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傳讀后感(專業(yè)17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和體會的總結(jié)和表達,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讀內(nèi)容,激發(fā)我們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讀后感是文字的陳述,是個人的見解,通過它可以看出讀者對所讀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受。對于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寫一篇讀后感是更好地感受和體味作品內(nèi)涵的方式。那么,我們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在寫讀后感時,要尊重作品本身,不要陷入主觀臆斷和片面評價。以下是一些我在網(wǎng)上找到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楊絳傳讀后感篇一
    前段時間在喜馬拉雅上聽了這本書,后來竟在家中書架上看到此書,就想再看一遍。
    于是每天睡前看幾頁,但是看的太慢,就決定今天一定要把剩下的一半看完,并且把讀后感也一并寫完。
    當(dāng)我一口氣把書的一半內(nèi)容看完后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我的看書速度,因為我以前一看書肯定是要睡覺的,到今天卻有意猶未盡之感,我想應(yīng)該是找到了喜歡看的書的緣故吧!
    雖然楊絳先生很出名,但我卻是近兩年才知道她的,而且只知道她有一部作品叫《我們仨》。不過我倒是一直想看這本書,而且去我們學(xué)校圖書館找了三次都沒有找到,顯示有這本書,就是找不到,所以至今都沒看成。放假前夕我在喜瑪拉家上也搜了一下,需要解鎖才能聽,于是我就選了《楊絳傳》,聽完之后很受感動,想著有機會一定要看紙質(zhì)版的,因為我覺得看比聽印象會更深刻。
    看完這本書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就是楊絳先生與錢鐘書之間的愛情了,是那么純凈與美好,從不受世俗與名利的影響。很喜歡書中楊絳先生引用的一句話:“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jié)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錢鐘書聽后回復(fù):“我和他一樣”楊絳先生也答到:“我也一樣”。在他們六十三年的夫妻生活中,真的把每一天都過成了初戀般,沒有任何抱怨,有的只是相互尊重與支持,愿意為對方付出,學(xué)習(xí)自己不會的。比如楊絳先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dān)辭掉傭人,一雙寫作的手開始劈柴做飯,因為深愛她不覺受苦。而錢鐘書同樣不懂自理,卻學(xué)會了劃火柴,每天為夫人做早飯。他們的`婚姻生活才真正闡釋了世上最純凈的婚姻。
    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楊絳先生與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們彼此心心相印,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化險為夷。只是讓人憐惜的是,世事難料,他們心愛的女兒卻早他們一步先走了,任誰都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但是楊絳先生頂過來了。很讓人心痛的是,隨后丈夫也離她而去,曾經(jīng)幸??鞓返囊患胰?,就剩她一人了。不過此時的楊絳先生內(nèi)心是從容。她要聽從丈夫的話,好好活。于是她又一個人活成三個人。
    真心覺得每個人都應(yīng)該看一看楊絳先生與錢鐘書之間的婚姻生活,雖不能做到他們一樣,卻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楊絳傳讀后感篇二
    她是錢鐘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具有江南水鄉(xiāng)孕育出來的溫婉動人的氣質(zhì),又有知識分子的典雅,那么迷人雋永。在百歲之后的拍賣風(fēng)波中有著堅定維權(quán)的錚錚鐵骨。在經(jīng)歷坎坷時的堅毅柔韌。真是一個亦剛亦柔的傳奇女性。
    在留學(xué)歸國途中,總結(jié)的暈船哲學(xué),更是為人處世的哲學(xué)。無論遇到風(fēng)吹雨打,只要自己身正心直,巋然不動,外界能奈我何?如果不處于水波之上,可能就不僅是暈船那么簡單,更可能是暈社會,暈生活,暈婚姻,甚至?xí)炄松?。不必隨波逐流,也不必刻意特立獨行,只要順乎本性,尊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楊絳所著,語言平實至真,她像一位觀察者以靜觀的心態(tài),觀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對自身善良的意愿。她說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會相互傾軋,方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一心志于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她在高齡創(chuàng)辦的“好讀書”為貧困卻想讀書的清華學(xué)子提供資助和獎勵。共惠及本科研究生上百名,所獲版稅稿酬全部捐入“好讀書”,如今共計千萬人民幣。她與錢淡泊名利,潛心治學(xué)。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她在錢寫《圍城》之時,正值上海淪為孤島,一個大家閨秀甘當(dāng)“灶下婢”。