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對一本書的理解和解讀,是對作者思想與意圖的反思。那么,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首先,讀完作品后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的初步感受和思考;其次,要仔細思考作品的主題、情感和深層含義,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然后,要用心品味作品中的語言、結構和藝術手法,挖掘出作者的文學魅力和創(chuàng)作巧思;此外,要結合自身的人生經歷和社會背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和解讀;最后,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文采的修飾,使讀后感更具韻味和吸引力??傊瑢懸黄昝赖淖x后感需要我們積極思考、細致觀察和豐富情感,才能準確傳達自己的內心體驗和閱讀感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讀后感是一種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寫作形式,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書中的故事和人物,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讀后感是對閱讀的回味和思考,是一種對書籍的致敬和理解,讀后感是一種對自己思考的總結和回顧,希望大家可以從這些范文中找到寫作的靈感和技巧。
天行者讀后感篇一
春雨輕落,沒有詩,沒有酒?!耙詾殄e過的是一場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陽巷口的演出,待到繁花再來,星光重現(xiàn),歌舞又起,我們錯過的是一個時代?!?BR> 望著稻田的淺黃,再看看這些似非洲饑民般的孩子,放學后在山坳里躍動著似瀟瀟春雨里燦爛桃花的紅書包,他們在采摘野菜和蘑菇;二三十個學生靠著余校長的微薄工資和山里的天賜之物度過了書聲朗朗的春秋。余校長那雙大骨節(jié)的手,他的妻子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孫四海和鄧有米吹奏的哀怨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些似乎是界嶺在素白年代光陰成河的見證。
“面對他們,我無地自容?!庇浾咴诓稍L被清退的民辦教師后,感嘆民辦教師是中國教育的血淚史,他們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課本,在學生們的心中開出一朵天荒地老的花,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任。
支教生夏雪,將青春的美麗無邪地留在了界嶺的山上,玻璃板下唯美悵惋的詩抄,記載了那段可遇不可求的煮酒年華。是界嶺紛紛而下的雪凈化了她的心靈,一本本認真批閱的作業(yè)本是她人格的見證。
還有一位出來只想做秀的駱雨,在冰冷的教室里光著腳丫,最后因為哮喘不得不回省城休息。但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界嶺,他中了界嶺的毒,靈丹妙藥無法解的精神之毒。
偉岸的形象、堅定的目光是英雄定格在相框的樂章,但我更想看清身邊的風景,看清身邊的感動。界嶺之毒可以似流感在人群中蔓延,我們可以用真誠蘊育花開,用微笑涌動關愛。
轉正對于民辦教師是夢境深處的希望之花。唯一的轉正名額,余校長將它讓給年輕的張英才,界嶺的三劍客余、鄧、孫,要么全部轉正,要么繼續(xù)站成時光的鐘,敲響界嶺的上課鈴。將厚黑當哲學、玩弄權謀的藍飛,偷偷將自己的名字填在轉正單上,也許是心生愧疚,抑或是感染界嶺之毒,他決定涉身官場,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改變界嶺的未來。圍繞著轉正,一陣陣涼意襲擾我的清凈;圍繞著轉正,一絲絲溫暖滋潤我干涸的心靈。
街上飄來縷縷肉香,余校長在昏暗的街角抿著冰涼的紅芋。黃昏放學路上,老師領著學生走著崎嶇的山路。茯苓窖里家長們在忙碌,孫老師的茯苓可是孩子們的書本費和伙食費,學生是老師的孩子。
《天行者》是行走在中國大地的精神楷模。
天行者讀后感篇二
“九月的太陽,依然不想讓人回憶冬日的溫情柔和,從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渾身冒汗的紅通通面孔,傲慢地懸在空中,終于等到要落山時,仍要掙扎一番,將天邊鬧得一片猩紅。這樣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從迷糊中清醒過來。一只灰溜溜的狗從竹林里攆出一群雞。沒玩沒了的雞飛狗跳,讓暮歸的老牛實在看不下去,抬起頭來發(fā)出長長的叫聲。安靜了一整天的大張家寨,迫不及待地想發(fā)泄郁結。大大小小的煙囪,冒出來的黑煙翻滾的很快,轉眼間就飄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緩緩地變化成一帶青云。”作品開始用生動、詼諧的語言描寫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讀者馬上帶入無聊、焦躁、懶散的山村環(huán)境,書中內容繼續(xù)講述幾位鄉(xiāng)村民辦教師,這些介于農民和知識分子的邊緣人,在這個知識如沙漠的落后土地上堅守著,像傳教士一樣執(zhí)著于文化的傳播,他們有著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在轉正指標中的自私與狡黠,關鍵時刻我們又看到了這些小人物糾結后的高貴心靈。余校長、鄧有米,孫四海等一個個真實的人物躍然紙上,每天響起的笛聲吹奏出艱難環(huán)境中的苦澀浪漫。作品通過這些活靈活現(xiàn)小人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這些平凡人物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和鳳凰琴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孫四海的競選村長,讓人有了改變的希望,葉碧秋的成長,讓這些苦苦支撐知識改變命運的老師得到了慰藉,作品有對偏僻落后百姓貧窮愚昧的憐憫,頌揚人性中最淳樸的善良,以及與命運抗爭的不屈和堅韌,散發(fā)出人性的光輝。掩卷沉思,心不能平靜,因為自己的啟蒙教育就是如他們這樣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所給予的,家鄉(xiāng)的朋友也曾是民辦教師,條件雖然沒有他們艱苦,卻有著相同的煩惱,自己也是教師,知道教師工作是一種憑良知的職業(yè),所以讀起來更易產生共鳴。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既有對人物在利益面前心里掙扎的細膩描寫,又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山里漫天飛舞的冬雪,落日余暉中孤獨的笛聲,在小人物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老村長的墓碑、拋擲的硬幣,還有那篇幅中幾次出現(xiàn)的“真的有狼嗎”?讓人們感受了楚文化的詭異,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落后的山村讀起來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突兀。作品中著墨不多的萬站長,不但把張英才送進了大山,也把讀者帶進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線把山里山外連接起來,把作品人物串聯(lián)起來,有一句話說的深刻,“雖然改變了民辦教師的身份,骨子里還是民辦教師?!彼冀K放不下對界嶺小學的牽掛,其實是忘不了對那片土地的眷戀,他的命運怎又不算是一個悲劇呢,作品中的這個小配角給我的印象同樣深刻。
總以為只有經過漫長冬季蟄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壯的作品。讀了劉醒龍先生的佳作才認識到,原來楚地不僅是“楚國巫風甚厚”,還有著如此感天動地的悲壯之歌。
天行者讀后感篇三
向萬站長、明愛芬、徐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張英才、夏雪、駱雨……等等的中國大地的民辦教師深深致敬。因為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里,擔負著義務教育階段的億幾千萬農村中小學生“傳到授業(yè)解惑”的重任,將現(xiàn)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他們是二十實際后半葉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他們是山區(qū)孩子們的精神脊梁?!懊褶k教師”這個詞,也許將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他們的精神不能讓人忘記也不應該忘記。他們用默默奉獻、匍匐前行、向上的精神譜寫一曲曲人間最美的贊歌。
這是一本相當令人震撼的書,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我看著看著都流下了眼淚,隨著故事情節(jié)一起喜怒哀樂??赐曛蠖加幸环N想當民辦教師的沖動。民辦教師也許是物質的匱乏者,但絕對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們身上,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了當今社會正逐漸缺失、人們又漸漸淡忘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不饒、奮發(fā)自強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讓我們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雖說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jié),但樸實的語言更能讓我感動。文中通過界嶺小學幾個民辦教師生活遭遇的敘述我們了解、感受、體知當?shù)刂袊r村成千上萬個鄉(xiāng)村民辦教師生存環(huán)境的辛酸苦辣、情緒焦灼和痛苦無奈,他們沒有太多的.文化修養(yǎng),沒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沒有所謂的氣質修養(yǎng),聽不到華麗的言語,但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鄉(xiāng)村建設者,是真正農村文化的苦行者,他們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著別人不屑,而自己為之一生的事業(yè)。
他們的故事似乎與我們很遠,有些聽起來甚至讓人感到不解,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卻又分明感受到他們離我很近,因為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產生的碰撞與共鳴。
