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日記(模板22篇)

字號:

    工作生活的壓力、競爭的激烈等問題是現(xiàn)代人普遍面臨的,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和調整。在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時,我們需要注意一些關鍵的要點。以下是一些學習方法總結,供大家參考和應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數(shù)學日記篇一
    昨天剛剛發(fā)到手的11份語文卷子已經被我在昨晚干掉一大半,今天剛剛來到學校,11份數(shù)學卷子也發(fā)了下來,真是“積卷成山”啊!
    今天中午剛剛回家,我就自覺的坐在書桌前寫起了卷子。馬上就要寫完了,可是最后一道題卻令我百死不得其解??磥磉@是壓軸戲啊,我心里暗自想到。隨后,我便開始進行仔細的讀題、分析,在整理清晰思路時,我便開始用算術法解答,但是行不通,雖然算出了結果,卻無法與題中條件相吻合。
    苦惱的我又開始使用方程法解答,但是我寫出來的`方程連我自己都不會解。就在我苦惱之際,就在我萬分灰心時,用兩個條件讓我的心頭頓時明朗起來。
    這道題是這樣的:
    看好了題目嗎?你是不是也想開動腦筋做一做呢,快行動吧!我可是做出來了哦!
    豐盛的數(shù)學大餐來嘍!
    數(shù)學日記篇二
    一天,小明要去交電費,突然發(fā)現(xiàn)電力公司為了鼓勵節(jié)約用電,修改了以前收費的方法,變成了:每月用電不超過100千瓦時,按每千瓦時0.52元收費,每月用電超過100千瓦時,超過部分按每千瓦時0.6元收費。
    這可把小明害苦了,要知道,他對數(shù)學一竅不通?。]辦法,她只好回家慢慢算了。小明家十月份用電共121千瓦時,該如何算呢?這時,小明的妹妹小紅回來了。她看哥哥愁眉苦臉的,就問他怎么了……終于搞清楚事情了以后,小紅決定幫幫這個“數(shù)學白癡”。她坐下來,耐心地為小明講解:“我們家一個月用電超過了100千瓦時,121-100=21(千瓦時)21×0.6=12.6(元)超過的千瓦時要交12.6元,再算100×0.52=52(元),然后把五十二元加上十二點六元就等于六十四點六元了,多簡單??!你想到哪去了!”“喔,原來是這樣啊,我還以為有多復雜呢!”小明恍然大悟。
    最后,小明終于順利地把電費給交了。當他看到有人在電力公司門口焦急地計算自己該交多少錢時,小明就熱心地跑過去,指導他怎樣算。小明愉快地想:教別人的感覺不懶啊!看來以后我得“改頭換面”,重新學數(shù)學啦!
    數(shù)學日記篇三
    “學案導學”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旨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益。
    “導學案教學”傳承的僅僅是一種思想,并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一直努力探索者、實踐著、思考著,我們要讓“它”真正發(fā)揮其作用。不要讓自己的思維局限在已有的導學案中,不要被學案牽著鼻子走,為了學案而學案,既要利用學案進行教學,又要靈活運用學案。既要發(fā)揮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讓課堂成為學生享受學習的樂園。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課堂教學更具有生成性與不確定性,因此我們要在學案中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更多的預設,出現(xiàn)的“機動環(huán)節(jié)”或是“設想環(huán)節(jié)”,即在學案中體現(xiàn)“備學生”。課堂教學的預設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這種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們在使用學案時要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xiàn)什么錯誤……在此基礎上教師怎樣肯定、鼓勵、引導、矯正等等。
    在課堂上,一些學困生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可他們存在的問題在我們看來也許并不是問題,可能并不會作為重點在課堂上進行講解,這樣一些后進生的問題越積越多,小問題得不到解決也就演變成了大的問題,致使他們與其他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即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后進生的問題,但他們的問題可能只是一些粗心或者基礎不扎實的問題,如果這些小的問題也一一拿出來在課堂上講解,那課堂效率也會大大降低的。利用“導學案教學”很有效地解決了這樣的問題。在實踐導學案教學的過程中,我利用 “兵教兵、兵練兵”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上由于學生人數(shù)較多,無法一一照顧到,這樣二人小組中的組長就能很好地發(fā)揮其作用,組長及時檢查組員的學習情況,及時地發(fā)現(xiàn)組員的問題并幫助改正、講解。同時,在講解的過程中,組長的思路更清晰,語言表達能力會更強。逐漸會養(yǎng)成細致、嚴謹?shù)牧己玫膶W習習慣。組員在自學過程中遇到困難,也可及時請教組長。這樣,組員與組長在學習過程中,會達到共同進步的結果。所以,簡單的問題在二人小組中發(fā)現(xiàn),就可以由組長有針對性地解決掉了,而教師要講的則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難以突破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目的明確地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中也會輕易地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重點講解之后,還應該讓學生以二人小組再復述一下,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對教學重點掌握得好、掌握得牢。
    如何進行捆綁性評價,既做到公平合理,又能發(fā)揮每一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是利用“導學案”教學的又一個難點。為了提高小組合作的積極性和效率,我采取了相應的激勵措施, 我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狀況,及時加星。比如,小組中的一名學生主動發(fā)言了,就加一顆星,如果發(fā)言質量高,再加一顆星,如果聲音洪亮,再加一顆星,也就是說,每個學生的發(fā)言都會給小組加星。另外,如果中等學生和學困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就給翻倍加星??荚u小組合作的效率高與低取決于每單元的小測驗,測驗完后,總分進入前5名的小組以及進步幅度明顯大的小組每組加兩顆星,組員有明顯進步的同樣翻倍加星,根據(jù)組里得星情況做到一星期一小結,一個月一獎勵,有了這樣的特殊規(guī)定,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組長就會時刻關注自己組員的學習狀況,并努力讓自己的組員真正弄懂弄會,好給他們小組多多加星。為了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每天數(shù)學課后會由四個小隊長交叉把各小隊里每組的得星情況記錄在專門的本上,并寫好日期。
    總之,在新課程自由、嶄新的天空下,我們面臨著思維模式、觀念行為等的多重改變,我要不斷吸取新知識、學習新技術、探索新方法,我愿和我的同伴們一起在學習中成長,在合作中成長,在實踐中成長。愿我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數(shù)學日記篇四
    今天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我正在家里看數(shù)學報,無意中看到求比值與化簡比這個題目,我想這不是上學期學過的嗎?但是我又一想,我還是看一看吧!
