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通用15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是教師備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寫教案時,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一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修長的樣子/形容色彩繁雜)。
    便可白公姥(告訴/常指一種顏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憐憫)。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覺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無教訓(教養(yǎng)/訓斥或從錯誤得到認識)。
    自可斷來信(使者,指媒人/書信)。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置/對有錯之人作出處罰決定)。
    躡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馬)。
    汝是大家子(大戶人家/我們)。
    奄奄黃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氣息微弱)。
    葉葉相交通(交錯相通/為運輸、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二
    《阿q正傳》寫于19,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魯迅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tài)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fā)動和依靠農民而終于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在這篇小說里,魯迅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過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農民的精神枷鎖,中國的民主革命很難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義又遠遠不只是一個農民的代表,他具有更為深廣的思想蘊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貧無立錐之地,只能靠打短工為生,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連一個姓名也沒有,受盡了剝削和欺凌。但是,他卻不正視現(xiàn)實,不去反抗斗爭,反倒無憂無慮,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得阿q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性格和思維方式,也使阿q顯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戰(zhàn)勝對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無根據(jù)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將來,又最能在現(xiàn)實中毫不知恥地自輕自賤;他死要面子,諱疾忌醫(yī),從不敢正視自己的弱點,甚至以自己的弱點為榮;他還欺善怕惡,欺弱怕強。但盡管如此,阿q作為一個勞動農民,還是表現(xiàn)出自發(fā)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消息傳來時,他不覺“神往”革命,希望從此能夠翻身。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后農民的私欲和許多糊涂觀念聯(lián)系著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錢等),他并沒有真正地覺醒。雖然,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已不是阿q所獨有,它是整個國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阿q相”已成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詞。精神勝利法深刻的階級根源來自于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思想意識,其歷史根源則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上屢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緊密相關,而農民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后等弱點,又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易感染上精神勝利法。魯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實為畫出國民的靈魂,以拯救民族的命運,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舊的封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批判。阿q生活的時代雖然已經永遠過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卻并未絕跡,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文章中的“大團圓”描寫,其實是對阿q的革命既不簡單的肯定,也不簡單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壓迫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阿q革命的動機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種激動而盲目的情緒,缺乏起碼的革命覺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極端錯誤的,無非是殺人、奪物與傳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奶瓶尚的他對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將辮子盤在頭上,或去投靠革命黨。由此看出,魯迅對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阿q的“大團圓”的結尾也是革命黨與封建勢力妥協(xié)的必然結果,他既是阿q個人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正是通過阿q這一悲劇結局,魯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這場革命由于沒有發(fā)動和依靠農民而終于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也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傳》真實地再現(xiàn)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現(xiàn)實主義的杰作。在具體的藝術手法上,魯迅運用傳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敘述體的結構和夸張的諷刺性的語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將悲劇和喜劇兩種不同的風俗融為一體,達到悲劇內容與喜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在寫人的藝術上,成功地將西方小說注重描寫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等特點,與中國古典小說的白描手法、傳統(tǒng)形式的結構及用人物自身言行來傳達人物神情的藝術傳統(tǒng)融為一體。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三
    1、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喻學生超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2、鍥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鍥,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為輪/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槁暴:“有”同“又”。
    3、雖有槁暴:同“曝”,曬干。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資質,稟賦。
    三、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
    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
    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藏身。
    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四、詞類活用。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5、下飲黃泉: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四
    阿q在這個世界上,顯然在誰的眼里都是個無關緊要的人。沒有人在乎他的“行狀”(“行狀”是一個日語詞,魯迅先生喜歡借用一些日語里的漢字詞匯來表達某種微妙的意思。在這里,阿q的“行狀”即阿q的來龍去脈和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人們“只拿他玩笑”,忙不過來了,就雇他干活,閑時便想都沒人想起他來。說得直一點,就是活著還是死了,都沒人在乎。別看阿q在別人眼里無關緊要,但他自己還挺自尊。跟人發(fā)生口角時,還會以“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什么東西!”來試圖占人家的上風。而且只要聽到有人說他能干,也不管是真心還是譏笑,他都很喜歡。因為自尊心得到了一點滿足。
    思想家們常說,人都是孤獨的。的確,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個永恒的計劃,我們每個人也都如阿q,在這個世界上真的都無關緊要。沒有你,地球照樣轉。我們雖然不至于像阿q連個真心關心自己的家人都沒有,但即使是愛我們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們的“行狀”,更不要說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從本質上說,脫離了上帝,我們的存在,就有如阿q,顯得既孤獨,又空虛無奈。除了勞累能夠偶爾換來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詞,讓我們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滿足以外,就再無別的了。要說有別的,就是還要在這個活著的過程中,經常與人發(fā)生各種矛盾沖突,還要因為自己身上的某個缺點忍受他人的各種譏諷嘲笑與欺凌,讓自尊心大受損傷。