在中國的社會階層中,他們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種,很少有人去關注、正視他們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現(xiàn)狀,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軀所蘊含的良心、道德頑強支撐起了中國農村社會不斷向前前行。
中國的前途在哪里?或許更多的人認為在城市,在工業(yè)化,但大家是否想過,一旦離開農村、離開土地,我們城市發(fā)展的動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為,無論什么時候,農村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們的鄉(xiāng)村民辦老師,他們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奉獻的是民族的希望;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天行者讀后感篇四
作家劉醒龍的《天行者》這部小說以坐落在大山深處幾乎與世隔絕的界嶺小學為背景,敘述了余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張英才等幾代民辦教師的奮斗、掙扎與追求。這里的生存條件嚴酷而惡劣,山風、暴雨甚至野狼時刻都會威脅著他們的生存,單調、枯燥、孤獨、苦悶和與世隔絕的感覺折磨著他們的神經。他們工資微薄,只能靠自己種菜、種地養(yǎng)活自己,補貼山區(qū)的學童。但他們沒有被生活壓垮,仍然以他們樸實真誠的愛、責任感與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和對鄉(xiāng)村孩子的培養(yǎng)上。
教室不夠、教師不夠、教學條件簡陋,一個教師要教幾個年級,而且語文、算術、音樂、美術全部要同時承擔。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神圣感與尊嚴感,每天風雨無阻地接送著在山路上奔走的學生,每天一絲不苛地舉行著升旗儀式,那山風中飄揚的國旗,無疑是他們心中美好理想的寄托。他們是一批精神的殉道者,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全部投入到了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中。
余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很難把他們一一拎出來細評,因為他們是一個聯(lián)合體,息息相關。他們或執(zhí)著,或清高,或精明,性格迥異卻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相互扶持,建立起親人般的情誼,這也許就是那片熱土上升騰的希望。他們拿著最微薄的工資,卻是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用心血去哺育這文化貧瘠的大地,即使天塌地陷,有他們在,傳承文化的學校就屹立不倒;即使沒有了一切,他們仍唱著《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我敬重這些鄉(xiāng)村教師,他們可能是物質上的貧困者,卻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他們身上,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了當今社會正逐漸缺失、人們又漸漸淡忘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不饒、奮發(fā)自強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讓我們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天行者讀后感篇五
天行者,聽上去仿佛是飛翔在萬里高空的最自由的、最灑脫的、最不受拘束的一群。但是,在《天行者》里的這群人,卻是實實在在是匍匐在社會最底層的。他們是排除在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群民辦教師。他們確實為了一個轉正指標勞心費力,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良心和操守,守護著貧困地區(qū)和大山深處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們。除了書中詳細描寫的余校長、孫思海和鄧有米等人,我們還可以看到望天小學的胡校長,以及那在學習交流會上所有的民辦教師。他們都是在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
《天行者》敘述的故事很簡單,民辦教師的日常生活和反抗自私村長的故事。他們所遇到的所有好人都是類似于萬站長那樣的角色,有點護短,但是在關鍵時刻又十分可靠。他們所遇到的所有壞人都是類似于村長余實那樣的角色,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如果只是單調地穿插劇情和言辭堆砌,那一定是萬分單調乏味的;如果只是敘述人物美好的一面,那一定只會是歌功頌德,贊美高大全的。他們是民辦教師,在身處最艱苦環(huán)境為了孩子的同時,也在心里為一個指標憤憤不平、摩拳擦掌。
小說在剛進入描寫余校長三人時,并沒有給出什么正面的“表揚”,甚至讓他們三人顯得有點猥瑣、市儈。但是讀者的視角隨著張英才的視角逐步深入,通過升國旗、送孩子們回家和最后的轉正指標的轉讓,都讓校長等三人變得高大起來,但是同時不失樸實和坦然。張英才走了,一個個支教的老師來了又走,他們還是繼續(xù)守在這大山里,幾十年前如此,下一年依然如此。
小說發(fā)展到最后,所有去過界嶺小學的又出去的人,最后又回到了這個地方,聚在了一起。鄧有米落跑了,王小蘭死了,藍小梅嫁給了余校長,余校長轉正了,孫思海競選村長成功了,余實失勢了。新的學校修好了卻又倒了。然后,然后再也沒有敘述學校的故事。當大家歡聚一堂時,所有的辛苦都被遺忘,再也沒有后續(xù)的故事,我們不知道明天會怎么樣,但是至少現(xiàn)在是最美好的時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天行者讀后感篇六
作者劉醒龍,講述了在一個名叫屆嶺的偏僻山村,三個民辦教師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默默、無私地奉獻著。
屆嶺地處偏僻,離最近的小鎮(zhèn)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幾乎和外界隔絕。村民幾乎都是文盲,為了讓孩子們上學受教育,得用各種手段去動員,去強制家長將孩子送來上學。這樣才將適齡孩子的入學率從10%多一點提高到60%多。讓村里出一個大學生是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這些民辦教師的終生奮斗目標。那個地區(qū)貧窮,貧窮得最好吃的就是油鹽飯,即用一點油將剩飯炒一下,然后加點鹽水;貧窮得許多孩子交不起學費。小說中的幾位民辦教師的工資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統(tǒng)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遠、落后、貧困地區(qū),所以該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兒工資,經常因為村里沒錢、或是教育不被村長重視而被長期拖欠。由于上學的孩子因貧困而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本,學校沒錢維修教室等等,為了使教學能夠進行下去,他們經常要將自己的錢墊進去。在業(yè)余時間還不得不進行些開荒種地等額外工作,以創(chuàng)些收入,維持學校的各種開支和補貼貧困孩子的學習生活之用。他們在放學后,還要照顧那些離家很遠不能天天回家的學生。到了周末,還要步行一、二十里路,護送那些遠道的孩子回家。他們是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正因為這一點,他們一直在那里堅持著。能讓民辦教師堅持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偶然會有一兩個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名額,小說中幾位民辦教師,十幾年來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難,使得他們有了生死之情。每當有了一個轉正指標后,他們既想自己轉正,有不愿意舍棄自己共患難的同事,最后將名額讓給新來的年輕人。
其中記憶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長到城里去聽課學習,但是記者王主任卻聯(lián)系了學校讓他去當傳達,因為那份工資的關系,余校長倒也沒有推辭,但是在擔任傳達室工作的時候,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當他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就去教室外面聽課、學習,每天早上,在學生們和老師沒有來到以前,他就打開一間教室的門,站在講臺前面,進行試講,講完一遍,自己接著總結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試講。他的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王主任和實驗學校的校長,也深深的感動了我。
小說中描述的這些民辦教師,不僅要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責任,還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觀念和勢力進行斗爭。我敬重這些鄉(xiāng)村教師,他們或許沒有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或許很貧窮,但是他們在精神上卻是實實在在的富有的,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于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看到了那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們奮發(fā)自強的,也看到了他們對于學生們的關愛。盡管他們的教學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著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著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公辦教師相比,但正是由于他們的默默辛勤奉獻,才使我們國家那些偏遠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沒有被應受的義務教育所遺棄。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天行者讀后感篇七
這幾天讀完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天行者》,我被書里的一群人牽絆住了,夢里都是他們的身影。書中說,和他們在一起呆一段時間就會中毒,我信!
