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理解書中的思想、情感和觀點。寫讀后感時可以引用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或者與其他作品進行對比,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讀性。在這里,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些建議從中選取的優(yōu)秀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一
斯坦福大學曾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數(shù)百名同齡的孩子,單獨呆在一個房間里,里面有一包棉花糖,孩子們?nèi)绻怀裕?5分鐘后會多送一包作為獎勵。十多年后,研究員再次召集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結(jié)果驚人的發(fā)現(xiàn),沒吃棉花糖的孩子比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優(yōu)秀。這個實驗,表明了只有禁受得住眼前的誘惑,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和發(fā)展。
艾瑞曾經(jīng)是邋遢糟糕的學生,但是他在打雜工的時候,無意中學習到了棉花糖法則,并且從其中感悟到了一些對生活和學習有益的事情。從那以后,他不在亂花錢,而且變得好學。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往年的暑假計劃,能堅持一周就不錯了,可是今年的暑假,我決心按計劃表來完成。我也漸漸習慣了每天的生活規(guī)律。其實我可以不如此努力,我也可以和朋友盡情的玩耍,雖然偶爾也會意志不堅,但我總能及時收斂自己的心,因這絲絲的青藤悄悄的系在了我的心中。
早就聽母親說,他們單位的竹海非常有名,但一直沒有機會去。我惦記著,一直想要去見識見識??墒强纯醋约菏诸^上的作業(yè),我又一次失望了。看完這本書后,我才明白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給自己一個約定,待到作業(yè)完成時,等到竹林最美時,就是我與竹林相約之時。
于是,我沉下心來,靜靜地每天按著自己的計劃去完成作業(yè)。
終于,我等到了作業(yè)完成了,母親也告訴我,竹林最美的季節(jié)也到了。
坐在竹林里,身邊清清靜靜,并無鳥語,亦無蟲聲,唯聽得竹葉簌簌地落。我仰起頭看著紛披的竹葉和做了留白的天空,心里忽然生出一種寧靜清和之感,無來無去,緘默如迷。
時光在清凈的竹海,慢慢流失著。
太陽出來了,又落了。云去了又歸來。
沉浸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我感受了,等待,也是一種幸福!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一篇《等待》的文章,文章大意是:
一位探險家在森林中看到一位老農(nóng)夫坐在樹樁上抽煙斗,于是,他上前打招呼:“您在這里做什么?”農(nóng)夫回答:“有一次,我正準備砍樹,忽然一陣猛風刮過,刮倒了不少參天大樹,省了我不少力氣?!薄澳嫘疫\?!蹦俏惶诫U家說?!斑€有一次,暴雨中的雷電把我準備燒的干草給點著了?!薄澳悄F(xiàn)在干什么?”探險家疑惑的問?!拔艺诘却粓龅卣鸢淹炼狗蟻??!?BR> 文章讀完了,我思緒萬千:這位老農(nóng)夫怎么這么愚蠢!“守株待兔”的故事講了這么多年,竟還有人犯同樣的錯誤。前兩次的事肯定全是偶然,再一再二決不再三再四,后面也肯定不會在出現(xiàn)同樣的事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要是想得到收獲,就必須腳踏實地。雖然會有偶然,但覺對不是永遠,要想有收獲,就必須靠自己的'努力。
腳踏實地的干好每一件事,不要學農(nóng)夫犯一樣的錯誤。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三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己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jié)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diào)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四
讀過這本書后,我的感覺僅有兩個字——荒誕。有些難,不宜讀懂。人們能夠認為,它展示了一個沒有時間、循環(huán)往復的世界,或者意在說明“在人類存在中并不真的發(fā)生過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當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誕世界中的尷尬處境。這些都對。連貝克特也不能說明其身份的那個“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這部戲以某種非實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節(jié),更像在演繹一個或者一群走向理念——這理念是什么,大家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戈多。
靴子、帽子、繩子、鞭子的無理性的組合,讓這本書擁有了另一種魅力?!捌谕t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這句在高中課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種深于表層的含義。
密閉的空間,思想是幻象,荒誕才是真實。也許,沒有了等待,人生真的就沒有了意義……。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最值得榮耀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遠是值得施愛的心靈。
今天,我讀了《等待兩分鐘》一文。它大概講了在一次完美的公開課上,老師為了提高一位同學公眾說話的勇氣,靜靜地為她等待兩分鐘的事讀完后,我感受不少。
當我讀到“比起我的公開課來,一個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睍r,我從中看出了這為老師十分盡職,十分愛學生。一位良師,他會把學生放在自己的第一位。而這位老師為了鍛煉這個結(jié)巴學生大庭廣眾下說話的勇氣,不惜花掉兩分鐘。對于這位學生來說,這是她人生中最美麗,最難忘的兩分鐘。
當我讀到“一個人最值得榮耀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遠是懂得施愛的心靈?!边@時,我想:這句話寫得真是耐人尋味。是啊,難道才能不值得榮耀嗎?可以說,才華是每個人都追求的。但是,一顆懂得施愛的心比才能更為重要。因為他可以體現(xiàn)人的良知和愛。而善良和愛,恰恰又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也是無價之寶。如果你光有才華,卻沒有善良和愛,那么才華將變得一文不值。
