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學數學方程教案(優(yōu)質13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自身學習和提高的過程,通過編寫教案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教案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一
    2、掌握等式的性質,理解掌握移項法則。
    3、會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昂成(數字系數),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學會用方程的思想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學會用數學的方法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現(xiàn)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重點:解方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師生活動時間復備標注。
    二、典例回顧。
    (1)。x=5(2)。x2+3x=2(3)。2x+3y=5。
    判斷下列x值是否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
    解:設先安排x人工作4小時。根據兩段工作量之和應是總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號,得4x+8x+16=40。
    移項及合并,得12x=24。
    系數化為1,得x=2。
    答:應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時。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數時間。
    本題的關鍵是要人均效率與人數和時間之間的數量關系。
    三、基礎訓練:課本第113頁第1.2.3題。
    四、綜合訓練:課本113頁至114頁4.5.6.7.8。
    五、達標訓練:3.7。
    六、課堂小結:收獲了哪些?還有哪些需要再學習?
    課件出示問題明確知識要點。
    學生練習基礎上,教師點撥。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二
    (2)請學生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做期末復習第21—23題。
    第21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據已列方程寫出另外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22題:
    師畫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學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教學過程:
    1.出示實物天平。
    (實物天平比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來模擬實驗。)。
    (說明兩邊的重量可能有三種不同的關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3.一場籃球比賽,紅、藍兩隊打得還挺激烈的,你能來描述兩隊的情況嗎?
    用式子表示兩隊比分的關系。
    用式子來表示比分的三種關系。
    4.創(chuàng)設四個情景。
    (1)每個情景中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2)你能用關系式清晰地來描述嗎?
    剛才我們對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182318+2318+2318+=23。
    280100120425+=7022y+720=1050。
    1.學生嘗試第一次分類。
    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數。
    2.學生嘗試第二次分類。
    得到四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組的特征。
    4.引導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1.演示動態(tài)平衡。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沒有等量關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買2個玩具企鵝。(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呢?
    1.周老師從無錫到徐州來上課。
    (1)線段圖。
    (2)我乘火車從無錫站開出,每小時行千米,7小時到達徐州站。無錫站到徐州站的鐵路長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買了3枝圓珠筆,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圖。
    本屆奧運會上,中國臺北隊獲得了枚金牌,中國隊獲得了32枚,日本隊獲得y枚。男孩說:中國臺北隊金牌數的16倍正好等于中國隊的金牌數。女孩說:日本隊的金牌數等于中國臺北隊的8倍。
    3.開放題。
    小芳集郵共260張,小明集郵共300張。怎樣才能使兩人的集郵張數一樣多(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的說明。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概念的形成應具有更大的涵蓋面、影響力和遷移性,由此通過自我理解、生成、連接,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本課《方程的意義》的教學設計,基于對數學概念及概念教學的再把握,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有了比較大的變化。這是我們的嘗試,也是一種思考和探索。
    整體的把握:
    數學概念不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僅是靜態(tài)的,而且是動態(tài)的;不僅是學科的,而且是兒童的。所以對方程概念及其教學應從多個層面加以把握:
    形式層面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關系的一種)。這是一種靜態(tài)的結論。
    發(fā)現(xiàn)層面經歷方程模式的生成過程,它來源于現(xiàn)實又回到現(xiàn)實,尋找等量關系并用方程來表示。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直觀具體層面舉出正例或反例。
    直覺層面一種數學的意識、一種方程的感覺。
    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力的認知結構(其中包含知識結構、方法結構和經驗結構)。
    目標的把握:
    經歷從現(xiàn)實問題到方程概念建立的過程,(方程是從現(xiàn)實生活到數學的一個提煉過程,一個用數學符號提煉現(xiàn)實生活中特定關系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xiàn)實世界的數學模型。
    滲透方程思想的三個方面:設立未知量,將其當作已知數,參與到問題中事實的表達;建立等量關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說明兩件事情是等價的);區(qū)別未知量與己知量,只要經過運算,就可用已知數表示未知量。
    過程的把握:
    統(tǒng)攬全局基礎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識胚胎的生成。學生的認識不是線性發(fā)展的,而是整體式推進的。各個部分知識的拼裝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有生命的知識,只有胚胎式的整體推進才能領略到知識生命的意蘊。所以概念教學須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學,突出知識胚胎的生成。傳統(tǒng)教學注重從部分到整體,形成一個結構。現(xiàn)代教學應更重視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形成更有意義和活力的結構。
    本課方程概念的教學,力圖圍繞目標形成一個包括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體結構,在其后的教學中再對方程的各個部分進行深化,形成所謂同心圓結構的知識生成模型,這是兒童認識的規(guī)律,也許可以解決數學教學中知識太散的問題。
    經歷問題情景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全過程。從問題情景數學模型展開數學化和結構化的過程。再從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展開結合現(xiàn)實尋找意義的過程。方程整體概念生成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目標的各個部分協(xié)調地組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數學的意識和方程的觀念。
    參考文獻:
    (2)林永偉、葉立軍編著.《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第65頁.方程產生歷史的啟示意義。
    (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在數實物的過程中,體驗不同的數數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數數。
    2.結合"先估計再數"的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估計的習慣和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學習的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體驗不同的數數方法。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數數。
    教學過程:
    (學生說結果并說明理由)如果學生說不出是因為沒貼郵票,教師加以引導。
    2、教師繼續(xù)剛才的故事:咱們書中有各種各樣的郵票,小朋友幫老師選一張好嗎?
