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教師組織教學內容和指導學生學習。如何編寫一份具有針對性的教案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希望對大家的備課工作有所幫助。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一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被除數(shù)最高位上的數(shù)比除數(shù)小)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逐步培養(yǎng)估算意識與能力。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
能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
小黑板、幻燈。
同學們知道,在偏遠山區(qū)有很多貧困的學生,今天咱們學校要搞一個活動,為他們獻“愛心”。
2、試著列式解決。
3、估計商是多少,在小組內說一說估計的過程。
4、列豎式計算,引出被除數(shù)百位上的“5”比除數(shù)“6”小怎么辦?
5、學生獨立計算,在小組內交流計算過程。
6、全班交流,講清算理。
7、進行驗算。
1、試一試:
(1)如果把這些書送給4所希望小學,先估計平均每所小學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師有100元,最多可以買幾盒拼圖,還剩多少元?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由學生自己進行總結)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要使學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被除數(shù)最高位上的數(shù)比除數(shù)?。┑挠嬎惴椒ǎ⒛苷_計算。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逐步培養(yǎng)估算意識與能力。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二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件
一、知識再現(xiàn)
回顧: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qū)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BR> 學生反饋后,教師指出:因為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shù)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估計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jù)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yè)
《補》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三
1、讓學生學會運用數(shù)字進行編碼,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驗數(shù)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初步學習數(shù)字編碼的簡單辦法。
【教學過程】
揭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數(shù)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shù)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
同桌相互說說,然后得出:每個信封上都有兩個郵政編碼。
教師:信封左上角那排數(shù)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教師:那么右下角那排數(shù)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2、課件出示郵政人員介紹郵政編碼作用的信息。
郵政編碼是我國的郵政代碼,機器能根據(jù)郵政編碼對信件進行分類,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郵遞的速度。
3、教師:你想知道這些郵政編碼是怎么樣編排的嗎?
(1)師生共同學習教材第77頁的郵編448268是怎樣編排的。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說郵政編碼是如何編排的,對有疑問的地方,教師適時解答。
4、數(shù)字編碼——身份證號碼。
(1)課件出示一張身份證,讓學生觀察并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討論后,匯報可能說出:身份證上有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發(fā)放日期和有效期、編號。
(2)學生自學教材第77頁關于身份證號碼的內容。
教師:從身份證號碼中你能獲得什么信息?
指名學生說說。
5、數(shù)字編碼——學號。
教師:我們來給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編一個學號。
(1)請你討論一下學號中應該包括哪些信息?
學生討論后,匯報。匯報時可能說出:年級、班級、性別、入學年份等。
(2)根據(jù)以上內容來設計編碼的方法。
(3)分組活動,共同探討如何編號。
(4)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示本組同學設計的學號的編排方法。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說出每個數(shù)字在編碼中的含義。
1、你還知道哪些郵政編碼?它們是怎么組成的?和同學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編碼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四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浅?蓯鄣目ㄍ^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shù)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yè),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jù)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最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五
教材第72頁練習十四第7—1l題和思考題。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用簡便方法計算一些加、減法,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一、揭示課題
1、口算。
練習十四第7題。’
2、揭示課題。
我們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和計算的一些規(guī)律,可以使一些加、減法的計算簡便,這是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主要進行加、減法簡便計算的綜合練習。(板書課題)
二、計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8題。
(2)練習前兩組。指名兩人板演,每人一組,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3)集體訂正。結合提問:
做第一組兩題時是怎樣想的?
第二組減法里最后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為什么減27
指出:在加上或減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點的數(shù)時,可以
先把它看做幾百與幾的和,加上或減去幾百,再加上或減去幾;在加上或減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點的數(shù)時,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數(shù)計算,然后多加的要減去,多減的要加上。
2、練習十四第9題。
(1)學生分兩組練習。指名兩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練習本上做一組題。
(2)集體訂正。
提問:每組里兩道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數(shù)是不是相同?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嗎?
指出:在加、減混合運算里,把數(shù)和符號同時調換位置,計算結果不變。
3、練習十四第10題。
讓學生直接看題口答得數(shù),結合提問是怎樣想的。
三、應用題練習
1、練習十四第1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作業(yè)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第(2)題分哪幾步做?含有未知數(shù)z的等式是根據(jù)什么列的?
2、思考題。
(1)讀題。
指出:被減數(shù)不變,減數(shù)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四第10題。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六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體驗、歸納推理等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shù)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shù)學活動。
2.能克服在數(shù)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一)教學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節(jié)課采用雙主合作教學模式,教師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感悟,體驗,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與語文學習聯(lián)系起來,讓數(shù)學與語文,與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體內容
1.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首先觀看投影《恐龍》,談話:這是什么動物?你熟悉它們嗎?
