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編寫的一種指導教學的書面計劃。教案中的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小編整理了一些編寫教案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思路,供大家參考修正。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一
1、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
2、在集體的情境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在活動中明白算理。
:1-10數學卡片、算式卡片、頭飾。
:情境活動教學。
今天,動物園來了很多小客人,他們都想找一個好朋友,可是卻沒能找到。讓我們班這些聰明的小朋友們一起來幫忙找一找。
分給10個人動物頭飾,一張數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須是兩個數合起來組成10。
2、邊唱《找朋友》邊做。
3、匯報: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軍叔叔想考考我們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領。
看第2題,明確題意。
獨立完成,校對。
1、整體估計是黑棋子多,還是白棋子多。
2、數一數每種棋子的數量。
3、進行比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練習,校對。
1、看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小組交流。
老師看時間,要求在2分時間內完成。
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
1、分小組模擬比賽。2、小結評議。
理解8的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二
1、 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初步的解決總是的能力。
3、 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寫出兩個減法算式。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投影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 出示圖畫,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條小河,小河里有許多鵝在嬉戲,河難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樹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鵝兒在休息,草地上還盛開著一些美麗的野花。在一棵大樹上停著許多小鳥,天空中飛來了一些小鳥,春天的田野真美麗!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
3、交流。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說說你能題出什么問題?
(2)解決問題。(同桌討論)
(3)完成書上的填空題。
2、指導第2題。
(1) 指導學生理解題意。
(2) 學生獨立完成 。
3、指導第3題。
(1)觀察圖,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換一個數,說一說。
(3)交流(合理就應鼓勵)
四、總結:你學會了什么?怎樣學會的?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三
1、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在實際中應用理解。
2、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3、組織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4、進行環(huán)保教育。
重點讓學生感受計算的多樣化。
情境圖及一些實際數學問題的用品。
圖和環(huán)保教育相結合,讓學生生活經驗與情境相映合,并從中產生數學問題。(積木型板圖)。
1、樹林中有20棵小樹,分兩排種植,可是過不了多久一些小樹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說怎么辦?(一些為幾棵樹發(fā)問,一些為小樹的死著急)。
在眾多連續(xù)情境的.呈現(xiàn)下,學生情感與小樹產生關系,達到環(huán)保教育這一目的,又引導學生去研究所產生問題。
8+68+85+8。
這些在情況設計下,產生了這些算式,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1、8+6=14怎么來?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見8就減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誰算得快。(說一道,算一道,并說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1、p103獨立完成思考,解決問題。
題2組織學生交流圖意和算法。
題3先說一說計算方法,再進行計算,也可以先計算,再說一說方法。
2、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蘊含的數學問題。
種樹問題游戲問題銀行問題。
選一些挑戰(zhàn)性問題大家進行討論,并加以解決,使之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lián)系。
3、課外作業(yè)。
7+6+5+。
有什么辦法計算更快。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四
1、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幾何體,并能結合學生生活積累,增強學生對幾何體的感性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認識。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如何在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空間觀念,并認識基本幾何體。
一套供分類的物體,教師有四個幾何體模型。
小組合作討論。
教學時首先用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結合生活實際,記憶一些問題方法,為教學問題鋪路。
老師要在班中找一個人,怎么辦?
1、討論一:找怎么樣的人?(女七歲長頭發(fā)愛看書紅姓?)。
2、討論二:怎么找人?(按規(guī)則找人)。
給物體分類。(黑板上出示各種形狀的物體)并出示課題。
先在小組內討論,再按照討論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體。學生分類(允許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類,也可以是3類或2類,學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們來認識這些比較規(guī)則的物體。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長長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讓學生猜一猜,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從桌面上舉起來。學生找到后,教師出示長方體。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個物體,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給它起什么名兒?在小組中討論。學生討論正方體的特點并反饋。
(2)舉起正方體,它的形狀和長方體是不是一樣?哪里不一樣?找出來,再給它起一個名字。學生討論正方體的特點并反饋。
(3)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qū)分。
演示:長方體割正方體割長方體(6個面)。
2、認識圓柱和球。
(1)同桌互玩兩種物體,讓學生在玩玩想想中區(qū)分圓柱和球,兩生扮演小老師,按研究結果,上來介紹圓柱的形狀特點。(先在小組里互說,再請代表在班里說。)小朋友在小組里交流學習并反饋。
(2)判斷下列物體哪些是圓柱和球體。
3、小結。
今天我們初學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再把它們的名字讀一遍,師生圖名物三者分辨。說說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球?學生討論并反饋。
4、找朋友。
每組拿兩件你最喜歡的物體,和講臺上形狀相同物體放在一起,請兩個同學做觀察,誰找錯誰幫他。
5、p64把今天認識的幾種物體認一認,讀一讀。
1、做課本上練習。
2、猜一猜,擊鼓傳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說形狀,其余傳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狀摸)。
3、小小設計師:讓學生用各種形狀搭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
給每人幾個名稱標簽,自己去貼,明天匯報。
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五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讀、寫11-20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
2、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填寫算式。
3、在教學中滲透數的順序,并進行社會秩序教育。
4、學會與人合作,體會計算的多樣化,發(fā)展學生思維。
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
初步建立數的概念。
每組一個數位計數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問題,用多種游戲,把抽象的數位具體化。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尋找關鍵問題。
1、數學課研究數學問題,一些小棒會有什么數學問題。
(每張桌子發(fā)40-50根小棒,玩小棒時間為3-5分鐘)。
2、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學問題。
(目的.:練習20以內數的順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發(fā)現(xiàn)十根捆一捆)。
3、游戲,看誰的手小巧。
老師報數,學生用棒子表示,討論:快的同學的訣竅。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進行游戲,讓學生習慣中把1捆當作10根用。
4、完成:
()個一()個十。
試一試,在計數器拔出10。
個位只有幾顆珠子,怎么辦?(10個一是1個10)。
在個位拔上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也表示10個一。
二、自主合作,解決數位順序。
在解決了10是1個十也是10個一后,還能過度試一試在計數器上表示。接下來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數位,組成和算式結合,理解11-20各數。
1、11-20各數在計數器上怎么表示呢?
