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符合教學大綱和教育教學要求。在編寫教案時,教師應該注意學習活動和評價方式的合理搭配,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下面是一些經(jīng)典教案范文,希望能夠對你的教學設計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一
背景:
連環(huán)畫是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面連續(xù)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實際上應稱“連續(xù)畫”。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葉的上海。是根據(jù)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jù)此繪制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線描為主,也有彩色等?,F(xiàn)代風行的連環(huán)畫,俗稱“小人書”或“小書”,也有將電影,戲劇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編成連環(huán)畫的。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連環(huán)畫形象鮮明、色彩明快、線條清晰的特征。
2.引導幼兒欣賞連環(huán)畫中主要的人和物畫得大一些并畫在主要位置的畫面布置;幫助幼兒發(fā)展構圖能力。
3.知道連環(huán)畫是由多幅畫面構成的。
活動準備:
1.故事書:《笨拙的螃蟹》。
2.有制作連環(huán)畫的經(jīng)驗。
3.紙、彩色筆、油畫棒等繪畫材料。
活動過程:
1.老師講故事,介紹連環(huán)畫名稱,組織幼兒翻看連環(huán)畫。
2.引導幼兒就所提問題討論連環(huán)畫的特征。
提問:
你從畫上看到了什么?
這些生物看上去是怎樣的?它們的顏色怎么樣?
這樣的色彩、線條看上去使人覺得怎么樣?
3.引導幼兒討論連環(huán)畫的畫面布置。
請小朋友把書翻第三頁,提問:
看一看畫面中主要位置畫了誰?
畫得大還是小?為什么要這樣畫?
4.探討單頁畫面與整個故事的關系。提問:
這本連環(huán)畫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只看其中的一幅畫能知道整個故事嗎,為什么?
教師小結:
連環(huán)畫的每幅畫面,都只講了這個故事中的一件事,只有把很多幅畫有順序地擺放在一起,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5.幼兒繪畫連環(huán)畫,老師指導。
6.欣賞作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炎黃子孫的由來,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并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2、能用觀察的方法了解炎黃子孫的身體特征,知道一些關于人種的知識。
3、知道香港、澳門、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也和我們一樣是炎黃子孫。
4、了解華人中的杰出代表,能以他們?yōu)榘駱?,激勵自己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二、教學準備:
1、課前組織學生收集有關資料:以自由組合的方式(老師事前了解組合情況,幫助一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資料內容為:“炎黃子孫”的由來的傳說故事;有關黃帝、炎帝等的傳說的故事;一些杰出華人的故事。
3、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利用各種途徑進行收集,老師進行指導,并給于適當?shù)膸椭?BR> 4、準備歌曲《龍的傳人》、小鏡子、課件。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炎黃子孫的由來,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并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2、能用觀察的方法了解炎黃子孫的身體特征,知道一些關于人種的知識。
3、知道香港、澳門、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也和我們一樣是炎黃子孫。
二、教學步驟:
1、看看自己,祖先留下的烙印。
(1)聽《龍的傳人》,拿出小鏡子,照照我自己:仔細觀察自己身體的特征??纯醋约旱念^發(fā)是什么顏色的?眼睛是什么顏色的?皮膚是什么顏色的?完成“我的觀察記錄”。
(2)再仔細觀察其他小朋友,看看大家是不是都有同樣的特征。
(3)交流觀察記錄。
(4)教師小結:是的。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有著相同的血脈,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那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烙印。龍的傳人,都是炎黃子孫。
2、聽聽祖先的故事。
(1)出示黃帝像,他是黃帝,就是我們的祖先。
請學生介紹“炎黃子孫”名稱的由來。(教師提供有關圖片資料)。
(2)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黃帝、炎帝的相關傳說故事呢?
(3)教師小結:炎帝和黃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兩個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勤勞、智慧。我們用“炎黃子孫”來代稱我們中華民族。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yōu)槲覀兪撬麄兊暮蟠院馈?BR> 3、他們和我們不一樣。
鼻子:
眼睛:
頭發(fā):
其它:
小結:全世界人口眾多,但大致可分為三大種族: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也就是根據(jù)膚色來分的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我們中國人是黃色人種。
教師小結:我們炎黃子孫有著共同的外表特征,這是由于我們的血緣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的祖先早已把我們烙上了中國印了。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三
2、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中美的關注與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課前搜集的一些生活用品或物品圖片。
1、從自己的身邊尋找一些比較好看的物品,帶來向同學們介紹,和大家一起欣賞。
2、向學生提些思考問題:“到商店里買衣服,你會怎樣去挑選,為什么?”,“在生活中看到美麗的景色,好看的物品你有怎樣的感受?”
3、引導學生從觀察造型和色彩兩個方面來說出自己認為好看的物品是如何好看法,
(在課本中有一段欣賞評述小鬧鐘的文字,就是從造型和色彩兩方面出發(fā)來描述小鬧鐘到底是怎樣看著好看的)。
通過本課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由點及面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美。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四
教學內容與目標:
顯性內容與目標:應知:熟悉工具,認識顏色。
應會:不同風格線色的表現(xiàn)。
隱性內容與目標:
創(chuàng)新。
精神,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美術游戲中學會使用畫紙,嘗試以不同筆觸、不同畫材組織畫面。
難點:引導學生會不同筆觸、不同的畫材賦予畫面的不同效果。
學具準備:水彩筆或油畫棒。
教具準備: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介紹“我”的最愛。
1、老師先熱情地向小朋友介紹。
2、四人小組內介紹:自己的繪畫工具及自己最喜愛的一種顏色。
3、小結:今天,我們大家都介紹了自己的好朋友:水彩筆和油畫棒,大家知道嗎?他們畫出的畫可漂亮啦,不信?你們來看!
二、欣賞美麗的圖畫。
1、展示兩幅兒童畫,讓學生說說這兩幅畫分別用什么繪畫工具畫的?(學生作品——投影)。
2、是的,水彩筆和油畫棒。這兩種繪畫工具畫出的畫都那么美麗,色彩都那么鮮艷。
三、“我們”也來試一試。
1、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工具和色彩,畫一道美麗的彩虹吧!
2、學生分別用油畫棒擺涂,水彩筆平涂的方法畫彩虹。
(1)“擺涂”:先在畫面的左下方往右上方輕輕畫一條彎彎的拱形弧線,然后依線從左往右,從右往左來回擺動地涂畫。
(2)“平涂”:"挨著涂"就是一定要一筆一筆的顏色都挨在一起,既不重疊,又不留下空隙。
3、同時出示兩張用水彩筆和油畫棒畫的彩虹。
想一想:
(1)分別是什么顏色的?
(2)水彩筆和油畫棒有什么不同?
四、學學大師的畫。
1、從這幅畫中你看到什么?(學生讀畫)……。
2、這是西班牙畫家米羅的作品。
3、小朋友!讓我們一起合作,用水彩筆和油畫棒來學著畫畫。
四人小組用四開的大畫紙合作畫。
五、看看“我們”的畫。
1、展示各組的畫。
2、請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
(1)我們組畫的是……?
(2)我用了……顏色?
