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限于文學作品,還可以包括對報刊、科技文章等的感悟和思考。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要對書中的內(nèi)容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我們可以通過拓展閱讀、細心分析和深入思考,逐漸梳理出自己對書中主題、人物、情節(jié)等方面的獨特見解。同時,要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清晰度,用自己的言語將讀書的心得感悟傳達給他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都t樓夢》是一部經(jīng)典的中國古代小說,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深為它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所吸引?!?984》是一部反烏托邦小說,它以其嚴肅的思想和深入的描寫讓我深受觸動?!豆げㄌ嘏c魔法石》是一部讓人陶醉的奇幻小說,它讓我感受到了魔法和友誼的力量。《活著》是一部描寫中國農(nóng)村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它讓我深感家庭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貴?!栋倌旯陋殹肥且徊砍錆M魔幻現(xiàn)實主義元素的拉丁美洲小說,它的獨特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上是我對一些書籍的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思考。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一
逼著讓自己把這本書看完了。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自虐的傾向。并不是書的內(nèi)容不好,而是各種理論,第一次接觸,生澀難懂。
尼采的一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并應用?!爸罏槭裁炊畹娜耍隳苌?。”
看到最后,作者并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該做什么,而是告訴我們?yōu)槭裁幢仨毮敲醋觥?BR> 應經(jīng)常思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要實現(xiàn)個人的意義就必須超越主觀的快樂,辦法是去做某件“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于某種事業(yè)或所愛的人”。
積極的態(tài)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jīng)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tài)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
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夠做到的,終究會實現(xiàn);每一個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經(jīng)驗都會帶來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二
有那么一段時間,也會自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想不起當時給了自己什么答案,但知道沒有找到最佳答案。
"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
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感,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
讀完弗蘭克爾的解釋和比喻,自己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和廣泛的理解。對這個問題就自己的認知,談一些想法。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三
“生命惟因其短,故應把它化入人類最壯麗的文明史中以獲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線段內(nèi)盡可能發(fā)出最大的光和熱。"生命需要去體會,體會其真實意義。如何體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chuàng)了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第二部分是意義療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號長告訴弗蘭克爾“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有個聲音告訴我1945年3月30號我們會得到解放。"號長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滿懷希望地告訴弗蘭克爾,他堅信3月30號自己會獲得解放。距離那天越來越近的時候,號長開始生病,高燒,3月30號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傷寒。而集中營里死亡率最高的時刻都在圣誕節(jié)前后。不是因為流行病,而是因為多數(shù)犯人都天真地以為能在圣誕節(jié)前回家,而隨著希望越來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削弱了犯人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了最終的死亡。要想恢復犯人內(nèi)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出,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希望可能會有破滅的一天,若把希望當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時,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會逐漸消失,最后直至死亡。
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便涉及到了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該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jīng)官能癥的能力。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誡也不是邏輯推理。治療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是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者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顆萎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老樹,也要撐起藍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億萬人中我并沒有多重要,也要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用正確的途徑,體會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的光彩。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四
本想起個合適的主標題,卻沒有找到。書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出版社把這本書的上架建議歸為“心靈、勵志”。
朋友送給我這本書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直到前些天才讀它。不免覺得應該早點翻看,可現(xiàn)在依然不晚。這本書至今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量達到1200萬冊。我讀的這本已是國內(nèi)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這些足以證明這本書的價值。寫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薦給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個人都有黑暗時刻,愿我們都能在那時找到一點屬于自己的光亮。
書在開始的時候這樣介紹作者——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只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學專業(yè)上的“意義療法”,而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占了全書的70%頁面。在我看來,那70%的經(jīng)歷本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第二部分的“方法論”只是讓此書錦上添花。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會思考,苦與樂應該只是相對的???,是沒有下限的。你感覺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為總有比我們還苦的人,我們自己也總會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極限的苦。書中第一部分快要結(jié)束的地方有這樣一個情景,受盡牢獄之災的人們終獲自由,可當有人問他們是否高興的時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說,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這是一個痛苦的結(jié)束,與另一個痛苦的開始,盡管這個痛苦是在重獲自由之后。而苦的對面,是樂。樂應該是有上限的,或者說,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平靜。就像書中所說:對于回家的犯人們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們經(jīng)受了那么多苦難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那種體驗有著無與倫比的美妙感覺。
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有與別人比較的心理,也經(jīng)??吹絼e人身上的比較現(xiàn)象。如果把比較分為兩種,一種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種是比誰更慘。向上的攀比多為讓別人認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為獲得別人的同情,后一種現(xiàn)象似乎更常見。這讓我想起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片段,為了進入華府當傭人比誰更慘。這種比較的結(jié)果,往往是感覺自己更慘了,帶著一種悲觀情緒循環(huán)往復。如果真的需要比較的話,集中營的那種生活,不,那不應該被稱為生活,那種狀態(tài)應該是人類所經(jīng)歷的極端之一。而弗蘭克爾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哪怕在最極端的惡劣處境中,“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BR> 我們每個人都將有著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沒有平的,也沒有直的。苦難與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過。書中集中營的經(jīng)歷,其實不過是一段人生縮影。對于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說,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壓倒。而這時——“我們要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包含著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huán)?!痹谧罱^望的時候,告訴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未竟的事業(yè)的責任書的第二部分講述“意義療法”。意義療法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義,最好的例證就是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義”那一小節(jié)的文章里做了標記。作者說,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一輩子很長,隨時都是挑戰(zhàn),每種挑戰(zhàn)都是一個意義,生命的意義實際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斷顛覆。