應。讀后感可以是積極的,可以是消極的,可以是思考,可以是感慨,也可以是啟示。通過寫讀后感,可以更好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思想,同時也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寫讀后感時,應該注重結構的合理性和語言的流暢性,以提高文章的整體質量。以下是一些網(wǎng)絡上的讀后感摘錄,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靈感。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一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的"小牛犢"了。
    時間就是和朱自清說的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時間老人是沒有情面的,文中朱自清對時間的流逝有著另一番解釋,被偷了,逃跑了。
    他將時間的流逝也說成是"溜",使讀者看起來,時間更像是一個頑皮的小孩。
    有時時間就是那么的不給你一點挽回的機會,他在你的每一個動作和思考中悄悄的走了。
    不讓你留下更多的痕跡。不讓你擁有更多的猶豫的機會。
    家長們老是告誡我們時間一去不復返,確實,日子逃去如飛。這單單是對時光流逝的感嘆,更是人們對青春不再的感慨!
    文章倒數(shù)第二節(jié)的問句"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雖然作者并沒有做正面的回答,可是我能從這句華中知道"人不能白活一輩子"!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二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自清春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梅花在此,我想對全世界的人們說:“讓我們大家一起讀書吧!一起去讀自己所需要的書吧!知識是無價之寶呀!”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征。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著奮斗著,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現(xiàn)在做起,憧憬著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里,即使在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仿佛呈現(xiàn)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柳風?!睆闹?,我能感覺到,風是多么地溫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著一樣,而且在空氣中還夾著清新的土味醞釀著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界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么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著輕風流水應和著?!边@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jié),是最適合放風箏了。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三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像是走進了一片森林,頭上的天空被樹陰遮的嚴嚴實實,但森林里卻散著慵懶而自然和諧的光芒,不是華麗的采光燈,卻是映照了作者內心情感的柔和顏色。紅、粉、橙、藍、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個不同的世界。
    ——題記。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小學的時候就學了這篇《匆匆》,在那個年少無知又單純的世界,我們激動的在語文課本上已經(jīng)度過的三千多個日子濃縮成一個數(shù)字,然后一天給這個數(shù)字加一,最后一個月后就把這件事全然拋到了腦后。都是這樣的'??墒菚r間還在不停不停地流逝,日子還在一天一天的往我們的反方向跑,然后我們過了5年級,過了6年級,然后現(xiàn)在馬上又要進高中。有的時候真是覺得這樣的光速實在太不可思議,不管是快樂、悲傷,無論怎么跪著向上天祈求多一些時間,時間還是一樣冷漠的繼續(xù)跑著,然后才會有我們恍然大悟的開始發(fā)奮、努力,開始學會跟時間一樣的速度或是比時間還快的與它賽跑。
    有的時候我們會贏,我們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內超額的付出了許多,這個時候就有種絕妙的成就感。但這種堅持真的很困難。有很多次在時間還沒有到來的時候我興致勃勃的列出了一張計劃表,還不停的鼓勵和安慰自己“我已經(jīng)按照自己的能力設定計劃了,一定可以完成!”心情更好些的時候還有興趣為我的計劃表加上好看的花邊。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期限到頭了,心情也變糟了,計劃表上的紅勾勾寥寥無幾……有什么辦法嘛!誘惑人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總是對自己太好了,覺得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行動就跟著意愿走了。
    因此,6月份15歲了以后,我在新一年的目標就是,一定要學會怎么利用自己的時間,讓自己為自己成功的付出感到自豪!大家一起跟時間競走,然后小步跑超過時間,再大步跑把時間拉開一大段距離,回過頭享受勝利的快樂吧!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四
