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實用22篇)

字號:

    具體是指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和歸納。學會分析和總結文本的結構和主要觀點。這些范文是多年總結經(jīng)驗的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七節(jié),理解反問句的.意思。
    2.會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齊讀課文。
    二、學習第7自然段。
    1.名讀,想想這一自然段共幾句話?
    作者稱珍珠鳥是可愛的小家伙,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內容?
    2.指名回答。
    3.“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
    4.課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換種口氣來說?
    5.為什么信賴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境界?(板書)。
    6.指名朗讀。
    7.齊讀第7自然段。
    三、總結課文。
    四、指名背誦第4—7自然段。
    1.指導。
    (1)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看著板書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
    白天,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
    (4)第7自然段,出示:
    看著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__;信賴,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試著完成填空,練背。
    3.連起來背誦。
    四、再讀課文。
    1.生默讀,想想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
    2.同桌互講。
    五、指導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六、布置作業(yè)。
    1.組詞。
    撥淘()換()紐()。
    拔()掏()喚()鈕()。
    2.造句。
    居然——不由自主——。
    3.解釋字義。
    1).雛兒在我肩上睡得好熟啊?。ǎ?BR>    秋天,果實成熟了。()。
    米飯煮熟了,香噴噴的。()。
    2).珍珠鳥在里面,就像躲進幽深的叢林一樣安全。()。
    這個問題他講得深入淺出。()。
    夜已經(jīng)很深了,王老師還在備課。()。
    板書。
    住處:舒適溫暖安全。
    外形:紅嘴紅腳毛灰藍色蓬松的球兒。
    珍珠鳥。
    雛兒:飛落站撞信賴能創(chuàng)造美好境界。
    挨近蹦到喝瞧。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二
    2、過程與方法:學生經(jīng)歷自己動手擺、動腦想和動口說等過程,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發(fā)現(xiàn)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shù)學的情感。
    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復習。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我想考考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
    你能說一說什么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2、激趣引入:
    二、情境導入。
    1、出示例2: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
    讓學生利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2、師:是不是每一個圖形的面積都可以用小正方形擺出來呢?
    出示學校足球場和籃球場的圖片,問:足球場和籃球場的面積能擺出來嗎?為什么?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方法用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三、自主探究。
    1、(1)每個小組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邊操作,邊填表。
    長(厘米)寬(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2)學生動手操作,并計算所擺的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2、讓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3、歸納總結。學生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教師追問:求長方形面積必須知道長方形的哪個條件?
    4、反饋練習。
    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計算它們的面積。
    長=長=。
    寬=寬=。
    面積=面積=。
    5、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6、歸納小結: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7、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四、實踐應用。
    1、競賽能手。
    (1)門面長2米,寬1米,它的面積是()。
    (2)黑板長3米,寬1米,它的面積是()。
    (3)一塊正方形手帕的邊長是20厘米,它的面積是()。
    2、智慧沖浪。
    足球場的長是80米,寬是80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學巧用。
    籃球場的長是28米,寬是15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半場是多少平方米?
    4、估一估。
    請同學們任意選擇身邊的一樣物體,先估計物體一個面的面積,并測量長長、寬計算面積,看看哪位同學估計得最準確。
    五、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把收獲講給大家聽。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數(shù)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這一理念,課堂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提出猜想,驗證概括。練習部分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建議在提出猜想之前,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的變化,如:一個長方形寬不變,長變長,觀察面積的變化;另一個長方形長不變,寬加長,面積的變化,讓學生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系。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品讀人物語言,體會魯迅語言特色。
    2、探究小說的敘述視角,挖掘小說主旨。
    教學重點:品讀人物語言,體會魯迅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探究小說的敘述視角,挖掘小說主旨。
    教學過程:
    一、知情節(jié),了解孔乙己的一生。
    讀小說首先要讀進人物的內心,能夠記住小說中那些讓我們難忘的情節(jié)或者情景,請說說你最難忘的情節(jié)或者情景。
    二、品語言,體會魯迅的語言風格。
    那么他周圍的人對待他是什么態(tài)度呢?請從文中找出作者描寫周圍的人對待孔乙己態(tài)度的句子。
    (一)酒客。
    酒客(一)。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看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BR>    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1.“叫、嚷”,能不能改為“說”?
    2.思考兩句話之間的關系。
    3.如果你是孔乙己,你什么感受?
    酒客(二)。
    旁人便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識字么?”
    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2.如果你是孔乙己,你有什么感受?
    3.那么你從中讀到了什么?
    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這些酒客的無情冷漠,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感到了孔乙己的可憐。
    酒客(三)。
    “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BR>    “哦!”
    “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fā)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么?”
    “后來怎么樣?”
    “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來呢?”
    “后來打折了腿?!?BR>    “打折了怎樣呢?”
    “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賬。
    1.你知道這是誰和誰在說話嗎?
    2.分角色朗讀。
    3.你能想象出來酒客在說話時的神態(tài)嗎?
    4.總結:
    魯迅最善于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用最節(jié)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將對象刻畫的生動傳神。
    白描式的對話描寫,并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5.大家想起來水滸傳中哪一段的描寫跟這一段的描寫非常像?我們在下冊書中還有一課《變色龍》也運用了這種白描式的對話描寫,大家下課后可以先睹為快。
    (二)掌柜。
    剛才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掌柜的冷漠,那么這一部分你從哪也能讀出掌柜的無情來?
    掌柜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你還欠十九個錢呢!”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
    此時已經(jīng)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2.掌柜的伸出頭去看到了什么?
    3.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4.可是掌柜呢?
    5.此時已經(jīng)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人性麻木至此,讓人何等痛心)。
    6.這么多人對待孔乙己的態(tài)度是通過誰的眼睛呈現(xiàn)出來的呢?
    7.小伙計是如何對待孔乙己的?
