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地球讀后感大全(14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將所讀書籍的內(nèi)容消化吸收,形成屬于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所讀書籍與其他書籍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況進行對比和比較,從而得出更深入的結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幾篇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讀完這些范文,會給你更多的思路和靈感,幫助你寫一篇精彩的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相信這些范文會對你的寫作有所幫助。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一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候人們會發(fā)現(xiàn),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事業(yè)上擺人一道的權謀,業(yè)務上觥籌交錯的應和,錙銖必較的算計,低頭哈腰的唯諾,套路和茍且,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意價值,親情也可隨意舍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后。
    而人類的可悲,在于對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懸崖處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注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里發(fā)現(xiàn)。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果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著眼人類不過短短幾十載壽命的本身。
    新西蘭就是這樣的世外桃源。忘卻其他,返璞歸真?!短一ㄔ从洝匪觯骸安恢袧h,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太陽系的毀滅不過文筆杜撰,無法有切膚之感受。而新西蘭之旅,則可有身體力行之親歷。置身其中,才會發(fā)現(xiàn)“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不再是一種戲謔,而是值得頻頻點頭。
    描述一個國家,無非美景、美食、風土、人文。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贅述,只總結為這是一個尚“有問津者”的桃花源,是一個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類、社會的地方。
    足以。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二
    20xx上映了一部高票房高質量的《流浪地球》,令人震撼的不僅是國產(chǎn)科幻片的進步,更是那個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小說原著——劉慈欣。
    莫言曾說:劉慈欣的小說有非常深厚的修養(yǎng)和準備。這句話在流浪地球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小說故事始于剎車時代:因為太陽即將發(fā)生的氦閃將波及整個太陽系,人類傾盡資源,幫助地球逃逸到四點三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本以為會以悲劇結尾:太陽爆炸了,人類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到達新家園。
    但是沒有,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恐懼,孤寂,絕望,迷茫,面對不可測的未來,人們鼓起勇氣去面對,代價是高昂的,藝術,倫理,常識,一件又一件曾經(jīng)無比熟悉的特色從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對生存的強烈渴望。
    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類當中引發(fā)叛亂之火,然而太陽最后的滅亡瞬間平息了一切,人類終于懷揣希望踏上漫長的流浪之旅。斗爭。很奇怪吧,明明內(nèi)心的怯意早已泛濫成災,卻仍要拼死抵抗,明明孤寂纏繞束縛手腳,卻仍要尋覓家在何方!
    仙人掌孤寂的在茫?;哪芯`放嬌艷;忍冬孤寂的在殘垣斷壁中蓬勃生長;幼獅孤寂的在無邊草原歷練成王;人類,像地球上的千萬種生命一樣,雖然渺小,擁有脆弱的情緒,但也因情感而強大,有著放手一搏的力量,我們用孤獨凝聚力量,尋覓家在何方。
    我們終將流浪于宇宙,擁抱孤獨。你若是可以凝聚孤獨的力量,化其為動力,那么,我相信你會找到家的。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三
    前天看完了書,今晚看了電影,覺得可以動筆了。先說說書與電影的區(qū)別,內(nèi)容基本除了大背景一致外,沒有太多重復的地方。這次的影版與其說是改動,不如說是續(xù)寫,續(xù)寫了一個在流浪計劃下人們齊心協(xié)力克服困難的故事。
    原著是一篇短篇科幻小說,不到一小時便可看完,但是原著的視角很大,讓人看完了還得理一理思路。本書主要介紹流浪的背景、流浪計劃的內(nèi)容、后太陽時期人們的日常狀態(tài)。其中有2個片斷我印象比較深刻,第一個片斷是主角的爸爸離開媽媽和小星老師一起,兩個月后又重新回來,但是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沒有過多關注這件事,大家更關心天花板上的全息影像。
    引用書中的一段文字“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tài)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BR>    另一個片斷是主角在比賽中結識了新婚妻子,在經(jīng)歷空難后第一時間到基地找他的父親,但是被告知父親已經(jīng)在執(zhí)行任務時犧牲了。這件事情放到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哭天搶地的事情,但是書上只用幾行便帶過了。“……但在基地,我只見到了追授他的一枚冰冷的勛章。這勛章是一名空軍少將給我的,他告訴我,在清除地球航線上的小行星的行動中,一塊被反物質炸彈炸出的小行星碎片擊中了父親的單座微型飛船。
    當時那個石塊和飛船的相對速度有每秒一百公里,撞擊使飛船座艙瞬間汽化了,他沒有一點痛苦,我向您保證,沒有一點痛苦?!瘜④娬f?!?BR>    人類的苦難太過龐大,犧牲是常有的事,只要死的時候不要太痛苦便是一種幸運了。
    說實話,不管是在看書還是在看電影,我都沒有太多的代入感,因為我生于前太陽時期,我并不關心太陽,哪怕我剛目睹完電影里的災難,我也不關心太陽。我關心的事情太俗,離人類的命運發(fā)展太遠。我是萬世沙礫中的一顆,今晚,只想有個好夢。
    晚安。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四