(3)“我”最喜歡的是……?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五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國作家德萊塞的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現(xiàn)代派藝術、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造成克萊德悲劇的原因,鍛煉學生概括及記課堂筆記的能力。通過提供有關羅曼·羅蘭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和判斷的能力。通過對《格爾尼卡》的介紹,提高學生鑒賞和分析現(xiàn)代美術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美國的悲劇》的學習,使學生從克萊德悲劇中找到對自己人生發(fā)展的警示。通過《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學習,使學生試著了解羅曼·羅蘭所倡導的進步的人道主義思想。從《等待戈多》學習中學會正確評價現(xiàn)代荒誕派藝術的成就。從畢加索的學習中理解藝術家的成功離不開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德萊塞及其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是本課的又一重點。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
“荒誕”是現(xiàn)代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式在本課《等待戈多》和達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如何評價荒誕派藝術是理解本課的一個關鍵,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難點。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側重介紹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本課的主要內容都是一些感性知識,教學房面比較簡單,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這些表面現(xiàn)象,分析形成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多運用一些感性教材,比如多放映一些視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也有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作品產生的環(huán)境。
教學媒體。
課件、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講述)20世紀的歷史經(jīng)歷了很多紛繁復雜的變化,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jīng)濟上、軍事上,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人類帶來的破壞力無法估計,使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而且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結束也是發(fā)生在20世紀,還有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這些“革命”中,很多科技發(fā)明出現(xiàn)并運用于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變化,由有利于我們生活質量提高的應用,也有破壞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得應用。這些變化都會反映在文化上,文學家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紀錄成文字,編織成一本本我們現(xiàn)今人耳熟能詳?shù)奈膶W名著;美術家則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刻畫成一幅幅美麗而且深刻的圖畫。但無論他們用什么方式,他們的作品都是歷史客觀的反映,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的反應,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20世紀文學、美術的情況。
【講述新課】。
一、文學名著。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
(出示相關的圖片,講述)教材上主要介紹了三本名著。其中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的主要內容是:描寫了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斯受到社會上邪惡影響,逐漸蛻變、墮落為兇殺犯、最后自我毀滅的全過程。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寫克萊德這個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樣受到外部世界腐蝕與毒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玩世不恭、怙惡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車碾死女孩,逃離堪薩斯城為止,這是小說故事的準備階段。第二卷描寫克萊德與富商伯父薩繆爾·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窮親戚的關系來到萊柯格斯廠內充當工頭助手,隨后陷入與窮女工洛蓓達、闊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戀情。為了高攀桑德拉,克萊德甘愿違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準則,犧牲洛蓓達,于是,他就通過翻船陰謀干掉了這個被他誘奸而懷孕的年輕的女工。事后,克萊德落荒出逃,逍遙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寫案發(fā)之后,克萊德如何被捕入獄,受審和定罪,其間還穿插著美國兩黨和司法機構利用克萊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機的丑聞。最后經(jīng)過終審判決,克萊德被送上了電椅。小說結尾處,還描寫牧師出場,為臨終之前克萊德尋求靈魂拯救的故事。
(回答)。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六
了解轉轉兒玩具的原理,掌握制作的反復法,并能獨立操作。培養(yǎng)兒童動腦想、動手表現(xiàn)的能力和興趣,并養(yǎng)成愛創(chuàng)造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轉轉兒的制作方法和游戲方法。
難點:圓的剪制;轉轉兒中間部位的制作,組織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制作,形成積極參與的.游戲氛圍。
【教學準備】。
師:轉轉兒幾個,剪刀,膠水,卡紙,紐扣等制作工具。
生:剪刀,膠水,卡紙,紐扣,線等。
【教學過程】。
1.活動的準備:
教師和學生充分準備活動工具。教師課前提醒學生在準備剪刀等工具的時候,要注意它們的安全性,準備兒童專用剪刀,并存放、保管好自己的圓規(guī),特別注意圓規(guī)的尖部。
2.活動的導入:
師:小朋友們都玩過轉轉兒的游戲吧?(教師取出轉轉兒然后旋轉起來,激發(fā)兒童興趣。)。
3.活動的嘗試:
a.教師知道兒童將紐扣穿起來,繩線的兩頭打結。
b.教師知道兒童嘗試讓紐扣轉起來。
4.活動的發(fā)展:
a.師:紐扣太小,如果添上卡紙,再紙上畫上美麗的顏色,轉起來就會有夢幻般絢麗的色彩出現(xiàn)。
b.看教師的范作,激發(fā)興趣。
c.初步研究、了解制作方法。討論并掌握制作方法。
轉盤的制作:圓規(guī)畫園---剪出圓形---給轉盤涂上漂亮的顏色---確定圓。
1)心---將紐扣粘在圓形卡紙的正中間---用針穿孔---穿線并打結---嘗試旋轉。
2)注意事項:圓心旁邊的兩個相對應餓點不能距離圓心太遠,大致和紐扣的兩個對應的孔距離差不多。
d.學生嘗試制作。學生利用自己的工具制作轉轉兒,并在轉轉兒上涂上漂亮的顏色??梢宰约邯毩⑼瓿?,也可以同桌同學合作完成。
5.活動的延伸:
a.試者讓轉轉兒轉起來。
b.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轉轉兒?嘗試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
c.游戲,相互欣賞交流。舉辦比賽,誰的轉轉兒旋轉的時間最久,轉起來最漂亮。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七
教學目的:
1、強調眼、手、腦的結合,感覺肌理嘗試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種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現(xiàn)出來,感覺肌理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興趣,感覺肌理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從觀察、觸摸到動手表現(xiàn),充分感受不同質地材料的肌理美。
2、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表現(xiàn)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創(chuàng)造漂亮的肌理美。感覺肌理。
教具準備:
1、搜集各類凹凸不平的、不同質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畫面感覺肌理。
3、用于表現(xiàn)肌理的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導入新課:
a、觸摸實物。
b、說說觸摸的感覺,導出肌理概念感覺肌理。
(這些物體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這些凹凸不平的物體中,物體本身就有一種漂亮的紋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紋,這就叫做肌理。)。
c、出示課題。
3、講授新課:
a、出示樹葉,感受它的肌理。
b、討論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著畫下來,那就是寫生。)再進一步提問:如果要把紋理一模一樣地表現(xiàn)出來呢?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結合磨印、拓印的畫面,使學生開始對肌理的表現(xiàn)有種認識,讓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說說磨印、拓印的方法。(磨印是把紙覆蓋于物體表面,用硬質的繪畫工具在上面來回磨出來的效果。拓印是把物體的表面涂上顏料,然后蓋印在紙上的效果)。
c、說說特別的肌理。感覺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這么多奇妙的萬物供我們欣賞。)觀察桌上的實物,再通過觸摸,把你覺得好看的描述一番。(小組交流,個別提問。)。
d、學生作業(yè)。
用顏料拓印,用彩色鉛筆、蠟筆磨印或選擇自己的方法,選擇一些物體把它們的肌理表現(xiàn)出來。(全體嘗試)。
歸納出用剪、貼、添畫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畫面。
f、第二次作業(yè)。
在完成的肌理畫面上再做嘗試。
4、巡回指導。
5、進行小結: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八
1.掌握簡單的圖案的設計方法,能根據(jù)自然形象進行團的設計。2.能用豐富的表現(xiàn)手段,表現(xiàn)形式來表現(xiàn)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體驗。3.學習漫畫的創(chuàng)作方法,能畫出簡單的漫畫形象。4.進行泥塑教學,培養(yǎng)造型能力。
1.多給學生欣賞優(yōu)秀美術作品,開闊視野,在平時教學中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進行的“玩”中各種想象畫訓練,各種不同美術知識技能滲透,以提高學生作品的表現(xiàn)力,對自己美術能力充滿信心。
2.學習時,要求學生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直接作畫,不再使用黃色構圖,以提高繪畫進度,培養(yǎng)學生大膽作畫的能力和敢畫、敢做的決心。3.結合不同班級情況與學生各自不同表現(xiàn),多讓學生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美術帶給他們的感覺,經(jīng)過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xiàn)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fā)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愿望。1、水墨游戲教學目標:
1、嘗試使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2、認識墨的焦、濃、重、淡、清。3、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傳統(tǒng)藝術。教學重難點:
1、認識、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2、焦、濃、重、淡、清的畫法。3、工具的使用。4、用筆、用墨的訓練。
教具學具:毛筆、生宣紙、硯臺、畫氈、墨、裝水的瓶子等。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二、講授新課:
1、導入:教師出示一幅中國畫,并結合課本插圖《小雞圖》引導學生進行欣賞。2、讓學生直觀認識什么是中國畫并出示課題——“水墨游戲”。3、新授:
教師邊實踐邊介紹中國畫的工具材料。
(1)毛筆:羊毫(軟)、狼毫(硬)、兼毫(中性)。(2)墨汁:一得閣、中華;墨塊:收藏、欣賞。
(3)紙:生宣紙:吸水性強、畫寫意畫用;熟宣紙:吸水性差、畫工筆畫用。(4)硯臺:收藏、欣賞作用更多,實用性較小,取而代之實用性更強的是用盤子。4、在認識工具材料的基礎上,教師邊示范,邊講解焦、濃、重、淡、清的畫法。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1、練習,探索、體驗焦、濃、重、淡、清的畫法。2、畫一幅有濃、淡變化的水墨畫。
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做畫,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筆。四、小結: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五、組織學生清理衛(wèi)生,教育學生熱愛環(huán)境衛(wèi)生。2、重重復復。
教學目標:
1、認識平面構成的簡單形成重復,了解重復圖案的藝術特色,提高審美素養(yǎng)。2、學會設計簡單的重復圖案,訓練抽象構成能力。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實物中的重復排列,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掌握重復排列的設計方法。教具學具:繪畫用具、剪紙用具等二、講授新課:1、導入: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有一家設計公司要開發(fā)一種新的項目,想請同學們幫忙搞設計,你們有信心嗎?一會兒,就在我們班級進行評比,選出最佳設計作品送給設計公司,你們說好嗎?師: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公司要求我們設計什么?我們先看一幅畫就知道了。2、新授:
小結:像這樣,把一個圖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反復連續(xù)的排列的圖案叫重復圖案。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和設計公司要設計的內容。(3)板書課題:重重復復。3、引導學生觀察課本范圖。
小結:重復排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師:除了書上的的圖案可以進行重重復復的排列,還有其他的圖案可以重復嗎?引導學生觀察課本范圖,誘導學生說出還有用植物、靜物、幾何圖形等進行排列。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自由想象,進行課堂練習。
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
a)能夠說說曲、直線及物品帶給自己的感受。
b)能夠用繪畫、剪貼、綜合等方法表現(xiàn)曲線、直線的畫面。2、學習策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3、通過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留心生活細節(jié)與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重難點:
1、引導通過反復欣賞、觀察使認識直、曲線在畫面中的作用2、利用身邊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創(chuàng)作一幅圖。教具學具:“曲”或“直”的物品和膠水、剪刀等。二、講授新課:
1、師:“這節(jié)課我們談論‘曲’與‘直’。”(教師板書“曲曲直直”。)2、師:“在課前老師先帶你們一起去看看線條家族中的曲曲直直”。播放課件《線的認識與表現(xiàn)》,了解直線與曲線的類型及它們給人們的感覺。繪畫中的線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線有許多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線的美感具有無窮的魅力。線的種類大體有直線和曲線兩類。直線有:垂直線、平行線、斜線、折線和交叉線等。曲線有:弧線、波浪線、螺旋線等。不同的線給人的感覺不一樣。欣賞范圖:這是幅山澗流泉的照片,流水形成的優(yōu)美曲線會給我們柔和、流動、輕快的感覺;而另一幅巖石圖,挺拔的直線會給我們明快、簡潔、力量的感覺。垂直線給人莊嚴、挺拔、高潔、希望和正直的感覺;霍克納作品《更大的水花》使用許多水平線,水平線有平和、安定、靜止的感覺。螺旋線則有變化、運動、緊張和不安的感覺。規(guī)則的曲線、使人感到明朗、整齊圓滑有序;自由曲線則顯得活潑、優(yōu)美、生動、柔和。3、師:你們也帶來不少曲與直的物品,互相觀察、細心觸摸、再跟同組的同學介紹,一起感受一下,特別要討論一下這樣的直或曲的物品帶給你什么感覺。學生小組討論,師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交流討論習慣。學生分組介紹,討論。4、直與曲物品展示。
5、圖片欣賞,分析:作品中的曲線、直線或材料用得好嗎?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教學目標:
1、理解對稱或勻衡的原理,找出我們周圍的對稱或均衡的物體。2、運用物體的對稱或均衡原理,通過剪紙、拼貼、繪畫等手段把自己的感覺表現(xiàn)出來。教學重難點:
1、理解感受物體的對稱或均衡的表現(xiàn)形式。2、用各種材料來表現(xiàn)對均衡的感受。
教具學具:水彩筆油畫棒彩色紙剪刀膠水等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二、講授新課:
1、導入:用投影儀放一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中的物體造型有什么特點?
