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讀后感大全(17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書籍內容的思考和思維延伸。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的精煉和準確,用恰當的詞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那么,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那些給我們帶來思考和觸動的讀后感吧!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一
    從這篇課文中,我明白了:科學家的話,也不肯定是對的,任何事都要動手做做看,親身去實踐一下。
    今天上午,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科學家朗志萬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另外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可是金魚卻不是?這是為什么呢?一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身上有磷?!绷硪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把水喝下去了。父親的菜園讀后感”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可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于是她回家問媽媽,媽媽說:“你動手做做看?!币亮漳茸隽藗€實驗,哎呀,和郎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伊琳娜很生氣,第二天就去向郎志萬提出問題,郎志萬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是想讓你們知道,任何事都要動手做做看?!?BR>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二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識字。
    1.自主識字。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3.識字方引導。
    (1)換偏旁識字:慢―漫篇―騙。
    (2)偏旁歸類識字:哎、哄。
    (3)利用形聲字特點識字:琳、娜。
    (4)聯系學生生活識字:朗讀課文的“朗”
    (5)編字謎識字:士兵的心(志)。
    三、寫字指導。
    進行寫字教學時,做一做“原來是這樣”的發(fā)現問題的游戲。教師先做發(fā)現示范:示范書寫“哄、喝”兩個字,然后自言自語:“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寫好看,口字旁得寫得高一點,小一點。哦,原來是這樣??!”示范后,先讓學生臨寫一遍,然后請學生同位或小組合作、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性的東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來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邊原來不是“良”!“提、題”是左右結構,“題”是半包圍結構,“題”字中“是”的“小腳丫”伸得好長啊!在學生發(fā)現的基礎上,給以鼓勵、.總結、概括,再引導學生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復習生字,繼續(xù)學習本課,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提問。
    2、“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為什么要強調動手做?自讀課文,思考這兩個問題。
    1、結合交流以上問題,朗讀課文有關段落。
    2、出示生氣和微笑兩張頭像,帶著“伊琳娜為什么生氣”和“為什么又笑了”兩個問題,自主讀書思考。讀出寫伊琳娜生氣和微笑的有關段落,說說對上面兩個問題的理解。在交流“伊琳娜為什么生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好小朋友、媽媽說的話。小朋友說的話要用肯定、想當然的語氣。媽媽說的話要用鼓勵的語氣來讀。
    3、、圍繞“哄騙”引發(fā)爭辯:
    伊琳娜生氣地責怪朗志萬“哄騙”了我們,真的是“哄騙”嗎?結合課文說說理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fā)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不過也要謹防生活中惡意的哄騙,提醒學生正確區(qū)別對待。
    4、.讀課文結尾朗志萬的話,說說應該怎么理解這句話。.教師提示下面幾中理解引導學生討論。
    (1)科學家講的話,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地去試一試。
    (2)我們要懷疑科學家講的話。
    (3)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時,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4)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
    5、再整體讀課文,想想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以后,可能會說些什么?
