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部曲讀后感(模板14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或一段文字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和想法的總結,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鞏固所讀內(nèi)容,還可以提升我們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讀后感寫作是培養(yǎng)我們的學習和思考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想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的總結,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讓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內(nèi)容。讀后感的寫作可以采用記敘、議論、論述等不同的表達方式。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讀者對同一本書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這也是讀后感的多樣性和個性化之處。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一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這是一部能讓我的情緒跟著起伏的作品,很喜歡這部書。
    這部書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開了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zhì),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zhèn)ゴ笃鞄谩?BR>    萬惡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鳴鳳、李瑞玨、錢梅芬、蕙表姐、淑貞這些年輕女性如花的生命。對于一個個善良靈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這些年輕女性逼上了絕路,她們沒有社會地位,她們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們沒有自由,這對于女性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處于這個時代的她們,處于封建制度的她們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長們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謂的“血光之災”,相信西醫(yī)不會治療內(nèi)科,人已經(jīng)病入膏肓了還不愿意請西醫(yī)就診,我徹底憤怒了。
    當我看到蕙表姐已經(jīng)病得不輕了,鄭家堅持不請西醫(yī),就連蕙表姐的父親也不同意,說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話,虛偽的面具下是一個個骯臟的靈魂,這群見死不救的混蛋,蕙表姐去世后連買塊地安葬,鄭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廟里,而鄭家卻是忙著續(xù)弦,多么可悲。
    淑貞,這個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這十五歲的年紀,她像一朵未到開花時候就被打落的花苞。這個孤寂的孩子需要愛,然而沒有人可以給她適當?shù)膼?,她只能一個人走向毀滅的道路。
    什么封建禮教,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敗,卻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沒有勇氣去推翻舊制度,不愿承認舊制度的錯誤,最終只能走向滅亡。這些封建家長們,這些封建衛(wèi)道士們,他們是被自己害死的,沒有人可以拯救他們,他們的思想已經(jīng)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結局嗎?不,他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那些豐滿的生命形象還在繼續(xù)他們的人生道路。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二
