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將讀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文字流暢、連貫,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表達風格。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qū)Υ蠹业淖x書和寫作有所幫助。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一
“我愛一切舊的'東西——老朋友,舊時代,舊習慣,古書,陳釀;而且我相信,陶樂賽,你一定也承認我一向是很喜歡一位老妻?!边@是高爾斯密的名劇《委曲求全》(shestoopstoconquer)中那位守舊的老頭兒哈德卡索先生說的話。他的夫人陶樂賽聽了這句話,心里有一點高興,這風流的老頭子還是喜歡她,但是也不是沒有一點慍意,因為這一句話的后半段說穿了她的老。這句話的前半段沒有毛病,他個人有此癖好,干別人什么事?而且事實上有很多人頗具同感,也覺得一切東西都是舊的好,除了朋友、時代、習慣、書、酒之外,有數(shù)不盡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舊越陳越好。所以有人把這半句名言用花體正楷字母抄了下來,裝在玻璃框里,掛在墻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歡除舊布新的人挑戰(zhàn)。
俗語說,“人不如故,衣不如新”。其實,衣著之類還是舊的舒適。新裝上身之后,東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看見過有人全神貫注在他的新西裝褲管上的那一條直線,坐下之后第一樁事便是用手在膝蓋處提動幾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筆直的褲管撐得變成了口袋。人生至此,還有什么趣味可說!看見過愛因斯坦的小照么?他總是披著那一件敞著領口胸懷的松松大大的破夾克,上面少不了煙灰燒出的小洞,更不會沒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漬。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二
一位外國教授休假旅行,道出臺灣,事前展轉(zhuǎn)托人來信要我予以照料,導游非我副業(yè),但情不可卻。事實證明“馬路翻譯”亦不易為,因為這一對老夫婦要我?guī)麄兊揭粭l名為hagglersalley的地方去觀光一番,我當時就躊躇起來,不知是哪一條街能有獨享這樣的一個名稱的光榮。所謂haggcley,就是“討價還價的人”。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場面,想見識一下,亦人情之常。我們在漢朝就有一位韓康,賣藥長安,言不二價,名列青史,傳為美談。他若是和我談起這段故事,我當然會比較的覺得面上有光,我再一想,韓康是一位逸士,在歷史上并不多見,到如今當然更難找到。不提他也罷。一條街以“討價還價”為名,足以證明其他的街道之上均不討價還價,這也還是相當體面之事。好,就帶他們到城里去走一遭。來客看出我有一點躊躇,便從箱篋中尋出一個導游小冊,指給我看,臺北八景之一“討價還價之街”赫然在焉。幸好其中沒有說明中文街名,也沒有說明在什么地方。在幾乎任何一條街上都可以進行討價還價之令人興奮的經(jīng)驗。
按照導游小冊,他們還要看山胞跳舞。講到跳舞,我們古已有之,可惜“舞雩歸詠”的情形只能在畫卷里依稀體會之,就是什么霓裳羽衣劍器渾脫之類,我們也只有其名。觀光客要看的是更古老的原始的遺留!越簡陋的越好!“祝發(fā)文身錯臂左衽”,都是有趣的。我告訴他們這種山胞跳舞需要到山地去方能看到,這使他們非常失望。(我心里明白,雖然他們口里沒有說出,他們也一定很想看看“出草”的盛況哩。讀過swift的《一個低調(diào)的建議》的人,誰不想?yún)⒂^一下福爾摩薩的生吃活人肉的風俗習慣?)后來他們在出賣“手工藝”的地方看到袖珍型的“國劇臉譜”,大喜過望,以為這必定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古老風俗的遺留。我雖然極力解釋這只是“國劇”的“臉譜”,不同于他們在非洲內(nèi)地或南海島嶼上所看到的土人的模型,但是他們?nèi)院芄虉?zhí)的表示衷心喜悅,嘴角上露出了所謂aserendipicsmill(如獲至寶的微笑),慷慨解囊,買了幾份,預備回國去分贈親友,表示他們看到了一些值得一看的東西。
我有一個朋友,他家里曾經(jīng)招待過一位觀光女客,她飽餐了我們的世界馳名的佳肴之后,忽然心血來潮想要投桃報李,堅持要下廚房親手做一頓她們本國的飯食,以娛主人。并且表示非親自到市場采辦不可。到我們的菜市場去觀光!我們的市場里的物資充斥,可以表示出我們的生活的優(yōu)裕,不需要配給券,人人都可以滿載而歸。個個菜筐都可以“青出于籃”,而且當場殺雞宰魚,表演精彩不另收費。市場里雖然顧客摩肩接踵,依然可以撐著雨傘,任由雨水滴到別人的頭上,依然可以推著腳踏車在人叢中橫沖直撞,把泥水擦在別人的身上,因為彼此互惠之故,亦能相安。薄施脂粉的一位太太順手把額外的一條五花三層的肉塞進她的'竹籃里,眼明手快的屠商很迅速的就把那條肉又抽了出來,起初是兩造怒目而視,隨后不知怎的又相視而笑,適可而止,不傷和氣。市場里的形形色色實在是大有可觀,直把我們的觀光客看得不僅目瞪口呆,而且心蕩神怡。主人很天真,事后問她我們的菜市與她們國家的菜市有何分別,她很扼要的回答說:“敝國的菜市地面上沒有泥水?!?BR> 這位觀光客又被招待到日月潭,下榻于落成不久的一座大廈中之貴賓室,一切都很順利,即使拖人的船夫和釘人的照相師都沒有使她喪膽,但是到了深更半夜一只賊光溜亮的大型蟑螂舞動著兩根長須爬上被單,她便大叫一聲驚動了全樓的旅客。事情查明之后,同情似乎都在蟑螂那一方面。蟑螂遍布全世界,它的歷史比人類的還要久遠,這種討厭的東西酷愛和平,打它殺它,永不抵抗,它唯一的武器是反對節(jié)育努力生產(chǎn)。外國女人看見一只老鼠都會暈倒,見蟑螂而失聲大叫又何足奇?舞龍舞獅可以娛樂嘉賓,小小一只蟑螂不成敬意。
來臺觀光而不去看故宮古物,豈不等于是探龍頷而遺驪珠?可是我真希望觀光客不要遇到那大排長隊的背著水壺拿著豆沙面包的小學生,否則他們會要誤會我們的小學生已經(jīng)惡補收效到能欣賞周彝漢鼎的程度了。江山無論多么秀美壯麗,那是“天開圖畫”,與人無關(guān)。講到文化,那都是人為的。我們中國文化,在故宮古物中間可以找到實證。也可以說中國文化幾盡萃于是。這樣的文物展覽,當然傲視全球,唯一遺憾的是,祖先的光榮無助于孝子賢孫之飄蓬斷梗!而且縱然我們知道奮發(fā),也不能再制“武丁甗”來炊飯,仍須乞靈于電鍋。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三
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一部梁實秋散文集《槐園夢憶》,其以收錄梁實秋晚年14篇散文佚文而引發(fā)文壇關(guān)注,且這些作品均系首次在內(nèi)地公布。該書編者張昌華與梁實秋的二女兒梁文薔相熟,他介紹說,這14篇佚文均為梁實秋去世前兩三年所作,散見于美國的華文報紙以及中國臺灣的報刊上,身在美國的梁實秋大女兒梁文茜將這些作品搜集起來,由梁文薔轉(zhuǎn)交內(nèi)地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內(nèi)地最全的梁實秋散文的版本是上世紀90年代初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梁實秋散文》,此版本也收入了他晚年在中國臺灣、在美國時的一些散文,但未包括這14篇佚文。
梁氏晚年所寫的這些散文內(nèi)容依然非常豐富,有關(guān)心民瘼的《民以食為天》,開啟民智的《閑話英語》,養(yǎng)生益年的《早睡早起》、《八十歲與八百歲》,以及由生活瑣事聯(lián)想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蘿卜湯的啟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篇懷人文章。《憶周老師》,是其追懷他小學業(yè)師周士先生。梁實秋在文中弘揚周老師愛才更重操行的懿德?!稇浝铋L之》則顯露梁實秋宅心仁厚的襟懷。1933年左右,已負盛名的梁實秋是青島大學教授,剛由清華大學畢業(yè)的小青年李長之在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批評梁實秋的《偏見集》,指責梁實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作為文學批評的準繩”。而梁實秋則認為“很有見地”,他在文中說:“經(jīng)他這一指點,我以后思索了好幾十年。雖然我的文學觀至今未變,我卻很感激他的批評。因為有此一段因緣,我以后和他成為很好的朋友?!逼渥藨B(tài)應令當今某些當紅作家汗顏。另一篇懷人長文《關(guān)于老舍》,洋洋灑灑5000字,追述了抗戰(zhàn)時期他們在重慶的生活往事,以及老舍一生的坎坷遭遇,充滿發(fā)自肺腑的懷念與感嘆,同時表達出梁實秋對“口號式”文學政策的反感。
張昌華認為,相比梁實秋散文早年“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風格,其晚年作品感情表達更為濃烈、炙熱,不再旁征博引,而是人生感悟自然流露,但其“雅潔”的文調(diào)則一如既往。
中國近代文學作品十分豐富,猶如一座座寶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少去閱讀這些作品。我總對現(xiàn)當代的那些作者懷有崇高的敬意,渴望拜讀他們的作品,卻拖拖拉拉未能如愿。一個偶然,在閱覽室里借閱了一本梁實秋文集,細細讀來,《槐園夢憶》竟然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那雋永的思念竟能如此細水流長。而這綿長的思念讓人領悟到梁實秋的真實,梁實秋的深情,也是梁實秋文學主張的側(cè)面印證。
梁實秋(1902~1988),現(xiàn)代作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原名治華,筆名秋郎。祖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新月社主要成員之一。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秋室雜文》等,文筆風趣幽默。同時著有文藝理論批評《文學的紀律》、《浪漫的與古典的》等。他還是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
梁實秋是一代文學巨匠,作品異彩紛呈。他一生共留下了超過二千萬字的著作,在此沒人敢豪言窺一斑知全豹,單從敘事性散文《槐園夢憶》,我們嘗試解讀梁實秋的細膩筆觸和深切情思。
《槐園夢憶》堪稱梁實秋散文作品的一個典型,雖然讀來好似全篇都是關(guān)于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細細思量卻飽含深情?!痘眻@夢憶》是梁實秋晚年寓居美國時的一個作品,寫作它皆因一場意外。
梁實秋的妻子程季淑因一場意外隕于1974年,葬于美國西雅圖槐園,時年71歲的梁實秋痛失愛妻,悼亡之作《槐園夢憶》因之而來。這意外來的太過突然,使作者產(chǎn)生“重壤永幽隔”的感慨,帶著“徘徊墟墓間”的哀思寫下了《槐園夢憶》。如今讀來作者的情思深切,讓人眼角含淚,嘴角含笑,心頭卻掛著回憶的絲絲溫暖。梁氏夫婦一路攜伴50年,書中回憶起的一些細微的情節(jié)讓風雨同舟的愛情躍然紙上。
梁實秋與夫人程季淑的愛情適于媒妁之言。這也是中國最常見的婚姻結(jié)合方式。在我們的記憶里,專職包辦婚姻往往都是不幸的。這一場婚姻迥然,它不但幸福美滿,而且始于十分幸運的一見鐘情,這大約就是梁實秋先生與程季淑相伴五十載的情感基礎吧。
《槐園夢憶》里我們看見作者在回憶自己年少時的那些愛情往事,就像老電影,雖然會有昏黃的斑影,卻又輕易將人帶入回憶的境地。仿佛有人在喁喁低語“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兩人第一次約會的形象,還縈繞心頭,她的烏黑發(fā)髻,自己縫制的衣服裙子鞋子,“她是百分之百的一個樸素的女學生”?!迨辏z毫未改亡妻的初識印象。
梁實秋與夫人伉儷情深,隨著時局變動,不斷奔波,從北平到上海、青島到西南,廣州到西雅圖,兩人奔波相持五十載,好不容易盼來菽水承歡、偕老之福,夫人卻猝然長逝,如今只剩下煢然一鰥,徘徊墟墓之間。
墮地之時,死案已立?!痘眻@夢憶》讓人猶有感觸的一段寫到梁先生和夫人探討生死的問題。與其說是探討看起來卻更像商量,商量的結(jié)果是夫人先走,因為承受生離死別之苦留給梁老先生承擔,沒想到這真的就應驗了,只是這一切來的都太突然,也太早。這情節(jié)真的似曾相識,但結(jié)果卻是迥然不同。林覺民的《與妻書》中曾經(jīng)提到,林覺民曾與自己的夫人陳意映討論過生死的問題,“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誰知英雄壯志,灑一腔熱血以報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留下了凄婉悲壯的《與妻書》。而梁實秋與夫人的探討,竟一語成讖。逝者已矣,生者卻要承受傷悲,不覺黯然神傷。林覺民感人涕下的《與妻書》,展現(xiàn)了一個寬厚的丈夫形象:壯志未酬的遺憾,巾短情長,所未盡者,不得不寫于妻子,讓她來承擔這一切,是一個偉丈夫;而《槐園夢憶》的梁實秋要承受傷悲,展現(xiàn)了一個男人的真性情。
中國的文人有很多對妻子充滿愛與尊重的例子?!芭e案齊眉”、“相敬如賓”雖各有四字里,卻都是精彩紛呈的故事。印象中行為灑脫才華橫溢,能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東坡也能發(fā)出“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凄美之詞。詞真是一個偉大的發(fā)明,就像中國的水墨畫,留白處總是給人最深的想象,最雋永的`品位?;蛟S“無語凝噎”,大約就是此種情境吧。清代大詞人納蘭性德的經(jīng)典詞句:“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边@首《蝶戀花》也是悼念亡妻之作,十分的情真意切。
古人的回憶都太含蓄,總是有飄忽的魂兒,卻留不住那回憶的影兒。梁實秋的《槐園夢憶》真真切切的留住了那些細枝末節(jié),一個普通的女性,一個愛丈夫的妻子,存活在這里,讓人難忘?!熬拺鸭韧?,聊當一哭,衷心傷悲,擲筆三嘆?!薄痘眻@夢憶》之“長相思,淚難干”,空留遺憾的悼念之情也展現(xiàn)無遺。