問題提出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加以解決,并結合p68的圖示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實現(xiàn)生生互動。
(這兒注意11-20的表達多樣,只要求至少一樣,方法選擇,方法應用應由學生通過自主交流來確定。)。
2、
1個十,1個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沒有變,個位由0變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數位可重點檢查。
(20的數位可由10-20,也可19-20來描述。)。
4、小結,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數位不一樣,數也不一樣,十位上1表示1個十,個位上1表示1個一。
5、練習(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實踐應用,實現(xiàn)知識延伸。
1、尋找粗心丟失的數。
游戲報數。(報數時丟一些中間數)。
2、開火車順數。
游戲:數數(順數和倒數)。
3、拔珠游戲(師生――生生)。
報數13,拔13并寫出13,同時說13的含義,還可畫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課外實踐,拓展知識應用。
1、完成10-20各數數位圖及小棒圖。
2、和父母互說10-20各數組成。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六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
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
主題圖、有關學具、剪刀
參與性學習
一、導入
二、新課教學:出示主題圖。
1、仔細看圖,說說圖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鳥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鳥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鳥的xx面。
3、指名說,評議。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填一填,說一說。
(1)仔細觀察圖。
(2)報名說。
2、把6寫在上一行,把9寫在下一行。
讓學生說了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3、說一說。
仔細看圖,同桌討論,報名匯報。
4、請你分房子。
(1)自己動手剪貼動物。
(2)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
5、獨立完成思考推理題。評析、校對。
四、小結。
本節(jié)課你又學會了什么?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七
1.發(fā)展幼兒的平衡、鉆爬、攀登能力,提高靈敏性、協(xié)調性。
2.培養(yǎng)幼兒勇敢、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和主動參與鍛煉的意識。
活動準備。
1.音樂:路上小心。
2.平衡木4,海棉墊2塊、塑料弧形積木8個。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
在音樂伴奏下師生一起做熱身操。
二、介紹活動器材。
教師提問幼兒:平衡木可以干什么用?
(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說出各種用途。)。
教師:今天我們就用平衡木做各種有趣的活動好不好?
(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三、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平衡木的各種玩法,并及時請幼兒示范有創(chuàng)意的玩法。
四、帶領幼兒進行各種鉆爬游戲。
1.爬過”地道。
平衡木橫向間隔2米左右擺成一排,從平衡木下爬過。
2.爬過“暗道”
將平衡木并攏,從平衡木下爬過。
3.開“火車”
將平衡木橫向間隔0.5米左右擺成一排,請幼兒肩搭肩從平衡木上迂回走過。
讓幼兒自我選擇從縱向放置的一個平衡木、兩個并排的平衡木、兩個并排但左右分開的。
平衡木上用各種方法走過“橋”。
然后從一旁的塑料弧形積木拼成的“彎曲橋”上走回來。
5.將兩個平衡木排放在一起,讓幼兒走過橋,從橋上跳下。
然后從塑料弧形積木拼成的”彎曲橋“上走回來。
6.教師將幼兒集中起來,示范從橋上往下跳的正確姿勢,講解方法和要領:
屈膝擺臂向上跳,前腳掌著地,屈膝緩沖,身體下蹲。然后幼兒繼續(xù)練習。
7.將三個平衡木排起來并鋪好海棉墊,讓幼兒自己爬上平衡木走過“橋”并從“橋”上跳到墊子上。
然后從一旁的塑料弧形積木拼成的“起伏橋”上走回來。
8.視幼兒情況逐漸增加“橋”的高度,鼓勵幼兒嘗試從橋上走過并跳下。
五、活動結束。
1.教師對幼兒的表現(xiàn)作積極的評價,表揚幼兒的勇敢精神和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
2.在音樂伴奏下跟老師做放松操。
快樂游戲課后反思。
上周,園名師組調研我們大班教研組,半日的調研,細致的剖析,全面的觀察,深入的反思,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收獲不少。
在這次調研中,我執(zhí)教了一堂健康活動《一棒接一棒》。
每一次都恐于健康活動時孩子的收放,但我這次還是下定決心來嘗試。因為我對《一棒接一棒》這個活動內容認真分析后,覺得挺有意思,孩子們應該喜歡,應該能吸引他們。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小棒,引起他們的興趣。并以學本領、練本領來激發(fā)他們,樹立信心,接著以檢查本領學得如何來進行小棒操。孩子們都以非常認真、投入的表情與動作向我匯報:老師,看我的.本領學得多棒!
接著,我宣布本領練得非常不錯,可以先進行幾個方式的傳棒游戲。傳棒游戲一——前后傳棒;傳棒游戲二——左右傳棒;傳棒游戲三——上下傳棒。游戲中,我比較注重孩子們游戲規(guī)則的養(yǎng)成與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的萌發(fā)。把掌聲送給獲勝隊的同時也不忘給其他隊加油樹信心。
最后,進行的是傳棒接力賽。要求孩子們穿過小樹林,走過獨木橋,跨過小水溝,把棒傳給下一個小朋友,以此類推,看那一隊勝利。比賽前清點人數是比賽規(guī)則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兩隊相同的人數是比賽的前提,在孩子們的公正下,發(fā)現(xiàn)黃隊果真少了一位小朋友,怎么辦呢?最后一致認同,讓李老師參加黃隊的比賽。其實,比賽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懂了,會了,發(fā)展了,快樂了。
這種健康游戲活動我很喜歡,相信孩子們也是。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八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fā)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guī)律。
(3)交流規(guī)律。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九
1、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初步的解決總是的能力。
3、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寫出兩個減法算式。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投影。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圖畫,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條小河,小河里有許多鵝在嬉戲,河難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樹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鵝兒在休息,草地上還盛開著一些美麗的野花。在一棵大樹上停著許多小鳥,天空中飛來了一些小鳥,春天的田野真美麗!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
3、交流。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說說你能題出什么問題?