所以,作者的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書中繼續(xù)闡述了“愛之意義”、“苦難之意義”、“超級意義”等內(nèi)容,不再描述。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內(nèi)容都對我們有用。而是某一章節(jié),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話,能讓你讀到此處時眼前一亮!最后,還是想分享幾句印象深刻的話語作為結(jié)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BR> “我的初衷很簡單,只是想通過具體的事例向讀者傳遞一種觀點——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BR>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BR>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五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群,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面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饑渴的驅(qū)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nèi)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本書后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shù)幸存者,并且是更極少數(shù)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借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構(gòu)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jié)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六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一名精神病學家,在執(zhí)業(yè)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關(guān)進了集中營,在最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渡過一段時間。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和平社會的人很難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營里的生活。當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是廣泛的幾種答案,諸如:有人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人死如燈滅;或者有人認為還有來世;也有人認為靈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種各樣。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意義觀,也就有了不同的行為動力。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沒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義的時候,生活可能還是原來的軌跡。一旦認知發(fā)生了改變,行為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世界總是充滿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關(guān)于生命的學說,終歸還要自己去選擇。無論我們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都會去賦予自己生命一些意義。
對于自己生命意義的堅持或許會在某些情況中發(fā)生變化。這就像當時的許多人在集中營里會徹底激發(fā)出本性來。
在這里沒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編號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懼,情感變得多余,麻木也成為了自我保護的應對措施。
對自己遭遇的解釋會讓人產(chǎn)生很多信念的震蕩,比如弗蘭克爾說“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集中營的生活是大多數(shù)被囚人員終其一生最痛苦的經(jīng)歷,這種痛苦也是最深入靈魂的,更是激發(fā)許多人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時的他們對于宗教的虔誠更是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對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憶或向往成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這個恐怖的環(huán)境中,一旦喪失活著的希望,很快就會死亡。饑餓折磨著每個被囚者,疾病纏繞著大多數(shù)人,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被不斷的挑戰(zhàn)。但是弗蘭克爾還是心懷希望,同命運抗爭,他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并采取正確的行動。這里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人性泯滅,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許是某個囚犯為更需要的人獻出僅存的半塊面包,或許是某個看守自費改善囚犯的生存條件等等。
在我們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中總會經(jīng)歷痛苦的事情,并且還很多,當我們能夠為痛苦找到意義的時候,痛苦就從無名變成了有名的代價,痛苦也就變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這種積極思想,不僅幫助了他挨過最艱難的日子更是對我們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啟發(f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都處在當下的人際關(guān)系當中,不在以后也不在過去,做決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說到這里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是負責任。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活得有意義。
負責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則就是放縱。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堅持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對于身處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讀。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七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nèi)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guān)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nèi)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內(nèi)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
當一個人領(lǐng)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jīng)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yè)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wǎng)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并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jīng)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獲更大的意義。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八
本書提出的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nèi)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納粹集中營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chǎn)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的事業(yè)時產(chǎn)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chǎn)品。
按照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上三個方面來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樣可以少些焦慮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暫時不在身邊,說不定哪天也會不期而遇。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九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yōu)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gòu)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quán)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
二是經(jīng)歷苦難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比如作者從集中營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義,就像跑步(當然這不能叫做苦難)當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雙腿發(fā)酸時,腦袋里其實想的只有怎么堅持下去,怎樣提高1秒的速度,怎樣多100米,不斷的堅持突破,你會發(fā)現(xiàn)大汗淋漓后的舒暢,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跑步如此的快樂,慢慢的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好,喔,這就是跑步的意義,大概可能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對于各類痛苦和不適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來越舒適的條件讓更多的人忘記了苦難的模樣,生命的意義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滿足。so,活著的意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一
用集中營的事實軌跡說話,前半平實、后半驚艷。
恰到好處的闡宗明義。
quote:
治療師就該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使患者擺脫虛無主義,而不是向其灌輸犬儒主義以對抗虛無主義。
(犬儒主義,古希臘四大學派之一,主張清心寡欲,鄙視榮華富貴,力倡回歸自然。)。
弗蘭克爾給那些追尋生存困境之答案的讀者提出一個關(guān)鍵性指令:
cento:
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當完成的意義。
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的擔憂是實現(xiàn)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diào)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欲望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和環(huán)境,在這一點上,它與心理分析分道揚鑣。
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他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權(quán)主義)。