    阿q發(fā)怒時,他還會估量對方,“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這“柿子揀軟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們雖出于教養(yǎng)和面子,不罵人,也不打人,但仔細察驗,心底里對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視,不能說完全沒有。
    盡管是揀了軟的捏的,可不知道為什么,阿q最后發(fā)現(xiàn)吃虧的總是自己,就改為“怒目而視”。從跟人打,到變?yōu)椤芭慷暋?,其實從表面看,就是變得更加文明了。然而,怒目而視,還是引來一場打。所以現(xiàn)在,自尊的我們,比阿q學得更加聰明了一點。我們表面上顯得更加文明了。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打不過別人,罵又覺得丟人,也知道當面怒目而視,亦有可能引來災禍,所以在感覺到我們的某個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癩瘡疤”被冒犯時,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權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裝謙虛認錯;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會表現(xiàn)出嗔怒“你這人怎么說話的呢?”然而,更多時候,為了表現(xiàn)得我們很有教養(yǎng),很寬容大度,我們會不動聲色,但我們會在心里“怒目而視”。我猜,如果我們的意念能夠殺人,估計這世界上已經不剩幾個人了。
    “在心里怒目而視”還不解氣的話,就只能也像阿q一樣,繼續(xù)通過單方面地貶損對方來自我安慰了。雖不屑得像阿q說“兒子打老子”這類幼稚可笑的話,但“這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像話”之類的,是常說的。也會說“他絕對是嫉妒我”“他那種人絕對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壓我的”“其實我比他幸福多了”,誰能說自己沒有用這類話安慰過自己呢?實在氣不過,甚至還會有點像詛咒似地說“他那個性格脾氣,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來,我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比阿q顯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養(yǎng),也更加有知識,然而我們的內心,卻難說不是因為更加自尊而變得更加邪惡了。只是就如圣經所說,“人心詭詐,壞到極處,無人識透”罷了。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五
    第一章《序》:阿q還沉睡在背景之中,也還沒有給予姓名。作者仿佛從傳說中發(fā)掘實際人物一樣。用考證學的方法描繪阿q這個人物的輪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莊”的農村,連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無足輕重的人物。作者把這樣一幅阿q的素描留給大家之后,就退場了。第二章開始,為了設置阿q活動的舞臺,作者只是時常露一下臉,并沒有浮現(xiàn)表面。
    第二章《優(yōu)勝記略寫》:阿q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給人家打短工度日。雖然常常被村里人開玩笑,但內心他還反過來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個缺點,就是頭上有一塊癩瘡疤。所以只要被人說道有關瘡疤的話題,他就發(fā)怒。大家覺得他的發(fā)怒很有趣,就更加開他的玩笑了。如果覺得對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結果往往是輸。輸?shù)臅r候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里充滿了優(yōu)越感,如果優(yōu)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有一次,他賭錢幸運贏了一回,不過好容易贏得很多錢卻被搶走了。這一次他覺得他真的嘗到了失敗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自己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續(xù)優(yōu)勝記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陽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卻輸給了以為不是自己對手的“王胡”。正在這時,“假洋鬼子”——錢太爺?shù)膬鹤幼哌^來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著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氣頭上,為了撒氣,就罵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爺一頓哭喪棒的痛打。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臟話又是掐臉蛋,終于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不過阿q那掐過小尼姑臉蛋的手指總是有股滑膩的感覺,讓他總是念在心里放不下?!皵嘧咏^孫的阿q!”——小尼姑的罵聲在耳邊揮之不去,他覺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趙老太爺家的女傭吳媽,結果引起了混亂,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財產都被壓了,而且又向趙老太爺賠罪,才終于得到了原諒。
    第五章《生計問題》: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遠遠躲開了。阿q卻不知道為什么。也沒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來他終于打聽到,原來人家都雇傭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敵人小d打架,不分勝負。后來,他到了離村子很遠的尼姑庵偷蘿卜。終于他決定離開未莊。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悄無聲息地回到了未莊,這次因為兜里有了好多錢,村里人都對他刮目相看。他說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們的尊敬。他得意和人們談起在城里看到殺革命黨的頭的事。因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著阿q的女人們也都來買。趙太爺也要買。不過他覺得阿q有些可疑,讓大家當小偷提防著他。這樣在村里他就被敬而遠之了。一些閑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隱瞞地和他們說了,他其實不是小偷,只是給小偷打下手,那些東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對他敬而遠之的人又開始嘲笑他竟然連小偷都走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謠言傳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過革命黨被殺,覺得自己也成了革命黨,村子人也開始討好阿q這個“革命黨”。阿q相信革命黨一定會來找他,他做著搶到好多東西的美夢睡過去了。第二天起來,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經來過了,把像樣的東西“革命”去了,這讓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準革命》:雖然革命了,但卻沒有什么顯著的變化只是人們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辮子,哭著回家了。阿q十分不滿意。一打聽才知道假洋鬼子當了革命黨的大官。他也想請假洋鬼子他們讓他加入革命黨,但是正在演講的假洋鬼子卻對他大喊大叫,把他攆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趙太爺家遭遇搶劫了。阿q出去看熱鬧,看到那些革命黨穿著那些他在夢中見過的服裝正在進進出出地搬東西。阿q感到特別遺憾。他認為這是因為假洋鬼子不讓自己革命,所以革命黨才沒有來叫自己。
    第九章《大團圓》:趙家遭搶事件引起了未莊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軍隊包圍,阿q被輕而易舉抓了起來。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監(jiān)獄,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為什么被抓。被帶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覺地腿一軟,雖然人家命令他站起來,他還是不站起來,跪下了。一個頭目說:“奴隸性”。他因為趙家的搶劫事件受審。他向人陳述革命沒有讓自己入伙的憤恨。于是頭目讓他在一張紙上簽名,阿q不認字。人家就讓他畫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筆,自己想畫一個圓圓的圈,但是手一抖,卻畫成了瓜子模樣的。他覺得這是他一生的屈辱,遺憾的不行。但是轉念一想,孫子才能畫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衛(wèi)的車,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識到這是要去被砍頭,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墒邱R上又泰然了:“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難免要殺頭的。”在看熱鬧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違的吳媽,不過吳媽卻沒有看他,而是看著士兵們的洋槍。這時他發(fā)現(xiàn)那些看熱鬧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著他,后來他終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靈魂”。他耳朵聽到槍聲,覺得全身迸散了。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六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yǎng)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xiāng)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wěn)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導學生疏通字詞,理解全文內容。