讀完《槐園夢憶》恍然,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的愛情固然引人艷羨,但平淡和睦的家庭又何嘗不是人生大樂趣?夫妻感情是人生情感中之最重要一種,這種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后是濃烈的愛,經(jīng)的起平淡流年,逐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文學作品的解讀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梁實秋雖然著作頗豐,但是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中尚未留下太多筆墨,而梁實秋曾因與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論戰(zhàn)而飽受爭議。梁實秋倡導文學根于人性的主張。人性是人生歷程中最普通也是最閃光的地方。因此梁實秋的散文更多的關(guān)注與生活里的一些細微之事。他主張文學無階級,“文學發(fā)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又是超階級的,資本家與工人的人性并沒有什么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學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地人性的藝術(shù)。在《槐園夢憶》里我們能輕易感悟到梁實秋的文學主張,一切好像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卻充滿真實和感情。一如他的散文,寫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如今讀來一樣能尋到絲絲縷縷生活的氣息和似曾相識的生命的印記,爐火純青的語言藝術(shù)下,頗能讀出一些生活里的形態(tài)和樂趣。關(guān)于這些或許并無太過積極的作用,卻雋永而長存。
梁實秋前期作為新月社重要成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在散文寫作上語言清麗雋永,文風簡潔深遽,獨具風采。在《槐園夢憶》里我們隱約可見他的學識淵博,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及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
突然想,愛情不過是種種感情之一種,卻讓所有人醉心,這就是愛情的魅力。我們讀的是別人的人生,走的卻是自己的路。反思自身,且行且珍惜是多么的重要。感情的真摯是最彌足珍貴的,或許沒有完美的結(jié)局,癡男怨女為之扼腕嘆息,但是人生總?cè)缫粓鰺熁ň`放的絢爛,何必追尋所謂的永恒。我們總是在做看客時忽略真實,著眼完美。身臨其境了,又馬上大肆感慨生活之齟齬。在工作生活中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壓力和煩躁,會懈怠于平靜的流年。其實,我們本來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那些大運,便不要奢求總能遇到,在歷經(jīng)劫難后還能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需要修煉的。
“惱煞無端天末去。幾度風狂,不道歲云暮。莫嘆舊居無覓處,猶存墻角面包樹。目斷長空迷津渡。淚眼倚樓,樓外青無數(shù)。往事如煙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駐?!泵鎸θ鐭熗?,或許,不虛度不辜負的歲月才是最值得回憶的神思。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四
《槐園夢憶》梁實秋散文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及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梁實秋71歲的時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國,一場意外突然奪去了她的生命,悲傷不已的梁實秋,寫下感人的《槐園夢憶》一書?!痘眻@夢憶》節(jié)選了其中一部分。
梁實秋散文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及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梁實秋71歲的時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國,一場意外突然奪去了她的生命,悲傷不已的梁實秋,寫下感人的《槐園夢憶》一書。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五
死是尋常事,我知道,墮地之時,死案已立,只是修短的緩刑期間人各不同而已。但逝者已矣,生者不能無悲,我的淚流了不少,我想大概可以裝滿羅馬人用以殉葬的那種“淚壺”。有人告訴我,時間可以沖淡哀思。如今幾個月已經(jīng)過去,我不再淚天淚地的哭,但是哀思卻更深了一層,因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的往事,在回憶中好像我把如夢如幻的過去的生活又重新體驗一次,季淑沒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輕柔而低緩,是女人最好的優(yōu)點。
五四以后,寫白話詩的風氣頗盛。我曾說過,一個青年,到了“怨黃鶯兒作對,怪粉蝶兒成雙”的時候,只要會說白話,好像就可以寫白話詩。我的第一首情詩,題為《荷花池畔》,發(fā)表在《創(chuàng)造》季刊,記得是第四期,成仿吾還不客氣的改了幾個字。詩沒有什么內(nèi)容,只是一團浪漫的憂郁。荷花池是清華園里惟一的風景區(qū),有池有山有樹有石欄,我在課余最喜歡獨自一個在這里徘徊。詩共八節(jié),節(jié)四行,居然還湊上了自以為是的韻。
人心里的空間是有限的,一經(jīng)塞滿便再也不能填進別的東西。我不但游樂無心,讀書也很勉強。
北京飯館跑堂都是訓練有素的老手。剝蒜剝蔥剝蝦仁的小利巴,熬到獨當一面的跑堂,至少要到三十歲左右的光景。對待客人,親切周到而有分寸。在這一方面東興樓規(guī)矩特嚴。我幼時侍先君飲于東興樓,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盤碗的沿上輕輕敲了叮當兩響,先君急止我曰:“千萬不可敲盤碗作響,這是外鄉(xiāng)客粗鹵的表現(xiàn)。你可以高聲喊人,但是敲盤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這里,若是被柜上聽到,就會立即有人出面賠不是,而且那位當值的跑堂就要卷鋪蓋,真?zhèn)€的卷鋪蓋,有人把門簾高高掀起,讓你親見那個跑堂扛著鋪蓋卷兒從你門前疾馳而過。不過這是表演性質(zhì),等一下他從后門又轉(zhuǎn)回來的。”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有相當?shù)娘L度。
季淑的家是一個典型的大家庭,人多口雜。按照舊的風俗,一個二十歲的大姑娘和一個青年男子每周約會在公共場所出現(xiàn),是駭人聽聞的事,罪當活埋!冒著活埋的危險在公園里游憩啜茗,不能說是無拘無束。什么事季淑都沒瞞著她的母親,母親愛女心切,沒有責怪她,反而殷殷垂詢,鼓勵她,同時也警戒她要一切慎重,無論如何不能讓叔父們知道。所以季淑絕對不許我到她家訪問,也不許寄信到她家里。
事有湊巧,有一天我們在公園里的四宜軒品茗。說起四宜軒,這是我們畢生不能忘的地方。名為四宜,大概是指四季皆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宜軒在水榭對面,從水榭旁邊的土山爬上去,下來再鉆進一個亂石堆成的又濕又暗的山洞,跨過一個小橋,便是。軒有三楹,四面是玻璃窗。軒前是一塊平地,三面臨水,水里是鴨。有一回冬天大風雪,我們躲在四宜軒里,另外沒有一個客人,只有茶房偶然提著開水壺過來,在這里我們初次坦示了彼此的愛。
季淑從小學而中學而國立北京女高師之師范本科,幾乎在饔飧不繼的情形之下靠她自己努力奮斗而不輟學,終于一九二一年六月畢業(yè)。從此她離開了那個大家庭,開始她的獨立的生活。
不同時代的人,觀念上有差別,未可厚非。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這是很平實的話。雖不必如荀粲之惑溺,或蒙莊之鼓歇,但夫妻一旦永訣,則不能不中心慘怛。
人類的歷史就是由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在一個花園里開始的。中央公園地點適中,而且有許多地方可以坐下來休息。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六
“歲月不饒人,我們兩個都垂垂老矣。有一天,她撫摩著我的頭發(fā),說:‘你的頭發(fā)現(xiàn)在又細又軟,你可記得從前有一陣你不愿進理發(fā)館,我給你理發(fā),你的頭發(fā)又多又粗,硬得像是板刷,一剪子下去,頭發(fā)渣迸的得滿處都是。’”
這是一對偕老的夫妻最日常不過的一個生活細節(jié),也是最讓人感到溫暖的晚景愛戀。當梁實秋寫到此處的時候,“孤魂獨煢煢”的他,心里該是怎樣一種悲戚呢?妻子先他而去,往昔種種,如在目前。然而斯人已逝,也只好以文字為舟楫,渡他到過去的時光。
“報了姓名之后,她一驚,半響沒有說出話來。我直截了當?shù)囊笕ヒ娒嬉徽?,她支支吾吾的總算是答應我了”?BR> 第一次見面,他們給彼此留下了好印象,因為都是普通的學生樣子。自此以后,梁實秋成了“主日派”。所謂“主日派”是同學戲稱的派別。每逢星期日,這些人則精神抖擻,整其衣冠,進城去做禮拜,風雨無阻。其實都是去約會女友之類。梁實秋這樣寫到:
“清華園是純粹男性社會,除了幾個洋婆子教師和若干教師眷屬外,看不到一個女性。若有人能有機緣進城會晤女友,當然要成為令人羨慕的一派。”
梁實秋欣然以此派自居。
兩年的時間匆匆飛過。一九二三年六月,梁從清華畢業(yè),八月里就要放洋。這讓他頗覺憂傷。他無意到美國去,程季淑卻鼓勵他,這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值得欣羨的事,有這樣深明事理的女友,梁不成功怕也不行了。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在慶祝梁實秋譯完三十七種莎士比亞劇本的聚會上,謝冰瑩這樣說:“《莎氏全集》的翻譯完成,應該一般歸功于梁夫人!”。寫到這里不免要插一句,《槐園夢憶》里提到,梁實秋當時是計劃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譯完莎氏全集,實際上用了三十多年??吹酱颂帲幻庀?,做學問是終身的事業(yè),要能堅持,要有長遠的打算。
在梁實秋的畢業(yè)演出上,顧一樵編了一出新戲《張約翰》,有兩個女角無人扮演,最后吳文藻(后來成為冰心的丈夫)和梁自告奮勇。當天,程季淑自然會坐在舞臺下,結(jié)束后,梁問她觀感如何?她卻說“我不敢仰視”,“我看你在臺上演戲,我心里喜歡,但是我不知為什么就低下了頭,我怕別人看我!”這個回答讀來真是生趣盎然,可見少女初戀時的驛動和羞澀。
梁去美三年,異地戀情如何經(jīng)營呵護,這在當時仿佛卻并不像今天一樣成為一個問題。兩個人書信往來,見字如面。梁這樣寫道:
“我們通信全靠船運,需十日方能到達,但不必嫌慢,因為如果每天寫信隔數(shù)日付郵,差不多每隔三兩天都可以收到信”。
這就是他們當時能想到的好方法,云中錦書,鴻雁傳情,自是一番愛情韻味。
兩人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但時事多艱??箲?zhàn)爆發(fā),北平陷落后,梁只身逃離,幾經(jīng)顛沛流離,與程季淑分別有六年之久。而這六年中,程侍奉公婆老母、養(yǎng)育孩提,艱苦自不待言。
比較有趣的一件事是,在上海時,一天中秋的前后,徐志摩跑來找梁實秋去吃花酒,梁告訴程,程卻說:“你去嘛,見識見識”,這話實在出人意料。何處得女如此乎?一笑。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七
同學,和同鄉(xiāng)不同。只要是同一鄉(xiāng)里的人,便有鄉(xiāng)誼。同學則一定要有同窗共硯的經(jīng)驗,在一起讀書,在一起淘氣,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種親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憶起來,別有一番情趣。縱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總是有的。從前書房狹小,需要大家擠在一個窗前,窗間也許著一雞籠,所以書房又名曰雞窗。至于幫硬死沉的硯臺,大家共用一個,自然是經(jīng)濟合理。
自有學校以來,情形不一樣了。動輒幾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級,一批一批的畢業(yè),像是蒸鍋鋪的饅頭,一屜一屜的發(fā)售出去。他們是一個學校的畢業(yè)生,畢業(yè)的時間可能相差幾十年。祖父和他的兒孫可能是同一學校畢業(yè),但是不便稱為同學。彼此相差個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學校里根本沒有碰過頭的人,只好勉強解嘲自稱為先后同學了。
小時候的同學,幾十年后還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學同班的同學二十余人,現(xiàn)在記得姓名的不過四、五人。其中年齡較長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遠不能忘記,他腦后半長的頭發(fā)用紅頭繩緊密扎起的小辮子,在腦后挺然翹起,像是一根小紅蘿卜。他善吹喇叭,畢業(yè)后投步軍統(tǒng)領門當兵,在“堆子”前面站崗,拄著上刺刀的步槍,滿神氣的。有一位滿臉疙瘩嚕嗦,大家送他一個綽號“小炸丸子”,人緣不好,偏愛惹事,有一天犯了眾怒,幾個人把他抬上講臺,按住了手腳,扯開他的褲帶,每個人在他褲襠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這驚人的暴行,難過很久。又有一位好奇心強,見了什么東西都喜歡動手,有一天遲到,見了老師為實驗冷縮熱漲的.原理剛燒過的一只鐵球,過去一把抓起,大叫一聲,手掌燙出一片的溜漿大泡。功課最好寫字最工的一位,規(guī)行矩步,主任老師最賞識他,畢業(yè)后,于某大書店分行由學徒做到經(jīng)理。再有一位由辦事員做到某部司長。此外則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終了。
