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模板19篇)

字號:

    總結能夠幫助我們整理學習的內容,形成更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怎樣寫一篇簡明扼要但富有亮點的總結?看看別人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總結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一
    一年級的孩子是可愛的,一年級的語文老師也是充滿活力的。謝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學得很快樂!聽了《咕咚》一課,我也感觸良多,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的思考與困惑。
    新教材倡導在文本的大情景中識字,不建議集中識字和語境識字。這。
    一點謝老師落實得很好。課前從擬聲詞游戲互動開始,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聲音,引導學生關注擬聲詞中的“口字旁”,從而引出課題“咕咚”!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踏雪無痕地理解了“咕咚”的意思。學習“掉”的時候,老師特意一不小心讓“掉”的生字卡片從自己手中掉落,讓學生“看”清楚“掉”的意思。在學習“攔”字時,老師又從兩排同學之中行走,讓學生做出“攔”的動作。最后,老師用一首識字兒歌作為課間操,讓孩子動起來,也讓生字復現(xiàn),熱鬧而有效!
    但是,統(tǒng)觀所有的識字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老師更多地關注的是漢字的“義”,維度比較單一。其實,漢字有“音形義”三個維度,我們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具體的漢字而有所側重。
    老師讓學生“用橫線劃出寫小動物怎么做的句子;“~~~”劃出小動物怎么說的句子。”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表演“拔腿就跑”,體會小兔子沒經過思考就逃跑了;同桌合作表演“小猴子呢?怎么做?怎么說的?”,體會小猴子的嚇跑;最后引導學生關注到“一個跟著一個跑”上,學生表演,體會小動物們的盲從。這里滿滿的表演,滿滿的體會,只是我總覺得少了對故事整體的感知。另外這么多的.表演,課堂是熱鬧了,但是實效真的出來了嗎?在表演“一個跟著一個跑”時,一定要按照出場順序嗎?我個人覺得這一部分的表演,演的成分多于學的成分。
    另外,“用橫線劃出小動作怎么做的句子;“~~~”劃出小動物怎么說的句子?!睂τ谝荒昙壍膶W生來說,有點難度,有點拔高要求。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二
    《家》這首兒童詩是蘇教版一年級語文第5課,全文短而精簡,僅兩節(jié)六小句,前四小句為一節(jié),寫了“藍天、樹林、小河、泥土”的家,通過前四句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懂得“家”的初步內涵,為第二節(jié)的學習起到鋪墊引領的作用。后兩句才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旨在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這個偉大的大家庭。
    陸穎老師執(zhí)教的《家》成功之處在于:
    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陸老師在教學時以親切的微笑、柔和的語言及鼓勵的話語創(chuàng)設了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到快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新鮮事物有著天生的親近感。這節(jié)課老師給每一行詩都配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片,給學生營造了許多真切的情境,目的就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能夠邊讀邊欣賞,在聯(lián)想中體會詩意,在理解中讀出情感。尤其是一組欣賞祖國美景的圖片,在學生情不自禁的感嘆話語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的心在沸騰。有小朋友說,欣賞完祖國美景后,他感到很自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是這一課的重要目標,也是難點。課堂上,在陸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油然而生,從而把握住朗讀基調,讀出了感情。
    陸教師在引導孩子們深入理解課文前四句話的時候采用了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說話,培養(yǎng)他們說的能力。如“藍天是白云的家”,教者在孩子們說出這句后,提出:白云寶寶回到家開心地玩起了魔術,它會變些什么呢?讓孩子感受到白云在藍天這個家里面是自由的。再看“樹林是小鳥的家”,在學生看圖充分發(fā)言后,老師又問:小鳥在樹林里干什么?出示“小河是魚兒的家”后讓孩子們思考:魚兒們會在水里做什么呢?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了樹林、小河帶給小鳥和魚兒的快樂和幸福。教學“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時,教師一改上面的學習方法,告訴孩子們:種子在泥土里生根發(fā)芽,長成了綠色的小草、參天的大樹、鮮艷的花朵,把我們的`世界裝扮得美美的!從而讓孩子們明白:泥土里有充足的養(yǎng)分,它是種子生長必不可少的。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陸老師的課自始至終都重視了字詞的教學和鞏固訓練。帶拼音讀、去拼音讀、組成詞讀,個別讀、開火車讀、分組讀、齊讀,訓練扎實,有針對性,特別是兒化和輕聲的訓練,毫不含糊。
    想和陸老師商榷的地方是:在孩子們讀了“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敝?,老師能否讓他們想象,藍天還是誰的家?樹林還是誰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誰的家?還有誰也是誰的家?如此,不僅是對文本的豐富與補充,也是對文本的拓展與延伸,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三
    今天又逢竺老師來校指導點評上課,我有幸又一次聆聽了教育界優(yōu)秀前輩的經驗傳授。第一堂課是一年級的《自選商場》,執(zhí)教的是我校的婁冬芳老師。在她的精心設計下,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活潑生動又富有創(chuàng)意的課堂教學。婁老師在前期的備課中,深入鉆研課本的設計意圖,結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將硬邦邦的識字教學,上得饒有趣味。單從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足以說明這點。我覺得此次教學最為成功的是婁老師營造了一種歡快的積極的課堂氛圍,比如她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爭做商場的營業(yè)員,爭做店長,婁老師巧妙地將競爭機制引入到課堂上,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激勵手段,既鼓勵了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又激發(fā)了他們的自我展現(xiàn)的心理需求,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讓智力開足馬力,讓才能閃出光輝,自覺主動地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痹谶@堂課上婁老師充分領會了課標的精神,將枯燥的識字教學優(yōu)化為生活識字,新課程倡導讓學生養(yǎng)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課外閱讀中識字的意識和習慣,這樣就能讓課本變得親切起來,讓課堂變成課本中自選商場,讓孩子們識字變得就像讓他們在超市購物那么快樂,那么愉悅。當然,婁老師也沒有因為要營造熱鬧的課堂氛圍,而讓教學的目的走在最后,在快樂中識字,在識字中扎實自己的`知識儲存。
