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旅行,而讀后感則是旅途中的思考和體驗的記錄。怎樣挖掘出作品中的精髓,寫出具有獨特見解的讀后感?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們對這本書的深入思考和獨到見解,希望能給大家啟示。
哲思讀后感篇一
我的枕邊,近三個月,都安放著周國平撰寫的《人生哲思錄》。睡前翻翻這本書,醒后常??瓷蠋锥危恢?,樂此不疲,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寬慰。放在枕邊的書,既無須拿來向人炫耀自己的才學之高,也無須應(yīng)付名目繁多的考試,便也看得意之所及,隨性之至。有時候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像個趾高氣昂的將軍;有時候推敲揣度、字字深思,似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然而,每次合上書頁,便好似滿腔清氣盈體、精神抖擻,人生的旅途似乎也愈見明晰、愈見開闊。
這個時代愈趨浮華,世界聒噪得不愿安靜。世俗的空間避不開嘰嘰喳喳的喧鬧,心靈的窗戶便掩得更加嚴嚴實實。思想掙脫不開枷鎖,生活呼吸不到自由,心靈便時而感到驚慌的局促,時而感到落寞的寂寥。好在,我的枕邊還躺著周國平的書籍,我的腦海還珍藏著他對我生活的啟示,流動著我對他言語的思考。
金庸先生在小說《神雕俠侶》中曾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年少時讀來不甚了了,經(jīng)歷了一些世事之后,深感這輕描淡寫的一句,竟道破了生命的真諦。當抑郁積胸、無從發(fā)泄卻又無可遏止之時,只得嗟嘆身如飛絮,命似琴弦。這個時候,不妨沉下心來,讀讀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看看哲人對日常生活的反思,聽聽思考者對生命理想的追問,往往有助于我們聆聽心籟,拜訪自由。或許,并非人人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但是這絲毫阻止不了我們追求睿智生活的腳步。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瞬時的晴天霹靂讓人無法接受之時,在壓抑痛苦、困頓迷惘中,我摸尋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本質(zhì)絕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里奏響生命的凱歌”;當人生得意,意氣風發(fā)之際,在順風順水的生命之河里,我不經(jīng)意邂逅了這樣一股清流——“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當異鄉(xiāng)求學,深感寂寞,無處話凄涼之時,在冷寂的秋風中,我因緣際會般拾起了這樣一枚楓葉——“靠內(nèi)心的力量戰(zhàn)勝寂寞的人,必是詩人和哲學家”;當少年萌動,情竇初開的青澀年華,這樣一句溫柔的提醒霎時溫暖了我不知所措的心靈——“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這就是周國平,這就是《人生哲思錄》中啟迪生活的智慧。這種處世的高明來得如此清淡,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言語算不上銳利,但在韜光養(yǎng)晦的世事感悟中,隨處可見作者對人生深刻的洞察,不著痕跡,不露鋒芒,卻含蘊著一股透人心脾的力量。這股力量仿佛挾帶人生大困惑與大情懷而同來,處處動人心魄,卻又似乎只是松間的一縷月光或石上的一溪清泉,像霧像雨又像風,讓人似懂非懂,捉摸不透。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钡?,我們都能擁有如此坦蕩的情懷,從容笑對生命理想的追問。
哲思讀后感篇二
人類迷戀又恐懼海洋,特別是來自內(nèi)陸的人。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出生在一個內(nèi)陸國家,直到1801年12月,在前往法國波爾多的途中,他才第一次見到大海。在嚴冬時節(jié),他跨越了冷峻的法國奧弗涅,到達了山坡上的葡萄園,從那里他可以眺望多爾多涅河和加龍河,而這兩條河流又匯成了吉倫特河,一同流入大西洋。荷爾德林的詩作《追憶》歌頌了他看到大海后的驚訝之情。
冬日的嚴寒澆不滅荷爾德林對海洋的熱烈向往之情,他寫下了給大海的贊美詩,而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一生都在寫作海洋的故事。對海洋的向往和熱愛,當然不止荷爾德林和梅爾維爾,從泰勒斯、尼采、歌德、謝林、黑格爾,再到伍爾夫、惠特曼,乃至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的《大?!罚麄兊淖髌分袩o不洋溢著海洋的波光。
美國哲學家戴維·法雷爾·克雷爾也是如此,他出生在美國的一個內(nèi)陸州,但很快便有機會去海邊。和所有人一樣,自從去過一次海邊,他便止不住地反復前往,去海邊游泳、曬日光浴、收集漂流物、探索海岸線、饕餮海鮮,然后酣然入夢。如果海上風平浪靜,他便會仰面漂浮于水中,任由腦中浮現(xiàn)各種奇思妙想和連篇詩句。他不僅有一副被海上日光曬得發(fā)紅的棕色肌膚,而且專門寫了一本書獻給海洋——《哲思與海:一部詩意的哲學隨筆》(以下簡稱《哲思與?!罚?BR> 《哲思與?!芬匀碌暮Q笠暯侵匦陆庾x人類文明。長久以來,由于偏愛內(nèi)陸的安全感和思維方式,哲學家日益放棄了對海洋的探尋,轉(zhuǎn)而將它交給了海洋生物學家、探險家和詩人。但是,詩人偶爾會連同精神分析學家一起,將我們帶回萬物的本源——海洋。人性、神性、悲劇性、無邊的災(zāi)難之海與有限的生命,伴隨這些主題,讀者可以跟隨克雷爾這位集詩人、思想家和大海深度癡迷者于一身的哲學家,在泰勒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荷爾德林、梅爾維爾、伍爾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爾、謝林、費倫齊、弗洛伊德的論述中探尋人類與海洋的復雜關(guān)系,揭示我們的沖動、焦慮、死亡和愛。
《哲思與?!返膶懽魃钍苌6酄枴べM倫齊的著作《塔拉薩:生殖力理論》一書的啟發(fā)。弗洛伊德在1920年之后提出了“毀滅與死亡驅(qū)力”的學說,而桑多爾·費倫齊就是弗洛伊德的摯友和門徒。在本書里,“毀滅與死亡驅(qū)力”被理解為海洋在迫切地召喚我們,喚我們回歸本源。費倫齊認為,人類有一種向海洋回歸的的傾向,萬物終將回歸大海。似乎,一切都將埋葬在黑格爾的“普遍要素”之中。此外,由于哺乳動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兒在母體中孕育時所需的生理鹽水,據(jù)此,費倫齊認為,這是人類在生理發(fā)育過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現(xiàn)。在費倫齊看來,海洋不僅是生命的發(fā)源地,而且也是最終歸宿。由于海洋對生命,尤其是對哺乳動物施加了引力,因此它們終將歸于大海。
甚至還有點兒“消極被動”,就好像在海上隨波逐流。這本書也有著莫里斯·布朗肖所說的“碎片化寫作”的風格。在這種風格下,創(chuàng)作的過程并非像寫說明文那樣可以預(yù)見。也許你需要一點冒險,才能跟隨他踏上這迷人之旅。就如同,大海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并不總是溫馴的感覺,經(jīng)常是一副與此截然不同的樣貌,可以說是一副災(zāi)難的面孔。克雷爾沉迷的古錫拉島,其地質(zhì)歷史就是一個火山噴發(fā)、地震和海嘯不斷重復的演化過程。
最后,請允許筆者引用克雷爾《哲思與?!芬粫Y(jié)語部分講述的一個故事: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想談一個話題,它與邂逅或冥想無關(guān),我仍然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它,只能瘋狂地努力尋找計算性思維的替代物。我想說的是“搖籃”。我認識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她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潛水員,她曾告訴我她不怕溺水。她說,對她而言,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就是留在海底、放棄呼吸。毫無疑問,她說的都是真心話。她不是吹噓,也沒有虛張聲勢,我擔心她,她卻煩惱于我對大海缺乏信心。
當我仰浮在巴洛斯海灣時,我讓自己沉溺在大海的懷抱中,玩了一個小游戲。我閉上眼睛,在這種狀況下盡可能地放松呼吸,讓自己盡量長久地漂浮在泛著漣漪的海浪中。透過我的眼瞼,太陽是明亮的橙色,海面一片平靜,令人感到安心?,F(xiàn)在我沒有感覺到漂浮,也沒有上升到空中;現(xiàn)在我感覺身體在慢慢轉(zhuǎn)動,像指針劃過表盤。我疑心那無法感知的水流會緩緩將我?guī)驏|方,去往那海中凸起的金字塔狀的巖石,海灣在這里戛然而止。我腳下的靛藍不再只是顏色,而是純粹的深度,其深處充滿未知,而這些未知大多是我的想象,它們并不存在于愛琴海。我總是很快就睜開眼睛。我認為閉眼已經(jīng)有30分鐘了,但其實只過了2分鐘?;蛟S只有30秒?太陽還在之前那個地方?jīng)]有移動。手表的指針也幾乎沒有轉(zhuǎn)動。那個金字塔形狀的巖石仍然在遠處,或許像我閉眼之前一樣遠。
我想起那個從我生命中消失的美麗女人。在我的想象中,她正在微笑,那笑容在諷刺與祝福間搖蕩。我朝著羞怯的海岸出發(fā)。
不管海洋帶給我們的是向往還是恐懼之情,筆者永遠記得,許多年前的某個寒冬的下午,也許是心血來潮,也許是蓄謀已久,風塵仆仆的我與暗灰色大海的首次會面,潮濕咸腥的海風撲面而來,那種感覺難以形容、難以描述,卻永生難忘。而你也許此刻應(yīng)該應(yīng)該放下這本書,立刻出發(fā),向著海洋的方向出發(fā),回到那個我們最初的來源之所,也許它也是世間萬物的萬源之源——它充盈著海洋,蒸發(fā)成云朵,成為雨點落入大地,又匯成溪流涌入海洋。
哲思讀后感篇三
好書常讀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脫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xiàn)在并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yīng)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里,并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jīng)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xxxx”“一生要做的xxxx”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說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問題?!拔宜脊饰以凇边@樣的經(jīng)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缎⊥踝印防锏囊痪湓捵屛矣∠蠛苌睿骸笆股衬@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被蛟S懷揣著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xiàn)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jīng)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guān)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nèi)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說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yīng)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nèi)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那么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里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著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guān)章節(jié)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思想,那么你可以在里面吸收一部分精華。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么,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說是本書,不如說是本人生辭典!