    看過電影后再看小說,感覺不完全一樣,還是說說電影《流浪地球》觀影體驗:越來越喜歡吳京塑造的每個角色!整部電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發(fā)自內(nèi)心的求援,對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喚醒了那些為了與家人最后短暫相聚而撤離的救援隊伍,詮釋了希望的意義;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測算精準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感嘆在危急時刻只有中國人勇敢的站出來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對生的渴望和對全人類的貢獻;在經(jīng)歷了17年領航出征任務,已經(jīng)辦完交接手續(xù)的最后一天,劉戶口的爸爸選擇了犧牲自己沖向木星、點燃木星、帶全人類回家的時刻淚流滿面……我們的地球是需要每個人去愛護和保護的,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和教養(yǎng),在災難面前只有我們的祖國才能真正的保護我們!看了流浪地球為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有了這么大的突破而開心,更為了那些讓我們可以在這和平發(fā)展的時代里實現(xiàn)夢想的人而自豪,為我們可以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慶幸,中國雄起,中國威武,中國最棒?。?!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五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xiàn)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起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
    這是本小書,才2萬多字,講的是太陽即將毀滅前,地球在人類控制下經(jīng)歷的幾個時代中發(fā)生的故事,人們絕望著,希望著,淡漠著,理性著,無奈著,孤寂著,懷念著,流浪著,不舍著,而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前太陽時代(黃金時代),是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是科幻小說,跟小說《活著》某些方面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令人無窮回味:
    “親愛的,痛苦、恐懼這些東西,也只有在活著時才能感覺到,死了,死了什么也沒有了,那邊只有黑暗。還是活著好,你說呢?”
    以下是作者描述的幾個時代。
    [右太極]剎車時代: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右太極]逃逸時代:
    人們在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么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么多的感情。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
    [右太極]流浪時代:
    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軌道,航出了太陽系,在寒冷廣漠的外太空繼續(xù)著它孤獨的航程。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六
    隨著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陣科幻狂潮?!读骼说厍颉飞踔帘环Q為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步”,網(wǎng)友們紛紛稱“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科幻電影”,上映后便獲得了許多好評,且以極高的票房逆襲《瘋狂的外星人》和《飛馳人生》。截止到今天,網(wǎng)絡數(shù)據(jù)顯示《流浪地球》電影票房已突破46億元。
    我也是在46億元里貢獻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帥氣的臉蛋跟風去的,觀影結束后被流浪地球里的世界觀所吸引便去補了原著。所以才會有這一篇讀書筆記的誕生。
    原著作者是劉慈欣老師,而他的文字下里沒有劉啟這個痞氣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沒有溫柔負責的劉培強,更沒有委屈的moss和火種計劃,甚至木星危機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稱述說,由主角出生起講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發(fā)動機停止自轉進入剎車時代,后再逃離太陽系,開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歷程。其中有地下城滲巖漿,穿越小行星帶,木星危機,飛船派暴動和叛變四個大事件,其中著重描寫了叛變,在結尾形成一個諷刺的事件,讓人眼前一亮。這似乎和其他科幻作品沒什么特別的區(qū)別,不就是災難降臨,人類自救最后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觸的文學作品里更多的是讓人心寒的人禍,而《流浪地球》里則是無法抵抗的天災。在末世背景里一定會相伴相依的“兩兄弟”——希望和絕望。電影《流浪地球》里的希望是“希望是這個年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則是“這并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痹绞窃诮^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希望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只是有些人緊緊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棄。比起希望,原文里令人絕望的情節(jié)更吸引人。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最讓人難受的便是結尾的叛變,暴動的分子把堅守地球發(fā)動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凍死后看到了太陽的光芒,大聲贊美時太陽氦閃了,歌聲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氣預報說今天下雨但卻出了太陽,認為外面天氣極好不用帶傘,結果出門就烏云密布驟雨將至。當然這是一個些許夸張的比喻,但是話歪理不歪。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人們總是跟隨著輿論,把幼稚錯誤的想法推至最高點,反把掌握真理的人給送上火刑架。有一種真實的共鳴,仿佛是個必然的事件。不過縱觀人類的歷史,的確是這樣緩慢的進行著,故事里的五千人和當年的哥白尼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另一個是從古至今都讓人絕望的詞語——死亡?!对卵纼骸返乃劳鍪前着酆秃谀鞠?;《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是兩條冰冷的鐵軌;《流浪地球》的死亡是平原上一堵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的發(fā)光的墻。
