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匯總13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作品中人物、情節(jié)、意義等方面的分析和感悟的表達。寫讀后感時要注重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邏輯,可以進行提綱或大綱的規(guī)劃,使文章條理清晰。以下是一些具有啟示性和思考價值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一
    讀張愛玲的小說居多,但是真讓我回憶起來,才覺得什么都想不起來了,好像所有的小說都是同樣的語調(diào)、同樣的詞藻、同樣的故事。
    這回讀她的《天才夢》,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性德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后來,只有初遇,于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為生命中永恒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總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此刻,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個平凡的、瑣屑的、親近的張愛玲的世界。如《天才夢》中提到自己讀俗氣的巴黎的時裝報告,生活中學織絨線、做家務(wù)的失敗,吃鹽水花生,在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上的綠葉等等作為,似乎都是寫我們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只是這些生活我們經(jīng)歷著,卻沒有留意;即使留意,也沒有形成文字??蓮垚哿峋湍敲摧p輕巧巧,看似隨意,甚至有點漫不經(jīng)心,就把一幅人生寫真圖擺在你面前了。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fā)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
    唐詩。
    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劃復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第二部小說是關(guān)于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決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于固執(zhí)地保存了這一點。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游記》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并不為它們所束縛。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鞓反迦耸且粋€好戰(zhàn)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征賦稅,并予自治權(quán)。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F(xiàn)在我仍舊保存著我所繪的插畫多幀,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wù),建筑,室內(nèi)裝修,包括圖書館,“演武廳”,巧克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涼亭。我不記得那里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chǎn)物,他們似乎也過得很好。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yīng)當選擇音樂或美術(shù)作我終身的事業(yè)??戳艘粡埫鑼懜F困的畫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對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輝煌,壯麗),“melancholy”(憂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愛看《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學校里我得到自由發(fā)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睽違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癥,”她告訴我,“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我發(fā)現(xiàn)我不會削蘋果,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發(fā)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里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y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偠灾?,在現(xiàn)實的社會里,我等于一個廢物。
    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yīng)環(huán)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后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tài);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劃是一個失敗的試驗。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生活的藝術(shù),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lǐng)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風笛),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頂?shù)木G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墒俏乙惶觳荒芸朔@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二
    選擇做夢的人,是勇敢;能夠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更是一種幸福。
    ——題記。
    張愛玲說自己是做著一個名為“天才”的夢,但是我認為張就是一個天才,二十三歲就紅遍上海。她的心思是細膩的,所以她的文字才會有一種獨有的靈氣與味道,她的文字就像絲質(zhì)的精美旗袍,外表華美,觸手冰涼而柔滑細膩。