(由投影導入,創(chuàng)設了情境。再讓學生自己談想要了解的內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體驗,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噸的形象,并且賦予噸生命,以噸的語氣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噸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確1噸=1000千克。
(借助直觀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數(shù)學,生活中的噸,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2)讓兩名學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問:如果1噸大米得搬幾次?
(學生親自體驗,再次直觀演示,充分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
(3)讓學生出示課前調查,即金班同學的體重表。從中選一位體重接近25千克的學生為例,看看金班誰的體重接近25千克。問:有多少個這樣的同學約為一噸?(讓學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請40個同學出來,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噸的東西掉下來的聲音。
(這些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這一實踐中,不但學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情感體驗也得到了和諧發(fā)展。)
(4)學生自讀,小組交流對噸的認識。
(5)學生質疑,釋疑。
(6)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找找噸和千克的關系。
(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7)用“……是……千克,……為1噸”的形式造句。
3.拓展認識,。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圖旁的括號里填上什么數(shù),它的重量是1噸。)
(2)電腦出示兩幅卡車圖,小卡車的載重量約是1000千克,大卡車的載重量約是5噸。
問:這兩句你能換個說法,使它意思不變嗎?
(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都有獲得成功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請看小馬虎日記。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兒童節(jié),媽媽給了我50元錢,讓我買一些好吃的。我來到超市,1噸重的巧克力,我買了兩塊,250噸l袋的薯片,我買了兩袋,500噸的飲料我買了兩瓶,我還買了1噸的桔子,2噸的香蕉。購物完畢,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
問:這個小馬虎的日記質量單位用得一塌糊涂,你們能幫他改正嗎?
要求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正確反映他們之間的關系。
學生整理,交流,實物投影展示。
(通過出示日記,讓學生知道正確使用質量單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會出錯,鬧出笑話,甚至會釀成大錯。又通過交流,整理,使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和實踐能力,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有數(shù)學,語文中有數(shù)學,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地進行了整合。)
5.質量王國里的三兄妹要感謝我們三年級的小朋友,是你們把他們整理得這樣清晰。你們能夠走出課堂,在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嗎?找到五處并記錄下來。
(注重課外延伸,把所學知識用于實踐,讓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
6.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揭示噸的概念,用實物投影儀、電腦演示,既直觀又形象。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認識噸,了解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噸的認識
1000千克是1噸
1噸=1000千克
點評
新《課程標準》強調讓“人人學有用的數(shù)學”,“把數(shù)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
我上的《噸的認識》一課,是按照教育部新課程標準進行的一次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善于用學生身邊的實際事實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學得有趣,學得高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演示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課中,首先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本課一開始就氣氛熱烈,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探求新知架起了橋梁。然后再通過電腦,以新穎的教學形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新知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
(2)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體驗中掌握。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我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給學生以自主實踐、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學、思考、討論、合作實踐、體驗交流等活動,發(fā)現(xiàn)噸與千克的關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理解新知。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并且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的進行整合。
(3)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發(fā)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勇于探索。
數(shù)學教學要重視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培養(yǎng),提倡“讓每個學生都學好數(shù)學”,“不同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shù)學”,“允許學生以不同速度學習數(shù)學”。為此,我有意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這堂課深刻的揭示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與語文密切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以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在一起,平等的參與到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七
教材第8頁例4、例5,“練一練”和練習二第1、2題。
1、經歷初步認識“倍”的過程,聯(lián)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個幾”和“倍”的聯(lián)系。
2、在認識“倍”的教學活動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立“倍”的概念。
圓片數(shù)個,例5花圖、線段圖等。
1、根據(jù)老師的要求擺圓片。
(1)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擺4個,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2)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要擺2個3,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3)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圓片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1、老師演示:第一行圓片擺了3個,第二行擺跟它同樣多的3個,這時第二行的個數(shù)就是第一行圓片的1倍。請你也來擺一擺:第二行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1倍。
2、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邊擺邊想:1倍該怎么擺?
3、題目要求我們第二行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請你想一想接下去該怎么擺?(學生動手操作后)誰來說一說第二行圓片擺了()個()。
4、完整地說一說: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了2個3。
5、如果老師要求你們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4倍,又該怎樣擺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要求擺圓片,并完整地復述: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擺了()個()。
6、鞏固練習:
(1)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先獨立擺一擺,再說一說。)。
(2)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獨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說一說。)。
(3)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4)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八
數(shù)加、減整千數(shù),整千數(shù)加整百數(shù)及相應的減法。
教學重難點:0的讀法。
教具準備:計數(shù)器、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算一算:20xx+2000=4000+1000=。
2、讀一讀:217630989001203023002003。
3、6782里面有()個千、()個百、()個十和()個一。
3004里面有3個()和4個()。
5個千和4個百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十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一組成的數(shù)是()。
二、練習:
1、讀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大約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約是4028米。
2、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第一斜拉索橋--上海楊浦大橋全長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寬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題。
學生先在書上完成,再組織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每組3道題之間的聯(lián)系。
4、找規(guī)律: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題,
然后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找規(guī)律,看哪個組先找到規(guī)律。
5、組數(shù)活動:
老師提供3、7、0、0這四個數(shù)字,請學生進行組數(shù)活動。
看誰組成的`數(shù)最多?
