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范文(18篇)

字號:

    時間如流水般飛逝,讓我們懂得珍惜當下,把握未來。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有充分的思考和準備。雖然這些范文只是一種參考,但它們卻能夠激發(fā)我們的思考和探索。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46~48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義。
    2.通過經歷對加法運算定律的探究、發(fā)現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3.在學生學習加法運算定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探究加法交換律。
    1.教師:森林小學今天要舉行智力競賽,讓我們去看看吧。
    課件中出現:(1)小動物圍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師出第1道題:小老鼠扛著兩個袋子,前面一個袋子裝著米,后面一個袋子裝著黃豆,小老鼠跑著跑著喊累了,怎么辦?小鳥發(fā)言說:“把黃豆放前面,米放后面,這樣就不累了?!?BR>    2.教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小鳥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學生:不對,米還是那袋米,黃豆還是那袋豆子,它們的位置變了,但是總的重量沒有變。課件中出現小動物們鼓掌的畫面。
    4.教師:小豬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同學們知道其中的奧妙嗎?請觀察左邊和右邊的算式,然后同桌兩人相互說一說。
    學生觀察,同桌交流。
    5.學生在全班交流。
    學生1:小豬算了左邊4道的結果,右邊的結果是一樣的。
    學生2:實際上12+25與25+12都是求12與25的和,所以兩個算式的結果是一樣的。
    學生3:我發(fā)現左邊和右邊并排的兩個算式只是加數的位置交換了。
    學生4:我發(fā)現……。
    6引導歸納。
    教師:同學們真會觀察、比較。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同學們發(fā)現的規(guī)律?
    學生1:兩個數相加交換了位置,結果一樣。
    學生2: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和不變。
    學生1:我用m、n表示兩個加數,那么……。
    學生2:我用a、b表示兩個加數,那么a+b=b+a。
    教師:真了不起,你們已經歸納出了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想給這個定律起什么名?
    學生:加法交換律。
    ……。
    板書:交換律,a+b=b+a。
    (齊讀)。
    1.課件播放小動物集合圖:一隊89只小狗,二隊96只小貓,三隊104只小兔,小猴說:“同學們請幫我算算一共有多少只小動物?”
    2.教師:該怎樣列式?
    學生:89+96+104(板書)。
    3.教師:請同學們再想想該怎樣計算?
    (1)學生獨立思考。
    (2)分組討論。
    (3)全班交流。
    教師:誰代表你們這組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1:我們先計算89+96算出小狗、小貓共185只,再用185+104算出3種小動物一共有289只。
    (板書計算過程)。
    學生2:我們先計算96+104算出小貓、小兔共有200只,再用89+200算出3種小動物一共有289只。
    (板書過程)。
    教師:同學們的方法都正確,下面請你們在書上完成“填一填”。
    4.學生填空后對答案。
    5.引導歸納。
    教師:從上面兩組的計算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1:每組算式中的三個數都是相同的。
    學生2:左邊是前兩個數先加,再加第3個數。右邊是后面兩個數先加,再加第一個數。兩個算式結果相等。
    教師:那么左、右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學生:等號連接。
    教師:對,能寫成一個等式,89+96+104=89+(96+104)。
    (板書)。
    教師:你們的發(fā)現是不是適合其他算式,請自己舉例驗證。如果適合,請用一個等式表示。
    學生1:10+20+30=10+(20+30)。
    學生2:5+6+7=5+(6+7)……。
    學生:3個不同字母。
    學生分組用字母表示。
    匯報并板書:(a+b)+c=a+(b+c)。
    教師:想給這個定律起什么名?
    學生1:加法組合律。學生2:加法結合律?!?。
    教師:同學們起的名字都很好,我們就按約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稱作加法結合律吧。學生齊讀加法結合律,(a+b)+c=a+(b+c)。
    課件播放小動物們鼓掌致謝的畫面。
    6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教科書上第46、47頁的內容,請同學們把書上的重點句勾畫出來理解并記憶。
    三、鞏固規(guī)律。
    1.第47頁,課堂練習第1題。學生獨立填空,再集體評講。
    2.第48頁,課堂練習第2題。
    (1)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完成。
    (3)集體校對。
    (4)問:136+89+64與89+(136+64)用等號相連的依據是什么?