    “求比值”與“化簡比”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同學們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求比值的目的是求一比的前項除以后項的結果;化簡比的目的是把一比化成和它相等并且前、后項互質的整數(shù)比。
    2、求比值與化簡比的方法類似。有以下幾種:
    (1)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如:
    比值為化簡比為。
    (2)運用比與除法的關系。如:
    比值為7;②化簡比為。
    (3)運用比與分數(shù)的關系。如:
    比值為4/5或化簡比為。
    通過這就可看出,只要我們多看一些關于數(shù)學方面的資料,你的成績會提高的。
    數(shù)學日記篇五
    學數(shù)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shù)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后被人們歸納成數(shù)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跟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shù)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shù)學知識。
    從這以后,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數(shù)學跟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鐘,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鐘,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么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鐘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鐘: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鐘后,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鐘,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后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鐘就全部搞定。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她說,實際上不會這么巧,總得有一些誤差,不過算法是正確的。看來,我們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讓數(shù)學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數(shù)學就應該在生活中學習。有人說,現(xiàn)在書本上的知識都跟實際聯(lián)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shù)學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活中學數(shù)學,在生活中用數(shù)學,數(shù)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fā)現(xiàn),其實數(shù)學很有用處。
    數(shù)學日記篇六
    一個清新的早晨,我早早地起了床,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我騎著自行車飛快地來到了學校。
    剛走到校門口,就發(fā)現(xiàn)很多六年級同學,正在小賣部買什么東西呢!我好奇地走近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數(shù)學老師昨天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讓今天買圓規(guī)。
    這下可壞了,我心里頓時著急起來,該怎么辦呢?情急之下,我忽然想到了婆婆家離學校不遠,不如我先讓婆婆給錢救救急吧!無比慌亂的心情終于放松了下來,于是快步跑到了婆婆家,可是婆婆家卻大門緊鎖,難道家里沒人?我使勁兒敲了敲門,無人回應。于是又騎著車急匆匆地去了學校,趕到教室的時候,幸虧沒有遲到。無奈的`我左借借,右借借,可大家都只有一個圓規(guī),我不由渾身哆嗦,心里再度緊張起來。
    上課了,數(shù)學老師讓同學拿出圓規(guī)來畫圖,我左瞧瞧,右瞧瞧,老師似乎發(fā)現(xiàn)了異常,朝我的身邊走來,就在這最關鍵的時刻,我忽然看見同桌不會畫圖,便靈機一動:“我沒帶,我?guī)湍惝嬕幌掳伞!彼斓卮饝?,當老師走到我身邊時,我正拿著圓規(guī)認真地畫圖呢!這節(jié)課終于蒙混過關了。
    可以后我不敢再粗心了,今天雖躲過了批評,但是下次未必就這么幸運了。
    數(shù)學日記篇七
    下午放學時,班主任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業(yè),要求大家想辦法測算一次性筷子的體積,并用數(shù)學日記的形式將測算過程記錄下來。這道家庭作業(yè),表面上是一次數(shù)學實踐活動,實際可能寓意更深,因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與環(huán)保有關。