我進了中學便住校,一住八年。同學之中有不少很要好的,友誼保持數(shù)十年不墜,也有因故翻了臉扭過脖子的。大多數(shù)只是在我心中留下一個面貌謦欬的影子。我那一級同學有八、九十人,經(jīng)過八年時間的淘汰過濾,畢業(yè)時僅得六、七十人,而我現(xiàn)在記得姓名的約六十人。其中有早夭的,有因為一時糊涂順手牽羊而被開除的,也有不知什么原故忽然輟學的,而這剩下的一批,畢業(yè)之后多年來天各一方,大概是“動如參與商”了。我三十八年來臺灣,數(shù)同級的同學得十余人,我們還不時的杯酒聊歡,恰滿一桌。席間,無所不談。談起有一位綽號“燒餅”,因為他的頭扁而圓,取其形似。在體育館中他翻雙杠不慎跌落,旁邊就有人高呼:“留神芝麻掉了!”燒餅早已不在,不死于抗戰(zhàn)之時,而死于勝利之日,不死于敵人之手,而死于同胞之刀,談起來大家無不欷歔。又談起一位綽號“臭豆腐”,只因他上作文課,卷子上涂抹之處太多,東一團西一塊的盡是墨豬,老師看了一皺眉頭說:“你寫的是什么字,漆黑一塊塊的,像臭豆腐似的!”哄堂大笑,(北方的臭豆腐是黑色的,方方的小塊)于是臭豆腐的綽號不脛而走。如今大家都做了祖父,這樣的稱呼不雅,同人公議,摘除其中的一個臭字,簡稱他為豆腐,直到如今。還有一位綽號叫“火車頭”,因為他性偏急,出語如連珠炮,氣咻咻,唾沫飛濺,作事橫沖直撞,勇猛向前,所以贏得這樣的一個綽號,抗戰(zhàn)期間不幸死于日寇之手。我們在臺的十幾個同學,輪流做東,宴會了十幾次,以后便一個個的凋謝,潰不成軍,湊不起一桌了。
同學們一出校門,便各奔前程。因修習的科目不同,活動的范圍自異。風云際會,拖青紆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纏萬貫者有之;有一技之長,出人頭地者有之;而座擁皋比,以至于吃不飽餓不死者亦有之。在校的時候,品學俱佳,頭角崢嶸,以后未必有成就。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確是不刊之論。不過一向為人卑鄙投機取巧之輩,以后無論如何翻云覆雨,也逃不過老同學的法眼。所以有些人回避老同學惟恐不及。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時候,嘆老嗟貧,詠出“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句子。那個“自”字好不令人慘然!好像是袞袞諸公裘馬輕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風里”。其實同學少年這一段交誼不攀也罷?!耙卤譁嘏?,與衣狐貉者立”,縱然不以為恥,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臉。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八
2、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梁實秋。
11、酒有別腸,不必長大?!簩嵡?。
12、只是風流云散,故人多已成鬼,盛筵難再了?!簩嵡?。
14、“你若來,我無論風雨會去接你。你若要走,我卻當你從未來過?!簩嵡铩?BR> 17、你走我不送你,你回來,不管狂風暴雨我都會去接你。——梁實秋。
18、“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梁實秋《雅舍談吃》。
22、你走我不會去送你,你來,不管風雨再大,我也會去接你?!簩嵡铩端托小?。
33、我明白你回來,所以,我等?!簩嵡?。
35、“只有上帝和野獸才喜歡孤獨?!薄簩嵡铩读簩嵡锷⑽摹贰?BR> 38、“長舌男”是到處有的,不知為什么這名詞尚不甚流行?!簩嵡铩赌腥恕贰?BR>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九
從前的人喜歡夸耀門第,縱不必家世貴顯,至少也要是書香人家才能算是相當?shù)拈T望。書而曰香,蓋亦有說。從前的書,所用紙張不外毛邊連史之類,加上松煙油墨,天長日久密不通風自然生出一股氣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蘭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別觸鼻,無以名之名之曰書香。書齋門窗緊閉,乍一進去,書香特別濃,以后也就不大覺得?,F(xiàn)代的西裝書,紙墨不同,好像有一股煤油味,不好說是書香了。
不管香不香,開卷總是有益。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書癖的人,讀書種子是不會斷絕的。買書就是一樂,舊日北平琉璃廠隆福寺街的書肆最是誘人,你邁進門去向柜臺上的伙計點點頭便直趨后堂,掌柜的出門迎客,分賓主落座,慢慢的談生意。不要小覷那位書賈,關(guān)于目錄版本之學他可能比你精。搜訪圖書的任務,他代你負擔,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數(shù),一有所獲立刻專人把樣函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氣氣,書價么,過節(jié)再說。在這樣情形之下,一個讀書人很難不染上“書淫”的毛病,等到四面卷軸盈滿,連坐的地方都不容易勻讓出來,那時候便可以顧盼自雄,酸溜溜的自嘆“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現(xiàn)代我們買書比較方便,但是搜訪的樂趣,搜訪而偶有所獲的快感,都相當?shù)臏p少了。擠在書肆里瀏覽圖書,本來應該是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可是若有店伙眼睛緊盯著你,生怕你是一名雅賊,你也就不會怎樣的.從容,還是早些離開這是非之地好些,更有些書不裁毛邊,干脆拒絕翻閱。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曰:‘我曬書’?!?見《世說新語》)郝先生滿腹詩書,曬書和日光浴不妨同時舉行??峙履菚r候的書在數(shù)量上也比較少,可以裝進肚里去。司馬溫公也是很愛惜書的,他告誡兒子說:“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凈幾案于當日所,側(cè)群書其上以曬其腦。所以年月雖深,從不損動?!睍X即是書的裝訂之處,翻頁之處則曰書口。司馬溫公看書也有考究,他說:“至于啟卷,必先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蛴锌?,即承以方版,未曾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污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cè)右手大指面襯其沿,隨覆以次指面,捻而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見《宋稗類鈔》)我們?nèi)缃竦膱D書不這樣名貴,并且裝訂技術(shù)進步,不像宋朝的“蝴蝶裝”那樣的嬌嫩,但是讀書人通常還是愛惜他的書,新書到手先裹上一個包皮,要曬,要揩,要保管。我也看見過名副其實的收藏家,愛書愛到根本不去讀它的程度,中國書則錦函牙簽,外國書則皮面金字,庋置柜櫥,滿室琳瑯,真好像是瑯?nfeb2福地,書變成了陳設,古董。
有人說:“借書一癡,還書一癡?!庇腥朔值酶殻骸敖钑话V,惜書二癡,索書三癡,還書四癡?!贝蟾哦际怯懈杏跁薪锜o還。書也應該深藏若虛,不可慢藏誨盜。最可惱的是全書一套借去一本,久假不歸,全書成了殘本。明人謝肇?nfeb9編《五雜俎》,記載一位“虞參政藏書數(shù)萬卷,貯之一樓,在池中央,小木為?nfeba,夜則去之。榜其門曰:‘樓不延客,書不借人?!边@倒是好辦法,可惜一般人難得有此設備。
讀書樂,所以有人一卷在手往往廢寢忘食。但是也有人一看見書就哈欠連連,以看書為最好的治療失眠的方法。黃庭堅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边@也要看所讀的是些什么書。如果讀的盡是一些猥褻的東西,其人如何能有書卷氣之可言?宋真宗皇帝的勸學文,實在令人難以入耳:“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不過是把書當做敲門磚以遂平生之志,勤讀六經(jīng),考場求售而已。十載寒窗,其中只是苦,而且吃盡苦中苦,未必就能進入佳境。倒是英國十九世紀羅斯金,在他的《芝麻與白百合》第一講里,勸人讀書尚友古人,那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先賢,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起隊來立在書架上面等候你來點喚,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行吟澤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飯顆山頭的李白、杜甫也會聯(lián)袂而來;想看外國戲,環(huán)球劇院的拿手好戲都隨時承接堂會;亞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遙廊下的講詞對你重述一遍。這真是讀書樂。
我們國內(nèi)某一處的人最好賭博,所以諱言書,因為書與輸同音,讀書曰讀勝?;谕焕碛桑S多地方的賭桌旁邊忌人在身后讀書。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應付,還未必能操勝算。如果沾染上書癖,勢必呆頭呆腦,變成書呆,這樣的人在人生的戰(zhàn)場之上怎能不大敗虧輸?所以我們要鉆書窟,也還要從書窟里鉆出來。朱晦庵有句:“書冊埋頭何日了,不知拋卻去尋春。”是見道語,也是老實話。
【拓展】:
人物生平。
19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9月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fā)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5月28日于《晨報》第7版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yè)后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中國海洋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tǒng)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chuàng)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后離家獨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戰(zhàn)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zhàn)后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后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后重返臺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jié)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
梁實秋寫《錢》的時代與現(xiàn)在有很長一段時間相隔了。他散淡地從民俗寫起,寫了平民和富商對錢財?shù)幕緫B(tài)度,引經(jīng)據(jù)典,給我們擺出了古往今來很多人的生財之道和守財之心。即便今天讀起來也是惟妙惟肖,讓人覺得很有味道。梁先生認為“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為,錢無雅俗可辯。”本著這個想法,梁先生的《錢》,沒有普見的教化,也沒有更多的鞭笞,而是很平淡的寫了人們想聚財?shù)男膽B(tài),并對這種心態(tài)給予了最大的寬容和理解。
守財奴在梁先生的筆下也是那么的有一點點無奈,有一點點可愛。特別是對平民甚至貧民的守財聚財心態(tài),刻畫得更是惟妙惟肖并給予了理解和同情。通過很多的描寫,我們清楚的揣摩到梁先生對錢的一個很明確的態(tài)度,聚財守財,特別是平民貧民的聚財守財不但不應笑話、鄙棄,更應該給予理解和包容,他希望平民貧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早日“爬上社會的階梯”,這種關(guān)懷在當時的文章和觀點中是不多見的。同時隱含的另一層意思也是顯而易見的,斂財和貪財是梁先生所不恥的,這樣聚集起來的錢是“阿堵物”!怎么才是一個正確的對待錢財?shù)膽B(tài)度呢?怎么才能聚財守財而不至貪得無厭發(fā)展到斂財和貪財呢?梁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標準,錢嘛,“無凍餒之憂,有安全之感”即可,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是在幾點上稍稍突破,自得其樂”,切切不可“人為財死”而后已!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一
設計理念:
《下棋》是一篇散文,是梁實秋散文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細致入微地寫出了下棋、觀棋和悟棋的獨到而深刻的感受。教學這篇文章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觀察,留心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從中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樂趣。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細致品味本文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解作者對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動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3.學習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的描寫。
學習重點:理解作者對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體會作者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的描寫。
學習難點:品味本文生動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教法、學法設想:談話法、點撥,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
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梁實秋。
3、了解中國象棋。
學習過程:
一、說一說。
1、你所了解的作者梁實秋。
2、說說你了解的中國象棋。
二、讀一讀。
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圍繞什么字展開的?寫了哪些棋人棋事?
