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遵循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同時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環(huán)境。教案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編寫教案要關注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
余旺波。
(一)作者介紹:
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各個方面都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這個時期叫“盛唐”。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歷史時期,唐代文學特別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到歷史上的最高峰,詩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和優(yōu)秀的作品。公元7,詩壇上冉冉升起了一輪鮮紅鮮紅的太陽,這輪太陽姓杜,名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正因為杜甫寫出了詩史,所以人們稱他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也特別擅長律詩和絕句的寫作,許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二)誦讀作品,細讀注釋,理解詞句。
(三)作品賞析:
作為能夠寫出“詩史”的“詩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安史之亂時期。稍有歷史常識的同學都知道,發(fā)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鄉(xiāng),過著有家難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許多作品中,不僅寄寓了深沉的個人情感,而且也飽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登高》就是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蕩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jié)前后,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fā)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后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說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夸張的評價。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這八個詩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先我們來賞析前四句。
(1)朗讀。
(2)這四個詩句描寫了哪些事物?
--風、天、猿嘯、渚、沙、鳥、落木、長江八種事物。
(3)這八種事物分別有什么特點?詩人分別用哪些詞語來描繪它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
(4)在這四個詩句中,在短短28個字里,詩人就描寫了八種事物,而每種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傳達出了詩人當時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在詩作之首,詩人就以傳神之筆渲染出一種寒涼凄苦的氛圍。秋天本來是容易刮風的季節(jié),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曾經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寫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可見刮風是秋天的季節(jié)特征之一,而江邊的風要比其它地區(qū)大得多,江邊高處的風就更大,再加上詩人年老多病,當然會感到秋風特別猛烈,所以一個“急”字,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的季節(jié)特點。不僅如此,這個“急”字,還寄寓了詩人當時的深切感受。秋風本來就是涼的,而江邊的秋風要比其它地方更涼,江邊高處的猛烈的.秋風就會特別的涼,所以年老多病的詩人站在江邊高岸上當然會感到涼意徹骨。這種寒涼,不僅是身體皮膚的感覺,更是詩人內心的感受,這里所寫的不僅僅是天涼風涼,更主要的是寫詩人的心涼。
詩人站在江邊高岸,抬頭遠望,見到的是高遠的天空。本來秋日的天空往往會令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景物給人的感覺是因人的心情而異的,對于心情愉快的人來說,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氣爽的,而對于一位被國難家愁所困擾,同時又疾病纏身的詩人杜甫來說,秋日的天空卻顯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蕩蕩。所以一個“高”字,就寫出了詩人心中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孤苦無助的凄涼心境。
夔州一帶多猿,鳴聲凄切,曾經有過這樣一首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彼栽娙嗽诖藢懙搅嗽硣[,并且用“哀”字來描寫,一個“哀”字,不僅寫出了猿鳴的特點,而且同時也傳達出了詩人心中的濃濃哀愁。
再來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句緊承上句,繼續(xù)描寫詩人站在高處所見到的景象?!颁尽笔墙械纳持?,站在高處朝下看,水中的沙洲顯得既小又空,在蕭瑟的秋風中給人一種凄清之感,所以說“渚清”。
接下來詩人由沙洲自然寫到了沙子,在描寫沙子的色彩時,作者用了一個“白”字。從色彩學角度來看,藍白黑之類的色彩屬于冷色調,這種冷色調的“白”沙,與前面的“清”字一起構成了一幅蒼涼的畫面,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內心深處那種沉郁的情感。
然后,詩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飛動的鳥。由于風大,鳥在風中飛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飛。如果我們聯系到詩人當時的艱難處境,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要寫到“鳥飛回”了。為什么呢?因為在風中吃力地盤旋的鳥,讓詩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艱難處境。在這里,鳥已經不是鳥了,而成了詩人的化身。鳥飛倦了可以歸林,而到處飄泊的詩人卻因為戰(zhàn)亂而遠離家鄉(xiāng),有家難回,這怎能不讓人感慨萬端呢!
下面我們看第三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兩個千古名句,這兩個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兩句所描繪的凄清氛圍的基礎上變得悲壯、變得蒼茫、變得壯闊起來。在這兩個詩句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寫山景,“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在秋風中紛紛飄落的黃葉,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人生的短暫,而身心交瘁的詩人更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當詩人想到,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自己也將要象這隨風飄零的黃葉一樣,結束這短暫的一生,這樣的聯想是多么的悲涼啊。在下一句中,詩人由寫山景,又轉為寫江景,“不盡長江滾滾來”,“不盡”呼應前面的“無邊”,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呼應前面的“蕭蕭”,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而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讓人既聯想到時光的易逝,又聯想到時間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就像長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會消失,而永遠流淌不止的整個長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時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倍虝旱娜松?,在永恒的時間面前越發(fā)顯得短暫,兩相比較,就更讓人感慨萬端了。
這兩個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這兩個詩句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現了杜甫的詩歌風格,那就是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以上四句,是詩歌的第一個層次,這個層次重在描寫景物,寫得情景交融。
2、第二層次:
接下來我們賞析第二層次。
(1)朗讀。
(2)在這一層中,詩中由描寫眼前的景,轉為抒發(fā)心中的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宋代的羅大經曾說這兩句話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萬里”,這兩個字寫出了距離自己故鄉(xiāng)之遠,身在萬里之外,遠隔千山萬水,那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鈴》中也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假如我們再聯系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到別人家里當客人,到別人家里當客人,應寫成“做客”,詩中的“作客”是寄居他鄉(xiāng),而寄居他鄉(xiāng)的人,當然難免會有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弊郑f明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如果說“作客”他鄉(xiāng),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五十五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會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除了杜甫還能有誰寫得出?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遠離家鄉(xiāng),多年飄泊在外,疾病纏身的老人,在一個冷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孤單單一個人,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慨然長嘆。此情此景,多么悲涼。只有一層意思已經十分沉重了,兩層意思加起來就更加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所以這兩個詩句,就使詩人那種十分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兩個詩句的含義也是十分豐富的。其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是承接“萬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為社會動蕩,詩人才遠離家鄉(xiāng),常年在外飄泊,正是因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艱難,這是一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的艱難,才有了心中的“苦恨”,這是第二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艱難,心中苦恨,所以頭發(fā)才變得花白,才有了“霜鬢”二字,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fā)之多,這是第三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艱難,心中愁苦,再加上身體衰老多病,所以詩人才越發(fā)覺得潦倒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而又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三、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一是對仗工穩(wěn),音調鏗鏘。胡應麟曾說這首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三四兩句。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而又相互照應。作品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諸)。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卻一氣呵成,形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余旺波。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二
時間、11、年級高一班級。
課
時
教
學
目
標(三維)第一課時。
一、了解郁達夫及其生活時代。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明確文章首尾呼應,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明確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
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秋景圖。
難點:從作者所描寫的秋景中感受“十足”的“十分”的秋意。
教學方法與手段。
用多媒體展示郁達夫及其生活時代。
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歸納文章結構,并討論秋景中的秋意。教師主要進行引導。
使
用
教
材
的
構
文章的整體構思和景色特征,為第二課時分析作者情感鋪墊。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集體備課。
第1課時(總共2課時)。
個性化操作。
一、導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寫出了自己對秋的感受,也寫。
的.情感。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十五歲開始創(chuàng)作舊體詩并向報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學日本,一九二一年,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發(fā)起了創(chuàng)造社。七月,發(fā)表第一部小說集《沉淪》,一九二三年七月,發(fā)表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箲?zhàn)爆發(fā)后,赴武漢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后在南洋從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達臘。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學生反復朗讀全文,明確文章內容結構:
1、前后聯系。
問:文章如何引出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結尾的?
--通過比較。江南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比較。
2、中間內容。
問:中間內容分幾部分?
--繪秋(3----11)、論秋(12)。
(二)品析故都之秋。
問題探究;
1、作者如何表現“故都的十足的十分的秋味”的?
-----借景、比較。
2、何景?用恰當的語言歸納。
庭院賞秋槐蕊訴秋寒蟬鳴秋奇雨念秋棗子鬧秋(參考)。
3、如何理解這圖景中“十足的”“十分的”秋味?(教師可就其中之一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學生可對其他的圖景進行討論分析并作課堂交流。)。
例如:庭院賞秋。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的秋草(這里的秋意:天高、日朗、花冷草衰,和南方之秋比較,“清”“靜”之特點一覽無余。)。
四、小結。
齊聲朗讀課文第一段。
秋是清的、是靜的,感受欣賞這清的、靜的秋天確實是十分的愜意的,可是飽嘗秋之悲涼也成為作者的渴望,這又是為什么呢?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探究這有點奇怪的趣味。
五、作業(yè):
你讀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文?把你最喜歡的的一篇(首)介紹給同學,并作簡要的分析,明天上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讓同學們就自己喜歡的詩文作交流,不知準備好了沒有?(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下文作鋪墊)。
(選兩個同學介紹自己喜歡的詩文)。
二、探究作者的主觀情感。
(一)回顧故都秋景,并認真閱讀第12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和前面的描寫有什么關系?