    張愛玲習慣了在文字王國里做一個女王,所以她對現(xiàn)實生活陌生得像個孩子?!叭龤q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八歲時寫了《快樂村》”,這樣的張在藝術(shù)上無疑是一個天才,她有資本在藝術(shù)王國里描繪屬于她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而在現(xiàn)實的社會里,她“等于一個廢物”,不會做連孩子都會做的事,孤僻且冷漠地蜷縮在自己畫的牢籠中?;蛟S正是這樣,張愛玲才說自己是在做“天才夢”,她認為這樣與現(xiàn)實世界相沖突的人怎么能稱為天才呢。
    張愛玲的母親的一句話令我很震驚,她說:“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被蛟S在母親眼里,一個連生活或者說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是忍受著某種痛苦的。當她脫離文字的世界,卸下龐大的面具時,生命將變得怎樣?但張仍是勇敢的,做著別人不敢做的.夢,追逐著她理想中的生活。
    其實再讀《天才夢》的時候,我一下子想到了納蘭容若的那首詩: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誰???從此簟紋燈影。人生若只如初見般,沒有后來,沒有初遇,于是一切美好便定格下來,成為生命中永恒的、時時可留戀的風景??偢杏X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此刻的張是平凡的,無奈的,也是勇敢的,她將自己的夢和她真實的世界展示在我們眼前,這些自知讓她成了一株執(zhí)著的藤蔓,忽略別人的眼光,孤僻、清高地盤旋著蜿蜒向上。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每個人的生命外都有一層華麗的包裝,生命中悲喜苦樂錯綜交織,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著最悲哀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虱子”只自知。我們都用盡了全部力氣將最好的自己綻放在別人的注目下,或絢麗或凋零,但無論如何,生命都是華麗的,因為我們都懷揣著夢想,都在勇敢地追求著。
    張愛玲無疑是敏銳的,她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低谷,但沒有結(jié)束。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所以她是勇敢的做夢者。同時,她的天才夢激勵了很多逐夢的人,讓更多的人一邊做夢,一邊實踐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尋夢者。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三
    我對于張愛玲的了解其實并不多,對她的作品所知甚少,只是耳邊經(jīng)常能聽到她的名字而已,知道她是一個很知名的作家。最近看了紅友的一篇解讀張愛玲的文章,不免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張愛玲,且賦閑在家,于是去書店買了一本關(guān)于她的書,想從書中的介紹和她的作品中去品味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第一篇看到的便是她的《天才夢》。
    看了《天才夢》,從中了解到了張愛玲那時是怎樣的一個人生階段,她純粹是一位片面發(fā)展的天才,既是神童亦是個生活上的低能者。三歲能背誦唐詩,七歲寫了第一部小說,九歲的時候選擇了做一個鋼琴家當作自己的終身事業(yè),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驚異于她的與眾不同、她的少年英才。而對于同時期的我卻近似空白,只記得自己第一部“作品”,老師給留的家庭作業(yè)――寫一篇日記,被當成記流水帳的“范文”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讀了一遍:“早上吃過飯,我來到了學校上課,()放完學就回家了”,結(jié)果引來了班里同學的哄堂大笑,更別寫說什么小說了,想想真是汗顏。
    通過品讀《天才夢》,我心中對她充滿了敬意,她對文字與生俱來的駕馭能力和對音樂的美好感覺,用看似普通的言語表達了自己于當時社會之中是怎樣的一個角色,承載著怎樣一份年輕的心靈,展示了她的喜樂與哀苦。雖然我對張愛玲的了解剛開始,但是我能感覺到這篇文章正是張愛玲的真實寫照,也終究意味了她的不平凡。想想自己的作文時何嘗出現(xiàn)過像張愛玲筆下那樣的警句,卻是每每為了應(yīng)付差事地交上自己的作文,虛榮地把自己杜撰出來的句子面前冠以“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到不如用心寫出真正的句子來。
    張愛玲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我想自己還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拜讀她的作品,從她的文字中找到答案。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四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fā)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劃復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第二部小說是關(guān)于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決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墒俏乙驗槲骱娨獾谋尘?,終于固執(zhí)地保存了這一點。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游記》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并不為它們所束縛。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馬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鞓反迦耸且缓脩?zhàn)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征賦稅,并予自治權(quán)。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F(xiàn)在我仍舊保存著我所繪的描畫多幀,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wù),建筑,室內(nèi)裝修,包括圖書館,“演武廳”,巧克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涼亭。我不記得那里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chǎn)物,他們似乎也過得很好。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yīng)當選擇音樂或美術(shù)作我終身的事業(yè)??戳艘粓雒鑼懜F困的畫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對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做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愛看《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學校里我得到自由發(fā)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睽違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癥,”她告訴我,“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蔽野l(fā)現(xiàn)我不會削蘋果,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發(fā)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里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y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偠灾?,在現(xiàn)實的社會里,我等于一個廢物。
