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哲學的核心著作《道德經》對于中國文化乃至世界哲學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作為道家的創(chuàng)立者,老子對于人類生活、自然界和宇宙的本質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思考。閱讀老子的作品給予了我許多啟發(fā)和思考,以下是我對其讀后的心得體會。
首先,老子通過“道”的概念提出了一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的本源、萬物的根本,是一種無形無相、無味無觸的存在。在這個宇宙觀中,老子認為太過追求物質和外在的華麗只會導致內心的貧乏。相反,通過保持內心的和諧與平衡,與道相合,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滿足。這種觀點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因為現代社會往往過于強調外在的物質消費和地位追求,忽視了內在的精神世界。老子的思想告誡人們要回歸內心,重視人的本質需求,探索內心的自由與滿足。
其次,老子對于治理國家和社會也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者往往通過強權和武力來控制人民,導致國家的動蕩和社會的不穩(wěn)。而老子則主張以“無為而治”,通過放手自由、減少干預來達到社會的和諧。他認為領導者應當像信天游那樣,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統(tǒng)治人民,即使是侵略或戰(zhàn)爭,也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干預與破壞。這種治理觀在當今社會同樣有著重要的價值。在現代社會,政府對于社會的干預過于強大,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而老子的治理觀則是對現代社會的一種啟示,以放手自由的態(tài)度來更好地治理國家和社會。
再次,老子提出了“無為而無不治”、“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他認為真正的智慧和力量來自于內在的柔弱,而不是外在的剛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吹侥切┍砻鎻姶髤s內心空虛的人。而那些內心強大的人往往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與挑戰(zhàn)。老子的思想給予了我勇氣和力量,告訴我要堅持信念,保持內在的堅韌和平和,對于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
最后,老子對于人際關系和道德倫理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主張“勝人者不力攻,制人者不爭”,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理解。他認為只有通過信任和寬容,才能夠建立真正的互助關系和社會。這種觀點對當今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為了利益而互相攀比、爭斗,導致社會關系的破裂和道德倫理的崩潰。老子的思想提醒我們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寬容,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
總而言之,老子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瑰寶之一,讀自己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通過閱讀老子的作品,我學會了如何回歸內心,探索自我,在現實生活中以平和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和挫折。同時,他的思想也提醒我們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和諧。這些觀點對于當今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幫助我們思考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二
老子,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姓李,名耳,字聃。傳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隱世時,被守關官員攔住,老子于是連夜寫就五千言,成了《道德經》,開創(chuàng)了道家學派。
儒家是以人為本,參透了人性,認為人的價值實現在于進入人類社會,實踐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天人合德",向善,擇善到至善,尊重幫助別人,讓人類社會可以永續(xù)發(fā)展,強調以政治或教育手段來改革社會。強調論理,重視道德修養(yǎng),強調社會擔當,齊家,治國,__天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舍我其誰"的偉大胸懷。
道家顯然目光要比儒家高許多,儒家最主存在是"天","天之未喪斯文也","天將降大任"。道家認為宇宙最后要源是"道"。"道"孕育萬物,是一切的起始與歸宿。而"天"與"地"則主要指自然界。老子強調"孜慮極,守靜篤",人要與道合一,成為有道者行道者,因為道存在于萬物,卻又超越萬物,"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去悟道,顯然,如果人覺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會更上一層樓。
做為__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支柱,儒家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立身之本,而道家強調人的智慧的覺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人的智慧。
說實話,讀《道德經》,對"道"的理解,我還是一知半解。"道,可道,非常道."就能把我搞暈,真是"玄之又玄"呀。好在傅佩榮先生給我們深入淺出,又結合東西方哲學解釋了"道"。這樣才略悟一二。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萬物變化的根源,宇宙萬物會消失,道卻永遠存在。"有物混生,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充分體現了古人至高的哲學智慧。所以傅佩榮先生說,如果站在"道"的高度,人的生命只有一個月的,就是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生命,開發(fā)智慧潛能,覺悟什么是"道",覺悟到生命是有一個根源和基礎,應該"與道合一",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滴水融進大海,永遠不會干涸。我們應學道家從"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人生的痛苦在于執(zhí)著,一定要怎么樣怎么樣。"道"是整體,以整體來看,人世間的各種遭遇,都不應該執(zhí)著,盡量順其自然地生活,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心胸開闊,痛苦和煩惱自然會減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讓我們認真參悟,掌握道家思想的核心,邁向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吧。國學精髓慢慢品味。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三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除了專業(yè)課程以外,還有許多選修課可以選擇。而“老子課”則是一門別致而有趣的選修課程,通過研究老子思想,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在我參加這門課程后,我深受啟發(fā),對人生、自然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對“老子課”的心得體會。
首先,老子課通過學習老子的思想,讓我對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他強調道是超越言語的,是一種深遠而無形的力量。課堂上,教授通過語言、圖表和例子生動地闡述了這一觀點。這一理念讓我意識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追求名利,追求權力或物質財富,而是在于與道相合、與自然相融。通過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可以達到內在的平靜與自由,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其次,老子課讓我對自然有了新的認識。老子認為自然是無為而治的,他教導我們要順應自然的運行方式,與自然相和諧共生。在課堂上,我學到了許多關于自然的道理,例如,自然的發(fā)展是自主而無拘束的,它不追求結果而是注重過程。這種觀念挑戰(zhàn)了我以往對于成功的定義,讓我認識到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接觸自然來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第三,老子課培養(yǎng)了我對智慧的探索欲望。老子認為智慧不在于知識的積累,而是在于尋找本真的自己。通過修煉內心的寧靜和無為,我們可以獲得真正的智慧。這一觀念讓我明白到,智慧不僅僅是指頭腦的銳利和學識的豐富,更重要的是指心靈的平和與寬容。課程中,我學到了許多老子關于智慧的思想,也激發(fā)了我對于智慧的深入探索。我開始思考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尋找屬于自己的智慧之道。
第四,老子課讓我意識到“以不為道”,即無為而治,也可以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管理和領導。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強調行動和控制,而老子的思想卻提醒我們,應該以無為的態(tài)度來領導他人。在課上,我學到了老子思想對于現代管理理論的啟示,例如領導者應該以和諧、自由和謙遜的態(tài)度來引導團隊,而不是過度干預和控制。這種觀念讓我認識到,在領導他人時,應該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發(fā)展?jié)摿Γo予他們自由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空間。