第1課。
課題:魔幻的顏色。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
教學目標:
1、認識三原色。2、觀察兩個原色調和之后產生的色彩變化,說出由兩原色調出的第三個顏色(間色)。
3、能夠調出預想的色彩,并用它們涂抹成一幅繪畫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三原色調出三個間色。
2、能否分別說出三個間色分別是由那兩個原色調出來的。
教具學具:水彩畫工具,色彩卡片,圖片,范作。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教師做試驗(原色調出間色)。
指導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顏色。
讓學生挑選兩個最喜歡的顏色,調一調。
說一說變成了什么顏色。
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由調配顏色,但要有兩個要求,只將兩種顏色相調,并且要記住它們調出的第三個顏色。
二、發(fā)展階段。
讓學生認識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義。
將紙弄濕,將調出的色彩涂抹在作業(yè)紙上:讓學生用兩個指定的原色調出教師出示的那個間色。
教師分別出示兩個間色。讓學生自己尋找兩種顏色調出它。
學生繼續(xù)嘗試調出喜歡的顏色并填在畫面的空白處。
三、收拾與整理。
四、課后拓展。
【三年級第一課教學參考資料】。
蒙德里安與《紅、黃、藍的構成》。
:[荷蘭](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蘭的阿麥斯特一個教會學校校長家庭,14歲開始學畫,20歲成為當?shù)氐囊晃恢袑W美術教師,開始從事學院派和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后又從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后又從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養(yǎng)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蘭看到畢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體主義作品后,次年就趕赴巴黎,開始按立體主義方法作畫。最初使用最單純的紅,黃,藍和綠等顏色來描繪風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來表現(xiàn)風景,1914年回到和來創(chuàng)立風格派,提倡新造型主義。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義視為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抽象符號把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簡化成有一定關系的表現(xiàn)對象。他認為:“唯有純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在造型的藝術中,真實性只能通過形式和色彩,有動勢的運動的均勢才能表現(xiàn)出來,純手段才是提供達到這一點的最有效的方法?!边@一思想使他通過直角,通過把色彩簡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為一種非全等的,對立的均衡。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步步地排除著曲線,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線和橫線完成,形成諸如十字型,各個相互分離和隔開,直線和橫線是兩相對立力量的表現(xiàn),這類對力的平衡到處存在著,控制著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畫中,曲線已經(jīng)消失,垂直與水平結構居主導地位;19196年以后通過垂直與水平線結構的動勢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現(xiàn)宇宙的理想,達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都t,黃,藍的構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見方,現(xiàn)歸紐約私人mn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第2課。
課題:萬花筒。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能描述它的對稱方式。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表現(xiàn)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3、試著按自己的設計來表現(xiàn)色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表現(xiàn)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花樣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3、能否表現(xiàn)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教具學具:彩色紙,剪刀,繪畫筆。
教學過程:1、引導階段。
讓學生看看萬花筒然后討論: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
我們要創(chuàng)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可以剪,可以畫;再制作其余五個“鏡子里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
【三年級上第二課教學參考資料】。
萬花筒:
一種光學裝置。由幾面鏡片組成,能使人從其中窺見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對稱幾何圖形;轉動裝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顯示出變幻無窮的圖案。由布魯斯特于1816年前后發(fā)明,1817年取得專利權。簡單的萬花筒包含兩片楔形條狀反射鏡,成60度或45度相連,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鋁片折成。鏡片裝在筒內,筒的一端裝有可轉動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屬箔或圓珠。有些萬花筒不裝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鏡片反映遠方的物體。如在窺孔上裝一目鏡則效果更佳。
在萬花稠中歸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面,還有無數(shù)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建議學生試著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的形狀,表現(xiàn)它的繽紛。試著做一個萬花筒。
第3課。
課題:大人國與小人國。
課時:2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欣賞評述。
教學目標:
1、能夠舉例說明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體現(xiàn)出來的。2、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制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對比的方法,來突顯主人公的“大”或“小”。2、用來突顯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現(xiàn)方法是否有創(chuàng)意。3、構圖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歡的色彩組合。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請學生將帶來的各種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說說感覺并討論: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樣物體看起來有時候顯得非常大,有時候又顯得非常小,讓學生舉例說明。
教師也可以用一些圖片,影像資料告訴學生: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顯示出來的。
二、發(fā)展階段。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意開始作業(yè)。
三、小結: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課題:前前后后。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欣賞評述。
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觀察與比較,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xiàn)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這一規(guī)律。
2、能夠運用“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現(xiàn)物體的前后關系的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例舉“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
2、能否用“近大遠小”這一規(guī)律來表現(xiàn)前后關系。3、畫面是否表現(xiàn)出了物體的前后關系。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交流課前觀察的結果,教師同時出示相應的圖片,影像資料等。說說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規(guī)律?舉例說明。
二、發(fā)展階段。
討論:在以往的繪畫中,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表現(xiàn)前后關系的?
知道了“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后,說說你準備如何用它來表現(xiàn)景物前后關系?教師可以為學生的作業(yè)指定一個主題,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后自主命題,并選擇一種作業(yè)形式(繪畫,拼貼,或兩者結合)。
繪畫之前可以與學生探討一下繪畫順序:先畫什么比較合理?
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四、課后拓展。
尋找,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世界名畫,并用簡單的語言加以書面評論。
第5課。
課題:天然的斑紋。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
教學目標:
1、能夠用一兩句話說出不同肌理效果帶給自己的獨特感受。
2、能夠用拓印,拓印添畫,繪畫等方法表現(xiàn)1-3種不同的肌理。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義。
2、能否說出不同肌理給人的不同感受。
教具學具:收集的樹葉、羽毛、各種有凹凸紋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蠟筆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教學。
1、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關注的細節(jié),讓學生不光會用眼睛,還要嘗試用觸覺去感知這些細節(jié)的美麗,積累一些視覺和觸覺的經(jīng)驗。
教師介紹,示范兩種拓印的方法:將紙覆在實物上,用鉛筆,油畫棒等工具直接將紋理印下來;或將水粉畫顏料涂在實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較好的紙印下它的紋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還有很很多,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意。也可以讓學生用繪畫的方法來表現(xiàn)美麗的斑紋。
由于這節(jié)課會用到多種材料,教室里會顯得凌亂一些,所以,下課前要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收拾物品。
二、課后拓展。
【三年級上第五課教學參考資料】。
肌理:與形態(tài),色彩一起組成造型三要素。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組成和構造而使人得到的觸覺質感和視覺觸感。質地,手感,觸感,織法,性質,紋理等說法,都可包括在肌理之中。能夠實際觸摸的稱為“觸覺肌理”;只能看不能觸摸出差別的稱為“視覺骨理”,如從照片或印刷品上感受到的肌理即是。
第6課。
課題:校園里的花。
課時:2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各種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變化。
2、能運用不同大小的點,流暢富有變化的單線條來寫生各種植物,并將點與線結合添加上背景使畫面的構圖更完整。
3、通過寫生,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能否通過觀察了解寫生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和運用色彩冷暖知識,給學生一把打開色彩知識大門的鑰匙,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色彩冷暖對比中的美感,培養(yǎng)色彩美感意識,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
2、引導學生從盲目用色到懂得色性運用、色彩冷暖配置的知識上,有目的地正確地表達自己對色彩的感覺。
教學重難點:
1、從感性到理性去認識色性,并會運用色彩冷暖對比的知識。
2、了解產生冷暖對比的原因,認識冷暖色彩并會正確運用。
教具學具:水粉顏色、毛筆、筆洗、調色盒、色相卡、色輪。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請學生放置好學習水粉畫的用具及美術書。
二、新授:
(一)導入。
教師提問:(1)你喜歡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教師小結:看來大家都很有個性,都有自己比較喜歡的顏色。
(2)那你為什么喜歡穿這種顏色?
分別讓生談談自己的感覺。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給予小結,邊板書“冷、暖”兩種感覺。
(3)通過觀察,你體會并感覺到色彩有什么屬性?
---色彩有冷與暖。
(二)導入課題:“色彩的冷與暖是色彩的一種屬性。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體會一下這種冷與暖的感覺,好不好?”
板書課題:色彩的冷與暖。
三、講授新課:
(一)結合作品,講述色彩的冷暖對比是怎樣產生的。
“色彩有有彩色和無彩色之分。除了黑、白、灰屬于無彩色外,其余的色彩屬于有彩色。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感覺一下有彩色的冷與暖。我們知道不同的色彩給人以不同的感覺,色彩的冷暖是人們長期經(jīng)驗中聯(lián)想的結果?!?BR> 1、看冷暖不同色調的作品。
(1)冷色調畫面《雪地》,問:這幅畫面給你什么感覺?
---給人以冷的感覺。
(2)暖色調的畫面《日出》,問:這幅畫面給你什么感覺?
---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3)同時欣賞這兩幅畫面。
啟發(fā)提問:這兩幅畫面為什么會給人以不同的感覺?
