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優(yōu)質16篇)

字號:

    教案內容需要根據學科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等因素進行科學的編排。教案的實施需要教師的實際操作經驗和教學技巧,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教學問題。這些教案范例覆蓋了不同學科和年級的教學內容,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一
    1、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驗證和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探索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圓的面積,并能應用公式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yǎng)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體會數學來自于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探索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圖。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知。
    1、師:四年級時,我們學習了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方法,誰來說一說它們的面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肯定。
    2、提問:圓的周長怎么計算?已知圓的周長,如何計算它的直徑或半徑?
    3、引入:我們已經研究了圓的周長和直徑、半徑的計算方法,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圓的面積是如何計算的`。
    (板書:圓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促進學生對周長和已知周長求直徑或半徑的理解,喚起學生求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經驗,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l)初步猜想:圓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說說你猜想的依據。
    (2)圓的面積和半徑或直徑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
    (4)學生獨立完成填空。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獨立解答。
    (2)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
    (l)學生獨立解答。
    (2)集體交流。
    3、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
    (1)學生列式后用計算器計算。
    (2)集體交流。
    4、完成練習十五第4題。
    (1)學生獨立解答。
    (2)集體交流,指出:已知周長求面積,先要根據周長求出半徑。
    5、作業(yè):練習十五第2、5題。
    四、課堂小結。
    略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二
    1、使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經歷體驗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
    2、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圓的面積,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類比、極限的思想。
    3、通過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觀察、猜想、驗證的實驗方法與態(tài)度。
    圓面積的公式推導的過程。
    理解圓經過無數等分剪拼后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并且發(fā)現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
    有關圓面積的課件,彩色圓形紙片(每小組1個),剪刀(每組2把).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形物品。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揭示課題:圓的面積。
    二、充分感知,理解圓的面積的意義。
    課件顯示:圓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你認為圓面積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導轉化:
    2、動手嘗試探索。
    (1)分小組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圖形?
    (2)展示交流并介紹:你拼成了什么圖形?在拼的過程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如果我們再繼續(xù)等分下去,拼成的圖形會怎么樣?
    小結:隨著等分的份數無限增加,可以把圓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你能否根據圓與剪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系想出圓的面積公式?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三
    圓的面積(教材16、17、18、頁)。
    1、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經歷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能正確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計算圓的面積,并能運用圓面積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活動中,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極限的思想。
    經歷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并能運用圓面積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等分好的圓形紙片。
    一、自主復習。
    寫出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并回憶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自主預習。
    (一)感知圓的面積。
    任意畫一個圓,用彩筆涂出它的面積。
    我知道:圓所占平面的xx叫做圓的面積。
    (三)估一估。
    請你估計半徑為5米的圓面積大約是多大?
    先獨立思考后觀察分析書16頁的估算方法。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可以記錄下來。
    三、小組交流自主預習部分。
    四、自主探索圓面積公式。
    1、思考:怎樣計算圓的面積呢?我們能不能從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得到啟發(fā)呢?能不能也將圓通過剪拼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呢?(提示:可以把圓轉化成長方形來想一想)。
    2、動手操作:在硬紙上畫一個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偶數)等份,沿半徑剪開拉直,再用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紙片拼一拼。
    五、小組交流。
    1、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如何計算圓的面積。
    六、回顧反思。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還有那些疑惑?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四
    1.不受物體顏色、大小、形狀和排列形式的影響,正確感知6的數量。
    2.能將數量與數字正確匹配。
    3.形成初步的數與量的對應關系。
    教具:不同大小的鴨子;不同顏色的;各種食物卡;排列卡。
    學具:各種禮物貼紙若干、操作紙;數卡、點卡。
    一、開始部分:情境導入“小兔過生日”
    師:“過幾天小兔要過生日了,邀請我們去參加,王老師也準備了許多的禮物,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二、基本部分。
    1、情境導入:裝禮物。
    (1)介紹材料,提操作要求。
    第一組:將顏色不同的小汽車在長禮物盒里擺一排。
    第二組:將大小不同的小熊在禮物盒里擺一排。
    第三組:將大小、顏色、種類等都不同的禮物在禮物盒里任意擺放。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2、展示禮物,感知數量守恒。
    (1)第一組:你們的禮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小不同,數量相同)。
    你怎么知道是一樣多的?(點數)。
    可以用什么表示6只小鴨子?(點卡)。
    (2)第二組: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顏色、排列疏密不同,數量相同)。
    兩組玩具誰多,誰少?
    可以用數字幾表示這6個玩具?
    (3)第三組:你裝的是什么禮物?一樣多嗎?(大小、顏色、排列、種類不同)。
    可以用什么來表示他們的數量?
