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和重點,提供有效的教學指導。教師編寫教案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教案名字2]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一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然后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爬山虎的特點。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然后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xiàn)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xiàn)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二
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shù)牟使P,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三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讀通課文,感知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
3、讀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及它的葉子。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葉子的。
一、 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一) 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臁?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3、對課題質疑。
(二)提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5、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情感。(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6、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這節(jié)課我學會了:均勻、重疊等詞語,明白了均勻、痕跡、牢固、休想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均勻、休想等詞語說一句話。
3、我會流利讀課文(單獨讀、合作讀、分自然段讀等)
4、我會自主完成課后思考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會悟。
(1)悟文本
生1:從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歡在墻上生長。
生2:從"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和順序。這兩句話概括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整齊。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的變化:剛開始是嫩紅的,后來變成嫩綠的。
生4:我知道"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是靜態(tài)描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是動態(tài)描寫。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作者是通過細心觀察的,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三) 創(chuàng)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寫植物葉子的文章。
三、激發(fā)知識沖突(約5分鐘)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仿照第二自然的寫法寫一種植物的葉子。
教學目標: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yǎng)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3--5自然段。
2、提出學習目標
(1) 把課文通順,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講了些什么?
(2) 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其中的意思。
(3) 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 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學會了葉柄、觸角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某個詞語說一句話。(如:葉柄、觸角、痕跡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會做每課一練中的題目。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三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后講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巴住墻的不同結果。
2、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它的含義。
生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以蝸牛的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咬龍的爪子。(作者準確地用上“觸、變、巴、拉、貼、爬”這六個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細節(jié),爬得那樣科學合理,那樣姿勢優(yōu)美,那樣柔韌有力。
生3: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這兩句話是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爬山虎與墻的關系:它的腳要是沒觸著墻就會枯萎,碰著墻便茂盛地生長。)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有:變、巴、彎、拉、貼等。(師板書)
(三) 創(chuàng)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發(fā)知識沖突(約5分鐘)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按照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一則連續(xù)觀察日記。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四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2、反復讀課文,結合掛圖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疑
一、自讀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描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2、檢查反饋:
(1)讀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收獲?
(2)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腳的?
腳的樣子、腳的形狀、腳的顏色
(4)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快快學習第四自然段。
3、學生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要求分組學習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哪一些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1)找出寫爬山虎爬的句子來;(2)找出表示爬的動詞;(3)自己試著演示爬的過程。
4、檢查提問: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問: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你們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嗎?
(2)學生找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
(3)提問: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結: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往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看”。
過渡: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怎么樣呢?
5、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
6、檢查反饋: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從“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了灰色”知道腳與墻有著密切的關系。
(2)提問: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
第一自然段。
(3)總結提問: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7、試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遷移運用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
顏色:嫩紅
觸——巴——拉、貼
作業(yè)布置
必做【同步達標】:
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下來。
選做【創(chuàng)造實踐】:
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援植物,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五
1、認識12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0個生詞。
2、朗讀課文,背誦第2至第4自然段。
過程、方法
用讀讀畫畫說說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說明白的.
教師 多媒體課件
學生 準備爬山虎圖片
一、 創(chuàng)設條件 激發(fā)興趣師:
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爬山虎實物,進行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對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給大家深入介紹一下。(教師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腳)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的腳的秘密。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體感知
1首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愿意站起來朗讀嗎?用比一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站起來分段朗讀課文。
3還想讀嗎?這次我們拿起筆來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試著自己概括一下寫在旁邊。
(二)細讀感悟
1、同學們通過默讀課文,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愛的爬山虎?來我們一起欣賞。(放錄像)。
2、喜歡爬山虎嗎?你最喜歡它的什么?
3、下面我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深入學習,看誰收獲最大。(學生分組活動,喜歡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學習)
(1)喜歡爬山虎的葉子的同學可以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葉子的美展示出來。
(2)想研究爬山虎的腳的同學可以畫一畫的學習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會爬墻的秘密的同學可以采用讀一讀、想一想、演一演的學習方法。
4、剛才,同學們學習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獲與大家分享嗎?
(1)當學生交流葉子部分時:
a請他給同學們讀一遍。(課件出示葉子畫面)學生評價。
b交流: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出來的?
c指導朗讀:爬山虎的葉子綠得如此新鮮,排列如此均勻,不僅靜止的時候很美,動起來就更美了。請看(課件演示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樣的感情朗讀這段?指名讀。評價。
(2)哪位同學畫出了爬山虎的腳?愿意展示一下嗎?
a一生展示自己的畫。
b請同學們讀一遍第三自然段,對照課文的描寫評一評他畫得怎么樣。
(3)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呢?誰來為大家揭開這個秘密?
a一生讀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學能夠一邊介紹一邊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腳表演一下?
c自讀第四自然段,用筆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幾個表示動作的詞?
d邊讀課文,邊用手在桌子上做做這幾個動作,體會體會。
(三)學生質疑課件演示爬山虎的腳是怎能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交流收獲,課堂評價: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會讓你有無窮無盡的收獲。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善于觀察的孩子。
1、積累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段.