    近期讀過的書,特別說說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按順序把三本書看完了,它是關于祖母、父親、兒子的故事。
    第一部《人面桃花》開頭帶點奇幻色彩的陸侃,讓我想起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都說第一印象很重要,開始我對這部書留下了凄凄慘慘戚戚的印象。后來也證明,果然一直到所有閱讀結束,這種感覺一直圍繞著我。段落后的小字明確了年份的事情讓我感覺書中發(fā)生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可離了書又是假,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嗎?濃濃的紅樓氣息,像新版電視劇詭異凄涼的配樂。里面各種意象典故詩詞(很多字不認識,覺得像個文盲需要查字典),讀者人人心中有一個桃花源。
    他做著和母親一樣恍恍惚惚的盛世夢。最喜歡后面佩佩寫信的部分,跳戲想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圖2》,只是有來無往,心疼。佩佩漂亮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追求所欣賞的,對骯臟的人事勇于反抗,愛憎分明。
    最后的結局,好吧又悲劇了!從普濟醫(yī)院回到普濟小村莊,又是一家的輪回。此外,對當代社會現(xiàn)狀的描寫,比方說霧霾的景物描寫,還是很生動的?;蛟S沒有當初的相遇,龐家玉本可以過上安穩(wěn)平靜的生活,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在我看來,《人面桃花》和《春盡江南》是最精彩的兩部,信息量超大,藝術結構高超,廣泛透視了個體在劇變時代下面臨的各種問題,深度切中了時代精神的癥結。
    最后一部《春盡江南》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你會驚訝于作者博大精深的知識儲備和嫻熟老煉的寫作功底——時不時冒出一處詩句,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韓愈、歐陽修、錢穆、陳寅恪、魯迅、易中天、于丹、白巖松、火影忍者等人的事跡,頻頻用典,卻又毫無掉書袋之嫌,其拿捏開筆的手法真是游刃有余、靈活妥善。
    《江南三部曲》是三代人的命運,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fā)展。圍繞著陸秀米、譚功達、譚端午三個人的三部曲,故事終于在百般挫折和千絲萬縷的烏托邦事件中,落下了帷幕。在“江南”這個舞臺上,曾經(jīng)上演了國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當下這三個時間段的中國剪影。又像沒有結尾,它們一幕幕纏繞在我的眼前。從第一部《人面桃花》到《山河入夢》再到第三部《春盡江南》,這三部曲陪我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格非給我描述了三代人對夢想的追求與掙扎,現(xiàn)實與無奈交織,但從中折射出的高貴人格卻是怎么也淹沒不了的。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三
    一天,我在書店正在挑選自己喜歡看的書時。突然,我的眼前一亮,發(fā)現(xiàn)了《牧犬小亂子》這本書。這可是我早就想看的一本書埃于是,我當即把它買了下來。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如饑似渴地看起來。
    看完后,覺得作者寫的真是棒極了。他生動地描寫了一只愛搗蛋的牧場工作犬在經(jīng)歷了一場大劫難后轉變?yōu)橐恢槐M忠職守的優(yōu)良牧犬的成長過程。
    讀了這本書,使我對狗有了更好的了解。一只頑皮的狗都可以有如此大的變化,何況人呢?
    狗是通人性的,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所以,我們要善待它,愛它!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四
    在寒假里,我讀了三本書,名叫《牧犬三部曲》。它的作者是牧鈴,他曾被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譽為講故事的高手。