最后,老子課教會了我如何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zhàn)。老子認為,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起伏和變化。課上,我學到了許多老子思想中的“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原則,它們告訴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應該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控制力量。通過學習和修煉老子的智慧,我逐漸學會了如何以柔和靈活的方式應對生活的變化,保持內在的平靜和力量。這對于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非常有幫助,使我能夠更加堅定和積極地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
總結起來,老子課讓我對人生、自然、智慧和管理有了全新的認識。通過學習老子的思想,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內心的平靜和力量的智慧,也意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這門課程不僅開闊了我的智慧眼界,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我相信,這些啟示和體會將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我前進,使我成為一個更加真實、寬容和有智慧的人。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四
今年暑假里,我有幸地接觸到《老子》,那時小姨來我們家,看到我整日地看電視或玩電腦,無所事事,人沒有一點精神,就把我叫到跟前給我講述了《老子》的歷史,還有它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學習《老子》對自身和社會的益處,以及如何學習的方法。
聽了小姨的講述,使我體會到現在的我們,吃穿不愁,但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責任感,以至于到了身心枯竭的地步,都未曾意識到。當時,我就下決心好好地學習《老子》,通過自身的學習健康身心、凈化心靈。我最初的學習方法,是每天早上8:00開始,背誦7遍《老子》的“雙一章”(《德經》、《道經》第一章),背時全身放松,心無雜念,勻速背完7遍,結束時雙手合十,感謝老子。
剛開始背,還感覺不到什么。兩個星期以后,感覺早上誦讀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每次大聲誦讀后,還能感覺到胸腔里有震顫的感覺,不但身體有了好轉,而且心情開朗、精神飽滿,“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這句話已經成了我學習的座右銘,并時刻督促自己向這個方向努力。
《老子》真是包含著無窮的力量和智慧,一個月后,在小姨的指導下,我開始背誦整本《老子》,因為小姨告訴我要想領會《老子》更多的能量和智慧,最好全部背誦下來。于是我就制定了背誦計劃,每天除了背誦7遍雙一章外,還要背誦下來《老子》中的其他章篇。背下來后再背寫一遍,第二天背下一章時復習上一章。在背誦過程中我還真學到了不少。特別是老子無私無欲的精神,如第二十六章《無難》——“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五十一章《無私》——“不亦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以前我喜歡和別人相比較,總羨慕別人吃麥當勞、穿名牌,而自己卻遠不如別人,整天搞得自己心情很差。但通過以上兩句話的啟迪之后,自己內心觀念上轉變過來了,不再老想著去追求那些東西,而是靜心地讀書學習。不去要求別人對自己付出多少,而是要求自己為別人付出,結果反而得到的更多。
通過一個暑假,我已經把整本《老子》背下來了,現在我的記憶力增強了許多,心也不再浮躁,慢慢地靜了下來。在每晚堅持背誦《老子》的雙一章,睡覺很香,白天奔忙于多個特長班卻不會感覺到疲勞,心情舒暢。
現在,我正在學習《老子》每章后面的注解,希望領悟到更多的真諦,并從中受益,學習老子無私無欲的精神,為人處事的大智慧,依照自然發(fā)展的道路,去完善自己的品格,影響身邊的同學、朋友。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五
作為一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老子課自開設以來受到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有幸深入學習了老子的思想,并從中受益匪淺。通過參與老子課的學習,我對老子思想和道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識到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運用和發(fā)揚老子的理念。
首先,老子課讓我對老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曾聽說過很多關于老子的故事和傳說,但在老子課上我才真正理解了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人們太過于追求權力和物質,反而導致社會的混亂和矛盾。他主張“處大成若缺,久則不足以為用”,意思是說只有保持謙遜和低調,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這種思想是對當今社會功利主義的一種反思和啟示。
其次,老子課讓我對道家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子課教授的不僅僅是老子思想,還包括對道家文化的介紹和解析。我了解到,道家注重個體的修養(yǎng)和心靈的棲居,主張“無為而治”。道家文化強調倡導自然、包容、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這與現代社會追求物質和成功的價值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開始思考,在當今社會是否可以運用道家的思想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倡導“無為而治”來改善現代社會的壓力和緊張。
再次,老子課教會我了解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老子和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歷史,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通過學習老子課,我不僅僅是學習了老子思想,還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對于自己的文化傳承也更加自豪。我意識到,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這種文化在現代社會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
最后,老子課啟迪了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活方式。在科技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競爭加劇的今天,老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他主張“無為而治”,這并不意味著被動和懶散,而是培養(yǎng)一種謙遜、自律、深思熟慮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無為而治”,我們可以減少對物質的追求,更加注重個人內心的修養(yǎng)和平和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過于功利和競爭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但卻能夠帶來更加健康、和諧和平靜的心態(tài)。
總之,老子課是一門深入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的重要課程,也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口。通過老子課,我對老子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對道家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運用老子的思想,通過倡導“無為而治”來改善生活質量。同時,老子課也啟發(fā)我對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和自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最重要的是,老子課為我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在現代社會中培養(yǎng)一種謙遜、自律、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老子課的學習,我相信我將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和發(fā)揚老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言
自古以來,道家思想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體系之一,而老子則是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老子的《道德經》堪稱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極具影響力的經典著作,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重新審視老子的思想。在深入閱讀和思考之后,我發(fā)現老子的思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給了我許多啟示,本文將分享我在閱讀《道德經》時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智者不言之教