    (三)小伙計。
    不耐煩,好笑。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將相互矛盾的判斷并置,是魯迅喜歡用的句式??滓壹壕烤顾懒藳]有,他是什么時候死的,又是怎么死的,誰知道呢,又有誰關心呢)。
    魯迅最滿意的一篇作品就是《孔乙己》,他認為能于寥寥數(shù)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
    三、探究敘述視角,挖掘小說主旨。
    那么作者為什么要以小伙計為敘述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呢?
    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也是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若瑟夫是天使的意思,作者借若瑟夫的口來呼喚親情,可是小伙計卻在社會的大染缸中迷失了自我,也變得麻木冷酷了,不能不說是社會的悲哀。
    以小伙計為敘述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顯得更加真實而客觀。
    1、親眼看到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諷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精神的迫害。
    2、親眼看到人們的冷漠麻木,殘酷無情,更能體會到作者的痛心。
    3、連一個孩子都這樣冷漠,足見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
    在魯迅看來,他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書的惡,而是周圍人對他冷漠的丑。
    孫伏園在簡括魯迅當年告訴他最喜歡《孔乙己》的意見時說: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
    四、總結學習方法。
    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是如何體會到小說的主旨的?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四
    對于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還是和往常一樣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上課的時間引入課題,接著問一節(jié)課40分鐘,什么時候下課呢?學生因為是熟悉很快說出來,然后給出兩個時刻,讓學生計算經(jīng)過時間,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計算經(jīng)過時間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正確率較高,練習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和電視節(jié)目播放的時間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電視節(jié)目預報表,讓學生指出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以及說出該節(jié)目開始播放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教師按照由易到難的過程分別提出4個關于計算經(jīng)過時間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計算方法,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有目地的先解決整時段時間計算,可有利用減法計算,也可以推算,對學生的方法給予肯定;接著教學計算幾時幾十分到幾時幾十分經(jīng)過的時間,讓學生同桌討論,最后教師利用實物鐘來幫助學生理解。
    但在第一課時教師是否要給出一般的統(tǒng)一的計算方法,我也感到有點困惑,如果停留在只讓學生感悟經(jīng)過時間的推算,不讓學生形成固定的計算經(jīng)過時間的方法,估計作業(yè)中的錯誤率會很高,特別是差生,缺失了方法會無從下手,特別是碰到分段計算經(jīng)過時間會更棘手,如果在學生初步感知了經(jīng)過時間就是用結束的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后,所有的經(jīng)過時間都套用這一公式去算的話又顯得太呆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鐘里既能讓學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計算經(jīng)過時間的方法,我想學生的學具應該得到進一步改進,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感悟出經(jīng)過時間就是分針和時針在鐘面走過的一段時間,然后得出經(jīng)過時間的計算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在天天練中有些題目,如分減分不夠減要向小時借1小時再減,再用這方法比較麻煩,最后還是決定讓學生改過來,列成幾時幾分-幾時幾分的算式,對此我又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與學生糾正,發(fā)現(xiàn)這樣列式之后學生容易理解,正確率也有所提高。只是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還是一個難點。教師也只能對這部分內容,特別是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更多的練習,講解。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五
    復習人物形象。
    二、疑難語句分析。
    1、“我”為什么氣悶?“高墻”比喻什么?
    明確:閏土與“我”隔膜了,楊二嫂不理解“我”了,所以“我感到氣悶”?!案邏Α笔潜扔鞣饨ǖ燃売^念造成的人們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明確:“西瓜地上的小英雄的影象”中寄托了對美麗故鄉(xiāng)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扒宄笔钦f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
    明確:“我”對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沒有找到實現(xiàn)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說和閏土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而且“茫遠”。
    4、劃出文中表明“我”充滿希望,精神振奮的語句,并理解其含義。
    明確:全文最后一句。特別是“我想:希望……成了路?!?BR>    含義:希望的有無取決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會實現(xiàn),即“希望本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奮斗,希望就可能實現(xiàn),即“希望本無所謂無”。全句強調要為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斗。
    三、探究主旨。
    1.小說中一共描寫了幾個“故鄉(xiāng)”?
    明確:該問題探究的已不僅是環(huán)境,而且涉及小說主題。除了對比鮮明的“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之外,其實,小說中還有一個“理想中的故鄉(xiāng)”。從小說結尾部分“我”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我”對未來的故鄉(xiāng)有一個朦朧的希望輪廓。
    2.“故鄉(xiāng)”在哪里?
    明確:從小說對宏兒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窺見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鄉(xiāng),不在兒時飄渺的回憶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勇敢地開創(chuàng)新路。
    總結: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nóng)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nóng)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nóng)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題5、6題。
    板書設計:
    封志莉。
    [《故鄉(xiāng)》教學設計第三課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六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靈活應用。
    (2)使學生在計算乘法時,能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定律。
    (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過程與方法利用分類比較等方法使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獨立觀察、自主探索、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乘、除的靈活應用的探索發(fā)現(xiàn)活動中,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體會簡便計算給我們數(shù)學中的計算帶來的方便,激發(fā)熱愛數(shù)學和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靈活解題的策略。
    教學重難點。
    (1)靈活應用運算定律。(2)理解算理過程及算法。
    教學過程。
    復習(1)。
    12=()×()12=()×()。
    32=()×()32=()×()。
    復習(2)。
    24×16=16×24()。
    125×7×8=7×(125×8)。
    ()。
    (100﹢4)×25=100×25﹢4×25。
    ()。
    (一)、導入。
    1、口答。
    分別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運算定律和減法性質。學生回答,
    老師板書: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減法性質a-b-c=a-(b+c)。
    2、填空。
    24=4×()25=()÷432=4×()125=1000÷()(二)、新授教學。
    1、教學例4。
    a、出示例4的插圖和已知條件提問?從圖中知道哪些信息。
    明白“一打裝”是指一筒12個。
    b、根據(jù)圖中所給的已知條件,我們可以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問題之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錢?
    問題之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錢?