    3.練習九第1題。獨立完成,集體評講校對答案。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它們在計算中怎樣應用呢?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二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的內容是小學六年制數學第八冊課本116頁例5以及相應的習題,學習的是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目標分為三類:(1)知識目標:知道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對于小數加法同樣適用的,能運用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進行小數加減法的簡算。(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技巧,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3)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做事認真,講求方法,注重實效。
    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遷移的認知規(guī)律,運用簡單的多媒體,創(chuàng)設貼近兒童生活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1、競賽??紤]到下午學生的情緒可能較低落,加上本課屬于計算課,本身讓人覺得枯燥無味、學生缺乏興趣。為此本人臨時改變教學計劃,把口算題改為小組競賽,希望以此為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合作、競爭意識。2、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時,我創(chuàng)設了圓圓買文具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幫助她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樂,不僅實現了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而且讓學生享受到助人的樂趣。計算時讓學生自行探究,從比較中得到簡便算法,這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在教學時,根據教學目標,本人設計如下的教學過程:
    1、口算比賽。
    2、創(chuàng)設情景,嘗試自學。
    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先嘗試探索,教師引導。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應貫串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創(chuàng)設買文具的情景,把教學內容放到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學生通過嘗試計算,自覺地將整數加法運算定律遷移到小數加法運算當中,從比較中得出簡算方法。這樣學生體會到數學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3、課堂練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出示三組學具,分別有三件、四件、五件,讓學生計算它們的總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自主選擇題目,進行相關的練習,達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師從中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4.概括簡算的步驟。
    當學生學完新知,讓學生根據出簡算的步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結構的學習方法,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拓展練習。
    包括兩個小題。(1)、判斷能不能簡算。主要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計算時能根據題目靈活應變,防止學生陷入思維定勢,誤以為學了簡算,就什么題目都要用簡算。(2)、開放題。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方法,有利于讓各類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新課標》指出:必須讓每個學生學到有用的數學,數學的內容必須來自于學生的實際背景,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模型。本課的教學從膽拋棄教材那枯燥無味的數字,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煉出數學知識,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教學時,教師利用舊知進行遷移,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但開放題時,對于5.38-1.66-時,括號里的數有的學生填1.66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為何填1.66不能達到簡便計算,引導時可以留點時間讓學生先進行試算一下,學生便可以較清楚地發(fā)現:1.66與1.66不能湊成整數,從而解決這個難點。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三
    今天盛老師的課讓我收獲頗豐。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色:
    課堂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去計算,讓學生去觀察,讓學生去比較,讓學生去舉例驗證,讓學生去逐步抽象,培養(yǎng)學生用符號表示舉不完的例子,讓學生體會不完全歸納的思想,體會數學符號感。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我們的課堂只有引導學生不斷的去思考,靜靜的思考,然后交流,讓學生在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這種學習才有意義,才有思維力。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思維活動開展的條件,多途徑思考是規(guī)律發(fā)現的保證。盛老師引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計算的幾種方法。然后,引導觀察比較、發(fā)現幾個算式之間存在的關系,最后引導學生舉例驗證,把特殊的數學現象推廣到普遍的數學實事,從而歸納出加法的幾個運算定律。加法運算定律的發(fā)現,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簡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學生在列式、計算、觀察、比較、驗證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識。
    練習的每一道題設計的比較合理,每一道習題深入鉆研,對于重點題目重點分析,豐富學生的認知,整合兩種運算律,進行推廣應用,體會學習運算律的作用,可以進行簡便運算,整個練習有層次型,有深度,扎實有效。
    整個過程,在問題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舉例驗證中展開,通過多次的對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數學特征,最后在運用中鞏固深化了學生對加法運算律的認識與感悟。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四
    《乘法運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單元主要講授的是加法運算定律、乘法運算定律,而本節(jié)課著重講授的乘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是學生掌握了加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正確的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可以加深學生對選擇計算方法的靈活性。同時,在今后進一步的整數的乘法、有理數的乘法,實數甚至復數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學好乘法交換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和橋梁作用。
    乘法交換律的學習與之前所學的加法交換律類似,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大。但是乘法運算律不僅有助于加深乘法計算方法的理解,還能使計算簡便,所以需要學生理解記憶。本節(jié)課的講授應注重從學生生活情境的數學問題引入課題,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學的加法交換律,由學生來歸納。
    依據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會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驗證、結論的過程,增強分析、比較、綜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主學習,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交換律,并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算。
    (二)教學難點。
    乘法交換律的推導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學法: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學習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思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解決問題,學生會主動探索、觀察,發(fā)現生活中的平移現象。這樣安排有利于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討論法: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合作交流,各抒己見。這樣既能啟迪思維,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識,便于形成平等、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參與。同時讓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索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3.觀察、分析法:觀察、分析、概括發(fā)現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在授課過程中努力體現“觀察-初步結論-舉例論證-概括規(guī)律”的教學流程,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探究等有效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會以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并讓學生觀察發(fā)現數學問題,指明列式,說明列式依據。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還可以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的情境來發(fā)現數學問題,而且還可以指出列式為新課的講授做好鋪墊。同時由學生來觀察、分析圖中信息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二)生成原理。
    接下來我會通過“發(fā)現問題-舉例驗證-概括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首先嘗試發(fā)現已知算式之間的聯系,大膽提出猜想,得到初步結論,然后進一步發(fā)現類似的數學算式也具有這樣的等價關系,最后將以上算式的規(guī)律抽象概括,并充分利用學生之前所學的加法交換律適時引導概括得出乘法交換律的表示形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發(fā)現問題、舉例驗證來發(fā)現歸納乘法交換律,對于學生理解乘法交換律難度不大。再加之學生剛結束了加法交換律的學習,而乘法交換律和加法交換律有很多相似之處。只要將研究加法交換律的方法遷移過來,學生就比較容易探究出乘法交換律。
