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優(yōu)秀21篇)

字號: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擬定教學策略,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教案的編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和資源利用。教案的編寫需要密切結合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一
    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的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島嶼、大陸、大洲、半島及大洋、海和海峽;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記住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眾多概念的理解、眾多地名的記憶
    地球儀、“世界地形圖”、“世界海陸分布圖”及以它為底圖的各大洲輪廓剪成的圖片,并為每張學生桌上準備一個小地球儀。
    1課時
    讀圖啟發(fā)式、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主要內容教法、學法、目的
    導入新課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
    2、他為什么說地球起錯了名字,不應叫“地球”,而應改名叫“水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觀察地球儀和“世界海陸分布圖”
    1、海陸面積哪個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讓學生進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為后面的討論作鋪墊
    討論
    1、加加林說得有沒有道理?
    2、是否應該把“地球”改為“水球”?
    開放性地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閱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放在討論后閱讀,更能使學生理解“地球”名稱的來源,激勵他們去探究人類未知的領域
    觀察地球儀
    1、地球上海陸分布是否均勻?
    2、聯(lián)系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劃分的“舊知”,看哪個半球陸地大些?
    3、通過地球儀演示歸納:任一半球,海洋陸地
    通過觀察,分析海陸分布大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讀圖
    2、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島嶼、大陸、大洲、半島及大洋、海和海峽圖2.5(景觀圖)。
    生動直觀,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得到準確的概念;通過想象,又可把概念遷移到地形圖(平面圖)上。
    觀察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
    1、讓兩個學生上講臺分別在“世界地形圖”、地球儀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別找出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讀“世界地形圖”,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游戲
    1、出示各大洲的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底圖
    3、游戲二:比一比,看誰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圖上拼得最快
    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各大洲輪廓、相對位置的印象
    記憶、訓練
    1、觀察七大洲面積的大?。?BR>    2、投影七大洲面積數據,看誰能又快又好地記住大小順序;
    3、老師示例諧音記憶:亞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極歐陽(大洋洲)
    適時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總結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觀察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圍?
    2、分別在“世界地形圖”、地球儀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較四大洋面積的大小。
    指導學生根據大洲的位置記憶四大洋的相對位置歸納總結。
    在“世界地形圖”、地球儀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復訓練,加深印象。
    課堂作業(yè)
    完成填充圖冊上的相關練習及時鞏固新知。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二
    本節(jié)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與鋪墊。本節(jié)教材內容包括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圖從兩方面來說明世界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說明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進而通過文字和圖來介紹連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線。另外,還通過“活動”來啟發(fā)學生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大洲基本輪廓,引導學生通過輪廓來認識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后介紹了四大洋的名稱,進而通過圖表對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二、學生情況。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五帶的劃分和地圖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jié)課的內容,尤其是前幾節(jié)中出現的地球人造衛(wèi)星照片、半球圖等,使學生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總之,只要加以適當的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和學法指導,就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學生在小學中已學過一部分地理知識,所以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并不陌生,但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等方面都存在著欠缺與不足,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yǎng)讀圖分析能力,并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征在地圖上能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等。在地圖上能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四、教學重點。
    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五、教學難點:
    1、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2、海峽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六、課型。
    新授課。
    七、說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啟發(fā),互動,提問。
    學法:學生緊跟老師的思路,學會分析地圖,及時動手記筆記。
    八·教學工具。
    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九、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居住在這個美麗星球上可是我們真的了解它么?接下來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學們,你們知道的中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呢?(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那中國第一個登入太空的宇航員又是誰?(楊利偉)。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的圖片。提問:看這張圖片有沒發(fā)現什么特點?