    問題之三、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
    問題之四、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
    問題之五、買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
    問題之六、買羽毛球拍比買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錢?
    c、嘗試解答問題。
    (1)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解決不同的6個問題。
    (2)每個小組交換問題解決。
    (3)每個小組匯報解決問題的方案。
    (4)展示嘗試結果330÷5=66(元)。
    330÷5÷2=33(元)或330÷(5×2)。
    25×12=300(個)。
    32×25=800(元)。
    330+32×25=330+800=1130(元)。
    (6)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算理方法。通過學生的回答后,老師引導學生:
    全校新運到課桌350張,全校共有14個班級,平均每個班級可以分到多少張?
    (三)、課堂鞏固練習。
    1、下面的題做對了嗎。
    2、下面各題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拓展提升(一)。
    簡便計算。
    25×2×532×125×25。
    拓展提升(二)。
    25×125×64。
    (四)、暢談收獲: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板書設計乘、除法的靈活應用。
    25×1212×2532×2532×25。
    =25×4×3=12×100÷4=8×4×25=32×100÷4。
    =100×3=1200÷4=8×(4×25)=3200÷4。
    =300(元)=300(元)=8×100=800(元)。
    =800(元)。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七
    一、填空。
    3時=()分4分=()秒。
    5時=()分30分=()時。
    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1)小明刷牙需要2()。
    (2)小紅系紅領巾用了16()。
    (3)課間休息10()。
    (4)爸爸每天工作8()。
    三、填空。
    四、應用題。
    1.小星晚上8時睡覺,第二天早上6時起床。她一共睡了幾小時?
    3.一列火車晚上8時從上海開出,第二天下午5時到達北京,路上行了幾小時?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內容:
    課本第8頁例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二年數(shù)學下:《第一單元-解決問題》設計c。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shù)學的良好情感。
    4、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學習的愉悅。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蹺蹺板樂園圖。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談話:小朋友愛玩蹺蹺板嗎?今天我們到蹺蹺板樂園去玩一玩好嗎?
    2、投影出示蹺蹺板情境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小學數(shù)學教案《二年數(shù)學下:《第一單元-解決問題》設計c》。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fā)引導: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觀察了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有一種寫一種特別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算)。
    5、比較各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名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只不過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4x3+7=19(2)2x6+7=19(3)2x8+3=19……。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掌握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
    三、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fā)。
    2、練習二的第2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fā)。同時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的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充分利用主題圖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五、課堂作業(yè)。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動手探究讓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根據(jù)具體情況將“1”轉化成幾分之幾進行靈活計算。
    3、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4、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和邏輯推理能力。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和1減幾分之幾的算理。
    教學難點:1減幾分之幾的算理和算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平均分成8份的紙、長方形巧克力圖片和實物。
    過程:
    一、復習:黃老師知道。
    里面有個里面有()個5個是也是()。
    1里面有()個,是。誰能跟他填得不一樣?
    二、教學例1:
    1、為了鼓勵大家,黃老師準備了一份小禮物,(巧克力)出示圖片,問:我把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幾分之幾?給小明3小塊,他得到了這塊巧克力的——,給小紅2小塊,她得到了這塊巧克力的——,他倆一共分到這塊巧克力的幾分之幾呢?用什么方法算?(加法)。
    引導生說:3個加2個就是5個,5個就是。(如果說得好就不再請第二個學生說了)。
    師:對!說的好!
    4、真能干!
    練習1:翻開書101頁第一大題的第2小題,(出示p101頁第一大題第2小題圖和算式),+你是怎么想的?(說得真好!表揚他!)請大家把答案填在書上。
    出示練習2:+=(+等于多少?你怎么想?跟同桌說一說。請一生說)。
    出示練習3:+=+=(這兩道題寫作業(yè)本上)(請生說,用分數(shù)單位說)。
    5、小結:觀察第一道算式: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加數(shù)它們的分母是——相同的,再看其它的算式,兩個加數(shù)的分母也——相同,我們就說這是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相加(課件板書: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相加)。
    師:通過小朋友的積極思考,我們探索出了分母相同時分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以后就用這個方法來計算,好嗎?來齊讀一遍。
    7、鞏固練習:接下來我們看誰會用這個方法很快地算出結果,來,開開小火車咱們比一比!
    卡片出示:+=+=+=+=。
    +=+=+=+=+=。
    (第一題+=算得這么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2+2=4,分母5不變,就是,那接下來的我們都用這個方法來計算,好嗎?)。
    三、教學減法:
    2、板書—=猜猜看它的結果是多少?你說……你說……都猜,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所以就等于。
    師:還有誰跟他說的不一樣的?(想想看,加法我們是怎樣說的?)。
    生:就是3個,減就是減去2個,還剩下1個,1個就是,所以—=。
    師:你真能干!還有誰想說?(再說一遍)。
    引導生說: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相減,分母不變,分子相減。(你真能干!板書算法,大家一起跟他讀——)。
    3、練習1卡片出示:—=(這道題等于幾?你是怎么想的?)(說算理的,再引導說算法:還可以怎么想?)。
    出示算式卡:比一比,看哪一組算得快,讀得整齊。
    練習2卡片出示:—=—=—=—=。
    (一組一題不要求說算理,讀:—=。)。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內容:繼續(xù)復習面積的計算,完成練習十九其余的題。
    教學要求: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已學過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進行面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及推導過程。這節(jié)課繼續(xù)復習面積的計算。
    二、基本題練習。
    1、求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三、綜合練習。
    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就可以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做練習十九第13題。
    提問:計算圓的面積需要什么數(shù)據(jù)。我們怎樣來測量圓的`半徑。指導學生利用“兩個端點都在圓上的線段中,直徑最長”這個知識,先測量圓的直徑,并算出半徑。
    計算直角三形的面積要先測量什么數(shù)據(jù)。
    讓學生在書上測量出所需要的數(shù)據(jù)。
    指名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2、做練習十九第14題。
    指導學生估計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來量,另一種是把不規(guī)則圖形看成大小接近的規(guī)則圖形。
    3、做練習十九第15題。
    讓學生計算后組織交流并列成表。
    指導學生看表說出當長方形周長一定時,長和寬的差的變化與面積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復習,你更加明確了哪些內容?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九第11、12題。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通過學習,感受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形、正方形模型(符號例題要求)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教師提問:
    (1)什么叫面積?