《道德經》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智者不言之教,行者不言之師。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句子之一。在這句話中,老子提醒人們,在學習中需要學會沉默。智者不必言語來教導他人,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來影響別人。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在行為上是優(yōu)秀的,也要在內心深處保持謙虛和自省。正是因為這種謙虛,才使得智者更加謙虛并迅速增長。閱讀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個名言:“言多必失,行者遠較言者為強?!?BR> 第三段:人盡其才
在《道德經》中,老子不斷強調人“盡其才”。這個思想反映了人類作為個體的內在生命力和潛能。這種生命力不僅是個體,在宏觀上被視為自然、環(huán)境、宇宙等物質實體。老子認為所有的物質實體都有其獨特的外在和內在作用。因此,人也應該對自己的天性有所了解,在自己有才干的領域中定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選擇學科、職業(yè)方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至關重要的原因。
第四段:順其自然
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重要的概念是“自然”。老子認為,人應該盡量“順其自然”,避免人為的干預和擺布。這種觀念在現代生活中有許多應用,如在建造大型城市和運營大型環(huán)境方面,我們應該尊重自然系統(tǒng)的自我恢復力和適應性,優(yōu)化建設和運營過程,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同樣地,在管理和組織領域中,我們也可以學習老子的思想,鼓勵員工發(fā)揮自己的權利,自己開拓創(chuàng)新的空間,提高生產效率,開發(fā)潛能。
第五段:現實意義
人類的進步一直是推動著經濟、科技和文化方面的進步。然而,這種進步的態(tài)度不應局限于硬件和軟件的改進。我們也必須要關注人性的條件和本性方面,這一點也是老子的核心價值觀。老子的思想與現代社會的問題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學習老子的思想,我們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質,改善團隊協(xié)作,加強社會穩(wěn)定,維護和諧的家庭關系。我希望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老子思想和哲學精神的實際應用,從中挖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方法。
結論:
通過認真閱讀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和哲學,我們也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其實,讀一本書并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某些知識,也包括了一種完整的思考和理解的過程。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我對老子思想的分享,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啟示,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七
榮格分析心理學有個重要的概念——自性(self),它是心靈的核心,又是心靈的整體;它與生俱來,然后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性在生命早期實現的結果就是自我的形成,在生命中后期展現的結果就是人格的整合,自性完全的實現就是個體化(inpiduation)的完成。人的心靈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追求自性的實現。
自性顯然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是自性又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最近讀《老子》,剛開始,讀到他關于“道”的論述,頗受啟發(fā),我倒是覺得我們老子所講的“道”的特點很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理解自性的特性。甚至可以說,自性就是人心靈中的道。
按照陳鼓應先生《老子今注今譯》總結,《老子》一書中的“道”有四種意思用法:1.構成宇宙的根本(實體)。2.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4.人類行為準則。
“道”有其一般意義的用法,比如“言說”、“道路”等一些意義。老子所用“道”卻是一個專有名詞,是不同于其他一般用法的一個獨有概念。老子所講“道”的特點是真實存在但又虛而不見,道是永恒的又是運動變化的;道的運動變化創(chuàng)生萬事萬物,同時萬事萬物又內化了道。這類似于女媧造人,但是這些人又都蘊含了女媧的“氣”、女媧的特點。西方上帝造人中也是類似,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了一個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氣,有了靈,人就活了,能說話,能行走,其實也是說人其實蘊含了上帝的氣。
道的變化運動創(chuàng)生宇宙,宇宙又蘊含著道。道本來是看不到的,是“無”;道創(chuàng)生宇宙,宇宙含有道,因而道又是“有”的?!盁o”和“有”是道的兩種狀態(tài),“無”是道無形質的狀態(tài),是形而上的;“有”是道落實到有形質的狀態(tài),是形而下?!盁o”是道,“有”也是道。
老子還給處于“有”的狀態(tài)的道起了個名字,叫“德”。德者,得也。百度百科解釋“德”:古人認為萬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規(guī)律或特殊性質。花有花的“德”,狗有狗的“德”,人有人的“德”。孟子所講“心”、陽明先生所講“良知”就是人的“德”,也就是人所得到的道的部分。
于是,道一般就專指了“無”,德就指“有”。“無”和“有”都是道,“道”和“德”也都是道?!兜赖陆洝菲鋵嵕褪恰兜澜洝?。
但是,道的有的狀態(tài)卻也有不同的。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這個曾被卡爾夫引用來說明人格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樣說:
后面還有一些話,我們主要看看這個部分?!盁o極”應該是道之“無”的狀態(tài),它落實到有形質,就成了“太極”,是初“有”。太極也是道,道根本特性就是運動,太極動就生了陽;動到一定程度就靜,靜而生陰,這個生陰生陽的過程是這個“有”的實現、分化、豐富的過程,五行表示比較豐富的狀態(tài),五行互相作用,化生萬物,就更豐富、更分化。
以上這些內容頗有助于我們理解榮格的自性這個概念。自性就是人的“德”,是人類從“道”那里獲得的特性。孩子一出生,便是人,便具有了人的“德”,只不過這個“德”還是初有,是周敦頤先生所講之“太極”。因為初從“道”中化生為“德”,所以它還很具有道渾然一體的特點,“太極”便是渾然一體的,所以周敦頤先生用一個圓圈表示,而不是用我們熟知的陰陽魚的太極圖。嬰兒初生,即有人之“德”,便是自性,不過此時的自性還處在混沌初開而未開,還沒有分化。所以嬰兒的心理是毫無分裂的,也沒有任何矛盾的。
心靈初生,猶如道之初有的太極,道的根本特點之一就是永恒運動,所以太極也是要運動,所以孩子的心靈也是要運動。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嬰兒心靈動而生意識,靜而生無意識。自性動而生自我,靜而進入無意識形成無意識自性。
《老子》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贝蠹矣辛嗣赖挠^念,丑的觀念便隨之而生;大家都有了善的觀念,不善的觀念便隨之而生。心靈的運作有了意識,無意識便隨之而生。心靈的分化就是如此的。
過去我們理解自性,覺得自性是無意識的,似乎是“無”的狀態(tài),至少如道之“無”是隱著的狀態(tài)。但是現在思考一下,相比于道的“無”,自性是道的“有”,自性本來就是有的狀態(tài)。而且自性一直在我們的心靈發(fā)展過程中起作用,不是到了三十多歲自我發(fā)展足夠強大了才發(fā)揮作用。
自性在初生時是一體的,它向外產生自我,向內沉淀為我們原來講的自性——無意識的、不被覺察的自性。這個有點像道的特點了,道向無形質就是“無”,向有形質就是“有”(德)。道包含了“無”和“有”,但是我們習慣把到之“無”稱為“道1”,把道之“有”稱為“德”。其實“德”也是道,“道1”也是道。同理,自性向看的見的部分發(fā)展成自我,沉淀在無意識中的部分叫自性1,所以自性包含自我和自性1,自我也是自性的表現、也是自性。
雖然有點亂,但是我覺得我說明白了,至少我自己明白了。
周敦頤先生所講太極圖說,還說萬物復歸于無極。就是化生出的萬事萬物又回歸于道的最高形式的狀態(tài)。人的心靈亦是如此。自我發(fā)展到一定水平,這個自性之“有”的部分就會回歸到最根本的、無意識的自性之中,二者實現合一,這個過程就是個體化。
不過榮格的個體化的理論與這個過程似乎也有一些不同之處。第一,自我要去整合自性,而不是回歸自性。這個過程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我,自性反噬自我,會造成瘋癲,那些天天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煩惱的人就可能是自性吞噬自我。第二,榮格個體化不是讓自我回歸到無的狀態(tài),反而是要把自性全部現實化,所以又叫自性實現。榮格個體化的結果似乎也不是回歸到無的永恒之中去,而是進入一個無限豐富的有中去。
榮格和周敦頤為什么會有不同?一是境界不同吧。二是研究對象不同。三是文化差異。四是可能是因為我還沒理解透徹。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八
《老子》是一部古老哲學經典,被譽為中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文獻。自誕生以來,這部書籍就深深地影響著世人的思想和行動,被視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我也是受到這部經典的啟發(fā)而深入閱讀,從中獲得了很多新的思考和啟示。