    三、日積月累。
    積累自已對自已有幫助的詞和句。
    四、實踐活動。
    你能發(fā)現爸爸媽媽或老師說的、做的有不對的地方嗎?細心觀察,親自實踐,有禮貌地指出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三
    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動手做做看》。
    讀后感。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向幾個小朋友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個杯子裝滿水,再放東西水就會漫出來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一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身上有鱗。另一個小朋友說,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有說對。就跑去問媽媽,媽媽說,要動手做做看,才是對的。伊琳娜找來一條金魚,裝滿一杯水。哎呀,水漫出來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不能光聽人家講的。要自己動手做做才會明白。科學的真理在于實踐。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說了一件事情: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次向幾個小朋友說:“一只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那就不一樣了?!彪m然幾個小朋友回答了朗志萬,其中的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于是回家問媽媽,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做一做?!?BR>    伊琳娜就按照朗志萬的話去做了,可是與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謾了出來。伊琳娜生氣地問朗志萬:“|您怎么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朗志萬聽了,笑者說:“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BR>    這篇課文講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還要動手做做看。第二個道理是:科學家的話,不一定全是對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也遇到過一件這樣的事情:科學課上,老師說蝸牛吃白菜葉?;氐郊?,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片白菜葉,跑到放蝸牛的地方,把白菜葉放到蝸牛的前方,看它是怎樣吃的,它卻一眼也不看,我生氣極了,心想:老師明明說蝸牛吃白菜呀,可蝸牛為什么不吃呢?難道是我聽錯了嗎?我連忙翻書,原來蝸牛一年不吃東西,也不會死呀!我這才放下心來。
    小朋友,你知道嗎?凡事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正確的答案。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讀完小學二年級下學期課文《動手做做看》看,我有許多感想。
    科學家也是人,也會說錯話,辦錯事,有時候,科學家做出的結論甚至是謬誤的,我們不能盲目相信。
    就象《小馬過河》里面說的一樣,河水不象小松鼠說得那么深,也不象牛伯伯說得那么淺,只有小馬自己試一試,才會知道河水是深還是淺,自己過不過得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自己親手試一試,親手做一做,親身經歷一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偏聽偏信,盲目信奉權威。
    今天,我讀了姥爺送我的《感恩自然》這本書中的《兩只義犬》一文,讓我很感動!
    這篇文章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奶奶上山燒香拜佛,途中很不幸遇到了地震,被兩塊大石頭擠住了;幸運的是,有兩只義犬發(fā)現了她,依偎在她的左右,不停地舔她的嘴唇,給了她延續(xù)生命的水分,讓她一直堅持到第八天,兩只義犬不停地大叫,引來了救援人員,最終老奶奶獲救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動物也是人類的好朋友,它不僅可以陪伴我們,還可以救我們的命,我們一定要保護小動物,善待它們,地球不只屬于人類。關愛我們身邊的動物朋友,從小做起,從我做起!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四
    伊琳娜就按照朗志萬的`話去做了,可是與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謾了出來。伊琳娜生氣地問朗志萬:“您怎么可以提出如許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說了一件事情: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次向幾個小朋友說:“一只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另外東西,水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那就不一樣了?!彪m然幾個小朋友回答了朗志萬,其中的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于是回家問媽媽,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做一做?!?BR>    朗志萬聽了,笑者說:“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不肯定都是對的動手做做看讀后感?!?BR>    這篇課文講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還要動手做做看。第二個道理是:科學家的話,不肯定滿是對的。
    從這篇課文中,我明白了:科學家的話,也不肯定是對的,任何事都要動手做做看,親身去實踐一下。
    今天上午,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科學家朗志萬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另外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可是金魚卻不是?這是為什么呢?一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身上有磷?!绷硪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把水喝下去了。父親的菜園讀后感”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可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于是她回家問媽媽,媽媽說:“你動手做做看?!币亮漳茸隽藗€實驗,哎呀,和郎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伊琳娜很生氣,第二天就去向郎志萬提出問題,郎志萬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是想讓你們知道,任何事都要動手做做看。動手做做看讀后感”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五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向幾個小朋友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個杯子裝滿水,再放東西水就會漫出來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一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身上有鱗。另一個小朋友說,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有說對。就跑去問媽媽,媽媽說,要動手做做看,才是對的。伊琳娜找來一條金魚,裝滿一杯水。哎呀,水漫出來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不能光聽人家講的。要自己動手做做才會明白??茖W的真理在于實踐。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六
    讀到動手做做看,我感受到郎志萬科學家說一件事,他們以為是真的,有兩個小朋友說了兩個原因,可伊琳娜覺得他們說的都不對,但自己也說不出道理來。她回到家里問媽媽,媽媽說‘你自己動手做做看,她做過以后。
    郎志萬說的'不對,他去找郎志萬,郎志萬說‘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對?!?BR>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七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讀完小學二年級下學期課文《動手做做看》看,我有許多感想。
    科學家也是人,也會說錯話,辦錯事,有時候,科學家做出的結論甚至是謬誤的,我們不能盲目相信。
    就象《小馬過河》里面說的一樣,河水不象小松鼠說得那么深,也不象牛伯伯說得那么淺,只有小馬自己試一試,才會知道河水是深還是淺,自己過不過得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只有自己親手試一試,親手做一做,親身經歷一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偏聽偏信,盲目信奉。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讀了姥爺送我的《感恩自然》這本書中的《兩只義犬》一文,讓我很感動!