(2)解決問題。(同桌討論)。
(3)完成書上的填空題。
2、指導第2題。
(1)指導學生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完成。
3、指導第3題。
(1)觀察圖,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換一個數,說一說。
(3)交流(合理就應鼓勵)。
四、總結:你學會了什么?怎樣學會的?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fā)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三、鞏固知識。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guī)律。
(3)交流規(guī)律。
四、總結。
五、板書:
飛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一
1、通過整理與復習,進一步鞏固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思考過程。并能正確計算加減法。
2、發(fā)現(xiàn)算式間的規(guī)律。
1、(1)出示一些寫有進位加法的卡片,貼在黑板。
(2)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組討論)
(3)小組代表發(fā)言。
(4)師小結。
2、出示加法表。
(1)、填寫加法表。
(2)、觀察加法表,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在小組內交流。
(3)、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寫有退位減法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2)討論: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減法表。
(1)填寫減法表。
(2)觀察減法表,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在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圖理解題意。
2、用書上的句式說一說。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二
1、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2、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確定好的標準進行分類。
學習用具,幾何圖形。
情境活動參與教學。
一、活動導入。
1、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
組織討論:說一說是怎樣整理的,
2、讓學生看一看教科書的圖。
說一說這兩個小朋友怎樣整理的。
3、小結:
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是一樣的,在不同標準下呈現(xiàn)多樣性。
二、練一練。
1、分一分,說一說。
(1)怎么分?說標準。
可以按年齡分類,按性別分類。
(2)圖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顏色分類,按樣式分類,按樣式和顏色分類。
(3)圖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機動車和非動車兩類:大車、小車、自行車三類,按分配個數分成三類。
2、看一看,可以怎樣分。
(1)圖上畫著什么,可以怎么分。
(2)匯報,交流:可以按大小分類,按形狀分類。
3、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
看圖,可以怎樣分。
按大小分類,按顏色分類,按用途分類。
三、小結,實踐。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實踐活動。
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
五位置與順序。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三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產生的條件;
(3)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4)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定量)。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習,培養(yǎng)分析、推理能力。
3.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運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體,研究物體下落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掌握自由落體的速度和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自由落體的特征是初速度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體的加速度為自由落體加速度g)。
2.難點是演示實驗的技巧及規(guī)律的得出,介紹伽利略的實驗驗證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
1.自由落體演示儀及附件,計算器。
2.硬幣(一元)兩枚,薄紙袋(恰好可裝下硬幣),抽氣機,牛頓管。
3.投影儀、投影片、彩筆。
四、主要教學過程。
文件大?。?3k文件格式:doc下載地址:擊本地免費下載地址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四
教
學
策
略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從人們旅游觀光時使用照相機拍攝留念,提出問題:照相機是怎樣把人的影像留下來的?從而引入新課。
1
.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
目的:研究物體放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在凸透鏡鏡中成像規(guī)律。
實驗方法:
實驗結論:
(
1
)當。
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異側。
(
2
)當蠟燭。
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教師總結:
第一節(jié)什么是力(l課時)。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三)教學過程。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xiàn)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fā)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xiàn))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fā)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fā)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xiàn)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qū)別。
(引導學生答:二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F(xiàn)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學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xiàn)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l)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
汽車關閉了發(fā)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梢娏梢允刮矬w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嫩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fā)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2。
(四)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一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歲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
(1)“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五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常識性介紹鐵生銹的原因和防銹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對學生進行受國主義教育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教育。
鐵的化學性質。
講授與實驗、討論相結合。
儀器:試管、鑷子。
藥品:新鐵釘、鐵粉、細鐵絲、薄鐵片、鋅粒、鎂條、銅片、稀硫酸、稀鹽酸、硫酸銅溶液。
其它:投影儀、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鐵生銹的三個實驗。
1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踐、進行識記。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鋼鐵發(fā)展簡史引入課題。
閱讀課本117~118頁。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新的細鐵絲、薄鐵片的樣品。
鐵的密度、熔點、沸點。
一、鐵的物理性質。
觀察:純鐵的顏色、光澤、狀態(tài)、硬度、思考、鐵的延性、展性及導電、導熱性、學習鐵的物理性質。
通過對鐵的實驗觀察,了解鐵的物理性質。
課堂練習一(見附1)。
指導學生做練習。
做練習一。
鞏固鐵的物理性質的知識。
在已學過的知識中,哪些涉及了鐵的化學性質?
上述瓜的條件、實驗現(xiàn)象、注意事項、化學方程式。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六
第一節(jié)什么是力(l課時)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三)教學過程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xiàn)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fā)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xiàn))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fā)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fā)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xiàn)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qū)別。
(引導學生答:二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xiàn)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學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xiàn)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l)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
汽車關閉了發(fā)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嫩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fā)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 、 2 。
(四)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一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歲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
(1)“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七
教學要求:
1.通讀課文,認識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能用其他小動物仿照課文段落結構說一段話,并且說說自己是怎么學會本領的。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借助拼音,讀同課文,認讀生字。
2.利用多方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3.全文,啟發(fā)教育學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森林里舉行了動物運動會,看!都來了哪些動物???(小貓、小猴、小鷹……)。
2.有這么多小選手!經過激烈的比賽,小猴、小鴨、小鷹分別奪得了爬樹、游泳、飛翔三個項目的冠軍,你佩服它們嗎?(佩服)。
3.你想知道它們是怎樣練就這一身好本領的嗎?(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一課。
4.老師手勢,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請同學們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課文讀通,讀的時候把生字多讀幾次。
2.先讀完的小朋友老師獎勵你們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讀生字寶寶。
3.讓我們請小朋友來當小老師,教教大家讀生字。
(自自字自己)。
4.老師現(xiàn)在提高要求,把生字的拼音蓋住,我們再來看看小組學得怎么樣?小火車開起來!(生:一開開到我這來?。┙處煶鍪旧w住拼音的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剛才我們會認生字也會讀課文了,老師再來檢查一下大家,課文讀得怎么樣?