朗讀交流后明確:“趣”。本文圍繞“下棋”展開。列舉了有涵養(yǎng)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盤而至于武斗者、觀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三、品一品:
這篇文章描述下棋的逸聞趣事,語言詼諧、娓娓動聽。再讀課文,請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精彩的地方,并說明理由。
問題預設:同學們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殺死他一大塊,或是抽了他一個車,他神色自若,不動火,不生氣,好像是無關(guān)痛癢,使你覺得索然寡味。(作者的描寫很細膩,語言也有趣。)。
(2)當你給對方一個威脅的時候-------或紅頭漲臉如關(guān)公,種種現(xiàn)象,不一而足。(這組句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語言很生動也很幽默、詼諧)。
(3)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jié)而眼觀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為戰(zhàn)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而一步不讓者,有好勇同歸于盡者。(這組句子運用排比修辭,也運用很多的成語,寫的各種人很像我們生活中的幾種人。)。
(4)我想獵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時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本句是一個比喻句,它準確、貼切而真實地寫出了優(yōu)勝者洋洋自得的神態(tài),令文章詼諧,妙趣橫生。)。
(5)所以有人于挨了一個耳光之后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觀棋不語的確是一種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說。他的動作、語言更是精練、傳神、幽默。)。
四、議一議:
1、回憶學習過的《奕喻》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解題思路:學生先小組討論,教師要引導、點撥。最后師生得出答案:
作者欣賞的是處于完全超脫與不夠超脫之間的中正平和的對弈風度,進一步說是一種處世風范,既不能太張揚,亦不可太低調(diào),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這種不即不離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梁實秋的理想追求。
五、拓展。
假如你也迷上了象棋,你喜歡跟什么樣的人下象棋?說說你的理由。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外閱讀梁實秋的一篇散文,作好讀書筆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2、課外搜集一則關(guān)于下棋的有趣片段,與大家分享。
七、板書設計。
下棋。
梁實秋。
下棋的愉快——觀棋的無奈——棋中的道理。
(窘態(tài))(痛苦)(發(fā)泄、爭逐)。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二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課文散步。文章講的是在一個春天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一個情景故事。
祖孫三代一起散步,原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就是這再平常不過的場景,卻蘊含著濃濃的親情。我認真地讀著這篇課文,讀著讀著,我被?一家人?之間那些感人的小細節(jié),所深深地感動,那充滿愛意的一幕幕仿佛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文中的兒子和兒媳都很孝順母親,母親也很疼愛自己的兒孫們。盡管年邁的母親知道小路有些地方很難走,但是她還是按照孫兒的意愿選擇走小路。細細看來,文中最能打動我的人是那位年邁的?母親?,在家庭里她擔任著?母親?和?奶奶?雙重的角色。年邁的?母親?對兒子很?順從?,是因為她很體諒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給孩子找麻煩。善良的?奶奶?雖然自己年歲大喜歡走平路,但她卻因為愛自己的孫兒,不想讓年幼的孫子不愉快,也不想讓兒子為難,更不想因為方便自己而讓全家人掃興,最后還是選擇顧全大局的方法。?母親?看似很平常的行為舉止,卻體現(xiàn)她崇高的母愛。文中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讓人感覺到濃濃的愛意,更加彰顯?愛?和?德?的傳承。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四
近幾天反復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男人》,深為其陳辭所感染:先生將世上男人齷齪、卑微之輩深加以剖析,將男人臟、懶、饞、自私、嚼舌之風統(tǒng)統(tǒng)加以唾棄,毫不諱言。男人的形象因此黯淡下來,有失風雅之尊。這一類男人的弱點歸根到底是由于惰性形成,一旦性情墮落,便將人性意識抹滅,甚至丟置。男人一旦身染不良嗜好,淪為市井之徒,可謂男性的悲哀。
梁實秋先生(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舊式官僚家庭,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一生中既以一個知識分子的熱忱為國事奔走,又不忘著譯耕耘,堪稱偉男人。
他主張思想自由,作品多數(shù)取材于日常人生,留心觀察生活事物中細節(jié)的地方,小品文中常常賦予詼諧的調(diào)侃,又近乎于情理之中,與時代發(fā)展的人們產(chǎn)生心里共鳴。但由于他生于資產(chǎn)階級貴族,屬于“自由派知識分子”,所以被當時社會眾所非議,抨擊之聲不絕。他的女兒現(xiàn)定居于美國西雅圖的梁文薔在追憶父親梁實秋時曾說:“在很多人眼里,父親是個?洋派十足?的人,這可能歸根于父親在美國留學時養(yǎng)成的一些習慣。
據(jù)法國白晉所著《康熙帝傳》(馬緒祥譯)提供了康熙的容貌:白晉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的中國,在北京供職時常常見到康熙。他說:“他一身絲毫也沒有與他占據(jù)王位不稱之處。他威武雄壯,身材均勻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兩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圓略帶鷹鉤狀,雖然臉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跡,但并不影響他英俊的外表?!笨滴跸駛髦羞€說到他的精神品格:康熙的精神品質(zhì)遠遠強過他身體的特性。他有經(jīng)得起各種事變考驗的堅強意志。
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shù)學、天文、歷法、物理、地理、農(nóng)學、醫(yī)學、工程技術(shù);人文科學方面的經(jīng)、史、子、集;藝術(shù)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guān)于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在政治方面,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皇帝居然有著五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yè)業(yè)。他幾乎每天晚睡早起,堅持御門聽政制度,春夏大約從七時開始,秋冬大約八時開始,其勤政由此可見一斑。康熙也注重養(yǎng)生理念,有良好的飲食起居,弓馬騎射。雖然事物繁忙,卻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這里將男人和皇帝相關(guān)并提,可見男人若想堂堂正正為男人,需勤為本,克己慎行。有一種情形可能稍加例外,那便是讀過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后而改變這一觀念的。老舍筆下的男人“祥子”是當時社會苦悶、彷徨的象征,具備此類男人邋遢、世俗的表現(xiàn)是由于現(xiàn)實不幸:小說剛一開始時,祥子是一個北京城里結(jié)識、健壯、虎頭虎腦的青年車夫,“他沒有什么模樣,但是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頭不是很大,圓臉,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fā)亮,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臉上永遠紅撲撲的……”他身上凝聚傳統(tǒng)男人美德、勤勞、無私和人生理想。
小說的最后,祥子已經(jīng)完全不是最初的樣子了,他對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強的性格都在無情生活中一點一點喪失,他的精神面貌猥瑣,懶惰狡猾,還耍無賴,最后禁不住夏太太的誘惑得了一身臟病,這和梁實秋筆下的男人不是大抵相同了么?梁實秋先生早年生活時代處于民國動蕩時期,中國底層社會人口生活在苦難之中,怎能顧及奸懶饞猾這些劣性呢?尤其男人,養(yǎng)家糊口駿命不易,他們當然不具備資產(chǎn)階級和西方文化的契合,梁實秋先生筆下的這類“男人”,老舍先生筆下的“祥子”的人性均被時代特征泯滅,使一切美好淪為奢望,舊時局和新和諧迥然不同,今天很難再找到梁先生筆下的那種男人了。中國的男人多具有吃苦耐勞的秉性,就連北方家鄉(xiāng)的農(nóng)村一帶,男人的衣著樸素,可是很得體,很干凈。春秋之際忙于耕種,冬夏之時有時外出打工,對生活充滿希望,日子過得美滿。
且不會風言風語或添油加醋,他們熱情,質(zhì)樸于一身,愿意幫助有困難的同鄉(xiāng)。譬如家鄉(xiāng)有一男性王先生先是自己根植葡萄苗,賺錢后又帶領更多的男人一起發(fā)家致富。去年回家的時候我見過他,雖然他言語不多,但是他皮膚細膩,精神飽滿,穿戴整潔,完全不像想象中的農(nóng)民的裝束,這便是社會生活給予他充實的人生吧。世上的男人若把梁實秋先生的《男人》當成一面鏡子豈不更妙?男人,無論尊卑,無論貧富,盡管是一個平凡的男人,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和生活習慣,這就是說男人要勤于正業(yè),穿戴整潔,舉止文明,胸懷坦蕩,不卑不亢,雖不比將相王侯,但是為人處世安然有序,剛?cè)岵?,平凡絕對不是平庸。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五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靦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的語言雅致,作品格調(diào)高雅。高雅主要表現(xiàn)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zhì),閑逸灑脫的風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致文化。而“雅致”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里狀態(tài),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xiàn)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閑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于消閑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級趣味;錢鐘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于思辯,比喻豐富,但構(gòu)思偏于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于進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閑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致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閑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閑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閑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yè),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梁實秋融恬淡、細膩、幽默于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恒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六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現(xiàn)得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爾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顯出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會想起聊齋中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半徑都是一般長(假如是圓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站售票處,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的!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雖然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性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地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也不知不覺地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蹋瑵撘颇形醋啻笮?,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我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一