    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yīng)環(huán)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后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tài);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劃是一個失敗的試驗。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生活的藝術(shù),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lǐng)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bagpib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墒俏乙惶觳荒芸朔@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賞析:
    偶然讀到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我不禁為她精辟形象的比喻、絕妙精彩的語言、孤傲張揚的個性、對世事深刻的洞察、對人性獨到的見解而驚詫,只覺得她的作品風格不同于任何一位作家,給你的感覺如北方長大的人第一次見到熱帶風光,有說不出的新鮮與驚喜,不由得被她的文字所深深折服。
    《天才夢》是她19歲時在《西風》雜志的征文賽中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爾不群的才華,使她在文壇嶄露頭角,一些人還把它視為張愛玲的處女作。張愛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盡言自己,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談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此刻,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個平凡的、瑣屑的、親近的張愛玲的世界。如《天才夢》中提到自己讀俗氣的巴黎的時裝報告,生活中學織絨線、做家務(wù)的失敗,吃鹽水花生,在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上的綠葉等等作為,似乎都是寫我們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只是這些生活我們經(jīng)歷著,卻沒有留意;即使留意,也沒有形成文字??蓮垚哿峋湍敲摧p輕巧巧,看似隨意,甚至有點漫不經(jīng)心,就把一幅人生寫真圖擺在你面前了。
    毋容置疑,她是個天才。3歲能背誦詩,7歲能寫家庭悲劇的小說,8歲能寫烏托邦式的《快樂樹》,中學時期蜚聲校園,在香港大學同時拿到兩項獎學金。這么才華出眾,卓爾不群,她不是天才是什么?但文中你并沒看出她的驕傲與虛榮。她只是平實地介紹著自己,沒有張揚,沒有炫耀,也沒有隱埋,甚至還告訴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產(chǎn),母親對她的不理解與諷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廢物等等,一點都不擺譜,也不作秀。這一刻,你也許很難將此文與那個大紅大紫、桀傲不馴、清高孤傲的張愛玲聯(lián)系到一起。
    再看語言。作者是用輕緩的筆觸,平淡地敘述她的天才夢的,語言樸質(zhì)、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感染力,但時不時又會冒出幾句奢華、睿智、生動、深邃的話,將大俗與大雅、華美與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處。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畫,鮮明的對比,隨意的嘲弄,無處不在。如寫自己3歲誦詩時的“搖搖擺擺”,聽詩的滿清遺老“滾下來的淚珠”,雖是簡筆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在寫彈奏鋼琴時,“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一句擬人,將孩童世界豐富的想像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結(jié)尾“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比喻,又讓你大吃一驚,怔忡不已——19歲風華正茂的歲月,為何會如此滄桑,如此悲涼?但這就是張愛玲的語言——獨特的、極富個性化的語言。
    作者以一位真正藝術(shù)家的敏銳,品味生活的樂趣,咀嚼人生的無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沒有停頓;有高潮低谷,但沒有結(jié)束。也只有她,才能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她的天才夢是她生命的支點,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營造自己的夢的。她成功了,同時,她的天才夢也激勵了多少后來者,讓他們也不自覺地構(gòu)建自己的夢,并不斷努力去靠近那個夢,從而使他們生活得精彩別致,卓爾不群。真得感謝這位才女給我們留下的這部《天才夢》呀?。ㄌ镄Υ海?。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五
    可能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幻想過自己長大的職業(yè),張愛玲幻想過,而我也幻想過。從小被人稱作天才的張愛玲,她小時候做的夢就比我們普通人大多了,她做的是天才夢,從小便立志做一個天才般的人物,張愛玲三歲能背唐詩,七歲寫了自己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一個失戀而自殺的女郎)。八歲嘗試寫過一部烏托邦式的小說。從小便展現(xiàn)了自己驚人的創(chuàng)作天分??墒窃诰艢q時還躊躇著是選擇音樂還是美術(shù)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yè),當看到一張描寫窮困畫家的影片后,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墒情L大后才發(fā)現(xiàn)開始的愿望全被自己拋棄了,最終張愛玲學習寫作,成為了一名作家??墒俏覀冎酪魳泛屠L畫對于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是極有幫助的,因為對色彩、音符特別的敏感,所以張愛玲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特別喜歡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等吸引力的字眼。雖然張愛玲沒有實現(xiàn)最初的職業(yè)夢想,可最終還是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天才夢,成為了一名天才作家。