    這三本書主要講了:牧工的兒子林達為了給牧犬黑云報仇,將黑云的'兒子灰灰藏進了一個古老的陷阱里,希望按傳說中的馴獒法馴出一條可以獨戰(zhàn)群狼的超級猛犬。不料,灰灰卻墮落為比野狼還要兇殘的牧場公害。而正常馴養(yǎng)的灰灰的兄弟黑頭卻成為了一條優(yōu)秀的牧犬,在保護牧群的戰(zhàn)斗中成了灰灰的克星,灰灰逃入山林,淪為野狗。黑頭因替同伴復仇,遭人追殺,被迫逃入城市,不料遭人誘捕,加入了馬戲班?;一覔魯〔蚬樊斏稀安蛲酢敝H,黑頭逃離馬戲班,隨著新朋友白娃去了它家。后來,灰灰在山中遭遇偷獵者,陷入了天羅地網(wǎng)之中。黑頭在白娃家里仍然想念牧場,帶著白娃回到了牧場,白娃被黑狗咬死,黑頭大受刺激,咬死了黑狗?;一以谏街谢貧w了本性,不再濫殺。林達帶領黑頭去尋找灰灰,遭遇狼群,生死關頭,灰灰趕來搭救,最終灰灰回歸了牧場,成為了一條優(yōu)秀的牧犬。
    從這個故事里,我得到一個啟發(fā):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只要用一顆從容的心去認真面對困難,一切難題就只不過是一只紙老虎罷了。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五
    巴金曾在《激流·總序》中說道,生活是一場“搏斗”,我們生來是為了征服生活。
    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靜的,這其中滿滲的是我復雜的情緒??墒峭徒鹨粯樱蚁嘈派畈⒉皇潜瘎?,因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長河里,總有一股激流是代表著希望的。
    巴金通過描寫高家的故事展現(xiàn)了我國二十世紀初期封建勢力籠罩下的一幕幕“壓迫”與“反抗”的圖景。他的筆調(diào)因其鮮活細膩而顯得真實,在他的文字里,滿繪著封建制度殘酷、偽善的嘴臉。為了維護封建制度最后的威嚴,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家長甚至不惜犧牲年輕一代的幸福和生命為代價。面對嚴酷的生活環(huán)境,有的人成了無奈的弱者而慘遭迫害,如鳴鳳、梅等;有的人頑強地反叛著,為光明生活的道路探索著、奮斗著,覺慧等人便是典型;而另一種在新舊勢力夾縫中生存的人,如覺新,他的內(nèi)心是最痛苦的,他也曾有過美好的憧憬,他也有清醒的頭腦,可是面對封建舊勢力時,他總是和顏悅色地服從,而他的“作揖主義”給自己帶來的卻是一幕幕悲劇的上演。
    當看到書中年輕的生命和美好的愛情被毀滅時,我有的只是對封建制度的深惡痛絕,而并不想去評判任何人的是非,因為生活是這個樣子,每個人的生存都不容易。
    要生存,就會有壓力,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去征服它,與它“搏斗”,而首當其要的,便是與自己抗爭。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也是這樣。由以上我提到的三類人的生活方式,我想到了現(xiàn)今人群的三種心態(tài)。
    不管是在工作單位還是在家庭中,我們都會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面對重重壓力和矛盾時,我們的心里往往會有多個自我在相互抗爭,其中,聰明的自我會隨大流而行,為自身贏取名利,另一個自我會瀟灑地反叛,去征服生活,成為生活的主宰,還有一個夾在中間徘徊的自我,如同覺新,這樣的自我是最善良的,也是最痛苦的,卻是不值得同情的,因此,若要得到救贖,唯一的方式便是把其中的一個自我徹底打敗。
    雖然現(xiàn)在周遭的生存面貌不同于封建思想肆意時的黑暗社會,沒有過多的封建禮教束縛我們,個人的身心是自由的,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發(fā)型和服飾,可以為自身鐘愛的事業(yè)大膽拼搏,可以不顧地位的懸殊與所愛的人相守,等等??擅軈s總會以變相的方式存在,我想每個遇到過生存或生活困窘的人都曾深有體味,而我用這粗糙的文字又怎能道明,又怎能說盡?到底是與自己抗爭,還是與生活抗爭,還得我們自己說了才算,不過這其中卻容不得絲毫猶豫,果斷地選擇讓一方勝利,便是希望的所在。
    生命中的激流時刻都在前進,生活是充滿希望的,就像《秋》里面所提到的,秋過了,會有第二個春天的到來。
    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也是這樣。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六