    三、反復誦讀課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幾層含義?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瓣悺笔顷愂龅囊馑?,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思考:為何“陳”?“陳”什么?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二、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yǎng)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
    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提示:故臣當終養(yǎng)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yǎng)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二在圣朝“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導:作者以列數(shù)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jù)。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BR>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BR>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yǎng)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xiàn)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shù)乇磉_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BR>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BR>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BR>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fā)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BR>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yǎng)”“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yǎng)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七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有關宇宙學的一些知識;。
    2.了解演講稿的一些特點。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學習舉辦科普講座,以提高講座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
    2.通過和本單元前面的課文進行比較,提高比較閱讀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熱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這篇講演幽默的語言風格,提高自己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了解有關宇宙學的一些知識;。
    2.了解演講稿的一些特點。
    難點:
    1.學習舉辦科普講座,以提高講座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
    2.通過和本單元前面的課文進行比較,提高比較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有關宇宙學的一些知識;。
    2.了解演講稿的一些特點。
    3.通過和本單元前面的課文進行比較,提高比較閱讀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在當今世界的自然科學領域,能夠和愛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應當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輝煌的科學成就,其堅強的意志品質也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演說辭《宇宙的未來》(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是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學家?;艚?942年出生于英國牛津,先后就讀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數(shù)學、物理學和宇宙學。1963年,霍金經診斷得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這種病會引起肌肉萎縮,導致癱瘓;說話會越來越困難,直至完全喪失語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發(fā)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過,患者的思維能力包括記憶能力不受影響。醫(yī)生告訴霍金他最多只能活兩年。在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失望和沮喪后,霍金又開始了他的宇宙學研究?;艚鸷髞碓谙鄬φ?、"大爆炸"和黑洞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艚?988年出版的宇宙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暢銷書?;艚鸨淮_診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論研究,仍在為大統(tǒng)一理論而耕耘不已。霍金現(xiàn)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這也是牛頓爵士曾擔任過的職位。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在講演的開頭,作者就指出,預言將來是非常困難的,預言宇宙的將來尤其困難。雖然如此,科學家對此仍然滿懷信心。
    課文第2段,作者卻話題一轉,考察起預言的歷史。提及預言,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術。女巫用"毒藥或火山溢出的氣體"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不過是為了增加一點兒神秘色彩,"而真正的技巧在于解釋"。近代宗教預言也是這樣,不斷用新的解釋來掩飾預言的失敗,如"首先要數(shù)出獲救者名單"等。那么,科學家的預言是不是也像古代的預言家一樣是一時的"騙術"呢?作者指出,"科學預言也許并不比那些巫師或預言家的更可靠些",比如對天氣預報、對"極端條件下物體的精確的定律",以及對大腦的工作機制等,都還缺乏準確的判斷。但是,"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來",還是可以預言的。
    宇宙中的局部運動也許會出現(xiàn)混沌狀態(tài),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預測的。宇宙正在高速膨脹,其他星系正在飛速離我們遠去。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證明了宇宙的膨脹大體上"是平滑的而非混沌的",因為如果宇宙的膨脹率和平均密度不均勻,來自宇宙各個方向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就不會如此一致。"這表明,宇宙的行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從目前的情況看,宇宙中星系之間的距離在增大,但是星系之間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膨脹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個臨界值,引力吸引將最終使膨脹停止并使宇宙開始重新收縮。宇宙就會坍縮到一個大擠壓。""大擠壓"和"大爆炸"前的狀態(tài)相似,"具有無限密度","物理定律在這種狀態(tài)下失效"。
    這樣,預言宇宙的未來,"關鍵問題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臨界值小,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但是如果它比臨界值大,宇宙就會坍縮"。
    但是,計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并不容易。把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恒星質量加起來,還不到臨界值的百分之一;即使加上"氣體云的質量",最多達到臨界值的百分之一。但是,我們能不能據(jù)此得出宇宙將永遠膨脹下去的結論呢?還不能。因為宇宙中還存在許多暗物質,這些暗物質我們肉眼看不見,不能直接觀測到。黑洞就是這類暗物質,它是超大恒星死亡的產物。霍金對黑洞的解釋是:"空間一時間的一個區(qū)域,因為那兒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于任何東西甚至光都不能從該處逃逸出來。"(見《時間簡史》一書所附《小辭典》)我們雖然看不見黑洞的存在,但可以通過觀察螺旋星系和星系團來判斷它們的存在:能使大質量的星系或星系團繞之旋轉的東西,其質量一定比這些星系和星系團大得多。
    作者指出,根據(jù)現(xiàn)在的觀測研究,將這些暗物質估算在內,"仍然只達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縮的臨界質量的百分之十左右"。于是有人擇原理和暴漲理論為之說,前者假設有多個宇宙共存,而我們所能理解的只是身處其中的一個;后者認為宇宙可能采取一種非常規(guī)的方式突變,從一個微小的尺度很快達到臨界狀態(tài)。
    歸根到底,宇宙的未來只有兩種命運:繼續(xù)膨脹,或可能收縮。這取決于宇宙現(xiàn)有的密度,所以,科學家在沒有稱算出宇宙的重量之前,不得不承認"宇宙實際上是處在刀鋒上",所以要繼承巫師或預言家的傳統(tǒng):"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是怎樣探討"宇宙的未來"的?
    【明確】作者先從古代的巫術和近代的宗教預言談起,引出話題,說明從科學的角度談論宇宙的未來是非常嚴肅的事,科學有別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實精神。探討宇宙是繼續(xù)膨脹還是有可能收縮是這篇講演的主體部分,計算宇宙的密度又是這一主體部分的關鍵,有關宇宙中物質密度臨界值的探討,則把問題引向深入。最后,介紹兩種新的理論--人擇原理和暴漲理論,則體現(xiàn)了科學界最新的探索。作者從可見物質談到暗物質,從成熟的理論談到科學的假說,把問題講得透徹明白。最后沒有做出一個明確的預言,恰恰說明了他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2)怎樣理解本文的一些相關論述?