6、連一連:
書上的第1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7、課外小知識:
學生自學“你知道嗎?”的課外讀物。自。
學后請同學來說一說: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業(y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9題。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九
1、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3、會運用小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數(shù)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情景圖,人民幣學具卡片。
同學們,誰自己買過東西?買過什么?花了多少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星期六,淘氣也去超市買文具,卻看不懂標價牌上的價格,想請大家?guī)蛶兔Γ脝??(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
1、初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1)說一說。
認真觀察情境圖,你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同桌互相說一說,初步感受每個標價牌上小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2)填一填。
讓學生動筆填寫每種文具的價格,然后集體交流。
2、認識小數(shù)的特征。
(1)師介紹小數(shù)。
像標價牌上用來表示文具單價的這樣的數(shù)叫小數(shù)。
觀察一下,小數(shù)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shù)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數(shù)點)。
小數(shù)都有小數(shù)點,小數(shù)的讀法也和以前的數(shù)不同。比如: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師邊介紹,邊板書)。
(2)讓學生試讀標價牌上的單價,再指名讀。
(3)師生共同小結小數(shù)的讀法。
小數(shù)點左邊的部分按照整數(shù)的讀法來讀,小數(shù)點讀作“點”,小數(shù)點右邊的部分順次讀出每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
(只要學生能正確地讀出小數(shù)就可以,不要求學生背誦。)。
3、試一試。
認真看圖,圖中一共是多少錢?既可以用幾元幾角幾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數(shù)表示,認真想一想,填一填。
(1)獨立完成,師巡視,及時了解情況。
(2)集體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1、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討論“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進一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2、統(tǒng)計所有教科書的價格,并填一填,與同伴說一說。3、思考討論: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評價一下,你自己和同學。
板書設計:
買文具。
小數(shù)。
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十
知識目標:結合“買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能用小數(shù)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增加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一、創(chuàng)境激趣。
二、互動解疑。
板書:3.2+11.5=?
2.師:為了幫淘氣解決買書付錢的問題,大家都正確地列出了小數(shù)加法的算式??墒俏覀儚膩頉]有嘗試過兩個小數(shù)怎么相加,現(xiàn)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fā)現(xiàn)小數(shù)加法的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匯報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樣計算3.2+11.5的?
(4)小組討論。
(5)完成課本試一試的題目,你會做嗎?
三、啟思導疑。
師:同學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這幾種算法各有什么特點?小數(shù)相加時,為什么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師:多位數(shù)相加時,個位數(shù)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相同數(shù)位(單位)上的數(shù)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小數(shù)相加時,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shù)點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shù)點,把小數(shù)相加變成整數(shù)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shù)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把小數(shù)點對齊了,小數(shù)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shù)的加法計算就沒有什么不同了。
四、實踐應用。
1.完成課本第7萬狀的第1題。
2.用豎式計算。
2.5+0.23.9-2.96.5+3.13.小小文具店:小麗到文具店購買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筆記本2.1元,一個文具盒5.3元,一支鋼筆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鋼筆一共多少元?
(2)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元?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五、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一
蘇教版第5冊第49頁-52頁的內容。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課件、鐘面和兩圈時間。
1、兩個6時:同學們會看鐘表了,下面這個鐘面表示幾時?
(6時)。這時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會有的同學在吃晚飯,而有的同學才剛起床?(因為一個是早上6時,一個是晚上6時),看來一天中有兩個6時。
2、兩個7時:現(xiàn)在鐘面上是幾時?同上。
說明一天中有兩個7時。
3、發(fā)散與設疑。
一天中還有2個幾時呢?
也就是說一天中鐘面上所有的時刻都會出現(xiàn)2次,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讓我們來回憶完整的一天。
1、你們知道1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比如今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們的1天是從夜里12時開始的,夜里12時既是昨天的結束,又是今天的開始,1天就從這里開始了。
2、時針轉第一圈。
(課件出示鐘,時針指向12時),這就是夜里12時,這時我們正在睡覺,時間慢慢過去,我們要起床上學,上午上完了三節(jié)課,要吃午飯了,這時就到了什么時候?(中午12時)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走一圈)經過了幾個小時?(12個小時),這時,一天結束了嗎?(沒有)對呀,太陽正掛在頭頂上,才過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時針轉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敘述24小時與2圈。
(2)、呼應。
剛上課時同學們都認為鐘面上所有的時刻會出現(xiàn)2次,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了嗎?(一天共有24個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轉2圈,第一圈從數(shù)字12-12,第2圈又從數(shù)字12-12,就出現(xiàn)了兩圈一模一樣的時間)。
1、設疑。
2、學生分組討論。
3、交流:你們想出了什么辦法?