在錢病重幾年中,而后女兒錢……此處隱藏3213個字……明與淡泊,甚至有一點特立獨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會覺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勸慰自己的話講便是“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諧世故,但是最諧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修身養(yǎng)性,獨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說,“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nèi)心的自由,內(nèi)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為我當(dāng)殺人犯呢?我哪里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dāng)個‘零’,人家不把我當(dāng)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tǒng)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學(xué)會含忍?!蹦苋蹋且环N胸懷,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素質(zhì),更是一種人生的技巧。難得先生,一生將忍的藝術(shù)升華到極致,升華到自覺將自己處理為某種“零”。如此淡然,寬容,著實讓人敬重。
    曾經(jīng)我的日記里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教會我謙卑,教會我禮讓,獨不曾教會我強勢,所以很受傷,常常。盡管看不慣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兩次地教育我,偶爾要學(xué)會霸氣,至少氣勢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沒辦法,性格造就的東西,真的好難去改變。嘗試著去強勢,但現(xiàn)實面前,軟弱還是會占據(jù)了上風(fēng)。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單純地虔誠地祈禱: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認栽,道一句:‘那人真沒素質(zhì),不跟它計較好了’,作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開現(xiàn)彩霞?!彪m然不知爸媽給我起那名字的緣由,但這是年紀(jì)漸長的我對自己名字的淺解,這也是我日常勉勵自己的話。“不怒不嗔,不爭不辯,隨遇而安?!?BR>    楊絳傳讀后感篇三
    我以為我讀完的第一本書可能是《瓦爾登湖》,這是我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書。我看的書很少,所以遇到它,就很喜歡了,也沒有其他的書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與它媲美。
    但是,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看完的第一本書居然不是它。而是夏墨寫的《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傳》。
    這本書很早就看了,每天晚上閑來無事的時候就看看。相比紙質(zhì)書,我似乎對電子書更有耐心。無論是一本小說,還是一本傳記再或者像《瓦爾登湖》這樣的散文等等。我能看的,有興趣的,在電子書上,我就可能把整本都看完,從頭眷顧到結(jié)尾。如果是小說,我喜歡把它拿來消遣,看它是為了滿足我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如果是傳記,我就把它當(dāng)做漲知識的經(jīng)歷,希望有些人的故事能潛移默化給我一點點生活的啟示;如果是散文,偏生活偏哲學(xué),我喜歡研究,深一點,一字一句地體會其中的深奧。實際上,我接觸多的也就這三種文體。
    看傳記,只是為了學(xué)習(xí)一個人的內(nèi)涵,在一個個故事中體會,重點在故事和整體,著眼點不在這個文本本身,而且真實的東西相比虛構(gòu)的更容易深入人心。于是我便時?!肮忸櫋边@本書。而《瓦爾登湖》我則買了紙質(zhì)書拿回來研究,由于和我手機上我原來看的翻譯有些小差別,還需時時對照相比較,有些東西變了一個字它的意境就變了。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語言塑造的氛圍中可能會影響我們領(lǐng)悟的深淺。我生怕錯過一點點,我迫切地想要理解梭羅的意思,又時時準(zhǔn)備好反駁。于是在斟酌和體會中我就輕松地把《楊絳傳》給先看完了。
    事實告訴我我沒有選錯書。
    楊絳是一個不用聽我的評價,你只需聽過這個名字就知道她是和哪些詞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
    我資歷尚淺,沒有多少經(jīng)歷。她背后有什么更多的東西以我現(xiàn)在的年歲可能暫時還無法領(lǐng)悟。一點點,一點點。
    她出身名門,卻不驕奢。不是張愛玲也不是林徽因。比張愛玲多一份大度從容,比林徽因多一分大氣平和。她恰恰是那種可以和男人并肩的女性,不會似丁玲和蕭紅會蓋過男人的名氣,也不會似張幼儀被徐志摩妻子這個頭銜蓋下去。前半生,人們知道錢鐘書,說,這是楊絳的先生;然而后半生,人們知道楊絳,說,這是錢鐘書的妻子。最后,他們兩個齊名流芳后世,誰也沒有蓋過誰,相濡以沫的婚姻比誰都幸福;二人比肩的才華教誰都羨慕。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錢鐘書只想這樣介紹她,他說,她是他的朋友,妻子,情人,也是他的知己。
    錢鐘書是一個率真有趣的人,在個性上和很多年輕的男孩一樣,有些幼稚,但是有趣。有些女孩隨著心性的增長難以忍受男孩的稚氣,最后失去耐心。但是這的的確確是男孩美好的天性。她就保護著他內(nèi)心那份純真。他不會系鞋帶,連鞋子左右只都分不清,沒關(guān)系,她來照顧他。他愛喝英國的下午茶,但是回國后就尋不到那種味道,沒關(guān)系,她就試著用多種茶來配給他。在文革下鄉(xiāng)改造那段時間,任時局多么動蕩,錢鐘書也會每天都寫一封信寄給她。兩人在困境中只有這樣的相守,但是只有這樣的相守就很滿足,家人是要在一起的。
