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懷古教學設計范文(20篇)

字號:

    總結是一種尋找進步方向的有效工具。在總結中,可以采用排比句和比較句等修辭手法,增加表達的效果。閱讀總結范文能夠開拓思維,提高總結能力。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它既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又呼應世界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綜合實踐活動課”自提出后已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實踐證明通過活動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探索這門課時,我知道了“綜合”包含著以下幾層含義,即:目標綜合,內容綜合,方法、形式綜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目標上看,不是單純從知識著眼,而是從人的發(fā)展著眼,著力促進學生主動地發(fā)展各項基本素質,其旨在使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聯絡社會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適應學習化社會需要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通過實地調查、采訪、查閱資料、討論、設計創(chuàng)作、義務宣傳等,不僅在認識了各種交通安全標志的基礎上設計了各種校園安全警示標志,更深刻地認識到標志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顒邮箤W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充分發(fā)揮,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具體表現在:
    1、由于活動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從學生的匯報過程中可看出,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能樹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學習熱情高漲,并體會到合作學習、互助提高的樂趣。
    3、在活動中,學生重視了收集信息并形成初步地處理信息的能力。
    4、學生已懂得關注生活,懂得了發(fā)現他們生活中的問題,并知道這些問題及困惑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解決。
    5、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責任感明顯得到加強,現在學生自覺遵守學校安全常規(guī)的意識增強了。
    活動也提示我們今后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注意:要開展好一次活動,教師要了解好這方面知識,這樣更有利于指導學生而且活動要力爭取得家長的支持,以保障活動時間、安全。另外,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對策,針對活動實踐中有困難的學生,多給予充分地幫助。教學方式寓道理的認識于游戲活動之中,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游戲競猜、模仿交警叔叔指揮交通、玩交通安全棋,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交通安全標志,學會了交通安全規(guī)則,懂得上學路上要注意安全,珍愛生命。
    總之,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栋踩逃氛n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會使學生受到真教育。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二
    這節(jié)課作為教書以來,第一學期的匯報課,主要設計還是來自聽了一節(jié)初中的大型公開課后得來的。我認為,上好課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課設計的好,一個就是教師的基本素質高。那么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自己的話,其實遠遠不夠,我設計不出這樣的好課,我也沒有很高的教師素質。
    上了這節(jié)課后,我的感覺很好,感覺自己很適合上一些比較煽情的課,我一直追求的是于漪老師的情感教學法,總感覺自己的情感還是比較豐富的。從高中開始,我就對語文的朗讀情有獨鐘,每個早自習都非常動情讀課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學的關注,感覺很不錯,可是,自己的缺點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為語文教師,朗讀可能并不是我的優(yōu)勢。
    其實,我現在還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會別別人優(yōu)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項。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項的東西,自我感覺良好,比較感興趣,這難道就是人沒有自知之明嗎?就像我喜歡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樣,這讓我很苦惱。
    其實,選擇當老師,我覺得還是沒有選擇錯的,至少,我的語言表達在正常的情況下,還是挺清楚的。那么,無論這節(jié)課上的如何,我都應該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繼續(xù)努力,爭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課來。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三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芭d”,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芭d,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作品。
    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和學生的心。
    元的統(tǒng)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tǒng)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核麄兓蚋袀磐醭玻l(fā)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歲月流逝,抒發(fā)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四
    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還是在原來的框框里出不來,教學整體一時,學生還是認為一個就是單位“一”。而對一些事物等都可以當作單位一時,很疑惑,學習之前,我還是采用學生課前預習自學的方式,但我發(fā)現學生并沒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淺顯表象的理解,自學卻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被動,我在講時學生更糊涂了,通過這節(jié)課我感受到:
    1、自學內容要有所選擇。
    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識,讓學生課前預習自學。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對都要學生去自學,這樣不僅起不到自學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2、單位“1”的處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帶學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學生手舉的高高的,躍躍欲試,緊接著問這是幾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頭緊鎖,然后通過引導理解整體一,也就是單位一,通過學生數一數明白,原來單位一可以是20個花生米,也可以是12個,也可以是30個豆子等等,通過學習讓學生紛紛舉例子理解單位“1”。
    3、理解單位1,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追問:能說說你是怎樣得到1/2的嗎?
