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優(yōu)秀22篇)

字號: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梳理思路,更好地理清工作和學習的重點和目標。如何運用合適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總結的典型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一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注釋:
    1、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2、空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賞析: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都是美好奇妙的?!扒绶胶谩薄坝暌嗥妗?,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tài)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二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古詩。
    2、感受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樂觀豪邁情懷。
    體會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課件。
    收集有關長江、李白的資料。
    1、課件出示一組有關長江詩詞,學生讀。
    2、你對長江了解有多少?(匯報有關長江資料)。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出聲讀。
    2、師范讀。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
    1、理解詩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2、匯報詩題。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門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詩題的意思補充完整。
    3、匯報第一句。
    (1)指名解釋第一句(一、二名學生匯報)。
    (2)啟發(fā)提示。
    理解古詩中的“斷”、“開”和“回”。
    (3)第一句詩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匯報第二句。
    (1)指名釋意古詩(一、二名學生匯報)。
    (2)看最后一句古詩,你認為李白現在在哪兒?現在能更完整地說出詩題的意思嗎?
    (3)這“一片孤帆”從哪里來?作者正往哪行駛呢?
    (4)點撥難點。
    a:“出”字是一個表示什么的詞?
    b:用動詞寫天門山你有什么疑問嗎?
    c:此句詩改成“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e:學生討論匯報,并提出匯報交流要求。
    聽別人的發(fā)言,請你認真思考,看對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幫助。
    5、解釋整首詩的意思。
    6、通過整首詩看出李白在贊美什么?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嗎?
    1、匯報交流有關李白資料。
    2、能背出李白寫的其它古詩嗎?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詩歌只是這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待我們去欣賞、去誦讀。
    課后同學們多積累古詩,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宣布下課)。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三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門山》描述的畫面。
    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意和詩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了解詩文大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時間:1課時。
    一、激趣導入。
    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二、初讀詩文,掃清學習障礙。
    1、自由讀詩文。
    要求:讀準字音,不錯字。
    2、指名朗讀。
    3、師生共同評議。
    3、自由讀詩文,把不懂的地方劃下來。
    4、學生質疑。
    (天門山:今安徽省東梁山和西梁山的總稱。
    楚江:古代長江中下游地屬楚國,因此流經這里的長江為楚江)。
    5、對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及時解決,不理解的詩句板書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體會。
    1、小組交流。
    借助注釋,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弄懂詩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兩岸清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聯系學生游三峽來進行體會。同時體會課題中的“望”)。
    3、教師小結。
    4、自由朗讀詩文。
    要求: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讀出來。
    5、指名朗讀。
    教師及時指導朗讀。
    四、背誦詩文。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四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五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tài)。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艷”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六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zhí)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兆诩次唬{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更多。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七
    1、學會本課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理解詩歌的內容。
    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1、復習學過的贊美長江的古詩。通過自由背、指名背創(chuàng)設情境。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范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
    (2)小組內輪流背。
    古詩兩首。
    新授課。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八
    1、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的詩意,了解詩歌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查找有關資料或工具書,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嘗試自讀理解古詩。
    (1)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試著講講這首詩的意思。
    (3)有什么學習困難記下來,以備質疑。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和查找有關資料的能力,利用工具書或有關資料,自己能初步讀懂古詩的意思及邊思考邊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有布置就要有檢查,有檢查就要有總結和評價。借以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自能讀書的積極性,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一)學生質疑。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問題師生即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根據學生質疑的問題,教師了解學生困難所在,從而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是教學的目的性更強。)。
    1、學生自讀《望天門山》,想象描繪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還可以畫一畫。