    有關(guān)錢先生,任何時候,任何事,楊先生的做法都是理解和接納。兩個人在心靈上相通,做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戀人。到了晚年,他們幾乎不怎么見客了。兩人就在家一同看書交流。在錢鐘書眼中,楊絳的才華是卓絕的,和人交談總免不了要夸楊絳一番。而在楊絳眼里,錢鐘書的才華卻要高于她。離了錢鐘書就沒有后來的楊絳,離了楊絳也不會有寫《圍城》的錢鐘書。他們的路,無論多坎坷,做彼此的知己,相守相愛,依靠著走完了這一生。
    女人可以愛,愛得大方和大度,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和欣賞。自身的從容和自信,以及對彼此的守護,對愛情的衷心,默默肩負的責(zé)任,守護著守護著,也許你守護的不是他,而是一份屬于兩個人的愛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楊絳傳讀后感篇四
    八一班張志昊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妻子,是錢璦女士的母親,這本書是寫他們家的故事,這些故事里,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是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dāng)看一篇小說。但當(dāng)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fēng)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fēng)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nèi)涵,尋找風(fēng)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讀。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jié)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fēng)格,又學(xué)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nèi)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fēng)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fēng)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xué)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xué),學(xué)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楊絳傳讀后感篇五
    周末,朋友相聚,偶爾間談起了讀書,自己雖然平時還算是能隔二片三的看幾頁,但真正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卻很少。也可能是被封面上的“生命的烤火者”六個大字所吸引的緣故,利用兩周晚上陪女兒做作業(yè)的時間,讀完了《楊絳傳》,對楊絳先生的一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今日值班,就兩個片段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分享。
    《楊絳傳》一書中,文學(xué)、家庭、寫作、翻譯串聯(lián)起了楊絳先生苦難而幸福的一生,她卻在文學(xué)里開闊了眼界,在家庭中收獲了親情。
    楊絳先生出生在無錫小鎮(zhèn),以她當(dāng)時的家庭,只需要在家學(xué)習(xí)琴、棋、書、畫是完全可以的。但在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鐘書被貼上大字報后,楊絳就像是一只大鳥,竭盡全力地把丈夫和女兒保護起來,生怕他們受到一點點的傷害。她的舉動,震驚了同事,大家想不到看似柔弱的楊絳也會有外柔內(nèi)剛的一面。這也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剛正不阿的具體表現(xiàn)。楊絳先生常說:“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yǎng)?!痹谧钇D難的日子里,她做到了和自己的祖國共沉浮,和自己的丈夫共度難關(guān),展現(xiàn)了我們中國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
    作為一名基層單位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從楊絳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多的是缺少那股對工作的熱愛和激情。特別是在我們企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更要發(fā)揮我們的“喉舌”作用,為企業(yè)發(fā)展加油鼓勁。
    從《楊絳傳》一書中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對其一生的影響極大,這也是楊絳一生最為慶幸的事。書中寫到父親問楊絳:“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不好過?!睏罱{說?!耙恍瞧诓蛔屇憧磿?”“一星期都白過了??梢?,沒有什么比楊絳對書更為重要的,更為不可或缺的。
    了解了楊絳先生的一生,特別是在100多歲以后仍堅持創(chuàng)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也不斷的反思自己,為什么有時候總是埋怨孩子不積極主動去學(xué)習(xí),而是被電視、手機所牽制。其實,效仿是孩子的天性,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好好檢點自己的行為,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身教遠遠勝于言傳。
    一個家庭如此,一個企業(yè)更是如此。我們作為在企業(y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仍可以留下來工作的晉能人,沒有理由不珍惜當(dāng)下的工作,沒有理由不努力學(xué)習(xí)接受新的事物,盡可能去適應(yīng)企業(yè)的發(fā)展需求,為企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侯瑜鳳)。