    學生很自然的根據自己的操作,說出了1/2的意義。
    出示例題:圖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嗎?為什么?
    生答因為平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師概括:像這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我們都能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這個整體就是單位1,讓生用分數表示例題涂色部分,并說說每個分數的意義,然后概括分數的意義。
    課結束了,或許很多學生并沒有完全轉變過來,知識需要時間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這節(jié)課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獲的。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五
    1.作者簡介。
    張養(yǎng)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恕T伪O(jiān)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2.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yǎng)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fā)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3.教師范讀后,學生反復誦讀。
    4.結合課文小注,翻譯本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震怒。華山在腹,黃河守門,好一條潼關路。遙望長安古西部,思緒沉郁又起伏。途經秦漢故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興起,百姓受苦;一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5.分析結構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yè)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芭d”,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芭d,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作品。
    課后記: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深深地打動了老師和學生的心。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六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yǎng)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后齊讀,教師發(fā)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后個別提問: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后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后,提問:
    四、堂上練習:完成下發(fā)的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默寫這首曲子。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七
    一、導入:(4)。
    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在欣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聽的那首歌嗎?這其實是明代的楊慎寫的一首詠史詞。我們再來聽一遍吧。每次聽這歌總覺得它充滿了一種歷史滄桑之感,在滄桑中又透出幾許人生空幻的色彩。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但唯有青山與夕陽是不會改變,亙古悠長的。那白發(fā)漁樵才是世外高人,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那份寧靜與淡泊。那份曠達與超脫正是出于對歷史與人生的大徹大悟的理解。
    這就是詠史懷古詩,讀這樣的詩能讓我們忘記生活中種種的煩惱,能讓我們的心胸頓生開闊。楊慎這首詞可以算是詠史懷古詩中的上乘之作。在楊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種文體,那就是散曲。嘆世、懷古是散曲的流行題材,其中也有許多佳作,最為杰出的.是張養(yǎng)浩所作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欣賞這首名曲。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模仿朗讀。(5)。
    2、我們知道詩歌的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音韻美、語言美、意境美。剛才我們已經通過聽配樂朗讀與自己朗讀初步體味了音韻美,接下來我們再來休味這首曲子的語言美與意境美。用什么方法來體味呢?(品味詩中凝練的詞,聯想與想象)(2)。
    3、學生自由朗讀點評這首詩。(7)。
    4、班內交流。(6)。
    5、教師簡評。(3)。
    這首曲子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抒懷,再議論全曲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山河表里潼關路”一句,暗示潼關的險峻,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巴鞫?,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拔鞫肌奔撮L安,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皩m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zhàn)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層(最后兩句)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朗讀背誦。(6)。
    四、拓展延伸(9)。
    附資料:
    當此美景,二人縱有百般贊美之意,卻也不知說甚么話好,只是手攜著手,并肩坐在石上,胸中一片明凈,再無別念,看了半晌,忽聽得彩虹后傳出一陣歌聲。
    只聽他唱的是個“山坡羊”的曲兒:
    “城池俱壞,英雄安在?云龍幾度相交代?想興衰,苦為懷。唐家才起隋家敗,世態(tài)有如云變改。疾,也是天地差!遲,也是天地差!”那“山坡羊”小曲于宋末流傳民間,到處皆唱,調子雖一,曲詞卻隨人而作,何止千百?惟語句大都俚俗。黃蓉聽得這首曲子感慨世事興衰,大有深意,心下暗暗喝彩。只見唱曲之人從彩虹后轉了出來,左手提著一捆松柴,右手握著一柄斧頭,原來是個樵夫。黃蓉立時想起瑛姑柬帖中所云:“若言求醫(yī),更犯大忌,未登其堂,已先遭漁樵耕讀之毒手矣?!碑敃r不明“漁樵耕讀”四字說的是甚么,現下想來,捉金娃娃的是個漁人,此處又見樵子,那么漁樵耕讀想來必是段皇爺手下的四個弟子或親信了,不禁暗暗發(fā)愁:“闖過那漁人一關已是好不容易。這樵子歌聲不俗,瞧來決非易與。那耕讀二人,又不知是何等人物?”只聽那樵子又唱道:“天津橋上,憑欄遙望,舂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云臺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他慢慢走近,隨意向靖、蓉二人望了一眼,宛如不見,提起斧頭便在山邊砍柴。黃蓉見他容色豪壯,神態(tài)虎虎,舉手邁足間似是大將軍有八面威風。若非身穿粗布衣裳而在這山林間樵柴,必當他是個叱咤風云的統(tǒng)兵將帥,心中一動:“師父說南帝段皇爺是云南大理國的皇帝,這樵子莫非是他朝中猛將?只是他歌中詞語,卻何以這般意氣蕭索?”又聽他唱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聽到最后兩句,黃蓉想起父親常道:“甚么皇帝將相,都是害民惡物,改朝換姓,就只苦了百姓!”不禁喝了聲彩:“好曲兒!”那樵子轉過身來,把斧頭往腰間一插,問過:“好?好在哪里?”黃蓉欲待相答,忽想:“他愛唱曲,我也來唱個,‘山坡羊’答他?!碑斚挛⑽⒁恍?,低頭唱道:
    “青山相待,白云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陋巷單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她料定這樵子是個隨南帝歸隱的將軍,昔日必曾手綰兵符,顯赫一時,是以她唱的這首曲中極贊糞土功名、山林野居之樂,其實她雖然聰明伶俐,畢竟不是文人學士,能在片刻之間便作了這樣一首好曲子出來。她在桃花島上時曾聽父親唱過此曲,這時但將最后兩句改了幾個字,以推崇這樵子當年富貴時的功業(yè)。
    中呂山坡羊[一]嘆世陳草庵。
    江山如畫,茅檐低凹。妻蠶女織兒耕稼。務桑麻,捕魚是,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二]。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一]山坡羊:中呂宮的一個常用曲調。
    [二]三國鼎分牛繼馬:三國鼎分,指東漢王朝覆滅后出現魏蜀吳三國分立的局面。牛繼馬,指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覆滅后,在南方建立東晉王朝的元帝是他母親私通牛姓的小吏生的。
    中呂山坡羊驪山懷古張養(yǎng)浩。
    驪山四顧[一],阿房一炬[二],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三]。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四],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一]驪山: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是秦國經營宮殿的重點。杜牧《阿房宮賦》:“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二]阿房:秦宮殿名?!度o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guī)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焙髞眄椨鹨魍老剃?,“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見記?項羽本楊》。故曰:“阿房一炬”。
    [三]縈紆(yu):形容水盤旋地緩慢地流著。
    [四]列國:各國,即周、齊、秦、漢、楚等國。周都鎬京,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齊、秦爭霹,楚、漢相爭,均在這個地區(qū)。
    中呂山坡羊長安懷古趙慶善。
    驪山橫岫[一],渭水環(huán)秀[二],山河百二還如舊[三]。狐兔悲[四],草木秋,秦宮隋苑徒遺臭,唐闕漢陵何處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一]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岫(xiu):峰巒。
    [二]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它環(huán)繞著長安,非常秀麗。
    [三]山河百二:喻。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八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發(fā)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
    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
    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受苦。
    賞析
    張養(yǎng)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情感?!熬邸焙汀芭睂懗隽松胶觿討B(tài)與靈性,將山雄偉與水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遺址,作者展開充分想像,突出了歷史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本質。從歷史變革中,從興亡對比里,作者把人民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概括,也是現實反映,深化了全曲思想內容。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獸群。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擁著,攢動著,仿佛集合到這里來接受檢閱。潼關,雄偉險要潼關,古來兵家必爭之地潼關??!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古都,一座座富麗堂皇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龍爭虎斗,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真叫人彷徨不止?。?BR>    詩人只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是歷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余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后歸結為“百姓苦”一句,反復詠嘆,兼有山水詩意境和歷史家眼光。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九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關懷古》是張養(yǎng)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張養(yǎng)浩,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yǎng)浩傳》)?!朵P懷古》便寫于應召養(yǎng)關中的途中。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