當我合上書時,我的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這位老師的品質(zhì)真的很善良。也十分的偉大。因為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她盡職、守則。這兩分鐘是對那位同學生命的尊重,真摯的仰望,脆弱心靈的呵護。也許她還會結(jié)巴,但她是幸運的,因為她遇上了秀外慧中的好老師。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六
在他眼里,一直做領導的母親總是偏愛妹妹,于是他很小就學會了獨立。就算學校離家只有五六百里,他還是吃住在校,不想回家。母親還經(jīng)常問一些小問題,好像他還不能照顧自己似的。他每次都厭煩的不去回答。高中畢業(yè)后,他有幸成為一名軍人。走的那天,人很多,只有母親沒來。他想,母親還是不關心自己的。轉(zhuǎn)業(yè)時,他被安排到了母親所在的單位上班,他不甘心。漸漸地,他和母親的關系如同一塊碎了的鏡子。他有了一個五歲的女兒,熟悉的人都說和他太像。那天下雨,他送女兒上學。雨披是單人的,他只能將長長的后擺披在女兒身上。他總是擔心她,不停地問她,叫她。女兒卻說:“爸,別問了,我這么大還不能照顧自己嗎?”他笑笑,又發(fā)現(xiàn)這一幕和從前是多么相似……他哭了,他告訴母親,他想家了。但他卻不知道,母親其實,一直在等他回來。
或許真的是他誤會了她,他的母親。那些他年幼時認為的無聊小問題,他現(xiàn)在終于有了答案。一份擔心,一絲牽掛,他卻總是不理解,那位母親的等待,讓我驚訝,讓我感動。如今只是學生的我們,覺得父母只關注成績,不關心自己。習慣了與父母的爭吵,厭煩了父母的嘮叨。覺得自己可以飛上藍天,其實在父母眼里,自己只是一只雛鷹。他們用一顆心等你成長?;蛟S我們忘了,他們在我們傷心時安慰過,墮落時鼓勵過,高興是表揚過。青春的叛逆不會改變與他們的關系,只會讓我們多了一份對他們感到抱歉的心。不論是做錯了什么,做對了什么,那扇門永遠開著,有他們對自己的期待,還有那顆不斷愛自己的心。他們,隨時等待你回來。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七
一口氣讀完了哈金的這本《等待》,我發(fā)現(xiàn)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思考了很多,也重新懂得了很多。
書中講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農(nóng)村里那個裹了小腳的沒有愛情的老婆離婚,然后跟醫(yī)院里有些好感的護士曼娜結(jié)婚,但是離婚離了十八年,才離掉,后面跟曼娜結(jié)婚時,曼娜已經(jīng)四十歲,兩個人還生了一對男雙胞胎,但是孔林卻發(fā)現(xiàn),等待了十八年的結(jié)合的生活,卻沒有那么美好。尤其是小說最后寫到,當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里,頓感溫暖,甚至覺得那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小說里的故事很簡單,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它看似簡單,卻反映了很多東西,讓你思考到了很多。
第一,時間是什么?愛情又真的是什么?可能剛開始你覺得很美好,可是它會一直持續(xù)嗎?你的審美觀經(jīng)得起這么折騰嗎?在時間的流逝中,剛開始的美好肯定會變化,所以,即使是你沒有等待,而是按流程發(fā)生了,還是會有這種不美好,只是因為有了等待,失落感會來得很猛很突然,對比會比較明顯,這就是小說構(gòu)思的精妙所在吧。另外來說,什么事情都經(jīng)不起仔細推敲,何況愛情呢?等你琢磨來琢磨去,什么感覺都沒了,還不如趁發(fā)高燒的時候迷迷糊糊的高興地享受戀愛的滋味。
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時候,覺得跟這個沒文化的老婆沒感情,很羨慕那種能成雙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邊能有一個像曼娜這種能帶出來見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結(jié)了婚,又覺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種,到了前妻家里,覺得那才是自己應該過的生活??纯此?,心總是生活在別處,不在當下,更不用說去享受當下的美好了,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么?小說中還間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結(jié)婚后,很多人其實很羨慕他,終于在一起了,還老來得了對雙胞胎,但是他自己卻不這么看。其實呢?這些好與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觀感受。什么事情都有好壞兩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么都是別的好。
第三,男主人公性格優(yōu)柔寡斷,迷茫,心地善良,不想傷害誰,就獨自像個鴕鳥隱忍的活著,否則離婚也不至于離了十七年,另外有個男的,敢說敢做,敢于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活得還沒有孔林這么糾結(jié)。這種男人,愛上了,就只能跟著他耗,直到麻木,直到體會不到那種轟轟烈烈的美好。如果只有平淡的溫暖總是有點遺憾,每個年紀,都應該有不同的經(jīng)歷才好啊。
生活中,有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因為生活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是我們即使拼命想要選擇一條順暢的生活之路都無法改變的。我們要做的,其實是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好好活著!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八
曾有人將每一個孩子比作一朵花,花開終有期,早晚各不同。假期里讀了丁立梅的《等待綻放》,書中將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絲絲愛意、殷殷期盼以及期望不得以實現(xiàn)時的黯然與孩子日漸成長時的快樂等一一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真情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無論家長的心中有多焦急,要想讓花兒開得芬芳美麗,便應對花兒施以適宜的關懷、照拂,才能使得他們開得更加明艷動人。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就精彩。
花兒綻放需要花兒的努力:
任何事情的美好變化,沒有內(nèi)力的作用都是不行的。有人說:要想過一條河,首先邁過河的是心。
作者在《等待綻放》一書中,寫到兒子的巨大變化。兒子的變化由一篇讀過的文章而起,總結(jié)出: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當他不肯努力的時候,外界再強迫也不行。當他自己知道要努力的時候,那是誰也攔不住的。當這樣的總結(jié)語由孩子嘴中說出時,任誰也阻擋不了他的積極向上與成長。