哲思讀后感篇四
寫下題目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一句話:塵歸塵,土歸土。如果要契合今天的這本書,應(yīng)該換成,水終將回歸大海。大海就是人生的歸宿。
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不算是晦澀的哲學專著,也正因為此,讓我覺得很值得被閱讀。人們對于水域崇拜的放棄,似乎跟母系崇拜轉(zhuǎn)為父系崇拜有點關(guān)系。作者也稱,大海應(yīng)該是“陰性”的。我也認為大海是女性的最佳代表。不知道為什么,我仍然能從這本書的論證與解析之中,看到女性主義的影子。
停下來隨著作者對于大海思考的展開,也正如書封底所言的“純粹性思考”,帶給我的是一波一波的有如海浪一般的思想的沖擊,而且由于作者引用的幾位哲學家和作家的作品我都涉獵過,所以閱讀起來總有恍然大悟之感,真是一場閱讀的饗宴。
哲思讀后感篇五
最近兩天看了一些周國平寫的《人生哲思錄》,是他關(guān)于人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曾經(jīng)以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類似,但是讀了之后,發(fā)覺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現(xiàn)實,也許是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態(tài)與現(xiàn)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觸到不同,所以他對于物質(zhì)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的低。或者他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已經(jīng)能夠達到他所謂的“小康”,而他對物質(zhì)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對于精神層面的要求,他是強調(diào)又強調(diào)的。
貧困是可憐和可恥的,但是很多人在所處的環(huán)境中擺脫貧困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會有層層的阻隔和障礙,老老實實的干活的人,可能擺脫貧困的幾率會更小。怎樣擺脫貧困,達到小康,不僅是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的,而是社會環(huán)境首先要給予的,環(huán)境的優(yōu)或者差,使得個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經(jīng)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沒有結(jié)果,很怕盡管自己努力了,但是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時會有所保留,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點,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現(xiàn)。
哲思讀后感篇六
如果說有誰的文字能讓我感到像是在與其安靜地交流,那就是周國平筆下的一段段人生哲思。
我們隨意地生活,也許很多人都不曾真正靜下來去思考關(guān)于精神、關(guān)于靈魂的問題。而這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就是藏于喧鬧生活之下的哲學。
正如周國平所說的:“每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或說與哲學之關(guān)系密切的程度,取決于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碑斘颐棵糠磸蛦栕约簾o止境的為什么,在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偶然讀到了周國平的文章。
因為產(chǎn)生了太過強烈的共鳴而使我更加安靜地沉浸在他的話語里。品味著,思索著。
他的文字像是清涼的薄荷葉,安撫隱于我心中,摩挲過久而日益焦灼的疑問,這讓我更加體會他所說的:“哲學不是公共事業(yè),而是屬于私人靈魂的事。
從周國平的文字里,不僅能讓我感到撫慰人心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他性格中的內(nèi)斂,心底里的喜靜。
“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類。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倍嗝雌胶偷奈淖郑察o地滲入我的心,感覺就像闔著眼坐在作者一旁,聽他慢慢道來他的感受,浸潤著我太過相似的同感。他教會了我如何去真正體會自己的所感所受。他沒有平鋪直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他對自己心中所感的真實寫照,所以我總是能在他的文字里尋得一份心底的寧靜。
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周國平的文章里讓我感受最深刻的莫過于安靜的心境,這種安靜包含了很多東西,也被容于很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孤獨、寂寞、獨處,那幾處最為強烈的地方。
這些透著冷冽氣息的詞語興許會讓人退避三舍,會被認為是一種糟糕處境的象征。其實不然,能夠真正體會到獨處背后的深義者,實則已達到了一種別致的心境。有些特殊的感受不易于傳達,有些因為內(nèi)容獨特而不能交流。
這也就是為什么當我看到周國平寫下:“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边@樣的語句時,會有如會舊友,如逢知己的思緒激蕩的感慨。他的文筆隨意、簡單,卻連貫得像是面對面的交談。
他的文章并不旨在給我們的哲學問題一個標準化的答案,而是讓我們隨他慢慢地走完這個發(fā)問和探究的過程,我們在此之中漸漸平靜,思緒更為清朗,同時始終處于對根本問題思考的活潑狀態(tài)。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是樸素的,他在給我們帶來安靜的思考的同時,也同樣告訴我們哲學并不是深不可測的東西。哲學永遠是單純的。正因如此,哲學才會被賦予終極與永恒的定義,才會成為對永恒之謎的永恒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唯有安靜地思考與體驗才能引導我們踏上各自中的朝圣路。
哲思讀后感篇七
《超脫》dd周國平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占據(jù)。他不反對事業(yè)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shù)乇3忠欢ǖ摹熬嚯x”,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卷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于深刻,完全脫離于忙碌和世俗,游離于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jié)果。
《自足》dd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jīng)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也經(jīng)常一個人夜深人靜時在小區(qū)的廣場里度步,任憑思緒萬千,想人生想愛情想婚姻想事業(yè)想友情,好像好多問題都在那個時刻想明白。我另外一個習慣是畫和寫,怕自己的腦袋容量不夠用,把困擾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或畫出來,分析權(quán)重或排序,將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緊急很棘手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取舍掉。
《獨處》dd我給屬下經(jīng)常講的一個詞是“慎獨(慎重獨處)”,和周先生提倡的獨處不是一回事。教授告訴我安靜也是一種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沒有體會還有惆悵或一絲憂愁和傷感的獨處,我認為是一種缺憾。
我夢想一個人周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里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呆著的感覺。經(jīng)常體會外面下著雨坐在窗戶下,看著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或想著自己失敗的初戀情人或想著去世的爺爺心里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悵。
書中有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zāi)難?!?BR> 哲思讀后感篇八
不是我們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哲人都說,要為正義而活,要為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能夠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而活,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顯得格外晦澀。周國平說,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義,成功基本上屬于稀缺物種。一個人顯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簡單,但要真正出于公平和正義,那就不簡單了。人人都想活出個樣來,周國平卻認為人應(yīng)該活出個味來。古人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味都有,是否是清靜之味,歡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擁有的內(nèi)心情感,敬畏規(guī)則,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淪落為原始狀態(tài)。自然之美,美在自然。萬事萬物皆有靈性,于天地間存在。
佛說,人生的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梢姡娮约菏亲顬槠D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真正的自己。既然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如像李誕一樣,做一個淺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時代,都能專注于自我,專注于靈魂,對于他們來說,乏味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每個人都熱愛生命,但怎樣才算珍惜生命?碌碌無為,得過且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意義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們的心,心往哪兒走,便決定了生命的意義。