    楊絳傳讀后感篇六
    已帶著女兒錢媛遠渡重洋返回祖國,在阿多士2號的法國郵船上,由于海上風(fēng)大浪急,他們經(jīng)常暈船,尤其是錢鍾書暈船更甚,十分難受。經(jīng)過幾次風(fēng)浪顛簸,聰慧的楊絳對錢鍾書說: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船為中心,讓自己永遠與船穩(wěn)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錢鍾書按照楊絳說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暈船了。
    后來,楊絳把自己這次體會凝練成了為人處世的哲學(xué):不管風(fēng)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正心正,心無旁顧,風(fēng)浪其奈我何?這就是楊絳的暈船哲學(xué)。上世紀(jì)六十七年代,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作為“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被“揪出來”,并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鐘書一起被劃分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即便是這樣一種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訶德》的`翻譯,并拼盡全力將書稿保護了下來。后來在《干校六記》中,楊絳寫得克制而又平靜,“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努力保持絲絲溫情,即柔弱溫和有堅強不屈,時刻在那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中,保持著自身90度的挺立。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風(fēng)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穩(wěn)穩(wěn)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風(fēng)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證。
    楊絳傳讀后感篇七
    昨天一天把《楊絳傳》看完了,關(guān)于先生的傳記有很多人寫,我看的那本名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這本書是20xx年5月買的,同期還買了《我們仨》,當(dāng)時,一目十行完《我們仨》就丟擲一邊了,包括這本《楊絳傳》。
    現(xiàn)在看完了,腦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詞,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從小出生在一個知識家庭,父親楊蔭杭在楊絳兒時,引導(dǎo)多過教導(dǎo),特別是在那個年代,包括現(xiàn)在的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確實楊絳少時所處的環(huán)境是非常好的,寫的一手好字,有濃厚的讀書興趣。包括到后來高中,大學(xué)去往清華,結(jié)識了錢鐘書,到結(jié)婚,一起前往國外學(xué)習(xí)到生下女兒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們在清華任教后接二連三的遭遇,字里行間我沒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傷,一樣勞作,一樣創(chuàng)作。女兒、丈夫先后離世,她說她是留下來打掃戰(zhàn)場的。她繼續(xù)女兒的未完的《我們仨》,繼續(xù)整理丈夫留下來的手稿,96歲高齡還寫了《走在人生邊上》。
    對于大家對她的關(guān)心,她說“很好,很乖,雖然年老,不想懶懶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點進步”。
    已過百歲的楊絳先生,依然堅持讀書,堅持寫作,看到這句,我真是自慚形穢,先生百歲,我35歲,我覺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著要多讀書,多學(xué)習(xí)寫作,結(jié)果就在間歇性躊躇滿志后,一切恢復(fù)原樣。
    現(xiàn)在太多的過來人說的話,當(dāng)時聽著熱血上涌,過后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歲老人,看過多少潮起潮落,人事變遷。
    說婚姻,楊絳說:“我是一位老人,凈說些老話。對于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么良言貢獻給現(xiàn)代婚姻。至少在物質(zhì)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jié)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我以為,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guān)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dāng)戶對及其他,并不重要?!?BR>    說人生,楊絳說:“如果鍛煉一個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BR>    回頭看看自己,與婚姻,與人生,可用淺薄來懟自己。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兒說的“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像一雙手,總能在你需要的時候,握緊你。
    楊絳的文字,沒有讓我驚天動地,也沒有讓我昏昏欲睡,讓我感到的都是溫暖和美好。
    和風(fēng),日影,致敬先生!
