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精選13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對其中所觸發(fā)的思考、感受和體驗進行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文字表達。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從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入手,結合作品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進行個人思考和評價。下面是一些讀者對于這本書的深度解讀和情感共鳴,或許可以與你的理解產生共感。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一
    初看書名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幼稚,我也是,但讀完之后,我相信你會和我一樣覺得這本書很有味道。
    這是三毛和她的讀者之間來信的合集,很適合閑碎時間閱讀。每一篇信件都是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相同的都是三毛回信的真誠。在她那里,事無大小,每一件事都需要認真對待,因而三毛的生命雖短暫卻十分飽滿。
    三毛活得很通透,明明是一個有著大智慧的人,姿態(tài)卻永遠是謙卑的。她說沒有一個人是禁得起分析的,最重要的其實是自我突破;她開導青春期對家長做法不理解的女生的回信也讓我自己深深反思自己的態(tài)度和認知;她給青少年解惑時永遠沒有說教和指責,只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給出自己最真誠的建議,卻那么讓人容易接受。
    路遙說“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贝_實,最應該被關注和審視的是人和人的內心,是人造就好山好水,是人講盡百態(tài)人生。三毛十分珍視這些人生故事,她也總是能給出恰當的解答。
    我很是佩服那些看透生活的本質依然能熱愛生活的人,要知道看得太透其實也是一種桎梏,無知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幸福,因為看不到盡頭,所以更有盼頭。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經受過生活的大風大浪后,依然能劃著斷槳出發(fā),還笑著跟別人說:“看,我劃的比你快哦。”我能感覺到其實她一直在與生活作斗爭,她是溫柔的,卻不會輕易妥協(xié),她教導著讀者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看待生活的種種不快,可是字里行間中我還是感受到她所傳遞的更多的還是要去向上爬的精神。
    有的時候我會想為什么會愛上三毛的文字,后來我漸漸看清楚了一點,我愛的更多的是文字背后傳達出來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三毛不會為世俗勞累,因為她早已拋之腦后,她永遠是在路上的,要么是身體,要么是靈魂。她就像《阿飛正傳》里說的無腳鳥,一生飛翔,一生流浪,只有死的時候才會落地。
    她的一生是受傷又療傷的過程,卻永遠向上,永遠在路上,永遠光芒萬丈。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她的死亡方式其實是不負責,這讓她之前對別人寄予希望的話語似乎成為一種笑話,可我覺得這真是她的美好所在:自己承受了巨大的重擔卻還要給他人活下去的勇氣。三毛在書中開頭部分說不希望自己不知不覺變成了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人,我覺得她做到了,盡管生活艱辛,可她的心依舊是滾燙的。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二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只花斑貓養(yǎng)著一條小魚,他給予小魚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并在小魚長大后將他放歸大海,然而卻從此日夜期盼著他能回來,他深愛著小魚,小魚也因為愛他而選擇回來。
    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我覺得它涵蓋了世間所有美好的感情!
    它詮釋了親情愛情和友情的真諦!
    我愿意相信這是一份親情,雖然不同血緣卻心靈相通,這只貓就。
    像我們的父母或者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做父母的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不是為了把他鎖在身邊,而是為了讓他離開后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盡管會在兒女離開后日思夜想,朝夕牽掛,但作為父母最最期盼的卻是來自兒女那邊生活幸福的消息!
    我愿意相信這是一份友情,小貓選擇跟小魚做朋友,所以每天陪著他一起玩耍,給予他朋友式的親吻和關愛,帶它到海邊,給他以自由。真正的朋友了解你內心的需求,哪怕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便能了然于心。
    我愿意相信這是一份愛情!貓雖然深愛著小魚,卻不愿意讓他忍受束縛之苦,因為愛所以放手,他對小魚的愛讓我想起劉若英的一句歌詞"因為愛你,所以愿意,舍得讓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飛去"。而貓咪對小魚的這份愛猶如一條隱形的絲線牽引她最終回到他身邊!