    (一)數郵票。
    1.教師出示郵票圖片,學生幫老師選一張自己認為漂亮的郵票。
    2.這么多漂亮的郵票,有多少張呢?咱們來猜一猜。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猜猜有多少張)。
    1.師:你們想不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張呢?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數一數)。
    2.小組交流數的結果。教師引導學生明白這些郵票的擺放是很有規(guī)律的,可以一排一排的數,即:10張、20張、30張、100張。
    (二)、比賽的形式數珠子。
    師:小朋友們,咱們來比賽,看誰的眼睛和腦子最快。好不好?
    1.教師出示3組珠子的實物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數。
    2.評出數的快并且對的,評出前三名。
    3.全班交流,讓前三名同學先說出自己數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自己的數法。
    (三)、數花生。
    1.教師提出題目要求。
    2.小組之內完成,并交流自己數的方法。
    1.出示圖片,學生數。教師觀察學生數數的方法,可以適當給予指導。
    2.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再實際數一數。集體訂正。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五
    方程的意義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主要內容是方程的定義,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方程的意義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fā)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過程,為以后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從等式引入,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小數、分數的認識,能夠熟練計算整數、小數四則運算。學生對數與代數的知識和經驗已經積累到相當的程度,需要對初一年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進行學習。但是方程作為數學領域的重要知識和重要思想,也是學生在中學學習數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為數學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方程,對小學生來說基本上是陌生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課件呈現(xiàn),認識天平:
    【出示天平】同學們,見過它嗎?你們知道怎么用嗎?
    【情境】。
    【師生活動】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歸納】左右平衡,也就說明左右相等了。
    【追問】用一個什么式子表示。
    【師生活動】學生個別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梨的質量大于一個蘋果的質量天平向左傾斜;
    (2)梨的質量等于一個蘋果的質量天平保持平衡;
    【師生活動】點名讓學生個別回答,教師及時板書:60110。
    【教師評價】真好!數學語言表達就是簡練。
    【追問】師:如果在天平左邊梨質量是a。
    克,用數學語言把你們認為天平的狀態(tài)表達出來,寫在本上。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板書】60+a110、60+a=110、60+a110。
    【追問】這幾個式子各表示什么情況?
    【歸納】你看,簡單的幾個數學算式就表達了三種不同的情況,這就是數學語言的簡約美。
    3.觀察算式,揭示課題。
    【追問】看看哪個式子表示相等?一起讀出式子。
    【追問】仔細觀察這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評價】真善于觀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類問題板書:簡易方程。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1.再舉實例,鋪墊孕伏。
    【師生活動】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追問】那么你能讓這架天平平衡嗎?也可以用數學算式表達。
    【學請預設】。
    方案1:在右邊再放3罐。
    【追問】可以嗎?誰能說清楚?
    【板書】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歸納】這是一種策略,改變右邊的質量。受他的啟發(fā)還有別的辦法的嗎?方案2:剛才我還聽有的同學說喝375克就行。大家說行嗎?不過還真的有人喝了一口,不過這一口到底是多少我們不知道,怎么辦?【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用數學算式表示說明,寫在本子上。
    【師生活動】教師巡視,抽有代表性的同學上來板書。
    【板書】500-x125,500-x=__125。
    【追問】哪個式子表示了天平左右兩邊平衡了?