    1、知識與能力:學習了解元曲的體裁特點;學習如何欣賞元曲作品;熟讀并背誦作品。
    2、技能目標:品味詩歌精煉的`語言特點;體會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我國古代詩歌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民本情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在朗讀的基礎上了解元曲的內容,體會句意。
    詩詞曲中意境的體會。
    誦讀法、品讀法。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yǎng)浩的散曲作品。這是他赴陜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tǒng)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已經有所了解(即:亡,百姓苦),但對“興,百姓苦”的理解還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轉過彎來。教師要用教學手段和技巧,縮小學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視界差距。
    (一)、創(chuàng)設詩的氛圍,導入新課。
    我國是詩的國度,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為人們所傳誦。同學們也非常喜歡詩,喜歡我國古代的文學瑰寶。今天下午,我們一起來品味元代張養(yǎng)浩的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
    1、體裁介紹。
    2、作者介紹。
    3、寫作背景介紹。
    (以上具體內容均以課件形式出現)。
    (二)、朗讀課文,把握結構美。
    1、大聲自由朗讀課文后,請兩位同學讀課文,集體糾音。
    2、正音:巒()躊()躇()。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4、理解字詞的意義,了解詩詞的大意。(課件)。
    5、明確本詩的結構:這首詩由三部分組成——寫景、抒情、議論。
    (三)、品讀、體會詩歌。
    1、第一層(寫景):課件顯示“古潼關地形圖”,要求學生找到潼關的地理位置,并說說它在歷史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歸納明確: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歸納,明確: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何等繁華昌盛,而現在,昔日的奢華已不復存在,成了一片廢墟。此情此景,怎不令詩人躊躇傷心?(宮闕萬間——做了土)。
    3、第三層(議論):詩人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為歷代王朝的興衰而傷心之前中呢?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詩人關注的是老百姓。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詩人感到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保ㄅd——大興土木,百姓受苦;亡——戰(zhàn)爭頻繁,百姓遭殃。)。
    (四)、總結、深化、拓展。
    1、品味詩歌的感情基調:全詩表達了詩人沉痛、憤慨之情,感情強烈、率直。寫景部分大處著筆,意境開闊,要讀出雄渾氣魄;抒情部分要表達“躊躕”“傷心”情緒,語調沉郁,語速稍緩;議論部分是詩人懷古傷今,情感噴發(fā),應讀出悲憤難當的語氣。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一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tài)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一、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煉”、“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huán)節(jié),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huán)節(jié)與文本似乎關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二、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huán)節(jié)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二
    潼關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懷。而懷古心得體會,則是我們在觀賞潼關古城時,感悟到的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感慨和思考后,我愿意與大家分享我心中對于“潼關懷古心得體會”的一些主要感受。