師根據(jù)回答情況小結:那是因為它們有不同的色調(色彩總傾向)。通過觀察比較,我們體會到不同色調的畫面給人的冷暖感覺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溫度相同的室內,一個屋子涂成藍色,另一個屋子涂成紅色,兩間屋子給人的感覺差別就很大。兩間屋子給人溫度差別可以達到三、四度,原因是藍色能減慢人們的血液循環(huán),給人感覺較冷;而紅色刺激人們的神經(jīng),使血液循環(huán)加快,給人感覺較暖。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講解,體會色彩的冷與暖。
回憶我們剛才作品里所見,再聯(lián)想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周圍生活里,什么事物常常給我們以冷和暖的感覺?看哪位同學想象的更豐富。
分別讓生起來舉例,如:太陽、火焰給人以暖的感覺;天空、大海給人以冷的感覺。
(二)放映色輪,讓生觀察并談談對不同顏色的感覺,從色輪中區(qū)別冷暖。
(1)在12個基本色相中,最亮的黃色和最暗的紫色是以色彩明度為基準劃分的。
提問:仔細觀察,在冷暖對比中最暖的是什么色?(朱紅色)最冷的是什么色?(藍色)這兩色是冷暖對比的中心軸。
(2)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色彩冷暖的規(guī)律。
提問:誰能從色輪中找出冷色和暖色?
將色相卡分成兩部分擺放(冷、暖兩個序列),并說出自己分的規(guī)律。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給予小結:偏紅偏黃的色彩屬于暖色,偏藍偏綠的色彩屬于冷色。因此在色環(huán)中紅、橙、黃屬于暖色,綠、紫、藍屬于冷色。
(3)繪畫中色彩的冷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如:黃和黃綠比?黃暖黃綠冷;黃綠與綠比?黃綠又顯得暖,而綠則比黃綠冷。所以,色彩的冷暖決不是死記硬背才能記住的它需要相對比較去感覺。
(4)同樣的一幅畫面,用不同的冷暖色調表現(xiàn)時,給人的感覺是全然不同的。冷與暖不同的色彩感覺在繪畫中當然是很重要的問題。一樣的畫面它們的冷暖色調是完全不同的。
(三)結合色相卡講解色彩的補色對比。
在色彩中最富有明快強烈對比作用的是兩個相互起補色關系的色彩,也就是三原色和三間色相對的三組色(顯示色相卡),紅綠、黃紫、藍橙。在色彩中稱它們?yōu)檠a色對比(板書)。補色對比在繪畫中運用很多,如我國民間年畫中具有這種典型特征。
四、作業(yè)要求:
(一)內容:用不同的色彩組合,填涂一組同樣的圖形,看看它們的畫面感覺有何不同,體會色彩冷暖對比中的美感。(用色彩冷暖涂色印樣)。
(二)要求:將這四幅圖分別涂成冷的、暖的、暖色調中偏冷的和冷色調中偏暖的。涂色時應注意色彩的搭配。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給古詩配畫的方法,并能為自已熟悉喜歡的古詩或古詩中某一句配畫。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靈活多樣的手法和構圖,色彩的知識來表現(xiàn)詩句,培養(yǎng)學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與價值目標: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動手繪畫的過程中,感受詩的畫面,品味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熱愛,陶冶審美情操,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學過的構圖知識,色彩知識,給熟悉并喜歡的古詩或古詩的某一句配畫。
三、教具準備:學生的詩配畫作業(yè)、示范作品、有關參考資料。
四、學具準備:紙、筆、顏色。教學過程:
1師生問好!
生:背誦古詩........師:同學閉上眼睛,哪位同學再深情的吟誦一遍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对侚Z》,并問學生: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仿佛看見一只只雪白的鵝唱著動聽的歌............師:通過想像,把詩歌從無聲的文字,變成鮮活的形象,學生初次感受詩中有畫。
2.賞畫品詩,發(fā)現(xiàn)方法。
師:指導學生欣賞《詠鵝圖》,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充滿詩情畫意。并板書課題。
師:大家想給自己喜歡的詩配一幅美麗的畫嗎?
又該怎么配呢?
我告訴你們們,答案就在書中,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
(孩子們認真的讀詩,看畫,交流、討論。)讓學生發(fā)現(xiàn)給詩配畫的一些方法:突出重點,恰當構圖,合理想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的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思考,感悟,得出結論。作畫布驟:
(1)、理解古詩的詩意、詩境。
(2)、構思:思考想象怎樣用繪畫的形體、空間、線條、色彩、構圖的語言表現(xiàn)古詩的詩境。
(3)、構圖:將想象的畫面安排到紙上,畫出草圖。
(4)、制作:描繪、著色、完成。3.選詩配畫,多樣創(chuàng)作。
師:在掌握方法之后,大家想給自己喜歡的詩配一幅美麗的畫嗎?生:
請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大膽地在黑板上展出,并讓大家猜一猜,每幅作品表現(xiàn)的是哪一首詩,再請看的同學談談對畫的感覺,再讓作者說說自己畫得精彩或得意之處。沒有上臺展示的同學,我鼓勵他們下課可以互相評價,互相猜猜別人的作品表達的是什么樣的詩歌,讓他們學會要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讓孩子們在《靜夜思》的優(yōu)美歌聲中結束本次的詩情畫意之旅。今天你們表現(xiàn)的都很棒!作業(yè)也很漂亮!希望同學們能用心學習,品讀古詩,感受古詩文化的神韻和魅力,把祖國的古詩文化發(fā)揚光大。課后作業(yè),我安排了兩部分:一是給學過的課文配畫;二是給《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配畫。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點,任選一題。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一
1、通過直接觀察比較以和回憶往日的生活經(jīng)驗,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xiàn)出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從而理解透視的規(guī)律。
2、鼓勵同學運用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示物體的前后或上下的關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遠小的.這一透視規(guī)律的基礎上能夠欣賞并評價美術作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二
一、引入新課。
室內活動。
1、欣賞教師帶來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欣賞有明顯的透視效果的圖片,讓同學感受畫面透視的效果,打開同學思維,能初步聯(lián)想,挖掘出生活的經(jīng)驗。
2、欣賞影像資料,進一步激發(fā)同學思維,使生活經(jīng)驗和感知逐步清晰起來。
二、教學新課。
1、發(fā)現(xiàn)。室外活動。
來到室外的陽臺上,欣賞周邊景物(花草、建筑物、人群和周圍環(huán)境等。)。
2、考慮。
同學們通過觀察、考慮,得出結論。
一樣大的物體,近處看起來大,遠處就看起來小了。
一樣寬的物體,近處看起來寬,遠處看起來就窄了。
一樣大小的風箏,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飛到半空中就變得很小了,而且飛得越高,就變得越小了。
3、再次欣賞。
讓同學帶著任務再次欣賞圖片和影像資料。
問題:
近處的東西可以看到哪些細節(jié)?遠處的東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處的物體色彩怎樣?遠處的物體看上去色彩又怎樣?
4、再次發(fā)現(xiàn),讓同學回答問題。
5、表示近大遠小的在繪畫中。
怎么在繪畫中表示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呢?
近處的景物畫細致些,遠處的物體表示得模糊些,概括些。近處的色彩明亮些,遠處的色彩灰暗,柔和些。
三、同學繪畫,教師指導。
四、展示作品。
讓同學自評、互評。在同學自評時,鼓勵同學運用透視一詞描述同學的作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三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國作家德萊塞的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現(xiàn)代派藝術、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造成克萊德悲劇的原因,鍛煉學生概括及記課堂筆記的能力。通過提供有關羅曼·羅蘭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和判斷的能力。通過對《格爾尼卡》的介紹,提高學生鑒賞和分析現(xiàn)代美術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美國的悲劇》的學習,使學生從克萊德悲劇中找到對自己人生發(fā)展的警示。通過《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學習,使學生試著了解羅曼·羅蘭所倡導的進步的人道主義思想。從《等待戈多》學習中學會正確評價現(xiàn)代荒誕派藝術的成就。從畢加索的學習中理解藝術家的成功離不開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德萊塞及其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是本課的又一重點。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
“荒誕”是現(xiàn)代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式在本課《等待戈多》和達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如何評價荒誕派藝術是理解本課的一個關鍵,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難點。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側重介紹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本課的主要內容都是一些感性知識,教學房面比較簡單,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這些表面現(xiàn)象,分析形成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多運用一些感性教材,比如多放映一些視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也有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作品產生的環(huán)境。
教學媒體。
課件、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講述)20世紀的歷史經(jīng)歷了很多紛繁復雜的變化,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jīng)濟上、軍事上,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人類帶來的破壞力無法估計,使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而且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結束也是發(fā)生在20世紀,還有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這些“革命”中,很多科技發(fā)明出現(xiàn)并運用于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變化,由有利于我們生活質量提高的應用,也有破壞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得應用。這些變化都會反映在文化上,文學家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紀錄成文字,編織成一本本我們現(xiàn)今人耳熟能詳?shù)奈膶W名著;美術家則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刻畫成一幅幅美麗而且深刻的圖畫。但無論他們用什么方式,他們的作品都是歷史客觀的反映,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的反應,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20世紀文學、美術的情況。
【講述新課】。
一、文學名著。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
(出示相關的圖片,講述)教材上主要介紹了三本名著。其中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的主要內容是:描寫了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斯受到社會上邪惡影響,逐漸蛻變、墮落為兇殺犯、最后自我毀滅的全過程。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寫克萊德這個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樣受到外部世界腐蝕與毒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玩世不恭、怙惡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車碾死女孩,逃離堪薩斯城為止,這是小說故事的準備階段。第二卷描寫克萊德與富商伯父薩繆爾·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窮親戚的關系來到萊柯格斯廠內充當工頭助手,隨后陷入與窮女工洛蓓達、闊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戀情。為了高攀桑德拉,克萊德甘愿違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準則,犧牲洛蓓達,于是,他就通過翻船陰謀干掉了這個被他誘奸而懷孕的年輕的女工。事后,克萊德落荒出逃,逍遙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寫案發(fā)之后,克萊德如何被捕入獄,受審和定罪,其間還穿插著美國兩黨和司法機構利用克萊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機的丑聞。最后經(jīng)過終審判決,克萊德被送上了電椅。小說結尾處,還描寫牧師出場,為臨終之前克萊德尋求靈魂拯救的故事。
(回答)。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一
背景:
連環(huán)畫是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面連續(xù)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實際上應稱“連續(xù)畫”。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葉的上海。是根據(jù)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jù)此繪制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線描為主,也有彩色等?,F(xiàn)代風行的連環(huán)畫,俗稱“小人書”或“小書”,也有將電影,戲劇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編成連環(huán)畫的。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連環(huán)畫形象鮮明、色彩明快、線條清晰的特征。
2.引導幼兒欣賞連環(huán)畫中主要的人和物畫得大一些并畫在主要位置的畫面布置;幫助幼兒發(fā)展構圖能力。
3.知道連環(huán)畫是由多幅畫面構成的。
活動準備:
1.故事書:《笨拙的螃蟹》。
2.有制作連環(huán)畫的經(jīng)驗。
3.紙、彩色筆、油畫棒等繪畫材料。
活動過程:
1.老師講故事,介紹連環(huán)畫名稱,組織幼兒翻看連環(huán)畫。
2.引導幼兒就所提問題討論連環(huán)畫的特征。
提問:
你從畫上看到了什么?