    希望絕望與死亡,是災難科幻故事必備的要素,《流浪地球》也不例外,但它多少有些不同。
    我對災難科幻片并不感興趣,所看過的災難片科幻片也就《2012》和《生化危機》系列,如果打一個響指全宇宙消失一半生物也算災難片的話(復聯(lián)3)。《流浪地球》是以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為切入點,不是靠瑪雅的預言,和讓人變成喪尸的瘟疫營造出末日場景。正如文中小星老師所說的“其實,人類把太陽同恐懼連在一起也只是這三四個世紀的事。這之前,人類是不怕太陽的,相反,太陽在他們眼中是莊嚴和壯美的。那時地球還在轉動,人們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們對著初升的太陽歡呼,贊頌落日的美麗?!边@是真的。太陽氦閃讓我看的心頭一驚,若是地球失去了太陽,便會陷入無盡的黑暗和恐懼,這種恐懼源于人們內(nèi)心,而不是外界。雖然也有《太陽浩劫》這樣同是對太陽動刀子的,但是他們的主角去點太陽,我們則是帶著地球跑。
    再是我對《流浪地球》一個十分主觀的感受,人類帶著地球跑,除了地球優(yōu)秀的生存條件外,應該還有劉慈欣老師作為中國人對家的眷戀。放大來看,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人類的家。外國電影多是坐著飛船逃離地球,而中國電影則是帶著地球逃亡,這是一種骨子里心坎底的情懷,是對家鄉(xiāng)與故土的熱愛,對家人團圓的期望。電影全篇貫穿著這以思想,而在原文里是以飛船派與地球派的爭論體現(xiàn)。體現(xiàn)的十分隱晦,我?guī)缀醣粠е厍蛄骼耸且驗榈厍蛩鶕碛械牡膬?yōu)越條件說服了。興許是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懷太重,美國大片最后大概是以拯救地球為動力,《流浪地球》則是以回家團圓為動力。這些都是我在電影里看到的,電影著重展現(xiàn)了中國獨有的人情味,引得觀眾們一波共鳴。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并沒有闡述過多有關人情的事件,是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每個事件,就如巖漿滲入地下城時是按年齡大小逃生,靠抽簽來進入地下城,都是殘酷卻又十分真實。
    文中有一句話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是主角的爺爺,后兩次都是主角自己的感嘆?!读骼说厍颉返墓适乱苍诎殡S著結尾的那首歌,和最后一次感嘆“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里結束,給人一種帶著憂慮卻又對明天充滿希望的感覺。電影里沒有出現(xiàn)這句話成為了我的一大遺憾,但那句“終有一天,冰會化成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不像《帶上她的眼睛》那樣使人壓抑,至少尚存著希望,但是再多再多的分析也可能只是讀者的自作多情了。閱讀時懷著激動,讀完后感嘆,寫下時又重歸于平靜。無論是諷刺的叛變還是一千九百年的流浪,都成為了星空一顆明亮的星星,好在我們現(xiàn)在依舊能見到太陽,如果贛州這鬼天氣愿意讓烏云散開的話。
    最后還是要樂一樂,畢竟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容易造成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七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劉慈欣,他有“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稱號,他寫的最有名的書是“三體”,《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說,這些小說都介紹了“地球末日”發(fā)生的故事。
    劉慈欣這本《流浪地球》還被拍成了電影,春節(jié)的時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是部讓我目不轉睛看完的電影,但是電影與書比較起來,還是書里講的故事比較完整。
    這本書主要講了,劉啟的爸爸劉培強在他四歲的時候去參加了“拯救地球計劃“,成為了一名宇航員,幫助地球離開太陽系,而這時候他的媽媽缺生病死了,劉啟跟著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計劃”是要用2500年時間幫地球逃出太陽系。17年過去了,雖然“拯救地球計劃”還沒有成功,地球還沒毀滅,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煩,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讓地球自生自滅呢?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地球上的人類“選擇了“希望”,劉啟他們決定竭盡全力來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與人類,他們想到一個辦法,用地球上的氧氣去點燃木星上99%的氫氣,因為這兩種氣體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會形成轟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氣浪把地球彈離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劉啟的爸爸劉培強與千千萬萬人一起犧牲了,地球繼續(xù)著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劉培強叔叔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書里的韓朵朵一樣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選擇了希望,雖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們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實現(xiàn)它。
    今天我們更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夠變?yōu)楝F(xiàn)實。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八
    電影很棒,卻并不棒在電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會意義,開創(chuàng)性且完成得還不錯,便成就了票房奇跡。
    但我始終認為,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不該高于其藝術價值。
    很多人并不這樣覺得,覺得一定要有深刻意義要影響社會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稱偉大堪稱經(jīng)典。但是這樣的標準本身就太過于功利性,文藝作品給人帶來的力量不是標語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藝作品是給人以靈魂上的共振,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意識形態(tài)的。甚至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滯后性的,是在思想萌發(fā)之后才有相應的作品產(chǎn)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籍能有多大影響力,是我一直不認同的評價標準。