    楊絳傳讀后感篇八
    前幾日在咖啡館里讀完了《楊絳傳》,不知到底是作者文辭真誠,還是楊先生和錢鐘書的愛情、品德叫人敬仰羨慕,只花了小幾天,加起來不過幾個小時,就看完了。
    其實并沒有刻意煽情,現(xiàn)在也不是會被刻意煽情所輕易感動的人。但閱讀過程中,多次被楊先生一家的情、智、德,所感動。同時,這些人內(nèi)心深處的本質(zhì)所在的也更加讓我觸及內(nèi)心最接近真相的問題:
    我是要追尋人生的價值,還是金錢帶來的樂趣?
    此前小半生,一直在這個問題中糾結(jié),做了很多并不讓人內(nèi)心快樂且堅定的選擇。若是選擇前者,我應(yīng)當(dāng)做的,便是去做自己想做的,若還不是很清楚這事到底是什么,就去探索清楚若是選擇后者,我就該認真擇一份業(yè),十分投入其中,不再自我懷疑,不甚堅定。
    而其實一直以來,我所憂心的,都只是讓自己落入了這俗世的俗套。人的一生何其短暫,快樂的方式很多,但能讓你內(nèi)心強大、堅定、幸福的,一定不多。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也許沒有那么多琳瑯滿目,卻也更容易認清真實,堅定自我。如今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爆炸、享樂主義盛行、倡導(dǎo)提前消費的年代,選擇太多,誘惑太多,物欲也太多,更難看清楚真實是什么。楊父說,起居家用,夠用就行。不耽于外物,才能將全部的身心投入自我的修養(yǎng),修身是自我提升的輔助之路。
    楊、錢先生在戰(zhàn)亂、流放……這樣兵荒馬亂的生活中,還能學(xué)好多門語言,做好學(xué)問。而現(xiàn)在,擁有更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和資源的我們,卻還不能做到自律克己地去學(xué)習(xí),真的很羞愧。好在讀書使人明志,既已逐漸清晰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就當(dāng)該清晰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又該如何去做了。
    這幾年,我總覺得自己好像學(xué)會了、懂得了一些,但仔細想去沉淀,卻發(fā)現(xiàn)沒什么真實的內(nèi)容。細思起來,太過浮躁,其實學(xué)的都很淺顯。粗略地讀寫評論分析,看幾篇文章,幾本書,就以為自己懂了。卻沒有細致地沉下心去學(xué)這些文字背后的基礎(chǔ)是什么。前一年一直想要自己形成系統(tǒng)的、邏輯的思維體系,其實就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自己學(xué)的膚淺的證據(jù)??催^的,無論多少,都是別人的。如果自己沒有潛心去學(xué)習(xí)系統(tǒng)的基礎(chǔ)知識,沒有形成邏輯的思考總結(jié),我將永遠不會有自己的東西。
    所幸現(xiàn)在清晰了一點,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物欲其實不會太高。這些年,我有很多時刻常獨自面對自我,勺布斯說,“當(dāng)身邊的聲音消失之后,內(nèi)心的聲音會被放得很大。有好,亦有壞。壞的是,再小的欲望,也會因為這樣的安靜,讓你感到刺耳。好的是,當(dāng)你學(xué)會了克制,就會將內(nèi)心之中,真正的聲音聽得更清楚?!痹谂c自己獨處之時,內(nèi)心最細小的糾結(jié),深剖下來,就是最自我的欲望。能逐漸認清自己,明白內(nèi)心的真實,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欲望自然降低,方向更集中,生活亦將更有力量。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去自律,因為,這本就是你生活的樣子。
    我一直記得大學(xué)有個學(xué)長說過的一句話:了解自己,進而能對自己有辦法。其實就是格物而致知之格自己。但格物是一生的作業(yè),永遠格不完的。永遠做個心態(tài)上的小學(xué)生,保持謙卑和進步。
    楊絳傳讀后感篇九