花兒綻放需要適宜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要使孩子在行為、在知識方面有優(yōu)秀的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力量隱而不現(xiàn)卻力量無窮。
在《流星雨》一文中,我們感受到了父母作為外在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已近寒冬,凌晨四點多一家人早早地起床等待流星雨,但不得而見。彼時的父母與孩子,皆沒有埋怨與失望,而是轉(zhuǎn)而去觀賞日出的美妙。如此的影響下,自然會為孩子的樂觀、健康積極積淀。文中也多次提到同桌嚴,同桌的作用亦是環(huán)境中不可小覷的力量之一。
花兒綻放需要陽光與雨露:
作者在文中作為一個母親的記錄,幾乎看不到任何歇斯底里的掙扎奮進,無論在兒子積極奮進或是萎靡不振之時,字字句句中感受到的是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與尊重。
縱觀整本書,雖為日記形式進行記錄,卻篇篇有個適宜的甚至詩意的題目。文章更是句句平實卻字字真誠。一位母親對孩子成長的期盼與愛在一頓頓愛心早餐、一件件心儀衣裳、一次次生病照看中平實地展現(xiàn)著。一如身邊真實的一個個母親一樣。
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那個努力、充滿愛心、積極向上的孩子的一點點的成長。這種成長無疑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家家都有備考的娃,家家都有操心的爹與娘。但花開終有期,我們當靜待花開。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九
夏日的午后,泛著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難耐的.燥熱。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兩個流浪漢焦急地眺望著遠方,他們在等待戈多的到來,因為,他們得知,戈多會告訴他們該怎么去面對未來,該怎樣去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們等了很久很久,卻一直不見戈多的身影,他們并沒有氣餒,確信戈多一定會來。第二天,戈多沒來,第三天,還是沒有來。
戈多最后到底會不會來,誰都不知道,連《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兩位流浪漢就認定這個死理,永遠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辦法擺脫困境,那么,他們將永遠是流浪漢。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這可是古今往來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賴性,不因這樣的名言而絕跡。
過分的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養(yǎng)成一種消極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賴,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有一個小男孩看見一只飛蛾從它的繭中艱難的想要爬出來,于是找來一把剪刀幫這只飛蛾剪開緊緊束縛的厚繭。飛蛾倒是很輕松的從繭中出來了,可它卻飛不起來了。因為,它沒有經(jīng)過自己破繭而出的歷練,翅膀缺少足夠的力量。這是一個好心造成的悲劇,也是對那些長期有依賴思想者的警告。這也讓我們懂得了,為什么袋鼠媽媽在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無情的將孩子趕出那溫暖的育兒袋的原因了。
無論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與其像兩個流浪漢那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將等待的時間用來好好規(guī)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人應該有美好的期待。但是,應該把對期待渴望化為行動,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標,而不能像流浪漢那樣,只知道毫無希望的企圖讓期待走向自己。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jīng)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yè)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畢業(yè)后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于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并不是什么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并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xiāng)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yè)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xiāng),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xiàn)在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yè)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么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fā)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yè)小成。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后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斗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等待開花的季節(jié)》一文。這篇文章給了我無限的感慨和啟發(fā)。
故事是這樣的:英國少年艾金森,因為長得幼稚可笑,成了同學們的戲謔對象,甚至老師都不想給他講課。走向社會的艾金森因為呆頭呆腦而四處碰壁。極自卑的艾金森整天躲在房間里。他的母親告訴他:每種花都有開花的季節(jié),那些還沒有到季節(jié)的花是不會開放的。人也是一樣。所以你現(xiàn)在也要儲蓄足夠的能量,季節(jié)一到,你自然會開放人生之花。后來艾金森成了《憨豆先生》的主演。該片片票房在歐洲已破1億美金。
所有人都有自己開花的季節(jié)。有的人像石榴花,它的花期不在春季,但石榴花吮吸春天的雨露和陽光,五月的時候開出的石榴花紅似火;開花的季節(jié)也不在春天,但它積蓄春風夏雨,在深秋開出了令人凜然的“我花開后百花殺”;有的人像梅花,它的花期也不在春天,于是它的淋春雨,浴夏露,裹寒霜,開出了高貴的花。