    (三)深化原理。
    下面我會就學生所學的`加法交換律和今天的新知識乘法交換律之間進行比較,有利于發(fā)現乘法交換律和加法交換律之間的異同點,實現知識的遷移。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發(fā)學生思考,繼而由學生來探究之間的聯系有利于知識的消化吸收。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充分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應用原理。
    在這一部分我會要求學生用前面所得到的規(guī)律來探究變式練習:一道填空題、一道判斷題,指名判斷并重點指出錯誤原因來加深學生印象。
    設計意圖:通過兩道練習題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生自主探究中完成,可以使每個學生的學生更具活力,也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成就感。
    (四)小結作業(yè)。
    回顧這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請多個同學談談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
    設計意圖:小學的課堂應著重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獲得過程,并能真正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能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乘法交換律。
    25×4=4×25。
    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a×b=b×a。
    以上就是數學經典說課稿《乘法運算定律》,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五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因為是同級運算,所以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2)計算過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六
    1、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二單元第2小節(jié)“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中的第1課時。其內容包括:加法的意義、加法交換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一第1-2題。
    2、從課本內容的縱向接洽看,本課一是在學生前三年半學過的加法知識的基礎上,明白歸納綜合出加法的意義,使學生對加法的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為以后學習小數、分數加法的意義打下基礎;二是在學生前三年半對加法互換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綜合出加法互換律,為背面學習加法的輕便算法打好基礎。從課本擺設的局部看,通過p48頁例1的現實事例,使學生明白例1為什么要用加法盤算,在此基礎上歸納綜合出加法的意義。再接洽加法的意義,歸納綜合性闡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門的名稱,單獨提出有關0的加法,提示學生細致。接著,課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歸納法抽象、歸納綜合出加法互換律的筆墨表述情勢和字母情勢。一方面進步知識的抽象、歸納綜合水平,另一方面為以后正式講用字母表現數打下開端基礎。
    3、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實例概括,使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會運用加法的意義說明實際問題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會用加法交換律驗算加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有根據的說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驗算的習慣。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義時,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借助具體實例和線段圖讓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在學習加法交換律的過程中,采用了成語故事直觀進行教學,呈現符合加法交換律的若干例證,讓學生歸納出加法交換律。
    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教的主導性和學生學的主體性,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通過抽象概括加法的意義,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運用加法的意義說明實際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有根據的說理能力。通過運用加法交換律驗算加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
    四、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直接切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二)學習新知(分3個環(huán)節(jié))。
    第1個環(huán)節(jié):學習加法的意義。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義。
    (1)多媒體出示例1。先審題,幫助學生用線段圖表示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后指名口頭列式解答,為理解加法的意義作準備。
    (2)結合線段圖讓學生展開討論,多媒體配合在出示的線段圖上演示,使學生明確例1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義,使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總結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指名說出在“137+357=494”這個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數,“494”叫做和。教師分別板書。
    3、練習,完成練習十一第1題。先讓學生集體討論,再指名應用加法的意義說明為什么用加法算,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有根據的說理能力。
    4、介紹0的加法。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0的加法的幾種情況,明確: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
    第2個環(huán)節(jié):學習加法交換律。
    1、多媒體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濟南到北京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該怎樣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板書:357+137=494(千米),再讓學生用加法的意義說一說為什么用加法計算。一方面鞏固加法的意義,另一方面為下面比較兩種解法作準備。
    2、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解法的結果,得出:137+357=357+137,啟發(fā)學生說出:把357和137交換位置,和不變。
    3、讓學生視察p48兩組算式,用不完全歸納的要領抽象歸納綜合出加法互換律,造就學生歸納推理本領。
    4、解說加法互換律的字母情勢:a+b=b+a,舉例闡明a和b可以表現恣意一個學過的整數,進步知識的抽象、歸納綜合水平,為以后正式講用字母表現數打下開端基礎。
    第3個關鍵:接納團體訓練,指名板演的情勢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換律,掌握用加法互換律驗算加法的要領。
    (三)訓練牢固。
    憑據課本內容訓練:
    訓練十一第2題。
    訓練接納團體訓練,指名口答的情勢舉行。訓練是使學生加深對加法互換律的了解,牢固運算紀律,從而造就驗算風俗。
    (四)全課小結。
    略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七
    1.通過觀察發(fā)現,掌握加法交換律的意義。
    2.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代數思想。
    3.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驗算加法。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加法交換律的發(fā)現過程,體驗觀察比較,舉例論證,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2.經歷加法交換律的應用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和它的廣泛應用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發(fā)現知識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在計算式靈活應用加法運算律。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2)解決問題。
    40+56=96(km)或56+40=96(km)。
    (3)觀察算式,發(fā)現定律。
    觀察40+56=56+40,發(fā)現,等號左、右兩邊的加數相同,只是交換了位置,但結果不變。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4)驗證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可以舉例驗證。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發(fā)現:任意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的交換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數學當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別代表兩個加數,則加法交換律就可以表示為a+b=b+a(a,b代表任意數)。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觀、方便。
    板書:加法交換律:a+b=b+a。
    歸納總結1: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用字母表示為:a+b=b+a。
    隨堂練習:
    小紅有24支水彩筆,小剛有16支水彩筆,小紅和小剛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筆?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結合律。
    情境導入:
    問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1.理解題意。
    2.解答:
    方法一:按從左往右的順序: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觀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兩個數加起來,再加上他們的和。
    即:88+104+96。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288千米。
    3.發(fā)現規(guī)律。
    可以寫成等式(88+104)+96=88+(96+104)。
    歸納總結2: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個叫加法結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個數,那么加法結合律可以表示為:(a+b)+c=a+(b+c)。
    板書:加法結合律(a+b)+c=a+(b+c)。
    活學活用:
    有三塊布,第一塊長68米,第二塊長59米,第三塊長41米,那么三塊布一共有多長?
