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已有經驗和知識的梳理和總結,可以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導??偨Y要客觀真實,不應該掩飾問題,也不能吹噓自己的成績。以下是一些經過精心挑選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如果說白露時節(jié)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秋天是肺金主時令。中醫(yī)講“肺主升降”,肺的宣發(fā)與肅降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氣吸進來,把痰和廢物咳出去,幫助心臟把氣血津液散布于全身。
但是,秋天萬物肅殺,人的陽氣從表皮開始往內收,汗毛孔逐漸閉合,影響到肺的功能(肺主皮毛),人容易悲傷。在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與內臟的關系中,悲正是肺之志。因此,悲,傷的是肺,悲的情緒易影響到肺的宣發(fā)功能。再加上秋風肅殺,淫雨霏霏,面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更容易使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和在外游子觸景生情引起凄涼、憂郁及悲愁傷感的心緒。
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秋天登高,就是方法之一。我國素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在此時登高不僅可以懷古、陶冶情操,而且通過登高,人們可以借此拋開工作煩惱,通過與自然的接觸,緩解壓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的季節(jié),登高遠眺,高喊幾聲呼出胸中濁氣,對抑制悲傷的情緒大有好處。這就是火克金、喜勝悲的中醫(yī)含義,這種登高活動有很好的宣肺作用。
2.農事習俗。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寒露蜜桃屬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九月寒露天漸寒,整理土地莫消閑”。秋收過后,除播種小麥、采摘棉花、刨紅薯外,還有翻地的農活要忙。除麥地、棉花地外,其他農田多閑置下來。此時溫度在零度以上,土地沒有凍結,易于使犁翻地,利用冬閑養(yǎng)養(yǎng)地。同時,翻地也可將埋于地下的越冬蟲及蟲卵晾到地表上,利用寒露以后溫度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低的特點,將害蟲及其蟲卵凍死,減少來年莊稼的病蟲害,正所謂“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南方地區(qū),進入寒露才算進入真正的秋季。此時適合種植油菜等耐寒作物;單季晚稻行將成熟,開始收割;雙季晚稻則正處于灌漿期,需要間歇性灌水,以保持田間濕潤。這一時期作物最怕“寒露風”的到來。江南一帶有“人怕老來窮,禾伯寒露風”的說法。其實“寒露風”是寒露節(jié)出現的一種低溫、干燥、風勁較強的冷空氣,會使水稻灌漿受阻,空粒、黑粒增多,甚至出現“包頸穗”現象,降低結實率,或使稻株生長發(fā)育不良,導致水稻減產。人們可于“寒露風”來臨前,采用施農家肥強壯株稈,加強田間灌溉,保持田間較高溫度等方法,使水稻免受“寒露風”侵害。當然,抗風的灌水深度因時因地而異。若白天無陽光、風大或夜晚,灌水深些;白天有陽光就淺些,或僅保持濕潤即可。風過后,須立即排水,避免漚黑禾根、造成株稈變軟,降低抗風能力。
寒露時節(jié),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有條件可以煮一點百棗蓮子銀杏粥經常喝,經常吃些山藥和馬蹄也是不錯的養(yǎng)生辦法。
寒寒露飲食養(yǎng)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yǎng)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水果有梨、柿、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yǎng)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jié)的飲食調養(yǎng)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
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jié),北方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一些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南方也秋意漸濃。
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我國傳統將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jié)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各地氣溫繼續(xù)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qū),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氣溫降得快。
氣溫降得快是寒露節(jié)氣的一個特點。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后,溫度下降8℃、10℃已較常見。不過,風雨天氣大多維持時間不長(華西地區(qū)除外),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
平均氣溫分布差異大。
10月份,我國平均氣溫分布的地域差別明顯。在華南,平均溫度大多數地區(qū)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還沒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間,東北南部、華北、黃淮在8-16℃之間,而此時西北的部分地區(qū)、東北中北部的平均溫度已經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區(qū)平均溫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三候。
菊有黃華。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贝斯?jié)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從氣候學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時10℃的等溫線,已南移到秦嶺淮河一線,長城以北則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時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一般已經開始飄雪了。我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qū)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qū)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qū)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二
農事習俗。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寒露蜜桃屬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寒露時節(jié),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有條件可以煮一點百棗蓮子銀杏粥經常喝,經常吃些山藥和馬蹄也是不錯的'養(yǎng)生辦法。
資料。
水果有梨、柿、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yǎng)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jié)的飲食調養(yǎng)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BR>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三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jié)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ǜ庵饕小安诨ǜ狻?、“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寒露時節(jié)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游的重頭戲。秋風颯颯,黃護葉紅。寒露過后的連續(xù)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金秋的香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
紅葉,學名黃梢。是觀賞樹木,主要看葉。為歷代文人青睞。a早見于司馬相如(上林賦》,全國各地都有。事實上,人們在觀賞紅葉的時候,不僅僅是黃護,還有烏柏、丹楓、火炬、紅葉李等樹種。漫步在通幽曲徑上望山坡。便會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紅葉。色彩斑斕的美景。
不過,適合寒露觀紅葉的是北方地區(qū)尤其是黃河以北。我國幅員遼闊,跨越緯度范圍比較大,各地的紅葉在遼闊的大地上呈現的時間是不同的。正所謂演戲的開幕時間是不同的,只有按時才能看上精彩的演出。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jié)在寒露節(jié)氣前后,寒露節(jié)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jié)氣的習俗。如果說白露時節(jié)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寒露習俗之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據記載,斗蟋蟀兒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后尤喜促織之戲,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蟋蟀兒,致使一只好蟋蟀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兒,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寒露習俗之南方較流行秋釣邊。
在我國南方,這個時節(jié)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時節(jié),可賞花,流行吃螃蟹、釣魚。寒露時節(jié),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qū),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四時養(yǎng)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芝麻分為白芝麻、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好。白芝麻通常稱為“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
《晶珠本草》記載:“芝麻分黑白兩種。除顏色不同外,形狀大小一樣,扁而微橢圓形,上大下小,有棱,略像菥蓂子,用指擠壓有油性。治龍病、鎮(zhèn)風,增加體力。芝麻性溫、緩、涼、重,化味辛。生發(fā),增生體力,澀尿,舒心,提升胃溫。”
中醫(yī)學認為,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益脾胃、補肝腎之佳谷也”(《本草經疏》),對肝腎不足、虛風眩暈、風痹癱瘓、大便秘結、須發(fā)早白、婦人乳少、病后虛羸等病證均有確切的治療作用。劉完素稱贊曰:“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去。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缺也”。
黑芝麻為胡麻科脂麻的黑色種子,是我國傳統中藥,最開始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補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久服輕身不老?!?BR>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黑芝麻含有豐富的脂肪酸、蛋白質、色素、木酯素類物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延緩衰老、潤腸通便、養(yǎng)顏潤膚、減肥塑身的作用。同時,黑芝麻中的芝麻素能夠清除膽固醇、保護肝臟、穩(wěn)定血壓。
芝麻養(yǎng)陰潤燥,有助緩解津液不足造成的便秘。芝麻磨粉泡茶或煮粥均可。但已有發(fā)炎情形,如牙痛、腸胃炎或腹瀉的人不適合多吃。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四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jié)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花糕做法: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備用。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漿。將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xù)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說起這個時節(jié)的養(yǎng)生,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后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古書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钡歉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jié)令的雅事。在寒露這一天,古人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
寒露習俗:南方較流行秋釣邊。
在江南地區(qū),對喜歡垂釣的人來說,寒露之后的一段時間是不容錯過的好時節(jié)。
進入“白露”后,天氣已逐漸涼爽,水溫也下降到魚類喜愛的溫度。此時,飽受盛夏苦日的魚兒又活躍起來,四處游弋覓食。尤其是在“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一段時間,向陽的淺水區(qū)域溫度較高,浮游生物比較豐富,因此魚兒們喜聚這樣的地方覓食,此時釣魚易上鉤、易釣獲,也就是釣諺所說的“秋釣邊”。
在這段時間里,垂釣經驗豐富的人一般選擇水面小、水較淺的釣場。只有溫度較高的晴好天氣,魚兒才會活潑愛尋食,因此一般選擇在上午1o時到下午5時之間下竿,尤其是下午,效果更佳。此外,為避免人影竿影對水中魚兒的影響,最好使用長竿斜向垂釣,這樣下釣點與垂釣者距離較遠,釣點環(huán)境相對安靜,魚兒敢于大膽進窩和毫無顧忌地攝餌吞鉤。
寒露習俗: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據記載,斗蟋蟀兒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后尤喜促織之戲,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蟋蟀兒,致使一只好蟋蟀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兒,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寒露時節(jié)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游的重頭戲。秋風颯颯,黃護葉紅。寒露過后的連續(xù)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金秋的香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