生1:可以給它們增加一些時間名詞,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師:這樣行嗎?我們以這個6時為例說說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時-12時改成12時-24時。
師:(黑板上出示鐘面)下午1時改寫成13時,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時針在鐘面上轉了一圈又一個小時,所以是13時。
晚上7時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數(shù)數(shù))。
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時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二
《捐書活動》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加與減》的第一課。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筆算三位數(shù)加減法的方法,懂得了一些運算順序,本單元的教學是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延伸。《捐書活動》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fā)展從表格中獲得信息,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因為學生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shù)連加的數(shù)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fā)生錯誤,因此,本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jié)課的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fā)展從表格中獲得信息,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突破方法:利用學生熟知的情境,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估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利用學生熟知的情境,理解算理。
教法與學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整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口算天天練。
35+25=24+36=100+210=250+250=。
300+400=460+240=270+320=430+540=。
二、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在這樣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呢?可是,你們知不知道我國還有很多的兒童因為貧困而面臨輟學,請看圖片(貧困山區(qū)的圖片),這些年齡和你們差不多的孩子,因為貧困,只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學習,但他們依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功讀書,你們說他們這種精神值不值得我們學習?你們愿意為他們做些什么呢?(引出課題),老師吧他們捐書的情況做了個統(tǒng)計,一起來看看吧!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看一看,說一說。
出示統(tǒng)計表。
師說:我給大家十秒的時間仔細觀察兩張表,看看你能從中找出那些數(shù)學信息。
學生匯報。
2、提出問題。
師:根據(jù)這些數(shù)學信息,你想說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學生匯報。
預設:
生1:哪個年級捐的書多一些?
生2:三年級一共捐了多少本?
生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很好,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哪個年級捐書多一些?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然后匯報。
預設:
生1:每個年級都有三個班,可以一個班一個班的對比,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一班多出來的書,比后比后兩個班少的書的數(shù)量多,所以三年級多。
生2:估算一下每個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生3:三年級每個班都補成100后,尾數(shù)是17,四年級每個班都補成100后,尾數(shù)是10,所以三年級多。
學生嘗試列算式,交流后匯報。
三年級:118+104+95。
四年級:103+109+98。
3.解決問題。
師:觀察這兩個式子有什么特點?
揭示課題(三位數(shù)連加),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新知識。(引出課題)。
師: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算式:118+104+95.
估算。
師:先估一估,大約有多少本?并指名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的?
(設計圖意:讓學生經歷&ldqu估&rdqu的過程,得出結果的大致范圍。)。
(2)算一算(學生獨立計算)。
師: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法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師:有同學已經算完了一種方法,試試你還能想到第二種方法嗎?(學生總共想到了四種方法)。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很據(jù)情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
(3)四人小組交流。
師:請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組中介紹一下(請幾名同學代表上臺板演)。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同學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樣嗎?你能看懂他們的算法嗎?
(設計意圖: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進行探究,并在其中培養(yǎng)孩子的傾聽能力、合作學習能力)。
(4)全班匯報。
(將計算的方法按計算的方式進行分類,口算、脫式的方法請板演的同學介紹。)。
師:先來看看這位同學的豎式計算,他用了幾個豎式?(2個)他是怎樣計算的?(先把前連個數(shù)相加,再把它們的和與第三個數(shù)相加。)他很巧妙的用以前的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
師:這位同學的豎式有些不一樣,他只用了(1個)豎式,這個豎式以前可沒有學過,對比一下,這個豎式和前面豎式有什么不同?(三個數(shù)寫成一塊兒,直接三個數(shù)相加)。
教師板書:
師:三個數(shù)相加,怎么計算?思考一下。
師:以各位為例,有沒有同學為我們講解一下到底該怎么計算?
(個位上8加4等于12,12加5等于17,滿十進一……)。
師:雖然是三個數(shù)在相加,其實計算方法是一樣的。看來新的知識同樣難不倒我們。
(設計意圖:在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觀察板演的算式,聽、說計算的過程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深刻體會計算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用多種方法計算出三年級一共捐書317本,和我們的估算比較一下,是不是很接近?看來我們的估算是準確的。
(設計意圖:計算的結果與估算的結果相比較,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必要性,也體會估算可以驗證計算的結果。)。
師:到現(xiàn)在,這道題我們解決完了嗎?對了,還應該寫答語,把問題回答完整。
四、展示交流,內化提升。
師:用今天學習的新方法算一算吧!
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將計算的方法和過程說一說,再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連加的豎式計算。)。
師:大家現(xiàn)在能確定哪個年級捐的書多嗎?