    這本書是兒童繪本,但我覺得更加適合成人看,因為我們會有更多的體悟與理解,最喜歡的是最后那句"我知道你也愛我,我讓你自由,你卻回來了"。這是點睛之筆,也是愛的真諦,心中無愛,咫尺天涯,心中有愛,天涯咫尺!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三
    讀了《親愛的爸爸媽媽》這篇文章,我再一次感動了。無辜的幼稚的孩子們,卻一個個被無情的槍口瞄準了。原因很簡單,“納粹要滅種呀!”于是,300個孩子的靈魂,一霎間灰飛煙滅。他們還在課堂上認真地學習,忽然被納粹軍人抓了出來,這誰也沒料到……他們最后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真摯的話語里,我能深切體會到戰(zhàn)爭的罪惡,滅絕人性的罪孽。《親愛的爸爸媽媽》的結尾更是感人,被害的人在臨死前的幾分鐘,在小紙片上,給親人寫下的最后幾個字??纯春⒆觽儗懙陌?,“親愛的爸爸媽媽最后一次了——魯比沙”,“爸爸,我和密索在舊軍營里。給我們送飯來,也要工裝褲和毯子。送點果醬來爸爸去找校長假若有用送點東西給我們吃吧。姨媽彼得舅舅也在這兒。給他送三包煙還要些紙?!头枴?。語句并不完全通順,字跡也許也模糊了,但孩子們對于爸爸媽媽,對于整個世界的愛,他們的心愿,卻完完整整的表現(xiàn)了出來。這些孩子還不懂得仇恨,他們懷著誠摯的愛。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四
    暑假伊始,靜下心來,拜讀了鄭杰和徐紅兩個教育名家合著的《誰是教育的敵人》一書。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就中小學教師教學、管理中存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在兩人你答我問的對話中讓我們走近教育現(xiàn)象,更深一層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去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
    鄭杰,曾當過中小學教師、校長,現(xiàn)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校的秘密》、《從校長到幕僚》等專著,因其觀點新銳,被戲稱為“另類校長”。
    徐紅,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任上海市實驗學校校長。上海市實驗學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領導的一所市重點學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體的中小學十年一貫制的學校。
    我想,這樣的兩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還是理性。
    徐紅老師相信情感和直覺的力量。她談到:理性是為感情服務的,因為愛教育我們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這是一個前提。
    而鄭杰老師談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驅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覺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覺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觀點是:
    ----價值觀是理性的產物,是人類用理性進行澄清的結果。
    ----我從來不藐視情感,我認為情感是人類最美好的真實存在,因為有了情感我們才能體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認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夠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價值觀決定著我們?yōu)槭裁炊钜约叭绾位?,情感可以讓人活的更好、更精彩。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性要高于情感,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會自覺地將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讓情感成為理性的奴仆,讓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讓一切情感全都沐浴著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長不是沒有情感,習慣用頭腦去分析,先辨別情況再采取行動?!?BR>    顯然,在這些對話發(fā)現(xiàn)中,鄭杰老師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當然他也承認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學校是一個學習型組織。
    只有在學習型的組織里,才能讓教師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真正融為一體。學習型的組織應該具備四個特性:開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這是他們的共同認識。但又在以下對話中一一驗證,要達到“學校是一個學習型組織”這個目標目前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學校是開放的,教師和學生的頭腦是開放的,學校信息是開放的;學校的內外資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資源的開放能做到嗎?人才能進能出可以做到嗎?學校解聘一個不稱職的老師比留在一個優(yōu)秀老師還要困難。
    ----學校中徹底的民主是沒有的,在學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徹底民主,否則你全聽大多數人的意見很有可能導致失職。
    ----少講團結,多講合作。作為學校每一個自主團隊,需要精神基礎——團結,同樣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多贏的合作關系,這樣團隊才能走出瓶頸,走向創(chuàng)新,更需要團結基礎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個學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們做得會越少。急功近利的環(huán)境,教育專家推波助瀾,參與制造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肥皂泡,領導管得越多,教師做得越少,同樣,教師管得越多,學生學得越少。在大環(huán)境下要想獨善其身很難,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許你做,而即使允許你做,技術條件又達不到。“一刀切”的管理與要求捆住了學校、限制了老師、害苦了學生,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一點點被磨滅。