2、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鞏固練習
1、自學生字詞。
2、指導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1、本課教學以自讀自悟為主,并體現(xiàn)綜合學習的特點,如讀讀、畫畫、說說、寫寫等。拓展練習 仔細觀察一種植物,抓住它的特點寫一寫。
2、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合理安排時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否則會流于形式,學無所獲。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六
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認識“逞、崎、嶇、煌”4個生字,會寫“斯、凝、煮、蟬、哲、燃、煌、智、
慧”9個字,要求掌握的詞語有“煮熱、燃起、燈火輝煌、智慧”等。
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結合重點詞句理解父親和我的三次對話,背誦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1.多媒體課件。
2.搜集有關描寫山的詩句。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提綱。
二、展示交流。
(一)出示課件,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談談你的父親說過什么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印象深刻。
2.今天我們來了解一對父子,聽聽他們在爬山的過程中有什么深刻的對話。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課文,提示學生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學習生字、字詞。
1、圈畫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詞語,讀一讀,記一記。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按預習筆記。
(四)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默讀課文,找出父親說的話畫上記號,說說父親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說出這些話的。
2、理解父親第一次說的話。
(1)齊讀。
(2)說說“我們”爬山與別人有所的不同。
(3)“征服”還可以換成別的詞?“征服山”和“征服自然”各是什么意思?
(五)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斯、凝、煮、燃、慧”。
三、檢測反饋。
1.課件出示詞語、生字。
2.流利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預習提綱。
二、展示交流。
(一)繼續(xù)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親第二次說的話。
(1)在課文中找到父親第二字說的話,并指名朗讀,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讓其他同學思考。
(2)學生帶問題思考說說父親的話強調的'是什么?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fā)言。
(3)你能舉一個自己盡力做一件事的例子嗎?
2、理解父親第三次說的話。
(1)齊讀本段課文。
(2)小組討論。
a父親為什么要說這些話?
b說說這位父親的話給你什么啟示?
(3)把父親三次說的話連起來讀一讀。
3.齊讀最后一段,回答有什么新的感悟,說說學到了怎么樣的智慧,并指導背誦最后一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三、檢測反饋。
1、鞏固生字、新詞,同桌互相檢查認讀。
2、拓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有哪些美景,聽一聽有哪些美妙的聲音,然后用心去體會,用大腦去思考。
四、板書設計。
爬山。
重要是否盡了力。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七
繪本《兔子兔子爬山嘍》,看這本書的封面,我們大家都以為故事講的應該是描述兔子去爬山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但是大家往后看,才發(fā)現(xiàn)他是一本描述媽媽和寶寶之間的溫馨的情感的書?;顒拥拈_展希望孩子們能夠領悟到與媽媽共同游戲帶來的快樂和溫馨。在活動中孩子們都很大膽的猜測:故事里的山是高高聳立的,看書后才知道原來是寶寶的后背;草是綠綠的,看后才知道原來是寶寶的頭發(fā)等等。一張一張形象逼真的圖像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開拓了幼兒的思路,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引發(fā)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動機,提高孩子們的看圖講述畫面的能力,培養(yǎng)具有大膽表述與創(chuàng)意想象能力。最后游戲部分邀請媽媽跟孩子們互動,讓孩子知道故事中的游戲的具體玩法,媽媽們的參與這種感情就很間接,孩子們也不僅在意識上理解媽媽和寶寶的感情,更豐富了肢體的具體感覺。
1、初步理解畫面內容,大膽猜測故事情節(jié)。
2、體驗繪本故事帶來的樂趣,愿意共同講述畫面內容。
3、感受和媽媽一起游戲帶來的快樂。
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并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5、運用已有生活經(jīng)驗,根據(jù)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
1、幼兒人手一本繪本。
2、兔子手偶每人一個。
3、《兔子兔子爬上嘍》ppt。
4、邀請媽媽。
一、導入活動(播放歡快的音樂)。
1、教師和幼兒一起戴上手偶兔子,跟隨音樂跳舞,感受快樂。
師:今天天氣可真好,戴上你的兔寶寶一起出去做游戲吧!
(指導策略:音樂是最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的,手偶教具的出現(xiàn)不僅更孩子一個更直觀形象的刺激,更活躍了氣氛,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跟著音樂跳舞,使孩子很快就融入了這愉快的氣氛中。)。
二、集體閱讀:
1、今天小兔子和我們跳舞感到非常開心,他要給小朋友分享一個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出示繪本書,采用提問的形式,引起幼兒觀看興趣。
3、播放ppt,理解繪本內容。
(指導策略:動靜結合,模仿兔子爬山的動作,讓幼兒自己感受一下“嘿喲嘿喲“的感覺,充分滿足幼兒的表演欲望。)。
(3)出示ppt4,兔子大口大口吃草嘍,咦,草為什么是黑色的呀?