    春天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季節(jié),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
    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征。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著、奮斗著,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現(xiàn)在做起,憧憬著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讀了一篇由朱自清爺爺寫的一篇散文——《匆匆》,朱爺爺在文中寫出了自己過了八千多個日子里,迷茫的徘徊著,沒有留下一絲絲痕跡,日子卻悄然無聲的流失著,而感到頭涔涔,淚潸潸。時間的匆匆更讓自己過得空虛。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頓時清醒起來,回往過去,我又是怎樣度過這四千多個日子的呢?時間流失得太快,十一年就這樣在我的不經(jīng)意中流逝了,往往,流逝的時間會讓人喘不過氣來,回想起來就象昨天發(fā)生的事一樣清晰。
    在這十一年里,我也不算過得空虛無味,雖然在這廣闊的世界里,還抵不上萬分之一,但是,我可以說,我學到了,我明白了,我吸取了!雖然這是很渺小,但在這流逝的時間里,我利用了所有的時間來充實我的生活。我過去的經(jīng)歷就象退了潮的大海,雖然已經(jīng)不再洶涌澎湃,但是,還是將貝殼留給了沙灘;就象落了山的太陽,雖已不復光輝,但是把星星留給了銀河。
    時間的匆匆雖然讓人措手不及,但是只要你細心去利用他,去努力的追求你所想的目標,你就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你把時間運用的多么的恰當,多么的充分,在你的人生中,留下意義。媽媽曾引用了一段保爾的名言給我說過:人最寶貴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只能擁有一次。因此,他應當這樣度過他的一生:等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荒廢年華而悔恨不已,也不會因為一事不成而羞愧難當;這樣一來,當其臨終時,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上最壯麗的事業(yè)(應該是自己喜歡和傾情的職業(yè))。
    你無法逃避也不能逃避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未來那就要你怎樣的去面對和利用那匆匆的時間了。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六
    朱自清先生不愧為寫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腸百結,令多少讀者掩卷沉思。這篇《冬天》,作者擷取生活中的三個片斷,不僅寫了他慣常寫的父愛,而且將之擴展到友愛、情愛。既揭示了親情的美好,又昭示著友情的綿長。
    文章開門見山,點明題目“冬天”,先描寫父子四人圍坐在“洋爐子”旁邊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豎起的“洋爐子”,熏得烏黑烏黑的“小洋鍋”,以及“嫩而滑”“熱騰騰”的豆腐,一個個物象,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凸現(xiàn)出冬天的寒冷和父愛的溫馨。第二段寫作者和兩個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潔的月光,“軟軟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淺淺的微笑,這一切,雖時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貴,作者記憶猶新。第三段,寫寂寞山城中妻兒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無定所,但即使客居他鄉(xiāng),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兒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屬于屋外空曠的山城,而不屬于屋內情意綿綿的家。最后總括全文,點明即使是冬天,“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全文就像一部無聲電影,質樸、自然,一個個特寫鏡頭,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親情、友情和愛情。
    巧妙地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與內心的溫暖形成鮮明的對比,營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氣氛。比如第二幅畫面,月夜泛舟西湖。時令是冬天,時間是晚上九點多鐘,當時的環(huán)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只劃子”,“山下偶爾有兩星燈光”(可見人們大多入睡了),且“有點風”。而我們三人感覺像是春天:“暖風吹得游人醉”,“我漸漸地快睡著了”;“s君口占兩句詩,”我們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驅散了冬天的寒意,濃濃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嚴寒。
    另外,文章的語言質樸飽蘸著情意,比如寫父親夾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一“仰”一“覷”一“伸”一“夾”一“放”,詮釋了無言的父愛,飽含著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為題,串起三個感人心懷的片斷,表達親情友情的珍貴。情真意切,回味雋永。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七