    每位老師上好公開課,總會覺得留有一些遺憾,因為課堂是靈活多變的,如同精彩的生活。本堂課的遺憾之處就像竺老師點評的:在識字教學中,除了抓住識字教學的靈魂外,還要抓住句子的中心詞,抓住課文的安排意圖。這一點提示,對我們的識字教學可以說是受益匪淺的。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四
    陸穎老師執(zhí)教的《家》成功之處在于:
    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陸老師在教學時以親切的微笑、柔和的語言及鼓勵的話語創(chuàng)設了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到快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新鮮事物有著天生的親近感。這節(jié)課老師給每一行詩都配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片,給學生營造了許多真切的情境,目的就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能夠邊讀邊欣賞,在聯(lián)想中體會詩意,在理解中讀出情感。尤其是一組欣賞祖國美景的圖片,在學生情不自禁的感嘆話語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的心在沸騰。有小朋友說,欣賞完祖國美景后,他感到很自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是這一課的重要目標,也是難點。課堂上,在陸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油然而生,從而把握住朗讀基調,讀出了感情。
    陸教師在引導孩子們深入理解課文前四句話的時候采用了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說話,培養(yǎng)他們說的能力。如“藍天是白云的家”,教者在孩子們說出這句后,提出:白云寶寶回到家開心地玩起了魔術,它會變些什么呢?讓孩子感受到白云在藍天這個家里面是自由的。再看“樹林是小鳥的家”,在學生看圖充分發(fā)言后,老師又問:小鳥在樹林里干什么?出示“小河是魚兒的家”后讓孩子們思考:魚兒們會在水里做什么呢?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了樹林、小河帶給小鳥和魚兒的快樂和幸福。教學“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時,教師一改上面的學習方法,告訴孩子們:種子在泥土里生根發(fā)芽,長成了綠色的小草、參天的大樹、鮮艷的花朵,把我們的世界裝扮得美美的!從而讓孩子們明白:泥土里有充足的養(yǎng)分,它是種子生長必不可少的。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陸老師的課自始至終都重視了字詞的教學和鞏固訓練。帶拼音讀、去拼音讀、組成詞讀,個別讀、開火車讀、分組讀、齊讀,訓練扎實,有針對性,特別是兒化和輕聲的訓練,毫不含糊。
    想和陸老師商榷的地方是:在孩子們讀了“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敝?,老師能否讓他們想象,藍天還是誰的家?樹林還是誰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誰的家?還有誰也是誰的家?如此,不僅是對文本的豐富與補充,也是對文本的拓展與延伸,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五
    《雨點兒》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點兒,滋潤了大地,使花更紅了,草更綠了。高老師整堂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十分精彩。
    一、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內容層層深入。
    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多,容量大,有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寫字教學,教師卻能巧妙地將這些容于短短的四十分鐘,而且學生學得如此輕松。
    首先,高老師以謎語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通過自讀課文,初步感悟;接著用多種方法學習本課生字,(借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應用學過的認字方法認讀,利用摘蘋果的游戲讀詞語),再由字過渡到詞語的理解,進而再到句子,進行說話訓練,再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內容,理解大雨點和小雨點的作用。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如果你是大雨點兒或小雨點兒,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最后進行寫字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目標性極強。
    二、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豐富語言的積累,積累語言對于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感、豐富感情等都有重要意義,如:在學習“數(shù)不清”一詞時,教師問:“你還知道什么也數(shù)不清?”有的學生說星星,有的說小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雨點兒也很多,也數(shù)不清,這樣,“數(shù)不清”一詞就在學生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學習“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一句時,引導學生用“小草從……?!啊瓘摹边@一句式,由易到難,進行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提高了課堂效率。
    適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大大的提高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馬老師這節(jié)課中,多處都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這節(jié)課一開始,高老師讓學生猜謎語,出示的畫面很容易讓學生猜到謎底是雨,還有雨點飄落的畫面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飄落”一詞的意思。
    四、不同形式的朗讀,深入感知課文。
