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淡影讀后感(模板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種對書籍的尊重和傾聽,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作者的文化價值。那么怎樣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寫讀后感的時候,我們要先對書中的內(nèi)容進行仔細的閱讀和思考,然后在寫作過程中要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且要用合適的語言和結(jié)構(gòu)來表達。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從書籍的主題、情節(jié)、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面展開討論,用具體的事例和細節(jié)來支持我們的觀點。同時,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可以通過適當運用修辭手法和文學元素來提升文章的藝術(shù)性和可讀性。此外,也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背景,與書中的內(nèi)容對照和對比,以展示個性化的思考和理解。不論是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都需要有理有據(jù),客觀公正地進行分析和評價。相信這些讀后感范文會給你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一
    細微言語的無限放大,便是他人的處事方式,我們只是習慣忽略或是知道也不甚在意的看著語言在耳邊流走,仍舊保留自我的對待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
    時代變遷,物象更新,夫妻、子女、朋友相處模式的不斷更迭,彰顯了社會的變化。他們還是在改變的,我們習慣的將他們放在那個老舊的時代,他們變得太慢來得太遲,我們走得太快離得太早,卻渴望他們亦步亦趨,跟上我們的步伐,如此兩相情愿,最終不過是遙遙無期。
    時過境遷的改變的是悅子,接受不了戰(zhàn)爭帶來的噩夢的佐知子,兩者是一者,因為顛沛流離所以愿意放棄女兒,成就自己,不顧一切的來到美國,當一切風平浪靜,后悔愧疚之意襲來,在沒事的日子心事重重,自以為是的改變,給的是別人,一切都不會發(fā)生任何的變化,錯誤的發(fā)生,景子的死亡一切照舊。
    內(nèi)省了,反思了,愧疚了,可彌補的人都不在了,那來彌補的結(jié)果,只不過為了給自己的后生找個舒心坦意的過下去的理由,開始了這一場連自己都騙了的精心鉤織的贖罪謊言。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二
    《遠山淡影》是作者的處女作,但我是先讀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這本,雖然這本書也很棒,但是沒有《被》給我的驚艷大。這本書和《被》有相同的氣質(zhì),全書籠罩在一篇煙霧繚繞的恐怖氣息下。
    故事發(fā)生在日本戰(zhàn)后,以“我”的角度寫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母親接受過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國,交了一個美國男友。女孩性格孤僻,與貓為伴,不愿意去他鄉(xiāng)。平靜而陰冷的情節(jié)發(fā)展下,母親離開,女孩自殺。結(jié)局時讀者會猛然驚醒,“我”便是“母親”。在記憶的修飾下,真實與虛構(gòu)的界限開始模糊。
    看完《被》以后,看這本書的中途,大致可以猜到作者的思路,哈哈。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三
    《遠山淡影》是一本好書,對我的感觸是很深刻的,作者或許會這樣想:大錯已經(jīng)鑄成,與其一輩子活在內(nèi)疚里,不如自欺欺人,讓自己好過一些。
    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
    《遠山淡影》還描寫了積極向前、樂于助人的藤原太太,保有日本生活習慣但在民主觀念上已經(jīng)西化的緒方二郎,新崛起的階層“三菱公司董事長”的夫人和兒子,雖有日本血統(tǒng)但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完全西式的妮基等等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戰(zhàn)后日本的變化和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差異。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段是關于已經(jīng)西化的緒方二郎和仍然堅守戰(zhàn)前日本民族傳統(tǒng)和氣節(jié)的悅子的爸爸的對話,像是我們現(xiàn)在爺爺和00后孫子的對話一樣,都覺得對方頑石一般,這也是從最真實的一面給我們展示了二戰(zhàn)后日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爭。
    日本作家的小說都非常容易讀下去,他們的字句總是會被我一種雪地白茫茫卻又不知道下一個腳印踩下去是否會陷入深淵的迷離感。這位諾貝爾得主對人性的洞察在這本薄薄的書用淺白的對話間毫無波瀾地展示了,不得不說觀察生活的用心。
    我似乎迷迷糊糊知道為什么這本書叫《遠山淡影》,有些內(nèi)疚與傷痛我們刻意在心頭縈繞濃濃的霧,那些我們爬過的山,我們遠離,終于不再那么清晰。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四