-------深化秋景的意義。
解讀:秋能是“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币虼丝磥?,作者之所以“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不僅是想飽覽故都秋景,更是從這故都的秋意中感受中國那濃濃的秋的文化。)。
展示投影:
1、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個性化操作。
2、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ā队炅剽彙妨溃?BR>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歸納:由此看來,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不僅是季節(jié),更是一種文化,他所說的飽嘗秋秋之清靜悲涼,更多的是指由秋的氣候景象引起的文化中的“清”“靜”“悲涼”。
課時教學設計首頁(試用)。
時間年級高一班級。
課
時
教
學
目
標(三維)。
一、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體會作者濃厚的文化情懷,
二、品味文章的語言,掌握運用語言的一些技巧。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
學習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
難點:理解“飽嘗”秋之悲涼的文化情節(jié)。
教學方法與手段。
語言的品味主要通過對特色詞句的反復朗讀咀嚼并討論來完成。
主觀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來完成。
使
用
教
材
的
構
想(同第一課時)。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集體備課。
個性化操作。
三、語言藝術探究。
1、語言平實樸素中見美。
2、音樂之美。
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四小結秋象一首詩,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像一首歌,憂傷而又蒼涼。郁達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總觀情??!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三
課時計劃(備課時間05年9月11日第3周)第1課時(總第7課時)。
課題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法和手段。
錯誤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認識詩人詩歌的藝術特色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詩歌的藝術特色認識詩人詩歌的藝術特色誦讀法。
賞析法。
一、導人新課。
婉約是唐宋時的一種詩詞風格,與之相應的是豪放派。這兩種風格不僅并列于唐宋這兩個詩詞頂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們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跺e誤》正是現代婉約詩之典范。
朗讀詩歌。
二、總體把握(師生活動:學生誦讀-教師簡介)。
1、詩歌內容。
明確:見《教師用書》。
2、詩歌特色。
你覺得本詩有什么特色?請說說你的總體感受。
明確:主要有:(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澀,委婉地抒發(fā)了離愁別緒。(2)詩歌的意象都是很傳統的、中國的。詩人從中國詩歌的濃厚傳統中吸取了豐富的養(yǎng)料。用楊牧的話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這是對鄭在西化之風勁吹的臺灣而堅持中華民族特色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極好評價。(3)短小別致,“堪與宋詞小令相提并論”。(4)比喻新奇鮮活。等等。
二、具體賞析(師生活動:提問-討論-分析)。
1、“錯誤”
題目是“錯誤”,這是指什么錯誤?
討論明確;大致有:(1)女子錯誤地以為來人是歸人;(2)我錯誤地“打江南走過”,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確實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歸人(心上人),但是“我”“過家門而不入”,令女子錯誤地以為“我”回家了。
2、“美麗”
“錯誤”是“美麗”的,這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女子以為,“答答的.馬蹄聲”可能是歸人回來了,心情一下子興奮起來,所以說“答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但是……(2)“我”無意識中破壞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興奮跌入失望,這雖然是個“誤會”是個“錯誤”,但是從審美的角度看,是“美麗”的。(3)這個故事,或者說這個情節(jié)美麗,因此“錯誤”也成為一種美麗。
3、這是一首美麗而憂傷的詩歌,敘述的是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請你從詩中一字、一詞、一句或一節(jié)加以體會,說說它的美麗或憂傷。
學生自由討論。
四、再讀詩歌。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詩歌。
2、試將本詩改寫成一個故事。
3、課后練習一。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四
學生通過對前一環(huán)節(jié)虎和驢兩種動物的形象特點的細致分析,領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還能從多個角度闡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環(huán)節(jié)續(xù)寫寓言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合適,但所提要求還不是很具體。續(xù)寫寓言故事應往哪個方向動筆?既然續(xù)寫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寫的也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道理,學生若寫的并不是寓言故事,應如何評價激勵?在學生回答時我并沒有將這些問題處理好。
最后小結學習得到的啟發(fā),并送給學生一幅對聯共勉,安排作業(yè)。
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經歷、經驗和體驗。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主動參與中激發(fā)興趣,在積極交往中學會合作,在成功體驗中享受學習。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五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
2、體會描寫老虎的動作和心理。
3、明白本寓言的寓意。
一名師引領。
同學們,一些成語不少來源于寓言故事,成語“黔驢技窮”就是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片寓言故事:《黔之驢》。
二自主學習。
1.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嗎?
2、填空。
《黔之驢》選自,作者,代文學家。黔,地名,包括。
現在、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3、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
讀出停頓。
讀出角色特征。
4、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黔無驢()好事者()龐然大物()遠遁()。
窺之()稍近益狎()跳踉()以為且噬己也()。
5、解釋下列詞語中的意義。
船()至()稍()且()。
蹄()止()盡()斷()。
6同桌互譯課文并給課文劃分結構。
7黔驢之技包括哪些“技”?
三、合作探究。
2、課文描寫老虎的動作用了哪些詞?分別刻畫了老虎的什么心態(tài)?
3、從虎的角度,談談這則寓言給你的啟示。從驢的角度,談談這則寓言給你的啟示。
學習參考:寫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因參加“永貞革新”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當時,朝中統治集團很多上層人物都官高位顯,卻無德無能,仗勢欺人。
四、拓展學習。
2、通過本文學習,你積累了哪些成語?
3、學習《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六
教學目標1、了解高爾斯華綏及其創(chuàng)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認識人物身上體現出的人類社會的優(yōu)秀品質。
3、理解本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更深層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質”,構建現代社會生存下的正確價值觀,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學重難點1、分析格斯拉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閃現的優(yōu)秀品質。
2、領會作者在人物描寫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3、鑒賞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
教學設想一般的小說不外乎就是描寫典型環(huán)境,敘述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借此來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題。這篇小說也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關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教學方法1、學習小說中如何通過細節(jié)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形象。
2、學會聯系作家及時代背景正確解讀文學作品的內涵。
教學后記。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七
教學目標:1、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對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苯裉欤覀円獙W習的就是“詩圣”杜甫一首關于“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品讀詩歌。
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的朗讀,不是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嗎?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jié)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誦讀。
生(自由朗讀1分鐘左右)。
師:請同學們聽一段視頻朗讀。(展示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
同學們聽的都很認真,接下來請我們班的同學讀一讀。(選兩位學生進行朗讀,師或學生作簡評,以鼓勵為主)。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不錯,但我認為同學們還可以在這基礎上讀得更出色。在剛才的誦讀提示中,最后一點要求是要讀出感情,那么,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們知道,詩人的創(chuàng)作往往是為了表達思想和內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說,詩人的作品,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那么,我們了解和把握詩人在詩作中的情感,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讀得更好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杜甫在這首詩中寄寓的情感。
同學們都朗讀了這一首詩,也對這首詩有了初步感知,同學們能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說一說你讀完后的整體感受。
生:悲傷、憂愁、孤獨……。
師: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里?或者說詩人悲從何來?
同學們先思考幾分鐘(停1--2分鐘)。
生:分組討論。(討論激烈,氣氛較好)。
師:討論結束。同學們坐回原位,請組內選一位代表回答。
生:詩人的悲首先體現在所見秋景的悲,主要體現在首聯和頷聯上: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首聯和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生:八種。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師: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即詩人所見的秋景之悲是如何體現的?
生: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生: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生: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師:高猿長嘯,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生: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這是兩只完全不同的鳥。毛筆下的鳥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詩人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師:看到蕭蕭而下的落木和滾滾東逝的流水,,詩人又會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鬃釉陂L江邊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除了秋景之悲外,詩人的悲還體現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還體現在詩人的境遇之悲,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詩人的境遇之悲具體體現在哪里?
生: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xiāng),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師: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聯系課文注解)。
生: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師: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生: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
生: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生: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內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九登臺,倍思鄉(xiāng)親”。
生:詩人悲在老年孤獨,重病纏身。
生:詩人悲在孑然一身,獨自登臺。
……。
師:正如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所評:
系舟“萬里”,故鄉(xiāng)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為氣”,節(jié)令凄涼,此其二;
“?!蹦耆绱耍恢浣K,此其三;異鄉(xiāng)“作客”,寄人籬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獨,此其七;重九“登臺”,倍思鄉(xiāng)親,此其八。
師:對詩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們能否把這首詩朗讀得更好呢?
同學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朗讀。
剛才這一段朗讀與先前的一段朗讀,哪一段讀得更好,請同學評一評。
生:這一段朗讀比先前一段朗讀讀得更好,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涼。
師:我們班的同學是最棒的,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很好。
(指名1--2名學生朗讀或讓開始時讀過的學生重讀,再讓學生自己點評。)。
師(小結):全詩借登高所見蕭瑟、悲涼秋景,抒發(fā)作者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悲傷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語說“女傷春,士悲秋”。(展示幾幅秋之悲涼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風葉荻花秋瑟瑟”等,讓學生感悟“悲哉秋之為氣”。)。
四、作業(yè)。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八
1.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2.品味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學習重點】把握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人的生命天然地與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運、情感和記憶永遠與祖國相關。人與祖國的復雜關系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肖邦故園》,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之情。
二、解決生字詞。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六歲開始學琴,八歲首次演出,轟動華沙,被譽為“波蘭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蕭瑟的寒風和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中,肖邦帶著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告別故國輾轉來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茲公墓。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國對波蘭的民族壓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對故國家園的深情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以及憂國傷時的悲憤心情。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園表面上有什么特點?用文中的詞語回答。(1-6節(jié))。
簡陋、清寒、樸素、淡雅、毫不招搖。
2、肖邦故園對肖邦的音樂有什么影響。
故園給了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題;故園給了肖邦音樂的色調;故園給了肖邦音樂的風格;故園是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
春天:溫柔、輕盈夏天:悠揚、清麗。
秋天:憂傷、深沉冬天:靜寂、悠遠。
出眾的景物描寫,仿佛是清新秀麗的水墨畫,更像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曲。
4、瀏覽全文,找出能體現肖邦愛國情懷的重要語句或語段。
5、思考肖邦、故園與肖邦音樂的內在聯系。
因為故園,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了泉源。
因為音樂,肖邦成為后人景仰的對象;
因為肖邦,故園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6、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是什么。
對祖國深情的愛。
五、總結。
文章雖然大都在描寫肖邦故鄉(xiāng)的自然景色,但主題卻在肖邦,在肖邦的音樂與故鄉(xiāng)、祖國的關系,在肖邦的愛國情懷。本文通過肖邦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成長與藝術創(chuàng)作,深刻地說明祖國對于一個人的價值。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就沒有肖邦的音樂,波蘭是肖邦音樂的靈魂。而反過來肖邦及肖邦的音樂又成為波蘭民族精神的體現。祖國與人就具有這樣雙向的意義。
六、作業(yè)。
l.積累詞語。
2.完成《學習與評價》。
童蓓蓓。
[《肖邦故園》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九
教學目標:
1.明確本文運用豐富的材料來說明人與鳥、魚、獸的關系;理解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2.體會本文生動的描寫和精辟的議論相結合的語言,理解作者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理性思考。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讀書方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2、字詞檢測、檢查預習。
給劃橫線字注音:
棲息鵜鶘抿老鴰碩大肆無忌憚嬉戲圍剿。
3、通讀全文,想一想,“都市精靈”指的是什么?