哲思讀后感篇九
《超脫》――周國平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占據(jù)。他不反對事業(yè)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shù)乇3忠欢ǖ摹熬嚯x”,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卷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于深刻,完全脫離于忙碌和世俗,游離于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jié)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jīng)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也經(jīng)常一個人夜深人靜時在小區(qū)的廣場里度步,任憑思緒萬千,想人生想愛情想婚姻想事業(yè)想友情,好像好多問題都在那個時刻想明白。我另外一個習慣是畫和寫,怕自己的腦袋容量不夠用,把困擾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或畫出來,分析權(quán)重或排序,將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緊急很棘手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取舍掉。
《獨處》――我給屬下經(jīng)常講的一個詞是“慎獨(慎重獨處)”,和周先生提倡的獨處不是一回事。d教授告訴我安靜也是一種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沒有體會還有惆悵或一絲憂愁和傷感的獨處,我認為是一種缺憾。
我夢想一個人周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里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呆著的感覺。經(jīng)常體會外面下著雨坐在窗戶下,看著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或想著自己失敗的初戀情人或想著去世的爺爺心里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悵。
書中有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zāi)難。”
哲思讀后感篇十
這是第二次掀開這本書。第一次是高三的時候啊,清楚記得那時,他讓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接著我又用了兩年,學會了對他人閉嘴。
這算是我的哲學啟蒙讀物吧,偏在大學圖書館也沒找到這本書,買回重爐一下。果然又有體會,而且我發(fā)現(xiàn)人往往困擾什么才會最關(guān)注什么,比如說上次的“孤獨”和這次的“兩性之間”。
里面諸多觀點我都認可,唯獨“女人懂了哲學便會為之所擾,失其可愛”不甚理解。我可以是外柔內(nèi)剛的金剛芭比?。嚎梢蚤e適時表現(xiàn)出可愛,也可以在前行時表現(xiàn)出勇氣,同時也一直在努力習得區(qū)分這兩者的哲學。
哲學其實也沒那么空,或者我所認為的哲學他沒有那么空,只是人生經(jīng)驗,是比較接地氣的生活智慧,像長壽健康的爺爺叮囑的,樂觀開朗的媽媽嘮叨的,堅強寡言爸爸流露的。
哲思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兩天看了一些周國平寫的《人生哲思錄》,是他關(guān)于人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曾經(jīng)以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類似,但是讀了之后,發(fā)覺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現(xiàn)實,也許是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態(tài)與現(xiàn)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觸到不同,所以他對于物質(zhì)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的低。或者他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已經(jīng)能夠達到他所謂的“小康”,而他對物質(zhì)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對于精神層面的要求,他是強調(diào)又強調(diào)的。
貧困是可憐和可恥的,但是很多人在所處的環(huán)境中擺脫貧困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會有層層的阻隔和障礙,老老實實的干活的人,可能擺脫貧困的幾率會更小。怎樣擺脫貧困,達到小康,不僅是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的,而是社會環(huán)境首先要給予的,環(huán)境的優(yōu)或者差,使得個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經(jīng)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沒有結(jié)果,很怕盡管自己努力了,但是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時會有所保留,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點,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現(xiàn)。
表現(xiàn)真實的自己是自己向往的和需要的,但是表現(xiàn)真實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或者實現(xiàn)的,自己需要在清楚確認自己的需要和目標的時候,以表現(xiàn)真實的自己去做事情,去交朋友,以完全真實的心去感受周圍。
哲思讀后感篇十二
澄澈的月色,從高大的洋槐樹濃密的枝條間流瀉而下,潑灑在大地無垠的遼闊里。那些隱秘草葉深處的蟲鳴,于幽靜里說著六月的情話。風邁著細碎的腳步,像一個隱藏身份的夜行人,在窗口的不遠處,走來走去。
此刻,惟有遠山,在靜謐中,突顯著健壯的骨骼,和著寺院遼遠的鐘聲,諦聽蒼茫天宇里星子明滅有致的對話。
而我,就深陷在臨窗的藤椅里,借著這天宇點亮的星燈,讀一本書——讀暗藏在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躍動的思想?!吧怯钪骈g的奇跡,它的來源神秘莫測。是進化的產(chǎn)物,還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跡。于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xiàn)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態(tài)豐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只昆蟲,一棵樹,從心底里產(chǎn)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于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chuàng)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BR> 因此,心懷善念,是我們在塵世最好的詮釋。沒有人能夠遠離生老病死,但我們一定能夠遠離暴力與邪惡,珍愛自我,用心中無垠的愛溫暖塵世的每一個黎明,用呵護春天的手呵護每一朵花葉,用熱愛陽光的心情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歉疚的時候?qū)W會理解,在失意的時候?qū)W會寬容,在放縱的時候?qū)W會內(nèi)斂,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時候,學會牽念,畢竟在有限的年月里,活著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舊如水地流淌。聽,低語的蟲鳴依舊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寧。曠野安詳。一顆劃過天際的星辰,向著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靜美的弧線,童話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記!
這夜,月色澹澹,書香淡淡……。
哲思讀后感篇十三
周國平說,如果你只想讀我的一本書,就讀這本書吧。在書中周國平以哲學之心問道人生。那我們就一起說說人生吧!
本書共四輯,我最喜歡的是第一輯生命感悟,這一篇章。也許是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心境比較相符合,所以我認真并且享受的讀完這一章節(jié)。這一章里又分成了幾個小的部分,生活態(tài)度,人生境界,生活質(zhì)量,人生況味,人生難題。人生的種種狀況都被作者一一呈現(xiàn),哲學又生活。
年齡在漲,心態(tài)在變,二十幾歲的時候只想活的個鮮嫩漂亮,三十幾歲確想活出氣場,胸襟要廣,眼界要寬,氣度要大。書中說到,我的人生觀若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能活得有意義。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的人生也才會更有價值。偶爾周末,有時候會帶著自己的女兒去參加義工團隊舉行的助學活動,孩子知道人生的不同滋味,知道感恩也知道給予愛,也會帶著她去親近自然,去看紅的花,綠的草,這是精神成長最好的養(yǎng)料。也經(jīng)常去旅行,旅行的意義又在于走著走著便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和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王爾德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另一種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平常心是控制和把橫一切的良藥。書中這樣說到,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xiàn)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適時地退出競賽,省下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享受生命的樂趣。
生活的味道有很多種,很多都需要自己把握。就如書中所說,老天給了我們每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哲思讀后感篇十四
自從看了這本《人生哲思錄》之后,我感覺到了周國平老先生對人生的感悟還是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我在讀初中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在學業(yè)上有點困難,我經(jīng)常性的打退堂鼓,尤其是逃避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難,我可是經(jīng)常性選擇逃避??!