(指導策略:引導幼兒觀察寶寶頭發(fā)的顏色,讓幼兒大膽說出:兔子吃的不是草,是寶寶的`頭發(fā)。引導幼兒模仿兔子吃草的動作和聲音,很有趣,讓孩子在角色表演中感受繪本故事帶來的快樂。)。
(4)出示ppt5,師:小草吃起來是什么味道的?為什么?
幼兒:好香呀,一定是寶寶很講衛(wèi)生,經(jīng)常洗頭。
(指導策略:這是寶寶的答案,好香呀,順其自然地過渡到衛(wèi)生教育,教育寶寶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5)出示ppt6,兔子兔子下山嘍,他是怎樣下山的?
幼兒:像滑滑梯一樣,(指導策略:引導幼兒用小手在肚子上感受一下“哧溜哧溜”的感覺鼓勵幼兒學會關心別人“下山要小心哦,慢點?!保?。
(6)出示ppt7,跳跳跳,真軟,小兔子為什么覺得這座山很軟呀?(指導策略:引導幼兒摸摸自己的肚皮或同伴之間相互摸摸,感受軟軟的感覺,體驗和同伴共同游戲帶來的快樂。)。
(7)出示ppt8,兔子兔子回家嘍,怎么有塊大石頭,大石頭會是什么呢?
(8)出示ppt9,哈哈,原來是寶寶的小腳丫啊,(鼓勵幼兒互動)。
(10)出示ppt11,畫面中出現(xiàn)了誰?寶寶在哪里?小兔子呢?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小兔子是套在媽媽手山的玩偶,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寶寶、媽媽、兔子的表情,感受他們之間的相親相愛,溫馨和快樂。
(指導策略: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多媒體教學,把繪本里的內容一張張的展現(xiàn)在多媒體的大屏幕上,使圖象更加清晰、清楚,內容顯示形象逼真,引起了孩子們猜測的欲望,開拓了幼兒的思路,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引發(fā)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動機。)。
三、完整欣賞。
1、引導幼兒自主閱讀。(每人一本繪本)(指導策略:引導幼兒一頁一頁翻閱,手指著畫面邊看邊講,愛護圖書。)。
2、邀請媽媽上臺和寶寶一起表演請媽媽戴上手偶小兔子,寶寶坐在媽媽身上一起邊表演邊講述故事。
幼兒更容易的記住字詞,我以游戲的方式進行認字活動,小孩學起來開心也很容易記住。并且效果相當不錯。不足的是,有個別幼兒由于性格原因不能大膽表述導致于在語言表達方面不能很好的發(fā)展。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八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難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交互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們就來猜兩個謎語吧!
出示課件。
師:這兩種植物要想生長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種和它們相類似的軟藤植物不需搭架,無論是在巖石上或墻上都能生長的很好,不信我們去看一看。
師:誰來說說看了圖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秘訣就在“腳”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點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師:誰知道段落介紹的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讀,評議讀的情況。
三、分段學習。
(一)學習第3自然段。
師:請大家?guī)е鴨栴}默讀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狀顏色)。
學生自由回答。
師:作者把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描寫的如此生動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
歸納:觀察細致。
(二)學習第4自然段。
師: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地爬上去的呢?仔細默讀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運用十分貼切的動詞。
學生自由讀文,進行勾畫,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交流。
師:也將就是說,細絲原來是直的,后來因為觸著墻后用力變彎,彎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的更緊。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細心的葉圣陶!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夸爬山虎、葉圣陶)。
(三)學習第5自然段。
師:如果爬山虎的腳沒有觸著墻,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觸著墻的呢?