    大概三年前我讀過一次這本書,只記得淡淡的憂傷與回憶。最近空著的時間很多,回憶也很懶散,幾乎完全忘記了故事的情節(jié),但打開書的時候,我又一頭扎入這個熟悉而又疏離的氛圍。
    一本小說,一本以女性視角的小說,很難看到她沒有強烈的愛。可能以石黑一雄也就是作者本身的性別有關,抹去了這些似乎是一種別致的狹隘,狹隘的別致。模模糊糊的人物,沒有更多選擇的婚姻生活,悅子并非因為愛意而嫁給二郎,她可能有一個戰(zhàn)爭中逝去的情人,而戰(zhàn)爭讓她住進了緒方先生的家才與二郎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
    悅子在最后和女兒聊天的時候說“我很喜歡緒方先生,我當時的丈夫迫切的希望離開自己的父親生活?!碑敃r的日本新舊交替,妻子和丈夫可以有不同的政治意見,“日本不適合女孩子成長,在美國,我女兒可以成為女商人,讀大學學藝術(shù),在日本,我們不得不去伯父家空空的房子里坐著養(yǎng)老。”
    悅子選擇了不靠譜的弗蘭克。那樣一個人畜無害的女人親手淹死毫無還手之力的小貓,我簡直被嚇到了,沉浸于面對回憶自己人性中曾經(jīng)的丑陋?!拔椅幢刂牢易约翰皇莻€好媽媽。”然后深深的陷入自己為自己編織的故事中去。
    女人,總是會給自己編織一個合理的夢,但也總是會乍然驚醒!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五
    最近情緒有點抑郁,就像書中女主人公所在的英國陰雨綿綿,捧著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了,心頭有難以名狀的感覺,心靈猶如得到了安撫。穿越漫長的歷史,回到二戰(zhàn)后日本百廢待興,人們的迷失和慌亂,喪失親人的痛苦和飽受戰(zhàn)爭磨難的煎熬,在主人公亦幻亦真的回憶中,揭開了一段無法釋懷的往事。
    故事發(fā)生在女主人公悅子的大女兒上吊自殺不久,小女兒妮基回家探望她母親,悅子通過旁觀者的視角,講述了她曾經(jīng)認識的一個朋友佐知子的往事。佐知子曾經(jīng)家境優(yōu)渥,受過良好教育,然而因為戰(zhàn)亂,失去了父母和丈夫,獨自一人帶著10歲的萬里子從東京輾轉(zhuǎn)到長崎投奔伯父,后因與伯父家存在爭執(zhí)遂離開,在悅子公寓附近的一個廢棄的小木屋暫住。萬里子則因戰(zhàn)爭中可怕的畫面留下了心理陰影,性格怪癖。悅子成為了佐知子的朋友后,幫佐知子找工作,照料萬里子,一起出去郊游等。生活的苦難讓佐知子自顧不暇,佐知子也并不是一個好母親,不懂得去關心性格陰郁的萬里子,為了追尋自己的女商人夢想,完全不顧萬里子的想法,在長崎短暫的停留后,她沒有回到死氣沉沉的伯父家,毅然選擇跟隨一個不靠譜的美國男子遠赴重洋,離開夢靨般的故土。為此她還親手溺死了萬里子心愛的貓,完全斬斷女兒留在日本的退路。回憶到此結(jié)束。
    原以為這是悅子回憶她朋友的一段悲慘故事,然而到故事尾聲悅子無意中提到“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睈傋泳脑O計的謊言最終漸漸被揭開,其實萬里子就是景子,佐知子其實就是悅子本人。
    越是痛苦的回憶,越是無法完全在記憶中抹去。除非重大疾病或記憶衰退,否則過去的經(jīng)歷永遠潛藏在一個人的心底,如影隨形,被重重枷鎖緊守,輕易不向外人透露。偶爾會因為一首熟悉的歌,一陣和煦的風,或似曾相識的畫面觸景生情,將心底的悔恨釋放,重播那段不堪的歷史,假想是否有更好的退路,或為自己的選擇進行懺悔,甚至為自己的過錯開脫,達到安慰自己,逃避過去的目的。
    就像悅子說的,不要太相信回憶?;貞浵褚粋€夢境,虛虛實實,似假還真。回憶中的模糊和扭曲,就像一副水彩畫,不同色塊和景致沒有明顯的交界線,互相之間融合到一起,矛盾沖擊之下,反而碰撞出更加絢麗的色彩;大面積的留白,任由淡淡的顏色自由暈染開,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就像樹林間的晨霧,淡綠色和奶白色交織,虛無縹緲,似乎抓住了一個線索,但卻靠不住,因為回憶本來就是帶有主觀色彩的。
    作者的寫作手法非常有意思,利用人性中面對自己苦難喜歡假借他人之名,將人性中的擔當和自私刻畫的栩栩如生。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也是通過語言和對話進行凸顯。旁人越是強調(diào)“悅子你會成為一個好母親”,越是顯得那么牽強,只是悅子的一廂情愿。佐知子反復說去美國是對萬里子將來的發(fā)展考慮,實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私心的借口。悅子和佐知子兩人性格迥異,一個是充滿暖色調(diào)的溫柔傳統(tǒng)的日本賢妻,一個是叛逆與逃避現(xiàn)實不顧長遠發(fā)展的母親。兩人的形象最終合二為一,讓讀者唏噓。
    回憶太過苦難,人生中的對與錯,復雜和糾結(jié),已無法重來。
    往事如遠處淡淡的山丘,回憶如潮水此起彼伏。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六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于讀完了他的處女作。
    這本小說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著若隱若現(xiàn),猶如書名一樣,看后心中并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zhàn)后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tǒng),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wǎng)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著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七