二、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讀一讀,想一想,文中共寫了哪些可愛的動物?它們在哪些城市?它們的生存狀況怎樣?請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在課文中圈畫)。
動物名稱所在城市生存狀況。
3、都市動物對于城市生活有哪些好處?
三、閱讀感悟理解方法。
2、由此你能看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來表達豐富情感的?
3、那么通過這些對比作者想表達一種什么觀點?
四、賞析閱讀咀英嚼華。
跳讀課文。文中作者對城市動物作了生動的描寫,找出富有特色的描寫朗讀并進行賞析。
五、探究學習,增強意識。
2、珠圓玉潤:請同學們?yōu)楸Wo我們可愛的小動物寫一條有創(chuàng)意的標語,號召人們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
例如:沒有交易,才有和諧。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1、同步練習99頁基礎知識。
2、對一種小動物活動進行觀察,寫一篇描寫動物的片段。
韓嵐嵐。
[都市精靈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
高一語文組(一)。
教學目標。
反復研讀,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苦銘心的眷戀之情。
了解散文對比等表現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覺和感情。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體悟句子,理解作者是如何抒發(fā)自己對北平的愛所采用的一些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課前播放滿文軍的《望鄉(xiāng)》)。
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樣,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渺渺炊煙飄來的是鄉(xiāng)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著你啊,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淚……思鄉(xiāng)是永恒的主題,我們也學過,聽過一些,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身在青島的老舍先生的思鄉(xiāng)之作dd《想北平》,一起走進這位漂泊的旅人的心靈深處。
二,走近作者,解題。
1、老舍:請同學來談談對老舍的了解(參照課文注釋)(多媒體顯示)。
2、想,即想念,本文創(chuàng)作于1936年,此時老舍身在青島教書,人不在北平。
北平,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叫為北京。
三、文本研習。
(一)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思考:北平有許多可“想”之處,壯麗的長城,金碧輝煌的故宮,鮮艷奪目的香山,都是難得的勝景,那么作者是不是也“想”到了這些地方?那他想到了什么?(即多媒體上的“想()”)。
1、找出文中直接描寫北平特點的段落,(4-7)。
2、在這幾段中,作者寫出了北平的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學生同桌討論這這些問題,請小組代表討論,學生可以挑自己感悟最深語句來品味)。
明確:
第4段:作者運用比較法,把北平和歐洲四大“歷史古都”相比較,突出北平“復雜而又有個邊際”、“動中有靜”的特點。
“面向著積水潭,背后是城墻,……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快樂”足顯出作者對于北平生活安然閑適的喜愛。
第5段:“可是比起北平還差點兒”,用比較顯示出了北平的“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因此說是“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連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用院子與樹…..”
“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和西山呢!”
第6段:“寫北平的花多果子多”的特點。具體通過描寫蔬菜和水果的新鮮和可愛,來寫自己對北平生活的熱愛。
第7段:“接近自然”:與倫敦的對比,說北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好。
引用陶淵明的詩句,增加作品的文學色彩,體現北平的一種自然美。
3、小結;一枝一葉部關情,正是這樣的敘述和描寫,表現了老舍和北平的親密關系,寫出了北平的與眾不同。老舍是個平民藝術家。
(可以由這過渡到1-3段的學習,提示引導:品味了4-7段語言,了解了作者心中北平的特點,那么1-3段作者又在講什么呢?)。
板書,愛北平。
1、男生誦讀第一段,女生誦讀第二段,集體誦讀第三段。
3、(學生分小組討論,找出感悟最深的語句與大家一起交流)。
明確:
第1段:“如果讓我寫一本書,以北平作背景”;“撿著我知道寫”;我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寫出了我對北平的特定情感。(提示:以“我的北平”切入點)。
第2段:“我真愛北平”,作者的表現手法是直抒胸臆;
“我愛我的母親,怎么樣愛?”:把對北平的愛,比作對母親的愛,這是一種愛到深處的體現.
“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我與北平融為一體,折射出對北平的愛誠摯。
“因為我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是來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寫出了作者為什么愛北平,表達了對北平的無限感激之情。
“我不能愛上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說明我的心中早已裝有北平,已容不下任何地方了。
4、小結: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結合以上句子的感悟來體悟作者對北平復雜而又深沉的情感。無限的情感難以用有限的話語來說出來。
(三)既然作者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以至于不說了,因為再說他即將落淚了。
明確:
1、點題,照應前面。
(本文寫于1936年,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表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
2、這是寫出一個身處異地的愛國主義知識分子,面對故鄉(xiāng)危急,面對國家危急,)發(fā)出了較平日更強的呼喊,此時思念已經有了更深層次意義。
3、這欲哭的淚,其實是一種思鄉(xiāng)之淚,憂國之淚。
四,總結:(根據時間安排)。
以老舍在《望北平》中一首《鄉(xiāng)思》七律來結束本文,讓學生在伴奏下,集體朗讀這道詩,更進一步地體會老舍作為一個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深切之情。
茫茫何處話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風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無限鄉(xiāng)思秋日晚,夕陽白發(fā)待歸鴉!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一
學習目標: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說出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體味人生,感悟生命。
3、結合具體詞句賞析語言。。
課前學習:1、查字典,自行解決課后生字;查閱作者生平資料,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熟讀課文。
2、復習《幽徑悲劇》中描寫紫藤籮的段落。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思路(賞花、憶花、悟花)。
二、精讀課文,賞析語言,體悟感情。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朗讀。
三、對比閱讀,拓展思維。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二
一、單元教學目標:
1、感受和體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發(fā)的情懷,并在品讀中陶冶情操。
2、理解課文所寫事物外在特點與內在特點的關系,以及物與情的關系。
3、學習課文根據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點寫景的主要方法,培養(yǎng)帶著感情觀察事物,并在觀察中把握事物特點的習慣。
4、在誦讀中提高品味優(yōu)美語言的能力,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
5、掌握聯想的基本方法,學會在寫作中適當地展開聯想,通過聯想豐富寫作的內容。
6、在跟別人交流思想時,能夠圍繞話題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4――15課時。
課本整體感知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海燕》2課時。
《白楊禮贊》及學生自薦課文2課時(也可放在課外進行)。
《石榴》1課時。
《紫藤籮瀑布》及學生自薦課文2課時。
《竹溪記》2課時。
誦讀欣賞1課時。
寫作3課時。
口語交際1課時。
單元小結1課時。
三、教學設想。
自然萬物,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而且給予我們許許多多人生的啟示。高爾基從“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驅的無畏無懼,茅盾從“白楊樹”聯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寫“石榴”謳歌了民族氣節(jié)和高尚情操,宗璞從“紫藤籮瀑布”中感受到勇氣和信心……我們學習這個單元,就是透過大師的文章,感受大師的情懷,使我們對生活有更豐富的解讀,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領悟。
本單元的重點、難點:一是對象征的理解,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領會事物的象征意義,防止牽強附會。二是品味語言,提高學生賞析語言的能力。所以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是教好本單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時,讓學生收集有關歷史資料,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大量閱讀同題材作品,都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學習本單元。
第1課時起始課。
總結回顧。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并明確任務:共同總結期末考試的得與失聽講。
3組織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反思。
共同走進八年級(下)語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組織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交流。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1、課外閱讀運用象征、聯想手法所寫的散文作品。
2、選擇校園中的一株你所喜愛的植物,帶著感情觀察它的生長過程及生長環(huán)境,并做好觀察筆記。
第2課時《海燕》(一)。
學習目標:1、介紹背景知識。這是學生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的前提。
2、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在誦讀中把握這首散文詩的結構。
4、能用準確的語言歸納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課前學習: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家和作品的發(fā)表情況。(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4][5]。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三
1、知識與技能:了解與文本相關的作家信息。
2、過程與方法:反復品讀,感受作者質樸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作者從平凡事物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
【學情分析】。
1、高一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散文作品,但要他們具體說一篇散文美在何處卻很難。因此,散文的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2、題目是《想北平》,寫作的主要材料是關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國的首都,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早已對其有所了解。
3、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不多,所以學生會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可以通過本文引導學生閱讀老舍的文章,從中感悟人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4、我校高一的學生大部分走讀生,對“離家、故鄉(xiāng)”切身的體會欠缺,對于老舍對北平的感情也許很難深入理解,這是一個需要引導的地方。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感受作者質樸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教學難點】: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質樸的語言,學習作者從平凡事物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
【教學過程】。
【導入】。
一、情境導入,走進作者。
1、導入語:老舍,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杰出作家、語言藝術大師。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tài)人情、習俗風尚,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據統計,在老舍的作品有240多個北京的真實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過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論是在在濟南,在青島,在紐約,他都在寫北京。家園之思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老舍筆下的北平,領略文本的魅力。
【講授】教學過程。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是老舍寫北平的一篇散文,下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能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明確】:老舍用質樸的語言寫出了對北平的摯愛和眷戀。
三、二讀課文,品味研習。
【明確】:環(huán)境動中有靜?踏實安逸。
布置勻調合理?自由舒暢。
物產豐富新鮮?自豪愜意。
生活貼近自然?閑適享受(板書)。
2、在描述北平的特點時,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好說出依據來。
【明確】:對比、襯托。和巴黎、美國、倫敦作對比,襯托北平的好,寫出對北平的偏愛。
巴黎太熱鬧或未免太曠――北平既復雜而又有邊際、動中有靜。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偏愛北平。
美國的橘子――北平帶白霜的玉李。
倫敦的成天冒煙的工廠――北平接近自然。
【明確】:不是,文章開頭就交代了“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睂懽饕暯?。板書:我的北平。(結合38頁對話欄)老舍從小處落筆,是“以小見大”的寫法,表現了老舍和北平的親密關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為他是一個平民,一個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這些院落里、墻根邊。(他寫的是最尋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著老城墻;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溫和的香片茶;不擠不偏,處處有空的街景;種滿花兒的院落。這就是老舍眼中獨一無二的北平。)他用這些平淡的文字,表達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北平的摯愛。
四、三讀課文,體味深情。
【明確】:主要集中在1―3節(jié),別忘了還有第8節(jié)。
a借景抒情?!拔宜鶒鄣谋逼讲皇侵χ?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個思念中有個北平”,表達“我”和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關系。
b類比。將自己對北平的愛比喻為兒子對母親的愛??此破匠?,卻道出了作者對北平愛得真切與深沉,也更容易打動讀者的心。