師: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風能吹下它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
可見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升華。
1、師:現(xiàn)在你對爬山虎或它的腳有了什么新感受,帶著這種感受再讀第3、4、5自然段。
2、師:讓我們再一次領略文學大家用詞的準確。
選詞填空(一)(二)。
3、作業(yè):像葉圣陶爺爺一樣觀察一種植物,并把你的觀察結果寫下來。
五、板書。
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觀察細致、連續(xù)。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九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爬山虎的特點。
一、導入。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xiàn)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xiàn)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
1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2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3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的能力,結合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出示謎語
a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種蔓生植物,它搭架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展開形象思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爺爺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樣爬墻的這一幅美麗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
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結合以下四種學習方法自學:
1、整體感知:學生的自學(1)問答法(2)提問法(3)朗讀法(4)畫圖法
2、理清條理:匯報學習情況,師給予適當?shù)攸c撥。
3、課件出示:指導朗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
直奔重點,播放課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體:學生快速跳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深入部分:你認為這部分描寫中那些語句寫得好,好在哪兒?找出有關詞句。
3、課件演示:動畫感受,讓語言的描述升華為形象的感性認識。
4、指導朗讀: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墻,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1、總結學法:針對課堂上相關學法加于小結。
2、指導自學:這一段描寫哪幾種情況下的爬山虎的腳?找詞句來分析,用學習上一部分的方法來學習這一部分。
3、匯報自學:理順條理的基礎上完成對黑板板書的補充。
4、教師小結:結合課件,指導體會作者的喜歡、愉快的心情。
1、編兒歌或謎語
(1)生暢所欲言
a小小葉兒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厲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風吹來會跳舞
高樓大廈任你爬
有腳只會爬
幾根細絲長莖上
不怕高來不怕累
緊貼墻上綠
使你疑是小蛟龍
勇往直前不退縮
離墻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臺展示(通過簡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培養(yǎng)表達能力)
(2)教師綜合性評價。(結合觀察方法、寫作運用幾方面來談)
3、總結評價后布置作業(yè)
(1)按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方法展開想象寫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關動物、植物為適應周圍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相關的生理調節(jié)(沙漠中的駱駝、仙人掌;貓的腳墊等等)
(2)課堂所得,課后的采集編繪成小報或設置展覽角組織學生瀏覽。(結合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一
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沿著又彎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要用心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從大山的身上學到了沉靜。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3、激發(fā)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說說我跟父親爬山時學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多媒體課件。
第周
2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新課。
二、 檢查預習情況。
1、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正確、流利,不讀破詞破句。
2、 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
3、 幻燈出示本課生字。
1) 指名認讀生字,并口頭組詞。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指定小組進行開火車讀生字、新詞比賽。
4) 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 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 個小組內先互相討論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出代表發(fā)言。
3、 個小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喜歡的語句。
5、 劃分結構段。
第一自然段(1):父親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帶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親告訴我其實能不能爬上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親告訴我大自然的沒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左后用腦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從青山那里學到沉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
四、 學習課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段。
2、 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糾正。)
反饋學習情況:
主要介紹了時間、人物。
3、 你從課文的第一句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疼愛我的好父親。)
4、 你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爬山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只要圍繞課文內容都可以)
五、 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了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我的好父親。
六、 作業(yè)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寫生字詞。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2-10自然段;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背誦最后以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新課。
二、 學習課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
2、 學生評價朗讀情況。
3、 學生自主學習本段。
4、 反饋學習情況:你讀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質疑?
5、 在爬山過程中,父親對我說了什么?找出父親的話。
6、 聽懂父親的話嗎?找出說明的詞語來。(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讀父親說的話后思考: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8、 當?shù)巧仙巾敃r,父親又對我說了什么?我理解父親說的話了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9、 為什么我的臉就像煮熟的鴨子一樣紅?
(因為在這次數(shù)學考試中我沒有盡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卻說已經(jīng)盡力了,被爸爸識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讀我和父親的對話。
三、 學習第三段(8、9)
2、 反饋思考情況。
3、 父親告訴我應該怎樣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4、 讀了父親說的這句話,你知道他的意思嗎?
(不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來體會,用腦去思考。)
四、 學習課文第四段
1、 齊讀本段內容,自主學習本段。
2、 學生質疑。
(1) 你認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 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話要說?
3、 反饋學習情況。
4、 父親是怎樣帶著我走那個黑暗而又寧靜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
五、 總結全文
1、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自由發(fā)言)
2、 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盡力去做,并且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靈去體驗,用腦去思考。)
六、 作業(yè)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板書設計:
21、爬山
上山-----盡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腦
教學后記: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二
發(fā)展幼兒的拋、接、鉆、爬能力,提高靈活性。
用軟墊制作的“烏龜殼”、山洞、音樂、即時貼、玩具老鼠。
一、熱身運動。
今天的天氣真好呀,我們一起去郊游吧。
放音樂,帶領幼兒繞活動場地爬一圈。
二、創(chuàng)設情景。
烏龜殼累了,我們把它摘下來放到這條線上休息一下吧。
烏龜寶寶們也累了,我們也到這里坐下來休息一會吧。
三、引導幼兒爬過小橋再走過小橋。
烏龜寶寶們,快來看這里有一座小河,(把放到線上的烏龜殼當做小橋),我們要爬過這條小河,再來走過這條小河。
小老鼠的家還要爬過一座山坡才能到呢,(把“烏龜殼”堆成小山坡),快來看,山坡在這呢,我們爬過山坡就能找到小烏龜了。
小烏龜?shù)?家到了,我們一起叫他出來玩吧:“小老鼠,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吧?!绷硪晃唤處煶鍪拘±鲜?。
小老鼠說他想和烏龜殼到天上去玩,我們一起把它們扔到天上去玩吧。引導孩子把“烏龜殼”扔到天上去。
四、放松活動。
玩得好累呀,我們背上烏龜殼坐到這里說一說關于小老鼠的手指歌:“大拇哥,二拇弟,中古樓,四兄弟,五老鼠,爬呀爬呀爬呀爬,嘰里咕嚕滾下來?!?BR> 另一位教師扮演烏龜媽媽說:“烏龜寶寶們,天晚了,該回家吃飯了?!?BR> 烏龜媽媽叫我們回家吃飯了,我們把小老鼠送回家吧。
帶領幼兒鉆過山洞“爬”回家吃飯。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一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然后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爬山虎的特點。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然后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xiàn)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xiàn)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二
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shù)牟使P,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三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讀通課文,感知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
3、讀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及它的葉子。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葉子的。
一、 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一) 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臁?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3、對課題質疑。
(二)提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5、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情感。(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6、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這節(jié)課我學會了:均勻、重疊等詞語,明白了均勻、痕跡、牢固、休想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均勻、休想等詞語說一句話。
3、我會流利讀課文(單獨讀、合作讀、分自然段讀等)
4、我會自主完成課后思考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會悟。
(1)悟文本
生1:從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歡在墻上生長。
生2:從"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和順序。這兩句話概括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整齊。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的變化:剛開始是嫩紅的,后來變成嫩綠的。
生4:我知道"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是靜態(tài)描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是動態(tài)描寫。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作者是通過細心觀察的,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三) 創(chuàng)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寫植物葉子的文章。
三、激發(fā)知識沖突(約5分鐘)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仿照第二自然的寫法寫一種植物的葉子。
教學目標: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yǎng)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3--5自然段。
2、提出學習目標
(1) 把課文通順,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講了些什么?