    看到這兒,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樣的學校才能是一個學習型組織?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壞決定未來社會的狀態(tài),今天社會狀態(tài)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結果。目前亂象叢生的社會是我們多年教育失敗的后患,同時,幾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會影響到現(xiàn)在的孩子,未來的社會。就目前狀況來說,不可否認我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講是失敗的,原因在于我們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東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育人而不是像現(xiàn)在一樣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教育好不好,關鍵是看培養(yǎng)出來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國家把“培養(yǎng)合格公民”作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維納入課程。新加坡在建國初期就將教育的目的定位為“培養(yǎng)好人”。我們的教育目標也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然而,事實卻是教育目標成了紙上談兵,“思品課”成了考試的科目,背誦代替了行為,學做兩張皮,就連對教師師德考查也是通過網上答題的形式來完成。很多教師上課既無理念也無目標,只是帶著教學內容,尤其是帶著考試的內容進課堂。為高考而教(學)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績也成為唯一的評價衡量手段。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方向。我們總把草當成樹來種。只要你踏進校門,不管你是花草還是樹,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參天大樹,這讓學生成長得很痛苦。其實這個世界,既需要草的綿密青綠,也需要的花嬌艷絢爛,以及樹的蒼翠挺拔。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國外把教師由實習期到專家教師分為三個階段:新手階段、中間階段和最后階段。在新手階段,允許教師有失誤,在失誤中成長;在中間階段,教師積累了實踐經驗,能夠自覺調節(jié);最后階段只有部分老師能夠超越自我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
    聯(lián)想到對新入職的年輕教師來說,目前都會參加一年的見習教師培訓,同時學校也為新教師配備了學科導師和班主任導師,先從教學規(guī)范,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從一點一滴抓起。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他們必須先“入格”才能“出格”,先養(yǎng)成規(guī)矩,才能突破規(guī)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無定方的前提。
    ----老師最欠缺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教學目標,方法和模式。集體備課和課堂觀察能夠使他們少走彎路、減少失誤,減少才生手成為熟手的時間。
    對于這一點,學校也充分認識到集體備課和課堂觀察對老師的重要性,也是對教師校本培訓的兩大抓手。但總體而言,我們大多數教師缺乏專業(yè)意識,從來也沒有認識到老師是個專業(yè)。另外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性,是有一定的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因此,培訓更需要分階段、分層次,當然我們的師訓工作也在不斷提高。
    職業(yè)倦怠。
    ---職業(yè)滿足感的人有兩個特點: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夠將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圍內。一名教師,如果沒有自己的夢想,屈從急功近利的趨勢,只能將教學僵化為完成固定的課本內容講解,日復一日肯定會失去教學的熱情和興趣,職業(yè)倦怠成為必然。將教師職業(yè)當做一份事業(yè)的人則不一樣,他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體現(xiàn)自己的思想和創(chuàng)意并為此主動學習反思。
    ----職業(yè)倦怠與老師缺乏智慧和情感有關,隨著歲月見長,老師失去了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尤其是在學校越來越像一架組織嚴密的機器的時候,教師待遇、評職困難和工作環(huán)境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職業(yè)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個學校如何減少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嚴峻課題。學校的文化、課程都需要老師的認同,凝聚力工程相當重要。