二段:老子的哲學思想的特點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以“道”為中心的,它極大地強調人類應該順其自然的生活。老子認為,人應該在社會和個人方面都應該盡量減少其活動行為。他認為我們一定不能過度追求物質財富、成就或者權力, 只有通過擺脫欲望的羈絆,歸于自然,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和滿足。
三段:對家庭的理解
老子對家庭的理解非常獨特。他認為“子不可以不先為父母憂,人不可以不弘毅”。這暗示了我們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并且考慮到他們的需要,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我看來,這個觀念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嘗試理解我們家人的需求,幫助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我們的愛和關懷。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共同分享快樂和煩惱。
四段:對處事原則的理解
老子強調要“知止而后有限,不祥而后有極”。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可而止。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明智的處事原則。我們應該寬容和忍讓,不要過度尋求權力或財富。老子的這種看法非常適合我們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掌握對自己的控制,并學會如何平衡世界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
五段:總結
筆者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非常有啟示性的,是對當代人類追求幸福的一種思考方式。我們應該擺脫欲望的羈絆,在自然中尋找真正的意義和滿足。我們應該珍惜家庭,正確對待社會和個人的關系,讓自己適應物質和精神世界的平衡。 我們應該保持一種謙遜和寬容的心態(tài),學習掌握自己對自己的控制。專注于實現自己的夢想,并為他人做一個真正的倡導者。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九
所為,有所不為,是我讀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于此部經典偉著《道德經》,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yǎng)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爸绿摌O”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篤”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笆仂o篤”就是堅守靜寂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fā)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fā)展而不至于變?yōu)樗姆疵?,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靜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丑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丑去評價別人,他認為美是因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為惡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為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后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為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說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說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高臺以土壘之。只有這樣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其實并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么,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道德經》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于天地之間行動的規(guī)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十
《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過后人不斷發(fā)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講過,說青年時期盡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適合情緒應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有的朝氣。但我想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沖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后,發(fā)現其中許多道理對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一
《老子》是古代中國哲學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國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作為一名現代人,通過閱讀《老子》這部經典著作,我在其中領悟到了許多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在我看來,《老子》是一部思想精深、言簡意賅的經典之作,通過對其的深入研讀和體會,我對現實社會及人生的種種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段二:道法自然
《老子》強調道法自然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人們往往過于努力地追逐著物質,被生活的瑣事所困擾,而《老子》告訴我們,要學會隨順自然,順應天道。只有拋開枷鎖,回歸本真,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我在生活中時常思索,我們是否可以像自然界那樣,以簡單而快樂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接受并理解一切的變化與無常。
段三:無名無我
《老子》中關于“無名無我”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觸動。這個世界上,無論是權力還是財富,都只是過眼云煙,終究都是空虛而虛無的。在追尋權力和名利的過程中,人們往往迷失了自己。而《老子》告訴我們,真正的智者只顧及無為而治之道,不為名利所動,達到無我境界的境地。我深深贊同無名無我的思想,因為只有拋棄自我,才能體味到真正的自由和寧靜。
段四:治國理政
《老子》中的治國理政思想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觀念,認為統(tǒng)治者不應過度干預民眾的生活,而是應該放手讓民眾自由生長,讓事物自然發(fā)展。這與現代社會上過度干預的政府理念形成了鮮明對比。通過《老子》的啟示,我認識到一個真正偉大的領導者必須懂得放手,尊重人民的權益,讓民眾自主發(fā)展。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人民需要一種簡單而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被過分控制和干預。
段五:修身養(yǎng)性
《老子》中的修身養(yǎng)性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子強調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認為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對他人有所貢獻。對我而言,修身養(yǎng)性是一種終身的修行,不僅要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觀念,還要注重自我悟性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不斷地修煉自己,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對他人有所啟示,能源源不斷地給予他人溫暖和力量的人。《老子》中的修身養(yǎng)性思想讓我明白,只有在真正理解并踐行其中的道理后,才能從中收獲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總結:
通過閱讀《老子》,我對道法自然、無名無我、治國理政以及修身養(yǎng)性等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中,我找到了思考和理解人生的智慧?!独献印匪故镜乃枷牒偷懒x至今仍然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給我們指明了追求真理和幸福的道路。在個人生活和社會建設中,我會繼續(xù)以《老子》的理念為指南,去探索和實踐一種更加深刻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二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__、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__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__,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__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__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__、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哲學的核心著作《道德經》對于中國文化乃至世界哲學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作為道家的創(chuàng)立者,老子對于人類生活、自然界和宇宙的本質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思考。閱讀老子的作品給予了我許多啟發(fā)和思考,以下是我對其讀后的心得體會。
