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流言讀后感(模板14篇)

字號:

    讀后感不僅是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也是對書籍的評價和思考,可以促進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選取書中的一兩個關(guān)鍵情節(jié)或人物進行深入解析,以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接下來是一些讀者的讀后感,或許能給你對這本書的評價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一
    每個作家的背后,總會有幾段支撐著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或美好、或哀傷;或圓滿、或殘缺,但總會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最初。我在整理書架時發(fā)現(xiàn)了《張愛玲傳》,記得書的結(jié)尾我是隔了許久才看的,因為這個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讓我這個若干年后的局外人對此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情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張愛玲,她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張佩綸的孫女;她出生在腐朽的晚清,見證了家族的輝煌衰??;甘于無為墮落的父親、勇于追求自由的母親,不幸福的家庭也注定了張愛玲不平凡的感情生活。因為父母親失敗的婚姻,她不輕易動心,直到遇到了那個對她一生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胡蘭成。她不在乎他的家庭、不在乎他的職業(yè),她對他的愛近乎執(zhí)著。當(dāng)她捎信告訴胡蘭成,她已決心與他斷絕關(guān)系的時候,沒人知道這個女人的心用怎樣的痛楚來關(guān)閉她好不容易開啟的心門,即使后來出現(xiàn)了一個賴雅。這樣執(zhí)著的愛,也許就是造成了張愛玲感情的悲劇。愛,是需要決心的,過于執(zhí)著的愛,也許是種傷害。“天地中的萬物生靈有多少被囚禁、被羈籠,他們可以屬于你,可當(dāng)他們身心分裂而為你擁有時,你實際并沒有擁有。”我還年輕,還沒能懂得這種難以摸索的愛情,但張愛玲的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深刻的。
    君子之交死生不貳。
    沒有一個人是獨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張愛玲也有與她相知相交的朋友,像蘇青、宋淇等,當(dāng)然還有炎櫻。炎櫻無疑是她的摯友,在張愛玲初次到香港時,兩人便成為要好的朋友,炎櫻也見證了張愛玲兩場婚姻。她們有著相距甚遠(yuǎn)的性格,卻很好地形成了互補,彼此牽掛著。張愛玲在舊金山的時候,會因為炎櫻的來訪而坐立不安,擔(dān)心她會失約,戲稱她是“從天而降”,她喜歡炎櫻快樂的笑臉,認(rèn)為她“永遠(yuǎn)都是一眼輕快活潑的流泉”。擁有一個摯友,無論現(xiàn)實多么殘酷,生活多么艱難,依然不會舍你而去,依然會有那么幾個人單純地惦記著你。
    欲美之何患無辭。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無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xiàn)在還是清如鏡明如水的秋天,我應(yīng)當(dāng)是快樂的?!睆垚哿犭m然身處在亂世,卻依然能夠活在自己淡然的世界中。她書寫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人物,也許受自身經(jīng)歷的影響,在張愛玲的故事中,大多已被渲染了一股哀傷的氣氛,主人公也多數(shù)被賦上悲劇的色彩。張愛玲總有能力把故事寫進讀者的心中,她不在故事的表面停駐,而是深入到情節(jié)的內(nèi)部、到人物的內(nèi)心?!八且黄裹S輕靈、隨風(fēng)而逝的落葉。從枝頭飄落,她的根,再也捉不住她的方向?!彼p輕的下筆,卻給予讀者深深一擊。她的辭藻很美,卻又是那樣的實在,她的每一句話,無論濃墨重彩,抑或輕描淡寫,都存在那樣一種美,令人不禁致予難以言表的贊美。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二
    最近心血來潮,又開始讀人物傳記。
    其實我個人總覺得,讀人物傳記總有那么點光明正大的窺探隱私和比對生活的人性弱點在里面。
    讀到張愛玲,完全是在蝸牛上隨機而為之的行為,但讀完之后,居然覺得這本是我看過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種撿到寶的感覺。
    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傳記是在大學(xué),完全出于偽文藝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讀張愛玲是在工作最為忙碌和無聊的時候,因為要去跟片做后期,這是絕對無聊但耗時的工作,當(dāng)時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間擺著一本張愛玲傳,還是繁體,于是成了打發(fā)時間的好物。
    兩本的作者我都不記得了,但讀罷,絕對可以肯定兩位的立場和生活境遇絕對不同,盡管傳記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樣的語言和立場去描述,自然結(jié)果是不同的,依稀記得,特別能分辨出一種是社會主義情懷,一種是資本主義視角。
    而這一版,卻少了些立場性的東西,讓我很喜歡。因為活到現(xiàn)在這個年紀(jì),我們也是在努力從非黑即白的價值觀中慢慢掙脫出來,個人認(rèn)為平和和真正辯證的開始看待問題,是人成熟的標(biāo)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成熟,始終處于黑白分明的掙扎階段。
    首先文章的語言真的好細(xì)膩,而且有一股子張愛玲文章的語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為之,還是本身就習(xí)慣于這樣的筆觸。因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資料,實在不多,便無從知曉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張愛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愛情,她的寫作,始終想秉持著更加中立的視角,我覺得這個尤其難得吧,畢竟我們寫文章,總是希望最終表達自己的觀點,當(dāng)然,其中的仰慕之情還是完全可見的。
    如此一來,傳記給了讀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間,諸如張愛玲對母親的情愫,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張愛玲對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譯的堅持,張愛玲對紅樓夢的癡迷,張愛玲晚年始終不想回訪上海的決絕......