但是,自從在上海書城里看到了這本《人生哲思錄》,我覺得我應(yīng)該好好學習人生哲學了。
像我是個成績中流狀態(tài)的人而言,經(jīng)常性會被老師忽略,之所以會被忽略到底,原因也是很簡單的,成績不是最好,卻也不是最壞的,所以,老師一般都不找這類學生麻煩,只有一旦成績變差了,老師才會發(fā)怒。
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很迷茫,迷茫到什么程度,就是搞不懂為何學習成績好,才容易被表揚。
我也很想要被表揚,但是,談何容易,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說自己為何處在中流成績狀態(tài)。
這本書是一本隨筆書,講述的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人生問題的感悟,我在這本書里學到了許多知識,是這本書教會我什么是人生態(tài)度。
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學習的時候態(tài)度出了點問題,我很被動的學習,不肯主動學習,這造成了我學習成績永遠處在中流水平,這是我學習態(tài)度出了問題。
這本書教會我要認真、踏實的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不可以投機取巧的學習,因為學習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沒有日積月累的學習是沒有學習成果的。
這本書還教會了我,生命是一項旅程,有苦難還有悲喜,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淡定從容地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悲喜,你會意外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果。
古人云:千里迢迢,始于足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比如我應(yīng)該做好學習生活兩不誤的任務(wù),每天制定好學習計劃和目標,多相信自己,未來的自己會越來越優(yōu)秀。
這本書教會了我,迷茫期不要擔心,要坦然面對人生中的坎坷和挫折,學習也是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我通過這本書,總結(jié)了我自己迷茫期的主要原因,發(fā)現(xiàn)還是態(tài)度有問題,書中介紹有因必有果,有好因必有好果,所以,我認為我只要好好的腳踏實地的學習,努力背課本,努力的理解書中知識,我相信未來我的學習成績會提高的越來越快的。
哲思讀后感篇十五
初識周國平,是通過他的散文集《安靜》;真正欽慕周國平,是因為他的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和隨感集《人與永恒》。就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薄度松芩间洝纺芙o人以醍醐灌頂之感源于周國平對人生和寫作的態(tài)度:“靈魂是一片園林,不知不覺會長出許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覺地凋謝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寫作?!薄胺彩俏也恍加诜胚M自己的精神倉庫里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闭沁@種知行合一的品質(zhì),使他永遠散逸著自己對社會的人文關(guān)懷,熏陶漸染了一批靈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無當與隔靴搔癢的看似精深實則空洞的論說,而親近明白如話與曉之以理的貌不驚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懇切的態(tài)度與最誠實的思考,他們是真正的朝圣者。生命綿延永續(xù),人類的精神追求之路將會永遠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群里的朝圣者,不管世風如何浮躁,他們始終存在著。我把周國平看作是他們的公開發(fā)言人。
這本書被分為四編: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分類是一項頗費斟酌的工作,但周國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細推敲,人生的價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國平說自己的寫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尋求覺悟和走向超脫的心靈之路。若要深究,此話未必確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試圖解釋困惑云云者,無一能夠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從而獲得一種上帝視角,以客觀和公正的心態(tài)對這一切作出評判。這時的人離動物性遠了,離神性近了。那些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正是人的精神積淀量變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fā)。這關(guān)系到語言與存在的問題,在這里不多談。就像王安憶說的,讀書是“在持有自己的經(jīng)驗與結(jié)論的同時,善解并誠摯地去觀看別人的人生所得?!焙脮Wx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脫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xiàn)在并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yīng)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里,并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jīng)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說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問題。“我思故我在”這樣的經(jīng)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缎⊥踝印防锏囊痪湓捵屛矣∠蠛苌睿骸笆股衬@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被蛟S懷揣著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xiàn)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jīng)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guān)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nèi)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說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yīng)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nèi)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那么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里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著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guān)章節(jié)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思想,那么你可以在里面吸收一部分精華。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么,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說是本書,不如說是本人生辭典!
哲思讀后感篇十六
有人說,女人要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男人才能幸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到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才能幸福。遇上好的書,我們的靈魂才能如沐春風;遇上好的書,我們的思想才端正無邪;遇上好的書,我們的行動才能端莊文明。
真的,我成為了幸福之人。我擁有一段我將要和大家分享的持續(xù)了快三年的'戀情。
高二的某個陰天,我在朋友的課桌上碰見了它,并且對它一見鐘情!不早不晚,就在對的時間里我認識了它!不早,是因為它在我十六歲那個情竇初開之時出現(xiàn)在我生命里;不晚,是因為它在我愁緒連天之時及時挽救了我。這個相遇,就像當我在大雨中被淋得狼狽,被淋得無助時,一位紳士撐著傘走到蜷縮在屋檐下的我的面前,我抬起頭就看到了并打心里喜歡上了他那樣浪漫!
于是,我很快和它開始了第一個約會。要是平時,在藍天白云的相陪之下我是不會想太多的,就不需要寫日記來“剪愁緒,理亂思”的,因為我覺得好時光與其花在發(fā)呆或者想東西上不如用來認真學習。但為了它,我破例了,我偏要選擇個風和日麗的好時間,用欣賞帥哥的花癡和他約會了。很奢侈,但不可惜。而且,學著宋慧喬美女的優(yōu)雅,我泡上了茗茶戴上了放著純音樂的耳機,然后捧著它看了一上午。最后,在他的催促下才合上它,輕吻了它一下。不記得那時具體看了什么,但我知道我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從此愛不釋手!
接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在樹蔭下,在草坪上,甚至在課堂上都試過和它“人約黃昏后”!
經(jīng)過和它的一次次接觸,我潛移默化地變化了。因為它的“對家人好一點,因為下一輩子不一定能遇見”,我不再向家人大吵大鬧;因為它的“對自己好一點,因為一輩子不長”,我不再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因為它的“重要的人越來越少,重要的人越來越重要”,我不再為與朋友的別扭而耿耿于懷;因為它的“不要我的不要,不愛我的不愛,把燈關(guān)上連背影也不會存在”,我不再頹廢于自己的暗戀之中。因為它,我不用聽座談會也可以向一位位高考狀元“取經(jīng)”;因為它,我不用看《背后的故事》也可以領(lǐng)略一位位明星的風采;因為它,我不用打開優(yōu)酷都可以品味一部部電影的內(nèi)涵。
因為它,我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付出的只是兩支雪糕的錢而已。
也許原本代替它的可以是一樣膾炙人口的《意林》或者是《青年文摘》,但我偏偏選擇了它。也許就是緣分吧,在我需要時出現(xiàn)的是它。就像偏偏梁山伯愛上祝英臺羅密歐愛上朱麗葉那樣吧。
但剛上大學那段時間我和它走散了。心里想著它,但就是無法找到它。書店里找遍了,報刊亭里問過了,圖書館里翻遍了,都沒有。我急了,急到晚上做夢說家里收藏的那部分被媽媽當垃圾賣了。我醒了,第二天卻幸運地得知可以提議圖書館訂閱。就這樣,我與哲思的情緣得到了再續(xù)。并且,當我發(fā)現(xiàn)我每次看它它都會比上一次褶皺一點時,我很高興,它在這里也受歡迎了!翻著它,我的心靈就像找到了歸宿,郁悶之情不治而癒。那種不亞于漁夫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豁然開朗之情又回來了。這種有點像失而復得的心情,讓我更珍惜它了。自己也更成熟了。因為經(jīng)過這次,我改掉了借書不看書的壞習慣,知道了裝進腦海的知識才算是自己的。也因為它又改進版面了,我也時常提醒自己要像它那樣與時俱進積極向上!
書不在多,有精則靈?!白x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我不會博覽群書,但我會讀精一本好書。而這本書,就叫《哲思》。“只要相信就會看到幸福的綠光。”我相信《哲思》將是我的終身伴侶,時間會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
“山無棱,天地絕,乃敢與君絕”!《哲思》,這個是我對你的約定,不僅僅是約會了。你會繼續(xù)躺在我枕頭下,你會繼續(xù)是哄我入睡搖籃曲,你會繼續(xù)是我寫作的素材,你會繼續(xù)是我安慰別人的良藥!