    那么人類給地球起名字的時候,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員,當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時候,你會發(fā)現地球上有什么?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板書)。
    設計目的:以加加林、楊利偉等事跡提出地球像一個水球的觀點,使學生感覺真實,既創(chuàng)設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景,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步驟一:世界海陸分布。
    教師:翻開課本26頁,我們一起來看下p26圖2.1“世界海陸分布”,學生觀察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后回答:“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
    學生:(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教師;通過看p26圖2.2“世界海洋和陸地面積比較”,我們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陸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記憶,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地表的海陸分布:海洋:71%;陸地:29%)(板書)。
    教師提問:觀察地球儀說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略。
    教師:世界海陸分布并不是均勻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邊說邊在地球儀上指示)。
    學生:(叫水球,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為人類生活在陸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不叫水球?因為古人生活的范圍很小,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流,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他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而是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球儀和地圖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
    3、教師:下面閱讀下書本“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部分,談感想。
    學生:略。
    (目的:了解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知道我們今天能夠從課本上認識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大勢,這是無數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jié)拼搏奮斗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培養(yǎng)勇于探索的精神。)。
    首先,讀課本圖2.5,認識下“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
    (課件展示)大陸:指地球表面面積廣大的大陸塊;。
    半島:指陸地延伸進海洋的部分;。
    島嶼:指與大陸分離,面積較小的陸地;。
    海洋:面積廣大且包圍大陸的水系。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三
    本節(jié)教材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內容包括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布:教材利用圖文來說明世界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線并認識各大洲的輪廓。四大洋: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等基本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jié)課的內容,已初步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yǎng)讀圖分析能力,并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了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界線。
    2.能力目標:
    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yǎng)學生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四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七大洲的名稱、分布及其分界線。
    3.四大洋的分布及與各大洲的相對位置。
    難點:
    1.大陸與大洲的聯(lián)系、區(qū)別。
    2.亞歐、亞非及南、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間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嗎?
    (加加林)前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在進入太空后,通過拍攝到的照片和觀測。
    到的現象說過這么一句話——其實我們人類給地球起錯了名字,不應叫。
    “地球”,而應改叫“水球”。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活動2【講授】講授新課。
    一、地球?水球?
    1.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本p27圖2.3,加入到宇航員和小朋友的討論之中。一半學生討論的觀點是:應該繼續(xù)稱我們居住的家園為“地球”。另一半學生討論的觀點是:應該把地球改為“水球”更準確。
    2.學生辯論在討論的基礎上,組織雙方展開辯論,讓學生說出證明各自觀點的理由。
    3.印證觀點教師對雙方的辯論給予評價鼓勵后,印證說明雙方的觀點。
    (1)出示地球儀,問答:藍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儀上大部分是藍色說明什么?(海洋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
    (2)投影展示“東、西半球圖”,問答: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線是?
    (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顏色?(藍色)說明了什么?(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圖”,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海洋面積大)。
    (4)投影展示“水、陸半球圖”,先說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蘭以東安蒂波德斯群島附近。陸半球的中心在法國西部盧瓦河河口附近。然后問答:在水半球海洋面積占多少?(90%)在陸半球陸地面積超過海洋面積嗎?(沒有)那陸地面積占多少?(只占48%)。
    5.觀察比較讓學生觀察地球儀,并對照課本p26圖2.1“世界海陸分布”和圖2.2“世界海陸面積比較”??纯吹厍虮砻婧j懙拿娣e比例各占多少?海陸分布呈什么形勢?(陸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海洋連成一片,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
    6.讀圖對比投影“南北半球圖”,讓學生讀圖指出: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南半球)北極和南極周圍分別是陸地還是海洋?(北極周圍是一片海洋,南極周圍是一塊陸地)那么,世界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是什么?(海陸分布不均)。
    7.小結板書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評價后,從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的比例和海陸分布的特點二個方面,邊小結,邊板書。(見板書設計)。
    拼搏奮斗和科學探究的結果。指出尚有許多還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鼓勵大家好好學習,為將來去發(fā)現探究這些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地圖轉繪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不同形式的陸地輪廓并畫出來,平行畫上斜線表示陸地,空白表示海洋,然后標出海陸分布各種不同形式的名稱,將立體景觀圖轉繪成平面示意圖。
    3.讀圖識別在學生畫好示意圖后,投影展示“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示意圖”,讓學生對照自己所畫的示意圖,分成學習小組邊觀察,邊討論下列問題。
    (1)大陸與島嶼有什么不同?(面積大的陸地是大陸;面積小的陸地是島嶼)。
    (2)島嶼與半島有什么不同?(島嶼四面臨水;半島三面臨水,一面同陸地相連)。
    (3)洋、海和海峽有什么聯(lián)系與不同?(洋、海和海峽都是海洋的組成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我國東部瀕臨什么海,連接什么洋?(渤海、黃海、東海,連接太平洋)。
    4.設置懸念全球有六塊大陸,但有七個大洲,你能理解這是怎么一回事嗎?
