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熱門13篇)

字號:

    總結讓我們明白,成功的背后往往有著無數(shù)的付出和努力。寫總結時要注重審題,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遵循寫作規(guī)范和要求,做到準確、簡潔、明了。以下是哲學家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啟示,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一
    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
    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議政,用藝術形象來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
    語言揣摩。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結構嚴謹,寓意深刻。由于學生與那個時代相隔很遠,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上葟膬蓚€方面人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首先,可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引出本文,用詩中所表現(xiàn)的主題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感情強烈的特點。看看這樣的特點與作者感情的抒發(fā)是如何統(tǒng)一在一起的。
    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理解內(nèi)容。
    2課時。
    一、預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二、導入。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饼徸哉涞摹兑押ルs詩》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館記》。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誦讀。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語言表層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產(chǎn)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chǎn)地:“江寧之龍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比缓蠊P鋒一轉,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chǎn)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是,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于是,他們暗通關節(jié),讓第三者來轉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坝栀徣倥琛倍笆寞熤?,可見其行動的果斷;“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
    教學時可用問題引導:
    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nèi)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BR>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nèi)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nèi)容,如:“或曰:……密則無態(tài)?!?BR>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xiàn)象,作者的表現(xiàn)是什么?
    ——泣療貯。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5.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nèi)容。
    六、熟讀。
    學生熟讀成誦。
    七、作業(yè)。
    1.辨析下面多義詞的詞義。(課后練習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讓,命令)。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驅使)。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重病)。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有?。?BR>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使……?。?。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縛(解開,解下)。
    后雖經(jīng)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解釋)。
    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緩和)。
    [本]。
    予本非文人畫士(本來,原本)。
    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根本,基礎)。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考察,推究)。
    [窮]。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使窮盡,用盡)。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完結.終了)。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走到盡頭)。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不得志)。
    2.課后練習一。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說梅,有沒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tǒng)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坝幸晕娜水嬍抗埋敝[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jù)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yè)。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翱v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fā)展?!氨貜椭?,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tài)。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的。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與他的《已亥雜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2.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層意義和言外之意:
    梅人才。
    病梅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封建統(tǒng)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yǎng)、遏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豢養(yǎng)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愿望:誓、必、甘、窮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3.抽查課后練習一的完成情況。
    根據(jù)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引用的話有什么作用?作者為什么說“固也”?)。
    三句引用的話,表面是說明一些人對梅的審美標準,實際上是影射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他們扼殺那些有才能、有骨氣的正直的人,專門選用那些邪佞、毫無生氣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折關系:先退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然后逐步轉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土”利用這種審美觀的險惡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