2.請小朋友快速的讀課文,邊讀邊想,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呀?:
3.生讀完,教師指名反饋,板書。
小猴。
小鴨。
小鷹。
師:那么你能用懇求的語氣來讀讀小猴說的話嗎?
那么誰能讀讀第一自然段,把小猴的缺乏自信和媽媽鼓勵的語氣讀出來。
5.指名反饋,學生感情朗讀,教師板書。
爬樹。
游泳。
飛翔。
6.猴媽媽、鴨媽媽、鷹媽媽為什么這樣做呢?
8.生回答,教師問:你是從書中什么地方知道的,請你讀聽一聽。(教師相機板書)。
學會爬樹。
學會游泳。
學會飛翔。
9.對呀,小猴、小鴨、小鷹學會爬樹、游泳、飛翔,你知道為什么它們能夠學會這些生活的本領的嗎?師:這都是與媽媽的鼓勵,自己的努力分不開的。
10.讓我們在來讀讀這課文,感受媽媽們對寶寶們的愛。(齊讀課文)。
四.課文擴展。
1.老師黑板上面還有許多的小動物,你能按照課文的樣子也來編一個小故事嗎?出示模版。(生利用模版給黑板上的小動物編故事)。
2.同學們說得真好,在平時的生活中你自己會干什么?是怎么學會的呢?請同學們先在同桌間說一說。
3.教師指名起來說,并啟發(fā)教育學生:
對啊,我們從小學要學會獨立。
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長大以后才能象課文中的小動物一樣擁有好本領。
4.師:最后讓我們再把課文齊讀一遍。
五.指導教學會寫的生字。
教師板書:
小猴學會爬樹。
小鴨學會游泳。
小鷹學會飛翔。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八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教育:結合一氧化碳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邊講邊實驗。
儀器;燒杯、尖嘴玻璃導管、硬質玻璃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鐵架臺、酒精燈、試管。藥品;氧化銅、一氧化碳氣體(貯氣瓶中貯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燒可以生成兩種氧化物—co和co2,本節(jié)主要學習co的性質。
從貯氣瓶中排出一瓶co氣體。(集氣瓶倒置)。
回憶觀察引出本節(jié)主題。
1。通過觀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回答后給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結合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煤氣中毒事件,說明co有什么氣味?
講述:co無色、無氣味,不易被人察覺,所以易發(fā)生煤氣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氣熱器時應注意空氣流通,防止煤氣中毒。
觀察并回答:
co是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結合實際回答:
分析后得出結論:co無氣味。
思考、理解。
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yǎng)。
進行有關環(huán)保和安全教育。
將一盆水放在煤爐上能否防止煤氣中毒?為什么?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物理性質。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結合生活實驗分析。回答不能,因為co難溶于水。歸納小結:
co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嗅、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課堂練習一(見附1)指導學生完成。
邊小結物性邊完成。
及時落實及學知識達到承上啟下作用。
說明:上面所說的煤氣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這是它的化學性質。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為什么會發(fā)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99co的毒性記錄:學生閱讀課文并理解:
co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比o2強,使之喪失載氧能力,造成人體缺氧。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1。煤爐或煤氣燃燒時火餡的顏色是怎樣的?(說明煤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現(xiàn)象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指導學生完成co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檢驗co燃燒產物?
co的可燃性及產物的檢驗(課本p。97實驗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回憶并回答:
co燃燒時發(fā)出藍色火焰。
完成化學方程式:
可燃性。
討論并回答:
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是co2。
觀察、驗證實驗現(xiàn)象。
結合實際學習。
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
完成化學議程式的能力。
鞏固co2的檢驗方法。
鞏固所學知識。
根據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析,co。
可以從o2繼續(xù)得到氧變成co2。
標出反應前、后碳元素的化合價,并進行分析。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
co能否從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質中奪取氧,生成co2呢?
co還原cuo。
(課本p。98實驗5—11)。
思考。
通過設問,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
實驗裝置圖及討論題討論題:
加熱前為什么選通一會兒co氣體?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什么?
試管上尖嘴處排出的主要氣體是什么?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思考并完成討論題結合h2的驗純,對比回答。黑色固體逐漸變成紅色。多余co氣體,散逸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人中毒,應將它點燃。
復習有關可燃性氣體燃燒實驗注意事項。
應用co的可燃性解決實際問題。
co燃燒時放出熱量,可以利用它作為co與cuo反應的熱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圖。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達到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
領悟co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
結合co的性質,滲透對事物的認識要"一分為二",不可絕對化的思想。
co為什么能還原氧化銅?說明co有什么性質?