    一回到家,我就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思考這個問題。一次性筷子的形狀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立體圖形,怎樣才能測算出它的體積呢?我思來想去,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搖搖頭……,終于,有了一點眉目。我可以將一次性筷子放入裝滿水的容器中,這樣容器中的水就會溢出來,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體積嗎?可是筷子比水輕,會浮在水面上,又該怎么辦呢?可不可以用石頭或膠布之類的東西將筷子固定住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但這些辦法測定起來又都太麻煩了,要是有更簡便的方法該多好??!經過冥思苦想,我終于自豪的笑了。
    今天中午,我去餐館買了一份盒飯,并特意要了幾雙一次性筷子準備做實驗。
    一回到家,想到可以做實驗了,心情真有點激動,但又夾雜著幾絲恐慌,我可不想讓第一個方案剛一出爐就遭到淘汰。為了驗證實驗方案是否正確,我專門測量了筷子的長度(20厘米)、厚度(0.35厘米)和兩端的寬度(分別為1.6厘米、0.8厘米)。由于一次性筷子近似于梯形體,我便利用梯形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來計算筷子的體積,由計算結果可知,一次性筷子體積大約為8。4立方厘米。如果實驗測得的結果和我所計算的結果近似的話,那么就說明我的實驗是成功的,否則,我就得另想辦法。剛準備動手實驗,一看實驗用具還不夠,所以只好等到明天了。
    盼望的時刻總算到了,一放學,一路小跑地回到家里,放下書包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爸爸從單位借來的燒杯。接滿水后,小心翼翼地將燒杯放在盆子里,確保燒杯中的水不漏撒。接著,我用小刀在筷子上刻了一道痕跡,把筷子分成了兩部分,這一道痕跡就是筷子兩部分的分界線,我準備分兩次來測量筷子的體積。
    實驗開始了,我緊張極了,心嘣嘣地跳,我拿筷子的手也不時發(fā)抖了,但我盡量克制住這種激動的情緒。我將筷子緩緩插入燒杯里,盡量不讓筷子晃動,否則溢出來的水就太多了,測定結果就會不準確。當?shù)谝淮螌⒖曜拥囊徊糠植迦霟泻?,看到燒杯中的一些水溢到了盆里。燒杯再裝滿水后,又將筷子的另一部分插入其中。最后,我將兩次溢到盆里的水倒入另一有刻度的燒杯中,這樣就得到了筷子的`體積。
    自從第一次實驗失敗后,我就捉摸改進的方法,可是就是想不到一種簡單可行的辦法。這天中午,爸爸,媽媽有事沒有做飯,于是我們決定到外面吃飯。
    到餐館點了菜后,媽媽為了不讓我等煩,特地點了一杯果汁。果汁一上來,我就大口吸了幾下,媽媽害怕我將果汁喝完,沒有胃口吃飯,便叫我少喝果汁。菜還沒有上,我覺得自己無所事事,便想到了吹泡泡,于是我就把果汁瓶里的吸管拿起來,對準水面吹了幾口氣,水面就起了幾個泡泡,瞬間,我想到剛才我拿杯子里的吸管時,水面下降了一點,我突然有了辦法,快樂極了,食欲大增,今天吃了好幾碗米飯,還嫌不夠。
    今天中午,為了能把筷子體積測得更準確,我叫爸爸從化學室拿了一個細長的量筒,刻度單位更小,每個單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時,我似乎感覺到了勝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謂萬事具備,只差動手實驗了。
    首先,我用鉛筆在一次性筷子上劃了一道分界線,將筷子平均分成兩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測定過程中洗水。隨后,將筷子插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將水滴入量筒中,讓量筒內的水漲到筷子的分界線上,記下量筒內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將筷子從量筒內取出,再記下量筒內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兩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這一部分筷子的體積,即3。5立方厘米。用同樣的方法,我又測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體積是5立方厘米,兩次測定結果相加得到這雙筷子的體積為8.5立方厘米。當我得到這個結果時,我興奮地叫了,此時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驕傲?。?BR>    接著,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雙計算出了我們學校(1500人)及全國(12億)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別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結果使我大吃一驚,每年竟有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學,不!是全國人民,也不!應該是全世界的每個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森林資源,使我們共有的地球環(huán)境更加美好,讓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呼吸到干凈、清新的空氣。
    數(shù)學日記篇八
    一天,我在家玩的.時候,媽媽說:“你能做這一個題嗎?我說:什么題啊呀?媽媽說121×12=?我算了算,怎么也算不出來。只好請教媽媽了,媽媽給我說:是這樣算的,先把數(shù)位對齊,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位數(shù)多的做被乘數(shù),位數(shù)少的做乘數(shù),先用乘數(shù)的個位與被乘數(shù)的每位數(shù)相乘,然后用乘數(shù)的十位數(shù)與被乘數(shù)的每位數(shù)相乘,注意(這次的得數(shù)要從十位數(shù)對齊開始算)最后兩個得數(shù)相加,就可以算出來了,媽媽又說:其實多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很簡單,只要你一位數(shù)乘多位數(shù)會做,然后你把數(shù)位對齊仔細一點就絕對沒問題了。我試著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去做,結果一下子就算出來了,今天我真高興,我學會了多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以后遇見其他的我都會做了,今天真開心。