“我愛一切舊的'東西——老朋友,舊時代,舊習慣,古書,陳釀;而且我相信,陶樂賽,你一定也承認我一向是很喜歡一位老妻?!边@是高爾斯密的名劇《委曲求全》(shestoopstoconquer)中那位守舊的老頭兒哈德卡索先生說的話。他的夫人陶樂賽聽了這句話,心里有一點高興,這風流的老頭子還是喜歡她,但是也不是沒有一點慍意,因為這一句話的后半段說穿了她的老。這句話的前半段沒有毛病,他個人有此癖好,干別人什么事?而且事實上有很多人頗具同感,也覺得一切東西都是舊的好,除了朋友、時代、習慣、書、酒之外,有數(shù)不盡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舊越陳越好。所以有人把這半句名言用花體正楷字母抄了下來,裝在玻璃框里,掛在墻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歡除舊布新的人挑戰(zhàn)。
俗語說,“人不如故,衣不如新”。其實,衣著之類還是舊的舒適。新裝上身之后,東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看見過有人全神貫注在他的新西裝褲管上的那一條直線,坐下之后第一樁事便是用手在膝蓋處提動幾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筆直的褲管撐得變成了口袋。人生至此,還有什么趣味可說!看見過愛因斯坦的小照么?他總是披著那一件敞著領口胸懷的松松大大的破夾克,上面少不了煙灰燒出的小洞,更不會沒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漬。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二
一位外國教授休假旅行,道出臺灣,事前展轉(zhuǎn)托人來信要我予以照料,導游非我副業(yè),但情不可卻。事實證明“馬路翻譯”亦不易為,因為這一對老夫婦要我?guī)麄兊揭粭l名為hagglersalley的地方去觀光一番,我當時就躊躇起來,不知是哪一條街能有獨享這樣的一個名稱的光榮。所謂haggcley,就是“討價還價的人”。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場面,想見識一下,亦人情之常。我們在漢朝就有一位韓康,賣藥長安,言不二價,名列青史,傳為美談。他若是和我談起這段故事,我當然會比較的覺得面上有光,我再一想,韓康是一位逸士,在歷史上并不多見,到如今當然更難找到。不提他也罷。一條街以“討價還價”為名,足以證明其他的街道之上均不討價還價,這也還是相當體面之事。好,就帶他們到城里去走一遭。來客看出我有一點躊躇,便從箱篋中尋出一個導游小冊,指給我看,臺北八景之一“討價還價之街”赫然在焉。幸好其中沒有說明中文街名,也沒有說明在什么地方。在幾乎任何一條街上都可以進行討價還價之令人興奮的經(jīng)驗。
按照導游小冊,他們還要看山胞跳舞。講到跳舞,我們古已有之,可惜“舞雩歸詠”的情形只能在畫卷里依稀體會之,就是什么霓裳羽衣劍器渾脫之類,我們也只有其名。觀光客要看的是更古老的原始的遺留!越簡陋的越好!“祝發(fā)文身錯臂左衽”,都是有趣的。我告訴他們這種山胞跳舞需要到山地去方能看到,這使他們非常失望。(我心里明白,雖然他們口里沒有說出,他們也一定很想看看“出草”的盛況哩。讀過swift的《一個低調(diào)的建議》的人,誰不想?yún)⒂^一下福爾摩薩的生吃活人肉的風俗習慣?)后來他們在出賣“手工藝”的地方看到袖珍型的“國劇臉譜”,大喜過望,以為這必定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古老風俗的遺留。我雖然極力解釋這只是“國劇”的“臉譜”,不同于他們在非洲內(nèi)地或南海島嶼上所看到的土人的模型,但是他們?nèi)院芄虉?zhí)的表示衷心喜悅,嘴角上露出了所謂aserendipicsmill(如獲至寶的微笑),慷慨解囊,買了幾份,預備回國去分贈親友,表示他們看到了一些值得一看的東西。
我有一個朋友,他家里曾經(jīng)招待過一位觀光女客,她飽餐了我們的世界馳名的佳肴之后,忽然心血來潮想要投桃報李,堅持要下廚房親手做一頓她們本國的飯食,以娛主人。并且表示非親自到市場采辦不可。到我們的菜市場去觀光!我們的市場里的物資充斥,可以表示出我們的生活的優(yōu)裕,不需要配給券,人人都可以滿載而歸。個個菜筐都可以“青出于籃”,而且當場殺雞宰魚,表演精彩不另收費。市場里雖然顧客摩肩接踵,依然可以撐著雨傘,任由雨水滴到別人的頭上,依然可以推著腳踏車在人叢中橫沖直撞,把泥水擦在別人的身上,因為彼此互惠之故,亦能相安。薄施脂粉的一位太太順手把額外的一條五花三層的肉塞進她的'竹籃里,眼明手快的屠商很迅速的就把那條肉又抽了出來,起初是兩造怒目而視,隨后不知怎的又相視而笑,適可而止,不傷和氣。市場里的形形色色實在是大有可觀,直把我們的觀光客看得不僅目瞪口呆,而且心蕩神怡。主人很天真,事后問她我們的菜市與她們國家的菜市有何分別,她很扼要的回答說:“敝國的菜市地面上沒有泥水?!?BR> 這位觀光客又被招待到日月潭,下榻于落成不久的一座大廈中之貴賓室,一切都很順利,即使拖人的船夫和釘人的照相師都沒有使她喪膽,但是到了深更半夜一只賊光溜亮的大型蟑螂舞動著兩根長須爬上被單,她便大叫一聲驚動了全樓的旅客。事情查明之后,同情似乎都在蟑螂那一方面。蟑螂遍布全世界,它的歷史比人類的還要久遠,這種討厭的東西酷愛和平,打它殺它,永不抵抗,它唯一的武器是反對節(jié)育努力生產(chǎn)。外國女人看見一只老鼠都會暈倒,見蟑螂而失聲大叫又何足奇?舞龍舞獅可以娛樂嘉賓,小小一只蟑螂不成敬意。
來臺觀光而不去看故宮古物,豈不等于是探龍頷而遺驪珠?可是我真希望觀光客不要遇到那大排長隊的背著水壺拿著豆沙面包的小學生,否則他們會要誤會我們的小學生已經(jīng)惡補收效到能欣賞周彝漢鼎的程度了。江山無論多么秀美壯麗,那是“天開圖畫”,與人無關(guān)。講到文化,那都是人為的。我們中國文化,在故宮古物中間可以找到實證。也可以說中國文化幾盡萃于是。這樣的文物展覽,當然傲視全球,唯一遺憾的是,祖先的光榮無助于孝子賢孫之飄蓬斷梗!而且縱然我們知道奮發(fā),也不能再制“武丁甗”來炊飯,仍須乞靈于電鍋。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三
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一部梁實秋散文集《槐園夢憶》,其以收錄梁實秋晚年14篇散文佚文而引發(fā)文壇關(guān)注,且這些作品均系首次在內(nèi)地公布。該書編者張昌華與梁實秋的二女兒梁文薔相熟,他介紹說,這14篇佚文均為梁實秋去世前兩三年所作,散見于美國的華文報紙以及中國臺灣的報刊上,身在美國的梁實秋大女兒梁文茜將這些作品搜集起來,由梁文薔轉(zhuǎn)交內(nèi)地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內(nèi)地最全的梁實秋散文的版本是上世紀90年代初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梁實秋散文》,此版本也收入了他晚年在中國臺灣、在美國時的一些散文,但未包括這14篇佚文。
梁氏晚年所寫的這些散文內(nèi)容依然非常豐富,有關(guān)心民瘼的《民以食為天》,開啟民智的《閑話英語》,養(yǎng)生益年的《早睡早起》、《八十歲與八百歲》,以及由生活瑣事聯(lián)想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蘿卜湯的啟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篇懷人文章。《憶周老師》,是其追懷他小學業(yè)師周士先生。梁實秋在文中弘揚周老師愛才更重操行的懿德?!稇浝铋L之》則顯露梁實秋宅心仁厚的襟懷。1933年左右,已負盛名的梁實秋是青島大學教授,剛由清華大學畢業(yè)的小青年李長之在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批評梁實秋的《偏見集》,指責梁實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作為文學批評的準繩”。而梁實秋則認為“很有見地”,他在文中說:“經(jīng)他這一指點,我以后思索了好幾十年。雖然我的文學觀至今未變,我卻很感激他的批評。因為有此一段因緣,我以后和他成為很好的朋友?!逼渥藨B(tài)應令當今某些當紅作家汗顏。另一篇懷人長文《關(guān)于老舍》,洋洋灑灑5000字,追述了抗戰(zhàn)時期他們在重慶的生活往事,以及老舍一生的坎坷遭遇,充滿發(fā)自肺腑的懷念與感嘆,同時表達出梁實秋對“口號式”文學政策的反感。
張昌華認為,相比梁實秋散文早年“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風格,其晚年作品感情表達更為濃烈、炙熱,不再旁征博引,而是人生感悟自然流露,但其“雅潔”的文調(diào)則一如既往。
中國近代文學作品十分豐富,猶如一座座寶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少去閱讀這些作品。我總對現(xiàn)當代的那些作者懷有崇高的敬意,渴望拜讀他們的作品,卻拖拖拉拉未能如愿。一個偶然,在閱覽室里借閱了一本梁實秋文集,細細讀來,《槐園夢憶》竟然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那雋永的思念竟能如此細水流長。而這綿長的思念讓人領悟到梁實秋的真實,梁實秋的深情,也是梁實秋文學主張的側(cè)面印證。
梁實秋(1902~1988),現(xiàn)代作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原名治華,筆名秋郎。祖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新月社主要成員之一。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秋室雜文》等,文筆風趣幽默。同時著有文藝理論批評《文學的紀律》、《浪漫的與古典的》等。他還是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
梁實秋是一代文學巨匠,作品異彩紛呈。他一生共留下了超過二千萬字的著作,在此沒人敢豪言窺一斑知全豹,單從敘事性散文《槐園夢憶》,我們嘗試解讀梁實秋的細膩筆觸和深切情思。
《槐園夢憶》堪稱梁實秋散文作品的一個典型,雖然讀來好似全篇都是關(guān)于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細細思量卻飽含深情?!痘眻@夢憶》是梁實秋晚年寓居美國時的一個作品,寫作它皆因一場意外。
梁實秋的妻子程季淑因一場意外隕于1974年,葬于美國西雅圖槐園,時年71歲的梁實秋痛失愛妻,悼亡之作《槐園夢憶》因之而來。這意外來的太過突然,使作者產(chǎn)生“重壤永幽隔”的感慨,帶著“徘徊墟墓間”的哀思寫下了《槐園夢憶》。如今讀來作者的情思深切,讓人眼角含淚,嘴角含笑,心頭卻掛著回憶的絲絲溫暖。梁氏夫婦一路攜伴50年,書中回憶起的一些細微的情節(jié)讓風雨同舟的愛情躍然紙上。
梁實秋與夫人程季淑的愛情適于媒妁之言。這也是中國最常見的婚姻結(jié)合方式。在我們的記憶里,專職包辦婚姻往往都是不幸的。這一場婚姻迥然,它不但幸福美滿,而且始于十分幸運的一見鐘情,這大約就是梁實秋先生與程季淑相伴五十載的情感基礎吧。
《槐園夢憶》里我們看見作者在回憶自己年少時的那些愛情往事,就像老電影,雖然會有昏黃的斑影,卻又輕易將人帶入回憶的境地。仿佛有人在喁喁低語“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兩人第一次約會的形象,還縈繞心頭,她的烏黑發(fā)髻,自己縫制的衣服裙子鞋子,“她是百分之百的一個樸素的女學生”?!迨辏z毫未改亡妻的初識印象。
梁實秋與夫人伉儷情深,隨著時局變動,不斷奔波,從北平到上海、青島到西南,廣州到西雅圖,兩人奔波相持五十載,好不容易盼來菽水承歡、偕老之福,夫人卻猝然長逝,如今只剩下煢然一鰥,徘徊墟墓之間。
墮地之時,死案已立?!痘眻@夢憶》讓人猶有感觸的一段寫到梁先生和夫人探討生死的問題。與其說是探討看起來卻更像商量,商量的結(jié)果是夫人先走,因為承受生離死別之苦留給梁老先生承擔,沒想到這真的就應驗了,只是這一切來的都太突然,也太早。這情節(jié)真的似曾相識,但結(jié)果卻是迥然不同。林覺民的《與妻書》中曾經(jīng)提到,林覺民曾與自己的夫人陳意映討論過生死的問題,“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誰知英雄壯志,灑一腔熱血以報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留下了凄婉悲壯的《與妻書》。而梁實秋與夫人的探討,竟一語成讖。逝者已矣,生者卻要承受傷悲,不覺黯然神傷。林覺民感人涕下的《與妻書》,展現(xiàn)了一個寬厚的丈夫形象:壯志未酬的遺憾,巾短情長,所未盡者,不得不寫于妻子,讓她來承擔這一切,是一個偉丈夫;而《槐園夢憶》的梁實秋要承受傷悲,展現(xiàn)了一個男人的真性情。
中國的文人有很多對妻子充滿愛與尊重的例子?!芭e案齊眉”、“相敬如賓”雖各有四字里,卻都是精彩紛呈的故事。印象中行為灑脫才華橫溢,能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東坡也能發(fā)出“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凄美之詞。詞真是一個偉大的發(fā)明,就像中國的水墨畫,留白處總是給人最深的想象,最雋永的`品位?;蛟S“無語凝噎”,大約就是此種情境吧。清代大詞人納蘭性德的經(jīng)典詞句:“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边@首《蝶戀花》也是悼念亡妻之作,十分的情真意切。
古人的回憶都太含蓄,總是有飄忽的魂兒,卻留不住那回憶的影兒。梁實秋的《槐園夢憶》真真切切的留住了那些細枝末節(jié),一個普通的女性,一個愛丈夫的妻子,存活在這里,讓人難忘?!熬拺鸭韧?,聊當一哭,衷心傷悲,擲筆三嘆?!薄痘眻@夢憶》之“長相思,淚難干”,空留遺憾的悼念之情也展現(xiàn)無遺。