(2) 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其中的意思。
(3) 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 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學會了葉柄、觸角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某個詞語說一句話。(如:葉柄、觸角、痕跡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會做每課一練中的題目。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三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后講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巴住墻的不同結果。
2、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它的含義。
生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以蝸牛的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咬龍的爪子。(作者準確地用上“觸、變、巴、拉、貼、爬”這六個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細節(jié),爬得那樣科學合理,那樣姿勢優(yōu)美,那樣柔韌有力。
生3: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這兩句話是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爬山虎與墻的關系:它的腳要是沒觸著墻就會枯萎,碰著墻便茂盛地生長。)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有:變、巴、彎、拉、貼等。(師板書)
(三) 創(chuàng)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發(fā)知識沖突(約5分鐘)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按照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一則連續(xù)觀察日記。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四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2、反復讀課文,結合掛圖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疑
一、自讀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描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2、檢查反饋:
(1)讀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收獲?
(2)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腳的?
腳的樣子、腳的形狀、腳的顏色
(4)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快快學習第四自然段。
3、學生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要求分組學習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哪一些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1)找出寫爬山虎爬的句子來;(2)找出表示爬的動詞;(3)自己試著演示爬的過程。
4、檢查提問: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問: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你們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嗎?
(2)學生找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
(3)提問: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結: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往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看”。
過渡: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怎么樣呢?
5、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
6、檢查反饋: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從“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了灰色”知道腳與墻有著密切的關系。
(2)提問: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
第一自然段。
(3)總結提問: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7、試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遷移運用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
顏色:嫩紅
觸——巴——拉、貼
作業(yè)布置
必做【同步達標】:
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下來。
選做【創(chuàng)造實踐】:
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援植物,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五
1、認識12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0個生詞。
2、朗讀課文,背誦第2至第4自然段。
過程、方法
用讀讀畫畫說說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說明白的.
教師 多媒體課件
學生 準備爬山虎圖片
一、 創(chuàng)設條件 激發(fā)興趣師:
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爬山虎實物,進行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對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給大家深入介紹一下。(教師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腳)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的腳的秘密。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體感知
1首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愿意站起來朗讀嗎?用比一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站起來分段朗讀課文。
3還想讀嗎?這次我們拿起筆來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試著自己概括一下寫在旁邊。
(二)細讀感悟
1、同學們通過默讀課文,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愛的爬山虎?來我們一起欣賞。(放錄像)。
2、喜歡爬山虎嗎?你最喜歡它的什么?
3、下面我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深入學習,看誰收獲最大。(學生分組活動,喜歡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學習)
(1)喜歡爬山虎的葉子的同學可以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葉子的美展示出來。
(2)想研究爬山虎的腳的同學可以畫一畫的學習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會爬墻的秘密的同學可以采用讀一讀、想一想、演一演的學習方法。
4、剛才,同學們學習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獲與大家分享嗎?
(1)當學生交流葉子部分時:
a請他給同學們讀一遍。(課件出示葉子畫面)學生評價。
b交流: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出來的?
c指導朗讀:爬山虎的葉子綠得如此新鮮,排列如此均勻,不僅靜止的時候很美,動起來就更美了。請看(課件演示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樣的感情朗讀這段?指名讀。評價。
(2)哪位同學畫出了爬山虎的腳?愿意展示一下嗎?
a一生展示自己的畫。
b請同學們讀一遍第三自然段,對照課文的描寫評一評他畫得怎么樣。
(3)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呢?誰來為大家揭開這個秘密?
a一生讀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學能夠一邊介紹一邊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腳表演一下?
c自讀第四自然段,用筆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幾個表示動作的詞?
d邊讀課文,邊用手在桌子上做做這幾個動作,體會體會。
(三)學生質疑課件演示爬山虎的腳是怎能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交流收獲,課堂評價: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會讓你有無窮無盡的收獲。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善于觀察的孩子。
1、積累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段.