c用典?!罢嬖赋蔀樵娙?,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教師補充:古代有個叫杜宇的國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國,就化做杜鵑鳥,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鮮血,用在這里寫出了對家鄉(xiāng)極度的思念。)。
“浸”字寫出了愛之刻骨銘心,“啼”字寫出愛之酣暢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鵑”更寫出了對北平淚盡繼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牽夢繞的深情。
d直抒胸臆?!斑@不但是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時這個古城所賜給的”,表達了與北平血脈相連的關系。
e反復。作者反復說自己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強調對北平的愛難以道盡。舒婷在《思念》一詩中寫到:縱使我心中有一個汪洋,但,流出來的,卻只有兩顆眼淚。老舍先生對北平的愛“說不出”,是愛到極致往往難以表達。大愛無言啊。
齊讀第三小節(jié),感受無法言說的深情。
五、四讀課文,點撥深化。
幻燈片――寫作背景: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平,在青島教書。1936年,你想到了什么?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華北危急,北平危急?;夭蝗チ耍圆鸥拥南肽?。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平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xiāng)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正如詩人艾青說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崩仙釋Ρ逼降母星橄氡匾彩侨绱?。愛得深沉、愛的真切。
老舍的鄉(xiāng)愁真摯動人,讓我們飽含深情的齊聲朗誦最后一段。(要讀的低沉、深情,帶點滄桑感,讀出思鄉(xiāng)、憂國的感情。)。
六、課堂小結。
小結:本篇課文老舍用質樸、細膩的文字,從獨特的視角“我的北平”,用對比襯托等寫作手法,從平凡事物入手,寫出了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四
課堂小結:
1、怎樣鑒賞現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通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課后習題。
作業(yè)布置: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并用今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悟詩歌的意境。
板書。
【板書設計】。
我希望逢著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飄過我身旁。
到了籬墻。
(照應)。
走盡雨巷……。
我希望飄過丁香姑娘。
(繼續(xù)追求)。
結論:我是一個有所追求的青年。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五
復習要點:
《小石潭記》。
1、怎樣發(fā)現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語言。
2、寫游魚用了什么手法?
動靜結合的手法,擬人的手法。
3、寫游魚的同時提醒我們作者在寫水的時候抓住了什么特點?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點?!敖匀艨沼螣o所依”用的間接描寫的手法。
4、記敘的順序是怎樣的?
發(fā)現小石潭ddd潭中景物ddd小潭源流ddd潭中氣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詞作狀語。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引出作者怎樣的感情?(聯系背景)。
幽深冷寂;貶官失意后的孤凄悲涼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變化。
無聊ddd快樂ddd孤凄悲涼。
《岳陽樓記》。
1、《岳陽樓記》何來?
2、岳陽樓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遷客騷人們的覽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處?寫這兩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懷,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所謂“進”與“退”分別照應了哪兩句話?
5、今天我們怎么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現實意義?
抓?。骸俺钥嘣谇?,享樂在后”這一主旨,結合實際來談談。
《醉翁亭記》。
1、第一段是不是在寫滁州城的地理特點?
不是,寫的是琊山的地理特點。
2、“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一成語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點是什么?這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聯系上下文)。
抓住:山間早晚變化之景,四季變化之景,為下文滁人有設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幾個片斷組成?
滁人游dd太守宴dd太守醉。
5、本文的“樂”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山水之樂、游人之樂、樂人之樂。與民同樂的思想。
《滿井游記》。
1、抓住初春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
2、抓住三個新奇的比喻。
木超。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六
學習目標:1、能說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頌揚我們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學習作者狀物的形神兼?zhèn)洹?BR> 3、品位本文形象生動、準確凝練的語言。
課前學習:1、積累文中的字詞,劃出文中描寫生動的地方。
2、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詞,并嘗試歸納各段段意。自由朗讀,板書生字詞和各段段意。
3指導學生準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住中心句,或關鍵字詞。思考,作批注。
4組織評價交流、評價。
5問題設計:根據各段段意,你能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嗎?(包括描寫順序)交流、評價。
二、比較閱讀,賞析課文語言,探究課文主旨。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出示對石榴的介紹,引導學生與課文語言進行對比。教師提供語言賞析示范。比較閱讀,品味語言,根據示范作批注。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有針狀枝,葉對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無毛。夏季開花,花有結實花和不結實花兩種,常呈橙紅色,亦有黃色或白色。
2組織交流、評價,引導學生也要注意說明語言準確的特點。組內交流,討論。
3問題設計:作者為何對石榴花獨有情鐘?請找出文中的關鍵句并結合寫作背景談談看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課文托物言志的主旨。劃出文中的關鍵句。補充寫作背景。
三、遷移訓練。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下面是兩個寓理于物的例句,請你另選一件物品(例如“鏡子”、“風箏”……),寫一個既符合物品特點,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練習、交流例句:(1)蠟燭: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淚多命短。(2)月亮:正因為有圓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鏡子:風箏:
課后學習:1.摘錄文中狀物形神兼?zhèn)涞恼Z句并背誦。
2.課后練習三。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五、古文、古詩詞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達了與知己的惜別之情,體現出高遠的志趣。
1、“風煙”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濕荒遠,上任路途的艱險。“望”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聯系起來。
2、頸聯寫出了友誼的哲理,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3、這首詩不同于其它送別詩,開辟了送別詩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字里行間體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己亥雜詩》。
1、“浩蕩”形容愁思無窮無盡。
2、一、二兩句抒寫了詩人辭官離京時憂慮、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兩句運用新奇的比喻,詩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的追求。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入抒發(fā)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人琴俱亡》。
(一)字詞解釋。
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俱,副詞,表范圍,都。篤,(病)重。而,表承接,不譯。
2.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何以,即“以何”,為什么。
3.語時了不悲。
語,動詞,說話。了,完全。
4.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索,要。奔喪,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喪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
素,向來,一向。琴,動詞,彈琴。徑,直往。既,已經。
6.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慟,痛哭,極度悲哀。良,很。亦,副詞,也。卒,死。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八
第1課時《海燕》(一)。
學習目標:1、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課前學習: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家和作品的發(fā)表情況。(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童年的朋友》,聯系舊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況。出示文字,請學生思考:這句話寫得是誰?是誰寫的?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會領略到別樣的風味。傾聽、思考、回答、并簡介作者。例句:1、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2、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并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
2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停頓指導學生朗讀,參與評議。聽朗誦做標記。學生自由朗讀。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節(jié)讀給同學聽,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同學評議。
3問題設計: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海燕,要求盡可能說得完整。學生或獨立完成,或三兩人討論完成。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二、局部精讀,品味詩歌畫面。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設計:(1)文章為海燕的出現設置了怎樣的環(huán)境,有什么作用?劃出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畫面。思考環(huán)境描寫對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問題設計:(2)海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表現怎樣?圈點勾畫描寫海燕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的字、詞、句進行賞析。
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課后學習:1、反復朗讀課文。2、課外閱讀同題材作品。
第2課時《海燕》(二)。
教學目標:1、能說出對比襯托的作用。
2、理解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內容;理解課文中的象征寫法的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朗誦的能力,通過朗誦進一步體會作者對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熾烈的戰(zhàn)斗情緒。
一、精讀課文,感悟體驗。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復習導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學生思考、回答。
3教師引導討論,指導學生閱讀頁下注釋(1),補充介紹寫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引出“象征”這一名詞,并由學生最后歸納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義。理解象征手法聽講、介紹寫作背景,歸納各事物的象征意義。
二、質疑解難,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鼓勵學生提出課堂上仍未解決的問題質疑、交流、解答。如修辭手法的作用、象征與比喻的區(qū)別、破折號的作用等問題。
2適當擴展聯想,加深對象征手法的理解青松--鮮花--練習、交流。
三、再讀課文,提升水平。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開展小小朗誦會自薦或推薦同學朗讀表現優(yōu)異者可給予一定的獎勵。
課后學習: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
余旺波。
(一)作者介紹:
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各個方面都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這個時期叫“盛唐”。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歷史時期,唐代文學特別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到歷史上的最高峰,詩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和優(yōu)秀的作品。公元7,詩壇上冉冉升起了一輪鮮紅鮮紅的太陽,這輪太陽姓杜,名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正因為杜甫寫出了詩史,所以人們稱他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也特別擅長律詩和絕句的寫作,許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二)誦讀作品,細讀注釋,理解詞句。
(三)作品賞析:
作為能夠寫出“詩史”的“詩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安史之亂時期。稍有歷史常識的同學都知道,發(fā)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鄉(xiāng),過著有家難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許多作品中,不僅寄寓了深沉的個人情感,而且也飽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登高》就是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蕩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jié)前后,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fā)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后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說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夸張的評價。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這八個詩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先我們來賞析前四句。
(1)朗讀。
(2)這四個詩句描寫了哪些事物?
