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jīng)驗的總結對于提高學習效果和方法的調(diào)整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及時總結學習的經(jīng)驗和教訓。在寫總結時,我們可以結合實際例子,具體描述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成長。成功離不開堅持和努力,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潛力,并為之奮斗不止。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一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jù)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寫譚老師想平常一樣早早趕到學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的感人經(jīng)過。第八——十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申請贊頌。
課文用重要的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根據(jù)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理念。長此以往,可養(yǎng)成學生主動學習新知、主動探究新知的好習慣。課堂上,這些圖片的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讀感悟時,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diào)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震后人們的話語,側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1)自主探究法。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這樣尊重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順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3)自主圈畫批注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
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有三處寫到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首先,學生找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學生邊讀邊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鎮(zhèn)定、臨危不懼、以學生安危為重。課文中第二次出現(xiàn)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話語里。請學生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這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挺身而出、舍生取義、大公無私。課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勢)在十一自然段,是學生們在回憶中咀嚼著痛苦,從學生們的角度豐滿了譚老師的英雄形象。用引讀法深情讀完這一小節(jié),而后學生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寫寫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達到“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钡慕虒W目標。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1)自主探究法。
(2)自讀自悟。
(3)自主圈畫批注式。
(4)朗讀鑒賞式。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三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最后的姿勢》(板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下面我先說第一個板塊“教材分析”中的。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說教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jù)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人間大愛,贊頌的是他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課文用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渲染人物、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用側面描寫,升華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用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寫作特色。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jù)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熟悉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說教學重難點。
由于本課運用了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側面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說教學預備。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先容。
接下來,我說第二個板塊“教學策略”中的教法和學法。
科學公道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同一?;诖?,我預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tǒng)的傳授知識,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下面我說第三個板塊――“教學程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預備用兩課時展開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進,初進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設計意圖:背景導進,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同時進步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揭示課題,走近人物。課堂上,學生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地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用“------”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設計意圖:扣題讀書,帶著題目學生自己往讀書,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由于學生最有效的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nèi)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坍塌塌陷塵埃。
(2)震撼詮釋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至公無私師德靈魂愛與責任。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語境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正是適應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終極進步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jīng)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職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huán)境烘托。
(3)第6節(jié)最后一句:細節(jié)描寫。
至此,第一課時教學內(nèi)容結束,接下來再說第二課時的教學。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習主要內(nèi)容,直進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jié)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根據(jù)找到的信息板書:(橫著寫)普通、愛與責任(上下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二、學習第一段(1),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三、學習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nèi)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邊。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設計意圖: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捉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正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5)讓學生讀這些句子并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設計意圖: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以及側面烘托的方法)。
四、學習第三段(8―10),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假如往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職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后說服力)。
3、朗讀課文,捉住救援職員的語言,捉住飛身,捉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2、課后第3題的處理。(為什么說:“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一題目的探究,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三處提到的這一姿勢,這一姿勢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正是這一自然姿勢拯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xiàn)了他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布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zhì),這一姿勢已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對他永恒的記憶,所以說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
3、知識延伸。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學生稍加思考就會說出:(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到這里,學生對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書)完全理解,整篇課文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設計意圖:重視朗讀的練習,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最后要說的是第四個板塊――“板書設計”
有人把板書比作一份微型教案。由于它清楚直觀,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而且在學生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上起到引領作用。根據(jù)本課教學內(nèi)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英張開雙臂精。
雄普通愛與責任神。
不護住學生千。
死秋。
以上是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四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zhì)的?!蹲詈蟮淖藙荨分v的是在20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跡?!皬堥_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薄白T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弊T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于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qū)W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xiàn)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于職守,舍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钡囊馑?。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采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xù)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崩^續(xù)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注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xiàn)譚老師特點的詞、句,并在旁邊批注。