這些生物看上去是怎樣的?它們的顏色怎么樣?
這樣的色彩、線條看上去使人覺得怎么樣?
3.引導幼兒討論連環(huán)畫的畫面布置。
請小朋友把書翻第三頁,提問:
看一看畫面中主要位置畫了誰?
畫得大還是小?為什么要這樣畫?
4.探討單頁畫面與整個故事的關系。提問:
這本連環(huán)畫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只看其中的一幅畫能知道整個故事嗎,為什么?
教師小結:
連環(huán)畫的每幅畫面,都只講了這個故事中的一件事,只有把很多幅畫有順序地擺放在一起,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5.幼兒繪畫連環(huán)畫,老師指導。
6.欣賞作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炎黃子孫的由來,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并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2、能用觀察的方法了解炎黃子孫的身體特征,知道一些關于人種的知識。
3、知道香港、澳門、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也和我們一樣是炎黃子孫。
4、了解華人中的杰出代表,能以他們?yōu)榘駱?,激勵自己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二、教學準備:
1、課前組織學生收集有關資料:以自由組合的方式(老師事前了解組合情況,幫助一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資料內容為:“炎黃子孫”的由來的傳說故事;有關黃帝、炎帝等的傳說的故事;一些杰出華人的故事。
3、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利用各種途徑進行收集,老師進行指導,并給于適當?shù)膸椭?BR> 4、準備歌曲《龍的傳人》、小鏡子、課件。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炎黃子孫的由來,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并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2、能用觀察的方法了解炎黃子孫的身體特征,知道一些關于人種的知識。
3、知道香港、澳門、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也和我們一樣是炎黃子孫。
二、教學步驟:
1、看看自己,祖先留下的烙印。
(1)聽《龍的傳人》,拿出小鏡子,照照我自己:仔細觀察自己身體的特征??纯醋约旱念^發(fā)是什么顏色的?眼睛是什么顏色的?皮膚是什么顏色的?完成“我的觀察記錄”。
(2)再仔細觀察其他小朋友,看看大家是不是都有同樣的特征。
(3)交流觀察記錄。
(4)教師小結:是的。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有著相同的血脈,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那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烙印。龍的傳人,都是炎黃子孫。
2、聽聽祖先的故事。
(1)出示黃帝像,他是黃帝,就是我們的祖先。
請學生介紹“炎黃子孫”名稱的由來。(教師提供有關圖片資料)。
(2)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黃帝、炎帝的相關傳說故事呢?
(3)教師小結:炎帝和黃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兩個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勤勞、智慧。我們用“炎黃子孫”來代稱我們中華民族。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yōu)槲覀兪撬麄兊暮蟠院馈?BR> 3、他們和我們不一樣。
鼻子:
眼睛:
頭發(fā):
其它:
小結:全世界人口眾多,但大致可分為三大種族: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也就是根據(jù)膚色來分的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我們中國人是黃色人種。
教師小結:我們炎黃子孫有著共同的外表特征,這是由于我們的血緣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的祖先早已把我們烙上了中國印了。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三
2、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中美的關注與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課前搜集的一些生活用品或物品圖片。
1、從自己的身邊尋找一些比較好看的物品,帶來向同學們介紹,和大家一起欣賞。
2、向學生提些思考問題:“到商店里買衣服,你會怎樣去挑選,為什么?”,“在生活中看到美麗的景色,好看的物品你有怎樣的感受?”
3、引導學生從觀察造型和色彩兩個方面來說出自己認為好看的物品是如何好看法,
(在課本中有一段欣賞評述小鬧鐘的文字,就是從造型和色彩兩方面出發(fā)來描述小鬧鐘到底是怎樣看著好看的)。
通過本課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由點及面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美。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四
教學內容與目標:
顯性內容與目標:應知:熟悉工具,認識顏色。
應會:不同風格線色的表現(xiàn)。
隱性內容與目標:
創(chuàng)新。
精神,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美術游戲中學會使用畫紙,嘗試以不同筆觸、不同畫材組織畫面。
難點:引導學生會不同筆觸、不同的畫材賦予畫面的不同效果。
學具準備:水彩筆或油畫棒。
教具準備: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介紹“我”的最愛。
1、老師先熱情地向小朋友介紹。
2、四人小組內介紹:自己的繪畫工具及自己最喜愛的一種顏色。
3、小結:今天,我們大家都介紹了自己的好朋友:水彩筆和油畫棒,大家知道嗎?他們畫出的畫可漂亮啦,不信?你們來看!
二、欣賞美麗的圖畫。
1、展示兩幅兒童畫,讓學生說說這兩幅畫分別用什么繪畫工具畫的?(學生作品——投影)。
2、是的,水彩筆和油畫棒。這兩種繪畫工具畫出的畫都那么美麗,色彩都那么鮮艷。
三、“我們”也來試一試。
1、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工具和色彩,畫一道美麗的彩虹吧!
2、學生分別用油畫棒擺涂,水彩筆平涂的方法畫彩虹。
(1)“擺涂”:先在畫面的左下方往右上方輕輕畫一條彎彎的拱形弧線,然后依線從左往右,從右往左來回擺動地涂畫。
(2)“平涂”:"挨著涂"就是一定要一筆一筆的顏色都挨在一起,既不重疊,又不留下空隙。
3、同時出示兩張用水彩筆和油畫棒畫的彩虹。
想一想:
(1)分別是什么顏色的?
(2)水彩筆和油畫棒有什么不同?
四、學學大師的畫。
1、從這幅畫中你看到什么?(學生讀畫)……。
2、這是西班牙畫家米羅的作品。
3、小朋友!讓我們一起合作,用水彩筆和油畫棒來學著畫畫。
四人小組用四開的大畫紙合作畫。
五、看看“我們”的畫。
1、展示各組的畫。
2、請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
(1)我們組畫的是……?
(2)我用了……顏色?
(3)“我”最喜歡的是……?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五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國作家德萊塞的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現(xiàn)代派藝術、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造成克萊德悲劇的原因,鍛煉學生概括及記課堂筆記的能力。通過提供有關羅曼·羅蘭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和判斷的能力。通過對《格爾尼卡》的介紹,提高學生鑒賞和分析現(xiàn)代美術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美國的悲劇》的學習,使學生從克萊德悲劇中找到對自己人生發(fā)展的警示。通過《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學習,使學生試著了解羅曼·羅蘭所倡導的進步的人道主義思想。從《等待戈多》學習中學會正確評價現(xiàn)代荒誕派藝術的成就。從畢加索的學習中理解藝術家的成功離不開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德萊塞及其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是本課的又一重點。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
“荒誕”是現(xiàn)代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式在本課《等待戈多》和達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如何評價荒誕派藝術是理解本課的一個關鍵,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難點。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側重介紹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本課的主要內容都是一些感性知識,教學房面比較簡單,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這些表面現(xiàn)象,分析形成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多運用一些感性教材,比如多放映一些視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也有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作品產生的環(huán)境。
教學媒體。
課件、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講述)20世紀的歷史經(jīng)歷了很多紛繁復雜的變化,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jīng)濟上、軍事上,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人類帶來的破壞力無法估計,使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而且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結束也是發(fā)生在20世紀,還有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這些“革命”中,很多科技發(fā)明出現(xiàn)并運用于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變化,由有利于我們生活質量提高的應用,也有破壞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得應用。這些變化都會反映在文化上,文學家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紀錄成文字,編織成一本本我們現(xiàn)今人耳熟能詳?shù)奈膶W名著;美術家則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刻畫成一幅幅美麗而且深刻的圖畫。但無論他們用什么方式,他們的作品都是歷史客觀的反映,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的反應,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20世紀文學、美術的情況。
【講述新課】。
一、文學名著。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
(出示相關的圖片,講述)教材上主要介紹了三本名著。其中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的主要內容是:描寫了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斯受到社會上邪惡影響,逐漸蛻變、墮落為兇殺犯、最后自我毀滅的全過程。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寫克萊德這個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樣受到外部世界腐蝕與毒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玩世不恭、怙惡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車碾死女孩,逃離堪薩斯城為止,這是小說故事的準備階段。第二卷描寫克萊德與富商伯父薩繆爾·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窮親戚的關系來到萊柯格斯廠內充當工頭助手,隨后陷入與窮女工洛蓓達、闊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戀情。為了高攀桑德拉,克萊德甘愿違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準則,犧牲洛蓓達,于是,他就通過翻船陰謀干掉了這個被他誘奸而懷孕的年輕的女工。事后,克萊德落荒出逃,逍遙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寫案發(fā)之后,克萊德如何被捕入獄,受審和定罪,其間還穿插著美國兩黨和司法機構利用克萊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機的丑聞。最后經(jīng)過終審判決,克萊德被送上了電椅。小說結尾處,還描寫牧師出場,為臨終之前克萊德尋求靈魂拯救的故事。