    時間是一條河,里面有無數(shù)的故事和記憶,隱藏著許多迷霧和秘密。
    當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說時,我?guī)缀醪幻靼?。平淡的話語中隱藏著許多記憶,比如在泥濘中探索,故事變得越來越復雜,隨著空間的不斷切換,給人一種虛幻的感覺。
    小說一開始,就充滿了悲傷。主人公悅子的大女兒景子去世,二女兒妮基到來,悅子的記憶被打開,沉重的過去以畫卷的形式揭開。
    妮基說:“我只記得她是一個讓我不舒服的人。這就是我對她的印象。但我真的很難過,聽到她的消息?!边@就是妮基和姐姐景子的關系。景子自殺后,姐姐妮基沒有馬上回家,小說以如此沉重的開頭,引起了懸念。
    當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說時,我經(jīng)常被主人公悅子的記憶、時空的跳躍和人物的朦朧分裂所吸引。因此,我經(jīng)常感到不真實、困惑和困惑。隨著故事的深入,小說鋪平了道路,展現(xiàn)了黑白故事。故事越來越好,霧越來越深,引起了興趣,不知所措。仿佛進入了一個復雜的迷宮,不斷引起我的猜測。
    二戰(zhàn)期間,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長崎成為廢墟。即使多年后,居民居住的地方仍然是一片狼藉,充滿了爆炸和戰(zhàn)后的悲傷。許多人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親戚朋友。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幸存下來的人常常想起以前的生活和親人,無法跨越內(nèi)心的障礙。
    當時最糟糕的一天已經(jīng)過去了。朝鮮半島仍在戰(zhàn)爭中。主人公岳子和丈夫住在郊區(qū),旁邊有一條河,還有炸彈燒焦的廢墟。人們開始重建家園,四棟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公寓樓和河流之間有廢棄的污泥和臭溝……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主人公岳子是幸存者。她在爆炸中失去了父母和男朋友。在戰(zhàn)爭后遺癥的心理壓力下,她被徐芳先生收留,然后嫁給了兒子二郎作為妻子。然后,岳子遇到了從東京搬到長崎的佐知的母女,故事的謎題從這里開始了。
    戰(zhàn)爭留下的陰影給佐知的母女帶來了壓力。因為貧窮,他們只能住在一間破舊的小屋里。佐知子聲稱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庭富裕,生活幸福,但他因為戰(zhàn)爭而失去了一切。他的父母和丈夫都死于轟炸。佐知子只能帶著十歲的女兒逃跑,來到長崎,住在破舊的黑屋里。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一切都是如此格格不入。
    佐知子的女兒萬里子性格孤獨,冷漠,不愿與人交流,經(jīng)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佐知子一直希望改變,希望女兒萬里子去美國,離開日本,過上更好的生活,離開長崎獲得新的生活。佐知子遇到了一個美國弗蘭克,他答應帶她去美國,一次又一次地逃跑。佐知子知道這不可靠,但他必須依靠他,因為他是她擺脫現(xiàn)狀的唯一希望。然而,她的女兒萬里子并沒有吃這一套,認為弗蘭克是個醉漢。
    佐知子想逃離日本,忽視了女兒的欲望,把這種沖動歸因于為她想為女兒找到一個更好的未來。她忽視了萬里子的心理創(chuàng)傷,萬里子目睹了一個陌生的女人溺愛她的孩子,陷入了恐慌和不安。她忽視了萬里子從樹上摔下來,但實際上是自殺未遂,忽視了萬里子的情感寄托,溺愛了她女兒喜歡的三只小貓。
    在這里,悅子的回憶——朋友佐知子的故事應該結(jié)束。別人的故事似乎很平淡,但這就是結(jié)局——“那天的風景很開心,我們坐了纜車。”但無聲地還原了寧靜下籠罩著深深的陰森和恐怖,并無情地撕開了悅子試圖掩蓋的過去。
    借別人的嘴來解釋他們的懺悔。我想悅子最終為當時離開日本的自私感到內(nèi)疚。所以她堅持住在景子曾經(jīng)住過的家里。所以她幻想著一個溫柔、耐心、充滿愛的形象來愛千里子。因此,她在記憶中穿越時空,試圖為佐知子贖罪。也試圖為自己贖罪。然而,當悅子在街上遇到景子小時候的鋼琴老師問景子最近的情況時,悅子的回答仍然像景子一樣活著。顯然,這是一種逃避,是悅子對景子逝去事實的逃避,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逃避。似乎沒有面對就永遠不會發(fā)生。不得不說,即使是最真誠的愧疚,也不愿意在還是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扭曲的救贖,但也是真實的人性。
    時間的塵埃淹沒了過去,但仍有記憶的痕跡,給當時的場景烙上了清晰的印記。許多記憶、痛苦和感動鑲嵌在心中。當你走過或路過時,你會有一個卡住的痕跡。蒼山遠,一波又一波地被送走,不管它是否真的平淡,這就是世界。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八
    人生中第一次體驗綠皮火車,經(jīng)歷長達24小時的臥鋪的時候,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像白開水那么清澈卻讓人細思極恐的書。
    這是諾貝爾得獎者石黑一雄的處女作,看完之后我大為驚訝,第一本書就寫得如此巧妙用心,從文學的角度上來講,故事編織得看似無意其實是在估計出錯的細節(jié)中告訴我們內(nèi)心泛起的漣漪。