2、課后練習4:在年地震災害中,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搜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跟同學們交流。
(一)復習導入。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yè)第1題的內(nèi)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獲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熱愛學生、忠于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后,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闭f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組內(nèi)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nèi)容,要求先說事跡,再說這個事跡帶給我們的收獲。
2、全班交流。
(四)作業(yè)。
繼續(xù)搜集有關忠于職守的英雄事跡。
(五)板書設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五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設計意圖: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探究法。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揭示課題,走近人物。課堂上,學生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地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用“”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設計意圖: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nèi)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坍塌塌陷塵埃。
(2)震撼詮釋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大公無私師德靈魂愛與責任。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jīng)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huán)境烘托。
(3)第6節(jié)最后一句:細節(jié)描寫。
六、作業(yè):
1.高質(zhì)量完成本課的《習字冊》。
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
3.《補充習題》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
2、通過人物的行為來理解人物的可貴品質(zhì),理解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充分感受人間可貴情感,體悟人間大愛,無私奉獻自己的愛。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況,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們,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激動心情,從而激發(fā)愛國、愛人民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是“怎樣的姿勢”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主要內(nèi)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jié)。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根據(jù)找到的信息板書:橫著寫普通、愛與責任豎著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學習第一段,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三、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nèi)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2.說說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關系,體會抓住重點內(nèi)容,刪除次要內(nèi)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邊。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設計意圖: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晃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6)(5)朗讀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設計意圖: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四、學習第三段,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去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后說服力)。
3.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第11小節(jié),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親切—痛苦—贊頌。
2.課后3(教參56頁)。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4.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設計意圖: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六、作業(yè)設計:
1.完成課后的第2.3題,記住答案的要點。
2.完成《補充習題》剩下作業(yè)。
3.朗讀課文,每個同學都要做到有感情,優(yōu)生用演講的方式誦讀。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六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贊歌。
1、語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口體會文章感情。
2、知識目標:學會本課9個生字、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諜文語境理解“詮釋”、“生死攸關”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能力目標: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從而受到心靈的`蕩滌,真切感受“忠于職守、大愛無”的內(nèi)涵。
我打算將本課劃分為兩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
1、以情激待,進入文本。
要使學生很快的進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師首先得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n因此,在上課初始,就以多媒體再現(xiàn)汶j‖地震時人們齊心協(xié)力,抗震救災的場景,再以問題導入: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s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還記得當時發(fā)生過什么感動全國的事情呢?通過這些問題設置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諜堂氛圍,更好的進行下面的教學展開鋪墊。
2、學習生字,理清課文脈絡。
3、學習課文第一日然段,感悟譚老師的親切與平凡。
以上是對本課第一課時的簡單說課,下面我講重點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課題入手,提墅主線。
2、揭示課題,問:課文寫的是誰?并且板書=譚干秋。
3、提出問題:這“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讓學生一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最后姿勢的句子,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是靈魂句,所以一開始就把它提掣出來,作為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使教學一直緊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譚老師為什么要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呢?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情況呢?讓學生二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句子,互相交流。
有四個句子。
@天空陰沉沉的口預示著災情即將來臨,平靜中隱伏著不平靜,指導讀得低沉。
@地動山搖d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地震像巨,吞噬一切,可怕之極。
1、引導學生這四句話描寫了當時的地震情況,讓我們感受到地震突如其來,愈演愈烈,瞬間把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推向死亡的邊緣。并且知道學生飽含深情的朗讀把當時緊張氣氛渲染出來。
引:大難來臨,生死之際,正在教室里上課的譚老師是怎樣守護學生的呢?
讓學生三讀課文,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語句,想想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2、交流討論結果:。
逗)言:紐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哥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一體會譚老師反應靈敏,有豐富的地震經(jīng)驗,憧得如何保護學生,當機立斷地指導學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導學生朗讀。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d”
一讓學生找出句中的三個動詞“拉”“撐”“護”和另一個詞語“立即”細細品悟口。
3、問;譚老師曾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n”)點:他不但言傳,更是身教!以白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憧得大難來時要舍己為人,不能只顧自己口問:因此人們贊頌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讓學生說說閨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一一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高大形象,這生命中最后的姿勢,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干秋萬代永放光芒1(在板書的“千秋”兩字上描紅)指導齊讀,了解最后一節(jié)的作用一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
設計意圖=課文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四部分還寫了學生對譚老師的印象,結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側面烘托出譚老師豐滿、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主觀原因。因為譚老師一直是那么愛學生,一直有那樣的人生的價值觀,所以他在大難之際,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作出了英雄壯舉口教學這兩部分時緊扣主線,巧妙勾連,以此深化主題,突破難點。
4、拓展升華情感。
介紹=在地震災難中,譚老師用生命之軀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他那锏甸的姿態(tài)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讀的湖南大學校園里(出示圖片,形象感受)口問=此時,當你站立在“大愛千秋”的豐碑前,你最想說什么?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用筆表達,傾吐內(nèi)心真情。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課后搜集幾個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跟同學交流。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并及時地體現(xiàn)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口我的板書設計是:。
譚千秋。
(簡畫=左手)(方桌簡圖)(簡畫:右手)。
張開護住四個孩子。
忠于職守大愛無噩。
本節(jié)諜我根據(jù)六年級學生認知規(guī)律,采用直觀教學方法,以瀛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日主探索,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q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七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zhì)的?!蹲詈蟮淖藙荨分v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跡?!皬堥_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薄白T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弊T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于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qū)W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xiàn)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于職守,舍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钡囊馑?。