    這篇文章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奶奶上山燒香拜佛,途中很不幸遇到了地震,被兩塊大石頭擠住了;幸運的是,有兩只義犬發(fā)現了她,依偎在她的左右,不停地舔她的嘴唇,給了她延續(xù)生命的水分,讓她一直堅持到第八天,兩只義犬不停地大叫,引來了救援人員,最終老奶奶獲救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動物也是人類的好朋友,它不僅可以陪伴我們,還可以救我們的命,我們一定要保護小動物,善待它們,地球不只屬于人類。關愛我們身邊的動物朋友,從小做起,從我做起!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九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讀完小學二年級下學期課文《動手做做看》看,我有許多感想。
    科學家也是人,也會說錯話,辦錯事,有時候,科學家做出的結論甚至是謬誤的,我們不能盲目相信。
    就象《小馬過河》里面說的一樣,河水不象小松鼠說得那么深,也不象牛伯伯說得那么淺,只有小馬自己試一試,才會知道河水是深還是淺,自己過不過得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自己親手試一試,親手做一做,親身經歷一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偏聽偏信,盲目信奉權威。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讀完小學二年級下學期課文《動手做做看》看,我有許多感想。
    科學家也是人,也會說錯話,辦錯事,有時候,科學家做出的結論甚至是謬誤的,我們不能盲目相信。
    就象《小馬過河》里面說的一樣,河水不象小松鼠說得那么深,也不象牛伯伯說得那么淺,只有小馬自己試一試,才會知道河水是深還是淺,自己過不過得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自己親手試一試,親手做一做,親身經歷一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偏聽偏信,盲目信奉權威。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一
    1、理解課文注要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對不能光想,你動動手做做看的體會。
    2、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邊讀邊想的讀書方法。
    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1、熟讀課文,懂得遇事不能廣聽別人說,還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弄清事物真相的道理。
    2、結合上下文理解重點句。
    投影儀
    (一)導入新課
    生活中當你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問題時,你會怎么辦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動手做做看》,看看文中的伊琳娜是怎么對待不理解的問題的,對你可能有啟發(fā)。齊讀課題。
    (二)回憶讀懂一篇課文的一般步驟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知道大概內容。
    2、讀閱讀提示,做到心中有數。
    3、帶著問題讀,逐一解答。
    (三)學習新課
    1、投影出示思考題,學生自學。
    (1)是什么原因促使伊琳娜動手做實驗?
    (2)伊琳娜做實驗的結果怎樣?看到這樣的結果她又是怎么做的?
    (4)你是否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并說出理由。
    (5)從伊琳娜動手做實驗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2、共同討論。
    (1)閱讀課文,訂正讀音,哄是多音字。
    (2)指名朗讀課文,評讀。
    (3)理解詞語。
    奇怪:奇異,不平常。
    哄騙:說假話騙人。
    3、討論交流思考題。
    (1)是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讓伊琳娜產生疑問,而媽媽的話又促使伊琳娜自己動手做實驗。
    (2)伊琳娜做實驗的結果與科學家朗志萬說法不一樣??吹竭@實驗結果伊琳娜很生氣,第二天一早就去問朗志萬。
    追問:伊琳娜為什么生氣?(認為朗志萬是在哄騙小孩)
    (3)科學家朗志萬明明知道一只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可他卻說如果放進一條金魚,水就不會漫出來。朗志萬這么說的目的是想讓伊琳娜等小學生,遇事要動腦筋,不要廣聽別人的,要動手做一做,從實踐中得出結論,而不是要哄騙伊琳娜等小學生。
    (4)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理由是:實踐出真知??茖W家也是人,而不是神。
    (5)學生甲:遇事不要慌張,要動腦筋。
    學生乙:遇事不能光聽別人的,還要自己親自實踐。
    投影出示:(用幻燈片出示)
    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說: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
    追問:為什么朗志萬哈哈大笑地說?伊琳娜聽了高興地笑了?