哲思讀后感篇一
我的枕邊,近三個月,都安放著周國平撰寫的《人生哲思錄》。睡前翻翻這本書,醒后常??瓷蠋锥危恢?,樂此不疲,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寬慰。放在枕邊的書,既無須拿來向人炫耀自己的才學之高,也無須應(yīng)付名目繁多的考試,便也看得意之所及,隨性之至。有時候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像個趾高氣昂的將軍;有時候推敲揣度、字字深思,似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然而,每次合上書頁,便好似滿腔清氣盈體、精神抖擻,人生的旅途似乎也愈見明晰、愈見開闊。
這個時代愈趨浮華,世界聒噪得不愿安靜。世俗的空間避不開嘰嘰喳喳的喧鬧,心靈的窗戶便掩得更加嚴嚴實實。思想掙脫不開枷鎖,生活呼吸不到自由,心靈便時而感到驚慌的局促,時而感到落寞的寂寥。好在,我的枕邊還躺著周國平的書籍,我的腦海還珍藏著他對我生活的啟示,流動著我對他言語的思考。
金庸先生在小說《神雕俠侶》中曾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年少時讀來不甚了了,經(jīng)歷了一些世事之后,深感這輕描淡寫的一句,竟道破了生命的真諦。當抑郁積胸、無從發(fā)泄卻又無可遏止之時,只得嗟嘆身如飛絮,命似琴弦。這個時候,不妨沉下心來,讀讀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看看哲人對日常生活的反思,聽聽思考者對生命理想的追問,往往有助于我們聆聽心籟,拜訪自由。或許,并非人人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但是這絲毫阻止不了我們追求睿智生活的腳步。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瞬時的晴天霹靂讓人無法接受之時,在壓抑痛苦、困頓迷惘中,我摸尋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本質(zhì)絕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里奏響生命的凱歌”;當人生得意,意氣風發(fā)之際,在順風順水的生命之河里,我不經(jīng)意邂逅了這樣一股清流——“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當異鄉(xiāng)求學,深感寂寞,無處話凄涼之時,在冷寂的秋風中,我因緣際會般拾起了這樣一枚楓葉——“靠內(nèi)心的力量戰(zhàn)勝寂寞的人,必是詩人和哲學家”;當少年萌動,情竇初開的青澀年華,這樣一句溫柔的提醒霎時溫暖了我不知所措的心靈——“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這就是周國平,這就是《人生哲思錄》中啟迪生活的智慧。這種處世的高明來得如此清淡,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言語算不上銳利,但在韜光養(yǎng)晦的世事感悟中,隨處可見作者對人生深刻的洞察,不著痕跡,不露鋒芒,卻含蘊著一股透人心脾的力量。這股力量仿佛挾帶人生大困惑與大情懷而同來,處處動人心魄,卻又似乎只是松間的一縷月光或石上的一溪清泉,像霧像雨又像風,讓人似懂非懂,捉摸不透。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钡?,我們都能擁有如此坦蕩的情懷,從容笑對生命理想的追問。
哲思讀后感篇二
人類迷戀又恐懼海洋,特別是來自內(nèi)陸的人。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出生在一個內(nèi)陸國家,直到1801年12月,在前往法國波爾多的途中,他才第一次見到大海。在嚴冬時節(jié),他跨越了冷峻的法國奧弗涅,到達了山坡上的葡萄園,從那里他可以眺望多爾多涅河和加龍河,而這兩條河流又匯成了吉倫特河,一同流入大西洋。荷爾德林的詩作《追憶》歌頌了他看到大海后的驚訝之情。
冬日的嚴寒澆不滅荷爾德林對海洋的熱烈向往之情,他寫下了給大海的贊美詩,而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一生都在寫作海洋的故事。對海洋的向往和熱愛,當然不止荷爾德林和梅爾維爾,從泰勒斯、尼采、歌德、謝林、黑格爾,再到伍爾夫、惠特曼,乃至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的《大?!罚麄兊淖髌分袩o不洋溢著海洋的波光。
美國哲學家戴維·法雷爾·克雷爾也是如此,他出生在美國的一個內(nèi)陸州,但很快便有機會去海邊。和所有人一樣,自從去過一次海邊,他便止不住地反復前往,去海邊游泳、曬日光浴、收集漂流物、探索海岸線、饕餮海鮮,然后酣然入夢。如果海上風平浪靜,他便會仰面漂浮于水中,任由腦中浮現(xiàn)各種奇思妙想和連篇詩句。他不僅有一副被海上日光曬得發(fā)紅的棕色肌膚,而且專門寫了一本書獻給海洋——《哲思與海:一部詩意的哲學隨筆》(以下簡稱《哲思與?!罚?BR> 《哲思與?!芬匀碌暮Q笠暯侵匦陆庾x人類文明。長久以來,由于偏愛內(nèi)陸的安全感和思維方式,哲學家日益放棄了對海洋的探尋,轉(zhuǎn)而將它交給了海洋生物學家、探險家和詩人。但是,詩人偶爾會連同精神分析學家一起,將我們帶回萬物的本源——海洋。人性、神性、悲劇性、無邊的災(zāi)難之海與有限的生命,伴隨這些主題,讀者可以跟隨克雷爾這位集詩人、思想家和大海深度癡迷者于一身的哲學家,在泰勒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荷爾德林、梅爾維爾、伍爾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爾、謝林、費倫齊、弗洛伊德的論述中探尋人類與海洋的復雜關(guān)系,揭示我們的沖動、焦慮、死亡和愛。
《哲思與?!返膶懽魃钍苌6酄枴べM倫齊的著作《塔拉薩:生殖力理論》一書的啟發(fā)。弗洛伊德在1920年之后提出了“毀滅與死亡驅(qū)力”的學說,而桑多爾·費倫齊就是弗洛伊德的摯友和門徒。在本書里,“毀滅與死亡驅(qū)力”被理解為海洋在迫切地召喚我們,喚我們回歸本源。費倫齊認為,人類有一種向海洋回歸的的傾向,萬物終將回歸大海。似乎,一切都將埋葬在黑格爾的“普遍要素”之中。此外,由于哺乳動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兒在母體中孕育時所需的生理鹽水,據(jù)此,費倫齊認為,這是人類在生理發(fā)育過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現(xiàn)。在費倫齊看來,海洋不僅是生命的發(fā)源地,而且也是最終歸宿。由于海洋對生命,尤其是對哺乳動物施加了引力,因此它們終將歸于大海。
甚至還有點兒“消極被動”,就好像在海上隨波逐流。這本書也有著莫里斯·布朗肖所說的“碎片化寫作”的風格。在這種風格下,創(chuàng)作的過程并非像寫說明文那樣可以預(yù)見。也許你需要一點冒險,才能跟隨他踏上這迷人之旅。就如同,大海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并不總是溫馴的感覺,經(jīng)常是一副與此截然不同的樣貌,可以說是一副災(zāi)難的面孔。克雷爾沉迷的古錫拉島,其地質(zhì)歷史就是一個火山噴發(fā)、地震和海嘯不斷重復的演化過程。
最后,請允許筆者引用克雷爾《哲思與?!芬粫Y(jié)語部分講述的一個故事: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想談一個話題,它與邂逅或冥想無關(guān),我仍然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它,只能瘋狂地努力尋找計算性思維的替代物。我想說的是“搖籃”。我認識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她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潛水員,她曾告訴我她不怕溺水。她說,對她而言,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就是留在海底、放棄呼吸。毫無疑問,她說的都是真心話。她不是吹噓,也沒有虛張聲勢,我擔心她,她卻煩惱于我對大海缺乏信心。
當我仰浮在巴洛斯海灣時,我讓自己沉溺在大海的懷抱中,玩了一個小游戲。我閉上眼睛,在這種狀況下盡可能地放松呼吸,讓自己盡量長久地漂浮在泛著漣漪的海浪中。透過我的眼瞼,太陽是明亮的橙色,海面一片平靜,令人感到安心?,F(xiàn)在我沒有感覺到漂浮,也沒有上升到空中;現(xiàn)在我感覺身體在慢慢轉(zhuǎn)動,像指針劃過表盤。我疑心那無法感知的水流會緩緩將我?guī)驏|方,去往那海中凸起的金字塔狀的巖石,海灣在這里戛然而止。我腳下的靛藍不再只是顏色,而是純粹的深度,其深處充滿未知,而這些未知大多是我的想象,它們并不存在于愛琴海。我總是很快就睜開眼睛。我認為閉眼已經(jīng)有30分鐘了,但其實只過了2分鐘?;蛟S只有30秒?太陽還在之前那個地方?jīng)]有移動。手表的指針也幾乎沒有轉(zhuǎn)動。那個金字塔形狀的巖石仍然在遠處,或許像我閉眼之前一樣遠。
我想起那個從我生命中消失的美麗女人。在我的想象中,她正在微笑,那笑容在諷刺與祝福間搖蕩。我朝著羞怯的海岸出發(fā)。
不管海洋帶給我們的是向往還是恐懼之情,筆者永遠記得,許多年前的某個寒冬的下午,也許是心血來潮,也許是蓄謀已久,風塵仆仆的我與暗灰色大海的首次會面,潮濕咸腥的海風撲面而來,那種感覺難以形容、難以描述,卻永生難忘。而你也許此刻應(yīng)該應(yīng)該放下這本書,立刻出發(fā),向著海洋的方向出發(fā),回到那個我們最初的來源之所,也許它也是世間萬物的萬源之源——它充盈著海洋,蒸發(fā)成云朵,成為雨點落入大地,又匯成溪流涌入海洋。
哲思讀后感篇三
好書常讀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脫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xiàn)在并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yīng)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里,并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jīng)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xxxx”“一生要做的xxxx”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說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問題?!拔宜脊饰以凇边@樣的經(jīng)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缎⊥踝印防锏囊痪湓捵屛矣∠蠛苌睿骸笆股衬@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被蛟S懷揣著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xiàn)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jīng)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guān)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nèi)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說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yīng)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nèi)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那么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里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著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guān)章節(jié)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思想,那么你可以在里面吸收一部分精華。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么,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說是本書,不如說是本人生辭典!
