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革是時代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產(chǎn)物,我們需要適應和引領這種變革。寫總結時可以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方法,但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以下是一些往期總結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一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一些略讀的作品的考查,比如我今天選取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這是一篇記事寫人的散文,用簡練的筆法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鮮活的梁公形象。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講特點,掌握批注式閱讀這一方法。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法和自主讀文、合作交流這一過程,個性化的解讀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大師風范,學習梁任公身上的寶貴品質(zhì)。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批注式閱讀法體會梁任公演講時的風范。體會梁任公充滿激情演講背后的真誠。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生平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維新派的領袖、是影響徐志摩一生的恩師,他的孩子們都成為了各個領域的專家,他的長子迎娶了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梁啟超,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大師,走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注閱讀。
1.出示金圣嘆批水滸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批注式閱讀。
2.介紹批注式閱讀的常用“類型”。
明確:(1)感受式批注:閱讀時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種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2)點評式批注:對于文本的內(nèi)容或語言做出個性化的評價。(3)聯(lián)想式批注:意在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通過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聯(lián)想到其他的知識,如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一篇文章等等。
3.運用學習的批注式閱讀法開展個性化閱讀,要求至少運用兩種常用的批注類型。
(三)抓住重點,理解道理。
1.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組內(nèi)互相參照,互相啟發(fā),要求組內(nèi)成員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別人分享的時候也要積極地記錄對自己啟發(fā)的亮點,將口頭的交流落實到書面之上。
2.各小組內(nèi)推選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為內(nèi)進行交流。
預設: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批注:民國政局動蕩,作為維新派的領袖看慣了政治與利益之間的丑惡聯(lián)系,不談不是不關心而是失望是嘆息,轉而學術一是怡情,二是低頭走路。
(2)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簡單的幾筆便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內(nèi)容豐富的畫面:坐滿了聽眾—對于梁啟超先生的仰慕人數(shù)之眾,對于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
(3)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了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體現(xiàn)在這里,十六字后面的內(nèi)容便有十幾頁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畫面便有半部電影、十六字后面的體會便是梁先生內(nèi)心的浩瀚。
(4)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批注:帶入感極強,如果你此時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會覺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啟超的講臺之下,在梁先生記憶起來的瞬間,你前傾的身子才會在座位上有所著落。這樣的寫法甚好,可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yè)。
1.回顧批注式閱讀的學習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
2.整理歸納課上記錄的批注,思考“質(zhì)疑”“批判”這兩個詞的深層含義,并記錄下自己的感受。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二
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認為能夠體現(xiàn)出這次演講成功與精彩之處的文字,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并在書上的相應位置記下討論結果。
(小組代表發(fā)言)。
1、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點撥:通過對比(板書),來說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書)。
2、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
點撥:“預先寫好”,“整整齊齊”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認真負責(板書),“秀麗”,“美觀”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養(yǎng)很高(板書)。
3、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點撥:“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對先生懷有無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點”反成了優(yōu)點,成了梁實秋喜歡先生的理由?!伴L袍”是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服飾,但“肥大”卻表現(xiàn)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縛,崇尚自由(板書)。“步履穩(wěn)健”可以看出先生的從容不迫、悠閑自然之情,“風神瀟灑”(板書)凸顯梁任公年歲雖長,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更顯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靈氣一看便知。
4、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
點撥:“掃”字可見先生的沉著冷靜,“翻”字形象地刻畫了梁任公做思考狀,“點”字又表現(xiàn)其自信?!皢⒊瑳]有什么學問——”可見其謙遜(板書),“可是也有一點嘍!”又見其自負(板書)。這樣一個風趣幽默(板書)的形象躍然紙上。
5、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點撥:突出先生的演講的影響深遠,以及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包S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币惨娧葜v的生動形象(板書)。
6、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
點撥:突出先生的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板書)。
7、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
點撥: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感受文中強烈的情感(板書)。
……。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寫出一句話,來總結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點評學生答案)。
參考答案:梁啟超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wěn)睿智,風神瀟灑,有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或“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板書)。
六、手法探討。
如此生動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刻畫的呢?
(學生討論)。
點撥:語言、神態(tài)、肖像、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板書)。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板書)。
這樣刻畫人物的方法你學會了嗎?請以《記牛老師的一次講課》為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學生例文:
熊思聰。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萬里無云的下午,教學樓的教室里坐滿了學生,隨著一陣上課鈴響,走進來一位高大威“梧”,儀表堂堂的人物,穿著西裝,步履穩(wěn)健,神采飛揚,面帶微笑,這就是“劉”老師。
他走上講臺,微笑著對同學們,再回過頭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轉過來,頭一句是:“上課?!蓖瑢W們本來還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便馬上安靜下來,(他)隨后翻開書,與我們講課。
他講課也是極具特色的,先是走下臺來,左右巡視,來查探同學們是否做好課前準備,然后點點頭,依舊是微笑著,來開始講了。
我清楚的記得,在一個烏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裝和皮鞋,步履穩(wěn)健,面帶笑容(的人物),這就是“劉”老師。
老師博聞強記,滿書筆記,大部分講課內(nèi)容都能背誦得出,有時他不記得,他就上臺瞥一下課本。講到緊張?zhí)?,老師便露出一臉笑意。他風趣的話語,讓我們在“坐”聽眾狂笑。真不風趣!
(點評:兩篇文章都有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手法,符合練習的要求。但要深入細致的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必須要仔細觀察,如“面帶微笑”,“面帶笑容”是如實描寫,但還可深入,描寫笑容中的不同,刻畫人物的個性。文章要紀實,如“萬里無云”,“烏云密布”這是矛盾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描寫。注意文中的錯別字。)。
今天我們學習了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話,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隱藏在字里行間中的真摯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體會,并學會運用。
講稿認真負責修養(yǎng)很高。
人物風神瀟灑崇尚自由。
記梁任公先生開場謙遜自負風趣幽默正面描寫。
的一次演講講演學識淵博旁征博引(細節(jié)描寫)有學問。
情感強烈率真酣暢有文采。
背誦自由灑脫有熱心腸。
對比印象深刻生動形象側面描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評論與感受,領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蘊。
2、學習文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品文:即品賞文章,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旁批的閱讀方法。
2、?品人:即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
教學方法:朗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一、?演講導入。
以有關梁啟超的課前演講導入。
某某同學的演講內(nèi)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謂激情四射,聽了他的演講,耳畔似乎仍激蕩著“少年智則國智”的豪言壯語,那些超越憂患意識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少年中國說》的作者是誰?對,就是梁啟超,剛才我們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學的熱血沸騰,那么激勵我們一往無前的粱啟超先生,他的演講又是怎樣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們就要通過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來領略大師的風采。
二、?知人論世。
大家對梁啟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啟超: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品文品人。
學生自讀課文,領略大師風采,選擇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圈點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政壇風云人物,也是學術界一位難得的才子,那么課文是從哪些角度對粱任公先生進行描述的呢?首先請大家朗讀課文,看看課文對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動的描寫?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對課文進行批注,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各組派一個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強調(diào)的是,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讀書的時候注意一定要在書上做記號,邊讀邊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評價,只有用心經(jīng)歷學習語文的過程,才能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究竟怎樣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學不太理解,我先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甲戌本《紅樓夢》一直被認為是《紅樓夢》幾種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個版本。我們來看看胡適收藏的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記下自己的讀書心得的。旁批舉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屏幕顯示:
由此看來,作批注無非就是記下自己的讀書感受,接下來,大家在書上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風采的句子進行批注。
學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師恰當評價。
小結:從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雖然梁啟超的名氣在于政治維新運動,可是文章并未從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來表現(xiàn)先生,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他演講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話來說——先生是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
四、質(zhì)疑解難。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解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心中還有什么疑問嗎?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五、情景再現(xiàn)。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我們近距離地領略到了短小精悍、風神瀟灑、博聞強識、才華橫溢、率真奔放、幽默風趣的梁啟超,大家能想象當時梁啟超演講的情景嗎?大家想讓梁啟超走到我們的教室中來嗎?好,我們有請某某同學上臺為大家表演。
學生再現(xiàn)梁啟超演講的情景。
過渡:大家的掌聲就是對這兩位同學的肯定,特別是某某同學,簡直可以用惟妙惟肖來形容,以后啊,我們還要多進行這樣的活動,要大力培養(yǎng)我們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試。
寫這位當時叱咤風云人物的一次演講,可寫的一定很多,可以寫當時清華園的轟動一時,可以寫會場上的熱烈氣氛,可以寫此次演講產(chǎn)生的廣泛政治影響等,但作者只選取了演講時的幾個片斷,抓住幾處細節(jié)便把這位學者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寫人記事的方法有沒有給大家一些啟示呢,如果要表現(xiàn)某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呢?(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等)。
好,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我們來一個實踐,(我給大家布置一個作業(yè))請大家從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方面著手,任選一個方面,寫一位老師上課時的片段。
課堂小結: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寫形象又著重表現(xiàn)神采,展現(xiàn)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風范。作者飽含景仰之情活現(xiàn)出梁任公的精神、風采、修養(yǎng)。優(yōu)秀文學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顆善良的心,善于傾聽的心,發(fā)現(xiàn)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寫作手法之利劍!愿在座的各位同學人人擁有這把利劍!
學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這段話寫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場時的外貌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赓|(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寫出了他睿智、樸實、瀟灑、自信的特點。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們在寫人的時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寫切不可泛泛而談,有人在寫《我的媽媽》時說:“我的媽媽三十七八歲年齡,中等個子,身材一般,梳一頭短發(fā),圓臉龐上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別喜歡嘮叨?!贝蠹艺f,作者抓住了媽媽的特點沒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媽媽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歡嘮叨,但細想一想,有多少媽媽不是這樣的呢?這不能表現(xiàn)出這個媽媽獨具的個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臘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臉兒,柳葉兒眉;也不是所有的壞人都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滿臉橫肉。
示例2:
“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
開場白:謙虛自信、幽默風趣、開朗直爽。
古人云“言為心聲”,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有時塑造人物只選其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內(nèi)心世界。陳涉“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的偉大志向。本文也以簡短的語言“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讓我們?nèi)缫娖淙?。再如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guī)住岸嗪踉?,不多也?BR> 示例3:
“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
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有學問有文采,從演講的內(nèi)容上寫出了梁的豐富有趣,博聞強識。
“一朗誦”:聞一多先生談到自己學生時代在清華聽梁啟超講授古樂府箜篌引《公無渡河》說,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然后搖頭擺腦地朗誦一句:“公、無、渡、河”,接著大聲喝彩,叫一聲“好”!然后再重復地念:“公、無、渡、河,”“好!”“公、無--渡、河,”“好!”“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梁任公這樣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嘆,一聲高似一聲,并無半句解釋,朗誦贊嘆過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兒子,也在班上聽講。黑板擦過,這首古詩就算講完了……聞先生回憶完后,把聲音壓低,兩手一攤,說:“大師講學,就是這樣!”
“一解釋”:《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岸邊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樣的執(zhí)著,同樣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處,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
這是梁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梁的演講已經(jīng)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這就告訴我們,寫好一個人,除了語言肖像描寫外,還可以有哪些描寫使人物更生動?
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拓展側面描寫——有烘云托月之妙的側面描寫,舉例《陌上?!分忻鑼懥_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xiàn)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梁的獨特之處。寫人就是要寫出獨特之處來,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禮上“愿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婚”!
學生可能提問:
梁任公年輕時熱衷變革,是戊戌變法的主角之一,許多次政治事件他都處于漩渦的中央,經(jīng)歷了一次次從激情到失望,從憤怒到無奈的過程,其心態(tài)產(chǎn)生了變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熱衷政治兼做學問的,之后則全身心投入了學術,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這句話便將話題收攏到學術上來,省去了許多介紹。
2、?文章第二句“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是個病句嗎?
是病句,文言不規(guī)范。
一本書和一部電影,大家是愿意看書,還是愿意看電影?當然愿意看電影了,因為電影生動活潑,更能激發(fā)興趣,是不是?同理推論,看戲肯定比讀劇本有趣得多了,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4、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這是梁風趣幽默的表現(xiàn),比如有同學說“我這人沒有什么優(yōu)點,可就是長得太帥!”
5、“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為什么?
梁啟超是廣東人,在百日維新中,他曾給光緒皇帝上奏了一篇《變法通議》,光緒皇帝讀后大家贊賞,說“梁啟超文章寫的好,可就是那廣東話太難聽!”傳說梁啟超的北京話說的太差,光緒帝怎么都聽不明白,后來梁啟超請夫人教他學習“官話”,等到清華演講時,人們聽到的大概就是這種廣東官腔了!那為什么效果要強些呢?因為他用廣東官話演講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達,是不是?再者,廣東話的確比普通話更沉著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xiàn)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云人物站在風云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發(fā)狂夫很執(zhí)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zhí)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xù)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BR> 文章所選取的材料是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務的!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作者選取的這兩則材料都能突出表現(xiàn)他的性格。
11、作者寫這位令人矚目的人物,為什么只談學術造詣而不談政治作為?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有甚于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說梁任公在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為已廣為世人見識,而學術造詣為政治聲名所掩,正值得為之專文彰顯。
12、何謂“筆鋒常帶情感”?
在戊戌變法前夕和變法過程中,梁啟超作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時務報》的主筆,發(fā)表了大量宣傳變法文章;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期間,他繼續(xù)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上撰文,議論政事、宣傳西方學術文化。這種文章當時人稱為“報章體”或“新文體”,這種“新文體”在當時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古文的束縛,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內(nèi)心的熱情,造就了新的文風。
梁啟超的這種“筆鋒常帶情感”的文章影響了當時乃至后世許多的學者、文人,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等。胡適曾在《四十自述》中說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種激烈變動”,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響者之一。
13、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jīng)歷,筆而記之!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這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是對梁的極高的評價!言近旨遠,含義豐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應清華學子之邀來演講,清華學子的邀請是因梁先生的學術文章有啟迪領導作用,在20世紀初動蕩變革的時代,為青年熱情演講實屬難能可貴,當今文壇有多少人問政治而不專心學術,學問難以達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學術的人,應該向梁學習做學問和做人。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的.個性特征。
2、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2、引導學生學習在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理解梁任公先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要學習一篇文章,在學習這篇文章之前呢,我想給大家做一道競猜題:猜猜他是誰。我對他有四個描述: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有答案了嗎?告訴我,他是誰?
明確:他就是梁啟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詩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一)請大家自由、大聲的朗讀本文你所喜歡的段落。
(二)給下列字詞正音(多媒體展示)。
蒞()臨;戊戌叱咤()風云;精悍()激亢;()箜()篌()薊()北。
(三)梁實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創(chuàng)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huán)拿下來,用我們現(xiàn)在的語法規(guī)范來看看文章中的幾個句子表達準確嗎?(多媒體展示)。
明確: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刪“約”);
不少人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產(chǎn)生……興趣)。
明確:不是,本文似是記事,實為寫人,是通過演講這件事來寫梁啟超先生。
標題中對梁啟超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稱?
明確:以號相稱,這是學生表達對老師的敬意。
可見,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應該是對梁啟超先生怎么樣的感情?
明確:崇敬、景仰之情。
請大家從文中找一找,文中都寫了梁任公演講之時的哪些方面?
立外貌:
肖像特點——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態(tài)特點——自信,灑脫,神采飛揚。
獨特開場——謙遜自負,詼諧幽默。
描語言: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激亢。
寫動作:
敲頭——自然隨和。
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太息——率真、灑脫。
抓側面:
屏息以待,歡喜,淚下沾襟。
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愛好。
板書:
其貌不揚有學問。
謙遜自負梁任公有文采。
隨和率真有熱心腸。
瀟灑自然。
教師提問:我們平常說這個人“熱心腸”是什么意思?”