    《誰是教育的敵人》中,雖然每次對話的篇幅不長,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處處可見。鄭杰老師是個很有思想的人,從他與徐紅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他這位“另類校長”的理智和深刻與徐紅校長的溫和和包容。這些對話體現(xiàn)了對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和博大情懷,也給我?guī)砹艘恍逃龑嵺`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與感性的沖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輕松但直抵問題本質的對話中,逐步理解了困擾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實際問題。隨著對話的深入,對書中提出教育存在著兩大敵人的觀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耙磺袕膶嶋H出發(fā)”和“統(tǒng)一思想”是教育的兩大敵人。教育一旦從實際出發(fā),那么教育的大問題便迅速被實際中的小問題所羈絆,最終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夢想的光輝;教育一旦統(tǒng)一思想,則會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靈魂而淪為行尸走肉,也會使教育不幸再次成為政治或經濟的奴仆和幫兇。
    人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校長是一校之魂,一個學校沒有了魂,這個學校就失去了辦學的方向和目標。一個好校長應該把辦出有特色的學校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會呼吁有思想、有膽識的好校長。
    好校長成就好老師,好老師成就一所好學校。記住一所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記住了老師。不是說學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學校,它有好的學風、好的學習氛圍,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但有時候覺得,遇到一位好教師比上一所好學校更重要。好老師是學校的中流砥柱,是學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師就是學校發(fā)展的動力所在。因此,好校長更應該提供教師一個愉悅的環(huán)境、發(fā)展的平臺。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五
    小人魚公主是那么善良,那么無私,今后我要向她學習,做一個善良、無私的女孩!。
    這個故事講的是小人魚公主愛上了王子,為了王子忍受了很多痛苦。最后,小人魚公主化為泡沫,因為她不想傷害自己心愛的人。
    這個故事多么讓人感動??!小人魚公主是那么善良,那么無私,今后我要向她學習,做一個善良、無私的女孩!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六
    一個愛國青年,他寧愿忍受饑餓,也不要辱罵自己祖國的錢,他不需要那些骯臟的錢,因為他愛他的祖國。雖然他從小被賣到外國,可他認為是祖國給了他生命,他憑著頑強的信念走過了今日,明天,后天,他立志要報效祖國!
    中國也曾被外國看讀起,甚至侵略。那時候最可恨的不是那些侵略者,而是漢奸,世上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他們狗漢奸!
    不過,中國在主席與一支支強壯的隊伍下重新站起來了。愛過主義者們歡呼著,快樂著。他們不是野狗,而是像書中所說的那位愛國青年一樣,愛我們的祖國,感謝是祖國給了他們生命并養(yǎng)育他們,他們要報效祖國!
    我們要像他們一樣,緊記主席的教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以后,報效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最親愛的祖國媽媽!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七
    《親愛的女兒》,這一本我在讀的時候做了挺多筆記,因為我對很多地方都很共情。
    這本書是孔枝泳給女兒是人生食譜,原來的題目就是“給女兒的食譜”,所以這里面除了她想給女兒分享的人生經驗以外,還有真正的27個食譜。
    整本書其實很像大道理,但是就像我前幾天跟朋友吃飯時候聊起來,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那些品德,比如努力、勤奮、堅持,這些小時候覺得沒什么的道理、品德,越長大越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重要性。小時候我很不喜歡大人夸我努力,我會覺得自己似乎不夠聰明,所以得到了退而求其次的“努力”的夸獎,但是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努力很重要,我希望自己能再努力一點,希望努力能有成果。
    這本書有很多這樣重要的品質的傳達,比如要愛自己,要保持自己個體的重要性;同時,她在指出個體重要性的時候,也會落實到具體的場景中,有的時候有些場所你可能不愿意去,但是又必須要去,雖然你可能無法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但是可以通過問自己“什么能讓我自己滿意、開心、自豪”,這樣去反觀自己內心,明白自己的心意。
    不怎么讓男孩子接觸小汽車和機器人,但是后來她發(fā)現(xiàn),小女孩即使在玩小汽車,也會給小汽車蓋被子、哄小汽車睡覺;小男孩會及時玩娃娃,然后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玩偶當作盾牌等等。
    于是孔枝泳明白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男女之間的確有差異。我很喜歡這一段。
    這本書有很多金句,但是我覺得這些不是刻意的金句,就像我前面說的我們以前會忽略一些品德,一些重要的事情,這本書就是在整合這些重要的內容,在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女兒這些內容,所以就會出現(xiàn)很多金句,但同時我們能體會到她的真心。
    最后還是講一下這本書讓我覺得困難的地方,因為這里面有27道菜,27個主題,要在比較集中的時間內接受很多道理這樣很直接的訊息,所以我有點覺得疲憊。如果你有茫然,有不確定性的時候可以看這本書,她將很多我們覺得茫然的點輸出成一個確定的信息,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本身信念感很強,對很多東西有確定的看法的話,或許會感到共鳴,或許并不需要這樣一本書。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八
    書籍,《親愛的提奧》,梵高書信體自傳,內容為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書信,按日期編撰成書,真實的反映了梵高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過和心路歷程.