    傍晚,我斜靠著窗臺,在日暮的余光里讀著朱自清爺爺?shù)纳⑽摹洞掖摇贰N乙呀?jīng)看過這篇文章幾遍了,媽媽也給我讀過一次,可我卻是在這夜幕將臨的時刻,感覺到了時間輕輕巧巧、從容不驚地邁著小步。前望漫漫,回首才是匆匆。
    現(xiàn)在,我只能珍惜每一分鐘。我可不想“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BR>    現(xiàn)在,我只看到枯黃的樹枝了。我想時間還是會回來的吧,不過,她不能回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因為我們要成長。
    我真不敢想,如果轉眼我的爸爸媽媽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我又會是怎樣?我有點害怕但我更渴望長大。如果爸爸媽媽有一天回憶變得“匆匆”了,那么,我希望里面沒有憂傷和病痛,沒有離愁和遺憾。
    現(xiàn)在,我想太多了?!把嘧尤チ?,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時間呢?到底能不能回來?我們暫且不管她罷,我只想追上她的腳步,不在漫漫里迷茫,也不在匆匆里徘徊。
    匆匆。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八
    綠,這種神奇的顏色,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是動人鮮活的。
    “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這是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中那醉人的綠時發(fā)出的感嘆。綠是醉人的,綠是奇異的.。我幻想著我也去了那梅雨潭,見到一大片一大片醉人的綠,仿佛仙境似的,令人心曠神怡。
    我不禁想起了我家鄉(xiāng)的那顆璀璨明珠——西湖。
    西湖,同樣是一位少女,她一年四季都穿著裙紗,她的微波很明亮,夏天總能看見她映襯著太陽的倒影。西湖會唱歌:風吹到湖面上,會發(fā)出“啫啫”的響聲;西湖會微笑:泛起微波時她總是在微笑。西湖她也有活力,細柳、荷花襯著她的小巧可愛;樟樹襯著她的高大強壯。梅雨潭與西湖取長補短,便是人世間最美的天堂。
    梅雨潭,朱自清的向往,人世間的天堂;西湖更是如此。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九
    當我讀完《綠》的時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這綠的仙境中我仿佛真的感受到那么明亮、深密、醉人的綠。
    從文字間,我輕輕地撫摸,細細地品味,用心地感受。我仿佛飛越了時空,與朱自清爺爺并肩站在梅雨潭邊。當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時,我會不禁吟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梅雨瀑布沒有詩中的壯觀,沒有詩中的高聳入云,沒有詩中的……卻有著獨有的晶瑩多芒,獨具風韻,讓我不禁感慨萬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猶如鏡般明澈,有節(jié)奏地搖蕩,在深綠地伴襯下,散發(fā)著魅力,或像深色的翡翠、或像水嫩的豆腐,或像帶露的碧葉,真怕無意間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離和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爺爺?shù)淖⒁?;若不是它神奇的魅力,怎能使朱自清爺爺為它贊誦;若不是它晶瑩多芒的瀑布,怎能讓朱自清爺爺為它驚詫。它沒有長江一泄千里,它沒有兵馬俑般世界聞名,它也沒有長城壯觀宏偉,它只有那種清新脫俗的綠,清澈如境的明,頗似豆腐的嫩,那種獨有的魅力。
    繪畫的美,動態(tài)的美,音樂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爺爺?shù)墓P下。他寫出了對梅雨潭喜愛,對溫州的贊美,對大自然熱愛。在筆墨的渲染下,我也被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顛倒,如癡如醉,讓我愈來愈佩服這鬼斧神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懷著遐想、懷著感慨、懷著憧憬,合上書本,激動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綠總是在眼前浮動。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十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每當我聽到這句話,就不禁想到朱自清的散文《憎》,作者在文章中細膩地刻畫了社會的冷漠,文中這樣寫道:“……一個不相干的人死了,……圍著看的雖有十余人,卻都好奇地睜著眼,臉上的筋肉也都冷靜而弛緩……”“……我鋒利地感著一切的驕傲,狡猾,侮辱,殘忍……”“……他完全勝利,臉上換了愉快的微笑,侮蔑地看著默了的我……”文章的字里行間,深深地流露出作者對社會的冷漠,感到無奈和憐惜之情。
    何謂冷漠?即冷比冰水,令人不寒而栗!
    縱觀當今,社會上確有冷漠:油罐車不慎翻車漏油,周邊村民爭先恐后上前哄搶,置受重傷的司機安危于不顧。歹徒光天化日下?lián)尳?,在場上百人目睹搶劫,竟無人出手援助……這些血淋淋的事例無不令人深思。
    誰人不知?冷漠令人喪失真情,真情泯滅會有“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真情泯滅會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真情泯滅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真情泯滅會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由此可見,沒有真情的社會是如何令人毛骨悚然。
    我們呼喚——真情永存!
