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匯總19篇)

字號:

    教案還應該具備靈活性,能夠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調(diào)整和修改。教案應該根據(jù)不同學科和學生的特點,靈活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編寫教案有所幫助。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一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發(fā)展的過程。乘加、乘減這節(jié)課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義的基礎上,結(jié)合生活實際,對一些生活現(xiàn)象能用數(shù)學方法正確列出簡便算式,并能根據(jù)算式的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BR>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最好的方法是圖文結(jié)合教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理解運算順序。開課出示主題圖后,學生根據(jù)主題圖中的情況列出算式。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可以列3+3+3+2,3×3+2=11,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jié)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個玉米,第四棵為什么只有兩個玉米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三個玉米,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玉米,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1=11。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后,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師出示算式1+4×3,這個算式應該怎么算呢?學生都受到前面的影響(依次計算)。師問:乘3,誰乘3?是1+4的和乘3還是4乘3?學生這時有意識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究竟是誰來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識: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題應該怎樣算?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原則。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情是要講究優(yōu)先的:比如:殘疾人坐車優(yōu)先、軍人看病優(yōu)先等待。乘法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特殊人一樣,在計算的時候都應該優(yōu)先。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順序。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二
    在具體得情境中理解乘加、乘減式題得意義,知道乘加、乘減得運算順序。
    (二)過程與方法。
    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得過程中,逐步提高運用乘法口訣得熟練程度,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得習慣,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得數(shù)學思想。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乘法口訣得實用價值,培養(yǎng)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乘加、乘減式題得意義,知道乘加、乘減得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加、乘減解決簡單得實際問題。
    多媒體課件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導入。
    1.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舊知。
    (1)口算(開火車)。
    1×3=。
    5×5=。
    1×1=。
    3×3=。
    4×2=。
    2×3=。
    3×4=。
    3×5=。
    2×2=。
    4×5=。
    5×2=。
    4×4=。
    3、瞧圖列乘法算式:(多媒體出示)。
    4、出示例5主題圖。
    (1)圖中您瞧到了什么?您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2)學生列出算式解決問題。
    2。引出問題,導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探究解題方法。
    (1)呈現(xiàn)問題情境:誰能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圖中得信息與問題。(每個木馬上可以坐3人,三個木馬上坐滿了3人,還有一個木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學具擺一擺,再嘗試列式計算。
    (3)匯報交流:
    預設一:3×3+2=11提問:3×3表示什么?為什么要加2?
    預設二:3×4-1=11提問:3×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減1?
    預設三:3+3+3+2=112.揭示本課課題:像方法一這樣有乘法與加法組成得算式稱為乘加,方法二這樣有乘法與減法組成得算式稱為乘減。(板書課題)。
    3.探究計算順序。
    (1)在計算乘加與乘減式題時,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處?
    (2)總結(jié)規(guī)律:在乘加、乘減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計算練習。
    2.解決問題(1)教材第58頁“做一做第1題。
    鼓勵學生用乘加、乘減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教材第59頁練習十二第4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用不同得方法解決問題。
    3.拓展練習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二第5題。
    (四)課堂小結(jié)。
    1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您有什么收獲?