教學方法: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采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xù)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崩^續(xù)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注等方法。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xiàn)譚老師特點的詞、句,并在旁邊批注。
2、課后練習4:在2008年地震災害中,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搜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跟同學們交流。
(一)復習導入。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yè)第1題的內(nèi)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獲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熱愛學生、忠于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后,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闭f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組內(nèi)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nèi)容,要求先說事跡,再說這個事跡帶給我們的收獲。
2、全班交流。
(四)作業(yè)。
繼續(xù)搜集有關忠于職守的英雄事跡。
(五)板書設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八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 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1)自主探究法
(2)自讀自悟
(3)自主圈畫批注式
(4)朗讀鑒賞式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九
教材簡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jù)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寫譚老師想平常一樣早早趕到學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的感人經(jīng)過。第八——十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申請贊頌。
課文用重要的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說教法: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根據(jù)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理念。長此以往,可養(yǎng)成學生主動學習新知、主動探究新知的好習慣。課堂上,這些圖片的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讀感悟時,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diào)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震后人們的話語,側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這樣尊重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順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3)自主圈畫批注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
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有三處寫到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首先,學生找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學生邊讀邊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鎮(zhèn)定、臨危不懼、以學生安危為重。課文中第二次出現(xiàn)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話語里。請學生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這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挺身而出、舍生取義、大公無私。課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勢)在十一自然段,是學生們在回憶中咀嚼著痛苦,從學生們的角度豐滿了譚老師的英雄形象。用引讀法深情讀完這一小節(jié),而后學生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寫寫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達到“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的教學目標。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最后的姿勢》,我準備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說作業(yè)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jù)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講述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一位老師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一種英雄的愛―愛他人舍自己。課文講述了愛與責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文章不僅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材料,還為塑造學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學生們只是略有耳聞,對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個淺顯的認識。在他們腦海中,或許只有個模糊的影子。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感知了譚千秋老師的精神。由于沒有切身的體會,對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讀有一定難度;學生對環(huán)境描寫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沒有接觸,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可通過仿寫感悟環(huán)境側面描寫的妙處。
所以應讓學生在第一課時觀看5.12大地震視頻資料,再現(xiàn)當時情景的基礎上再次走進文本,誦讀感悟譚千秋老師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可貴品質(zhì)。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準備在教授一課時,主要設計了這樣的目標:
2、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含義,感悟譚千秋老師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可貴品質(zhì)。
1. 以讀激情結合表演,品味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說朗讀的重要。而現(xiàn)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去領悟課文的內(nèi)涵。”從中可見朗讀的重要。
在學習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厭煩。我運用了多種朗讀的方法,比如: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自由閱讀表演等。
在本課中,譚老師在地震中張開手臂舍生救學生一段是文章的重點,因此在教授中比較多的進行朗讀。在教學第二段中,聯(lián)系課文第一小節(jié)讓學生感悟譚老師平凡中的大愛與責任。新課標指出:語文課要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體驗。首先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拿好筆進行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從對詞語的品悟上升到對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感悟,這樣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以閱讀感悟表演為主體,攻破本課重難點。另外,畫出本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朗讀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質(zhì),體會譚老師的大愛與責任、舍己救人的品質(zhì)之后再進行個別讀,集體讀等。讓學生的情更深、讀更美。
2. 以練促學,感悟內(nèi)在。
我一直認為,上好一堂課,一定要讓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習。這樣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 在教授本課時,我預備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
(1)讀的練習:正如上面所說,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樣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層次的了解。以讀激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較高的提升。
(2)說的練習:在教學課文第三段側面描寫時,讓學生說說把這一段側面描寫去掉行嗎?引導學生理解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以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再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再現(xiàn)真實的畫面。
(4)課題質(zhì)疑:在理解最后一小節(jié),引導學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導學生把目光回到課題上,孩子們,這樣的姿勢在你們眼中還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姿勢嗎?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概括,你覺得這又是什么樣的姿勢?以這樣一個問題鞏固文章中心,升華主題。
(5)說說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會怎樣做。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一
教材簡析: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教學準備。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說教法: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
(2)自讀自悟。
(3)自主圈畫批注式。
(4)朗讀鑒賞式。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二
《最后的姿勢》這本書中,描寫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他叫譚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5月12日的一天,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起床,帶著小女兒去散步,然后去學校上課。
天空陰沉沉的。譚老師正在給同學們講“人生的價值”。忽然,樓房開始搖晃起來,地震來了!譚老師趕緊把學生送出教室,可是,還有四位同學來不及出去了,譚老師將他們拉到課桌下,把自己的雙手撐在課桌上,護住了四位同學。地動山搖,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來,樓房塌陷了。
13日22點12分,當人們搬去譚老師身上最后一塊水泥板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他張開雙臂,后腦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個學生都還活著。救援人員、老師、學生都被譚老師的偉大舉動感動了!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父親,他的父愛無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師,他的師愛偉大無私。
當災難來臨時,他沒有只顧自身的安全,而是堅強不屈地擔負起了保護學生的職責。他那張開的雙臂,是恪盡職守的雙臂。我們會牢記那永恒的瞬間,牢記他那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三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發(fā)生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在今天,我們也了解了其中一個恪盡職守。大愛無疆的政治老師。
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誓死護衛(wèi)四名學生,最終他與世長辭了,但卻換來了四名學生的生還。
多么偉大的師生之愛呀!在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家的女兒,而是身在教室中的學生!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義無反顧的張開雙臂,保護自己的'學生!
在救援人員刨開碎石之后,譚千秋老師死去仍保持雙臂張開的姿勢,他至死也不忘——自己是一個老師呀!