    500-x=125。
    2.觀察式子,歸納定義。
    【問題】仔細觀察下列式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2)500-x=125。
    (3)60+a=110。
    【師生活動】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歸納】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景鍟?。
    3.分析定義,理解概念。
    【問題】你認為判斷方程需要幾個條件?
    【師生活動】教師從方程的定義,引導學生回答:
    (1)表示相等的式子。
    (2)必須含有字母(未知數)。
    三、牛刀小試,鞏固概念。
    1.試一試,觀察天平判斷是否可以寫出方程,說明理由。
    2.做一做:下面哪些是式子是方程?
    3.舉一舉:你會自己舉出一些是方程的式子活例子。
    (1)小紅的年齡是x歲,老師比小明大30歲,今年老師的年齡是38歲。
    (2)逐個呈現(xiàn)3個足球,每個a元,共花180元。你能用方程表示嗎?
    (1)小芳一個星期共跑了,每天跑s米。
    (2)一盒水果糖共a顆,平均分給25個小朋友,每人得3顆,正好分完。
    (3)小芳集郵共60張,小明集郵共48張。小芳給了小明x張后兩人的集郵張數一樣多。
    四、總結提升。
    數學史: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六
    (1)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會解簡單的方程,培養(yǎng)學生檢驗的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結合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事實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七
    1.通過觀察天平演示,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使學生能夠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課件,習題板。
    一、復習舊知,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上節(jié)課學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數量關系,現(xiàn)在老師要考考你們,已知我們學校有88位同學,再加上所有老師,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師生一共有多少人嗎?(板書:88+x)。學得真不錯,今天我們要進一步來研究這些含有未知數的式子所隱藏的數學奧秘,想知道嗎?請你用飽滿的姿態(tài)告訴老師!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數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學習過程。
    (一)認識天平。
    (二)新課學習。
    自學指導(一)。
    自學p53,分別說一說圖1,圖2,,顯示的信息。
    圖1天平兩邊平衡,一個空杯重100克。
    圖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再看圖3說說圖3顯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碼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碼輕。
    請用算式表示圖3數量關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再看圖4說說圖4顯示的信息,請用算式表示圖4數量關系。
    100+x=250。
    觀察比較下列算式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觀察比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兩個算式兩邊不相等,后面一個算式兩邊是相等的。
    教師總結:像這樣兩邊相等的算式我們把它叫做等式。(板書)。
    寫出幾個等式。
    請學生把這里的等式分類,并說說你們是如何分類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3=234。
    100+2y=3×50。
    學生匯報后讓學生說出分類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數,有的沒有未知數)。
    教師總結: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板書)。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八
    找出應用題中的等量關系。
    1.口頭解下列方程(小黑板出示)。
    x-35=40x-5×7=40。
    15x-35=4020-4x=10。
    2.出示復習題。
    (1)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兩種方法解答。
    (4)集體訂正: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餃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通過讀題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導學生知道: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題中涉及到“原有餃子粉、賣出餃子粉和剩下餃子粉;原有餃子粉重量去掉賣出的餃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餃子粉重量。根據理解題意的過程教師板書:
    原有的重量-賣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師啟發(fā):等號左邊表示什么?等號右邊表示什么?(引導學生回答:等號左邊表示剩下的重量,等號右邊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賣出的餃子粉重量直接給了嗎?應該怎樣表示?(引導學生回答:賣出的餃子粉重量沒有直接給,應該用每袋的.重量乘以賣出的袋數)把上面的等式改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6)啟發(fā)學生把已知條件在關系式下面注出來。然后引導學生說出要求的問題用x表示即設未知數,教師說明怎樣設未知數。
    (7)引導學生根據等量關系式列出方程。
    (8)讓學生分組解答,集體訂正時板書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餃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9)引導學生自己看118頁例2上面一段話,提出問題:你能用書上講的檢驗方法檢驗例題1嗎?引導學生自己檢驗。之后請幾位學生匯報結果。都認為正確了再板書答語。
    小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關鍵是找出應用題中相等的數量關系)。
    2.教學例2。
    小青買2節(jié)五號電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節(jié)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1)讀題,理解題意。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詞的含義。
    (2)提問:要解答這道題關鍵是什么?(找出題中相等的數量關系)。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4)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匯報解答過程。匯報中引導學生講解題思路,注意照顧中差生。
    (6)教師總結訂正。如果發(fā)現(xiàn)有列:2x=6-0.4和2x+0.4=6兩種。
    方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那種方法簡單,并強調用較簡單的。
    方法解答。
    3.學生自己學26頁上面一段話,回顧上邊的解題過程,總結列。
    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總結后投影出示: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并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3)解方程;
    (4)檢驗,寫出答案。
    4.完成26頁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后,還剩。
    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學生獨立解答。
    (2)集體訂正,強化解題思路。
    三、鞏固發(fā)展。
    1.口答: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2.完成練習七第1題,在書上填寫,集體訂正。