    2還有什么不明白得地方?《乘加乘減》課評情況:
    本節(jié)課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能在自學基礎上自主解決乘加、乘減問題,建構(gòu)乘加、乘減問題得模型,形成基本得解決問題得策略,掌握乘加、乘減得計算方法與算理,能正確地計算。學生能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得解決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得多樣性。
    在感受、體驗、探索得過程中,體會“乘加、乘減”這一問題模型與學生得生活實際密切聯(lián)系,增強了探索得意識,體驗了成功得快樂。基本上達成了教師預定得目標。
    1、學生注意力集中。課堂中學生能保持持續(xù)得注意,仔細觀察,認真發(fā)現(xiàn),積極參與。老師從學生得創(chuàng)意出題展示中激發(fā)起學生得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能達到精神高度集中。由“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討論——交流匯報——評價修改”得順序進行。學生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達到良好得學習效果。
    2、學生得學習熱情很高,課堂表現(xiàn)積極,學習得內(nèi)容有意思,學生得收獲很扎實。
    1在分析中生成,發(fā)現(xiàn)得過程就就是將這些知識儲備進自己大腦得過程;
    2實踐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實踐。學生在課前完成創(chuàng)意出題時就已經(jīng)大致了解乘加乘減得題型,畫圖時要注意有幾排水果數(shù)一樣多,還有一排與前幾排不一樣多,這樣在解決問題時才用乘加貨乘減得方法解決。3交流中生成,讓每個孩子得到展示自己學習成果得機會。
    4評價與修改中生成。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本節(jié)課要解決兩步計算得應用題難度較高,又加上本節(jié)課還要解決兩步計算得運算順序得問題所以生成就顯得單一、淺顯(多就是模仿例題)。
    本次課堂學生能做到全程參與,全過程參與。課前活動口算三分鐘做到人人參與,調(diào)動起學生得學習熱情。創(chuàng)意出題展示,發(fā)現(xiàn)共有多人次參與回答與展示,課堂練習做到人人參與,課堂輕松自由,除學習狀態(tài)得參與還達成了學生情感得參與,學生心態(tài)得參與。
    老師通過乘加乘減比較,不僅訓練了學生得語言表達,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得主人,在學生們躍躍欲試得時候,老師讓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內(nèi)容獨立完成課堂練習。
    不足之處:
    1、在學生匯報時讓她說完,不要怕學生說不了。
    2、總結(jié)乘加乘減兩種方法得異同方面做得還不夠,可以讓孩子試著瞧算式畫圖,進一步理解題意,效果會更好!《乘加乘減》教學反思鑒于學生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已學習了乘法得初步認識,掌握了1~5得乘法口訣,所以本課仍以“游樂園”情境為基礎,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復習了用1~5得乘法口訣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乘法得意義;另一方面又發(fā)現(xiàn)了只用乘法無法解決得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乘加、乘減”得教學呼之欲出?,F(xiàn)實情境就是學生列算式得依據(jù),所以在出示情境圖后,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并提出問題后并不急于解決問題,而就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得算式,并充分得進行討論交流,提高學生思維得靈活性。在解決問題得過程中,領悟乘加、乘減得運算順序,學會計算。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得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為什么會這樣想得敘述上,由于孩子得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得口頭表達能力不就是很好,特別就是在說為什么得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得訴說,斷斷續(xù)續(xù),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復她們說得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得能力,原本認為只有3-4種解決得方法,卻出現(xiàn)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她們真得太棒了,如果我得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于使后面得開放題進行不完。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三
    本課內(nèi)容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他份的數(shù)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shù)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他們在經(jīng)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課的主題圖是十分不錯的教學資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個動態(tài)課件,小熊從4x4個玉米中掰走一個。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來列式,更能讓學生容易想到乘減的方法來列式。
    此時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這樣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出發(fā),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可觀察、思考的'素材,易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學生能在具體情境自主解決乘加、乘減問題,建構(gòu)乘加、乘減問題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地計算。
    2、學生能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在感受、體驗、探索的過程中,體會“乘加、乘減”這一問題模型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能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解釋連乘的模型,增強探索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jié)構(gòu)和數(shù)量關(guān)系。
    乘加、乘減問題的建模過程及模型內(nèi)化和解釋。
    課件、書簽、卡片。
    新課程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它主張用產(chǎn)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主張在知識內(nèi)容與對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豐富的情境中啟動思維的教學。人教版第三冊“乘加、乘減”一課安排在乘法學習這一單元的中間部分,是方便學生根據(jù)前后口訣間的關(guān)系進行乘法的正確計算,如果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會“正確計算”這一層次,可以說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一聽就會,變成類似于練習課。但如此一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反面得不到絲毫發(fā)展。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通過說、擺、練等多種形式發(fā)展學生特長,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乘加和乘減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圖畫的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培養(yǎng)學生熟練的計算的能力。并掌握計算的順序。
    這節(jié)課我主要注重從以下做起。
    1、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并不是計算教學。
    2、注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充分的發(fā)表各自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答辯,增強學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課堂上以鼓勵,賞識,你能形的激勵語言,給學生學習的信心。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畫面錄音,加背景音樂)同學們,俗話講得好,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動畫演示)春天,勤勞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種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經(jīng)過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到了秋天,小熊種的玉米豐收了。
    2、師:請大家仔細看圖,從圖上你發(fā)現(xiàn)了那些數(shù)學信息?
