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教案教學(實用20篇)

字號:

    編寫教案需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設(shè)計,以及教學資源的準備和運用。編寫教案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教案的設(shè)計需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一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2—3頁的內(nèi)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估計實際測量。
    數(shù)學書的長。
    數(shù)學書的寬。
    數(shù)學書的厚。
    生1: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shù)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shù)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shù)一數(shù)1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jié)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fā)展。
    1、完成數(shù)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jié)。
    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這里所說的“有價值的、必要的數(shù)學”就可以理解為對生活有用的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突出了數(shù)學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因此我們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把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改變課本中原有的例題,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出數(shù)學問題來呈現(xiàn)課本所要學的內(nèi)容。反過來,在進行應用題的練習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讓學生估計測量身邊的事物,這就拉近了書本與學生的親近度,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節(jié)課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估計、估量能力比較差,出現(xiàn)了一些笑話,以后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我相信要讓學生對數(shù)學產(chǎn)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是有價值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jīng)驗,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同時再將數(shù)學運用與生活的過程中感悟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fā)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jié):
    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良好的情緒能使學生的精神振奮,不良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由此可見,營造自然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主動體驗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我設(shè)法為學生營造一種自由、民主、和諧、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里更好地體驗樂趣、體驗成功。我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并鼓勵學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觀察、測量,充分體現(xiàn)了師生的民主、平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間。通過在真實情景中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算一算、議一議,使學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長度的感性認識,為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jīng)驗。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zhèn)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jié):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jié)。
    教學反思:
    在這一節(jié)課中,我所感覺到的不足之處是在學生的組織紀律方面。走出課堂,有的興趣盎然,而有的是跟著走馬觀花。這就與教師的操控能力、語言魅力及組織方面有密切的關(guān)系。今后我一定會更加認真鉆研教材,練習基本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shù)一數(shù)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2、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shù)一數(shù)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三、全課總結(jié)。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二
    根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和教學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確定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能夠正確口算和筆算有余數(shù)的除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三
    這是一篇小寓言故事。文章篇幅不長,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引導學生仔細讀書,品味兒子們折筷子時的表情以及農(nóng)夫?qū)鹤诱f的話,讓學生們從中有所領(lǐng)悟,受到啟迪。學情分析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由于家庭,社會的原因孩子們大都比較自私。讓孩子們認識到團結(jié)的重要性,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團結(jié)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jié)意識。
    3、會舉例說明團結(jié)就是力量。
    重點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團結(jié)起來就可以戰(zhàn)勝一切。
    難點從故事中悟到團結(jié)的重要性,從而產(chǎn)生集體意識和團結(jié)意識。
    筷子,課件。
    1、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上學期學的兒歌《三個和尚》嗎?誰能告訴大家為什么一個和兩個和尚時有水喝,可是三個和尚時卻沒水喝嗎?(他們不團結(jié),都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2、今天我們來了解一個類似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團結(jié)的力量》板書課題。
    3、再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前,我們一起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字詞。(幻燈片放映)。
    1、學習第1-2自然段。自由讀第1、2自然段,找出描寫老人心理的句子,畫一畫,在旁邊做好批注。
    (1)全班反饋他們的父親為此很傷腦筋。老父親為這事日夜擔憂。
    (2)請學生再讀課文理解“此”和“這事”具體指的內(nèi)容。
    (3)學生回答,集體評價。
    2、學習第3自然段我們有了困惑難題會怎么辦?(想辦法解決)老人有了煩惱,那他是怎樣解決這個傷腦筋的難題呢?帶著這個問題,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找到答案。請村里最有學問的長老來教育孩子們。
    3、學習第4-9自然段。
    (1)分角色朗讀課文。小組合作找到長老教育農(nóng)夫兒子的辦法:折筷子(板書)長老用到的道具:筷子(拿出準備好的筷子)長老怎樣利用筷子:折一根筷子----易折斷折八根筷子----折不斷(請學生表演兒子們兩次折筷子的表現(xiàn):一個兒子嘲笑道:“折斷筷子還需要使勁嗎?”大兒子兩手用力折,臉都漲紅了,這捆筷子還是好好的)(板書)。
    (2)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從而悟出一根筷子力量小好折,八根筷子放在一起“力量”就大了,如果再想折斷就不容易了。(板書:一根易折斷力量小八根折不斷力量大)。
    (4)同學們你們還能舉例說明團結(jié)就是里力量嗎?小組討論:拔河比賽合唱大掃除。
    (5)引申介紹一些有關(guān)團結(jié)的成語和名言警句。
    1、學了這個小故事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2、師總結(jié):無論是我們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都是一個大集體,只有大家都團結(jié)才會讓生活越來越好,只有大家都朝一個方向使勁,我們的班集體才是最好的班級。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四
    1、在畫一畫、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靈活運用多種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計的精確度。
    2、通過活動,逐步形成空間觀念,養(yǎng)成估計的意識和習慣,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五
    1. 知識目標: 復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強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關(guān)分數(shù)的知識。
    2. 能力目標: 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jié)果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
    3.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一、復習引入
    折紙游戲
    a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b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c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二、鞏固新知
    1. p67/1 學生獨立完成后核對。
    (1)說說錯的理由(沒有平均分)。
    (2)你是怎么想的?