首先,老子通過“道”的概念提出了一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的本源、萬物的根本,是一種無形無相、無味無觸的存在。在這個宇宙觀中,老子認為太過追求物質和外在的華麗只會導致內心的貧乏。相反,通過保持內心的和諧與平衡,與道相合,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滿足。這種觀點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因為現代社會往往過于強調外在的物質消費和地位追求,忽視了內在的精神世界。老子的思想告誡人們要回歸內心,重視人的本質需求,探索內心的自由與滿足。
其次,老子對于治理國家和社會也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者往往通過強權和武力來控制人民,導致國家的動蕩和社會的不穩(wěn)。而老子則主張以“無為而治”,通過放手自由、減少干預來達到社會的和諧。他認為領導者應當像信天游那樣,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統(tǒng)治人民,即使是侵略或戰(zhàn)爭,也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干預與破壞。這種治理觀在當今社會同樣有著重要的價值。在現代社會,政府對于社會的干預過于強大,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而老子的治理觀則是對現代社會的一種啟示,以放手自由的態(tài)度來更好地治理國家和社會。
再次,老子提出了“無為而無不治”、“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他認為真正的智慧和力量來自于內在的柔弱,而不是外在的剛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吹侥切┍砻鎻姶髤s內心空虛的人。而那些內心強大的人往往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與挑戰(zhàn)。老子的思想給予了我勇氣和力量,告訴我要堅持信念,保持內在的堅韌和平和,對于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
最后,老子對于人際關系和道德倫理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主張“勝人者不力攻,制人者不爭”,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理解。他認為只有通過信任和寬容,才能夠建立真正的互助關系和社會。這種觀點對當今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為了利益而互相攀比、爭斗,導致社會關系的破裂和道德倫理的崩潰。老子的思想提醒我們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寬容,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
總而言之,老子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瑰寶之一,讀自己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通過閱讀老子的作品,我學會了如何回歸內心,探索自我,在現實生活中以平和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和挫折。同時,他的思想也提醒我們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和諧。這些觀點對于當今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幫助我們思考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二
老子,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姓李,名耳,字聃。傳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隱世時,被守關官員攔住,老子于是連夜寫就五千言,成了《道德經》,開創(chuàng)了道家學派。
儒家是以人為本,參透了人性,認為人的價值實現在于進入人類社會,實踐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天人合德",向善,擇善到至善,尊重幫助別人,讓人類社會可以永續(xù)發(fā)展,強調以政治或教育手段來改革社會。強調論理,重視道德修養(yǎng),強調社會擔當,齊家,治國,__天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舍我其誰"的偉大胸懷。
道家顯然目光要比儒家高許多,儒家最主存在是"天","天之未喪斯文也","天將降大任"。道家認為宇宙最后要源是"道"。"道"孕育萬物,是一切的起始與歸宿。而"天"與"地"則主要指自然界。老子強調"孜慮極,守靜篤",人要與道合一,成為有道者行道者,因為道存在于萬物,卻又超越萬物,"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去悟道,顯然,如果人覺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會更上一層樓。
做為__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支柱,儒家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立身之本,而道家強調人的智慧的覺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人的智慧。
說實話,讀《道德經》,對"道"的理解,我還是一知半解。"道,可道,非常道."就能把我搞暈,真是"玄之又玄"呀。好在傅佩榮先生給我們深入淺出,又結合東西方哲學解釋了"道"。這樣才略悟一二。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萬物變化的根源,宇宙萬物會消失,道卻永遠存在。"有物混生,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充分體現了古人至高的哲學智慧。所以傅佩榮先生說,如果站在"道"的高度,人的生命只有一個月的,就是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生命,開發(fā)智慧潛能,覺悟什么是"道",覺悟到生命是有一個根源和基礎,應該"與道合一",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滴水融進大海,永遠不會干涸。我們應學道家從"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人生的痛苦在于執(zhí)著,一定要怎么樣怎么樣。"道"是整體,以整體來看,人世間的各種遭遇,都不應該執(zhí)著,盡量順其自然地生活,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心胸開闊,痛苦和煩惱自然會減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讓我們認真參悟,掌握道家思想的核心,邁向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吧。國學精髓慢慢品味。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三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除了專業(yè)課程以外,還有許多選修課可以選擇。而“老子課”則是一門別致而有趣的選修課程,通過研究老子思想,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在我參加這門課程后,我深受啟發(fā),對人生、自然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對“老子課”的心得體會。
首先,老子課通過學習老子的思想,讓我對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他強調道是超越言語的,是一種深遠而無形的力量。課堂上,教授通過語言、圖表和例子生動地闡述了這一觀點。這一理念讓我意識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追求名利,追求權力或物質財富,而是在于與道相合、與自然相融。通過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可以達到內在的平靜與自由,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其次,老子課讓我對自然有了新的認識。老子認為自然是無為而治的,他教導我們要順應自然的運行方式,與自然相和諧共生。在課堂上,我學到了許多關于自然的道理,例如,自然的發(fā)展是自主而無拘束的,它不追求結果而是注重過程。這種觀念挑戰(zhàn)了我以往對于成功的定義,讓我認識到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接觸自然來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第三,老子課培養(yǎng)了我對智慧的探索欲望。老子認為智慧不在于知識的積累,而是在于尋找本真的自己。通過修煉內心的寧靜和無為,我們可以獲得真正的智慧。這一觀念讓我明白到,智慧不僅僅是指頭腦的銳利和學識的豐富,更重要的是指心靈的平和與寬容。課程中,我學到了許多老子關于智慧的思想,也激發(fā)了我對于智慧的深入探索。我開始思考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尋找屬于自己的智慧之道。
第四,老子課讓我意識到“以不為道”,即無為而治,也可以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管理和領導。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強調行動和控制,而老子的思想卻提醒我們,應該以無為的態(tài)度來領導他人。在課上,我學到了老子思想對于現代管理理論的啟示,例如領導者應該以和諧、自由和謙遜的態(tài)度來引導團隊,而不是過度干預和控制。這種觀念讓我認識到,在領導他人時,應該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發(fā)展?jié)摿Γo予他們自由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空間。