讀完《槐園夢憶》恍然,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的愛情固然引人艷羨,但平淡和睦的家庭又何嘗不是人生大樂趣?夫妻感情是人生情感中之最重要一種,這種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后是濃烈的愛,經(jīng)的起平淡流年,逐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文學作品的解讀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梁實秋雖然著作頗豐,但是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中尚未留下太多筆墨,而梁實秋曾因與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論戰(zhàn)而飽受爭議。梁實秋倡導文學根于人性的主張。人性是人生歷程中最普通也是最閃光的地方。因此梁實秋的散文更多的關(guān)注與生活里的一些細微之事。他主張文學無階級,“文學發(fā)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又是超階級的,資本家與工人的人性并沒有什么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學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地人性的藝術(shù)。在《槐園夢憶》里我們能輕易感悟到梁實秋的文學主張,一切好像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卻充滿真實和感情。一如他的散文,寫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如今讀來一樣能尋到絲絲縷縷生活的氣息和似曾相識的生命的印記,爐火純青的語言藝術(shù)下,頗能讀出一些生活里的形態(tài)和樂趣。關(guān)于這些或許并無太過積極的作用,卻雋永而長存。
梁實秋前期作為新月社重要成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在散文寫作上語言清麗雋永,文風簡潔深遽,獨具風采。在《槐園夢憶》里我們隱約可見他的學識淵博,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及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
突然想,愛情不過是種種感情之一種,卻讓所有人醉心,這就是愛情的魅力。我們讀的是別人的人生,走的卻是自己的路。反思自身,且行且珍惜是多么的重要。感情的真摯是最彌足珍貴的,或許沒有完美的結(jié)局,癡男怨女為之扼腕嘆息,但是人生總?cè)缫粓鰺熁ň`放的絢爛,何必追尋所謂的永恒。我們總是在做看客時忽略真實,著眼完美。身臨其境了,又馬上大肆感慨生活之齟齬。在工作生活中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壓力和煩躁,會懈怠于平靜的流年。其實,我們本來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那些大運,便不要奢求總能遇到,在歷經(jīng)劫難后還能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需要修煉的。
“惱煞無端天末去。幾度風狂,不道歲云暮。莫嘆舊居無覓處,猶存墻角面包樹。目斷長空迷津渡。淚眼倚樓,樓外青無數(shù)。往事如煙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駐?!泵鎸θ鐭熗?,或許,不虛度不辜負的歲月才是最值得回憶的神思。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四
《槐園夢憶》梁實秋散文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及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梁實秋71歲的時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國,一場意外突然奪去了她的生命,悲傷不已的梁實秋,寫下感人的《槐園夢憶》一書?!痘眻@夢憶》節(jié)選了其中一部分。
梁實秋散文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旁征博引,內(nèi)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diào),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及文調(diào)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梁實秋71歲的時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國,一場意外突然奪去了她的生命,悲傷不已的梁實秋,寫下感人的《槐園夢憶》一書。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五
死是尋常事,我知道,墮地之時,死案已立,只是修短的緩刑期間人各不同而已。但逝者已矣,生者不能無悲,我的淚流了不少,我想大概可以裝滿羅馬人用以殉葬的那種“淚壺”。有人告訴我,時間可以沖淡哀思。如今幾個月已經(jīng)過去,我不再淚天淚地的哭,但是哀思卻更深了一層,因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的往事,在回憶中好像我把如夢如幻的過去的生活又重新體驗一次,季淑沒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輕柔而低緩,是女人最好的優(yōu)點。
五四以后,寫白話詩的風氣頗盛。我曾說過,一個青年,到了“怨黃鶯兒作對,怪粉蝶兒成雙”的時候,只要會說白話,好像就可以寫白話詩。我的第一首情詩,題為《荷花池畔》,發(fā)表在《創(chuàng)造》季刊,記得是第四期,成仿吾還不客氣的改了幾個字。詩沒有什么內(nèi)容,只是一團浪漫的憂郁。荷花池是清華園里惟一的風景區(qū),有池有山有樹有石欄,我在課余最喜歡獨自一個在這里徘徊。詩共八節(jié),節(jié)四行,居然還湊上了自以為是的韻。
人心里的空間是有限的,一經(jīng)塞滿便再也不能填進別的東西。我不但游樂無心,讀書也很勉強。
北京飯館跑堂都是訓練有素的老手。剝蒜剝蔥剝蝦仁的小利巴,熬到獨當一面的跑堂,至少要到三十歲左右的光景。對待客人,親切周到而有分寸。在這一方面東興樓規(guī)矩特嚴。我幼時侍先君飲于東興樓,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盤碗的沿上輕輕敲了叮當兩響,先君急止我曰:“千萬不可敲盤碗作響,這是外鄉(xiāng)客粗鹵的表現(xiàn)。你可以高聲喊人,但是敲盤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這里,若是被柜上聽到,就會立即有人出面賠不是,而且那位當值的跑堂就要卷鋪蓋,真?zhèn)€的卷鋪蓋,有人把門簾高高掀起,讓你親見那個跑堂扛著鋪蓋卷兒從你門前疾馳而過。不過這是表演性質(zhì),等一下他從后門又轉(zhuǎn)回來的。”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有相當?shù)娘L度。
季淑的家是一個典型的大家庭,人多口雜。按照舊的風俗,一個二十歲的大姑娘和一個青年男子每周約會在公共場所出現(xiàn),是駭人聽聞的事,罪當活埋!冒著活埋的危險在公園里游憩啜茗,不能說是無拘無束。什么事季淑都沒瞞著她的母親,母親愛女心切,沒有責怪她,反而殷殷垂詢,鼓勵她,同時也警戒她要一切慎重,無論如何不能讓叔父們知道。所以季淑絕對不許我到她家訪問,也不許寄信到她家里。
事有湊巧,有一天我們在公園里的四宜軒品茗。說起四宜軒,這是我們畢生不能忘的地方。名為四宜,大概是指四季皆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宜軒在水榭對面,從水榭旁邊的土山爬上去,下來再鉆進一個亂石堆成的又濕又暗的山洞,跨過一個小橋,便是。軒有三楹,四面是玻璃窗。軒前是一塊平地,三面臨水,水里是鴨。有一回冬天大風雪,我們躲在四宜軒里,另外沒有一個客人,只有茶房偶然提著開水壺過來,在這里我們初次坦示了彼此的愛。
季淑從小學而中學而國立北京女高師之師范本科,幾乎在饔飧不繼的情形之下靠她自己努力奮斗而不輟學,終于一九二一年六月畢業(yè)。從此她離開了那個大家庭,開始她的獨立的生活。
不同時代的人,觀念上有差別,未可厚非。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這是很平實的話。雖不必如荀粲之惑溺,或蒙莊之鼓歇,但夫妻一旦永訣,則不能不中心慘怛。
人類的歷史就是由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在一個花園里開始的。中央公園地點適中,而且有許多地方可以坐下來休息。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六
“歲月不饒人,我們兩個都垂垂老矣。有一天,她撫摩著我的頭發(fā),說:‘你的頭發(fā)現(xiàn)在又細又軟,你可記得從前有一陣你不愿進理發(fā)館,我給你理發(fā),你的頭發(fā)又多又粗,硬得像是板刷,一剪子下去,頭發(fā)渣迸的得滿處都是。’”
這是一對偕老的夫妻最日常不過的一個生活細節(jié),也是最讓人感到溫暖的晚景愛戀。當梁實秋寫到此處的時候,“孤魂獨煢煢”的他,心里該是怎樣一種悲戚呢?妻子先他而去,往昔種種,如在目前。然而斯人已逝,也只好以文字為舟楫,渡他到過去的時光。
“報了姓名之后,她一驚,半響沒有說出話來。我直截了當?shù)囊笕ヒ娒嬉徽?,她支支吾吾的總算是答應我了”?BR> 第一次見面,他們給彼此留下了好印象,因為都是普通的學生樣子。自此以后,梁實秋成了“主日派”。所謂“主日派”是同學戲稱的派別。每逢星期日,這些人則精神抖擻,整其衣冠,進城去做禮拜,風雨無阻。其實都是去約會女友之類。梁實秋這樣寫到:
“清華園是純粹男性社會,除了幾個洋婆子教師和若干教師眷屬外,看不到一個女性。若有人能有機緣進城會晤女友,當然要成為令人羨慕的一派。”
梁實秋欣然以此派自居。
兩年的時間匆匆飛過。一九二三年六月,梁從清華畢業(yè),八月里就要放洋。這讓他頗覺憂傷。他無意到美國去,程季淑卻鼓勵他,這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值得欣羨的事,有這樣深明事理的女友,梁不成功怕也不行了。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在慶祝梁實秋譯完三十七種莎士比亞劇本的聚會上,謝冰瑩這樣說:“《莎氏全集》的翻譯完成,應該一般歸功于梁夫人!”。寫到這里不免要插一句,《槐園夢憶》里提到,梁實秋當時是計劃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譯完莎氏全集,實際上用了三十多年??吹酱颂帲幻庀?,做學問是終身的事業(yè),要能堅持,要有長遠的打算。
在梁實秋的畢業(yè)演出上,顧一樵編了一出新戲《張約翰》,有兩個女角無人扮演,最后吳文藻(后來成為冰心的丈夫)和梁自告奮勇。當天,程季淑自然會坐在舞臺下,結(jié)束后,梁問她觀感如何?她卻說“我不敢仰視”,“我看你在臺上演戲,我心里喜歡,但是我不知為什么就低下了頭,我怕別人看我!”這個回答讀來真是生趣盎然,可見少女初戀時的驛動和羞澀。
梁去美三年,異地戀情如何經(jīng)營呵護,這在當時仿佛卻并不像今天一樣成為一個問題。兩個人書信往來,見字如面。梁這樣寫道:
“我們通信全靠船運,需十日方能到達,但不必嫌慢,因為如果每天寫信隔數(shù)日付郵,差不多每隔三兩天都可以收到信”。
這就是他們當時能想到的好方法,云中錦書,鴻雁傳情,自是一番愛情韻味。
兩人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但時事多艱??箲?zhàn)爆發(fā),北平陷落后,梁只身逃離,幾經(jīng)顛沛流離,與程季淑分別有六年之久。而這六年中,程侍奉公婆老母、養(yǎng)育孩提,艱苦自不待言。
比較有趣的一件事是,在上海時,一天中秋的前后,徐志摩跑來找梁實秋去吃花酒,梁告訴程,程卻說:“你去嘛,見識見識”,這話實在出人意料。何處得女如此乎?一笑。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七
同學,和同鄉(xiāng)不同。只要是同一鄉(xiāng)里的人,便有鄉(xiāng)誼。同學則一定要有同窗共硯的經(jīng)驗,在一起讀書,在一起淘氣,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種親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憶起來,別有一番情趣。縱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總是有的。從前書房狹小,需要大家擠在一個窗前,窗間也許著一雞籠,所以書房又名曰雞窗。至于幫硬死沉的硯臺,大家共用一個,自然是經(jīng)濟合理。
自有學校以來,情形不一樣了。動輒幾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級,一批一批的畢業(yè),像是蒸鍋鋪的饅頭,一屜一屜的發(fā)售出去。他們是一個學校的畢業(yè)生,畢業(yè)的時間可能相差幾十年。祖父和他的兒孫可能是同一學校畢業(yè),但是不便稱為同學。彼此相差個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學校里根本沒有碰過頭的人,只好勉強解嘲自稱為先后同學了。
小時候的同學,幾十年后還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學同班的同學二十余人,現(xiàn)在記得姓名的不過四、五人。其中年齡較長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遠不能忘記,他腦后半長的頭發(fā)用紅頭繩緊密扎起的小辮子,在腦后挺然翹起,像是一根小紅蘿卜。他善吹喇叭,畢業(yè)后投步軍統(tǒng)領門當兵,在“堆子”前面站崗,拄著上刺刀的步槍,滿神氣的。有一位滿臉疙瘩嚕嗦,大家送他一個綽號“小炸丸子”,人緣不好,偏愛惹事,有一天犯了眾怒,幾個人把他抬上講臺,按住了手腳,扯開他的褲帶,每個人在他褲襠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這驚人的暴行,難過很久。又有一位好奇心強,見了什么東西都喜歡動手,有一天遲到,見了老師為實驗冷縮熱漲的.原理剛燒過的一只鐵球,過去一把抓起,大叫一聲,手掌燙出一片的溜漿大泡。功課最好寫字最工的一位,規(guī)行矩步,主任老師最賞識他,畢業(yè)后,于某大書店分行由學徒做到經(jīng)理。再有一位由辦事員做到某部司長。此外則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終了。