哲思讀后感篇四
寫下題目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一句話:塵歸塵,土歸土。如果要契合今天的這本書,應(yīng)該換成,水終將回歸大海。大海就是人生的歸宿。
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不算是晦澀的哲學專著,也正因為此,讓我覺得很值得被閱讀。人們對于水域崇拜的放棄,似乎跟母系崇拜轉(zhuǎn)為父系崇拜有點關(guān)系。作者也稱,大海應(yīng)該是“陰性”的。我也認為大海是女性的最佳代表。不知道為什么,我仍然能從這本書的論證與解析之中,看到女性主義的影子。
停下來隨著作者對于大海思考的展開,也正如書封底所言的“純粹性思考”,帶給我的是一波一波的有如海浪一般的思想的沖擊,而且由于作者引用的幾位哲學家和作家的作品我都涉獵過,所以閱讀起來總有恍然大悟之感,真是一場閱讀的饗宴。
哲思讀后感篇五
最近兩天看了一些周國平寫的《人生哲思錄》,是他關(guān)于人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曾經(jīng)以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類似,但是讀了之后,發(fā)覺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現(xiàn)實,也許是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態(tài)與現(xiàn)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觸到不同,所以他對于物質(zhì)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的低。或者他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已經(jīng)能夠達到他所謂的“小康”,而他對物質(zhì)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對于精神層面的要求,他是強調(diào)又強調(diào)的。
貧困是可憐和可恥的,但是很多人在所處的環(huán)境中擺脫貧困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會有層層的阻隔和障礙,老老實實的干活的人,可能擺脫貧困的幾率會更小。怎樣擺脫貧困,達到小康,不僅是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的,而是社會環(huán)境首先要給予的,環(huán)境的優(yōu)或者差,使得個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經(jīng)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沒有結(jié)果,很怕盡管自己努力了,但是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時會有所保留,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點,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現(xiàn)。
哲思讀后感篇六
如果說有誰的文字能讓我感到像是在與其安靜地交流,那就是周國平筆下的一段段人生哲思。
我們隨意地生活,也許很多人都不曾真正靜下來去思考關(guān)于精神、關(guān)于靈魂的問題。而這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就是藏于喧鬧生活之下的哲學。
正如周國平所說的:“每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或說與哲學之關(guān)系密切的程度,取決于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碑斘颐棵糠磸蛦栕约簾o止境的為什么,在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偶然讀到了周國平的文章。
因為產(chǎn)生了太過強烈的共鳴而使我更加安靜地沉浸在他的話語里。品味著,思索著。
他的文字像是清涼的薄荷葉,安撫隱于我心中,摩挲過久而日益焦灼的疑問,這讓我更加體會他所說的:“哲學不是公共事業(yè),而是屬于私人靈魂的事。
從周國平的文字里,不僅能讓我感到撫慰人心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他性格中的內(nèi)斂,心底里的喜靜。
“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類。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倍嗝雌胶偷奈淖郑察o地滲入我的心,感覺就像闔著眼坐在作者一旁,聽他慢慢道來他的感受,浸潤著我太過相似的同感。他教會了我如何去真正體會自己的所感所受。他沒有平鋪直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他對自己心中所感的真實寫照,所以我總是能在他的文字里尋得一份心底的寧靜。
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周國平的文章里讓我感受最深刻的莫過于安靜的心境,這種安靜包含了很多東西,也被容于很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孤獨、寂寞、獨處,那幾處最為強烈的地方。
這些透著冷冽氣息的詞語興許會讓人退避三舍,會被認為是一種糟糕處境的象征。其實不然,能夠真正體會到獨處背后的深義者,實則已達到了一種別致的心境。有些特殊的感受不易于傳達,有些因為內(nèi)容獨特而不能交流。
這也就是為什么當我看到周國平寫下:“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边@樣的語句時,會有如會舊友,如逢知己的思緒激蕩的感慨。他的文筆隨意、簡單,卻連貫得像是面對面的交談。
他的文章并不旨在給我們的哲學問題一個標準化的答案,而是讓我們隨他慢慢地走完這個發(fā)問和探究的過程,我們在此之中漸漸平靜,思緒更為清朗,同時始終處于對根本問題思考的活潑狀態(tài)。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是樸素的,他在給我們帶來安靜的思考的同時,也同樣告訴我們哲學并不是深不可測的東西。哲學永遠是單純的。正因如此,哲學才會被賦予終極與永恒的定義,才會成為對永恒之謎的永恒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唯有安靜地思考與體驗才能引導我們踏上各自中的朝圣路。
哲思讀后感篇七
《超脫》dd周國平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占據(jù)。他不反對事業(yè)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shù)乇3忠欢ǖ摹熬嚯x”,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卷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于深刻,完全脫離于忙碌和世俗,游離于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jié)果。
《自足》dd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jīng)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也經(jīng)常一個人夜深人靜時在小區(qū)的廣場里度步,任憑思緒萬千,想人生想愛情想婚姻想事業(yè)想友情,好像好多問題都在那個時刻想明白。我另外一個習慣是畫和寫,怕自己的腦袋容量不夠用,把困擾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或畫出來,分析權(quán)重或排序,將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緊急很棘手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取舍掉。
《獨處》dd我給屬下經(jīng)常講的一個詞是“慎獨(慎重獨處)”,和周先生提倡的獨處不是一回事。教授告訴我安靜也是一種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沒有體會還有惆悵或一絲憂愁和傷感的獨處,我認為是一種缺憾。
我夢想一個人周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里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呆著的感覺。經(jīng)常體會外面下著雨坐在窗戶下,看著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或想著自己失敗的初戀情人或想著去世的爺爺心里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悵。
書中有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zāi)難?!?BR> 哲思讀后感篇八
不是我們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哲人都說,要為正義而活,要為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能夠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而活,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顯得格外晦澀。周國平說,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義,成功基本上屬于稀缺物種。一個人顯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簡單,但要真正出于公平和正義,那就不簡單了。人人都想活出個樣來,周國平卻認為人應(yīng)該活出個味來。古人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味都有,是否是清靜之味,歡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擁有的內(nèi)心情感,敬畏規(guī)則,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淪落為原始狀態(tài)。自然之美,美在自然。萬事萬物皆有靈性,于天地間存在。
佛說,人生的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梢姡娮约菏亲顬槠D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真正的自己。既然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如像李誕一樣,做一個淺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時代,都能專注于自我,專注于靈魂,對于他們來說,乏味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每個人都熱愛生命,但怎樣才算珍惜生命?碌碌無為,得過且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意義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們的心,心往哪兒走,便決定了生命的意義。
哲思讀后感篇九