    想想自己的職業(yè)夢想也是換了一次又一次,讀初中以前就幻想自己要讀歷史系,以后成為一個考古學家,因為我覺得當考古學家可以很方便看見古代的東西,因為自己從小就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可是當我把自己的職業(yè)夢說給親戚朋友聽后,他們先是對我嘲笑一番,然后接著挖苦我說學歷史找不到工作。開始自己并沒有把他們的話聽進去,可是在以后看了一部林心如主演的電視劇,她在里面飾演一位歷史系畢業(yè)的學生,在里面找工作那股心酸勁兒,真把我觸動讓我拋棄了要當一位考古學家的夢想。
    后來上了高中偶然看了一部叫《壹號皇庭》的電視劇,看著電視劇里面的律師,不僅是收入不菲,而且法律還可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特別羨慕他們身上正義感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法庭上唇槍舌劍,在神圣的法庭上施展著自己的才華,我覺得這些正好是自己的特長,因為向來認為自己的口才是很不錯的。律師這個職業(yè)既能夠施展自己的愛好又能夠養(yǎng)活自己,便覺得以后當律師是再好不過了,可是在填志愿的時候看網(wǎng)上資料顯示內(nèi)地的法學是最不好找工作的專業(yè),便給我潑了一盆涼水。于是便打消了讀法學的念頭,第一志愿毅然填了財會專業(yè),也不是因為自己喜歡它,只是覺得這個專業(yè)熱門??烧l知命運又給我開了個玩笑,因為分數(shù)不夠沒有得到財會專業(yè),最終卻被自己從來想都沒想過的教育類專業(yè)錄取。
    現(xiàn)在已讀大三的自己已經(jīng)沒有了夢,不僅是沒有了夢就連自己未來的路也不知道該怎么走,還有一年半就畢業(yè)的自己其實只夢想著出去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現(xiàn)在看來這也只是一場夢,但我告訴自己不管畢業(yè)出去做什么,一定要自力更生,絕不吃父母的白食啃老,哪怕是最糟糕的打工賣力也只能去做了,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做了最壞的打算的。真有那么一天可能自己讀的那么些書,也就沒什么用了。那又有什么辦法呢?真有那么一天也只好任命。況且我是喜歡讀書的那種,特別是喜歡文學,書對我來說也并非沒用,至少文學給我心靈的慰藉,不管以后從事什么工作也必將讀下去。
    張愛玲是努力的,也是幸運的,她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天才夢,我現(xiàn)在也在努力的路上,我也能幸運嗎?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了也不能實現(xiàn)找一份穩(wěn)定工作的夢,我也只能安慰自己了,沒什么大不了,只要以后出來不啃父母的老,我也算對得起自己了,因為曾經(jīng)自己努力過。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六
    1.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2.總而言之,在現(xiàn)實的社會里,我等于一個廢物。
    4.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5.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墒俏乙惶觳荒芸朔@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6.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愛看《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7.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
    8.我特地將半打練習本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
    9.生活的藝術(shù),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lǐng)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bagpib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墒俏乙惶觳荒芸朔@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10.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時,我發(fā)現(xiàn)除了天才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的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11.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七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說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了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說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后該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間中透露著張愛玲的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的風范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并認為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xiàn)后而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她認為一個作家應(yīng)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獲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里,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于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兩只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為人是為了追求和諧安穩(wěn)的一面才去斗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guān)注于人生的斗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為斗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斗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wěn)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的愿望,因此張愛玲認為安穩(wěn)實質(zhì)是一種永恒。