我想到了李敖。李敖因犯了罪,而被判了五年十個月的刑罰。雖然一身官司,兩眼發(fā)直,三餐點滴,四楚歌。但他把災難讀成幸福,將孤獨品成智慧。在兩平房米大的牢中快樂地做學問,每天還給自己安排了兩個小時的雙角線散步。最后卻也成就了一番事業(yè)。
聯(lián)想到自己。第二單元英語考試只考了六十多分,我并沒有自卑。因為人不可能樣樣通,樣樣精。你看,我喜歡看課外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圍棋下得也不錯。記得但丁說過: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抓住我的不足,取長補短,把不會的慢慢補好就是一種成功。我不會因為一時的考砸而自暴自棄,只要我積進取,只要我認真認真地學習,我一定能有收獲。
一句話,不要氣餒,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希望,失敗只是在積蓄力量。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二
美國筆會在授予《等待》??思{小說獎時,對哈金的贊譽:“在疏離的后現(xiàn)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莫過于讀《等待》帶給我的感受:作者沒有什么說教,沒有故弄玄虛的敘述,而我卻怎么也放不下文中的人物。
比如主人公孔林,如果我是孔林,我會想,我這輩子算什么呢。小的時候父母強加給我一個婚姻,一個拿不出手的小腳老婆,目不識丁。優(yōu)點是她又有恩于孔家。父母生病去世都是她一人操持。尤其是伺候病人,那時候女兒又小。而對曼娜,堅持等待的,堅守的是愛情吧。淑玉知道每年都去離婚的理由,每次她都同意離婚,到最后又反悔。曼娜每次都盼望著他能離成婚回來,而每次都是失望。
終于根據(jù)規(guī)定18年分居,可以不用對方同意即可離婚。幾分鐘辦好的離婚書,孔林和曼娜等了18年??琢职差D好了淑玉和女兒后,與曼娜結(jié)婚了,婚后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一切都等到了,孔林發(fā)現(xiàn)有些不對勁兒。淑玉也沒那么不好,反而越老越好看了,女兒長大了,乖順能干。而曼娜,性格大變,經(jīng)常吵架,兒子也不省心??琢滞槁?。曼娜也是一個不幸的女人。
是啊,換了誰能去熬18年呢。
曼娜或許活不久了,她的心臟不爭氣。被生活攪得一團糟的孔林喝醉了酒,問:“淑玉,你會等著我嗎?”醒酒后,面對女兒的問話,他無奈的說:“告訴她不要等我了,我是個沒用的人,不值得等”。女兒的一句“我們都會等著您的”,讓孔林又難過又感動。
現(xiàn)實生活中人,有誰不像孔林一樣,活的不那么痛快,不那么從容,在無止盡的等待中飽受煎熬。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三
重讀《等待戈多》,一部不長的荒誕戲劇,卻很費腦筋。這部戲劇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個謎。每個人都在問,戈多是誰?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貝克特,他很高明地繼續(xù)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
春天的陽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著無暇享受陽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三種人。當搜腸刮肚為這三種人找代表人物時,想起了《等待戈多》。這部劇只有五個角色,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還有一個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這個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用這幾個人為三種人佐證,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種人,打著遮陽傘曬太陽的人。聽起來很有閑、很小資。不過,小資只是一種情調(diào),那些光顧必勝客、上島、兩岸、避風塘、蘭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廣告?)……喝一杯拿鐵、卡布其諾、龍舌蘭、朗姆酒,來一只哈根達斯(又有廣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夠入列。還是看一看波卓的派頭,這位爺一出場,就拿著一根鞭子,用繩子拴住幸運兒的脖子,趕著他往前走。幸運兒兩手提著一只沉重的口袋、一個折凳、一只野餐籃和一件大衣。幸運兒打開折凳,波卓坐下,打開籃子,取出一只筍雞、一塊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來……不想再描述了,這就是第一種人。
第三種人,追趕太陽的人。夸父逐日的結(jié)局是,他渴死了??涓钢鹑盏默F(xiàn)代版是,很多人為了追逐夢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兩個流浪漢,曾經(jīng)也非常體面,曾經(jīng)也有一雙合腳的靴子,曾經(jīng)也有過一點兒思想。他們最終淪落了,無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們不認識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誰,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給他們做什么,他們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一種祈禱、一種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雖然都喪失了追逐夢想的能力,但狄狄沒有放棄自尊,沒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還能為自己找到蘿卜。而戈戈已經(jīng)喪失了羞恥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護他的人;他搞不到蘿卜,還嫌蘿卜不好吃;他厚著臉皮討要波卓吃剩下的骨頭,他為了金錢與需要幫助的人討價還價。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希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希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希望,無論結(jié)果怎樣,至少我們曾經(jīng)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好。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知道結(jié)果會怎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只有等待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jié)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只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jié)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一