    (一方面朗志萬的做法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伊琳娜理解了朗志萬的做法,因此他們都笑了。)
    (四)總結
    1、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主要寫了伊琳娜動手做了把金魚放進盛滿水的杯子里,水照樣溢出來這個實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yè)。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二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育學生凡事都要能自己去思考,能動手的要親自去感受—下,不要迷信的結論。
    教學重點:會認生字,會寫生字。
    教學難點:初步了解物體放入水中,改變水的體積等自然知識。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玻璃缸、魚、水。
    教學方法:講解、討論、質疑激趣、實驗等。
    課時劃分: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質疑激趣。
    1、同學們,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你動腦筋思考嗎?動手做了嗎?(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那么我們來看一看13課,到底是誰在動手做做看,請翻開l3課。
    2、聽錄音,大家邊聽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并標出課文自然段。
    3、下面請大家自讀課文,看看本頁下面的生字。
    4、誰能告訴老師,這篇課文有幾段?寫了一件什么事?(點2-3名)。
    “有7段”。寫一位叫伊琳娜的小朋友對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無法回答,于是動手做實驗,發(fā)現科學家的話是錯誤的。當再次問科學家朗志萬時,科學家告訴她:科學家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伊琳娜明白了這話的含義。
    三、指導閱讀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說說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一只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可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
    2,你覺得朗志萬的問題提得怎樣?表觀在哪兒?
    (問題提得很“奇怪”。表現在“如口果放進一條金魚,可不是這樣?!币馑际钦f如果放進一條金魚,水不會漫出來。)。
    3、分組思考討論: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回答?
    (一個小朋友說:“這是因為魚身上有鱗?!?。
    四、指導閱讀第四至五自然段。
    自讀課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為什么要動手做實驗?
    (“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伊琳娜為什么覺得他們都沒說對?
    (“魚身上有鱗,水就不會漫出來”和“魚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邏輯。)。
    3、做實驗,體會伊琳娜看到實驗結果后會怎么想?
    (實驗結果是水明明漫出來了,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科學家為什么這么說?是不是哄我們小朋友呢?還是媽媽的話正確,不要光想,要動手做做看……)。
    五、指導閱讀第六至第七自然段。
    l、默讀課文六至七自然段,畫出伊琳娜和朗志萬的對話,體會其中的意思。
    2、體會伊琳娜話的意思。
    (1)出示句子。
    “你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為一名科學家不應該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您本來就知道放進一條魚后,水也會漫出來,還提。出這樣的問題,哄騙我們小朋友。
    (2)指導讀出生氣的語氣。
    3,體會朗志萬話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別人的話。對待別人說的話或提出的問題,不光要動腦筋想一想,而且還要動手做一做。
    (2)指導讀出語氣。
    六、小結。
    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動手實踐這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懂得自然知識,使抽象道理具體化。
    第二課時。
    一、復習識字,朗讀課文。
    1、上節(jié)課同學們的表現很好,不知幾位生字朋友是否還認識。
    2、好,下面來進行開火車的游戲,請同學們坐好,注意了:火車要開了。
    3、老師出示卡片請2—3組學生識字。
    4、表現真棒!看來這些生字與大家已成了好朋友了,誰再將課文朗誦一遍?(指名)。
    5、分組讀。
    二、自主合作,識記生字。
    1、請同學們看61頁生字。你最會識記哪一個?先與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交流識記方法。
    換一換,加一加。
    3、(讓學生一一說過)今天的生字,在寫的時候要注意,請看“朗”字,左邊不要寫成“良”,下面是一點。
    學生書寫“朗”。
    三、組詞交流,書寫練習。
    1、請同學們?yōu)榻裉斓?個生字各組2個詞,不會的請查字典。