明確:心腸好,喜歡幫助別人,也就是樂于助人。
教師提問:“《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文章最后一小節(jié)中說道:‘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可全篇文章并無一處寫到梁先生幫助別人,樂于助人的事,那么在這篇文章中的“熱心腸”如何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梁啟超的“熱心腸”。
(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安史之亂后,作者聽到唐軍收復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啟超在講到此詩時“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同樣表現(xiàn)了他對收復祖國大好山河,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渴望。
(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敖桦x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他們的愛情為主線,政治變化為暗線。南明小朝廷的滅亡,標志著明朝的徹底結束。結局一道士對男女主人公說:“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它不斷嗎?”于是兩人雙雙入道。聯(lián)系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國難當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再次表現(xiàn)梁啟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三)《箜篌引》,這是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作品。選自他的《琴操》,但是現(xiàn)在據(jù)韓國學者研究,這是他們的《古詩源》上記載的朝鮮悲劇。不管是誰的作品,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詩的大意是一白發(fā)狂夫披發(fā)提壺,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緊追其后,想要攔阻他,但是他還是渡河了。于是傷心的婦人在岸邊拿出箜篌,唱出這首悲涼的哀歌,更多的引起聽者心中的共鳴,“聞者莫非墮淚飲泣”。
教師總結:你明明知道是送死,還要去渡河,為什么要這樣義無返顧的奔赴死亡呢?(回答:這種人,要么是瘋子,要么就是為了某種理想而殞身不恤的人,像啟超先生,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為了國家與人民,他面對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鮮血,正如魯迅所說,他們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許我們只看到了一個瘋狂到墮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講這首詩的時候憶起的是那段崢嶸歲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樣奮不顧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繹得如此精彩。)。
板書:熱心腸——愛國情。
你能從中學到哪些寫人的方法?(學生回答)。
總結:
1、調(diào)用多種手法,寫出人物的個性。
2、在事件中刻畫人物,不必羅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夠。
3、從正面和側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畫。
4、不僅要描形,還得要繪神。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感謝梁實秋先生,他是20世紀華語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本文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歲月里,那個“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使人讀其文,如觀其人,聽其聲,難以忘懷。
請讓我們共同朗讀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中的精彩語段,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哪位老師的一節(jié)課或哪位同學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請寫出一位老師或同學,記敘人物的言談舉止,體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不少于400字,題目自擬。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五
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認為能夠體現(xiàn)出這次演講成功與精彩之處的文字,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組討論。
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并在書上的相應位置記下討論結果。
四、展現(xiàn)成果。
(小組代表發(fā)言)。
1、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點撥:通過對比(板書),來說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書)。
2、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
點撥:“預先寫好”,“整整齊齊”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認真負責(板書),“秀麗”,“美觀”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養(yǎng)很高(板書)。
3、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點撥:“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對先生懷有無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點”反成了優(yōu)點,成了梁實秋喜歡先生的理由?!伴L袍”是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服飾,但“肥大”卻表現(xiàn)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縛,崇尚自由(板書)?!安铰姆€(wěn)健”可以看出先生的從容不迫、悠閑自然之情,“風神瀟灑”(板書)凸顯梁任公年歲雖長,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更顯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靈氣一看便知。
4、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
點撥:“掃”字可見先生的沉著冷靜,“翻”字形象地刻畫了梁任公做思考狀,“點”字又表現(xiàn)其自信。“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見其謙遜(板書),“可是也有一點嘍!”又見其自負(板書)。這樣一個風趣幽默(板書)的形象躍然紙上。
5、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點撥:突出先生的演講的影響深遠,以及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包S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币惨娧葜v的生動形象(板書)。
6、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
點撥:突出先生的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板書)。
7、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
點撥: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感受文中強烈的情感(板書)。
……。
五、總結成果。
(點評學生答案)。
參考答案:梁啟超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wěn)睿智,風神瀟灑,有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或“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板書)。
六、手法探討。
如此生動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刻畫的呢?
(學生討論)。
點撥:語言、神態(tài)、肖像、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板書)。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板書)。
七、實踐練習。
這樣刻畫人物的方法你學會了嗎?請以《記牛老師的一次講課》為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學生例文:
熊思聰。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萬里無云的下午,教學樓的教室里坐滿了學生,隨著一陣上課鈴響,走進來一位高大威“梧”,儀表堂堂的人物,穿著西裝,步履穩(wěn)健,神采飛揚,面帶微笑,這就是“劉”老師。
他走上講臺,微笑著對同學們,再回過頭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轉過來,頭一句是:“上課?!蓖瑢W們本來還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便馬上安靜下來,(他)隨后翻開書,與我們講課。
他講課也是極具特色的,先是走下臺來,左右巡視,來查探同學們是否做好課前準備,然后點點頭,依舊是微笑著,來開始講了。
我清楚的記得,在一個烏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裝和皮鞋,步履穩(wěn)健,面帶笑容(的人物),這就是“劉”老師。
老師博聞強記,滿書筆記,大部分講課內(nèi)容都能背誦得出,有時他不記得,他就上臺瞥一下課本。講到緊張?zhí)帲蠋煴懵冻鲆荒樞σ?。他風趣的話語,讓我們在“坐”聽眾狂笑。真不風趣!
(點評:兩篇文章都有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手法,符合練習的要求。但要深入細致的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必須要仔細觀察,如“面帶微笑”,“面帶笑容”是如實描寫,但還可深入,描寫笑容中的不同,刻畫人物的個性。文章要紀實,如“萬里無云”,“烏云密布”這是矛盾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描寫。注意文中的錯別字。)。
八、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話,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隱藏在字里行間中的真摯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體會,并學會運用。
九、板書設計。
講稿認真負責修養(yǎng)很高。
人物風神瀟灑崇尚自由。
記梁任公先生開場謙遜自負風趣幽默正面描寫。
的一次演講講演學識淵博旁征博引(細節(jié)描寫)有學問。
情感強烈率真酣暢有文采。
背誦自由灑脫有熱心腸。
對比印象深刻生動形象側面描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六
一、檢查預習。
1.課文主要是記演講還是記人?
答:通過演講表現(xiàn)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表現(xiàn)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點。
2.結構框架。
第一部分(1)簡述演講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體描述這次演講。
第三部分(10)對學者梁啟超的評價。
3.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梁任公先生的文字。
a.直接描寫。
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
b.間接描寫。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
二、導入新課。
問:課文中的“熱心腸”與我們平常所說的“熱心腸”含義有什么不同?
三、細節(jié)賞析。
1、全班齊背誦杜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提示:ppt演示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相關材料。
3、關于《箜篌引》。
a.討論《箜篌引》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有一個人硬要渡河,另一人勸阻他不要渡河,結果是渡河的人死了。
提示:ppt演示譚嗣同的名言名詩。
譚嗣同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shù)輩勸君東游,君不聽再四強之,君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被捕前,曾去日使館見梁啟超,勸其東游,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啟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臨終語。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4、小結。
討論明確:他還是關心國家,關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這次《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的演講,他的真性情、他的愛國情感打動了青年學生,使他們受到感染,受到影響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種方式關心政治關心國事有如下語句可以證明:“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的確,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影響教育青年學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領導或參與‘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等,希望用資產(chǎn)階級改良思想改變中國,后來意識到君主立憲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傳統(tǒng)文化來教育、激勵廣大的青年學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熾熱的愛國心是不變的!”
四、感情深化。
ppt演示《少年中國說》選段。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五、思考題。
你對梁任公先生逃亡日本之事持什么看法?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七
學習目標:
1、感受與鑒賞:通過品讀人物,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點以及作者的評論與感受。
2、積累與整合: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學會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應用與拓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知人論世。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肚f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是梁啟超于戊戌政變逃亡日本后用的筆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1895年追隨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18參與“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19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著述豐厚,合編為《飲冰室》。(字詞落實及相關背景資料,請參照“狀元橋”)。
二、合作探究。
1、四人一組討論交流,語法問題當時解決,題目、文章寫法等問題可寫在黑板上。
2、學生質(zhì)疑解答。
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3)不少人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產(chǎn)生……興趣)。
3、質(zhì)疑用詞寫法:
“禿頭頂”不是在丑化梁啟超嗎?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寫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熱心腸”體現(xiàn)在哪里?
探究明確:
“禿頭頂”如實描寫,無損人物?!肮饷⑺纳洹笔琴澝乐~。
十六個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記憶猶新,凸現(xiàn)梁任公才華橫溢。
側面烘托梁任公的才華。
“熱心腸”,本義:待人熱情,做事積極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熱腸,文中“熱心腸”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熱血,一腔愛國熱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對優(yōu)秀作品的理解,學術人格的魅力來感染人,教育人。照應第8段。
4、評點大師:作旁注:
走進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實描寫人物肖像,氣度不凡,布衣難掩其風采。
啟超沒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
旁注:謙遜又自負,風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背誦下來了。
旁注:獨特的方式,個性的動作,表現(xiàn)先生博聞強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張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來大學問家能有幾人?
三、閱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通覽全文,找出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評價?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BR> “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演講,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BR> “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BR> “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BR>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可見,作者對于梁啟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啟超先生卻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問:梁啟超的演講給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樣突顯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點——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
外貌神態(tài)特點——風神瀟灑,左顧右盼,光芒四射。
(4段)獨特的開場白(謙遜自負)描語言。
(5段)深情朗讀《箜篌引》(意韻豐厚)。
(7、8段)演講時敲頭回憶(自然可愛)動作特點。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自由灑脫)舉行動。
我們在細節(jié)描寫中看到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風范,他語言的詼諧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的動作。這里不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從中感受到作者乃至眾人對他的敬佩。
“我在聽完先生這篇演講后二十余年,……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BR> “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BR> “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生動激昂,意韻深厚的演講深深地打動著人們,而作者從側面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灑脫的梁啟超,這其中融會著他人生的感悟以及瀟灑不羈的真性情。
小結:梁啟超的名氣在于他的政治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可文章并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xiàn)梁啟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寫人顯情中透露著方法,我們要學在描語言、立外貌、舉行動、抓側面中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有學問”,“有文采”這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下面重點分析“有熱心腸”。
1、先生講到《桃花扇》,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chuàng)作的傳奇劇本,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fā)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xiàn)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xiàn)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短一ㄉ取贰敖桦x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短一ㄉ取贰敖桦x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梁啟超想到變法的失敗,光緒帝被囚。他為國家悲,為民族悲,為百姓悲。
2、為何講到杜甫的詩,“先生又張口大笑了”?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久久壓抑在杜甫心頭的陰霾終于煙消云散,他自然喜極而泣。任公也處于亂世之中,杜甫的喜與憂他感同身受。
3、先生為何開篇講到《箜篌引》這首古詩?
明確:有一狂夫,披發(fā)提壺,涉河而過,被水沖走,其妻緊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絕,對江彈箜篌,一曲終,遂投河。這種瘋狂的人格力量就是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義無反顧,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視死如歸。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明知變法會流血,會犧牲卻依然堅定地實施變法的執(zhí)著與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講時的哀痛可想而知。他為犧牲的戰(zhàn)友而哀,為百姓而哀,為國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說說本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人物的什么特點?模仿這些寫人手法,描寫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師。
要求:
1、抓住細節(jié),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六、總結。
梁任公為革命奔走呼號,直面生死;為學術嘔心瀝血,筆耕不輟。斯人雖逝,精神長存。先生的諄諄教誨依然如黃鐘大呂般響徹耳畔。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少年中國說》中的片段。
板書設計。
梁實秋。
演講特點: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著有力、宏亮激亢。
內(nèi)容——豐富而有趣。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
人物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BR> 氣質(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生動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負、謙遜、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入編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設計目標是學習寫人記事的散文?!队浟喝喂壬囊淮窝葜v》一文看似記事,實為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點,并表達對先生的崇敬之情。這是一篇生動風趣而又飽含深情的回憶性散文。作者梁實秋先生擷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來集中表現(xiàn)人物獨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作者對任公先生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之中。
這篇課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記事的散文”中。單元目標是要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根據(jù)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結合必修一第三單元的單元目標,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賞析課文精彩的人物描寫,引導學生學習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雋永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本課的重點放在賞析課文中對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動的描寫上,以此來了解人物的特點,學習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方法。
難點在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這部分內(nèi)容是教學的重難點,要濃墨重彩,因為這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關鍵。
高中語文課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在教學中要力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特征,把發(fā)現(xiàn)、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交給學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簡意賅又生動豐富,我先運用情境設置法,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用閱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熟悉文本,也讓學生學會作旁注的學習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并讓學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問答法,使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針對教學重難點,我立足文本,點撥引導、討論探究,在賞析語言、體味情感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本課所學的寫人技巧。
(一)導入。
情境教學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促進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所以我用詩句和圖片設置情境來導入,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具體是這樣的:(多媒體顯示梁啟超圖片及其生平文字)《詩經(jīng)》中有一句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們就跟隨梁實秋先生一起走進清華,去領略梁任公先生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賞析課文精采的人物描寫。
高中語文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語句,全班分組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學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小組討論,交流發(fā)言,教師歸納板書。
有才華,有修養(yǎng)。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健)氣質(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開場白(獨特)――謙遜而自負,風趣幽默。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態(tài)、動作(敲打禿頭,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嘆息)――博聞強記、自由灑脫、率真。
課文對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動的描寫,有很多內(nèi)容學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寫、獨特的開場白、生動形象的動作描寫等,這些學生會關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給學生自己去探討交流,教師不多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容易忽略有些細節(jié)里所隱含的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赤子之心。這個單元的目標是要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為: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三)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隱含在他講《箜篌引》、講《桃花扇》、講杜甫詩句的細節(jié)描寫中。要體察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就要引導學生去分析這三個細節(jié)描寫。我主要采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具體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細節(jié)1: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師:我們看這首詩,詩中出現(xiàn)了哪兩個人物?
預設回答:一個拼命要渡河的人,一個力求勸他不要渡河的人。
師:他渡河了嗎?
預設回答:渡了。
師:結果呢?
預設回答:死了。
預設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氣。
師:這種直面死亡的勇氣讓你想到了誰?
預設回答:梁任公先生。這個“公”其實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寫照,梁任公先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zhí)意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頑強,可歌可泣。先生講《箜篌引》時那么投入,正是因為他有和詩中“公”一樣的直面死亡的勇氣。
細節(jié)2: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師:先生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會悲從中來,痛哭流涕?(多媒體顯示《桃花扇》的相關內(nèi)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戲曲,借寫離合之情,悲嘆明朝的滅亡。其中所說的皇帝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在位十七年間,不溺于聲色犬馬,而是勤勉辛勞,只可惜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縊而死。)。
預設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國家的衰亡,所以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預設回答:先生由崇禎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是一位年輕發(fā)奮的君主,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緒帝政治生涯早早結束,導致戊戌變法的失敗。先生悲的是光緒帝被軟禁,悲的是維新變法的失敗,悲自己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無法實現(xiàn)。
細節(jié)3: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師:哪位同學知道杜甫這首詩的題目?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預設回答:《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的心情是喜悅的。
師:可詩中為什么說是“初聞涕淚滿衣裳”?