    讀《楊絳傳》[追思紀(jì)念版](羅銀勝著)算是機緣巧合。一兩周前逛超市,在圖書角買的,回家拆了包裝,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時,順手帶上這書。閑處無客來,獨坐自慵損。養(yǎng)傷的這兩天,內(nèi)心日漸焦躁,為了打發(fā)時間,開始翻閱這書,也借由這書走進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先生一生淡泊。她說‘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這滴水卻折射了太陽的光輝,照亮了讀者們的心房,包括偽讀者的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難得先生,卻一生保持著一份清明與淡泊,甚至有一點特立獨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會覺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勸慰自己的話講便是“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諧世故,但是最諧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修身養(yǎng)性,獨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說,“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nèi)心的自由,內(nèi)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為我當(dāng)殺人犯呢?我哪里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dāng)個‘零’,人家不把我當(dāng)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tǒng)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學(xué)會含忍?!蹦苋蹋且环N胸懷,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素質(zhì),更是一種人生的技巧。難得先生,一生將忍的藝術(shù)升華到極致,升華到自覺將自己處理為某種“零”。如此淡然,寬容,著實讓人敬重。
    曾經(jīng)我的日記里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教會我謙卑,教會我禮讓,獨不曾教會我強勢,所以很受傷,常常。盡管看不慣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兩次地教育我,偶爾要學(xué)會霸氣,至少氣勢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沒辦法,性格造就的東西,真的好難去改變。嘗試著去強勢,但現(xiàn)實面前,軟弱還是會占據(jù)了上風(fēng)。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單純地虔誠地祈禱: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認栽,道一句:‘那人真沒素質(zhì),不跟它計較好了’,作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開現(xiàn)彩霞?!彪m然不知爸媽給我起那名字的緣由,但這是年紀(jì)漸長的我對自己名字的淺解,這也是我日常勉勵自己的話?!安慌秽?,不爭不辯,隨遇而安?!?BR>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
    《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是我種草最久的一本書,在看《我們仨》之前,我的電臺就分享過楊絳先生的文章,那時候渴慕錢楊一般的愛情,所以就生發(fā)出想要了解楊絳先生的心思,恰巧聽說了這本,就一直惦記著,可見期望之高。
    其實詞語本不應(yīng)背鍋,但在這個“任何詞語都在被大眾輿論毀滅的時代”,這些詞語就是被沾染了無病呻吟的qq空間畫風(fēng),不能怪我對它們抱有偏見。
    看完這本書,我大概知道了大眾對它毀譽參半的原因。
    楊絳先生被錢鐘書稱作“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可見評價之高,我不知道楊絳先生是否真的完美無缺,但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她就是十全十美、無懈可擊的完美女人。
    這本書就像是粉絲帶著濾鏡描寫的偶像的一生,仿佛世間所有美好之詞都形容不來楊絳的好。作者的文筆,矯情有余優(yōu)雅不足。
    這本書,只能讓我了解一半的楊絳(好的那一半),甚至這用溢美之詞堆砌起來的一半楊絳,常給我“在看虛構(gòu)文學(xué)”的不真實感。
    不可否認,作者桑妮肯定是看了很多楊絳的作品,她在閱讀方面下過工夫,書中引用了非常多楊絳的作品,我只看過《我們仨》,這一點我佩服作者,感謝作者為我種草了一堆楊絳作品。
    作者基于自己的閱讀,按照楊絳一生的順序,用自己的話將楊絳作品串了起來,形成了這本書,所以如果你是楊絳迷,看過楊絳所有作品,就沒必要看這本書了,浪費時間。