    2、誰能把自己組的詞讀一讀?(老師相機糾正不正確的詞)。
    3、用組詞說一句話。
    4、請同學們拿出鉛筆,把本課的9個生字布宇格里認真書寫。
    5、老師巡視輔導,發(fā)現錯誤,相機糾正。
    四、本課小結:
    識字以學生為主體,把多種識字方法運用到認記生字的學習中,讓學生學得輕松又深刻。
    五、作業(yè)布置:
    六、板書設計:
    七、課后反思: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三
    一只杯子里裝滿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張紙,杯子倒過來,水不會撒出來。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做?出示課題《動手做做看》。
    1、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你動腦筋了嗎?動手做了嗎?讀讀課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樣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詞或課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詞:
    鱗(l0n):魚類、爬行動物或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具有保護作用的薄片狀組織,由角質組成。
    哄(h%ng)騙(pi4n):用假話或手段騙人。
    (2)理解難句:
    “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边@是科學家朗志萬的話,意思是朗志萬不是真的哄騙孩子;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教育學生不要輕易地相信權威,凡事要親自動手做一做。
    1、默讀思考
    (1)課文中哪部分寫了科學家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小朋友是怎樣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說的。
    (4)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
    2、匯報:
    課文(第1-3自然段)科學家提出為什么往裝滿水的杯子里放一條金魚,水不會漫出來的問題。
    (第4-5自然段)寫了伊琳娜親自動手做實驗,發(fā)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
    (第6-7自然段)寫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明白了他這樣做的目的。
    3、學了“動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本文通過寫伊琳娜自己動手做實驗,明白了一個道理,教育我們不要輕信權威,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多動腦筋想,多動手做。
    附:板書: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四
    教材分析: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yōu)槭裁?,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這些孩子中,依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依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依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是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的。
    課后“說說寫寫”中學習伙伴的話,是為了引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學會思考,把讀、思、說、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時,可以在讀中思考,想好再說,說后再寫;也可以在讀中思考,想好就寫,寫完再說。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學習生字,導入新課。
    1、同學們,平常都是老師教你們認識生字,今天老師想讓你們自己學,你能想辦法記住這些字嗎?(出示帶拼音生字)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幫助,等會看看誰讀得最準,記得最牢。
    2、檢查交流(指名讀――交流記憶方法――讀詞卡)。
    側重分析:
    漫:聯系朱云漫的名字;換偏旁“慢”字。
    填空:
    (1)老爺爺(慢慢)地走;
    (2)水滿了,從魚缸里(漫)出來;
    (3)發(fā)大水了,河水(漫)過了小橋。
    鱗:想像記憶。
    形聲字:琳、娜、唉、哄。
    騙:換偏旁“篇”,組詞:哄騙、欺騙、拐騙、蒙騙。
    3、看,積極動腦筋,靠自己也能記住這么多生字。是啊,(出示單元提示,齊讀)。我們將在這個單元里學習和動手、動腦有關的課文。今天先來學《動手做做看》。
    二、初讀感悟,梳理脈絡。
    2、誰愿意展示你的朗讀水平呢,請舉手!其他同學邊聽邊劃出描寫伊琳娜心情的句子。
    3、交流,隨機出示句子并板書(生氣、高興)。
    (1)伊琳娜越想越生氣,第二天一早就問朗志萬:“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2)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
    三、學習1-6小節(jié)。
    1、到底朗志萬提了一個什么問題,讓伊琳娜這么生氣?