斯坦福大學曾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數(shù)百名同齡的孩子,單獨呆在一個房間里,里面有一包棉花糖,孩子們?nèi)绻怀裕?5分鐘后會多送一包作為獎勵。十多年后,研究員再次召集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結(jié)果驚人的發(fā)現(xiàn),沒吃棉花糖的孩子比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優(yōu)秀。這個實驗,表明了只有禁受得住眼前的誘惑,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和發(fā)展。
艾瑞曾經(jīng)是邋遢糟糕的學生,但是他在打雜工的時候,無意中學習到了棉花糖法則,并且從其中感悟到了一些對生活和學習有益的事情。從那以后,他不在亂花錢,而且變得好學。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往年的暑假計劃,能堅持一周就不錯了,可是今年的暑假,我決心按計劃表來完成。我也漸漸習慣了每天的生活規(guī)律。其實我可以不如此努力,我也可以和朋友盡情的玩耍,雖然偶爾也會意志不堅,但我總能及時收斂自己的心,因這絲絲的青藤悄悄的系在了我的心中。
早就聽母親說,他們單位的竹海非常有名,但一直沒有機會去。我惦記著,一直想要去見識見識??墒强纯醋约菏诸^上的作業(yè),我又一次失望了。看完這本書后,我才明白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給自己一個約定,待到作業(yè)完成時,等到竹林最美時,就是我與竹林相約之時。
于是,我沉下心來,靜靜地每天按著自己的計劃去完成作業(yè)。
終于,我等到了作業(yè)完成了,母親也告訴我,竹林最美的季節(jié)也到了。
坐在竹林里,身邊清清靜靜,并無鳥語,亦無蟲聲,唯聽得竹葉簌簌地落。我仰起頭看著紛披的竹葉和做了留白的天空,心里忽然生出一種寧靜清和之感,無來無去,緘默如迷。
時光在清凈的竹海,慢慢流失著。
太陽出來了,又落了。云去了又歸來。
沉浸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我感受了,等待,也是一種幸福!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一篇《等待》的文章,文章大意是:
一位探險家在森林中看到一位老農(nóng)夫坐在樹樁上抽煙斗,于是,他上前打招呼:“您在這里做什么?”農(nóng)夫回答:“有一次,我正準備砍樹,忽然一陣猛風刮過,刮倒了不少參天大樹,省了我不少力氣?!薄澳嫘疫\?!蹦俏惶诫U家說?!斑€有一次,暴雨中的雷電把我準備燒的干草給點著了?!薄澳悄F(xiàn)在干什么?”探險家疑惑的問?!拔艺诘却粓龅卣鸢淹炼狗蟻??!?BR> 文章讀完了,我思緒萬千:這位老農(nóng)夫怎么這么愚蠢!“守株待兔”的故事講了這么多年,竟還有人犯同樣的錯誤。前兩次的事肯定全是偶然,再一再二決不再三再四,后面也肯定不會在出現(xiàn)同樣的事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要是想得到收獲,就必須腳踏實地。雖然會有偶然,但覺對不是永遠,要想有收獲,就必須靠自己的'努力。
腳踏實地的干好每一件事,不要學農(nóng)夫犯一樣的錯誤。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三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己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jié)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diào)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四
讀過這本書后,我的感覺僅有兩個字——荒誕。有些難,不宜讀懂。人們能夠認為,它展示了一個沒有時間、循環(huán)往復的世界,或者意在說明“在人類存在中并不真的發(fā)生過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當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誕世界中的尷尬處境。這些都對。連貝克特也不能說明其身份的那個“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這部戲以某種非實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節(jié),更像在演繹一個或者一群走向理念——這理念是什么,大家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戈多。
靴子、帽子、繩子、鞭子的無理性的組合,讓這本書擁有了另一種魅力?!捌谕t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這句在高中課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種深于表層的含義。
密閉的空間,思想是幻象,荒誕才是真實。也許,沒有了等待,人生真的就沒有了意義……。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最值得榮耀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遠是值得施愛的心靈。
今天,我讀了《等待兩分鐘》一文。它大概講了在一次完美的公開課上,老師為了提高一位同學公眾說話的勇氣,靜靜地為她等待兩分鐘的事讀完后,我感受不少。
當我讀到“比起我的公開課來,一個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睍r,我從中看出了這為老師十分盡職,十分愛學生。一位良師,他會把學生放在自己的第一位。而這位老師為了鍛煉這個結(jié)巴學生大庭廣眾下說話的勇氣,不惜花掉兩分鐘。對于這位學生來說,這是她人生中最美麗,最難忘的兩分鐘。
當我讀到“一個人最值得榮耀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遠是懂得施愛的心靈?!边@時,我想:這句話寫得真是耐人尋味。是啊,難道才能不值得榮耀嗎?可以說,才華是每個人都追求的。但是,一顆懂得施愛的心比才能更為重要。因為他可以體現(xiàn)人的良知和愛。而善良和愛,恰恰又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也是無價之寶。如果你光有才華,卻沒有善良和愛,那么才華將變得一文不值。
當我合上書時,我的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這位老師的品質(zhì)真的很善良。也十分的偉大。因為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她盡職、守則。這兩分鐘是對那位同學生命的尊重,真摯的仰望,脆弱心靈的呵護。也許她還會結(jié)巴,但她是幸運的,因為她遇上了秀外慧中的好老師。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六