    68+(59+41)。
    =68+100。
    =168(米)。
    答:三塊布一共有168米。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題意。
    2.觀察算式特點。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發(fā)現,115與85能湊成整百數,132與118能湊成整數,因此用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寫為: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換律=(115+85)+(132+118)。
    =200+250。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歸納總結:
    在加法算式中,當某些數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數或者多個相同數時,運用加法交換率或者加法結合律改變式子的運算順序,可以使運算更方便。
    活學活用:
    答案:62+93+138。
    =(62+138)+93。
    =200+93。
    =293(頁)。
    答:這本故事書一共有293頁。
    探究新知4:連減的簡便運算。
    情境導入。
    一本書一共有234頁,還有多少頁沒看?
    1.理解題意。
    師:已知總頁數是234頁,減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頁)。
    解法二:從總頁數中減去今天看的34頁,再減去昨天看的66頁,
    3.比較發(fā)現。
    比較以上解法得數是一樣的,可知:從一個數中連續(xù)減去兩個數,也就相當于從被減數中減去兩個減數的和,在連減算式中任意交換減數的位置,差不變。
    即:a-b-c=a-(b+c);a-b-c=a-c-b。
    活學活用:
    媽媽拿100元去超市購物,買蔬菜花了26元,買水果花了24元,還剩多少錢?
    拓展提升:
    1、計算:1+2+3+4+5......+48+49+50。
    師解析:
    方法二:如果把50個數倒過來寫,分別相加,就是50個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歸納總結:解決問題要動腦,這樣會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解答時要選擇一個最簡便的方法。
    舉一反三:
    用簡便方法計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200000+20000+2000+200+100—(1+2+3+4+5)。
    =222300—15。
    =222285。
    歸納小竅門:當算式中的數字較大時,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們都看做是和它們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萬….的數,計算出結果后,再減去多加的部分。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呢?
    a.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加法運算律和加法結合律。
    用字母表示為a+b=b+a;a+b+c=a+(b+c)。
    b.數學運算時要選擇簡便運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當某些數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數或者多個相同數時,運用加法交換率或者加法結合律改變式子的運算順序,可以使運算更方便。
    課后習題。
    1、計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69+406+94。
    答案:138+227+17369+406+94。
    =138+(227+173)=69+(406+94)。
    =138+400=69+500。
    =538=569。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300+145。
    =445(米)。
    答:這根鋼絲全長445米。
    板書。
    a+b=b+a;a+b+c=a+(b+c)。
    善于發(fā)現簡單法,計算準確快又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八
    1、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二單元第2小節(jié)“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中的第1課時。其內容包括:加法的意義、加法交換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一第1-2題。
    2、從課本內容的縱向接洽看,本課一是在學生前三年半學過的加法知識的基礎上,明白歸納綜合出加法的意義,使學生對加法的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為以后學習小數、分數加法的意義打下基礎;二是在學生前三年半對加法互換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綜合出加法互換律,為背面學習加法的輕便算法打好基礎。從課本擺設的局部看,通過p48頁例1的現實事例,使學生明白例1為什么要用加法盤算,在此基礎上歸納綜合出加法的意義。再接洽加法的意義,歸納綜合性闡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門的名稱,單獨提出有關0的加法,提示學生細致。接著,課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歸納法抽象、歸納綜合出加法互換律的筆墨表述情勢和字母情勢。一方面進步知識的抽象、歸納綜合水平,另一方面為以后正式講用字母表現數打下開端基礎。
    3、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
    1、通過具體實例概括,使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會運用加法的意義說明實際問題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會用加法交換律驗算加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有根據的說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驗算的習慣。
    本課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義時,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借助具體實例和線段圖讓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在學習加法交換律的過程中,采用了成語故事直觀進行教學,呈現符合加法交換律的若干例證,讓學生歸納出加法交換律。