    (設計意圖:利用多種方式理解詩中描述的內容,想象使內容豐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匯報自讀情況。
    1、理解詩意。
    (設計意圖:從部分到整體理解古詩內容,弄清楚作者觀察方位及順序。)。
    2、結合插圖讀詩句。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詩配畫,畫配詩,詩畫結合,直觀教學,強化理解和記憶。)。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誦這首詩,看誰背得快。
    1、有感情誦讀。
    2、還知道李白的哪些詩?嘗試介紹幾首,談談對詩的理解認識等。
    (設計意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生學習范圍,開闊視野。)。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九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學習過程:
    一、導入。
    學生背誦《游園不值》。
    師:我們上節(jié)課學了《游園不值》,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學習新課。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fā)言。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
    6、師:這首詩是寫,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
    7、背誦全詩。
    自由背誦然后檢查。
    課后反思《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通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通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guī)缀醢言娭兴械淖?、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后,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
    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我覺得我再讓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和體驗詩中的“美”之一環(huán)節(jié)做得不好,我只是通過讓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方式]還解決這一問題;而學生體驗的機會就少,主要是聽我講和聽其他學生講,很多同學都沒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這么一回事。
    所以他們讀詩句時,沒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讓學生多讀幾遍寫景物的詩句,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驗詩句的“美”和領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讀全詩,效果會更好。這篇課文事故時,學生讀的機會較多,有較多的表現機會,課堂氣氛較活躍,整個效果比較好。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
    設計理念:
    這首詩是描寫西湖的眾多詩歌當中最為膾炙人口詩歌之一,有人說“此詩一出,人人傳誦,從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蔽髯邮枪糯琅魇K軾的妙喻,讓美麗的西湖和這位美女從此結緣,西湖又稱“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傳神,無論是“水光瀲滟”的晴天還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處,這緣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勝收,也是作者與西湖獨有的緣分。
    體會詩歌的意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首詩歌的教學,要在詩境與文章外顯的語境之間找到巧妙的融通點。要讀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豐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從而感受到“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兩幅圖中的語境。從“水光瀲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氣下的不同的美,將這兩幅圖鋪展開來,將西湖的美讀得富有層次和厚度。從詩人信手拈來的比喻“淡妝濃抹”“總相宜”中尋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處,回文西湖晴雨圖,讀出西湖的自然出眾,走入詩文中作者由觸動心靈的感官之美內化為理性贊美的詩境。由此,詩歌“語境”和“詩境”緊密融通,生成詩歌課堂和美之境。
    根據三年級學生學習詩歌的要求,開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的能力,重視讀詩的方法,通過“美讀”和“趣讀”激發(fā)閱讀的主動性,同時通過“有方法”“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學會讀詩、品味詩歌語言,逐漸感悟出詩的意境,也有利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積累和進行課外閱讀延伸。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了解詩句的大概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一
    目標:
    1、學習古詩《望天門山》,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2、閱讀經典誦讀《望岳》,習的一主學習方法,遷移運用。
    教學流程:
    一、回顧單元主題。
    師生合作背誦單元導語(提示關鍵承接讀)。
    師:第六單元首頁的那首小詩每當老師讀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讓我們合作背出那首小詩,我來提示,你來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師:我們的祖國,有奔騰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師:有遼闊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師:有寧靜的山村(女生),繁華的都市(男生)??師:祖國的東西南北處處都有迷人的風景(男女生一起)。
    二、誦讀激情,導入新知。
    誦讀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讀中點評)。
    師:是啊!祖國的東西南北處處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詩詞歌賦表達著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師:xxx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山河就是李白筆下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師點評:是那滾滾的長江之水。師:xxx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山河是蘇軾筆下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師點評:是那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
    師:女孩子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山河還是《望廬山瀑布》中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師點評:是那氣勢恢宏的瀑布。
    師:男孩子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河山還是《宿建德江》中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師點評: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學習“一主”
    一)初步感知。
    1、點明主題,板書課題。
    師:祖國的壯美河山還是李白筆下的《望天門山》。
    2、書寫古詩,初步感知。
    師:我把《望天門山》寫在黑板上。請大家模仿老師寫在練習本上,注意要寫的工整、漂亮。(師板書,學生模仿寫)。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3、教師范讀,感知節(jié)奏。
    師:詩是有節(jié)奏的,仔細傾聽老師誦讀,在你書寫的古詩中畫出節(jié)奏來,誰愿意在黑板上畫(指名一名學生板演,師范讀學生在傾聽中畫出節(jié)奏)。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點評:哪位同學和黑板上同學畫的一樣(紛紛舉手)你是正確的。
    4、初讀古詩,感知詩韻。
    師:按照這樣的節(jié)奏,看著老師的手勢,大家試著讀一讀,注意一定要看指揮。(師根據古詩節(jié)奏及韻律指揮學生一起試讀)。