預設回答:那是因為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捷報,喜極而泣。
師:先生講到此詩時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預設回答:杜甫年邁時,國家叛軍四起,后戰(zhàn)亂平定;梁任公演講時,國家軍閥混戰(zhàn)、動蕩不安,所處時代有相似之處。是國家動蕩讓先生涕泗交流,是戰(zhàn)亂平定讓先生張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樣是憂國憂民的,希望國富民強,從他的一涕一笑中我們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愛國情懷。
(四)課堂小結。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自己總結,為梁任公先生畫像,在班上發(fā)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從肖像、語言、動作或神態(tài)等細節(jié)方面對班上某一位同學進行刻畫,不寫出名字。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九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因其內(nèi)容多,時間緊,而在一線教師中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固然與教材本身的內(nèi)容設置有關,也與教師對新教材的不適應相關,但我想,最主要的還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我們習慣了面面俱到,習慣了手把手的教,如果讓我們精簡課堂內(nèi)容,我們總會習慣性的問一聲:這行嗎?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著力在探索的就是:這能行,其中的一種做法就是重視自讀課文的開發(fā)和利用。下面結合公開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自讀課文)談談我的認識。
事實上,單元目標的預設和分散講解確實必不可少,我認為,在講讀課文中,應該結合文本,從三到四個角度來講解同一類型文章的寫作和閱讀技巧,然后在自讀課文中加以運用,這樣既有知識點的積累,也有鑒賞力的訓練?!队浟喝喂壬囊淮窝葜v》選自語文教材第一模塊第三單元,本單元側重于寫人記事類文章,在前面的講讀課文的講解中,我已經(jīng)初步培養(yǎng)起學生圈點勾畫的閱讀習慣,也講解了寫出人物個性的基本方法,因此,準備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以學生自學為先,以課堂交流為主,提高鑒賞水平。布置了相對應的預習作業(yè):1、閱讀課文,找出有疑問的地方,劃出來,提出問題,并試著自己做一點回答。
2、結合課后練習一的范例,在文中做盡可能的圈點勾畫,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和很多自讀課文一樣,本文雖短小精悍,卻是言淺而意深,可供鑒賞學習的角度很多。從寫人記事的角度,從演講技巧的角度,從情感熏陶的角度,從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講之處。如果只是從中擇選一個角度來上,卻忽略了文本的多種閱讀角度和閱讀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結合文章的寫作中心“演講”和平時的課堂演講,我又設計了一個教學目標:感知演講的基本技能。這一目標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又與上面的目標相平行,在構想中,是希望學生任意選擇角度進行討論交流,并不要求學生面面俱到。
這樣,自讀課文就成為學生閱讀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師講解的材料,既是資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體現(xiàn)了學習的自主性,又保證了學習的目的性。當然,既是自讀,在這一過程的實施中,有兩點就很重要:一要保證學生的預習是真正獨立的,而不是從教輔書上抄來的;二要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要帶著疑問來上課。我想,這才是自主學習的關鍵。當然,這對教師的要求就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要盡可能透徹的預讀分析課文,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細致閱讀帶給了我很多驚喜,也給聽課老師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們完全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正音釋文,分析文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體驗著學習語文的快樂。
但是,很遺憾的是,從實際效果來看,課堂的節(jié)奏還是快了,學生提問和釋疑的耗時過長,這雖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卻使很多教學細節(jié)不能展開,教師成了幻燈片的放映師,沒能留給學生消化的時間。尤其是學生演講和點評的環(huán)節(jié),根本是倉促進行,失去了應有之義。在課后交流中,很多老師講到了這一問題,認為是否可以把教學目標再精簡,比如只講人物性格,或只講演講技能。我認為,如果只講一點,那與我對自讀課文的理解又相違背了,看來需要探索的東西還有很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被收入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的第三單元,這一單元主要學習三篇記敘散文(另有魯迅《紀念劉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們都是寫人敘事的佳作。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對人物品性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xiàn)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
跟據(jù)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培養(yǎng)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三維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定為: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1、感知大師的人格魅力2、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學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
教學難點: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這節(jié)課,我基本選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探究感悟”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實秋的高超寫作技法。
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時,采用默讀法和圈點勾畫法,之后采用問答法,由學生發(fā)言、總結;針對教學重難點,立足課文,討論探究,用情景激勵法,分析法、點撥引導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點評誦讀,體味文章情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布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所學的白描技巧。
由提問七匹狼雙面夾克廣告詞導入,七匹狼雙面夾克的廣告詞是:“男人不會只有一面。”“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學生都知道梁啟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學術大師,由此引導學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進文本讓梁實秋先生“秀”這“一面”,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崇敬之情及閱讀興趣。
a.學生與作品作者交流: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一,圍繞“文章主要記敘了梁啟超講演時的哪些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梁啟超的形象特點。
c.教師與學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對他的戀情、為康有為披麻戴孝、為協(xié)和醫(yī)院撰文等故事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
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二,啟發(fā)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探究人物的寫法,認識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學會表達與交流。
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結合[表達與交流]第三單元: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任選一題作文。(設計目的與思想:能力的遷移,將課內(nèi)所學知識與技能作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說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
品人:肖像:短小精悍;開場白語言:獨特;聲音:沉著有力內(nèi)容:豐富有趣。
講演時的神態(tài)動作:生動有趣——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的學者品文:凸顯人物個性。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一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生動風趣而又飽含深情的寫人記事的回憶性散文,借一次演講來表現(xiàn)梁任公崇高的品質(zhì),并表達對老師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實秋擷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集中表現(xiàn)人物獨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的全面、完整和連續(xù)。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要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及白描手法的運用,認識到梁啟超先生的率真性情、愛國精神。因此,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操。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的方法。
【單元目標與課文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
方法與過程目標: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雋永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安排】。
重點放在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對先生所講的《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詩可適當挖掘、引導,領會任公的愛國情懷。讓學生于深刻的評價、精彩的描寫及典型的材料中體會寫人記事散文的技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補充介紹(ppt展示)。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飲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是梁啟超于戊戌政變逃亡日本后用的筆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隨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18參與“百日維新”?!拔煨缱兎ā笔『筇油鋈毡尽?9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如我們熟知的《少年中國說》。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著述豐厚,合編為《飲冰室》。
大家看過這篇文章的題目,覺得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看似記事,實則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表現(xiàn)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點。今天,我們就跟隨文壇大家梁實秋先生的文章來品讀前輩大家梁啟超先生其文其人,走近任公,領略任公的風采,感受他作為一位學者的獨特魅力!
二、見微知著--為梁任公畫像。
1、記敘這次演講是從哪一段開始的?開頭兩段寫了些什么?有何作用?
點評這是一次動人的演講。以顯宦、叱咤風云的人物襯托任公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整齊秀麗美觀的演講稿襯托這次演講極有趣味。
2、請學生說出自己印象頗為深刻的精彩描寫,通過這些描寫你讀出任公怎樣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
立外貌肖像特點--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態(tài)特點--自信,灑脫,神采飛揚。
獨特的開場白--謙遜自負,詼諧幽默。
描語言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深情的《箜篌引》--意韻豐厚,感染力強。
舉行動敲頭回憶--自然可愛,生動有趣,旁征博引,博聞強識。
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太息--自由灑脫,酣暢淋漓,富有感情。
茅津渡候船,哀從中來。
抓側面屏息以待,歡喜,淚下沾襟。
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愛好。
突顯了任公憂國憂民、有熱心腸的精神品質(zhì)。任公先生是在用傳統(tǒng)文化來教育鼓舞著年輕一代。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任公用《易經(jīng)》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勉勵學子樹立“完整人格”的警言。
文章并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xiàn)梁啟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寫人顯情中透露著方法,我們要學會在描語言、立外貌、舉行動、抓側面中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學會用精彩、中肯的細節(jié)描寫來突顯人物形象。
三、觸類旁通,小試牛刀。
1、兩個外貌描寫段落你認為哪一個更為出色?
片段一:我的媽媽四十出頭的年齡,個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著不長不短的馬尾,圓圓的臉龐上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勤勞樸實,但特別喜歡嘮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設想回答: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媽媽的特征,做事麻利,勤勞樸實,喜歡嘮叨,但細想一想,有多少媽媽不是這樣的呢?這不能表現(xiàn)出這個媽媽獨具的個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臘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臉兒,柳葉兒眉;也不是所有的壞人都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滿臉橫肉。而第二段魯迅先生的文字,從頭到腳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這個被人世的污水弄臟,可鄙又可憐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使其成為典型,成為“唯一的人”。不能不讓人拍手叫絕!可見,肖像描寫要抓特點切不可泛泛而談。又如“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的細小動作,往往是最真實的,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習慣和修養(yǎng)的。攝取細小動作,對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見海的神奇效果哦!古人云“言為心聲”,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有時塑造人物只選其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內(nèi)心世界。曹操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寫出了他的偉大志向。項羽見到秦始皇出游的儀仗時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一個霸氣、痛快、直接,一個更有力度、更加深刻。
側面渲染有烘云托月之妙。如“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鞘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歸來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名篇《陌上?!穼懥_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寫其容貌儀態(tài),卻寫從使君達官到下里巴人,從老者到少者,人見人驚,人見人愛。一個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這不僅側面烘托了羅敷貌美驚人,更主要的還調(diào)動了讀者的想象,融入了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備了神韻。文學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見一斑了。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讓讀者對你筆下的人物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經(jīng)其事的感覺的話,就證明你的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興波起浪”成功了。
2、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我們做一篇口頭小作文:
從肖像、語言、動作或神態(tài)等的細節(jié)方面對班上某位老師或同學進行刻畫,不說出名字,讓大家猜一猜他是誰。
板書設計:
正面描寫:性格特點--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態(tài)特點--自信,灑脫,神采飛揚。
語言特點--謙遜自負,詼諧幽默。
側面描寫:屏息以待,歡喜,淚下沾襟。
情感:崇敬仰慕之情。
姜紅。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并學習梁啟超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運用旁批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畫的方法。
2、對《箜篌引》、《桃花扇》、杜詩作適當補充講解。
三、教學方法。
賞析、合作研討、探究、練筆。
四、設計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五、課前準備。
事先印發(fā)導學案,設計預習問題,以及課文相關資料鏈接,包括《箜篌引》備注,《桃花扇》簡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清末時有一位十歲的少年,一天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一進家門,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樹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寬大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微妙之舉,恰恰被父親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親教子甚嚴,但又不好當面開口,便匆匆走進客廳安然落座了。父親總為兒子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地訓示兒子一番。筵席開始了,父親靈機一動,便當眾對少年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lián),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少年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的才學,自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下來。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lián):“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這少年聽后一驚,恍然大悟,但也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lián)一經(jīng)出口,堂前喝彩不已。父親早忘了那件不體面的趣事,他被兒子那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對仗工穩(wěn)的下聯(lián)陶醉了。這個少年后來成為了中國歷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那么,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少年是誰呢?他就是--梁啟超,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主人公。
(設計意圖:此導入能夠引發(fā)學生興趣,了解梁啟超其人。)。
二、自學檢查。
1、字音字詞檢查(見《導學案》,教師ppt展示)。
2、解題,并提問:對于本篇文章主人公,你了解多少?
明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志《新小說》。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余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中國歷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在于檢查學生預習,做好基礎落實,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文本)。
三、自主研習。
文中對梁啟超及其這次演講做了哪些描述,畫出描寫的句子,仿照課后習題一,做旁批。然后分析梁啟超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語言。
正面描寫:肖像,神態(tài),語言,動作(細節(jié))描寫。
側面描寫:聽講者的感受和表現(xiàn)。
四、合作探究。
1、結合印發(fā)的資料,說說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處材料有何用意?
明確:
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梁啟超是一個“過渡時代”的英雄,這個時代險象環(huán)生,他卻用他的行動去實踐愛國救國的理想,歷盡滄桑仍近似瘋狂滴執(zhí)著于信念的梁啟超,不正是那個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變法洪流,踏上救國道路,飽嘗艱辛,卻義不容辭,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許就是梁啟超執(zhí)著前行的真情寫照吧!
引用《桃花扇》的用意:
這個悲劇中藏著梁啟超的身影,含著他的悲苦,他就如同左良玉,幾十年憂國如病,以天下為己任,卻未能實現(xiàn)理想,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變法的光緒皇帝死于非命,獨殉了社稷蒼生。這位一輩子都在探求中國富強之路的“行者”,演講到這一段時,心中蓄積的巨痛如潰堤洪水,噴涌而出,終于“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引用杜甫詩用意:
救國于危難之中是中國讀書人自以為的本分之責,當他高聲誦讀杜詩時,他的情感也遙接千年前的杜甫,為“官軍”收復失地而喜淚滿衣,所以他“張口大笑”了。
此三則材料都體現(xiàn)梁啟超一生“愛國救國”的理想。
梁啟超是一個才華橫溢、博聞強識、風趣幽默、謙遜自負、穩(wěn)健瀟灑、有熱心腸的愛國學者形象。
(設計意圖:加強印象,學會人物形象分析,為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分析人物做鋪墊)。
3、進一步感受梁啟超的愛國情懷,誦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結合實際正確引導,讓學生對梁啟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誦讀部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小結:
規(guī)律總結--本文在寫人方面的獨特寫法:
抓住細節(jié)。
突出個性。
正側結合。
六、課堂反饋。
請模仿本文寫人手法描寫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求:
1.抓住細節(jié),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3.不出現(xiàn)姓名;
4.完成后由各小組推薦,本人朗讀,由聽眾辨別是誰,看誰寫得最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活學活用,既激發(fā)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能鞏固寫人手法的運用)。
七、作業(yè)布置:
課外閱讀梁實秋的《雅舍》。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三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從課外搜集梁啟超事跡,讓學生講述,學習梁啟超先生的優(yōu)秀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
難點:學習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學生活動設計】。
本文雖說語言風趣而又帶情感地刻畫出了梁任公的個性,但要讓學生有深切體會必須細細品讀,抓住細節(jié)分析。所以應先讓學生默讀感知人物形象,再圈點篩選主要段落語句,進行討論評析,了解梁啟超的講演特點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讓學生表演性范讀,以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情。講授結束后,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賞析法討論法朗讀法。
【教學用具】生字詞卡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同學們有聽演講的經(jīng)歷嗎?大家能從演講中看出演講者的性格特點嗎?梁實秋就可以做到,他從梁任公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活畫出梁任公的性格特點。同學們學過歷史一定知道梁啟超是個在政界叱咤風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學能為老師介紹以下他的政績呢?(戊戌變法云南起義與康有為并稱“康梁”公車上書)。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3、七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并思考:
a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
b他的演講給聽眾留下怎樣的印象?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1)齊讀生字詞。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語文必修第三單元第三篇文章,本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單元,而本文是梁實秋先生選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而成的,通過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xiàn)梁任公的一些特點,表現(xiàn)了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文章開篇介紹梁啟超,結尾評論梁啟超,中間按梁啟超講演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評論。結構層次清晰,語言風趣而又飽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擬訂一課時。
目標解讀: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簡練、傳神、典雅的語言。
2、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作方法。
4、感受梁實秋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重點難點:
1、總結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2、通過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閱讀《金太陽導學案》,提示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2、教師準備好朗讀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素材,讓學生搜索梁實秋的一些事跡,全面欣賞他的人格魅力。
學法指導:
運用默讀法和圈點勾畫法,對文中精彩的語句作旁注。
合作小組功能發(fā)揮:
1、閱讀課文,討論思考,做好標注。
2、閱讀文本,分組討論,各小組展示、辯論,發(fā)表見解。
學習流程設計。
預習環(huán)節(jié)(20分鐘)課前自習完成。
1、明確學習目標,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4分鐘)。
2、完成《金太陽導學案》“預學區(qū)”內(nèi)容,積累語言基礎知識。(8分鐘)。
3、課外搜集梁實秋的事跡及其他作品。(3分鐘)。
4、自主學習導引:梁先生的這次演講,效果怎么樣?何以見得?(5分鐘)。
課堂環(huán)節(jié)(40分鐘)。
目標明確:(1分鐘)。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簡練、傳神、典雅的語言。
2、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作方法。
4、感受梁實秋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一、導入課文(1分鐘)。
二、預習檢查(5分鐘)學生回答,教師糾錯。
1、檢查《金太陽導學案》“預學區(qū)”內(nèi)容的完成情況。(4分鐘)。
2、作家作品、背景介紹。(1分鐘)。
三、合作探究(33分鐘)。
1、學生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3分鐘)。
2、問題探討(25分鐘)。
探究1: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梁任公的特點的?(4分鐘)。
(點撥:本題主要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特點、鑒賞表現(xiàn)人物的手法。)。
探究2:有人看到文章開頭“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便推斷梁啟超晚年意境沒有了先前的愛國熱情,他是借研究學術來逃避現(xiàn)實。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情節(jié)和課文加以闡述。(7分鐘)。
(點撥:聯(lián)系梁啟超的思想經(jīng)歷、時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關內(nèi)容。開放性問題,學生各抒己見。)。
探究3:賞析文章妙句。(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表見解,做好標記)(12分鐘)。
(1)過于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
(2)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但是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演講,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
(3)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4)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
(點撥:賞析句子要答出“妙”在哪里,即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達出什么情感在結構和內(nèi)容上面起到什么作用。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結論后,選代表展示。)。
探究4:本文的情感表達有什么特點?(2分鐘)。
(點撥: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展示)。
四、課堂訓練:導學案第三層級第1題。(4分鐘)。
五、課堂小結(1分鐘)。
固學環(huán)節(jié)(課后完成,約20分鐘)。
1、作者說:“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diào)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你對這種主張有什么看法?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形成約200字文字,寫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學案第1--5題。10分鐘。
六、預習作業(yè)布置:看教材63——64頁,預習寫作訓練。10分鐘。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五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雖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說的問題是很多的,盡管在課文學習中,學生領略了這一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這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偏重于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因而把人物形象地分析作為重點。教學時,我采取了“設疑導入——勾畫演講特點——-批注細節(jié)分析人物——探究寫作手法——拓展訓練”的教學過程。
在施教過程中,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批注細節(jié)分析人物”進行較為順利,學生對于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個性有了深刻地領悟,但在“探究寫作手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卻出了問題,只知細節(jié)寫人,其余一概不知。分析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學設計中少了“側面描寫”的分析;(二)是在本環(huán)節(jié)開始時沒有給學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因而學生只會就本節(jié)課的分析來總結。見課堂出現(xiàn)冷場,我盡快做了教學設計的調(diào)整,馬上給出了思考方向的指導,可以從寫作順序、正側面描寫方面思考。并讓學生勾畫出側面描寫的相關語句,互相交流,加深理解與領悟。經(jīng)過這樣的糾正,才使學生在寫作特點的借鑒上有了較多的收獲,對學生拓展訓練中的寫作練習有了更有益的輔導。
聽了專家的講座,在今后散文教學中,明確了一個理念,寫人記事散文,通過“品文來品人,發(fā)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加強預習力度,對預習提出具體的要求,并讓預習成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的個體感悟,思維的發(fā)展。
反思1,本篇課文是略讀課文,注重用關鍵問題啟發(fā)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品悟課文,沒必要像講授精讀課文那般細致深入,面面俱到。過于詳細緊密的分析講解,會令學生失去更多思考的空間,也沒能體現(xiàn)出鍛煉學生討論和賞析能力的目的。而內(nèi)容過多,就使得整節(jié)課在短短的45分鐘里給人泛泛而談的感覺。事實上,文章相對于整個單元來說是較淺顯易懂的,除了個別段落和幾首文學作品以外。所以應該分清主次,精選難點內(nèi)容進行探討研究,適當點撥就好;過多的內(nèi)容不僅占用太多時間,而且造成重點不突出,學生把握時拿不準的現(xiàn)象,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當然,學生的預習不到位,過分依賴老師也是本節(jié)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反思2,應該注意到,成功教師的講解應該是帶啟發(fā)性而懂得“留白”的,過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學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間。教師的講解語不能過“滿”,更不能為學生“包辦”,該“留白”時必須“留”,只有讓學生真正思考并脫口而出,才會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鍛煉其思維的目的。
此外,鑒賞課上的“對話”略缺,如果能夠適當?shù)卦趯W生中進行答問解疑,效果也許更好,也更方便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總結點評。品讀鑒賞課應注重問題設計和誘導,多與學生“對話”,但自己在面對學生的沉默不語時有點茫然,從而不自主地“代替”學生答疑,使得師生“對話”環(huán)節(jié)未能如計劃中順利進行,背離了原來的目標與方向,學生的閱讀鑒賞沒有在這節(jié)課上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反思3,是備課過程中如何做到“備學生”的問題。時代在進步,觀念在變化?,F(xiàn)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多了一些心眼,所以在備課時一定要更加充分、周詳。我覺得自己在相關知識的準備上還是比較充足的,但即使是這樣,學生也有向我們“發(fā)難”并且讓我們“為難”的時候。在聽到稀奇古怪甚至是相反意見的回答時,我沒能很恰當?shù)靥幚怼⒁龑?,有點陣腳自亂,一度讓課堂氣氛變得尷尬。其實在這時,我應該放下架子,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這個問題考慮得不完全充分。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發(fā)難”時,不能自亂陣腳,要盡快讓自己冷靜下來,巧妙地引導,變被動為主動,相信學生的潛力和智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一起評價答案的是與否。
因此,以后備課必須要多預設學生的回答,甚至是對想想面對相反的觀點時自己該怎么去應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操控能力,將主動權掌握自己手中。當然,不忘記在下課前給學生們一點鼓勵:回答正確的同學請揚一揚眉毛,沒能完全回答正確或是還沒有機會回答的同學請笑一笑,老師期待你們下節(jié)課有著更出色的表現(xiàn)。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六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選自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本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對人物品性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xiàn)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本文題為記一次演講,明為記事,實為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并表達對大師的崇敬之情。一來可以從寫作的角度鑒賞文本,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二來可以從從育人的角度觀照文本,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新課標強調(diào)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fā)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文學常識,引導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2、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啟超先生的人格魅力;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學重點:賞析課文中精彩生動的人物描寫,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同情懷。
教學的重難點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關鍵。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自讀課文,雖短小精悍,卻是言淺而意深。自讀課文必須要上出“自讀”的特點來,這里教師只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發(fā)現(xiàn)、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再者結合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此我設計了自主閱讀、小組討論、深入探究等教學方法。
比如運用情境設置法,激發(fā)學生興趣;運用閱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熟悉文本,也讓學生學會作旁注的學習方法;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全班交流;采用問答法,使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獲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1、情景導入。
從《少年中國說》中截取一段,請學生集體朗讀,從而轉入對梁啟超的介紹和討論,繼而引入梁實秋的文章。
這種導入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所以我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文字設置情境來導入,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
2、整體感知。
語文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刨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課文中描寫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語句;其次全班分組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最后學生發(fā)言,教師歸納板書。
演講稿(整齊美觀)——認真細致,有才華,有修養(yǎng)。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赓|(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開場白(獨特)——謙遜而自負,風趣幽默。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態(tài)、動作(敲打禿頭,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嘆息)——博聞強記、自由灑脫、率真。
3、細節(jié)評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边@一環(huán)節(jié)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一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細節(jié)描寫;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4、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nèi)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要求學生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刻畫同學的形象或者寫某一位老師的講課等。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七
熟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要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憂國憂民、關心大事的精神品質(zhì)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以下是百分網(wǎng)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xù)關注我們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wǎng)!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全文,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憂國憂民、關心大事的精神品質(zhì)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
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
?:講讀法、問答法
預習要求 查找生字詞,認真閱讀文章,找出文章當中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討與練習第一題做好旁注。
相信同學對于梁啟超在歷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師補充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志《新小說》。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中國學者。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圖書館學。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余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
作者簡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 樸實雋永。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的閱讀來進一步體會。蘇振元曾這樣評價:他記述人物很有特點,善于擷取一、二或幾個印象鮮明的片段來刻畫人物?,F(xiàn)在我們來找出這些片段,并且進一步分析糧食去是如何通過這些片段來刻畫梁啟超這一人物的!