    5.引導發(fā)現投影展示課本p29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教師先指圖。
    說明全球有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等六塊大陸后,設問:六塊大陸怎么會有七個大洲呢?請看亞歐大陸上有幾個大洲呢?(亞、歐兩個大洲)。
    6.提出問題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哪個大洲?(大洋洲)為什么不叫澳洲?
    大陸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7.評價說明學生議論回答,教師評價后說明大陸是大洲的組成部分,。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為大洲,這樣,全球分為七個大洲。
    8.讀圖回答投影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積比較”(展示在“大洲和。
    大洋的分布”圖的下面)。讓學生指出全球有哪七大洲?你能說說這些。
    大洲名稱的由來嗎?比較七大洲的面積,并從大到小給他們排排位次。
    七大洲面積的比較四大洋面積比較。
    (單位:百萬平方千米)(單位:百萬平方千米)。
    9.評價點撥學生議論回答,教師評價后用順口溜總結七大洲面積從大到。
    小的位次是:“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BR>    11.評價點撥學生議論發(fā)言后,教師評價,并用順口溜總結大洋面積從大到小的位次是“太大印北,四洋貫通”,繼而對四大洋名稱由來簡要介紹如下。
    (1)太平洋當年麥哲倫率領船隊來到這片海域(指圖),當時天氣格外晴朗,風平浪靜,好美的一幅景象啊,因而他把這片海域取名為“太平洋”,這個名字起的吉利,就一直沿用到今天。其實太平洋并不太平。
    (2)大西洋“大西”一詞,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
    (3)印度洋當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道非洲好望角(指圖)向東尋找印度大陸,將經過的這片海域(指圖)稱為“印度洋”。
    (4)北冰洋北冰洋位于北極,終年冰層封蓋,因此而得名。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五
    (1)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2)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2、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自我發(fā)現問題及積極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1、認識七大洲輪廓及位置的確定。
    2、自我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究問題的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活動探索式教學
    活動一:
    下面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半球,平分幾次之后,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過渡并提出問題:所以,從海陸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們生活的星球應叫什么?(水球),我們的先人為何叫地球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后,小組內討論。
    由于古人缺少對地球面貌的整體認識,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所以才稱作“地球”,既然已經叫了那么長時間地球了,也沒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對于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這些實質性的問題我們要有所把握,絕不能習慣成自然。
    活動二:
    通過上述活動,我們已經了解了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它們所占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按自轉方向撥轉地球儀,閉上眼睛,用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咱們看看每次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復幾次取平均值)
    小結并提出問題:
    通過上圖,我們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結論,它們是均勻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嗎?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地球儀,思考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有何不同?(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5,在該圖上隨意找出幾組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上述地理名稱的概念應該是什么?除了這些名稱以外,我們還經常聽說大洲一詞,它的含義是什么?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6及其閱讀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動。
    活動三:
    1、出示各大洲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布圖。
    2、請每小組同學選派代表逐一介紹其名稱、由來,面積排序,并用磁釘釘在底圖相應的.位置上,同時說出相應位置的四大洋名稱及面積排序。
    通過觀察地球儀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相連的大洲及其分界線(亞-非)
    2、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北冰洋)
    3、被三個大洋圍繞的大洲?(北美、亞洲)
    4、被赤道穿過大陸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個洲圍繞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熱帶,又有溫帶,還有寒帶的大洲是?(亞洲、北美洲)
    7、練習一筆畫世界
    8、在世界簡圖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稱
    9、《同步訓練》練習題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六
    1、能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區(qū)分大陸、島嶼、大洲等概念,并在地圖上識別。
    3、能在世界地圖上說出并記住七大洲的名稱、大小、位置、輪廓。
    【重點】1.海陸分布特點。
    2.七大洲的名稱、面積大小、位置。
    【難點】七大洲的位置和輪廓。
    【學法指導】1.通過閱讀“圖2.1和圖2.2”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概況。
    2.通過閱讀“圖2.5”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海峽。
    3.通過閱讀“圖2.6”記住七大洲在圖上的位置。
    【知識鏈接】大陸:從地理的意義來說,是指面積廣大的陸地。地球上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并完全被水包圍的陸地。
    半島:是指陸地一伸入海洋或湖泊,一半與陸地相連的地貌部分。
    【預習導航】。
    復習。
    1.等高線密集的地方,是陡坡還是緩坡?
    2.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是什么地形?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什么地形?
    3.中間低四周高表示什么地形?等高線重疊表示什么地形?
    4.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什么地形?藍色表示什么地形?
    5.陸地表面的地形有哪幾種?
    預習導學。
    1、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
    根據計算,地球表面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占,概括地說,地球上是分是海洋,分是陸地。
    2、海陸分布的總體特征。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海陸分布很。
    (1)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半球。
    (2)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半球。