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xiàn)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diào)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nèi)心去發(fā)現(xiàn),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
我將這種構(gòu)成特點表述為“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它表明了一個事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xiàn)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的他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所謂自我實現(xiàn),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說,自我實現(xiàn)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chǎn)品。
至此,我們已經(jīng)說明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忍受苦難。
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教導的那樣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無限意義。意義比邏輯要深刻得多。
本身沒有意義的事情,僅僅通過使其延續(xù)下去,并不能賦予其任何意義。
戈登·w.奧爾波特在《個人與宗教》一書說:“學會自嘲的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可能就學會了自我管理從而治愈。”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二
作為難得的真實題材,我為能看到這樣一本書而感激。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3年可謂,受盡苦楚。我曾經(jīng)看過一部美劇,有講述類似于他這樣的生活,于是在書的前半部分,我讀到不敢讀下去。我形容當時的心情是:壓抑著悲憫著,哭不出來的壓抑與窒息感。我為自己的反應感到奇怪,對于這替古人擔憂的舉動感到難以理解,我停下了書的閱讀,不斷反思,最終看到了自己的恐懼,這毫無緣由的恐懼。是我內(nèi)心的恐懼,讓我不能順利的流暢的讀下去。我不知道這恐懼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隨后做了自我調(diào)節(jié),又繼續(xù)閱讀下去。人們在做改變前,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種種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為一切就應當如此,或者他們更愿意使這一切看起來更合理化,讓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不上進”寬心。但是自由處處都在,它不會是一種擠壓感,就像空氣一樣,你以為滿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別也就這樣展現(xiàn)開來,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變,還是被自己的.枷鎖困住,寸步不前。我以為弗蘭克爾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們看到了他的卓越,還有他為人類社會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當上帝給我們一個磨難的時候,就是給我們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一個思考的機會,一個改變的機會,一個更有作為的機會,一個活出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三
作者之所以能夠活下來除了作者自身的求生意志、自我保護本能外,最重要的是運氣使然,可能是上蒼讓他活著寫出這本書,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作者本身是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專家,所以在進入集中營后是帶著實驗的心理去的,作者從內(nèi)心深處把集中營的生活當成體驗,通過親身體驗記錄感受,進而總結(jié)提升為理論,因此集中營這些非人的苦痛從未真正進入到作者心里,或者說作者壓根兒沒把這當回事兒,作者大部分注意力都在集中營犯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上,故而這也保護了作者,使其內(nèi)心深處免于受傷害。
感受之二就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要寄希望于未來,向前看,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在惡劣環(huán)境中,把自己的思想抽離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及所處的環(huán)境,可以減輕痛苦。在惡劣環(huán)境中,為了活下去,有必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比如阿諛奉承、學會傾聽、展示自己的才藝技能等。在惡劣環(huán)境下,人們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精力關(guān)注別人,對別人遭受的痛苦漠不關(guān)心、無動于衷,只有自己衣食無憂了才會關(guān)注社會的發(fā)展和別人的生存狀態(tài)。身處惡劣環(huán)境時,要學會轉(zhuǎn)念,例如你很愛的一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你無法接受,你痛不欲生,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你先離開了這個世界而ta卻活著,那ta該有多難受呀,所以你活著,ta離開了,你代替ta承受了這錐心之痛,這就是你愛ta的一種方式。一旦找到了痛苦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在心里祈禱,我現(xiàn)在心甘情愿的受苦是為了家里人不再受苦,這個時候你忍受痛苦就有了意義。在惡劣的壞境中,做最壞的打算,心就會變得坦然,輕松自在。比如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反正大家可能隨時會死去,那就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用無所謂的心態(tài)去生活吧,不必恐懼,不必憂煩,大不了就是一死嘛!另外,當你足夠餓、足夠困時,無論食物怎樣都會吃,無論外在環(huán)境怎樣都會睡著,所以說當?shù)靡钟舭Y睡不著時就去運動去勞動,直到累癱就會自動睡著。
感受三,從宇宙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毫無意義。大部分人為了孩子活著,沒有孩子根本活不下去,從沒想過自己的生命該去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但是生而為人,總不能浪費這一生吧!所以作者給出了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guān)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自認為前兩者不過是為了對抗生命的無聊,后者則不過是為了延續(xù)生命不得不做而已。作者說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的幫助別人活下去。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責任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每個人每個階段的任務都是不同的。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擔責任??梢娚鼘嵖?,普通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歷劫來的。
最后一個感受就是不了解真實情況,不要隨意揣測別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一個快要退休的老同事,自己每天無所事事,把生活過得了無生趣,每天的日子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卻反過來說我年紀輕輕每天不去社交只工作鍛煉看書,感覺我的日子好無聊。我只能呵呵,心里總想著你那樣的日子過一天和過十年有什么區(qū)別,每天無所事事的活著跟死了有什么區(qū)別。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性丑陋的一面就是看到別人比我慘,我就暗自得意,并不由自主的會感到高興,感到幸福,苦不苦、幸福不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最終是自主決定的,他現(xiàn)在成為什么,在天賦與環(huán)境的限度內(nèi),都是自主決定的結(jié)果。生命是有意義的,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guān)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即使在惡劣環(huán)境中,一定要轉(zhuǎn)換觀念,超越自我,向前看,寄希望于未來。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四
該書前面內(nèi)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zhàn),雖然內(nèi)容沒有涉及過于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huán)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培養(yǎng)幽默感并以一種幽默的態(tài)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shù)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后迎接著苦難,我們繼續(xù)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著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說:“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著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著,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五
用集中營的事實軌跡說話,前半平實、后半驚艷。
恰到好處的闡宗明義。
quote:
治療師就該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使患者擺脫虛無主義,而不是向其灌輸犬儒主義以對抗虛無主義。
(犬儒主義,古希臘四大學派之一,主張清心寡欲,鄙視榮華富貴,力倡回歸自然。)。
弗蘭克爾給那些追尋生存困境之答案的讀者提出一個關(guān)鍵性指令:
他不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而是告訴人們?yōu)槭裁此麄儽仨毮敲醋觥?BR> cento:
意義療法。
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當完成的意義。
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的擔憂是實現(xiàn)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diào)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欲望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和環(huán)境,在這一點上,它與心理分析分道揚鑣。
存在之虛無。
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他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權(quán)主義)。
存在之本質(zhì)。
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xiàn)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diào)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nèi)心去發(fā)現(xiàn),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
我將這種構(gòu)成特點表述為“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它表明了一個事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xiàn)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的他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所謂自我實現(xiàn),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說,自我實現(xiàn)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chǎn)品。