    2、(出示第一段)自由讀-指名讀-誰能模仿科學家的口氣讀。
    引讀:面對這樣的問題,一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身上有鱗?!绷硪粋€小朋友說:“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了?!敝挥幸亮漳扔X得他們都沒說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她回到家里問媽媽。媽媽說:。
    3、請你學著媽媽的語氣說。
    3、伊琳娜是怎么做的,結果怎么樣?用橫線、波浪線劃出來。
    4、朗讀交流,體會伊琳娜由驚訝變生氣的心情。
    引導重點句:
    “哎呀”:看到水漫出來,伊琳娜的心情會怎樣?(奇怪、驚奇)。
    越想越生氣:如果你是伊琳娜,你的心里怎么想?帶著埋怨的心情,伊琳娜第二天一早就去問朗志萬(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指名讀伊琳娜的問句,從評價中引導學生用上適當的語氣朗讀。
    如:你扮演的伊琳娜確實很生氣,但是她是不是就很生氣的責怪老師呢?(沒有,因為她用了“您”。)對,即使對別人有不滿,也要尊重別人,看來伊琳娜不僅會思考,還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
    三、存疑小結。
    這一會兒伊琳娜還是很生氣的,是什么使她高興地笑了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四、寫字。
    題、提:組詞比較,分析字形、結構不同。
    另、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開火車讀詞語。
    2、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動手做做看》,我們知道了朗志萬向小朋友們提了個奇怪的問題(一個杯子裝滿了水,裝進金魚也不會漫出來),伊琳娜經過實驗發(fā)現(其實是會漫出來的),她感到很生氣。后來(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這是為什么?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
    二、學習第7小節(jié):高興。
    1、自由讀,思考。
    2、指名讀,說體會。
    3、模仿朗志萬讀。
    4、寫話后交流: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她可能會怎么說?
    三、回歸整體,朗讀表演。
    1、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2、小組展示分角色讀課文。
    四、總結拓展。
    1、拓展介紹“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說”
    2、讀了課文,聽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3、交流自己寫的想法。
    五、寫字。
    六、作業(yè)套餐:
    1、必做題:分角色朗讀或感情朗讀課文,聽寫詞語。
    2、選做題:
    (1)看——推薦閱讀《100個科學家的故事》(學校圖書館里有)。
    (2)講——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3)找——查一些資料,去了解了解伊琳娜。
    教后隨筆: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于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定位上,顯然過于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么區(qū)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比缓缶o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fā)光的品質——那就是敢于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五
    本節(jié)課《動手做做看》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文章記敘的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首先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為什么?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孩子中只有伊麗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權威,在媽媽的啟發(fā)下動手實踐獲得了真知,明白了科學家真正的目的。
    《動手做做看》是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是一篇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好教材。要求學生在平時的活動中要留心身邊的事物,從小事做起,利用身邊的材料經常自已動手做做看讓其學會獨立思考,大膽創(chuàng)造。
    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預設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fā)。
    2、能力目標:通過自由讀了解大致內容;通過朗讀認識“動手做”的意義。
    3、情感目標:感受動手做的樂趣,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科學家真正的目的,并從中受到啟發(fā)。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科學合理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讓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二年級的學生天真可愛,已具備了獨立認知能力和簡單質疑的習慣。結合新課改理念和學生心理認知的特點,我采取了讓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了學生讀書探究的積極性。根據小學生喜歡想象的特點,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畫兩幅表現伊麗娜不同情緒的圖像,以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學活動中,不但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課堂上我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結合上下文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想、劃、讀、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保護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思考質疑、交流過程中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讓他們不但學懂這篇課文,而且知道今后應怎么做。從而使學生的讀、思、說和寫的綜合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身體驗
    上課一開始,我創(chuàng)設一個給科學家朗志萬通超時空電話的情境,這樣不但強烈地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愿望,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科學家提給小朋友的問題,繼而針對問題讓同學們各抒己見,由此創(chuàng)設了一個師生問答的教學情境。另外同學們的年齡與文中小朋友的年齡相仿,在情境中的表現和心理活動與文中的小朋友也有著極強的雷同性。這樣就有利于設身處地的體驗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下一步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打下基礎。
    (二)整體感知,體味情趣
    1、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講了哪兩個人物?理清文章脈絡。
    2、生生互動,交流初讀收獲,粗略地體味情趣。
    3、質疑問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再讀課文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進而形成自已的見解。對學生出現的困惑不直接針對某個學生進行解疑,而是把問題拋給全班學生,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思維的火花,這樣不僅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促進了學生思維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品讀感悟,深化主題