    下面,我再談一點個人的`想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小雨點兒和大雨點兒的作用,可以出示幾幅對比鮮明的圖片,使學生看了一目了然,明白了前后景象的變化都是因為雨點兒帶來的,直觀、形象,教師無需過多語言,就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另外,高老師雖然設計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朗讀,但在朗讀的方法上是不是還要多一些適當?shù)闹笇?,朗讀的時間是否可以安排得充裕一些,比如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可以先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再男女生讀,師生讀。
    總之,高老師這節(jié)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老師教得透,學生學得實。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六
    《雨點兒》是一篇童話故事,童話美麗,雨點兒也美麗,而王老師的整堂課就像童話般的雨點兒,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也潤濕了我的心。這堂課中的幾大亮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教學方法設計巧妙。
    根據(jù)文本的語言特點,根據(jù)孩子的識字規(guī)律,需反復認讀,強化記憶,故采取了字,詞,句整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把握教材,將教材功能凸現(xiàn)得最大化,如:數(shù),清,彩,飄,落,這些字都巧妙的穿插在了文本教學中,體現(xiàn)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思想。
    字、詞、句整合教學做到無痕。如“數(shù)、清”所在句子過渡到下一句“彩、飄、落”所在句子,教師問:“這么多的雨點從哪里來?”生答:“從云彩里來。”然后教“彩”。從“彩、飄、落”到“問、答、說”,師導入:“你們聽,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在說話呢,它們在說些什么?原來一個在問,一個在答。學“問、答”。詞語的每一次呈現(xiàn)強化了孩子對生字的記憶,呈現(xiàn)也非常的自然,又將文本內容用線串聯(lián)了起來。
    (二)課文朗讀訓練層層深入,循序漸進。
    從指導讀好課題兒化音到大雨點兒與小雨點兒的對話,老師都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到位,方法也并不單調,采用了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朗讀,老師范讀等等,如在課題的朗讀指導,“雨點兒”這個兒化音是個難點,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講更是一個難點,“雨點兒”不能讀成三個音節(jié),要在點的后面加一個卷舌動作,為了突破難點,孔老師重點指導采取了這樣的教學方法,“點”字拼一拼,直接讀雨點,加上“兒”字就更好聽了,讀讀這個好聽的名字,叫它“雨點兒”,這樣的指導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
    2、教學評價巧妙。
    教師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是一種潛藏的巧妙的引導,特別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除了達到激勵功能,更旨在使孩子從評價中找到讀書的技巧和方法。學會問話是本課的重點。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學生有相當?shù)奈?,在指導的過程中為突出問話的色彩,老師評價:“問得多有禮貌呀!”“問得多親切呀!”在隨機評價中把問的語氣、問的態(tài)度都進行了引導。再如:讀課題的時候,老師這樣評價孩子的朗讀:“多有趣!”“多可愛!”評價中凸現(xiàn)了人文性。
    3、語言積累上求實。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豐富語言的積累。積累語言對于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感、豐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義。如學“數(shù)不清”一詞時進行語言訓練:你還知道什么也數(shù)不清?(星星、頭發(fā)、小草等)雨點兒也很多,也數(shù)不清。這樣,“數(shù)不清”一詞就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技能訓練上求實。
    (1)注重學法指導。“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泵鎸σ荒昙壍暮⒆?,老師非常對學生學法訓練。如在用從造句時,王老師先從課文中入手,在自己表演從門口走進來,請生觀察,最后學生再延伸造句。
    我再談一點個人的想法。毛老師很注重朗讀,但在朗讀的方法上如果多一點適當?shù)闹笇谩?BR>    總之,這節(jié)課教師教得透,學生學得實,課堂精彩紛呈,讓人回味無窮。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七
    《陽光》是一篇筆調優(yōu)美的文章。課文以抒情的筆調,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在教學時,唐老師充分利用課件,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充滿活力,整堂課充分體現(xiàn)了審美化教學這一理念。
    低年級語文的教學重點是生字、詞教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唐老師充分把自主權放給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給同學提個醒,解決字音難點,自主發(fā)現(xiàn)字形的特點,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生字,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陽光》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比較難理解,“河面閃著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碧评蠋熢谏险n時,通過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些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畫面(陽光照射下的小河,水面波光粼粼的圖片等),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當然,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在教“河面閃著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這一句時,老師先讓學生看錦緞,了解什么是錦緞后,再讓學生帶著對錦緞的理解轉到課文上,進行朗讀感悟,會把課文讀得更美。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八