    當(dāng)然,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或者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去讀,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觀感,在當(dāng)下這個階段,我覺得是我讀過最舒服的一版《張愛玲傳》。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三
    前幾天,看完了一本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就想著寫點什么以便將來證明我確是讀過這樣一本書。想這樣一直堅持下去,等到將來回頭來看的時候,或許會有點好學(xué)之類的感覺,這樣記錄我的一些什么東西吧。
    關(guān)于張愛玲,是許久以前便耳熟了的。知曉她很小便讀閱了許多中外名著,很是感慨。有心效仿,可惜客觀主觀環(huán)境都堅持不住。記得有那段時間讀書格外瘋狂,不管中國的外國的,枯燥的有趣的都拿來讀,想著開卷必定是有益的。后來,高考蜂擁著一大堆壓力奔涌而來,我心慌意亂,拋開其他,只沉默著與他對應(yīng)。高考過后,像是久久被囚的勞犯突然被釋放,又把所有都放下了,只想著我累了這么些年,念書念得我疲累的很,應(yīng)該放松釋放了去。所以那些感興趣的書籍也就擱在了那里。上了大學(xué),不知識怎么的,被各種東西干擾著,倒失了以前的那些興致。甚至一年多以前買的書都還未翻動?,F(xiàn)在想起來,它們就呆在那個角落里,那么的凄凄冷冷,無人憐惜,倒是我的罪過大了。
    只是可惜,《流言》是前幾天看完的。記得剛看完那會,心里感觸諸多的。在翻閱期間也有許多啟發(fā)。這會隔了這好幾天,一些感覺都淡了,學(xué)習(xí)上忙著趕作業(yè),上課,擔(dān)憂期末考,不知怎地就把我的那些感慨?dāng)D到了未知的角落,如今便翻不出許多來了。且就著還僅存的這點寫寫吧,等有機會必定好好在溫習(xí)一遍,或許更會有溫故而知新的收獲呢。
    張愛說,想要寫本自傳,一吐自己心里憋著的話,可是覺得希望渺茫,便還是隨時隨地的把自己的事寫出來,免得壓抑過甚……看到這處,便覺得說到了我的心里一般,心想著我也就這樣隨時隨地的說說寫寫我自己的嘮叨話吧,等老了來看便是另有一番風(fēng)味吧。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四
    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愛情動人,亦傷人。是牽掛,亦是負(fù)累。會欣喜,亦會悲憂。有收獲,亦有缺憾。
    讀了《愛》我忽然意識到,喜歡懷念過去的人其實未必是因為“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才更加的懷念,也或許是因為心里有著對曾經(jīng)美好的向往。念舊并不是渺小的沙,也許也并沒有大到關(guān)乎人的道德品性,但是過去的一切無一不需要經(jīng)歷時間的積蓄和沉積。如果缺少了這個經(jīng)歷和過程,再過于浮夸和喧嘩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愛》寫到“有些愛,只能止于唇齒,掩于歲月。等命運垂顧,留時間解答?,F(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苦難笑一笑,都有甜蜜的回味?!边@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歸宿。有些愛,我們確實只能交給命運,等時間為我們一一作答。因為沒有誰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尋找所謂的心靈慰藉,現(xiàn)下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太多的言不由衷,只有我們自己釋然了,明白了,剩下的才會是暮然回首的那份感慨和那份無憾的回憶。
    太陽每一天都要升起又落下,月亮每一天也有落下再升起。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迎接白天又送走黑夜,我們送走了黑夜又再次迎來白天。年年如此,歲歲如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過是渺小的一粒沙,每天都苦苦的掙扎著,帶著一點點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可我們又在太陽一次又一次升起的時候找尋希望,努力生活。
    淺笑淡然,隔著這一程山水,守這那一份妄念。愛對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可能像是一團火,真摯而又熱烈,時間的打磨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成長的一份包容。對遲暮之年來說,愛像是一壺醇香的酒。歲月的流逝,讓愛這杯酒早就芬芳四溢。幸福往往不在于我們占有了什么,更在于我們成長的過程。在人生的長河中,有的人忙著欣賞沿途的風(fēng)景,而有的人努力讓自己成為最靚麗的風(fēng)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追求,它不盡然是相同的,但人生的美好其實是一程多彩的旅途,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存留著屬于自己的那份本真,才能去體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那份淡然。
    讀了《愛》我明白了花總有一天會凋謝,但是花兒謝了還有幽幽清香,而青春謝了就音信全無,摸不到尋不著。人這一生,就是循環(huán)往復(fù),我們在日復(fù)一日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生活就像是單行線,無法回頭,只能向前,而正是這樣的信念,我們急急緩緩,跌跌撞撞才有了這大千世界,才有了這諸般色彩。
    生活盡管千瘡百孔,但正因為有這樣的存在所以我們苦苦的追尋,所以我們才懂得了什么叫做生的希望,死的意義?!稅邸犯嬖V我們,對生付諸努力,尊重時間,同樣尊重生命,這就是人生。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五
    認(rèn)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作品》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出自《愛》??戳说谝痪洌?BR>    夜讀發(fā)現(xiàn)據(jù)說是張愛玲的這兩句。文藝女青年為什么這么喜歡張愛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讀不了紅樓夢,也就讀不了這一類型的書。我覺得無論如何,那是在大觀園里面的'雞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個小地方鉆來鉆去沒有意思。還不如李逵雙斧一揮,諸葛亮羽扇一指,殺它個落花流水。
    但是人總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撫,總有些小情懷需要抒發(fā),這些安撫和抒發(fā)需要用很細(xì)很細(xì)的筆去描,用很巧很輕的顏色去寫。讓人家在細(xì)膩轉(zhuǎn)承中感受到里面的機靈勁。
    張愛玲就是有這個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寫得很細(xì)膩,但不機靈,寫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檔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電視劇,但沒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費品,沒有把玩的余地。