2、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鞏固練習
1、自學生字詞。
2、指導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1、本課教學以自讀自悟為主,并體現(xiàn)綜合學習的特點,如讀讀、畫畫、說說、寫寫等。拓展練習 仔細觀察一種植物,抓住它的特點寫一寫。
2、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合理安排時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否則會流于形式,學無所獲。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六
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認識“逞、崎、嶇、煌”4個生字,會寫“斯、凝、煮、蟬、哲、燃、煌、智、
慧”9個字,要求掌握的詞語有“煮熱、燃起、燈火輝煌、智慧”等。
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結合重點詞句理解父親和我的三次對話,背誦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1.多媒體課件。
2.搜集有關描寫山的詩句。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提綱。
二、展示交流。
(一)出示課件,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談談你的父親說過什么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印象深刻。
2.今天我們來了解一對父子,聽聽他們在爬山的過程中有什么深刻的對話。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課文,提示學生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學習生字、字詞。
1、圈畫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詞語,讀一讀,記一記。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按預習筆記。
(四)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默讀課文,找出父親說的話畫上記號,說說父親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說出這些話的。
2、理解父親第一次說的話。
(1)齊讀。
(2)說說“我們”爬山與別人有所的不同。
(3)“征服”還可以換成別的詞?“征服山”和“征服自然”各是什么意思?
(五)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斯、凝、煮、燃、慧”。
三、檢測反饋。
1.課件出示詞語、生字。
2.流利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預習提綱。
二、展示交流。
(一)繼續(xù)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親第二次說的話。
(1)在課文中找到父親第二字說的話,并指名朗讀,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讓其他同學思考。
(2)學生帶問題思考說說父親的話強調的'是什么?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fā)言。
(3)你能舉一個自己盡力做一件事的例子嗎?
2、理解父親第三次說的話。
(1)齊讀本段課文。
(2)小組討論。
a父親為什么要說這些話?
b說說這位父親的話給你什么啟示?
(3)把父親三次說的話連起來讀一讀。
3.齊讀最后一段,回答有什么新的感悟,說說學到了怎么樣的智慧,并指導背誦最后一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三、檢測反饋。
1、鞏固生字、新詞,同桌互相檢查認讀。
2、拓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有哪些美景,聽一聽有哪些美妙的聲音,然后用心去體會,用大腦去思考。
四、板書設計。
爬山。
重要是否盡了力。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七
繪本《兔子兔子爬山嘍》,看這本書的封面,我們大家都以為故事講的應該是描述兔子去爬山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但是大家往后看,才發(fā)現(xiàn)他是一本描述媽媽和寶寶之間的溫馨的情感的書?;顒拥拈_展希望孩子們能夠領悟到與媽媽共同游戲帶來的快樂和溫馨。在活動中孩子們都很大膽的猜測:故事里的山是高高聳立的,看書后才知道原來是寶寶的后背;草是綠綠的,看后才知道原來是寶寶的頭發(fā)等等。一張一張形象逼真的圖像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開拓了幼兒的思路,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引發(fā)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動機,提高孩子們的看圖講述畫面的能力,培養(yǎng)具有大膽表述與創(chuàng)意想象能力。最后游戲部分邀請媽媽跟孩子們互動,讓孩子知道故事中的游戲的具體玩法,媽媽們的參與這種感情就很間接,孩子們也不僅在意識上理解媽媽和寶寶的感情,更豐富了肢體的具體感覺。
1、初步理解畫面內容,大膽猜測故事情節(jié)。
2、體驗繪本故事帶來的樂趣,愿意共同講述畫面內容。
3、感受和媽媽一起游戲帶來的快樂。
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并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5、運用已有生活經(jīng)驗,根據(jù)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
1、幼兒人手一本繪本。
2、兔子手偶每人一個。
3、《兔子兔子爬上嘍》ppt。
4、邀請媽媽。
一、導入活動(播放歡快的音樂)。
1、教師和幼兒一起戴上手偶兔子,跟隨音樂跳舞,感受快樂。
師:今天天氣可真好,戴上你的兔寶寶一起出去做游戲吧!
(指導策略:音樂是最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的,手偶教具的出現(xiàn)不僅更孩子一個更直觀形象的刺激,更活躍了氣氛,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跟著音樂跳舞,使孩子很快就融入了這愉快的氣氛中。)。
二、集體閱讀:
1、今天小兔子和我們跳舞感到非常開心,他要給小朋友分享一個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出示繪本書,采用提問的形式,引起幼兒觀看興趣。
3、播放ppt,理解繪本內容。
(指導策略:動靜結合,模仿兔子爬山的動作,讓幼兒自己感受一下“嘿喲嘿喲“的感覺,充分滿足幼兒的表演欲望。)。
(3)出示ppt4,兔子大口大口吃草嘍,咦,草為什么是黑色的呀?