    《咕咚》是一下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也是繼一上《小蝸?!泛蟪霈F(xiàn)的第二篇沒有全文注音的課文,只給部分難讀的字注了因,旨在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這一方法。謝老師今天教學了本課的第一課時,完成了識字和1至4自然段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謝老師上課伊始,并用游戲熱身,讓孩子們模仿聲音,開心地讀嘩嘩嘩、呱呱呱等象聲詞,孩子們讀得很開心,這樣一下子調動了全部孩子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這開心的讀象聲詞游戲中,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掌握了知識點“象聲詞”,也知道了通過認讀這幾個形聲字的方法認讀了“咕咚”。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有讓孩子分角色朗讀,上臺表演等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符合了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讓孩子們在玩中學。
    一年級語文教學重在識字和寫字。而本課只有部分生字標注了拼音,所以教學本課的生字時,謝老師運用了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識記字形。如用熟字比較“逃”,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來識記“掉”,運用組詞的方法識記“野”。而且,謝老師能把生字放在大情境中去認讀,少了枯燥的識字方法,孩子更樂于學了。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九
    《比尾巴》這篇課文是首兒歌,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內容是充滿兒童情趣的語言,讀起來瑯瑯上口。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識字、寫字,認識新筆畫“撇折”,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好問句,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
    第一是教學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
    首先,對課題的解析,項老師以我們學校的運動會為切入點,以“比”為線索貫串聯(lián)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然后,營造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動物王國比尾巴大賽的情景揭示這節(jié)課的課題。老師在教學中營造了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語言又極富童趣(如:“動物王國的國王給我們說發(fā)來邀請函,說森林里要舉行一場比尾巴大賽,但還缺少裁判員、播音員和頒獎嘉賓,小朋友愿意幫忙嗎?”),一下子就吸引了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輕而易舉地將學生帶到了課文中,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其次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項老師也不忘教學情境的延續(xù)創(chuàng)設,會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童真語言進行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比如,在識字板塊,項老師說:“你們?yōu)檫@些小動物們加油,當啦啦隊,它們肯定會信心百倍的……”在引導讀好問句的板塊,項老師又說“誰來當當運動會的播音員,對比賽項目進行播報?!薄罢堫C獎嘉賓對我們的獲勝選手頒獎!”等等,這樣的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隨著高漲,為有效教學打下基礎。
    第二是生字教學的有效落實。
    低年級識字、寫字是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要注重識字過程,教給學生識字方法。項老師在這節(jié)課上很重視識字方法的滲透,抓住識字規(guī)律把幾個相似的字如:“公和松”,項老師是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特點,發(fā)現(xiàn)識字規(guī)律,進行學法指導。而“把”這個字的落實則是在課題“比尾巴”的認知基礎上進行引導的,讓學生自己感悟識字有加一加、減一減等方法。
    動物名稱里的生字則是通過不斷地復現(xiàn)而達到牢記的教學的效果。我們低年級的課堂上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是為生字的不斷復現(xiàn)而服務的。項老師在這堂課上就很好的做到了這點。初讀環(huán)節(jié)有再讀環(huán)節(jié)也有,如頒獎環(huán)節(jié),發(fā)給學生詞卡去頒獎,這又是一次復現(xiàn)的機會。還有就是《走迷宮》環(huán)節(jié),更是在有趣的游戲情景中去鞏固生字。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
    今天聽的第一節(jié)課是《識字4》,自己上禮拜也上了這課。備課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也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很多指點。心想,這節(jié)課,要認真聽,看看這位老師的設計和我的設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學習的。
    上課伊始,孫老師以一首孩子熟悉的,節(jié)奏歡快的《郊游》將孩子帶入郊外,走進課文情景。繼而出示優(yōu)美的圖片,問我們來到了哪里,相機學習生詞“田野、樹林、花叢”。生字的字音是和理解詞義同時進行的,而字型的指導是放在最后的。回想我的設計,我是將生字的字音學習放在了課堂伊始。將讀準字音作為走進大自然欣賞的條件。在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欣賞大自然的過程中,感受“田野、樹林、花叢”的美,并讀好這兩個詞。同時以這樣兩個小問題勾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印象,問孩子在這美麗的大自然里,你都看到些什么呀?你想在這美麗的大自然里干什么呢?我覺得,雖然我們在導入階段的設計有些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想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將孩子帶入課文詞串的情景,讓學生快樂地學。
    此外,在學習各種昆蟲時,孫老師將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充分地介紹自己課前收集的有關這種昆蟲的知識。而我的課上,根據(jù)孩子對每種昆蟲的熟悉程度,不同種昆蟲我采取了不同的指導學習的方法。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同樣也讓孩子充分地去介紹,去練習說話,或欣賞美麗的圖片,或補充介紹相關的知識,或欣賞和這種昆蟲有關的小詩,或聽聽它的叫聲。讓孩子在享受課堂的過程中學習知識。