至此,我們已經(jīng)說明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愛之意義。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忍受苦難。
超級意義。
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教導的那樣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無限意義。意義比邏輯要深刻得多。
本身沒有意義的事情,僅僅通過使其延續(xù)下去,并不能賦予其任何意義。
作為一項技術(shù)的意義療法。
戈登?w.奧爾波特在《個人與宗教》一書說:“學會自嘲的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可能就學會了自我管理從而治愈?!?BR> 對泛決定論的批評。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六
向上成長,四溢花香。
向陽花開,迎接新時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籍猶太作者,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自傳體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弗蘭克爾被認為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lǐng)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這本書曾經(jīng)感動千萬人,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正如弗蘭克爾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BR> 弗蘭克爾在本書中闡述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弗蘭克爾自己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這是無法復制的的地獄經(jīng)歷,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弗蘭克爾認為,哪怕在集中營里經(jīng)歷了殺戮、恐懼,進而變得冷漠、遲鈍,甚至很多人舍棄了人性只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夠在絕境下選擇自己的行為。他說:“我們這些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給了別人的人。這些人在數(shù)量上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蘭克爾就具體闡述了意義療法。他認為人類必須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追尋意義的過程。意義療法認為人們應當明白自己的意義所在,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在人的一生中,愛具有意義,苦難也具有意義。盡管苦難本身并不能帶來積極的意義,但是人們對待苦難的方式賦予了將苦難轉(zhuǎn)化為成就的機會。生命是短暫的,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舍棄它。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jīng)思考人生的意義,但很少有人能夠想得清楚明白?;蛘哒f,人一生都處在不斷追尋自己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弗蘭克爾因為他獨有的人生經(jīng)歷,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徹。但就像書中所說:存在之本質(zhì)就是責任,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擔的一部分責任,所以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要我們能找到了一個合適自己的切入角度,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生活,承擔起責任,我們就完成了自我實現(xiàn)。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七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封面上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時,我開始覺得這將會是一本沒完沒了,又枯燥又無聊的書。可是這本書卻顛覆了我的想象。
弗蘭克爾,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猶太人。二戰(zhàn)納粹時期,他和他的家人全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哥哥,妻子,父母全都死于毒氣室,全家只剩他和妹妹。當大部分人都對生活失去希望,自暴自棄時,弗蘭克爾卻在這地獄般的集中營里樂觀的活了下來,也幫助了他身邊的許多猶太人擺脫了輕生的想法。不僅如此,他出來以后還開創(chuàng)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了更多人找到再生的意義。
這本書里有一個句子,“為什么人類什么都能適應呢?”,這句話成為了整本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钪囊饬x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還記得書中他寫道,我問那些曾經(jīng)受過極度折磨或痛苦的人:“你當時為什么不自殺?”,雖然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大不相同,有的說,因為自己的女兒,不舍得讓他們自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有的說,有些美好的回憶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也就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還有的說,因為他們被人需要著,所以堅持了過來。雖然這些原因都不一樣,可是活下來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被需要或者被懷念。
“人無論遭遇任何困境,都能適應得了?!边@是我覺得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句話。起初我看到這句話感覺十分的不可思議,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么多猶太人被抓進去之前,他們有的是醫(yī)生,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廚師……誰都沒想過自己將會被關(guān)在一個如同地獄般的地方,一關(guān)就是幾年??墒撬腥硕紭O其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生活,因為他們想活下去,他們也有活著的意義。
最后,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后,受到作者的啟發(fā),我也能盡快準確的找到我的生命的意義,要明白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什么,對周圍的人有什么幫助,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后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要想著克服而不是放棄。雖然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比二戰(zhàn)時期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好太多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我也要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找到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實現(xiàn)它,甚至幫助更多的人。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八
今天要推薦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職業(yè):維也納普利克里尼克醫(yī)院神經(jīng)官能癥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義》名列“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列。
作者作為一個猶太人,通過自己在二戰(zhàn)集中營親身經(jīng)歷的苦難來講述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意義能讓人堅強的生存下來,也能讓苦痛得到解釋從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傷,或者你沉浸在過往的悲傷中不能自拔,我推薦你看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果你能為悲傷找到一個意義,那將能極大的緩解你的悲傷,讓你從悲傷中自拔出來,復返樂觀。
如果你處于迷惘,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定義一個意義,前去追求,事業(yè)愛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懼某件事而無法面對,請你加倍的虛擬恐懼去面對。如果你過于期盼某件事而無法達到,那請你遺忘目的去關(guān)注于事情的過程。如果你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痛苦,那痛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經(jīng)歷的財富,讓你更加無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處在內(nèi)疚當中,那請去擔當,承擔應負的責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對死亡,請?zhí)谷幻鎸?。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請正確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確的看待老人的死亡,這是不可逆轉(zhuǎn)的,不要因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視,因為他們也曾經(jīng)和你一樣成功過,因為你的未來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傷痛、分別、離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應該竭盡全力。而那些已經(jīng)過去或無法避免的,只能正確面對,賦予它以意義,以撫慰自己的內(nèi)心善待身邊人。對未來應該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對每一天的開始,愿你與我都能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九
再次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心理狀態(tài)。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jīng)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xiàn)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于極端環(huán)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于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xiàn)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貞浤茏屛抑販剡^去所發(fā)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么走到現(xiàn)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于環(huán)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獲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jīng)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二十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jīng)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否則寫不出這么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nèi)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guān)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nèi)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nèi)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lǐng)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jīng)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yè)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tài)度上來個根本的轉(zhuǎn)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zhì)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一