請同學迅速瀏覽文章,疏通文章當中的精彩段落,待會兒請同學起來回答。結合同學的答案,歸納出六個片段。分別包括梁啟超的演講稿、第一次亮相、他的開場白、以及演講過程的朗誦、背誦、表演三個片段。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重點品讀這六個片段。
片段之一:
關于演講稿這一通過物件來寫的方法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在這就不多介紹了!要提醒同學們的是學習做旁注??梢越Y合課后練習題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謂“不動筆墨不成書”,接下來的解讀,邊閱讀邊標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對任公肖像的描寫,請同學齊聲朗讀出場時的形象。通過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雖然寫相貌一般,但我們看到了內(nèi)在精神的不一般,這就是什么的寫法?(抑揚)
片段之三:
進入第四段,引導學生朗讀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以也有一點咯”,這種開場白經(jīng)常聽到嗎?(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實秋除了寫了開場白,還寫了什么呢?(動作)哪些動作呢?(“掃”“翻”“點”三個動作)提煉出正是通過語言和動作描寫的結合準確地寫出了氣度非凡的學者風范。
片段之四:
進入朗讀的片段,首先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下《箜篌引》以便理解?!扼眢笠烦鲎浴稘h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我們再來看這首詩,你認為詩中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兩個。一個是硬要渡河的人,一個是勸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嗎?(渡了)結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評價這個人的行為?(自作自受,活該!)(執(zhí)著)
老師比較傾向后一種解釋。王國維曾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凄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任公先生講這首詩時這般感慨,這樣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執(zhí)著,一種直面死亡的勇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從表面看來這是反映一個至情至性的愛情悲劇故事,但隱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傾向與立場。他就如那位白發(fā)狂夫般堅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zhí)意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頗有“飛蛾撲火”亦絕不后悔的氣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經(jīng)受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慘痛打擊后仍不畏懼退縮,堅持斗爭(隨后策劃了云南起義等)的堅毅意志。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xiàn)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云人物站在風云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發(fā)狂夫很執(zhí)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zhí)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選擇這首詩作為例子,其實正是在執(zhí)著地反映自己內(nèi)心的.堅持與理想,這也是他的講解為何能夠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記憶猶新的原因了。
——文采出眾、表達到位、技巧純熟(正面描寫)
作者聽后20余年渡河時仍能觸景生情,回憶當年事
——演講內(nèi)容、效果深入人心,照應首段末句(側面描寫)
片段之五:
朗讀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誦出色體現(xiàn)在哪里?觀眾有什么明顯的反應?
明確:出色——能夠脫稿演講,博聞強記
(博聞: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強記: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
觀眾反應:他記不起來,觀眾屏息以待;他記起來時,觀眾跟著他欣喜。
(他的背誦十分牽動人心,讓觀眾的情感完全跟隨他而起伏)
這是梁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梁的演講已經(jīng)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明確: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片段之六:
明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頓足、狂笑、太息(感情相當投入,語言動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帲愠蔀楸硌?,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xiàn)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梁的獨特之處。
作者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舉了哪些事例?
明確: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張口大笑
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過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歷史劇,作者“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抒發(fā)了對末世既臨無可挽回的嘆息,他就是想通過一對情侶的悲歡離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業(yè)毀于何人敗于何事,從而引起人們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梁啟超在這次演講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演講的時候,他心中的豪情會觸景而生,世事變遷,往事如夢,自己雖然沒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潛流決不會蕩然無存。請看大屏幕,課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禎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禎帝關梁啟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誰?對,光緒帝,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依靠光緒皇帝推動變法的希望化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標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經(jīng)追隨的皇帝,悲的是國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愛國情懷!”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xù)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啊!一個人的情緒完全跟隨國家的命運而起伏不定,因國家的悲而悲,因國家的喜而喜,這正是憂國憂民的體現(xiàn)。
那么,作者對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話概括。
明確: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點明任公先生作為學者所體現(xiàn)出的風采,同時也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對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梁實秋選取了能夠體現(xiàn)“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的片段。前面的三個片段是做鋪墊;而后面三個比較直接記述。梁實秋就是將以上的六個片段串聯(lián)在一起,為我們活畫出了梁啟超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蘆”。這種“冰糖葫蘆式”的寫法,以片段寫人,并在片段中運用多種寫法(如抑揚、正側面描寫、語言、動作等等),正是梁實秋為我們活畫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相信通過本文的分析,同學們對梁啟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言為心聲”寫一個片段,題目為“任公,我想對你說......”。
請同學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在歸納總結閱讀體會的同時,寫一個老師上課的片段,題目為《記***老師的一次上課》。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評論與感受,領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蘊。
2、學習文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品文:即品賞文章,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旁批的閱讀方法。
2、?品人:即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
教學方法:朗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一、?演講導入。
以有關梁啟超的課前演講導入。
某某同學的演講內(nèi)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謂激情四射,聽了他的演講,耳畔似乎仍激蕩著“少年智則國智”的豪言壯語,那些超越憂患意識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少年中國說》的作者是誰?對,就是梁啟超,剛才我們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學的熱血沸騰,那么激勵我們一往無前的粱啟超先生,他的演講又是怎樣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們就要通過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來領略大師的風采。
二、?知人論世。
大家對梁啟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啟超: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品文品人。
學生自讀課文,領略大師風采,選擇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圈點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政壇風云人物,也是學術界一位難得的才子,那么課文是從哪些角度對粱任公先生進行描述的呢?首先請大家朗讀課文,看看課文對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動的描寫?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對課文進行批注,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各組派一個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強調(diào)的是,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讀書的時候注意一定要在書上做記號,邊讀邊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評價,只有用心經(jīng)歷學習語文的過程,才能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究竟怎樣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學不太理解,我先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甲戌本《紅樓夢》一直被認為是《紅樓夢》幾種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個版本。我們來看看胡適收藏的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記下自己的讀書心得的。旁批舉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屏幕顯示:
由此看來,作批注無非就是記下自己的讀書感受,接下來,大家在書上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風采的句子進行批注。
學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師恰當評價。
小結:從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雖然梁啟超的名氣在于政治維新運動,可是文章并未從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來表現(xiàn)先生,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他演講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話來說——先生是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
四、質(zhì)疑解難。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解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心中還有什么疑問嗎?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五、情景再現(xiàn)。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我們近距離地領略到了短小精悍、風神瀟灑、博聞強識、才華橫溢、率真奔放、幽默風趣的梁啟超,大家能想象當時梁啟超演講的情景嗎?大家想讓梁啟超走到我們的教室中來嗎?好,我們有請某某同學上臺為大家表演。
學生再現(xiàn)梁啟超演講的情景。
過渡:大家的掌聲就是對這兩位同學的肯定,特別是某某同學,簡直可以用惟妙惟肖來形容,以后啊,我們還要多進行這樣的活動,要大力培養(yǎng)我們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試。
寫這位當時叱咤風云人物的一次演講,可寫的一定很多,可以寫當時清華園的轟動一時,可以寫會場上的熱烈氣氛,可以寫此次演講產(chǎn)生的廣泛政治影響等,但作者只選取了演講時的幾個片斷,抓住幾處細節(jié)便把這位學者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寫人記事的方法有沒有給大家一些啟示呢,如果要表現(xiàn)某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呢?(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等)。
好,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我們來一個實踐,(我給大家布置一個作業(yè))請大家從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方面著手,任選一個方面,寫一位老師上課時的片段。
課堂小結: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寫形象又著重表現(xiàn)神采,展現(xiàn)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風范。作者飽含景仰之情活現(xiàn)出梁任公的精神、風采、修養(yǎng)。優(yōu)秀文學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顆善良的心,善于傾聽的心,發(fā)現(xiàn)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寫作手法之利劍!愿在座的各位同學人人擁有這把利劍!
學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這段話寫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場時的外貌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健)氣質(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寫出了他睿智、樸實、瀟灑、自信的特點。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們在寫人的時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寫切不可泛泛而談,有人在寫《我的媽媽》時說:“我的媽媽三十七八歲年齡,中等個子,身材一般,梳一頭短發(fā),圓臉龐上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別喜歡嘮叨?!贝蠹艺f,作者抓住了媽媽的特點沒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媽媽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歡嘮叨,但細想一想,有多少媽媽不是這樣的呢?這不能表現(xiàn)出這個媽媽獨具的個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臘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臉兒,柳葉兒眉;也不是所有的壞人都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滿臉橫肉。
示例2:
“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
開場白:謙虛自信、幽默風趣、開朗直爽。
古人云“言為心聲”,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有時塑造人物只選其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內(nèi)心世界。陳涉“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的偉大志向。本文也以簡短的語言“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讓我們?nèi)缫娖淙?。再如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guī)住岸嗪踉?,不多也?BR> 示例3:
“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
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有學問有文采,從演講的內(nèi)容上寫出了梁的豐富有趣,博聞強識。
“一朗誦”:聞一多先生談到自己學生時代在清華聽梁啟超講授古樂府箜篌引《公無渡河》說,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然后搖頭擺腦地朗誦一句:“公、無、渡、河”,接著大聲喝彩,叫一聲“好”!然后再重復地念:“公、無、渡、河,”“好!”“公、無--渡、河,”“好!”“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梁任公這樣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嘆,一聲高似一聲,并無半句解釋,朗誦贊嘆過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兒子,也在班上聽講。黑板擦過,這首古詩就算講完了……聞先生回憶完后,把聲音壓低,兩手一攤,說:“大師講學,就是這樣!”
“一解釋”:《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岸邊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樣的執(zhí)著,同樣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處,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
這是梁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梁的演講已經(jīng)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這就告訴我們,寫好一個人,除了語言肖像描寫外,還可以有哪些描寫使人物更生動?
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拓展側面描寫——有烘云托月之妙的側面描寫,舉例《陌上桑》中描寫羅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xiàn)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梁的獨特之處。寫人就是要寫出獨特之處來,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禮上“愿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婚”!
學生可能提問: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輕時熱衷變革,是戊戌變法的主角之一,許多次政治事件他都處于漩渦的中央,經(jīng)歷了一次次從激情到失望,從憤怒到無奈的過程,其心態(tài)產(chǎn)生了變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熱衷政治兼做學問的,之后則全身心投入了學術,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這句話便將話題收攏到學術上來,省去了許多介紹。
2、?文章第二句“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是個病句嗎?
是病句,文言不規(guī)范。
一本書和一部電影,大家是愿意看書,還是愿意看電影?當然愿意看電影了,因為電影生動活潑,更能激發(fā)興趣,是不是?同理推論,看戲肯定比讀劇本有趣得多了,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4、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這是梁風趣幽默的表現(xiàn),比如有同學說“我這人沒有什么優(yōu)點,可就是長得太帥!”
5、“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為什么?
梁啟超是廣東人,在百日維新中,他曾給光緒皇帝上奏了一篇《變法通議》,光緒皇帝讀后大家贊賞,說“梁啟超文章寫的好,可就是那廣東話太難聽!”傳說梁啟超的北京話說的太差,光緒帝怎么都聽不明白,后來梁啟超請夫人教他學習“官話”,等到清華演講時,人們聽到的大概就是這種廣東官腔了!那為什么效果要強些呢?因為他用廣東官話演講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達,是不是?再者,廣東話的確比普通話更沉著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xiàn)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云人物站在風云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發(fā)狂夫很執(zhí)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zhí)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xù)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啊!
文章所選取的材料是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務的!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作者選取的這兩則材料都能突出表現(xiàn)他的性格。
11、作者寫這位令人矚目的人物,為什么只談學術造詣而不談政治作為?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有甚于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說梁任公在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為已廣為世人見識,而學術造詣為政治聲名所掩,正值得為之專文彰顯。
12、何謂“筆鋒常帶情感”?