    文森特.梵高后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生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chuàng)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并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xiàn)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譽世界。
    提奧,梵高弟弟,曾長期資助梵高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在精神和物質上一直是梵高的依靠.在梵高自殺半年后,提奧也一并離開人世.世人說提奧的一生就是為了哥哥梵高而存在的。
    梵高語錄:。
    如果生活中沒有某些無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實的東西,我就不會留戀生活。
    ――凡高。
    一個人在戀愛之前與戀愛之后的區(qū)別,正好像一盞還沒有點著的燈一與一盞點著的燈之間的區(qū)別一樣?,F(xiàn)在燈已經擺在那里,而且是一盞好燈,而且也發(fā)光了。這是它真正的功能。愛情使人們對待許多事情采取更加沉著的態(tài)度,所以人們對自己的工作就更加滿意了。
    ――凡高。
    某種應該保存下來的優(yōu)秀的時代精神,已經喪失了――在藝術方面尤其如此。生活本身也是這樣,我不能明確地了解這是什么,但是不只是黑白畫改變了它的方向,背離了健康的、崇高的本質。相當普遍地存在著一種懷疑、旁觀、冷淡的精神,雖然一切看起來都很活躍。
    ――凡高。
    作者簡介。
    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印象畫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蘭布拉邦特。一生屢遭挫折,備嘗艱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美麗的瓦茲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年僅37歲。
    內容文摘。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fā)出駭人的光熱巨浪。
    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后的成熟和綻放努力。
    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
    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不再眷戀人間……。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九
    《親愛的漢修先生》是我們班本期共讀的第一本書,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讀。因為書中不僅寫了小主人公鮑雷伊的日常生活,還“藏”了一些寫作秘訣呢,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個秘訣是從小事寫起,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書中每一篇都是小主人公的真實生活,記錄了他的喜怒哀樂。其中一個片段寫了鮑雷伊一家人過圣誕節(jié),那時候他的爸爸媽媽還在一起,一家人一起唱著關于鞋子的歌,場面十分溫馨,然而這樣的溫馨并沒有太長久——爸爸媽媽分開了。有一次,鮑雷伊給爸爸打電話的時候,他無意中聽到另一個男孩問爸爸“多久去吃飯”,鮑雷伊難過極了,立馬掛斷了電話。那一刻,我也為鮑雷伊感到難受。正是因為故事敘述了鮑雷伊日常的喜怒哀樂,所以讀來真實可信,引發(fā)共鳴,然而要做到這點,不仔細觀察和體驗生活是做不到的。
    生活中我也會細心觀察。記得有一次,我在上學路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又小又圓的松果,看著十分可愛,我就拿起來,仔細觀察,下午還帶回了家。后來在一次寫作中,我寫了一篇《小松果》,由于寫得生動,老師在全班表揚了我。
    第二個秘訣是自己給自己提問題,用寫作的方式來回答問題。在還不太愿意或不太會寫作時,可以想成在給你的筆友寫信。這本書中“鮑雷伊的日記”就寫的這種類型。鮑雷伊最開始其實并不想寫,是因為漢修先生問了他十個問題,他是為回答問題才寫信的。后來,他覺得無聊或不想寫的時候,媽媽又立即要求他必須繼續(xù)寫下去。慢慢地,他體會到了寫作帶來的樂趣,愛上了寫信、寫日記,于是他開始給“假”漢修先生寫信。
    最后一個秘訣,是把文章寫得比較幽默。45頁寫道:鮑雷伊也十分喜歡好笑的書。是呀!誰不喜歡好笑的書呢?《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的語言本身就充滿幽默,第8頁寫道:“還有大約10個人寫信給同一個作家,那位作家給他們所有人回了一封信。結果他們?yōu)榱苏l能留下那封信吵了半天,直到馬汀娜小姐把信拿到辦公室復印為止?!笨吹竭@兒我直接笑出了眼淚。至于怎樣才能寫得比較幽默,我也不是很清楚,這個問題留給讀者朋友你們啦!