    3、游戲:比一比。
    (1)這么多禮物,你發(fā)現了什么共同的特點?
    (2)小結:這些禮物雖然顏色、大小、形狀和排列的形式不同,但是他們的數量都是6個。
    4、用點數、對應的方法,比較數量。
    師:王老師這里也裝了小禮物請你們看一看。
    (1)比較等長不等量的兩組物品。
    師:這是什么?他們的數量一樣嗎?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它們的數量呢?
    (2)小結:可以通過一一對應或點數的方法,知道物品的數量。
    5、操作:做禮物、送禮物。
    (1)介紹材料,教師提要求。
    第一組:統(tǒng)計小動物的數量,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第二組:根據禮物盒上的數量裝禮物,擺成你喜歡的造型。
    第三組:找出和小動物數量一樣多的禮物盒,送給小動物。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幼兒介紹。
    三、結束部分。
    讓我們帶上裝好的禮物,快去送給小兔子吧!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五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出梯形面積。
    2、通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唯物辯證觀的啟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變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懂得用運動、聯系的觀點去觀察、研究事物。
    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學關鍵:通過操作實踐,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探索梯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備用梯形硬紙片。
    一、復習引入:
    1、復習:
    同學們會計算哪些圖形的面積?
    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多媒體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現梯形,問:這是什么圖形,圖上告訴了什么?它的面積是多少?同學們還不會計算梯形的面積。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3、回憶舊知。
    二、探索解決問題辦法,并嘗試轉化。
    1、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方案。
    2、學生嘗試轉化。
    剛才同學提出了用割補的方法、用拼擺的方法。那么,怎樣來割補呢?
    學生上臺演示后,教師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規(guī)劃,剛才的同學沒有轉化成功,其實是可以用割補的方法來轉化的,請大家看一看:多媒體演示割補轉化。
    那么,用拼擺的方法呢,你準備怎樣來拼?
    學生上臺演示。
    3、學生操作、實施轉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拼擺梯形。
    請同學們告訴老師:你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拼的?多媒體課件演示。
    三、觀察圖形,推導公式:
    1、觀察。
    它們的底、高和面積,大小怎樣呢?小組討論。
    學生總結匯報后多媒體課件演示。
    2、計算梯形面積。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為什么要除以2?
    計算面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3、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別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積公式。
    閱讀教材,加深理解。
    四、應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
    1、基本練習:
    計算下面梯形面積。
    2、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并理解題意。
    計算面積,一人板演,全班齊練。
    3、判斷題。
    4、搶答題。
    5、測量并計算。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六
    1、能與同伴協(xié)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動任務。
    2、通過測量、比較面積的小,初步體驗面積守恒。
    3、能積極嘗試和比較主動地學習。
    4、引發(fā)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場地布置:面積小相同、形狀不同底塊場地。
    物質準備:塑膠板70塊記錄單、筆若干。
    一、集體活動:
    1、給每個幼兒人手5塊塑膠板,讓幼兒用塑膠板自主地拼圖。然后,請幼兒根據拼出的場地的形狀,想想它們分別像什么?再請幼兒比較這些場地的面積小。
    2、引導幼兒討論:你們拼出的場地的面積嗎?讓幼兒通過鋪墊子去發(fā)現5塊場地是否一樣。
    二、操作活動:給5塊場地鋪墊子并記錄用了多少塊板。
    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出示記錄單,引導幼兒將操作結果記錄下來。
    3、通過給不同的場地鋪墊子,比較結果發(fā)現5塊場地面積的小。
    2、引導幼兒比較自己或別人的操作結果,并討論:你認為著5塊場地一樣嗎?為什么?