    (2)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實際正是文入畫士的幫兇,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斫其正……遏其生氣”,這些殘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卑鄙伎倆,他們迫害有才能、有作為、有骨氣的人才,所企求的則是一些卑鄙無恥、唯唯諾諾的奴才。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這幾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嗚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ㄟ@段話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不容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會受到他們的攻擊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襯托出他堅定地追求個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5.作者為什么采用隱晦的手法?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促進學生理解。
    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之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龔自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敏銳地預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對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烈地呼吁社會改革與個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掃除“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恫∶佛^記》就寫作于這樣一個時代。
    三、鑒賞語言。
    本文用詞十分準確、形象。如談到一些人對梅的審美觀時,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個形容詞,準確簡練、對比鮮明地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對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語言十分精當:“斫”字揭露他們對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殘;“養(yǎng)”字形象地點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豢養(yǎng)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刪”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讓人才發(fā)揚蓬勃的朝氣。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主要是通過“縱”“順”“毀”“解”和“復”“全”“貯”這些準確而精練的動詞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連串動詞顯示的是一系列行動,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滿腔悲憤和戰(zhàn)斗激情。
    本文還用了許多整齊、富有感情色彩的語句,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這幾句形成排比,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那些人的評梅標準。又如:“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幾個整齊的句子,寫盡了統(tǒng)治者扼殺人才的種種手段,也蘊含著作者的滿腔悲憤。
    讓學生欣賞自己喜歡的語句。
    四、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結合課文及相關詩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戰(zhàn)斗意志。學生可自由發(fā)揮,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二
    一,解決問題有時只是無意中的發(fā)現(xiàn)。
    在雨的形成模擬實驗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水珠掉下來”。幾次實驗過程中。
    發(fā)現(xiàn)不管燒杯中加入的是多少水,小水珠總是喜歡附著在蒸發(fā)皿的底部,如果晃幾下它就會掉下來幾滴??墒俏覀円M的是雨的形成呀,水珠不是一滴一滴掉下來怎么能算是模擬呢。就在我絞盡腦汁為這件事發(fā)愁時,無意中看見桌子上有一些壤土。這些壤土是三年級觀察土壤時留下的殘渣。于是,我忽然想到教參上提到真實的雨形成是需要凝結核的,也就是高空需要一些小塵埃。有了這樣的理論依據(jù)我趕快就捏一些壤土讓其附著在蒸發(fā)皿底部,然后蓋在燒杯口,進行再次實驗。謝天謝地,小水珠終于喜歡掉下來了。學生能夠形象的聯(lián)想到真實的雨的形成過程了。解決問題有時就是無意的發(fā)現(xiàn),無意中的提醒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難以突破的問題。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設計實驗有力體現(xiàn)這一點,但切忌:高效才是根本。
    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操作實驗一般而言是我提出幾點要求之后,學生按照我設計的實驗內(nèi)容操作。但這一次實驗,我要求學生小組自己設計實驗,對于實驗裝置學生自己思考它的用途,并且聯(lián)想實際雨的形成的過程,想到裝置的代表性。第一次試講中,我沒有提具體要求,放的太大了,使學生設計與操作混為一談,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第二次試講中,在沒有改變學生設計實驗的環(huán)節(jié)下,教師有一定的引領,使實驗很有序的進行。一次一次的試講改進后,效果有了明顯提升。
    三,適時的引導,把模擬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學會“遷移”的學習方法。
    我認為雨的形成模擬實驗讓學生學會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遷移”的學習方法。能夠。
    把一種實驗事實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是科學學科學習的重要方法。真正的雨的形成是比較復雜的過程,通過模擬實驗來想象一下真實的情況,就需要學生會遷移了。這種遷移的方法,應該在科學課上慢慢的滲透,因為它對理科的學習很有幫助。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通過模擬實驗來聯(lián)想真實情況,還是第一次。本課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想要突破常規(guī)做到新穎,實在是有很大的難度。幾次試講修改后,我認為我還是沒有突破更“新”的地方,也許本課按照常規(guī)把事實講清晰,或者慢慢的幫助學生建立模擬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才是最應該做的。我想,對于本課我還會繼續(xù)探索,找到新穎的突破點。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三
    1.知識目標:了解泰山的壯美經(jīng)管和文化內(nèi)涵及其相關的古老文明。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學習做專題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學習領悟做專題研究的方法,并逐步形成專題研究能力。
    三、教學分析:
    本課包括登臨泰山,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兩個主題活動。本節(jié)是第二課時,以泰山文化為主。
    四、課前準備:課前借助電腦、書籍資料報紙雜志,搜集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泰山的自然風光,人們心目中泰山為五岳之尊,大家請談談你的看法。
    板書:泰山源遠流長的文化。
    2、了解泰山源遠流長的文化。
    投影泰山旅游圖,學生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以及自己曾經(jīng)的實地旅游來談談泰山的文化。
    3、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把泰山主要景點進行分類。
    學會如何整理資料(板書設計:泰山文化調(diào)查表)。
    泰山古建筑。
    泰山石刻。
    帝王封禪。
    泰山奇石。
    文化遺址。
    其他。
    4、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資料和教材提供資料填寫表格,并介紹這些代表景點、作品,得出結論.更真切地了解泰山,喜歡泰山,敬重泰山.