    因此,電影并不讓我覺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電影過后反觀原著本身,卻讓我驚喜。深度比電影高出幾個等級,篇幅雖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體在文學敘述上的流暢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對人類依然是一針見血,集體無意識下的憤怒被諷刺得淋漓盡致。地球派真的是錯的嗎?無法被證實。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個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劉作品,推薦。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九
    電影過后來看的小說,改編確實是有不一樣的,不變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強大的物理知識助力,差太多的是電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對比。
    或許是因為吳京,電影仍以愛國為主基調(diào),充滿了英雄主義和團結友愛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潔為代表的執(zhí)行者,以吳京為代表的操縱者,還有韓朵朵等一類普通人。電影讓我不悅的兩個地方,一是韓朵朵想全球人民廣播,此處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疊加推原石,這種受力方式讓我很懷疑,在前面位置的不會被“推死”,還能推動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設就要合理得多。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們又住洞里了。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tài)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生活,對于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在這個被發(fā)動機推動的地球出軌的時代,人們的出軌也變得無足輕重了,同樣無足輕重的還有營救順序,作為個體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當與人馬座相遇時,哪三科金色的太陽又將毀滅第幾號文明?在三體文明中,需求層次理論是否又試用呢?繼續(xù)在劉慈欣的小說中探索吧。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十
    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展開一次熱血而孤勇的嘗試。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陽的枯竭,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此時,人類數(shù)量銳減至35億。幸存的人們團結一致,金錢的概念和國家邊界模糊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被提出,進而開始執(zhí)行并逐步推進。中國,在這個計劃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全球領袖角色。太陽枯竭,地球將要撞上木星,遭受滅頂之災。男主劉啟和妹妹以及爺爺在陰差陽錯中,加入了中國救援隊cn171—11,開啟了一段熱血沸騰而震撼人心的冒險。
    還清楚地記得劉啟爺爺?shù)呐R終之語,記得爸爸的“非法喚醒”、爸爸隔著茫茫太空與兒子對話等情景。這些鏡頭無不令觀眾為之動容。在這些感天動地的細節(jié)背后,就有著亙古不變的先輩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妹妹韓朵朵全球廣播時,各國還未歸家的救援隊員紛紛跑去支援,路上一輛輛急轉掉頭的救援車,無不傳遞著人性的善良和溫暖。哥哥劉啟,在沖擊波快要來臨時,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救從高處墜下的妹妹,也讓我們感受到這濃烈熱的親情。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句讓我們津津樂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第一次聽,很多人都啞然失笑。后來再聽到,很多人卻心頭一緊,然后心塞難過。再次聽這段臺詞的時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車上的駕駛座少了爺爺?shù)纳碛埃嚿弦灿肋h聽不到王磊隊長嚴厲而又為我們擔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后,cn171—11救援隊的眾人和來自世界各地救援隊的人們,與時間賽跑,共同努力,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這部影片,一個詞一直叩擊著我的心靈,它就是希望。那么,我們又是否曾想過,希望是什么?我們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線希望?電影看到結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已經(jīng)沒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棄,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創(chuàng)新,沒有去嘗試在絕望中探尋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難和苦難和擊垮,選擇臣服于它們。莎士比亞曾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笔茄?,漫長的黑夜,會讓人感到害怕,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絕望,可不管這黑夜有多么漫長,只要我們堅持了,努力了,給自己爭取到一點希望,白晝也終將會來臨。
    人應該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經(jīng)的希望泯滅了,還會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读骼说厍颉酚捌械娜藗冇趾螄L不是這樣呢?拯救地球任務失敗時,一開始大家都還活在支離破碎的夢中,不愿意去面對這個事實,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臨死亡的結果,可是后來大家認清事實真相后,齊心協(xié)力尋找辦法,終于找到了一線生機,找到一絲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這就是希望給人們的偉大力量。所以,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更應該懷揣著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么?在我們這個年代希望是指引我們奔向遠方的路標,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處在困厄之中仍然擁有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希望是無比寶貴和無比強大的力量!