五、回顧整理拓展延伸。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生:學會了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一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被除數(shù)最高位上的數(shù)比除數(shù)小)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逐步培養(yǎng)估算意識與能力。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
能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
小黑板、幻燈。
同學們知道,在偏遠山區(qū)有很多貧困的學生,今天咱們學校要搞一個活動,為他們獻“愛心”。
2、試著列式解決。
3、估計商是多少,在小組內說一說估計的過程。
4、列豎式計算,引出被除數(shù)百位上的“5”比除數(shù)“6”小怎么辦?
5、學生獨立計算,在小組內交流計算過程。
6、全班交流,講清算理。
7、進行驗算。
1、試一試:
(1)如果把這些書送給4所希望小學,先估計平均每所小學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師有100元,最多可以買幾盒拼圖,還剩多少元?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由學生自己進行總結)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要使學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被除數(shù)最高位上的數(shù)比除數(shù)?。┑挠嬎惴椒ǎ⒛苷_計算。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逐步培養(yǎng)估算意識與能力。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二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件
一、知識再現(xiàn)
回顧: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qū)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BR> 學生反饋后,教師指出:因為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shù)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估計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jù)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yè)
《補》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三
1、讓學生學會運用數(shù)字進行編碼,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驗數(shù)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初步學習數(shù)字編碼的簡單辦法。
【教學過程】
揭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數(shù)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shù)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
同桌相互說說,然后得出:每個信封上都有兩個郵政編碼。
教師:信封左上角那排數(shù)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教師:那么右下角那排數(shù)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2、課件出示郵政人員介紹郵政編碼作用的信息。
郵政編碼是我國的郵政代碼,機器能根據(jù)郵政編碼對信件進行分類,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郵遞的速度。
3、教師:你想知道這些郵政編碼是怎么樣編排的嗎?
(1)師生共同學習教材第77頁的郵編448268是怎樣編排的。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說郵政編碼是如何編排的,對有疑問的地方,教師適時解答。
4、數(shù)字編碼——身份證號碼。
(1)課件出示一張身份證,讓學生觀察并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討論后,匯報可能說出:身份證上有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發(fā)放日期和有效期、編號。
(2)學生自學教材第77頁關于身份證號碼的內容。
教師:從身份證號碼中你能獲得什么信息?
指名學生說說。
5、數(shù)字編碼——學號。
教師:我們來給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編一個學號。
(1)請你討論一下學號中應該包括哪些信息?
學生討論后,匯報。匯報時可能說出:年級、班級、性別、入學年份等。
(2)根據(jù)以上內容來設計編碼的方法。
(3)分組活動,共同探討如何編號。
(4)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示本組同學設計的學號的編排方法。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說出每個數(shù)字在編碼中的含義。
1、你還知道哪些郵政編碼?它們是怎么組成的?和同學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編碼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四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浅?蓯鄣目ㄍ^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shù)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yè),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jù)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最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五
教材第72頁練習十四第7—1l題和思考題。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用簡便方法計算一些加、減法,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一、揭示課題
1、口算。
練習十四第7題。’
2、揭示課題。
我們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和計算的一些規(guī)律,可以使一些加、減法的計算簡便,這是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主要進行加、減法簡便計算的綜合練習。(板書課題)
二、計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8題。
(2)練習前兩組。指名兩人板演,每人一組,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3)集體訂正。結合提問:
做第一組兩題時是怎樣想的?
第二組減法里最后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為什么減27
指出:在加上或減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點的數(shù)時,可以
先把它看做幾百與幾的和,加上或減去幾百,再加上或減去幾;在加上或減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點的數(shù)時,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數(shù)計算,然后多加的要減去,多減的要加上。
2、練習十四第9題。
(1)學生分兩組練習。指名兩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練習本上做一組題。
(2)集體訂正。
提問:每組里兩道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數(shù)是不是相同?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嗎?
指出:在加、減混合運算里,把數(shù)和符號同時調換位置,計算結果不變。
3、練習十四第10題。
讓學生直接看題口答得數(shù),結合提問是怎樣想的。
三、應用題練習
1、練習十四第1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作業(yè)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第(2)題分哪幾步做?含有未知數(shù)z的等式是根據(jù)什么列的?
2、思考題。
(1)讀題。
指出:被減數(shù)不變,減數(shù)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四第10題。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六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體驗、歸納推理等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shù)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shù)學活動。
2.能克服在數(shù)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一)教學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節(jié)課采用雙主合作教學模式,教師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感悟,體驗,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與語文學習聯(lián)系起來,讓數(shù)學與語文,與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體內容
1.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首先觀看投影《恐龍》,談話:這是什么動物?你熟悉它們嗎?
(由投影導入,創(chuàng)設了情境。再讓學生自己談想要了解的內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體驗,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噸的形象,并且賦予噸生命,以噸的語氣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噸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確1噸=1000千克。
(借助直觀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數(shù)學,生活中的噸,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2)讓兩名學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問:如果1噸大米得搬幾次?