    生:有4棵玉米樹,每棵有3個玉米棒。
    師:你能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生:一共有幾個玉米棒子?(貼出)。
    3、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3×4=12(說出口訣)或4×3=12或3+3+3+3=12。
    4、師:我用圖示表示出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師:有一天,小熊來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種的玉米成熟了,高興極了。(出示主題圖)。
    2、師:現(xiàn)在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能根據(jù)這幅圖的意思,再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生1:小熊掰走了一個,還有幾個?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樹上有3個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個,還剩下幾個玉米棒?
    (板書:還剩幾個玉米棒子?)。
    3、師: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小精靈來了。如果你是小精靈,你會怎么提醒大家?
    生1說:“同學們,不要慌,要仔細想一想再做!”你們先自己動腦筋想一。
    生2說:“同學們,借助圖形擺一擺、畫一畫吧?!?BR>    師:同學們,先畫圖形表達圖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組內(nèi)互相說說。(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guī)讉€同學到黑板上展示。
    4、并說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組提問:(教師板書)。
    3+3+3+2=11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個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個,所以列式為。
    師生:(在3×3下面畫一條橫線)3×3在圖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
    3+3+3+3-1=114×3-1=11。
    生2:小熊沒有掰玉米時,4棵玉米都有3個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個,所以列式為4×3-1=11。
    師生:(在4×3下面畫一條橫線)4×3在圖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來的4棵玉米樹上,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
    師生:為什么要減1?
    生2:小熊掰走了一個,所以減去1。
    生:左邊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減法,沒有乘法。
    生:右邊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減法。
    師:我們以前學過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算式,那今天這種有乘有加或有乘有減的算式,就叫乘加乘減。今天我們就學習乘加乘減。(板書課題。)。
    師:一個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減,應該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減法。
    生2:先算乘法。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發(fā)現(xiàn)得最快,最準確。(學生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
    生1:有乘有加的時候,先算乘,后算加。我們是以3×3+2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減的時候,先算乘,后算減。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師:講得真好!那你們心中有結(jié)論了嗎?遇到乘加乘減這樣的算式,應該先算什么?
    生(齊答):先算乘,后算加減。(貼出)。
    三、活動體驗,應用新知。
    (一)幫助小青蛙。
    1、放課件:(動畫顯示,同時教師說明:小熊扛著1個玉米棒,邁著輕快的步伐,高興地往回走。咦,前面來了個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種的玉米結(jié)實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給自己。小熊想了想,說:“你要是能答對我的問題,我就把玉米棒送給你?!毙⌒埽河终铝艘粋€玉米棒問:地理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同學們,你能幫助小青蛙嗎?)。
    師:現(xiàn)在還剩幾個玉米棒呢?誰能用乘加或乘減的算式幫小青蛙算一算嗎?
    生1:小熊共掰走了2個玉米棒,應列式為:3×3+1=10。
    2、師:你是怎么計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師:你真棒!送給你一個小禮物。
    生2:我是這樣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師:能說說為什么減2嗎?
    生2:原來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個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個,所以要減2。
    師:說得真好!也送你一個小書簽。
    (二)豐收慶祝會。
    師:小熊為了慶祝豐收,在家開慶祝會,看!它們不光帶來了水果,還為大家?guī)砹藛栴}。
    1、書本56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再提問)。
    師:你是怎樣列式的?
    生1:3×4+2。
    師: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他(生1)嗎?(學生紛紛舉手)。
    生2:你是怎樣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會用乘減的方法來計算嗎?……。
    (三)書本58頁第4題。
    課件展示(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匯報。)。
    (四)做游戲。
    師:下面我們做游戲。游戲的規(guī)則是一生擺圖形,提出問題;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計算出結(jié)果。擺的圖形必須用乘加乘減計算。然后交換。
    看誰最棒?(學生開始做)。
    四、課堂總結(jié),分享收獲。
    師:你們喜歡今天這節(jié)課嗎?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下課后,請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這節(jié)課的收獲好嗎?下課。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四
    (課本第77頁、第78頁內(nèi)容,“想想做做”第1-4題)。
    1、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選擇合適的`算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cai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問題:他們一共養(yǎng)了多少條金魚?
    二、探究。
    討論:要知道魚缸里一共有多少條金魚?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把每個魚缸里金魚的條數(shù)加起來就可以了(4+4+4+2)。
    三、拓展。
    你還有其他方法列式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把第4個魚缸也看成有4條金魚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4×4-2。
    問:4×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減2。
    四、歸納。
    師:在一個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減法,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五、應用。
    教材第78頁第1、3、4題。
    第1題,你是怎樣列式的?3×4+1=13。
    第3題,左邊有題一共有幾人?怎樣列式?