--風、天、猿嘯、渚、沙、鳥、落木、長江八種事物。
(3)這八種事物分別有什么特點?詩人分別用哪些詞語來描繪它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
(4)在這四個詩句中,在短短28個字里,詩人就描寫了八種事物,而每種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傳達出了詩人當時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在詩作之首,詩人就以傳神之筆渲染出一種寒涼凄苦的氛圍。秋天本來是容易刮風的季節(jié),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曾經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寫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可見刮風是秋天的季節(jié)特征之一,而江邊的風要比其它地區(qū)大得多,江邊高處的風就更大,再加上詩人年老多病,當然會感到秋風特別猛烈,所以一個“急”字,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的季節(jié)特點。不僅如此,這個“急”字,還寄寓了詩人當時的深切感受。秋風本來就是涼的,而江邊的秋風要比其它地方更涼,江邊高處的猛烈的.秋風就會特別的涼,所以年老多病的詩人站在江邊高岸上當然會感到涼意徹骨。這種寒涼,不僅是身體皮膚的感覺,更是詩人內心的感受,這里所寫的不僅僅是天涼風涼,更主要的是寫詩人的心涼。
詩人站在江邊高岸,抬頭遠望,見到的是高遠的天空。本來秋日的天空往往會令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景物給人的感覺是因人的心情而異的,對于心情愉快的人來說,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氣爽的,而對于一位被國難家愁所困擾,同時又疾病纏身的詩人杜甫來說,秋日的天空卻顯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蕩蕩。所以一個“高”字,就寫出了詩人心中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孤苦無助的凄涼心境。
夔州一帶多猿,鳴聲凄切,曾經有過這樣一首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彼栽娙嗽诖藢懙搅嗽硣[,并且用“哀”字來描寫,一個“哀”字,不僅寫出了猿鳴的特點,而且同時也傳達出了詩人心中的濃濃哀愁。
再來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句緊承上句,繼續(xù)描寫詩人站在高處所見到的景象?!颁尽笔墙械纳持?,站在高處朝下看,水中的沙洲顯得既小又空,在蕭瑟的秋風中給人一種凄清之感,所以說“渚清”。
接下來詩人由沙洲自然寫到了沙子,在描寫沙子的色彩時,作者用了一個“白”字。從色彩學角度來看,藍白黑之類的色彩屬于冷色調,這種冷色調的“白”沙,與前面的“清”字一起構成了一幅蒼涼的畫面,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內心深處那種沉郁的情感。
然后,詩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飛動的鳥。由于風大,鳥在風中飛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飛。如果我們聯系到詩人當時的艱難處境,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要寫到“鳥飛回”了。為什么呢?因為在風中吃力地盤旋的鳥,讓詩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艱難處境。在這里,鳥已經不是鳥了,而成了詩人的化身。鳥飛倦了可以歸林,而到處飄泊的詩人卻因為戰(zhàn)亂而遠離家鄉(xiāng),有家難回,這怎能不讓人感慨萬端呢!
下面我們看第三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兩個千古名句,這兩個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兩句所描繪的凄清氛圍的基礎上變得悲壯、變得蒼茫、變得壯闊起來。在這兩個詩句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寫山景,“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在秋風中紛紛飄落的黃葉,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人生的短暫,而身心交瘁的詩人更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當詩人想到,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自己也將要象這隨風飄零的黃葉一樣,結束這短暫的一生,這樣的聯想是多么的悲涼啊。在下一句中,詩人由寫山景,又轉為寫江景,“不盡長江滾滾來”,“不盡”呼應前面的“無邊”,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呼應前面的“蕭蕭”,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而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讓人既聯想到時光的易逝,又聯想到時間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就像長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會消失,而永遠流淌不止的整個長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時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倍虝旱娜松?,在永恒的時間面前越發(fā)顯得短暫,兩相比較,就更讓人感慨萬端了。
這兩個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這兩個詩句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現了杜甫的詩歌風格,那就是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以上四句,是詩歌的第一個層次,這個層次重在描寫景物,寫得情景交融。
2、第二層次:
接下來我們賞析第二層次。
(1)朗讀。
(2)在這一層中,詩中由描寫眼前的景,轉為抒發(fā)心中的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宋代的羅大經曾說這兩句話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萬里”,這兩個字寫出了距離自己故鄉(xiāng)之遠,身在萬里之外,遠隔千山萬水,那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鈴》中也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假如我們再聯系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到別人家里當客人,到別人家里當客人,應寫成“做客”,詩中的“作客”是寄居他鄉(xiāng),而寄居他鄉(xiāng)的人,當然難免會有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弊郑f明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如果說“作客”他鄉(xiāng),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五十五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會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除了杜甫還能有誰寫得出?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遠離家鄉(xiāng),多年飄泊在外,疾病纏身的老人,在一個冷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孤單單一個人,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慨然長嘆。此情此景,多么悲涼。只有一層意思已經十分沉重了,兩層意思加起來就更加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所以這兩個詩句,就使詩人那種十分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兩個詩句的含義也是十分豐富的。其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是承接“萬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為社會動蕩,詩人才遠離家鄉(xiāng),常年在外飄泊,正是因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艱難,這是一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的艱難,才有了心中的“苦恨”,這是第二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艱難,心中苦恨,所以頭發(fā)才變得花白,才有了“霜鬢”二字,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fā)之多,這是第三層意思;正是因為生活艱難,心中愁苦,再加上身體衰老多病,所以詩人才越發(fā)覺得潦倒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而又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三、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一是對仗工穩(wěn),音調鏗鏘。胡應麟曾說這首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三四兩句。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而又相互照應。作品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諸)。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卻一氣呵成,形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余旺波。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二
時間、11、年級高一班級。
課
時
教
學
目
標(三維)第一課時。
一、了解郁達夫及其生活時代。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明確文章首尾呼應,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明確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
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秋景圖。
難點:從作者所描寫的秋景中感受“十足”的“十分”的秋意。
教學方法與手段。
用多媒體展示郁達夫及其生活時代。
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歸納文章結構,并討論秋景中的秋意。教師主要進行引導。
使
用
教
材
的
構
文章的整體構思和景色特征,為第二課時分析作者情感鋪墊。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集體備課。
第1課時(總共2課時)。
個性化操作。
一、導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寫出了自己對秋的感受,也寫。
的.情感。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十五歲開始創(chuàng)作舊體詩并向報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學日本,一九二一年,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發(fā)起了創(chuàng)造社。七月,發(fā)表第一部小說集《沉淪》,一九二三年七月,發(fā)表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箲?zhàn)爆發(fā)后,赴武漢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后在南洋從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達臘。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學生反復朗讀全文,明確文章內容結構:
1、前后聯系。
問:文章如何引出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結尾的?
--通過比較。江南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比較。
2、中間內容。
問:中間內容分幾部分?
--繪秋(3----11)、論秋(12)。
(二)品析故都之秋。
問題探究;
1、作者如何表現“故都的十足的十分的秋味”的?
-----借景、比較。
2、何景?用恰當的語言歸納。
庭院賞秋槐蕊訴秋寒蟬鳴秋奇雨念秋棗子鬧秋(參考)。
3、如何理解這圖景中“十足的”“十分的”秋味?(教師可就其中之一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學生可對其他的圖景進行討論分析并作課堂交流。)。
例如:庭院賞秋。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的秋草(這里的秋意:天高、日朗、花冷草衰,和南方之秋比較,“清”“靜”之特點一覽無余。)。
四、小結。
齊聲朗讀課文第一段。
秋是清的、是靜的,感受欣賞這清的、靜的秋天確實是十分的愜意的,可是飽嘗秋之悲涼也成為作者的渴望,這又是為什么呢?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探究這有點奇怪的趣味。
五、作業(yè):
你讀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文?把你最喜歡的的一篇(首)介紹給同學,并作簡要的分析,明天上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讓同學們就自己喜歡的詩文作交流,不知準備好了沒有?(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下文作鋪墊)。
(選兩個同學介紹自己喜歡的詩文)。
二、探究作者的主觀情感。
(一)回顧故都秋景,并認真閱讀第12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和前面的描寫有什么關系?