2。還原性。
討論并回答:
co可以繼續(xù)得氧變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還原成cu。說明co具有還原性。
完成現(xiàn)象到本質的分析。
課堂練習二(見附2)指導學生完成。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性質。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完成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氣體,溶于水,密度比空氣。
2。下列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同的一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為它。
無色、無氣味(b)密度比空氣?。╟)難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課堂練習二。
4.一氧化碳燃燒時發(fā)出色火焰,同時,一氧化碳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根據一氧化碳的這一性質,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說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該反應中做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6.下列氣體中有劇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質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蠟(蠟燭的主要成分)(d)氫氣。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無無難略小2。b3。c。
4。藍放出熱量5。還原還原6。c7。b。
附4:隨堂檢測。
co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是。
黃色(b)藍色(c)紫色(d)淡藍色。
2。下列氣體中,難溶于水的一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鑒別h2和co的是根據它們的。
密度(b)溶解性(c)還原性(d)燃燒后的產物。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一
1、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
2、在集體的情境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在活動中明白算理。
:1-10數學卡片、算式卡片、頭飾。
:情境活動教學。
今天,動物園來了很多小客人,他們都想找一個好朋友,可是卻沒能找到。讓我們班這些聰明的小朋友們一起來幫忙找一找。
分給10個人動物頭飾,一張數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須是兩個數合起來組成10。
2、邊唱《找朋友》邊做。
3、匯報: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軍叔叔想考考我們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領。
看第2題,明確題意。
獨立完成,校對。
1、整體估計是黑棋子多,還是白棋子多。
2、數一數每種棋子的數量。
3、進行比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練習,校對。
1、看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小組交流。
老師看時間,要求在2分時間內完成。
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
1、分小組模擬比賽。2、小結評議。
理解8的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二
1、 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初步的解決總是的能力。
3、 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寫出兩個減法算式。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投影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 出示圖畫,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條小河,小河里有許多鵝在嬉戲,河難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樹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鵝兒在休息,草地上還盛開著一些美麗的野花。在一棵大樹上停著許多小鳥,天空中飛來了一些小鳥,春天的田野真美麗!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
3、交流。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說說你能題出什么問題?
(2)解決問題。(同桌討論)
(3)完成書上的填空題。
2、指導第2題。
(1) 指導學生理解題意。
(2) 學生獨立完成 。
3、指導第3題。
(1)觀察圖,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換一個數,說一說。
(3)交流(合理就應鼓勵)
四、總結:你學會了什么?怎樣學會的?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三
1、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在實際中應用理解。
2、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3、組織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4、進行環(huán)保教育。
重點讓學生感受計算的多樣化。
情境圖及一些實際數學問題的用品。
圖和環(huán)保教育相結合,讓學生生活經驗與情境相映合,并從中產生數學問題。(積木型板圖)。
1、樹林中有20棵小樹,分兩排種植,可是過不了多久一些小樹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說怎么辦?(一些為幾棵樹發(fā)問,一些為小樹的死著急)。
在眾多連續(xù)情境的.呈現(xiàn)下,學生情感與小樹產生關系,達到環(huán)保教育這一目的,又引導學生去研究所產生問題。
8+68+85+8。
這些在情況設計下,產生了這些算式,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1、8+6=14怎么來?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見8就減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誰算得快。(說一道,算一道,并說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1、p103獨立完成思考,解決問題。
題2組織學生交流圖意和算法。
題3先說一說計算方法,再進行計算,也可以先計算,再說一說方法。
2、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蘊含的數學問題。
種樹問題游戲問題銀行問題。
選一些挑戰(zhàn)性問題大家進行討論,并加以解決,使之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lián)系。
3、課外作業(yè)。
7+6+5+。
有什么辦法計算更快。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四
1、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幾何體,并能結合學生生活積累,增強學生對幾何體的感性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認識。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如何在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空間觀念,并認識基本幾何體。
一套供分類的物體,教師有四個幾何體模型。
小組合作討論。
教學時首先用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結合生活實際,記憶一些問題方法,為教學問題鋪路。
老師要在班中找一個人,怎么辦?
1、討論一:找怎么樣的人?(女七歲長頭發(fā)愛看書紅姓?)。
2、討論二:怎么找人?(按規(guī)則找人)。
給物體分類。(黑板上出示各種形狀的物體)并出示課題。
先在小組內討論,再按照討論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體。學生分類(允許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類,也可以是3類或2類,學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們來認識這些比較規(guī)則的物體。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長長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讓學生猜一猜,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從桌面上舉起來。學生找到后,教師出示長方體。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個物體,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給它起什么名兒?在小組中討論。學生討論正方體的特點并反饋。
(2)舉起正方體,它的形狀和長方體是不是一樣?哪里不一樣?找出來,再給它起一個名字。學生討論正方體的特點并反饋。
(3)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qū)分。
演示:長方體割正方體割長方體(6個面)。
2、認識圓柱和球。
(1)同桌互玩兩種物體,讓學生在玩玩想想中區(qū)分圓柱和球,兩生扮演小老師,按研究結果,上來介紹圓柱的形狀特點。(先在小組里互說,再請代表在班里說。)小朋友在小組里交流學習并反饋。
(2)判斷下列物體哪些是圓柱和球體。
3、小結。
今天我們初學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再把它們的名字讀一遍,師生圖名物三者分辨。說說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球?學生討論并反饋。
4、找朋友。
每組拿兩件你最喜歡的物體,和講臺上形狀相同物體放在一起,請兩個同學做觀察,誰找錯誰幫他。
5、p64把今天認識的幾種物體認一認,讀一讀。
1、做課本上練習。
2、猜一猜,擊鼓傳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說形狀,其余傳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狀摸)。
3、小小設計師:讓學生用各種形狀搭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
給每人幾個名稱標簽,自己去貼,明天匯報。
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五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讀、寫11-20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
2、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填寫算式。
3、在教學中滲透數的順序,并進行社會秩序教育。
4、學會與人合作,體會計算的多樣化,發(fā)展學生思維。
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
初步建立數的概念。
每組一個數位計數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問題,用多種游戲,把抽象的數位具體化。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尋找關鍵問題。
1、數學課研究數學問題,一些小棒會有什么數學問題。
(每張桌子發(fā)40-50根小棒,玩小棒時間為3-5分鐘)。
2、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學問題。
(目的.:練習20以內數的順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發(fā)現(xiàn)十根捆一捆)。
3、游戲,看誰的手小巧。
老師報數,學生用棒子表示,討論:快的同學的訣竅。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進行游戲,讓學生習慣中把1捆當作10根用。
4、完成:
()個一()個十。
試一試,在計數器拔出10。
個位只有幾顆珠子,怎么辦?(10個一是1個10)。
在個位拔上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也表示10個一。
二、自主合作,解決數位順序。
在解決了10是1個十也是10個一后,還能過度試一試在計數器上表示。接下來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數位,組成和算式結合,理解11-20各數。
1、11-20各數在計數器上怎么表示呢?