這本書描寫了界嶺小學的幾位民辦老師艱難曲折的轉正過程。為了孩子們,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到頭來,他們依然貧窮,依然痛苦,依然在替天行道。他們背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安撫著全國所有鄉(xiāng)村兒童痛苦的靈魂,讓他們識了字,認識了國旗,學會了做人,懂得了愛。
寫到這兒,我想起我們上小學時候的一位張老師,他也是一位民辦教師,由于收入菲薄,看到村里很多人都蓋起了新房,要強的他也不甘人后。于是他白天上課,晚上熬夜做木工活,苦苦打熬了三年,一座漂亮的平房終于拔地而起。大家趕去祝賀,他也覺得自己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然而僅僅住了半年,張老師就去世了,村里人都知道他是累死的。蓋棺之前,他愛人趴在棺材上不讓蓋,哭完之后她將張老師的手表調在了6:00上,她說:你每天早上上課,都是6:00起床,到時候別遲到了。一村人全哭了。
感謝這些天行者,向他們致敬!
天行者讀后感篇八
天行者這部書我早已經讀完,原本沒打算寫讀后感的??墒牵罱l(fā)生的一件事情,讓我忍不住想寫點什么。
那天,我去報告廳聽一個社會實踐報告會。我本抱著輕挑而去,最終卻帶著沉重而回。一位學姐為我們講述她在老家當支教的經歷??粗樕戏褐凹t暈”的孩子們,我們不禁有些心酸。到了最后,學姐問了,那句話至今還讓我記憶深刻。
國家確實有提高教師待遇的政策,我也確實看到城里老師待遇提高了,可是,我從來也沒有聽說過偏遠地區(qū)教師待遇提高的消息。國家也有大學生義務支教的政策,然而,這是長久之計嗎?他們也有父母啊。熱血可以流淌,青春年華怎可揮霍。一個人一旦成年,他就有了對一個家的責任。
那位學姐問我們有何好辦法,我們答道有國家政策呢。她說國家政策不知何時才能推廣到她的家鄉(xiāng)。是啊,什么時候???或許會很久吧。我于是想到基金會,可是卻不曾聽說有這么一種專門的基金會。這些年來,我們只關注那些貧苦的孩子們了,忽視了那些教孩子的人們了。
我真心的希望能夠有有識之士,有能力之士能夠建立一個專門為偏遠,貧困地區(qū)教師謀福利的基金會,如果您真有此愿,請認真管理基金會,不要讓它從倒紅十字會基金會的覆轍。
天行者讀后感篇九
“一個人,天地間,于茫茫無垠中摸索前行;一個人,山水間,于??菔癄€中拋去悲喜;天地寂靜,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庇嗲镉晗壬摹缎姓邿o疆》,看完,像是在歷史長河中暢游了一遍,做了一回歷史的旁觀者、感悟者。
余秋雨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裝飾,有的只是直白強烈的表達,緩緩講述著那段歷史。他說他想做歷史的旁觀者去感受、感悟,我讀著他的文字,像是在歷史里走了一遭,跟著他看了回歐洲歷史的跌宕起伏。從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笑容與昂揚、冷清與孤寂,聽到了歷史的悲泣與孤鳴、細語與歡笑。
常云: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書中,能看見的不僅是余秋雨先生看待歷史的視角,更有他個人對歷史的想法,也激發(fā)我們對歷史的探究欲與思考。美第奇家族的故事我尤為印象深刻。從羅倫佐·美第奇的“灼灼歲序,恰似晨露,今日歡愉,明日何處”中,我看到了一個家族的思想、他們的盛衰。作為一個對文藝復興有著強有力支持的家族,他們的衰敗令人惋惜,是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亦是人民思想崛起的結果。美第奇用他們最輝煌的時刻鑄就了佛羅倫薩乃至整個羅馬的輝煌,正如詩中一般用最好的青春鑄就美好。這也激勵我們要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而余先生在書中展示的并不僅僅是對歐洲輝煌歷史的記錄。他對歐洲歷史的考察,那字里行間里,透露出了他對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憂慮、對探索中華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急切。他在尋找中華文化的出路、世界文學的走向,乃至世界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方向。這也警醒我們:若不想我們的文化像龐貝古城那般消失,就應該采取行動,保護、發(fā)展我們的文化。
閱讀時,歷史的一幕幕如電影畫面般一幀幀閃過。閱讀完后,內心更是被那優(yōu)美而不失質樸的語言轟動,讓我也想去做一名“行者”:有孫行者的靈動、有余行者的思想。
這思想,于我而言正是: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必須立根于本國文明而著眼于世界,在探討交流中共同進步。我們要學習他國文化中存在的優(yōu)秀的精華,也要警惕其存在的弊病,正如古人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
觀景,情由心生。
隨著作者的筆觸,一處處美景在我心中展現(xiàn),雖未曾親歷過,仍會留下深刻的記憶。
安謐的歐洲,羅馬的古老歷史延續(xù)千年,威尼斯潺潺流水帶來了歡歌笑語,寬不過一米的窄街,凝聚了自由與青春的活力。“大地在此結束,滄海由此開始”。窗外是葡萄牙人波折的歷史,光輝的歲月在鐘表中漸漸流逝,墓地的荒蕪嘆息了時過境遷的之感,傳承百年的希臘神話是想象力的結晶,幾經戰(zhàn)火席卷的德國也有自己的美好,童話般的北歐有夢幻般的雪,銀色的雪原別有韻味,殘余的遺跡,書寫了回憶,譜出了孤獨。
一幕幕場景浮現(xiàn)于眼前,單調平凡的視野中閃現(xiàn)了異國風光,一本書,一行字,更仿佛是一輛駛向遠方的列車,載滿回憶,把我?guī)У搅怂匚粗\面的歐洲,帶到了這個蒙著神秘面紗的大陸,我驚嘆于美景,品味歷史,由心底深發(fā)出一種奇妙的感覺。
歐洲歷史雖不比中國悠久,我驚嘆于幾百年紛飛不斷的戰(zhàn)火,沉醉于雪中的城堡。或許我們的腳步只局限于一個小小的.圈子里,如若不能身臨其境,那也可隨著書籍開始浪漫的旅程,這趟旅程沒有目的地,沒有約束,用心靈去感受便足矣。如同書名一般“行者無疆”。
的確,我們要盡力走好腳下的路,然而心靈的方向卻永不受限,讓其飛翔于真正的海洋之中,感受文化深刻的內蘊,這才是旅行,一場歸屬于心靈的旅行。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一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筑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并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
當我終于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余秋雨是帶著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著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我沒有感嘆他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去闖北極,也沒有感嘆他竟可以獨立走完如此漫漫長路,讓我驚嘆的是,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用“行者無疆”給書命名,卻讓讀者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
轉眼到了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xiàn)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人生才稱之為人生。
中歐的奧地利雖然也有深遠的文化,卻不像南歐的意大利那樣頹墻殘柱,而是處處都被收拾的齊整光鮮。有人評論說,這是沒有文化的做法。其實又何必讓所有的建筑都沉浸在歷史里呢。看看今天有著“天堂”美稱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跡外,到處都體現(xiàn)出新世紀,不一樣的天堂美。我喜歡眼前的杭州,也喜歡書中的奧地利,喜歡兩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歐的巴黎是我意識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筆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里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而巴黎人巴黎的程度也讓作者驚訝。其實人都是一樣的,北京申奧成功時,北京人的狂歡或許也會讓巴黎人驚訝。喜歡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歡自己一樣,沒有錯!