    全書分兩條線索不停插敘,用第一人稱描述了女主角悅子的回憶,由于悅子在現(xiàn)實里做了令人遺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瞞自己,在她的回憶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為乖張,和女兒矛盾不斷深化。剛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甚是混亂,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憶與現(xiàn)實混淆,慢慢覺得假象橫生,讀到一半,竟覺像懸疑小說、恐怖小說。
    作者描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二戰(zhàn)后的日本,丈夫參軍犧牲留下的遺孀悅子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國,初心是為了女兒有更好的未來,但是女兒偏偏不適應,悅子在母女的矛盾中發(fā)現(xiàn),其實移民最深處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對女兒的不適應視而不見,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兒自殺吊死在樹上。悅子為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傷痛和愧疚,女兒(景子)自殺只成為了她不斷重復的一個噩夢,甚至連自己都相信這種事情不曾發(fā)生。
    在從日本移民到美國前的一段時間,她的女兒曾經(jīng)反抗過,但是她沉淪在自我篤定中,而在書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回憶來呈現(xiàn),而是說“在十年前,曾經(jīng)有個叫佐知子的女士讓我走進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稱去對佐知子(其實就是悅子本人)和女兒萬里子(其實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爭執(zhí)等等。
    作者在編織著兩條其實為一條線之前并沒有告訴我們,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會隱隱約約感受得到悅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個人,于是帶著偵探一般的探索和疑問不斷得在書中尋找蛛絲馬跡,所以后半本書我相信任何讀者都會讀得極快,而且神經(jīng)緊繃,就像看懸疑小說一樣,希望看到結(jié)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個字,悅子都沒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這個身份給自己做掩飾。直到后記,作者才坦然公開真相,佐知子就是悅子本人。心理學上,我們出于內(nèi)疚和懺悔,出于痛苦至極而不愿面對,就會用一個故事和虛幻來掩飾真相。在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尤其在采訪一些受難者或作惡者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第三人稱來道出別人的故事,一方面來掩蓋自己的羞恥,另外一方面我相信這是他們內(nèi)心真真正正因為羞愧想要懺悔的體現(xiàn),于是觸發(fā)了弗洛伊德所說的“轉(zhuǎn)移”和“象征”的心理防護機制?!拔揖陀X得用這種方法寫小說很有意思:某個人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太過痛苦或不堪,無法啟口,于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自己的故事?!?BR>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九
    通讀全文,第一感覺是多個獨立帶娃的女人的故事。
    后來看了譯后記發(fā)現(xiàn)文章是現(xiàn)實和回憶穿插記錄的,對章節(jié)有了大概的了解。進一步發(fā)現(xiàn)可能是一個女人帶娃的故事,所有的線索都隱藏在細膩的描述中。
    從悅子的經(jīng)歷看,二戰(zhàn)對日本人民的傷害是很大的,特別是對獨自生活的女性、多民族交融的女性。這讓我想起了《小姨多鶴》中的多鶴以及她的孩子們,都是時代悲劇下的普通人的悲劇。
    歷史有歷史的客觀性,這更讓我們不能遺忘歷史。歷史的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個人都應該去分析。有些觀念是錯誤的極端的應該去改正,比如緒方先生的極端主義。有些行為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反思,比如教育孩子,比如人生的自立。
    回憶可能是不可靠的東西,因為回憶常常被你回憶時的環(huán)境所大大地扭曲,出于美化個人形象的角度總會描述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石黑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BR>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如果大家的記憶都是這樣的,那么記憶的真實就是這樣的,那么實際也是這樣的。
    并不是你的記憶就是別人的記憶,被篡改的記憶總是假的。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
    半個世紀,走完人生大半,悅子因為女兒回來,五天時間回憶起近二十年的過往。
    二十年前,因為長崎被原子彈轟炸而亡夫,后嫁給一位電器公司職員二郎,已經(jīng)懷孕。所住之處,有山有河,卻充斥著戰(zhàn)爭和爆炸后的悲涼氣息,很多存活下來的人時時會想起曾經(jīng)的生活和親人朋友。