    六、課堂作業(yè)。
    教材78頁第2題。
    教學后記:學生掌握得不夠好。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五
    教科書第82~83頁的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3題。
    1.經(jīng)歷解決乘加、乘減實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決策略,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2.能自己從實際情景中搜集信息,提高問題,然后再解決問題,培養(yǎng)應用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3.使學生經(jīng)歷與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過程,培養(yǎng)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習慣。
    理解并掌握解決乘加、乘減實際問題的一般策略。
    能夠根據(jù)實際問題靈活地思考、分析乘加、乘減實際問題。
    例題掛圖。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學生列式計算,師講解數(shù)量關(guān)系:要求猴媽媽和猴寶寶一共采了多少個桃子,用什么方法計算?誰加誰?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猴媽媽采的只數(shù)+猴寶寶采的只數(shù)。
    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要求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你會解答嗎?在本子上試著列式解答。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nèi)交流。
    2.集體交流:要求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可以先算什么,為什么?(要求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可以先求出猴媽媽采了多少個,因為猴媽媽采的個數(shù)沒有直接告訴我們。)。
    怎樣求猴媽媽采的個數(shù)?同桌交流12×3的算法。
    求出了猴媽媽采的個數(shù),再求什么?列式并口答。
    4.教學“試一試”
    把你的想法和計算方法與同桌交流。集體交流反饋。
    5.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的應用題與以前有什么兩樣嗎?像這樣的實際問題怎樣解決?為什么?
    三、分層練習,發(fā)展能力。
    小猴子說:“二(2)班的真棒!為了獎勵大家,決定帶大家到公園去玩。你們想去嗎?可是玩的過程中,我還有問題要考你們,如果你們答對了,還有驚喜等著大家哦,大家好好表現(xiàn)啊!”
    1.“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小猴子領著大家來到公園門口。
    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后同桌交流,校對糾錯,并說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小猴子領著大家來到公園的苗圃。
    指名說圖意,這樣的問題呢?能解決嗎?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校對糾錯,并說想法。
    3.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集體訂正時要求學生說出思考過程。
    四、課堂。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關(guān)鍵是什么?像這樣“乘加、乘減的實際問題”,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小朋友經(jīng)常會碰到,以后你就可以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六
    教材第58頁例5,“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第1~4題。
    知識與技能。
    (1)學會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方法。
    (2)通過乘加、乘減算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lián)系。
    通過學生觀察、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lián)系。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類比、遷移能力及求異思維能力。
    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方法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乘加、乘減算式題掌握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lián)系。
    教法:討論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一、課堂導入。
    學校組織秋游,游樂場里熱火朝天。(多媒體出示:教材58頁主題圖)。
    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個旋轉(zhuǎn)木馬,每個木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據(jù)這個畫圖,你想提出哪些與數(shù)學有關(guān)的問題?
    (2)小組討論。
    (3)交流匯報。
    (4)觀察算式說說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這個算式先算什么?4×3在圖中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減1。
    3×3+2=11。
    這個算式先算什么?3×3在圖中求的是什么?
    三、積累應用,鞏固提高。
    (1)課件出示教材58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2)動手操作。
    展開自己的想象,并用學具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乘加、乘減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個學具。
    (3)完成練習十二第1題。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含有乘加或乘減的算式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減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3、能夠正確地進行乘加或乘減的運算,并通過計算幫助自己記憶乘法口訣。
    4、進一步學會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會用含有乘加或乘減的算式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減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3、能夠正確地進行乘加或乘減的運算。
    教學難點:。
    學會用含有乘加或乘減的算式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小朋友池塘邊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豐收了,你們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壯呀!