(學生親自體驗,再次直觀演示,充分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
(3)讓學生出示課前調查,即金班同學的體重表。從中選一位體重接近25千克的學生為例,看看金班誰的體重接近25千克。問:有多少個這樣的同學約為一噸?(讓學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請40個同學出來,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噸的東西掉下來的聲音。
(這些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這一實踐中,不但學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情感體驗也得到了和諧發(fā)展。)
(4)學生自讀,小組交流對噸的認識。
(5)學生質疑,釋疑。
(6)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找找噸和千克的關系。
(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7)用“……是……千克,……為1噸”的形式造句。
3.拓展認識,。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圖旁的括號里填上什么數(shù),它的重量是1噸。)
(2)電腦出示兩幅卡車圖,小卡車的載重量約是1000千克,大卡車的載重量約是5噸。
問:這兩句你能換個說法,使它意思不變嗎?
(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都有獲得成功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請看小馬虎日記。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兒童節(jié),媽媽給了我50元錢,讓我買一些好吃的。我來到超市,1噸重的巧克力,我買了兩塊,250噸l袋的薯片,我買了兩袋,500噸的飲料我買了兩瓶,我還買了1噸的桔子,2噸的香蕉。購物完畢,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
問:這個小馬虎的日記質量單位用得一塌糊涂,你們能幫他改正嗎?
要求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正確反映他們之間的關系。
學生整理,交流,實物投影展示。
(通過出示日記,讓學生知道正確使用質量單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會出錯,鬧出笑話,甚至會釀成大錯。又通過交流,整理,使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和實踐能力,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有數(shù)學,語文中有數(shù)學,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地進行了整合。)
5.質量王國里的三兄妹要感謝我們三年級的小朋友,是你們把他們整理得這樣清晰。你們能夠走出課堂,在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嗎?找到五處并記錄下來。
(注重課外延伸,把所學知識用于實踐,讓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
6.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揭示噸的概念,用實物投影儀、電腦演示,既直觀又形象。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認識噸,了解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噸的認識
1000千克是1噸
1噸=1000千克
點評
新《課程標準》強調讓“人人學有用的數(shù)學”,“把數(shù)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
我上的《噸的認識》一課,是按照教育部新課程標準進行的一次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善于用學生身邊的實際事實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學得有趣,學得高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演示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課中,首先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本課一開始就氣氛熱烈,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探求新知架起了橋梁。然后再通過電腦,以新穎的教學形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新知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
(2)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體驗中掌握。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我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給學生以自主實踐、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學、思考、討論、合作實踐、體驗交流等活動,發(fā)現(xiàn)噸與千克的關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理解新知。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并且使數(shù)學、語文、生活有機的進行整合。
(3)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發(fā)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勇于探索。
數(shù)學教學要重視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培養(yǎng),提倡“讓每個學生都學好數(shù)學”,“不同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shù)學”,“允許學生以不同速度學習數(shù)學”。為此,我有意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因材施教,先基礎,后拓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人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這堂課深刻的揭示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與語文密切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以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在一起,平等的參與到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七
教材第8頁例4、例5,“練一練”和練習二第1、2題。
1、經歷初步認識“倍”的過程,聯(lián)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個幾”和“倍”的聯(lián)系。
2、在認識“倍”的教學活動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立“倍”的概念。
圓片數(shù)個,例5花圖、線段圖等。
1、根據(jù)老師的要求擺圓片。
(1)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擺4個,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2)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要擺2個3,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3)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圓片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1、老師演示:第一行圓片擺了3個,第二行擺跟它同樣多的3個,這時第二行的個數(shù)就是第一行圓片的1倍。請你也來擺一擺:第二行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1倍。
2、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邊擺邊想:1倍該怎么擺?
3、題目要求我們第二行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請你想一想接下去該怎么擺?(學生動手操作后)誰來說一說第二行圓片擺了()個()。
4、完整地說一說: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了2個3。
5、如果老師要求你們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4倍,又該怎樣擺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要求擺圓片,并完整地復述: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擺了()個()。
6、鞏固練習:
(1)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先獨立擺一擺,再說一說。)。
(2)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獨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說一說。)。
(3)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4)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八
數(shù)加、減整千數(shù),整千數(shù)加整百數(shù)及相應的減法。
教學重難點:0的讀法。
教具準備:計數(shù)器、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算一算:20xx+2000=4000+1000=。
2、讀一讀:217630989001203023002003。
3、6782里面有()個千、()個百、()個十和()個一。
3004里面有3個()和4個()。
5個千和4個百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十組成的數(shù)是()。
5個千和4個一組成的數(shù)是()。
二、練習:
1、讀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大約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約是4028米。
2、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shù)。
世界第一斜拉索橋--上海楊浦大橋全長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寬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題。
學生先在書上完成,再組織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每組3道題之間的聯(lián)系。
4、找規(guī)律: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題,
然后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找規(guī)律,看哪個組先找到規(guī)律。
5、組數(shù)活動:
老師提供3、7、0、0這四個數(shù)字,請學生進行組數(shù)活動。
看誰組成的`數(shù)最多?