    二)細讀古詩,理解感知。
    1、找出古詩所描述的景物。
    師:一首古詩就是一幅畫,《望天門山》一句一景,你都讀出了哪些景物?(學生回答,師隨機在板書中圈出來,并隨即解釋碧水,楚江等)。
    2、觀察插圖,理解詩意。
    師:(課件出示古詩插圖)假使你站在船頭,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急速而來,你會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會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門山的時候又轉回來了。師:那就是詩句中的(生1誦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你們也會看到(全體誦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你還會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還會看到長江水把天門山分成了兩半。
    師:也就是詩句中的(生2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女孩子也會看到(女生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男孩子也會看到(男生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小船距離青山越來越近,你還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還看到了兩岸的青山慢慢的都長出來了。
    師:就是詩句中所寫的(生3誦讀: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請大家告訴我就是詩句中的(全體誦讀: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這條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而來,哪一句告訴我們。
    生齊誦讀: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從遠及近一路走來,遠遠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題名(生接:望天門山)而不是看天門山。
    3、情感誦讀。
    師:碧水、青山、紅日、白帆構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畫面(指圖)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是(學生表達心情)。
    生1:快樂的。
    生2:喜悅的。
    生3:興奮的。
    師:讓你的心情在誦讀中盡顯大家一起(全體誦讀)。
    師:山谷中也回蕩了我們的喜悅,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輪讀)。
    4、對比讀,深入理解,體會作者情感。
    師:碧水、青山、紅日、白帆這些本無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樣,這都源于李白那時那刻的心情。這首詩是李白25歲懷著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沿長江遠游。他來到天門山,看到這自然勝景,聯想到心中的遠大抱負。他覺得實現理想,指日可待,這樣的心情是激動,是興奮。
    師:可是,事與愿違,后來李白有機會為朝廷效力兩年,但并沒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壯志無處可報,那時的心情異??鄲?。
    師:情不同,景不同。同樣寫山水,心情苦悶時,他想渡過黃河河流被冰。
    堵滿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蓋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難》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
    一二組同學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師:同樣寫山水,心情愉快時,楚江敞開胸懷,青山相對出迎,(課件出示)。
    三四組同學讀——天門中斷楚江開,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同樣寫孤帆,孤單寂寞時望著遠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傷;只留下自己孤獨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黃鶴樓上,想到再沒有老友一起作詩喝酒,很感傷。他寫下了(課件出示)。
    一二組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同樣寫孤帆心情愉悅時孤帆不孤帶著太陽的溫暖而來,他寫下了(課件出示)。
    三四組生: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品讀,深入理解。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是李白心情的寫照,不僅是風景給他帶來的快樂,還有他實現理想的興奮,此刻的你們就是李白,請你放飛心情。(全體誦讀)。
    6、總結學法。
    師:一首《望天門山》大家一定有所收獲,把你的收獲填寫在積累卡上。(學生填寫后全班交流反饋,在投影展示)。
    四、兩翼學習。
    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以文代文課型)12_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出示自學提示:
    1、
    2、
    3、
    4、借助拼音熟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對比閱讀,填寫積累。用一兩句話概括填寫內容。
    交流反饋,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業(yè)。
    師:經典誦讀中有一首祖詠的《終南望余雪》與這兩首古詩有相同之處,大家自學完成,填寫積累卡。
    板書設計: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遠-----近。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二
    一、智能目標: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標:
    1、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
    2、簡介作者李白(著名詩人),導入新課(課件出示古詩)。
    1、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考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疑難。
    2、展開想像與聯想,會把文字信息轉化為畫面,初步進入意境,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扶”學生學習第一句,初步掌握學習方法。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天門山被長江撞斷,浩浩蕩蕩向東流去。
    3、教師指導學生想象——"天門中斷楚江開"寫出了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在作者筆下,長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破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
    4,總結學習方法:“ 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啟發(fā)想象,訓練“ 回”這個教學難點。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指導學生開拓想象——“ 碧水東流至此回”
    “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1、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
    2、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3、再一次提示學生展開聯想——“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三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中重點詞“斷、開、流、回”,背誦古詩。
    難點:能想象并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在朗讀過程中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很多首李白寫的詩了,誰來背幾首給大家聽。
    生可能會背(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獨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師:看來,同學們會背的還真不少,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他的另一首古詩《望天門山》。
    師板書課題并齊讀課題。(大聲的讀,干脆的讀)。
    (二)分析題意。
    生:看,在遠處看。
    師:根據你對”望”的理解,你能說一說望天門山的意思嗎?