    1、大陸、島嶼、半島、海峽、大洲的含義。
    名稱概念舉例大陸亞歐大陸島嶼臺灣島半島印度半島海峽馬六甲海峽大洲亞洲2、七大洲。
    (1)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即洲、洲、洲、
    洲洲、洲洲。
    (2)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面積最小的是。
    (3)北美洲的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嶼。
    【課堂探究】。
    閱讀p33圖2-6思考問題:
    1.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2.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
    3.赤道穿過哪幾個大洲?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七
    2.大陸與大洲。
    3.洋與海。
    二、海陸的形成。
    1.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過程。
    [出示地球儀]將立體地表地球儀置于講臺上,并演示地球自轉。
    引入新課這是演示地球在自轉,請同學們觀察地球的表面。這些廣大的地區(qū)被水覆蓋著,我們稱其為海洋,這些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我們稱為陸地。我們人類就是居住在陸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八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也轉瞬即到,忙碌的寒假就這樣輕輕飄過,轉眼正月十七就到了,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更好的展開新學期的各項教學計劃,執(zhí)行并高質量的完成學校的各項教學任務,特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一邊更好的完成各項任務。
    本學期我繼續(xù)帶七年級1—6班的地理課,兼任七年級4班的班主任。從上學期的任務目標來看,一班和五班完成教學目標,其他個班級差強人意。所以這個學期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學生的學習成績,以期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任務。
    1、充分備課:在做到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充分了解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備好學情、教情,備好課標,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做好三維目標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塑造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2、上好每一節(jié)課: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上課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要認真主動的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做到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3、檢查與落實: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的基礎上充分做好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做好學生對知識學習掌握的督查與主導。對重要的知識要點一定要做好檢查也落實,通過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實現學生對知識點的牢固掌握。
    4、做好單元檢測的使用。通過單元檢測來了解學生的學情,來制定實際的教學手段,以此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針對今年中考的變化,尤其是地理的中考變革,作為初一的地理老師,要有未雨綢繆的思想,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為初二的地理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九
    1、初一學生好奇心強,易接受新事物,學習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體直觀的事物和現象,歸納能力差,空間概念不強。
    3、學生初步具有讀圖、識圖、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4、具備小組合作的意識。
    1、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概況。
    2、本課目標:
    1)能夠說出全球海陸分布特點及海陸面積比例。
    2)能夠在圖上識別出大陸、島嶼、半島。
    3)能夠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并在圖上或地球儀上找到它們的位置,能識別七大洲的輪廓。
    1)通過大洲大洋位置的學習,增強空間概念。
    2)能夠運用地球儀和地圖解決問題。
    1)形成對學習地理的興趣,及科學態(tài)度。
    2)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教學方式主要采用問題引導式,結合的強大功能,學生提供多感官的學習途徑。
    學習方式主要為探究、合作、競賽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1、改變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鼓勵學生在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并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2、有效的實現與學科的整合,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交互,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3、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實現評價的多元化,及時地給予學生肯定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收獲。
    1、課中: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參與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現、各組之間的競爭情況等。
    2、課后:根據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的情況進行評價。
    1、本課中應用實現分組選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2、運用動態(tài)圖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運用靜態(tài)圖片突出教學的直觀性。
    3、應用flash軟件制作交互性拼圖,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4、改變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一)教學準備階段
    文字資料主要是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對知識進行細化。
    1)來自掃描,如:東西半球世界地圖;
    2)來自教學軟件,如:世界海陸分布、亞歐分界等;
    3)來自互聯(lián)網,如:地球自轉的gif圖像;
    4)自制圖像,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大陸、半島、島嶼圖等。
    把本課教學內容分解為四部分:
    1)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名稱、輪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與大洲的位置關系,以問題式呈現給同學。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練習競賽題。
    1)用acdsee和photoshop進行圖像制作和處理。
    2)用powerpoint進行整體設計制作。插入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并設好鏈接。特別是有一些圖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頁面,這就要設好返回鏈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圖課件,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加上計時器的運用,更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b、“比一比”計分板,按鍵可實現各小組得分的增減,最后獲勝的小組還可以贏得“桂冠”。