    張愛玲有。
    “于千萬人中遇到你”一句,從佛學(xué)中偷來的,用在愛情上很合適。跟你遇見原是有萬般機緣,就是這個意思,但用了很細(xì)很細(xì)的工筆來描,用很鋪陳的顏色來排比,覺得很芳香入口,濃淡皆宜。
    仿佛是認(rèn)識已久,只是隔斷了數(shù)重輪回,此次相見,也是命中注定。巧到了極點,也輕到了極點。真是女兒家心思,很細(xì),很溫柔,被動的,但心里卻有一團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個驗證。曲折迂回,讓到了無限遠(yuǎn),然后慢慢的兜回來,還開出了一朵花,你說是不是很細(xì)很細(xì),是不是很溫柔很溫柔,是不是雖然很細(xì)很溫柔,但里面有一團火焰,化身出來,成為了一朵非常鮮艷亮麗的花兒。
    我無法知道摘下來的是不是就是張愛玲寫的。我沒時間鉆進去,沒時間讀。盡管我似乎有的是時間。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六
    其實開始對張愛玲并沒有很多的認(rèn)識,只知道她是很著名的作家,很受人喜歡,寫的小說很被喜歡。盡管從小就聽過她,卻只看過她的《傾城之戀》。當(dāng)時看的時候也是很粗略地一掃而過,以至于現(xiàn)在有些情節(jié)已想不太起來,對于“傾城”之說,也沒有很深刻的理解?,F(xiàn)在來看《張愛玲傳》,才對張愛玲有了更多的理解,但也不算全面和深入。
    都說環(huán)境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顯然地,這對于張愛玲來說同樣是適用的。出生于那樣一個顯赫的封建貴族家庭,雖然張家早就走向了下坡路,但舊制度的崩壞一時還沒有打破這些家庭日常生活的平靜,張愛玲的幼年就是在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闊綽的排場下度過的。張愛玲的父親是個典型的遺少式人物,有舊式的文化教養(yǎng),會吟詩做賦,這對她的學(xué)習(xí)都有一定影響。幼年的生活于她而言是“溫暖牌朦朧的、橙紅色的歲月”,此時的她是快樂的吧。
    然而,在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同時,張愛玲對西式教育也有著深深的向往。后來父母離婚,在父親家里受到嚴(yán)重的不公平對待,甚至差點因病而死,于是她進到母親家中,開始她一心向往的生活。但她與母親的隔閡漸漸加深,母親致力于培育她成為一名標(biāo)準(zhǔn)的淑女,但她卻常讓母親失望。母親對她的冷淡也使她的`生活越來越不愉快。而且在出國留學(xué)深造的計劃失敗后,她進入香港大學(xué)學(xué)習(xí),在此階段內(nèi)打下了西方文化和歷史的底子,也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
    “出名要趁早”,這是我對張愛玲的名言中記憶最深刻的一句。確實,她從九歲就開始寫作投稿,“向編輯先生進攻”。后來陸續(xù)在學(xué)校發(fā)表文章,在大學(xué)畢業(yè)后開始在文壇上出名,紅極一時。她一直渴望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于是她在西方一份英文月刊《二十世紀(jì)》上陸續(xù)發(fā)表英文文章,如《中國人的時尚和生活》、《中國人的親教》等,這些文章也讓外國人對中國有了新的認(rèn)識。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西式教育使她能夠以獨特的視角真實地寫出中國人的形象和中國現(xiàn)狀,她對中國人的劣根性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她是一個矜持孤傲的人,以其意智心靈對生活有著很清醒的認(rèn)識。她的很多作品也體現(xiàn)著她對生活的認(rèn)識,對世事的洞明.......
    她的作品到現(xiàn)在仍有很大的市場,現(xiàn)在也仍然有很多的張愛玲迷,對張愛玲及其作品深深喜愛著。張愛玲是一個善于生活藝術(shù)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人生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淡漠寡情。
    其實整本書讀下來,我對張愛玲的認(rèn)識也很淺,很模糊,最感興趣的也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她是一位很有情才的作者,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教育使她對每一樣事物都有自已獨特的見解,她的勤奮好學(xué)也讓她更加出色。她才華橫溢,她淡漠孤傲,她的人生是傳奇的人生。我既羨慕她的才華又同情她的孤獨,她晚年生活的凄涼。曾有人這樣評價張愛玲:“只有張愛玲才能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以及極度的寂寞”,而我很希望擁有同她那股對世界銳利而清醒深刻認(rèn)識的眼光。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七
    默默地蹲在沉舊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滿著驚惶和恐懼。她低著頭,悄悄地啜泣著,是那樣無依無靠,又是那樣地楚楚動人,淚,順著瘦削的臉龐,滴落在冰涼的地中,微微張著雙眼,望著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噍x依然灑著大地,襯著她那張高傲的臉。
    是的,她要強,不會向命運低下她那孤傲的頭。但今天,她卻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陽光割鋒利的玻璃般尖銳,耀眼的光芒四處飛濺,沒有留下一點殘照。她知道,是因為她,所以她恨她﹗或許有一天,她會輕輕地離開,離開這個昏暗的家!
    終于,她離開了,是那么的毫無牽掛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身穿奇裝異服,昂首闊步地走著。是寂寞,還是孤單?可她卻仍然有著如同曾經(jīng)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執(zhí)筆淡淡地描繪著畫,不辭辛苦地為自己的作品配著,不給予人。
    她高傲,愛呆在愛丁頓公寓中,卻不輕易見人。
    她高傲,只愛胡蘭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拋棄,也如初,盡管他無意于她常相廝守了。
    對,她被拋棄了,卻仍至死不渝地愛著他,沒有停止。在《半生緣》中,她說:我永遠(yuǎn)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看看吧,這是一個多么瘋狂的吶喊!但是,也很凄涼,因為她愛得太苦了!
    最后,她沒有了他轟轟烈烈的愛,失去了她驚世駭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無怨無悔,雖然“曲中人散盡了”,她只說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話:我將只是萎謝了。
    她也很愛《紅樓夢》,可能是愛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紅樓多愁夢,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愛林黛玉和賈寶玉一見鐘情的愛!不過,當(dāng)黛玉紅顏已逝,他們陰陽相隔時,她卻只是凄愴地笑,我知道,那種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愛!