很多地方有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名句說的也是這個季節(jié)的習俗,不過寒露節(jié)氣還沒有紅楓葉,到了暮秋時節(jié)才有紅楓葉。這個“賞”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臺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葉子就算了。北京地區(qū)觀賞紅葉的時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時期是10月15日至30日。可以說,香山是國內最具口碑的賞楓地點,說到紅葉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想到、提及。
北京之美在秋季,秋季之美在香山,香山之美在紅葉。說到在北京看紅葉,首先就要提到香山。香山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東麓,這里層巒疊嶂,海拔577米,滿山是黃櫨樹,霜后呈深紫紅色。霜降時節(jié),香山方圓數萬畝坡地上紅艷似火,遠觀以為它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辨清是一片片橢圓的樹葉。香山觀賞紅葉絕佳處是森玉笏峰小亭,從亭里極目遠眺,遠山近坡,鮮紅、粉紅、猩紅、桃紅,層次分明,似紅霞繚繞,情趣盎然,成為北京著名的秋游勝地。
不過,適合寒露觀紅葉的是北方地區(qū)尤其是黃河以北。我國幅員遼闊,跨越緯度范圍比較大,各地的紅葉在遼闊的大地上呈現的時間是不同的。正所謂演戲的開幕時間是不同的,只有按時才能看上精彩的演出。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jié)在寒露節(jié)氣前后,寒露節(jié)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jié)氣的習俗。
如果說白露時節(jié)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寒露習俗: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倡導下,重陽節(jié)已成為了“敬老愛老”的老人節(jié)了。
寒露后養(yǎng)生應多吃山藥蓮藕。
10月8日是我國農歷的寒露節(jié)氣,醫(yī)生建議廣大市民,寒露節(jié)氣養(yǎng)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藥、蓮藕等“根”菜。
山藥既是中藥,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研究證明,山藥中的b族維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數倍,礦物質中鉀含量極其豐富。此外,山藥對于糖尿病有輔助療效,除了易產生飽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外,甘露聚糖還有改善糖代謝,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功用。
由于山藥中淀粉含量較高,因此在食用山藥時,最好能用山藥代替一部分主食,也就是適當減少主食的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帶來能量過剩的問題。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使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
蓮藕散發(fā)出一種獨特清香,還含有鞣質,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開胃健中,有益于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復健康。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五
令人期盼的春節(jié)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動呢?因為春節(jié)好玩的有很多。
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響聲讓我們感覺很開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春節(jié)習俗。
過年玩的時候把“腰包”花扁了,怎么辦呢?不用擔心,有壓歲錢呢!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獲??墒?,有些家長要幫孩子保管,我覺得這樣是不妥當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給孩子的,否則,孩子會被“歲”這個妖怪抓走。
春節(jié)還要貼春聯,貼春聯是為了增加節(jié)日氣氛。此外還要貼門神等等。但你們知道貼“?!钡臅r候為什么要倒著貼嗎?因為這個意思是?!暗健绷恕?BR> 現在春節(jié)又多了一項活動,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為了看這項節(jié)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價。不過很值,因為春節(jié)聯歡晚會可是非常精彩的。
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過春節(jié)的時候許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的春節(jié)吧!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六
木耳能夠滋陰、潤肺、生津、降血脂。木耳中鐵、鈣、磷含量豐富,富含維生素c,所特有脂肪質和植物膠質滋養(yǎng)效果極佳,木耳還有排毒的作用。黑木耳的營養(yǎng)成分與白木耳相似,每100克黑木耳里含鐵98毫克,比動物性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豬肝高出約5倍,比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的菠菜高出30倍。素有“素中之葷”的美稱,是理想的補血佳品。
鮮木耳含有一種卟啉的光感物質,人食用后經太陽照射可引起皮膚瘙癢、水腫,嚴重的可致皮膚壞死。干木耳是經暴曬處理的成品,在暴曬過程中會分解大部分卟啉,而在食用前,干木耳又經水浸泡,其中含有的剩余卟啉會溶于水,因而水發(fā)的干木而可安全食用。
黑木耳的常見吃法為生炒、蒸和煮湯,最好與豬肉豬肝或禽類一起烹調,既營養(yǎng)又美味。木耳不宜與田螺同食,從食物藥性來說,寒性的田螺,遇上滑利的木耳,不利于消化,所以二者不宜同食。
二、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滋補。秋令時節(jié),正是鮮藕應市之時。此時天氣干燥,吃些藕,能起到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淀粉,有明顯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把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涼變溫,雖然失去消淤、清熱的性能,卻變?yōu)閷ζ⑽赣幸?,有養(yǎng)胃滋陰、益血、止瀉的功效。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yǎng)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yǎng)生。
蓮藕在烹飪時變黑是因為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蓮藕中的多酚類物質發(fā)生氧化。在沸水中將蓮藕汆燙一會兒就可以讓所有的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除了高溫處理,適當添加酸性物質也能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如放在稀醋水或檸檬水中浸泡后撈起,也可使其保持潔白水嫩不變色。
三、鯽魚。
秋季潤燥重點在滋陰,鯽魚湯有潤燥滋補的作用,更適合季節(jié)寒冷的秋冬食用。中醫(yī)認為鯽魚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通血脈的作用,是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水腫、胃痛等患者的食療佳品。
民間有“魚生火”的說法,但鯽魚是個例外,據《本草綱目》記載“諸魚屬火,唯鯽魚屬土,故能養(yǎng)胃”?,F代研究表明鯽魚富含優(yōu)質蛋白,每100克黑鯽魚中,含蛋白質高達20克,僅次于對蝦,且鯽魚容易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
鯽魚清蒸或煮湯營養(yǎng)效果最佳,若經煎炸則食療功效會打些折扣。鯽魚豆腐湯是秋冬季鯽魚最佳吃法之一。民間常給產婦燉食鯽魚湯,既可以補虛,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非常值得推廣。另外,鯽魚細刺較多,老年人和兒童食用時需緩慢進食,并耐心剔除魚刺。
四、百合。
進入金秋,正是百合上市的季節(jié)。百合,屬于百合科植物,夏天開花,秋季結實,挖出其鮮莖的鱗葉,即可供食用,又可藥用。尤其是百合湯、八寶飯之類的甜食,均少不了它,紅白相映,清而不膩,色、香、味俱全,可謂別有風味。另外,百合還含有一些特殊的營養(yǎng)成分,如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這些成分綜合作用于人體,有良好的營養(yǎng)滋補功效。
百合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解秋燥滋潤肺陰的佳品。單味百合煎服或與其他藥物一并煎服均可。用百合煮粥,可滋潤肺胃,對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有保護作用。百合共有數十種,其中百合、細葉百合和山丹三種可入藥,療效也相同。
寒露時節(jié),露水增多,氣溫更低。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西風響蟹腳癢。
俗話說“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熬旁聢F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jié),等農歷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不過,過敏體質、胃寒者及孕婦、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黃,另外,現在正是柿子熟的季節(jié),要注意螃蟹忌與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專家提醒:吃蟹還得先了解一些健康常識。以下人群需慎吃螃蟹腹瀉、胃痛、感冒發(fā)燒者、過敏體質者、孕婦、關節(jié)炎和痛風患者、腎功能不全者、肝病患者、老人和兒童、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
覓秋茶。
寒氣露冷,秋分至寒露,為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為最佳,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謂之正秋茶。茶分春秋,喝茶卻能不分時間地點。寒露已過,新茶已上。
健康養(yǎng)生。
一般而言,秋天人的情緒不太穩(wěn)定,易于煩躁或悲愁傷感,特別是身臨花木凋零,秋風蕭瑟的深秋,常在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心中引起苦悶與垂暮之感。因此,秋季養(yǎng)生以調達情志、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為首要。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外出觀賞風景,喜悅溢于言表,可使憂郁愁煩頓消,令人心曠神怡,給生活增添無窮樂趣。
寒露不露腳。
民間有句諺語叫做“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這句話是說,白露時節(jié)的時候,老人和小孩子就不要赤膊了,而到了寒露的時候,就要注意足部保暖了。與白露相比,寒露的“寒”字表明涼氣更甚。古人把“露”作為天氣轉涼的表征。
老年人要注意穿上保暖性好的鞋襪,腳踝部也不要露在外面。每天晚上要養(yǎng)成用熱水泡腳的習慣,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熱水泡腳可以使血管擴張,改善腳部的血液循環(huán)和組織營養(yǎng),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還可以減少腿部酸困,有助于睡眠。
順應氣候調節(jié)養(yǎng)生。
“斗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庇捎诤兜牡絹?,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jié)。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寒露”時節(jié)起,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從中醫(yī)角度上說,這節(jié)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fā)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干燥,皺紋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會毛發(fā)脫落和大便秘結等。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養(yǎng)生的重點是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還應重視涂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干裂。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七
由于回族分布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fā)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構及烹調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面食的制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饅頭、燒鍋、花卷、面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面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jié)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食面條、面片,在面湯中加入蔬菜、調料和紅油辣椒,稱為湯面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面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為臊子面。寧夏回族還喜食調合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料,再把煮熟的面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合;在面條或面片中加入米干飯和熟肉丁、菜丁、調料等稱面調合。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是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草魚、鯉魚、鰉魚等。