逼著讓自己把這本書看完了。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自虐的傾向。并不是書的內(nèi)容不好,而是各種理論,第一次接觸,生澀難懂。
尼采的一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并應用?!爸罏槭裁炊畹娜耍隳苌?。”
看到最后,作者并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該做什么,而是告訴我們?yōu)槭裁幢仨毮敲醋觥?BR> 應經(jīng)常思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要實現(xiàn)個人的意義就必須超越主觀的快樂,辦法是去做某件“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于某種事業(yè)或所愛的人”。
積極的態(tài)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jīng)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tài)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
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夠做到的,終究會實現(xiàn);每一個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經(jīng)驗都會帶來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二
有那么一段時間,也會自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想不起當時給了自己什么答案,但知道沒有找到最佳答案。
"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
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感,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
讀完弗蘭克爾的解釋和比喻,自己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和廣泛的理解。對這個問題就自己的認知,談一些想法。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三
“生命惟因其短,故應把它化入人類最壯麗的文明史中以獲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線段內(nèi)盡可能發(fā)出最大的光和熱。"生命需要去體會,體會其真實意義。如何體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chuàng)了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第二部分是意義療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號長告訴弗蘭克爾“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有個聲音告訴我1945年3月30號我們會得到解放。"號長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滿懷希望地告訴弗蘭克爾,他堅信3月30號自己會獲得解放。距離那天越來越近的時候,號長開始生病,高燒,3月30號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傷寒。而集中營里死亡率最高的時刻都在圣誕節(jié)前后。不是因為流行病,而是因為多數(shù)犯人都天真地以為能在圣誕節(jié)前回家,而隨著希望越來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削弱了犯人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了最終的死亡。要想恢復犯人內(nèi)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出,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希望可能會有破滅的一天,若把希望當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時,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會逐漸消失,最后直至死亡。
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便涉及到了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該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jīng)官能癥的能力。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誡也不是邏輯推理。治療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是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者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顆萎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老樹,也要撐起藍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億萬人中我并沒有多重要,也要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用正確的途徑,體會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的光彩。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四
本想起個合適的主標題,卻沒有找到。書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出版社把這本書的上架建議歸為“心靈、勵志”。
朋友送給我這本書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直到前些天才讀它。不免覺得應該早點翻看,可現(xiàn)在依然不晚。這本書至今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量達到1200萬冊。我讀的這本已是國內(nèi)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這些足以證明這本書的價值。寫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薦給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個人都有黑暗時刻,愿我們都能在那時找到一點屬于自己的光亮。
書在開始的時候這樣介紹作者——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只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學專業(yè)上的“意義療法”,而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占了全書的70%頁面。在我看來,那70%的經(jīng)歷本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第二部分的“方法論”只是讓此書錦上添花。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會思考,苦與樂應該只是相對的???,是沒有下限的。你感覺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為總有比我們還苦的人,我們自己也總會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極限的苦。書中第一部分快要結(jié)束的地方有這樣一個情景,受盡牢獄之災的人們終獲自由,可當有人問他們是否高興的時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說,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這是一個痛苦的結(jié)束,與另一個痛苦的開始,盡管這個痛苦是在重獲自由之后。而苦的對面,是樂。樂應該是有上限的,或者說,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平靜。就像書中所說:對于回家的犯人們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們經(jīng)受了那么多苦難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那種體驗有著無與倫比的美妙感覺。
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有與別人比較的心理,也經(jīng)??吹絼e人身上的比較現(xiàn)象。如果把比較分為兩種,一種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種是比誰更慘。向上的攀比多為讓別人認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為獲得別人的同情,后一種現(xiàn)象似乎更常見。這讓我想起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片段,為了進入華府當傭人比誰更慘。這種比較的結(jié)果,往往是感覺自己更慘了,帶著一種悲觀情緒循環(huán)往復。如果真的需要比較的話,集中營的那種生活,不,那不應該被稱為生活,那種狀態(tài)應該是人類所經(jīng)歷的極端之一。而弗蘭克爾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哪怕在最極端的惡劣處境中,“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BR> 我們每個人都將有著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沒有平的,也沒有直的。苦難與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過。書中集中營的經(jīng)歷,其實不過是一段人生縮影。對于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說,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壓倒。而這時——“我們要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包含著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huán)?!痹谧罱^望的時候,告訴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未竟的事業(yè)的責任書的第二部分講述“意義療法”。意義療法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義,最好的例證就是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義”那一小節(jié)的文章里做了標記。作者說,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一輩子很長,隨時都是挑戰(zhàn),每種挑戰(zhàn)都是一個意義,生命的意義實際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斷顛覆。所以,作者的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書中繼續(xù)闡述了“愛之意義”、“苦難之意義”、“超級意義”等內(nèi)容,不再描述。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內(nèi)容都對我們有用。而是某一章節(jié),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話,能讓你讀到此處時眼前一亮!