在戊戌變法前夕和變法過程中,梁啟超作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時務報》的主筆,發(fā)表了大量宣傳變法文章;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期間,他繼續(xù)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上撰文,議論政事、宣傳西方學術文化。這種文章當時人稱為“報章體”或“新文體”,這種“新文體”在當時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古文的束縛,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內(nèi)心的熱情,造就了新的文風。
梁啟超的這種“筆鋒常帶情感”的文章影響了當時乃至后世許多的學者、文人,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等。胡適曾在《四十自述》中說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種激烈變動”,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響者之一。
13、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jīng)歷,筆而記之!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這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是對梁的極高的評價!言近旨遠,含義豐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應清華學子之邀來演講,清華學子的邀請是因梁先生的學術文章有啟迪領導作用,在20世紀初動蕩變革的時代,為青年熱情演講實屬難能可貴,當今文壇有多少人問政治而不專心學術,學問難以達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學術的人,應該向梁學習做學問和做人。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一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一些略讀的作品的考查,比如我今天選取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這是一篇記事寫人的散文,用簡練的筆法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鮮活的梁公形象。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講特點,掌握批注式閱讀這一方法。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法和自主讀文、合作交流這一過程,個性化的解讀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大師風范,學習梁任公身上的寶貴品質(zhì)。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批注式閱讀法體會梁任公演講時的風范。體會梁任公充滿激情演講背后的真誠。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生平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維新派的領袖、是影響徐志摩一生的恩師,他的孩子們都成為了各個領域的專家,他的長子迎娶了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梁啟超,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大師,走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注閱讀。
1.出示金圣嘆批水滸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批注式閱讀。
2.介紹批注式閱讀的常用“類型”。
明確:(1)感受式批注:閱讀時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種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2)點評式批注:對于文本的內(nèi)容或語言做出個性化的評價。(3)聯(lián)想式批注:意在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通過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聯(lián)想到其他的知識,如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一篇文章等等。
3.運用學習的批注式閱讀法開展個性化閱讀,要求至少運用兩種常用的批注類型。
(三)抓住重點,理解道理。
1.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組內(nèi)互相參照,互相啟發(fā),要求組內(nèi)成員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別人分享的時候也要積極地記錄對自己啟發(fā)的亮點,將口頭的交流落實到書面之上。
2.各小組內(nèi)推選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為內(nèi)進行交流。
預設: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批注:民國政局動蕩,作為維新派的領袖看慣了政治與利益之間的丑惡聯(lián)系,不談不是不關心而是失望是嘆息,轉而學術一是怡情,二是低頭走路。
(2)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簡單的幾筆便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內(nèi)容豐富的畫面:坐滿了聽眾—對于梁啟超先生的仰慕人數(shù)之眾,對于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
(3)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了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體現(xiàn)在這里,十六字后面的內(nèi)容便有十幾頁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畫面便有半部電影、十六字后面的體會便是梁先生內(nèi)心的浩瀚。
(4)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批注:帶入感極強,如果你此時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會覺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啟超的講臺之下,在梁先生記憶起來的瞬間,你前傾的身子才會在座位上有所著落。這樣的寫法甚好,可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yè)。
1.回顧批注式閱讀的學習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
2.整理歸納課上記錄的批注,思考“質(zhì)疑”“批判”這兩個詞的深層含義,并記錄下自己的感受。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二
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認為能夠體現(xiàn)出這次演講成功與精彩之處的文字,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并在書上的相應位置記下討論結果。
(小組代表發(fā)言)。
1、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點撥:通過對比(板書),來說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書)。
2、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
點撥:“預先寫好”,“整整齊齊”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認真負責(板書),“秀麗”,“美觀”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養(yǎng)很高(板書)。
3、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點撥:“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對先生懷有無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點”反成了優(yōu)點,成了梁實秋喜歡先生的理由?!伴L袍”是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服飾,但“肥大”卻表現(xiàn)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縛,崇尚自由(板書)。“步履穩(wěn)健”可以看出先生的從容不迫、悠閑自然之情,“風神瀟灑”(板書)凸顯梁任公年歲雖長,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更顯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靈氣一看便知。
4、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
點撥:“掃”字可見先生的沉著冷靜,“翻”字形象地刻畫了梁任公做思考狀,“點”字又表現(xiàn)其自信?!皢⒊瑳]有什么學問——”可見其謙遜(板書),“可是也有一點嘍!”又見其自負(板書)。這樣一個風趣幽默(板書)的形象躍然紙上。
5、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點撥:突出先生的演講的影響深遠,以及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包S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币惨娧葜v的生動形象(板書)。
6、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
點撥:突出先生的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板書)。
7、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
點撥: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感受文中強烈的情感(板書)。
……。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寫出一句話,來總結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點評學生答案)。
參考答案:梁啟超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wěn)睿智,風神瀟灑,有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或“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板書)。
六、手法探討。
如此生動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刻畫的呢?
(學生討論)。
點撥:語言、神態(tài)、肖像、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板書)。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板書)。
這樣刻畫人物的方法你學會了嗎?請以《記牛老師的一次講課》為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學生例文:
熊思聰。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萬里無云的下午,教學樓的教室里坐滿了學生,隨著一陣上課鈴響,走進來一位高大威“梧”,儀表堂堂的人物,穿著西裝,步履穩(wěn)健,神采飛揚,面帶微笑,這就是“劉”老師。
他走上講臺,微笑著對同學們,再回過頭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轉過來,頭一句是:“上課?!蓖瑢W們本來還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便馬上安靜下來,(他)隨后翻開書,與我們講課。
他講課也是極具特色的,先是走下臺來,左右巡視,來查探同學們是否做好課前準備,然后點點頭,依舊是微笑著,來開始講了。
我清楚的記得,在一個烏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裝和皮鞋,步履穩(wěn)健,面帶笑容(的人物),這就是“劉”老師。
老師博聞強記,滿書筆記,大部分講課內(nèi)容都能背誦得出,有時他不記得,他就上臺瞥一下課本。講到緊張?zhí)?,老師便露出一臉笑意。他風趣的話語,讓我們在“坐”聽眾狂笑。真不風趣!
(點評:兩篇文章都有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手法,符合練習的要求。但要深入細致的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必須要仔細觀察,如“面帶微笑”,“面帶笑容”是如實描寫,但還可深入,描寫笑容中的不同,刻畫人物的個性。文章要紀實,如“萬里無云”,“烏云密布”這是矛盾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描寫。注意文中的錯別字。)。
今天我們學習了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話,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隱藏在字里行間中的真摯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體會,并學會運用。
講稿認真負責修養(yǎng)很高。
人物風神瀟灑崇尚自由。
記梁任公先生開場謙遜自負風趣幽默正面描寫。
的一次演講講演學識淵博旁征博引(細節(jié)描寫)有學問。
情感強烈率真酣暢有文采。
背誦自由灑脫有熱心腸。
對比印象深刻生動形象側面描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評論與感受,領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蘊。
2、學習文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品文:即品賞文章,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旁批的閱讀方法。
2、?品人:即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
教學方法:朗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一、?演講導入。
以有關梁啟超的課前演講導入。
某某同學的演講內(nèi)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謂激情四射,聽了他的演講,耳畔似乎仍激蕩著“少年智則國智”的豪言壯語,那些超越憂患意識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少年中國說》的作者是誰?對,就是梁啟超,剛才我們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學的熱血沸騰,那么激勵我們一往無前的粱啟超先生,他的演講又是怎樣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們就要通過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來領略大師的風采。
二、?知人論世。
大家對梁啟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啟超: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品文品人。
學生自讀課文,領略大師風采,選擇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圈點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政壇風云人物,也是學術界一位難得的才子,那么課文是從哪些角度對粱任公先生進行描述的呢?首先請大家朗讀課文,看看課文對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動的描寫?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對課文進行批注,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各組派一個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強調(diào)的是,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讀書的時候注意一定要在書上做記號,邊讀邊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評價,只有用心經(jīng)歷學習語文的過程,才能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究竟怎樣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學不太理解,我先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甲戌本《紅樓夢》一直被認為是《紅樓夢》幾種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個版本。我們來看看胡適收藏的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記下自己的讀書心得的。旁批舉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屏幕顯示:
由此看來,作批注無非就是記下自己的讀書感受,接下來,大家在書上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風采的句子進行批注。
學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師恰當評價。
小結:從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雖然梁啟超的名氣在于政治維新運動,可是文章并未從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來表現(xiàn)先生,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他演講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話來說——先生是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
四、質(zhì)疑解難。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解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心中還有什么疑問嗎?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五、情景再現(xiàn)。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我們近距離地領略到了短小精悍、風神瀟灑、博聞強識、才華橫溢、率真奔放、幽默風趣的梁啟超,大家能想象當時梁啟超演講的情景嗎?大家想讓梁啟超走到我們的教室中來嗎?好,我們有請某某同學上臺為大家表演。
學生再現(xiàn)梁啟超演講的情景。
過渡:大家的掌聲就是對這兩位同學的肯定,特別是某某同學,簡直可以用惟妙惟肖來形容,以后啊,我們還要多進行這樣的活動,要大力培養(yǎng)我們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試。
寫這位當時叱咤風云人物的一次演講,可寫的一定很多,可以寫當時清華園的轟動一時,可以寫會場上的熱烈氣氛,可以寫此次演講產(chǎn)生的廣泛政治影響等,但作者只選取了演講時的幾個片斷,抓住幾處細節(jié)便把這位學者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寫人記事的方法有沒有給大家一些啟示呢,如果要表現(xiàn)某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呢?(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等)。
好,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我們來一個實踐,(我給大家布置一個作業(yè))請大家從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方面著手,任選一個方面,寫一位老師上課時的片段。
課堂小結: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寫形象又著重表現(xiàn)神采,展現(xiàn)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風范。作者飽含景仰之情活現(xiàn)出梁任公的精神、風采、修養(yǎng)。優(yōu)秀文學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顆善良的心,善于傾聽的心,發(fā)現(xiàn)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寫作手法之利劍!愿在座的各位同學人人擁有這把利劍!
學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這段話寫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場時的外貌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赓|(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寫出了他睿智、樸實、瀟灑、自信的特點。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們在寫人的時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寫切不可泛泛而談,有人在寫《我的媽媽》時說:“我的媽媽三十七八歲年齡,中等個子,身材一般,梳一頭短發(fā),圓臉龐上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別喜歡嘮叨?!贝蠹艺f,作者抓住了媽媽的特點沒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媽媽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歡嘮叨,但細想一想,有多少媽媽不是這樣的呢?這不能表現(xiàn)出這個媽媽獨具的個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臘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臉兒,柳葉兒眉;也不是所有的壞人都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滿臉橫肉。
示例2:
“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
開場白:謙虛自信、幽默風趣、開朗直爽。
古人云“言為心聲”,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有時塑造人物只選其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內(nèi)心世界。陳涉“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的偉大志向。本文也以簡短的語言“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讓我們?nèi)缫娖淙?。再如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guī)住岸嗪踉?,不多也?BR> 示例3:
“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
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有學問有文采,從演講的內(nèi)容上寫出了梁的豐富有趣,博聞強識。
“一朗誦”:聞一多先生談到自己學生時代在清華聽梁啟超講授古樂府箜篌引《公無渡河》說,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然后搖頭擺腦地朗誦一句:“公、無、渡、河”,接著大聲喝彩,叫一聲“好”!然后再重復地念:“公、無、渡、河,”“好!”“公、無--渡、河,”“好!”“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梁任公這樣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嘆,一聲高似一聲,并無半句解釋,朗誦贊嘆過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兒子,也在班上聽講。黑板擦過,這首古詩就算講完了……聞先生回憶完后,把聲音壓低,兩手一攤,說:“大師講學,就是這樣!”
“一解釋”:《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岸邊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樣的執(zhí)著,同樣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處,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
這是梁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梁的演講已經(jīng)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這就告訴我們,寫好一個人,除了語言肖像描寫外,還可以有哪些描寫使人物更生動?
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拓展側面描寫——有烘云托月之妙的側面描寫,舉例《陌上?!分忻鑼懥_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xiàn)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梁的獨特之處。寫人就是要寫出獨特之處來,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禮上“愿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婚”!
學生可能提問:
梁任公年輕時熱衷變革,是戊戌變法的主角之一,許多次政治事件他都處于漩渦的中央,經(jīng)歷了一次次從激情到失望,從憤怒到無奈的過程,其心態(tài)產(chǎn)生了變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熱衷政治兼做學問的,之后則全身心投入了學術,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這句話便將話題收攏到學術上來,省去了許多介紹。
2、?文章第二句“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是個病句嗎?
是病句,文言不規(guī)范。
一本書和一部電影,大家是愿意看書,還是愿意看電影?當然愿意看電影了,因為電影生動活潑,更能激發(fā)興趣,是不是?同理推論,看戲肯定比讀劇本有趣得多了,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4、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這是梁風趣幽默的表現(xiàn),比如有同學說“我這人沒有什么優(yōu)點,可就是長得太帥!”
5、“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為什么?
梁啟超是廣東人,在百日維新中,他曾給光緒皇帝上奏了一篇《變法通議》,光緒皇帝讀后大家贊賞,說“梁啟超文章寫的好,可就是那廣東話太難聽!”傳說梁啟超的北京話說的太差,光緒帝怎么都聽不明白,后來梁啟超請夫人教他學習“官話”,等到清華演講時,人們聽到的大概就是這種廣東官腔了!那為什么效果要強些呢?因為他用廣東官話演講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達,是不是?再者,廣東話的確比普通話更沉著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xiàn)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云人物站在風云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發(fā)狂夫很執(zhí)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zhí)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xù)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BR> 文章所選取的材料是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務的!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作者選取的這兩則材料都能突出表現(xiàn)他的性格。
11、作者寫這位令人矚目的人物,為什么只談學術造詣而不談政治作為?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有甚于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說梁任公在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為已廣為世人見識,而學術造詣為政治聲名所掩,正值得為之專文彰顯。
12、何謂“筆鋒常帶情感”?
在戊戌變法前夕和變法過程中,梁啟超作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時務報》的主筆,發(fā)表了大量宣傳變法文章;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期間,他繼續(xù)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上撰文,議論政事、宣傳西方學術文化。這種文章當時人稱為“報章體”或“新文體”,這種“新文體”在當時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古文的束縛,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內(nèi)心的熱情,造就了新的文風。
梁啟超的這種“筆鋒常帶情感”的文章影響了當時乃至后世許多的學者、文人,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等。胡適曾在《四十自述》中說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種激烈變動”,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響者之一。
13、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jīng)歷,筆而記之!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這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是對梁的極高的評價!言近旨遠,含義豐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應清華學子之邀來演講,清華學子的邀請是因梁先生的學術文章有啟迪領導作用,在20世紀初動蕩變革的時代,為青年熱情演講實屬難能可貴,當今文壇有多少人問政治而不專心學術,學問難以達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學術的人,應該向梁學習做學問和做人。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的.個性特征。
2、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2、引導學生學習在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理解梁任公先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要學習一篇文章,在學習這篇文章之前呢,我想給大家做一道競猜題:猜猜他是誰。我對他有四個描述: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有答案了嗎?告訴我,他是誰?
明確:他就是梁啟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詩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一)請大家自由、大聲的朗讀本文你所喜歡的段落。
(二)給下列字詞正音(多媒體展示)。
蒞()臨;戊戌叱咤()風云;精悍()激亢;()箜()篌()薊()北。
(三)梁實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創(chuàng)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huán)拿下來,用我們現(xiàn)在的語法規(guī)范來看看文章中的幾個句子表達準確嗎?(多媒體展示)。
明確: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刪“約”);
不少人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產(chǎn)生……興趣)。
明確:不是,本文似是記事,實為寫人,是通過演講這件事來寫梁啟超先生。
標題中對梁啟超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稱?
明確:以號相稱,這是學生表達對老師的敬意。
可見,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應該是對梁啟超先生怎么樣的感情?
明確:崇敬、景仰之情。
請大家從文中找一找,文中都寫了梁任公演講之時的哪些方面?
立外貌:
肖像特點——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態(tài)特點——自信,灑脫,神采飛揚。
獨特開場——謙遜自負,詼諧幽默。
描語言: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激亢。
寫動作:
敲頭——自然隨和。
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太息——率真、灑脫。
抓側面:
屏息以待,歡喜,淚下沾襟。
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愛好。
板書:
其貌不揚有學問。
謙遜自負梁任公有文采。
隨和率真有熱心腸。
瀟灑自然。
教師提問:我們平常說這個人“熱心腸”是什么意思?”