    首先,我被潼關古城的壯麗景色和雄偉建筑所震撼。走進古城,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城墻和巍峨的城樓,它們仿佛是歷史時光的見證。站在城墻上,我可以俯瞰整個古城,遠處山水相連,近處街巷縱橫,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我眼前。在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人所創(chuàng)造的宏大工程和卓越智慧,對古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潼關古城讓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在古城的街道上,我可以看到不同的傳統(tǒng)建筑和藝術品,它們展現出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而在城內的博物館中,我被珍貴的文物和歷史展品所深深打動。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我們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依據。通過觀賞這些文物,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也更加珍視和愛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第三,潼關古城的歷史故事讓我感受到了時光的沉淀和變遷。在古城中,我可以看到許多歷史的痕跡,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據說潼關是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貿集散地,曾經發(fā)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歷史的長河中,潼關見證了朝代更替、戰(zhàn)爭和經濟繁榮的興衰,這些故事讓我對歷史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和熱愛。同時,也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時間的流轉和變幻,讓我明白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
    第四,潼關古城讓我感受到了吉祥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城中,我看到了許多寺廟和廟宇,并了解到這里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潼關是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的入口。當我參觀這些寺廟時,我感受到宗教信仰給人們帶來的力量和慰藉。無論是道教的無為而治,還是佛教的慈悲與舍己,都教會人們要善待他人,順應天道。這些吉祥的教義和信仰給我?guī)砹藘刃牡钠届o和對人生的思考。
    最后,在懷古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歷史的珍貴和對未來的啟迪。潼關古城是歷史的見證,通過觀賞和思考,我明白了歷史文化的寶貴性和傳承的重要性。只有通過了解和學習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從而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同時,在參觀潼關古城時,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這種自豪和自信將激勵著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發(fā)展付出更多的努力。
    總之,潼關懷古讓我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在古城的壯麗景色和雄偉建筑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了解潼關的歷史故事,我明白了時光的沉淀和變遷。在吉祥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我感受到了宗教信仰給人們帶來的力量和慰藉。最重要的是,懷古讓我明白了歷史的珍貴和對未來的啟迪。在這次懷古之旅中,我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為深入和全面的認識,也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敬佩。我相信,在不斷學習和探索歷史的道路上,我們會繼續(xù)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三
    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偉大的人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人論世,借了解張養(yǎng)浩,解讀文本中的情感。
    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
    閱讀品味法、討論交流法。
    多媒體。
    1課時。
    一、導入。
    1、復習舊知導入。
    2、題解。
    潼關懷古題目。潼關,指出了地點。懷古,一般為緬懷古跡,有感而發(fā),融寫景、抒情、議論與一體。
    二、作者、背景介紹。
    三、初讀課文,正音節(jié)奏。
    四、師生互動,細品回讀。
    1、歸納、賞析。板書總結。
    描寫雄渾氣勢。
    抒情所見所感。
    議論無限同情。
    2、合理想象,擴寫練習。
    提示:寫景部分:山峰,波濤,山河潼關路……。
    敘事部分:
    可以補充:時間、地點、人物(外貌動作心理)事件等等。
    議論部分:
    詩人想到了什么,發(fā)出了什么樣的議論。心情如何?
    五、唱讀課文,神采飛揚。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四
    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是長安通往關內和關中的重要門戶之一。自古以來,潼關以其眾多的歷史遺跡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而聞名于世。我有幸在一次旅行中造訪了潼關,對潼關的悠久歷史和獨特景觀產生了深深的關懷之情。在這里,我領略到了古代壯麗的邊關風情,體悟到了歷史的博大精深,并從中汲取到珍貴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潼關的歷史沿革與文化底蘊。
    潼關自漢代便是重要的軍事要地,歷朝歷代多次進行兵戎鏖戰(zhàn)。而最為人熟知的一次戰(zhàn)爭是唐朝與安史之亂。潼關地勢險要,駐守重兵,成為唐帝國守衛(wèi)京府和唐長安的最后一道防線。如今,仍可以看到以宏偉的城墻和巍峨壯觀的門樓構成的潼關古城遺址。此外,潼關還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例如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故居以及潼關烽火臺等,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凝聚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第二段:感受古戰(zhàn)爭的慘烈與文明交融。
    在游覽潼關古城遺址時,我不禁被城墻和門樓的宏偉所震撼。據史書記載,唐朝與安史之亂期間,潼關經歷了長達七年的激戰(zhàn),城墻上仍可見到明顯的戰(zhàn)爭痕跡。這些戰(zhàn)爭痕跡深刻地提醒著我們古代戰(zhàn)爭的慘烈和蹂躪,更增添了潼關的歷史韻味。然而,與這些戰(zhàn)爭痕跡相映成趣的是,古城內部的布局卻展現了古人智慧的結晶。比如,古人巧妙地設置了迷宮布局,令攻城的敵軍迷失方向;另外,潼關古城遺址內的文化石刻和古代石雕也彰顯了古人對藝術的熱忱和對文明的追求。