    小結:家都用一樣小的墊子去鋪場地,雖然場地的形狀不一樣,但每一塊場地都是用了12塊墊子,說明這5塊場地一樣。
    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選擇了對班幼兒比較難理解的面積守恒作為教學內容,旨在助初步理解面積守恒概念,教師能將這一知識點轉化成一節(jié)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強的一節(jié)教學活動,同時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通過活動初步感知測量物體面積的小可以轉化成數單位格子的小或移動棋子的面積與個數的方法。整個活動由淺入深,幼兒能積極參與,對活動充滿興趣。幼兒在解決問題時進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創(chuàng)造,較好的完成了預期的目標。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七
    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有認識圓柱,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體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加之一年級對圓柱的簡單認識,所以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圓柱體實物,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判斷哪些物體是圓柱。然后通過觀察、比較從實物中直觀感受圓柱側面的特點,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這些都是與圖形有關的概念,教學側面積。圓柱的認識學生經歷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知識建構過程。
    在認識了圓柱后,接著探索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教材中設計了"把罐頭盒的商標紙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看看商標紙是什么形狀"的活動,并呈現了剪商標紙的過程示意圖,這樣通過把圓柱側面展開成平面的實驗,再聯系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總結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時,我根據學生所帶的實物,設計了讓學生給圓柱側面包裝的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內心感覺到學習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1、教學圓柱的認識。
    (1)教學圓柱的認識,利用實物直觀演示和操作。教師做一些圓柱模型,也可讓學生課前收集一些圓柱形的物體(如紙筒、罐頭盒,藥盒、藥瓶等)。還可以將教材中的圓柱形物體的圖片做成課件或掛圖,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并說明理由,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接著請學生交流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加深對圓柱認識。
    (2)探究圓柱特點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從中發(fā)現和總結出圓柱特征。引導學生探究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了解"圓柱是由哪幾部分面組成的?"在學生觀察、交流的基礎上,指出圓柱的兩個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周圍的面叫做側面。一般學生不太容易發(fā)現并指出圓柱的高。教師可出示高、矮不同的兩個圓柱,提問:"哪個圓柱高,哪個矮?想一想,圓柱的高矮與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得出:圓柱的高矮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從而揭示圓柱高的含義。教師通過教具或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既可以在圓柱的內部表示出來,也可以在圓柱的側面上表示出來。學生掌握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后,應讓學生結合立體圖形認識圓柱圖形的底面、側面和高。
    第二,深入對圓柱各部分的探究。如"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動手操作,發(fā)現。如,學生發(fā)現圓柱上、下底面是大小一樣的兩個圓,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驗證"你怎么證明上、下底面是兩個大小一樣的圓?"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探索,學生可能會把兩個圓剪下來比較;也可能把圓柱的一個底面畫下來,再把另一個底面放在畫好的圓上,看是否重合;還可能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側面是什么面?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感覺側面是一個曲面。高可用多媒體演示,使學生理解高既可以在圓柱的內部,也可以在圓柱的側面表示出來,有無數條。
    2、探索圓柱的側面積公式??煞忠韵聨讉€步驟進行:
    一是讓學生看物體,先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么形狀;
    二是沿高剪下并展開圓柱的側面加以認識;
    三是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長方形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紙的長和寬分別與圓柱的什么有關系?"讓學生經過分析、比較,概括出長方形紙的長等于圓柱體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紙的寬等于圓柱的高。從而探索推導出圓柱側面積公式。此時順勢提出"議一議"的問題:"怎樣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學生就能迎刃而解。最后讓學生思考:"什么情況下圓柱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這樣學生通過在親歷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逐步建立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系,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八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地應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并能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fā)求知欲,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
    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會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多樣化,體會轉化的思想。
    會用梯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游戲引入新知講授鞏固總結練習提高。
    課件、多組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
    一、提出問題(課件出示教材第95頁的主題圖)。
    教師:同學們在圖中發(fā)現了什么?
    教師:車窗玻璃的形狀是梯形。怎樣求出它的面積呢?
    二、通過舊知遷移引出新課。
    教師:同學們還記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怎么求嗎?
    1、指名能說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及三角形面積公式。并能簡要說出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三、揭示課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梯形的面積。
    板書課題--梯形的面積。
    四、新知探究。
    1、師:根據前面的學習,我們把要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就能找到求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梯形面積,可以怎樣轉化呢?下面我們就來實踐操作一下吧。
    2、請同學們打開學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點?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九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亦即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的觀念
    教具
    多媒體 卡片
    教 學 過 程
    2、引入: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及長度,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新的本領。
    1、得出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的大小
    比較: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圖形都是平面封閉的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BR>    有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3)概括面積的意義
    運用面積的`術語,述說比較常見物體大小的結果。
    2、認識面積單位
    (1)設疑
    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它們的大小。
    請學具來幫助,給出三種學具,讓學生選擇。
    (2)比較三種方法,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最合理的方法
    2、認識統(tǒng)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進一步激疑,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信他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問。
    啟發(fā)學生說出解決方法
    3、帶著問題自學課本(小組合作)
    (1)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大小
    (2)說一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4、匯報學習收獲,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guī)定,并形成常用面積實際大小的觀念。
    課題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備課人:使用人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十
    1、初步感知容積守恒,對量的守恒感興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容積守恒問題。
    3、樂意參加討論和交流,能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
    4、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1、大小、形狀不同的透明瓶子、杯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若干。
    2、蜜蜂胸卡(紅、黃、藍、綠、橙),《小蜜蜂》視頻資料,圓形吸鐵若干。
    一、游戲“蜜蜂采蜜”引入活動主題。
    (幼兒根據胸卡的顏色分別到不同的地方“采花蜜”)
    二、幼兒操作探索活動
    1、將各組的蜂蜜放在一起觀察并討論:
    (1)哪組小蜜蜂采的蜂蜜最多,為什么?