    范文(通用3篇)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十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那是我上初中時,從語文課本上讀到的,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再讀過先生的文章,心中所憾的是無法走進先生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書店里,我找到了一本先生的作品精選,那飄著淡淡墨香的文字,讓我陶醉,讓我愛不釋手了。
    重溫《綠》的夢境,梅雨潭的瀑布突然間就活了——“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我反復地詠讀,先生在這句話里連續(xù)用了“花花花花”四個同音字,而為何不用“花花花”三個字呢?“花花花花”四個字,讓這動聽的流水聲,連綿不絕,仿佛是在音樂大師的指尖輕輕跳動的琴鍵,帶給我們歡快愉悅的聽覺享受,賦予了一切生命之源——水無限的生命力!而“花花花”三個字讀起來就感覺有些缺少水的樂感和生氣了。
    喜歡先生那精彩,流暢的文筆,讀先生的文章,也讓我們看到了先生那顆熾熱而透明的心,這是一種影響我們后輩如何做人,如何作文的精神財富!
    重溫《綠》的記憶,她純凈而空靈,眼前的一切親切而美麗……。
    此情、此景、此地,那樣地熟悉。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十二
    陽光暖暖的,灑在那個木質書架上。打開窗子,才發(fā)覺春來了,那片明媚的陽光照耀在那本《森林報·春》上,隨手拿起一看,整本書也似乎洋溢著春的氣息,便入迷地看了起來。
    植物們也在作者的`筆下描寫得生動、風趣而準確,這樣不僅不會感到枯燥,還會學到許多知識。知道一些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氣象知識看似渺小,其實不是的,將來,我們長大后,森林,湖泊,等地方都是由我們管理,我們就成為了它們的主人,如果不知道一些常識,怎能好好管理呢?想到這,我如夢初醒,頓時明白了了解自然是多么重要。
    但作者維·比安基之所以能寫出這么細致地描寫出春天里,森林中的變化以及生物們的活動,是因為他在平日里注意觀察,并且很耐心地研究一切,最終得出結論。
    這個自然很大,有著無窮無盡的秘密藏在里面,它們往往藏在一步一草一木中,只要你懷著一顆好奇而真誠的心,認真鉆研,耐心觀察,相信,一定會有新發(fā)現(xiàn)和新結論。只要你堅持下去,相信你一定能成為一位大自然的有心人。
    仔細觀察,你們會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環(huán)境不斷地被破壞,人類都在無視自然,不斷開采自然,其實,科學家都正在通過從大自然中的汲取,才能利用它們?yōu)槿祟愒旄#?,我們要保護大自然,多種植物樹木……這樣,我們的家園才會更美麗,空氣更加新鮮。
    《森林報》之春,謝謝你,在2019年的春天遇見你,遇見最美的綠色。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篇十三
    居住在城市里的現(xiàn)代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已經(jīng)喪失了對季節(jié)與鄉(xiāng)土的敏感。如果你在一個玻璃幕墻密閉的寫字樓里上班,那你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一個由燈光和空調所調節(jié)的恒定環(huán)境,外面無論如何刮風下雨都不會感受得到,甚至直到下班走出大樓才會發(fā)現(xiàn)外面正在下雨。至于說“鄉(xiāng)土”,對城市居民而言,“鄉(xiāng)土”本身是否存在都是個問題,因為至少在中文語境中,這好像通常都是指某種遠離城市喧囂的鄉(xiāng)野環(huán)境,而城市是景觀雷同的水泥森林,對生活多年的大都市懷有“鄉(xiāng)愁”,這似乎是一種矛盾修辭。無論在哪里,城市都是受到最強烈人工干預的環(huán)境,也許只有生活在其中的藝術家和窮人還保持著對季節(jié)流逝和地理細節(jié)的敏感。