明確:心腸好,喜歡幫助別人,也就是樂于助人。
教師提問:“《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文章最后一小節(jié)中說道:‘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可全篇文章并無一處寫到梁先生幫助別人,樂于助人的事,那么在這篇文章中的“熱心腸”如何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梁啟超的“熱心腸”。
(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安史之亂后,作者聽到唐軍收復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啟超在講到此詩時“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同樣表現(xiàn)了他對收復祖國大好山河,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渴望。
(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敖桦x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他們的愛情為主線,政治變化為暗線。南明小朝廷的滅亡,標志著明朝的徹底結束。結局一道士對男女主人公說:“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它不斷嗎?”于是兩人雙雙入道。聯(lián)系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國難當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再次表現(xiàn)梁啟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三)《箜篌引》,這是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作品。選自他的《琴操》,但是現(xiàn)在據(jù)韓國學者研究,這是他們的《古詩源》上記載的朝鮮悲劇。不管是誰的作品,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詩的大意是一白發(fā)狂夫披發(fā)提壺,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緊追其后,想要攔阻他,但是他還是渡河了。于是傷心的婦人在岸邊拿出箜篌,唱出這首悲涼的哀歌,更多的引起聽者心中的共鳴,“聞者莫非墮淚飲泣”。
教師總結:你明明知道是送死,還要去渡河,為什么要這樣義無返顧的奔赴死亡呢?(回答:這種人,要么是瘋子,要么就是為了某種理想而殞身不恤的人,像啟超先生,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為了國家與人民,他面對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鮮血,正如魯迅所說,他們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許我們只看到了一個瘋狂到墮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講這首詩的時候憶起的是那段崢嶸歲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樣奮不顧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繹得如此精彩。)。
板書:熱心腸——愛國情。
你能從中學到哪些寫人的方法?(學生回答)。
總結:
1、調(diào)用多種手法,寫出人物的個性。
2、在事件中刻畫人物,不必羅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夠。
3、從正面和側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畫。
4、不僅要描形,還得要繪神。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感謝梁實秋先生,他是20世紀華語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本文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歲月里,那個“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使人讀其文,如觀其人,聽其聲,難以忘懷。
請讓我們共同朗讀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中的精彩語段,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哪位老師的一節(jié)課或哪位同學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請寫出一位老師或同學,記敘人物的言談舉止,體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不少于400字,題目自擬。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五
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認為能夠體現(xiàn)出這次演講成功與精彩之處的文字,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組討論。
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并在書上的相應位置記下討論結果。
四、展現(xiàn)成果。
(小組代表發(fā)言)。
1、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點撥:通過對比(板書),來說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書)。
2、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
點撥:“預先寫好”,“整整齊齊”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認真負責(板書),“秀麗”,“美觀”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養(yǎng)很高(板書)。
3、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點撥:“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對先生懷有無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點”反成了優(yōu)點,成了梁實秋喜歡先生的理由?!伴L袍”是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服飾,但“肥大”卻表現(xiàn)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縛,崇尚自由(板書)?!安铰姆€(wěn)健”可以看出先生的從容不迫、悠閑自然之情,“風神瀟灑”(板書)凸顯梁任公年歲雖長,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更顯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靈氣一看便知。
4、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
點撥:“掃”字可見先生的沉著冷靜,“翻”字形象地刻畫了梁任公做思考狀,“點”字又表現(xiàn)其自信。“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見其謙遜(板書),“可是也有一點嘍!”又見其自負(板書)。這樣一個風趣幽默(板書)的形象躍然紙上。
5、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點撥:突出先生的演講的影響深遠,以及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包S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币惨娧葜v的生動形象(板書)。
6、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
點撥:突出先生的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板書)。
7、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
點撥: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感受文中強烈的情感(板書)。
……。
五、總結成果。
(點評學生答案)。
參考答案:梁啟超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wěn)睿智,風神瀟灑,有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或“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板書)。
六、手法探討。
如此生動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刻畫的呢?
(學生討論)。
點撥:語言、神態(tài)、肖像、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板書)。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板書)。
七、實踐練習。
這樣刻畫人物的方法你學會了嗎?請以《記牛老師的一次講課》為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學生例文:
熊思聰。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萬里無云的下午,教學樓的教室里坐滿了學生,隨著一陣上課鈴響,走進來一位高大威“梧”,儀表堂堂的人物,穿著西裝,步履穩(wěn)健,神采飛揚,面帶微笑,這就是“劉”老師。
他走上講臺,微笑著對同學們,再回過頭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轉過來,頭一句是:“上課?!蓖瑢W們本來還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便馬上安靜下來,(他)隨后翻開書,與我們講課。
他講課也是極具特色的,先是走下臺來,左右巡視,來查探同學們是否做好課前準備,然后點點頭,依舊是微笑著,來開始講了。
我清楚的記得,在一個烏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裝和皮鞋,步履穩(wěn)健,面帶笑容(的人物),這就是“劉”老師。
老師博聞強記,滿書筆記,大部分講課內(nèi)容都能背誦得出,有時他不記得,他就上臺瞥一下課本。講到緊張?zhí)帲蠋煴懵冻鲆荒樞σ?。他風趣的話語,讓我們在“坐”聽眾狂笑。真不風趣!
(點評:兩篇文章都有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手法,符合練習的要求。但要深入細致的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必須要仔細觀察,如“面帶微笑”,“面帶笑容”是如實描寫,但還可深入,描寫笑容中的不同,刻畫人物的個性。文章要紀實,如“萬里無云”,“烏云密布”這是矛盾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描寫。注意文中的錯別字。)。
八、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話,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隱藏在字里行間中的真摯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體會,并學會運用。
九、板書設計。
講稿認真負責修養(yǎng)很高。
人物風神瀟灑崇尚自由。
記梁任公先生開場謙遜自負風趣幽默正面描寫。
的一次演講講演學識淵博旁征博引(細節(jié)描寫)有學問。
情感強烈率真酣暢有文采。
背誦自由灑脫有熱心腸。
對比印象深刻生動形象側面描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六
一、檢查預習。
1.課文主要是記演講還是記人?
答:通過演講表現(xiàn)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表現(xiàn)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點。
2.結構框架。
第一部分(1)簡述演講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體描述這次演講。
第三部分(10)對學者梁啟超的評價。
3.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梁任公先生的文字。
a.直接描寫。
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
b.間接描寫。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
二、導入新課。
問:課文中的“熱心腸”與我們平常所說的“熱心腸”含義有什么不同?
三、細節(jié)賞析。
1、全班齊背誦杜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提示:ppt演示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相關材料。
3、關于《箜篌引》。
a.討論《箜篌引》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有一個人硬要渡河,另一人勸阻他不要渡河,結果是渡河的人死了。
提示:ppt演示譚嗣同的名言名詩。
譚嗣同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shù)輩勸君東游,君不聽再四強之,君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被捕前,曾去日使館見梁啟超,勸其東游,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啟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臨終語。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4、小結。
討論明確:他還是關心國家,關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這次《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的演講,他的真性情、他的愛國情感打動了青年學生,使他們受到感染,受到影響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種方式關心政治關心國事有如下語句可以證明:“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的確,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影響教育青年學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領導或參與‘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等,希望用資產(chǎn)階級改良思想改變中國,后來意識到君主立憲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傳統(tǒng)文化來教育、激勵廣大的青年學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熾熱的愛國心是不變的!”
四、感情深化。
ppt演示《少年中國說》選段。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五、思考題。
你對梁任公先生逃亡日本之事持什么看法?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七
學習目標:
1、感受與鑒賞:通過品讀人物,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點以及作者的評論與感受。
2、積累與整合: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學會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應用與拓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知人論世。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肚f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是梁啟超于戊戌政變逃亡日本后用的筆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1895年追隨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18參與“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19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著述豐厚,合編為《飲冰室》。(字詞落實及相關背景資料,請參照“狀元橋”)。
二、合作探究。
1、四人一組討論交流,語法問題當時解決,題目、文章寫法等問題可寫在黑板上。
2、學生質(zhì)疑解答。
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3)不少人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產(chǎn)生……興趣)。
3、質(zhì)疑用詞寫法:
“禿頭頂”不是在丑化梁啟超嗎?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寫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熱心腸”體現(xiàn)在哪里?
探究明確:
“禿頭頂”如實描寫,無損人物?!肮饷⑺纳洹笔琴澝乐~。
十六個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記憶猶新,凸現(xiàn)梁任公才華橫溢。
側面烘托梁任公的才華。
“熱心腸”,本義:待人熱情,做事積極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熱腸,文中“熱心腸”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熱血,一腔愛國熱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對優(yōu)秀作品的理解,學術人格的魅力來感染人,教育人。照應第8段。
4、評點大師:作旁注:
走進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實描寫人物肖像,氣度不凡,布衣難掩其風采。
啟超沒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
旁注:謙遜又自負,風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背誦下來了。
旁注:獨特的方式,個性的動作,表現(xiàn)先生博聞強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張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來大學問家能有幾人?
三、閱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通覽全文,找出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評價?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BR> “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演講,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BR> “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BR> “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BR>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可見,作者對于梁啟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啟超先生卻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問:梁啟超的演講給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樣突顯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點——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
外貌神態(tài)特點——風神瀟灑,左顧右盼,光芒四射。
(4段)獨特的開場白(謙遜自負)描語言。
(5段)深情朗讀《箜篌引》(意韻豐厚)。
(7、8段)演講時敲頭回憶(自然可愛)動作特點。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自由灑脫)舉行動。
我們在細節(jié)描寫中看到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風范,他語言的詼諧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的動作。這里不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從中感受到作者乃至眾人對他的敬佩。
“我在聽完先生這篇演講后二十余年,……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BR> “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BR> “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生動激昂,意韻深厚的演講深深地打動著人們,而作者從側面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灑脫的梁啟超,這其中融會著他人生的感悟以及瀟灑不羈的真性情。
小結:梁啟超的名氣在于他的政治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可文章并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xiàn)梁啟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寫人顯情中透露著方法,我們要學在描語言、立外貌、舉行動、抓側面中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有學問”,“有文采”這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下面重點分析“有熱心腸”。
1、先生講到《桃花扇》,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chuàng)作的傳奇劇本,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fā)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xiàn)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xiàn)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短一ㄉ取贰敖桦x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短一ㄉ取贰敖桦x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梁啟超想到變法的失敗,光緒帝被囚。他為國家悲,為民族悲,為百姓悲。
2、為何講到杜甫的詩,“先生又張口大笑了”?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久久壓抑在杜甫心頭的陰霾終于煙消云散,他自然喜極而泣。任公也處于亂世之中,杜甫的喜與憂他感同身受。
3、先生為何開篇講到《箜篌引》這首古詩?
明確:有一狂夫,披發(fā)提壺,涉河而過,被水沖走,其妻緊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絕,對江彈箜篌,一曲終,遂投河。這種瘋狂的人格力量就是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義無反顧,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視死如歸。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明知變法會流血,會犧牲卻依然堅定地實施變法的執(zhí)著與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講時的哀痛可想而知。他為犧牲的戰(zhàn)友而哀,為百姓而哀,為國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說說本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人物的什么特點?模仿這些寫人手法,描寫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師。
要求:
1、抓住細節(jié),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六、總結。
梁任公為革命奔走呼號,直面生死;為學術嘔心瀝血,筆耕不輟。斯人雖逝,精神長存。先生的諄諄教誨依然如黃鐘大呂般響徹耳畔。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少年中國說》中的片段。
板書設計。
梁實秋。
演講特點: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著有力、宏亮激亢。
內(nèi)容——豐富而有趣。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
人物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BR> 氣質(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生動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負、謙遜、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入編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設計目標是學習寫人記事的散文?!队浟喝喂壬囊淮窝葜v》一文看似記事,實為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點,并表達對先生的崇敬之情。這是一篇生動風趣而又飽含深情的回憶性散文。作者梁實秋先生擷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來集中表現(xiàn)人物獨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作者對任公先生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之中。
這篇課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記事的散文”中。單元目標是要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根據(jù)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結合必修一第三單元的單元目標,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賞析課文精彩的人物描寫,引導學生學習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雋永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本課的重點放在賞析課文中對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動的描寫上,以此來了解人物的特點,學習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方法。
難點在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這部分內(nèi)容是教學的重難點,要濃墨重彩,因為這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關鍵。
高中語文課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在教學中要力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特征,把發(fā)現(xiàn)、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交給學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簡意賅又生動豐富,我先運用情境設置法,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用閱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熟悉文本,也讓學生學會作旁注的學習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并讓學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問答法,使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針對教學重難點,我立足文本,點撥引導、討論探究,在賞析語言、體味情感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本課所學的寫人技巧。
(一)導入。
情境教學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促進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所以我用詩句和圖片設置情境來導入,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具體是這樣的:(多媒體顯示梁啟超圖片及其生平文字)《詩經(jīng)》中有一句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們就跟隨梁實秋先生一起走進清華,去領略梁任公先生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賞析課文精采的人物描寫。
高中語文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語句,全班分組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學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小組討論,交流發(fā)言,教師歸納板書。
有才華,有修養(yǎng)。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健)氣質(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開場白(獨特)――謙遜而自負,風趣幽默。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態(tài)、動作(敲打禿頭,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嘆息)――博聞強記、自由灑脫、率真。
課文對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動的描寫,有很多內(nèi)容學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寫、獨特的開場白、生動形象的動作描寫等,這些學生會關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給學生自己去探討交流,教師不多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容易忽略有些細節(jié)里所隱含的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赤子之心。這個單元的目標是要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為: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三)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隱含在他講《箜篌引》、講《桃花扇》、講杜甫詩句的細節(jié)描寫中。要體察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就要引導學生去分析這三個細節(jié)描寫。我主要采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具體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細節(jié)1: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師:我們看這首詩,詩中出現(xiàn)了哪兩個人物?
預設回答:一個拼命要渡河的人,一個力求勸他不要渡河的人。
師:他渡河了嗎?
預設回答:渡了。
師:結果呢?
預設回答:死了。
預設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氣。
師:這種直面死亡的勇氣讓你想到了誰?
預設回答:梁任公先生。這個“公”其實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寫照,梁任公先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zhí)意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頑強,可歌可泣。先生講《箜篌引》時那么投入,正是因為他有和詩中“公”一樣的直面死亡的勇氣。
細節(jié)2: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師:先生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會悲從中來,痛哭流涕?(多媒體顯示《桃花扇》的相關內(nèi)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戲曲,借寫離合之情,悲嘆明朝的滅亡。其中所說的皇帝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在位十七年間,不溺于聲色犬馬,而是勤勉辛勞,只可惜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縊而死。)。
預設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國家的衰亡,所以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預設回答:先生由崇禎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是一位年輕發(fā)奮的君主,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緒帝政治生涯早早結束,導致戊戌變法的失敗。先生悲的是光緒帝被軟禁,悲的是維新變法的失敗,悲自己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無法實現(xiàn)。
細節(jié)3: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師:哪位同學知道杜甫這首詩的題目?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預設回答:《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的心情是喜悅的。
師:可詩中為什么說是“初聞涕淚滿衣裳”?
預設回答:那是因為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捷報,喜極而泣。
師:先生講到此詩時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預設回答:杜甫年邁時,國家叛軍四起,后戰(zhàn)亂平定;梁任公演講時,國家軍閥混戰(zhàn)、動蕩不安,所處時代有相似之處。是國家動蕩讓先生涕泗交流,是戰(zhàn)亂平定讓先生張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樣是憂國憂民的,希望國富民強,從他的一涕一笑中我們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愛國情懷。
(四)課堂小結。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自己總結,為梁任公先生畫像,在班上發(fā)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從肖像、語言、動作或神態(tài)等細節(jié)方面對班上某一位同學進行刻畫,不寫出名字。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九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因其內(nèi)容多,時間緊,而在一線教師中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固然與教材本身的內(nèi)容設置有關,也與教師對新教材的不適應相關,但我想,最主要的還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我們習慣了面面俱到,習慣了手把手的教,如果讓我們精簡課堂內(nèi)容,我們總會習慣性的問一聲:這行嗎?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著力在探索的就是:這能行,其中的一種做法就是重視自讀課文的開發(fā)和利用。下面結合公開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自讀課文)談談我的認識。
事實上,單元目標的預設和分散講解確實必不可少,我認為,在講讀課文中,應該結合文本,從三到四個角度來講解同一類型文章的寫作和閱讀技巧,然后在自讀課文中加以運用,這樣既有知識點的積累,也有鑒賞力的訓練?!队浟喝喂壬囊淮窝葜v》選自語文教材第一模塊第三單元,本單元側重于寫人記事類文章,在前面的講讀課文的講解中,我已經(jīng)初步培養(yǎng)起學生圈點勾畫的閱讀習慣,也講解了寫出人物個性的基本方法,因此,準備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以學生自學為先,以課堂交流為主,提高鑒賞水平。布置了相對應的預習作業(yè):1、閱讀課文,找出有疑問的地方,劃出來,提出問題,并試著自己做一點回答。
2、結合課后練習一的范例,在文中做盡可能的圈點勾畫,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和很多自讀課文一樣,本文雖短小精悍,卻是言淺而意深,可供鑒賞學習的角度很多。從寫人記事的角度,從演講技巧的角度,從情感熏陶的角度,從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講之處。如果只是從中擇選一個角度來上,卻忽略了文本的多種閱讀角度和閱讀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結合文章的寫作中心“演講”和平時的課堂演講,我又設計了一個教學目標:感知演講的基本技能。這一目標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又與上面的目標相平行,在構想中,是希望學生任意選擇角度進行討論交流,并不要求學生面面俱到。
這樣,自讀課文就成為學生閱讀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師講解的材料,既是資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體現(xiàn)了學習的自主性,又保證了學習的目的性。當然,既是自讀,在這一過程的實施中,有兩點就很重要:一要保證學生的預習是真正獨立的,而不是從教輔書上抄來的;二要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要帶著疑問來上課。我想,這才是自主學習的關鍵。當然,這對教師的要求就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要盡可能透徹的預讀分析課文,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細致閱讀帶給了我很多驚喜,也給聽課老師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們完全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正音釋文,分析文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體驗著學習語文的快樂。
但是,很遺憾的是,從實際效果來看,課堂的節(jié)奏還是快了,學生提問和釋疑的耗時過長,這雖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卻使很多教學細節(jié)不能展開,教師成了幻燈片的放映師,沒能留給學生消化的時間。尤其是學生演講和點評的環(huán)節(jié),根本是倉促進行,失去了應有之義。在課后交流中,很多老師講到了這一問題,認為是否可以把教學目標再精簡,比如只講人物性格,或只講演講技能。我認為,如果只講一點,那與我對自讀課文的理解又相違背了,看來需要探索的東西還有很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被收入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的第三單元,這一單元主要學習三篇記敘散文(另有魯迅《紀念劉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們都是寫人敘事的佳作。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對人物品性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xiàn)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
跟據(jù)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培養(yǎng)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三維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定為: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1、感知大師的人格魅力2、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學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
教學難點: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這節(jié)課,我基本選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探究感悟”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實秋的高超寫作技法。
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時,采用默讀法和圈點勾畫法,之后采用問答法,由學生發(fā)言、總結;針對教學重難點,立足課文,討論探究,用情景激勵法,分析法、點撥引導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點評誦讀,體味文章情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布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所學的白描技巧。
由提問七匹狼雙面夾克廣告詞導入,七匹狼雙面夾克的廣告詞是:“男人不會只有一面。”“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學生都知道梁啟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學術大師,由此引導學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進文本讓梁實秋先生“秀”這“一面”,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崇敬之情及閱讀興趣。
a.學生與作品作者交流: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一,圍繞“文章主要記敘了梁啟超講演時的哪些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梁啟超的形象特點。
c.教師與學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對他的戀情、為康有為披麻戴孝、為協(xié)和醫(yī)院撰文等故事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
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二,啟發(fā)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探究人物的寫法,認識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學會表達與交流。
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結合[表達與交流]第三單元: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任選一題作文。(設計目的與思想:能力的遷移,將課內(nèi)所學知識與技能作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說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
品人:肖像:短小精悍;開場白語言:獨特;聲音:沉著有力內(nèi)容:豐富有趣。
講演時的神態(tài)動作:生動有趣——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的學者品文:凸顯人物個性。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一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生動風趣而又飽含深情的寫人記事的回憶性散文,借一次演講來表現(xiàn)梁任公崇高的品質(zhì),并表達對老師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實秋擷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集中表現(xiàn)人物獨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的全面、完整和連續(xù)。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要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及白描手法的運用,認識到梁啟超先生的率真性情、愛國精神。因此,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操。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的方法。
【單元目標與課文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
方法與過程目標: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雋永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安排】。
重點放在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對先生所講的《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詩可適當挖掘、引導,領會任公的愛國情懷。讓學生于深刻的評價、精彩的描寫及典型的材料中體會寫人記事散文的技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補充介紹(ppt展示)。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飲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是梁啟超于戊戌政變逃亡日本后用的筆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隨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18參與“百日維新”?!拔煨缱兎ā笔『筇油鋈毡尽?9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如我們熟知的《少年中國說》。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著述豐厚,合編為《飲冰室》。
大家看過這篇文章的題目,覺得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看似記事,實則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表現(xiàn)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點。今天,我們就跟隨文壇大家梁實秋先生的文章來品讀前輩大家梁啟超先生其文其人,走近任公,領略任公的風采,感受他作為一位學者的獨特魅力!