在他眼里,一直做領導的母親總是偏愛妹妹,于是他很小就學會了獨立。就算學校離家只有五六百里,他還是吃住在校,不想回家。母親還經(jīng)常問一些小問題,好像他還不能照顧自己似的。他每次都厭煩的不去回答。高中畢業(yè)后,他有幸成為一名軍人。走的那天,人很多,只有母親沒來。他想,母親還是不關心自己的。轉(zhuǎn)業(yè)時,他被安排到了母親所在的單位上班,他不甘心。漸漸地,他和母親的關系如同一塊碎了的鏡子。他有了一個五歲的女兒,熟悉的人都說和他太像。那天下雨,他送女兒上學。雨披是單人的,他只能將長長的后擺披在女兒身上。他總是擔心她,不停地問她,叫她。女兒卻說:“爸,別問了,我這么大還不能照顧自己嗎?”他笑笑,又發(fā)現(xiàn)這一幕和從前是多么相似……他哭了,他告訴母親,他想家了。但他卻不知道,母親其實,一直在等他回來。
或許真的是他誤會了她,他的母親。那些他年幼時認為的無聊小問題,他現(xiàn)在終于有了答案。一份擔心,一絲牽掛,他卻總是不理解,那位母親的等待,讓我驚訝,讓我感動。如今只是學生的我們,覺得父母只關注成績,不關心自己。習慣了與父母的爭吵,厭煩了父母的嘮叨。覺得自己可以飛上藍天,其實在父母眼里,自己只是一只雛鷹。他們用一顆心等你成長?;蛟S我們忘了,他們在我們傷心時安慰過,墮落時鼓勵過,高興是表揚過。青春的叛逆不會改變與他們的關系,只會讓我們多了一份對他們感到抱歉的心。不論是做錯了什么,做對了什么,那扇門永遠開著,有他們對自己的期待,還有那顆不斷愛自己的心。他們,隨時等待你回來。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七
一口氣讀完了哈金的這本《等待》,我發(fā)現(xiàn)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思考了很多,也重新懂得了很多。
書中講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農(nóng)村里那個裹了小腳的沒有愛情的老婆離婚,然后跟醫(yī)院里有些好感的護士曼娜結(jié)婚,但是離婚離了十八年,才離掉,后面跟曼娜結(jié)婚時,曼娜已經(jīng)四十歲,兩個人還生了一對男雙胞胎,但是孔林卻發(fā)現(xiàn),等待了十八年的結(jié)合的生活,卻沒有那么美好。尤其是小說最后寫到,當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里,頓感溫暖,甚至覺得那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小說里的故事很簡單,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它看似簡單,卻反映了很多東西,讓你思考到了很多。
第一,時間是什么?愛情又真的是什么?可能剛開始你覺得很美好,可是它會一直持續(xù)嗎?你的審美觀經(jīng)得起這么折騰嗎?在時間的流逝中,剛開始的美好肯定會變化,所以,即使是你沒有等待,而是按流程發(fā)生了,還是會有這種不美好,只是因為有了等待,失落感會來得很猛很突然,對比會比較明顯,這就是小說構(gòu)思的精妙所在吧。另外來說,什么事情都經(jīng)不起仔細推敲,何況愛情呢?等你琢磨來琢磨去,什么感覺都沒了,還不如趁發(fā)高燒的時候迷迷糊糊的高興地享受戀愛的滋味。
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時候,覺得跟這個沒文化的老婆沒感情,很羨慕那種能成雙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邊能有一個像曼娜這種能帶出來見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結(jié)了婚,又覺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種,到了前妻家里,覺得那才是自己應該過的生活??纯此?,心總是生活在別處,不在當下,更不用說去享受當下的美好了,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么?小說中還間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結(jié)婚后,很多人其實很羨慕他,終于在一起了,還老來得了對雙胞胎,但是他自己卻不這么看。其實呢?這些好與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觀感受。什么事情都有好壞兩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么都是別的好。
第三,男主人公性格優(yōu)柔寡斷,迷茫,心地善良,不想傷害誰,就獨自像個鴕鳥隱忍的活著,否則離婚也不至于離了十七年,另外有個男的,敢說敢做,敢于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活得還沒有孔林這么糾結(jié)。這種男人,愛上了,就只能跟著他耗,直到麻木,直到體會不到那種轟轟烈烈的美好。如果只有平淡的溫暖總是有點遺憾,每個年紀,都應該有不同的經(jīng)歷才好啊。
生活中,有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因為生活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是我們即使拼命想要選擇一條順暢的生活之路都無法改變的。我們要做的,其實是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好好活著!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八
曾有人將每一個孩子比作一朵花,花開終有期,早晚各不同。假期里讀了丁立梅的《等待綻放》,書中將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絲絲愛意、殷殷期盼以及期望不得以實現(xiàn)時的黯然與孩子日漸成長時的快樂等一一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真情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無論家長的心中有多焦急,要想讓花兒開得芬芳美麗,便應對花兒施以適宜的關懷、照拂,才能使得他們開得更加明艷動人。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就精彩。
花兒綻放需要花兒的努力:
任何事情的美好變化,沒有內(nèi)力的作用都是不行的。有人說:要想過一條河,首先邁過河的是心。
作者在《等待綻放》一書中,寫到兒子的巨大變化。兒子的變化由一篇讀過的文章而起,總結(jié)出: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當他不肯努力的時候,外界再強迫也不行。當他自己知道要努力的時候,那是誰也攔不住的。當這樣的總結(jié)語由孩子嘴中說出時,任誰也阻擋不了他的積極向上與成長。
花兒綻放需要適宜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要使孩子在行為、在知識方面有優(yōu)秀的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力量隱而不現(xiàn)卻力量無窮。