問題提出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加以解決,并結合p68的圖示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實現(xiàn)生生互動。
(這兒注意11-20的表達多樣,只要求至少一樣,方法選擇,方法應用應由學生通過自主交流來確定。)。
2、
1個十,1個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沒有變,個位由0變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數位可重點檢查。
(20的數位可由10-20,也可19-20來描述。)。
4、小結,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數位不一樣,數也不一樣,十位上1表示1個十,個位上1表示1個一。
5、練習(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實踐應用,實現(xiàn)知識延伸。
1、尋找粗心丟失的數。
游戲報數。(報數時丟一些中間數)。
2、開火車順數。
游戲:數數(順數和倒數)。
3、拔珠游戲(師生――生生)。
報數13,拔13并寫出13,同時說13的含義,還可畫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課外實踐,拓展知識應用。
1、完成10-20各數數位圖及小棒圖。
2、和父母互說10-20各數組成。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六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
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
主題圖、有關學具、剪刀
參與性學習
一、導入
二、新課教學:出示主題圖。
1、仔細看圖,說說圖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鳥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鳥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鳥的xx面。
3、指名說,評議。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填一填,說一說。
(1)仔細觀察圖。
(2)報名說。
2、把6寫在上一行,把9寫在下一行。
讓學生說了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3、說一說。
仔細看圖,同桌討論,報名匯報。
4、請你分房子。
(1)自己動手剪貼動物。
(2)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
5、獨立完成思考推理題。評析、校對。
四、小結。
本節(jié)課你又學會了什么?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七
1.發(fā)展幼兒的平衡、鉆爬、攀登能力,提高靈敏性、協(xié)調性。
2.培養(yǎng)幼兒勇敢、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和主動參與鍛煉的意識。
活動準備。
1.音樂:路上小心。
2.平衡木4,海棉墊2塊、塑料弧形積木8個。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
在音樂伴奏下師生一起做熱身操。
二、介紹活動器材。
教師提問幼兒:平衡木可以干什么用?
(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說出各種用途。)。
教師:今天我們就用平衡木做各種有趣的活動好不好?
(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三、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平衡木的各種玩法,并及時請幼兒示范有創(chuàng)意的玩法。
四、帶領幼兒進行各種鉆爬游戲。
1.爬過”地道。
平衡木橫向間隔2米左右擺成一排,從平衡木下爬過。
2.爬過“暗道”
將平衡木并攏,從平衡木下爬過。
3.開“火車”
將平衡木橫向間隔0.5米左右擺成一排,請幼兒肩搭肩從平衡木上迂回走過。
讓幼兒自我選擇從縱向放置的一個平衡木、兩個并排的平衡木、兩個并排但左右分開的。
平衡木上用各種方法走過“橋”。
然后從一旁的塑料弧形積木拼成的“彎曲橋”上走回來。
5.將兩個平衡木排放在一起,讓幼兒走過橋,從橋上跳下。
然后從塑料弧形積木拼成的”彎曲橋“上走回來。
6.教師將幼兒集中起來,示范從橋上往下跳的正確姿勢,講解方法和要領:
屈膝擺臂向上跳,前腳掌著地,屈膝緩沖,身體下蹲。然后幼兒繼續(xù)練習。
7.將三個平衡木排起來并鋪好海棉墊,讓幼兒自己爬上平衡木走過“橋”并從“橋”上跳到墊子上。
然后從一旁的塑料弧形積木拼成的“起伏橋”上走回來。
8.視幼兒情況逐漸增加“橋”的高度,鼓勵幼兒嘗試從橋上走過并跳下。
五、活動結束。
1.教師對幼兒的表現(xiàn)作積極的評價,表揚幼兒的勇敢精神和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
2.在音樂伴奏下跟老師做放松操。
快樂游戲課后反思。
上周,園名師組調研我們大班教研組,半日的調研,細致的剖析,全面的觀察,深入的反思,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收獲不少。
在這次調研中,我執(zhí)教了一堂健康活動《一棒接一棒》。
每一次都恐于健康活動時孩子的收放,但我這次還是下定決心來嘗試。因為我對《一棒接一棒》這個活動內容認真分析后,覺得挺有意思,孩子們應該喜歡,應該能吸引他們。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小棒,引起他們的興趣。并以學本領、練本領來激發(fā)他們,樹立信心,接著以檢查本領學得如何來進行小棒操。孩子們都以非常認真、投入的表情與動作向我匯報:老師,看我的.本領學得多棒!
接著,我宣布本領練得非常不錯,可以先進行幾個方式的傳棒游戲。傳棒游戲一——前后傳棒;傳棒游戲二——左右傳棒;傳棒游戲三——上下傳棒。游戲中,我比較注重孩子們游戲規(guī)則的養(yǎng)成與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的萌發(fā)。把掌聲送給獲勝隊的同時也不忘給其他隊加油樹信心。
最后,進行的是傳棒接力賽。要求孩子們穿過小樹林,走過獨木橋,跨過小水溝,把棒傳給下一個小朋友,以此類推,看那一隊勝利。比賽前清點人數是比賽規(guī)則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兩隊相同的人數是比賽的前提,在孩子們的公正下,發(fā)現(xiàn)黃隊果真少了一位小朋友,怎么辦呢?最后一致認同,讓李老師參加黃隊的比賽。其實,比賽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懂了,會了,發(fā)展了,快樂了。
這種健康游戲活動我很喜歡,相信孩子們也是。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八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fā)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guī)律。
(3)交流規(guī)律。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九
1、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初步的解決總是的能力。
3、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寫出兩個減法算式。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投影。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圖畫,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條小河,小河里有許多鵝在嬉戲,河難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樹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鵝兒在休息,草地上還盛開著一些美麗的野花。在一棵大樹上停著許多小鳥,天空中飛來了一些小鳥,春天的田野真美麗!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
3、交流。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說說你能題出什么問題?