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豐富,為回族人民提供了眾多優(yōu)質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衛(wèi)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qū)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可以飼養(yǎng),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yè)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刈彘L于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爆就還有“油爆”、“鹽爆”、“蔥爆”、“醬爆”等多種變化。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發(fā)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qū)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在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糕點師馬基良制作的萬盛馬糕點甜、酥、脆,在西北各省區(qū)影響很大。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金鳳扒雞、保定市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省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陜西省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面、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燴饸饸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fā)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的一年四季早餐習慣于飲用奶茶。
回族的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刈逡蚕诧嫴韬陀貌璐?,云南的回族喜飲綠茶;西北地區(qū)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蓋碗是一種獨特的茶具,碗蓋比碗口小些,飲茶時將碗蓋稍偏,擋住茶葉等配料就可品茶了。內放冰糖、桂圓、沱茶稱為三和茶,再加葡萄干、杏干,稱為五香茶,邊飲邊加沸水,號稱牡丹花。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干(或蘋果干)等。寧夏山區(qū)回族的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即用一特制帶把鐵罐或銅罐(盛水500克以下)放入大半罐磚茶,漫入水小火文煮,成茶色濃褐,味道苦澀。飲時,眾人圍坐爐前,每人倒一小杯,細細品茶,甚是爽口。此茶可多次續(xù)水,以2、3次茶味道最美。寧夏山區(qū)回族農閑時常飲此茶并常以此待客。
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wèi)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忌諱別人在自己家里抽煙喝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八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起源是為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流行。
端午節(jié)的民間傳說。
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磥?,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紀念伍子胥:江浙地區(qū)端午節(jié)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fā)在端午節(jié)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九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起源是為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流行。
端午節(jié)的民間傳說。
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紀念伍子胥:江浙地區(qū)端午節(jié)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fā)在端午節(jié)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
某些地方的人在驚蟄時聽到第一聲春雷,馬上使勁抖衣服,相信這樣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將不受這些寄生蟲的騷擾。晚明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里說:“初聞雷則抖衣,日蚤虱不生?!?BR> 2.吃炒豆。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當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在陜西,一些地區(qū)過驚蟄有吃炒豆的習俗。
人們將黃豆放在鹽水中浸泡后再在鍋中爆炒,發(fā)出噼啪之聲,表示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吃梨則意為與害蟲別離。
3.蒙鼓皮驚蟄是由于雷聲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許多面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問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tài)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該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驚蟄的風俗活動。
“祭白虎”
民間流傳“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的小人興波作惡,阻撓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小人”是人所憤恨的無恥之徒,專愛惹是生非?!按蛐∪恕笔且环N流行于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借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所以每年驚蟄那天,在粵港地區(qū)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驚蟄可以驅趕霉運。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驅趕霉運的習慣,與“打小人”的巫儀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一
古人以白虎為獸中之王,能夠驅邪,驅百害,每年驚蟄日拜祭白虎,驅百蟲,免受蟲害。
同時,在十二生肖當中,有其中的生肖,會犯白虎煞和天狗煞。后逐漸演變成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覺得運氣不順,犯小人的人就會在驚蟄日,祭拜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順逐,驅除小人與病害。
所謂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然后可以打它。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打小人”寓意驅趕霉運。
在二十四節(jié)氣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少民間相關的自發(fā)活動逐漸演變成民俗,全國各地均有不同。
比如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有些地方的土地廟里會有老虎的'圖騰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豬油擦老虎的牙齒,使其難以出口傷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爭?!睂<医榻B道。
“打小人”也是驚蟄當天南方仍然存留的習俗之一。
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么霉運。
專家表示,類似這種習俗都帶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屬于在舊文明程度不高時的解決辦法。
在食物方面,驚蟄當天倒并無特別的講究,僅在陜西、甘肅一代留有“吃梨”的習俗,表示可以離家闖蕩。
不過,在專家看來,這實際上是因為春天伊始,乍暖還寒,吃梨的目的是調理身體,“比如有的地方,沒有梨的話會吃棗,用意相似?!?BR> “這么多年流傳下來,隨著社會的變化,農耕方式的改變,人們很少再按照節(jié)氣進行生產工作,節(jié)氣基本名存實亡?!睂<易詈舐杂型锵У乇硎荆?jié)氣將來很可能會變?yōu)槲幕z產存于書面記載之中。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二
習俗是習慣風俗的意思。習字最早見于,字形作習,上部是鳥羽毛的象形,下部是聲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剛果有哪些民風習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活習俗
剛果(布)農村居民以村落而群居,村址的選擇主要考慮水源和交通便利。所以,自修通布拉柴維爾-奧約國家二號公路后,沿線出現了許多村落。除公路沿線外,村落主要集中在沿河等地理位置優(yōu)越之處。
農村大部分貧民居住在一種以樹枝、泥巴、棕櫚葉等天然材料搭建起來的茅屋內。在家庭中,男子地位高于女子,因此丈夫睡的位置高于妻子,以顯示男子的尊嚴。
家庭習俗
父親對子女有養(yǎng)育責任,但家庭財產遺傳給父系的叔叔,而不是傳給兒子,更不傳給女兒。而南方的部族多以母系為中心,婚姻所生的子女歸母親的大家族,父親對子女沒有太多的撫養(yǎng)義務,長到幾歲后交給孩子的舅舅家撫養(yǎng),并成為娘舅家最親近的后代,在那里成家立業(yè)并繼承遺產或族長、酋長之位。
飲食習俗
剛果共和國常年氣候炎熱,自然賦予的熱帶作物十分豐富,木瓜、芒果、香蕉、菠蘿等物美價廉,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以木薯為主要糧食作物和食品,木薯葉子還可以制作成當地美味 “薩卡薩卡”。受法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城市居民開始并偏好食用面包。
審美習俗
剛果共和國一些地區(qū)流行瘢紋飾,人為使臉部長出肉瘤,以此為美。
婚姻習俗
剛果共和國北方的部族多以父系為中心,同一大家族內的男女不能通婚,婚后所生的子女屬于父親及其所在的大家族。剛果共和國鄉(xiāng)村地區(qū),還流行一夫多妻制,婦女是主要勞動力,也是財富的象征。這種傳統婚姻正為現代的一夫一妻制所代替。
喪葬習俗
剛果共和國的人一生要受到2次隆重的待遇,一是婚禮,二是葬禮。在剛果共和國,人們對葬禮十分重視,場面莊嚴而隆重,靈車車隊在行進過程中,任何其他車輛必須讓道,包括國賓車隊。
1.相見禮儀
剛果人性格豪爽,感情外向。他們見到外國客人時,先是熱情打招呼,握手致意,甚至擁抱親吻。他們同客人交談時,喜歡用手或頭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來烘托自己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常用的體態(tài)語有:揮手致意;舉手敬禮;晃拳助興;搖頭贊美等。要注意的是:在與剛果人握手時,動作要輕柔,而且應該邊握手邊問候或交談。在剛果河流域,人們相見的最高禮節(jié)是:雙方互相伸出兩手后,然后躬下身子吹幾口氣。
2.拜訪禮儀
拜訪剛果朋友,無論是事務性拜訪,還是禮節(jié)性拜訪,都應該事先打招呼,“不速之客”在當地是不受歡迎的,還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一旦約好,就應準時赴約。出發(fā)之前,還要注意修飾容顏,衣冠不整是對被訪者的不尊敬。不可忘記的是:當地有進門脫鞋的習慣。要按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座。拜訪結束出門時,要在第一個轉彎的地方回頭,向主人表示感謝,否則就是失禮。
剛果人殷勤好客。他們招待賓客的主食有:肉汁澆米飯、木薯饅頭、木薯蒸糕等;副食品主要有:香煎肉排、咖喱牛肉、串烤羊肉等。他們還喜歡用“花生面包”招待遠方的客人。野味食品待客也較普遍:將大黃螞蟻做成蟻醬,用來拌猴子肉吃。剛果人自制的香蕉酒是待客的上品飲料。
3.餐飲禮儀
剛果人的主要食品是木薯、玉米、稻谷、大麥和各種豆類;副食有牛羊肉、雞、魚、土豆、蔬菜等。城市里有不少帶有西式餐飲特點的餐館。除上層社會外,多數人就餐時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用手抓飯。
4.服飾禮儀
由于剛果氣候炎熱,人們大多穿著簡單,婦女一般是用一塊色彩鮮艷的布,從腹部向下纏繞數圈以代替衣裙。男人大都留短發(fā)。北方森林中的人至多只在腰間圍一塊獸皮或幾片樹葉。
5.旅游禮儀
現今仍過著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生活的俾格米人,平均身高不足1.4米,被稱為“矮人國”。到這里游覽,一定要遵守他們的規(guī)矩、習俗。
6.婚喪禮儀
剛果一些地方流行贈鳥求愛的習俗:某男子若看中了某女子,便把一只烤鳥贈與她,以示求愛,并說:“這鳥是我親自為你打來的。”如果這女子也對他有情,便回贈一個玉米棒子,并說:“這是我親手種的?!眲偣S多地方還有女子索要高額彩禮,富家男子蓄妾的婚俗。剛果人非常重視喪儀,每年’的11月1日,是剛果的掃墓日,全國放假一天。屆時,人們帶著鮮花和食品,來到親屬的墓前,邊哭邊唱。也可花錢聘請受過專門訓練的伴祭者在墓前唱圣經,跳風俗舞。
7.商務禮儀
到剛果開展經貿活動、商務拜訪,應當盡量避開星期一,因為這一天可能是對方最繁忙的一天。應將拜訪的目的、時間事先告知對方。還要注意的是:進門后,除同被訪者打招呼問候外,還應同在場的每個人打招呼致意。贈送的商務名片應印有法文。其商務活動基本上是按照國際慣例進行。
8.主要習俗
剛果人勇武開朗,他們喜歡用歌舞抒發(fā)情感。一些地區(qū)流行瘢紋飾,就是人為使臉部長出疤瘌、肉瘤,并以此為美。婦女發(fā)式講究,他們喜歡將頭發(fā)梳成無數小辮,并戴上頭飾和海貝串,所以在剛果的街頭巷尾都設有梳辮子的小攤。這里的婦女刷牙是用一種略帶甜味的灌木樹根,長短如一根香煙的木頭在嘴里來回捅刷。
剛果的南方部族,多數是以母系為中心,生下的孩子屬于母系家族,是舅舅最親后代,男女青年婚姻大事必須征得舅舅同意,男子娶妻必定要給女方的舅舅送禮。
原始宗教信徒有原始圖騰崇拜的習俗,他們忌諱談及這些習俗的來由及其在生活中的影響。少數人不喜歡熊貓。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忌諱“13”和“星期五”。
北方原始森林中的俾格米人,日常生活中有種種禁忌。主要是:膽怯于狩獵;弄臟水源;吃作為“生命幼芽”的蛋類;老人虐待子女、不尊重晚輩夫妻;打罵自己的配偶;瀆神;偷竊;通奸等。凡有犯忌者,均受到嚴厲的懲罰。
剛果人以木薯、大米、玉米、高梁以及多種野生動物、植物為主要食品。口味喜辛辣,愛吃帶汁的菜。多用燒、燴、熘、燜等方法烹制菜肴。調味品中多用椰子油、香菜、胡椒、辣椒等。習慣吃大塊肉,而不喜歡吃肉片和肉絲。這與他們豪爽的性格相符合。他們還喜歡吃各種豆類、馬鈴薯、西紅柿、卷心菜、蘿卜、胡蘿卜等,也吃蘑菇等菌類食物,而討厭雞毛菜和蝦,認為雞毛菜是草,嚇是蟲。
剛果人喜歡吃花生搗碎做成“花生面包”,還喜歡食用一種用香蕉、花生、木薯面、棕櫚油、辣椒和鹽混合做成的“龍烏馬”食品,這些既是主食又可當菜肴。