(回答)。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六
了解轉轉兒玩具的原理,掌握制作的反復法,并能獨立操作。培養(yǎng)兒童動腦想、動手表現(xiàn)的能力和興趣,并養(yǎng)成愛創(chuàng)造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轉轉兒的制作方法和游戲方法。
難點:圓的剪制;轉轉兒中間部位的制作,組織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制作,形成積極參與的.游戲氛圍。
【教學準備】。
師:轉轉兒幾個,剪刀,膠水,卡紙,紐扣等制作工具。
生:剪刀,膠水,卡紙,紐扣,線等。
【教學過程】。
1.活動的準備:
教師和學生充分準備活動工具。教師課前提醒學生在準備剪刀等工具的時候,要注意它們的安全性,準備兒童專用剪刀,并存放、保管好自己的圓規(guī),特別注意圓規(guī)的尖部。
2.活動的導入:
師:小朋友們都玩過轉轉兒的游戲吧?(教師取出轉轉兒然后旋轉起來,激發(fā)兒童興趣。)。
3.活動的嘗試:
a.教師知道兒童將紐扣穿起來,繩線的兩頭打結。
b.教師知道兒童嘗試讓紐扣轉起來。
4.活動的發(fā)展:
a.師:紐扣太小,如果添上卡紙,再紙上畫上美麗的顏色,轉起來就會有夢幻般絢麗的色彩出現(xiàn)。
b.看教師的范作,激發(fā)興趣。
c.初步研究、了解制作方法。討論并掌握制作方法。
轉盤的制作:圓規(guī)畫園---剪出圓形---給轉盤涂上漂亮的顏色---確定圓。
1)心---將紐扣粘在圓形卡紙的正中間---用針穿孔---穿線并打結---嘗試旋轉。
2)注意事項:圓心旁邊的兩個相對應餓點不能距離圓心太遠,大致和紐扣的兩個對應的孔距離差不多。
d.學生嘗試制作。學生利用自己的工具制作轉轉兒,并在轉轉兒上涂上漂亮的顏色??梢宰约邯毩⑼瓿?,也可以同桌同學合作完成。
5.活動的延伸:
a.試者讓轉轉兒轉起來。
b.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轉轉兒?嘗試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
c.游戲,相互欣賞交流。舉辦比賽,誰的轉轉兒旋轉的時間最久,轉起來最漂亮。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七
教學目的:
1、強調眼、手、腦的結合,感覺肌理嘗試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種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現(xiàn)出來,感覺肌理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興趣,感覺肌理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從觀察、觸摸到動手表現(xiàn),充分感受不同質地材料的肌理美。
2、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表現(xiàn)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創(chuàng)造漂亮的肌理美。感覺肌理。
教具準備:
1、搜集各類凹凸不平的、不同質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畫面感覺肌理。
3、用于表現(xiàn)肌理的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導入新課:
a、觸摸實物。
b、說說觸摸的感覺,導出肌理概念感覺肌理。
(這些物體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這些凹凸不平的物體中,物體本身就有一種漂亮的紋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紋,這就叫做肌理。)。
c、出示課題。
3、講授新課:
a、出示樹葉,感受它的肌理。
b、討論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著畫下來,那就是寫生。)再進一步提問:如果要把紋理一模一樣地表現(xiàn)出來呢?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結合磨印、拓印的畫面,使學生開始對肌理的表現(xiàn)有種認識,讓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說說磨印、拓印的方法。(磨印是把紙覆蓋于物體表面,用硬質的繪畫工具在上面來回磨出來的效果。拓印是把物體的表面涂上顏料,然后蓋印在紙上的效果)。
c、說說特別的肌理。感覺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這么多奇妙的萬物供我們欣賞。)觀察桌上的實物,再通過觸摸,把你覺得好看的描述一番。(小組交流,個別提問。)。
d、學生作業(yè)。
用顏料拓印,用彩色鉛筆、蠟筆磨印或選擇自己的方法,選擇一些物體把它們的肌理表現(xiàn)出來。(全體嘗試)。
歸納出用剪、貼、添畫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畫面。
f、第二次作業(yè)。
在完成的肌理畫面上再做嘗試。
4、巡回指導。
5、進行小結: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八
1.掌握簡單的圖案的設計方法,能根據(jù)自然形象進行團的設計。2.能用豐富的表現(xiàn)手段,表現(xiàn)形式來表現(xiàn)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體驗。3.學習漫畫的創(chuàng)作方法,能畫出簡單的漫畫形象。4.進行泥塑教學,培養(yǎng)造型能力。
1.多給學生欣賞優(yōu)秀美術作品,開闊視野,在平時教學中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進行的“玩”中各種想象畫訓練,各種不同美術知識技能滲透,以提高學生作品的表現(xiàn)力,對自己美術能力充滿信心。
2.學習時,要求學生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直接作畫,不再使用黃色構圖,以提高繪畫進度,培養(yǎng)學生大膽作畫的能力和敢畫、敢做的決心。3.結合不同班級情況與學生各自不同表現(xiàn),多讓學生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美術帶給他們的感覺,經(jīng)過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xiàn)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fā)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愿望。1、水墨游戲教學目標:
1、嘗試使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2、認識墨的焦、濃、重、淡、清。3、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傳統(tǒng)藝術。教學重難點:
1、認識、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2、焦、濃、重、淡、清的畫法。3、工具的使用。4、用筆、用墨的訓練。
教具學具:毛筆、生宣紙、硯臺、畫氈、墨、裝水的瓶子等。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二、講授新課:
1、導入:教師出示一幅中國畫,并結合課本插圖《小雞圖》引導學生進行欣賞。2、讓學生直觀認識什么是中國畫并出示課題——“水墨游戲”。3、新授:
教師邊實踐邊介紹中國畫的工具材料。
(1)毛筆:羊毫(軟)、狼毫(硬)、兼毫(中性)。(2)墨汁:一得閣、中華;墨塊:收藏、欣賞。
(3)紙:生宣紙:吸水性強、畫寫意畫用;熟宣紙:吸水性差、畫工筆畫用。(4)硯臺:收藏、欣賞作用更多,實用性較小,取而代之實用性更強的是用盤子。4、在認識工具材料的基礎上,教師邊示范,邊講解焦、濃、重、淡、清的畫法。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1、練習,探索、體驗焦、濃、重、淡、清的畫法。2、畫一幅有濃、淡變化的水墨畫。
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做畫,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筆。四、小結: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五、組織學生清理衛(wèi)生,教育學生熱愛環(huán)境衛(wèi)生。2、重重復復。
教學目標:
1、認識平面構成的簡單形成重復,了解重復圖案的藝術特色,提高審美素養(yǎng)。2、學會設計簡單的重復圖案,訓練抽象構成能力。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實物中的重復排列,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掌握重復排列的設計方法。教具學具:繪畫用具、剪紙用具等二、講授新課:1、導入: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有一家設計公司要開發(fā)一種新的項目,想請同學們幫忙搞設計,你們有信心嗎?一會兒,就在我們班級進行評比,選出最佳設計作品送給設計公司,你們說好嗎?師: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公司要求我們設計什么?我們先看一幅畫就知道了。2、新授:
小結:像這樣,把一個圖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反復連續(xù)的排列的圖案叫重復圖案。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和設計公司要設計的內容。(3)板書課題:重重復復。3、引導學生觀察課本范圖。
小結:重復排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師:除了書上的的圖案可以進行重重復復的排列,還有其他的圖案可以重復嗎?引導學生觀察課本范圖,誘導學生說出還有用植物、靜物、幾何圖形等進行排列。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自由想象,進行課堂練習。
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
a)能夠說說曲、直線及物品帶給自己的感受。
b)能夠用繪畫、剪貼、綜合等方法表現(xiàn)曲線、直線的畫面。2、學習策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3、通過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留心生活細節(jié)與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重難點:
1、引導通過反復欣賞、觀察使認識直、曲線在畫面中的作用2、利用身邊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創(chuàng)作一幅圖。教具學具:“曲”或“直”的物品和膠水、剪刀等。二、講授新課:
1、師:“這節(jié)課我們談論‘曲’與‘直’。”(教師板書“曲曲直直”。)2、師:“在課前老師先帶你們一起去看看線條家族中的曲曲直直”。播放課件《線的認識與表現(xiàn)》,了解直線與曲線的類型及它們給人們的感覺。繪畫中的線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線有許多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線的美感具有無窮的魅力。線的種類大體有直線和曲線兩類。直線有:垂直線、平行線、斜線、折線和交叉線等。曲線有:弧線、波浪線、螺旋線等。不同的線給人的感覺不一樣。欣賞范圖:這是幅山澗流泉的照片,流水形成的優(yōu)美曲線會給我們柔和、流動、輕快的感覺;而另一幅巖石圖,挺拔的直線會給我們明快、簡潔、力量的感覺。垂直線給人莊嚴、挺拔、高潔、希望和正直的感覺;霍克納作品《更大的水花》使用許多水平線,水平線有平和、安定、靜止的感覺。螺旋線則有變化、運動、緊張和不安的感覺。規(guī)則的曲線、使人感到明朗、整齊圓滑有序;自由曲線則顯得活潑、優(yōu)美、生動、柔和。3、師:你們也帶來不少曲與直的物品,互相觀察、細心觸摸、再跟同組的同學介紹,一起感受一下,特別要討論一下這樣的直或曲的物品帶給你什么感覺。學生小組討論,師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交流討論習慣。學生分組介紹,討論。4、直與曲物品展示。
5、圖片欣賞,分析:作品中的曲線、直線或材料用得好嗎?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教學目標:
1、理解對稱或勻衡的原理,找出我們周圍的對稱或均衡的物體。2、運用物體的對稱或均衡原理,通過剪紙、拼貼、繪畫等手段把自己的感覺表現(xiàn)出來。教學重難點:
1、理解感受物體的對稱或均衡的表現(xiàn)形式。2、用各種材料來表現(xiàn)對均衡的感受。
教具學具:水彩筆油畫棒彩色紙剪刀膠水等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二、講授新課:
1、導入:用投影儀放一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中的物體造型有什么特點?