    在指導孩子寫字這方面,有些字,我是隨文指導的,有些字我放在了最后集中識寫。在指導孩子記字型方面,我引導孩子嘗試不同的方式,如漢字加減法,結合漢字字理識字,分析漢字字型記字,用形象的圖片幫助記字型。讓孩子感受漢字的魅力,并學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識記漢字。孩子們學得也很有興趣。孫老師的課上注重對學生寫字的指導,一堂課有十五分鐘以上的時間都在指導孩子寫字,我覺得她真正將指導寫字落到了實處。這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一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jié)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學生能準確分辨并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崔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shù)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shù)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靈動”的數(shù)學課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松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么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么不同?”,這是復習,同時又是了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后續(xù)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shù)學思考,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
    數(shù)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shù)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yǎng),表現(xiàn)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xiàn)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征后,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么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shù)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xiàn)數(shù)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后。崔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志,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xiàn)。又如課尾的小環(huán)節(jié),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后,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于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shù)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涂一涂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涂一涂”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涂一涂”,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二
    聽了鄭**老師執(zhí)教的《6和7的認識》,我收獲良多,這節(jié)課有許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學習的。縱觀整節(jié)課,鄭老師的教學始終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體現(xiàn)了課改精神,準確把握教材、學生年齡和學習心理,把枯燥的數(shù)學教活了。這節(jié)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說說自己感受最深的幾點:
    一、活動情境有效、有趣。鄭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創(chuàng)設了以解決“兔子、蝴蝶”帶來的問題為活動情境,并以這個情境貫穿了整節(jié)課,學生通過“數(shù)一數(shù)、擺一擺、寫一寫、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闖關,既有趣,又引人入勝,學生在這樣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覺地獲取了新知識,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貫徹了新課標精神。
    二、注重學生數(shù)學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中注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數(shù)學更貼近學生。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節(jié)課在教學6和7基數(shù)含義時,老師利用主題圖“師生打掃教室”來展開學習。通過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的方式數(shù)出圖中人、物品的數(shù)量,讓數(shù)學更貼近學生。鄭老師還注意挖掘主題圖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認識6和7的過程中同時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師讓學生用6和7說一句話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性,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從而緊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三、在動手操作、觀察中感受數(shù)學。鄭老師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借助直觀操作、觀察來進行教學。整節(jié)課中,有對實物、模型、圖畫的深入觀察,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等方式,讓學生在豐富的實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的數(shù)的概念,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強調數(shù)學學習的實踐性和探索性。
    四、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重視對課堂紀律的調控。一年級的學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為了克服這個缺點,鄭老師創(chuàng)設了以動物闖關游戲來激發(fā)學生好勝心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課堂中能注意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以小組為單位,畫智慧花,比賽哪一小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誰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靜”、“特別棒的習慣”等評價語,及時制止了學生愛動、坐不住的缺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為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外部條件。同時,老師還很注意一些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比如書寫習慣、數(shù)數(shù)順序習慣等。老師的語言也富有兒童化、趣味性,把學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術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觀察主題圖部分,能加強對數(shù)數(shù)的指導,先數(shù)什么,添上什么就是多少,這樣引導學生學會了按方位順序和類別進行數(shù)數(shù),滲透了有序的數(shù)學思想。