(2)解決問題。(同桌討論)。
(3)完成書上的填空題。
2、指導第2題。
(1)指導學生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完成。
3、指導第3題。
(1)觀察圖,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換一個數,說一說。
(3)交流(合理就應鼓勵)。
四、總結:你學會了什么?怎樣學會的?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fā)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三、鞏固知識。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guī)律。
(3)交流規(guī)律。
四、總結。
五、板書:
飛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一
1、通過整理與復習,進一步鞏固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思考過程。并能正確計算加減法。
2、發(fā)現(xiàn)算式間的規(guī)律。
1、(1)出示一些寫有進位加法的卡片,貼在黑板。
(2)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組討論)
(3)小組代表發(fā)言。
(4)師小結。
2、出示加法表。
(1)、填寫加法表。
(2)、觀察加法表,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在小組內交流。
(3)、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寫有退位減法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2)討論: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減法表。
(1)填寫減法表。
(2)觀察減法表,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在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圖理解題意。
2、用書上的句式說一說。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二
1、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2、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確定好的標準進行分類。
學習用具,幾何圖形。
情境活動參與教學。
一、活動導入。
1、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
組織討論:說一說是怎樣整理的,
2、讓學生看一看教科書的圖。
說一說這兩個小朋友怎樣整理的。
3、小結:
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是一樣的,在不同標準下呈現(xiàn)多樣性。
二、練一練。
1、分一分,說一說。
(1)怎么分?說標準。
可以按年齡分類,按性別分類。
(2)圖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顏色分類,按樣式分類,按樣式和顏色分類。
(3)圖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機動車和非動車兩類:大車、小車、自行車三類,按分配個數分成三類。
2、看一看,可以怎樣分。
(1)圖上畫著什么,可以怎么分。
(2)匯報,交流:可以按大小分類,按形狀分類。
3、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
看圖,可以怎樣分。
按大小分類,按顏色分類,按用途分類。
三、小結,實踐。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實踐活動。
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
五位置與順序。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三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產生的條件;
(3)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4)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定量)。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習,培養(yǎng)分析、推理能力。
3.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運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體,研究物體下落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掌握自由落體的速度和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自由落體的特征是初速度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體的加速度為自由落體加速度g)。
2.難點是演示實驗的技巧及規(guī)律的得出,介紹伽利略的實驗驗證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
1.自由落體演示儀及附件,計算器。
2.硬幣(一元)兩枚,薄紙袋(恰好可裝下硬幣),抽氣機,牛頓管。
3.投影儀、投影片、彩筆。
四、主要教學過程。
文件大?。?3k文件格式:doc下載地址:擊本地免費下載地址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四
教
學
策
略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從人們旅游觀光時使用照相機拍攝留念,提出問題:照相機是怎樣把人的影像留下來的?從而引入新課。
1
.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
目的:研究物體放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在凸透鏡鏡中成像規(guī)律。
實驗方法:
實驗結論:
(
1
)當。
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異側。
(
2
)當蠟燭。
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教師總結:
第一節(jié)什么是力(l課時)。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三)教學過程。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xiàn)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fā)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xiàn))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fā)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fā)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xiàn)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qū)別。
(引導學生答:二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F(xiàn)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學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xiàn)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l)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
汽車關閉了發(fā)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梢娏梢允刮矬w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嫩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fā)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2。
(四)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一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歲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
(1)“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五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常識性介紹鐵生銹的原因和防銹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對學生進行受國主義教育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教育。
鐵的化學性質。
講授與實驗、討論相結合。
儀器:試管、鑷子。
藥品:新鐵釘、鐵粉、細鐵絲、薄鐵片、鋅粒、鎂條、銅片、稀硫酸、稀鹽酸、硫酸銅溶液。
其它:投影儀、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鐵生銹的三個實驗。
1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踐、進行識記。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鋼鐵發(fā)展簡史引入課題。
閱讀課本117~118頁。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新的細鐵絲、薄鐵片的樣品。
鐵的密度、熔點、沸點。
一、鐵的物理性質。
觀察:純鐵的顏色、光澤、狀態(tài)、硬度、思考、鐵的延性、展性及導電、導熱性、學習鐵的物理性質。
通過對鐵的實驗觀察,了解鐵的物理性質。
課堂練習一(見附1)。
指導學生做練習。
做練習一。
鞏固鐵的物理性質的知識。
在已學過的知識中,哪些涉及了鐵的化學性質?
上述瓜的條件、實驗現(xiàn)象、注意事項、化學方程式。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六
第一節(jié)什么是力(l課時)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三)教學過程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xiàn)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fā)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xiàn))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fā)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fā)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xiàn)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qū)別。
(引導學生答:二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xiàn)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學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xiàn)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l)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
汽車關閉了發(fā)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嫩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fā)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 、 2 。
(四)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一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歲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
(1)“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七
教學要求:
1.通讀課文,認識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能用其他小動物仿照課文段落結構說一段話,并且說說自己是怎么學會本領的。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借助拼音,讀同課文,認讀生字。
2.利用多方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3.全文,啟發(fā)教育學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森林里舉行了動物運動會,看!都來了哪些動物???(小貓、小猴、小鷹……)。
2.有這么多小選手!經過激烈的比賽,小猴、小鴨、小鷹分別奪得了爬樹、游泳、飛翔三個項目的冠軍,你佩服它們嗎?(佩服)。
3.你想知道它們是怎樣練就這一身好本領的嗎?(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一課。
4.老師手勢,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請同學們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課文讀通,讀的時候把生字多讀幾次。
2.先讀完的小朋友老師獎勵你們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讀生字寶寶。
3.讓我們請小朋友來當小老師,教教大家讀生字。
(自自字自己)。
4.老師現(xiàn)在提高要求,把生字的拼音蓋住,我們再來看看小組學得怎么樣?小火車開起來!(生:一開開到我這來?。┙處煶鍪旧w住拼音的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剛才我們會認生字也會讀課文了,老師再來檢查一下大家,課文讀得怎么樣?