    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教的主導性和學生學的主體性,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通過抽象概括加法的意義,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運用加法的意義說明實際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有根據的說理能力。通過運用加法交換律驗算加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
    第1個環(huán)節(jié):學習加法的意義。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義。
    (1)多媒體出示例1。先審題,幫助學生用線段圖表示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后指名口頭列式解答,為理解加法的意義作準備。
    (2)結合線段圖讓學生展開討論,多媒體配合在出示的線段圖上演示,使學生明確例1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義,使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總結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指名說出在“137+357=494”這個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數,“494”叫做和。教師分別板書。
    3、練習,完成練習十一第1題。先讓學生集體討論,再指名應用加法的意義說明為什么用加法算,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有根據的說理能力。
    4、介紹0的加法。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0的加法的幾種情況,明確: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
    第2個環(huán)節(jié):學習加法交換律。
    1、多媒體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濟南到北京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該怎樣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板書:357+137=494(千米),再讓學生用加法的意義說一說為什么用加法計算。一方面鞏固加法的意義,另一方面為下面比較兩種解法作準備。
    2、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解法的結果,得出:137+357=357+137,啟發(fā)學生說出:把357和137交換位置,和不變。
    3、讓學生視察p48兩組算式,用不完全歸納的要領抽象歸納綜合出加法互換律,造就學生歸納推理本領。
    4、解說加法互換律的字母情勢:a+b=b+a,舉例闡明a和b可以表現恣意一個學過的整數,進步知識的抽象、歸納綜合水平,為以后正式講用字母表現數打下開端基礎。
    第3個關鍵:接納團體訓練,指名板演的情勢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換律,掌握用加法互換律驗算加法的要領。
    憑據課本內容訓練:
    訓練十一第2題。
    訓練接納團體訓練,指名口答的情勢舉行。訓練是使學生加深對加法互換律的了解,牢固運算紀律,從而造就驗算風俗。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九
    (1)算法分析。
    運用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計算。觀察4個加數,發(fā)現0.6和3.4、7.91和0.09結合到一起分別能湊成整數,因此交換7.91和3.4的位置,再應用加法結合律計算比較簡便。
    (2)計算過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歸納總結。
    整數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因此,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每個數的特點,注意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及每個數前面的運算符號,恰當地運用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數連減運算中,減法的運算性質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識巧記。
    小數運算莫著急,數的特點看仔細。
    要想計算變簡便,各個數據要看全。
    合理使用運算律,計算簡單又快捷。
    備易錯易混。
    誤區(qū)一計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錯解分析此題錯在審題不認真,只看每個數的特點,卻忽略了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及每個數前面的運算符號。
    錯解改正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溫馨提示。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中,要想交換數的位置,一定要連同數前面的運算符號一同交換。
    誤區(qū)二計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錯解分析此題錯在沒有依據運算定律或運算性質而盲目簡算。如果此題是連減運算,那么可以根據減法的運算性質把兩個減數相加,而此題是加減混合運算,所以不能盲目簡算。
    錯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溫馨提示。
    只有運用運算定律或運算性質才能改變運算順序,否則只能按四則運算的順序依次計算。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
    說一說下面的算式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二、創(chuàng)設情境,靈活運用。
    (一)收集信息,明確條件問題。
    問題: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知道了李叔叔后四天每天計劃要騎的`路程,要求的是李叔叔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
    (二)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
    問題:根據題意,你能列式解答嗎?(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問題。)。
    (三)讀懂過程,感悟不同方法。
    問題:1.你還有別的計算方法嗎?
    2.誰能說一說你對這種解法的理解?
    3.比較兩種不同的解法,你喜歡哪種?說一說你的理由。
    4.后一種方法為什么計算起來比較簡潔?
    三、自主探索,發(fā)現新知。
    (一)嘗試解決問題。
    這本書一共234頁,還剩多少頁沒看?
    問題: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已知昨天、今天看的頁數和整本書的頁數,要求還剩多少頁沒看。)。
    (二)比較觀察,發(fā)現規(guī)律。
    問題:1.這兩位同學算得都對嗎?
    2.具有這樣特點的式子你還能寫一些嗎?