    (3)說說錯的理由。正確的應該怎樣寫?
    小結(jié):只有在把這個整體平均分的時候,才能用分數(shù)表示。還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一份是多少。
    2. p67/2 說說3/8、2/5、4/5分別表示什么? 按所給分數(shù)涂色,在組內(nèi)交流。
    小結(jié):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3. p67/3學生獨立完成后核對。
    (1)你是怎么想的?(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
    (2)對部分學生容易寫錯的2/5進行糾錯。
    (3)學生匯報,這幅圖你是怎么看的?怎樣用分數(shù)表示?學生常見的回答是:
    生1:有 21個長方形,其中紅色的有9個,就是9/21。
    生2:把3個長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紅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9/21。
    4. p67/4
    (1)你是怎么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 朵)學生圈。
    (2)學生獨立完成后核對。
    三、拓展練習
    折一折,涂一涂,說說它所表示的意義:
    2. 等邊三角形的1/3學生介紹方法。
    3. 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張(圓形和正方形),選一張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幾分之幾。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總結(jié)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對于“分數(shù)”這個知識,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六
    1、初步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理解文中父親表示愛的方式。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理解文中父親表示愛的方式。
    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從細微處發(fā)現(xiàn)愛。
    課件。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
    2、讀有生字的句子。
    3、再一次輕聲自由讀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一)體會弟弟的心理變化。
    1、自由讀課文的'2、3段。畫出寫弟弟的句子。
    2、匯報句子,朗讀并體會弟弟的心理變化。
    (二)感悟父愛。
    1、輕聲讀課文的4段。
    2、體會父親的動作。
    “可是,當爸爸走到拐彎兒處的剎那間,卻不經(jīng)意似的回過頭來,很快地瞟了弟弟他們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彎兒處?!保ㄗプ 安唤?jīng)意”和“瞟”)。
    3、小組合作寫句子,理解文中父愛的表達方式。
    弟弟很傷心,你委屈,很生氣時,爸爸也很(),很(),也很()。
    4、填關(guān)聯(lián)詞,合作讀第四段。齊讀結(jié)尾。
    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父親。寫句子。
    (在我心中,最能代表父愛的是......。)。
    板書設(shè)計:
    拐彎兒處的回頭。
    走了回頭。
    父
    愛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七
    (1)請5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圈。
    師:5個同學手拉手圍一圈,周長大約是多少?先估計,再測量。
    (2)估計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長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幾個同學?
    (3)師:人們經(jīng)常用這種方法估計出大樹或是大柱子的周長,你能估計出來嗎。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八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chǎn)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檢查學生帶來的玩具。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么玩具?
    2.學生研究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師說說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組共同研究,將研究的結(jié)果記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時見過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學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個角落去研究。
    3.小組匯報。
    鋼鐵、不銹鋼、塑料、木塊、布、玻璃、紙……。
    4.指導學生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這些材料分類,分類的標準學生自定。
    (三)課后作業(yè)。
    課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東西做成的?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九
    1、結(jié)合具體情境體會用“韋恩圖”解決重疊問題的價值,掌握用“韋恩圖”解決一些簡單的重疊問題題目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進一步滲透集合的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理解集合圖的各部分意義及解決簡單問題的計算方法。
    課件、帶有學生姓名的小貼片。
    一、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下面統(tǒng)計表。
    生:8+9=17人,
    師:同意嗎?一定嗎?