    出示課本圖片。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小朋友從畫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先出現(xiàn)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給學生的下一步學習做好方法上的鋪墊。
    教師小結(jié)。乘加或乘減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減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用不同方法進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乘加或乘減法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完成56頁《做一做》1、2題。56頁1題在引導學生看清圖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確運算的順序。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對乘加法和乘減法的運算順序的認識和理解。
    四、拓展性學習。
    1、在口里填上正確的數(shù)。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設計意圖]給學生有一定的展示場地,發(fā)揮他們的智能。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八
    1.使學生們學會乘加、乘減的簡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學生靈活思維的能力。
    3.滲透在解決一個問題時,要從多種角度去考慮”的觀點。
    掌握乘加、乘減的實際意義和計算方法。
    掌握乘加、乘減的實際意義和計算方法。
    1.口算。
    (1)2+2+2+2+3=(2)2×4+3=。
    3+3+3+1=3×3+1=。
    2.問:這兩組口算題有什么區(qū)別,又有什么聯(lián)系?
    1.引入新知(教學例5)。
    出示實物。
    教師依次擺出下面物體(也可以用磁貼代替)。
    擺一個盤子,然后在這個盤子里擺上3個桃子。如此重復3次。再擺一個盤子,在這個盤子里擺上2個桃子。
    問:誰來說說,老師都擺了些什么,是怎么擺的?
    問:誰能根據(jù)老師擺的'這些物體,提出一個問題?
    (可以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問:這個問題可以怎么解答?(討論)。
    (3+3+3+2=3×3+2=)。
    分別說說這兩個算式的意思,請你與周圍的同學一起評價一下,這兩個算式各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
    3×3+2=這個算式里,先算的3×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3×3表示前三個盤子里共有多少個桃子。)。
    2.發(fā)展提高(教學例6)。
    (1)出示例64×3-2=。
    (2)提問。
    這個算式應該先算哪一步?
    (這個算式應該先算4乘3這一步。)。
    這個算式該怎么讀?
    (這個算式讀作:4乘3的積,再減去2,差是多少?)。
    (3)討論:這個算式你能用幾種不同的方法來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減去2得10.
    方法二:還可以先算4乘4得16,再用16減去2,再減去4,也就是用16減去6得10.
    方法三:還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減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歸納。
    問:我們剛才所學習的這兩個例題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
    相同點:每一道題都有兩步;
    每一道題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點:例5是乘加的兩步題,例6是乘減的兩步題。
    1.32+3=43+4=。
    32-3=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個3想8加是(),再減5得()。
    (3)一個因數(shù)是4,一個因數(shù)是2,積是(),再加25得()。
    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布置作業(yè)(略)。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九
    1.掌握小數(shù)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并能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結(jié)果。
    2.理解整數(shù)乘法的交換律、結(jié)合律、分配律對于小數(shù)同樣適用。
    3.提高學生的類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知識間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思想。
    課前談話:前面我們學習了小數(shù)乘法,通過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小數(shù)乘法與整數(shù)乘法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新知識,看哪位同學學得快,掌握得好。
    (一)復習舊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問題,再計算。
    (1)12×5×60(2)30×7+85(3)250×4-200。
    教師提問:每個式題各含什么運算?是什么式題?每題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在練習本上計算結(jié)果。
    訂正:(1)3600(2)295(3)800。
    教師說明:小數(shù)的這些運算順序跟整數(shù)是一樣的。
    教學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三個式題復習整數(shù)連乘、乘加和乘減的運算順序,并向?qū)W生說明小數(shù)的運算順序跟整數(shù)一樣,為下面學生將整數(shù)運算順序遷移到小數(shù)作準備。
    1.初步嘗試。
    出示例6:
    全班學生默讀題目后,指名讓學生說出怎樣列算式,教師板書。然后讓學生獨立嘗試把這道題做完,教師指名板書計算過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乘加、乘減兩步應用題的結(jié)構(gòu),學會列式解答乘加、乘減應用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
    1.根據(jù)問題選擇算式并連線。
    媽媽買了29個果凍,第一天吃了7個,第二天吃了15個。
    (1)兩天吃了多少個果凍?(1)29—7—15。
    (2)還剩多少個果凍?(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多少個?(3)7+15。
    2.根據(jù)算式補問題。
    學校買來38個排球,分給二年級5個班,每班分7個。
    7x5=35(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練習。
    1.教科書第10頁的第2題。
    想一想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是什么?要求還剩多少個蘿卜,我們必須知道什么條件?(一共種了多少個蘿卜和送了多少個給兔奶奶)那我們第一步先求什么?(一共種了多少個蘿卜?)接著再求什么?(還剩多少個蘿卜)。
    列式:9x5-15。
    提問:9x5表示什么?再減15又表示什么?
    2.教科書第1l頁的第3題.