    4)與數字地球進行鏈接,實現資源共享。
    (二)教學實施:
    1、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轉動的圖像,并配以,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自然的帶入課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藍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陸例。
    2、學生兩人一組,運用地球儀,用數據采集的方法,統(tǒng)計海陸比例。學會并學會分析處理數據。
    3、出示本節(jié)課題“大洲和大洋”,從學生認知角度。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
    (新課導入)。
    節(jié)選有關地球全貌的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從小家進入人類的大“家”的學習中來。
    出示地球儀,學生觀察思考,對海陸分布有個感性的認識。
    板書】一、人類的棲息地。
    學生活動:讀圖2-2,對比海陸面積大小。
    板書】1.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學生活動:教師展示廣東省地圖(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學生讀圖找出雷州半島、南沙群島、海南島,討論大陸、島嶼、半島的區(qū)別。
    (學生交流,總結略。)。
    板書】2.七大洲。
    學生活動:讀圖2-4,找出七大洲的名稱,了解它們的分布,觀察它們的輪廓特點,大小比較。(學生回答)。
    以組為單位,競賽回答問題,出示制作的大洲輪廓簡圖,讓小組強答,并描述其形狀。(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引導學生閱讀“世界地形圖”。
    (過渡)這些大洲之間遠隔重洋,我們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書】二、海洋對人類的影響。
    1.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課件)進一步明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播放視頻)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資源和能源礦產的現狀,以海洋漁業(yè)生產和海洋油氣開發(fā)為例。
    (小結,并對海洋資源遭受破壞的現象作簡單敘述。)。
    板書】2.海洋資源。
    (學生活動)分發(fā)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關資料,學生討論,師生小結。
    最后總結本課主要內容,布置作業(yè):畫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簡單輪廓圖。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一
    通過閱讀海陸分布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記住海陸面積。
    通過閱讀教材配備的各種地圖特別是“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通過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和基本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通過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關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因為有了地球知識的和圖知識,教材配備了14張各種類型圖,設計了多個從圖中直接讀取 地理信息的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世界的海陸概況,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是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課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兩個標題,出現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的,如大陸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等,可作為學生的已有知識。但從讀圖的意義上,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特點,是新的 教學任務。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即哪個大洲面臨哪些大洋?哪個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圍。2。大洲之間的關系,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3。各大洲的輪廓、面積和分布的對比。
    對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讀圖為主:
    第一步: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第二步: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
    第三步: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第四步:讀“東、西半球圖” 。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世界海陸分布”這一段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內容:1、海陸面積的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陸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陸分布的大勢,即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這里應補充說明一點,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材配有14張分布圖、示意圖、比較圖。在 教學中,應盡量使用地圖、圖表,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由于圖較多,設計問題不但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也要注意系統(tǒng)性、層次性。
    第三部分為選學主要介紹了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這一內容安排在這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緊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說明了七大洲、四大洋這一海陸輪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為第三節(jié)講述地形變化、海陸變遷、地震和火山等知識打下基礎。有關板塊運動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學上的一個難點。為此課文首先介紹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為講述板塊運動作了鋪墊。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閱讀材料,介紹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魏格納原先德國的一為位年輕的氣象學家。傳說他從世界地圖上發(fā)現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啟示,轉向對大陸漂移的研究,并且堅持不懈,直至為此而獻出生命。這段閱讀材料蘊涵豐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于獻身的精神,還可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 教育。