北歐的冰島是我個人最向往的國家,因為它的名字聽起來孤傲,冷漠,與世隔絕。而且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冰山下是有火種的,那兒的火焰最耀眼。作者把冰島形容成恬然隱者,而冰島人對自己國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隱者的恬淡。其實,和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冰島也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比如薩迦(saga)——冰島中世紀的一種敘事散文——一直以一種不張揚的狀態(tài)默默的存在著。現(xiàn)代的世界需要冰島這一種獨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個人心中都擁有一份對平淡的渴望,也許在心中最隱秘的地方。
最后,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嘆的是,在圣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御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里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了解他鄉(xiāng)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么。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BR> 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
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二
這幾天讀完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天行者》,我被書里的一群人牽絆住了,夢里都是他們的身影。書中說,和他們在一起呆一段時間就會中毒,我信!
這本書描寫了界嶺小學的幾位民辦老師艱難曲折的轉正過程。為了孩子們,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到頭來,他們依然貧窮,依然痛苦,依然在替天行道。他們背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安撫著全國所有鄉(xiāng)村兒童痛苦的靈魂,讓他們識了字,認識了國旗,學會了做人,懂得了愛。
寫到這兒,我想起我們上小學時候的一位張老師,他也是一位民辦教師,由于收入菲薄,看到村里很多人都蓋起了新房,要強的他也不甘人后。于是他白天上課,晚上熬夜做木工活,苦苦打熬了三年,一座漂亮的平房終于拔地而起。大家趕去祝賀,他也覺得自己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然而僅僅住了半年,張老師就去世了,村里人都知道他是累死的。蓋棺之前,他愛人趴在棺材上不讓蓋,哭完之后她將張老師的手表調在了6:00上,她說:“你每天早上上課,都是6:00起床,到時候別遲到了?!币淮迦巳蘖?。
正是有了他們,我們才走出了小村莊,走向了全國各地;正是有了他們,我們國家的經濟才日新月異,而犯罪率并沒有與日俱增;正是有了他們,我們國家才由愚昧走向文明,弱小走向強大,貧窮走向富有......
感謝這些天行者,向他們致敬!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三
本書講的是民辦老師的故事,回想起來,恰好是在我讀小學時,民辦老師這一角色開始逐漸被趕出歷史舞臺。在我的印象里,他們文化水平不高,卻因著肚子里的一點墨水好作斯文,身上不沾泥水,卻一樣的斤斤計較,喜歡耍點小聰明,貪點小便宜,脫不掉一身的農民習氣。他們拔出泥腿子直起腰,最后終究還是得弓著腰把腿塞回去,彷佛從來就沒有上過岸。
正是從他們那兒,一代代農村孩子學會了算數(shù),學會了寫字,走出了山間故里。
如同赤腳醫(yī)生、行商走販,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活法,一樣的在時代的滾滾洪流里隨波逐流,一旦被巨浪拋飛,也一樣的只能在岸上茍且枯萎。
我喜歡讀小人物的故事,他們一群又一群的淹沒在夜色黃昏,那些掙扎里有歷史的血痕。
或許只有血色里的爛漫才足夠撕開夜幕,映照那段蒼茫的歲月,可惜作者的'魄力不夠,不敢把斧子劈進肉里,非得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層又一層的溫存,模糊了血色,也掩埋了歲月。
作者的筆力也不夠,一個故事講的支離破碎,書中人物也大多像提線的木偶,呆滯而沉悶。希望有后來者能夠好好地講述那段褪色的歷史,同在生活里掙扎求存,為他們也為我們留下些動人的痕跡,是以為記。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四
向萬站長、明愛芬、徐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張英才、夏雪、駱雨......等等的中國大地的民辦教師深深致敬。因為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里,擔負著義務教育階段的億幾千萬農村中小學生“傳到授業(yè)解惑”的重任,將現(xiàn)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他們是二十實際后半葉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他們是山區(qū)孩子們的精神脊梁?!懊褶k教師”這個詞,也許將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他們的精神不能讓人忘記也不應該忘記。他們用默默奉獻、匍匐前行、樂觀向上的精神譜寫一曲曲人間最美的贊歌。
這是一本相當令人震撼的書,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我看著看著都流下了眼淚,隨著故事情節(jié)一起喜怒哀樂??赐曛蠖加幸环N想當民辦教師的沖動。民辦教師也許是物質的匱乏者,但絕對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們身上,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了當今社會正逐漸缺失、人們又漸漸淡忘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不饒、奮發(fā)自強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讓我們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雖說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jié),但樸實的語言更能讓我感動。文中通過界嶺小學幾個民辦教師生活遭遇的敘述我們了解、感受、體知當?shù)刂袊r村成千上萬個鄉(xiāng)村民辦教師生存環(huán)境的辛酸苦辣、情緒焦灼和痛苦無奈,他們沒有太多的文化修養(yǎng),沒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沒有所謂的氣質修養(yǎng),聽不到華麗的言語,但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鄉(xiāng)村建設者,是真正農村文化的苦行者,他們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著別人不屑,而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
他們的故事似乎與我們很遠,有些聽起來甚至讓人感到不解,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卻又分明感受到他們離我很近,因為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產生的碰撞與共鳴。
在中國的社會階層中,他們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種,很少有人去關注、正視他們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現(xiàn)狀,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軀所蘊含的良心、道德頑強支撐起了中國農村社會不斷向前前行。
中國的前途在哪里?或許更多的人認為在城市,在工業(yè)化,但大家是否想過,一旦離開農村、離開土地,我們城市發(fā)展的動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為,無論什么時候,農村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們的鄉(xiāng)村民辦老師,他們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奉獻的是民族的希望;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簡單介紹一下此書,《天行者》---作者劉醒龍,第八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還是概括一下本書吧:
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交織一首動人心弦的感人樂章;
粉筆、黑板、板擦、教學樓譜寫一曲震撼人心的精神詩歌。
天行者讀后感篇一
春雨輕落,沒有詩,沒有酒?!耙詾殄e過的是一場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陽巷口的演出,待到繁花再來,星光重現(xiàn),歌舞又起,我們錯過的是一個時代?!?BR> 望著稻田的淺黃,再看看這些似非洲饑民般的孩子,放學后在山坳里躍動著似瀟瀟春雨里燦爛桃花的紅書包,他們在采摘野菜和蘑菇;二三十個學生靠著余校長的微薄工資和山里的天賜之物度過了書聲朗朗的春秋。余校長那雙大骨節(jié)的手,他的妻子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孫四海和鄧有米吹奏的哀怨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些似乎是界嶺在素白年代光陰成河的見證。