    分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由小組長匯報本小組討論的結(jié)果。
    3.教科書第11頁的第4題。
    教師:球隊的得分分主場分和客場分兩種。本題可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然后再匯報討論結(jié)果。
    隊的主場得分是卡塔爾隊主場得分的4倍,卡塔爾主場得分是3分,所以隊主場得分是3x4=12。隊的客場得分是7分。隊的總分是19分。
    阿聯(lián)酋隊的主場得分是3分,客場得分是8分。阿聯(lián)酋隊的總分是11分。
    烏茲別克斯坦隊的主場得分是阿聯(lián)酋隊主場得分的3倍,阿聯(lián)酋隊的主場得分是3分,所以烏茲別克斯坦隊的主場得分是3x3=9,客場得分是1分。烏茲別克斯坦隊的總分是10分。
    卡塔爾隊主場得分是3分,是本隊客場得分的2倍,客場得分是3x2=6??ㄋ栮牭目偡质?分。
    阿曼隊主場得分是5分,客場得分與烏茲別克斯坦隊的客場得分相同。阿曼隊的總分是6分。
    3.媽媽買來26個桔子,吃了幾個,剩下的每5個放一盤,放了4盤。問吃了幾個桔子?
    4.游樂場有7輛小賽車,每車能坐4人,還有21人在排隊等候,現(xiàn)在一共有多少人?
    5.快餐店運來56個漢堡包,賣出37個,又運進21個,現(xiàn)在快餐店有漢堡包多少個?
    6.4個工人叔叔每人要做7個卡通玩具,已經(jīng)做了19個,還要做多少個?
    7.商店里有30個書包,上午賣出13個,下午又賣8個,還剩下多少個?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一
    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式題。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選擇合適的算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準備。
    cai課件。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
    問題:他們一共養(yǎng)了多少條金魚?
    探究。
    討論:要知道魚缸里一共有多少條金魚?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把每個魚缸里金魚的條數(shù)加起來就可以了(4+4+4+2)。
    拓展。
    你還有其他方法列式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把第4個魚缸也看成有4條金魚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4×4-2。
    問:4×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減2。
    歸納。
    師:在一個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減法,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應用。
    教材第78頁第1、3、4題。
    第1題,你是怎樣列式的?3×4+1=13。
    第3題,左邊有題一共有幾人?怎樣列式?
    課堂作業(yè)。
    教材78頁第2題。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分數(shù)加、減、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分數(shù)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理解整數(shù)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分數(shù)乘法同樣適用。
    教學難點:
    運用運算順序和運算定規(guī)律進行靈活、準確的計算。
    教學策略:
    1、加強口算的基本訓練。
    2、例6的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明確運算順序。
    3、適當增加帶分數(shù)乘法和分數(shù)連乘的計算式題。掌握帶分數(shù)乘法的計算方法。
    例:黑板的寬是米,長是寬的2倍,黑板的長是多少米?黑板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讓學生知道通常先把帶分數(shù)化成假分數(shù),然后再乘。
    4、通過例題的教學讓學生思考分析并明確:三個分數(shù)相乘,如果是帶分數(shù)要先化成假分數(shù),為了簡便,可以先把所有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約分,再把約簡的分子、分母分別相乘。整數(shù)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分數(shù)乘法同樣適用,要培養(yǎng)學生先認真觀察算式的特點再選擇算法的良好學習習慣。
    5、教學中仍然注意復習運算順序的使用前提,不要盲目簡算。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三
    一、看圖填算式。
    (1)上圖有組和()組。
    可列乘加算式:()×()+()=()。
    (2)上圖有()組再填上()個就可。
    以湊成再加上原來的()組后,
    湊成()組。由于開始我們湊上了一個。
    所以最后還要減去一個。
    可列乘減算式:()×()-()=()。
    二、改寫算式。
    ()×()+()=()。
    4+4+4+2=()。
    ()×()-()=()。
    ()×()+()=()。
    5+5+5+3=()。
    ()×()-()=()。
    三、有多少個球?你能分別列一道乘加、乘減算式嗎?