    偶然認識萬里子的母親佐知子,或許是看著這對孤獨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離這個地方。佐知子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想離開死氣沉沉的日本,等待某個英國人帶她移民,雖然等待的日子不斷延后。她曾經(jīng)是大家閨秀,舒適安閑的日子被戰(zhàn)爭化為烏有,不愿寄人籬下卻無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讓她情緒偶有失控,言語舉動都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環(huán)境熏陶下該有的得體,卻突然會失去對萬里子的耐心,當面溺死萬里子的三只貓,讀來隱隱脊背發(fā)涼。多么想離開這個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這等殘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經(jīng)老去,大抵是經(jīng)常操心卻隱忍不發(fā)的緣故。
    二郎的父親緒方先生,是老一輩的代表,道出許多對故人的牽念,和兒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盤棋一般,少到獨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氣的挽留父親,父親識趣的表示仍然要離開。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親等待兒子走后才出房間吃早飯。老人不愿給孩子添任何麻煩,孩子只能做了父親或者年齡漸長才能體會這隱忍的愛。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樂觀的人,適應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轉(zhuǎn)折,丈夫和大兒子已經(jīng)離開,還有二兒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簡單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兒,回憶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殺而死。景子或許就是萬里子,而悅子就是佐知子,為了離開日本,移民國外,搬家讓小孩難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無法融入新環(huán)境造成的自閉,無法選擇的無奈造成的自卑,這些都讓萬里子或者景子長大后,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種妥協(xié)和解脫。
    妮基是二女兒,與大女兒關系惡劣。出生就在國外,生活不富足卻安穩(wěn),自然無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獨自居住在倫敦,結(jié)婚對于她也不重要。
    意識流小說的印象還停留在卡夫卡的《變形記》,導致經(jīng)常對著墻上的斑點腦洞大開,《遠山淡影》的描寫也有相似,看似沒有一點刻意,潑墨于白宣,絲絲渲染延伸,隨你去看,每一個分支都在,卻沒有終點,不能窮盡。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一
    《遠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處女作,講述了戰(zhàn)后長崎一對母女的掙扎與救贖。
    悅子是一位移民到英國的日本人,她的大女兒景子意外自殺,混血的小女兒妮基來看望她希望讓她不要過于傷心自責。悅子回憶起曾經(jīng)在日本的一個夏天,一位獨身的鄰居佐知子,和她非常個性的女兒萬里子。佐知子希望移民到美國,給女兒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總是接觸美國兵。而萬里子并不愿意去美國,她與母親有著矛盾,而與悅子相處得很好。
    她們曾一起去山上坐纜車,萬里子想要抽簽贏得籃子給貓咪做小窩,母親佐知子卻很不耐煩,一再催促她離開,而悅子卻一遍遍把錢給她,滿足她的愿望。
    小女兒離去前,悅子說:“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彼裕鋵嵅]有佐知子和萬里子的存在,這些是悅子虛構(gòu)出來的?!拔业囊粋€朋友”就是“我”本身。
    悅子的虛構(gòu),將她不愿去面對的事件、想法與個性提取出來放在佐知子身上。佐知子在戰(zhàn)爭中失去丈夫,渴望移民美國擁有自由,她標榜著為女兒爭取更好的生活,卻并沒有真正關心女兒的想法。事實上,萬里子,也就是景子,因為戰(zhàn)爭厭惡美國,厭惡美國大兵的做派。而悅子的形象是溫柔、善解人意的,可能作者也有意通過這樣的理想人格來透露其形象的偽裝。在作為母親的佐知子對女兒不聞不問的同時,作為鄰居的悅子卻能在物理上陪伴,在心靈上靠近。她“所想要的陪伴與理解”,體現(xiàn)了她的后悔與自責,或者說,她“要是能重來”的假設與愿望。
    無論是“我有一個朋友”還是“要是能重來”,都是自我回避的表現(xiàn)。然而,回憶與情感,越是逃避,越是洶涌。越是抗拒,它們越是在腦海中反復重提。就像旗幟在風中翻飛,它們永遠在心中占據(jù)著突出的位置。而如果愿意直面過去,與回憶和解,它們才能真正沉入湖底,不是遺忘,而是拔出了刺,打開了鎖。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二
    很平淡的一個早上,在豆瓣公眾號看到了書籍打折的消息,宣傳圖上寫著“五折,最低三折。”每次看到這樣的促銷消息,總覺得要是不買的話,就會虧大了。更何況是書籍打折呢,這樣情況怎么可能會放過呢。于是就點進去看了看,第一眼選中了石黑一雄的書。套裝五本,還送手帳。本著優(yōu)惠不能放過,于是就立刻下單了。
    再看到書之前,并不了解這個人,只是知道他是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拿到書后,他的處女作《遠山淡影》,就成為了我第一本看的書。