    2、教師: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嗎?你怎么想?
    要求學生:(1)用手比劃大約有多大。
    (2)說出想法。(包含有2個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發(fā)現(xiàn),獲取新知。
    1、引導探究。
    取出一個長方形學具:
    (1)請同學估一估,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排一排、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
    這個長方形包含有幾個1平方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3、教學例2。
    (1)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
    (2)公式推導:
    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小結:沿著長擺,擺的個數(shù)與長的厘米數(shù)相同;沿著寬擺,擺的排數(shù)與寬的厘米數(shù)相同。
    說一說: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書:長的厘米數(shù)×寬的厘米數(shù)=長方形面積。
    這個推斷對不對呢?其它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來計算呢?我們自己拿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看看。
    通過自己的操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用公式計算:
    (3)即時訓練: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長15厘米,寬10厘米。
    (1)出示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特征?這個圖形面積是多少?
    (2)想一想:怎樣來算它的面積?正方形面積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導小結并板書: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三、鞏固運用。
    1、完成教材78頁“做一做”。
    2、課本練習十九的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九第3題。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在進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通過計算自己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的面積,從而發(fā)現(xiàn)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學生通過實踐總結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再由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推導出正方形的公式。通過讓學生“做”數(shù)學,逐步達成使學生既知道長、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在大腦中建立起為什么長、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和“邊長×邊長”的表象,較好地獲得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并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鋪墊。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讓學生經(jīng)歷動手測量、探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不同計算方法,認識比較簡便的算法,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生暢所欲言。(圍圖形一周的長度稱之為周長)。
    學生計算,師檢查。
    3,剛才,我們已學會求三角形,四邊形的周長,那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么計算呢?這就是我們這堂課所研究的內容。(揭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通過提問來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找到準知識的生長點,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師:同學們,你們找一找我們教室里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呢?(學生在教室找長方形物體的面)并指出它的周長。請一位同學找一找課本封面的周長,接著問:你們能求出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嗎?(學生學習的材料是自己在尋找的結果中任選的,而不是書本給定的材料,它來源于學生自己的學習生活,這樣的學習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
    生: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長和寬.。
    師:為什么?
    生:大膽回答.。
    師:你們又如何得知它的長和寬呢?
    生:可以通過測量的.方法.。
    學生動手操作量數(shù)學書封面的長和寬.。
    師:你們在量的時候量了幾條邊?
    生:量兩條邊。
    師:為什么只量兩條邊呢?
    生:因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所以只要量它的長和寬就好了。
    小結:要想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
    2,學生自主探究用多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
    師:你們會自己求嗎?(小組活動)看誰的辦法多。
    3,匯報成果:
    學生匯報,(老師板書)。
    第一種方法:24+17+24+17=82(厘米)長+寬+長+寬。
    第二種方法:24+24+17+17=82(厘米)長+長+寬+寬。
    第三種方法:24×2=48(厘米)。
    17×2=34(厘米)長×2+寬×2。
    48+34=82(厘米)。
    第四種方法:(24+17)×2=82(厘米)(長+寬)×2。
    學生自由回答。
    師小結:你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不過我喜歡(長+寬)×2這種方法,因為它來得更簡便些,你們同意嗎?(在這里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4,鞏固練習。
    師:這里有這樣一條題目,你們會計算嗎?
    求長方形的周長:
    8厘米。
    14厘米。
    學生板演。(師評講)。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大膽猜測——再實驗驗證的方法,引領著學生主動的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獨立思考的平臺,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通過板書學生的匯報結果把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既幫助學生了解如何解題的方法,又培養(yǎng)了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的策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一張正方形圖片)。
    生:這是一個正方形。
    師:如何求它的周長?
    生:要先量出正方形的邊長。
    師:好,你們來試著求一求好嗎?
    生:好。
    師:現(xiàn)在兩人一組來討論如何求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并把過程記錄下來。
    生自主練習師巡視。
    師請兩位方法不同的學生到黑板板演。
    25+25+25+25=100(厘米)25×4=100(厘米)。
    請兩位學生說說自己的解法。
    生1:正方形的周長是四條邊長的和所以我把四條邊長相加就得到了它的周長。
    生2:因為正方形有四條邊而且每條邊都相等所以我用邊長乘4就得到它的周長。
    師小結:同學們他們剛才的話你們聽明白了嗎?你們會求正方形的周長嗎?
    生:會了。
    請學生小結: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有兩種方法:1,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鞏固練習:好,你們能用剛才的記錄來計算這道題目嗎?
    作業(yè):小白兔的有一塊正方形手帕邊長是2分米,手帕的周長是多少?
    學生板演師點評。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在以上的基礎上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
    三,質疑反思,深化所學。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干興趣的是什么?
    2,你對今天學習的內容還有什么疑問嗎?
    3,課后拓展;請同學們回家量一量,算一算家中的電視,冰箱,八仙桌等物體面的周長。
    (讓學生總結所學,并談總結最感興趣的收獲,這個過程既假聲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誘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獲不僅是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也會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4課時。
    教學目標。
    2、通過多種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根據(jù)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4、通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及長、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復習舊知。
    1、教師出示信封,里面藏著一個“四邊形”,你猜可能是什么圖形?
    師:同意他們的觀點嗎?都有可能,不能確定。
    2、老師提供信息“這個四邊形有四個直角”,誰來猜一猜?
    預設:
    生1:我猜信封里的圖形是長方形;
    生2:我猜信封里的圖形是正方形;
    生3:我猜信封里的圖形可能是長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3、師追問:判斷的理由。
    生:如果對邊相等就是長方形,如果四條邊都相等就是正方形。
    (師課件出示)。
    師: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思維敏捷,條理清楚,說的是有理有據(jù)。
    4、教師信封中到底是什么圖形?師出示,請同學們大聲說出它的名稱并說出它的特征。
    5、你還知道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識?