第1課。
課題:魔幻的顏色。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
教學目標:
1、認識三原色。2、觀察兩個原色調和之后產生的色彩變化,說出由兩原色調出的第三個顏色(間色)。
3、能夠調出預想的色彩,并用它們涂抹成一幅繪畫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三原色調出三個間色。
2、能否分別說出三個間色分別是由那兩個原色調出來的。
教具學具:水彩畫工具,色彩卡片,圖片,范作。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教師做試驗(原色調出間色)。
指導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顏色。
讓學生挑選兩個最喜歡的顏色,調一調。
說一說變成了什么顏色。
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由調配顏色,但要有兩個要求,只將兩種顏色相調,并且要記住它們調出的第三個顏色。
二、發(fā)展階段。
讓學生認識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義。
將紙弄濕,將調出的色彩涂抹在作業(yè)紙上:讓學生用兩個指定的原色調出教師出示的那個間色。
教師分別出示兩個間色。讓學生自己尋找兩種顏色調出它。
學生繼續(xù)嘗試調出喜歡的顏色并填在畫面的空白處。
三、收拾與整理。
四、課后拓展。
【三年級第一課教學參考資料】。
蒙德里安與《紅、黃、藍的構成》。
:[荷蘭](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蘭的阿麥斯特一個教會學校校長家庭,14歲開始學畫,20歲成為當?shù)氐囊晃恢袑W美術教師,開始從事學院派和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后又從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后又從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養(yǎng)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蘭看到畢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體主義作品后,次年就趕赴巴黎,開始按立體主義方法作畫。最初使用最單純的紅,黃,藍和綠等顏色來描繪風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來表現(xiàn)風景,1914年回到和來創(chuàng)立風格派,提倡新造型主義。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義視為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抽象符號把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簡化成有一定關系的表現(xiàn)對象。他認為:“唯有純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在造型的藝術中,真實性只能通過形式和色彩,有動勢的運動的均勢才能表現(xiàn)出來,純手段才是提供達到這一點的最有效的方法?!边@一思想使他通過直角,通過把色彩簡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為一種非全等的,對立的均衡。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步步地排除著曲線,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線和橫線完成,形成諸如十字型,各個相互分離和隔開,直線和橫線是兩相對立力量的表現(xiàn),這類對力的平衡到處存在著,控制著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畫中,曲線已經(jīng)消失,垂直與水平結構居主導地位;19196年以后通過垂直與水平線結構的動勢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現(xiàn)宇宙的理想,達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都t,黃,藍的構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見方,現(xiàn)歸紐約私人mn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第2課。
課題:萬花筒。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能描述它的對稱方式。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表現(xiàn)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3、試著按自己的設計來表現(xiàn)色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表現(xiàn)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花樣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3、能否表現(xiàn)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教具學具:彩色紙,剪刀,繪畫筆。
教學過程:1、引導階段。
讓學生看看萬花筒然后討論: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
我們要創(chuàng)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可以剪,可以畫;再制作其余五個“鏡子里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
【三年級上第二課教學參考資料】。
萬花筒:
一種光學裝置。由幾面鏡片組成,能使人從其中窺見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對稱幾何圖形;轉動裝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顯示出變幻無窮的圖案。由布魯斯特于1816年前后發(fā)明,1817年取得專利權。簡單的萬花筒包含兩片楔形條狀反射鏡,成60度或45度相連,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鋁片折成。鏡片裝在筒內,筒的一端裝有可轉動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屬箔或圓珠。有些萬花筒不裝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鏡片反映遠方的物體。如在窺孔上裝一目鏡則效果更佳。
在萬花稠中歸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面,還有無數(shù)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建議學生試著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的形狀,表現(xiàn)它的繽紛。試著做一個萬花筒。
第3課。
課題:大人國與小人國。
課時:2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欣賞評述。
教學目標:
1、能夠舉例說明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體現(xiàn)出來的。2、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制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對比的方法,來突顯主人公的“大”或“小”。2、用來突顯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現(xiàn)方法是否有創(chuàng)意。3、構圖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歡的色彩組合。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請學生將帶來的各種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說說感覺并討論: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樣物體看起來有時候顯得非常大,有時候又顯得非常小,讓學生舉例說明。
教師也可以用一些圖片,影像資料告訴學生: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顯示出來的。
二、發(fā)展階段。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意開始作業(yè)。
三、小結: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課題:前前后后。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欣賞評述。
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觀察與比較,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xiàn)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這一規(guī)律。
2、能夠運用“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現(xiàn)物體的前后關系的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例舉“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
2、能否用“近大遠小”這一規(guī)律來表現(xiàn)前后關系。3、畫面是否表現(xiàn)出了物體的前后關系。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交流課前觀察的結果,教師同時出示相應的圖片,影像資料等。說說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規(guī)律?舉例說明。
二、發(fā)展階段。
討論:在以往的繪畫中,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表現(xiàn)前后關系的?
知道了“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后,說說你準備如何用它來表現(xiàn)景物前后關系?教師可以為學生的作業(yè)指定一個主題,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后自主命題,并選擇一種作業(yè)形式(繪畫,拼貼,或兩者結合)。
繪畫之前可以與學生探討一下繪畫順序:先畫什么比較合理?
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四、課后拓展。
尋找,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世界名畫,并用簡單的語言加以書面評論。
第5課。
課題:天然的斑紋。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
教學目標:
1、能夠用一兩句話說出不同肌理效果帶給自己的獨特感受。
2、能夠用拓印,拓印添畫,繪畫等方法表現(xiàn)1-3種不同的肌理。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義。
2、能否說出不同肌理給人的不同感受。
教具學具:收集的樹葉、羽毛、各種有凹凸紋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蠟筆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教學。
1、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關注的細節(jié),讓學生不光會用眼睛,還要嘗試用觸覺去感知這些細節(jié)的美麗,積累一些視覺和觸覺的經(jīng)驗。
教師介紹,示范兩種拓印的方法:將紙覆在實物上,用鉛筆,油畫棒等工具直接將紋理印下來;或將水粉畫顏料涂在實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較好的紙印下它的紋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還有很很多,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意。也可以讓學生用繪畫的方法來表現(xiàn)美麗的斑紋。
由于這節(jié)課會用到多種材料,教室里會顯得凌亂一些,所以,下課前要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收拾物品。
二、課后拓展。
【三年級上第五課教學參考資料】。
肌理:與形態(tài),色彩一起組成造型三要素。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組成和構造而使人得到的觸覺質感和視覺觸感。質地,手感,觸感,織法,性質,紋理等說法,都可包括在肌理之中。能夠實際觸摸的稱為“觸覺肌理”;只能看不能觸摸出差別的稱為“視覺骨理”,如從照片或印刷品上感受到的肌理即是。
第6課。
課題:校園里的花。
課時:2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各種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變化。
2、能運用不同大小的點,流暢富有變化的單線條來寫生各種植物,并將點與線結合添加上背景使畫面的構圖更完整。
3、通過寫生,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能否通過觀察了解寫生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和運用色彩冷暖知識,給學生一把打開色彩知識大門的鑰匙,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色彩冷暖對比中的美感,培養(yǎng)色彩美感意識,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
2、引導學生從盲目用色到懂得色性運用、色彩冷暖配置的知識上,有目的地正確地表達自己對色彩的感覺。
教學重難點:
1、從感性到理性去認識色性,并會運用色彩冷暖對比的知識。
2、了解產生冷暖對比的原因,認識冷暖色彩并會正確運用。
教具學具:水粉顏色、毛筆、筆洗、調色盒、色相卡、色輪。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請學生放置好學習水粉畫的用具及美術書。
二、新授:
(一)導入。
教師提問:(1)你喜歡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教師小結:看來大家都很有個性,都有自己比較喜歡的顏色。
(2)那你為什么喜歡穿這種顏色?
分別讓生談談自己的感覺。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給予小結,邊板書“冷、暖”兩種感覺。
(3)通過觀察,你體會并感覺到色彩有什么屬性?
---色彩有冷與暖。
(二)導入課題:“色彩的冷與暖是色彩的一種屬性。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體會一下這種冷與暖的感覺,好不好?”
板書課題:色彩的冷與暖。
三、講授新課:
(一)結合作品,講述色彩的冷暖對比是怎樣產生的。
“色彩有有彩色和無彩色之分。除了黑、白、灰屬于無彩色外,其余的色彩屬于有彩色。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感覺一下有彩色的冷與暖。我們知道不同的色彩給人以不同的感覺,色彩的冷暖是人們長期經(jīng)驗中聯(lián)想的結果?!?BR> 1、看冷暖不同色調的作品。
(1)冷色調畫面《雪地》,問:這幅畫面給你什么感覺?
---給人以冷的感覺。
(2)暖色調的畫面《日出》,問:這幅畫面給你什么感覺?
---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3)同時欣賞這兩幅畫面。
啟發(fā)提問:這兩幅畫面為什么會給人以不同的感覺?