-------深化秋景的意義。
解讀:秋能是“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币虼丝磥?,作者之所以“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不僅是想飽覽故都秋景,更是從這故都的秋意中感受中國那濃濃的秋的文化。)。
展示投影:
1、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個性化操作。
2、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ā队炅剽彙妨溃?BR>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歸納:由此看來,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不僅是季節(jié),更是一種文化,他所說的飽嘗秋秋之清靜悲涼,更多的是指由秋的氣候景象引起的文化中的“清”“靜”“悲涼”。
課時教學設計首頁(試用)。
時間年級高一班級。
課
時
教
學
目
標(三維)。
一、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體會作者濃厚的文化情懷,
二、品味文章的語言,掌握運用語言的一些技巧。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
學習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
難點:理解“飽嘗”秋之悲涼的文化情節(jié)。
教學方法與手段。
語言的品味主要通過對特色詞句的反復朗讀咀嚼并討論來完成。
主觀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來完成。
使
用
教
材
的
構
想(同第一課時)。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集體備課。
個性化操作。
三、語言藝術探究。
1、語言平實樸素中見美。
2、音樂之美。
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四小結秋象一首詩,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像一首歌,憂傷而又蒼涼。郁達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總觀情??!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三
課時計劃(備課時間05年9月11日第3周)第1課時(總第7課時)。
課題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法和手段。
錯誤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認識詩人詩歌的藝術特色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詩歌的藝術特色認識詩人詩歌的藝術特色誦讀法。
賞析法。
一、導人新課。
婉約是唐宋時的一種詩詞風格,與之相應的是豪放派。這兩種風格不僅并列于唐宋這兩個詩詞頂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們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跺e誤》正是現代婉約詩之典范。
朗讀詩歌。
二、總體把握(師生活動:學生誦讀-教師簡介)。
1、詩歌內容。
明確:見《教師用書》。
2、詩歌特色。
你覺得本詩有什么特色?請說說你的總體感受。
明確:主要有:(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澀,委婉地抒發(fā)了離愁別緒。(2)詩歌的意象都是很傳統的、中國的。詩人從中國詩歌的濃厚傳統中吸取了豐富的養(yǎng)料。用楊牧的話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這是對鄭在西化之風勁吹的臺灣而堅持中華民族特色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極好評價。(3)短小別致,“堪與宋詞小令相提并論”。(4)比喻新奇鮮活。等等。
二、具體賞析(師生活動:提問-討論-分析)。
1、“錯誤”
題目是“錯誤”,這是指什么錯誤?
討論明確;大致有:(1)女子錯誤地以為來人是歸人;(2)我錯誤地“打江南走過”,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確實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歸人(心上人),但是“我”“過家門而不入”,令女子錯誤地以為“我”回家了。
2、“美麗”
“錯誤”是“美麗”的,這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女子以為,“答答的.馬蹄聲”可能是歸人回來了,心情一下子興奮起來,所以說“答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但是……(2)“我”無意識中破壞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興奮跌入失望,這雖然是個“誤會”是個“錯誤”,但是從審美的角度看,是“美麗”的。(3)這個故事,或者說這個情節(jié)美麗,因此“錯誤”也成為一種美麗。
3、這是一首美麗而憂傷的詩歌,敘述的是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請你從詩中一字、一詞、一句或一節(jié)加以體會,說說它的美麗或憂傷。
學生自由討論。
四、再讀詩歌。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詩歌。
2、試將本詩改寫成一個故事。
3、課后練習一。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四
學生通過對前一環(huán)節(jié)虎和驢兩種動物的形象特點的細致分析,領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還能從多個角度闡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環(huán)節(jié)續(xù)寫寓言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合適,但所提要求還不是很具體。續(xù)寫寓言故事應往哪個方向動筆?既然續(xù)寫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寫的也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道理,學生若寫的并不是寓言故事,應如何評價激勵?在學生回答時我并沒有將這些問題處理好。
最后小結學習得到的啟發(fā),并送給學生一幅對聯共勉,安排作業(yè)。
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經歷、經驗和體驗。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主動參與中激發(fā)興趣,在積極交往中學會合作,在成功體驗中享受學習。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五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
2、體會描寫老虎的動作和心理。
3、明白本寓言的寓意。
一名師引領。
同學們,一些成語不少來源于寓言故事,成語“黔驢技窮”就是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片寓言故事:《黔之驢》。
二自主學習。
1.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嗎?
2、填空。
《黔之驢》選自,作者,代文學家。黔,地名,包括。
現在、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3、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
讀出停頓。
讀出角色特征。
4、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黔無驢()好事者()龐然大物()遠遁()。
窺之()稍近益狎()跳踉()以為且噬己也()。
5、解釋下列詞語中的意義。
船()至()稍()且()。
蹄()止()盡()斷()。
6同桌互譯課文并給課文劃分結構。
7黔驢之技包括哪些“技”?
三、合作探究。
2、課文描寫老虎的動作用了哪些詞?分別刻畫了老虎的什么心態(tài)?
3、從虎的角度,談談這則寓言給你的啟示。從驢的角度,談談這則寓言給你的啟示。
學習參考:寫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因參加“永貞革新”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當時,朝中統治集團很多上層人物都官高位顯,卻無德無能,仗勢欺人。
四、拓展學習。
2、通過本文學習,你積累了哪些成語?
3、學習《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六
教學目標1、了解高爾斯華綏及其創(chuàng)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認識人物身上體現出的人類社會的優(yōu)秀品質。
3、理解本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更深層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質”,構建現代社會生存下的正確價值觀,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學重難點1、分析格斯拉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閃現的優(yōu)秀品質。
2、領會作者在人物描寫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3、鑒賞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
教學設想一般的小說不外乎就是描寫典型環(huán)境,敘述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借此來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題。這篇小說也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關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教學方法1、學習小說中如何通過細節(jié)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形象。
2、學會聯系作家及時代背景正確解讀文學作品的內涵。
教學后記。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七
教學目標:1、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對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苯裉欤覀円獙W習的就是“詩圣”杜甫一首關于“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品讀詩歌。
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的朗讀,不是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嗎?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jié)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誦讀。
生(自由朗讀1分鐘左右)。
師:請同學們聽一段視頻朗讀。(展示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
同學們聽的都很認真,接下來請我們班的同學讀一讀。(選兩位學生進行朗讀,師或學生作簡評,以鼓勵為主)。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不錯,但我認為同學們還可以在這基礎上讀得更出色。在剛才的誦讀提示中,最后一點要求是要讀出感情,那么,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們知道,詩人的創(chuàng)作往往是為了表達思想和內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說,詩人的作品,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那么,我們了解和把握詩人在詩作中的情感,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讀得更好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杜甫在這首詩中寄寓的情感。
同學們都朗讀了這一首詩,也對這首詩有了初步感知,同學們能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說一說你讀完后的整體感受。
生:悲傷、憂愁、孤獨……。
師: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里?或者說詩人悲從何來?
同學們先思考幾分鐘(停1--2分鐘)。
生:分組討論。(討論激烈,氣氛較好)。
師:討論結束。同學們坐回原位,請組內選一位代表回答。
生:詩人的悲首先體現在所見秋景的悲,主要體現在首聯和頷聯上: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首聯和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生:八種。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師: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即詩人所見的秋景之悲是如何體現的?
生: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生: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生: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師:高猿長嘯,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生: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這是兩只完全不同的鳥。毛筆下的鳥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詩人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師:看到蕭蕭而下的落木和滾滾東逝的流水,,詩人又會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鬃釉陂L江邊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除了秋景之悲外,詩人的悲還體現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還體現在詩人的境遇之悲,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詩人的境遇之悲具體體現在哪里?
生: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xiāng),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師: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聯系課文注解)。
生: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師: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生: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
生: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生: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內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九登臺,倍思鄉(xiāng)親”。
生:詩人悲在老年孤獨,重病纏身。
生:詩人悲在孑然一身,獨自登臺。
……。
師:正如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所評:
系舟“萬里”,故鄉(xiāng)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為氣”,節(jié)令凄涼,此其二;
“?!蹦耆绱耍恢浣K,此其三;異鄉(xiāng)“作客”,寄人籬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獨,此其七;重九“登臺”,倍思鄉(xiāng)親,此其八。
師:對詩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們能否把這首詩朗讀得更好呢?
同學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朗讀。
剛才這一段朗讀與先前的一段朗讀,哪一段讀得更好,請同學評一評。
生:這一段朗讀比先前一段朗讀讀得更好,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涼。
師:我們班的同學是最棒的,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很好。
(指名1--2名學生朗讀或讓開始時讀過的學生重讀,再讓學生自己點評。)。
師(小結):全詩借登高所見蕭瑟、悲涼秋景,抒發(fā)作者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悲傷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語說“女傷春,士悲秋”。(展示幾幅秋之悲涼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風葉荻花秋瑟瑟”等,讓學生感悟“悲哉秋之為氣”。)。
四、作業(yè)。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八
1.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2.品味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學習重點】把握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人的生命天然地與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運、情感和記憶永遠與祖國相關。人與祖國的復雜關系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肖邦故園》,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之情。
二、解決生字詞。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六歲開始學琴,八歲首次演出,轟動華沙,被譽為“波蘭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蕭瑟的寒風和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中,肖邦帶著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告別故國輾轉來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茲公墓。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國對波蘭的民族壓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對故國家園的深情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以及憂國傷時的悲憤心情。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園表面上有什么特點?用文中的詞語回答。(1-6節(jié))。
簡陋、清寒、樸素、淡雅、毫不招搖。
2、肖邦故園對肖邦的音樂有什么影響。
故園給了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題;故園給了肖邦音樂的色調;故園給了肖邦音樂的風格;故園是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
春天:溫柔、輕盈夏天:悠揚、清麗。
秋天:憂傷、深沉冬天:靜寂、悠遠。
出眾的景物描寫,仿佛是清新秀麗的水墨畫,更像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曲。
4、瀏覽全文,找出能體現肖邦愛國情懷的重要語句或語段。
5、思考肖邦、故園與肖邦音樂的內在聯系。
因為故園,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了泉源。
因為音樂,肖邦成為后人景仰的對象;
因為肖邦,故園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6、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是什么。
對祖國深情的愛。
五、總結。
文章雖然大都在描寫肖邦故鄉(xiāng)的自然景色,但主題卻在肖邦,在肖邦的音樂與故鄉(xiāng)、祖國的關系,在肖邦的愛國情懷。本文通過肖邦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成長與藝術創(chuàng)作,深刻地說明祖國對于一個人的價值。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就沒有肖邦的音樂,波蘭是肖邦音樂的靈魂。而反過來肖邦及肖邦的音樂又成為波蘭民族精神的體現。祖國與人就具有這樣雙向的意義。
六、作業(yè)。
l.積累詞語。
2.完成《學習與評價》。
童蓓蓓。
[《肖邦故園》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九
教學目標:
1.明確本文運用豐富的材料來說明人與鳥、魚、獸的關系;理解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2.體會本文生動的描寫和精辟的議論相結合的語言,理解作者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理性思考。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讀書方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2、字詞檢測、檢查預習。
給劃橫線字注音:
棲息鵜鶘抿老鴰碩大肆無忌憚嬉戲圍剿。
3、通讀全文,想一想,“都市精靈”指的是什么?