最后,老子課教會了我如何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zhàn)。老子認為,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起伏和變化。課上,我學到了許多老子思想中的“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原則,它們告訴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應該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控制力量。通過學習和修煉老子的智慧,我逐漸學會了如何以柔和靈活的方式應對生活的變化,保持內在的平靜和力量。這對于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非常有幫助,使我能夠更加堅定和積極地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
總結起來,老子課讓我對人生、自然、智慧和管理有了全新的認識。通過學習老子的思想,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內心的平靜和力量的智慧,也意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這門課程不僅開闊了我的智慧眼界,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我相信,這些啟示和體會將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我前進,使我成為一個更加真實、寬容和有智慧的人。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四
今年暑假里,我有幸地接觸到《老子》,那時小姨來我們家,看到我整日地看電視或玩電腦,無所事事,人沒有一點精神,就把我叫到跟前給我講述了《老子》的歷史,還有它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學習《老子》對自身和社會的益處,以及如何學習的方法。
聽了小姨的講述,使我體會到現在的我們,吃穿不愁,但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責任感,以至于到了身心枯竭的地步,都未曾意識到。當時,我就下決心好好地學習《老子》,通過自身的學習健康身心、凈化心靈。我最初的學習方法,是每天早上8:00開始,背誦7遍《老子》的“雙一章”(《德經》、《道經》第一章),背時全身放松,心無雜念,勻速背完7遍,結束時雙手合十,感謝老子。
剛開始背,還感覺不到什么。兩個星期以后,感覺早上誦讀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每次大聲誦讀后,還能感覺到胸腔里有震顫的感覺,不但身體有了好轉,而且心情開朗、精神飽滿,“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這句話已經成了我學習的座右銘,并時刻督促自己向這個方向努力。
《老子》真是包含著無窮的力量和智慧,一個月后,在小姨的指導下,我開始背誦整本《老子》,因為小姨告訴我要想領會《老子》更多的能量和智慧,最好全部背誦下來。于是我就制定了背誦計劃,每天除了背誦7遍雙一章外,還要背誦下來《老子》中的其他章篇。背下來后再背寫一遍,第二天背下一章時復習上一章。在背誦過程中我還真學到了不少。特別是老子無私無欲的精神,如第二十六章《無難》——“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五十一章《無私》——“不亦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以前我喜歡和別人相比較,總羨慕別人吃麥當勞、穿名牌,而自己卻遠不如別人,整天搞得自己心情很差。但通過以上兩句話的啟迪之后,自己內心觀念上轉變過來了,不再老想著去追求那些東西,而是靜心地讀書學習。不去要求別人對自己付出多少,而是要求自己為別人付出,結果反而得到的更多。
通過一個暑假,我已經把整本《老子》背下來了,現在我的記憶力增強了許多,心也不再浮躁,慢慢地靜了下來。在每晚堅持背誦《老子》的雙一章,睡覺很香,白天奔忙于多個特長班卻不會感覺到疲勞,心情舒暢。
現在,我正在學習《老子》每章后面的注解,希望領悟到更多的真諦,并從中受益,學習老子無私無欲的精神,為人處事的大智慧,依照自然發(fā)展的道路,去完善自己的品格,影響身邊的同學、朋友。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五
作為一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老子課自開設以來受到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有幸深入學習了老子的思想,并從中受益匪淺。通過參與老子課的學習,我對老子思想和道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識到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運用和發(fā)揚老子的理念。
首先,老子課讓我對老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曾聽說過很多關于老子的故事和傳說,但在老子課上我才真正理解了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人們太過于追求權力和物質,反而導致社會的混亂和矛盾。他主張“處大成若缺,久則不足以為用”,意思是說只有保持謙遜和低調,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這種思想是對當今社會功利主義的一種反思和啟示。
其次,老子課讓我對道家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子課教授的不僅僅是老子思想,還包括對道家文化的介紹和解析。我了解到,道家注重個體的修養(yǎng)和心靈的棲居,主張“無為而治”。道家文化強調倡導自然、包容、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這與現代社會追求物質和成功的價值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開始思考,在當今社會是否可以運用道家的思想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倡導“無為而治”來改善現代社會的壓力和緊張。
再次,老子課教會我了解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老子和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歷史,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通過學習老子課,我不僅僅是學習了老子思想,還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對于自己的文化傳承也更加自豪。我意識到,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這種文化在現代社會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
最后,老子課啟迪了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活方式。在科技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競爭加劇的今天,老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他主張“無為而治”,這并不意味著被動和懶散,而是培養(yǎng)一種謙遜、自律、深思熟慮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無為而治”,我們可以減少對物質的追求,更加注重個人內心的修養(yǎng)和平和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過于功利和競爭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但卻能夠帶來更加健康、和諧和平靜的心態(tài)。
總之,老子課是一門深入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的重要課程,也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口。通過老子課,我對老子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對道家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運用老子的思想,通過倡導“無為而治”來改善生活質量。同時,老子課也啟發(fā)我對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和自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最重要的是,老子課為我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在現代社會中培養(yǎng)一種謙遜、自律、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老子課的學習,我相信我將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和發(fā)揚老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言
自古以來,道家思想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體系之一,而老子則是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老子的《道德經》堪稱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極具影響力的經典著作,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重新審視老子的思想。在深入閱讀和思考之后,我發(fā)現老子的思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給了我許多啟示,本文將分享我在閱讀《道德經》時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智者不言之教