    3.234-66-34和234-(66+34)之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鞏固練習,提升認識。
    五、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第23頁練習六,第5題。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一
    聽了張老師的《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的這節(jié)數學課,我又有了心的收獲,張老師那清晰的教學思路,有層次的教學設計,親切和藹的嬌態(tài),簡潔的語言,對我啟發(fā)很大。
    對于小學生來說,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基礎,也是一個難點。在計算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能正確合理的計算,還要掌握靈活的計算方法,張老師這節(jié)課正是在學生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這些定律使計算簡便。
    張老師這節(jié)課很成功,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三大特點:一是實,二是放,三是活。
    1、課前復習扎實有效。因為數學課的課前復習很重要,它可以為新課做充分的鋪墊與銜接,吧前面零散的認知集中一點,便于學生在新課中類比活應用。
    2、選擇貼近生活實際的信息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利用上節(jié)課王叔叔騎自行車這一故事的延續(xù),引出新課,生成一個連貫的情境,讓學生在感知上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進入學習狀態(tài)。
    3、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具有時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給學生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傾聽,互相補足,達到了人人參與的目的。
    1、教師大膽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老師讓學生在自主探索選擇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靈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題中學生們一共想出了6種計算方法。然后通過對比,學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簡便的計算方法,也達到了這節(jié)課運用定律的教學目的。在這節(jié)課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是,張老師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時能細致觀察,耐心傾聽,洞察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點撥,幫助學生講清算理,也讓其他學生聽的明白。
    本節(jié)可通過放手,讓學生經歷了學習的過程,體驗了學習的快樂,也互相學習了各自的思維方法。
    開放性的練習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和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這節(jié)課雖然是計算教學,可是學生都動起來了,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一系列活動,把知識進行了理解和升華,知道了如何運用定律使計算更簡便更快捷。
    通過普通計算方法和運用定律方法的對比,學生會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數學活起來,孩子會發(fā)現,數字交換位置合并起來會如此的簡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學的算法,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學的很開心。
    2、習題設計活性化。比如,第一題是基礎練習,具有針對性,目的性。第2、3題選擇和找朋友,具有多樣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總之,整節(jié)課教學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學的輕松愉快。
    建議:課堂中完成的習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應該有代表性,層次性。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二
    加法運算定律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加法及驗算、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了本節(jié)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現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讓學生對兩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發(fā)現和歸納出運算定律。學生雖然在此前的學習中,對四則運算中的一些性質和規(guī)律有感性的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本節(jié)課畢竟是屬于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識,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方法,并通過學生自己的舉例發(fā)現規(guī)律,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教學中,兩個運算定律都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guī)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fā)現規(guī)律,并敘述所發(fā)現的規(guī)律。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規(guī)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統(tǒng)一用字母來表示。這樣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一方面有利于符號感的培養(yǎng),方便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也為以后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發(fā)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
    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應該再放開一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律。
    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應該讓學生多舉些例子,讓學生去評價舉的例子好不好,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結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數放在一起,而不是隨意的亂編。然后進一步分析、比較,發(fā)現規(guī)律,并先后用符號字母表示出發(fā)現的規(guī)律。全班交流時,可以讓學生具體說說他們所舉的例子。其中,對于直接寫等式的情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甄別,使學生形成合理、科學的驗證方法。
    還應更強調本課難點,如結合律等號兩邊的加數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運算順序;結合律的特點是運用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是把兩個加數結合起來先算、讓學生在課堂上初步感受到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發(fā)展應用意識。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后,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鞏固,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fā)展。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三
    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反過來,學了本節(jié)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教學時,充分利用了主題圖的故事性,逐步形成連貫的情境、后續(xù)的問題,使本節(jié)的教學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為下而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規(guī)律發(fā)現的過程。一方面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了學生積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換律。學生在充分感知個性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從用符號表示規(guī)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規(guī)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整個探索過程與“交換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在這里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稍加點撥便于引導學生完成探索過程。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逐步從觀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里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匯報等環(huán)節(jié),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由于“運算律”屬于理性的總結和。
    概括,比較抽象,學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導學生獨立發(fā)現,思考、解答,有利于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guī)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fā)現規(guī)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fā)現的規(guī)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
    本節(jié)課的教學,應該說學生經歷了探索、發(fā)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關于兩種運算定律的特點,雖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描述,但并未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致使一部分學生在運用時出現模糊現象。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后,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比較兩種運算定律的區(qū)別,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fā)展。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四
    應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教材第116頁例5,做一做題目及練習二十七1-3題。
    使學生初步理解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
    1.讓學生把書翻到第158頁,做口算練習(六)的前14道小題,把得數直接寫在書上,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教師:誰能說一說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用字母怎樣表示?
    1.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使學生理解加法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小數。
    教師: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中的數都是什么范圍的數?使學生明確這些運算定律都是在整數范圍內。接著讓學生回答下面的問題。
    下面每組算式兩邊的結果相等嗎?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學生算完后,還可以讓他們再任意舉兩個這樣的例子,看看交換加數的位置,改變三個加數的運算順序后得數有沒有變化。
    教師:通過剛才的練習,你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也適用。接著再提問:現在我們知道加法的運算定律對小數也適用,那么相加的兩個數、三個數的`范圍都可以是什么樣的數?使學生明確,加法的運算定律的適用范圍可以包括整數和小數。
    2.教學例5。
    可以讓學生多說一說,使大多數學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簡便。接著再提問:小青在計算時把0.6和3.4放在一起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7.91加0.09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告訴學生以后在計算時,能用簡便算法的要用簡便方法計算。
    3.做第116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做第1題,可以提示學生,先觀察題中的三個加數,再根據運算定律填數。訂正時,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填的,根據的是什么運算定律。