    這套世紀三部曲,大概是哈利波特之后我讀的最長的系列小說,也是大學期間讀的為數(shù)不多的小說之一。
    讀超長小說的最美好體驗之一就是沉浸感——完全沉浸在作者搭建的世界里,忘了自己的煩惱和憂傷。如此一來,選一套精良的長篇小說也就尤為重要,這套書就幾乎每頁都有精彩的節(jié)點和情節(jié),完全沒有拖沓的感覺。這是一部歷史小說,涉及到了一戰(zhàn)到冷戰(zhàn)期間西方各國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和人文,閱讀的過程中,一幅西方各國榮辱興衰的圖景也展現(xiàn)在眼前,非常享受。
    同樣,我一直覺得,閱讀貼近生活的優(yōu)秀小說才能發(fā)揮閱讀的最大效力——他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思考,很多人的一生可能無法活的像小說一樣跌宕起伏充滿故事,但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不禁將自己帶入到情節(jié)中,那些主人公所經(jīng)歷的情緒也會慢慢滲透到我們的肌膚和骨骼里。算是增進我們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種捷徑和方式吧。
    當讀到最后一部《永恒的邊緣》菲茨伯爵拿著茉黛生前珍藏的照片,說“theolddayshasgone",我一個大男生在圖書館差點流出眼淚。英國的菲茨和茉黛這對”冷戰(zhàn)“了半個多世紀的兄妹,直到對方最后的去世才讓活著的人感到遺憾和愧疚;俄國兩兄弟在半個多世紀后的重聚首,從當年的年少輕狂到最后兩個人滿頭白發(fā)、子孫滿堂……生活中很多看似波瀾不驚的經(jīng)歷,待它們層層疊疊積累起來以后,我們才會發(fā)覺:原來自己已經(jīng)走了這么遠的路,我們已經(jīng)變了這么多。
    最后我想說,直到今日,中國的綜合國力幾乎雖然可以傲視群雄,但我們只是在西方人建立的規(guī)則上發(fā)展壯大,編碼要用英文,經(jīng)濟要用西方人發(fā)明的經(jīng)濟原理,協(xié)議和規(guī)則要遵循西方的理論。就像世紀三部曲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為了自己的國家振興而奮斗般,我們年輕人也應當將中國的`偉大復興當作自己的使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我們天地之間走一遭的價值。
    世界三部曲,讓我有了對這個世界更宏觀的認識,更細膩的體會。這是值得廢寢一讀的難得的小說,分享給你,希望你得到不比我少的感動。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七
    這是一部很好的書嗎?至少不像世界小史那樣適合所有年齡段。也不像萬古江河那樣逢人必推。讀這本書需要門檻。
    首先作者是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而結局是他或多或少承認了現(xiàn)實中的理想浪漫在逐漸逝去。桃花源從清末以來,不論實質(zhì)如何,至少它仍然代表著帶頭大哥心中的桃源夢。然而在最后,這里已經(jīng)徹底毀了,天上人間,感官的天堂,夢想的地獄。
    秀米像是飄在天上,即使被劫,也仿佛有神光護體,遇難呈祥,而追夢的過程,也是那么純粹,出獄后的她,可能明白了桃花源現(xiàn)在是不可能的,只能存在于自己心里,于是寄情花草,還有喜鵲陪伴,無疑是紅樓里的黛玉和香菱,只不過是走出半生的歸來的黛玉。
    秀米的飄然欲仙還表現(xiàn)在她感情的孤冷,她對父母,對孩子,對一起共事的人,都沒有依戀,愛戀,眷戀。轟轟烈烈卻清冷的一世,愛的只是花草,還有不作區(qū)分的大眾。在饑荒中面對天外飛米,她的第一反應就是熬粥讓全村人一塊兒活。
    而佩佩就鮮活生動多了,她有脾氣,有時候笨的讓你替她著急,但她仍然美的超凡脫俗,更不用說她的烈性,在掙扎中的.手起石落,兔子一樣的逃亡生涯。她像是一個傳奇。然而傳奇在現(xiàn)實面前匆匆落幕,也止于傳奇,她甚至感慨,如果重來一次,一定會屈從。
    到了家玉,已經(jīng)是完完全全的一個現(xiàn)實中的人。一個獨立颯爽的職業(yè)女性,專業(yè)人士,在老公眼里仿佛什么都能搞定,都難不倒。愁的是兒子的學習,自家房子出租后要不回來,婆媳關系,丈夫外遇…各種雞毛蒜皮的大事,仿佛就是身邊人的縮影。到最后,仿佛一抹云,消失了。再也不能給丈夫和兒子扛起生活的重擔,仍然給丈夫留下一句我愛你,一直。有一個細節(jié)讓人心疼,在拿到醫(yī)院判決書的那天晚上,她本來決定原原本本告訴丈夫,一家人一起承擔,然而當天倆人打架了,也許到那一刻她突然發(fā)現(xiàn)她還可以滿足丈夫一直以來的一個愿望——離婚。人啊!