二、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讀一讀,想一想,文中共寫了哪些可愛的動物?它們在哪些城市?它們的生存狀況怎樣?請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在課文中圈畫)。
動物名稱所在城市生存狀況。
3、都市動物對于城市生活有哪些好處?
三、閱讀感悟理解方法。
2、由此你能看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來表達豐富情感的?
3、那么通過這些對比作者想表達一種什么觀點?
四、賞析閱讀咀英嚼華。
跳讀課文。文中作者對城市動物作了生動的描寫,找出富有特色的描寫朗讀并進行賞析。
五、探究學習,增強意識。
2、珠圓玉潤:請同學們?yōu)楸Wo我們可愛的小動物寫一條有創(chuàng)意的標語,號召人們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
例如:沒有交易,才有和諧。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1、同步練習99頁基礎知識。
2、對一種小動物活動進行觀察,寫一篇描寫動物的片段。
韓嵐嵐。
[都市精靈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
高一語文組(一)。
教學目標。
反復研讀,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苦銘心的眷戀之情。
了解散文對比等表現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覺和感情。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體悟句子,理解作者是如何抒發(fā)自己對北平的愛所采用的一些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課前播放滿文軍的《望鄉(xiāng)》)。
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樣,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渺渺炊煙飄來的是鄉(xiāng)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著你啊,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淚……思鄉(xiāng)是永恒的主題,我們也學過,聽過一些,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身在青島的老舍先生的思鄉(xiāng)之作dd《想北平》,一起走進這位漂泊的旅人的心靈深處。
二,走近作者,解題。
1、老舍:請同學來談談對老舍的了解(參照課文注釋)(多媒體顯示)。
2、想,即想念,本文創(chuàng)作于1936年,此時老舍身在青島教書,人不在北平。
北平,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叫為北京。
三、文本研習。
(一)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思考:北平有許多可“想”之處,壯麗的長城,金碧輝煌的故宮,鮮艷奪目的香山,都是難得的勝景,那么作者是不是也“想”到了這些地方?那他想到了什么?(即多媒體上的“想()”)。
1、找出文中直接描寫北平特點的段落,(4-7)。
2、在這幾段中,作者寫出了北平的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學生同桌討論這這些問題,請小組代表討論,學生可以挑自己感悟最深語句來品味)。
明確:
第4段:作者運用比較法,把北平和歐洲四大“歷史古都”相比較,突出北平“復雜而又有個邊際”、“動中有靜”的特點。
“面向著積水潭,背后是城墻,……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快樂”足顯出作者對于北平生活安然閑適的喜愛。
第5段:“可是比起北平還差點兒”,用比較顯示出了北平的“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因此說是“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連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用院子與樹…..”
“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和西山呢!”
第6段:“寫北平的花多果子多”的特點。具體通過描寫蔬菜和水果的新鮮和可愛,來寫自己對北平生活的熱愛。
第7段:“接近自然”:與倫敦的對比,說北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好。
引用陶淵明的詩句,增加作品的文學色彩,體現北平的一種自然美。
3、小結;一枝一葉部關情,正是這樣的敘述和描寫,表現了老舍和北平的親密關系,寫出了北平的與眾不同。老舍是個平民藝術家。
(可以由這過渡到1-3段的學習,提示引導:品味了4-7段語言,了解了作者心中北平的特點,那么1-3段作者又在講什么呢?)。
板書,愛北平。
1、男生誦讀第一段,女生誦讀第二段,集體誦讀第三段。
3、(學生分小組討論,找出感悟最深的語句與大家一起交流)。
明確:
第1段:“如果讓我寫一本書,以北平作背景”;“撿著我知道寫”;我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寫出了我對北平的特定情感。(提示:以“我的北平”切入點)。
第2段:“我真愛北平”,作者的表現手法是直抒胸臆;
“我愛我的母親,怎么樣愛?”:把對北平的愛,比作對母親的愛,這是一種愛到深處的體現.
“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我與北平融為一體,折射出對北平的愛誠摯。
“因為我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是來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寫出了作者為什么愛北平,表達了對北平的無限感激之情。
“我不能愛上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說明我的心中早已裝有北平,已容不下任何地方了。
4、小結: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結合以上句子的感悟來體悟作者對北平復雜而又深沉的情感。無限的情感難以用有限的話語來說出來。
(三)既然作者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以至于不說了,因為再說他即將落淚了。
明確:
1、點題,照應前面。
(本文寫于1936年,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表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
2、這是寫出一個身處異地的愛國主義知識分子,面對故鄉(xiāng)危急,面對國家危急,)發(fā)出了較平日更強的呼喊,此時思念已經有了更深層次意義。
3、這欲哭的淚,其實是一種思鄉(xiāng)之淚,憂國之淚。
四,總結:(根據時間安排)。
以老舍在《望北平》中一首《鄉(xiāng)思》七律來結束本文,讓學生在伴奏下,集體朗讀這道詩,更進一步地體會老舍作為一個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深切之情。
茫茫何處話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風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無限鄉(xiāng)思秋日晚,夕陽白發(fā)待歸鴉!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一
學習目標: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說出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體味人生,感悟生命。
3、結合具體詞句賞析語言。。
課前學習:1、查字典,自行解決課后生字;查閱作者生平資料,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熟讀課文。
2、復習《幽徑悲劇》中描寫紫藤籮的段落。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思路(賞花、憶花、悟花)。
二、精讀課文,賞析語言,體悟感情。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朗讀。
三、對比閱讀,拓展思維。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二
一、單元教學目標:
1、感受和體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發(fā)的情懷,并在品讀中陶冶情操。
2、理解課文所寫事物外在特點與內在特點的關系,以及物與情的關系。
3、學習課文根據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點寫景的主要方法,培養(yǎng)帶著感情觀察事物,并在觀察中把握事物特點的習慣。
4、在誦讀中提高品味優(yōu)美語言的能力,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
5、掌握聯想的基本方法,學會在寫作中適當地展開聯想,通過聯想豐富寫作的內容。
6、在跟別人交流思想時,能夠圍繞話題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4――15課時。
課本整體感知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海燕》2課時。
《白楊禮贊》及學生自薦課文2課時(也可放在課外進行)。
《石榴》1課時。
《紫藤籮瀑布》及學生自薦課文2課時。
《竹溪記》2課時。
誦讀欣賞1課時。
寫作3課時。
口語交際1課時。
單元小結1課時。
三、教學設想。
自然萬物,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而且給予我們許許多多人生的啟示。高爾基從“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驅的無畏無懼,茅盾從“白楊樹”聯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寫“石榴”謳歌了民族氣節(jié)和高尚情操,宗璞從“紫藤籮瀑布”中感受到勇氣和信心……我們學習這個單元,就是透過大師的文章,感受大師的情懷,使我們對生活有更豐富的解讀,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領悟。
本單元的重點、難點:一是對象征的理解,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領會事物的象征意義,防止牽強附會。二是品味語言,提高學生賞析語言的能力。所以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是教好本單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時,讓學生收集有關歷史資料,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大量閱讀同題材作品,都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學習本單元。
第1課時起始課。
總結回顧。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并明確任務:共同總結期末考試的得與失聽講。
3組織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反思。
共同走進八年級(下)語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組織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交流。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1、課外閱讀運用象征、聯想手法所寫的散文作品。
2、選擇校園中的一株你所喜愛的植物,帶著感情觀察它的生長過程及生長環(huán)境,并做好觀察筆記。
第2課時《海燕》(一)。
學習目標:1、介紹背景知識。這是學生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的前提。
2、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在誦讀中把握這首散文詩的結構。
4、能用準確的語言歸納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課前學習: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家和作品的發(fā)表情況。(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4][5]。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三
1、知識與技能:了解與文本相關的作家信息。
2、過程與方法:反復品讀,感受作者質樸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作者從平凡事物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
【學情分析】。
1、高一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散文作品,但要他們具體說一篇散文美在何處卻很難。因此,散文的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2、題目是《想北平》,寫作的主要材料是關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國的首都,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早已對其有所了解。
3、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不多,所以學生會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可以通過本文引導學生閱讀老舍的文章,從中感悟人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4、我校高一的學生大部分走讀生,對“離家、故鄉(xiāng)”切身的體會欠缺,對于老舍對北平的感情也許很難深入理解,這是一個需要引導的地方。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感受作者質樸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教學難點】: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質樸的語言,學習作者從平凡事物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
【教學過程】。
【導入】。
一、情境導入,走進作者。
1、導入語:老舍,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杰出作家、語言藝術大師。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tài)人情、習俗風尚,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據統計,在老舍的作品有240多個北京的真實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過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論是在在濟南,在青島,在紐約,他都在寫北京。家園之思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老舍筆下的北平,領略文本的魅力。
【講授】教學過程。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是老舍寫北平的一篇散文,下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能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明確】:老舍用質樸的語言寫出了對北平的摯愛和眷戀。
三、二讀課文,品味研習。
【明確】:環(huán)境動中有靜?踏實安逸。
布置勻調合理?自由舒暢。
物產豐富新鮮?自豪愜意。
生活貼近自然?閑適享受(板書)。
2、在描述北平的特點時,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好說出依據來。
【明確】:對比、襯托。和巴黎、美國、倫敦作對比,襯托北平的好,寫出對北平的偏愛。
巴黎太熱鬧或未免太曠――北平既復雜而又有邊際、動中有靜。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偏愛北平。
美國的橘子――北平帶白霜的玉李。
倫敦的成天冒煙的工廠――北平接近自然。