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著追求人生安穩(wěn)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yīng)該給人一種啟示,而這種啟示是蘊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說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為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為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啟示,而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說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tài)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啟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說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xiàn)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xiàn)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為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為什么張愛玲樂于寫悲劇,為什么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為這并不是什么缺點,因為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里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為讓故事自身去說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為一味的強調(diào)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說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說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八
    那個年代,這是一個故事,凄美而感人,無須過多言語的詮釋:這又是一首情歌,潛在的情感穿越各種迷離,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系著兩顆跳動的心,心與心的感應(yīng),心與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個亮點,支撐著一個人的理性靈魂。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這是真的”,我的情感隨作者的坦言而觸動。她該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吧!我喜歡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瀉在月白的衫子,她愛在春天的晚上,輕輕地靠在桃樹下,攀著發(fā)青的嫩枝,讓情感從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無奈冬意還未褪盡,她的目光一直停佇在桃樹對面的那扇門,仿佛門的開啟與閉合緊緊聯(lián)系著所有的驚喜與感動,今夜無月,黑夜中,她已忘記了自己的美,她的執(zhí)著已忘記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兒,她忘記這是一種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動。
    “噢,你也在這里嗎?”輕輕的,話語簡潔得連一個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澀?是驚奇發(fā)生的激動?彼此的無言,生怕更多的言語,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破壞了無聲的美。彼此固守著那一段距離,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他會發(fā)現(xiàn)她今夜的美嗎?他為何要保持著那段短短的距離,相識而無語,那份最真摯的情感、最純真的愛戀為何深藏心底不敢輕易地表露!也許是家庭的緣由,也許是無形的網(wǎng),也許這是對傳統(tǒng)無聲的背離。春天的晚上,桃樹之下的邂逅,無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靜的黑色掩飾不了內(nèi)心的狂熱,靜與動的比照,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麗,張愛玲正是用真實的粗線條描繪出她的理想主義。
    “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缺憾,以至于歷盡種種苦難之后,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xiàn)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
    “沒有早一步,也沒晚一步,正好趕上了。”就是那句話構(gòu)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jié)果的緣,張愛玲跳躍的筆觸時刻捕捉著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蒙太奇的畫面、理想與現(xiàn)實中的碰撞,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無奈、美的缺憾,也許山盟海誓能代表轟轟烈烈的愛,但這比不上為愛無聲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藍天,自由地飛;我要像一陣云煙,無聲無息的美。也許精神之戀是不完美的,那個年代,愛無須表白,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
    張愛玲是個響徹文壇的名字,在我,其實更喜歡把她看成一個值得去肯定的小女人。只是生就帶著一股靈敏的銳氣。
    張愛玲也畢竟是張愛玲,短短幾百字,便很清晰的浮現(xiàn)了初戀的美好。真正的悸動,也不過是在那一兩眼之間而已。那句“哦,你也是在這里?”經(jīng)典極了,像極了我曾細細想象過那些畫面該說的臺詞,那種朦朧的青澀,就這樣悄悄的爬上樹梢,浮滿那時的空氣。
    這種愛情純凈無比,那是一縷很溫馨的美好。無需多言,就可以很安靜的幸福。
    青春是泡沫堆起的時光,是落日托起的一疊疊背影,這個年紀,有太多擁有,值得贊美。
    在學校也或有這般的感情,只是禁果總是不被允許偷嘗的,何況是尚未熟透的?的確,這時的愛情,太脆弱,就像玻璃做著發(fā)光的夢,光芒四射的時候,同樣也破碎不堪了。
    還是在這不早不晚的時候,投給你心儀的那個人一個微笑,一個溫暖的背影吧。
    這就夠了,將來的某一天,再回想起這絲朦朧,一定會溫暖的心醉。這是我們最純真的年華啊。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九