剛果人有大片的森林,所以在剛果有“吃樹”之說。這既由于大量木材出口換來的糧食,又因為有些樹木的果實可以加工成食品,如用油棕果炸油、用柑橘制飲料等。此外,剛果果樹遍地皆是,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油梨等,都是自生自長,人人可以隨意采摘,有些剛果人甚至整年以水果代糧。
剛果人經常食用用大黃螞蟻制成有蟻醬,有時外出狩獵捉到猴子,將猴肉熏熟后,蘸著蟻醬吃,被他們認為是最好的美味佳肴。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三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五、登高出游。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qū),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jié)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xiāng)寧縣,重陽節(jié)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qū),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歷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于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jié)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環(huán)視,天高氣爽,云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jié),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長壽的佳節(jié)。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七、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jié)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jié),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jié)。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八、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只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xù)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婦女休息。
農歷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jié)。
十、吃糕吃面。
農歷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qū)及五臺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qū)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四
1、寒衣節(jié)祭祀時,上墳掃墓會焚化一些陰冥用具。很多人在過程中只是走一個過場,并未留心所燒的東西是否全部燒盡。此處要告訴大家,但凡給死者焚化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2、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因此在祭祀偏遠墳地時,根據周圍的環(huán)境,可以多待一些五色紙,用以焚燒,有備無患。
3、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而一些出門在外者應該如何祭祀呢,此處就建議在十字路口沖著家鄉(xiāng)方向燒化紙錢,用粉筆畫個圓圈,沖家的方向留一個口子。如果在路口還是很不方便,那就盡量選擇不干擾別人的地方,在不給他人造成麻煩的情況下完成。
4、寒衣節(jié)上墳、掃墓,最好在上午九點至十二點間,一天中陽氣最充足的時段,下午不可以去上墳。并且身體抱恙者最好不要參與,老幼孕婦也不適合去墳地;近期運勢低迷者不要參與。另外天黑以后更不要去墳地。祭祀過程中不要在墳地嬉笑游戲,口吐不敬之語,離開時干凈利落,不留贓物。
五、墳墓有進水,塌陷,損毀的,建議在寒衣節(jié)當日進行修繕,墳頭的草木要及時清理,以保證先人在地下不受風吹雨淋之苦。有些人需要遷墳的,也最好在寒衣節(jié)和清明節(jié)進行。部分人墳地風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最好不要自作主張,一切根據專業(yè)人士堪輿進行。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五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磥?,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紀念伍子胥:江浙地區(qū)端午節(jié)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fā)在端午節(jié)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六
驚蟄。
到,春風賞,綠意盎然心情爽,萬物蘇,陽光嚷,花開暖色讓人享,談談天,踏踏青,領略春光好風情,祝你驚蟄快樂,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驚蟄民風習俗有哪些,供大家參考。
1.抖虱予。
某些地方的人在驚蟄時聽到第一聲春雷,馬上使勁抖衣服,相信這樣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將不受這些寄生蟲的騷擾。晚明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里說:“初聞雷則抖衣,日蚤虱不生。”
2.吃炒豆。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當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在陜西,一些地區(qū)過驚蟄有吃炒豆的習俗。
人們將黃豆放在鹽水中浸泡后再在鍋中爆炒,發(fā)出噼啪之聲,表示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吃梨則意為與害蟲別離。
3.蒙鼓皮驚蟄是由于雷聲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許多面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問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tài)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該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祭白虎”
民間流傳“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的小人興波作惡,阻撓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小人”是人所憤恨的無恥之徒,專愛惹是生非?!按蛐∪恕笔且环N流行于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借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所以每年驚蟄那天,在粵港地區(qū)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驅趕霉運的習慣,與“打小人”的巫儀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七
每個地方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習俗,在潮汕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哪些傳統習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潮汕端午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端午序屬初夏,蚊蟲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據傳,端午這天是龍?zhí)ь^噴發(fā)龍須水于大地青草的時間,所以在昔時,人們要上山采一些草藥,如金銀花、麥冬、天冬、山葡萄之類回家備用,以除疾病。據說這時采的草藥比起平時得來的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另外,上山采青也可以多吸取大自然的清新空氣,這對身體健康本身也是十分有好處的。
五月夏至,氣候溫濕,是疫病流行季節(jié),故古人認為除了要施行巫術驅除毒病之外,還要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黃之類藥物。由于這些藥物具有芳香解毒、驅毒避瘟之功能,后來便在端午節(jié)廣為使用,并成為民俗。潮汕插艾掛蒲的歷史悠久,明陳天資《東里志》中說到:“(五月五日)仍懸蒲艾于門,以迎祥避惡”。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習俗。至清代,這種活動更盛。清順治《潮州府志》曰:“(五月五日)插艾蒲于門”。清乾隆《南澳志》云:“端午日,昔人取艾懸戶,掛蒲泛酒。今合艾與蒲共懸之,謂蒲似劍也”。清嘉慶《澄??h志》記載更為詳細:“(端午節(jié))以艾葉、榴花簪發(fā),童稚用彩綢縫小荷包,裹雄黃末并道符佩身上,謂可避邪”。
“浴藥湯”的風俗,在文獻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比插艾掛蒲還早。《大戴禮記o夏小正》中寫到:五月,“蓄蘭為沐浴也?!笨芍@種習俗在周代已經普及,所以端午節(jié)也別稱為“沐蘭節(jié)”。在潮汕,這種浴藥湯的習俗也長期存在。清順治《潮州府志》和清乾隆《揭陽縣志》都有“(端陽)采百草為湯以浴”的記載。這比起古時單用澤蘭沐浴,顯然減少了驅病避邪的巫術色彩,而增加了衛(wèi)生保健的作用。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龍是我國最為廣泛的圖騰崇拜之一。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為龍的生日,這一天龍?zhí)ь^噴出的水能使人身體健壯,能治好疾病。故這一天人們喜歡挑“龍須水”也就是龍舟劃過的溪水回家貯存、食用。說是“龍舟水”經久不變質,格外清甜,飲后能消災祛病保平安,婦女用它洗頭還能治頭風。這種習俗,方志也有所記載。如清乾隆《揭陽縣志》說:端午,“汲江水,儲之謂之節(jié)水,經久不敗?!鼻骞饩w《潮陽縣志》說:“端午釀角黍……且有汲龍船水飲之者。”民間還認為,端午日的雨水也為“龍須水”,用陶瓷甕貯存起來,日后喝“龍須水”能治好疑難雜癥,并且是貯存時間愈久愈靈驗。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八
驚蟄。
時節(jié)暖和和,青蛙河邊唱山歌!花紅柳綠梨花白,黃鶯鳴歌燕飛來!又是一年好春光,千樹萬樹百花香!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驚蟄有什么民風習俗,供大家參考。
古人以白虎為獸中之王,能夠驅邪,驅百害,每年驚蟄日拜祭白虎,驅百蟲,免受蟲害。
同時,在十二生肖當中,有其中的生肖,會犯白虎煞和天狗煞。后逐漸演變成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覺得運氣不順,犯小人的人就會在驚蟄日,祭拜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順逐,驅除小人與病害。
所謂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然后可以打它。
中國的民間。
傳說。
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在二十四節(jié)氣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少民間相關的自發(fā)活動逐漸演變成民俗,全國各地均有不同。
比如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有些地方的土地廟里會有老虎的'圖騰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豬油擦老虎的牙齒,使其難以出口傷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爭?!睂<医榻B道。
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么霉運。
專家表示,類似這種習俗都帶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屬于在舊文明程度不高時的解決辦法。
在食物方面,驚蟄當天倒并無特別的講究,僅在陜西、甘肅一代留有“吃梨”的習俗,表示可以離家闖蕩。
不過,在專家看來,這實際上是因為春天伊始,乍暖還寒,吃梨的目的是調理身體,“比如有的地方,沒有梨的話會吃棗,用意相似?!?BR> “這么多年流傳下來,隨著社會的變化,農耕方式的改變,人們很少再按照節(jié)氣進行生產工作,節(jié)氣基本名存實亡?!睂<易詈舐杂型锵У乇硎?,節(jié)氣將來很可能會變?yōu)椤?BR> 文化。
遺產存于書面記載之中。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九
開封,古都,歷史文化悠久,元宵節(jié)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像踩高蹺、舞獅子等等。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開封元宵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是我們這里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就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后人發(fā)展起來,成了一種蹺技活動。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
表演者縛足行走,技藝高的還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引起觀眾陣陣笑聲。
我們那里流傳這樣一句話:“無鼓則瞎?!睕]有盤鼓的“咚咚聲”,仿佛元宵節(jié)這個全民狂歡的節(jié)日就沒有了眼睛一樣?!罢率弭[元宵?!睋舸虮P鼓詮釋了“鬧元宵”的“鬧”:一群壯漢在元宵節(jié),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大汗淋漓地擊打著重量、體積都不小的盤鼓,其恢弘、浩大的氣勢,給人以破土而出的感覺,元宵節(jié)里的盤鼓聲既敲走了一年的疲勞,宣泄了一年的情緒積淀,又敲響了新一年的期盼和希望,像是沖鋒的號角,讓人振奮、給人力量。
古往今來,流傳下來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和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蘇東坡曾這樣描寫北宋開封的放燈盛境:“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在如今開封市的大相國寺、清明上河園等公園里,整個正月,基本都有燈籠可以觀看的。燈籠的形狀、創(chuàng)意都與時俱進,增添了不少新的內涵。