    2.算三八二十四。
    今天晚上,媽媽姐姐和我一起來算三八二十四。我們每人出一張牌,四張牌分別是9.7.8.4.過了一會兒,我就會用兩種方法做了,一種是9-7=2,8-2=6,4×6=24,第二種是7-4=3,9÷3=3,8×3=24,媽媽說還有第三種,可是我怎么想也想不出來啊,只好請教媽媽了,媽媽說還可以這樣算8+4=12,9-7=2,12×2=24.今天真開心呀,我不僅學到了加減乘除法的混合運算,也知道了三八二十四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運算。
    3.三亞灣。
    一天,媽媽帶我去三亞灣海鮮市場。我們來到一家海鮮店,問蝦子多少錢一斤,老板說35元,媽媽說“買兩斤多少錢”媽媽問我。我說35×2=70元。后來我們到處逛買了貝殼花了65元,海螺花了35元,螃蟹花了78元,回家的路上媽媽問我今天一共花了多少錢?我在那里一個一個口算,算了很久總算算出來了,媽媽說其實你用下簡便方法不是更快嗎說:65+35=100,70+78=148,一共就是248元,這樣是不是比剛才你的方法快多了啊,我聽了直點頭,今天我不但吃到了很多海鮮,媽媽也教會了我很多簡便方法計算。
    4.怎樣便宜。
    下午,媽媽叫我去超市買火腿腸,我來到了賣火腿腸的地方,看到了包裝的是4.3元有十根,旁邊有散裝的4角一根,怎么樣才便宜呢?我算了算散裝的買十根要4元,而包裝的要4.3元,所以我就買了散裝的火腿腸?;丶液笪医o媽媽講了剛才我買火腿腸的經過,媽媽說我我長大了懂得節(jié)約了,今天真高興啊。
    數(shù)學日記篇九
    最近我們學習了分數(shù)的再認識,分數(shù)的再認識已經不僅僅是幾分之幾。而是用圖來表示分數(shù),比如說一個圓形,平均分成四塊,每一塊就是圓形的四分之一。我們還學習了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假分數(shù)就是分母比分子小或分母分子相同,而真分數(shù)就是分母比分子大。所以假分數(shù)就大于1,而真分數(shù)就小于1。
    比如說有兩個一樣的圖形,每個圖形都平均分成兩份,第一的圖形涂了兩個格子(一分之一),而第二個圖形只涂了一個格子(二分之一)。
    這兩個圖形可以用真分數(shù)來形容,那就是四分只一,用假分數(shù)來形容就是二分之三。也可以用一又二分之一來形容。這是帶分數(shù),帶分數(shù)是由一個整數(shù)和一個真分數(shù)的組合而成的。
    假分數(shù)可以化成帶分數(shù),而帶分數(shù)也可以化為假分數(shù)。假分數(shù)如何化成帶分數(shù)呢?就用它的分子除于它的分母,再從上念到下。比如說是三分之七的話,那化成二又三分之一。商就是那個整數(shù),而除數(shù)就是分母,余數(shù)就是分子。所以就是二又三分之一。
    我們還學了分數(shù)和除法,被除數(shù)除于除數(shù)就等于除數(shù)分之被除數(shù)。
    數(shù)學日記篇十
    今天上午在做第七周數(shù)學練習卷,嘿嘿,有趣。
    動筆之前我要求外公看好時間,老師規(guī)定70分鐘完成,我行不行呀。
    計算題我“唰唰唰”做好,概念題有一道我猶豫不決了:數(shù)學課本封面約54(),——括號里要填寫合適的單位名稱。填寫“平方厘米”肯定太小了,我立刻填寫了“平方分米”??墒?,書本封面有這么大嗎?外公想想也不對,沒有這么巨大的數(shù)學課本哦,怎么辦?我說:“等老師星期一批下來再說吧。”外公拿筆在5同4之間畫了一個點,變成了“5。4平方分米”,可我還是說:“等老師星期一批下來再說吧?!?BR>    開頭我愣住了,后來想想就做出來了,再想想自己的小腦袋還是不夠聰明?。〔贿^這張卷子是60分鐘之內完成了。
    節(jié)約用水這個話題人人都掛在嘴邊,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今天我做了一個實驗:把碗放在一個滴水的水龍頭下,一分鐘內,我數(shù)了一下,水龍頭共滴了28滴水,我想:如果每分鐘節(jié)約28滴水,照這樣計算,一小時能節(jié)約多少滴?一天呢?28×60=1680﹙滴﹚,1680×24=40320﹙滴﹚,如果每個月按30天計算,一年按12個月計算,一噸水大約兩千萬滴,那又是多少噸?,那就是40320×30=1209600﹙滴﹚,1209600×12=14515200(滴),近一噸。哇,一年能節(jié)約這么多水呀!
    水,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一些單位和個人缺乏水危機意識和節(jié)水意識,水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粗皣W嘩”流失的水資源,真是讓人十分痛惜。
    下面講講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用水的方式有很多,如:淘米水洗菜,魚缸水澆花,洗澡水沖馬桶……而且,淘米水洗菜,能很好地起到去除菜上殘余的農藥。
    將節(jié)水實施到家庭中,只要改掉平時不良的習慣,就能節(jié)水百分之七十。家庭浪費水的事例有很多,如:用馬桶里的水沖掉零碎物,為了接一杯熱水而浪費許多涼水,設備漏水了不及時修理等。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數(shù)學卷子。一道一道地解著,前面的題目還比較順利的解決啦,但不幸遇到了一道超難的題,我想了半天也摸不出解題思路,這道題是這樣的: 有一個長方體,正面和上面的兩個面積之和為209平方厘米,并且長、寬、高都是質數(shù)。求它的體積。
    我見了,心想:這道題還真是難??!已知的只有兩個面面積的積,要求體積還必須知道長、寬、高,而它一點也沒有提示。這可怎么入手??!