最后,還是想分享幾句印象深刻的話語作為結(jié)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BR> “我的初衷很簡單,只是想通過具體的事例向讀者傳遞一種觀點——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BR>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BR>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五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群,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面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饑渴的驅(qū)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nèi)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本書后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shù)幸存者,并且是更極少數(shù)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借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構(gòu)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jié)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六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一名精神病學家,在執(zhí)業(yè)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關(guān)進了集中營,在最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渡過一段時間。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和平社會的人很難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營里的生活。當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是廣泛的幾種答案,諸如:有人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人死如燈滅;或者有人認為還有來世;也有人認為靈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種各樣。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意義觀,也就有了不同的行為動力。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沒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義的時候,生活可能還是原來的軌跡。一旦認知發(fā)生了改變,行為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世界總是充滿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關(guān)于生命的學說,終歸還要自己去選擇。無論我們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都會去賦予自己生命一些意義。
對于自己生命意義的堅持或許會在某些情況中發(fā)生變化。這就像當時的許多人在集中營里會徹底激發(fā)出本性來。
在這里沒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編號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懼,情感變得多余,麻木也成為了自我保護的應對措施。
對自己遭遇的解釋會讓人產(chǎn)生很多信念的震蕩,比如弗蘭克爾說“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集中營的生活是大多數(shù)被囚人員終其一生最痛苦的經(jīng)歷,這種痛苦也是最深入靈魂的,更是激發(fā)許多人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時的他們對于宗教的虔誠更是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對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憶或向往成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這個恐怖的環(huán)境中,一旦喪失活著的希望,很快就會死亡。饑餓折磨著每個被囚者,疾病纏繞著大多數(shù)人,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被不斷的挑戰(zhàn)。但是弗蘭克爾還是心懷希望,同命運抗爭,他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并采取正確的行動。這里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人性泯滅,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許是某個囚犯為更需要的人獻出僅存的半塊面包,或許是某個看守自費改善囚犯的生存條件等等。
在我們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中總會經(jīng)歷痛苦的事情,并且還很多,當我們能夠為痛苦找到意義的時候,痛苦就從無名變成了有名的代價,痛苦也就變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這種積極思想,不僅幫助了他挨過最艱難的日子更是對我們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啟發(f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都處在當下的人際關(guān)系當中,不在以后也不在過去,做決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說到這里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是負責任。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活得有意義。
負責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則就是放縱。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堅持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對于身處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讀。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七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nèi)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guān)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nèi)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內(nèi)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
當一個人領(lǐng)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jīng)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yè)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wǎng)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并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jīng)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獲更大的意義。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八
本書提出的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nèi)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納粹集中營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chǎn)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的事業(yè)時產(chǎn)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chǎn)品。
按照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上三個方面來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樣可以少些焦慮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暫時不在身邊,說不定哪天也會不期而遇。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九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yōu)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gòu)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quán)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
二是經(jīng)歷苦難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比如作者從集中營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義,就像跑步(當然這不能叫做苦難)當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雙腿發(fā)酸時,腦袋里其實想的只有怎么堅持下去,怎樣提高1秒的速度,怎樣多100米,不斷的堅持突破,你會發(fā)現(xiàn)大汗淋漓后的舒暢,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跑步如此的快樂,慢慢的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好,喔,這就是跑步的意義,大概可能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對于各類痛苦和不適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來越舒適的條件讓更多的人忘記了苦難的模樣,生命的意義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滿足。so,活著的意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一
用集中營的事實軌跡說話,前半平實、后半驚艷。
恰到好處的闡宗明義。
quote:
治療師就該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使患者擺脫虛無主義,而不是向其灌輸犬儒主義以對抗虛無主義。
(犬儒主義,古希臘四大學派之一,主張清心寡欲,鄙視榮華富貴,力倡回歸自然。)。
弗蘭克爾給那些追尋生存困境之答案的讀者提出一個關(guān)鍵性指令:
cento:
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當完成的意義。
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的擔憂是實現(xiàn)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diào)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欲望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和環(huán)境,在這一點上,它與心理分析分道揚鑣。
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他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權(quán)主義)。
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xiàn)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diào)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nèi)心去發(fā)現(xiàn),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
我將這種構(gòu)成特點表述為“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它表明了一個事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xiàn)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的他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所謂自我實現(xiàn),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說,自我實現(xiàn)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chǎn)品。