北宋汴京的油錘是元宵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這油錘到后來就演變成炸元宵了??上КF在的開封很少見吃到了,倒是在廣東等地,還傳有“通心煎堆”、“碌堆”、“煎堆”等等,基本保留了這樣的做法,開封好象只吃元宵了。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北宋時叫浮圈子。如今開封人還把元宵和湯圓區(qū)分開來,把有各種口味果餡比較難煮的叫元宵,把只有黑芝麻餡甚至僅有米面,沒有餡的叫湯圓。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如果說白露時節(jié)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秋天是肺金主時令。中醫(yī)講“肺主升降”,肺的宣發(fā)與肅降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氣吸進來,把痰和廢物咳出去,幫助心臟把氣血津液散布于全身。
但是,秋天萬物肅殺,人的陽氣從表皮開始往內收,汗毛孔逐漸閉合,影響到肺的功能(肺主皮毛),人容易悲傷。在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與內臟的關系中,悲正是肺之志。因此,悲,傷的是肺,悲的情緒易影響到肺的宣發(fā)功能。再加上秋風肅殺,淫雨霏霏,面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更容易使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和在外游子觸景生情引起凄涼、憂郁及悲愁傷感的心緒。
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秋天登高,就是方法之一。我國素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在此時登高不僅可以懷古、陶冶情操,而且通過登高,人們可以借此拋開工作煩惱,通過與自然的接觸,緩解壓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的季節(jié),登高遠眺,高喊幾聲呼出胸中濁氣,對抑制悲傷的情緒大有好處。這就是火克金、喜勝悲的中醫(yī)含義,這種登高活動有很好的宣肺作用。
2.農事習俗。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寒露蜜桃屬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九月寒露天漸寒,整理土地莫消閑”。秋收過后,除播種小麥、采摘棉花、刨紅薯外,還有翻地的農活要忙。除麥地、棉花地外,其他農田多閑置下來。此時溫度在零度以上,土地沒有凍結,易于使犁翻地,利用冬閑養(yǎng)養(yǎng)地。同時,翻地也可將埋于地下的越冬蟲及蟲卵晾到地表上,利用寒露以后溫度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低的特點,將害蟲及其蟲卵凍死,減少來年莊稼的病蟲害,正所謂“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南方地區(qū),進入寒露才算進入真正的秋季。此時適合種植油菜等耐寒作物;單季晚稻行將成熟,開始收割;雙季晚稻則正處于灌漿期,需要間歇性灌水,以保持田間濕潤。這一時期作物最怕“寒露風”的到來。江南一帶有“人怕老來窮,禾伯寒露風”的說法。其實“寒露風”是寒露節(jié)出現的一種低溫、干燥、風勁較強的冷空氣,會使水稻灌漿受阻,空粒、黑粒增多,甚至出現“包頸穗”現象,降低結實率,或使稻株生長發(fā)育不良,導致水稻減產。人們可于“寒露風”來臨前,采用施農家肥強壯株稈,加強田間灌溉,保持田間較高溫度等方法,使水稻免受“寒露風”侵害。當然,抗風的灌水深度因時因地而異。若白天無陽光、風大或夜晚,灌水深些;白天有陽光就淺些,或僅保持濕潤即可。風過后,須立即排水,避免漚黑禾根、造成株稈變軟,降低抗風能力。
寒露時節(jié),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有條件可以煮一點百棗蓮子銀杏粥經常喝,經常吃些山藥和馬蹄也是不錯的養(yǎng)生辦法。
寒寒露飲食養(yǎng)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yǎng)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水果有梨、柿、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yǎng)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jié)的飲食調養(yǎng)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
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jié),北方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一些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南方也秋意漸濃。
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我國傳統將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jié)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各地氣溫繼續(xù)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qū),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氣溫降得快。
氣溫降得快是寒露節(jié)氣的一個特點。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后,溫度下降8℃、10℃已較常見。不過,風雨天氣大多維持時間不長(華西地區(qū)除外),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
平均氣溫分布差異大。
10月份,我國平均氣溫分布的地域差別明顯。在華南,平均溫度大多數地區(qū)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還沒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間,東北南部、華北、黃淮在8-16℃之間,而此時西北的部分地區(qū)、東北中北部的平均溫度已經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區(qū)平均溫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三候。
菊有黃華。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贝斯?jié)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從氣候學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時10℃的等溫線,已南移到秦嶺淮河一線,長城以北則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時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一般已經開始飄雪了。我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qū)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qū)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qū)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二
農事習俗。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寒露蜜桃屬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寒露時節(jié),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有條件可以煮一點百棗蓮子銀杏粥經常喝,經常吃些山藥和馬蹄也是不錯的'養(yǎng)生辦法。
資料。
水果有梨、柿、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yǎng)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jié)的飲食調養(yǎng)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BR>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三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jié)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ǜ庵饕小安诨ǜ狻?、“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寒露時節(jié)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游的重頭戲。秋風颯颯,黃護葉紅。寒露過后的連續(xù)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金秋的香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
紅葉,學名黃梢。是觀賞樹木,主要看葉。為歷代文人青睞。a早見于司馬相如(上林賦》,全國各地都有。事實上,人們在觀賞紅葉的時候,不僅僅是黃護,還有烏柏、丹楓、火炬、紅葉李等樹種。漫步在通幽曲徑上望山坡。便會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紅葉。色彩斑斕的美景。
不過,適合寒露觀紅葉的是北方地區(qū)尤其是黃河以北。我國幅員遼闊,跨越緯度范圍比較大,各地的紅葉在遼闊的大地上呈現的時間是不同的。正所謂演戲的開幕時間是不同的,只有按時才能看上精彩的演出。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jié)在寒露節(jié)氣前后,寒露節(jié)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jié)氣的習俗。如果說白露時節(jié)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寒露習俗之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據記載,斗蟋蟀兒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后尤喜促織之戲,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蟋蟀兒,致使一只好蟋蟀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兒,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寒露習俗之南方較流行秋釣邊。
在我國南方,這個時節(jié)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時節(jié),可賞花,流行吃螃蟹、釣魚。寒露時節(jié),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qū),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四時養(yǎng)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芝麻分為白芝麻、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好。白芝麻通常稱為“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
《晶珠本草》記載:“芝麻分黑白兩種。除顏色不同外,形狀大小一樣,扁而微橢圓形,上大下小,有棱,略像菥蓂子,用指擠壓有油性。治龍病、鎮(zhèn)風,增加體力。芝麻性溫、緩、涼、重,化味辛。生發(fā),增生體力,澀尿,舒心,提升胃溫。”
中醫(yī)學認為,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益脾胃、補肝腎之佳谷也”(《本草經疏》),對肝腎不足、虛風眩暈、風痹癱瘓、大便秘結、須發(fā)早白、婦人乳少、病后虛羸等病證均有確切的治療作用。劉完素稱贊曰:“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去。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缺也”。
黑芝麻為胡麻科脂麻的黑色種子,是我國傳統中藥,最開始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補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久服輕身不老?!?BR>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黑芝麻含有豐富的脂肪酸、蛋白質、色素、木酯素類物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延緩衰老、潤腸通便、養(yǎng)顏潤膚、減肥塑身的作用。同時,黑芝麻中的芝麻素能夠清除膽固醇、保護肝臟、穩(wěn)定血壓。
芝麻養(yǎng)陰潤燥,有助緩解津液不足造成的便秘。芝麻磨粉泡茶或煮粥均可。但已有發(fā)炎情形,如牙痛、腸胃炎或腹瀉的人不適合多吃。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四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jié)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花糕做法: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備用。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漿。將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xù)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說起這個時節(jié)的養(yǎng)生,大家可以多飲枸杞菊花茶,古時人們會用寒露后新上的枸杞泡澡,這樣做可以使人光澤不老。如果你嫌麻煩,就泡上一壺酒或茶,每天堅持喝,也能起到“和顏悅色”的作用。
古書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钡歉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jié)令的雅事。在寒露這一天,古人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
寒露習俗:南方較流行秋釣邊。
在江南地區(qū),對喜歡垂釣的人來說,寒露之后的一段時間是不容錯過的好時節(jié)。
進入“白露”后,天氣已逐漸涼爽,水溫也下降到魚類喜愛的溫度。此時,飽受盛夏苦日的魚兒又活躍起來,四處游弋覓食。尤其是在“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一段時間,向陽的淺水區(qū)域溫度較高,浮游生物比較豐富,因此魚兒們喜聚這樣的地方覓食,此時釣魚易上鉤、易釣獲,也就是釣諺所說的“秋釣邊”。
在這段時間里,垂釣經驗豐富的人一般選擇水面小、水較淺的釣場。只有溫度較高的晴好天氣,魚兒才會活潑愛尋食,因此一般選擇在上午1o時到下午5時之間下竿,尤其是下午,效果更佳。此外,為避免人影竿影對水中魚兒的影響,最好使用長竿斜向垂釣,這樣下釣點與垂釣者距離較遠,釣點環(huán)境相對安靜,魚兒敢于大膽進窩和毫無顧忌地攝餌吞鉤。
寒露習俗: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據記載,斗蟋蟀兒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后尤喜促織之戲,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蟋蟀兒,致使一只好蟋蟀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兒,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寒露時節(jié)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游的重頭戲。秋風颯颯,黃護葉紅。寒露過后的連續(xù)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金秋的香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