    六、及時評價,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學習成功的樂趣。學生完成一項任務,鄭老師都是及時熱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勵,如“真是聰明的孩子”、“很會學習的孩子”等,孩子們獲得了學習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1、數(shù)主題圖的方法,老師能引導學生逐步從無序到有序,重視學法的指導。我是這樣想,能不能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來數(shù)數(shù),先數(shù)前面5個學生,加上老師是6,再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就是7;也可以先數(shù)前面5位學生,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是6,再加上老師是7,體現(xiàn)數(shù)法的多樣化。
    2、基數(shù)與序數(shù)的區(qū)別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能不能在教學數(shù)魚缸之后,用學生自身的實例來進一步說明兩者的區(qū)別,比如可以讓7位學生站成一排,讓學生從在左往右或從右往左數(shù)的7位同學舉起手,第7位同學往前一步等,讓學生體會、理解7與第7的不同,也就是基數(shù)與序數(shù)的不同,這樣可能更容易突破難點。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三
    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的課堂走出,經過半年的一年級的課堂訓練,基本上在課堂常規(guī)上已經訓練的不錯,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高,在課堂上老師的激情也是比較高,老師的語言、老師的教態(tài)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了孩子當中。
    而針對這一節(jié)課的設計上以及孩子整體的掌握程度上來說,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首先是這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從常態(tài)上來說,我們基本上這節(jié)課是從周圍的生活中尋找這些常見的圖形,來引入這節(jié)課基本知識的學習,但是周老師這節(jié)課是以一張由圖形拼成的一張美麗的圖片來引入,接著就進入了正課——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這樣的理念應該說比較少見。而在聽取了周老師的解釋之后,周老師是想以此在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但是我們說我們的數(shù)學就是把一些復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在新知是在舊知深入的基礎上學習的話,以此才可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建立,而不是單純?yōu)榱私⑿屡f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很明顯這樣的引入給這節(jié)課的教學增添了難度,而由此因為這樣的問題,就像袁校長所說的因為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再次出現(xiàn),我們的數(shù)學老師有通讀小學數(shù)學青島版教材的必要。
    第二點,是關于本節(jié)課目標的確立。想讓孩子在一堂課上學到什么,我們就必須要明確這節(jié)課自己本身確立的目標。聽完課之后感覺周老師的這節(jié)課的任務并沒有完成,在評課之后知道了周老師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就是感知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圖性就是有這些基本的圖形拼成的,感知數(shù)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一個簡單的數(shù)學知識也是來源于生活之中,明確這一個基本的數(shù)學理念。聽了周老師的講解之后,感覺周老師這節(jié)課的目標沒有完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自己本身沒有把這節(jié)課的目標確立好。我們說課堂上的目標必須要確立在孩子本身的'基礎上,是在孩子已有的認知的基礎上,確立自己“三講三不講”的基本內容,就像這節(jié)課老師自己還沒有明確針對這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中重點講解的是哪些圖形,側重點是應該放在平行四邊形上,但是老師這一節(jié)課還沒有講解到平行四邊形。
    第三點,是本節(jié)課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我們說教學的策略就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制定,再次基礎上實施我們的教學策略,以此來掌握我們的知識。而這節(jié)課老師采取的幾個策略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有點適得其反,就像是在講解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講解,但是卻沒有講解清楚,而且導致了基本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第四點:課堂上孩子的達標度,因為前面設計的理念沒有搞清楚,在這基本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和采取的教學策略的原因,使得這節(jié)課上孩子基本上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稍微提升了一點,但是其他的任務基本上沒有掌握。
    第五點:結合袁校長所說的我們的數(shù)學學科應該培養(yǎng)基本的數(shù)學思維的能力,尤其是孩子上課回答問題說理的能力,這一點需要在平時的任何一堂課的教學中都是需要灌輸給孩子這樣的理念并且需要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這個能力,而真正孩子可以將這個能力養(yǎng)成的時候就是我們教學成功的時候。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四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本節(jié)課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jù),依據(jù)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涵著數(shù)學知識,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高老師的這節(jié)課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fā)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睆倪@個意義上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其參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從生活原型問題出發(fā),創(chuàng)設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滲透分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引出課題,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發(fā)展。