    做第2題,指定兩名學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輔導差生。訂正時,讓板演的兩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根據什么運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學生做錯了,讓他們說一說自己錯在什么地方,怎樣改正。
    做練習二十七的第1-3題。
    1.做第1題,教師提示學生按題目的要求用簡便方法計算,再讓學生做??芍付▋擅麑W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兩道題,教師檢查學生第4小題是怎樣計算的。訂正時,讓板演的兩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尤其是第4小題,讓學生會用這種簡便方法即可,不必說出根據什么。
    2.做第2題,做題前先提醒學生,要認真審題,先看能不能用簡便算法,再進行計算。教師巡視,輔導差生。訂正時提問:哪幾道題不能用簡便算法?右邊第2小題是怎樣算的?了解學生有沒有把右邊第2小題錯寫成4.9+0.1-(4.9+0.1)的,為什么錯,以便及時糾正。
    3.做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ň瞎┪沂切W數學組幾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運算定律》,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的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想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加法運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算定律》中第一課的內容,通過讓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體會運算定律的現實背景,這樣便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和比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運算定律,學生在學習了加法運算定律后,再學習乘法運算定律,這樣有利于知識的遷移,便于學生感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qū)別。同時注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這對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說學情。
    課,不僅在于對教材的把握,還有對學生的研究。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導的階段,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節(jié)課將注重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數學課堂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牢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編寫特點,充分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確立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及其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抽象、概括、總結出加法交換律,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重點為認識、理解加法交換律及其含義,并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能抽象、概括、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并能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我將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新知,并在探索過程中掌握本節(jié)重難點,同時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設備,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
    我將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來掌握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為了引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上課我便用多媒體播放有故事“朝三暮四”的情境視頻:
    同學們,上課之前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屏幕,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則小故事我們來看一下,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養(yǎng)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糧食歉收,老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jié)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地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yǎng)猴子的人連忙說:“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這群猴子們聽了都高興了起來。然后引導學生發(fā)現,這群猴子其實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樣多的,學生會發(fā)現可以用3+4=7(個)也可以4+3=7(個)來表示,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因為3+4=4+3所以兩種吃法不同,結果每天吃到的橡子的總數量是同樣多的。繼而引出本節(jié)課課題——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猴子相關的內容,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上午騎行的路程+下午騎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騎行的路程。
    下午騎行的路程+上午騎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騎行的路程。
    若果用算式表示的話即為40+56=96(千米)(板書)“40+56”是用上午騎的40千米加上下午騎的56千米)還可以用56+40=96(千米)(板書)“56+40”是用下午騎的56千米加上上午騎的40千米。繼而引導學生得出,同樣的一個問題,可列出了兩道不同的算式,兩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騎的距離和下午騎的距離加起來,所以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這說明我們可以用“=”把兩個算式連接起來。
    (板書:56+40=40+56)。
    緊跟著我會在再次學生提問,觀察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發(fā)現呢?組織學生3分鐘時間同桌交流一下這個問題。學生會得出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
    最后引導學生思考這個規(guī)律具不具備普遍性呢?在其他的加法算式中是否也是成立的呢?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驗證。最后總能得出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個規(guī)律是成立的,向學過拋出這就是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加法交換律,一般用字母a+b=b+c來進行表示。
    以上教學活動采用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的推理能力,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三)鞏固練習,強化知識。
    我利用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以闖關的形式將課本的習題展現在多媒體上來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設計能增加數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查看他們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小結。
    我將此環(huán)節(ji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性總結,讓學生暢談本節(jié)課的感受和收獲,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情感性總結,我會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表揚和激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
    (五)布置作業(yè)。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會讓學生在課下和家長交流今天的收獲和感受,從而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并促進學生與家長的溝通。
    一個好的板書應該是簡潔明了整潔美觀,重難點突出,能夠對學生理解本節(jié)知識有一定的強化作用,因此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感謝各位老師的聆聽?。ň瞎?。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六
    應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教材第116頁例5,做一做題目及練習二十七1-3題。
    使學生初步理解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
    1.讓學生把書翻到第158頁,做口算練習(六)的前14道小題,把得數直接寫在書上,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教師:誰能說一說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用字母怎樣表示?
    1.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使學生理解加法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小數。
    教師: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中的數都是什么范圍的數?使學生明確這些運算定律都是在整數范圍內。接著讓學生回答下面的問題。
    下面每組算式兩邊的結果相等嗎?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學生算完后,還可以讓他們再任意舉兩個這樣的例子,看看交換加數的位置,改變三個加數的運算順序后得數有沒有變化。
    教師:通過剛才的練習,你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也適用。接著再提問:現在我們知道加法的運算定律對小數也適用,那么相加的兩個數、三個數的范圍都可以是什么樣的數?使學生明確,加法的運算定律的適用范圍可以包括整數和小數。
    2.教學例5。
    可以讓學生多說一說,使大多數學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簡便。接著再提問:小青在計算時把0.6和3.4放在一起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7.91加0.09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告訴學生以后在計算時,能用簡便算法的要用簡便方法計算。
    3.做第116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做第1題,可以提示學生,先觀察題中的三個加數,再根據運算定律填數。訂正時,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填的,根據的是什么運算定律。
    做第2題,指定兩名學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輔導差生。訂正時,讓板演的兩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根據什么運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學生做錯了,讓他們說一說自己錯在什么地方,怎樣改正。
    做練習二十七的第1-3題。
    1.做第1題,教師提示學生按題目的要求用簡便方法計算,再讓學生做??芍付▋擅麑W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兩道題,教師檢查學生第4小題是怎樣計算的。訂正時,讓板演的兩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尤其是第4小題,讓學生會用這種簡便方法即可,不必說出根據什么。
    2.做第2題,做題前先提醒學生,要認真審題,先看能不能用簡便算法,再進行計算。教師巡視,輔導差生。訂正時提問:哪幾道題不能用簡便算法?右邊第2小題是怎樣算的?了解學生有沒有把右邊第2小題錯寫成4.9+0.1-(4.9+0.1)的,為什么錯,以便及時糾正。
    3.做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我們可以用哪些運算定律進行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七
    1、通過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觀察,比較發(fā)現并概括加法交換律。
    2、初步學習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3、提高觀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初步學習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課件
    (一)談話導入,
    孩子們你們知道我們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們班上一共有多少個孩子?