    預設:
    ……。
    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周長”,誰愿意到前面來指出它們的周長。
    指名說一說,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并傾聽??辞迤瘘c,繞邊一周,回到起點,頭尾相接,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叫做它的周長。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經(jīng)歷猜測、感悟的過程,喚醒學生的思維,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質特征,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邏輯推理。學生在用手比劃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同時,為接下來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搭建了新舊知識間的橋梁。
    二、問題引領,導入課題。
    課件:如果把這個長方形和這個正方形的周長進行比較,你認為是什么結果?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種情況:
    預設。
    生1:長方形的周長長;
    生2:正方形的周長長;
    生3: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
    師:到底誰的猜測正確呢?我們必須要進行驗證。你有什么辦法嗎?想辦法把周長算出來再比一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為引領,從學生的認識出發(fā),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自然將學生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哪些數(shù)據(jù)。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長方形,動手測量。
    2、需要測量哪幾條邊?為什么?(只要測量出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根據(jù)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3、根據(jù)圖中長方形的長和寬,你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嗎?(教師巡視,指名板演)。
    4、展示交流。(結合圖形,說一說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預設:
    生1:6+4+6+4或4+6+4+6(運用我們學的周長的概念)。
    生2:6+6+4+4(把數(shù)據(jù)分類,長、寬各一類)。
    生3:6×2+4×2(他在數(shù)據(jù)分類的基礎上進行了高一級的加工,先求出兩條長的長度,再求兩條寬的長度,最后合起來)。
    生4:(6+4)×2(誰懂他,在理解前三個算式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明確第四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他不僅學會分類,還運用了長方形的特征,采用分組法。)。
    5、比較優(yōu)化,得出結論。
    (1)師:想一想為什么這些方法的算式不同,卻都算出了長方形的周長呢?(算式都是計算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和)。
    (2)全班討論: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便?
    預設:
    生: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種方法的要兩步,其他的要3步。
    6、歸納總結: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教師運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讓學生觀察不同的算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經(jīng)歷思考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
    1、出示自學提示,自主探究。
    通過長方形周長的探究,你能否很快算出正方形的周長?請你自己試試看。
    2、結合圖形說一說,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一比,找出最簡便的方法?
    預設:
    生1:5+5+5+5=20(厘米)。
    生2:5×4=20(厘米)。
    3、歸納總結: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板書)。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長,充分讓學生感受研究性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體驗。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4、說一說哪個圖形的周長長?
    四、練習鞏固。
    (一)基礎應用。
    1、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是5米,寬是3米。這個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
    2、一塊邊長20分米的正方形桌布,要在它的四周縫上花邊,花邊的長是多少分米?
    (二)問題解決。
    (三)思維拓展。
    1、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三角形、八邊形)。
    2、用一根36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厘米。
    3、一個長方形,相鄰兩條邊之和是20厘米,它的周長是()厘米。
    知識掌握不但牢固,做到學以致用,而且具有超強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梳理總結,鞏固提升。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四
    1、在鐘面上,時針從7走到8的時間是()小時,時針走1小時,分針正好走()圈,是()分。鐘面上一共有()個大格,()個小格。
    2、時針指在4上,分針指在12上,表示()時。分針從12走到12,是()分,是()小時。
    3、7時30分到10時30分,經(jīng)過()小時。時針從7到11,經(jīng)過了()小時。分針從2走到6,共走了()分鐘。
    4、學校下午2時上第一節(jié)課,每節(jié)課40分,第一節(jié)下課是()時()分,課間休息10分,第二節(jié)是()時()分上課,()時()分下課。
    5、1小時=()分,120分=()時。
    6、()時整,時針、分針重合。
    7、學校秋游,8:00出發(fā),9:10到達,路上用了()時()分。
    8、上午8:00開始下雨,下了4個小時,()時雨才停止。
    1、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0()。
    2、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是6()。
    3、看一場電影要2()。
    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5、從上海坐火車到北京要17()。
    6、李勇從家走到學校要15()。
    7、我們放學的時間是11()30()。
    1、分針走一圈是1分。()。
    2、晚上7時新聞聯(lián)播開始。()。
    3、小明下午2:00到校,4:30分放學,下午在校的時間是2小時30分。()。
    4、鐘面上最短的針是分針。()。
    5、電子表上顯示6:45就是6時45分。()。
    6、分針從一個數(shù)字走到下一個數(shù)字是5分鐘。()。
    7、媽媽每天工作8小時。()。
    1、5:559:3512:009:003:00。
    2、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形成鈍角的是:
    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形成形成銳角的是:
    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形成形成直角的是:
    1、博物館開放時間是上午8:00~下午4:30。
    (1)現(xiàn)在是7:35,離開放還有多長時間?
    2、小花貓從一樓到二樓用了1分鐘,按這樣的速度,它上到六樓共要多少時間?
    3、鋸一根木頭,每鋸一段要用8分鐘,鋸成5段要用多少分鐘?
    4、小明從家到學校走了40分鐘,在7;30到學校,小明在()時()分從家出發(fā)。
    5、老師從9時40分開始開會,開了40分鐘,會議應在()時()分結束。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具、學具準備學具:
    每個學生都準備6cm和3cm的小棒各兩根,兩張長8cm長紙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出示以下兩個圖形。
    (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4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兩個圖形的周長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長方形的周長是長+長+寬+寬,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板書。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教科書第59~61頁,練習十五第1、6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各種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
    (三)情感目標:
    1.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shù)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數(shù)學和價值,對數(shù)學產(chǎn)生求知欲,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各種鐘表,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的家鄉(xiāng)出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誰嗎?