    怎么樣?你們覺得這些小妙招如何呢?我覺得挺有用的,你們也可以試一試哦!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十
    作文有時,壞情緒野草般蔓延?400字作文輸贏都是一場悲涼。我的痛徹心扉,你無法體會,你的滿面哀傷,我也只能在心里默默想象。當面對一切的時候,我是多么想把傷害我的那些人都砍殺掉;這大約就是生活,這大約就是生活的本真。
    我覺得,小人魚是一條心地非常善良的“美人魚”。因為當她的六個姐姐用自己漂亮的頭發(fā),從巫婆那換來了一把可以讓小人魚重生的尖刀。只要小人魚把尖刀刺進王子的.胸口,讓王子的鮮血滴在她的腳上,那么她的腳就會立刻變成魚尾巴,她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活上整整五百年。假如是我,我一定不會辜負姐姐們的期望,會把王子殺死。但她并沒有這樣做。因為她知道,假如她把王子給殺掉了,那么會有另一個人和她一樣痛苦,所以她不忍心下手,更不愿下手。小人魚寧可犧牲自己,都不愿犧牲別人的幸福。從這可以看出,小人魚的心靈是多么純真.善良?。?BR>    我不知為這個故事,為那條善良又可憐的小人魚流了多少淚。一個人為了自己所愛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幸福是多么的不容易?。∮质嵌嗝吹膫ゴ?!可我們平時在班中為了一點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甚至動起武來。當在小人魚面前把自己的心靈抖露出來,是多么的羞愧??!
    小人魚,你雖離我那么遙遠,但我覺得你那么近,近得貼著我的心,因為你純潔的心靈已讓我與你結下了不解之緣。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十一
    《親愛的小魚》作者是是法國繪本大師安德魯德昂。
    我是在一年級教室里看的這個故事。第一次看完這個故事,給我的是一種很細膩的感覺??吹竭@個繪本封面,一只小貓的嘴貼在湖面,湖里里有一條小魚。我還沒看到里面的內容,這時想,貓和魚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這只小魚會不會有危險。
    當打開書的時候,一只小貓在魚缸邊靜靜的看著小魚,
    小貓站了起來一手拿著面包一手伸進魚缸,為了讓小魚快點長大,小貓在拿面包喂養(yǎng)小魚。小貓盼著小魚快點長大,又怕小魚長大后魚缸就再也盛不下它。貓想到要把魚送進大海,貓為了讓魚自由的成長,它把小魚送進了大海。“可是,親愛的小魚,我好想你……”小貓說。從此小貓就獨自一人坐在巖石上等待,看看魚會不會出現(xiàn)在它的視線里。從白天等到黑夜,還想著把自己的帽子丟進大海,看小魚會不會幫它把帽子撿回來。如果小魚回到這里它將是多么驚喜。小魚真的回來了。魚把自己的身體當做貓的船,帶貓到大海里遠航。它們穿過河流和大海,來到長著棕櫚的小島,在那里,它們還玩“接帽子”的游戲,這時它們會是多么的快樂。
    一頁一頁的讀著,我慢慢的了解到這就是友誼,這就是理解,這就是愛。愛不是自己開不開心,而是看著他舒不舒服。愛是放手,是讓自己愛的人自由。愛是等待,愛是思念,愛是期盼,愛是在小魚離開之后,貓對魚的等待、思念。愛是在一起。當魚和貓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再也不分開了。貓愛魚,貓就給魚自由;魚愛貓,魚就帶貓遨游大海,玩接帽子游戲;愛是在我給了你自由后而你又在得到自由后依然回到我身邊。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十二
    我是一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我根本無法想象文中描述的納粹的暴行。但是,那些與我同齡的孩子所留下的沒有標點的書信卻深深震撼了我。信中,孩子們很少提及恐懼、仇恨,他們只是像平常問好一樣談到了家中的瑣事。他們還太小,死亡對他們來說應該還遙不可及。也可以說,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死??墒?,在那些滅絕人性的暴徒手中,死亡,就這么猝不及防地降臨了,恍若死神張開了黑色的羽翼,只一霎,那些鮮活的生命便蕩然無存。
    可悲的戰(zhàn)爭,可恥的侵略者!