二、見微知著--為梁任公畫像。
1、記敘這次演講是從哪一段開始的?開頭兩段寫了些什么?有何作用?
點評這是一次動人的演講。以顯宦、叱咤風云的人物襯托任公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整齊秀麗美觀的演講稿襯托這次演講極有趣味。
2、請學生說出自己印象頗為深刻的精彩描寫,通過這些描寫你讀出任公怎樣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
立外貌肖像特點--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態(tài)特點--自信,灑脫,神采飛揚。
獨特的開場白--謙遜自負,詼諧幽默。
描語言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深情的《箜篌引》--意韻豐厚,感染力強。
舉行動敲頭回憶--自然可愛,生動有趣,旁征博引,博聞強識。
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太息--自由灑脫,酣暢淋漓,富有感情。
茅津渡候船,哀從中來。
抓側面屏息以待,歡喜,淚下沾襟。
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愛好。
突顯了任公憂國憂民、有熱心腸的精神品質(zhì)。任公先生是在用傳統(tǒng)文化來教育鼓舞著年輕一代。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任公用《易經(jīng)》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勉勵學子樹立“完整人格”的警言。
文章并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xiàn)梁啟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寫人顯情中透露著方法,我們要學會在描語言、立外貌、舉行動、抓側面中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學會用精彩、中肯的細節(jié)描寫來突顯人物形象。
三、觸類旁通,小試牛刀。
1、兩個外貌描寫段落你認為哪一個更為出色?
片段一:我的媽媽四十出頭的年齡,個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著不長不短的馬尾,圓圓的臉龐上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勤勞樸實,但特別喜歡嘮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設想回答: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媽媽的特征,做事麻利,勤勞樸實,喜歡嘮叨,但細想一想,有多少媽媽不是這樣的呢?這不能表現(xiàn)出這個媽媽獨具的個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臘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臉兒,柳葉兒眉;也不是所有的壞人都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滿臉橫肉。而第二段魯迅先生的文字,從頭到腳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這個被人世的污水弄臟,可鄙又可憐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使其成為典型,成為“唯一的人”。不能不讓人拍手叫絕!可見,肖像描寫要抓特點切不可泛泛而談。又如“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的細小動作,往往是最真實的,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習慣和修養(yǎng)的。攝取細小動作,對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見海的神奇效果哦!古人云“言為心聲”,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有時塑造人物只選其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內(nèi)心世界。曹操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寫出了他的偉大志向。項羽見到秦始皇出游的儀仗時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一個霸氣、痛快、直接,一個更有力度、更加深刻。
側面渲染有烘云托月之妙。如“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鞘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歸來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名篇《陌上?!穼懥_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寫其容貌儀態(tài),卻寫從使君達官到下里巴人,從老者到少者,人見人驚,人見人愛。一個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這不僅側面烘托了羅敷貌美驚人,更主要的還調(diào)動了讀者的想象,融入了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備了神韻。文學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見一斑了。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讓讀者對你筆下的人物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經(jīng)其事的感覺的話,就證明你的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興波起浪”成功了。
2、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我們做一篇口頭小作文:
從肖像、語言、動作或神態(tài)等的細節(jié)方面對班上某位老師或同學進行刻畫,不說出名字,讓大家猜一猜他是誰。
板書設計:
正面描寫:性格特點--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態(tài)特點--自信,灑脫,神采飛揚。
語言特點--謙遜自負,詼諧幽默。
側面描寫:屏息以待,歡喜,淚下沾襟。
情感:崇敬仰慕之情。
姜紅。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并學習梁啟超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運用旁批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畫的方法。
2、對《箜篌引》、《桃花扇》、杜詩作適當補充講解。
三、教學方法。
賞析、合作研討、探究、練筆。
四、設計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五、課前準備。
事先印發(fā)導學案,設計預習問題,以及課文相關資料鏈接,包括《箜篌引》備注,《桃花扇》簡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清末時有一位十歲的少年,一天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一進家門,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樹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寬大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微妙之舉,恰恰被父親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親教子甚嚴,但又不好當面開口,便匆匆走進客廳安然落座了。父親總為兒子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地訓示兒子一番。筵席開始了,父親靈機一動,便當眾對少年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lián),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少年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的才學,自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下來。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lián):“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這少年聽后一驚,恍然大悟,但也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lián)一經(jīng)出口,堂前喝彩不已。父親早忘了那件不體面的趣事,他被兒子那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對仗工穩(wěn)的下聯(lián)陶醉了。這個少年后來成為了中國歷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那么,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少年是誰呢?他就是--梁啟超,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主人公。
(設計意圖:此導入能夠引發(fā)學生興趣,了解梁啟超其人。)。
二、自學檢查。
1、字音字詞檢查(見《導學案》,教師ppt展示)。
2、解題,并提問:對于本篇文章主人公,你了解多少?
明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志《新小說》。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余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中國歷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在于檢查學生預習,做好基礎落實,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文本)。
三、自主研習。
文中對梁啟超及其這次演講做了哪些描述,畫出描寫的句子,仿照課后習題一,做旁批。然后分析梁啟超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語言。
正面描寫:肖像,神態(tài),語言,動作(細節(jié))描寫。
側面描寫:聽講者的感受和表現(xiàn)。
四、合作探究。
1、結合印發(fā)的資料,說說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處材料有何用意?
明確:
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梁啟超是一個“過渡時代”的英雄,這個時代險象環(huán)生,他卻用他的行動去實踐愛國救國的理想,歷盡滄桑仍近似瘋狂滴執(zhí)著于信念的梁啟超,不正是那個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變法洪流,踏上救國道路,飽嘗艱辛,卻義不容辭,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許就是梁啟超執(zhí)著前行的真情寫照吧!
引用《桃花扇》的用意:
這個悲劇中藏著梁啟超的身影,含著他的悲苦,他就如同左良玉,幾十年憂國如病,以天下為己任,卻未能實現(xiàn)理想,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變法的光緒皇帝死于非命,獨殉了社稷蒼生。這位一輩子都在探求中國富強之路的“行者”,演講到這一段時,心中蓄積的巨痛如潰堤洪水,噴涌而出,終于“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引用杜甫詩用意:
救國于危難之中是中國讀書人自以為的本分之責,當他高聲誦讀杜詩時,他的情感也遙接千年前的杜甫,為“官軍”收復失地而喜淚滿衣,所以他“張口大笑”了。
此三則材料都體現(xiàn)梁啟超一生“愛國救國”的理想。
梁啟超是一個才華橫溢、博聞強識、風趣幽默、謙遜自負、穩(wěn)健瀟灑、有熱心腸的愛國學者形象。
(設計意圖:加強印象,學會人物形象分析,為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分析人物做鋪墊)。
3、進一步感受梁啟超的愛國情懷,誦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結合實際正確引導,讓學生對梁啟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誦讀部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小結:
規(guī)律總結--本文在寫人方面的獨特寫法:
抓住細節(jié)。
突出個性。
正側結合。
六、課堂反饋。
請模仿本文寫人手法描寫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求:
1.抓住細節(jié),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3.不出現(xiàn)姓名;
4.完成后由各小組推薦,本人朗讀,由聽眾辨別是誰,看誰寫得最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活學活用,既激發(fā)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能鞏固寫人手法的運用)。
七、作業(yè)布置:
課外閱讀梁實秋的《雅舍》。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三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從課外搜集梁啟超事跡,讓學生講述,學習梁啟超先生的優(yōu)秀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
難點:學習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學生活動設計】。
本文雖說語言風趣而又帶情感地刻畫出了梁任公的個性,但要讓學生有深切體會必須細細品讀,抓住細節(jié)分析。所以應先讓學生默讀感知人物形象,再圈點篩選主要段落語句,進行討論評析,了解梁啟超的講演特點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讓學生表演性范讀,以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情。講授結束后,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賞析法討論法朗讀法。
【教學用具】生字詞卡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同學們有聽演講的經(jīng)歷嗎?大家能從演講中看出演講者的性格特點嗎?梁實秋就可以做到,他從梁任公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活畫出梁任公的性格特點。同學們學過歷史一定知道梁啟超是個在政界叱咤風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學能為老師介紹以下他的政績呢?(戊戌變法云南起義與康有為并稱“康梁”公車上書)。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3、七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并思考:
a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
b他的演講給聽眾留下怎樣的印象?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1)齊讀生字詞。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語文必修第三單元第三篇文章,本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單元,而本文是梁實秋先生選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而成的,通過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xiàn)梁任公的一些特點,表現(xiàn)了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文章開篇介紹梁啟超,結尾評論梁啟超,中間按梁啟超講演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評論。結構層次清晰,語言風趣而又飽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擬訂一課時。
目標解讀: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簡練、傳神、典雅的語言。
2、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作方法。
4、感受梁實秋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重點難點:
1、總結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2、通過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閱讀《金太陽導學案》,提示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2、教師準備好朗讀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素材,讓學生搜索梁實秋的一些事跡,全面欣賞他的人格魅力。
學法指導:
運用默讀法和圈點勾畫法,對文中精彩的語句作旁注。
合作小組功能發(fā)揮:
1、閱讀課文,討論思考,做好標注。
2、閱讀文本,分組討論,各小組展示、辯論,發(fā)表見解。
學習流程設計。
預習環(huán)節(jié)(20分鐘)課前自習完成。
1、明確學習目標,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4分鐘)。
2、完成《金太陽導學案》“預學區(qū)”內(nèi)容,積累語言基礎知識。(8分鐘)。
3、課外搜集梁實秋的事跡及其他作品。(3分鐘)。
4、自主學習導引:梁先生的這次演講,效果怎么樣?何以見得?(5分鐘)。
課堂環(huán)節(jié)(40分鐘)。
目標明確:(1分鐘)。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簡練、傳神、典雅的語言。
2、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作方法。
4、感受梁實秋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一、導入課文(1分鐘)。
二、預習檢查(5分鐘)學生回答,教師糾錯。
1、檢查《金太陽導學案》“預學區(qū)”內(nèi)容的完成情況。(4分鐘)。
2、作家作品、背景介紹。(1分鐘)。
三、合作探究(33分鐘)。
1、學生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3分鐘)。
2、問題探討(25分鐘)。
探究1: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梁任公的特點的?(4分鐘)。
(點撥:本題主要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特點、鑒賞表現(xiàn)人物的手法。)。
探究2:有人看到文章開頭“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便推斷梁啟超晚年意境沒有了先前的愛國熱情,他是借研究學術來逃避現(xiàn)實。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情節(jié)和課文加以闡述。(7分鐘)。
(點撥:聯(lián)系梁啟超的思想經(jīng)歷、時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關內(nèi)容。開放性問題,學生各抒己見。)。
探究3:賞析文章妙句。(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表見解,做好標記)(12分鐘)。
(1)過于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
(2)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但是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演講,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
(3)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4)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
(點撥:賞析句子要答出“妙”在哪里,即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達出什么情感在結構和內(nèi)容上面起到什么作用。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結論后,選代表展示。)。
探究4:本文的情感表達有什么特點?(2分鐘)。
(點撥: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展示)。
四、課堂訓練:導學案第三層級第1題。(4分鐘)。
五、課堂小結(1分鐘)。
固學環(huán)節(jié)(課后完成,約20分鐘)。
1、作者說:“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diào)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你對這種主張有什么看法?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形成約200字文字,寫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學案第1--5題。10分鐘。
六、預習作業(yè)布置:看教材63——64頁,預習寫作訓練。10分鐘。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五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雖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說的問題是很多的,盡管在課文學習中,學生領略了這一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這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偏重于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因而把人物形象地分析作為重點。教學時,我采取了“設疑導入——勾畫演講特點——-批注細節(jié)分析人物——探究寫作手法——拓展訓練”的教學過程。
在施教過程中,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批注細節(jié)分析人物”進行較為順利,學生對于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個性有了深刻地領悟,但在“探究寫作手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卻出了問題,只知細節(jié)寫人,其余一概不知。分析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學設計中少了“側面描寫”的分析;(二)是在本環(huán)節(jié)開始時沒有給學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因而學生只會就本節(jié)課的分析來總結。見課堂出現(xiàn)冷場,我盡快做了教學設計的調(diào)整,馬上給出了思考方向的指導,可以從寫作順序、正側面描寫方面思考。并讓學生勾畫出側面描寫的相關語句,互相交流,加深理解與領悟。經(jīng)過這樣的糾正,才使學生在寫作特點的借鑒上有了較多的收獲,對學生拓展訓練中的寫作練習有了更有益的輔導。
聽了專家的講座,在今后散文教學中,明確了一個理念,寫人記事散文,通過“品文來品人,發(fā)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加強預習力度,對預習提出具體的要求,并讓預習成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的個體感悟,思維的發(fā)展。
反思1,本篇課文是略讀課文,注重用關鍵問題啟發(fā)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品悟課文,沒必要像講授精讀課文那般細致深入,面面俱到。過于詳細緊密的分析講解,會令學生失去更多思考的空間,也沒能體現(xiàn)出鍛煉學生討論和賞析能力的目的。而內(nèi)容過多,就使得整節(jié)課在短短的45分鐘里給人泛泛而談的感覺。事實上,文章相對于整個單元來說是較淺顯易懂的,除了個別段落和幾首文學作品以外。所以應該分清主次,精選難點內(nèi)容進行探討研究,適當點撥就好;過多的內(nèi)容不僅占用太多時間,而且造成重點不突出,學生把握時拿不準的現(xiàn)象,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當然,學生的預習不到位,過分依賴老師也是本節(jié)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反思2,應該注意到,成功教師的講解應該是帶啟發(fā)性而懂得“留白”的,過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學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間。教師的講解語不能過“滿”,更不能為學生“包辦”,該“留白”時必須“留”,只有讓學生真正思考并脫口而出,才會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鍛煉其思維的目的。
此外,鑒賞課上的“對話”略缺,如果能夠適當?shù)卦趯W生中進行答問解疑,效果也許更好,也更方便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總結點評。品讀鑒賞課應注重問題設計和誘導,多與學生“對話”,但自己在面對學生的沉默不語時有點茫然,從而不自主地“代替”學生答疑,使得師生“對話”環(huán)節(jié)未能如計劃中順利進行,背離了原來的目標與方向,學生的閱讀鑒賞沒有在這節(jié)課上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反思3,是備課過程中如何做到“備學生”的問題。時代在進步,觀念在變化?,F(xiàn)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多了一些心眼,所以在備課時一定要更加充分、周詳。我覺得自己在相關知識的準備上還是比較充足的,但即使是這樣,學生也有向我們“發(fā)難”并且讓我們“為難”的時候。在聽到稀奇古怪甚至是相反意見的回答時,我沒能很恰當?shù)靥幚怼⒁龑?,有點陣腳自亂,一度讓課堂氣氛變得尷尬。其實在這時,我應該放下架子,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這個問題考慮得不完全充分。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發(fā)難”時,不能自亂陣腳,要盡快讓自己冷靜下來,巧妙地引導,變被動為主動,相信學生的潛力和智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一起評價答案的是與否。
因此,以后備課必須要多預設學生的回答,甚至是對想想面對相反的觀點時自己該怎么去應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操控能力,將主動權掌握自己手中。當然,不忘記在下課前給學生們一點鼓勵:回答正確的同學請揚一揚眉毛,沒能完全回答正確或是還沒有機會回答的同學請笑一笑,老師期待你們下節(jié)課有著更出色的表現(xiàn)。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六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選自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本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對人物品性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xiàn)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本文題為記一次演講,明為記事,實為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并表達對大師的崇敬之情。一來可以從寫作的角度鑒賞文本,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二來可以從從育人的角度觀照文本,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新課標強調(diào)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fā)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文學常識,引導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2、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啟超先生的人格魅力;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學重點:賞析課文中精彩生動的人物描寫,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細節(jié)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同情懷。
教學的重難點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關鍵。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自讀課文,雖短小精悍,卻是言淺而意深。自讀課文必須要上出“自讀”的特點來,這里教師只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發(fā)現(xiàn)、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再者結合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此我設計了自主閱讀、小組討論、深入探究等教學方法。
比如運用情境設置法,激發(fā)學生興趣;運用閱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熟悉文本,也讓學生學會作旁注的學習方法;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全班交流;采用問答法,使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獲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1、情景導入。
從《少年中國說》中截取一段,請學生集體朗讀,從而轉入對梁啟超的介紹和討論,繼而引入梁實秋的文章。
這種導入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所以我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文字設置情境來導入,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
2、整體感知。
語文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刨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課文中描寫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語句;其次全班分組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最后學生發(fā)言,教師歸納板書。
演講稿(整齊美觀)——認真細致,有才華,有修養(yǎng)。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赓|(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開場白(獨特)——謙遜而自負,風趣幽默。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態(tài)、動作(敲打禿頭,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嘆息)——博聞強記、自由灑脫、率真。
3、細節(jié)評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边@一環(huán)節(jié)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一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細節(jié)描寫;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細節(jié)描寫,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4、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nèi)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要求學生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刻畫同學的形象或者寫某一位老師的講課等。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七
熟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要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憂國憂民、關心大事的精神品質(zhì)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以下是百分網(wǎng)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xù)關注我們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wǎng)!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全文,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憂國憂民、關心大事的精神品質(zhì)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
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
?:講讀法、問答法
預習要求 查找生字詞,認真閱讀文章,找出文章當中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討與練習第一題做好旁注。
相信同學對于梁啟超在歷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師補充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志《新小說》。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中國學者。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圖書館學。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余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
作者簡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 樸實雋永。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的閱讀來進一步體會。蘇振元曾這樣評價:他記述人物很有特點,善于擷取一、二或幾個印象鮮明的片段來刻畫人物?,F(xiàn)在我們來找出這些片段,并且進一步分析糧食去是如何通過這些片段來刻畫梁啟超這一人物的!