    生:站在遠處看天門山。
    師:天門山你們了解嗎?哪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天門山?生匯報!
    師:你是從哪里了解到的?生:注釋!
    師:你真會學習!注釋能夠幫助我們讀懂古詩,是理解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這就是天門山(出示天門山圖片介紹天門山):天門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山。
    (三)初讀古詩,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詩!
    生自由讀古詩。
    師:這首詩里藏著幾個有趣的詞語,只有讀懂了這幾個詞語我們才能讀懂古詩,老師給他們涂了顏色,誰來讀一讀?(指名讀2學生,齊讀)。
    師:剛才我們通過注釋了解了天門山,那楚江呢?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楚江?請看書中注釋!
    師出示圖片,補充講解:這里的楚江指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于楚國,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們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我們一起來寫一寫.
    師:字詞都過關了,再讀古詩我們會更加順暢的,誰愿意來試一試?(指名讀2學生)。
    師:我們把字音讀準了,能否讀出詩的節(jié)奏呢?誰來讀?(指名讀)。
    師:請按照老師劃分的這個節(jié)奏來讀。
    生讀;
    師評價:讀得不錯,獎勵你一個任務,聽好了,請你推介一位同學,推介的理由只有一個:他的朗讀水平很高,可能超過你!
    師:你為什么推介他?生說明推薦的理由。
    師:多么謙虛的一個孩子!同學,請你不要辜負你同學對你的期望!來,請你讀一讀!
    師:孩子,首先得感謝你,因為你的眼力很準,你為我們推薦了一位朗讀的老江湖!
    師:同學們,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詩人筆下的這首望天門山更是一幅精彩絕倫的畫,現在請大家默讀古詩,找一找看詩中出現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筆圈出來。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補充)。
    師:把你們的回答串聯了起來,就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的山水畫了(出示ppt圖片)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師: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門山的雄偉與壯闊吧!
    (四)指導想象,感悟詩境。
    師(出示第一句詩):讀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生讀。
    傳說中這天門山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阻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詩,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師:這一句中有兩個字特別形象地給我們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偉和楚江水的氣勢你找到了嗎?
    生:斷,開。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氣勢給沖斷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濤給沖斷了。
    師:哦,江水的`這種氣勢你感受到了,用一個詞來形容江水的這種氣勢?
    生可能回答:波濤洶涌、封號怒吼等。
    師:讓我們聚焦這個開字,(板書“開”)。
    師:波濤洶涌的長江竟然把天門山給劈開了,現在請你再把這兩個字放到詩句中讀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你能根據老師的提示說一說嗎?)。
    我仿佛看到:的天門山被()的長江水從中間劈開,一分為二。
    生讀。
    師指導。
    全班讀。
    師:那又是誰有如此的能耐讓不可阻擋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詩句:碧水東流至此回)。
    生匯報:山。
    師: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礙,你是從哪個字感受到了那份氣勢?
    生:回(板書“回”)。
    師:同學們真棒,我們一起來看這個回字,這個回字很有意思,是個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轉的漩渦,老師這里有回字的兩種解釋(出示ppt)詩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種意思,誰來說?并說說你的理由。
    生:第二種(說出自己的理由)。
    此時此刻,你覺得天門山是怎樣的?