    那座高大的v形石碑屹立著,任憑風吹雨打,也不曾有分毫的搖晃。那些孩子們在倒下的時候,眼里是什么?是迷茫?!痛苦?!掙扎?!不甘?!亦或是仇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面對那一雙天真的眼睛,納粹端槍的手從來沒有軟過。
    我小時候,曾一直以為,那些馳騁沙場、浴血奮戰(zhàn)的才是好男兒。古有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钡目嗫嗫是?;有王昌齡的“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钡膲阎玖柙?;甚至還有木蘭的代父從軍……古往今來,戰(zhàn)爭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征服手段。
    但是,您可曾想過,在戰(zhàn)爭背后,有多少母親痛哭流涕,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多少百姓四處奔波?統(tǒng)治者們不知道,他們的眼中只有利益、利益、利益!他們似乎忘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BR>    或許,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災難遠遠大于帶給統(tǒng)治者的好處。古有李白的“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有老子的“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有王昌齡的“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甚至有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古往今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創(chuàng)傷是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
    納粹僅僅因為猶太人的智慧便要將這一個民族趕盡殺絕。對此我沉默。我還能說什么呢?我們可以對一個人有恨意,可以對一個民族有偏見,對一個國家有看法,但我們絕對不能藐視一個人的生命!那些無辜的生命在逝去時流下的鮮血,是對我們漠視生命的最大警示。
    時間不能抹去歷史,不能修補傷痕,但時間可以淡化仇恨。請放下手中的槍,請停止戰(zhàn)爭,請不要讓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瞪著無辜的雙眸留下他們臨死前的最后一句話“親愛的爸爸媽媽”
    親愛的女兒讀后感篇十三
    任何生活的苦都不是苦,或者說因為我們身陷其中而感覺不到苦,而讀了她的文字我哭了,如果不是眼淚挽救了我,我無法想象我悲傷的程度。當我冷靜下來以后,我在想她平淡的敘述里,總是在恰當的時候說出我們想說卻又來不及或者不愿提及和觸碰的話題。
    其實她的敘述沒有什么深奧的學問可言,她只是和我們做在一起,幫我們回憶起了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一個故事簡單的、普通的、點點滴滴的、那種被我們自己的過去無意收藏的經歷。比如:草地在她眼前是怎樣如此地青青,河水在她眼前又是怎樣那么波光粼粼。不開心的時候,我們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拍一拍大樹,看一看各種各樣的天空,然后笑一笑自己,也就過去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走極端,但幸虧那并不是全然如此。
    她結婚后遠在他鄉(xiāng)因為支付不起路費而沒有探望病重臨終的母親,也未能出席母親的葬禮。她把這樣的事說成我們永遠都無法原諒自己的事,但她又說我們會的——我們總是會那么做......
    人們總是會說她用一個平淡的心寫出了我們都意想不到或者無法接受但并不怎么怨天尤人的文字。而我也是這么認為的。我們活在真實的世界里,可是有時候的確是書本上的文字讓我們看清了我們自己。要不我們?yōu)槭裁纯偸菍χ淖譁I流滿面呢。
    疼痛的收割者。
    梵高,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是一個值得我們愿意花上一些私人的時間無限思索的人。他的向日葵,那是孤獨的顏色,是貧困交加的顏色,是耳朵,子彈和女人的顏色,是一個男人犧牲全部生命之歡換來的顏色,那也是天空的顏色,上帝的顏色,太陽的顏色。有一天,當上帝不在我身邊時,我也畫一株向日葵,在太陽下升華自己。用色彩尋找上帝,收割生命。梵高不在了,他的麥田還在,他的向日葵依舊沖著太陽笑,那是梵高的來世。是他用畫筆收割靈魂的地方。
    梵高用自己強調的獨特性——把自己榨干,然后在最后的絕望里,為這個世界締造了一種超越悲歡、超越死亡的輝煌。
    無論我在哪里,我一見到麥田,見到向日葵,就想起那個從絕望到天才的疼痛收割者,就有一種無可救藥的肅然起敬。梵高,一個深刻得另人絕望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