《超脫》――周國平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占據(jù)。他不反對事業(yè)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shù)乇3忠欢ǖ摹熬嚯x”,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卷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于深刻,完全脫離于忙碌和世俗,游離于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jié)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jīng)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也經(jīng)常一個人夜深人靜時在小區(qū)的廣場里度步,任憑思緒萬千,想人生想愛情想婚姻想事業(yè)想友情,好像好多問題都在那個時刻想明白。我另外一個習慣是畫和寫,怕自己的腦袋容量不夠用,把困擾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或畫出來,分析權(quán)重或排序,將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緊急很棘手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取舍掉。
《獨處》――我給屬下經(jīng)常講的一個詞是“慎獨(慎重獨處)”,和周先生提倡的獨處不是一回事。d教授告訴我安靜也是一種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沒有體會還有惆悵或一絲憂愁和傷感的獨處,我認為是一種缺憾。
我夢想一個人周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里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呆著的感覺。經(jīng)常體會外面下著雨坐在窗戶下,看著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或想著自己失敗的初戀情人或想著去世的爺爺心里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悵。
書中有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zāi)難。”
哲思讀后感篇十
這是第二次掀開這本書。第一次是高三的時候啊,清楚記得那時,他讓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接著我又用了兩年,學會了對他人閉嘴。
這算是我的哲學啟蒙讀物吧,偏在大學圖書館也沒找到這本書,買回重爐一下。果然又有體會,而且我發(fā)現(xiàn)人往往困擾什么才會最關(guān)注什么,比如說上次的“孤獨”和這次的“兩性之間”。
里面諸多觀點我都認可,唯獨“女人懂了哲學便會為之所擾,失其可愛”不甚理解。我可以是外柔內(nèi)剛的金剛芭比?。嚎梢蚤e適時表現(xiàn)出可愛,也可以在前行時表現(xiàn)出勇氣,同時也一直在努力習得區(qū)分這兩者的哲學。
哲學其實也沒那么空,或者我所認為的哲學他沒有那么空,只是人生經(jīng)驗,是比較接地氣的生活智慧,像長壽健康的爺爺叮囑的,樂觀開朗的媽媽嘮叨的,堅強寡言爸爸流露的。
哲思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兩天看了一些周國平寫的《人生哲思錄》,是他關(guān)于人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曾經(jīng)以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類似,但是讀了之后,發(fā)覺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現(xiàn)實,也許是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態(tài)與現(xiàn)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觸到不同,所以他對于物質(zhì)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的低。或者他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已經(jīng)能夠達到他所謂的“小康”,而他對物質(zhì)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對于精神層面的要求,他是強調(diào)又強調(diào)的。
貧困是可憐和可恥的,但是很多人在所處的環(huán)境中擺脫貧困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會有層層的阻隔和障礙,老老實實的干活的人,可能擺脫貧困的幾率會更小。怎樣擺脫貧困,達到小康,不僅是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的,而是社會環(huán)境首先要給予的,環(huán)境的優(yōu)或者差,使得個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經(jīng)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沒有結(jié)果,很怕盡管自己努力了,但是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時會有所保留,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點,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現(xiàn)。
表現(xiàn)真實的自己是自己向往的和需要的,但是表現(xiàn)真實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或者實現(xiàn)的,自己需要在清楚確認自己的需要和目標的時候,以表現(xiàn)真實的自己去做事情,去交朋友,以完全真實的心去感受周圍。
哲思讀后感篇十二
澄澈的月色,從高大的洋槐樹濃密的枝條間流瀉而下,潑灑在大地無垠的遼闊里。那些隱秘草葉深處的蟲鳴,于幽靜里說著六月的情話。風邁著細碎的腳步,像一個隱藏身份的夜行人,在窗口的不遠處,走來走去。
此刻,惟有遠山,在靜謐中,突顯著健壯的骨骼,和著寺院遼遠的鐘聲,諦聽蒼茫天宇里星子明滅有致的對話。
而我,就深陷在臨窗的藤椅里,借著這天宇點亮的星燈,讀一本書——讀暗藏在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躍動的思想?!吧怯钪骈g的奇跡,它的來源神秘莫測。是進化的產(chǎn)物,還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跡。于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xiàn)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態(tài)豐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只昆蟲,一棵樹,從心底里產(chǎn)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于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chuàng)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BR> 因此,心懷善念,是我們在塵世最好的詮釋。沒有人能夠遠離生老病死,但我們一定能夠遠離暴力與邪惡,珍愛自我,用心中無垠的愛溫暖塵世的每一個黎明,用呵護春天的手呵護每一朵花葉,用熱愛陽光的心情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歉疚的時候?qū)W會理解,在失意的時候?qū)W會寬容,在放縱的時候?qū)W會內(nèi)斂,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時候,學會牽念,畢竟在有限的年月里,活著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舊如水地流淌。聽,低語的蟲鳴依舊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寧。曠野安詳。一顆劃過天際的星辰,向著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靜美的弧線,童話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記!
這夜,月色澹澹,書香淡淡……。
哲思讀后感篇十三
周國平說,如果你只想讀我的一本書,就讀這本書吧。在書中周國平以哲學之心問道人生。那我們就一起說說人生吧!
本書共四輯,我最喜歡的是第一輯生命感悟,這一篇章。也許是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心境比較相符合,所以我認真并且享受的讀完這一章節(jié)。這一章里又分成了幾個小的部分,生活態(tài)度,人生境界,生活質(zhì)量,人生況味,人生難題。人生的種種狀況都被作者一一呈現(xiàn),哲學又生活。
年齡在漲,心態(tài)在變,二十幾歲的時候只想活的個鮮嫩漂亮,三十幾歲確想活出氣場,胸襟要廣,眼界要寬,氣度要大。書中說到,我的人生觀若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能活得有意義。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的人生也才會更有價值。偶爾周末,有時候會帶著自己的女兒去參加義工團隊舉行的助學活動,孩子知道人生的不同滋味,知道感恩也知道給予愛,也會帶著她去親近自然,去看紅的花,綠的草,這是精神成長最好的養(yǎng)料。也經(jīng)常去旅行,旅行的意義又在于走著走著便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和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王爾德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另一種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平常心是控制和把橫一切的良藥。書中這樣說到,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xiàn)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適時地退出競賽,省下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享受生命的樂趣。
生活的味道有很多種,很多都需要自己把握。就如書中所說,老天給了我們每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哲思讀后感篇十四
自從看了這本《人生哲思錄》之后,我感覺到了周國平老先生對人生的感悟還是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我在讀初中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在學業(yè)上有點困難,我經(jīng)常性的打退堂鼓,尤其是逃避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難,我可是經(jīng)常性選擇逃避??!