    ()×()+()=()。
    ()×()-()=()。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nèi)乘法中的一個內(nèi)容,它編排在“乘法的初步認識”中“5、2、3、4的乘法口訣”之后,讓學生通過乘加乘減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口訣的意義、學會口訣記憶的方法。
    5、2、3、4乘法口訣的理解和記憶都相對比較簡單,后面6、7、8、9的乘法口訣理解、記憶的難度則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減的教學,目的是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抽象、概括、總結(jié)出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lián)系,為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決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的成敗會影響到學生表內(nèi)乘法的學習及今后的數(shù)學學習生活。
    教材通過“小熊掰玉米”這一主題情境圖,將計算教學、解決問題和口訣記憶方法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幫助理解乘加、乘減式題的意義,并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從中理解并掌握相鄰兩句口訣的記憶方法。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xiàn)“深挖教材,突現(xiàn)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的思路。運用數(shù)形思想、假設思想和轉(zhuǎn)化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尋找到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lián)系,為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訣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主題情境,收集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3、初步歸納總結(jié)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運用乘法的意義,探究出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教學難點:
    滲透轉(zhuǎn)化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質(zhì)疑,直觀理解。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經(jīng)歷從形到數(shù)的抽象過程,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分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1、情境質(zhì)疑,導入新課。
    2、再次質(zhì)疑,理解方法。
    3+3+3+2=3×3+2=3+3+3+3-1=4×3-1=。
    二、動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用小圓片擺圖形。經(jīng)歷從情境圖到直觀圖的抽象過程。指導學生以四人小組按老師給出的算式擺出圖形,進一步理解算式的.意義,滲透假設的數(shù)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體分兩個層擺圖形。
    第一層次:3+3+3+2=3×3+2=4×2+3=。
    第二層次:3+3+3+3-1=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
    3+3+3+2=3×3+2=3+3+3+3-1=4×3-1=。
    2、小結(jié)揭示課題:我們以前學習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算式,那今天這種有假設這里放一個,算完后減去。(假設小熊沒有把玉米掰走)==11(個)。
    乘有加或有乘有減的算式,就叫乘加乘減。(板書)。
    四、運用轉(zhuǎn)化,引導討論,找到記憶兩句相鄰口訣的方法。
    1、計算:5×2+5=5×3–5=。
    2、觀察思考:5×2+5=3×5=155×3-5=2×5=10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四人小組討論并匯報,找到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3、質(zhì)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記不清5×5=?怎么辦?
    4、練習:4×2+4=4×()=123×3+3=3×()=()4×3-4=4×()=83×4–3=3×()=()。
    5、小結(jié):這里運用轉(zhuǎn)化思想,找到了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就為理解和教學6、7、8、9的乘法口訣和學生口訣記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是降低了學生記憶口訣的難度。
    五、鞏固練習,內(nèi)化知識。
    鞏固練習部分我設計有層次和陡度的練習,以達到內(nèi)化知識,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圖填等式(模仿練習)。
    2、算算寫寫(鞏固練習)。
    4、p58、5(獨立練習)[備用題]讓學生先提出數(shù)學問題?然后獨立解決?
    六、總結(jié)升華。
    總結(jié)是本節(jié)課的點睛這筆,為此我安排了兩個環(huán)節(jié)總結(jié)本課,再次強化知識,突出重點。
    1、結(jié)合板書,引導學生進行小結(jié)。
    2、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問題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乘加乘減的認識,在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許他把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全記了,也許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數(shù)學的靈魂(思想和方法)一定會永遠扎根于他的腦海深入,影響他的一生,這就是數(shù)學的魅力。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五
    《乘加、乘減的實際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nèi)容。這部分的內(nèi)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解答兩步計算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的起始課。通過教學讓學生經(jīng)歷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學會解答此類的簡單問題。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體會數(shù)學的親切。
    《乘加乘減應用題》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jié)合具體情境經(jīng)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yǎng)應用意識。整節(jié)課通過主題圖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fā)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nèi)驅(qū)力,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啟迪學生思維。
    2、注重教學的開放性,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xiàn)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3、用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數(shù)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使學生領會到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jīng)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shù)學術(shù)語要加強訓練.