    生:高大、堅固、堅不可摧。
    師:是啊,天門山真堅固啊,現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思考匯報。
    生:碧綠的江水流到兩山夾道處時激起回旋。
    師(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畫面(板書—回)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詩,讀出山阻水回的氣勢。楚江水撞擊(或是板書勾畫楚江水撞擊天門山構成巨大回旋的簡筆畫)。
    師:水沖山開,山阻水回,形成這樣的壯舉,讓我們合著來讀一讀。
    生讀。
    師:在波濤中,李白的小船繼續(xù)前行著,終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兩岸青山相對出)。
    生讀。
    師:你認為在這一句中,哪個字用得最巧妙?為什么?
    生匯報:“出”(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板書:出)。
    好一個“出”字啊,這兩岸的山好像是面對面的在比高矮呢!讀----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當小船在青山間穿行的時候,李白抬頭向遠處看,他的眼前一片開闊,進入他眼簾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邊來)。
    生讀。
    師:此時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ppt出示后兩句插圖:兩岸的()相互對立著,一葉()從()駛來。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從日邊漂來、一只小船沐浴著陽光從遠處漂來……。
    (板書:來)。
    師:青山出迎、帆來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讓我們把這兩句讀一讀。
    那詩人當時途徑天門山揮毫寫下這千古絕唱時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úシ乓曨l)。
    原來山的熱情、水的澎湃皆是因為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呀!所以面對。
    (五)合作朗讀,升華情感。
    1.原來山的熱情、水的澎湃皆是因為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呀!所以面對眼前這壯麗的山河,不禁激發(fā)了詩人報效祖國、建攻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他滿懷希望,滿懷激情地吟誦著——(男生讀)。
    2.想象一下,此時的你也和詩人一起站在順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讓你激動,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誦著——(女生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如果有一天,你也來到天門山,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會想到今天學的這首詩《望天門山》,你一定也會像作者一樣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天門中斷楚江開……”全班一起朗誦。(配樂)。
    總結: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學們能熟讀經典,成為傳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為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還寫下了另一首《天門山》和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寫詩的生涯里是不多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七)總結拓展,積累運用。
    (方法二)李白一生熱愛大自然,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寫下了很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除了今天學得這首望天門山,還有他的《早發(fā)白帝城》、《望廬山瀑布》都抒發(fā)了這種感情。
    總結:同學們,我們祖國江山美如畫,歷代詩人都為之陶醉,并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種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不僅李白寫過,其他詩人也有很多,請你們回去后繼續(xù)搜集背誦,看誰背得多!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
    (八)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望天門山》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背誦李白的古詩及詩人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李白的詩。
    2.播放多媒體資源課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簡介李白。
    3.師:李白寫詩比較喜歡用夸張,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膽,豐富,語言非常優(yōu)美,李白一生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了許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望天門山》。
    二、初讀感知,畫出不理解的詩詞,了解詩意。
    1.課件出示“望天門山”的圖,讓學生感知。
    2.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交流。
    4.讀中自悟詩意。
    三、品讀全詩,感悟詩情。
    1.指名個別讀,小組誦讀。
    2.指導讀。
    3.配音讀。
    四、背誦默寫古詩,拓展積累。
    1.配樂背誦。
    2.默寫古詩。
    3.課件出示李白描寫河山的詩。
    結束語:今天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腳步游覽了雄偉壯麗的天門山,賞析了這首古詩,并且學習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希望同學們以后多讀這樣的好詩詞,讓我們更多了解感受祖國燦爛的文化。
    山險水涌。
    帆來日出。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五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1、天門: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所以叫“天門”。
    2、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
    3、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劈開,斷開。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轉。回轉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
    7、兩岸青山:分別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現。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雄偉的天門山被長江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青山相對聳立著拔地而起,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望天門山》是李白開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有感而發(fā),并沒有什么特別用意。