但是,自從在上海書城里看到了這本《人生哲思錄》,我覺得我應(yīng)該好好學習人生哲學了。
像我是個成績中流狀態(tài)的人而言,經(jīng)常性會被老師忽略,之所以會被忽略到底,原因也是很簡單的,成績不是最好,卻也不是最壞的,所以,老師一般都不找這類學生麻煩,只有一旦成績變差了,老師才會發(fā)怒。
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很迷茫,迷茫到什么程度,就是搞不懂為何學習成績好,才容易被表揚。
我也很想要被表揚,但是,談何容易,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說自己為何處在中流成績狀態(tài)。
這本書是一本隨筆書,講述的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人生問題的感悟,我在這本書里學到了許多知識,是這本書教會我什么是人生態(tài)度。
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學習的時候態(tài)度出了點問題,我很被動的學習,不肯主動學習,這造成了我學習成績永遠處在中流水平,這是我學習態(tài)度出了問題。
這本書教會我要認真、踏實的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不可以投機取巧的學習,因為學習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沒有日積月累的學習是沒有學習成果的。
這本書還教會了我,生命是一項旅程,有苦難還有悲喜,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淡定從容地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悲喜,你會意外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果。
古人云:千里迢迢,始于足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比如我應(yīng)該做好學習生活兩不誤的任務(wù),每天制定好學習計劃和目標,多相信自己,未來的自己會越來越優(yōu)秀。
這本書教會了我,迷茫期不要擔心,要坦然面對人生中的坎坷和挫折,學習也是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我通過這本書,總結(jié)了我自己迷茫期的主要原因,發(fā)現(xiàn)還是態(tài)度有問題,書中介紹有因必有果,有好因必有好果,所以,我認為我只要好好的腳踏實地的學習,努力背課本,努力的理解書中知識,我相信未來我的學習成績會提高的越來越快的。
哲思讀后感篇十五
初識周國平,是通過他的散文集《安靜》;真正欽慕周國平,是因為他的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和隨感集《人與永恒》。就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薄度松芩间洝纺芙o人以醍醐灌頂之感源于周國平對人生和寫作的態(tài)度:“靈魂是一片園林,不知不覺會長出許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覺地凋謝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寫作?!薄胺彩俏也恍加诜胚M自己的精神倉庫里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闭沁@種知行合一的品質(zhì),使他永遠散逸著自己對社會的人文關(guān)懷,熏陶漸染了一批靈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無當與隔靴搔癢的看似精深實則空洞的論說,而親近明白如話與曉之以理的貌不驚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懇切的態(tài)度與最誠實的思考,他們是真正的朝圣者。生命綿延永續(xù),人類的精神追求之路將會永遠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群里的朝圣者,不管世風如何浮躁,他們始終存在著。我把周國平看作是他們的公開發(fā)言人。
這本書被分為四編: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分類是一項頗費斟酌的工作,但周國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細推敲,人生的價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國平說自己的寫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尋求覺悟和走向超脫的心靈之路。若要深究,此話未必確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試圖解釋困惑云云者,無一能夠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從而獲得一種上帝視角,以客觀和公正的心態(tài)對這一切作出評判。這時的人離動物性遠了,離神性近了。那些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正是人的精神積淀量變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fā)。這關(guān)系到語言與存在的問題,在這里不多談。就像王安憶說的,讀書是“在持有自己的經(jīng)驗與結(jié)論的同時,善解并誠摯地去觀看別人的人生所得?!焙脮Wx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脫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xiàn)在并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yīng)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里,并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jīng)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說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問題。“我思故我在”這樣的經(jīng)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缎⊥踝印防锏囊痪湓捵屛矣∠蠛苌睿骸笆股衬@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被蛟S懷揣著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xiàn)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jīng)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guān)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nèi)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說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yīng)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nèi)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那么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里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著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guān)章節(jié)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思想,那么你可以在里面吸收一部分精華。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么,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說是本書,不如說是本人生辭典!
哲思讀后感篇十六
有人說,女人要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男人才能幸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到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才能幸福。遇上好的書,我們的靈魂才能如沐春風;遇上好的書,我們的思想才端正無邪;遇上好的書,我們的行動才能端莊文明。
真的,我成為了幸福之人。我擁有一段我將要和大家分享的持續(xù)了快三年的'戀情。
高二的某個陰天,我在朋友的課桌上碰見了它,并且對它一見鐘情!不早不晚,就在對的時間里我認識了它!不早,是因為它在我十六歲那個情竇初開之時出現(xiàn)在我生命里;不晚,是因為它在我愁緒連天之時及時挽救了我。這個相遇,就像當我在大雨中被淋得狼狽,被淋得無助時,一位紳士撐著傘走到蜷縮在屋檐下的我的面前,我抬起頭就看到了并打心里喜歡上了他那樣浪漫!
于是,我很快和它開始了第一個約會。要是平時,在藍天白云的相陪之下我是不會想太多的,就不需要寫日記來“剪愁緒,理亂思”的,因為我覺得好時光與其花在發(fā)呆或者想東西上不如用來認真學習。但為了它,我破例了,我偏要選擇個風和日麗的好時間,用欣賞帥哥的花癡和他約會了。很奢侈,但不可惜。而且,學著宋慧喬美女的優(yōu)雅,我泡上了茗茶戴上了放著純音樂的耳機,然后捧著它看了一上午。最后,在他的催促下才合上它,輕吻了它一下。不記得那時具體看了什么,但我知道我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從此愛不釋手!
接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在樹蔭下,在草坪上,甚至在課堂上都試過和它“人約黃昏后”!
經(jīng)過和它的一次次接觸,我潛移默化地變化了。因為它的“對家人好一點,因為下一輩子不一定能遇見”,我不再向家人大吵大鬧;因為它的“對自己好一點,因為一輩子不長”,我不再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因為它的“重要的人越來越少,重要的人越來越重要”,我不再為與朋友的別扭而耿耿于懷;因為它的“不要我的不要,不愛我的不愛,把燈關(guān)上連背影也不會存在”,我不再頹廢于自己的暗戀之中。因為它,我不用聽座談會也可以向一位位高考狀元“取經(jīng)”;因為它,我不用看《背后的故事》也可以領(lǐng)略一位位明星的風采;因為它,我不用打開優(yōu)酷都可以品味一部部電影的內(nèi)涵。
因為它,我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付出的只是兩支雪糕的錢而已。
也許原本代替它的可以是一樣膾炙人口的《意林》或者是《青年文摘》,但我偏偏選擇了它。也許就是緣分吧,在我需要時出現(xiàn)的是它。就像偏偏梁山伯愛上祝英臺羅密歐愛上朱麗葉那樣吧。
但剛上大學那段時間我和它走散了。心里想著它,但就是無法找到它。書店里找遍了,報刊亭里問過了,圖書館里翻遍了,都沒有。我急了,急到晚上做夢說家里收藏的那部分被媽媽當垃圾賣了。我醒了,第二天卻幸運地得知可以提議圖書館訂閱。就這樣,我與哲思的情緣得到了再續(xù)。并且,當我發(fā)現(xiàn)我每次看它它都會比上一次褶皺一點時,我很高興,它在這里也受歡迎了!翻著它,我的心靈就像找到了歸宿,郁悶之情不治而癒。那種不亞于漁夫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豁然開朗之情又回來了。這種有點像失而復得的心情,讓我更珍惜它了。自己也更成熟了。因為經(jīng)過這次,我改掉了借書不看書的壞習慣,知道了裝進腦海的知識才算是自己的。也因為它又改進版面了,我也時常提醒自己要像它那樣與時俱進積極向上!
書不在多,有精則靈?!白x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我不會博覽群書,但我會讀精一本好書。而這本書,就叫《哲思》。“只要相信就會看到幸福的綠光。”我相信《哲思》將是我的終身伴侶,時間會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
“山無棱,天地絕,乃敢與君絕”!《哲思》,這個是我對你的約定,不僅僅是約會了。你會繼續(xù)躺在我枕頭下,你會繼續(xù)是哄我入睡搖籃曲,你會繼續(xù)是我寫作的素材,你會繼續(xù)是我安慰別人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