    正當我急得抓耳撓腮之際,我的一個家教老師正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我埋頭苦思也實在解不出題,便教我一種方法:先列出數(shù),再逐一排除。我們先按題目要求列出了許多數(shù)字,如:3、5、7、11等一類的質數(shù),接著我們開始排除,然后我們發(fā)現(xiàn)只剩下11和19這兩個數(shù)字。這時,我想:這兩個數(shù)中有一個是題中長方體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長;一個則是長方體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條外另一條棱長(且長度都為質數(shù))之和。于是,我開始分辯這兩個數(shù)各是哪個數(shù),發(fā)現(xiàn)19可以分解成2和17的和,而11不能。
    最后,我得到了結果,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后來,我又用我本學期學過的知識:分解質因數(shù)驗算了這道題,結果一模一樣。解出這道題后,我心里比誰都高興。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數(shù)學充滿了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求。
    數(shù)學日記篇十一
    天是農歷的小年夜,我和爸媽去超市大采購。超市里的人用一個字形容“擠”;貨架上的物品用一個字形容“滿”。我選的都是自己喜歡吃的.零食,看到貨架上的費列羅巧克力,興奮不已,可是有兩款,不知道該買哪種?正在猶豫時,媽媽走過來對我說:“比較一下,看看哪款劃算?”一款是8粒裝的,價格是48元;另一款是12粒裝的,價格66元;我心里算了一下:48÷8=6(元),66÷12=?還沒學過,怎么辦呢?哦,可以用乘法:12×6=72(元),66<72,買12粒裝的劃算。我開心地拿了兩盒放在購物車里。
    逛完超市,爸爸帶我們去吃飯,我們吃的是“回轉壽司”,它都是自動旋轉的,不用服務員端盤也不用自己去取,一盤是8元,最后點盤子結賬,我覺得這種形式很有趣,看到有一碗烏冬面底下有兩個盤子,我問爸爸:“這面是不是2×8=16元?”爸爸點點頭。隔壁一桌拿了一盤海鮮,底下放了6個盤子,我知道那盤菜要六八四十八元,原來這里的菜都是8的倍數(shù)。我們三個吃吃喝喝不亦樂乎,要結賬了,服務員來點盤子,一共19個。媽媽問我:“一共多少元?”我在心里列豎式計算:19×8=152元。媽媽嫌棄我算的太慢,教我一種簡便運算的方法。
    媽媽:20個盤子多少元?
    我:20×8=160元。
    媽媽:19個盤子就是少一個8,可以列式:20×8-8=152元。
    我:嗯,我懂了,這樣算又快又不容易錯。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學好一門數(shù)學是多么重要啊!
    數(shù)學日記篇十二
    今天進行了數(shù)學考試,我沒有考好,只考了89分。
    回想起數(shù)學課上,我拿到試卷,發(fā)現(xiàn)題目很簡單,就開心的做了起來。做完后感覺確實每道題目都會做,就沒有檢查。
    下午,老師按照考試成績的高低發(fā)試卷,我以為我肯定是滿分,但是一直沒有報到我的名字。當100分全部報完也沒有我時,我心想,可能我哪里粗心錯了??墒?,當90分都報完還沒有我時,我開始緊張了。
    老師終于報到我的名字了,89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仔細看錯題處,一道應用題扣了9分。再細看,原來是我計算錯了。再加上口算錯了一題,考到90分才奇怪呢!
    回家后,媽媽知道我考砸了,很生氣,看了我的試卷后,卻沒有批評我,只是和我分析了我錯誤的原因。媽媽越是這樣我越是難過,因為媽媽為了提高我的計算能力已經花了很多心思了。
    這次考試讓我對我的數(shù)學現(xiàn)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今后,在數(shù)學上我會加強練習,特別是計算,我會努力的。
    數(shù)學日記篇十三
    今天媽媽帶我去逛大潤發(fā)超市,路過新華書店的時候我告訴媽媽說我想買書,媽媽答應了,于是在我的再三挑選下選了3本我很滿意的童話書。要去結賬的時候媽媽說:‘’我今天只帶了50元錢,你這3本書需要多少元???”
    售貨員阿姨說:“第一本書是3元錢,第二本書的價格是第一本書價格的'3倍,第3本書的價格是第二本書價格2倍?!?BR>    那是多少元呢?
    我仔細的想了一會說:“需要30元。”
    媽媽聽了高興的說:“好,把這3本書帶回家吧?!?BR>    數(shù)學日記篇十四
    通過學生的數(shù)學交流記,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真正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從學生寫的數(shù)學交流記中了解到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看到學生的解題思路、推理過程、數(shù)學方法的掌握情況以及還存在的問題,這不但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加以幫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師自己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學調控能力。下面,請看我班部分學生的“數(shù)學交流記”。
    20xx年3月10交流星期二晴
    老師,因為你今天講的內容很快被我接受,在練習中得到了十個笑臉,在作業(yè)中我只選了兩道題,自己又預習了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并做了練一練,你看看全對了嗎?小小建議:優(yōu)生可以不留書面作業(yè)。
    20xx年4月15交流星期四陰
    今天上課時,我只顧玩手中的小玩具,忘記專心聽講,可老師沒有在課堂上批評我,但給我的“懲罰”讓我很受用?!拔某?,你做橫著的第二道”,這簡短的話語打斷了我玩的興致,走上講臺做了好幾遍怎么也商不對,看著別的同學高興地下去;我更著急了,老師的暗示和同學們的提示也沒能順利做出,只聽到底下同學說“咦,數(shù)學高手怎么了?”我很難看的回到座位上。是自己的驕傲讓自己出丑,老師我今后保證:專心聽講。這個教訓記憶深長。
    20xx年4月28交流星期五晴
    “冷落我比揍我或者批評我都難受。我錯了,老師;別不理我”。每天一一翻閱他們的交流記,用紅筆一一寫下對學生的期盼,成了我每天必備的“零食”;是交流記這無聲的話筒傳達了孩子們的心聲,表達了他們的愛。下面是筆者總結的關于“數(shù)學交流記”的重要作用。
    1、“數(shù)學交流記”數(shù)學作業(yè)的必選
    數(shù)學交流記作為數(shù)學作業(yè)的另一種形式,很容易的被學生接受認