    (2)出示記錄表,幼兒自由選擇項目進行投票。
    (3)想一想用什么最好的方法來比較到底哪組的蜂蜜多?哪組的蜂蜜少?還是一樣多?(幼兒自由討論)。
    2、幼兒探索思考,感受容積的守恒
    (2)討論:各組的蜂蜜倒入大小相同的杯子中,你發(fā)現了什么?各組的蜂蜜一樣多嗎?為什么大家剛才說各組小蜜蜂采的蜂蜜不一樣多呢?(幫助幼兒理解瓶子水位的高低與瓶子的粗細、大小有關)。
    3、幼兒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容積的守恒。
    (1)每位幼兒在大小、形狀不一的瓶子中選一個瓶子,觀察各自瓶子的不同。
    (3)請幼兒將杯子中的蜂蜜倒入各自的瓶子中,觀察討論:瓶子中的蜂蜜一樣多嗎?
    (4)小結:我們杯子中的蜂蜜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無論倒入什么樣的容器中,水位的高低如何,水的總量是沒變的,所以,小蜜蜂瓶子中的蜂蜜是一樣多的。
    三、游戲活動:小蜜蜂,嗡嗡嗡。
    請小蜜蜂們把采來的蜂蜜拿去與其它小動物共同分享。
    在活動中,教師不僅涉及到了面積守恒,還牽涉到了容積守恒,但都是通過教師操作的方式來完成的,對幼兒來說,她并沒有切身體驗,只是得到了一個概念。而且對于一個活動來說,一次包含兩個有關于守恒的概念,內容有點多。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十一
    1、初步感知生活中物體的體積不因它的外形或位置的改變而變化。
    2、發(fā)展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1、教具準備:
    1個鈴鼓,一次性紙杯若干
    2、學具準備:
    橡皮泥若干,香蕉、黃瓜等若干,小刀、盤子等,長方體積木若干。
    3、操作冊。
    1、預備活動。
    2、集體活動
    創(chuàng)設情境:橡皮泥,變變變。
    請幼兒把橡皮泥還原,感知、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引導幼兒反復捏、搓橡皮泥,把它變成各種物體,感知體驗物體的體積守恒。
    小結:橡皮泥雖然形狀變了,但是體積的大小并沒有改變,還是那塊橡皮泥。
    3、分組活動
    第一組:蓋高樓。每個幼兒有相同數目的長方體積木,發(fā)揮想象拼搭不同形狀的高樓,然后互相比較,每個小朋友蓋的高樓形狀相同嗎?有什么是相同的?(開頭不同,但積木數量相同即體積相同)。
    第二組:蔬菜水果切、切、切。
    第三組:做操作冊。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選擇了對大班幼兒比較難理解的面積守恒作為教學內容,旨在幫助初步理解面積守恒概念,教師能將這一知識點轉化成一節(jié)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強的一節(jié)教學活動,同時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通過活動初步感知測量物體面積的大小可以轉化成數單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動棋子的面積與個數的方法。整個活動由淺入深,幼兒能積極參與,對活動充滿興趣。幼兒在解決問題時進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創(chuàng)造,較好的完成了預期的目標。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十二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蔽疫x擇這個活動源于班中遇到的一些現象:我們小朋友收集的圖書有兩種形狀,一種是正方形的,一種是長方形的。那天請小朋友幫忙整理的時候,要求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這時有兩個小朋友爭論開了,一個說“正方形的書大!”另一個卻堅持說長方形的書大,一直爭不出個所以然來。在拼圖活動中,當一個圖形改變,或者把它分成幾份,拼成另一個圖形時,幼兒就認為原來的圖形和現在的不一樣大了等等,針對這些現象,我發(fā)現面積守恒對于大班孩子來說還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
    《綱要》中指出5—6歲幼兒能夠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礎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識經驗,發(fā)現淺顯的規(guī)律,并且部分的開始理解守恒和包含的關系。但是,他們的思維特點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且幼兒的語言表達就是他們思維的體現,所以這次活動中,我將給幼兒充分的自由,請他們動手操作,同時為幼兒盡可能多的提供表達的機會,通過他們的親自嘗試,通過拼擺圖形的系列活動,訓練幼兒感知面積守恒的能力。
    1、借助多媒體課件,通過操作拼擺圖形,感受圖形的組合及變化,體驗圖形面積的守恒。
    2、喜歡探索,在拼擺游戲中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具:電子白板課件。
    視頻轉換儀。
    背景音樂《安妮的仙境》、《月光》。
    學具:長方形、正方形、梯形模板人手一份。
    小三角形若干。
    鉛筆、記錄表人手一份,如圖:
    活動重點: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操作性,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驗圖形面積的守恒。
    活動難點:理解圖形的面積不會受其擺放形狀的變化而改變,在拼擺游戲中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
    師:看著差不多,怎么比大小呢?(重疊起來)。
    (評析:從小動物們玩拼圖游戲導入,很自然的引出拼圖時用到的材料——三角形,而數學活動一向追求科學、嚴謹性,若教師直接說給出的三角形大小是一樣的,對孩子而言缺乏科學依據,而且難以置信,為此通過重疊的方法讓孩子進行操作、比較,親身實踐明白所給的三角形大小都是一樣的,為下面比較圖形大小做好鋪墊。而在重疊的時候,教師不再單一的將一個三角形疊在另一個三角形上,而是在兩個三角形上做上了標記“1”和“2”,通過正反重疊,即雙向驗證,以此來證明兩個三角形大小是一樣的,遵循了數學的科學、嚴謹性原理。)。
    師:桌上也有一盤三角形,請小朋友任意選兩個來比一比,看看大小怎么樣?