    第三段:古跡所傳遞的文化瑰寶。
    潼關古城內有一處歷史古跡尤為引人注目,那就是范仲淹故居。范仲淹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岳陽樓記”和“黃粱夢”等作品家喻戶曉。范仲淹故居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瑰寶之稱。在參觀過程中,我走進了故居的大堂、書齋,仿佛歷史與現實交匯,感受到了范仲淹為國家憂患的壯志凌云和文人的閑適安逸。
    站在潼關古城遺址之上,我不禁醉心于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胸懷。潼關古城見證了無數英勇頑強的戰(zhàn)士與智者的青春與汗水,使我深感敬佩。正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言:“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古人留下的智慧和奮斗精神,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更要對歷史保持敬畏之心,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努力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第五段:結語。
    在這次潼關之行中,我不僅領略到了潼關的眾多歷史遺跡和邊關風情,更汲取到了珍貴的心得體會。潼關古城的滄桑歷史與文明交融,范仲淹故居的文化瑰寶,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潼關的歷史與文化將成為我堅定信念、奮發(fā)向前的動力源泉。愿潼關的歷史長存,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懷揣著對歷史的尊重與追求,珍視當下,為未來努力奮斗。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五
    詩詞教學向來覺得是難題,其中最難的是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意境。這次的《詩詞曲五首》里,上的最成功的應屬《山坡羊·潼關懷古》這一首元曲。一般以往教這首詩都是屬于應付式的,讓學生記住名句就算了,而這次用了一次在外聽課的思路去上,收獲甚多。課堂中,開始提出的是字詞學習,學生很容易接受,我列出了四個詞“山河表里、躊躇、宮闕、苦”然后在對這個四個詞的背后的含義進行挖掘,逐漸深入到課文的思想情感。
    通過“山河表里”讓學生了解潼關的地理位置,并利用漫畫的形式,讓學生理解作者所用“聚”“怒”的表達效果,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興趣很高,因為簡筆漫畫的形式他們覺得很新奇,又在學生的理解中不斷改進,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然后介入資料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寫出其作為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意義?!皩m闕”一詞很簡單,但如果介入當年秦朝當年建造“咸陽宮”時所需時間,這一詞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百姓的艱辛,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是一個問題——“假如讓你們去修建‘咸陽宮’你去不去?需要多少年建?”,學生紛紛猜測“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都有,這時我說“我給大家講一組數據。當初修建咸陽宮,秦始皇動用了40、50萬人,經歷了幾年才蓋好。
    你們全班才50個同學,是他們的萬分之一,他們用了幾年才完成,你們大概要幾萬年吧。如果你們能活到現在,做了多年,我想咸陽宮的地基說不定還打好呢?!比缓笱a充“咸陽宮,幾十萬人花了幾年時間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不久漢朝開始了,又建了宮殿,然后又變成了土。就這樣宮闕毀了又毀,百姓建了又建?!睂W生在笑過之后陷入了沉思?!败P躇”詞介入了幾位詩人在描寫離開國都時的惆悵,寫出詩人為何“望西都,意躊躇”,張養(yǎng)浩不僅為宮闕成土而傷心,還為百姓心血白費而傷心,還為百姓即將重修宮闕的痛苦而傷心。
    在賞析文章中心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時我用了兩個句子作比較,“興,百姓福;亡,百姓苦?!保芭d,也任他;亡,也任他?!蓖怀鰪堭B(yǎng)浩為百姓疾苦而憂慮,敏銳地指出朝代更替,最苦的都是百姓。通過幾個詞語,既生動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深入探討文字背后的意義,并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直指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百姓疾苦及其根源,真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六
    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在欣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聽的那首歌嗎?這其實是明代的楊慎寫的一首詠史詞。我們再來聽一遍吧。每次聽這歌總覺得它充滿了一種歷史滄桑之感,在滄桑中又透出幾許人生空幻的色彩。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但唯有青山與夕陽是不會改變,亙古悠長的。那白發(fā)漁樵才是世外高人,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那份寧靜與淡泊。那份曠達與超脫正是出于對歷史與人生的大徹大悟的理解。
    這就是詠史懷古詩,讀這樣的詩能讓我們忘記生活中種種的煩惱,能讓我們的心胸頓生開闊。楊慎這首詞可以算是詠史懷古詩中的上乘之作。在楊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種文體,那就是散曲。嘆世、懷古是散曲的流行題材,其中也有許多佳作,最為杰出的是張養(yǎng)浩所作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欣賞這首名曲。
    1、學生聽課文錄音,模仿朗讀。
    2、我們知道詩歌的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音韻美、語言美、意境美。剛才我們已經通過聽配樂朗讀與自己朗讀初步體味了音韻美,接下來我們再來休味這首曲子的語言美與意境美。用什么方法來體味呢?(品味詩中凝練的詞,聯想與想象)。
    3、學生自由朗讀點評這首詩。
    4、班內交流。
    5、教師簡評。