    可。形式單一的訓練作業(yè),沒有把師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fā)出來。因為可怕的不僅僅是學生不喜歡數(shù)學作業(yè),更可怕的是導致學生對數(shù)學的厭惡,逐漸失去對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所以鼓勵學生撰寫數(shù)學交流記,使他們的課外作業(yè)更富有個性色彩和人情味,并通過數(shù)學交流記這個橋梁,溝通老師與學生的聯(lián)系,通過數(shù)學交流記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2、“數(shù)學交流記”體驗生活
    數(shù)學交流記就是生活交流記,是一座架起生活與數(shù)學的橋梁。在教學新課時我們常常會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生寫數(shù)學交流記首先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激發(fā)用“數(shù)學眼光”看社會的興趣。
    3、“數(shù)學交流記”反思的鏡子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蓖ㄟ^學生的數(shù)學交流記,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真正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從學生寫的數(shù)學交流記中了解到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看到學生的解題思路、推理過程、數(shù)學方法的掌握情況以及還存在的問題,這不但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加以幫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師自己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學調控能力。
    我故意放到您的課本上的,覺得好玩卻弄了你一身,是我太調皮了,玩笑開大了,我想在班會上做檢討,保證以后不再讓你不省心。(學生:王欣)
    4、“數(shù)學交流記”敞開心扉
    學生能把自己在學習數(shù)學歷程中的親身經歷和體驗通過數(shù)學交流記寫下來,學生的數(shù)學交流記里有歡喜、有困惑、有笑聲、也有憂愁,無語的宣泄出來、記錄下來;讓數(shù)學交流記成為學生敞開心扉的場所,也為師生之間互相了解和交流架起一座固定的橋梁。
    5、“數(shù)學交流記”蘊育知識
    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面,深化數(shù)學知識,從而達到開拓數(shù)學興趣的目的;再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看到的以小交流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從而擴大學生視野,讓“數(shù)學交流記”成為蘊育知識的搖籃。
    數(shù)學日記篇十五
    我們五年級的數(shù)學課已經學習了分數(shù),作業(yè)中經常有比較分數(shù)大小的題目,老師也教給了我們一些方法,我也發(fā)現(xiàn)了幾個方法。
    一、例如,4/6和3/5這兩個分數(shù)比較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的分母通分,分子大的分數(shù)它就大。這就是化同分母比較的方法。
    二、例如,10/24和8/21這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我們可以把它們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shù),分母小的分數(shù)它就大。這就是化同分子比較的方法。
    三、例如,61/120和24/49這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因為它們的分子都接近二分之一,我看了分別這兩個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第一個分數(shù)大于二分之一,第二個分數(shù)小于二分之一,那么第一個分數(shù)大。這就是與二分之一比較的'方法。
    四、例如,6/30和21/100這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因為它們分子除以分母比較好除,我可以用它們的分子除以它們各自的分母,化成小數(shù)來比較。這就是化小數(shù)比較的方法。
    五、例如,4/5和98/100這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遇到這個題目時,我想了很長時間,想找到更好的方法,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數(shù)都和一差不多大,仔細看了看兩個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我發(fā)現(xiàn)第一個數(shù)大于第二個數(shù)。這就是與“1”比較的方法。
    比較分數(shù)大小的方法肯定有還有很多,還要自己去發(fā)現(xiàn)······。
    數(shù)學日記篇十六
    看到這個題目你一定會說我寫錯了,呵呵,其實你們不知道,有時候2還真會比3都大呢,今天就讓我遇見了一次。
    上午我做了一道猜生日的數(shù)學題,十分有趣。
    題目是這樣的。
    老虎說:“我都9歲了,只過了2個生日?!?BR>    孔雀說:“我的生日正好比老虎晚一個月?!?BR>    問它們的生日分別是幾月幾日?
    我想,老虎9歲應該過9個生日,可是它只過了2個生日,說明它肯定在閏年的2月29日出生。于是,老虎的生日就出來了,是2月29日。
    下面該孔雀了,題目說孔雀比老虎晚一個月,那不就是減一個月,是1月29日嘛。
    就這樣,我很快完成的試題,交卷了。
    媽媽看了看試題,又看了看我,說:“你再檢查檢查吧,別再被小馬虎給騙了?!?BR>    哦?難道我做錯了?
    我又仔細讀了讀我的答案。
    老虎的生日是2月29日,孔雀的生日是1月29日,孔雀比老虎晚一個月。
    怎么越讀越不對勁兒呀。孔雀怎么比老虎大一個月了。
    這下我知道哪里錯了,是孔雀的生日給算錯了。孔雀應該是3月29日出生。
    ……。
    我就去問媽媽。于是,我和媽媽就一問一答找錯因。
    “在1——12個數(shù)字中,誰最大?誰最小?”
    “當然是12最大,1最小?!?BR>    “那么在一年的12個月中,幾月份過得最早?幾月份過得最晚?”
    “1月過得最早,12月過得最晚。”
    “你再看看這道題?!眿寢尣痪o不慢的說。
    哦,這下我徹底明白了,原來,我是把數(shù)字的大小,和月份的'早晚給搞混了。2比3要小,可是2月卻比3月要大。它們并不矛盾。
    這就是我今天做數(shù)學題的一個小小收獲,當我最后徹底弄清生日問題時,心里美滋滋的。
    怎么樣?你們學會了嗎?有時候是不是2比3還大呢?