很多地方有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名句說的也是這個季節(jié)的習俗,不過寒露節(jié)氣還沒有紅楓葉,到了暮秋時節(jié)才有紅楓葉。這個“賞”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臺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葉子就算了。北京地區(qū)觀賞紅葉的時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時期是10月15日至30日。可以說,香山是國內最具口碑的賞楓地點,說到紅葉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想到、提及。
北京之美在秋季,秋季之美在香山,香山之美在紅葉。說到在北京看紅葉,首先就要提到香山。香山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東麓,這里層巒疊嶂,海拔577米,滿山是黃櫨樹,霜后呈深紫紅色。霜降時節(jié),香山方圓數萬畝坡地上紅艷似火,遠觀以為它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辨清是一片片橢圓的樹葉。香山觀賞紅葉絕佳處是森玉笏峰小亭,從亭里極目遠眺,遠山近坡,鮮紅、粉紅、猩紅、桃紅,層次分明,似紅霞繚繞,情趣盎然,成為北京著名的秋游勝地。
不過,適合寒露觀紅葉的是北方地區(qū)尤其是黃河以北。我國幅員遼闊,跨越緯度范圍比較大,各地的紅葉在遼闊的大地上呈現的時間是不同的。正所謂演戲的開幕時間是不同的,只有按時才能看上精彩的演出。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jié)在寒露節(jié)氣前后,寒露節(jié)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jié)氣的習俗。
如果說白露時節(jié)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qū)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寒露習俗: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倡導下,重陽節(jié)已成為了“敬老愛老”的老人節(jié)了。
寒露后養(yǎng)生應多吃山藥蓮藕。
10月8日是我國農歷的寒露節(jié)氣,醫(yī)生建議廣大市民,寒露節(jié)氣養(yǎng)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藥、蓮藕等“根”菜。
山藥既是中藥,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研究證明,山藥中的b族維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數倍,礦物質中鉀含量極其豐富。此外,山藥對于糖尿病有輔助療效,除了易產生飽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外,甘露聚糖還有改善糖代謝,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功用。
由于山藥中淀粉含量較高,因此在食用山藥時,最好能用山藥代替一部分主食,也就是適當減少主食的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帶來能量過剩的問題。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使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
蓮藕散發(fā)出一種獨特清香,還含有鞣質,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開胃健中,有益于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復健康。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五
令人期盼的春節(jié)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動呢?因為春節(jié)好玩的有很多。
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響聲讓我們感覺很開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春節(jié)習俗。
過年玩的時候把“腰包”花扁了,怎么辦呢?不用擔心,有壓歲錢呢!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獲??墒?,有些家長要幫孩子保管,我覺得這樣是不妥當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給孩子的,否則,孩子會被“歲”這個妖怪抓走。
春節(jié)還要貼春聯,貼春聯是為了增加節(jié)日氣氛。此外還要貼門神等等。但你們知道貼“?!钡臅r候為什么要倒著貼嗎?因為這個意思是?!暗健绷恕?BR> 現在春節(jié)又多了一項活動,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為了看這項節(jié)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價。不過很值,因為春節(jié)聯歡晚會可是非常精彩的。
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過春節(jié)的時候許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的春節(jié)吧!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六
木耳能夠滋陰、潤肺、生津、降血脂。木耳中鐵、鈣、磷含量豐富,富含維生素c,所特有脂肪質和植物膠質滋養(yǎng)效果極佳,木耳還有排毒的作用。黑木耳的營養(yǎng)成分與白木耳相似,每100克黑木耳里含鐵98毫克,比動物性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豬肝高出約5倍,比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的菠菜高出30倍。素有“素中之葷”的美稱,是理想的補血佳品。
鮮木耳含有一種卟啉的光感物質,人食用后經太陽照射可引起皮膚瘙癢、水腫,嚴重的可致皮膚壞死。干木耳是經暴曬處理的成品,在暴曬過程中會分解大部分卟啉,而在食用前,干木耳又經水浸泡,其中含有的剩余卟啉會溶于水,因而水發(fā)的干木而可安全食用。
黑木耳的常見吃法為生炒、蒸和煮湯,最好與豬肉豬肝或禽類一起烹調,既營養(yǎng)又美味。木耳不宜與田螺同食,從食物藥性來說,寒性的田螺,遇上滑利的木耳,不利于消化,所以二者不宜同食。
二、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滋補。秋令時節(jié),正是鮮藕應市之時。此時天氣干燥,吃些藕,能起到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淀粉,有明顯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把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涼變溫,雖然失去消淤、清熱的性能,卻變?yōu)閷ζ⑽赣幸?,有養(yǎng)胃滋陰、益血、止瀉的功效。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yǎng)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yǎng)生。
蓮藕在烹飪時變黑是因為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蓮藕中的多酚類物質發(fā)生氧化。在沸水中將蓮藕汆燙一會兒就可以讓所有的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除了高溫處理,適當添加酸性物質也能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如放在稀醋水或檸檬水中浸泡后撈起,也可使其保持潔白水嫩不變色。
三、鯽魚。
秋季潤燥重點在滋陰,鯽魚湯有潤燥滋補的作用,更適合季節(jié)寒冷的秋冬食用。中醫(yī)認為鯽魚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通血脈的作用,是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水腫、胃痛等患者的食療佳品。
民間有“魚生火”的說法,但鯽魚是個例外,據《本草綱目》記載“諸魚屬火,唯鯽魚屬土,故能養(yǎng)胃”?,F代研究表明鯽魚富含優(yōu)質蛋白,每100克黑鯽魚中,含蛋白質高達20克,僅次于對蝦,且鯽魚容易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
鯽魚清蒸或煮湯營養(yǎng)效果最佳,若經煎炸則食療功效會打些折扣。鯽魚豆腐湯是秋冬季鯽魚最佳吃法之一。民間常給產婦燉食鯽魚湯,既可以補虛,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非常值得推廣。另外,鯽魚細刺較多,老年人和兒童食用時需緩慢進食,并耐心剔除魚刺。
四、百合。
進入金秋,正是百合上市的季節(jié)。百合,屬于百合科植物,夏天開花,秋季結實,挖出其鮮莖的鱗葉,即可供食用,又可藥用。尤其是百合湯、八寶飯之類的甜食,均少不了它,紅白相映,清而不膩,色、香、味俱全,可謂別有風味。另外,百合還含有一些特殊的營養(yǎng)成分,如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這些成分綜合作用于人體,有良好的營養(yǎng)滋補功效。
百合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解秋燥滋潤肺陰的佳品。單味百合煎服或與其他藥物一并煎服均可。用百合煮粥,可滋潤肺胃,對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有保護作用。百合共有數十種,其中百合、細葉百合和山丹三種可入藥,療效也相同。
寒露時節(jié),露水增多,氣溫更低。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jié),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西風響蟹腳癢。
俗話說“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熬旁聢F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jié),等農歷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不過,過敏體質、胃寒者及孕婦、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黃,另外,現在正是柿子熟的季節(jié),要注意螃蟹忌與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專家提醒:吃蟹還得先了解一些健康常識。以下人群需慎吃螃蟹腹瀉、胃痛、感冒發(fā)燒者、過敏體質者、孕婦、關節(jié)炎和痛風患者、腎功能不全者、肝病患者、老人和兒童、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
覓秋茶。
寒氣露冷,秋分至寒露,為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為最佳,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謂之正秋茶。茶分春秋,喝茶卻能不分時間地點。寒露已過,新茶已上。
健康養(yǎng)生。
一般而言,秋天人的情緒不太穩(wěn)定,易于煩躁或悲愁傷感,特別是身臨花木凋零,秋風蕭瑟的深秋,常在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心中引起苦悶與垂暮之感。因此,秋季養(yǎng)生以調達情志、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為首要。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外出觀賞風景,喜悅溢于言表,可使憂郁愁煩頓消,令人心曠神怡,給生活增添無窮樂趣。
寒露不露腳。
民間有句諺語叫做“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這句話是說,白露時節(jié)的時候,老人和小孩子就不要赤膊了,而到了寒露的時候,就要注意足部保暖了。與白露相比,寒露的“寒”字表明涼氣更甚。古人把“露”作為天氣轉涼的表征。
老年人要注意穿上保暖性好的鞋襪,腳踝部也不要露在外面。每天晚上要養(yǎng)成用熱水泡腳的習慣,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熱水泡腳可以使血管擴張,改善腳部的血液循環(huán)和組織營養(yǎng),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還可以減少腿部酸困,有助于睡眠。
順應氣候調節(jié)養(yǎng)生。
“斗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庇捎诤兜牡絹?,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jié)。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寒露”時節(jié)起,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從中醫(yī)角度上說,這節(jié)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fā)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干燥,皺紋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會毛發(fā)脫落和大便秘結等。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養(yǎng)生的重點是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還應重視涂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干裂。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七
由于回族分布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fā)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構及烹調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面食的制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饅頭、燒鍋、花卷、面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面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jié)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食面條、面片,在面湯中加入蔬菜、調料和紅油辣椒,稱為湯面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面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為臊子面。寧夏回族還喜食調合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料,再把煮熟的面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合;在面條或面片中加入米干飯和熟肉丁、菜丁、調料等稱面調合。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是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草魚、鯉魚、鰉魚等。