    我曾細(xì)細(xì)想過,她若沒遇上胡蘭成,也許就不再會擁有這“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了。她會似曾經(jīng),慢慢地寫著,寫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爐香》、《第四爐香》、《第五爐香》……她會再成為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更不會不能自拔了。
    我看見她緩緩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無的倩影,細(xì)長的指尖佛拭著臉,凄然淚下,只為說;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沒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擁有了,她太高傲了。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八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shè)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xí),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彼敛谎陲椀纳踔劣行┑靡獾臉?biāo)榜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和生活的熱愛,沒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綠的豌豆,熟艷的辣椒,金黃的面筋,像太陽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過了,倒在油鍋里,每每有一兩片碎葉子粘在蔑簍底上,抖也抖不下來;迎著亮,翠生生的枝葉在竹片編成的方格子上招展著,使人聯(lián)想到籬上的扁豆花?!?《公寓生活記趣》)鮮亮的色彩正體現(xiàn)著她對生活的喜愛。文中還描寫的風(fēng)味獨特的紅米飯,工作不給力的熱水器。給人很強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覺,完全沒有騷人墨客的滿目愁緒,或者深刻無情的對社會的揭露。
    《燼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無忌》中“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團,吃一切難于消化的東西?!钡暮姥詨颜Z。在這本書里讓我們看到了張愛玲不一樣的一面,真實的有些讓人吃驚卻也世俗的讓人喜愛。就好像卸去崇高的偽裝,普通事物在她筆下有了美感和愉悅之情。
    《公寓生活記趣》中再熱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電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趨炎附勢渾水摸魚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車載老母親的郵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帶戲謔,洋溢著贊美之情的筆寫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從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臉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滿足。
    “總之,生命是殘酷的??吹轿覀兛s小又縮小的,怯核的愿望,我總覺得無限的慘傷?!薄皶r代的車轟轟地向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jīng)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覀冎豢匆娮约荷n白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我看蘇青》):“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薄吧n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是一種啟示?!?《自己的文章》)這些文字讀來讓人驚心,她所求的不過是那種歲月靜好的生活,但現(xiàn)實中“惘惘的威脅”使她的愿望落空。繁華和喧囂背后,作者流露出荒涼的悲哀,好像預(yù)想到自己悲劇的人生和結(jié)尾。
    最讓人難忘的是《愛》中:“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后世人稱用“流言體”命名她的文學(xué)風(fēng)格。的確,這本書用一種很絮叨的方式,甚至有些白描的展現(xiàn)她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生活的氣息濃濃的溢出來,像是剛盛出來的米飯的熱氣,不像小說那么的蒼涼。張愛玲,在這本書中只是個聰明,有些可愛情調(diào)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小女人,甚至有時還非常的幽默。是的,這本書中,有著張愛玲的可愛,她和姑姑、朋友一起,生活得熱熱鬧鬧。
    本書是國際“張學(xué)”權(quán)威陳子善教授主持編校,增補散佚作品,首度全面恢復(fù)張愛玲作品原貌?!读餮浴肥菑垚哿岬碾S筆散文集,可以說是大珠小珠滿玉盤。張愛玲稱愛默生“警句很多”。在本書中我們倒可以看到張愛玲滿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煉”(到底是上海人);“中國人喜歡法律,也喜歡犯法”(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多數(shù)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仿佛不夠不對的”(談女人)等,不勝枚舉。...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九
    私以為這樣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盞清茗,讀上半卷宮詞,幾篇散文實在不失為一件美事。在這喧囂的城市中,偶爾附庸風(fēng)雅仍是極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蘭臺之宮時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確,這樣的雨天邂逅愛玲的散文實在別有一般滋味。誠然,愛玲的散文遠(yuǎn)不及其小說為人所稱道,但寥寥數(shù)語間仍可見那份獨屬于愛玲的驚心,冷艷。別人筆下千篇一律的溫潤纏綿到她這里竟是這般陰森,灰暗。
    是的,這才是愛玲,絕代風(fēng)華的愛玲。雖然頂著才女頭銜的她的名字幾乎至于家喻戶曉的地步,然而對她的了解和喜愛實在是小眾的,甚至于將她當(dāng)做那一派上不得高臺盤的言情作家,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
    愛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節(jié),不在于辭藻,單單在那一點陰森的灰暗,那一絲惆悵與絕望,是真正的纏綿。
    所以曾經(jīng)有有識之士談到愛玲小說的改編劇,認(rèn)為即便是王家衛(wèi)都無法拍出那份味道來。《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這幾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曾被改編過數(shù)次,無一例外,都是失敗之作。電影電視劇,講究的是市場,是營銷手段,所以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賓奪主,嘩眾取寵,拋卻了本身作品的內(nèi)核,基調(diào),轉(zhuǎn)而追逐大眾的浪漫調(diào)子。實在是大錯特錯,尤其是類似于《傾城之戀》這樣疑似大團圓的劇本更是慘遭毒手,私以為《傾城》的惆悵無奈不亞于《沉香屑》。所以說,許多人眼里的愛玲根本上是稱不上才女與絕代風(fēng)華的,或者說,他們所認(rèn)識的,根本不是愛玲,因為愛玲的情懷,她的愁,人們不懂。