    數(shù)學日記篇十七
    今天中午,媽媽叫我了五年級第六單元“統(tǒng)計與可能性”,中的可能性。
    媽媽說:“兩個隊打籃球,用拋硬幣的方法決定誰開球公平嗎?”我說:“我不知道?!眿寢屨f:“當然公平了,因為幾率都是50%對50%呀!”
    接著,媽媽又問道:“桌子上擺著兩張撲克牌分別是黑桃a和紅桃a,小李和小軍分別摸一張,誰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大?”我不假思索的說:“因為只有兩張撲克牌,所以,可能性是50%對50%,因此,他們倆摸到的幾率是一樣的?!眿寢尭吲d的夸獎我說:“孩子,你真厲害呀!”
    然后,媽媽又問道:“口袋里有5個白球和六個黑球(它們的形狀、大小相同)。任意摸一個,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我思索了一小會,說:“因為一個是5,一個是6,幾率就是50%對60%,所以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眿寢屢宦?,又高興的說:“孩子,你學的還真快呀!”
    最后,媽媽問我:“一個正方體的6個面上分別寫著1、2、3、4、5、6六個數(shù)字,拋出三的可能性是多少?”我又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有6分之1的可能性?!眿寢層忠淮慰洫勎遥骸昂⒆樱瑡寢尣粫念}你都會了,你太厲害了。!”
    數(shù)學日記篇十八
    學生作文,最常見的毛病就是內容貧乏,無事可寫,無話可說。這種現(xiàn)象,有人往往歸結為詞匯缺乏,遣詞造句能力不足。其實,這主要還是因為這些同學不會在現(xiàn)有生活的基礎上,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的緣故。把聯(lián)想運用到寫作中,可使文章內容豐富、充實,表達生動、形象。學生在作文中,怎樣展開聯(lián)想呢?我們可按照下列三種思路去培養(yǎng)和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能力。
    一是從“相近”“相關”的方面去聯(lián)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時間或空間上有相近或相關關系的其他事物的聯(lián)想。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由人間獨酌,起舞弄清影寫起,聯(lián)想到人的悲歡離合。這些都是由相近、相關的事物而引起的聯(lián)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點展開聯(lián)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質或或形態(tài)上有某種相似的事物的聯(lián)想。如郭沫若《天傷的街市》,抓住街燈和明月的相似之處,由街燈聯(lián)想到天上的明星,再從明星寫到街燈,通過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傳統(tǒng)觀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茅盾的《白楊禮贊》,抓住白楊樹干、枝、葉、皮及頑強生命力這一點,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和白楊樹一樣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北方農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軟的絲綢,由大花貓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處來展開聯(lián)想的。
    三是朝著“相對”“相反”的方向去聯(lián)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發(fā)起與它在性質或特點上有相對或相反事物的聯(lián)想。如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較好運用了相對與相反聯(lián)想的手法,設置了豆萁煮豆這一特寫鏡頭,凸現(xiàn)了兄弟相殘的主旨,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又如許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處……很多它的果實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的果實高高掛在枝頭……”在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聯(lián)想到同它相對的事物——掛在枝頭上的桃子、石榴、蘋果。這些都是由相對或相反的事物,通過對比而產生的聯(lián)想。
    總之,聯(lián)想是在所見所聞的基礎上展開的。如果觀察不全面、不細致,聯(lián)想就難以展開;如果見聞寫得不具體、不切實,聯(lián)想就會失去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勤于觀察、善于觀察。逐步積累生活經驗,不斷汲取知識養(yǎng)料,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聯(lián)想的好習慣。這樣,我們就能在寫作文時,一邊寫,一邊想,積極開動大腦,寫出聯(lián)想的內容,好文章自然會寫出來了。
    數(shù)學日記篇十九
    小熊在山村中開了家水果店。蘋果1粒0。8元,西瓜一顆3。2元。
    山村中的小雞、小貓、小狗等都往小熊店里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小貓說:“我買蘋果6粒,一粒是0。8元,6粒就是4。8元,我給你10元,你找我5。2元?!毙」氛f:“我買西瓜3顆,3。2×3=9。6元?!毙⌒苊Φ脕y七八糟,只好連聲說道:“好,好,好?!?BR>    忙了好一陣子,終于可以安靜安靜了。
    不料,狐貍來了,說:“我買20粒蘋果,20顆西瓜。為了方便,我們就算蘋果和西瓜平均數(shù)2元。合起來是40元?!?BR>    小熊算了算,好像不止40元。還拿來計算機算一下,應該是80元,少了40元呀!
    小熊和狐貍不停地爭論,還是拿不定主意。他倆便去找山羊伯伯。
    他們找到了山羊伯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山羊伯伯。只見山羊伯伯語重心長地說:“其實你們都上了平均數(shù)的當了?!焙髞?,山羊伯伯便一點一點地告訴小熊和狐貍怎么算。
    原來,應該用乘法分配律,將蘋果的單價加上西瓜的單價再乘以它們總數(shù)量:(0。8+3。2)×20=40(元)。
    小熊和狐貍這才恍然大悟,數(shù)學在生活中有這么大的用處,以后應該好好學習數(shù)學了。
    數(shù)學日記篇二十
    秋天天高氣爽,空氣中飄滿稻花的香味,山上的小河嘩嘩地流淌著。真是一幅美景啊!老爸看我興致不錯,嘿嘿地笑著,邊笑邊湊近我說:“天氣不錯,思維肯定也不錯,迎接深奧數(shù)學的挑戰(zhàn)吧!”唉,又來了,聽天由命吧!