    縱觀三部曲,從夢想到現(xiàn)實到破滅,不僅僅是桃花源,女主角。還有其他人。
    而秀米的孫子,端午,整個人完全沒有一點夢想的影子,像寄生蟲一樣生活在世間,基因,斷了。
    不過馬云說了,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八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大家庭衰敗的故事,也是舊的社會制度和新的社會制度一交一替沖突中,一群青年掙脫枷鎖,奮起抗爭的故事。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些年輕人成為了這個斗爭的犧牲品,但是另外一群年輕人和這種“吃人制度”抗爭,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文學是救國的,也是治病的。當我一口氣連續(xù)讀完《家》、《春》、《秋》以后,心中留下的無限的感慨!感嘆故事中的悲歡離合;感嘆當時不滿30歲的巴金,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學巨作。
    “悲痛”似乎是這部作品的主旋律,大家都在黑暗中前行無法找到光明的彼岸,壓抑的氣氛讓人窒息!故事在主人公們一個一個離世中展開,這種離世視乎又是這樣的順理成章!梅、惠、瑞鈺的離世是源于封建婚姻制度和舊禮教,她們只能成為婚姻的犧牲品,她們無法抗爭,他們的離世留給了人們更多同情的眼淚,而這種悲痛也只能成為親人回憶中某種酸楚;鳴鳳、倩兒的死,是因為階級社會的歧視和壓迫,她們曾竭力地抗爭,但是這種抗爭的力量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非常蒼白,而她們注定只是這個社會的小插曲,當曲終人散的時候,人們自然不再記起;海臣、枚表弟的離世一方面是因為生產(chǎn)力的落后,科技水平的不發(fā)達,但最終也是因為人們的愚昧和守舊。應該說他們的死都和當時的社會制度有關,所以小說從頭到尾控訴著這個吃人的社會和制度。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只有在沉默中死亡”,黑暗是因為黎明來臨。對于命運的抗爭是這部作品的另外一條主線。覺慧成為了這個家里第一個舉起抗爭大旗的人物,他放棄了“三少爺”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沖破了舊思想和制度的束縛,遠走他鄉(xiāng),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接著淑英在哥哥姐姐們的激勵和幫助下,通過抗爭也掙脫了束縛,投奔了覺慧;覺民為了自己的愛情、自一由和舊家庭作出了頑強的斗爭,最終和琴得到了自己幸福;而承擔著家庭重任的覺新,一輩子被封建孝道束縛,逆來順受,無抵抗主義……雖然他的命運注定是悲劇,但是最后也走上了和父輩抗爭之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抗爭這不合理的思想,不合理的社會,不合理的制度,最終迎來一溫一暖的春天。
    這部書讓我深深震撼。在“五四”運動前后,我們的社會經(jīng)歷了社會的變革。而先哲曾說過變革總是會經(jīng)歷流血犧牲,覺新們用自己的“流血犧牲”為我們換來了文明、協(xié)和的社會,讓我們無須再重復他們的悲痛!
    每個時代賦予人們不同的責任,我們的責任也是追求自己的理想,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讓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燦爛的痕跡。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九
    一百多萬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寫些文字的沖動。近來卻諸事纏身,一直未曾動筆。
    昨晚與一朋友通電話,她把自己比作《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的一個人物。巴金的這三本小說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親人對號入座的煩惱。其實,我現(xiàn)在想來,這也怪不得他那些親人們。在讀《激流三部曲》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尋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呢?覺新?肯定不是。我無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覺慧還是覺民。
    我隨著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興奮,或揪心,或憤怒。我為他們向命運的奮力抗爭而歡欣鼓舞,為他們的'命運擔憂,為他們所受的不平憤慨。也許,在那樣黑暗的時代,更能激起熱血青年的抗爭。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風風雨雨之中,真的有種“心游萬仞”的暢快感覺。
    我不是一個豪氣沖天的人,或許我更象故事中的覺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實實的進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論大小,總有一天會達到成功的頂峰。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十
    在暑假里,我讀了《霧靈三部曲》這套外國名著。這套書一共有三部,分別是:《毀滅之城》、《重返遠南島》、《西蒙的記憶》。
    這套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既有生動有趣懸疑迭起的冒險故事,又有精美可愛獨特的插畫。書中那些會說話的動物們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們都很善于思考,并且喜歡冒險,懂得“團結就是力量”。讀書的過程,就是跟隨著這些會說話、愛思考、懂協(xié)作的動物們一起在冒險。
    這套書里還有很多優(yōu)美的句子和小詩,其中我最喜歡下面這兩首小詩。
    二、《怒溪之上》,溪水拍打著岸邊,我的小船在默默地守望。我要投入她的懷抱,和她揚帆起航,無需再等待。
    雖然這是一套半漫畫性質(zhì)的故事書,但我認為它又是一套嚴肅的書。它教我們要好好保護環(huán)境,不然會出現(xiàn)書中所說的“毀滅之城”。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十一