“面對他們,我無地自容?!庇浾咴诓稍L被清退的民辦教師后,感嘆民辦教師是中國教育的血淚史,他們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課本,在學生們的心中開出一朵天荒地老的花,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任。
支教生夏雪,將青春的美麗無邪地留在了界嶺的山上,玻璃板下唯美悵惋的詩抄,記載了那段可遇不可求的煮酒年華。是界嶺紛紛而下的雪凈化了她的心靈,一本本認真批閱的作業(yè)本是她人格的見證。
還有一位出來只想做秀的駱雨,在冰冷的教室里光著腳丫,最后因為哮喘不得不回省城休息。但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界嶺,他中了界嶺的毒,靈丹妙藥無法解的精神之毒。
偉岸的形象、堅定的目光是英雄定格在相框的樂章,但我更想看清身邊的風景,看清身邊的感動。界嶺之毒可以似流感在人群中蔓延,我們可以用真誠蘊育花開,用微笑涌動關愛。
轉正對于民辦教師是夢境深處的希望之花。唯一的轉正名額,余校長將它讓給年輕的張英才,界嶺的三劍客余、鄧、孫,要么全部轉正,要么繼續(xù)站成時光的鐘,敲響界嶺的上課鈴。將厚黑當哲學、玩弄權謀的藍飛,偷偷將自己的名字填在轉正單上,也許是心生愧疚,抑或是感染界嶺之毒,他決定涉身官場,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改變界嶺的未來。圍繞著轉正,一陣陣涼意襲擾我的清凈;圍繞著轉正,一絲絲溫暖滋潤我干涸的心靈。
街上飄來縷縷肉香,余校長在昏暗的街角抿著冰涼的紅芋。黃昏放學路上,老師領著學生走著崎嶇的山路。茯苓窖里家長們在忙碌,孫老師的茯苓可是孩子們的書本費和伙食費,學生是老師的孩子。
《天行者》是行走在中國大地的精神楷模。
天行者讀后感篇二
“九月的太陽,依然不想讓人回憶冬日的溫情柔和,從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渾身冒汗的紅通通面孔,傲慢地懸在空中,終于等到要落山時,仍要掙扎一番,將天邊鬧得一片猩紅。這樣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從迷糊中清醒過來。一只灰溜溜的狗從竹林里攆出一群雞。沒玩沒了的雞飛狗跳,讓暮歸的老牛實在看不下去,抬起頭來發(fā)出長長的叫聲。安靜了一整天的大張家寨,迫不及待地想發(fā)泄郁結。大大小小的煙囪,冒出來的黑煙翻滾的很快,轉眼間就飄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緩緩地變化成一帶青云。”作品開始用生動、詼諧的語言描寫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讀者馬上帶入無聊、焦躁、懶散的山村環(huán)境,書中內容繼續(xù)講述幾位鄉(xiāng)村民辦教師,這些介于農民和知識分子的邊緣人,在這個知識如沙漠的落后土地上堅守著,像傳教士一樣執(zhí)著于文化的傳播,他們有著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在轉正指標中的自私與狡黠,關鍵時刻我們又看到了這些小人物糾結后的高貴心靈。余校長、鄧有米,孫四海等一個個真實的人物躍然紙上,每天響起的笛聲吹奏出艱難環(huán)境中的苦澀浪漫。作品通過這些活靈活現(xiàn)小人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這些平凡人物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和鳳凰琴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孫四海的競選村長,讓人有了改變的希望,葉碧秋的成長,讓這些苦苦支撐知識改變命運的老師得到了慰藉,作品有對偏僻落后百姓貧窮愚昧的憐憫,頌揚人性中最淳樸的善良,以及與命運抗爭的不屈和堅韌,散發(fā)出人性的光輝。掩卷沉思,心不能平靜,因為自己的啟蒙教育就是如他們這樣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所給予的,家鄉(xiāng)的朋友也曾是民辦教師,條件雖然沒有他們艱苦,卻有著相同的煩惱,自己也是教師,知道教師工作是一種憑良知的職業(yè),所以讀起來更易產生共鳴。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既有對人物在利益面前心里掙扎的細膩描寫,又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山里漫天飛舞的冬雪,落日余暉中孤獨的笛聲,在小人物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老村長的墓碑、拋擲的硬幣,還有那篇幅中幾次出現(xiàn)的“真的有狼嗎”?讓人們感受了楚文化的詭異,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落后的山村讀起來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突兀。作品中著墨不多的萬站長,不但把張英才送進了大山,也把讀者帶進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線把山里山外連接起來,把作品人物串聯(lián)起來,有一句話說的深刻,“雖然改變了民辦教師的身份,骨子里還是民辦教師?!彼冀K放不下對界嶺小學的牽掛,其實是忘不了對那片土地的眷戀,他的命運怎又不算是一個悲劇呢,作品中的這個小配角給我的印象同樣深刻。
總以為只有經過漫長冬季蟄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壯的作品。讀了劉醒龍先生的佳作才認識到,原來楚地不僅是“楚國巫風甚厚”,還有著如此感天動地的悲壯之歌。
天行者讀后感篇三
向萬站長、明愛芬、徐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張英才、夏雪、駱雨……等等的中國大地的民辦教師深深致敬。因為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里,擔負著義務教育階段的億幾千萬農村中小學生“傳到授業(yè)解惑”的重任,將現(xiàn)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他們是二十實際后半葉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他們是山區(qū)孩子們的精神脊梁?!懊褶k教師”這個詞,也許將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他們的精神不能讓人忘記也不應該忘記。他們用默默奉獻、匍匐前行、向上的精神譜寫一曲曲人間最美的贊歌。
這是一本相當令人震撼的書,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我看著看著都流下了眼淚,隨著故事情節(jié)一起喜怒哀樂??赐曛蠖加幸环N想當民辦教師的沖動。民辦教師也許是物質的匱乏者,但絕對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們身上,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了當今社會正逐漸缺失、人們又漸漸淡忘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不饒、奮發(fā)自強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讓我們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雖說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jié),但樸實的語言更能讓我感動。文中通過界嶺小學幾個民辦教師生活遭遇的敘述我們了解、感受、體知當?shù)刂袊r村成千上萬個鄉(xiāng)村民辦教師生存環(huán)境的辛酸苦辣、情緒焦灼和痛苦無奈,他們沒有太多的.文化修養(yǎng),沒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沒有所謂的氣質修養(yǎng),聽不到華麗的言語,但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鄉(xiāng)村建設者,是真正農村文化的苦行者,他們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著別人不屑,而自己為之一生的事業(yè)。
他們的故事似乎與我們很遠,有些聽起來甚至讓人感到不解,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卻又分明感受到他們離我很近,因為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產生的碰撞與共鳴。
在中國的社會階層中,他們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種,很少有人去關注、正視他們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現(xiàn)狀,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軀所蘊含的良心、道德頑強支撐起了中國農村社會不斷向前前行。
中國的前途在哪里?或許更多的人認為在城市,在工業(yè)化,但大家是否想過,一旦離開農村、離開土地,我們城市發(fā)展的動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為,無論什么時候,農村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們的鄉(xiāng)村民辦老師,他們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奉獻的是民族的希望;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天行者讀后感篇四