    【明確】這是一篇科學講演,涉及較為復雜的背景知識。這些知識和講演的主題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待,講演的內容就會顯得抽象和單薄。如,談到天氣預報、大腦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質,來反襯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談到恒星的死亡(歸宿)引出黑洞,為宇宙中暗物質的存在尋找理論支持;如,談到現(xiàn)存宇宙對初始密度的極度敏感,引出了"人擇原理"等等。這些相關的論述,或從對立面凸顯觀點,或從縱深面強化觀點,使論證豐富多彩。
    (3)這篇講演在語言上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講演是面對面的交流,這種交流又是單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講演的語言藝術,就達不到的表達效果。這篇講演,除了推理嚴謹外,語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點。幽默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更具有親和力,使所闡發(fā)的事理更容易為聽眾接受。如,談到輪賭盤的旋轉具有混沌性質,作者說即使是物理學家也不能計算出它"出來的數(shù)字,否則的話,物理學家就會在賭場發(fā)財",這就生動地說明了什么是混沌現(xiàn)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話:"所以我正是繼承那些巫師或預言者的良好傳統(tǒng),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兼有諷刺與幽默,對宇宙未來命運的判斷采取了審慎態(tài)度。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八
    魯迅的《阿q正傳》—讀后感作文是無數(shù)可親可敬的工人伯伯、警察叔叔;唉,一緊張就出錯,這不,把“黑板”寫成了“黑反”,剛想擦掉,卻聽一聲停。魔王在魔林山谷設置了一道連神仙都看不到的結界。如果某個地區(qū)很熱或很冷怎么辦;夜晚,鄉(xiāng)村里亮起了一盞盞電燈,朦朧的燈光照射著大地,偶爾有人走過,就更增添詩情畫意,走過的人,簡直成了“畫中之人”了。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兩個: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國亡家的狐貍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詩詞,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論時則是后者的一套論調了,“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啊!男人對女人,一面是輕蔑,一面是追求,連屈辱不堪的阿q面對靜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罵”,或“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并說著下流話,但同時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對女人的無限聯(lián)想并出現(xiàn)了對吳媽的調戲。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是奴隸,當男人也成為奴隸的時候,女人便成為物品,連人也稱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傳統(tǒng)習慣。
    “從來如此,便對么?”作者借阿q這一人物對這個問題作了闡釋。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為是錯的,阿q的邏輯是墨守成規(guī),反對變革,排斥異己。凡有變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對象;而假洋鬼子進洋學堂,剪掉長辮子自然也是異端,因而成為他最厭惡的一個人;因城里人將長凳稱為條凳、煎魚用蔥絲不合未莊老例而不滿意;對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傳統(tǒng)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習慣有好壞之別。尊老子幼,文明禮貌,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這些都是好傳統(tǒng)、好習慣,值得發(fā)揚光大;至于女人纏足,男人腦后留條長辮子,雖是傳統(tǒng)習慣,則不是什么好習慣,確確實實是有弊無利。
    三、革命觀。
    阿q的革命暢想曲——報私仇、分財物、討老婆,這些是他的自我設計,是他對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對“威福、子女、玉帛”(權力、女人、金錢)的追求反映了農民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小丈夫”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權的領導者,他也將只會以自己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未莊封建等級社會,這也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奴隸性。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耙娏死牵约壕统蔀檠?;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xiàn)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并試圖獲得勝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
    五、看客態(tài)度。
    魯迅在一系列小說中描寫了神情麻木不覺醒的看客形象:《藥》、《示眾》里鑒賞殺人場面時,“一堆人”“竭力伸長了脖子”“嘴張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們取笑孔乙己寫“回”字、偷書被打;《祝?!分恤旀?zhèn)上的人們拿祥林嫂額上的傷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著調戲小尼姑時,“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莊的人們十分“欣然”地聽阿q講殺革命黨的事,阿q游街示眾時“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看客們露出“閃閃的像兩顆鬼火”的狼一樣的眼睛。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面明鏡。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九
    我們在初一的時候曾經學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石壕吏》中的詩句。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二、回顧作者。
    杜甫的生平這里不介紹了,作為高三的學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們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頓挫的詩風。既然杜甫被稱作詩圣,其詩被成為詩史,則我們需要讀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寶年間,大唐帝國日趨衰落,可是統(tǒng)治者仍舊不斷對外侵略;天寶十年,楊國忠派御史到處抓人,送到軍中;軍隊由長安渭水咸陽橋開出,出現(xiàn)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此時教師板書或用課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態(tài)分析:覺醒:由個人趨向社會,由浪漫趨向現(xiàn)實;目標:暴露社會罪惡,反映民生疾苦;價值:是信史,是實錄,標志著杜詩“光芒萬丈”的現(xiàn)實主義起點。
    三、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教師繼續(xù)播放課件,若條件不夠就口述讓學生做筆記,少量板書】。
    1、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
    詩人把這個歷史鏡頭捕捉到自己的詩中來,不過是拿它作為一出社會悲劇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圖是揭露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因此,緊接著這個序幕,就通過“行人”答問逐層深入地展示這出悲劇的內容:“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說丁壯們無限期地超期服役;“邊庭流血成海水”——這是千百萬戰(zhàn)士戰(zhàn)死沙場;“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是說全國農村生產凋敝;“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是說人民連生計都無法維持,而朝廷依舊逼索租稅。這種藝術概括方式的基本點是,由點到面、由現(xiàn)象到本質地勾畫出安史之亂前的一個歷史時期里社會的真實狀況。讀完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難,而且能觸摸到詩人那顆同情人民的火熱的心。
    【ppt示例略】。
    2、文章的藝術特色。
    《兵車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fā)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huán)往復,極具感染力。
    四、課件展示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不僅給邊疆少數(shù)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qū)的人民帶來不幸。朝廷打了敗仗,就大舉征兵。百姓沒有肯應征的,朝廷就到處抓兵,類似現(xiàn)在電影里的抓壯丁。于是就出現(xiàn)了百姓生死離別的情景。本文記敘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見所聞。
    五、賞析課文。
    第一段(“車轔轔~~干云霄”),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用升調讀。
    第二段(“道旁~~犬與雞”),“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