    看過愛玲的照片,實在稱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來的那一份冷艷高貴卻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經(jīng)有人拿民國時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與她作對比。林的確也是難能一見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麗是明媚的,是較為貼近生活的,換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為林徽因,但是鮮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張愛玲。愛玲的風(fēng)華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艷的氣質(zhì)。那為什么說林也是難能一見的絕代風(fēng)華呢?因為這兩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內(nèi)心,才華使之出眾。所謂美人,未必需要秉傾城之貌,最重要的還是蕙質(zhì)蘭心。試問誰會喜歡一個雙目無神,空洞乏味的木頭美人。單憑美貌,無人能真正做到風(fēng)華絕。我們現(xiàn)在形容美人的傾國傾城一詞最早源于漢武皇后李夫人,而讓閱盡無數(shù)美人的漢武帝終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卻是她最后拒見圣顏的聰慧之舉。而即便是以紅顏禍水著稱的楊貴妃,她的美麗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這些都表面楊玉環(huán)可并非只是一個木頭美人。
    說回愛玲的文字。其實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學(xué)校語文教學(xué)中對文章的鑒賞方式的,這種鑒賞僅僅只能停留在辭藻的層面,即使對情感的品位也太過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韻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會是因為它華麗的辭藻,它往往只是一種共鳴,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并不是這些條條框框,簡單粗暴的賞析所能表達的。對愛玲的文字,我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花語:任是無情也動人。然而,她卻也不是無情,反倒又是一種薄情轉(zhuǎn)是多情累的感覺,是的,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還是一種感覺。
    今日本來不過是心血來潮,卻不想洋洋灑灑倒是寫了這許多,似賞析又不是賞析,然而,依舊還是覺得有些褻瀆了這份怦然心動,反倒敗興當(dāng)真是悔之悔之!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十
    上周五下午,上課回來,正百無聊賴地收拾桌子,一低頭,突然看到了鄰桌老師桌子上赫然放著一本《自己的文章——張愛玲》,我的情緒立刻興奮起來,伸手拿過來,翻看起來。
    第一篇《遲暮》,第二篇《秋雨》,看著看著,近幾日心情一直在浮躁狀態(tài)中的我竟?jié)u漸浸入了張愛玲細(xì)膩、柔婉、深刻、獨特的文字中。
    這是第一次看她的散文,那種感觸真是細(xì)膩又與眾不同啊。再看她的生平,她寫這些文章時竟然只有十多歲。
    在《遲暮》中,她寫道“多事的`東風(fēng),又冉冉地來到人間,桃紅支不住紅艷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里,柳絲趁著風(fēng)力,俯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發(fā),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的輕云,結(jié)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春雪,飛入了處處簾櫳?!毕矚g這句話里她對桃花的描寫,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桃花的艷麗嬌柔,一支桃枝上綴著那么多開得茂盛分外嬌艷的桃花,此刻靜倚在封姨的臂彎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啊。再看她筆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著風(fēng)兒,騷亂行人的發(fā),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腳下的祥云,正模仿著春雪,飛入簾櫳中。這樣的句子,從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筆下流淌出來,真是讓人驚嘆啊。
    在《秋雨》中,她寫道“雨,像銀灰色粘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多么形象啊,雨如蛛絲般閃閃爍爍、牽牽連連、綿綿不斷地籠罩于天地間,絲絲縷縷,纏纏綿綿,如夢如幻,這是十六歲的張愛玲眼中的秋,從她細(xì)膩多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個溫婉含蓄、眉宇間蹙著淡淡哀愁的少女,那棵宿舍墻外種的嬌嫩的洋水仙,似乎也看懂了她的少女輕愁,此刻正垂了頭,含著滿眼的淚珠,在那里嘆息它們的薄命,原來它們在嘆息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霉氣熏蒸的雨天。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描寫中流露出了她怎樣細(xì)膩的女兒心啊,再往下看“那墻角的桂花,枝頭已經(jīng)綴著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淡淡的輕愁中不乏新生的希望,在那樣一個如花的年齡里一味的愁怎不叫人心疼呢。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十一
    作為一個當(dāng)當(dāng)云閱讀的忠實粉絲,我現(xiàn)在大部分的書都是用當(dāng)當(dāng)看的電子書。下面這三本步不例外。這本書很不錯,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她的字體太小無法放大,而且無法把我想要記錄的句子記錄下來,這算是這本書的唯一的缺點了。
    《初妝張愛玲》《盛妝張愛玲》《卸妝張愛玲》這三本書就是張愛玲對自己的自傳了。我一口氣直接把這三本書讀完,說明這書真的無法形容的好,張愛玲自己也說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妝張愛玲》,講述的是她早年時期,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說明一下處于一個怎樣的時期。還有她求學(xué)路的艱辛。
    《盛妝張愛玲》人剛到中年的時候,荷爾蒙總是會使人向往一種美麗的愛情。我們偉大的作家張愛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蘭成的坑中,這個時期比較的漫長。張愛玲形容“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歡喜,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她覺得胡蘭成愛很多人,不要緊,她可以和別人分享他??墒沁@種不對等的愛情是不會走到最后。