至此,我們已經(jīng)說明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忍受苦難。
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教導的那樣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無限意義。意義比邏輯要深刻得多。
本身沒有意義的事情,僅僅通過使其延續(xù)下去,并不能賦予其任何意義。
戈登·w.奧爾波特在《個人與宗教》一書說:“學會自嘲的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可能就學會了自我管理從而治愈。”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二
作為難得的真實題材,我為能看到這樣一本書而感激。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3年可謂,受盡苦楚。我曾經(jīng)看過一部美劇,有講述類似于他這樣的生活,于是在書的前半部分,我讀到不敢讀下去。我形容當時的心情是:壓抑著悲憫著,哭不出來的壓抑與窒息感。我為自己的反應感到奇怪,對于這替古人擔憂的舉動感到難以理解,我停下了書的閱讀,不斷反思,最終看到了自己的恐懼,這毫無緣由的恐懼。是我內(nèi)心的恐懼,讓我不能順利的流暢的讀下去。我不知道這恐懼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隨后做了自我調(diào)節(jié),又繼續(xù)閱讀下去。人們在做改變前,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種種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為一切就應當如此,或者他們更愿意使這一切看起來更合理化,讓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不上進”寬心。但是自由處處都在,它不會是一種擠壓感,就像空氣一樣,你以為滿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別也就這樣展現(xiàn)開來,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變,還是被自己的.枷鎖困住,寸步不前。我以為弗蘭克爾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們看到了他的卓越,還有他為人類社會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當上帝給我們一個磨難的時候,就是給我們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一個思考的機會,一個改變的機會,一個更有作為的機會,一個活出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三
作者之所以能夠活下來除了作者自身的求生意志、自我保護本能外,最重要的是運氣使然,可能是上蒼讓他活著寫出這本書,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作者本身是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專家,所以在進入集中營后是帶著實驗的心理去的,作者從內(nèi)心深處把集中營的生活當成體驗,通過親身體驗記錄感受,進而總結(jié)提升為理論,因此集中營這些非人的苦痛從未真正進入到作者心里,或者說作者壓根兒沒把這當回事兒,作者大部分注意力都在集中營犯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上,故而這也保護了作者,使其內(nèi)心深處免于受傷害。
感受之二就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要寄希望于未來,向前看,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在惡劣環(huán)境中,把自己的思想抽離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及所處的環(huán)境,可以減輕痛苦。在惡劣環(huán)境中,為了活下去,有必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比如阿諛奉承、學會傾聽、展示自己的才藝技能等。在惡劣環(huán)境下,人們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精力關(guān)注別人,對別人遭受的痛苦漠不關(guān)心、無動于衷,只有自己衣食無憂了才會關(guān)注社會的發(fā)展和別人的生存狀態(tài)。身處惡劣環(huán)境時,要學會轉(zhuǎn)念,例如你很愛的一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你無法接受,你痛不欲生,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你先離開了這個世界而ta卻活著,那ta該有多難受呀,所以你活著,ta離開了,你代替ta承受了這錐心之痛,這就是你愛ta的一種方式。一旦找到了痛苦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在心里祈禱,我現(xiàn)在心甘情愿的受苦是為了家里人不再受苦,這個時候你忍受痛苦就有了意義。在惡劣的壞境中,做最壞的打算,心就會變得坦然,輕松自在。比如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反正大家可能隨時會死去,那就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用無所謂的心態(tài)去生活吧,不必恐懼,不必憂煩,大不了就是一死嘛!另外,當你足夠餓、足夠困時,無論食物怎樣都會吃,無論外在環(huán)境怎樣都會睡著,所以說當?shù)靡钟舭Y睡不著時就去運動去勞動,直到累癱就會自動睡著。
感受三,從宇宙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毫無意義。大部分人為了孩子活著,沒有孩子根本活不下去,從沒想過自己的生命該去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但是生而為人,總不能浪費這一生吧!所以作者給出了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guān)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自認為前兩者不過是為了對抗生命的無聊,后者則不過是為了延續(xù)生命不得不做而已。作者說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的幫助別人活下去。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責任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每個人每個階段的任務都是不同的。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擔責任??梢娚鼘嵖?,普通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歷劫來的。
最后一個感受就是不了解真實情況,不要隨意揣測別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一個快要退休的老同事,自己每天無所事事,把生活過得了無生趣,每天的日子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卻反過來說我年紀輕輕每天不去社交只工作鍛煉看書,感覺我的日子好無聊。我只能呵呵,心里總想著你那樣的日子過一天和過十年有什么區(qū)別,每天無所事事的活著跟死了有什么區(qū)別。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性丑陋的一面就是看到別人比我慘,我就暗自得意,并不由自主的會感到高興,感到幸福,苦不苦、幸福不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最終是自主決定的,他現(xiàn)在成為什么,在天賦與環(huán)境的限度內(nèi),都是自主決定的結(jié)果。生命是有意義的,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guān)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即使在惡劣環(huán)境中,一定要轉(zhuǎn)換觀念,超越自我,向前看,寄希望于未來。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四
該書前面內(nèi)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zhàn),雖然內(nèi)容沒有涉及過于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huán)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培養(yǎng)幽默感并以一種幽默的態(tài)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shù)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后迎接著苦難,我們繼續(xù)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著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說:“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著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著,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五
用集中營的事實軌跡說話,前半平實、后半驚艷。
恰到好處的闡宗明義。
quote:
治療師就該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使患者擺脫虛無主義,而不是向其灌輸犬儒主義以對抗虛無主義。
(犬儒主義,古希臘四大學派之一,主張清心寡欲,鄙視榮華富貴,力倡回歸自然。)。
弗蘭克爾給那些追尋生存困境之答案的讀者提出一個關(guān)鍵性指令:
他不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而是告訴人們?yōu)槭裁此麄儽仨毮敲醋觥?BR> cento:
意義療法。
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當完成的意義。
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的擔憂是實現(xiàn)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diào)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欲望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和環(huán)境,在這一點上,它與心理分析分道揚鑣。
存在之虛無。
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他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權(quán)主義)。
存在之本質(zhì)。
我們說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xiàn)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diào)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nèi)心去發(fā)現(xiàn),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
我將這種構(gòu)成特點表述為“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它表明了一個事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xiàn)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的他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所謂自我實現(xiàn),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說,自我實現(xiàn)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chǎn)品。
至此,我們已經(jīng)說明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愛之意義。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忍受苦難。
超級意義。
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教導的那樣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無限意義。意義比邏輯要深刻得多。
本身沒有意義的事情,僅僅通過使其延續(xù)下去,并不能賦予其任何意義。
作為一項技術(shù)的意義療法。
戈登?w.奧爾波特在《個人與宗教》一書說:“學會自嘲的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可能就學會了自我管理從而治愈?!?BR> 對泛決定論的批評。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六