    很長時間過去了,我把題目讀了一遍又一遍,面對幾個分數(shù)和時間,可就是無從下手。我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苦著臉求老爸。老爸神秘地從書櫥中抽出答案,看了一會兒后操起一支紅筆講了起來。
    “題目中,相像的.條件是兩次都達到甲乙共同注水30分鐘。第一次的半小時共注水量是7/8×1/2=7/16,而現(xiàn)在就要從第二次甲的40分鐘下手,40分=2/3小時,1/2-7/16=1/16,就是甲單獨開十分鐘的注水量。因此,1/16÷(2/3-1/2)=3/8,就是甲的功效,從而可以求出時間1÷3/8=8/3(小時)。乙的時間也輕易求出1÷1/2=2小時。
    哦,原來如此簡單!我豁然大悟之余還不忘了感嘆。一道難題下來,我犧牲了多少腦細胞啊!對不住了!盯著書看,看著看著就打起盹來!
    刷!咦?我在哪兒啊?只覺眼前閃了一下,我便來到了類似天堂的一個地方。這里腳下踩得都是云彩,前面一扇鐵門上散發(fā)出金子般的光芒。這時,一個天使般的人,不,就是天使飄過來。他說:“周公不愧是周公,這么快就帶來一個外援!”他著一通話,聽得我一頭霧水。
    “不說了”他拉著我飄進了大門,一直漂到了一個水池邊。天!又是水池!剛等我緩過神來,天使說:“幾天前惡魔向我們宣戰(zhàn),我們戰(zhàn)勝不了他,便向神父求救,迫不得已才出了這道題,答不出來就要開戰(zhàn)……”
    “這個水池容積是100立方米,它有甲,乙兩個進水管和一個排水管,甲,乙兩管同時進水而排水管放水,需要6小時將水放完;甲乙兩管單獨注滿水池分別要10小時和15小時,如果甲管進水而排水管排水,需要2小時將水池中的水放完。那么水池中原來有水多少立方米?”
    我聽了心花怒放,心想:這下你們可撞到炮口上啦!略加思索后,我醞釀了一下,張口滔滔不絕地說到:“甲乙兩管6小時注水量為(1/10+1/15)×6=1,可知排水管6小時注水量是100立方米+原有水量,而池中原有一些水,如果甲與排水管齊開2小時放水量為100×1/5立方米+原有水量。因此,排水管6-2=4小時放水量是100×(1-1/5)=80立方米,排水管每小時放水量是80÷4=20立方米。所以,原水池有水:20×6-100=20立方米。
    數(shù)學日記篇二十一
    “1不可能,2不可能,3不可能……”房間里傳出一大串比機關炮還快的“不可能”聲。沒錯,我和老爸正在做“標準數(shù)獨”游戲?!皹藴蕯?shù)獨”是這樣的:每行、每列、每宮(3*3)中的數(shù)字只能填1到9,不能重復,根據(jù)已知條件填滿空格。
    剛開始做第一道數(shù)獨題目的時候,還很不熟練,用到了好幾次假設,所得的結果卻違反了規(guī)則,只好推到重來。于是我們吸取教訓,不使用假設,有多種可能性且做不來的空格先跳過,只做只有唯一答案的空格。做完只有唯一答案的空格后,隨著空格越來越少,有多種可能性的空格也變?yōu)榱酥挥形ㄒ淮鸢傅目崭瘢瑪?shù)獨就解出來。
    做第二道數(shù)獨題目的時候,我們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從頭到尾幾乎沒有遇到“敵人”的絲毫“反抗”,十分順利地解決了比第一題還難的題目。
    萬事開頭難,只要不怕失敗,堅持下去,找到方法,就會勢如破竹,取得勝利。
    數(shù)學日記篇二十二
    爸爸挑了一個最大貝殼,和媽媽弟弟嘀咕了幾句,把貝殼藏在一個人的褲袋里,讓我猜在哪。
    爸爸神氣地說:“在我這兒。”弟弟生氣地說:“不在我這,在媽媽那兒。”媽媽淡定地說:“不在俺這兒?!蔽易笏加蚁?,絞盡腦汁,也無從下手。就在這時,我突然想到了假設法,奧數(shù)真沒白學,嘻嘻!
    我先猜在爸爸的口袋里。
    假設爸爸說得是正確的,你媽媽的話也是真的與已知矛盾,那么爸爸說在他那兒是假的,弟弟的話是真的也已知矛盾,只可能在媽媽或弟弟的口袋里,不在爸爸那兒。
    第一個我猜錯了。哎!
    我再猜在弟弟的口袋里。
    這樣的話,可能性只能在弟弟和媽媽的口袋里,開始他們兩的假設。
    假如在弟弟那兒,他說的就是真的,媽媽的話是真的又與已知矛盾,那弟弟的口袋里也沒有。
    我老猜錯,第三次我不會猜錯了,在媽媽的口袋里,因為只有三個人!
    暑假天里悶的很,我就和爸爸媽媽,弟弟去涼爽的海邊玩,避開火辣辣的太陽,享受涼冰冰的清水。沒想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