作家劉醒龍的《天行者》這部小說以坐落在大山深處幾乎與世隔絕的界嶺小學為背景,敘述了余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張英才等幾代民辦教師的奮斗、掙扎與追求。這里的生存條件嚴酷而惡劣,山風、暴雨甚至野狼時刻都會威脅著他們的生存,單調、枯燥、孤獨、苦悶和與世隔絕的感覺折磨著他們的神經。他們工資微薄,只能靠自己種菜、種地養(yǎng)活自己,補貼山區(qū)的學童。但他們沒有被生活壓垮,仍然以他們樸實真誠的愛、責任感與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和對鄉(xiāng)村孩子的培養(yǎng)上。
教室不夠、教師不夠、教學條件簡陋,一個教師要教幾個年級,而且語文、算術、音樂、美術全部要同時承擔。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神圣感與尊嚴感,每天風雨無阻地接送著在山路上奔走的學生,每天一絲不苛地舉行著升旗儀式,那山風中飄揚的國旗,無疑是他們心中美好理想的寄托。他們是一批精神的殉道者,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全部投入到了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中。
余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很難把他們一一拎出來細評,因為他們是一個聯(lián)合體,息息相關。他們或執(zhí)著,或清高,或精明,性格迥異卻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相互扶持,建立起親人般的情誼,這也許就是那片熱土上升騰的希望。他們拿著最微薄的工資,卻是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用心血去哺育這文化貧瘠的大地,即使天塌地陷,有他們在,傳承文化的學校就屹立不倒;即使沒有了一切,他們仍唱著《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我敬重這些鄉(xiāng)村教師,他們可能是物質上的貧困者,卻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他們身上,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了當今社會正逐漸缺失、人們又漸漸淡忘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不饒、奮發(fā)自強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讓我們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天行者讀后感篇五
天行者,聽上去仿佛是飛翔在萬里高空的最自由的、最灑脫的、最不受拘束的一群。但是,在《天行者》里的這群人,卻是實實在在是匍匐在社會最底層的。他們是排除在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群民辦教師。他們確實為了一個轉正指標勞心費力,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良心和操守,守護著貧困地區(qū)和大山深處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們。除了書中詳細描寫的余校長、孫思海和鄧有米等人,我們還可以看到望天小學的胡校長,以及那在學習交流會上所有的民辦教師。他們都是在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
《天行者》敘述的故事很簡單,民辦教師的日常生活和反抗自私村長的故事。他們所遇到的所有好人都是類似于萬站長那樣的角色,有點護短,但是在關鍵時刻又十分可靠。他們所遇到的所有壞人都是類似于村長余實那樣的角色,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如果只是單調地穿插劇情和言辭堆砌,那一定是萬分單調乏味的;如果只是敘述人物美好的一面,那一定只會是歌功頌德,贊美高大全的。他們是民辦教師,在身處最艱苦環(huán)境為了孩子的同時,也在心里為一個指標憤憤不平、摩拳擦掌。
小說在剛進入描寫余校長三人時,并沒有給出什么正面的“表揚”,甚至讓他們三人顯得有點猥瑣、市儈。但是讀者的視角隨著張英才的視角逐步深入,通過升國旗、送孩子們回家和最后的轉正指標的轉讓,都讓校長等三人變得高大起來,但是同時不失樸實和坦然。張英才走了,一個個支教的老師來了又走,他們還是繼續(xù)守在這大山里,幾十年前如此,下一年依然如此。
小說發(fā)展到最后,所有去過界嶺小學的又出去的人,最后又回到了這個地方,聚在了一起。鄧有米落跑了,王小蘭死了,藍小梅嫁給了余校長,余校長轉正了,孫思海競選村長成功了,余實失勢了。新的學校修好了卻又倒了。然后,然后再也沒有敘述學校的故事。當大家歡聚一堂時,所有的辛苦都被遺忘,再也沒有后續(xù)的故事,我們不知道明天會怎么樣,但是至少現(xiàn)在是最美好的時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天行者讀后感篇六
作者劉醒龍,講述了在一個名叫屆嶺的偏僻山村,三個民辦教師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默默、無私地奉獻著。
屆嶺地處偏僻,離最近的小鎮(zhèn)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幾乎和外界隔絕。村民幾乎都是文盲,為了讓孩子們上學受教育,得用各種手段去動員,去強制家長將孩子送來上學。這樣才將適齡孩子的入學率從10%多一點提高到60%多。讓村里出一個大學生是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這些民辦教師的終生奮斗目標。那個地區(qū)貧窮,貧窮得最好吃的就是油鹽飯,即用一點油將剩飯炒一下,然后加點鹽水;貧窮得許多孩子交不起學費。小說中的幾位民辦教師的工資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統(tǒng)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遠、落后、貧困地區(qū),所以該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兒工資,經常因為村里沒錢、或是教育不被村長重視而被長期拖欠。由于上學的孩子因貧困而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本,學校沒錢維修教室等等,為了使教學能夠進行下去,他們經常要將自己的錢墊進去。在業(yè)余時間還不得不進行些開荒種地等額外工作,以創(chuàng)些收入,維持學校的各種開支和補貼貧困孩子的學習生活之用。他們在放學后,還要照顧那些離家很遠不能天天回家的學生。到了周末,還要步行一、二十里路,護送那些遠道的孩子回家。他們是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正因為這一點,他們一直在那里堅持著。能讓民辦教師堅持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偶然會有一兩個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名額,小說中幾位民辦教師,十幾年來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難,使得他們有了生死之情。每當有了一個轉正指標后,他們既想自己轉正,有不愿意舍棄自己共患難的同事,最后將名額讓給新來的年輕人。
其中記憶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長到城里去聽課學習,但是記者王主任卻聯(lián)系了學校讓他去當傳達,因為那份工資的關系,余校長倒也沒有推辭,但是在擔任傳達室工作的時候,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當他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就去教室外面聽課、學習,每天早上,在學生們和老師沒有來到以前,他就打開一間教室的門,站在講臺前面,進行試講,講完一遍,自己接著總結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試講。他的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王主任和實驗學校的校長,也深深的感動了我。
小說中描述的這些民辦教師,不僅要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責任,還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觀念和勢力進行斗爭。我敬重這些鄉(xiāng)村教師,他們或許沒有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或許很貧窮,但是他們在精神上卻是實實在在的富有的,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于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看到了那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們奮發(fā)自強的,也看到了他們對于學生們的關愛。盡管他們的教學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著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著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公辦教師相比,但正是由于他們的默默辛勤奉獻,才使我們國家那些偏遠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沒有被應受的義務教育所遺棄。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天行者讀后感篇七
這幾天讀完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天行者》,我被書里的一群人牽絆住了,夢里都是他們的身影。書中說,和他們在一起呆一段時間就會中毒,我信!