在《流星雨》一文中,我們感受到了父母作為外在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已近寒冬,凌晨四點多一家人早早地起床等待流星雨,但不得而見。彼時的父母與孩子,皆沒有埋怨與失望,而是轉(zhuǎn)而去觀賞日出的美妙。如此的影響下,自然會為孩子的樂觀、健康積極積淀。文中也多次提到同桌嚴,同桌的作用亦是環(huán)境中不可小覷的力量之一。
花兒綻放需要陽光與雨露:
作者在文中作為一個母親的記錄,幾乎看不到任何歇斯底里的掙扎奮進,無論在兒子積極奮進或是萎靡不振之時,字字句句中感受到的是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與尊重。
縱觀整本書,雖為日記形式進行記錄,卻篇篇有個適宜的甚至詩意的題目。文章更是句句平實卻字字真誠。一位母親對孩子成長的期盼與愛在一頓頓愛心早餐、一件件心儀衣裳、一次次生病照看中平實地展現(xiàn)著。一如身邊真實的一個個母親一樣。
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那個努力、充滿愛心、積極向上的孩子的一點點的成長。這種成長無疑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家家都有備考的娃,家家都有操心的爹與娘。但花開終有期,我們當靜待花開。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九
夏日的午后,泛著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難耐的.燥熱。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兩個流浪漢焦急地眺望著遠方,他們在等待戈多的到來,因為,他們得知,戈多會告訴他們該怎么去面對未來,該怎樣去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們等了很久很久,卻一直不見戈多的身影,他們并沒有氣餒,確信戈多一定會來。第二天,戈多沒來,第三天,還是沒有來。
戈多最后到底會不會來,誰都不知道,連《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兩位流浪漢就認定這個死理,永遠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辦法擺脫困境,那么,他們將永遠是流浪漢。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這可是古今往來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賴性,不因這樣的名言而絕跡。
過分的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養(yǎng)成一種消極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賴,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有一個小男孩看見一只飛蛾從它的繭中艱難的想要爬出來,于是找來一把剪刀幫這只飛蛾剪開緊緊束縛的厚繭。飛蛾倒是很輕松的從繭中出來了,可它卻飛不起來了。因為,它沒有經(jīng)過自己破繭而出的歷練,翅膀缺少足夠的力量。這是一個好心造成的悲劇,也是對那些長期有依賴思想者的警告。這也讓我們懂得了,為什么袋鼠媽媽在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無情的將孩子趕出那溫暖的育兒袋的原因了。
無論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與其像兩個流浪漢那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將等待的時間用來好好規(guī)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人應該有美好的期待。但是,應該把對期待渴望化為行動,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標,而不能像流浪漢那樣,只知道毫無希望的企圖讓期待走向自己。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jīng)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yè)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畢業(yè)后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于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并不是什么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并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xiāng)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yè)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xiāng),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xiàn)在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yè)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么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fā)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yè)小成。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后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斗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等待開花的季節(jié)》一文。這篇文章給了我無限的感慨和啟發(fā)。
故事是這樣的:英國少年艾金森,因為長得幼稚可笑,成了同學們的戲謔對象,甚至老師都不想給他講課。走向社會的艾金森因為呆頭呆腦而四處碰壁。極自卑的艾金森整天躲在房間里。他的母親告訴他:每種花都有開花的季節(jié),那些還沒有到季節(jié)的花是不會開放的。人也是一樣。所以你現(xiàn)在也要儲蓄足夠的能量,季節(jié)一到,你自然會開放人生之花。后來艾金森成了《憨豆先生》的主演。該片片票房在歐洲已破1億美金。
所有人都有自己開花的季節(jié)。有的人像石榴花,它的花期不在春季,但石榴花吮吸春天的雨露和陽光,五月的時候開出的石榴花紅似火;開花的季節(jié)也不在春天,但它積蓄春風夏雨,在深秋開出了令人凜然的“我花開后百花殺”;有的人像梅花,它的花期也不在春天,于是它的淋春雨,浴夏露,裹寒霜,開出了高貴的花。
我想到了李敖。李敖因犯了罪,而被判了五年十個月的刑罰。雖然一身官司,兩眼發(fā)直,三餐點滴,四楚歌。但他把災難讀成幸福,將孤獨品成智慧。在兩平房米大的牢中快樂地做學問,每天還給自己安排了兩個小時的雙角線散步。最后卻也成就了一番事業(yè)。