    在這本書中,有一個求簽的章節(jié),雞鳴寺求簽:花無百日紅艷,富貴難久相伴,易為盛名所累,晚境塵世飄零。看完這個書,你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寫照。
    《卸妝張愛玲》晚年,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從炎櫻家到救世軍,從救世軍到文化救濟處(一個寫文暫時收留文人的地方)。她總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這期間她遇到了賴雅,她的丈夫,賴雅帶給她的也是快樂與痛苦并存的。
    張愛玲的一生在我看來稱的上是悲慘,不過那個時期又有幾個人過得好呢。她自己也說“我確實處于一種譫妄狀態(tài),人生好像不再是荒涼,它把我推到絕境?!薄昂孟裎夷陱?fù)一年,步步走的都是絕路。如同一個人只剩下兩個銅板還給人要了去,太悲慘了。”
    在賴雅離世的時候,“我雖然卸下這不堪負(fù)荷的重?fù)?dān),可是我這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可以依靠或傾述的親人了。偌大的世界,絕對的孤獨,盡管我早已經(jīng)預(yù)備著這一刻的到來,但是同樣,我一生中無論多早為生命的殘破憂患預(yù)作準(zhǔn)備,當(dāng)那一刻來臨,我還是要痛苦一場的?!薄斑@些天,不,這些年,我實在是太累了?!?BR>    時代造就了她,同時也讓她體會了人生八苦。人總會逃不過錢、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沒有錢,愛情、親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較完美的,晚年病痛纏身。
    看完這基本書,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隙ê懿诲e吧。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十二
    《傳奇》出版幾個月后問世的《流言》花費了張愛玲更多的心血。按照當(dāng)時她在文壇上的赫赫名聲,她的書銷路不用愁,出書根本無需她費神,以《雜志》出版社對她的推許、優(yōu)待,再替她出一本散文集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墒菑垚哿釋幙勺约簛韽埩_。她找到一家出版公司,而后從備紙張、跑印刷到校對,全部一手包下??赡芩X得這樣出出來的書更能滿足她的一些細(xì)致的研究,更能讓她稱心如意。也許親手操持,眼看著自己的作品一步一步變成一本漂亮的書,這過程本身就有一種趣味。
    淪陷時期紙幣不值錢,物資緊缺,家家戶戶都忙著囤貨,囤什么的都有。張愛玲除了像《童言無忌》中戲說的“囤”過沒要緊的幾塊衣料之外,還當(dāng)真有派上了用場的囤積。當(dāng)時紙張的供應(yīng)非常緊張,她便囤下一些白報紙,連晚上睡覺也睡在上面,異樣親切欣喜地有一種踏實感?!读餮浴肪褪怯眠@些囤貨印的。
    她集了自己身著各種衣裝的照片,半身的、全身的,各種姿態(tài)、情調(diào)的都有,并且精心勾了一幀自畫像放在卷首,又從自己的畫稿中細(xì)心挑出一批速寫,作為書中的插頁??傊橇η髮⑦@書弄得別致,從里到外都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張愛玲的書。為了書她不憚煩難一遍遍跑印刷所。原來像這樣事務(wù)性的奔走以及與人打交道,她皆以為苦,現(xiàn)在似乎樂此不疲,最后居然接洽得兩不吃虧。凡此均反映出她愉悅的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她之對生活充滿興趣,她的煥發(fā)的精力都從這里來。
    《流言》不及《傳奇》讀者的眾多?!秱髌妗穯柺篮螽?dāng)月即再版,其后又出增訂本,《流言》初版雖然很快就再版,但抗戰(zhàn)勝利后沒有再印過。張愛玲在淪陷時期發(fā)表的散文多有未及收入《流言》者,沒有像《傳奇》一樣出增訂本,可能是張對它們不像對小說那樣重視,但《流言》在普通讀者中的影響和號召力不及《傳奇》,可能也是一個因素。有趣的是,當(dāng)代的讀者似乎更偏愛《流言》,至少對她的興趣一點也不亞于《傳奇》,祖國大陸以各種名目出版的張愛玲散文集不下十?dāng)?shù)種,而《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可以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便是證據(jù)。此外,如今模仿張氏散文風(fēng)格的人也遠(yuǎn)較模仿其小說風(fēng)格的作者為多。同時,張愛玲的聲譽主要也是靠《傳奇》建立起來的,它一直是批評注意的焦點,以《流言》為對象的批評則為數(shù)寥寥。這同文類的不同不無關(guān)系,散文的“私語”性質(zhì)似乎決定了它比小說更是屬于少數(shù)人的閱讀的對象,我們不能想象《流言》中的哪篇文章能有《傾城之戀》的轟動效應(yīng),另一方面,對批評界而言,散文好像更適于充當(dāng)欣賞而不是批評的對象。
    可是在圈內(nèi),她的散文似乎比她的小說更能得到一致的好評。《傳奇》座談會上,發(fā)言者對她的小說贊美之余多少也還有些微詞,比如善造氛圍而結(jié)構(gòu)稍嫌松散、全篇不如一節(jié)、一節(jié)不如一句,等等,散文雖在題外,卻常是很自然地就被拿來與她的小說作比較,而比較的結(jié)果總是對她的散文有利。小說家譚惟翰稱讀張的散文“比小說更有味”,班公的評價則更帶有史家的眼光:“她的小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可是我以為她的散文、她的文體,在中國文學(xué)的演進史上,是有她一定地位了的?!毖韵轮?,她的小說尚在摸索階段,她的散文則已臻于成熟、完美?!丁磦髌妗导u茶會》,載《雜志》月刊,1944年9月號。
    一些資深的讀者喜愛張的散文勝于她的小說,部分的原因與其說是他們以為張的小說尚有改進的余地,不如說他們對散文這種形式本身有更大的興趣,像《古今》的圈子中,讀散文的人肯定較讀小說者為多。中國文人對“文”的重視遠(yuǎn)在小說之上,作文、讀文的傳統(tǒng)相當(dāng)深厚,即使在小說地位得以提升的文學(xué)革命以后也還是如此。有教養(yǎng)的讀者往往一入中年便不復(fù)以讀小說為樂,這個圈子與文學(xué)青年的那個圈子有著兩樣的趣味,更執(zhí)著于“天然勝于人為”的鑒賞標(biāo)準(zhǔn),而散文以其性質(zhì)似乎天生就較少人為的痕跡。正像中國畫只需簡單的技法,其境界的高下更取決于作畫者的心性、修養(yǎng)、趣味一樣,散文的技巧也相對簡單。小說有更多復(fù)雜的營構(gòu),有更多的地方要求助于匠心--更容易分解出一個純粹的技巧層面。所謂技巧,正是“人為”。即如張愛玲,她的散文顯然比她的小說更來得從容不迫、揮灑自如?!秱髌妗分械男≌f常給人刻意經(jīng)營的印象,一些篇目,其開篇、收束、布局重復(fù)雷同,易現(xiàn)“格律的成分”,她的散文則往往可以做到起落無跡,“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當(dāng)止”;甚至她的語言文字也是在散文中更見自然流暢,小說中則時有過分雕琢的痕跡。可是將兩種不同的文類硬相比附,定其高下,究非明智之舉,我們只能各以其自身的尺度加以衡量。
    然而班公對張愛玲散文下的斷語仍然值得注意,而且看來不難達成共識。