    這首曲子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抒懷,再議論全曲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山河表里潼關路”一句,暗示潼關的險峻,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巴鞫?,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拔鞫肌奔撮L安,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zhàn)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層(最后兩句).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6)。
    (9)。
    附資料:
    當此美景,二人縱有百般贊美之意,卻也不知說甚么話好,只是手攜著手,并肩坐在石上,胸中一片明凈,再無別念,看了半晌,忽聽得彩虹后傳出一陣歌聲。
    只聽他唱的是個“山坡羊”的曲兒:
    “城池俱壞,英雄安在?云龍幾度相交代?想興衰,苦為懷。唐家才起隋家敗,世態(tài)有如云變改。疾,也是天地差!遲,也是天地差!”那“山坡羊”小曲于宋末流傳民間,到處皆唱,調子雖一,曲詞卻隨人而作,何止千百?惟語句大都俚俗。黃蓉聽得這首曲子感慨世事興衰,大有深意,心下暗暗喝彩。只見唱曲之人從彩虹后轉了出來,左手提著一捆松柴,右手握著一柄斧頭,原來是個樵夫。黃蓉立時想起瑛姑柬帖中所云:“若言求醫(yī),更犯大忌,未登其堂,已先遭漁樵耕讀之毒手矣?!碑敃r不明“漁樵耕讀”四字說的是甚么,現下想來,捉金娃娃的是個漁人,此處又見樵子,那么漁樵耕讀想來必是段皇爺手下的四個弟子或親信了,不禁暗暗發(fā)愁:“闖過那漁人一關已是好不容易。這樵子歌聲不俗,瞧來決非易與。那耕讀二人,又不知是何等人物?”只聽那樵子又唱道:“天津橋上,憑欄遙望,舂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云臺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他慢慢走近,隨意向靖、蓉二人望了一眼,宛如不見,提起斧頭便在山邊砍柴。黃蓉見他容色豪壯,神態(tài)虎虎,舉手邁足間似是大將軍有八面威風。若非身穿粗布衣裳而在這山林間樵柴,必當他是個叱咤風云的統(tǒng)兵將帥,心中一動:“師父說南帝段皇爺是云南大理國的皇帝,這樵子莫非是他朝中猛將?只是他歌中詞語,卻何以這般意氣蕭索?”又聽他唱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聽到最后兩句,黃蓉想起父親常道:“甚么皇帝將相,都是害民惡物,改朝換姓,就只苦了百姓!”不禁喝了聲彩:“好曲兒!”那樵子轉過身來,把斧頭往腰間一插,問過:“好?好在哪里?”黃蓉欲待相答,忽想:“他愛唱曲,我也來唱個,‘山坡羊’答他?!碑斚挛⑽⒁恍?,低頭唱道:
    “青山相待,白云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柯飭纹耙鄻吩?。貧,氣不改!達,志不改!”她料定這樵子是個隨南帝歸隱的將軍,昔日必曾手綰兵符,顯赫一時,是以她唱的這首曲中極贊糞土功名、山林野居之樂,其實她雖然聰明伶俐,畢竟不是文人學士,能在片刻之間便作了這樣一首好曲子出來。她在桃花島上時曾聽父親唱過此曲,這時但將最后兩句改了幾個字,以推崇這樵子當年富貴時的功業(yè)。
    江山如畫,茅檐低凹。妻蠶女織兒耕稼。務桑麻,捕魚是,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山坡羊:中呂宮的一個常用曲調。
    三國鼎分牛繼馬:三國鼎分,指東漢王朝覆滅后出現魏蜀吳三國分立的局面。牛繼馬,指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覆滅后,在南方建立東晉王朝的元帝是他母親私通牛姓的小吏生的。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驪山: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是秦國經營宮殿的重點。杜牧《阿房宮賦》:“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秦宮殿名?!度o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菸耐踉鞂m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guī)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焙髞眄椨鹨魍老剃枺盁貙m室,火三月不滅”。見《見記·項羽本楊》。故曰:“阿房一炬”。
    縈紆(yu):形容水盤旋地緩慢地流著。
    列國:各國,即周、齊、秦、漢、楚等國。周都鎬京,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齊、秦爭霹,楚、漢相爭,均在這個地區(qū)。
    驪山橫岫,渭水環(huán)秀,山河百二還如舊。狐兔悲,草木秋,秦宮隋苑徒遺臭,唐闕漢陵何處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岫(xiu):峰巒。
    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它環(huán)繞著長安,非常秀麗。
    山河百二:喻形勢非常險要?!妒酚洝じ咦姹炯o》:“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蘇林注:“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BR>    狐免悲:言古都已經荒涼,到處是狐蹤免穴。
    臨江仙。
    (1)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2)。一壺渚灑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1)楊慎作有廿一史彈詞,清張三豐注。以正史所記的事跡為題材,用淺盡文言寫成。這首詞即廿一史彈詞中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
    (2)漁樵:漁翁、樵夫。
    宣揚歷史空無、冷眼觀世的思想。在古典詩歌中,此類作品很多,元代散曲尤甚。這首詞被引作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影響很大。
    2、教師簡評。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笔侨?,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與陳草庵《山坡羊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迸c《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迸c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迸c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并無多大區(qū)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tài)度。正因為最后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七