    生:齊說同意、一定。
    師:出示圖1集合圈,
    語文組數(shù)學組。
    師:你能把參加語文組和數(shù)學組人的姓名圖片貼在下面兩個圈里嗎?
    師:相機出示帶有17個同學姓名的圖片。
    二、探究新知。
    1、問題的引出。
    師:出示例題中的統(tǒng)計表。
    師:仔細觀察這張表格提供的信息與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幾個同學重復了。
    生:有三個同學既參加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shù)學小組。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重復”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就是一個人參加了兩項活動。
    師:在實際生活中你們遇到過這種情況了嗎?
    生:遇到過,比如我既參加了象棋小組又參加了繪畫小組。
    生:我參加了三個興趣組。
    生:圖2。因為圖2有重復的部分。
    師:只能用圖2來表示來表示重復的關(guān)系嗎?
    生:兩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師:誰來說說重復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部分就是兩項活動都參加人。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參加語文組的有幾個人?參加數(shù)學組的呢?
    生:語文組有8人,數(shù)學組有9人。
    師:根據(jù)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覺得用哪副圖來表示參加兩個小組人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比較合適?請同學們貼一貼。
    2、交流匯報。
    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強調(diào)不管圓圈中學生姓名怎么放,但這三個重復的同學都放在重疊的部分上。
    師:怎樣計算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shù)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數(shù)出來的。
    生:8+9=1717-3=14。
    生:因為如果還是17的話就把楊明、李芳、劉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減去3。
    生:第一個表格沒有重復參加的,第二個表格有重復參加的。
    師:不管用數(shù)的方法還是用算式計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復的三個人多算了一次。
    3、明確“韋恩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價值。
    生:三部分,左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語文組的人數(shù),中間一部分表示兩個小組都參加的人數(shù),右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數(shù)學組的人數(shù)。
    師:相機在集合圖上標示出“只參加語文組”、“既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shù)學組”、“只參加數(shù)學組”的字樣。
    師:簡單介紹“韋恩圖”來歷。
    師: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會像表格中那樣的。
    師:相機把例題呈現(xiàn)在統(tǒng)計表中的學生姓名打亂。
    生:用“韋恩圖”來表示。
    師:用“韋恩圖”不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還便于我們計算。
    師:你認為在什么樣情況下使用“韋恩圖”來解決問題呢?
    生:有重復關(guān)系的,
    師:相機板示課題:數(shù)學廣角——重疊問題。
    三、鞏固應用,落實“雙基”
    1、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1題。
    2、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2題。
    四、拓展延伸,發(fā)展能力。
    師:請同學讀題,并與原例題進行比較。
    師:請同學拿出第二組供貼圖用的學具片。
    交流回報:
    生:8+9=17人,我是把兩個圓圈分開擺的。
    生:8+9=17人17-2=15,我是把兩個圓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參加語文組的人數(shù)全部圈在數(shù)學組里面的。
    師:結(jié)合學生的口述,相機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重點引導學生交流結(jié)果是9人的集合圖各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
    師:為什么同樣是8人參加語文組、9人參加數(shù)學組結(jié)果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呢?