    努力!就會有希望!
    有希望!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十一
    短短薄薄幾十頁一本書,我居然斷斷續(xù)續(xù)看了3個多小時,艱澀辛苦追完實屬不易。許多情節(jié)過程要停下來慢慢琢磨理解體會,想象出來實際的畫面會是怎樣。
    比如地球發(fā)動機的樣子,位置,他們從石家莊那邊的太行山口登入地球發(fā)動機。
    比如人類的大城市早已毀滅,高樓在大海上面,想了好久也沒搞清楚是怎樣的畫面。
    這腦洞開的太大,我一時想不通。讀起來真是千辛萬苦,覺得我需要至少再看兩遍才能勉強明白。
    故事梗概:
    從三個時代說起: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
    剎車時代。太陽要發(fā)生氦變,科學家、設計家、星際艦隊、聯(lián)合政府合作起來千辛萬苦造好的地球發(fā)動機,可以替代太陽給人類暫時送去光明和推動力。在地球發(fā)動機的推力下,地球停止自轉,在公轉加速度的前提下,在遠日點接近木星處,依靠木星的超巨大引力,脫離太陽引力螺旋飛出太陽系。
    逃逸時代。飛出太陽系之后,愚蠢的人類憑所謂放大鏡和若干數(shù)據(jù),就開始自作聰明,認為科學家設計家聯(lián)合政府都是騙紙,認為太陽不會爆炸。暴力處死聯(lián)合艦隊,擅自停止發(fā)動機的運行。
    流浪時代。劇情開始狗血反轉,太陽爆炸了!人類終于又一次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把地球航行到了半人馬星系,一個有三顆太陽的三體星系。而地球也停不下它永遠的流浪命運,流浪地球終于活了下來。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十二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發(fā)現(xiàn)小說和電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來,太陽即將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類選擇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發(fā)動機,并搬進地下城市。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經(jīng)受了巖漿的不斷侵襲以及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shù)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于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作為科幻小說,作者大劉的想象宏大瑰麗,描寫出的宇宙無邊無際的孤獨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巨大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讓我覺得整個地球亦或是太陽系甚至是銀河系都顯得非常的渺小。不僅如此,小說還透露著現(xiàn)實的的問題:人類的困境和人性的極限,在種種匪夷所思的解決方案中,正隱含著人類對種種現(xiàn)實問題的深切思考。
    大劉的高明之處還在于,他的科幻小說把人類的感情作為重點。比如當?shù)厍虻谖宕渭铀俳咏拯c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著現(xiàn)在被蒸發(fā)也比忍受著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并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xiàn)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這也是整本書帶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然而書的結尾卻給人漫長而冷漠的絕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軌道,太陽卻沒有如期發(fā)生爆炸,人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于叛變奪取發(fā)動機的控制權,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殘忍地處死,可沒過一個小時,太陽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證實是正確的。幸存的人們帶著地球開始新的流浪。