2.請小朋友快速的讀課文,邊讀邊想,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呀?:
3.生讀完,教師指名反饋,板書。
小猴。
小鴨。
小鷹。
師:那么你能用懇求的語氣來讀讀小猴說的話嗎?
那么誰能讀讀第一自然段,把小猴的缺乏自信和媽媽鼓勵的語氣讀出來。
5.指名反饋,學生感情朗讀,教師板書。
爬樹。
游泳。
飛翔。
6.猴媽媽、鴨媽媽、鷹媽媽為什么這樣做呢?
8.生回答,教師問:你是從書中什么地方知道的,請你讀聽一聽。(教師相機板書)。
學會爬樹。
學會游泳。
學會飛翔。
9.對呀,小猴、小鴨、小鷹學會爬樹、游泳、飛翔,你知道為什么它們能夠學會這些生活的本領的嗎?師:這都是與媽媽的鼓勵,自己的努力分不開的。
10.讓我們在來讀讀這課文,感受媽媽們對寶寶們的愛。(齊讀課文)。
四.課文擴展。
1.老師黑板上面還有許多的小動物,你能按照課文的樣子也來編一個小故事嗎?出示模版。(生利用模版給黑板上的小動物編故事)。
2.同學們說得真好,在平時的生活中你自己會干什么?是怎么學會的呢?請同學們先在同桌間說一說。
3.教師指名起來說,并啟發(fā)教育學生:
對啊,我們從小學要學會獨立。
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長大以后才能象課文中的小動物一樣擁有好本領。
4.師:最后讓我們再把課文齊讀一遍。
五.指導教學會寫的生字。
教師板書:
小猴學會爬樹。
小鴨學會游泳。
小鷹學會飛翔。
第一冊過橋的教案篇十八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教育:結合一氧化碳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邊講邊實驗。
儀器;燒杯、尖嘴玻璃導管、硬質玻璃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鐵架臺、酒精燈、試管。藥品;氧化銅、一氧化碳氣體(貯氣瓶中貯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燒可以生成兩種氧化物—co和co2,本節(jié)主要學習co的性質。
從貯氣瓶中排出一瓶co氣體。(集氣瓶倒置)。
回憶觀察引出本節(jié)主題。
1。通過觀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回答后給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結合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煤氣中毒事件,說明co有什么氣味?
講述:co無色、無氣味,不易被人察覺,所以易發(fā)生煤氣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氣熱器時應注意空氣流通,防止煤氣中毒。
觀察并回答:
co是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結合實際回答:
分析后得出結論:co無氣味。
思考、理解。
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yǎng)。
進行有關環(huán)保和安全教育。
將一盆水放在煤爐上能否防止煤氣中毒?為什么?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物理性質。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結合生活實驗分析。回答不能,因為co難溶于水。歸納小結:
co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嗅、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課堂練習一(見附1)指導學生完成。
邊小結物性邊完成。
及時落實及學知識達到承上啟下作用。
說明:上面所說的煤氣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這是它的化學性質。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為什么會發(fā)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99co的毒性記錄:學生閱讀課文并理解:
co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比o2強,使之喪失載氧能力,造成人體缺氧。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1。煤爐或煤氣燃燒時火餡的顏色是怎樣的?(說明煤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現(xiàn)象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指導學生完成co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檢驗co燃燒產物?
co的可燃性及產物的檢驗(課本p。97實驗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回憶并回答:
co燃燒時發(fā)出藍色火焰。
完成化學方程式:
可燃性。
討論并回答:
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是co2。
觀察、驗證實驗現(xiàn)象。
結合實際學習。
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
完成化學議程式的能力。
鞏固co2的檢驗方法。
鞏固所學知識。
根據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析,co。
可以從o2繼續(xù)得到氧變成co2。
標出反應前、后碳元素的化合價,并進行分析。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
co能否從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質中奪取氧,生成co2呢?
co還原cuo。
(課本p。98實驗5—11)。
思考。
通過設問,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
實驗裝置圖及討論題討論題:
加熱前為什么選通一會兒co氣體?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什么?
試管上尖嘴處排出的主要氣體是什么?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思考并完成討論題結合h2的驗純,對比回答。黑色固體逐漸變成紅色。多余co氣體,散逸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人中毒,應將它點燃。
復習有關可燃性氣體燃燒實驗注意事項。
應用co的可燃性解決實際問題。
co燃燒時放出熱量,可以利用它作為co與cuo反應的熱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圖。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達到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
領悟co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
結合co的性質,滲透對事物的認識要"一分為二",不可絕對化的思想。
co為什么能還原氧化銅?說明co有什么性質?
2。還原性。
討論并回答:
co可以繼續(xù)得氧變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還原成cu。說明co具有還原性。
完成現(xiàn)象到本質的分析。
課堂練習二(見附2)指導學生完成。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性質。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完成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氣體,溶于水,密度比空氣。
2。下列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同的一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為它。
無色、無氣味(b)密度比空氣?。╟)難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課堂練習二。
4.一氧化碳燃燒時發(fā)出色火焰,同時,一氧化碳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根據一氧化碳的這一性質,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說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該反應中做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6.下列氣體中有劇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質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蠟(蠟燭的主要成分)(d)氫氣。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無無難略小2。b3。c。
4。藍放出熱量5。還原還原6。c7。b。
附4:隨堂檢測。
co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是。
黃色(b)藍色(c)紫色(d)淡藍色。
2。下列氣體中,難溶于水的一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鑒別h2和co的是根據它們的。
密度(b)溶解性(c)還原性(d)燃燒后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