    (聶海勝)同學們看他來了(出示聶海勝出征時圖片和時刻)這是聶海勝和他的同伴即將出征飛天的時刻,這是幾時幾分呢?(指生認時間)。
    師:英雄已準備就緒,飛船要點火升空,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那激動。
    人心的時刻(播放飛船點火前倒計時錄像,30秒準備,20秒準備,10、9……2、1,點火)。
    師:在剛才的錄像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計量很短的時間,就要用到比時、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秒(提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1秒。
    師:秒雖然是計量短暫時間的單位,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見過秒呢?(馬路上紅綠燈、運動員賽跑計時等等)。
    師:秒在生活中有著很大的作用,我們用什么來計量秒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各種計錄秒的鐘表。
    認識秒針,發(fā)現(xiàn)秒針的特點。(鐘面上三根針中秒針又細又長,秒針走得最快)。
    課件展示秒針從12走到1,這是幾秒?
    課件展示秒針從12走到6,這是幾秒?
    課件展示秒針從1走到5,是幾秒?怎樣想的?
    課件展示秒針從12走到5還多2小格,是幾秒?
    課件展示秒針從6走到11還多3小格,是幾秒?
    課件展示從12走到12,是幾秒?
    學生活動:同學兩兩合作,一生撥動秒針,另一生說時間,然后互換。
    2、認識1分=60秒。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秒會走1小格是1秒,秒針走1圈是幾秒呢?
    小組合作:觀察鐘表,秒針走1圈,分針有什么變化?
    指生說。
    得出結論:秒針走1圈,是60秒,分針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三、活動體驗,感受時間珍貴。
    1、感受1秒。
    師:1秒鐘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師播放1秒時間,生試做。)。
    生匯報自己1秒鐘能完成什么?
    課件播放:1秒鐘里,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蜂鳥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長最快的竹子長10微米。
    三峽電站1秒鐘可發(fā)電2700千瓦時,
    汽車1秒鐘奔跑20米,
    神舟六號飛船1秒飛行7.8千米,
    1秒鐘里,全球植樹造林的面積約1414平方米……。
    師:觀看了生活中的1秒鐘,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體驗1分鐘。
    師:1秒鐘在生活生產(chǎn)中有著巨大的作用,讓我們不能小瞧這短暫的時間。那么1分鐘有多長呢?我們來體驗一下。(師播放1分鐘時間的滴答聲,生靜靜觀察體會)。
    說說自己的感受。
    游戲活動:嘗試1分鐘記憶詞語。比一比誰記得多。
    四、聯(lián)系實際,鞏固拓展。
    1、填空。
    1分=()秒()秒=3分。
    2、練習十四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學生每天要睡眠9()系紅領巾大約要用20()。
    用電飯鍋煮飯要用25()劉翔110米跨欄大約用13()。
    3、練習十四第6題,學生課后使用鐘表統(tǒng)計。
    4、全課總結。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七
    上完《長方形與正方形》一課,通過教學及課后反饋,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有以下二個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其實在一年級時已經(jīng)有初步接觸,孩子對于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并不是把現(xiàn)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先放手讓他們說說“對于長方形與正方形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而后再讓他們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動手驗證所知道的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是不是正確的,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并發(fā)現(xiàn)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異同點。
    2、充分創(chuàng)設聯(lián)系實際的生活情境。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母親節(jié)來創(chuàng)設情境,即女兒送來了賀卡和絲巾,請學生猜猜賀卡是什么形狀?從而通過拉一拉和推一推發(fā)現(xiàn)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接著請學生幫忙,幫我把長方形的絲巾變成的正方形絲巾,學生興致極高,很快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理解如何將一個長方形變成的正方形。在這個過程中,還適時的滲透感恩母親的思想教育,這樣讓數(shù)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shù)學的熱情,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總之,這節(jié)課我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精心設計了形式新穎,情境意識強烈的題目和問題。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下完成了本課的學習??梢策€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學生在驗證長方形與正方形邊與角的特點時,留出的時間少了一些,有的同學操作上還來不及,這樣就會造成部分學生所得到的結論是聽別人講的而不是自己探究發(fā)現(xiàn)的。再如課前有的學生說屏幕和音箱的面是正方形的,我并沒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告訴學生:學完了這節(jié)課你就知道他們是不是正方形了。可是課后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再對這個問題進行回應,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遺憾。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八
    1、學科:數(shù)學。
    2、學生課前準備:每名學生準備相同規(guī)格的長方形、正方形卡片。
    1、通過本課的學習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有一定的認識,通過探究理解,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會用多種方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2、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動手抄作的能力。
    3、滲透事物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轉換的思想。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兩個例題:例1,例2和做一做的題。例1是求長方形卡片的周長,例2是求正方形卡片的周長,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用學生尺先量出邊的長度,觀察邊的長度,發(fā)現(xiàn)邊長的特點,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動筆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整節(jié)課圍繞兩張卡片需要彩帶長短展開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生活處處離不開數(shù)學。
    1`同學們還記得上節(jié)課我們學過什么新知識嗎?
    誰能說一說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
    2`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師:再過幾天,國慶節(jié)要到了,老師制作了兩張卡片,一張是長方行的,一張是正方行的,想在節(jié)日里把它送給我的兩位好朋友,但又覺得卡片不夠漂亮,于是我就想給這兩張卡片的一周都鑲上彩帶(用手演示指一周)。請同學們猜一猜,哪張卡片需要的彩帶更長一些?哪張卡片需要的彩帶更短一些?(生自由猜)。
    師:看來,同學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實,我們要比較“兩張卡片需要的彩帶的長短”,就是要比較“兩張卡片的一周的長”(用手演示指一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兩張卡片的周長吧?。ò鍟n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課件出示例1,組織活動量一量。
    師:現(xiàn)在我們用先量后算的方法,先來計算這張長方行卡片的周長吧!