    讀到這里,我的心里特別難受,像是有什么東西卡在心里?;蛟S編劇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因此電影在這一處做了很大的改變——希望不是等著別人來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動起來,永不放棄。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噴射火焰依舊無法點燃木星,吳京扮演的角色駕駛飛船,帶著飛船上的三十萬噸燃料,為火焰續(xù)上了最后一段燃燒的距離,創(chuàng)造了奇跡。
    “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路。”是啊,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守住自己認定的希望,總有一天你會得到所有的回報。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十三
    我睜開眼睛。
    窗前的樹梢上傳來鳥兒脆響委婉的啼鳴,風撩起紗窗,微涼的手指頭撫上我的臉孔,太陽通過落葉的空隙在我的桌子灑下斑駁光與影,光源碰觸到裝著琥珀色茶葉茶的玻璃杯體現(xiàn)了千萬斑斕的顏色,深深淺淺地投射在墻壁,像水波一樣蕩漾起來。
    我閉上眼。
    行星發(fā)動機點燃著砂石料的極大轟鳴聲隆隆作響,重元素聚變造成的動能燒灼著氣體,將它越來越像鐵水一般炙熱,卻又在遠日點越來越比冰還嚴寒徹骨,直揭磺米的低溫等離子光柱奔向穹頂,將整片天上3d渲染成光芒刺目地鈷藍色,終點的空氣激發(fā)一層層的氣浪。
    這情景震撼人心宏偉,卻又攝人心魄、食人血肉、風險漂亮。在這達到一萬一千米的柴油發(fā)動機前;在這光芒奪目、囟戎巳鵲墓庵前;在這漫長的流浪之行中;在這無邊無垠、寬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微不足道的好似希臘雅典衛(wèi)城中神廟的柱頭上的小小的病菌。微不足道如斯,敏感如斯,只需一顆普普通通的恒星產(chǎn)生的氦閃,人類文明行為連在腳底的地球便會一瞬間氣化看不到。
    這類認知能力讓我的靈魂而為顫栗,在當然的眼前,人類乏力到不堪一擊。
    而我卻不愿睜開眼睛。
    我想在這粉碎不堪入目的農(nóng)田上再次見到玫瑰花綻開,參天大樹、藍天白云草地;想來解除凍結的貝加爾湖釣上一尾鮭魚,開一瓶伏特加喝得酩酊大醉:我想看著我們的孩子在綠蔭上飛奔,折一個紙飛機看它悠悠滑行。
    我想要這地球活下來,陪著人類來到時間的`盡頭。
    我緘默著,地球緘默著,無人能恰當?shù)鼗貞@個問題。也許回答是毫無疑問的,當半人馬座的恒星的光芒映照地球,百花盛開的情況下。也許回答是否認的,孤獨漫長的旅途會將人類打磨拋光成一堆沒有感情的碳基。
    可是大家終究要流浪,由于它是唯一生存下去的期待,無論它產(chǎn)生哪種極大的災禍,大家不能回頭,從制定目標的第一天起,人類就從此回不去了。只有前行,才有曙光。方案即使漫長那又能如何,子孫后代的子孫后代]有窮盡,人類都會到達新的佳園。
    大家選擇希望。
    到那個時候半人馬座的恒星產(chǎn)生光與熱,凝固的氣體再次氣化,凍土剛開始解除凍結,青草鉆出路面,花瓣掛上枝頭,鳥兒剛開始演唱,造型藝術與文學類足以再生,貝加爾湖的冰化為了水,我們可以相聚去釣鮭魚,去成都吃火鍋,看著小孩歡歌笑語發(fā)展,看著戀人笑靨如畫。
    流浪吧,流浪在這星辰中間。不管朝向哪種艱難,大家都不可以舍棄,生存下去。
    這顆流浪星體,教我頑強。
    我睜開眼睛。
    地球依然光輝燦爛。
    流浪的地球讀后感篇十四
    在看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之后,我就對作者劉慈欣產(chǎn)生了好奇,于是我又找到一本他寫的書來看,就是《十億分之一的文明》。
    小說講的是:人類從波江星人那兒得知世代飛船“吞食者”來了,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實,“吞食者”上的居民就是當時地球上的恐龍,因怕生態(tài)不平衡而移民到“吞食者”上。后來使者大牙訪問地球,勸人類投降,但人類不肯。之后經(jīng)過最后一場史無前例的星戰(zhàn)后,人類輸了。但是恐龍都贊嘆人類的勇敢。之后,地球被“吞食者”吃了,人類也被恐龍飼養(yǎng)。地球吐出來后就像它剛形成時的那樣。等地球冷卻后,幸存者回到了家園,他們犧牲自己救了地球。之后,被飼養(yǎng)的人類回到了地球上。他們證實太陽要閃爍一次,地球將再次毀滅。人類便想方設法通過科技,把一些人變成了微人。微人只有一個普通人的十億分之一大。最終,微人生存了下來,人類文明保存了下來。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了人類的智慧、勇敢、不服輸、善戰(zhàn)、舍己為人。人類的這些行為令別人都贊嘆不已,這本書也體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作者給出了恐龍滅絕的新想法,以及有外星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