    為什么要說這些呢?因為正是這種對周遭時空變遷的麻木,使人們喪失了永恒。城市中的典型景象是不分晝夜、紛至沓來的,因而對時空的感受也都是碎片化的。但要深入感受一個地方的風物和季節(jié)變遷,卻必須在藝術敏感之外,還須加上深厚的情結與長時間專注的觀察,而這才是最難的。除了像大學教師這樣特殊的群體外,如今人們很少會長時間生活在同一塊狹小的地理區(qū)域內,并且還能一直對它加以持續(xù)的關注——又或者,雖然長年生活在同一個小區(qū)里,但并不覺得它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景物。然而在東方的審美中,時空的遷流中包含著最深沉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何《徒然草》中要這么說:“仔細想來,我在世上已經(jīng)了無牽掛,只對于時序節(jié)令的推移,還不能忘懷。”
    早在這本《無盡綠》出版之前,我便在豆瓣上看過宋樂天的文章與照片。這些文章常圍繞一些恒定不變的主題:鄉(xiāng)土、手工、博物、世情;而那些照片還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她經(jīng)常從同一個角度反復拍攝同一個風景在不同季節(jié)、天氣、光線下所呈現(xiàn)的面貌,讓人從畫面上就能感受到那種時光的綿延。用她在書中的一句話說:“天竺是我在杭州常去的地方,一度曾保持了一周一次的到訪頻率,逐漸也就成為那兒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了。一年當中,無論什么時節(jié),什么天氣,得空時總想再去一趟,似乎那里存在著無盡的未知?!?BR>    這或許是一個觀察者最重要的品質:他/她既要足夠專注和投入,又不能對已經(jīng)了如指掌的事物熟視無睹,而須保持著一種始終還有無數(shù)細節(jié)和未知有待探求的好奇心。無疑,這需要極大的耐心。我想起許多年前一次爬黃山時遇到的事:那次剛好煙雨籠罩群山,云海蒸騰,在一處山坳避雨時,正遇到一個攝影家在那里,他的表情就好像一個已經(jīng)蹲守了三天三夜的狙擊手。攀談起來才知他已拍了二十年黃山,各種景象之下的黃山,他說黃山從來不會讓他感到膩煩,相反好像每個角落和瞬間都是不一樣的,百看不膩。
    人們或許很容易將這種專注歸結為某種“情懷”或“情結”——這一點,本書的自序中倒也不隱諱,里面說到全書篇章多以植物為主角,“喜歡親近花草樹木,對于鄉(xiāng)村出身的人來說,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然而并不是所有鄉(xiāng)村出身的人都具有這樣的敏銳的觀察,多數(shù)情況其實剛好相反,那就像魚也無法像一個海洋學家那樣觀察海洋。這里有一個矛盾的要求:既身在其中對其有著情感紐帶,又能把鄉(xiāng)土作為一個客體來觀察。
    或許也正是這一點,使得宋樂天的文章不同于其他許多純抒情式的散文(這實在很多),她的趣味不是文人化的,倒不如說更像個植物學家或手工藝人:她對那些景致風物念茲在茲,但最感興趣的卻是像田野調查一樣去弄清楚它們到底是怎么回事,因而不滿于早先許多人的解說“往往語焉不詳,甚而有張冠李戴”。在這些地方,她簡直像一個實驗室里的科學家,在像用茜草根染布料著色,或用艾草青汁做糕點時,對配制、工具材料、制作步驟和最后效果的測試上,可說是某種匠人精神般的認真??赡芤惨虼?,在記敘這些時,她也不像有些散文家那樣在情緒上不加節(jié)制,或在想象力上天馬行空,甚至倒有幾分拘謹。
    不必說,《無盡綠》所提到的許多風物、民俗,都是典型的江南景象。雖然她寫的主要是錢塘江兩岸的杭州與紹興(所謂“吳山青,越山青”,據(jù)說書名一度擬為《兩山青》),但里面所提到的草頭、采茶、簪花、賣花、蛇莓等等,大多是江南一帶村鎮(zhèn)長大的孩子曾體驗過的事,甚至她里面提到小時候母親抱著她去抓鬮分田,我也有過一模一樣的經(jīng)歷。只不過像木蓮豆腐、蔥包檜、天竺香市、打桂花這些,的確更有杭州那種特殊的風味。在中國或許也難有另一個城市能像杭州一樣,四時花信能登上報紙的新聞版面,那顯然也是因為市民們一直關心今年桂花最早哪天開。
    和很多事物一樣,鄉(xiāng)土和自然在漸漸遠去的時候,也就成了人們懷舊的對象。在日本,也是在工業(yè)化基本完成的1960年代,人們才開始重新回到鄉(xiāng)村去發(fā)現(xiàn)“日本之美”,并開始重新找回傳統(tǒng)的手工藝。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現(xiàn)在也行進在同樣的道路上,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鄉(xiāng)土、手工、民間記憶和植物感興趣,而能滿足這種愿望的書籍卻又是如此之少。和以往不同,對居住在城市里的新一代人來說,現(xiàn)在農業(yè)、園藝和手工都不是一種職業(yè),而更多地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而那是值得人們去追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