    3.按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步驟學生獨立做練習七4題,集體訂正結果。
    四、全課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七第2題、3題。
    六、課后記事:
    七、板書設計。
    例1解:設原有的為x千克。
    原有的重量-賣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第一步:弄清題意,找出。
    x-5×7=40未知數,并用x表示;
    x-35=40第二步:找出數量之間的。
    x=35+40相等關系,列方程;
    x=75第三步:解方程;
    答:商店原有75千克餃子粉第四步:檢驗,寫出答案。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九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13頁,“回顧與”、“練習與應用”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與,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等式與方程的意義,等式的性質的理解。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脈絡,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2、通過練習與運用,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驟,會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
    1、談話引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
    你能說說什么是等式的性質嗎?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組中互相說說。
    2、組織討論。
    (1)出示討論題。
    (2)小組交流,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你是怎么獲得這個知識的?我們在學習這個知識時運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與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質:)。
    (求方程中未知數的值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同學們對這一單元的知識點掌握得很好,我們不僅要理解概念和意義,還要會熟練地運用。
    二、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1題。
    (1)獨立完成計算。
    (2)匯報與展示,說說錯誤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你用怎樣的方法連線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數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題。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樣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嗎?
    (3)完成計算。
    4、完成第4題。
    單價、數量、總價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
    指出:抓住基本關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數。
    三、課堂。
    通過回顧與,大家共同復習了有關方程的知識,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十
    函數與方程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是銜接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紐帶,再加上函數與方程還是中學數學四大數學思想之一,是具體事例與抽象思想相結合的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學法。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讓學生從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本質,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函數與方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因此函數與方程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節(jié)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新增內容之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i必修本(a版)》第94—95頁的第三章第一課時3、1、1方程的根與函數的的零點。
    本節(jié)通過對二次函數的圖象的研究判斷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個數的判斷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相應的二次函數的零點的聯(lián)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將其推廣到一般方程與相應的函數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與相應的二次函數的內在聯(lián)系,也引出對函數知識的總結拓展。之后將函數零點與方程的根的關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應用,通過建立函數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體現(xiàn)函數與方程的關系,逐步建立起函數與方程的聯(lián)系、滲透“方程與函數”思想。
    總之,本節(jié)課滲透著重要的數學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思想”“方程與函數”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教好本節(jié)課可以為學好中學數學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因此教好本節(jié)是至關重要的。
    知識與技能:
    1、結合方程根的幾何意義,理解函數零點的定義;
    2、結合零點定義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實根與其相應函數零點之間的'等價關系;
    3、結合幾類基本初等函數的圖象特征,掌握判斷函數的零點個數和所在區(qū)間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2、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嚴密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受學習、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與成功感。
    教學重點:函數零點與方程根之間的關系;連續(xù)函數在某區(qū)間上存在零點的判定方法。
    教學難點:發(fā)現(xiàn)與理解方程的根與函數零點的關系;探究發(fā)現(xiàn)函數存在零點的方法。
    導學案,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電子交互白板。
    (一)、問題引人:
    請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用屏幕顯示判斷下列方程是否有實根,有幾個實根?
    學生活動:回答,思考解法。
    學生活動:思考作答。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讓學生對高次方程的根產生好奇。
    (二)、概念形成:
    預習展示1:
    學生活動:觀察圖像,思考作答。
    教師活動:我們來認真地對比一下。用投影展示學生填寫表格。
    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的根。
    二次函數。
    函數的圖象。
    (簡圖)。
    圖象與軸交點的坐標。
    函數的零點。
    問題1:你能通過觀察二次方程的根及相應的二次函數圖象,找出方程的根,圖象與。
    軸交點的坐標以及函數零點的關系嗎?
    學生活動:得到方程的實數根應該是函數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的結論。
    教師活動:我們就把使方程成立的實數x稱做函數的零點、(引出零點的概念)。
    根據零點概念,提出問題,零點是點嗎?零點與函數方程的根有何關系?