請同學迅速瀏覽文章,疏通文章當中的精彩段落,待會兒請同學起來回答。結合同學的答案,歸納出六個片段。分別包括梁啟超的演講稿、第一次亮相、他的開場白、以及演講過程的朗誦、背誦、表演三個片段。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重點品讀這六個片段。
片段之一:
關于演講稿這一通過物件來寫的方法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在這就不多介紹了!要提醒同學們的是學習做旁注??梢越Y合課后練習題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謂“不動筆墨不成書”,接下來的解讀,邊閱讀邊標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對任公肖像的描寫,請同學齊聲朗讀出場時的形象。通過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雖然寫相貌一般,但我們看到了內(nèi)在精神的不一般,這就是什么的寫法?(抑揚)
片段之三:
進入第四段,引導學生朗讀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以也有一點咯”,這種開場白經(jīng)常聽到嗎?(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實秋除了寫了開場白,還寫了什么呢?(動作)哪些動作呢?(“掃”“翻”“點”三個動作)提煉出正是通過語言和動作描寫的結合準確地寫出了氣度非凡的學者風范。
片段之四:
進入朗讀的片段,首先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下《箜篌引》以便理解?!扼眢笠烦鲎浴稘h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我們再來看這首詩,你認為詩中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兩個。一個是硬要渡河的人,一個是勸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嗎?(渡了)結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評價這個人的行為?(自作自受,活該!)(執(zhí)著)
老師比較傾向后一種解釋。王國維曾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凄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任公先生講這首詩時這般感慨,這樣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執(zhí)著,一種直面死亡的勇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從表面看來這是反映一個至情至性的愛情悲劇故事,但隱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傾向與立場。他就如那位白發(fā)狂夫般堅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zhí)意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頗有“飛蛾撲火”亦絕不后悔的氣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經(jīng)受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慘痛打擊后仍不畏懼退縮,堅持斗爭(隨后策劃了云南起義等)的堅毅意志。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xiàn)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云人物站在風云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發(fā)狂夫很執(zhí)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zhí)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選擇這首詩作為例子,其實正是在執(zhí)著地反映自己內(nèi)心的.堅持與理想,這也是他的講解為何能夠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記憶猶新的原因了。
——文采出眾、表達到位、技巧純熟(正面描寫)
作者聽后20余年渡河時仍能觸景生情,回憶當年事
——演講內(nèi)容、效果深入人心,照應首段末句(側面描寫)
片段之五:
朗讀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誦出色體現(xiàn)在哪里?觀眾有什么明顯的反應?
明確:出色——能夠脫稿演講,博聞強記
(博聞: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強記: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
觀眾反應:他記不起來,觀眾屏息以待;他記起來時,觀眾跟著他欣喜。
(他的背誦十分牽動人心,讓觀眾的情感完全跟隨他而起伏)
這是梁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梁的演講已經(jīng)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明確: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片段之六:
明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頓足、狂笑、太息(感情相當投入,語言動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帲愠蔀楸硌?,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xiàn)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梁的獨特之處。
作者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舉了哪些事例?
明確: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張口大笑
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過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歷史劇,作者“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抒發(fā)了對末世既臨無可挽回的嘆息,他就是想通過一對情侶的悲歡離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業(yè)毀于何人敗于何事,從而引起人們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梁啟超在這次演講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演講的時候,他心中的豪情會觸景而生,世事變遷,往事如夢,自己雖然沒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潛流決不會蕩然無存。請看大屏幕,課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禎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禎帝關梁啟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誰?對,光緒帝,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依靠光緒皇帝推動變法的希望化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標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經(jīng)追隨的皇帝,悲的是國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愛國情懷!”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xù)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啊!一個人的情緒完全跟隨國家的命運而起伏不定,因國家的悲而悲,因國家的喜而喜,這正是憂國憂民的體現(xiàn)。
那么,作者對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話概括。
明確: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點明任公先生作為學者所體現(xiàn)出的風采,同時也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對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梁實秋選取了能夠體現(xiàn)“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的片段。前面的三個片段是做鋪墊;而后面三個比較直接記述。梁實秋就是將以上的六個片段串聯(lián)在一起,為我們活畫出了梁啟超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蘆”。這種“冰糖葫蘆式”的寫法,以片段寫人,并在片段中運用多種寫法(如抑揚、正側面描寫、語言、動作等等),正是梁實秋為我們活畫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相信通過本文的分析,同學們對梁啟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言為心聲”寫一個片段,題目為“任公,我想對你說......”。
請同學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在歸納總結閱讀體會的同時,寫一個老師上課的片段,題目為《記***老師的一次上課》。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片段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評論與感受,領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蘊。
2、學習文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品文:即品賞文章,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旁批的閱讀方法。
2、?品人:即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
教學方法:朗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一、?演講導入。
以有關梁啟超的課前演講導入。
某某同學的演講內(nèi)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謂激情四射,聽了他的演講,耳畔似乎仍激蕩著“少年智則國智”的豪言壯語,那些超越憂患意識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少年中國說》的作者是誰?對,就是梁啟超,剛才我們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學的熱血沸騰,那么激勵我們一往無前的粱啟超先生,他的演講又是怎樣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們就要通過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來領略大師的風采。
二、?知人論世。
大家對梁啟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啟超: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品文品人。
學生自讀課文,領略大師風采,選擇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圈點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政壇風云人物,也是學術界一位難得的才子,那么課文是從哪些角度對粱任公先生進行描述的呢?首先請大家朗讀課文,看看課文對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動的描寫?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先生風采的句子或段落對課文進行批注,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各組派一個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強調(diào)的是,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讀書的時候注意一定要在書上做記號,邊讀邊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評價,只有用心經(jīng)歷學習語文的過程,才能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究竟怎樣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學不太理解,我先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甲戌本《紅樓夢》一直被認為是《紅樓夢》幾種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個版本。我們來看看胡適收藏的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記下自己的讀書心得的。旁批舉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屏幕顯示:
由此看來,作批注無非就是記下自己的讀書感受,接下來,大家在書上找出最能展現(xiàn)梁任公風采的句子進行批注。
學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師恰當評價。
小結:從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雖然梁啟超的名氣在于政治維新運動,可是文章并未從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來表現(xiàn)先生,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他演講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話來說——先生是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
四、質(zhì)疑解難。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解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心中還有什么疑問嗎?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五、情景再現(xiàn)。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我們近距離地領略到了短小精悍、風神瀟灑、博聞強識、才華橫溢、率真奔放、幽默風趣的梁啟超,大家能想象當時梁啟超演講的情景嗎?大家想讓梁啟超走到我們的教室中來嗎?好,我們有請某某同學上臺為大家表演。
學生再現(xiàn)梁啟超演講的情景。
過渡:大家的掌聲就是對這兩位同學的肯定,特別是某某同學,簡直可以用惟妙惟肖來形容,以后啊,我們還要多進行這樣的活動,要大力培養(yǎng)我們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試。
寫這位當時叱咤風云人物的一次演講,可寫的一定很多,可以寫當時清華園的轟動一時,可以寫會場上的熱烈氣氛,可以寫此次演講產(chǎn)生的廣泛政治影響等,但作者只選取了演講時的幾個片斷,抓住幾處細節(jié)便把這位學者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寫人記事的方法有沒有給大家一些啟示呢,如果要表現(xiàn)某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呢?(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等)。
好,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我們來一個實踐,(我給大家布置一個作業(yè))請大家從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方面著手,任選一個方面,寫一位老師上課時的片段。
課堂小結: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寫形象又著重表現(xiàn)神采,展現(xiàn)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風范。作者飽含景仰之情活現(xiàn)出梁任公的精神、風采、修養(yǎng)。優(yōu)秀文學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顆善良的心,善于傾聽的心,發(fā)現(xiàn)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寫作手法之利劍!愿在座的各位同學人人擁有這把利劍!
學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這段話寫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場時的外貌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健)氣質(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寫出了他睿智、樸實、瀟灑、自信的特點。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們在寫人的時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寫切不可泛泛而談,有人在寫《我的媽媽》時說:“我的媽媽三十七八歲年齡,中等個子,身材一般,梳一頭短發(fā),圓臉龐上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別喜歡嘮叨?!贝蠹艺f,作者抓住了媽媽的特點沒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媽媽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歡嘮叨,但細想一想,有多少媽媽不是這樣的呢?這不能表現(xiàn)出這個媽媽獨具的個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臘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臉兒,柳葉兒眉;也不是所有的壞人都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滿臉橫肉。
示例2:
“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
開場白:謙虛自信、幽默風趣、開朗直爽。
古人云“言為心聲”,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有時塑造人物只選其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內(nèi)心世界。陳涉“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的偉大志向。本文也以簡短的語言“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讓我們?nèi)缫娖淙?。再如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guī)住岸嗪踉?,不多也?BR> 示例3:
“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
表現(xiàn)梁任公先生有學問有文采,從演講的內(nèi)容上寫出了梁的豐富有趣,博聞強識。
“一朗誦”:聞一多先生談到自己學生時代在清華聽梁啟超講授古樂府箜篌引《公無渡河》說,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然后搖頭擺腦地朗誦一句:“公、無、渡、河”,接著大聲喝彩,叫一聲“好”!然后再重復地念:“公、無、渡、河,”“好!”“公、無--渡、河,”“好!”“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梁任公這樣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嘆,一聲高似一聲,并無半句解釋,朗誦贊嘆過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兒子,也在班上聽講。黑板擦過,這首古詩就算講完了……聞先生回憶完后,把聲音壓低,兩手一攤,說:“大師講學,就是這樣!”
“一解釋”:《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岸邊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樣的執(zhí)著,同樣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處,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
這是梁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梁的演講已經(jīng)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這就告訴我們,寫好一個人,除了語言肖像描寫外,還可以有哪些描寫使人物更生動?
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拓展側面描寫——有烘云托月之妙的側面描寫,舉例《陌上桑》中描寫羅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xiàn)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梁的獨特之處。寫人就是要寫出獨特之處來,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禮上“愿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婚”!
學生可能提問: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輕時熱衷變革,是戊戌變法的主角之一,許多次政治事件他都處于漩渦的中央,經(jīng)歷了一次次從激情到失望,從憤怒到無奈的過程,其心態(tài)產(chǎn)生了變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熱衷政治兼做學問的,之后則全身心投入了學術,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這句話便將話題收攏到學術上來,省去了許多介紹。
2、?文章第二句“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是個病句嗎?
是病句,文言不規(guī)范。
一本書和一部電影,大家是愿意看書,還是愿意看電影?當然愿意看電影了,因為電影生動活潑,更能激發(fā)興趣,是不是?同理推論,看戲肯定比讀劇本有趣得多了,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4、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這是梁風趣幽默的表現(xiàn),比如有同學說“我這人沒有什么優(yōu)點,可就是長得太帥!”
5、“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為什么?
梁啟超是廣東人,在百日維新中,他曾給光緒皇帝上奏了一篇《變法通議》,光緒皇帝讀后大家贊賞,說“梁啟超文章寫的好,可就是那廣東話太難聽!”傳說梁啟超的北京話說的太差,光緒帝怎么都聽不明白,后來梁啟超請夫人教他學習“官話”,等到清華演講時,人們聽到的大概就是這種廣東官腔了!那為什么效果要強些呢?因為他用廣東官話演講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達,是不是?再者,廣東話的確比普通話更沉著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發(fā)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么辦?她取出箜篌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對白發(fā)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fā)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來了在戊戌變法中慷慨就義的誰?譚嗣同。這位湖南熱血男兒,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慷慨詩歌,他本來是有機會躲過這場災難的,他的日本好友已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難,可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寧可選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xiàn)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云人物站在風云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發(fā)狂夫很執(zhí)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zhí)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xù)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啊!
文章所選取的材料是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務的!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作者選取的這兩則材料都能突出表現(xiàn)他的性格。
11、作者寫這位令人矚目的人物,為什么只談學術造詣而不談政治作為?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有甚于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說梁任公在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為已廣為世人見識,而學術造詣為政治聲名所掩,正值得為之專文彰顯。
12、何謂“筆鋒常帶情感”?
在戊戌變法前夕和變法過程中,梁啟超作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時務報》的主筆,發(fā)表了大量宣傳變法文章;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期間,他繼續(xù)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上撰文,議論政事、宣傳西方學術文化。這種文章當時人稱為“報章體”或“新文體”,這種“新文體”在當時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古文的束縛,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內(nèi)心的熱情,造就了新的文風。
梁啟超的這種“筆鋒常帶情感”的文章影響了當時乃至后世許多的學者、文人,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等。胡適曾在《四十自述》中說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種激烈變動”,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響者之一。
13、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jīng)歷,筆而記之!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這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是對梁的極高的評價!言近旨遠,含義豐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應清華學子之邀來演講,清華學子的邀請是因梁先生的學術文章有啟迪領導作用,在20世紀初動蕩變革的時代,為青年熱情演講實屬難能可貴,當今文壇有多少人問政治而不專心學術,學問難以達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學術的人,應該向梁學習做學問和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