    其實好早之前就看完了《張愛玲傳》,也想著做人做事應(yīng)該有始有終,既然看完一本書,總得寫點兒什么吧!不求能寫出啥驚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但是學著小學生模樣,為了應(yīng)付“老師”,寫個讀后感、心得體會應(yīng)該也不是什么大問題。況且,畢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在監(jiān)督,也沒有要像寫考試作文一樣,非得拿個高分,反正就是看菇?jīng)鲂那椋_心樂意了,寫寫隨筆,聊聊人生,談?wù)劺硐???墒?,看完《張愛玲傳》,我真不想寫,因為我討厭她的所作所為,六親不認、自命清高,尤其是想到她和胡蘭成的那點兒破事,就覺得糟心,那種感覺就像是:我種了十幾畝地的大白菜,被胡蘭成那頭豬給拱了,恨呀!咬牙切齒的恨!一手人生好牌,被張愛玲打得亂七八糟,真是讓人無語到淚崩。
    可是,耐下心來,靜靜思索著,又著實覺得很心疼她,雖是一代風華正茂的才情女子,揮斥方遒,指點文學的江山,也曾紅遍整個上海灘,論及張愛玲,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呀!但怎奈命運待她,是如此的薄情寡義。得不到父愛,母愛也無故缺失,甚至當她跟父親提出要出國留學時,父親將她打得半死不活,并且將她關(guān)在家里,足足囚禁了半年之久,那段灰暗的日子,張愛玲日夜與空房作伴,與靜月為友,對未來是生無可戀,沒有半點兒期許。
    我不知道,如若我的遭遇與張愛玲的相似,我會變成什么樣子。但現(xiàn)在的我明白,如果不能感同身受,那就選擇理解與寬待。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難言之隱,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好的、不好的,愿旁觀者都能用包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你要知道,世界并不只是非黑即白,還有一塊灰色地帶,在那里,我們學會看破不說破;在那里,我們學會善誠理解;在那里,我們學會讓同類感覺到舒服。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口中所謂的:看穿社會人心,我們依然活得天真。
    對張愛玲,我只想說,雖你一生蒼涼悲苦,但也活得明白;雖你傷得千瘡百孔,但也不是無功而返;雖你至死不愿回國,但也無怨無悔。人生渺渺,你的一生值了!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十
    私以為這樣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盞清茗,讀上半卷宮詞,幾篇散文實在不失為一件美事。在這喧囂的城市中,偶爾附庸風雅仍是極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蘭臺之宮時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確,這樣的雨天邂逅愛玲的散文實在別有一般滋味。誠然,愛玲的散文遠不及其小說為人所稱道,但寥寥數(shù)語間仍可見那份獨屬于愛玲的驚心,冷艷。別人筆下千篇一律的溫潤纏綿到她這里竟是這般陰森,灰暗。
    是的,這才是愛玲,絕代風華的愛玲。雖然頂著才女頭銜的她的名字幾乎至于家喻戶曉的地步,然而對她的了解和喜愛實在是小眾的,甚至于將她當做那一派上不得高臺盤的言情作家,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
    愛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節(jié),不在于辭藻,單單在那一點陰森的灰暗,那一絲惆悵與絕望,是真正的纏綿。
    所以曾經(jīng)有有識之士談到愛玲小說的改編劇,認為即便是王家衛(wèi)都無法拍出那份味道來。《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這幾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曾被改編過數(shù)次,無一例外,都是失敗之作。電影電視劇,講究的是市場,是營銷手段,所以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賓奪主,嘩眾取寵,拋卻了本身作品的內(nèi)核,基調(diào),轉(zhuǎn)而追逐大眾的浪漫調(diào)子。實在是大錯特錯,尤其是類似于《傾城之戀》這樣疑似大團圓的劇本更是慘遭毒手,私以為《傾城》的惆悵無奈不亞于《沉香屑》。所以說,許多人眼里的愛玲根本上是稱不上才女與絕代風華的,或者說,他們所認識的,根本不是愛玲,因為愛玲的情懷,她的愁,人們不懂。
    看過愛玲的照片,實在稱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來的那一份冷艷高貴卻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經(jīng)有人拿民國時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與她作對比。林的確也是難能一見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麗是明媚的,是較為貼近生活的,換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為林徽因,但是鮮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張愛玲。愛玲的風華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艷的氣質(zhì)。那為什么說林也是難能一見的絕代風華呢?因為這兩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內(nèi)心,才華使之出眾。所謂美人,未必需要秉傾城之貌,最重要的還是蕙質(zhì)蘭心。試問誰會喜歡一個雙目無神,空洞乏味的木頭美人。單憑美貌,無人能真正做到風華絕。我們現(xiàn)在形容美人的傾國傾城一詞最早源于漢武皇后李夫人,而讓閱盡無數(shù)美人的漢武帝終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卻是她最后拒見圣顏的聰慧之舉。而即便是以紅顏禍水著稱的楊貴妃,她的美麗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這些都表面楊玉環(huán)可并非只是一個木頭美人。
    說回愛玲的文字。其實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學校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鑒賞方式的,這種鑒賞僅僅只能停留在辭藻的層面,即使對情感的品位也太過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韻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會是因為它華麗的辭藻,它往往只是一種共鳴,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并不是這些條條框框,簡單粗暴的賞析所能表達的。對愛玲的文字,我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花語:任是無情也動人。然而,她卻也不是無情,反倒又是一種薄情轉(zhuǎn)是多情累的感覺,是的,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還是一種感覺。