聯(lián)想到自己。第二單元英語考試只考了六十多分,我并沒有自卑。因為人不可能樣樣通,樣樣精。你看,我喜歡看課外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圍棋下得也不錯。記得但丁說過: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抓住我的不足,取長補短,把不會的慢慢補好就是一種成功。我不會因為一時的考砸而自暴自棄,只要我積進取,只要我認真認真地學習,我一定能有收獲。
一句話,不要氣餒,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希望,失敗只是在積蓄力量。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二
美國筆會在授予《等待》??思{小說獎時,對哈金的贊譽:“在疏離的后現(xiàn)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莫過于讀《等待》帶給我的感受:作者沒有什么說教,沒有故弄玄虛的敘述,而我卻怎么也放不下文中的人物。
比如主人公孔林,如果我是孔林,我會想,我這輩子算什么呢。小的時候父母強加給我一個婚姻,一個拿不出手的小腳老婆,目不識丁。優(yōu)點是她又有恩于孔家。父母生病去世都是她一人操持。尤其是伺候病人,那時候女兒又小。而對曼娜,堅持等待的,堅守的是愛情吧。淑玉知道每年都去離婚的理由,每次她都同意離婚,到最后又反悔。曼娜每次都盼望著他能離成婚回來,而每次都是失望。
終于根據(jù)規(guī)定18年分居,可以不用對方同意即可離婚。幾分鐘辦好的離婚書,孔林和曼娜等了18年??琢职差D好了淑玉和女兒后,與曼娜結(jié)婚了,婚后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一切都等到了,孔林發(fā)現(xiàn)有些不對勁兒。淑玉也沒那么不好,反而越老越好看了,女兒長大了,乖順能干。而曼娜,性格大變,經(jīng)常吵架,兒子也不省心??琢滞槁?。曼娜也是一個不幸的女人。
是啊,換了誰能去熬18年呢。
曼娜或許活不久了,她的心臟不爭氣。被生活攪得一團糟的孔林喝醉了酒,問:“淑玉,你會等著我嗎?”醒酒后,面對女兒的問話,他無奈的說:“告訴她不要等我了,我是個沒用的人,不值得等”。女兒的一句“我們都會等著您的”,讓孔林又難過又感動。
現(xiàn)實生活中人,有誰不像孔林一樣,活的不那么痛快,不那么從容,在無止盡的等待中飽受煎熬。
冬的等待讀后感篇十三
重讀《等待戈多》,一部不長的荒誕戲劇,卻很費腦筋。這部戲劇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個謎。每個人都在問,戈多是誰?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貝克特,他很高明地繼續(xù)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
春天的陽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著無暇享受陽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三種人。當搜腸刮肚為這三種人找代表人物時,想起了《等待戈多》。這部劇只有五個角色,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還有一個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這個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用這幾個人為三種人佐證,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種人,打著遮陽傘曬太陽的人。聽起來很有閑、很小資。不過,小資只是一種情調(diào),那些光顧必勝客、上島、兩岸、避風塘、蘭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廣告?)……喝一杯拿鐵、卡布其諾、龍舌蘭、朗姆酒,來一只哈根達斯(又有廣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夠入列。還是看一看波卓的派頭,這位爺一出場,就拿著一根鞭子,用繩子拴住幸運兒的脖子,趕著他往前走。幸運兒兩手提著一只沉重的口袋、一個折凳、一只野餐籃和一件大衣。幸運兒打開折凳,波卓坐下,打開籃子,取出一只筍雞、一塊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來……不想再描述了,這就是第一種人。
第三種人,追趕太陽的人。夸父逐日的結(jié)局是,他渴死了??涓钢鹑盏默F(xiàn)代版是,很多人為了追逐夢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兩個流浪漢,曾經(jīng)也非常體面,曾經(jīng)也有一雙合腳的靴子,曾經(jīng)也有過一點兒思想。他們最終淪落了,無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們不認識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誰,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給他們做什么,他們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一種祈禱、一種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雖然都喪失了追逐夢想的能力,但狄狄沒有放棄自尊,沒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還能為自己找到蘿卜。而戈戈已經(jīng)喪失了羞恥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護他的人;他搞不到蘿卜,還嫌蘿卜不好吃;他厚著臉皮討要波卓吃剩下的骨頭,他為了金錢與需要幫助的人討價還價。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希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希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希望,無論結(jié)果怎樣,至少我們曾經(jīng)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好。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知道結(jié)果會怎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只有等待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jié)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只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jié)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