    第三段(“長者~~聲啾啾”),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
    1、【學生自讀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送別場景?!?。
    車馬聲:兵車隆隆,戰(zhàn)馬嘶鳴,訴諸聽覺。
    弓箭在腰:從視覺角度,說明隊伍整裝待發(fā),就要被押送前線。
    “爺娘妻子走相送”,他們送的是什么人?是青壯年勞力,家里的頂梁柱。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都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是沉重的打擊,所以都扶老攜幼,奔走相送。我們可以想象征夫的爺娘妻孩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呼喊尋找自己親人的情景?!白摺弊钟玫男蜗?詩歌鑒賞注意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副詞),親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線,所以家人們追奔呼號,去做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寄寓了詩人濃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趕送別,詩人沒有明說,一句“塵埃不見咸陽橋”就形象地概括了。車馬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遮沒了,不難想象當時的人有多少。不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送行時“牽衣頓足攔道哭”,這一句動詞用得好,連用四個動作。這些動作是誰發(fā)出的?“牽”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牽著即將離開的父親的衣服,哭叫著舍不得分開。父母妻子不忍心親人離開,但又不得不讓親人離開,又怕親人一旦離開就成永別。一連串的動作最后落到一個“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別畫面,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無奈的動作神態(tài)刻畫得細膩入微。千萬人的哭聲直沖云天,震耳欲聾。塵土飛揚、哭聲震天都說明受害家庭多,這真是一個社會悲劇。
    2、在詩人筆下,車輪滾滾,戰(zhàn)馬嘶鳴,塵土飛揚,哭聲沖天、妻離子散的人間悲劇令人觸目驚心。那這出人間悲劇的制造者是誰?——統(tǒng)治者,皇上。作者通過行人之口說出“行人但云點行頻”,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的社會根源。
    證據(jù)何在?【學生讀第二部分】“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拔浠省笔菨h武帝嗎?暗喻唐玄宗。以漢喻唐,是唐代詩人慣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長恨歌》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事,卻以“漢皇重色思傾國”做開頭。杜甫在這里雖用暗喻,矛頭直接指向統(tǒng)治者,他不怕殺頭為百姓說話這一點值得人敬佩。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數(shù)詞用得好?!笆濉?、“四十”說明服役時間長?!叭r里正與裹頭”,古代新兵入伍須裝束整齊,用頭巾裹頭,象征行成人之禮。征夫們“歸來頭白還戍邊”,“還”,副詞用得好,人過四十,頭發(fā)漸白,剛從前線回來,不料又被派去戍邊。這兩句還是說征夫無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寶年間,明皇昏庸,戰(zhàn)事不斷,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線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頭發(fā)班白的老人都被征發(fā)服役。
    傷財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詩人用&ldq。
    uo;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漢家”也影射唐朝?!皾h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犁鋤,禾生隴畝無東西?!笨梢韵胂螅B年征戰(zhàn),男丁都上戰(zhàn)場了,沒有勞動力,千村萬落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生產凋敝。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士兵稱自己為犬與雞,在哪種情況下,人會把自己不當人看?重壓之下。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長期受到統(tǒng)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終于說出來。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關西卒未休,大量的壯丁被征發(fā),正是由于上文“武皇開邊意未已”造成的。“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照應著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所以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前后照應。
    這四句話,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從抓兵和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給百姓帶來了雙重災難。
    其實,戰(zhàn)爭的結果比戰(zhàn)爭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蕪、生產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帶給人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找出由于戰(zhàn)亂,人們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狈饨ㄉ鐣啬休p女的現(xiàn)象是很嚴重的,而詩人卻感嘆: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卻只能命喪沙場。由于連年戰(zhàn)爭,導致男子大量死亡,在這一條件下,人們一反常態(tài),而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變了。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青海邊的古戰(zhàn)場上,白骨遍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這種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靶鹿頍┰┡f鬼哭”——互文。
    結尾陰森的鬼哭和開頭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鮮明的對照,這都是皇帝開邊未已造成的惡果。人們的思緒從咸陽橋頭帶到了青海戰(zhàn)場,我們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戰(zhàn)場戰(zhàn)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陽橋頭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陽橋頭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將是青海戰(zhàn)場的“新鬼”。
    至此,詩人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被揭露得淋漓盡致。
    六、結束語。
    詩圣杜甫的《兵車行》,伴隨著隆隆兵車,嘶嘶戰(zhàn)馬,駛過了十幾個世紀,永遠定格在歷史的畫廊上,矛頭直指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這是對歷史最透徹的拷問。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十
    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即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所提供的文言語句,做到文通字順,簡明規(guī)范,暢達流利。無論在(考試說明)還是(教學大綱)中都明確規(guī)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譯主觀題重新出現(xiàn),分值是5分,這對一向不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考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點應該明確,我們應把“取法于課內,鞏固積累于課外”視為復習備考的最基本原則。
    我們知道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首先要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繼之要求譯文明白通暢,無語病;進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他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關鍵要確切地表達原文原意。但實際操作起來情況比較復雜:如果詞義古今一一對應的,語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譯就行了。關鍵是另外一種情況,如詞語古有今無,成分缺這少那,照直詰潔屈聱牙時,就需運用現(xiàn)代漢語多方面知識,并且體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清晰、連貫”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意譯。意譯不等于臆測大意以遮掩無知。