    師小結:當兩個圖形看著差不多比不出大小的時候,重疊法真是個好方法。
    師:有什么辦法比出來嗎?看看桌面上有些什么材料?(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的模板,還有一盤相同大小的小三角形。)。
    師:請你任意選擇兩個圖形來比一比,看看你發(fā)現了什么?
    (評析:考慮到兩次操作“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比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在相同層面上的比較,沒有遞進關系,為此把兩個環(huán)節(jié)縮成一個環(huán)節(jié),四個圖形縮成三個圖形即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同時在時間上也能更好的把握。另外,平行四邊行對于大班幼兒來講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不妨將老師提供的平行四邊形放到延伸部分,放在班級區(qū)角讓孩子操作,方便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從而使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提升。)。
    2、幼兒操作。
    (1)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嘗試如何將四個三角形不重復、不覆蓋的放入這兩個圖形中,讓幼兒自己摸索掌握方法。
    (2)拼好后提醒幼兒觀察自己選用的兩個模板是由幾個三角形拼成的。
    3、討論:
    (1)你拼了哪兩個圖形,你發(fā)現了什么?(個別、師幼集體驗證)。
    (評析:活動中增加了一個視頻轉換儀。視頻轉換儀能較直觀的表現幼兒在操作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也便于進行糾正。利用視頻轉換儀的演示功能,讓不成功的孩子把自己的模板拿上來,集體檢驗后,讓大家一起來幫他,最后集體總結出規(guī)律:如正方形的拼法,是三角形的長邊對著正方形的邊等等。最后小組成員間相互檢查,糾正,讓大家都獲得成功,體驗數學的科學、嚴謹。)。
    (2)三個圖形一樣大嗎?為什么?(三角形數量相等,三個圖形面積大小一樣,
    沒拼好的孩子馬上調整過來)。
    (評析:這里增加了一個“自我調整”的環(huán)節(jié),考慮到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特別是一些能力弱的孩子,當教師講解方法之后,給予這些孩子思考的空間,調整自己的構思,積累經驗。同時本領大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思考,發(fā)現其中的奧秘。)。
    (3)師小結:小朋友用同樣的四個三角形拼成了長方形,又拼成了正方形、梯形,形狀變了,但大小沒有變,他們是一樣大的。
    1、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幫助小猴和小兔解決了難題,現在它們還想來考考我們,它們將這三個圖形進行了組合,拼成了房子的屋頂和墻面,小猴說:“小兔,我拼的房子的屋頂和墻面合在一起的面積比你的大?!毙⊥谜f:“不對、不對,我拼的.才比你的大呢?”就這樣,兩個人又發(fā)生了爭執(zhí)。
    小兔1:小猴2:
    相應的問號處。
    師:你覺得小猴拼的房子的屋頂和墻面合在一起的面積大還是小兔的大?為什么?(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師:那么結果到底是誰大誰小呢?請你選擇一個圖案來拼一拼,拼的時候先把房子的屋頂和墻面的形狀拼好,再把三角形拼在上面,拼好后數一數每個圖案用了幾個三角形?將結果填在記錄表中。
    3、幼兒操作。
    4、幼兒再次交流:
    師:一共用了幾個三角形?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
    5、出示記錄表。
    小結:雖然這些圖案他們的形狀不一樣,但他們都是用相等數量的同種三角形拼成的,他們的面積大小是一樣的。
    (評析:從三個圖形中任意選兩個圖形組合變成了房子,先讓幼兒猜測,發(fā)展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然后通過“做中學”的方法進行驗證,從記錄表中清晰、明了的得出結論,再一次理解圖形面積的守恒。)。
    師:后來小猴和小兔又拼出了造型不一樣的房子,這次結果又會怎么樣呢?老師將這些圖形的模板放在區(qū)域中,感興趣的孩子可以去研究一下,下次我們再來討論。
    (評析:引入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特殊圖形再次組合拼出造型不一的房子,以此吸引孩子的眼球,將“問題”拋給孩子,鼓勵孩子大膽探索,找尋奧秘。)。