    《青蛙觀?!愤@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第一范文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yǎng)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白髡咝赜芯?,入境始與親?!币虼恕叭刖澄蚯椤笔俏沂冀K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在體育老師的配合下設計了“青蛙跳”的體育活動,讓學生跳學校那棟五層教學樓的臺階。學生當時跳完以后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氣,還有的在三樓就停下來跳不動了。看的出來學生對此感受是深刻的。這樣,上課時學生都會聯系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學生們有的說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有的說想吐,還有的說腳好痛好酸??梢姡瑢W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帶著頭飾表演課文描敘的情景:松鼠(老師)帶著青蛙(學生)來到了山腳下,不畏辛苦地一級一級地登上山頂,最后終于看到了大海。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著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讀了課文后進行的,屬鞏固性的實踐活動。表演后,伴隨著熱烈的情緒,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也體會出登上山頂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走,這樣才能成功。
    3、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jié)課,我運用了掛圖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當時學生看的時候眼睛睜大了,還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一聲聲贊嘆,看完后讓他們談一談感覺,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欲望,還爭相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來,低年級學生,不僅眼里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八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yǎng)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張養(yǎng)浩,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yǎng)浩傳》)。《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養(yǎng)關中的途中。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十九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yǎng)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后任堂邑縣尹、監(jiān)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于濟南云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
    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tǒng)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云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zhí)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潼關懷古教學設計篇二十
    1.能熟練理解和背默詩歌。
    2.了解元曲、小令這種藝術形式,了解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概括詩歌大意。
    3.學習并運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鑒賞元曲。
    朗讀、背誦古代詩文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學積累,請你用心背誦這首小令,并且工整地默寫下來。
    了解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文章內容和情感。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散曲,兩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兩類。小令是單個的曲子,跟現代的歌詞大致相近,是按曲調創(chuàng)作的,每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
    張養(yǎng)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張養(yǎng)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yǎng)浩傳》)?!渡狡卵颉やP懷古》便寫于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小令既有寫景描繪潼關的地勢險要,又有懷古敘事讓人意躊躇,最后又有抒情表達作者的控訴和同情,所以,學習這首古典詩歌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
    1.中國古典詩詞意蘊豐富,字字珠璣,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峰巒如聚”,群山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一個“聚”字,既寫出了潼關被群山包圍的險要地勢,又賦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們守衛(wèi)著潼關。或:“波濤如怒”,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fā)怒,一個“怒”字,既寫出了黃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關處于黃河之邊的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