我進了中學便住校,一住八年。同學之中有不少很要好的,友誼保持數(shù)十年不墜,也有因故翻了臉扭過脖子的。大多數(shù)只是在我心中留下一個面貌謦欬的影子。我那一級同學有八、九十人,經(jīng)過八年時間的淘汰過濾,畢業(yè)時僅得六、七十人,而我現(xiàn)在記得姓名的約六十人。其中有早夭的,有因為一時糊涂順手牽羊而被開除的,也有不知什么原故忽然輟學的,而這剩下的一批,畢業(yè)之后多年來天各一方,大概是“動如參與商”了。我三十八年來臺灣,數(shù)同級的同學得十余人,我們還不時的杯酒聊歡,恰滿一桌。席間,無所不談。談起有一位綽號“燒餅”,因為他的頭扁而圓,取其形似。在體育館中他翻雙杠不慎跌落,旁邊就有人高呼:“留神芝麻掉了!”燒餅早已不在,不死于抗戰(zhàn)之時,而死于勝利之日,不死于敵人之手,而死于同胞之刀,談起來大家無不欷歔。又談起一位綽號“臭豆腐”,只因他上作文課,卷子上涂抹之處太多,東一團西一塊的盡是墨豬,老師看了一皺眉頭說:“你寫的是什么字,漆黑一塊塊的,像臭豆腐似的!”哄堂大笑,(北方的臭豆腐是黑色的,方方的小塊)于是臭豆腐的綽號不脛而走。如今大家都做了祖父,這樣的稱呼不雅,同人公議,摘除其中的一個臭字,簡稱他為豆腐,直到如今。還有一位綽號叫“火車頭”,因為他性偏急,出語如連珠炮,氣咻咻,唾沫飛濺,作事橫沖直撞,勇猛向前,所以贏得這樣的一個綽號,抗戰(zhàn)期間不幸死于日寇之手。我們在臺的十幾個同學,輪流做東,宴會了十幾次,以后便一個個的凋謝,潰不成軍,湊不起一桌了。
同學們一出校門,便各奔前程。因修習的科目不同,活動的范圍自異。風云際會,拖青紆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纏萬貫者有之;有一技之長,出人頭地者有之;而座擁皋比,以至于吃不飽餓不死者亦有之。在校的時候,品學俱佳,頭角崢嶸,以后未必有成就。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確是不刊之論。不過一向為人卑鄙投機取巧之輩,以后無論如何翻云覆雨,也逃不過老同學的法眼。所以有些人回避老同學惟恐不及。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時候,嘆老嗟貧,詠出“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句子。那個“自”字好不令人慘然!好像是袞袞諸公裘馬輕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風里”。其實同學少年這一段交誼不攀也罷?!耙卤譁嘏?,與衣狐貉者立”,縱然不以為恥,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臉。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八
2、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梁實秋。
11、酒有別腸,不必長大?!簩嵡?。
12、只是風流云散,故人多已成鬼,盛筵難再了?!簩嵡?。
14、“你若來,我無論風雨會去接你。你若要走,我卻當你從未來過?!簩嵡铩?BR> 17、你走我不送你,你回來,不管狂風暴雨我都會去接你。——梁實秋。
18、“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梁實秋《雅舍談吃》。
22、你走我不會去送你,你來,不管風雨再大,我也會去接你?!簩嵡铩端托小?。
33、我明白你回來,所以,我等?!簩嵡?。
35、“只有上帝和野獸才喜歡孤獨?!薄簩嵡铩读簩嵡锷⑽摹贰?BR> 38、“長舌男”是到處有的,不知為什么這名詞尚不甚流行?!簩嵡铩赌腥恕贰?BR>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九
從前的人喜歡夸耀門第,縱不必家世貴顯,至少也要是書香人家才能算是相當?shù)拈T望。書而曰香,蓋亦有說。從前的書,所用紙張不外毛邊連史之類,加上松煙油墨,天長日久密不通風自然生出一股氣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蘭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別觸鼻,無以名之名之曰書香。書齋門窗緊閉,乍一進去,書香特別濃,以后也就不大覺得?,F(xiàn)代的西裝書,紙墨不同,好像有一股煤油味,不好說是書香了。
不管香不香,開卷總是有益。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書癖的人,讀書種子是不會斷絕的。買書就是一樂,舊日北平琉璃廠隆福寺街的書肆最是誘人,你邁進門去向柜臺上的伙計點點頭便直趨后堂,掌柜的出門迎客,分賓主落座,慢慢的談生意。不要小覷那位書賈,關(guān)于目錄版本之學他可能比你精。搜訪圖書的任務,他代你負擔,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數(shù),一有所獲立刻專人把樣函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氣氣,書價么,過節(jié)再說。在這樣情形之下,一個讀書人很難不染上“書淫”的毛病,等到四面卷軸盈滿,連坐的地方都不容易勻讓出來,那時候便可以顧盼自雄,酸溜溜的自嘆“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現(xiàn)代我們買書比較方便,但是搜訪的樂趣,搜訪而偶有所獲的快感,都相當?shù)臏p少了。擠在書肆里瀏覽圖書,本來應該是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可是若有店伙眼睛緊盯著你,生怕你是一名雅賊,你也就不會怎樣的.從容,還是早些離開這是非之地好些,更有些書不裁毛邊,干脆拒絕翻閱。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曰:‘我曬書’?!?見《世說新語》)郝先生滿腹詩書,曬書和日光浴不妨同時舉行??峙履菚r候的書在數(shù)量上也比較少,可以裝進肚里去。司馬溫公也是很愛惜書的,他告誡兒子說:“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凈幾案于當日所,側(cè)群書其上以曬其腦。所以年月雖深,從不損動?!睍X即是書的裝訂之處,翻頁之處則曰書口。司馬溫公看書也有考究,他說:“至于啟卷,必先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蛴锌?,即承以方版,未曾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污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cè)右手大指面襯其沿,隨覆以次指面,捻而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見《宋稗類鈔》)我們?nèi)缃竦膱D書不這樣名貴,并且裝訂技術(shù)進步,不像宋朝的“蝴蝶裝”那樣的嬌嫩,但是讀書人通常還是愛惜他的書,新書到手先裹上一個包皮,要曬,要揩,要保管。我也看見過名副其實的收藏家,愛書愛到根本不去讀它的程度,中國書則錦函牙簽,外國書則皮面金字,庋置柜櫥,滿室琳瑯,真好像是瑯?nfeb2福地,書變成了陳設,古董。
有人說:“借書一癡,還書一癡?!庇腥朔值酶殻骸敖钑话V,惜書二癡,索書三癡,還書四癡?!贝蟾哦际怯懈杏跁薪锜o還。書也應該深藏若虛,不可慢藏誨盜。最可惱的是全書一套借去一本,久假不歸,全書成了殘本。明人謝肇?nfeb9編《五雜俎》,記載一位“虞參政藏書數(shù)萬卷,貯之一樓,在池中央,小木為?nfeba,夜則去之。榜其門曰:‘樓不延客,書不借人?!边@倒是好辦法,可惜一般人難得有此設備。
讀書樂,所以有人一卷在手往往廢寢忘食。但是也有人一看見書就哈欠連連,以看書為最好的治療失眠的方法。黃庭堅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边@也要看所讀的是些什么書。如果讀的盡是一些猥褻的東西,其人如何能有書卷氣之可言?宋真宗皇帝的勸學文,實在令人難以入耳:“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不過是把書當做敲門磚以遂平生之志,勤讀六經(jīng),考場求售而已。十載寒窗,其中只是苦,而且吃盡苦中苦,未必就能進入佳境。倒是英國十九世紀羅斯金,在他的《芝麻與白百合》第一講里,勸人讀書尚友古人,那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先賢,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起隊來立在書架上面等候你來點喚,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行吟澤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飯顆山頭的李白、杜甫也會聯(lián)袂而來;想看外國戲,環(huán)球劇院的拿手好戲都隨時承接堂會;亞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遙廊下的講詞對你重述一遍。這真是讀書樂。
我們國內(nèi)某一處的人最好賭博,所以諱言書,因為書與輸同音,讀書曰讀勝?;谕焕碛桑S多地方的賭桌旁邊忌人在身后讀書。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應付,還未必能操勝算。如果沾染上書癖,勢必呆頭呆腦,變成書呆,這樣的人在人生的戰(zhàn)場之上怎能不大敗虧輸?所以我們要鉆書窟,也還要從書窟里鉆出來。朱晦庵有句:“書冊埋頭何日了,不知拋卻去尋春。”是見道語,也是老實話。
【拓展】:
人物生平。
19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9月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fā)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5月28日于《晨報》第7版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yè)后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中國海洋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tǒng)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chuàng)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后離家獨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戰(zhàn)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zhàn)后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后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后重返臺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jié)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
梁實秋寫《錢》的時代與現(xiàn)在有很長一段時間相隔了。他散淡地從民俗寫起,寫了平民和富商對錢財?shù)幕緫B(tài)度,引經(jīng)據(jù)典,給我們擺出了古往今來很多人的生財之道和守財之心。即便今天讀起來也是惟妙惟肖,讓人覺得很有味道。梁先生認為“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為,錢無雅俗可辯。”本著這個想法,梁先生的《錢》,沒有普見的教化,也沒有更多的鞭笞,而是很平淡的寫了人們想聚財?shù)男膽B(tài),并對這種心態(tài)給予了最大的寬容和理解。
守財奴在梁先生的筆下也是那么的有一點點無奈,有一點點可愛。特別是對平民甚至貧民的守財聚財心態(tài),刻畫得更是惟妙惟肖并給予了理解和同情。通過很多的描寫,我們清楚的揣摩到梁先生對錢的一個很明確的態(tài)度,聚財守財,特別是平民貧民的聚財守財不但不應笑話、鄙棄,更應該給予理解和包容,他希望平民貧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早日“爬上社會的階梯”,這種關(guān)懷在當時的文章和觀點中是不多見的。同時隱含的另一層意思也是顯而易見的,斂財和貪財是梁先生所不恥的,這樣聚集起來的錢是“阿堵物”!怎么才是一個正確的對待錢財?shù)膽B(tài)度呢?怎么才能聚財守財而不至貪得無厭發(fā)展到斂財和貪財呢?梁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標準,錢嘛,“無凍餒之憂,有安全之感”即可,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是在幾點上稍稍突破,自得其樂”,切切不可“人為財死”而后已!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一
設計理念:
《下棋》是一篇散文,是梁實秋散文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細致入微地寫出了下棋、觀棋和悟棋的獨到而深刻的感受。教學這篇文章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觀察,留心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從中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樂趣。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細致品味本文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解作者對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動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3.學習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的描寫。
學習重點:理解作者對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體會作者對弈者的表情和舉止的描寫。
學習難點:品味本文生動詼諧而生動的語言。
教法、學法設想:談話法、點撥,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
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梁實秋。
3、了解中國象棋。
學習過程:
一、說一說。
1、你所了解的作者梁實秋。
2、說說你了解的中國象棋。
二、讀一讀。
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圍繞什么字展開的?寫了哪些棋人棋事?