    本次活動關注的是幼兒的自身操作,在幼兒操作中發(fā)現結果,寓知識于現象中。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加入了一個“三角形比大小”的環(huán)節(jié),目的就是讓孩子通過操作比較,知道我們今天所用的三角形材料都是一樣大的,只有操作材料相同的情況下,用4個三角形拼出的圖形面積才是一樣大的,教學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為教學服務。整個活動中,考慮到了孩子的主體作用,始終把孩子放在首位,孩子們通過多次層層遞進的操作與探索,發(fā)現雖然這些圖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用了4個相同大小的三角形,所以它們的面積大小是一樣的。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十三
    能不受物品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空間排列形式、空間距離等的因素的影響,行成數的守恒能力。
    活動準備。
    海洋背景圖一張;小魚貼板共六個;茶杯、茶盤共六套;玻璃杯2個;碗一個;木珠若干;小玩具若干。
    設計教師:李立平。
    活動過程:
    一.復習點數6。
    海洋里要舉行音樂舞會,與媽媽帶小魚來參加,請幼兒點數有多少條魚。
    1.幼兒表演。
    (1)魚媽媽和她的小魚們表演第一個動作,排成一個漂亮的隊形,請幼兒點數有幾條魚。
    (2)魚媽媽和她的小魚們變換第二個隊形,請幼兒點數有幾條魚。
    (3)魚媽媽和她的小魚們變換第三個隊形,請幼兒點數有幾條魚。
    (4)請幼兒討論得出結論,無論排成什么樣的隊形,魚的數目不變。
    2.茶杯配茶盤。
    (1)我們給每個茶杯配一個茶盤,看看茶盤夠不夠。配好后問:“茶杯和茶盤一樣多嗎?”
    (2)將茶盤擺成一排,茶杯收攏或堆起,問:“想一想茶杯和茶盤一樣多嗎?”在將茶杯一一放在茶盤里。
    (3)在將茶杯放開,茶盤疊在一起,再提問。
    (4)總結:雖然茶杯和茶盤不一樣大小、顏色、形狀,但數目一樣多。
    3.將兩只玻璃杯擺成一排,旁邊放著裝木珠的盒子,教師兩只手各拿一個木珠,同時分別放在兩個玻璃杯中,放在杯子1/2時問:“這個杯中木珠與那個杯中木珠一樣多嗎?”如不一樣重新在做。
    4.請幼兒做兩種難度的操作單。
    活動延伸。
    1.用磁性圍棋排列圖案,看看能排出多少種圖案,并嘗試記錄。
    2.室外游戲——春風吹。
    (1)幼兒自行分成若干組,每組幼兒人數相等。
    (2)教師念兒歌:春風吹,春風輕輕的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3)兒歌一停,要求每組幼兒編排出各種各樣的隊形,然后說說:“我們組是*個人。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十四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出梯形面積。
    2、通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唯物辯證觀的啟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變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懂得用運動、聯系的觀點去觀察、研究事物。
    難點和關鍵:
    :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學關鍵:通過操作實踐,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探索梯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備用梯形硬紙片。
    一、復習引入:
    1、復習:
    同學們會計算哪些圖形的面積?
    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多媒體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現梯形,問:這是什么圖形,圖上告訴了什么?它的面積是多少?同學們還不會計算梯形的面積。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3、回憶舊知。
    我們在學習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是怎樣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多媒體課件演示)。
    我們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時,又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課件演示)。
    二、探索解決問題辦法,并嘗試轉化。
    1、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方案。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2、學生嘗試轉化。
    剛才同學提出了用割補的方法、用拼擺的方法。那么,怎樣來割補呢?
    學生上臺演示后,教師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規(guī)劃,剛才的同學沒有轉化成功,其實是可以用割補的方法來轉化的,請大家看一看:多媒體演示割補轉化。
    那么,用拼擺的方法呢,你準備怎樣來拼?