    書中背景是二戰(zhàn)后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渴望安定與新生,卻始終走不出戰(zhàn)亂的陰影與心魔。書中有意思的是,是從朋友的角度,講訴自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平凡的努力生活的悅子,她有兩個女兒,然而有一個女兒景子因為生活不順而自殺了。當她的小女兒來看望她的時候,她回憶起了以前的事情。講訴了她在日本生活時認識的一對母女,佐知子和萬里子。
    母女兩在長崎艱難的生活著,母親堅持要帶女兒離開日本出國,可是女兒不愿意。最終她們還是出國了。在結(jié)尾的時候,佐知子為了讓女兒放棄小貓而殺貓時,變成了悅子對萬里子說:“如果不愿意,我們還可以回來?!睆亩衣读俗糁泳褪菒傋拥氖聦?。
    悅子的愧疚和自責通過這種借他人的故事講訴自己故事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她沒有辦法接受女兒景子離開日本后壓抑孤僻的活著,與繼父不合,無法融入生活,最終選擇自殺的事情。
    書中有很多小細節(jié),故事看著很平淡,但看完才知道,每一個小細節(jié)都是一個小伏筆??撮_頭的時候,并不知曉作者向表達的是什么,是困境中努力生活,還是母女之間朋友之間的情感。一直往下看,在劇終忽然顛倒乾坤,讓讀者覺得前情潛伏的所有不可理喻,都是理所當然。
    全書的最后幾頁將這個平淡的故事化為神奇,這本書值得一讀。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三
    記憶是一場救贖,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
    ——題記。
    《遠山淡影》是在讀被歷史資料折磨后經(jīng)朋友推薦想要調(diào)劑下有些寡淡乏膩的神經(jīng)。
    945年8月9日,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國在長崎對日本的第二次核打擊,小說便是以戰(zhàn)后長崎作為背景。說是戰(zhàn)后背景卻沒有起伏的情節(jié)和激烈的沖突,哪怕有自殺這樣悲痛的事件發(fā)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間淡淡的感傷和在敘述者悅子的視角和縹緲回憶中的那種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書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寫并不像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樣細膩,一切都恍若是遠山霧靄間的夢境。
    書讀了兩遍,第一遍是沒讀懂的,總有一種撥不開云霧,守不得青天的無奈感,印象深刻的也僅停留在泥濘中破敗的小屋和佐知子多變的性格,萬里子孤僻的舉動和語言。第二遍讀到最后,悅子的話“長崎港口的風景,我想起有一次我們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圍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我才明白悅子就是他所敘述的對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萬里子。我詫異于作者的巧妙,卻也理解了悅子自己說的那句“回憶模糊不清,就給我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也許悅子的經(jīng)歷太過痛苦讓她無法啟口,也許悅子太過愧疚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減輕罪惡感,我試圖猜測出一個母親真正的想法。她拋棄丈夫,攜女兒景子從歐亞大陸的最東邊的日本長崎橫跨到西邊的英國,反復強調(diào)的話語是想偽裝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對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員。這就是美國,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這些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钡幕貞泤s將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記憶悠遠綿長,所能回憶起以往的生活寥寥無幾卻清晰的記著第一次看見那輛破舊的白色美國大車的時候,記得那時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幾縷陽光劃過金屬的車身。也許,她確是將女兒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認為離開凋敝的日本可以給自己的女兒一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個母親對于女兒的愛,可是當“愛”強加于女兒景子身上時,卻令她的女兒陷入兩難的境地變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殺這種最為積極慘烈的方式進行逃避。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二女兒基妮的叛逆讓這個傳統(tǒng)日本女性對于自己的決定產(chǎn)生懷疑,立于一種游刃在無法說清與刻意回避之間的尷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憶當初的時光,敘述著一段關于愛和毀棄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