“張開雙臂,保護學生”是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也是一個永恒的姿勢,一個充滿愛的姿勢,更是一個責任的姿勢!
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像譚千秋老師這樣舍己為人的人雖然很多,但一些心懷不軌的人,為了“炒作”自己,不惜利用人性的善良使自己名聲大噪。比如網(wǎng)絡上瘋傳的“最美女孩”給乞丐喂飯,還幫助其尋找家人的故事。在文字解說上還附加了照片,做得極其逼真。但經(jīng)記者一調(diào)查,完全經(jīng)不起推敲。原來網(wǎng)絡上所傳的“最美女孩”不過是喂了老人兩口白米飯,和老人拍了兩張照片后,便扔下其不管了幫助其找家人完全是無稽之談。這一切都是“網(wǎng)絡推手”的“功勞”。
善良永遠也不會用偽裝,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xiàn)了人性中做可貴的“真善美”!善良永遠都是無價之寶,百利而無一害,從現(xiàn)在開始,讓我們喚醒內(nèi)心的“善”,學會去守護吧!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四
前幾天,我學習了一篇課文叫《最后的姿勢》,我被譚老師那舍棄自己,保護學生的精神所感動。
當我讀到“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蔽冶蛔T老師這一舉動感到震驚,在那千鈞一發(fā)之際,人生閱歷豐富的他本來有極大的可能可以逃出這危險的地方,但是他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學生,對學生的愛讓他毅然地張開雙臂,護住四位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們,寧可自己被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砸得腦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學們受到一分一毫的傷害,這讓我十分的感動,十分的敬佩譚老師舍己為人的精神!
在網(wǎng)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譚老師截然不同的老師,簡直就像是一對反義詞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時候,范老師不顧一切地往外沖,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學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實在是太自私了!跟譚老師相比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譚老師,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庇蒙葱l(wèi)為人師表的道德準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BR>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譚老師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里,永生難忘。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五
2008年5月12日,是每個中國人都銘記的日子——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8級大地震。地震中法身了許多可悲可泣的事情,讓我們刻骨銘心。譚千秋,一位平凡的老師有他那年僅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像譚老師這樣的老師還有許多,茍曉超就是其中的一位。再同一場地震中,茍曉超正一如既往的在教學樓巡查。突然,教學樓震蕩起來,熟睡的孩子都被震醒了。茍校超本能的大喊:“同學們,趕快跑!”一邊又抱起兩個孩子撤離教學樓,當來到樓下時,他來不及喘一口氣,又上樓抱下兩個孩子……當他再次返回三樓抱下兩個孩子向樓下跑去時,樓房“轟”一下的塌了他抱下的兩個孩子得救了,但他卻永遠閉上了眼睛。都說人生沒有彩排,過去不可能重來,但即便再來一次,救下孩子也是他們不變的選擇他們是這樣的大公無私,這樣的愛護學生,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的學習!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彪m然他們已經(jīng)去世但他們的精神活在我們的心中。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六
今天,我們學了《最后的姿勢》一課。它講述了譚千秋老師在5.12大地震來臨時,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壯舉。使我深受感動。
這篇課文主要說了:在5.12大地震來臨時,正在上課的譚老師當機立斷,安排大家逃離。但教室里還有四位同學逃不出去了,譚老師見了,想都沒相,便把他們拉到課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學生,自己卻被砸下來的磚瓦壓的血肉模糊。
學完了這篇課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譚老師用身軀擋住水泥板時,難道不顧自己的生命嗎?同樣是血肉之軀,譚老師為了拯救四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忘記了一切。心里只有一個目標:保護他們的生命!其實,論論條件說,譚老師離門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樣,丟下學生,揚長而去。但他沒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護了四個學生。譚千秋,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他用自己51歲的生命,再一次告訴人們什么是愛與責任!譚老師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樣的老師身上的污點。他用自己的生命為他的學生以及全國人民上了一課!這一課,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課。雙手撐著桌子,死死護住學生,成為他最后的姿勢!這一幕感人的場面,會永遠印在我的心里!