    將文言語句準確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從微觀上,能把握句子中實詞、虛詞用法和意義,即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對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對常用的26個文言虛詞,直至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達現(xiàn)象,都有個準確把握。二是從宏觀上講,善于聯(lián)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應當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來翻譯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語句譯時要注意按照“留、換、補、刪、調、貫”六字法進行。留,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將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所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調,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吉句中帶修辭瑰墳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jù)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語句翻譯完成后,再回頭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漏譯,語句是否通順。
    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傳統(tǒng)的考查方法之一,它雖然側重于語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時也涉及內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中一種帶有綜合性的考查手段。
    [復習重點]。
    一、直譯與意譯相結合。
    從高考的特點與考查目的出發(fā),文言文的翻譯總是采用直譯為主的方式,意譯只能是一種次要的方法。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來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實,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別較大的表達方式。高考的特點固然要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閱讀材料在宏觀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夠從微觀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因此,歷年來試題的設置主要采用直譯的方式,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所以,翻譯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但測試的重點可能還是在于某一實詞、虛詞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義實詞的能力為主,涉及面廣,因此說,對文言譯句的復習,當是以字、詞、句基礎知識的復習為基礎。
    二、句子的理解。
    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譯文言文語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語句必須遵循古文的一般規(guī)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對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于界上為志(《南齊書韓孫伯傳》)”的翻譯,就要注意這是在介紹韓孫伯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翻譯成“按襄陽當?shù)氐娘L俗,鄰里之間要在各自的分界處種上桑樹作為分界的標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裝句、詞類活用、通假字、互文見義和偏義復詞的理解,對這些現(xiàn)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譯文言語句的關鍵。如:“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語出《愚溪詩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賓語“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詞作動詞,“給……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譯成:姓冉的人家曾經在這條小溪居住,所以就給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tǒng)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通過前后推導,或選項推敲分析等方法,進行認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保ㄕZ出《論語季氏將伐顓臾》)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話,文中難懂之處是“疾”“舍”“為之辭”幾處,既是教訓之語,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當是“厭惡”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轉折關系兩種理解,依據(jù)意味推敲,自然當作轉折關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與“為之辭”就在語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斷“舍”是“停止”之意,“辭”是“托詞”“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譯成:品格高尚的人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做什么事卻去找借口推脫責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對應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保ㄕZ出《諫太宗十思疏》)這是一個對偶句,前后兩句對應詞語的詞性擔當?shù)木渥映煞滞耆嗤?,甚至有些對應詞語的意思根本一樣,如“望”“求”,都應該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譯成:源流不深卻希望水流到很遠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卻想要樹木長得高而茂盛。
    5.對復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句間關系。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狈治鲋鞲?,“古人……鳥獸”是主語,“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語中“古人”與“觀于……鳥獸”是一種主謂關系?!巴笔歉痹~,“有”是動詞,作謂語?!暗谩本蛻撌琴e語,看來是動詞名用,引申理解為“收獲”“心得”較為恰當。所以整句就可翻譯成:古人對天地、山河、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常常有所收獲。
    6.要善于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去把握文言詞語在句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如:“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保ㄕZ出《戰(zhàn)國策魏策》)“撓”一詞陳述“色”,應為形容詞,不能作動詞,聯(lián)想到“不屈不撓”,應理解為“屈服”之意?!伴L跪”一詞古漢語是“直著身子跪拜”,這里也不例外。“謝”有多種意義:感謝、拜謝、謝絕、辭謝、告誡、謝罪等。根據(jù)前面對“撓”字的理解,應取“謝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應翻譯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著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三、文言翻譯的原則:
    1.譯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謂“信”,也就是不能脫離原文語義,與原文語義要保持完全一樣。
    2.譯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就是要做到“達”。所謂“達”,也就是行文通順,意思表達清楚明白。
    3.譯文要體現(xiàn)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風格,語言要“雅”。所謂“雅”,就是要注意語言的美化,盡量用最美的語言翻譯原文。
    三.翻譯的技法。
    1.“留”字法。
    對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可以采取保留的辦法進行處理,不必翻譯。如:“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職的專有名詞,翻譯時采取保留的辦法處理。整句可以翻譯成:在這時,憑大中丞的`身份擔任吳縣巡撫的官員是魏忠賢的親信。
    2.“對”字法。
    對已由單音節(jié)詞發(fā)展成雙音節(jié)詞語的,我們可以采用對譯的辦法處理。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逼渲?,“求”現(xiàn)在變成了“要求”,“木”現(xiàn)在變成“樹木”,“固”是使動用法,變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譯成:我聽說想要樹木長的高大,就一定要讓它的根生得牢實。
    3.“換”字法。
    對有些文言詞語,我們現(xiàn)代漢語已經不用了,而是用別的詞語來替換了。如:上例中的“聞”,現(xiàn)在都不單用以表示聽說的意思,現(xiàn)在就換用“聽說”一詞來翻譯。
    4.“增”字法。
    對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譯的時候應該為了使語句通順,必須增補出來。如:“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薄拔醋恪敝笆÷粤酥髡Z“我們”,“與”后面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應補出:對那些追求儒道卻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當作恥辱的讀書人,我們不值得和他們議論。又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顯然省略了“威”之類的詞語,要補出來,這樣就可譯為:“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誰厲害?”