6、連一連:
書上的第1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7、課外小知識:
學生自學“你知道嗎?”的課外讀物。自。
學后請同學來說一說: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業(y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9題。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九
1、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3、會運用小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數(shù)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情景圖,人民幣學具卡片。
同學們,誰自己買過東西?買過什么?花了多少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星期六,淘氣也去超市買文具,卻看不懂標價牌上的價格,想請大家?guī)蛶兔Γ脝??(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
1、初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1)說一說。
認真觀察情境圖,你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同桌互相說一說,初步感受每個標價牌上小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2)填一填。
讓學生動筆填寫每種文具的價格,然后集體交流。
2、認識小數(shù)的特征。
(1)師介紹小數(shù)。
像標價牌上用來表示文具單價的這樣的數(shù)叫小數(shù)。
觀察一下,小數(shù)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shù)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數(shù)點)。
小數(shù)都有小數(shù)點,小數(shù)的讀法也和以前的數(shù)不同。比如: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師邊介紹,邊板書)。
(2)讓學生試讀標價牌上的單價,再指名讀。
(3)師生共同小結小數(shù)的讀法。
小數(shù)點左邊的部分按照整數(shù)的讀法來讀,小數(shù)點讀作“點”,小數(shù)點右邊的部分順次讀出每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
(只要學生能正確地讀出小數(shù)就可以,不要求學生背誦。)。
3、試一試。
認真看圖,圖中一共是多少錢?既可以用幾元幾角幾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數(shù)表示,認真想一想,填一填。
(1)獨立完成,師巡視,及時了解情況。
(2)集體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1、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討論“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進一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2、統(tǒng)計所有教科書的價格,并填一填,與同伴說一說。3、思考討論: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評價一下,你自己和同學。
板書設計:
買文具。
小數(shù)。
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十
知識目標:結合“買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能用小數(shù)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增加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一、創(chuàng)境激趣。
二、互動解疑。
板書:3.2+11.5=?
2.師:為了幫淘氣解決買書付錢的問題,大家都正確地列出了小數(shù)加法的算式??墒俏覀儚膩頉]有嘗試過兩個小數(shù)怎么相加,現(xiàn)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fā)現(xiàn)小數(shù)加法的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匯報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樣計算3.2+11.5的?
(4)小組討論。
(5)完成課本試一試的題目,你會做嗎?
三、啟思導疑。
師:同學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這幾種算法各有什么特點?小數(shù)相加時,為什么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師:多位數(shù)相加時,個位數(shù)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相同數(shù)位(單位)上的數(shù)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小數(shù)相加時,小數(shù)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shù)點對齊了,所有的數(shù)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shù)點,把小數(shù)相加變成整數(shù)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shù)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把小數(shù)點對齊了,小數(shù)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shù)的加法計算就沒有什么不同了。
四、實踐應用。
1.完成課本第7萬狀的第1題。
2.用豎式計算。
2.5+0.23.9-2.96.5+3.13.小小文具店:小麗到文具店購買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筆記本2.1元,一個文具盒5.3元,一支鋼筆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鋼筆一共多少元?
(2)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元?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五、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一
蘇教版第5冊第49頁-52頁的內容。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課件、鐘面和兩圈時間。
1、兩個6時:同學們會看鐘表了,下面這個鐘面表示幾時?
(6時)。這時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會有的同學在吃晚飯,而有的同學才剛起床?(因為一個是早上6時,一個是晚上6時),看來一天中有兩個6時。
2、兩個7時:現(xiàn)在鐘面上是幾時?同上。
說明一天中有兩個7時。
3、發(fā)散與設疑。
一天中還有2個幾時呢?
也就是說一天中鐘面上所有的時刻都會出現(xiàn)2次,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讓我們來回憶完整的一天。
1、你們知道1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比如今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們的1天是從夜里12時開始的,夜里12時既是昨天的結束,又是今天的開始,1天就從這里開始了。
2、時針轉第一圈。
(課件出示鐘,時針指向12時),這就是夜里12時,這時我們正在睡覺,時間慢慢過去,我們要起床上學,上午上完了三節(jié)課,要吃午飯了,這時就到了什么時候?(中午12時)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走一圈)經過了幾個小時?(12個小時),這時,一天結束了嗎?(沒有)對呀,太陽正掛在頭頂上,才過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時針轉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敘述24小時與2圈。
(2)、呼應。
剛上課時同學們都認為鐘面上所有的時刻會出現(xiàn)2次,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了嗎?(一天共有24個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轉2圈,第一圈從數(shù)字12-12,第2圈又從數(shù)字12-12,就出現(xiàn)了兩圈一模一樣的時間)。
1、設疑。
2、學生分組討論。
3、交流:你們想出了什么辦法?