(指導策略:引導幼兒觀察寶寶頭發(fā)的顏色,讓幼兒大膽說出:兔子吃的不是草,是寶寶的`頭發(fā)。引導幼兒模仿兔子吃草的動作和聲音,很有趣,讓孩子在角色表演中感受繪本故事帶來的快樂。)。
(4)出示ppt5,師:小草吃起來是什么味道的?為什么?
幼兒:好香呀,一定是寶寶很講衛(wèi)生,經(jīng)常洗頭。
(指導策略:這是寶寶的答案,好香呀,順其自然地過渡到衛(wèi)生教育,教育寶寶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5)出示ppt6,兔子兔子下山嘍,他是怎樣下山的?
幼兒:像滑滑梯一樣,(指導策略:引導幼兒用小手在肚子上感受一下“哧溜哧溜”的感覺鼓勵幼兒學會關心別人“下山要小心哦,慢點?!保?。
(6)出示ppt7,跳跳跳,真軟,小兔子為什么覺得這座山很軟呀?(指導策略:引導幼兒摸摸自己的肚皮或同伴之間相互摸摸,感受軟軟的感覺,體驗和同伴共同游戲帶來的快樂。)。
(7)出示ppt8,兔子兔子回家嘍,怎么有塊大石頭,大石頭會是什么呢?
(8)出示ppt9,哈哈,原來是寶寶的小腳丫啊,(鼓勵幼兒互動)。
(10)出示ppt11,畫面中出現(xiàn)了誰?寶寶在哪里?小兔子呢?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小兔子是套在媽媽手山的玩偶,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寶寶、媽媽、兔子的表情,感受他們之間的相親相愛,溫馨和快樂。
(指導策略: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多媒體教學,把繪本里的內容一張張的展現(xiàn)在多媒體的大屏幕上,使圖象更加清晰、清楚,內容顯示形象逼真,引起了孩子們猜測的欲望,開拓了幼兒的思路,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引發(fā)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動機。)。
三、完整欣賞。
1、引導幼兒自主閱讀。(每人一本繪本)(指導策略:引導幼兒一頁一頁翻閱,手指著畫面邊看邊講,愛護圖書。)。
2、邀請媽媽上臺和寶寶一起表演請媽媽戴上手偶小兔子,寶寶坐在媽媽身上一起邊表演邊講述故事。
幼兒更容易的記住字詞,我以游戲的方式進行認字活動,小孩學起來開心也很容易記住。并且效果相當不錯。不足的是,有個別幼兒由于性格原因不能大膽表述導致于在語言表達方面不能很好的發(fā)展。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八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難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交互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們就來猜兩個謎語吧!
出示課件。
師:這兩種植物要想生長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種和它們相類似的軟藤植物不需搭架,無論是在巖石上或墻上都能生長的很好,不信我們去看一看。
師:誰來說說看了圖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秘訣就在“腳”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點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師:誰知道段落介紹的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讀,評議讀的情況。
三、分段學習。
(一)學習第3自然段。
師:請大家?guī)е鴨栴}默讀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狀顏色)。
學生自由回答。
師:作者把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描寫的如此生動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
歸納:觀察細致。
(二)學習第4自然段。
師: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地爬上去的呢?仔細默讀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運用十分貼切的動詞。
學生自由讀文,進行勾畫,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交流。
師:也將就是說,細絲原來是直的,后來因為觸著墻后用力變彎,彎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的更緊。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細心的葉圣陶!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夸爬山虎、葉圣陶)。
(三)學習第5自然段。
師:如果爬山虎的腳沒有觸著墻,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觸著墻的呢?