    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的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讀故事,談讀后感,找證據,用魏格納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精神,來學習他的學說,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讀圖訓練方面,可引導學生讀三幅不同地質時期的海陸分布圖,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 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讀書:為什么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板塊學說的角度做出解釋: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 教學重點〉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洋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樣、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4.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形式進行科學史的 教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蹦敲吹降讘摻械厍蜻€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論,還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陸的分布。
    ( 板書) 第三章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學生活動).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布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總結 板書)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組織討論:你認為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發(fā)展)
    總結: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極地區(qū)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qū)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你能把他們區(qū)分出來嗎?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并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學生活動)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
    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并牢記七大洲的名稱。并回答: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幾條洲際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學生活動)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總結 板書)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陸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了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東、西半球圖” 讀圖比較“四大洋面積比較圖”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
    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3)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總結 板書)四大洋:大洋、海、海峽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二
    “世界海陸分布”這一段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內容:1、海陸面積的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陸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陸分布的大勢,即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這里應補充說明一點,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材配有14張分布圖、示意圖、比較圖。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地圖、圖表,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由于圖較多,設計問題不但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也要注意系統(tǒng)性、層次性。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三
    對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讀圖為主:
    第一步: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第二步: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
    第三步: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坎疵娣e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第四步:讀“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四
    第三部分為選學主要介紹了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這一內容安排在這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緊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說明了七大洲、四大洋這一海陸輪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為第三節(jié)講述地形變化、海陸變遷、地震和火山等知識打下基礎。有關板塊運動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概括,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為此課文首先介紹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為講述板塊運動作了鋪墊。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閱讀材料,介紹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魏格納原先德國的一為位年輕的氣象學家。傳說他從世界地圖上發(fā)現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啟示,轉向對大陸漂移的研究,并且堅持不懈,直至為此而獻出生命。這段閱讀材料蘊涵豐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于獻身的精神,還可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五
    《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線》是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況,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六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七大洲的分界線;
    能力目標:通過對七大洲的位置及相對位置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地圖的觀察、分析、理解、歸納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與理論。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以及愛護地球的意識。
    本著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七大洲的分界線。
    教學難點:對大洲的分界線的理解與掌握。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
    我們都知道地理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讀圖分析、理解能力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講授、討論、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討論與自學中得到認識。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诒菊n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講授法:利用地圖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集體討論法:提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有以下個環(huán)節(jié):
    1、復習導入:
    由上節(jié)課演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2、講授新課:
    3、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的作用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對知識的進一步的拓展與鞏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大洲的分界線并且逐漸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六
    這節(jié)內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圖》拓展,又對學生今后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教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等教學實際,確定以下三個目標。
    3、重點和難點。
    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法和知識競賽法,先學后教,啟發(fā)式教學,這樣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采取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本課教學過程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展示學習目標,導入新課。
    通過學習目標的設置,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
    先講解大洲的概念,使學生認識大洲,并知道陸地分七大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說出各大洲的輪廓特征。同學們大膽想象(如:亞洲大象頭,南極洲孔雀開屏,大洋洲馬鞍加烏龜等等),答案可以五花八門。這一活動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我又要求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將各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并按縮字法記憶,減輕學生記憶負擔。
    讓學生在世界地圖上認知七大洲的分布,并找出兩兩對稱分布的大洲,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直觀生動,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大家都看過世界地圖,有沒有想過親自畫一幅世界地圖呢?我們今天要一筆畫出一幅世界地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競賽式的“一筆畫”的活動,整體感知世界海陸分布大勢。
    通過剛才的畫圖過程,大家可以知道各個大洲的形狀大多是三角形。下面大家利用課下準備的漂亮的各色紙張,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臨摹并剪出各大洲輪廓圖,標上名稱。這一活動使學生對七大洲形狀和位置的認知更加形象和生動,為后面的拼圖活動準備材料。
    世界大洲兄弟七個,每一位的左鄰右舍都是誰呢?讓學生用剪圖以小組為單位擺一擺。體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擺圖的活動,不僅深化了對地理定位方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參照“世界地形圖”,以“非洲”為例探討確定大洲位置的方法。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確定非洲在經緯網上的位置。讓學生仿照上面的方法來確定其它大洲的位置。小組合作,教師點評,探究各大洲在經緯網上的位置?;顒又袨閷W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四)競賽活動,鞏固練習。
    參照各小組共同完成的七大洲剪圖,進行小組競賽。分必答、搶答、男女對抗、小組長搶答等形式。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根據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以圖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
    定時拼圖:要求學生在經緯網底圖上,準確粘貼各大洲位置并填出四大洋的名稱及各大洲之間的界限.評出優(yōu)勝小組并展出。
    教師明確拼圖規(guī)則,使學生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分享學習成果,并以板書形式將重,難點內容用彩筆表示出來,鞏固本節(jié)知識。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七
    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3)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總結板書)四大洋:大洋、海、海峽。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八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學生首次真正接觸中國地理。在七年級對世界地理概況的講解后,學生已經有相當基礎的地理知識,借機我用猜謎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由世界引向中國。但學生基礎是參差不齊的,要使中國地理講的深入透徹,并把世界地理的知識融會貫通,在一定程度上給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也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了難度和要求。
    我在設計導入時,讓學生介紹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我能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教學流程中,我設計了“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靠一靠,游一游,議一議”等教學活動,這樣一來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來,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多學生都參與進來,特別是講解眾多鄰國的時候,學生七嘴八舌亂哄哄的,我只注意到全員參與而忘了引導,致使在本節(jié)所花的時間太多,下課時間到了都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課后反思,作為一名非專業(yè)的地理教師,我基本上擁有了“硬件設備”,如:普通話,教態(tài),板書等等。在“軟件設備”上,我還是有所欠缺,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專業(yè)知識及教學中國疆域四至時沒有點到位等等,許多細節(jié)沒有處理到位。今后我將努力學習,注重細節(jié),力爭在地理教學上有一番成績。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十九
    本節(jié)是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因為有了地球知識的和圖知識,教材配備了14張各種類型圖,設計了多個從圖中直接讀取地理信息的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世界的海陸概況,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是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課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兩個標題,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的,如大陸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等,可作為學生的已有知識。但從讀圖的意義上,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特點,是新的教學任務。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即哪個大洲面臨哪些大洋?哪個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圍。2。大洲之間的關系,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3。各大洲的輪廓、面積和分布的對比。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二十
    1.名稱及輪廓: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圖2.6及閱讀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和名稱的由來,并回答一組搶答題:
    a、請說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
    b、亞洲是哪個洲的簡稱?它的英文有誰會讀?