《道德經》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智者不言之教,行者不言之師。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句子之一。在這句話中,老子提醒人們,在學習中需要學會沉默。智者不必言語來教導他人,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來影響別人。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在行為上是優(yōu)秀的,也要在內心深處保持謙虛和自省。正是因為這種謙虛,才使得智者更加謙虛并迅速增長。閱讀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個名言:“言多必失,行者遠較言者為強?!?BR> 第三段:人盡其才
在《道德經》中,老子不斷強調人“盡其才”。這個思想反映了人類作為個體的內在生命力和潛能。這種生命力不僅是個體,在宏觀上被視為自然、環(huán)境、宇宙等物質實體。老子認為所有的物質實體都有其獨特的外在和內在作用。因此,人也應該對自己的天性有所了解,在自己有才干的領域中定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選擇學科、職業(yè)方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至關重要的原因。
第四段:順其自然
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重要的概念是“自然”。老子認為,人應該盡量“順其自然”,避免人為的干預和擺布。這種觀念在現代生活中有許多應用,如在建造大型城市和運營大型環(huán)境方面,我們應該尊重自然系統(tǒng)的自我恢復力和適應性,優(yōu)化建設和運營過程,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同樣地,在管理和組織領域中,我們也可以學習老子的思想,鼓勵員工發(fā)揮自己的權利,自己開拓創(chuàng)新的空間,提高生產效率,開發(fā)潛能。
第五段:現實意義
人類的進步一直是推動著經濟、科技和文化方面的進步。然而,這種進步的態(tài)度不應局限于硬件和軟件的改進。我們也必須要關注人性的條件和本性方面,這一點也是老子的核心價值觀。老子的思想與現代社會的問題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學習老子的思想,我們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質,改善團隊協(xié)作,加強社會穩(wěn)定,維護和諧的家庭關系。我希望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老子思想和哲學精神的實際應用,從中挖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方法。
結論:
通過認真閱讀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和哲學,我們也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其實,讀一本書并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某些知識,也包括了一種完整的思考和理解的過程。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我對老子思想的分享,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啟示,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七
榮格分析心理學有個重要的概念——自性(self),它是心靈的核心,又是心靈的整體;它與生俱來,然后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性在生命早期實現的結果就是自我的形成,在生命中后期展現的結果就是人格的整合,自性完全的實現就是個體化(inpiduation)的完成。人的心靈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追求自性的實現。
自性顯然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是自性又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最近讀《老子》,剛開始,讀到他關于“道”的論述,頗受啟發(fā),我倒是覺得我們老子所講的“道”的特點很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理解自性的特性。甚至可以說,自性就是人心靈中的道。
按照陳鼓應先生《老子今注今譯》總結,《老子》一書中的“道”有四種意思用法:1.構成宇宙的根本(實體)。2.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4.人類行為準則。
“道”有其一般意義的用法,比如“言說”、“道路”等一些意義。老子所用“道”卻是一個專有名詞,是不同于其他一般用法的一個獨有概念。老子所講“道”的特點是真實存在但又虛而不見,道是永恒的又是運動變化的;道的運動變化創(chuàng)生萬事萬物,同時萬事萬物又內化了道。這類似于女媧造人,但是這些人又都蘊含了女媧的“氣”、女媧的特點。西方上帝造人中也是類似,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了一個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氣,有了靈,人就活了,能說話,能行走,其實也是說人其實蘊含了上帝的氣。
道的變化運動創(chuàng)生宇宙,宇宙又蘊含著道。道本來是看不到的,是“無”;道創(chuàng)生宇宙,宇宙含有道,因而道又是“有”的?!盁o”和“有”是道的兩種狀態(tài),“無”是道無形質的狀態(tài),是形而上的;“有”是道落實到有形質的狀態(tài),是形而下?!盁o”是道,“有”也是道。
老子還給處于“有”的狀態(tài)的道起了個名字,叫“德”。德者,得也。百度百科解釋“德”:古人認為萬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規(guī)律或特殊性質。花有花的“德”,狗有狗的“德”,人有人的“德”。孟子所講“心”、陽明先生所講“良知”就是人的“德”,也就是人所得到的道的部分。
于是,道一般就專指了“無”,德就指“有”。“無”和“有”都是道,“道”和“德”也都是道?!兜赖陆洝菲鋵嵕褪恰兜澜洝?。
但是,道的有的狀態(tài)卻也有不同的。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這個曾被卡爾夫引用來說明人格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樣說:
后面還有一些話,我們主要看看這個部分?!盁o極”應該是道之“無”的狀態(tài),它落實到有形質,就成了“太極”,是初“有”。太極也是道,道根本特性就是運動,太極動就生了陽;動到一定程度就靜,靜而生陰,這個生陰生陽的過程是這個“有”的實現、分化、豐富的過程,五行表示比較豐富的狀態(tài),五行互相作用,化生萬物,就更豐富、更分化。
以上這些內容頗有助于我們理解榮格的自性這個概念。自性就是人的“德”,是人類從“道”那里獲得的特性。孩子一出生,便是人,便具有了人的“德”,只不過這個“德”還是初有,是周敦頤先生所講之“太極”。因為初從“道”中化生為“德”,所以它還很具有道渾然一體的特點,“太極”便是渾然一體的,所以周敦頤先生用一個圓圈表示,而不是用我們熟知的陰陽魚的太極圖。嬰兒初生,即有人之“德”,便是自性,不過此時的自性還處在混沌初開而未開,還沒有分化。所以嬰兒的心理是毫無分裂的,也沒有任何矛盾的。
心靈初生,猶如道之初有的太極,道的根本特點之一就是永恒運動,所以太極也是要運動,所以孩子的心靈也是要運動。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嬰兒心靈動而生意識,靜而生無意識。自性動而生自我,靜而進入無意識形成無意識自性。
《老子》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贝蠹矣辛嗣赖挠^念,丑的觀念便隨之而生;大家都有了善的觀念,不善的觀念便隨之而生。心靈的運作有了意識,無意識便隨之而生。心靈的分化就是如此的。
過去我們理解自性,覺得自性是無意識的,似乎是“無”的狀態(tài),至少如道之“無”是隱著的狀態(tài)。但是現在思考一下,相比于道的“無”,自性是道的“有”,自性本來就是有的狀態(tài)。而且自性一直在我們的心靈發(fā)展過程中起作用,不是到了三十多歲自我發(fā)展足夠強大了才發(fā)揮作用。
自性在初生時是一體的,它向外產生自我,向內沉淀為我們原來講的自性——無意識的、不被覺察的自性。這個有點像道的特點了,道向無形質就是“無”,向有形質就是“有”(德)。道包含了“無”和“有”,但是我們習慣把到之“無”稱為“道1”,把道之“有”稱為“德”。其實“德”也是道,“道1”也是道。同理,自性向看的見的部分發(fā)展成自我,沉淀在無意識中的部分叫自性1,所以自性包含自我和自性1,自我也是自性的表現、也是自性。
雖然有點亂,但是我覺得我說明白了,至少我自己明白了。
周敦頤先生所講太極圖說,還說萬物復歸于無極。就是化生出的萬事萬物又回歸于道的最高形式的狀態(tài)。人的心靈亦是如此。自我發(fā)展到一定水平,這個自性之“有”的部分就會回歸到最根本的、無意識的自性之中,二者實現合一,這個過程就是個體化。
不過榮格的個體化的理論與這個過程似乎也有一些不同之處。第一,自我要去整合自性,而不是回歸自性。這個過程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我,自性反噬自我,會造成瘋癲,那些天天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煩惱的人就可能是自性吞噬自我。第二,榮格個體化不是讓自我回歸到無的狀態(tài),反而是要把自性全部現實化,所以又叫自性實現。榮格個體化的結果似乎也不是回歸到無的永恒之中去,而是進入一個無限豐富的有中去。
榮格和周敦頤為什么會有不同?一是境界不同吧。二是研究對象不同。三是文化差異。四是可能是因為我還沒理解透徹。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八
《老子》是一部古老哲學經典,被譽為中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文獻。自誕生以來,這部書籍就深深地影響著世人的思想和行動,被視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我也是受到這部經典的啟發(fā)而深入閱讀,從中獲得了很多新的思考和啟示。
二段:老子的哲學思想的特點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以“道”為中心的,它極大地強調人類應該順其自然的生活。老子認為,人應該在社會和個人方面都應該盡量減少其活動行為。他認為我們一定不能過度追求物質財富、成就或者權力, 只有通過擺脫欲望的羈絆,歸于自然,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和滿足。