    5、開展活動:我當小導游――祖國名山知多少。
    主要是介紹泰山文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泰山封禪”“古文化遺址”等,脫稿講解。
    小組內(nèi)交流,先在組內(nèi)展示,然后全班展示。講解正確流利的積分獎勵加倍。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四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總第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教學后計:
    第二課時[總第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教學后計: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五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大家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根據(jù)課文第1段內(nèi)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還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使之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上泰山極頂,便能領略泰山真面目,盡收無限風光于眼底。
    根據(jù)課文第2段內(nèi)容,帶領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
    ——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流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 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間,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六
    在古代山水游記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本文敘述了作者冬日登覽泰山和觀日出的全過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異景色以及日出時的壯觀瑰麗的場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內(nèi)容很豐富。作者先總寫了地理位置及形勢,首選為我們勾勒了泰山的輪廓,采用點面結合寫法。然后寫登山的具體經(jīng)過,詳略地描寫了途中的艱險和初登頂峰的所見。蒼山、白雪、紅日、云霧、流水、城廓,絢爛如畫,盡收眼底。接著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作者泰山之巔觀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時間順序寫了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觀,寫景層次分明,多角度地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瞬息萬變的綺麗圖景。最后略寫了登山所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文章以時間為經(jīng),以泰山景為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層層深入地描寫景物,結構完整嚴謹,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體現(xiàn)了姚鼐散文的風格。
    本文內(nèi)容簡單,語言文字淺顯,在預習的基礎上,我主要從文章描寫景物的特點和手法入手,從文章寫作借鑒的角度和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文中的景物描寫(“泰山日出”、“泰山夕照”),從而學習借鑒大家的大手筆,感悟作者的大情懷。具體教學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寫景為重點引導學生鑒賞,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及審美感受能力。先引導學生賞析文本經(jīng)典,通過討論獲得寫作借鑒和人生感悟。再補充同題材內(nèi)容比較閱讀。最后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教學中采用鑒賞法、討論法,擬定用一課時完成。
    【目標要求】。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重難點】。
    重點: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難點:結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教師總體分析本文構思。
    四、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師板書】。
    時間景物特征描寫角度藝術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風呼嘯。
    積雪擊面。
    云霧彌漫近/動景側面烘托。
    為日出蓄勢。
    稍見山白若樗蒱。
    云一線異色遠/靜景烘托蓄勢。
    須臾云霧幻成五采遠/動景烘托蓄勢。
    日上日正赤刀丹。
    紅光下承之遠/動景。
    虛實結合正面描寫。
    回視絳皓駁色。
    山皆若僂遠/靜景。
    色彩/情態(tài)。
    側面烘托。
    拓展意境。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七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擗D―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八
    一、分析作者游覽泰山的經(jīng)過及登山的路線。
    二、教學有關字詞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三、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線。
    教學重點:
    一、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抽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關回答下列問題。
    1、詞語的古今意義:陽。
    2、了解詞語的活用:西,東。
    3、了解特殊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二講授新課:
    抽學生朗讀條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本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是月丁未——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句意是:這月丁未。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面不定的余數(shù)。那臺階有七千多級)。
    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表示不肯定的語氣。世人都稱為天門山的。)。
    三、翻譯第二段:
    四、抽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一)、登山的過程怎樣?
    (二)、沿途和登上山頂以后見到了什么景色?
    五;作業(yè)?設計: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
    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九
    2、能用輕快、明亮的聲音學會演唱《踩雨》,體會雨中嬉戲的樂趣。
    3、能積極參加音樂游戲,培養(yǎng)自身的旋律流暢感。
    指導學生體驗歌曲所表現(xiàn)的音樂形象。
    二課時。
    教學準備:
    電子琴磁帶獎品課件。
    第一課時。
    一、聽雨??聽賞《電閃雷鳴波爾卡》。
    1、唱《春雨蒙蒙》。
    2、聽《電閃雷鳴波爾卡》。
    (1)、導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樣的呢?你能聽到什么聲音?
    (2)聽賞《電閃雷鳴波爾卡》。
    (3)生仔細聽辯“雷聲隆隆,電光霍霍……”
    (4)介紹作品。
    (5)欣賞錄象帶。
    3、說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訴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嗎?
    二、戲雨:音樂游戲。
    1、導入。
    2、音樂游戲《找鄰居》。
    唱一唱,聽一聽傘上的旋律,你覺得“小紅傘“上的旋律與哪一句連起來唱最流暢。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旋律流暢感,同時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三、小結。
    第二課時。
    一、看雨。
    1、導入。
    動畫出示:雨“啪啪啪”的敲在小路上。
    你能用一個動詞形容雨落下的動作嗎?
    “敲”更能體現(xiàn)夏雨的活潑和節(jié)奏感。
    雨落下來像什么?
    2、討論。
    出現(xiàn)歌詞。
    這些詞怎么讀才能表現(xiàn)夏雨呢?