【明確】:不是,文章開頭就交代了“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睂懽饕暯?。板書:我的北平。(結合38頁對話欄)老舍從小處落筆,是“以小見大”的寫法,表現了老舍和北平的親密關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為他是一個平民,一個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這些院落里、墻根邊。(他寫的是最尋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著老城墻;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溫和的香片茶;不擠不偏,處處有空的街景;種滿花兒的院落。這就是老舍眼中獨一無二的北平。)他用這些平淡的文字,表達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北平的摯愛。
四、三讀課文,體味深情。
【明確】:主要集中在1―3節(jié),別忘了還有第8節(jié)。
a借景抒情?!拔宜鶒鄣谋逼讲皇侵χ?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個思念中有個北平”,表達“我”和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關系。
b類比。將自己對北平的愛比喻為兒子對母親的愛??此破匠?,卻道出了作者對北平愛得真切與深沉,也更容易打動讀者的心。
c用典?!罢嬖赋蔀樵娙?,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教師補充:古代有個叫杜宇的國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國,就化做杜鵑鳥,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鮮血,用在這里寫出了對家鄉(xiāng)極度的思念。)。
“浸”字寫出了愛之刻骨銘心,“啼”字寫出愛之酣暢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鵑”更寫出了對北平淚盡繼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牽夢繞的深情。
d直抒胸臆?!斑@不但是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時這個古城所賜給的”,表達了與北平血脈相連的關系。
e反復。作者反復說自己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強調對北平的愛難以道盡。舒婷在《思念》一詩中寫到:縱使我心中有一個汪洋,但,流出來的,卻只有兩顆眼淚。老舍先生對北平的愛“說不出”,是愛到極致往往難以表達。大愛無言啊。
齊讀第三小節(jié),感受無法言說的深情。
五、四讀課文,點撥深化。
幻燈片――寫作背景: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平,在青島教書。1936年,你想到了什么?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華北危急,北平危急?;夭蝗チ耍圆鸥拥南肽?。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平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xiāng)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正如詩人艾青說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崩仙釋Ρ逼降母星橄氡匾彩侨绱?。愛得深沉、愛的真切。
老舍的鄉(xiāng)愁真摯動人,讓我們飽含深情的齊聲朗誦最后一段。(要讀的低沉、深情,帶點滄桑感,讀出思鄉(xiāng)、憂國的感情。)。
六、課堂小結。
小結:本篇課文老舍用質樸、細膩的文字,從獨特的視角“我的北平”,用對比襯托等寫作手法,從平凡事物入手,寫出了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四
課堂小結:
1、怎樣鑒賞現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通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課后習題。
作業(yè)布置: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并用今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悟詩歌的意境。
板書。
【板書設計】。
我希望逢著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飄過我身旁。
到了籬墻。
(照應)。
走盡雨巷……。
我希望飄過丁香姑娘。
(繼續(xù)追求)。
結論:我是一個有所追求的青年。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五
復習要點:
《小石潭記》。
1、怎樣發(fā)現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語言。
2、寫游魚用了什么手法?
動靜結合的手法,擬人的手法。
3、寫游魚的同時提醒我們作者在寫水的時候抓住了什么特點?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點?!敖匀艨沼螣o所依”用的間接描寫的手法。
4、記敘的順序是怎樣的?
發(fā)現小石潭ddd潭中景物ddd小潭源流ddd潭中氣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詞作狀語。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引出作者怎樣的感情?(聯系背景)。
幽深冷寂;貶官失意后的孤凄悲涼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變化。
無聊ddd快樂ddd孤凄悲涼。
《岳陽樓記》。
1、《岳陽樓記》何來?
2、岳陽樓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遷客騷人們的覽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處?寫這兩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懷,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所謂“進”與“退”分別照應了哪兩句話?
5、今天我們怎么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現實意義?
抓?。骸俺钥嘣谇?,享樂在后”這一主旨,結合實際來談談。
《醉翁亭記》。
1、第一段是不是在寫滁州城的地理特點?
不是,寫的是琊山的地理特點。
2、“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一成語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點是什么?這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聯系上下文)。
抓住:山間早晚變化之景,四季變化之景,為下文滁人有設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幾個片斷組成?
滁人游dd太守宴dd太守醉。
5、本文的“樂”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山水之樂、游人之樂、樂人之樂。與民同樂的思想。
《滿井游記》。
1、抓住初春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
2、抓住三個新奇的比喻。
木超。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六
學習目標:1、能說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頌揚我們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學習作者狀物的形神兼?zhèn)洹?BR> 3、品位本文形象生動、準確凝練的語言。
課前學習:1、積累文中的字詞,劃出文中描寫生動的地方。
2、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詞,并嘗試歸納各段段意。自由朗讀,板書生字詞和各段段意。
3指導學生準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住中心句,或關鍵字詞。思考,作批注。
4組織評價交流、評價。
5問題設計:根據各段段意,你能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嗎?(包括描寫順序)交流、評價。
二、比較閱讀,賞析課文語言,探究課文主旨。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出示對石榴的介紹,引導學生與課文語言進行對比。教師提供語言賞析示范。比較閱讀,品味語言,根據示范作批注。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有針狀枝,葉對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無毛。夏季開花,花有結實花和不結實花兩種,常呈橙紅色,亦有黃色或白色。
2組織交流、評價,引導學生也要注意說明語言準確的特點。組內交流,討論。
3問題設計:作者為何對石榴花獨有情鐘?請找出文中的關鍵句并結合寫作背景談談看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課文托物言志的主旨。劃出文中的關鍵句。補充寫作背景。
三、遷移訓練。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下面是兩個寓理于物的例句,請你另選一件物品(例如“鏡子”、“風箏”……),寫一個既符合物品特點,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練習、交流例句:(1)蠟燭: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淚多命短。(2)月亮:正因為有圓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鏡子:風箏:
課后學習:1.摘錄文中狀物形神兼?zhèn)涞恼Z句并背誦。
2.課后練習三。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五、古文、古詩詞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達了與知己的惜別之情,體現出高遠的志趣。
1、“風煙”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濕荒遠,上任路途的艱險。“望”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聯系起來。
2、頸聯寫出了友誼的哲理,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3、這首詩不同于其它送別詩,開辟了送別詩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字里行間體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己亥雜詩》。
1、“浩蕩”形容愁思無窮無盡。
2、一、二兩句抒寫了詩人辭官離京時憂慮、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兩句運用新奇的比喻,詩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的追求。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入抒發(fā)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人琴俱亡》。
(一)字詞解釋。
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俱,副詞,表范圍,都。篤,(病)重。而,表承接,不譯。
2.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何以,即“以何”,為什么。
3.語時了不悲。
語,動詞,說話。了,完全。
4.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索,要。奔喪,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喪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
素,向來,一向。琴,動詞,彈琴。徑,直往。既,已經。
6.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慟,痛哭,極度悲哀。良,很。亦,副詞,也。卒,死。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篇十八
第1課時《海燕》(一)。
學習目標:1、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課前學習: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家和作品的發(fā)表情況。(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童年的朋友》,聯系舊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況。出示文字,請學生思考:這句話寫得是誰?是誰寫的?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會領略到別樣的風味。傾聽、思考、回答、并簡介作者。例句:1、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2、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并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
2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停頓指導學生朗讀,參與評議。聽朗誦做標記。學生自由朗讀。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節(jié)讀給同學聽,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同學評議。
3問題設計: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海燕,要求盡可能說得完整。學生或獨立完成,或三兩人討論完成。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二、局部精讀,品味詩歌畫面。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設計:(1)文章為海燕的出現設置了怎樣的環(huán)境,有什么作用?劃出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畫面。思考環(huán)境描寫對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問題設計:(2)海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表現怎樣?圈點勾畫描寫海燕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的字、詞、句進行賞析。
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課后學習:1、反復朗讀課文。2、課外閱讀同題材作品。
第2課時《海燕》(二)。
教學目標:1、能說出對比襯托的作用。
2、理解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內容;理解課文中的象征寫法的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朗誦的能力,通過朗誦進一步體會作者對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熾烈的戰(zhàn)斗情緒。
一、精讀課文,感悟體驗。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復習導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學生思考、回答。
3教師引導討論,指導學生閱讀頁下注釋(1),補充介紹寫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引出“象征”這一名詞,并由學生最后歸納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義。理解象征手法聽講、介紹寫作背景,歸納各事物的象征意義。
二、質疑解難,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鼓勵學生提出課堂上仍未解決的問題質疑、交流、解答。如修辭手法的作用、象征與比喻的區(qū)別、破折號的作用等問題。
2適當擴展聯想,加深對象征手法的理解青松--鮮花--練習、交流。
三、再讀課文,提升水平。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開展小小朗誦會自薦或推薦同學朗讀表現優(yōu)異者可給予一定的獎勵。
課后學習: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