    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1、“望”。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tǒng)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詩人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2、山水互為映襯。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為映襯的。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沖“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觀。“碧水東流”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制約,又融為了一體?!跋鄬Τ觥钡摹皟砂肚嗌健?,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水勢,或合說,或分寫,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關,互映互襯,展現出了極為宏闊壯觀的景象。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氨獭弊置鲗懡?,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俺觥弊植坏普娴乇憩F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肮路黄者厑怼?,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tǒng)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zhèn)ス妍?,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六
    1.透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2.會讀,會背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含義以及詩中的字詞。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包含的哲理。
    教學時間:兩課時。
    1.會讀會默寫《望天門山》,了解古詩的大意。
    2.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
    1.以前我們學過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還能背出來嗎?齊背《望廬山瀑布》。
    2.這天我們一齊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透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二.簡介天門山和作者李白。
    三.學生自讀《望天門山》找出詩歌里不理解的字,詞。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自學古詩。
    1.指導學生透過查找資料,互相討論,了解詩歌的大意。
    2.詩題:望天門山。望:就是觀看,欣賞。望天門山:就是欣賞天門山的美麗景色。
    3.學生透過誦讀,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讓學生透過自由誦讀,結合看課文,掛圖,在頭腦自學構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還能夠讓學生把想象的景象畫出來。
    六.教師小結詩歌大意。
    七.朗讀指導。
    八.作業(yè):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七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顯示了一種動態(tài)美。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寫,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動靜虛實,相映成趣,并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表現出一種新鮮的意趣。
    天門山:位于今安徽省當涂縣西南長江兩岸,東為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西為西梁山(又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督贤ㄖ尽酚浽疲骸皟缮绞癄顣詭r,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當涂在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國,故流經此地的長江稱楚江。開:劈開,斷開。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轉。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
    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現。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郁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tǒng)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詩人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為映襯的。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沖“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觀。“碧水東流”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制約,又融為了一體。“相對出”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水勢,或合說,或分寫,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關,互映互襯,展現出了極為宏闊壯觀的景象。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課外搜集李白的詩。2.搜集有關“天門山”的資料。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1.從甲骨文“天、門”二字入手。你認識這兩個字嗎?
    2.咱們漢字是表意的,就這“天、門、山”三個字,你想一想應該是一座怎樣的山?
    3.師: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曾經游覽天門山,寫下了《望天門山》。(教師板書:望)理解“望”。
    今天我們將追隨者李白的腳步去——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二、初步感知,認讀字詞。
    1.快翻開課本,讀一讀,注意做到以下兩點:(學生自讀詩句,教師巡視。)(課件出示讀書要求)。
    第一、讀準字音,將詩句子讀通順讀流暢!第二、借助詩中的注釋和插圖看你知道了什么?2.匯報自讀成果,教師相機指正。(1)抽生朗讀。(強調“中斷”的讀音)(2)初步指導讀詩。(相機認讀生字詞)。
    師:誰再來讀讀這首詩?我們要聽聽字音讀準了沒有,節(jié)奏讀清楚了沒有。指導停頓(課件)。
    (3)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緊扣字眼,領悟詩意。
    1.有人說,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攝影師,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讓景動起來,下面,再細細的讀讀這首詩,留意一下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板書:開、回、出、來)。
    思考:個什么詞?