    c、europe是哪個洲的英文名稱,它有什么含義?
    d、“陽光灼熱的大陸”指哪個洲?
    e、大洋洲怎樣得名?
    教師引導:請大家觀察七大洲的面積和輪廓圖,哪個洲最大?哪個洲最小?(亞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師引導: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可用“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來記憶。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察七大洲的輪廓有什么特征?請同學們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來認識大洲的輪廓。(學生分組討論后,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教師小結: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說明任何一個事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就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今天我們先按幾何圖形的思路來學習大洲的輪廓。
    教師示范:教師在圖上作示范,啟發(fā)學生如何按幾何圖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輪廓特征,勾畫大洲輪廓。
    師生互動:教師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輪廓簡圖,學生說出它們的洲名。
    學生活動:試勾畫一個大洲的輪廓簡圖。
    [過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輪廓后,我們來看它們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
    2.分布及位置。
    教師提問:請大家回憶一下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請兩位同學回答。
    教師提問:請大家認真閱讀圖2.6,回答一組搶答題:
    a、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c、赤道橫穿哪兩個大洲的大陸?
    教師追問:請大家認真觀察七大洲分布圖和圖2.7,搶答:
    a、哪些大洲的陸地是相連的?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
    b、哪些大洲僅以運河或海峽相隔?
    教師啟發(fā):剛才我們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況,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對分布,各大洲的輪廓大都是北寬南窄的倒三角形,為什么會這樣呢?目前科學家們還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在座的同學都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只要大家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努力探索,說不定這個奧秘將來就能被你們揭開。你們有沒有信心?我期待這一天早日來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看怎樣用前面學過的方法來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追問:這個組的同學認為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很好,那怎樣確定呢?
    教師指導:在“世界地形圖”上以非洲為例用經緯網確定大洲位置。
    教師提問:
    a、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回歸線)。
    b、非洲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南回歸線)。
    c、赤道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中部)。
    d、哪條特殊的經線穿過非洲大陸?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0度經線、西部)。
    e、請注意非洲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的位置。
    教師示范:邊講邊在經緯網底圖上貼上非洲的輪廓圖。
    教師引導:知道這種方法后,請大家和老師一起來貼亞洲的輪廓圖。
    教師提問:
    a、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極圈)。
    b、亞洲南端的島嶼被赤道穿過沒有?(被穿過)考資源網。
    教師示范:貼上亞洲輪廓圖。
    教師解釋:教師邊貼南極洲輪廓圖邊解釋:由于地圖的繪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陸形狀就會發(fā)生變化,在這幅圖上,經線畫成了平行的,所以位于極點附近的南極洲的面積和形狀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貼出其余大洲的輪廓圖。
    教師總結: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
    [過渡]上面我們學習了七大洲的名稱、輪廓、分布、分界線以及怎樣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讓我們來認識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篇二十一
    學生活動: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追問:請大家閱讀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哪個?請在書后的“世界地形圖”上找到它的位置。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并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指圖告訴大家格陵蘭島的位置。
    教師指圖:比格陵蘭島大的陸地就是大陸,有這幾塊,比它小的就是島嶼,有很多,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稱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師提問:請大家在“世界地形圖”上找白令海峽,思考:
    a、什么是海峽?白令海峽溝通哪兩個大洋?
    b、什么是海?這兩大洋的邊緣有什么海?
    [過渡]知道了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洋、海、海峽這幾個基本概念后,我們來認識七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