師根據(jù)回答情況小結:那是因為它們有不同的色調(色彩總傾向)。通過觀察比較,我們體會到不同色調的畫面給人的冷暖感覺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溫度相同的室內,一個屋子涂成藍色,另一個屋子涂成紅色,兩間屋子給人的感覺差別就很大。兩間屋子給人溫度差別可以達到三、四度,原因是藍色能減慢人們的血液循環(huán),給人感覺較冷;而紅色刺激人們的神經(jīng),使血液循環(huán)加快,給人感覺較暖。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講解,體會色彩的冷與暖。
回憶我們剛才作品里所見,再聯(lián)想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周圍生活里,什么事物常常給我們以冷和暖的感覺?看哪位同學想象的更豐富。
分別讓生起來舉例,如:太陽、火焰給人以暖的感覺;天空、大海給人以冷的感覺。
(二)放映色輪,讓生觀察并談談對不同顏色的感覺,從色輪中區(qū)別冷暖。
(1)在12個基本色相中,最亮的黃色和最暗的紫色是以色彩明度為基準劃分的。
提問:仔細觀察,在冷暖對比中最暖的是什么色?(朱紅色)最冷的是什么色?(藍色)這兩色是冷暖對比的中心軸。
(2)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色彩冷暖的規(guī)律。
提問:誰能從色輪中找出冷色和暖色?
將色相卡分成兩部分擺放(冷、暖兩個序列),并說出自己分的規(guī)律。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給予小結:偏紅偏黃的色彩屬于暖色,偏藍偏綠的色彩屬于冷色。因此在色環(huán)中紅、橙、黃屬于暖色,綠、紫、藍屬于冷色。
(3)繪畫中色彩的冷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如:黃和黃綠比?黃暖黃綠冷;黃綠與綠比?黃綠又顯得暖,而綠則比黃綠冷。所以,色彩的冷暖決不是死記硬背才能記住的它需要相對比較去感覺。
(4)同樣的一幅畫面,用不同的冷暖色調表現(xiàn)時,給人的感覺是全然不同的。冷與暖不同的色彩感覺在繪畫中當然是很重要的問題。一樣的畫面它們的冷暖色調是完全不同的。
(三)結合色相卡講解色彩的補色對比。
在色彩中最富有明快強烈對比作用的是兩個相互起補色關系的色彩,也就是三原色和三間色相對的三組色(顯示色相卡),紅綠、黃紫、藍橙。在色彩中稱它們?yōu)檠a色對比(板書)。補色對比在繪畫中運用很多,如我國民間年畫中具有這種典型特征。
四、作業(yè)要求:
(一)內容:用不同的色彩組合,填涂一組同樣的圖形,看看它們的畫面感覺有何不同,體會色彩冷暖對比中的美感。(用色彩冷暖涂色印樣)。
(二)要求:將這四幅圖分別涂成冷的、暖的、暖色調中偏冷的和冷色調中偏暖的。涂色時應注意色彩的搭配。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給古詩配畫的方法,并能為自已熟悉喜歡的古詩或古詩中某一句配畫。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靈活多樣的手法和構圖,色彩的知識來表現(xiàn)詩句,培養(yǎng)學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與價值目標: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動手繪畫的過程中,感受詩的畫面,品味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熱愛,陶冶審美情操,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學過的構圖知識,色彩知識,給熟悉并喜歡的古詩或古詩的某一句配畫。
三、教具準備:學生的詩配畫作業(yè)、示范作品、有關參考資料。
四、學具準備:紙、筆、顏色。教學過程:
1師生問好!
生:背誦古詩........師:同學閉上眼睛,哪位同學再深情的吟誦一遍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对侚Z》,并問學生: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仿佛看見一只只雪白的鵝唱著動聽的歌............師:通過想像,把詩歌從無聲的文字,變成鮮活的形象,學生初次感受詩中有畫。
2.賞畫品詩,發(fā)現(xiàn)方法。
師:指導學生欣賞《詠鵝圖》,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充滿詩情畫意。并板書課題。
師:大家想給自己喜歡的詩配一幅美麗的畫嗎?
又該怎么配呢?
我告訴你們們,答案就在書中,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
(孩子們認真的讀詩,看畫,交流、討論。)讓學生發(fā)現(xiàn)給詩配畫的一些方法:突出重點,恰當構圖,合理想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的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思考,感悟,得出結論。作畫布驟:
(1)、理解古詩的詩意、詩境。
(2)、構思:思考想象怎樣用繪畫的形體、空間、線條、色彩、構圖的語言表現(xiàn)古詩的詩境。
(3)、構圖:將想象的畫面安排到紙上,畫出草圖。
(4)、制作:描繪、著色、完成。3.選詩配畫,多樣創(chuàng)作。
師:在掌握方法之后,大家想給自己喜歡的詩配一幅美麗的畫嗎?生:
請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大膽地在黑板上展出,并讓大家猜一猜,每幅作品表現(xiàn)的是哪一首詩,再請看的同學談談對畫的感覺,再讓作者說說自己畫得精彩或得意之處。沒有上臺展示的同學,我鼓勵他們下課可以互相評價,互相猜猜別人的作品表達的是什么樣的詩歌,讓他們學會要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讓孩子們在《靜夜思》的優(yōu)美歌聲中結束本次的詩情畫意之旅。今天你們表現(xiàn)的都很棒!作業(yè)也很漂亮!希望同學們能用心學習,品讀古詩,感受古詩文化的神韻和魅力,把祖國的古詩文化發(fā)揚光大。課后作業(yè),我安排了兩部分:一是給學過的課文配畫;二是給《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配畫。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點,任選一題。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一
1、通過直接觀察比較以和回憶往日的生活經(jīng)驗,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xiàn)出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從而理解透視的規(guī)律。
2、鼓勵同學運用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示物體的前后或上下的關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遠小的.這一透視規(guī)律的基礎上能夠欣賞并評價美術作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二
一、引入新課。
室內活動。
1、欣賞教師帶來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欣賞有明顯的透視效果的圖片,讓同學感受畫面透視的效果,打開同學思維,能初步聯(lián)想,挖掘出生活的經(jīng)驗。
2、欣賞影像資料,進一步激發(fā)同學思維,使生活經(jīng)驗和感知逐步清晰起來。
二、教學新課。
1、發(fā)現(xiàn)。室外活動。
來到室外的陽臺上,欣賞周邊景物(花草、建筑物、人群和周圍環(huán)境等。)。
2、考慮。
同學們通過觀察、考慮,得出結論。
一樣大的物體,近處看起來大,遠處就看起來小了。
一樣寬的物體,近處看起來寬,遠處看起來就窄了。
一樣大小的風箏,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飛到半空中就變得很小了,而且飛得越高,就變得越小了。
3、再次欣賞。
讓同學帶著任務再次欣賞圖片和影像資料。
問題:
近處的東西可以看到哪些細節(jié)?遠處的東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處的物體色彩怎樣?遠處的物體看上去色彩又怎樣?
4、再次發(fā)現(xiàn),讓同學回答問題。
5、表示近大遠小的在繪畫中。
怎么在繪畫中表示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呢?
近處的景物畫細致些,遠處的物體表示得模糊些,概括些。近處的色彩明亮些,遠處的色彩灰暗,柔和些。
三、同學繪畫,教師指導。
四、展示作品。
讓同學自評、互評。在同學自評時,鼓勵同學運用透視一詞描述同學的作品。
湘教版美術哆來咪教案篇十三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國作家德萊塞的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現(xiàn)代派藝術、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造成克萊德悲劇的原因,鍛煉學生概括及記課堂筆記的能力。通過提供有關羅曼·羅蘭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和判斷的能力。通過對《格爾尼卡》的介紹,提高學生鑒賞和分析現(xiàn)代美術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美國的悲劇》的學習,使學生從克萊德悲劇中找到對自己人生發(fā)展的警示。通過《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學習,使學生試著了解羅曼·羅蘭所倡導的進步的人道主義思想。從《等待戈多》學習中學會正確評價現(xiàn)代荒誕派藝術的成就。從畢加索的學習中理解藝術家的成功離不開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德萊塞及其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是本課的又一重點。畢加索及其《格爾尼卡》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
“荒誕”是現(xiàn)代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式在本課《等待戈多》和達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如何評價荒誕派藝術是理解本課的一個關鍵,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難點。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側重介紹現(xiàn)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本課的主要內容都是一些感性知識,教學房面比較簡單,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這些表面現(xiàn)象,分析形成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多運用一些感性教材,比如多放映一些視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也有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作品產生的環(huán)境。
教學媒體。
課件、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講述)20世紀的歷史經(jīng)歷了很多紛繁復雜的變化,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jīng)濟上、軍事上,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人類帶來的破壞力無法估計,使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而且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結束也是發(fā)生在20世紀,還有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這些“革命”中,很多科技發(fā)明出現(xiàn)并運用于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變化,由有利于我們生活質量提高的應用,也有破壞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得應用。這些變化都會反映在文化上,文學家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紀錄成文字,編織成一本本我們現(xiàn)今人耳熟能詳?shù)奈膶W名著;美術家則會用他們手中的筆,把這些變化刻畫成一幅幅美麗而且深刻的圖畫。但無論他們用什么方式,他們的作品都是歷史客觀的反映,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的反應,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20世紀文學、美術的情況。
【講述新課】。
一、文學名著。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
(出示相關的圖片,講述)教材上主要介紹了三本名著。其中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的主要內容是:描寫了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斯受到社會上邪惡影響,逐漸蛻變、墮落為兇殺犯、最后自我毀滅的全過程。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寫克萊德這個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樣受到外部世界腐蝕與毒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玩世不恭、怙惡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車碾死女孩,逃離堪薩斯城為止,這是小說故事的準備階段。第二卷描寫克萊德與富商伯父薩繆爾·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窮親戚的關系來到萊柯格斯廠內充當工頭助手,隨后陷入與窮女工洛蓓達、闊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戀情。為了高攀桑德拉,克萊德甘愿違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準則,犧牲洛蓓達,于是,他就通過翻船陰謀干掉了這個被他誘奸而懷孕的年輕的女工。事后,克萊德落荒出逃,逍遙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寫案發(fā)之后,克萊德如何被捕入獄,受審和定罪,其間還穿插著美國兩黨和司法機構利用克萊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機的丑聞。最后經(jīng)過終審判決,克萊德被送上了電椅。小說結尾處,還描寫牧師出場,為臨終之前克萊德尋求靈魂拯救的故事。
(回答)。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