三段:對家庭的理解
老子對家庭的理解非常獨特。他認為“子不可以不先為父母憂,人不可以不弘毅”。這暗示了我們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并且考慮到他們的需要,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我看來,這個觀念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嘗試理解我們家人的需求,幫助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我們的愛和關懷。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共同分享快樂和煩惱。
四段:對處事原則的理解
老子強調要“知止而后有限,不祥而后有極”。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可而止。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明智的處事原則。我們應該寬容和忍讓,不要過度尋求權力或財富。老子的這種看法非常適合我們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掌握對自己的控制,并學會如何平衡世界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
五段:總結
筆者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非常有啟示性的,是對當代人類追求幸福的一種思考方式。我們應該擺脫欲望的羈絆,在自然中尋找真正的意義和滿足。我們應該珍惜家庭,正確對待社會和個人的關系,讓自己適應物質和精神世界的平衡。 我們應該保持一種謙遜和寬容的心態(tài),學習掌握自己對自己的控制。專注于實現自己的夢想,并為他人做一個真正的倡導者。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九
所為,有所不為,是我讀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于此部經典偉著《道德經》,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yǎng)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爸绿摌O”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篤”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笆仂o篤”就是堅守靜寂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fā)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fā)展而不至于變?yōu)樗姆疵?,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靜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丑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丑去評價別人,他認為美是因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為惡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為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后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為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說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說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高臺以土壘之。只有這樣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其實并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么,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道德經》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于天地之間行動的規(guī)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十
《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過后人不斷發(fā)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講過,說青年時期盡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適合情緒應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有的朝氣。但我想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沖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后,發(fā)現其中許多道理對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一
《老子》是古代中國哲學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國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作為一名現代人,通過閱讀《老子》這部經典著作,我在其中領悟到了許多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在我看來,《老子》是一部思想精深、言簡意賅的經典之作,通過對其的深入研讀和體會,我對現實社會及人生的種種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段二:道法自然
《老子》強調道法自然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人們往往過于努力地追逐著物質,被生活的瑣事所困擾,而《老子》告訴我們,要學會隨順自然,順應天道。只有拋開枷鎖,回歸本真,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我在生活中時常思索,我們是否可以像自然界那樣,以簡單而快樂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接受并理解一切的變化與無常。
段三:無名無我
《老子》中關于“無名無我”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觸動。這個世界上,無論是權力還是財富,都只是過眼云煙,終究都是空虛而虛無的。在追尋權力和名利的過程中,人們往往迷失了自己。而《老子》告訴我們,真正的智者只顧及無為而治之道,不為名利所動,達到無我境界的境地。我深深贊同無名無我的思想,因為只有拋棄自我,才能體味到真正的自由和寧靜。
段四:治國理政
《老子》中的治國理政思想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觀念,認為統(tǒng)治者不應過度干預民眾的生活,而是應該放手讓民眾自由生長,讓事物自然發(fā)展。這與現代社會上過度干預的政府理念形成了鮮明對比。通過《老子》的啟示,我認識到一個真正偉大的領導者必須懂得放手,尊重人民的權益,讓民眾自主發(fā)展。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人民需要一種簡單而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被過分控制和干預。
段五:修身養(yǎng)性
《老子》中的修身養(yǎng)性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子強調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認為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對他人有所貢獻。對我而言,修身養(yǎng)性是一種終身的修行,不僅要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觀念,還要注重自我悟性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不斷地修煉自己,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對他人有所啟示,能源源不斷地給予他人溫暖和力量的人。《老子》中的修身養(yǎng)性思想讓我明白,只有在真正理解并踐行其中的道理后,才能從中收獲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總結:
通過閱讀《老子》,我對道法自然、無名無我、治國理政以及修身養(yǎng)性等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中,我找到了思考和理解人生的智慧?!独献印匪故镜乃枷牒偷懒x至今仍然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給我們指明了追求真理和幸福的道路。在個人生活和社會建設中,我會繼續(xù)以《老子》的理念為指南,去探索和實踐一種更加深刻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讀老子之道心得體會篇十二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__、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__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__,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__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__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__、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