生1:可以給它們增加一些時間名詞,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師:這樣行嗎?我們以這個6時為例說說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時-12時改成12時-24時。
師:(黑板上出示鐘面)下午1時改寫成13時,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時針在鐘面上轉了一圈又一個小時,所以是13時。
晚上7時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數(shù)數(shù))。
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時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蘇數(shù)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二
《捐書活動》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加與減》的第一課。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筆算三位數(shù)加減法的方法,懂得了一些運算順序,本單元的教學是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延伸。《捐書活動》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fā)展從表格中獲得信息,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因為學生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shù)連加的數(shù)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fā)生錯誤,因此,本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jié)課的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fā)展從表格中獲得信息,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突破方法:利用學生熟知的情境,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估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利用學生熟知的情境,理解算理。
教法與學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整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口算天天練。
35+25=24+36=100+210=250+250=。
300+400=460+240=270+320=430+540=。
二、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在這樣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呢?可是,你們知不知道我國還有很多的兒童因為貧困而面臨輟學,請看圖片(貧困山區(qū)的圖片),這些年齡和你們差不多的孩子,因為貧困,只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學習,但他們依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功讀書,你們說他們這種精神值不值得我們學習?你們愿意為他們做些什么呢?(引出課題),老師吧他們捐書的情況做了個統(tǒng)計,一起來看看吧!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看一看,說一說。
出示統(tǒng)計表。
師說:我給大家十秒的時間仔細觀察兩張表,看看你能從中找出那些數(shù)學信息。
學生匯報。
2、提出問題。
師:根據(jù)這些數(shù)學信息,你想說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學生匯報。
預設:
生1:哪個年級捐的書多一些?
生2:三年級一共捐了多少本?
生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很好,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哪個年級捐書多一些?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然后匯報。
預設:
生1:每個年級都有三個班,可以一個班一個班的對比,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一班多出來的書,比后比后兩個班少的書的數(shù)量多,所以三年級多。
生2:估算一下每個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生3:三年級每個班都補成100后,尾數(shù)是17,四年級每個班都補成100后,尾數(shù)是10,所以三年級多。
學生嘗試列算式,交流后匯報。
三年級:118+104+95。
四年級:103+109+98。
3.解決問題。
師:觀察這兩個式子有什么特點?
揭示課題(三位數(shù)連加),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新知識。(引出課題)。
師: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算式:118+104+95.
估算。
師:先估一估,大約有多少本?并指名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的?
(設計圖意:讓學生經歷&ldqu估&rdqu的過程,得出結果的大致范圍。)。
(2)算一算(學生獨立計算)。
師: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法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師:有同學已經算完了一種方法,試試你還能想到第二種方法嗎?(學生總共想到了四種方法)。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很據(jù)情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
(3)四人小組交流。
師:請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組中介紹一下(請幾名同學代表上臺板演)。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同學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樣嗎?你能看懂他們的算法嗎?
(設計意圖: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進行探究,并在其中培養(yǎng)孩子的傾聽能力、合作學習能力)。
(4)全班匯報。
(將計算的方法按計算的方式進行分類,口算、脫式的方法請板演的同學介紹。)。
師:先來看看這位同學的豎式計算,他用了幾個豎式?(2個)他是怎樣計算的?(先把前連個數(shù)相加,再把它們的和與第三個數(shù)相加。)他很巧妙的用以前的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
師:這位同學的豎式有些不一樣,他只用了(1個)豎式,這個豎式以前可沒有學過,對比一下,這個豎式和前面豎式有什么不同?(三個數(shù)寫成一塊兒,直接三個數(shù)相加)。
教師板書:
師:三個數(shù)相加,怎么計算?思考一下。
師:以各位為例,有沒有同學為我們講解一下到底該怎么計算?
(個位上8加4等于12,12加5等于17,滿十進一……)。
師:雖然是三個數(shù)在相加,其實計算方法是一樣的。看來新的知識同樣難不倒我們。
(設計意圖:在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觀察板演的算式,聽、說計算的過程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深刻體會計算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用多種方法計算出三年級一共捐書317本,和我們的估算比較一下,是不是很接近?看來我們的估算是準確的。
(設計意圖:計算的結果與估算的結果相比較,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必要性,也體會估算可以驗證計算的結果。)。
師:到現(xiàn)在,這道題我們解決完了嗎?對了,還應該寫答語,把問題回答完整。
四、展示交流,內化提升。
師:用今天學習的新方法算一算吧!
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將計算的方法和過程說一說,再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連加的豎式計算。)。
師:大家現(xiàn)在能確定哪個年級捐的書多嗎?
五、回顧整理拓展延伸。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生:學會了三位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