    石黑一雄寫道:“那種恐怖從未消失,但已經(jīng)不再是傲骨的傷痛。人是可能與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種親密關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那樣。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nèi)藗兏嬖V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弊g者對此作出解讀,石黑一雄關心的不是外部的現(xiàn)實世界,而是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扭曲的回憶所反映的微妙的東西可以幫助人們窺探這個世界。就像悅子的回憶平靜朦朧的外觀之下,掩藏的是尖銳而痛苦的過去,恰是這種模糊的療愈與曲折的和解讓一切顯得淡淡的,清淡如煙卻又巍峨不朽。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四
    悅子的女兒妮基,來到悅子在英國鄉(xiāng)下的住所。在落雨的窗前,兩人談論起自殺的景子,像談論一個很久以前的朋友,陷入悲傷,又有點躲閃。故事轉(zhuǎn)入二十年前的日本長崎,那時悅子是個懷孕中的日本女人。戰(zhàn)后的長崎,城市重建,高樓迅速立起,人們刻意回避戰(zhàn)爭話題,但傷痛如影隨形:獨自撫養(yǎng)小女孩的單身母親,經(jīng)營面館的喪夫喪子的老婦,還有雖未明說,但憑著只言片語推測到的,在丈夫死去后重組家庭的悅子。作者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國人,但他著重強調(diào),所有的故事與殖民無關,與歷史無關,與文化沖突無關,長崎只是主題和故事構(gòu)思完成后,他最后為故事尋找到的合適的地點。所以,盡管讀者都難免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日本二戰(zhàn)后的余殤,但既然作者解釋了,就不要過多執(zhí)著于對故事背景的解讀上了吧。“回憶”是石黑一雄幾乎所有作品中用來表現(xiàn)主題的重要形式,《長日留痕》中,一位英國管家在旅途中如穿珠子似的,回憶在貴族城堡中發(fā)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往事;《被掩埋的巨人》中,一對公元六世紀的不列顛老人,在尋找出走的兒子的途中,也逐漸找回了丟失的記憶,隨著所有人記憶的找回,不列顛和撒克遜兩個族群的仇恨重新被喚起;《遠山淡影》中,悅子在英國的鄉(xiāng)村別墅中與英國女兒妮基的對話,讓她回憶起二十年前發(fā)生在長崎的一段往事……悅子的回憶模糊不清、充滿矛盾和混亂:悅子在懷孕時遇到一對母女,女孩因在戰(zhàn)爭中見到了殘忍的一幕而變得詭異和敏感;母親不顧女兒的抵抗,執(zhí)意跟著一個丑陋的美國人去美國,雖然口口聲聲說一切是為了女兒的未來,但誰都看得出她的自私。悅子是個善良淳樸的日本女人,對這對母女給予無私的幫助,但聯(lián)想到二十年后英國的境況,不難想到:那個自私的母親就是悅子自己吧,美國也不是美國而是英國,而那個詭異的女孩就是她強行帶到英國的大女兒景子。從小就遭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景子,被母親強行帶到文化差異巨大的西方,母親很快再婚并生下二女兒,新家估計也沒給景子太多的關懷,她最終在英國崩潰自殺。石黑一雄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比诵膹碗s,會美化回憶中的自己,甚至會扭曲回憶以求心安,到最后,連自己都相信了那就是事實,悲痛、悔恨、仇怨,這些不好的情緒好像就能被掩埋似的。悅子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傳統(tǒng)的日本良人,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回憶那對母女——其實就是自己和自殺的大女兒——的故事,正是表達了作者的意圖:人不愿直面自己的不堪或痛苦,于是借別人的故事講自己的故事。整本書是由悅子一個個回憶片段拼湊而成的零散故事,讀者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補回憶的空白,糾正回憶的錯漏。人物之間,維持有距離感的互相關懷,最親近的人,也禮貌而克制。有很多對話,但不濃烈,帶著物哀的美感。神經(jīng)質(zhì)的女孩、帶有象征意義的貓、溺死的嬰孩……估計因為套用了日本的背景,石黑一雄的行文風格和意象的使用也有意或無意地貼近了日本。……我們看書,會震撼于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波濤婉轉(zhuǎn),會佩服文字運用的老到,震驚于作者人情的練達、思想的通透。但有一些書,不在此列,不好描述,喜歡上,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案杏X”說不清道不明,但切切實實存在,不喜歡一個人,是沒“感覺”,喜歡一本書,是有“感覺”。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上大學時看吉本芭娜娜的《廚房》,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憂傷又低徊的。可能多數(shù)作家的處女作,都凝結(jié)著作家最初始的純真幻想和不帶匠氣的才情?!哆h山淡影》用極其寡淡的文字,構(gòu)建了一個云山霧罩的場景,木屋邊的河水、窗玻璃外淅瀝瀝的落雨、樹林和山嵐……如此多帶水的景物一筆帶過,但反復提及,不知不覺間,便生了濕漉漉的意境。正如書名,從遠遠淡淡的文字中,我們捕捉到一點遠遠淡淡的東西,如山,如影,很遠,很淡,又很幽暗,侵入肌理,令人陶醉的憂傷況味。這個故事,細小潮濕,讀完如清晨徒步歸來,不知去了哪里,通身沾著霧氣,久久不散。