    新文學(xué)作家中散文高手不在少數(shù)。第一個十年散文被稱為諸文學(xué)樣式中成就最高的,既有周氏兄弟那樣的大師,更有朱自清、俞平伯、郁達夫、陳源、冰心等眾多的名家,不僅打破白話文不能為文學(xué)的神話,而且對后來者有示范的意義。30年代,小說、戲劇等樣式漸趨成熟,而散文的光輝仍不為其所掩,豐子愷、梁遇春、蕭紅、吳組緗、沈從文等人的散文均自成一家。以何其芳《畫夢錄》為代表的精致濃麗、低吟個人幽緒遐思的散文隱然造成一時的風(fēng)氣。林語堂先后創(chuàng)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fēng)》三大雜志,高唱“閑適”、“性靈”,有人反對,有人應(yīng)和,雜文小品文雜志紛紛出現(xiàn),以至文壇上將1934年、1935年稱做“雜志年”、“小品文年”。抗戰(zhàn)軍興,報告文學(xué)因緣際會,一時成為最得寵的文學(xué)樣式,散文這種個人化的文體暫時沉寂,可是寂寞中也還有新人佳作出現(xiàn),而一些學(xué)者也加入散文作者行列,王了一(王力)的《龍蟲并雕齋瑣語》、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錢鐘書的《寫在人生邊上》,或針砭時弊陋習(xí),或戲語人生,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構(gòu)成散文創(chuàng)作的特異景觀。至于此時的淪陷區(qū),由于日偽統(tǒng)治下的一種特殊氣氛,散文反倒有一種畸形的繁榮,各種散文小品雜志數(shù)量之多,別時別地少見,又因有一些汪偽頭面人物資助或加入筆陣,聲勢更壯,雖然并未出現(xiàn)多少可以自成一家的作者,卻是熱鬧非常,儼然是又一個散文興盛的時期。
    無需詳盡的描述,僅以三言兩語的勾畫,我們也可知道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散文創(chuàng)作的興旺和名家的眾多。盡管如此,張愛玲以她薄薄的一冊《流言》,仍然能于眾多的名家之中獨樹一幟,卓然而立。
    張愛玲的散文在淪陷區(qū)的文壇上一出現(xiàn),立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許最初使人稱奇的,是文中煥發(fā)的才氣(最早同讀者見面的是《洋人看京戲及其它》、《更衣記》等篇)。其時的風(fēng)氣,大致可以從《古今》、《天地》見其端緒。《天地》上的一些文章與生活較為貼近,亦較多感情色彩,但許多作者述身邊瑣事而缺少見識才氣,常給人單薄瑣碎的感覺?!短斓亍芬驗橛商K青主持,頗多女性色彩,所登文章多拾掇身邊瑣事,沒有《古今》的書卷氣,而生活氣息較濃。真正左右文壇風(fēng)氣的當(dāng)然還是《古今》,圍繞在《古今》周圍的作者顯然遙奉周作人為旗幟。如前所述,該雜志的編輯都是林語堂的舊部,而林語堂標(biāo)榜“閑適”、“性靈”,也供奉過周作人這尊菩薩,只是他麾下的雜志另有他帶來的一些洋派的才子氣紳士氣,《古今》則更有國粹色彩,更追隨周作人的路向。
    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些作者拾摭來周作人文章最容易被人效仿又最不易模仿的兩個特征,一是抄書,一是所謂“沖淡”。于是雜志上見到的盡是些抄書連綴成的長文,或是做出“沖淡”模樣的“性靈”文章;文抄公以學(xué)養(yǎng)掩飾其才情的不足,號“沖淡”者適見其性情的索然寡味?;覔鋼涞年愌浴o話找話的做作、不死不活的書卷氣、假古董、小擺設(shè),構(gòu)成一個沒有生命躍動的蒼白世界。時風(fēng)所趨,連蘇青這樣有自己風(fēng)格的作家偶或也被其誘惑,要讓自己的文章染上點古氣,而一些文思枯窘、搜腸刮肚的末流作手也都“沖淡”起來。
    張愛玲自出手眼,自鑄新詞,她的文章在一派雍容揖讓的沉沉暮氣中吹進的是一股清風(fēng)。所謂“沖淡”,大略也就是含蓄,含蓄的一大要義,便是不露才,不露才往往成為掩飾無才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張愛玲偏是逞才使氣,并不收斂鋒芒,其雋永的諷刺、尖新的造語、顧盼生姿的行文,使其文章顯得分外妖嬈俊俏。氣盛言宜,她的文章議論風(fēng)生,神采飛揚,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毫無阻滯,正是傅雷贊嘆的,是“色彩鮮明,收得住,潑得出的文章”。
    另一顯才氣的是她的煉字煉句?!读餮浴返淖x者誰也不會放過文中處處散落的警句,《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中說:“但凡有一句適當(dāng)?shù)某烧Z可用,中國人是不肯直截地說話的。而仔細(xì)地想來,幾乎每一種可能的情形都有一句合適的成語來相配。替人家寫篇序就是‘佛頭著糞’,寫篇跋就是‘狗尾續(xù)貂’。我國近年來流傳的雋語,百分之九十就是成語的巧妙的運用。”她則自出機杼,陳言務(wù)去,本其聰慧,釀造出地道的張愛玲式的警句。凡此皆與流行的文風(fēng)形成鮮明的對照--時尚絲毫影響不到她,她仿佛是從另一個世界帶來了一支筆。若說她與當(dāng)時的散文有何對話關(guān)系,那就是她有些短文對時下文風(fēng)微露調(diào)侃之意?!对捳f胡蘿卜》寫道:
    有一天,我們桌上有一樣蘿卜煨肉湯。我問我姑姑:“洋花蘿卜跟胡蘿卜都是古時候從外國傳進來的吧?”她說:“別問我這些事,我不知道。”她想了一想,接下去說道:
    “我第一次同胡蘿卜接觸,是小時候養(yǎng)叫油子,就喂它胡蘿卜。還記得那時候奶奶總是把胡蘿卜對切一半,塞在籠子里,大約那樣算切得小了。--要不然我們吃的菜里是向來沒有胡蘿卜這樣?xùn)|西的。--為什么給叫油子吃這個,我也不懂?!?BR>    我把這一席話暗暗記下,一字不移地寫下來,看看忍不住要笑,因為只消加上“話說胡蘿卜”的標(biāo)題,就是一篇時髦的散文,雖說不上沖淡雋永,至少在報章雜志里也可以充數(shù)。而且妙在短--才起頭,已經(jīng)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這篇短文同另一篇《雨傘下》一樣,都是謔而不虐的游戲文章,是對那種看似大有深意,其實并無深意的“沖淡”文章的戲擬。
    張愛玲的散文當(dāng)然不是空穴來風(fēng),她的文體深受英國散文的影響,這一點在《天才夢》中已見端倪。
    《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卷導(dǎo)言的兩位作者周作人、郁達夫都是現(xiàn)代散文的建設(shè)者和最好的見證人。論及現(xiàn)代散文的發(fā)展,周作人強調(diào)“現(xiàn)代的散文在新文學(xué)中受外國的影響最少,這與其說是文學(xué)革命的,還不如說是文藝復(fù)興的產(chǎn)物”,所謂“復(fù)興”指的是古來言志派文學(xué),尤其是明末公安派小品文的復(fù)興;郁達夫則特別看重英國小品文字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影響。雖然二人側(cè)重有所不同,但都承認(rèn)新散文的發(fā)達實有外援內(nèi)應(yīng)兩個因素。周作人開初提倡美文,心中的范本即是英國人的散文;郁達夫認(rèn)為英國散文所以能在中國有深遠(yuǎn)的影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所最發(fā)達也最有成績的筆記之類,在性質(zhì)和趣味上,與英國的essay很有氣脈相通的地方”??傊?,從源流上看,晚明小品和英國散文可說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不祧之祖。有些作家從中受到的影響是間接的、廣義上的,即通過魯迅、周作人等人的介紹評論以及示范,體認(rèn)到散文不衫不履,敘事、抒情、議論無所不可的性質(zhì)。有些作家則與之有更為直接的承傳關(guān)系,從文風(fēng)、格調(diào)都可見其淵源所自。像周作人、俞平伯、廢名之于明末的散文,朱湘、梁遇春、梁實秋、林語堂、錢鐘書、張愛玲之于英國小品。
    張愛玲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在圣瑪麗亞女校,尤其是在香港大學(xué),所讀英文范文中當(dāng)不乏英國散文名家的作品,她練筆的那段時間,又正是林語堂提倡幽默,鼓吹西洋雜志文不遺余力的時候,受英國小品文的影響是很自然的事情。她寫小說從中國章回說部中得到很多教益,寫散文則似乎古代的作家并沒有給她提供范本,相反,她提到過的幾位英國作家中,蕭伯納、赫胥黎、毛姆,同時也都是小品文的高手。她在港大三年寫信堅持用英文,回到上海后最初也是用英文從事寫作,這無疑也影響到她的文體。鄭樹森教授指出她在《二十世紀(jì)》上發(fā)表的作品“略帶一點維多利亞末期文風(fēng)”鄭樹森:《張愛玲與〈二十世紀(jì)〉》,見鄭樹森(編):《張愛玲的世界》,42頁。,事實上她轉(zhuǎn)而用中文寫作之后,雖然中文流利之極,絕無翻譯腔,但文章的情調(diào)以及結(jié)構(gòu)章法,仍然帶有英國小品的風(fēng)致。且不說先有英文本的《更衣記》、《洋人看京戲及其它》等篇,像《公寓生活記趣》、《談女人》等文也是如此。這也是張愛玲的散文在淪陷區(qū)文壇上一出現(xiàn)即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的一個原因,因為林語堂走后,這一路的散文音沉響絕,少有高手之作,充斥雜志的都是暮氣沉沉、缺少活氣的考據(jù)、抄書之類了。