    讀《家》、《春》、《秋》讓你的內(nèi)心經(jīng)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時爾倍受折磨,時兒又滿懷信心,不過腐敗的事物總歸是要消失的??倳懈玫膩泶?。在困境中一定要堅信美好的事物會到來,一定要滿懷信心奮斗到底。
    讀《家》真的讓人感到特氣憤,那么多年輕的生命受舊禮教的毒害就這樣離我們而去,然而沒有人加以阻止,反抗,只知道愚昧的順從,只信命,認為人的命是上天安排好的,真讓人氣憤,梅表姐、瑞玉等人相機死后,屬于新主義的覺慧終于氣憤的離家出走,開始追尋社會主義,這也是整篇小說光明的開始。
    《家》中好多人已經(jīng)意識到舊禮教的腐敗,開始明顯的反抗。和覺民一起的那些學生們可是反抗的主力軍,他們發(fā)表稿子,各類文章喚醒那些愚昧的人,總之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在她們的幫助下,淑英逃離了那條黑暗的道路,沒有走舊禮教為他準備的路,三爸對她們也是毫無辦法,說明他們是正確的,這也為新主義一定能打敗舊禮教做了暗示。
    在《秋》里面一味信奉“作揖主義”的覺新也在慢慢的改變,也有了走反抗意識的那條路,舊禮教中的大家庭是他非常失望,這些現(xiàn)象也是他不能改變的,那些人是非常自私的,他沒有能力扭轉這樣的局面,是啊!制度該改變了。
    這三本書的情節(jié)緊緊相扣,表達的思想也越來越高昂,從順從到反抗,也讓我們走了這么長的心理歷程,讓我們更加了解那時的生活現(xiàn)象,也告訴我們社會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一種制度越來越落后,那么一定會有新的更完善的制度來替代,不要愚昧的擁護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事物,要不斷改變自己是自己永遠都適應新的事物、觀念。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滿懷信心。相信正確的思想、觀念一定會被別人認同的。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十二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這是一部能讓我的情緒跟著起伏的作品,很喜歡這部書,激流三部曲讀后感。
    這部書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開了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zhì),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zhèn)ゴ笃鞄谩?BR>    萬惡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鳴鳳、李瑞玨、錢梅芬、蕙表姐、淑貞這些年輕女性如花的生命。對于一個個善良靈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這些年輕女性逼上了絕路,她們沒有社會地位,她們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們沒有自由,這對于女性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處于這個時代的她們,處于封建制度的她們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長們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謂的“血光之災”,相信西醫(yī)不會治療內(nèi)科,人已經(jīng)病入膏肓了還不愿意請西醫(yī)就診,我徹底憤怒了。
    當我看到蕙表姐已經(jīng)病得不輕了,鄭家堅持不請西醫(yī),就連蕙表姐的父親也不同意,說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話,虛偽的面具下是一個個骯臟的靈魂,這群見死不救的混蛋,讀后感《激流三部曲讀后感》。蕙表姐去世后連買塊地安葬,鄭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廟里,而鄭家卻是忙著續(xù)弦,多么可悲。
    淑貞,這個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這十五歲的年紀,她像一朵未到開花時候就被打落的花苞。這個孤寂的孩子需要愛,然而沒有人可以給她適當?shù)膼?,她只能一個人走向毀滅的道路。
    什么封建禮教,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敗,卻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沒有勇氣去推翻舊制度,不愿承認舊制度的錯誤,最終只能走向滅亡。這些封建家長們,這些封建衛(wèi)道士們,他們是被自己害死的,沒有人可以拯救他們,他們的思想已經(jīng)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結局嗎?不,他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那些豐滿的生命形象還在繼續(xù)他們的人生道路。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十三
    《育人三部曲》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學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fā)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yǎng)。
    而在這個三部曲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從中充分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恒的愛。他對孩子對教育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的一顆純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對孩子沒有半點私心,他對教育沒有半點功利之心。從沒有想過要通過孩子來發(fā)財,從沒有想過要通過教育來謀取教育之外的東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對孩子的愛,不是一種教育藝術,更不是一種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從心底散發(fā)出來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蘭學者參觀了巴浦雷什中學后說:“我在這所學校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那就是這個學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長的!無論蘇霍姆林斯基出現(xiàn)在校園的什么地方,總會有一群孩子圍上前去,而這個時候,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臉上就會呈現(xiàn)出一種孩子般純真的笑容?!笔堑?,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純真的人,面對純真的孩子,從事著純真的事業(yè),從沒有想過要借教育而名揚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業(yè)卻因此而不朽??v觀本部分,兩點感受頗深:
    1.他把“和諧教育”概念納入了“全面發(fā)展”理論之中。他的“和諧教育”意味著:一是處理好認識世界(即理論學習)與改造世界(即實踐活動)這兩者的關系,使之處于相互促進的和諧之中;二是處理好各個表現(xiàn)領域的和諧關系,使每個學生在其天賦所在的一切領域中,充分表現(xiàn)自己并且出類超群;三是使學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帶來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樣的成功??傊?,要找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金礦脈”、“閃光點”,使他產(chǎn)生一股情感動力,并發(fā)生情感轉移,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確認自己是“大寫的我”,以此找到并打開全面發(fā)展的突破口,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疇補充進了“全面發(fā)展”理論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著: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多方面積極向上的需求和興趣,能夠在其積極活動中得以形成、滿足和發(fā)展,使他特有的天賦才能有機會充分顯露和發(fā)揮。他認為,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是其全面發(fā)展的一個極重要的標志。他指出,在學校里,不能只有聽課、作業(yè)、考試而沒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純體力勞動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江南三部曲讀后感篇十四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育人三部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育人三部曲》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學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fā)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yǎng)。
    而在這個三部曲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從中充分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恒的愛。他對孩子對教育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的一顆純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對孩子沒有半點私心,他對教育沒有半點功利之心。從沒有想過要通過孩子來發(fā)財,從沒有想過要通過教育來謀取教育之外的東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對孩子的愛,不是一種教育藝術,更不是一種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從心底散發(fā)出來的人性芬芳。讀了本部分,兩點感受頗深:
    1、他把“和諧教育”概念納入了“全面發(fā)展”理論之中。他的“和諧教育”意味著:一是處理好認識世界(即理論學習)與改造世界(即實踐活動)這兩者的關系,使之處于相互促進的和諧之中;二是處理好各個表現(xiàn)領域的和諧關系,使每個學生在其天賦所在的'一切領域中,充分表現(xiàn)自己并且出類超群;三是使學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帶來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樣的成功。總之,要找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金礦脈”、“閃光點”,使他產(chǎn)生一股情感動力,并發(fā)生情感轉移,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確認自己是“大寫的我”,以此找到并打開全面發(fā)展的突破口,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疇補充進了“全面發(fā)展”理論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著: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多方面積極向上的需求和興趣,能夠在其積極活動中得以形成、滿足和發(fā)展,使他特有的天賦才能有機會充分顯露和發(fā)揮。他認為,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是其全面發(fā)展的一個極重要的標志。他指出,在學校里,不能只有聽課、作業(yè)、考試而沒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純體力勞動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這個在今天的中國幾乎成了每一個學校最響亮的口號,可在蘇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號,而是貫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體實踐。追求真理,忠于心靈,堅守良知,這是蘇霍姆林斯基作為知識分子最寶貴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