20xx年5月12日,是譚老師最壯烈的一天,正如人們所贊頌他的一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七
昨天上午,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這次的地震來的要比唐山大地震還要大。文章主要寫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譚千秋。
在五月十二日,譚老師早早地就起床來到學校上班。下午他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忽然課桌搖晃起來,譚老師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叫學生往外跑。可是時間太短,有四位同學出不去了。譚千秋老師立即把他們拉到桌子底下,并把自己的雙臂張開,趴在桌子上,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四位同學。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在地震時,譚老師最有可能離開教室,可他不忘學生,用自己的生命來救自己的學生。譚千秋老師在學生眼里是非常合適,優(yōu)秀的一名教師。譚老師上課的內(nèi)容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學再也見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撒謊那個再也見不到他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是的靈魂。我們要永遠記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譚千秋老師。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譚千秋老師具有一種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精神。他這種最后的姿勢定格在永恒的瞬間,給我們留下了永恒的記憶,正如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譚千秋老師的高尚品格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一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jù)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寫譚老師想平常一樣早早趕到學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的感人經(jīng)過。第八——十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申請贊頌。
課文用重要的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根據(jù)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理念。長此以往,可養(yǎng)成學生主動學習新知、主動探究新知的好習慣。課堂上,這些圖片的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讀感悟時,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diào)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震后人們的話語,側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1)自主探究法。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這樣尊重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順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3)自主圈畫批注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
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有三處寫到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首先,學生找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學生邊讀邊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鎮(zhèn)定、臨危不懼、以學生安危為重。課文中第二次出現(xiàn)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話語里。請學生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這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挺身而出、舍生取義、大公無私。課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勢)在十一自然段,是學生們在回憶中咀嚼著痛苦,從學生們的角度豐滿了譚老師的英雄形象。用引讀法深情讀完這一小節(jié),而后學生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寫寫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達到“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钡慕虒W目標。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1)自主探究法。
(2)自讀自悟。
(3)自主圈畫批注式。
(4)朗讀鑒賞式。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三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最后的姿勢》(板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下面我先說第一個板塊“教材分析”中的。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說教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jù)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人間大愛,贊頌的是他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課文用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渲染人物、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用側面描寫,升華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用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寫作特色。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jù)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熟悉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說教學重難點。
由于本課運用了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側面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說教學預備。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先容。
接下來,我說第二個板塊“教學策略”中的教法和學法。
科學公道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同一?;诖?,我預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tǒng)的傳授知識,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下面我說第三個板塊――“教學程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預備用兩課時展開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進,初進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設計意圖:背景導進,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同時進步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揭示課題,走近人物。課堂上,學生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地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用“------”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設計意圖:扣題讀書,帶著題目學生自己往讀書,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由于學生最有效的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nèi)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坍塌塌陷塵埃。
(2)震撼詮釋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至公無私師德靈魂愛與責任。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語境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正是適應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終極進步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jīng)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職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huán)境烘托。
(3)第6節(jié)最后一句:細節(jié)描寫。
至此,第一課時教學內(nèi)容結束,接下來再說第二課時的教學。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習主要內(nèi)容,直進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jié)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根據(jù)找到的信息板書:(橫著寫)普通、愛與責任(上下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二、學習第一段(1),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三、學習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nèi)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邊。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設計意圖: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捉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正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5)讓學生讀這些句子并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設計意圖: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以及側面烘托的方法)。
四、學習第三段(8―10),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假如往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職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后說服力)。
3、朗讀課文,捉住救援職員的語言,捉住飛身,捉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2、課后第3題的處理。(為什么說:“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一題目的探究,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三處提到的這一姿勢,這一姿勢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正是這一自然姿勢拯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xiàn)了他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布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zhì),這一姿勢已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對他永恒的記憶,所以說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
3、知識延伸。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學生稍加思考就會說出:(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到這里,學生對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書)完全理解,整篇課文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設計意圖:重視朗讀的練習,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最后要說的是第四個板塊――“板書設計”
有人把板書比作一份微型教案。由于它清楚直觀,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而且在學生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上起到引領作用。根據(jù)本課教學內(nèi)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英張開雙臂精。
雄普通愛與責任神。
不護住學生千。
死秋。
以上是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四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zhì)的?!蹲詈蟮淖藙荨分v的是在20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跡?!皬堥_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薄白T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弊T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于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qū)W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xiàn)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于職守,舍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钡囊馑?。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采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xù)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崩^續(xù)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注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xiàn)譚老師特點的詞、句,并在旁邊批注。