    給每名學生都準備長方行的卡片,請學生用學生尺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算一算長方形的周長。(給學生準備的長方形卡片和老師的是一樣規(guī)格的)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
    (2)`組織匯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你們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長方形的周長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
    生1:我先量出它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然后用6+6+4+4算出周長是20厘米。
    6+6+4+4=20(厘米)。
    生2:我量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也是6厘米和4厘米。我用6×2算出兩個長邊的長度,然后用4×2算出兩個寬邊的長度,再把它們加起來,就是12+8,也等于20厘米。
    6×2+4×2=20(厘米)。
    生3:我先算出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就是6+4=10厘米,因為另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和這一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也就是10×2=20厘米。
    (6+4)×2=20(厘米)。
    (3)`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yōu)化。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長方形周長=(長+寬)×2。
    (1)`課件出示例2,組織活動量一量。
    師:現(xiàn)在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2)`組織匯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結合匯報,演示課件。
    生1:我可以把4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是8+8+8+8.。
    8+8+8+8=32(厘米)。
    生2:因為正方形的每一條邊的長度都是相等的,所以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就是8×4.
    8×4=32(厘米)。
    (3)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呢?
    板書:正方形周長=邊長×4。
    3比較總結。
    生: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帶更長些。
    很多,歸納觀察這些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先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度;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一條邊長就可以了。我們掌握了這兩種周長的計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了。
    1、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是5米,寬是3米。這個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
    2、這是我的一塊手帕,用90厘米長的綢帶能圍一圈嗎?
    3`判斷下面的說法對嗎?
    (1)長方形長4分米,寬6厘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0分米。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是7厘米,寬是3厘米。
    4`這是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形,長4厘米,寬2厘米。
    (1)計算一個長方形周長。
    (2)計算拼成的長方形周長。
    (3)計算拼成的正行的周長。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一定有不少的收獲吧!誰來談一談?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周長=邊長×4。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十九
    教學目標:
    3、通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對數(shù)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體會成功的感覺。
    教學重點、難點: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用具:
    尺子、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填空題。
    1、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
    2、方形和正方形都是_______線段圍成的圖形,所以它們都是______。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它們的角都是_______;長方形相對的_______相等,正方形的_______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1、導課:
    今天我們學習什么呢?大家猜猜看?齊讀課題。
    2、學習例2:
    (2)集體訂正。
    (3)出示,鼓勵學生用第三種方法計算。
    板書:(長+寬)2=長方形的周長。
    3、練習:打開書看42頁第一題,你肯定會做,請用你喜歡的方法獨立完成,能用三種方法更好。叫學生板演。
    5、學習例3:[小學教學設計網(wǎng),]。
    (1)出示:求它的周長就是求幾個5的和,[口答算式]。
    (2)小結:板書:邊長4=正方形的周長。
    6、練習:43頁的第一題,能不能圍一圈必須先求什么?還要注意單位,請獨立完成。叫學生板演。訂正。
    師:如果是70厘米夠嗎?
    三、鞏固練習:
    (一)判斷題:[請打出手勢]。
    1、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
    2、正方形的周長除以4就等于它的邊長。()。
    3、周長相等的`兩個長方形,它的形狀大小一定都一樣。()。
    4、長方形的長是8厘米,寬是4厘米,它的周長就是12厘米。()。
    (二)填空題。
    1、邊長是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_______厘米。
    2、用一根48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_______厘米。
    3、一個長方形的長8厘米,是寬的2倍。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______。
    4、一條繩子正好圍成一個長是5分米,寬是3分米的長方形。如果改圍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________它的邊長應當是________。
    5、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0厘米,寬是2厘米,長是_______厘米。
    四、能力拓展:
    [如果你能闖過這一關,就說明你是最棒的]。
    1、用兩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五、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六、作業(yè):
    3、書44頁第二題,量出它的長與寬,求出它的周長?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二十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教學過程:
    1、你了解了哪些有關時間的信息?與同學說一說。
    2、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1)小明刷牙需要2( )。
    (2)小紅系紅領巾用了16( )。
    (3)課間休息10( )。
    (4)爸爸每天工作8( )。
    3、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學生獨立完成p63頁第2題。
    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
    2、完成p63-64頁第4、5題。
    (1)學生獨立計算經(jīng)過的時間。
    (2)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shù)膸椭?BR>    3、完成p64頁第6題。
    (1)學生先估計,填空。
    (2)回家后和家長一起進行驗證,再填上實際需要的時間。
    4、完成p66頁第9題。
    (1)多名同學說一說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
    (2)在課本上完成66頁表格。
    1、在書上完成p65第8題。
    (1)出示光明小學作息時間表,讀時間表。
    (2)分小組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然后進行匯報交流。
    (3)在課本上獨立完成提出的問題。
    2、完成p64第7題。
    (1)說一說你感興趣的電視節(jié)目有哪些?
    (2)回家后想辦法把它們的開始和結束時刻都記錄下來。
    1、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教學內容: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53頁例1。
    教材簡析:
    教材從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投球游戲入手,將生活素材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始終遵循數(shù)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眾所周知,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新標準》“平均數(shù)”也經(jīng)歷了從應用題到統(tǒng)計學的統(tǒng)計量的遷移,我更覺得這才是平均數(shù)的真正回歸,因此我在設計本節(jié)教學時著重體現(xiàn)它的意義,深挖其價值和產(chǎn)生的必要性。
    學情分析:
    之前學生雖然對統(tǒng)計有了粗淺的認識,那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統(tǒng)計數(shù)量、比較多少、再或者就是兩個統(tǒng)計量的累加。此時的學生對于統(tǒng)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統(tǒng)計量——平均數(shù)的認知就感覺很抽象,學習時必須要依據(jù)實際經(jīng)驗和親身經(jīng)歷,借助具體形象的支持,對平均數(shù)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認可。根據(jù)三年級學生好勝心強、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識,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多個學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動,以便理解和總結,教師作為參與者、合作者從而引導探索并感悟,以便達標。
    設計理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必須建立在有趣的基礎上,學生富于挑戰(zhàn),樂于爭勝,因此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或參與、或經(jīng)歷、或pk等活動。本著參與遠遠高于旁聽的效果,盡量多的增加參與度和參與效果,在新課標的理念下,結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課堂模式設計了“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感悟、應用鞏固、堂清檢測”這樣的學習過程。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數(shù)產(chǎn)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數(shù)的意義。
    2、理解平均數(shù)算法的多樣性,養(yǎng)成從數(shù)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3、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平均數(shù)的意義和產(chǎn)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數(shù)的算法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平均數(shù)的區(qū)間范圍以及它的“虛擬性”
    易考點:
    平均數(shù)的計算。
    易錯點:
    平均數(shù)的計算公式必須是總數(shù)除以與之對應的總份數(shù)。
    易混點:
    已知甲數(shù)比乙數(shù)多幾,使兩數(shù)相等,則甲數(shù)給乙數(shù)幾個?