    生:因為上一道題告訴我們有幾人重復的,而這道題沒有告訴有幾人重復的,結(jié)果就有幾種可能性。
    生:這個題目沒有前面兩個題目講的清楚,不知道會有什么情況。
    師:也就是說這道題沒有確定語文組和數(shù)學組之間的具體關(guān)系。
    師:那你認為做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復的人數(shù)。
    生:在畫圖時要確定相交的部分應該是幾人。
    生:考慮問題要全面些。
    師:通過剛才我們解決的這個題目,比較一下結(jié)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重復的部分越多,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shù)就越少。
    生:要想?yún)⒓觾身椈顒拥娜藬?shù)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當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shù)最少時,這個數(shù)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數(shù)。
    師:配合學生的講解,相機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兩個集合圖變化的過程。
    五、全課總結(jié)。
    師生交流:這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什么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這一策略以前你用過嗎?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
    1、教學內(nèi)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shù)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小學在前面已經(jīng)掌握了小時、分、秒,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jīng)驗,有關(guān)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nèi)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chǔ)。本單元是在此基礎(chǔ)上向?qū)W生介紹有關(guān)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借助觀察年歷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shù)。
    3、教學重點、
    難點: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guān)于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nèi)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shù);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內(nèi)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guān)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shù)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shù)。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shù)一數(shù)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2、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shù)一數(shù)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三、全課總結(jié)。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二
    備注。
    一、情景導入。
    二、研究二分之??
    三、導入其它的幾分之??
    四、練習。
    五、比較大小。
    六、拓展。
    1瓶礦泉水。
    半個蛋糕)。
    這三個結(jié)果中哪個結(jié)果比較特別?
    “半個”你能用一個數(shù)來表示嗎?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像這樣的數(shù),它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分數(shù)。(板書:分數(shù))。
    1、那么什么是分數(shù)呢?
    (邊說邊課件動畫演示切蛋糕)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這一份就是它的(老師指著左半個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數(shù))。老師指著另一半蛋糕問:那這一份呢?(學生回答后,動畫出示分數(shù))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數(shù)。
    說說是怎么得來的?(指名說,老師小結(jié),并課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說說,并結(jié)合口答板書)。
    2、在我們桌上有一些紙片和繩子,你能找到它們的嗎?
    你是怎么得到的?
    歸納:不管怎樣,只要把一樣物體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剛才小朋友們找到了,在這些圖形中,哪些圖形的涂色部分能用來表示。
    最后一個圖形的涂色部分你覺得是幾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覺得還可有哪些分數(shù)?(指名學生口答并板書出分數(shù))。
    今天所學的分數(shù)有共同的地方,誰發(fā)現(xiàn)了?小組里討論。(指名說)。
    1表示什么?橫線下的數(shù)又表示什么呢?
    我們認識了分數(shù),那下面的圖形你能用分數(shù)表示嗎?(書本p101第1題)。
    最后一幅變?yōu)椤?BR>    同樣涂色部分,為什么分數(shù)變了?
    1、剛才我們折出了圓的,你還能折出圓形紙的幾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樣,并把一份涂上顏色,說說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較涂色部分誰大誰小?分數(shù)誰大誰小?
    (師選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這張圓形紙(師出示八分之一),你認為貼在哪里好?為什么?
    4、(師選四分之一,不給學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認為放在哪里好?為什么?
    拿出圓形紙,驗證。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三
    1.充分肯定學生的習作,采用多種方式給予賞識,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
    2.指導學生把認為寫得好的部分讀給小組同學聽。
    3.引導學生交流完習作后,能和同學分享自己最近的觀察感受。
    重點。
    引導學生交流完習作后,能和同學分享自己最近的觀察感受。
    難點。
    在習作評價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尊重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表達以及評價。
    師:大家的習作都完成了。下面,我們一起來評改吧。
    1.學生把自己寫得好的部分讀給小組同學聽,再說說為什么覺得這部分寫得好。
    2.學生評議、交流。
    3.小組內(nèi)推薦寫得好的習作,全班欣賞。
    (1)指名讀習作,請大家認真傾聽,看看這篇習作又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梢园呀o你印象深刻的內(nèi)容深深地記在腦海中。
    (2)全班交流,教師小結(jié)。
    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
    說起美,人們往往想到大自然的美:春天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美;夏天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美;秋天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冬天有“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的美。然而,這些美都是眾所周知的,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今天,我就發(fā)現(xiàn)了一件平凡事情中不平凡的美。
    星期一,我很早就到了學校,發(fā)現(xiàn)教室后面的垃圾沒有倒。當時班上已經(jīng)來了幾位同學,但我們都熟視無睹,繼續(xù)做我們自己的事。這時候,陳雨欣來了,她也看到了又臟又臭的垃圾。只見她連忙放下書包,卷起袖子,拿起垃圾桶,跑向垃圾車。等她回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了??粗氐浇淌液髿舛ㄉ耖e地坐在座位上,跟我們一塊兒讀書,我不由得想道:“陳雨欣為什么不跟別人說,垃圾是她倒的,讓大家表揚她呢?”一直到了下午的班會,趙老師才把這件事告訴全班同學,同學們都向陳雨欣豎起了大拇指。而陳雨欣呢,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淡淡地一笑。
    這件事情雖小,卻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陳雨欣的美和她那顆愛班級的心!