2、課后練習4:在年地震災害中,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搜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跟同學們交流。
(一)復習導入。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yè)第1題的內(nèi)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獲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熱愛學生、忠于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后,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闭f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組內(nèi)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nèi)容,要求先說事跡,再說這個事跡帶給我們的收獲。
2、全班交流。
(四)作業(yè)。
繼續(xù)搜集有關忠于職守的英雄事跡。
(五)板書設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五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設計意圖: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探究法。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揭示課題,走近人物。課堂上,學生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地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用“”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設計意圖: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nèi)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坍塌塌陷塵埃。
(2)震撼詮釋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大公無私師德靈魂愛與責任。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jīng)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huán)境烘托。
(3)第6節(jié)最后一句:細節(jié)描寫。
六、作業(yè):
1.高質(zhì)量完成本課的《習字冊》。
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
3.《補充習題》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
2、通過人物的行為來理解人物的可貴品質(zhì),理解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充分感受人間可貴情感,體悟人間大愛,無私奉獻自己的愛。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況,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們,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激動心情,從而激發(fā)愛國、愛人民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是“怎樣的姿勢”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主要內(nèi)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jié)。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根據(jù)找到的信息板書:橫著寫普通、愛與責任豎著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學習第一段,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三、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nèi)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2.說說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關系,體會抓住重點內(nèi)容,刪除次要內(nèi)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
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邊。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設計意圖: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晃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6)(5)朗讀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設計意圖: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四、學習第三段,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去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后說服力)。
3.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第11小節(jié),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親切—痛苦—贊頌。
2.課后3(教參56頁)。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4.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設計意圖: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六、作業(yè)設計:
1.完成課后的第2.3題,記住答案的要點。
2.完成《補充習題》剩下作業(yè)。
3.朗讀課文,每個同學都要做到有感情,優(yōu)生用演講的方式誦讀。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六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贊歌。
1、語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口體會文章感情。
2、知識目標:學會本課9個生字、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諜文語境理解“詮釋”、“生死攸關”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能力目標: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從而受到心靈的`蕩滌,真切感受“忠于職守、大愛無”的內(nèi)涵。
我打算將本課劃分為兩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
1、以情激待,進入文本。
要使學生很快的進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師首先得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n因此,在上課初始,就以多媒體再現(xiàn)汶j‖地震時人們齊心協(xié)力,抗震救災的場景,再以問題導入: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s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還記得當時發(fā)生過什么感動全國的事情呢?通過這些問題設置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諜堂氛圍,更好的進行下面的教學展開鋪墊。
2、學習生字,理清課文脈絡。
3、學習課文第一日然段,感悟譚老師的親切與平凡。
以上是對本課第一課時的簡單說課,下面我講重點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課題入手,提墅主線。
2、揭示課題,問:課文寫的是誰?并且板書=譚干秋。
3、提出問題:這“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讓學生一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最后姿勢的句子,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是靈魂句,所以一開始就把它提掣出來,作為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使教學一直緊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譚老師為什么要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呢?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情況呢?讓學生二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句子,互相交流。
有四個句子。
@天空陰沉沉的口預示著災情即將來臨,平靜中隱伏著不平靜,指導讀得低沉。
@地動山搖d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地震像巨,吞噬一切,可怕之極。
1、引導學生這四句話描寫了當時的地震情況,讓我們感受到地震突如其來,愈演愈烈,瞬間把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推向死亡的邊緣。并且知道學生飽含深情的朗讀把當時緊張氣氛渲染出來。
引:大難來臨,生死之際,正在教室里上課的譚老師是怎樣守護學生的呢?
讓學生三讀課文,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語句,想想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2、交流討論結果:。
逗)言:紐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哥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一體會譚老師反應靈敏,有豐富的地震經(jīng)驗,憧得如何保護學生,當機立斷地指導學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導學生朗讀。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d”
一讓學生找出句中的三個動詞“拉”“撐”“護”和另一個詞語“立即”細細品悟口。
3、問;譚老師曾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n”)點:他不但言傳,更是身教!以白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憧得大難來時要舍己為人,不能只顧自己口問:因此人們贊頌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讓學生說說閨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一一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高大形象,這生命中最后的姿勢,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干秋萬代永放光芒1(在板書的“千秋”兩字上描紅)指導齊讀,了解最后一節(jié)的作用一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
設計意圖=課文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四部分還寫了學生對譚老師的印象,結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側面烘托出譚老師豐滿、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主觀原因。因為譚老師一直是那么愛學生,一直有那樣的人生的價值觀,所以他在大難之際,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作出了英雄壯舉口教學這兩部分時緊扣主線,巧妙勾連,以此深化主題,突破難點。
4、拓展升華情感。
介紹=在地震災難中,譚老師用生命之軀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他那锏甸的姿態(tài)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讀的湖南大學校園里(出示圖片,形象感受)口問=此時,當你站立在“大愛千秋”的豐碑前,你最想說什么?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用筆表達,傾吐內(nèi)心真情。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課后搜集幾個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跟同學交流。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并及時地體現(xiàn)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口我的板書設計是:。
譚千秋。
(簡畫=左手)(方桌簡圖)(簡畫:右手)。
張開護住四個孩子。
忠于職守大愛無噩。
本節(jié)諜我根據(jù)六年級學生認知規(guī)律,采用直觀教學方法,以瀛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日主探索,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q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七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zhì)的?!蹲詈蟮淖藙荨分v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跡?!皬堥_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薄白T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弊T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于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qū)W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xiàn)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于職守,舍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钡囊馑?。