    一、綜合預設目標、學情分析。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數(shù)產(chǎn)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數(shù)的意義。
    2、理解平均數(shù)算法的多樣性,養(yǎng)成從數(shù)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3、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的情感。
    學情分析:之前學生雖然對統(tǒng)計有了粗淺的認識,那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統(tǒng)計數(shù)量、比較多少、再或者就是兩個統(tǒng)計量的累加。此時的學生對于統(tǒng)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統(tǒng)計量——平均數(shù)的認知卻很抽象,必須要依據(jù)實際經(jīng)驗和親身經(jīng)歷,借助具體形象支持,對平均數(shù)有初步了解并認可。
    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指導方案。
    知識層面、時間預設。
    教師行為預設。
    學生行為預設。
    設計意圖。
    一、激趣導入(5分鐘)。
    二、自學交流+展示+感悟(30分鐘)。
    1、自主學習:仔細看情境圖,認真找尋信息,發(fā)現(xiàn)總結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對子交流,然后有問題的組內解決。
    2、通過活動,或參與,或經(jīng)歷,展示、爭論、比較、總結、感悟出新知。
    三、檢測(5分鐘)。
    學生認真審題、仔細推敲,回顧、理解并鞏固平均數(shù)的意義及特點。
    四、堂清(5分鐘)。
    通過總結和課后練習,同學們會對平均數(shù)的意義、特點以及計算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
    2、看來同學們評判得很正確,有沒有信心再來當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學課本53頁,努力找尋并挖掘數(shù)學信息和問題,如何解決?(因為學生對投球可能了解不多,老師可以順勢引導:據(jù)我所知,投球時,以10個為標準,投進籃筐為投中,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技術。)。
    3、自由發(fā)言并將加分記錄到評價欄中。
    4、那組成績好呢?
    5、通過學生說出要求平均數(shù),板書課題——《平均數(shù)》并簡單的告訴同學們今天的.學習目標并板書{逐漸補充其意義和算法。
    6、找臨近8位同學上講臺排成不同學生數(shù)的兩行,讓學生想辦法排成學生數(shù)相同的兩行。(老師在黑板上草書列表比較,表格內項目包括每組的最大數(shù)、最小數(shù)、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數(shù))。
    7、如果學生沒能交流出“移多補少”時,教師指出:原來兩行學生數(shù)不一樣多時,經(jīng)過移多補少,使兩行的學生同樣多,這種把幾個不同數(shù)經(jīng)過移多補少,得到的相同數(shù)就是這幾個不同數(shù)的平均數(shù)。根據(jù)學生的疑問,從而引出平均數(shù)實際是一個虛數(shù),并非一個實實在在的數(shù),比如:某市統(tǒng)計家庭擁有孩子數(shù)目,結果平均每個家庭一個半孩子(因為此時學生還未涉及小數(shù),只能說一個半了),你說誰家有一個半孩子呀!要么沒有,要么有一個,再要么有兩個?……因此平均數(shù)它既不是某一個具體的數(shù),只能反應一組數(shù)據(jù)的一般情況。(根據(jù)同學們的總結和理解,順勢板書:虛數(shù)反應一般情況平均數(shù)在本組數(shù)據(jù)中的取值區(qū)間:比最大數(shù)小,又比最小數(shù)大)。
    8、要求學生迅速有序的擺放教科書。
    9、解決53頁兩組投球那組優(yōu)勝的問題時刻提醒同學們:注意平均數(shù)的取值區(qū)間、“總合均分”——總和不變均分相應的份數(shù)。據(jù)此一定要先估后算喲?。ㄍ瑫r將剛剛學生用平均數(shù)可以比較兩組的成績,也只有用平均數(shù)來解決這個總數(shù)不同、份數(shù)也不同的問題——板書:比較和平均數(shù)產(chǎn)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師讀題——檢測題。
    11、學生自由發(fā)言總結今天收獲。平均數(shù)的用處可真大呀!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平均數(shù)進行預測——預測輸贏、預測天氣等,這對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只要我們多留心,我們的數(shù)學本領就會越來越大!
    12、課末,讓學生當評委給自己的這節(jié)課打分,最后計算出自己所在組的平均分,(能明白并能敘述基礎知識得6分、四個檢測題全對得4分)爭取每組的平均分不少于8分喲!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簡單的經(jīng)過時間教學設計篇二十二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時間有一個更完整更深入的認識,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珍惜分分秒秒。
    數(shù)學教師要善于溝通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shù)學問題。我利用學生熟悉的新年聯(lián)歡晚會的場景導入新課,立刻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學生在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中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而數(shù)學內容的抽象性是通過對生活內容經(jīng)過提煉后最終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所以,我讓學生說一說在哪里還用到時間單位“秒”?學生紛紛舉手說,如跑步比賽、電子顯示屏上跳動的數(shù)、“神舟六號”上天。于是我在網(wǎng)上搜索到“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給學生看,并進行適當?shù)牡掠逃?BR>    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學會學習,已經(jīng)成為共識。因此,我鼓勵學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環(huán)境中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鐘表,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有關“秒”的知識。充分地去觀察、猜測,進一步認識秒表、電子表、有秒針的鐘表都是怎樣計量“秒”的。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秒針走一圈,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睆亩贸?分鐘=60秒。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有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
    著名數(shù)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倍约禾骄浚褪亲寣W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例如:在體會1秒的長短時,我讓學生通過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猜測1秒鐘你可能會做些什么,親自試驗一下等方式體驗“秒”的實際意義。通過數(shù)數(shù)、拍手、眨眼、回頭……等活動讓學生建立“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