    學生活動:經過觀察表格,得出(請學生總結)。
    2)函數零點的意義:函數的零點就是方程實數根,亦即函數的圖象與軸交點的橫坐標、
    3)方程有實數根函數的圖象與軸有交點函數有零點。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仔細體會上述結論。
    再提出問題:如何并根據函數零點的意義求零點?
    學生活動:可以解方程而得到(代數法);
    可以利用函數的圖象找出零點、(幾何法)、
    設計意圖:由學生最熟悉的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出發(fā),發(fā)現(xiàn)一般規(guī)律,并嘗試的去總結零點,根與交點三者的關系。
    (三)探究性質:
    (四)探索研究(可根據時間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適當調整)。
    討論:請大家給方程的一個解的大約范圍,看誰找得范圍更???
    [師生互動]。
    師:把學生分成小組共同探究,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充分研究,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也可以讓各組把這幾個題做為小課題來研究,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和熱情。老師用多媒體演示,直觀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區(qū)間大小情況。
    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在探究學習中得到數學能力的提高。
    第五階段設計意圖:
    一是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準備。
    二是小組探究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意識,本組探究題目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此組題目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達到上述目的。
    (五)、課堂小結:
    零點概念。
    零點存在性的判斷。
    零點存在性定理的應用注意點:零點個數判斷以及方程根所在區(qū)間。
    (六)、鞏固練習(略)。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根據兩個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
    2.使學生能根據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3.使學生學會用檢驗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條件的方法,提高學生求解驗證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列方程解答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三步應用題。
    教學難點。
    形如:ax+bx=c的數量關系。
    教學理念。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檢驗能力。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備注。
    一、復習鋪墊。
    1練習二十一t1。
    學生回答。
    2根據條件說出數量關系式:
    果園里的桃樹和梨樹一共有168棵。
    果園里的桃樹比梨數多84棵。
    桃樹棵數是梨樹的3倍。
    學生回答數量關系式。
    3你能選擇其中兩個條件,提出問題,編成一道應用題嗎?試試看!
    學生自主編題,口頭說題。
    4依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題目。
    b.根據條件(1)、(3)編題:果園里梨樹和桃樹一共有168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據條件(2)、(3)編題:果園里的桃樹比梨樹多84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二.探究新知。
    1.學生嘗試例1。
    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集中反饋:生說師畫圖。
    2.教師組織學生匯報。
    學生介紹算術解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數量間的'關系。
    學生介紹方程解法時,注重讓學生說出怎樣找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3.小組討論。
    解這道題,你認為算術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種比較容易找到解題的數量關系,為什么?
    用方程解,設哪個數量為x比較合適?用什么數量關系式來列式呢?
    4.學生獨立完成想一想。
    這一題與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確三點:1、一般設一倍數為x。2、把幾倍數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3、通過列式計算,可以檢驗兩個得數的和(差)及倍數關系是否符合已知條件。
    5完成課本94頁練一練。
    指名板演,其余集體練習,評講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怎樣檢驗?
    三、小結。
    本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
    四、作業(yè)。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十二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會判斷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
    (2)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學重點】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學難點】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由學生說出這幾個方程的共同特征,從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個未知數、最高次2次、等式兩邊都是整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3:講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講解例子
     6:一般步驟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小學數學方程教案篇十三
    3、解決一些概念性的題目、
    4、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
    4、通過生活學習數學,并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列方程、
    問題(1)《九章算術》“勾股”章有一題:“今有戶高多于廣六尺八寸,兩隅相去適一丈,問戶高、廣各幾何?”
    整理、化簡,得:__________、
    問題(2)如圖,如果,那么點c叫做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
    整理,得: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請口答下面問題、
    (1)上面三個方程整理后含有幾個未知數?
    (2)按照整式中的'多項式的規(guī)定,它們最高次數是幾次?
    (3)有等號嗎?或與以前多項式一樣只有式子?
    解:去括號,得:
    移項,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項系數為4,一次項系數為-26,常數項為22、
    解:去括號,得:
    x2+2x+1+x2-4=1。
    移項,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項2x2,二次項系數2;一次項2x,一次項系數2;常數項-4、
    三、鞏固練習。
    教材p32練習1、2。
    四、應用拓展。
    分析:要證明不論取何值,該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證明2-8+17≠0即可、
    證明:2-8+17=(-4)2+1。
    ∵(-4)2≥0。
    ∴(-4)2+10,即(-4)2+1≠0。
    五、歸納小結(學生總結,老師點評)。
    本節(jié)課要掌握:
    六、布置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