    師:雖說同學們都非常用心,但習作里還存在一些小缺點,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篇習作。(出示相關(guān)例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說說這篇文章的優(yōu)點有哪些,哪兒還需要改一改。
    2.學生交流。
    3.學生拿出練習紙修改。
    4.指名評改。
    師:同學們,我們平時一定要重視對習作的修改。只有勤于修改習作,我們的寫作興趣才會在修改中得到激發(fā),寫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習作,運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作出修改。
    1.學生自改習作。
    2.小組內(nèi)展示自己修改后的段落。
    師: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引導學生圍繞觀察感受分享心得。
    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
    要養(yǎng)成修改習作的好習慣。
    本次習作講評課,我注意把講評和學生修改作文結(jié)合起來,拓展了習作講評的功能,有利于學生習作綜合能力的提高。在兩篇例文的賞析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也注意傾聽,善于歸納,讀寫結(jié)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最后課堂總結(jié)談收獲,引導學生圍繞觀察感受分享心得,讓學生學會了更多的觀察方法。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四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2—3頁的內(nèi)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
    二、估測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估計實際測量。
    數(shù)學書的長。
    數(shù)學書的寬。
    數(shù)學書的厚。
    生1: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shù)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shù)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shù)一數(shù)1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jié)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fā)展。
    1、完成數(shù)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jié)。
    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這里所說的“有價值的、必要的數(shù)學”就可以理解為對生活有用的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突出了數(shù)學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因此我們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把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改變課本中原有的例題,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出數(shù)學問題來呈現(xiàn)課本所要學的內(nèi)容。反過來,在進行應用題的練習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讓學生估計測量身邊的事物,這就拉近了書本與學生的親近度,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節(jié)課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估計、估量能力比較差,出現(xiàn)了一些笑話,以后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我相信要讓學生對數(shù)學產(chǎn)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是有價值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jīng)驗,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同時再將數(shù)學運用與生活的過程中感悟數(shù)學的價值。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五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jīng)量出了這本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fā)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jié):
    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良好的情緒能使學生的精神振奮,不良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由此可見,營造自然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主動體驗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我設(shè)法為學生營造一種自由、民主、和諧、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里更好地體驗樂趣、體驗成功。我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并鼓勵學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觀察、測量,充分體現(xiàn)了師生的民主、平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間。通過在真實情景中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算一算、議一議,使學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長度的感性認識,為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jīng)驗。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六
    (場地布置:凳子在6個不同的地點,看到一個面的3個,兩個面的3個,看見3個面的一個人)。
    1.情景設(shè)置:今天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請大家研究。這放置了一個長方體物體在各小組派來的代表中間,請從一號開始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么?請你們自由交換位置,再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么?(請回到自己的小組)。
    2.同時點擊對應的課件,出示1~6號角度看到的物體。
    3.提問:為什么你們都觀察的是同一個長方體,每個人兩次看到的卻不一樣呢?
    4.小結(jié):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只能看到物體的一部分。
    二、觀察實物,綜合表象找實物。
    1.提問:那么你們能判斷站在一個物體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嗎?
    2.出示:小明、小紅、小東在商店買鞋,他們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們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們看到的鞋和他們對應用連線表示嗎?(連線)。
    3.小結(jié):你們真厲害呀!能根據(jù)他們站在鞋的正面、側(cè)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狀。
    三、綜合表象,找尋實物。
    1.我這里還有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你有信心解決嗎?