    瘋狂迷戀這種無處不在的lost之感,仿佛身體和精神同時失落于遙遠的異鄉(xiāng),于凄風冷雨中諦聽反復吟唱的安魂曲,用他者的傷情浸潤自己的靈魂??烧f是輕度自虐的快樂。
    如此潮濕的女性故事,如果不注意了解作者信息的話,很可能會誤認為是個女作家寫的。受它影響,我又馬上找來石黑一雄的另外兩本書——《長日留痕》和《被掩埋的巨人》,結(jié)果什么鬼啊,一本長句子滿天飛,充滿西方老式小說的古板調(diào)調(diào),另一本虛虛實實竟有點像卡爾維諾——失望。果然,作家風格一成不變是罪,風格百變也是罪。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五
    半個世紀,走完人生大半,悅子因為女兒回來,五天時間回憶起近二十年的過往。
    二十年前,因為長崎被轟炸而亡夫,后嫁給一位電器公司職員二郎,已經(jīng)懷孕。所住之處,有山有河,卻充斥著戰(zhàn)爭和爆炸后的悲涼氣息,很多存活下來的人時時會想起曾經(jīng)的生活和親人朋友。
    偶然認識萬里子的母親佐知子,或許是看著這對孤獨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離這個地方。佐知子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想離開死氣沉沉的日本,等待某個英國人帶她移民,雖然等待的日子不斷延后。她曾經(jīng)是大家閨秀,舒適安閑的日子被戰(zhàn)爭化為烏有,不愿寄人籬下卻無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讓她情緒偶有失控,言語舉動都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環(huán)境熏陶下該有的得體,卻突然會失去對萬里子的耐心,當面溺死萬里子的三只貓,讀來隱隱脊背發(fā)涼。多么想離開這個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這等殘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經(jīng)老去,大抵是經(jīng)常操心卻隱忍不發(fā)的緣故。
    二郎的父親緒方先生,是老一輩的代表,道出許多對故人的牽念,和兒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盤棋一般,少到獨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氣的挽留父親,父親識趣的表示仍然要離開。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親等待兒子走后才出房間吃早飯。老人不愿給孩子添任何麻煩,孩子只能做了父親或者年齡漸長才能體會這隱忍的愛。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樂觀的人,適應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轉(zhuǎn)折,丈夫和大兒子已經(jīng)離開,還有二兒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簡單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兒,回憶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殺而死。景子或許就是萬里子,而悅子就是佐知子,為了離開日本,移民國外,搬家讓小孩難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無法融入新環(huán)境造成的自閉,無法選擇的無奈造成的自卑,這些都讓萬里子或者景子長大后,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種妥協(xié)和解脫。
    妮基是二女兒,與大女兒關系惡劣。出生就在國外,生活不富足卻安穩(wěn),自然無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獨自居住在倫敦,結(jié)婚對于她也不重要。
    意識流小說的印象還停留在卡夫卡的《變形記》,導致經(jīng)常對著墻上的斑點腦洞大開,《遠山淡影》的描寫也有相似,看似沒有一點刻意,潑墨于白宣,絲絲渲染延伸,隨你去看,每一個分支都在,卻沒有終點,不能窮盡。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六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是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這本《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于讀完了他的處女作。
    這本小說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著若隱若現(xiàn),猶如書名一樣,看后心中并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zhàn)后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tǒng),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wǎng)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著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生活的掙扎與矛盾,讓故事也變得有趣。雖然結(jié)尾沒有交代一切結(jié)局,也許結(jié)局就在每個人的腦海里,朝著心中的那個結(jié)局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