    5.“刪”字法。
    對于顧問中表示停頓或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和部分表示陳述語氣的助詞,翻譯的時候可以直接刪除,不必譯出。如:“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夫”是發(fā)語詞,不翻譯。
    6.“調”字法。
    對于文言倒裝句,翻譯的時候,必須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順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边@是一個定語后置句,首先順句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惡。再翻譯之。又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主謂倒裝的句子,翻譯時需顛倒過來,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
    有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凝縮。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這類句子言簡而意豐,如果不多用些筆墨,很難把句子表達清楚。我們可以翻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边@樣的句子,是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BR>    四、文言翻譯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譯的方式,因此,翻譯句子應該著重以直譯為主進行訓練。
    1.對照翻譯:文言單音詞對譯為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或多音節(jié)詞。
    如:“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親近。
    2.換成今語: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異義詞、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業(yè)---授業(yè)”“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譯為“一點點”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十一
    (30)句與段對接正誤判定。
    精選例題:?為下面一段文字開頭處選擇一句恰當?shù)脑?d)。
    我們認為這兩種說法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并不矛盾。前者是從當代生產力發(fā)展的實踐看,科學技術起最主要的推動作用;后者是從生產力發(fā)展的源泉看,歸根到底是人,是勞動者通過發(fā)展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提高。
    講析:
    句與段對接類題型,從內容、語氣兩方面測試句子的組合能力。
    解答這類題型,要著眼于搭配、照應的恰當。給定的段落論述了“兩種說法”并不矛盾,行文中,先總論,后分承。分承時,先分析“前者”,再分析“后者”。對接時,要注意選擇能與之搭配、照應的句子。a、b兩句行文順序都是先說“勞動者”,再說“科學技術”,與段落行文次序不一致,無法搭配。c、d兩句行文次序與給定段落行文次序一致,再比較c、d兩句語氣,c句反詰語氣與段落語氣不協(xié)調;d句設問語氣與段落語氣協(xié)調,判定d為正確答案。
    課堂遷移訓練?:
    1.選出恰當?shù)囊痪湓?,作為下面一段文字的結句(????)。
    a.要達到自覺,必須參加革命實踐活動。
    b.要達到自覺,必須學習馬列主認理論。
    c.要達到自覺,必須使自己成為革命者。
    d.要達到自覺,必須理論結合實踐。
    2.“這是基本問題”是從下面一段文字中摘出來的。這一句應放的恰當位。
    置是:[????]。
    3.為下文的開頭選擇一句最恰當?shù)脑?,使它成為統(tǒng)率全文的正確觀點。(????)。
    a.要大力發(fā)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b.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c.必須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努力建設民主政治。
    d.必須努力建設民主政治,促進安定團結。
    4.下面兩段話,語氣不銜接,請用簡練的文字承前啟后,把這兩段話銜接起來。
    馬克西姆?高爾基出生在一個細木工匠家里。當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寄居在開小染房的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暴躁、吝嗇而且殘酷,使他在童年時期就嘗到了生活的困難。隨著外祖父的破產,高爾基走向社會。他揀過廢紙,當過學徒,做過掃院人,面包師,守夜人,鐵路上的司磅員,換過許多職業(yè)。在這種最困難的生活環(huán)境里,高爾基的性格受到了鍛煉,他的經驗日漸豐富,同人民的聯(lián)系日漸鞏固。
    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十二
    1、故木受繩則直,,,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2、騏驥一躍,;,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勸學》)。
    6、令初下,群臣進諫,。(《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7、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其志潔,,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列傳》)。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人之滋垢,。推此志者,。(司馬遷《屈原列傳》)。
    9、落霞與孤鶩齊飛,。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王勃《滕》)。
    10、潦水盡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閣序》)。
    11、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王勃)1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荀子《勸學》)。
    13、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王勃《滕王閣序》)。
    14、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韓愈《師說》)。
    15、吾師道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韓愈《師說》)。
    1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韓愈《師》)。
    17、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1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19、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宮賦》)。
    20、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宮賦》)。
    2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杜牧《阿房宮賦》)。
    22、,;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杜牧《阿房宮賦》)。
    23、鼎鐺玉石,,,秦人觀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宮賦》)。
    24、嗟夫!,;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杜牧《阿房宮賦》)。
    2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杜牧《阿房宮賦》)。
    26、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蘇洵《六國論》)。
    27、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蘇洵《六國論》)。
    28、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29、茍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國下矣。(蘇洵《六國論》)。
    30、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1、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
    32、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
    3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
    34、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蘇軾《赤壁賦》)。
    35、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蘇軾《赤壁賦》)。
    36、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37、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蘇軾《赤壁賦》)。
    38、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離騷》)。
    39、制芰荷以為衣兮,。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屈原《離騷》)。
    40、高余冠之岌岌兮,。芳與澤之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屈原《離騷》)。
    41、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豈余心之可懲?(屈原《離騷》)。
    42、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古詩十九首》)。
    4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44、,。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4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龜雖壽》)。
    46、天姥連大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李白《夢》)。
    47、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48、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
    49、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李白《蜀》)。
    50、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枯松倒掛倚絕壁。(李白《蜀》)。
    51、劍閣崢嶸而崔嵬,,。(李白《蜀道難》)。
    52、問君西游何時還?。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李白《蜀道難》)。
    5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54、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
    55、,兩朝開濟老臣心。,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56、去時里正與裹頭,。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
    57、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杜甫《兵車行》)。
    58、花徑不曾緣客掃,。(杜甫《客至》)。
    59、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
    60、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61、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劉禹錫《石頭城》)。
    62、,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63、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錯雜彈,。(白居易《琵琶行》)。
    64、別有幽愁暗恨生,。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
    65、曲罷曾叫善才服,。(白居易《琵琶行》)。
    66、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琵琶行》)。