    學生上臺演示。
    3、學生操作、實施轉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拼擺梯形。
    請同學們告訴老師:你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拼的?多媒體課件演示。
    三、觀察圖形,推導公式:
    1、觀察。
    它們的底、高和面積,大小怎樣呢?小組討論。
    學生總結匯報后多媒體課件演示。
    2、計算梯形面積。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為什么要除以2?
    計算面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3、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別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積公式。
    閱讀教材,加深理解。
    四、應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
    1、基本練習:
    計算下面梯形面積。
    2、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并理解題意。
    計算面積,一人板演,全班齊練。
    3、判斷題。
    4、搶答題。
    5、測量并計算。
    五、總結課堂。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十五
    1、能與同伴協(xié)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動任務。
    2、通過測量、比較面積的大小,初步體驗面積守恒。
    3、能積極嘗試和比較主動地學習。
    4、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場地布置:面積大小相同、形狀不同底塊場地。
    物質準備:塑膠板70塊記錄單、筆若干
    一、集體活動:
    1、給每個幼兒人手5塊塑膠板,讓幼兒用塑膠板自主地拼圖。然后,請幼兒根據拼出的場地的形狀,想想它們分別像什么?再請幼兒比較這些場地的面積大小。
    2、引導幼兒討論:你們拼出的場地的面積大嗎?讓幼兒通過鋪墊子去發(fā)現5塊場地是否一樣大。
    二、操作活動:給5塊場地鋪墊子并記錄用了多少塊板。
    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出示記錄單,引導幼兒將操作結果記錄下來。
    3、通過給不同的場地鋪墊子,比較結果發(fā)現5塊場地面積的大小。
    三、活動評價:初步體驗面積守恒。
    2、引導幼兒比較自己或別人的操作結果,并討論:你認為著5塊場地一樣大嗎?為什么?
    在執(zhí)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面積守恒篇十六
    蘇州市相城區(qū)蠡口中心幼兒園董麗設計意圖:《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選擇這個活動源于班中遇到的一些現象:我們小朋友收集的圖書有兩種形狀,一種是正方形的,一種是長方形的。那天請小朋友幫忙整理的時候,要求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這時有兩個小朋友爭論開了,一個說“正方形的書大!”另一個卻堅持說長方形的書大,一直爭不出個所以然來。在拼圖活動中,當一個圖形改變,或者把它分成幾份,拼成另一個圖形時,幼兒就認為原來的圖形和現在的不一樣大了等等,針對這些現象,我發(fā)現面積守恒對于大班孩子來說還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
    《綱要》中指出5—6歲幼兒能夠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礎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識經驗,發(fā)現淺顯的規(guī)律,并且部分的開始理解守恒和包含的關系。但是,他們的思維特點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且幼兒的語言表達就是他們思維的體現,所以這次活動中,我將給幼兒充分的自由,請他們動手操作,同時為幼兒盡可能多的提供表達的機會,通過他們的親自嘗試,通過拼擺圖形的系列活動,訓練幼兒感知面積守恒的能力。
    1、借助多媒體課件,通過操作拼擺圖形,感受圖形的組合及變化,體驗圖形面積的守恒。
    2、喜歡探索,在拼擺游戲中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具:電子白板課件。
    視頻轉換儀。
    背景音樂《安妮的仙境》、《月光》。
    學具:長方形、正方形、梯形模板人手一份。
    小三角形若干。
    鉛筆、記錄表人手一份,如圖:
    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操作性,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驗圖形面積的守恒。
    理解圖形的面積不會受其擺放形狀的變化而改變,在拼擺游戲中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
    一、設置情境,激起興趣。
    師:看著差不多,怎么比大小呢?(重疊起來)。
    (評析:從小動物們玩拼圖游戲導入,很自然的引出拼圖時用到的材料——三角形,而數學活動一向追求科學、嚴謹性,若教師直接說給出的三角形大小是一樣的,對孩子而言缺乏科學依據,而且難以置信,為此通過重疊的方法讓孩子進行操作、比較,親身實踐明白所給的三角形大小都是一樣的,為下面比較圖形大小做好鋪墊。而在重疊的時候,教師不再單一的將一個三角形疊在另一個三角形上,而是在兩個三角形上做上了標記“1”和“2”,通過正反重疊,即雙向驗證,以此來證明兩個三角形大小是一樣的,遵循了數學的科學、嚴謹性原理。)。
    師:桌上也有一盤三角形,請小朋友任意選兩個來比一比,看看大小怎么樣?
    師小結:當兩個圖形看著差不多比不出大小的時候,重疊法真是個好方法。
    二、比較圖形大小,感知圖形面積的守恒。
    師:有什么辦法比出來嗎?看看桌面上有些什么材料?(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的模板,還有一盤相同大小的小三角形。)。
    師:請你任意選擇兩個圖形來比一比,看看你發(fā)現了什么?