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豐富,為回族人民提供了眾多優(yōu)質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衛(wèi)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qū)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可以飼養(yǎng),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yè)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刈彘L于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爆就還有“油爆”、“鹽爆”、“蔥爆”、“醬爆”等多種變化。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發(fā)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qū)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在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糕點師馬基良制作的萬盛馬糕點甜、酥、脆,在西北各省區(qū)影響很大。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金鳳扒雞、保定市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省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陜西省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面、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燴饸饸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fā)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的一年四季早餐習慣于飲用奶茶。
回族的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刈逡蚕诧嫴韬陀貌璐?,云南的回族喜飲綠茶;西北地區(qū)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蓋碗是一種獨特的茶具,碗蓋比碗口小些,飲茶時將碗蓋稍偏,擋住茶葉等配料就可品茶了。內放冰糖、桂圓、沱茶稱為三和茶,再加葡萄干、杏干,稱為五香茶,邊飲邊加沸水,號稱牡丹花。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干(或蘋果干)等。寧夏山區(qū)回族的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即用一特制帶把鐵罐或銅罐(盛水500克以下)放入大半罐磚茶,漫入水小火文煮,成茶色濃褐,味道苦澀。飲時,眾人圍坐爐前,每人倒一小杯,細細品茶,甚是爽口。此茶可多次續(xù)水,以2、3次茶味道最美。寧夏山區(qū)回族農閑時常飲此茶并常以此待客。
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wèi)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忌諱別人在自己家里抽煙喝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八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起源是為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流行。
端午節(jié)的民間傳說。
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磥?,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紀念伍子胥:江浙地區(qū)端午節(jié)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fā)在端午節(jié)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九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起源是為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流行。
端午節(jié)的民間傳說。
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紀念伍子胥:江浙地區(qū)端午節(jié)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fā)在端午節(jié)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
某些地方的人在驚蟄時聽到第一聲春雷,馬上使勁抖衣服,相信這樣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將不受這些寄生蟲的騷擾。晚明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里說:“初聞雷則抖衣,日蚤虱不生?!?BR> 2.吃炒豆。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當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在陜西,一些地區(qū)過驚蟄有吃炒豆的習俗。
人們將黃豆放在鹽水中浸泡后再在鍋中爆炒,發(fā)出噼啪之聲,表示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吃梨則意為與害蟲別離。
3.蒙鼓皮驚蟄是由于雷聲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許多面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問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tài)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該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驚蟄的風俗活動。
“祭白虎”
民間流傳“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的小人興波作惡,阻撓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小人”是人所憤恨的無恥之徒,專愛惹是生非?!按蛐∪恕笔且环N流行于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借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所以每年驚蟄那天,在粵港地區(qū)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驚蟄可以驅趕霉運。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驅趕霉運的習慣,與“打小人”的巫儀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一
古人以白虎為獸中之王,能夠驅邪,驅百害,每年驚蟄日拜祭白虎,驅百蟲,免受蟲害。
同時,在十二生肖當中,有其中的生肖,會犯白虎煞和天狗煞。后逐漸演變成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覺得運氣不順,犯小人的人就會在驚蟄日,祭拜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順逐,驅除小人與病害。
所謂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然后可以打它。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打小人”寓意驅趕霉運。
在二十四節(jié)氣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少民間相關的自發(fā)活動逐漸演變成民俗,全國各地均有不同。
比如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有些地方的土地廟里會有老虎的'圖騰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豬油擦老虎的牙齒,使其難以出口傷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爭?!睂<医榻B道。
“打小人”也是驚蟄當天南方仍然存留的習俗之一。
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么霉運。
專家表示,類似這種習俗都帶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屬于在舊文明程度不高時的解決辦法。
在食物方面,驚蟄當天倒并無特別的講究,僅在陜西、甘肅一代留有“吃梨”的習俗,表示可以離家闖蕩。
不過,在專家看來,這實際上是因為春天伊始,乍暖還寒,吃梨的目的是調理身體,“比如有的地方,沒有梨的話會吃棗,用意相似?!?BR> “這么多年流傳下來,隨著社會的變化,農耕方式的改變,人們很少再按照節(jié)氣進行生產工作,節(jié)氣基本名存實亡?!睂<易詈舐杂型锵У乇硎荆?jié)氣將來很可能會變?yōu)槲幕z產存于書面記載之中。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二
習俗是習慣風俗的意思。習字最早見于,字形作習,上部是鳥羽毛的象形,下部是聲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剛果有哪些民風習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活習俗
剛果(布)農村居民以村落而群居,村址的選擇主要考慮水源和交通便利。所以,自修通布拉柴維爾-奧約國家二號公路后,沿線出現了許多村落。除公路沿線外,村落主要集中在沿河等地理位置優(yōu)越之處。
農村大部分貧民居住在一種以樹枝、泥巴、棕櫚葉等天然材料搭建起來的茅屋內。在家庭中,男子地位高于女子,因此丈夫睡的位置高于妻子,以顯示男子的尊嚴。
家庭習俗
父親對子女有養(yǎng)育責任,但家庭財產遺傳給父系的叔叔,而不是傳給兒子,更不傳給女兒。而南方的部族多以母系為中心,婚姻所生的子女歸母親的大家族,父親對子女沒有太多的撫養(yǎng)義務,長到幾歲后交給孩子的舅舅家撫養(yǎng),并成為娘舅家最親近的后代,在那里成家立業(yè)并繼承遺產或族長、酋長之位。
飲食習俗
剛果共和國常年氣候炎熱,自然賦予的熱帶作物十分豐富,木瓜、芒果、香蕉、菠蘿等物美價廉,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以木薯為主要糧食作物和食品,木薯葉子還可以制作成當地美味 “薩卡薩卡”。受法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城市居民開始并偏好食用面包。
審美習俗
剛果共和國一些地區(qū)流行瘢紋飾,人為使臉部長出肉瘤,以此為美。
婚姻習俗
剛果共和國北方的部族多以父系為中心,同一大家族內的男女不能通婚,婚后所生的子女屬于父親及其所在的大家族。剛果共和國鄉(xiāng)村地區(qū),還流行一夫多妻制,婦女是主要勞動力,也是財富的象征。這種傳統婚姻正為現代的一夫一妻制所代替。
喪葬習俗
剛果共和國的人一生要受到2次隆重的待遇,一是婚禮,二是葬禮。在剛果共和國,人們對葬禮十分重視,場面莊嚴而隆重,靈車車隊在行進過程中,任何其他車輛必須讓道,包括國賓車隊。
1.相見禮儀
剛果人性格豪爽,感情外向。他們見到外國客人時,先是熱情打招呼,握手致意,甚至擁抱親吻。他們同客人交談時,喜歡用手或頭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來烘托自己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常用的體態(tài)語有:揮手致意;舉手敬禮;晃拳助興;搖頭贊美等。要注意的是:在與剛果人握手時,動作要輕柔,而且應該邊握手邊問候或交談。在剛果河流域,人們相見的最高禮節(jié)是:雙方互相伸出兩手后,然后躬下身子吹幾口氣。
2.拜訪禮儀
拜訪剛果朋友,無論是事務性拜訪,還是禮節(jié)性拜訪,都應該事先打招呼,“不速之客”在當地是不受歡迎的,還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一旦約好,就應準時赴約。出發(fā)之前,還要注意修飾容顏,衣冠不整是對被訪者的不尊敬。不可忘記的是:當地有進門脫鞋的習慣。要按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座。拜訪結束出門時,要在第一個轉彎的地方回頭,向主人表示感謝,否則就是失禮。
剛果人殷勤好客。他們招待賓客的主食有:肉汁澆米飯、木薯饅頭、木薯蒸糕等;副食品主要有:香煎肉排、咖喱牛肉、串烤羊肉等。他們還喜歡用“花生面包”招待遠方的客人。野味食品待客也較普遍:將大黃螞蟻做成蟻醬,用來拌猴子肉吃。剛果人自制的香蕉酒是待客的上品飲料。
3.餐飲禮儀
剛果人的主要食品是木薯、玉米、稻谷、大麥和各種豆類;副食有牛羊肉、雞、魚、土豆、蔬菜等。城市里有不少帶有西式餐飲特點的餐館。除上層社會外,多數人就餐時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用手抓飯。
4.服飾禮儀
由于剛果氣候炎熱,人們大多穿著簡單,婦女一般是用一塊色彩鮮艷的布,從腹部向下纏繞數圈以代替衣裙。男人大都留短發(fā)。北方森林中的人至多只在腰間圍一塊獸皮或幾片樹葉。
5.旅游禮儀
現今仍過著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生活的俾格米人,平均身高不足1.4米,被稱為“矮人國”。到這里游覽,一定要遵守他們的規(guī)矩、習俗。
6.婚喪禮儀
剛果一些地方流行贈鳥求愛的習俗:某男子若看中了某女子,便把一只烤鳥贈與她,以示求愛,并說:“這鳥是我親自為你打來的。”如果這女子也對他有情,便回贈一個玉米棒子,并說:“這是我親手種的?!眲偣S多地方還有女子索要高額彩禮,富家男子蓄妾的婚俗。剛果人非常重視喪儀,每年’的11月1日,是剛果的掃墓日,全國放假一天。屆時,人們帶著鮮花和食品,來到親屬的墓前,邊哭邊唱。也可花錢聘請受過專門訓練的伴祭者在墓前唱圣經,跳風俗舞。
7.商務禮儀
到剛果開展經貿活動、商務拜訪,應當盡量避開星期一,因為這一天可能是對方最繁忙的一天。應將拜訪的目的、時間事先告知對方。還要注意的是:進門后,除同被訪者打招呼問候外,還應同在場的每個人打招呼致意。贈送的商務名片應印有法文。其商務活動基本上是按照國際慣例進行。
8.主要習俗
剛果人勇武開朗,他們喜歡用歌舞抒發(fā)情感。一些地區(qū)流行瘢紋飾,就是人為使臉部長出疤瘌、肉瘤,并以此為美。婦女發(fā)式講究,他們喜歡將頭發(fā)梳成無數小辮,并戴上頭飾和海貝串,所以在剛果的街頭巷尾都設有梳辮子的小攤。這里的婦女刷牙是用一種略帶甜味的灌木樹根,長短如一根香煙的木頭在嘴里來回捅刷。
剛果的南方部族,多數是以母系為中心,生下的孩子屬于母系家族,是舅舅最親后代,男女青年婚姻大事必須征得舅舅同意,男子娶妻必定要給女方的舅舅送禮。
原始宗教信徒有原始圖騰崇拜的習俗,他們忌諱談及這些習俗的來由及其在生活中的影響。少數人不喜歡熊貓。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忌諱“13”和“星期五”。
北方原始森林中的俾格米人,日常生活中有種種禁忌。主要是:膽怯于狩獵;弄臟水源;吃作為“生命幼芽”的蛋類;老人虐待子女、不尊重晚輩夫妻;打罵自己的配偶;瀆神;偷竊;通奸等。凡有犯忌者,均受到嚴厲的懲罰。
剛果人以木薯、大米、玉米、高梁以及多種野生動物、植物為主要食品。口味喜辛辣,愛吃帶汁的菜。多用燒、燴、熘、燜等方法烹制菜肴。調味品中多用椰子油、香菜、胡椒、辣椒等。習慣吃大塊肉,而不喜歡吃肉片和肉絲。這與他們豪爽的性格相符合。他們還喜歡吃各種豆類、馬鈴薯、西紅柿、卷心菜、蘿卜、胡蘿卜等,也吃蘑菇等菌類食物,而討厭雞毛菜和蝦,認為雞毛菜是草,嚇是蟲。
剛果人喜歡吃花生搗碎做成“花生面包”,還喜歡食用一種用香蕉、花生、木薯面、棕櫚油、辣椒和鹽混合做成的“龍烏馬”食品,這些既是主食又可當菜肴。