    面對低年級學生,高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chuàng)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xx小組的辦法真多”,“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語言,使學生感到置生于思維發(fā)展的自由天地中。
    在本節(jié)課中,高老師非常注重了“導”,如: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還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學具,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分鉛筆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標準分類,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總之,整節(jié)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注重挖掘教材內在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五
    周三早讀時間,我們數(shù)學組針對開學以來的常規(guī)進行了常規(guī)展評教研。
    數(shù)學組的老師們都很積極,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對我們機體常規(guī)的一次督促。我想我們不僅僅是為了一次檢查,更是為了老師們教學水平的進步,以學習他人的優(yōu)秀之處為目的,更好的成長自己,借鑒成為自己的。相信通過今天的常規(guī)展評,老師們會反思自己的常規(guī)。這次常規(guī)包含了教案、聽評課記錄、學習筆記、學生作業(yè)這四個方面的常規(guī)??吹嚼蠋焸兊慕贪概喌暮圹E,像xxx老師,xx老師,批閱認真。給人美感。由于是集體備課,所以備課上力求完美。一方面每位教師都能認真?zhèn)湔n:
    (1)少部分教師做到統(tǒng)觀全冊。均有超前備課。
    (2)書寫較以前規(guī)范,教學環(huán)節(jié)齊全,教學過程比較詳實,個別教師教案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抄襲教案的現(xiàn)象逐步減少。
    (3)備課從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及教學手段的運用能體現(xiàn)新的課改理念,能注重學法的指導。
    (4)集體備課基本能做到二次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寫的教學后感比前一段時間有所提高,少部分教師的課后反思能體現(xiàn)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新方法,能側重對自己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指導,并且還能對自己不得法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進行解剖。聽課記錄更是教師成長的捷徑,只有會聽評課,才會成長的更快,尤其是新教師。教師主動聽課、評課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并把精彩的瞬間記錄下來。作業(yè)方面,本次檢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作業(yè)設置適量、適度,均能及時批改作業(yè)。有等級有激勵的語言。學生作業(yè)中的錯題能及時更改。多數(shù)學生書寫比較認真,格式比較規(guī)范。教師批改記錄比較細致,能夠反映學生作業(yè)中的錯誤做法及糾正措施。像任忠艷老師的那叫一個漂亮,我想也與老師的面批面改離不開的;孟慧麗老師班的作業(yè)也很精彩,她告訴我說:讓學生用同一個顏色的鋼筆寫作業(yè),并且要求提前說到,那就沒有大問題了。看來要想學生的作業(yè)干凈整齊,那老師就要用心做到督促和要求共在。
    完成教學常規(guī)是對老師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實教學常規(guī)才能使教學工作得以正常有序開展的根本保證。只有搞好教學常規(guī)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學常規(guī)培養(yǎng)教師的基本功,決定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六
    今天,我聽了李老師執(zhí)教的一年級上冊的《識字3》。課堂上,老師有條不紊的組織,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狀態(tài)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根據(jù)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設置了闖三關。第一關:識詞關;第二關:讀文關;第三關:寫字關。根據(jù)一年級小學生表現(xiàn)心強烈的心理特點,教師設置的闖關游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加快了課堂節(jié)奏,而且學習效果非常好。
    在第一關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詞語,利用課件展示了公園的風景、游樂設施,讓學生邊看圖邊讀詞。在一輪又一輪的讀詞中,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這些詞,同時又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學習效率十分高。
    在學生讀了關于風景的`詞和游樂設施的詞后,教師都組織學生用“公園里有(),有(),還有(),真()呀!”的句式讓學生對所學的詞語進行運用,同時還以“教室”和“文具盒”為題材,讓學生鞏固這個句式。相信學生在以后遇到同樣的情境的時候,一定會對這個句式運用自如的。
    為了調節(jié)學習氣氛,放松學生的心情,教師和學生一起玩了拍手游戲。老師邊拍手,邊說:“轉轉轉,轉什么?”學生邊拍手邊回答:“轉轉轉,轉轉椅!”“開開開,開什么?”“開開開,開火車!”“鉆鉆鉆,鉆什么?”“鉆鉆鉆,鉆山洞!”……在愉快地游戲中,學生鞏固了所學內容。
    要說建議,我覺得教師在學生寫完生字后,應將學生寫得比較好的生字通過展臺展示出來,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書寫生字。同時應注意對發(fā)揮激勵評價對課堂氣氛、學習狀態(tài)的調控作用。
    我會將李老師課中適合我班學情的做法加以運用,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七
    張xx老師上的《美麗的田園》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綜合課,具有下面的特點:
    一是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畫面演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課堂的主要形式“創(chuàng)設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
    二是本節(jié)課引導學生從圖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問題意識,正如新課程強調要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
    三是教師注意傾聽學生發(fā)言,注意捕捉課堂資源,適度點拔,體現(xiàn)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
    四是充分體現(xiàn)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再分工合作,學生配合默契,我們可以看到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場面在課堂中涌動。
    俗語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見張緒老師在平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整堂課的設計與實施,以師生的情感為依托,以問題為中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線,教師能領悟課標,活化教材,并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課堂教學實際駕馭這堂課,體現(xiàn)了新課程教師的教育智慧的提升的功能。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八
    4月1日上午,xx市董xx小語名師工作室來到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xx九年制學校進行“送教送培”活動。本著學習的心態(tài),傾聽了2節(jié)課堂教學,下面就呂xx老師執(zhí)教的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談談自己的聽課感受。
    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社會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效率。具體到呂老師這節(jié)課來,我感受最深的是:隨文識字,讓生字從文中來,再回到文中去。
    一、新課標要求低年級語文識字要多識少寫,識寫分開,要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呂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能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謎語導入新課,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七律詩歌的押韻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將韻文配以《小星星》的音樂讓學生去唱等方式為學生營造有趣、寬松的學習氛圍,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huán)節(jié)。采取識字與讀文整合的方法,在各種情境中巧妙引導學生主動識字,從內心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成功、喜悅,還能注意在語言環(huán)境中教會孩子量詞的用法。
    二、新課標理念要求教師要更多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課堂隨機評價。本節(jié)課中師生之間的評價運用得當,激勵性語言評價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壩上,促使孩子們敢于大膽發(fā)言、大膽表現(xiàn)、積極思考。比如呂老師在教學“蒲扇”這個詞語時,能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扇”字的古文體像什么?這里有效的評價就激發(fā)了學生想象的空間,說話的欲望得以激發(fā),同時也是實踐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途徑。
    三、在這篇課文中還蘊藏了一個《牛郎織女》的故事,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學習“牛郎”和“織女”這兩個詞語的時候,呂老師通過講故事來引導孩子記憶詞語,孩子們聽故事時入心入腦,難得平心靜氣。在之后看圖說話時,孩子們的“說話”讓人耳目一新??梢?,在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故事來吸引孩子是很有效果的,是我們低年級老師應經常采用的教學手段之一。
    四、按照規(guī)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tài)度、審美趣味養(yǎng)成的過程。呂老師在寫字環(huán)節(jié)教學中能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用口訣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并能及時評價孩子書寫的不足與長處,在課堂中增強學生提筆即練字的意識,同時也落實了課標要求的“每堂課都要堅持練字10分鐘”的要求。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呂老師這節(jié)課中也有讓忖量的地方:
    1.時間分配是不是合理,前松后緊的課堂節(jié)奏擠占了孩子精心寫字的時間。
    2.從課堂因素來講,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呂老師在課堂上對于回答錯誤的孩子是不是應該多加引導。
    課堂教學不能只講進度而不要目標,只有點滴匯聚才能積沙成塔!
    一年級語文評課說課稿篇十九
    《識字3》是一組以介紹公園景物與設施的詞語串連起來組成的韻文。殷老師執(zhí)教時能將詞語與畫面和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很好地了解公園的景物和娛樂設施。
    教學亮點表現(xiàn)為:
    新課標明確提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教學時,殷老師以“趣”貫穿整節(jié)課,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多個有趣的情境,讓孩子們在情境和游戲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事物、認讀詞語、學習漢字。
    朗讀,是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種對話方式。指導朗讀時,殷老師充分利用多種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導讀)的形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朗讀的評價,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感悟。
    教學時,殷老師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值得學習。
    不足之處:
    由于一年級小朋友剛剛接觸漢字,因此要把識字和寫字結合起來,課堂上要手、腦、口并用。這節(jié)課只有“識”,沒有“寫”,略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