    學生列式,師板書
    (二)呈現事實,形成問題
    1、出示準備題: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學生計算得數。
    3、請學生觀察兩組算式,說說有什么發(fā)現?
    投影書上的主題圖,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騎了多少米?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兩個例子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猜想――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既然和不變,每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
    5、問題:這個猜想正確嗎?
    (三)驗證猜想,形成結論
    1、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我們可以舉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將被認為越可靠。
    讓學生舉例,
    如35+20=20+35等等讓學生多說
    同桌互說
    學生匯報答案。加數相同,調換位置,得數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學自己設計一組式題驗證,小組交流結果,匯報結論。
    3、這種猜想看起來比較可靠,但我們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舉完過就給我們的證明留下了遺憾,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我們來看生活實例。
    例:一家電影院,走廊的左邊是476個座位,走廊的右邊有518個座位,一共有幾個座位,(用兩種方法計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為什么這樣列式?
    (2)判斷:得數會相同嗎?
    (3)計算結果,得出結論: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4、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加法交換律”(板書)
    5這種規(guī)律在其他運算中有嗎?學生質疑,驗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有出現個別代表一般的給予舉例糾正。
    學生自學書本、質疑。
    6、小結:
    (1)什么是加法交換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換律。板書:a+b=b+a
    (四)應用成果,鞏固新知
    1、學習加法交換律的最終目的是用。
    問:驗算加法,我們用什么方法?根據什么?
    2、“練一練”1,先計算出得數,再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
    問:驗算方法運用什么運算定律?
    3、“練一練”
    (1)分組完成。(每組一生板演,比賽形式進行)
    (2)指名說出驗算方法和根據。
    4、放錄音、做游戲――“我該在什么位置”
    (1)將卡片470、880、1013、214、58、58發(fā)給六個同學。
    (2)伴隨音樂,尋找自己的位置,并貼上。
    (3)小結:這些算式都用等號連接,兩邊都有相同加數,那就意味著另一個加數也相同,我們并用了加法交換律。
    (五)反思過程,學會學習
    3、質疑:滿足“和不變”這一要求,有沒有其他可能?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加法運算定律說課稿篇十八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的內容是小學六年制數學第八冊課本116頁例5以及相應的習題,學習的是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1)知識目標:知道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對于小數加法同樣適用的,能運用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進行小數加減法的簡算。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技巧,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做事認真,講求方法,注重實效。
    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遷移的認知規(guī)律,運用簡單的多媒體,創(chuàng)設貼近兒童生活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表象。
    1、競賽??紤]到下午學生的情緒可能較低落,加上本課屬于計算課,本身讓人覺得枯燥無味、學生缺乏興趣。為此本人臨時改變教學計劃,把口算題改為小組競賽,希望以此為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合作、競爭意識。
    2、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時,我創(chuàng)設了圓圓買文具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幫助她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樂,不僅實現了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而且讓學生享受到助人的樂趣。計算時讓學生自行探究,從比較中得到簡便算法,這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先嘗試探索,教師引導。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應貫串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創(chuàng)設買文具的情景,把教學內容放到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學生通過嘗試計算,自覺地將整數加法運算定律遷移到小數加法運算當中,從比較中得出簡算方法。這樣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出示三組學具,分別有三件、四件、五件,讓學生計算它們的總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自主選擇題目,進行相關的練習,達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師從中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當學生學完新知,讓學生根據出簡算的步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結構的學習方法,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包括兩個小題。
    (1)、判斷能不能簡算。主要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計算時能根據題目靈活應變,防止學生陷入思維定勢,誤以為學了簡算,就什么題目都要用簡算。
    (2)、開放題。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方法,有利于讓各類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新課標》指出:必須讓每個學生學到有用的數學,數學的內容必須來自于學生的實際背景,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模型。
    本課的教學從膽拋棄教材那枯燥無味的數字,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煉出數學知識,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教學時,教師利用舊知進行遷移,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但開放題時,對于5.38-1.66-時,括號里的數有的學生填1.66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為何填1.66不能達到簡便計算,引導時可以留點時間讓學生先進行試算一下,學生便可以較清楚地發(fā)現:1.66與1.66不能湊成整數,從而解決這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