師: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風能吹下它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
可見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升華。
1、師:現(xiàn)在你對爬山虎或它的腳有了什么新感受,帶著這種感受再讀第3、4、5自然段。
2、師:讓我們再一次領略文學大家用詞的準確。
選詞填空(一)(二)。
3、作業(yè):像葉圣陶爺爺一樣觀察一種植物,并把你的觀察結果寫下來。
五、板書。
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觀察細致、連續(xù)。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九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爬山虎的特點。
一、導入。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xiàn)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xiàn)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
1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2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3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的能力,結合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出示謎語
a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種蔓生植物,它搭架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展開形象思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爺爺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樣爬墻的這一幅美麗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
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結合以下四種學習方法自學:
1、整體感知:學生的自學(1)問答法(2)提問法(3)朗讀法(4)畫圖法
2、理清條理:匯報學習情況,師給予適當?shù)攸c撥。
3、課件出示:指導朗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
直奔重點,播放課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體:學生快速跳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深入部分:你認為這部分描寫中那些語句寫得好,好在哪兒?找出有關詞句。
3、課件演示:動畫感受,讓語言的描述升華為形象的感性認識。
4、指導朗讀: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墻,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1、總結學法:針對課堂上相關學法加于小結。
2、指導自學:這一段描寫哪幾種情況下的爬山虎的腳?找詞句來分析,用學習上一部分的方法來學習這一部分。
3、匯報自學:理順條理的基礎上完成對黑板板書的補充。
4、教師小結:結合課件,指導體會作者的喜歡、愉快的心情。
1、編兒歌或謎語
(1)生暢所欲言
a小小葉兒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厲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風吹來會跳舞
高樓大廈任你爬
有腳只會爬
幾根細絲長莖上
不怕高來不怕累
緊貼墻上綠
使你疑是小蛟龍
勇往直前不退縮
離墻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臺展示(通過簡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培養(yǎng)表達能力)
(2)教師綜合性評價。(結合觀察方法、寫作運用幾方面來談)
3、總結評價后布置作業(yè)
(1)按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方法展開想象寫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關動物、植物為適應周圍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相關的生理調節(jié)(沙漠中的駱駝、仙人掌;貓的腳墊等等)
(2)課堂所得,課后的采集編繪成小報或設置展覽角組織學生瀏覽。(結合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一
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沿著又彎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要用心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從大山的身上學到了沉靜。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3、激發(fā)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說說我跟父親爬山時學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多媒體課件。
第周
2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新課。
二、 檢查預習情況。
1、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正確、流利,不讀破詞破句。
2、 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
3、 幻燈出示本課生字。
1) 指名認讀生字,并口頭組詞。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指定小組進行開火車讀生字、新詞比賽。
4) 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 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 個小組內先互相討論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出代表發(fā)言。
3、 個小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喜歡的語句。
5、 劃分結構段。
第一自然段(1):父親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帶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親告訴我其實能不能爬上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親告訴我大自然的沒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左后用腦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從青山那里學到沉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
四、 學習課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段。
2、 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糾正。)
反饋學習情況:
主要介紹了時間、人物。
3、 你從課文的第一句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疼愛我的好父親。)
4、 你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爬山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只要圍繞課文內容都可以)
五、 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了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我的好父親。
六、 作業(yè)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寫生字詞。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2-10自然段;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背誦最后以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新課。
二、 學習課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
2、 學生評價朗讀情況。
3、 學生自主學習本段。
4、 反饋學習情況:你讀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質疑?
5、 在爬山過程中,父親對我說了什么?找出父親的話。
6、 聽懂父親的話嗎?找出說明的詞語來。(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讀父親說的話后思考: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8、 當?shù)巧仙巾敃r,父親又對我說了什么?我理解父親說的話了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9、 為什么我的臉就像煮熟的鴨子一樣紅?
(因為在這次數(shù)學考試中我沒有盡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卻說已經(jīng)盡力了,被爸爸識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讀我和父親的對話。
三、 學習第三段(8、9)
2、 反饋思考情況。
3、 父親告訴我應該怎樣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4、 讀了父親說的這句話,你知道他的意思嗎?
(不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來體會,用腦去思考。)
四、 學習課文第四段
1、 齊讀本段內容,自主學習本段。
2、 學生質疑。
(1) 你認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 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話要說?
3、 反饋學習情況。
4、 父親是怎樣帶著我走那個黑暗而又寧靜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
五、 總結全文
1、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自由發(fā)言)
2、 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盡力去做,并且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靈去體驗,用腦去思考。)
六、 作業(yè)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板書設計:
21、爬山
上山-----盡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腦
教學后記:
爬山虎的腳教案篇十二
發(fā)展幼兒的拋、接、鉆、爬能力,提高靈活性。
用軟墊制作的“烏龜殼”、山洞、音樂、即時貼、玩具老鼠。
一、熱身運動。
今天的天氣真好呀,我們一起去郊游吧。
放音樂,帶領幼兒繞活動場地爬一圈。
二、創(chuàng)設情景。
烏龜殼累了,我們把它摘下來放到這條線上休息一下吧。
烏龜寶寶們也累了,我們也到這里坐下來休息一會吧。
三、引導幼兒爬過小橋再走過小橋。
烏龜寶寶們,快來看這里有一座小河,(把放到線上的烏龜殼當做小橋),我們要爬過這條小河,再來走過這條小河。
小老鼠的家還要爬過一座山坡才能到呢,(把“烏龜殼”堆成小山坡),快來看,山坡在這呢,我們爬過山坡就能找到小烏龜了。
小烏龜?shù)?家到了,我們一起叫他出來玩吧:“小老鼠,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吧?!绷硪晃唤處煶鍪拘±鲜?。
小老鼠說他想和烏龜殼到天上去玩,我們一起把它們扔到天上去玩吧。引導孩子把“烏龜殼”扔到天上去。
四、放松活動。
玩得好累呀,我們背上烏龜殼坐到這里說一說關于小老鼠的手指歌:“大拇哥,二拇弟,中古樓,四兄弟,五老鼠,爬呀爬呀爬呀爬,嘰里咕嚕滾下來?!?BR> 另一位教師扮演烏龜媽媽說:“烏龜寶寶們,天晚了,該回家吃飯了?!?BR> 烏龜媽媽叫我們回家吃飯了,我們把小老鼠送回家吧。
帶領幼兒鉆過山洞“爬”回家吃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