向上成長,四溢花香。
向陽花開,迎接新時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籍猶太作者,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自傳體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弗蘭克爾被認為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lǐng)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這本書曾經(jīng)感動千萬人,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正如弗蘭克爾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BR> 弗蘭克爾在本書中闡述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弗蘭克爾自己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這是無法復制的的地獄經(jīng)歷,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弗蘭克爾認為,哪怕在集中營里經(jīng)歷了殺戮、恐懼,進而變得冷漠、遲鈍,甚至很多人舍棄了人性只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夠在絕境下選擇自己的行為。他說:“我們這些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給了別人的人。這些人在數(shù)量上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蘭克爾就具體闡述了意義療法。他認為人類必須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追尋意義的過程。意義療法認為人們應當明白自己的意義所在,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在人的一生中,愛具有意義,苦難也具有意義。盡管苦難本身并不能帶來積極的意義,但是人們對待苦難的方式賦予了將苦難轉(zhuǎn)化為成就的機會。生命是短暫的,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舍棄它。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jīng)思考人生的意義,但很少有人能夠想得清楚明白?;蛘哒f,人一生都處在不斷追尋自己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弗蘭克爾因為他獨有的人生經(jīng)歷,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徹。但就像書中所說:存在之本質(zhì)就是責任,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擔的一部分責任,所以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要我們能找到了一個合適自己的切入角度,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生活,承擔起責任,我們就完成了自我實現(xiàn)。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七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封面上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時,我開始覺得這將會是一本沒完沒了,又枯燥又無聊的書。可是這本書卻顛覆了我的想象。
弗蘭克爾,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猶太人。二戰(zhàn)納粹時期,他和他的家人全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哥哥,妻子,父母全都死于毒氣室,全家只剩他和妹妹。當大部分人都對生活失去希望,自暴自棄時,弗蘭克爾卻在這地獄般的集中營里樂觀的活了下來,也幫助了他身邊的許多猶太人擺脫了輕生的想法。不僅如此,他出來以后還開創(chuàng)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了更多人找到再生的意義。
這本書里有一個句子,“為什么人類什么都能適應呢?”,這句話成為了整本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钪囊饬x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還記得書中他寫道,我問那些曾經(jīng)受過極度折磨或痛苦的人:“你當時為什么不自殺?”,雖然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大不相同,有的說,因為自己的女兒,不舍得讓他們自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有的說,有些美好的回憶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也就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還有的說,因為他們被人需要著,所以堅持了過來。雖然這些原因都不一樣,可是活下來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被需要或者被懷念。
“人無論遭遇任何困境,都能適應得了?!边@是我覺得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句話。起初我看到這句話感覺十分的不可思議,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么多猶太人被抓進去之前,他們有的是醫(yī)生,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廚師……誰都沒想過自己將會被關(guān)在一個如同地獄般的地方,一關(guān)就是幾年??墒撬腥硕紭O其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生活,因為他們想活下去,他們也有活著的意義。
最后,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后,受到作者的啟發(fā),我也能盡快準確的找到我的生命的意義,要明白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什么,對周圍的人有什么幫助,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后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要想著克服而不是放棄。雖然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比二戰(zhàn)時期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好太多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我也要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找到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實現(xiàn)它,甚至幫助更多的人。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八
今天要推薦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職業(yè):維也納普利克里尼克醫(yī)院神經(jīng)官能癥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義》名列“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列。
作者作為一個猶太人,通過自己在二戰(zhàn)集中營親身經(jīng)歷的苦難來講述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意義能讓人堅強的生存下來,也能讓苦痛得到解釋從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傷,或者你沉浸在過往的悲傷中不能自拔,我推薦你看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果你能為悲傷找到一個意義,那將能極大的緩解你的悲傷,讓你從悲傷中自拔出來,復返樂觀。
如果你處于迷惘,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定義一個意義,前去追求,事業(yè)愛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懼某件事而無法面對,請你加倍的虛擬恐懼去面對。如果你過于期盼某件事而無法達到,那請你遺忘目的去關(guān)注于事情的過程。如果你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痛苦,那痛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經(jīng)歷的財富,讓你更加無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處在內(nèi)疚當中,那請去擔當,承擔應負的責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對死亡,請?zhí)谷幻鎸?。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請正確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確的看待老人的死亡,這是不可逆轉(zhuǎn)的,不要因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視,因為他們也曾經(jīng)和你一樣成功過,因為你的未來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傷痛、分別、離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應該竭盡全力。而那些已經(jīng)過去或無法避免的,只能正確面對,賦予它以意義,以撫慰自己的內(nèi)心善待身邊人。對未來應該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對每一天的開始,愿你與我都能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十九
再次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心理狀態(tài)。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jīng)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xiàn)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于極端環(huán)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于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xiàn)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貞浤茏屛抑販剡^去所發(fā)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么走到現(xiàn)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于環(huán)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獲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jīng)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
品讀活出生命的意義個人讀后感篇二十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jīng)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否則寫不出這么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nèi)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guān)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nèi)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nèi)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lǐng)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jīng)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yè)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tài)度上來個根本的轉(zhuǎn)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zhì)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