    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
    1、解決問題不是簡單的會做就行,重要的是理解,明白思考的過程。很多小朋友會做,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出來的。他們沒法把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語言來表達出來,甚至有些小朋友只是看著數(shù)字做題,沒有認真去思考題意,理解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shù)量關(guān)系,確定解題思路很重要,這一點在課堂上做的不是很到位。
    2、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最基本的方法是綜合法和分析法,要著力引導學生用這兩種思路去發(fā)現(xiàn)中間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初步領會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方法。在本課上,主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可以從條件出發(fā)思考也可以從問題出發(fā)思考,但是在課上的體現(xiàn)不是很明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間思維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沒有留給學生質(zhì)疑的時間,力求使每個學生都弄懂算理。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六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56頁例5。
    1.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能正確進行計算。
    2.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用多種方法計算乘加、乘減,實現(xiàn)算法多樣性。
    4.培養(yǎng)學生的友好合作意識、探究精神。
    5.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本節(jié)課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用恰當?shù)脑u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一、激趣引入,鞏固舊知。
    教師出示小熊圖片并貼到黑板上,親切地說:瞧,多可愛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進數(shù)學樂園吧!來,先和小熊做個對口令的游戲。
    1.對口令:2、3、4、5的乘法口訣。(有節(jié)奏地進行對口令:師生對、生生對)。
    小熊還想用幾道題來了解一下咱們班誰是聰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計算前兩題時,要說說用的是哪句口訣。)。
    23=54=14=34=。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們和小熊到它的農(nóng)莊科技園去參觀。
    2.圖2:小熊掰走了一個。
    請學生結(jié)合圖意提出問題:還剩幾個玉米?
    怎樣解決?小組商量討論??梢越柚鷮W具。
    學生匯報解決問題的方法;聆聽學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學生列出最后一個算式,告訴學生要先算乘法。
    教師把學生的方法寫在板書上,板書方法:先畫一個伸著大拇指的大手,誰思考出來的方法,就把誰的'名字寫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寫出他的算式,有幾種方法,就畫幾只這樣的大手。
    3.圖3:小熊掰走兩個。
    在小組內(nèi)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把式子獨立寫下來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1.第56頁的做一做。
    第1題,看圖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題摘桃子:把式子寫在桃子上,指名計算并集體訂正。
    如:數(shù);直接說;乘加、乘減(每個小組有幾人,有幾個這樣的小組,還剩下幾人)。
    3.數(shù)田格本中同學們所寫出來的字數(shù)。(打開準備好的一頁,都是幾行零幾個,每個人寫的行數(shù)不同,零幾個的個數(shù)也不相同)能解決的可以當堂解決,暫時有困難可以等學完6、7、8的口訣后再解決。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知道運用乘加、乘減的方法比數(shù)數(shù)快得多。
    四、課堂總結(jié),引導實踐。
    教師總結(jié):我們和小熊一起探究數(shù)學問題,可真有趣,把你的收獲和大家說說吧?同學們要做個有心人,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試試去吧。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七
    本節(jié)課學生要會結(jié)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jù)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lián)系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shù)學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發(fā)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據(jù)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后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jié)課算用結(jié)合的真諦。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jié)課的反思:
    本節(jié)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導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里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里讓學生充分發(fā)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著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xiàn)在提出疑問現(xiàn)在該怎么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jīng)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后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里并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jié)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yōu)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jié)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數(shù)學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于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著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后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后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jié)課“圖式結(jié)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的摘蘋果游戲沒有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置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后再貼一顆,然后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匯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么這里可設置超鏈接,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擊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后,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jù)情境圖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八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乘加乘減》二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本節(jié)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課一開始先復習乘法口訣和改寫算式,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充分運用主體圖,在學生觀察主題圖后,先讓學生提問題,然后讓學生獨立思考先自己解決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讓學生盡情地說出解決“還剩下幾個玉米?”的方法,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xiàn)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從而找到最優(yōu)的方法。
    本節(jié)課練習題的設計比較有層次。先借助桃子圖讓學生從形象上去認識乘加乘減的方法計算,然后口算式題并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充分牢記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回歸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后,設計了富有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的題目,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方法。在這個主動學習、互相啟發(fā)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今后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注意評價策略這樣課堂才會更有效。
    數(shù)學乘加乘減教案篇十九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據(jù)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后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jié)課算用結(jié)合的真諦。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發(fā)現(xiàn)可以列式為3+3+3+2=11,33+2=11,也就是當若干份中有一份與其它份的數(shù)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shù)。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jié)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個,第4棵為什么只有2個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3個,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jié)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后,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學生都明白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這節(jié)課,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最后,我設計了富有開放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題目,發(fā)散留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該努力的方向。還有在課堂上對差生的關(guān)注不夠,差生沒有充分參與,好學生又特別愛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