    2.提出問題:我弟弟家要購買一輛新車,他有這輛車的正面、側(cè)面、后面的圖片資料,可是他不知道這輛車是什么牌子和型號。請你們利用網(wǎng)絡上的汽車資料和圖片幫助他找到這輛車。
    3.出示汽車的不同位置圖,提供網(wǎng)絡資料。
    4.學生自主活動。
    5.判斷和小結(jié):要了解一個物體必須從它的每一個部分入手,綜合考慮它的全局。
    四、判斷空間中多個物體之間的關(guān)系。
    1.有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美術(shù)的素描課上有這樣的3樣物體(出示)這是還有一張從空中俯視的平面圖。以及4臺攝像機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攝像師助理在連接數(shù)據(jù)線時出現(xiàn)了錯誤。那么在a、b、c、d這四個點的攝像機分別拍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呢?請你連接上攝像機的線。
    3.提供幫助:在屏風后邊有這三樣物體的實際情況和4個對應的點。你們可以自由進去觀察找到幫助。
    4.學生自由活動。集體訂正。
    5.提問:為什么4張圖片中茶葉盒一會在杯子的左邊,一會又在右邊呢?這說明了什么?
    6.小結(jié):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不同位置觀察空間中的物體不僅是形狀不同,而且物體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同。
    五、欣賞空間中角度變換的風景。
    1.同學們在這節(jié)課上學的非常的好。在這節(jié)課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請你們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賞,配背景音樂。
    3.提問:在欣賞中你感覺到什么?
    4.總結(jié):在實際生活中,除了改變位置觀察同一物體,還有一種在定點變化視角的觀察,這就象我們剛才看到風景是從一個點觀察周圍。希望以后同學們能利用這兩種觀察方法觀察你看到的周圍。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七
    1、結(jié)合購物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2、經(jīng)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貴.......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shù)的大小。
    3、結(jié)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shù)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guān)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shù)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nèi)的數(shù),會計算三位數(shù)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shù)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創(chuàng)設(shè)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shù)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shù)的含義,比較小數(shù)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shù)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后系統(tǒng)的學習小數(shù)打下初步的基礎(chǔ)。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時緊密結(jié)合購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首先,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會用元、角、分說明用小數(shù)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shù)意義的一個標志。認、讀、寫小數(shù)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jīng)驗為背景,并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
    2、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貨比三家”要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并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zhì)疑。
    3、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jié)合起來。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shù)加法是結(jié)合“買書”的情境,務必要在討論小數(shù)加法的多種算法的過程中,揭示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shù)位)的數(shù)才能相加。這也是理解小數(shù)相加時,小數(shù)點要對齊的根據(jù)。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為學生打通了把整數(shù)加減法的經(jīng)驗向小數(shù)加減法遷移的大道。
    4、整個單元的教學要逐步擴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買書”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側(cè)重理解了小數(shù)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應該把小數(shù)減法的問題交給學生獨立去解決。
    案例1。
    《買文具》教學實錄(一)。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買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難點是明確小數(shù)的意義與特征。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第2頁的情境圖;第2頁試一試。
    學生準備:剪下課本附頁中的人民幣圖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以前買過東西嗎?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八
    (1)不用尺子,你能畫一條長8厘米長的線段嗎?大家一起來試一試。
    誰覺得自己畫的8厘米最準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反饋2個學生的作品)大家畫得準嗎?請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匯報:你是怎么畫得這么準的呢?有什么好辦法嗎?
    師:剛才大家都談了不用尺子怎么畫,如果現(xiàn)在請你來畫,你能畫得更準確嗎?
    還想再試試嗎?
    (2)不用尺子畫一條長12厘米的線段和一條長2分米的線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說一說自己的方法,眼力有進步的同學請舉手,恭喜這些同學過關(guān)。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十九
    立體的長方體紙箱一個(每一個面粘貼不同的學生熟悉的卡通動物形象),遮蓋布一塊,實物圖片若干,屏風一個,桌子上有的茶葉筒等3種物體,網(wǎng)絡課件,計算機10臺。
    分組:4個學生一組(選出組長、信息員)。分配一臺計算機。
    學具準備:白紙和筆。
    三年級教案教學篇二十
    1、結(jié)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shù),知道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shù)來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chǎn)生分數(shù)。
    2、正確認識和讀、寫幾分之一的分數(shù),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名稱。
    3、能用實際操作的結(jié)果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
    4、會直觀比較簡單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