    郁達夫?qū)⒐湃说墓P記與英國人的小品相比較,指出前者少一點“在英國散文里極是普遍的幽默味”,輕松隨便、詼諧風(fēng)趣,也確是英國散文的一般特點。幽默從機智來,機智最易見于議論,譯作小品的那個字眼在英文中本就有論說之意,雖說是“非正式的”(informal)、“隨意的”(familiar),也還是圍繞著某個話題的“論”。梁遇春、梁實秋、錢鐘書的散文皆長于議論,《流言》中的許多文章也以議論為主,敘事、抒情倒在其次,所以張愛玲最初的散文給人的強烈印象就是作者的機智,即使那些“記”文中也可見到大量狡黠靈慧的俏皮話,而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往往是靠這些輕靈的議論推動的。
    英國文人的幽默自然是英國式的幽默,輕松隨便中也還透著幾分矜持,矜持意味著保持距離。即如以《伊利亞隨筆》垂名于世的蘭姆,雖然屬于親切和感情自然流露的作家之列,多愁善感,家中又迭遭慘劇,可是文中的“伊利亞”仍是從容風(fēng)趣的,他頭腦中具有創(chuàng)作能力的那一面不去面對心靈中最大的隱痛。張愛玲稱“大眾實在是最可愛的顧主”,在《到底是上海人》、《童言無忌》里頗將讀者恭維了一番,而在散文中亦常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感娓娓道來。然而她與讀者的關(guān)系卻是親而不昵,用她自己的話說:“大眾是抽象的。如果必須要一個主人的話,當(dāng)然情愿要一個抽象的?!边@里面也就有她的距離感。一方面,她毫不忸怩做作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另一方面,她的這種流露絕非“交心”式的和盤托出。她對自己的經(jīng)歷和情感的描述往往經(jīng)過了過濾,像她幾篇自傳性散文寫到她青少年時代的悲歡:“不是心腹話也是心腹話了吧?”可是這里面時間、空間上的距離對于她是重要的,著跡著相的記敘都在事情已經(jīng)進入了記憶之后,這時她已經(jīng)有余裕在重新體驗當(dāng)時的情感的同時跳出局外來觀察分析自己?!端秸Z》中記她在父親家中的遭際,對于她可謂刻骨銘心,但是在敘述中,她已經(jīng)可以帶著幾分超脫來調(diào)侃自己簡單可笑的判斷,稱自己“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把世界強行分作兩半”,在這種自嘲性的語氣中,事情自然減少了幾分嚴(yán)重性。她寫《天才夢》應(yīng)該是自信心尚未完全恢復(fù)的時候,甚至在那時她也已經(jīng)能夠幽自己一默,我們該記起她說到她的“天才”時那種揶揄的口吻。
    二三十年代是新文學(xué)的涕淚交零的時期,散文也來得特別情感洋溢。還在它的草創(chuàng)時期,散文的功用似乎已經(jīng)更多地定格在寫景抒情上,周作人代初即對此現(xiàn)象提出批評,說時下的散文“落了窠臼,用上多少自然現(xiàn)象的字面,衰弱的感傷的口氣,不大有生命了”。郁達夫以文學(xué)為自傳,將散文作傾吐內(nèi)心積郁的工具,引來無數(shù)文學(xué)青年的效仿,將原原本本、不加處理地向讀者坦露個人的情感認(rèn)作散文的第一要義,更造成了一種浪漫感傷的風(fēng)氣。與之相比,張愛玲的散文顯然理智的成分更多,她之流露個人情感也是以理節(jié)情的。這里面的距離感與她的性情有關(guān),與她對感情泛濫的新文藝腔的厭惡有關(guān),同時,英國散文對她的影響也是一個因素。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十三
    這兩天花了點時間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讓我對愛情的認(rèn)識更深一步?!秲A城之戀》里面描述了流蘇和范柳原的一段愛情故事,雖然故事不長,但話里往往有話。
    不難發(fā)現(xiàn),在范柳原在三次打電話給流蘇后,流蘇已經(jīng)愛上了范柳原。流蘇也知道范柳原的愛是精神愛戀,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個有承擔(dān)的人。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通過一些手段遞進的。比如說話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這些額外的因素來組建?雖然我認(rèn)為不需要,并且覺得這是虛華。而似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手段成了必須品。
    最后,他們認(rèn)定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在戰(zhàn)火之后。他們在戰(zhàn)火之后把對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沒有戰(zhàn)火的發(fā)生,那么這段感情是否有變淡的可能性。如果變淡的,他們的軌跡就發(fā)會有很大的不同。用事情來證明一段感情,是一個說服自己的借口么?流蘇是的——我這么認(rèn)為。要知道一個人的有沒有肩負(fù),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說一些事情?也許在我的意識里,太多童話或者片面。我認(rèn)為最直白的溝通,是最好的方法。感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證明,因為感情不是一門充滿理性的學(xué)科。
    張愛玲流言讀后感篇十四
    早上一個小時不到的公交車上站著看完的,才發(fā)現(xiàn)這是個短篇。
    因為之前看過色戒的電影,所以讀起來很快,還一直找著電影中的情節(jié)。
    我認(rèn)為這是張愛玲寫得非常好的故事了。
    不論是背景,還是人物。
    可能還是電影更好些。這個故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片段,只寫了那男人最后逃跑的`片段。
    也可能比電影還好些。因為這個故事明明白白的寫了男人和女人的心理活動。直白的告訴了我,他愛她,以及她愛他。
    其實看這樣的故事,什么背景都不是很重要,人物叫什么名字也不甚重要。只知道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那些心思。
    從整個間諜任務(wù)來看,女的失敗了,男的成功了。但是從二人的故事來看,卻又是兩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可,愛情這事,并沒有什么成與敗,只看到她愛上了他,因此,放他走了。只看到他愛上了她,因此也少了些許記恨。到最后無論發(fā)生了什么,讓二人心有所安慰和回味的,只是,他/她原來確實是愛我的。證實了這一點,什么欺騙什么失敗,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太太們依舊打著牌,鬧著要請客吃飯。外面的局勢依舊動蕩。在這么一個世界里,誰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竟有過一場愛情的花開。
    又回味了這故事。竟覺得凄涼。
    先不去探究我的心是否愛你,單單我能相信你是愛我的,便什么也都無所謂了。
    看這故事的時候,不免會和《潛伏》里的鏡頭有點混淆。。竟混到覺得是翠平正約著姓易的在咖啡店里坐著,余則成從外面開了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