這本書描寫了界嶺小學的幾位民辦老師艱難曲折的轉正過程。為了孩子們,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到頭來,他們依然貧窮,依然痛苦,依然在替天行道。他們背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安撫著全國所有鄉(xiāng)村兒童痛苦的靈魂,讓他們識了字,認識了國旗,學會了做人,懂得了愛。
寫到這兒,我想起我們上小學時候的一位張老師,他也是一位民辦教師,由于收入菲薄,看到村里很多人都蓋起了新房,要強的他也不甘人后。于是他白天上課,晚上熬夜做木工活,苦苦打熬了三年,一座漂亮的平房終于拔地而起。大家趕去祝賀,他也覺得自己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然而僅僅住了半年,張老師就去世了,村里人都知道他是累死的。蓋棺之前,他愛人趴在棺材上不讓蓋,哭完之后她將張老師的手表調在了6:00上,她說:你每天早上上課,都是6:00起床,到時候別遲到了。一村人全哭了。
感謝這些天行者,向他們致敬!
天行者讀后感篇八
天行者這部書我早已經讀完,原本沒打算寫讀后感的??墒牵罱l(fā)生的一件事情,讓我忍不住想寫點什么。
那天,我去報告廳聽一個社會實踐報告會。我本抱著輕挑而去,最終卻帶著沉重而回。一位學姐為我們講述她在老家當支教的經歷??粗樕戏褐凹t暈”的孩子們,我們不禁有些心酸。到了最后,學姐問了,那句話至今還讓我記憶深刻。
國家確實有提高教師待遇的政策,我也確實看到城里老師待遇提高了,可是,我從來也沒有聽說過偏遠地區(qū)教師待遇提高的消息。國家也有大學生義務支教的政策,然而,這是長久之計嗎?他們也有父母啊。熱血可以流淌,青春年華怎可揮霍。一個人一旦成年,他就有了對一個家的責任。
那位學姐問我們有何好辦法,我們答道有國家政策呢。她說國家政策不知何時才能推廣到她的家鄉(xiāng)。是啊,什么時候???或許會很久吧。我于是想到基金會,可是卻不曾聽說有這么一種專門的基金會。這些年來,我們只關注那些貧苦的孩子們了,忽視了那些教孩子的人們了。
我真心的希望能夠有有識之士,有能力之士能夠建立一個專門為偏遠,貧困地區(qū)教師謀福利的基金會,如果您真有此愿,請認真管理基金會,不要讓它從倒紅十字會基金會的覆轍。
天行者讀后感篇九
“一個人,天地間,于茫茫無垠中摸索前行;一個人,山水間,于??菔癄€中拋去悲喜;天地寂靜,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庇嗲镉晗壬摹缎姓邿o疆》,看完,像是在歷史長河中暢游了一遍,做了一回歷史的旁觀者、感悟者。
余秋雨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裝飾,有的只是直白強烈的表達,緩緩講述著那段歷史。他說他想做歷史的旁觀者去感受、感悟,我讀著他的文字,像是在歷史里走了一遭,跟著他看了回歐洲歷史的跌宕起伏。從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笑容與昂揚、冷清與孤寂,聽到了歷史的悲泣與孤鳴、細語與歡笑。
常云: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書中,能看見的不僅是余秋雨先生看待歷史的視角,更有他個人對歷史的想法,也激發(fā)我們對歷史的探究欲與思考。美第奇家族的故事我尤為印象深刻。從羅倫佐·美第奇的“灼灼歲序,恰似晨露,今日歡愉,明日何處”中,我看到了一個家族的思想、他們的盛衰。作為一個對文藝復興有著強有力支持的家族,他們的衰敗令人惋惜,是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亦是人民思想崛起的結果。美第奇用他們最輝煌的時刻鑄就了佛羅倫薩乃至整個羅馬的輝煌,正如詩中一般用最好的青春鑄就美好。這也激勵我們要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而余先生在書中展示的并不僅僅是對歐洲輝煌歷史的記錄。他對歐洲歷史的考察,那字里行間里,透露出了他對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憂慮、對探索中華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急切。他在尋找中華文化的出路、世界文學的走向,乃至世界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方向。這也警醒我們:若不想我們的文化像龐貝古城那般消失,就應該采取行動,保護、發(fā)展我們的文化。
閱讀時,歷史的一幕幕如電影畫面般一幀幀閃過。閱讀完后,內心更是被那優(yōu)美而不失質樸的語言轟動,讓我也想去做一名“行者”:有孫行者的靈動、有余行者的思想。
這思想,于我而言正是: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必須立根于本國文明而著眼于世界,在探討交流中共同進步。我們要學習他國文化中存在的優(yōu)秀的精華,也要警惕其存在的弊病,正如古人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
觀景,情由心生。
隨著作者的筆觸,一處處美景在我心中展現(xiàn),雖未曾親歷過,仍會留下深刻的記憶。
安謐的歐洲,羅馬的古老歷史延續(xù)千年,威尼斯潺潺流水帶來了歡歌笑語,寬不過一米的窄街,凝聚了自由與青春的活力。“大地在此結束,滄海由此開始”。窗外是葡萄牙人波折的歷史,光輝的歲月在鐘表中漸漸流逝,墓地的荒蕪嘆息了時過境遷的之感,傳承百年的希臘神話是想象力的結晶,幾經戰(zhàn)火席卷的德國也有自己的美好,童話般的北歐有夢幻般的雪,銀色的雪原別有韻味,殘余的遺跡,書寫了回憶,譜出了孤獨。
一幕幕場景浮現(xiàn)于眼前,單調平凡的視野中閃現(xiàn)了異國風光,一本書,一行字,更仿佛是一輛駛向遠方的列車,載滿回憶,把我?guī)У搅怂匚粗\面的歐洲,帶到了這個蒙著神秘面紗的大陸,我驚嘆于美景,品味歷史,由心底深發(fā)出一種奇妙的感覺。
歐洲歷史雖不比中國悠久,我驚嘆于幾百年紛飛不斷的戰(zhàn)火,沉醉于雪中的城堡。或許我們的腳步只局限于一個小小的.圈子里,如若不能身臨其境,那也可隨著書籍開始浪漫的旅程,這趟旅程沒有目的地,沒有約束,用心靈去感受便足矣。如同書名一般“行者無疆”。
的確,我們要盡力走好腳下的路,然而心靈的方向卻永不受限,讓其飛翔于真正的海洋之中,感受文化深刻的內蘊,這才是旅行,一場歸屬于心靈的旅行。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一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筑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并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
當我終于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余秋雨是帶著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著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我沒有感嘆他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去闖北極,也沒有感嘆他竟可以獨立走完如此漫漫長路,讓我驚嘆的是,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用“行者無疆”給書命名,卻讓讀者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
轉眼到了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xiàn)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人生才稱之為人生。
中歐的奧地利雖然也有深遠的文化,卻不像南歐的意大利那樣頹墻殘柱,而是處處都被收拾的齊整光鮮。有人評論說,這是沒有文化的做法。其實又何必讓所有的建筑都沉浸在歷史里呢。看看今天有著“天堂”美稱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跡外,到處都體現(xiàn)出新世紀,不一樣的天堂美。我喜歡眼前的杭州,也喜歡書中的奧地利,喜歡兩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歐的巴黎是我意識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筆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里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而巴黎人巴黎的程度也讓作者驚訝。其實人都是一樣的,北京申奧成功時,北京人的狂歡或許也會讓巴黎人驚訝。喜歡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歡自己一樣,沒有錯!