    3.全班交流。
    (1)“開”是誰的動作?你體會到了什么?這一句中還有別的動詞嗎?“中斷”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斷了?是哪位高手讓它中斷的(楚江)由此可知,這是怎樣的長江水?。?BR>    把你的感受,送到詩句中讀一讀。
    小結:這是因為天門山將江水阻斷了,滔滔的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稱“回”。
    指導讀出水的磅礴,山的奇險。
    (3)天門山,楚江水,因為有了這幾個動作的詞,變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詩人又是怎樣把它們寫活的呢?(課件出示: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抓住“出”,你體會到了什么?緊扣“日出”,感悟比較遠。
    指導讀出詩人的心情。
    四、再讀古詩,入境悟情。
    1.在李白的筆下,本無生命的楚江、孤帆、天門山都像活了一樣,帶個我們獨特的感受,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
    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
    五、賞析拓展,積累詩歌。
    1.瞧——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紅日。多美的一幅畫??!向同學展示幻燈片,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不分家,今天就讓我們課后一起當一回小畫家,把詩人所看到的景象畫下來。
    六、總結。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十九
    古詩詞教學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沒有品位,沒有創(chuàng)意。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詞作為一個載體。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描述、插圖、音樂等手段,給學生營造便于正確把握古詩詞基調的“生活新境”。
    2教學目標。
    1.通過各種朗讀方式,熟讀成誦,抓出重點詞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引導敘述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3重點難點。
    中年級段學習古詩,不能只滿足于讀一讀,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級那樣,準確地理解每一詩句的意思及詩人的背景、寫作風格。學生要對古詩內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體會詩人情感。根據這個年段學生長于形象思維特點,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充分啟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句,感悟古詩詞的情、意、韻。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一、單元導讀,明確目標。
    1.出示第六組單元導讀,全班齊讀,抓住主要學習目標。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唐代詩人李白,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板書)。
    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jié)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ǔ鍪镜诙洌?BR>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后再讀。
    9.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0.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1.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現在我們聯系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3.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14.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15.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R讀)。
    四、拓展延伸,總結升華。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獨坐敬亭山》,拓展學生閱讀量。
    五、作業(yè)設置。
    1.背誦《望天門山》,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課外寫景的古詩詞,讀讀背背。
    天門開。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二十
    1、會寫“斷、楚、孤、帆”四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1、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一課時。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第二十一課,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班齊讀,分小組讀,指明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jié)奏劃分,知道學生讀出節(jié)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情商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天門中斷—楚江開。
    氣勢磅礴。
    碧水東流—至此回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邊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課前談話:出示各種字體的“山”及《望天門山》的草書作品,初步感知書法魅力。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你們愛游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游泰山》),讀后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山名就在剛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嗎?(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jié)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繪畫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娭心囊痪鋵懥??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9、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后再讀。
    10、讓老師用線條為你們勾勒——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1、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2、(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3、兩岸的青山相對著,怎么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你知道了什么?誰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
    15、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播放視頻)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R讀)。
    5、是啊,這幅草書行云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點評: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將古詩與書法的魅力融為一體,既讓學生初步感受草書的內涵,又是課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總結方法,賞析拓展。
    1、(指板畫,配樂)瞧——青山、綠水、紅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畫啊?。ㄙN草書詩句)看,書法也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著剛勁之美。(板書:書畫)。
    2、詩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畫,也可以是一行行靈動的字,難怪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課件出示)生齊讀。
    3、正因為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還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和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寫詩的生涯里是不多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加動作背《天門山》。)。
    5、總結:相同的地點不同的詩,我們又可以用怎樣的畫、什么樣的字來表現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賞析寫景的.古詩。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篇二十二
    一、預設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誦讀古詩的興趣。2、嘗試理解古詩的內容。3、在熟悉練古詩內容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誦讀。4、學習創(chuàng)編古詩的動作。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活動準備:
    flash動畫、幻燈片、板書、樂曲《平湖秋月》。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過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還能背出來嗎?齊背《望廬山瀑布》。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李白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并感受詩的意境美。
    3、教師范讀古詩,請幼兒欣賞古詩的音韻美。
    4、古詩欣賞與理解:
    (1)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詩題:望天門山。望:就是觀看,欣賞。望天門山:就是欣賞天門山的美麗景色。
    (2)古詩大意: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3)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4)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5)“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俺觥弊植坏普娴乇憩F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6)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4.配樂誦讀全詩。(個人讀、評價讀、小組比賽讀)。
    5.背誦詩句。(男女生比賽讀、背)。
    6、找一找古詩中認識的字,用不同顏色的圖形標注出來。手指點讀教材中的古詩《望天門山》。
    7、游戲“回音壁”,隨師有韻味地誦讀古詩。
    8、觀看flash、集體跟讀。請幼兒邊觀看古詩課件,邊跟讀。
    9、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師鼓勵幼兒自編動作幫助記憶。
    四、活動延伸:
    了解了古詩的內容,回家和父母結合古詩內容畫一幅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