    新課標提倡學生自讀自悟,但學生理解不到位的老師要適時點撥。為了實施體現教學的三維目標,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我將教學過程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分散到兩個大部分中,第一部分圍繞朗志萬提出的問題,從幾個小朋友不同的表現著手,第二部分抓住伊麗娜的情緒變化,以人物對話為切入點。以課文內容為中心有序地引導學生自讀,主動探究,朗讀感悟。并運用討論交流評價等手段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相機落實各項目標,解決難點,突破重點。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充分地讀是感悟的基礎,在此我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伊麗娜為什么生氣了?伊麗娜為什么又笑了”?明確伊麗娜情緒波動的原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fā)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與文本對話,鼓勵他們在空白處寫出自已的體會,同時引導學生練讀科學家的話,了解科學家這樣做的用意,讓學生懂得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善于質疑,凡事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
    (四)讀寫結合,積累延伸
    在學生讀文感悟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把讀、思、說、寫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在讀中思,想好說,說好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說寫習慣,同時,我布置學生在課外收集名人名言,將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習空間,鍛煉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深深地認識到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六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的含義。
    3、能動手實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疑問。
    教學重點: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課前準備:課件、小黑板、魚缸、金魚。
    教學過程:
    一、初讀設疑,激發(fā)興趣。
    1、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3課,請小朋友們齊讀課題:《動手做做看》。
    3、學生讀后交流。隨機板書:朗志萬。
    4、談話: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們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又提了一個怎樣的問題呢?請小朋友們自讀課文,并勾畫出朗志萬提的問題。
    5、朗讀朗志萬提的問題?
    6、小結:不僅找得準確,而且讀得流利,聲音也響亮,真不錯!那有沒有小朋友能回答這個問題呢?學生輪流說。
    7、文中也有兩位小朋友,他們是怎么說的呢?請小朋友們找到他們說的話,同桌分角色讀一讀。(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分讀。)。
    1、小朋友們的想法都不一樣,百說不如一做,我們來做做實驗再看看結果吧!
    2、把一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再當場裝滿水,讓學生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小朋友觀察實驗結果。
    3、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結果是——。
    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三、回歸課文,感情朗讀。
    2、指名說,并讀一讀。
    3、朗志萬真的是哄騙小朋友嗎?他是怎么說的?
    4、學生讀課文,并說一說。
    四、質疑過渡,深化認識。
    1、“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這句話你贊同嗎?為什么?
    2、學生說想法。
    五、聯系生活,以知導行。
    1、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對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這時候,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小組討論交流。
    2、學生匯報。
    3、小結明理: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聽到別人表達自己意見時,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判斷,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把心中的問號變成經過實踐解決問題后的大大的感嘆號!
    六、靜思名言,深化認識。
    在本節(jié)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要送給大家一句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言:“實踐出真知?!保ò鍟?,齊讀名言)。
    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讓它指引你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七、課外延伸,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這節(jié)課就要結束了,可我們的實踐活動卻永遠不會結束。老師這里有三個結論:
    出示:
    1、大自然中,鳥非常多,是不會滅絕的。
    2、魚是靠尾巴在水里游動的。
    3、一個10斤重的鐵球和一個3斤重的鐵球從同一高度落下,同時到達地面。
    這三個結論到底對不對呢?請小朋友們課后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去探究。老師相信你們會成功的!
    板書:
    朗志萬??提問題。
    伊琳娜???做實驗。
    動手做做看讀后感篇十七
    課文主要寫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啟發(fā)和鼓勵下,通過親自,終于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不迷信,不盲從,勇于實踐。文章情節(jié)簡單,但卻富于情趣;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啟迪。故事緊緊圍繞伊林娜的情緒變化順勢展開,教師要以此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讀書探究的欲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對于這一生活細節(jié),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的走進文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反思,從而積淀成科學素養(yǎng)。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2.抓住伊林娜的情緒變化的確語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通過動手實驗進一步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抓住描寫伊林娜情緒變化的語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識記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課文,給生字標音,組詞,并畫出文中詞語。?????????2、畫出文中不懂的地方。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