教學方法: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采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xù)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崩^續(xù)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注等方法。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xiàn)譚老師特點的詞、句,并在旁邊批注。
2、課后練習4:在2008年地震災害中,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搜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跟同學們交流。
(一)復習導入。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yè)第1題的內(nèi)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獲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熱愛學生、忠于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后,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闭f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組內(nèi)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nèi)容,要求先說事跡,再說這個事跡帶給我們的收獲。
2、全班交流。
(四)作業(yè)。
繼續(xù)搜集有關忠于職守的英雄事跡。
(五)板書設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八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 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1)自主探究法
(2)自讀自悟
(3)自主圈畫批注式
(4)朗讀鑒賞式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九
教材簡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jù)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寫譚老師想平常一樣早早趕到學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的感人經(jīng)過。第八——十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申請贊頌。
課文用重要的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說教法: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根據(jù)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理念。長此以往,可養(yǎng)成學生主動學習新知、主動探究新知的好習慣。課堂上,這些圖片的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diào)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讀感悟時,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diào)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震后人們的話語,側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這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這樣尊重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順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3)自主圈畫批注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
學習四處環(huán)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有三處寫到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首先,學生找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學生邊讀邊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鎮(zhèn)定、臨危不懼、以學生安危為重。課文中第二次出現(xiàn)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話語里。請學生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這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挺身而出、舍生取義、大公無私。課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勢)在十一自然段,是學生們在回憶中咀嚼著痛苦,從學生們的角度豐滿了譚老師的英雄形象。用引讀法深情讀完這一小節(jié),而后學生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寫寫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達到“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的教學目標。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最后的姿勢》,我準備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說作業(yè)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jù)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講述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一位老師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一種英雄的愛―愛他人舍自己。課文講述了愛與責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文章不僅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材料,還為塑造學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學生們只是略有耳聞,對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個淺顯的認識。在他們腦海中,或許只有個模糊的影子。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感知了譚千秋老師的精神。由于沒有切身的體會,對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讀有一定難度;學生對環(huán)境描寫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沒有接觸,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可通過仿寫感悟環(huán)境側面描寫的妙處。
所以應讓學生在第一課時觀看5.12大地震視頻資料,再現(xiàn)當時情景的基礎上再次走進文本,誦讀感悟譚千秋老師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可貴品質(zhì)。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準備在教授一課時,主要設計了這樣的目標:
2、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含義,感悟譚千秋老師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可貴品質(zhì)。
1. 以讀激情結合表演,品味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說朗讀的重要。而現(xiàn)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去領悟課文的內(nèi)涵。”從中可見朗讀的重要。
在學習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厭煩。我運用了多種朗讀的方法,比如: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自由閱讀表演等。
在本課中,譚老師在地震中張開手臂舍生救學生一段是文章的重點,因此在教授中比較多的進行朗讀。在教學第二段中,聯(lián)系課文第一小節(jié)讓學生感悟譚老師平凡中的大愛與責任。新課標指出:語文課要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體驗。首先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拿好筆進行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從對詞語的品悟上升到對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感悟,這樣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以閱讀感悟表演為主體,攻破本課重難點。另外,畫出本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朗讀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質(zhì),體會譚老師的大愛與責任、舍己救人的品質(zhì)之后再進行個別讀,集體讀等。讓學生的情更深、讀更美。
2. 以練促學,感悟內(nèi)在。
我一直認為,上好一堂課,一定要讓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習。這樣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 在教授本課時,我預備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
(1)讀的練習:正如上面所說,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樣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層次的了解。以讀激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較高的提升。
(2)說的練習:在教學課文第三段側面描寫時,讓學生說說把這一段側面描寫去掉行嗎?引導學生理解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以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再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再現(xiàn)真實的畫面。
(4)課題質(zhì)疑:在理解最后一小節(jié),引導學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導學生把目光回到課題上,孩子們,這樣的姿勢在你們眼中還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姿勢嗎?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概括,你覺得這又是什么樣的姿勢?以這樣一個問題鞏固文章中心,升華主題。
(5)說說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會怎樣做。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一
教材簡析: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lián)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教學準備。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說教法:
(1)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
(2)自讀自悟。
(3)自主圈畫批注式。
(4)朗讀鑒賞式。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二
《最后的姿勢》這本書中,描寫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他叫譚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5月12日的一天,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起床,帶著小女兒去散步,然后去學校上課。
天空陰沉沉的。譚老師正在給同學們講“人生的價值”。忽然,樓房開始搖晃起來,地震來了!譚老師趕緊把學生送出教室,可是,還有四位同學來不及出去了,譚老師將他們拉到課桌下,把自己的雙手撐在課桌上,護住了四位同學。地動山搖,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來,樓房塌陷了。
13日22點12分,當人們搬去譚老師身上最后一塊水泥板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他張開雙臂,后腦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個學生都還活著。救援人員、老師、學生都被譚老師的偉大舉動感動了!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父親,他的父愛無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師,他的師愛偉大無私。
當災難來臨時,他沒有只顧自身的安全,而是堅強不屈地擔負起了保護學生的職責。他那張開的雙臂,是恪盡職守的雙臂。我們會牢記那永恒的瞬間,牢記他那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三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發(fā)生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在今天,我們也了解了其中一個恪盡職守。大愛無疆的政治老師。
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誓死護衛(wèi)四名學生,最終他與世長辭了,但卻換來了四名學生的生還。
多么偉大的師生之愛呀!在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家的女兒,而是身在教室中的學生!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義無反顧的張開雙臂,保護自己的'學生!
在救援人員刨開碎石之后,譚千秋老師死去仍保持雙臂張開的姿勢,他至死也不忘——自己是一個老師呀!