    (評析:考慮到兩次操作“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比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在相同層面上的比較,沒有遞進關系,為此把兩個環(huán)節(jié)縮成一個環(huán)節(jié),四個圖形縮成三個圖形即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同時在時間上也能更好的把握。另外,平行四邊行對于大班幼兒來講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不妨將老師提供的平行四邊形放到延伸部分,放在班級區(qū)角讓孩子操作,方便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從而使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提升。)。
    2、幼兒操作。
    (1)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嘗試如何將四個三角形不重復、不覆蓋的放入這兩個圖形中,讓幼兒自己摸索掌握方法。
    (2)拼好后提醒幼兒觀察自己選用的兩個模板是由幾個三角形拼成的。
    3、討論:
    (1)你拼了哪兩個圖形,你發(fā)現了什么?(個別、師幼集體驗證)。
    (評析:活動中增加了一個視頻轉換儀。視頻轉換儀能較直觀的表現幼兒在操作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也便于進行糾正。利用視頻轉換儀的演示功能,讓不成功的孩子把自己的模板拿上來,集體檢驗后,讓大家一起來幫他,最后集體總結出規(guī)律:如正方形的.拼法,是三角形的長邊對著正方形的邊等等。最后小組成員間相互檢查,糾正,讓大家都獲得成功,體驗數學的科學、嚴謹。)。
    (2)三個圖形一樣大嗎?為什么?(三角形數量相等,三個圖形面積大小一樣,
    沒拼好的孩子馬上調整過來)。
    (評析:這里增加了一個“自我調整”的環(huán)節(jié),考慮到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特別是一些能力弱的孩子,當教師講解方法之后,給予這些孩子思考的空間,調整自己的構思,積累經驗。同時本領大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思考,發(fā)現其中的奧秘。)。
    (3)師小結:小朋友用同樣的四個三角形拼成了長方形,又拼成了正方形、梯形,形狀變了,但大小沒有變,他們是一樣大的。
    三、圖形組合、變化,體驗圖形面積守恒。
    1、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幫助小猴和小兔解決了難題,現在它們還想來考考我們,它們將這三個圖形進行了組合,拼成了房子的屋頂和墻面,小猴說:“小兔,我拼的房子的屋頂和墻面合在一起的面積比你的大。”小兔說:“不對、不對,我拼的才比你的大呢?”就這樣,兩個人又發(fā)生了爭執(zhí)。
    小兔1:小猴2:
    相應的問號處。
    師:你覺得小猴拼的房子的屋頂和墻面合在一起的面積大還是小兔的大?為什么?(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師:那么結果到底是誰大誰小呢?請你選擇一個圖案來拼一拼,拼的時候先把房子的屋頂和墻面的形狀拼好,再把三角形拼在上面,拼好后數一數每個圖案用了幾個三角形?將結果填在記錄表中。
    3、幼兒操作。
    4、幼兒再次交流:
    師:一共用了幾個三角形?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
    5、出示記錄表。
    小結:雖然這些圖案他們的形狀不一樣,但他們都是用相等數量的同種三角形拼成的,他們的面積大小是一樣的。
    (評析:從三個圖形中任意選兩個圖形組合變成了房子,先讓幼兒猜測,發(fā)展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然后通過“做中學”的方法進行驗證,從記錄表中清晰、明了的得出結論,再一次理解圖形面積的守恒。)。
    四、活動延伸: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圖形投放到區(qū)域。
    師:后來小猴和小兔又拼出了造型不一樣的房子,這次結果又會怎么樣呢?老師將這些圖形的模板放在區(qū)域中,感興趣的孩子可以去研究一下,下次我們再來討論。
    (評析:引入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特殊圖形再次組合拼出造型不一的房子,以此吸引孩子的眼球,將“問題”拋給孩子,鼓勵孩子大膽探索,找尋奧秘。)。
    1、本次活動關注的是幼兒的自身操作,在幼兒操作中發(fā)現結果,寓知識于現象中。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加入了一個“三角形比大小”的環(huán)節(jié),目的就是讓孩子通過操作比較,知道我們今天所用的三角形材料都是一樣大的,只有操作材料相同的情況下,用4個三角形拼出的圖形面積才是一樣大的,教學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為教學服務。整個活動中,考慮到了孩子的主體作用,始終把孩子放在首位,孩子們通過多次層層遞進的操作與探索,發(fā)現雖然這些圖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用了4個相同大小的三角形,所以它們的面積大小是一樣的。
    2、大班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