    今日本來不過是心血來潮,卻不想洋洋灑灑倒是寫了這許多,似賞析又不是賞析,然而,依舊還是覺得有些褻瀆了這份怦然心動,反倒敗興當真是悔之悔之!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十一
    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愛情動人,亦傷人。是牽掛,亦是負累。會欣喜,亦會悲憂。有收獲,亦有缺憾。
    讀了《愛》我忽然意識到,喜歡懷念過去的人其實未必是因為“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才更加的懷念,也或許是因為心里有著對曾經(jīng)美好的向往。念舊并不是渺小的沙,也許也并沒有大到關(guān)乎人的道德品性,但是過去的一切無一不需要經(jīng)歷時間的積蓄和沉積。如果缺少了這個經(jīng)歷和過程,再過于浮夸和喧嘩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愛》寫到“有些愛,只能止于唇齒,掩于歲月。等命運垂顧,留時間解答。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苦難笑一笑,都有甜蜜的回味?!边@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歸宿。有些愛,我們確實只能交給命運,等時間為我們一一作答。因為沒有誰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尋找所謂的心靈慰藉,現(xiàn)下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太多的言不由衷,只有我們自己釋然了,明白了,剩下的才會是暮然回首的那份感慨和那份無憾的回憶。
    太陽每一天都要升起又落下,月亮每一天也有落下再升起。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迎接白天又送走黑夜,我們送走了黑夜又再次迎來白天。年年如此,歲歲如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過是渺小的一粒沙,每天都苦苦的掙扎著,帶著一點點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可我們又在太陽一次又一次升起的時候找尋希望,努力生活。
    淺笑淡然,隔著這一程山水,守這那一份妄念。愛對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可能像是一團火,真摯而又熱烈,時間的打磨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成長的一份包容。對遲暮之年來說,愛像是一壺醇香的酒。歲月的流逝,讓愛這杯酒早就芬芳四溢。幸福往往不在于我們占有了什么,更在于我們成長的過程。在人生的長河中,有的人忙著欣賞沿途的風景,而有的人努力讓自己成為最靚麗的風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追求,它不盡然是相同的,但人生的美好其實是一程多彩的旅途,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存留著屬于自己的那份本真,才能去體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那份淡然。
    讀了《愛》我明白了花總有一天會凋謝,但是花兒謝了還有幽幽清香,而青春謝了就音信全無,摸不到尋不著。人這一生,就是循環(huán)往復,我們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生活就像是單行線,無法回頭,只能向前,而正是這樣的信念,我們急急緩緩,跌跌撞撞才有了這大千世界,才有了這諸般色彩。
    生活盡管千瘡百孔,但正因為有這樣的存在所以我們苦苦的追尋,所以我們才懂得了什么叫做生的希望,死的意義?!稅邸犯嬖V我們,對生付諸努力,尊重時間,同樣尊重生命,這就是人生。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十二
    張愛玲的散文《愛》短小精悍、洗盡鉛華、膾炙人口,不是傳奇,勝似傳奇,讓人嘆為觀止,堪稱最美愛情悲劇。
    開頭一段,僅為四字,故事性極強,引人入勝。“這是真的”,其真實感不僅體現(xiàn)在對比技巧的真實,還體現(xiàn)在回憶的真實感和敘事的真實性。
    為何提及“小康之家”,無論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賣,小康之家之說,表明故事的真實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吧妹馈睂懗隽伺拥慕^世之美,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則落入俗套,“生得美”說明了一生下來就是美人胚子,無需任何修飾,純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贊人“女大十八變”并非好話,有之前很丑或者整容之嫌?!氨挥H眷拐了”,深深的凄美之感便升騰而起,因為美的東西有價值,一旦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就是悲劇。這里先是“月白”,其實為凄景、凄物,再是“各自走開了”,意味著唯一的幸福瞬間幻滅,到了“就這樣就完了”,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物或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接踵而至的是無盡的苦難,痛苦又漫長,剛好印證了“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與美好甜蜜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女子刻骨銘心,“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從前那最溫柔最觸及靈魂深處的人和物,以至于“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讓人憐惜不已、感慨萬分。
    愛,要怎么說出口?“噢,你也在這里嗎?”是“我愛你”的張氏語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說了一聲”和“問一聲”,看似相似,其實略有不同,前者更傾向于明知故問,脈脈含情。后者,已然是冷冷的陳述,或者是熱烈之后的凄愴。
    “春天的晚上”和“后門口的桃樹下”,看似簡單,實為化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于無形,營造出美好、朦朧的愛情氛圍。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意境雄渾遼闊,與微信登錄界面神似,時空感強烈,存在著巨大的張力美,比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愛》從絢爛始,以平淡終,凄美至極,有如一顆璀璨明珠,集愛情、時空、人性等永恒主題于方寸之間,今昔感強烈,物是人非,蔥綠配桃紅的蒼涼,閃爍在浩瀚散文之中,讓人愛不釋手。
    天才夢張愛玲讀后感篇十三
    很早以前就聽過看過張愛玲的這段關(guān)于愛情的經(jīng)典描述: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之前一直把這段話理解為緣分是個奇跡,“于千萬人之中,于千萬年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見的人,這需要多少巧合,需要多少冥冥之中的注定,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那個人,兩人心照不宣,輕輕問一聲:“你也在這里嗎?”多唯美的畫面!