朗讀交流后明確:“趣”。本文圍繞“下棋”展開。列舉了有涵養(yǎng)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盤而至于武斗者、觀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三、品一品:
這篇文章描述下棋的逸聞趣事,語言詼諧、娓娓動聽。再讀課文,請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精彩的地方,并說明理由。
問題預設:同學們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殺死他一大塊,或是抽了他一個車,他神色自若,不動火,不生氣,好像是無關(guān)痛癢,使你覺得索然寡味。(作者的描寫很細膩,語言也有趣。)。
(2)當你給對方一個威脅的時候-------或紅頭漲臉如關(guān)公,種種現(xiàn)象,不一而足。(這組句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語言很生動也很幽默、詼諧)。
(3)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jié)而眼觀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為戰(zhàn)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而一步不讓者,有好勇同歸于盡者。(這組句子運用排比修辭,也運用很多的成語,寫的各種人很像我們生活中的幾種人。)。
(4)我想獵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時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本句是一個比喻句,它準確、貼切而真實地寫出了優(yōu)勝者洋洋自得的神態(tài),令文章詼諧,妙趣橫生。)。
(5)所以有人于挨了一個耳光之后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觀棋不語的確是一種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說。他的動作、語言更是精練、傳神、幽默。)。
四、議一議:
1、回憶學習過的《奕喻》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解題思路:學生先小組討論,教師要引導、點撥。最后師生得出答案:
作者欣賞的是處于完全超脫與不夠超脫之間的中正平和的對弈風度,進一步說是一種處世風范,既不能太張揚,亦不可太低調(diào),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這種不即不離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梁實秋的理想追求。
五、拓展。
假如你也迷上了象棋,你喜歡跟什么樣的人下象棋?說說你的理由。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外閱讀梁實秋的一篇散文,作好讀書筆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2、課外搜集一則關(guān)于下棋的有趣片段,與大家分享。
七、板書設計。
下棋。
梁實秋。
下棋的愉快——觀棋的無奈——棋中的道理。
(窘態(tài))(痛苦)(發(fā)泄、爭逐)。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二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課文散步。文章講的是在一個春天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一個情景故事。
祖孫三代一起散步,原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就是這再平常不過的場景,卻蘊含著濃濃的親情。我認真地讀著這篇課文,讀著讀著,我被?一家人?之間那些感人的小細節(jié),所深深地感動,那充滿愛意的一幕幕仿佛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文中的兒子和兒媳都很孝順母親,母親也很疼愛自己的兒孫們。盡管年邁的母親知道小路有些地方很難走,但是她還是按照孫兒的意愿選擇走小路。細細看來,文中最能打動我的人是那位年邁的?母親?,在家庭里她擔任著?母親?和?奶奶?雙重的角色。年邁的?母親?對兒子很?順從?,是因為她很體諒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給孩子找麻煩。善良的?奶奶?雖然自己年歲大喜歡走平路,但她卻因為愛自己的孫兒,不想讓年幼的孫子不愉快,也不想讓兒子為難,更不想因為方便自己而讓全家人掃興,最后還是選擇顧全大局的方法。?母親?看似很平常的行為舉止,卻體現(xiàn)她崇高的母愛。文中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讓人感覺到濃濃的愛意,更加彰顯?愛?和?德?的傳承。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四
近幾天反復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男人》,深為其陳辭所感染:先生將世上男人齷齪、卑微之輩深加以剖析,將男人臟、懶、饞、自私、嚼舌之風統(tǒng)統(tǒng)加以唾棄,毫不諱言。男人的形象因此黯淡下來,有失風雅之尊。這一類男人的弱點歸根到底是由于惰性形成,一旦性情墮落,便將人性意識抹滅,甚至丟置。男人一旦身染不良嗜好,淪為市井之徒,可謂男性的悲哀。
梁實秋先生(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舊式官僚家庭,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一生中既以一個知識分子的熱忱為國事奔走,又不忘著譯耕耘,堪稱偉男人。
他主張思想自由,作品多數(shù)取材于日常人生,留心觀察生活事物中細節(jié)的地方,小品文中常常賦予詼諧的調(diào)侃,又近乎于情理之中,與時代發(fā)展的人們產(chǎn)生心里共鳴。但由于他生于資產(chǎn)階級貴族,屬于“自由派知識分子”,所以被當時社會眾所非議,抨擊之聲不絕。他的女兒現(xiàn)定居于美國西雅圖的梁文薔在追憶父親梁實秋時曾說:“在很多人眼里,父親是個?洋派十足?的人,這可能歸根于父親在美國留學時養(yǎng)成的一些習慣。
據(jù)法國白晉所著《康熙帝傳》(馬緒祥譯)提供了康熙的容貌:白晉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的中國,在北京供職時常常見到康熙。他說:“他一身絲毫也沒有與他占據(jù)王位不稱之處。他威武雄壯,身材均勻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兩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圓略帶鷹鉤狀,雖然臉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跡,但并不影響他英俊的外表?!笨滴跸駛髦羞€說到他的精神品格:康熙的精神品質(zhì)遠遠強過他身體的特性。他有經(jīng)得起各種事變考驗的堅強意志。
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shù)學、天文、歷法、物理、地理、農(nóng)學、醫(yī)學、工程技術(shù);人文科學方面的經(jīng)、史、子、集;藝術(shù)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guān)于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在政治方面,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皇帝居然有著五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yè)業(yè)。他幾乎每天晚睡早起,堅持御門聽政制度,春夏大約從七時開始,秋冬大約八時開始,其勤政由此可見一斑。康熙也注重養(yǎng)生理念,有良好的飲食起居,弓馬騎射。雖然事物繁忙,卻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這里將男人和皇帝相關(guān)并提,可見男人若想堂堂正正為男人,需勤為本,克己慎行。有一種情形可能稍加例外,那便是讀過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后而改變這一觀念的。老舍筆下的男人“祥子”是當時社會苦悶、彷徨的象征,具備此類男人邋遢、世俗的表現(xiàn)是由于現(xiàn)實不幸:小說剛一開始時,祥子是一個北京城里結(jié)識、健壯、虎頭虎腦的青年車夫,“他沒有什么模樣,但是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頭不是很大,圓臉,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fā)亮,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臉上永遠紅撲撲的……”他身上凝聚傳統(tǒng)男人美德、勤勞、無私和人生理想。
小說的最后,祥子已經(jīng)完全不是最初的樣子了,他對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強的性格都在無情生活中一點一點喪失,他的精神面貌猥瑣,懶惰狡猾,還耍無賴,最后禁不住夏太太的誘惑得了一身臟病,這和梁實秋筆下的男人不是大抵相同了么?梁實秋先生早年生活時代處于民國動蕩時期,中國底層社會人口生活在苦難之中,怎能顧及奸懶饞猾這些劣性呢?尤其男人,養(yǎng)家糊口駿命不易,他們當然不具備資產(chǎn)階級和西方文化的契合,梁實秋先生筆下的這類“男人”,老舍先生筆下的“祥子”的人性均被時代特征泯滅,使一切美好淪為奢望,舊時局和新和諧迥然不同,今天很難再找到梁先生筆下的那種男人了。中國的男人多具有吃苦耐勞的秉性,就連北方家鄉(xiāng)的農(nóng)村一帶,男人的衣著樸素,可是很得體,很干凈。春秋之際忙于耕種,冬夏之時有時外出打工,對生活充滿希望,日子過得美滿。
且不會風言風語或添油加醋,他們熱情,質(zhì)樸于一身,愿意幫助有困難的同鄉(xiāng)。譬如家鄉(xiāng)有一男性王先生先是自己根植葡萄苗,賺錢后又帶領更多的男人一起發(fā)家致富。去年回家的時候我見過他,雖然他言語不多,但是他皮膚細膩,精神飽滿,穿戴整潔,完全不像想象中的農(nóng)民的裝束,這便是社會生活給予他充實的人生吧。世上的男人若把梁實秋先生的《男人》當成一面鏡子豈不更妙?男人,無論尊卑,無論貧富,盡管是一個平凡的男人,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和生活習慣,這就是說男人要勤于正業(yè),穿戴整潔,舉止文明,胸懷坦蕩,不卑不亢,雖不比將相王侯,但是為人處世安然有序,剛?cè)岵?,平凡絕對不是平庸。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五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靦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的語言雅致,作品格調(diào)高雅。高雅主要表現(xiàn)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zhì),閑逸灑脫的風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致文化。而“雅致”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里狀態(tài),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xiàn)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閑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于消閑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級趣味;錢鐘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于思辯,比喻豐富,但構(gòu)思偏于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于進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閑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致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閑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閑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閑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yè),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梁實秋融恬淡、細膩、幽默于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恒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
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十六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現(xiàn)得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爾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顯出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會想起聊齋中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半徑都是一般長(假如是圓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站售票處,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的!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雖然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性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地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也不知不覺地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蹋瑵撘颇形醋啻笮?,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我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