    生從情緒、速度、力度、聲音上分組討論,然后回答問題。
    3、朗讀。
    請你們試著讀一讀,看哪種讀法更能表現(xiàn)下雨的精靈和“我”歡快的心情。
    二、踩雨??學唱歌曲。
    1、導入。
    有了這樣的心情,我們一起去踩雨吧。
    2、隨音樂自由的踩雨。
    3、自由的評價。
    看誰踩得好。
    4、用“xoxo|xxxo|”節(jié)奏型,隨樂踩雨。
    5、學唱旋律。
    (1)啟發(fā)學生用雨落下時的聲音摸唱旋律。
    (2)唱曲譜。
    (3)從情感、速度、力度、聲音上說說,這首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6、學唱歌詞。
    請同學們唱一唱,想想唱譜時的要求。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春、夏、秋、冬有著各自不同的雨,你們還知道哪些歌曲是贊美四季的呢?請同學們課后找一找、唱一唱。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
    1、通過人們幫助姑娘撿蘋果的事,教育學生學習助人為樂的精神。
    2、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及敘述重點,學習給課文分段。
    3、學會生字新詞,認識比喻句。
    4、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們的可愛和過路人的美好心靈。
    多媒體、鵬博士。
    二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9課《雨中》。
    板書課題,齊讀。
    二、預習課文,自學字詞。
    1、提出預習要求。
    (2)出示詞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常識理解詞語。
    (3)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和不懂的問題。
    2、學生預習,教師巡視。
    三、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檢查讀音。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3、讓學生說一說這一課共有幾個自然段,每段講的是什么?
    4、學生提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互相答疑。
    四、再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2、指名讀課文,回答以上題。
    五、討論課文分段。
    1、指名讀思考練習第二題。
    2、默讀課文,考慮分段,并在書上做記號。
    3、討論分段。[一(1—3);二(4—5);三(6)]。
    六、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練習用生字口頭組詞。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讀生字,用生字組詞。
    2、指名朗讀課文。
    二、按照劃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提問:
    (1)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傍晚)。
    (2)作者是怎樣描寫雨中景色的?具體描寫了哪些事物?
    (4)齊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想象蘋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體會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讀第二段,說說寫的是什么。
    (2)默讀第五自然段,說說都有哪些人跟孩子們一起撿蘋果?“頓時”是什么意思?
    3、指名讀最后一段。
    重點理解第二句話的意思。(人們做了好事,不圖表揚。)。
    4、默讀全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這件事的?(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三、訓練朗讀。
    1、放課文錄音。
    2、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名朗讀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啟發(fā)學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導書寫生字。
    3、鞏固識字。
    五、完成思考練習第四題。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撒蘋果。
    孩子們跑七手八腳。
    撿蘋果司機小伙跳一塊兒助人為樂。
    老人和行人走幫。
    蘋果回車。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一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2.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3.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描景特點。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投影)。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BR>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二
    知識與技能:能清楚地講述自己經(jīng)歷或者看見在風雨中發(fā)生的事。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能表達出對事件的看法或感受。
    教學重點:具體、完整、生動地敘述一件事。
    教學難點:具體、完整、生動地敘述一件事。
    多媒體。
    一、談話導入。
    生活中大家經(jīng)常會看到許多自然現(xiàn)象,比如雷電、雨霧等,你留心觀察過嗎?今天老師將帶著同學們?nèi)ジ惺芤幌隆?BR>    二、創(chuàng)設情境。
    課件出示,在這不同的風雨中,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呢?
    三、語言表達。
    請學生交流自己的故事。
    不同的風雨中發(fā)生了不同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都令人深思,真是風雨無情人有情啊!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三
    安徽省舒城中學??何登保(231300)。
    一、設計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生活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二、教學思路。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nèi)容。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泰山,為游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我們?nèi)ヮI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根據(jù)課文第一段內(nèi)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三)設計線路。
    根據(jù)課文第二段內(nèi)容,讓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四)安排游程。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點景觀介紹。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留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六)送客(作業(yè)?):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四、創(chuàng)意說明。
    1、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nèi)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jīng)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lián)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單的古文翻譯,而要調(diào)動文學描寫的手法,才能介紹得詩情畫意。讀了一篇古文,也寫活了幾處景物;閱讀為寫作提供了范本,寫作加深閱讀的體驗。
    (本文刊發(fā)于《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3年第5期)。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