北歐的冰島是我個人最向往的國家,因為它的名字聽起來孤傲,冷漠,與世隔絕。而且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冰山下是有火種的,那兒的火焰最耀眼。作者把冰島形容成恬然隱者,而冰島人對自己國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隱者的恬淡。其實,和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冰島也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比如薩迦(saga)——冰島中世紀的一種敘事散文——一直以一種不張揚的狀態(tài)默默的存在著。現(xiàn)代的世界需要冰島這一種獨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個人心中都擁有一份對平淡的渴望,也許在心中最隱秘的地方。
最后,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嘆的是,在圣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御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里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了解他鄉(xiāng)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么。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BR> 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
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二
這幾天讀完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天行者》,我被書里的一群人牽絆住了,夢里都是他們的身影。書中說,和他們在一起呆一段時間就會中毒,我信!
這本書描寫了界嶺小學的幾位民辦老師艱難曲折的轉正過程。為了孩子們,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到頭來,他們依然貧窮,依然痛苦,依然在替天行道。他們背負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安撫著全國所有鄉(xiāng)村兒童痛苦的靈魂,讓他們識了字,認識了國旗,學會了做人,懂得了愛。
寫到這兒,我想起我們上小學時候的一位張老師,他也是一位民辦教師,由于收入菲薄,看到村里很多人都蓋起了新房,要強的他也不甘人后。于是他白天上課,晚上熬夜做木工活,苦苦打熬了三年,一座漂亮的平房終于拔地而起。大家趕去祝賀,他也覺得自己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然而僅僅住了半年,張老師就去世了,村里人都知道他是累死的。蓋棺之前,他愛人趴在棺材上不讓蓋,哭完之后她將張老師的手表調在了6:00上,她說:“你每天早上上課,都是6:00起床,到時候別遲到了?!币淮迦巳蘖?。
正是有了他們,我們才走出了小村莊,走向了全國各地;正是有了他們,我們國家的經濟才日新月異,而犯罪率并沒有與日俱增;正是有了他們,我們國家才由愚昧走向文明,弱小走向強大,貧窮走向富有......
感謝這些天行者,向他們致敬!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三
本書講的是民辦老師的故事,回想起來,恰好是在我讀小學時,民辦老師這一角色開始逐漸被趕出歷史舞臺。在我的印象里,他們文化水平不高,卻因著肚子里的一點墨水好作斯文,身上不沾泥水,卻一樣的斤斤計較,喜歡耍點小聰明,貪點小便宜,脫不掉一身的農民習氣。他們拔出泥腿子直起腰,最后終究還是得弓著腰把腿塞回去,彷佛從來就沒有上過岸。
正是從他們那兒,一代代農村孩子學會了算數(shù),學會了寫字,走出了山間故里。
如同赤腳醫(yī)生、行商走販,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活法,一樣的在時代的滾滾洪流里隨波逐流,一旦被巨浪拋飛,也一樣的只能在岸上茍且枯萎。
我喜歡讀小人物的故事,他們一群又一群的淹沒在夜色黃昏,那些掙扎里有歷史的血痕。
或許只有血色里的爛漫才足夠撕開夜幕,映照那段蒼茫的歲月,可惜作者的'魄力不夠,不敢把斧子劈進肉里,非得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層又一層的溫存,模糊了血色,也掩埋了歲月。
作者的筆力也不夠,一個故事講的支離破碎,書中人物也大多像提線的木偶,呆滯而沉悶。希望有后來者能夠好好地講述那段褪色的歷史,同在生活里掙扎求存,為他們也為我們留下些動人的痕跡,是以為記。
天行者讀后感篇十四
向萬站長、明愛芬、徐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張英才、夏雪、駱雨......等等的中國大地的民辦教師深深致敬。因為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里,擔負著義務教育階段的億幾千萬農村中小學生“傳到授業(yè)解惑”的重任,將現(xiàn)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他們是二十實際后半葉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他們是山區(qū)孩子們的精神脊梁?!懊褶k教師”這個詞,也許將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他們的精神不能讓人忘記也不應該忘記。他們用默默奉獻、匍匐前行、樂觀向上的精神譜寫一曲曲人間最美的贊歌。
這是一本相當令人震撼的書,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我看著看著都流下了眼淚,隨著故事情節(jié)一起喜怒哀樂??赐曛蠖加幸环N想當民辦教師的沖動。民辦教師也許是物質的匱乏者,但絕對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們身上,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了當今社會正逐漸缺失、人們又漸漸淡忘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不饒、奮發(fā)自強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讓我們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雖說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jié),但樸實的語言更能讓我感動。文中通過界嶺小學幾個民辦教師生活遭遇的敘述我們了解、感受、體知當?shù)刂袊r村成千上萬個鄉(xiāng)村民辦教師生存環(huán)境的辛酸苦辣、情緒焦灼和痛苦無奈,他們沒有太多的文化修養(yǎng),沒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沒有所謂的氣質修養(yǎng),聽不到華麗的言語,但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鄉(xiāng)村建設者,是真正農村文化的苦行者,他們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著別人不屑,而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
他們的故事似乎與我們很遠,有些聽起來甚至讓人感到不解,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卻又分明感受到他們離我很近,因為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產生的碰撞與共鳴。
在中國的社會階層中,他們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種,很少有人去關注、正視他們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現(xiàn)狀,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軀所蘊含的良心、道德頑強支撐起了中國農村社會不斷向前前行。
中國的前途在哪里?或許更多的人認為在城市,在工業(yè)化,但大家是否想過,一旦離開農村、離開土地,我們城市發(fā)展的動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為,無論什么時候,農村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們的鄉(xiāng)村民辦老師,他們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奉獻的是民族的希望;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簡單介紹一下此書,《天行者》---作者劉醒龍,第八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還是概括一下本書吧:
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交織一首動人心弦的感人樂章;
粉筆、黑板、板擦、教學樓譜寫一曲震撼人心的精神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