剛果人有大片的森林,所以在剛果有“吃樹”之說。這既由于大量木材出口換來的糧食,又因為有些樹木的果實可以加工成食品,如用油棕果炸油、用柑橘制飲料等。此外,剛果果樹遍地皆是,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油梨等,都是自生自長,人人可以隨意采摘,有些剛果人甚至整年以水果代糧。
剛果人經常食用用大黃螞蟻制成有蟻醬,有時外出狩獵捉到猴子,將猴肉熏熟后,蘸著蟻醬吃,被他們認為是最好的美味佳肴。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三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五、登高出游。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qū),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jié)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xiāng)寧縣,重陽節(jié)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qū),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歷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于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jié)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環(huán)視,天高氣爽,云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jié),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長壽的佳節(jié)。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七、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jié)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jié),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jié)。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八、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只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xù)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婦女休息。
農歷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jié)。
十、吃糕吃面。
農歷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qū)及五臺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qū)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四
1、寒衣節(jié)祭祀時,上墳掃墓會焚化一些陰冥用具。很多人在過程中只是走一個過場,并未留心所燒的東西是否全部燒盡。此處要告訴大家,但凡給死者焚化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2、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因此在祭祀偏遠墳地時,根據周圍的環(huán)境,可以多待一些五色紙,用以焚燒,有備無患。
3、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而一些出門在外者應該如何祭祀呢,此處就建議在十字路口沖著家鄉(xiāng)方向燒化紙錢,用粉筆畫個圓圈,沖家的方向留一個口子。如果在路口還是很不方便,那就盡量選擇不干擾別人的地方,在不給他人造成麻煩的情況下完成。
4、寒衣節(jié)上墳、掃墓,最好在上午九點至十二點間,一天中陽氣最充足的時段,下午不可以去上墳。并且身體抱恙者最好不要參與,老幼孕婦也不適合去墳地;近期運勢低迷者不要參與。另外天黑以后更不要去墳地。祭祀過程中不要在墳地嬉笑游戲,口吐不敬之語,離開時干凈利落,不留贓物。
五、墳墓有進水,塌陷,損毀的,建議在寒衣節(jié)當日進行修繕,墳頭的草木要及時清理,以保證先人在地下不受風吹雨淋之苦。有些人需要遷墳的,也最好在寒衣節(jié)和清明節(jié)進行。部分人墳地風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最好不要自作主張,一切根據專業(yè)人士堪輿進行。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五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磥?,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紀念伍子胥:江浙地區(qū)端午節(jié)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fā)在端午節(jié)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六
驚蟄。
到,春風賞,綠意盎然心情爽,萬物蘇,陽光嚷,花開暖色讓人享,談談天,踏踏青,領略春光好風情,祝你驚蟄快樂,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驚蟄民風習俗有哪些,供大家參考。
1.抖虱予。
某些地方的人在驚蟄時聽到第一聲春雷,馬上使勁抖衣服,相信這樣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將不受這些寄生蟲的騷擾。晚明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里說:“初聞雷則抖衣,日蚤虱不生。”
2.吃炒豆。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當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在陜西,一些地區(qū)過驚蟄有吃炒豆的習俗。
人們將黃豆放在鹽水中浸泡后再在鍋中爆炒,發(fā)出噼啪之聲,表示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qū),農民在驚蟄日吃梨則意為與害蟲別離。
3.蒙鼓皮驚蟄是由于雷聲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許多面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問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tài)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該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祭白虎”
民間流傳“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的小人興波作惡,阻撓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小人”是人所憤恨的無恥之徒,專愛惹是生非?!按蛐∪恕笔且环N流行于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借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所以每年驚蟄那天,在粵港地區(qū)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驅趕霉運的習慣,與“打小人”的巫儀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七
每個地方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習俗,在潮汕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哪些傳統習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潮汕端午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端午序屬初夏,蚊蟲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據傳,端午這天是龍?zhí)ь^噴發(fā)龍須水于大地青草的時間,所以在昔時,人們要上山采一些草藥,如金銀花、麥冬、天冬、山葡萄之類回家備用,以除疾病。據說這時采的草藥比起平時得來的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另外,上山采青也可以多吸取大自然的清新空氣,這對身體健康本身也是十分有好處的。
五月夏至,氣候溫濕,是疫病流行季節(jié),故古人認為除了要施行巫術驅除毒病之外,還要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黃之類藥物。由于這些藥物具有芳香解毒、驅毒避瘟之功能,后來便在端午節(jié)廣為使用,并成為民俗。潮汕插艾掛蒲的歷史悠久,明陳天資《東里志》中說到:“(五月五日)仍懸蒲艾于門,以迎祥避惡”。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習俗。至清代,這種活動更盛。清順治《潮州府志》曰:“(五月五日)插艾蒲于門”。清乾隆《南澳志》云:“端午日,昔人取艾懸戶,掛蒲泛酒。今合艾與蒲共懸之,謂蒲似劍也”。清嘉慶《澄??h志》記載更為詳細:“(端午節(jié))以艾葉、榴花簪發(fā),童稚用彩綢縫小荷包,裹雄黃末并道符佩身上,謂可避邪”。
“浴藥湯”的風俗,在文獻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比插艾掛蒲還早。《大戴禮記o夏小正》中寫到:五月,“蓄蘭為沐浴也?!笨芍@種習俗在周代已經普及,所以端午節(jié)也別稱為“沐蘭節(jié)”。在潮汕,這種浴藥湯的習俗也長期存在。清順治《潮州府志》和清乾隆《揭陽縣志》都有“(端陽)采百草為湯以浴”的記載。這比起古時單用澤蘭沐浴,顯然減少了驅病避邪的巫術色彩,而增加了衛(wèi)生保健的作用。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龍是我國最為廣泛的圖騰崇拜之一。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為龍的生日,這一天龍?zhí)ь^噴出的水能使人身體健壯,能治好疾病。故這一天人們喜歡挑“龍須水”也就是龍舟劃過的溪水回家貯存、食用。說是“龍舟水”經久不變質,格外清甜,飲后能消災祛病保平安,婦女用它洗頭還能治頭風。這種習俗,方志也有所記載。如清乾隆《揭陽縣志》說:端午,“汲江水,儲之謂之節(jié)水,經久不敗?!鼻骞饩w《潮陽縣志》說:“端午釀角黍……且有汲龍船水飲之者。”民間還認為,端午日的雨水也為“龍須水”,用陶瓷甕貯存起來,日后喝“龍須水”能治好疑難雜癥,并且是貯存時間愈久愈靈驗。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八
驚蟄。
時節(jié)暖和和,青蛙河邊唱山歌!花紅柳綠梨花白,黃鶯鳴歌燕飛來!又是一年好春光,千樹萬樹百花香!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驚蟄有什么民風習俗,供大家參考。
古人以白虎為獸中之王,能夠驅邪,驅百害,每年驚蟄日拜祭白虎,驅百蟲,免受蟲害。
同時,在十二生肖當中,有其中的生肖,會犯白虎煞和天狗煞。后逐漸演變成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覺得運氣不順,犯小人的人就會在驚蟄日,祭拜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順逐,驅除小人與病害。
所謂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然后可以打它。
中國的民間。
傳說。
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在二十四節(jié)氣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少民間相關的自發(fā)活動逐漸演變成民俗,全國各地均有不同。
比如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有些地方的土地廟里會有老虎的'圖騰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豬油擦老虎的牙齒,使其難以出口傷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爭?!睂<医榻B道。
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么霉運。
專家表示,類似這種習俗都帶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屬于在舊文明程度不高時的解決辦法。
在食物方面,驚蟄當天倒并無特別的講究,僅在陜西、甘肅一代留有“吃梨”的習俗,表示可以離家闖蕩。
不過,在專家看來,這實際上是因為春天伊始,乍暖還寒,吃梨的目的是調理身體,“比如有的地方,沒有梨的話會吃棗,用意相似?!?BR> “這么多年流傳下來,隨著社會的變化,農耕方式的改變,人們很少再按照節(jié)氣進行生產工作,節(jié)氣基本名存實亡?!睂<易詈舐杂型锵У乇硎?,節(jié)氣將來很可能會變?yōu)椤?BR> 文化。
遺產存于書面記載之中。
民風開封的民風習俗篇十九
開封,古都,歷史文化悠久,元宵節(jié)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像踩高蹺、舞獅子等等。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開封元宵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是我們這里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就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后人發(fā)展起來,成了一種蹺技活動。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
表演者縛足行走,技藝高的還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引起觀眾陣陣笑聲。
我們那里流傳這樣一句話:“無鼓則瞎?!睕]有盤鼓的“咚咚聲”,仿佛元宵節(jié)這個全民狂歡的節(jié)日就沒有了眼睛一樣?!罢率弭[元宵?!睋舸虮P鼓詮釋了“鬧元宵”的“鬧”:一群壯漢在元宵節(jié),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大汗淋漓地擊打著重量、體積都不小的盤鼓,其恢弘、浩大的氣勢,給人以破土而出的感覺,元宵節(jié)里的盤鼓聲既敲走了一年的疲勞,宣泄了一年的情緒積淀,又敲響了新一年的期盼和希望,像是沖鋒的號角,讓人振奮、給人力量。
古往今來,流傳下來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和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蘇東坡曾這樣描寫北宋開封的放燈盛境:“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在如今開封市的大相國寺、清明上河園等公園里,整個正月,基本都有燈籠可以觀看的。燈籠的形狀、創(chuàng)意都與時俱進,增添了不少新的內涵。
北宋汴京的油錘是元宵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這油錘到后來就演變成炸元宵了??上КF在的開封很少見吃到了,倒是在廣東等地,還傳有“通心煎堆”、“碌堆”、“煎堆”等等,基本保留了這樣的做法,開封好象只吃元宵了。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北宋時叫浮圈子。如今開封人還把元宵和湯圓區(qū)分開來,把有各種口味果餡比較難煮的叫元宵,把只有黑芝麻餡甚至僅有米面,沒有餡的叫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