    今天心血來潮閱讀了全文,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大錯特錯。愛情需要緣分,更需要爭取。時間對了,在春天的晚上,人也對了,十六七歲的美麗女子,住對門的年輕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輕輕地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奈何女子沒有回應(yīng),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后來女子被親眷拐了,賣到他鄉(xiāng)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zhuǎn)賣。經(jīng)過無數(shù)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個青年。我想她是后悔的吧,后悔自己當時為什么沒有接年青人的話,就算是回一句“是呀,我也在這里”也好。如果她當時回應(yīng)了年青人,可能結(jié)果就會不一樣吧,也許她現(xiàn)在過著含飴弄孫的幸福生活。就算是于千萬人中,于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但那又怎么樣呢?照樣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鼓起勇氣輕輕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然后靜靜等著那個人的回應(yīng)。我想張愛玲的這段話的重點不是前半段,不是為了感嘆緣分的難得,而是想表達她對這對年青的男女有緣無分的惋惜,更想告訴俗世中的男女,如果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一定要抓住機會,別讓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阻擋住愛情敲門的手!
    讀張愛玲的《愛》,不僅讀出了那種情竇初開的悸動,更是讀出了人生的遺憾和凄美。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有一個村莊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約摸十五六歲,花樣的年華,生得美,上門說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門檻,但她卻無動于衷。她穿著月白的衣衫,靜靜地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純美的畫面定格在她永遠的記憶之中。她今生也許無法忘記,對門住的那個沉默寡言卻目清眉秀討人喜歡的年輕小伙,竟然主動開口和她說話。她做夢也沒有想到,激動而甜蜜的感覺頓時涌遍全身。仿佛就在這一剎那間,她覺得自己心中的愛情鳥,拍著翅膀撲撲撲地飛向了他,這種感覺,更強烈地堅定了她渴望的愛情信念。她覺得自己這輩子終究要跟著他,無論天涯還是海角,都會義無反顧。
    這,就是愛。教人沉醉,又讓人迷戀。
    遺憾的是,當他開口說出,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他也沒有再說什么。兩人靜靜地立著,各自走開了。
    美好的初戀,有時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鮮花。還未來得及在溫柔的春風中盛放,就被一場突至而來的暴雨打落在地。后來,她被拐賣了。拐賣她的人販子,不是什么強盜土匪,而是她的親眷,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
    無數(shù)次歷險和飽經(jīng)風霜后,她再也回不到從前。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唯有揮之不去懷念,伴隨著深深的喟嘆,祭奠著青春時那夜桃樹下美好的畫面。
    春風不語。被命運捉弄的人兒,就像被時光扔進靜靜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淚流滿面,水底的游魚也不會知道心痛的感覺。
    在合上書頁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濕潤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動了。
    在人世相遇的時光中,千萬別錯過了握手和表白。錯過了,也許就不會再來了。
    一直很喜歡張愛玲。都說張愛玲的小說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說大部分滲透著一種蒼涼,使讀者常陷入一種很深很沉的痛與窒息的壓抑狀態(tài),而她的散文卻常是她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張愛玲的文章向來深刻,她的這篇《愛》很短小,卻又很精美。有著散文的質(zhì)樸,同時又有小說的情節(jié)。它描寫了一段短暫的愛情情感片斷,卻又將這個片斷化為了永遠。
    《愛》描寫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個月色朦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輕輕地,他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么?”就這一句問候,卻勝似無盡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她的心。世事的變化無法預料,女孩的命運十分坎坷,他們沒能再相見。老了的時候,她依然懷念那相見短暫卻是她一生中最絢麗的瞬間,依然記得那句“噢,你也在這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