“張開雙臂,保護學生”是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也是一個永恒的姿勢,一個充滿愛的姿勢,更是一個責任的姿勢!
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像譚千秋老師這樣舍己為人的人雖然很多,但一些心懷不軌的人,為了“炒作”自己,不惜利用人性的善良使自己名聲大噪。比如網(wǎng)絡上瘋傳的“最美女孩”給乞丐喂飯,還幫助其尋找家人的故事。在文字解說上還附加了照片,做得極其逼真。但經(jīng)記者一調(diào)查,完全經(jīng)不起推敲。原來網(wǎng)絡上所傳的“最美女孩”不過是喂了老人兩口白米飯,和老人拍了兩張照片后,便扔下其不管了幫助其找家人完全是無稽之談。這一切都是“網(wǎng)絡推手”的“功勞”。
善良永遠也不會用偽裝,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xiàn)了人性中做可貴的“真善美”!善良永遠都是無價之寶,百利而無一害,從現(xiàn)在開始,讓我們喚醒內(nèi)心的“善”,學會去守護吧!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四
前幾天,我學習了一篇課文叫《最后的姿勢》,我被譚老師那舍棄自己,保護學生的精神所感動。
當我讀到“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蔽冶蛔T老師這一舉動感到震驚,在那千鈞一發(fā)之際,人生閱歷豐富的他本來有極大的可能可以逃出這危險的地方,但是他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學生,對學生的愛讓他毅然地張開雙臂,護住四位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們,寧可自己被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砸得腦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學們受到一分一毫的傷害,這讓我十分的感動,十分的敬佩譚老師舍己為人的精神!
在網(wǎng)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譚老師截然不同的老師,簡直就像是一對反義詞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時候,范老師不顧一切地往外沖,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學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實在是太自私了!跟譚老師相比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譚老師,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庇蒙葱l(wèi)為人師表的道德準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BR>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譚老師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里,永生難忘。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五
2008年5月12日,是每個中國人都銘記的日子——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8級大地震。地震中法身了許多可悲可泣的事情,讓我們刻骨銘心。譚千秋,一位平凡的老師有他那年僅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像譚老師這樣的老師還有許多,茍曉超就是其中的一位。再同一場地震中,茍曉超正一如既往的在教學樓巡查。突然,教學樓震蕩起來,熟睡的孩子都被震醒了。茍校超本能的大喊:“同學們,趕快跑!”一邊又抱起兩個孩子撤離教學樓,當來到樓下時,他來不及喘一口氣,又上樓抱下兩個孩子……當他再次返回三樓抱下兩個孩子向樓下跑去時,樓房“轟”一下的塌了他抱下的兩個孩子得救了,但他卻永遠閉上了眼睛。都說人生沒有彩排,過去不可能重來,但即便再來一次,救下孩子也是他們不變的選擇他們是這樣的大公無私,這樣的愛護學生,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的學習!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彪m然他們已經(jīng)去世但他們的精神活在我們的心中。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六
今天,我們學了《最后的姿勢》一課。它講述了譚千秋老師在5.12大地震來臨時,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壯舉。使我深受感動。
這篇課文主要說了:在5.12大地震來臨時,正在上課的譚老師當機立斷,安排大家逃離。但教室里還有四位同學逃不出去了,譚老師見了,想都沒相,便把他們拉到課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學生,自己卻被砸下來的磚瓦壓的血肉模糊。
學完了這篇課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譚老師用身軀擋住水泥板時,難道不顧自己的生命嗎?同樣是血肉之軀,譚老師為了拯救四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忘記了一切。心里只有一個目標:保護他們的生命!其實,論論條件說,譚老師離門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樣,丟下學生,揚長而去。但他沒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護了四個學生。譚千秋,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他用自己51歲的生命,再一次告訴人們什么是愛與責任!譚老師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樣的老師身上的污點。他用自己的生命為他的學生以及全國人民上了一課!這一課,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課。雙手撐著桌子,死死護住學生,成為他最后的姿勢!這一幕感人的場面,會永遠印在我的心里!
20xx年5月12日,是譚老師最壯烈的一天,正如人們所贊頌他的一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篇十七
昨天上午,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這次的地震來的要比唐山大地震還要大。文章主要寫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譚千秋。
在五月十二日,譚老師早早地就起床來到學校上班。下午他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忽然課桌搖晃起來,譚老師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叫學生往外跑。可是時間太短,有四位同學出不去了。譚千秋老師立即把他們拉到桌子底下,并把自己的雙臂張開,趴在桌子上,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四位同學。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在地震時,譚老師最有可能離開教室,可他不忘學生,用自己的生命來救自己的學生。譚千秋老師在學生眼里是非常合適,優(yōu)秀的一名教師。譚老師上課的內(nèi)容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學再也見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撒謊那個再也見不到他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是的靈魂。我們要永遠記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譚千秋老師。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譚千秋老師具有一種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精神。他這種最后的姿勢定格在永恒的瞬間,給我們留下了永恒的記憶,正如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譚千秋老師的高尚品格永遠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