    67、長安回望繡城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
    68、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69、小山重疊金明滅,。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溫庭筠《菩薩蠻》)。
    70、問君能有幾多愁,。(李煜《虞美人》)。
    71、,。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72、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73、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王安石《桂枝香》)。
    74、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75、羽扇綸巾,談笑間,。(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76、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
    77、葉上初陽干宿雨,,。……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周邦彥《蘇幕遮》)。
    78、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79、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十三
    永昌一中張含光。
    記敘文要學會描寫技巧:
    俄國果戈里說:“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肖像刻畫一般來說,是刻畫人物不可缺少的。肖像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態(tài)、衣飾等方面。形神兼?zhèn)涞男は窨坍嬘兄诮沂救宋锏男愿裉卣骱蛢刃氖澜纾憩F(xiàn)出時代的特征;結合情節(jié)的發(fā)展,還能顯示人物的命運。下邊舉例介紹幾種基本的肖像描寫方法,以待啟發(fā)。
    1.從作者觀察的角度寫。
    “果真紅衣人,振袖傾鬟,亭亭拈帶。望見生人,遍室張皇?!?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吳蓀甫和趙伯韜決戰(zhàn)前做了一個惡夢,醒來后)無意在大衣鏡前走過的時候一回頭,吳蓀甫又看見自己的臉上擺明了是一副敗相?!?茅盾《子夜》)。
    “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魯迅《藥》)。
    幾筆勾勒出一個混混樣的劊子手形象,尤其以玄色醒目,滿身殺氣。8.側面渲染。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鞘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陌上桑》)。
    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BR>    有時塑造人物只選其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內心世界。如高考滿分作文《人與路》中市長的話:“我們的毛主席說過:人多力量大!知道為什么嗎?”小誠茫然地搖搖頭?!爸罏槭裁次夷墚斏鲜虚L嗎?因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嗎?你會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筆款子你撥給我就是了?!?BR>    這種間接手法筆墨經濟,省卻煩瑣對話,用精煉語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魯迅《祝?!分校骸耙灰娒媸呛眩阎笳f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敝熳郧濉侗秤啊罚骸八麌谖衣飞闲⌒模估镆研?,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币沧儗υ挒橹苯訑⑹觥4送?,還有與其他描寫配合運用進行語言描寫的方法,輔以說話人的語調、神態(tài)、肖像等,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張含光。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十四
    精選例題:?閱讀下面一則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上完勞作課,同學們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獨愛因斯坦沒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來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師看了很不滿意,說:“我想,世界上不會有比這更壞的板凳了。”愛因斯坦回答說:“有的。”他不慌不忙地從課桌下拿出兩只板凳,舉起左手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做的?!庇峙e起右手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二次做的,剛才交的是第三只,總比前兩只強一些。”
    要求:1.從愛因斯坦方面確立一個明確觀點;
    2.從老師方面確立一個明確觀點;
    3.將愛因斯坦和老師兩方面綜合起來確立一個明確的觀點。
    講析:
    議論,歸根結蒂是要明確提出一個觀點。對同一事物由于選取議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觀點也就不同。
    從測試的角度看,這道作文題就是要從三個角度對《第三只小板凳》進行議論,得出三個不同的明確觀點。
    首先從愛因斯坦方面來談。他認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當然是“成功”的。這個“成功”不是憑空得來的,和什么有關呢?從愛因斯坦講的“剛才交的是第三只,總比前兩只強一些”,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自信。如果一個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從愛因斯坦對老師的回答,還可以看出,“成功”和“對失敗的總結”、“不斷地做”有關。
    找出“成功”與“自信”、“對失敗的總結”、“不斷地做”的.相互聯(lián)系。再把這種聯(lián)系用一個句子(單句或復句)表述出來便是明確的觀點。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敗的累積,而是對失敗的不斷總結。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條件之一。
    從老師方面談,他認為愛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壞的板凳”,這是老師對這個板凳的看法。這個看法太絕對,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壞”。老師這種片面看法和什么有關?要是老師知道這只小板凳的來歷就不會斷言“壞”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問題有關,當然和“不調查了解”有關,還和“靜止看問題”有關。
    把“片面”與“全面”的辯證關系用一個句子(單句或復句)表示,便是明確的觀點。
    4.要全面看問題,切忌片面。
    5.要從發(fā)展變化去??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6.任何事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將愛因斯坦和老師兩方綜合起來看。對一只小板凳,制作者愛因斯坦認為好,旁觀者老師評價它“壞”。為什么對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別,原因是什么呢?愛因斯坦認為好,是與前兩只相比的結果,這個比是“縱比”,縱比是和過去比,可以比出進步。老師認為壞,是與他自己見過的板凳進行比,這個比是“橫比”,和好的、較好的比,當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來,愛恩斯坦和老師對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徑庭,這是“比”的結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確的比呢?既要縱比,也要橫比,這樣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觀點可以歸納為:
    看待事物,既要橫比,更要縱比。
    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通過分析,又??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種相互聯(lián)系,從而確立明確的觀點。
    這道題有測試價值,它提出確立明確觀點的幾條途徑。
    例文:
    1.成功不是失敗的積累,而是對失敗的不斷總結。
    2.要全面看問題,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橫比,更要縱從,這樣才能促進事物向前發(fā)展。
    論據(jù)要充分:
    精選例題:??在下面短文橫線處寫一段話,用兩組對比的事實論據(jù),證明“失敗的染色體上常常蘊含著成功的基因”是正確的,不超過400字。
    通往科學凱旋門的路,都是由失敗的磚石鋪成的。如果你想拒絕任何失敗,那么成功也將被你關在門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敗,那么成功也就永遠不會出現(xiàn)。在科學的探索中,沒有被失敗的苦惱折磨過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歡樂的。
    高三語文教案設計文檔篇十五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體特點,嘗試小論文的創(chuàng)作。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結構層次;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樹立科學意識;領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愛國心與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念。
    【教學重點】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教學難點】對文中部分術語和主要觀點的理解。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熟悉課文內容;通過查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了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師課前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fā)興趣。
    (幻燈片顯示垂花門圖片)這僅僅是一扇門,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著一股濃郁的中國味。今天就讓我們推開這扇門,去看看中國建筑的特征。
    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
    (1)本文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2)我們要從這篇文章中學習什么呢?(這堂課要達成的目標)。
    三、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中國建筑”這個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沒有從時間上限制它的范圍?
    (3)這九點特征應該是并列關系,我們能不能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隨意打亂它們的順序?
    (6)作者談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這個問題,最終要表達什么意思?
    小結:梁實秋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梁啟超先生,說他是“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親一樣,也是“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愛國愛民,憂國憂民就是我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點。
    (8)最后一部分是不是畫蛇添足?
    (9)結合本文談談自然科學小論文有什么特點?(小結)。
    四、布置練習,學以致用。
    練習題(任選一題):
    1、家鄉(xiāng)的老房子。
    2、探尋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文化氣息。
    要求:課外查閱資料,長短不限,重要的是記下自己的學習成果。
    向同學們介紹一位同學:北京清華大學附中高三年級的朱若辰,一位寫出碩士論文的高中生。(幻燈片顯示相關材料)只要同學們能做有心人,刻苦學習專業(yè)知識,認真鉆研,也能學有所成。
    【板書設計】。
    中國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范疇自然科學小論文。
    特征“小”
    成因文法科學性。
    意義可譯性獨創(chuàng)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