    但因為我只看過《我們仨》,所以看這本書還是比較有收獲的,楊絳一生中發(fā)生過的一些事,她的家庭成員發(fā)生過的一些事,仔細想想還是挺有意思的。
    也因為我只看過《我們仨》,才發(fā)現(xiàn)了吐槽點。作者引用楊絳作品的部分不算,正文里也正大光明地使用楊絳寫的文字,還不加引號,只將第一人稱“我”改成了“楊絳”,我只看過一部楊絳作品,就發(fā)現(xiàn)很多類似段落,看過全部作品的人看這部書,大概會看笑吧。
    我想起最近的翟天臨事件,翟天臨論文查重率36%左右,這本書要是查重,相似度得在50%以上吧。
    我很真實地喜歡楊絳,在我心中,楊絳先生是才情兼?zhèn)涞钠媾?,而這本書寫出的是“有偶像光環(huán)的才情兼?zhèn)涞钠媾印薄?BR>    我比較喜歡書的后半部分,楊絳先生在1966—1976年間遭受迫害,家人相繼離世,看得我心疼又無力。大概是因為快樂與幸福很難引起共鳴,但痛苦卻可以傳播很久遠。
    作者雞湯式書寫風(fēng)格有個優(yōu)點——好讀,不需要啥理解力,看過就能懂,閱讀速度也快,買來就當(dāng)是思維脈絡(luò)圖,梳理楊絳這一生吧。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一
    百年人生,歷經(jīng)滄桑,閱歷世事,平靜溫和。那一世的荏苒歲月里,楊絳先生走過了真正的艱辛與苦難,走出了歷經(jīng)歲月洗禮后的平淡與美好。她的從容淡靜里的生命真性情,有親情的滋養(yǎng),更有自己對生命的摯愛與對夢想的堅守。
    楊絳出生在一個大戶人家里,這里的“大戶“更多的是指家族精神的高貴,高貴的精神靠的是經(jīng)典書籍的涵養(yǎng),小小的楊絳在父親的書房里構(gòu)建起了自己后來的精神家園,更習(xí)得了愛讀書的好習(xí)慣。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在幼小的楊絳靈魂里埋下了愛讀書的種子,他對小女兒的愛都呈現(xiàn)在了無言的教誨里,他身體力行地影響著小楊絳的成長。他的.恬淡寡欲、他的靜心于書、他的大愛無言宛若江南水鄉(xiāng)里的煙雨潤澤了一顆幼小的心,使之豐盈、安靜。父親對兒女無私而恰當(dāng)?shù)膼垡恢迸惆橹鴥号某砷L,他給了女兒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他教會了女兒思考。在女兒面對問題的時候,楊蔭杭從來都不直接給出女兒一個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給她一個方向,讓女兒自己去選擇、去解決,父親的鼓勵給了楊絳最堅定地選擇的動力。在這樣的家庭里楊絳學(xué)會了如何去愛、怎樣去直面困難,這成了楊絳一生的處事生活哲學(xué),也是楊絳一生的財富。
    楊絳生于亂世,飽經(jīng)離亂之苦,遭遇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痛,自己一生的摯友、愛人、情人先于自己而離開,在她105年漫長的人生里,歷經(jīng)曲折動蕩,飽經(jīng)歲月打磨,但她始終不改初心,始終保持明媚從容、淡定優(yōu)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典范。她生命里的那些苦難越發(fā)沉潛為從容平靜的性格。不管世事如何紛擾,也無論外界對她有何等贊譽,她始終都在自己摯愛的文學(xué)里書寫著動人的親情、愛情、友情,她從未因外界而變過一分一毫,她始終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里溫婉如初。
    文學(xué)里的百態(tài)人生教會了楊絳先生從容優(yōu)雅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愛讓楊絳先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學(xué)會了淡然,楊絳用愛演繹了最美好的愛情與婚姻。他們的愛始于在最對的時間有了最美的相遇,那時一種“你剛好成熟,我剛好溫柔“的愛情。那一身青布大褂、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的風(fēng)神激蕩了少女的心?!坝谇f人之中,于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他遇見了她,相視一笑,莫逆于心,成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愛人。“苦難離亂在楊絳與錢鐘書那里都流淌成了詩的海洋,文學(xué)滋養(yǎng)了愛情,更奠定了他們恬靜優(yōu)雅的人生品格。相同的志趣,獨立的精神,賭書消得潑茶香,一人讀書,一人撰文,歲月無聲流淌,自有洗盡鉛華之美。
    文學(xué)、家庭、寫作、翻譯串聯(lián)起了楊絳先生苦難而幸福的一生,她在文學(xué)里獲得了眼界與思想,她在家庭中收獲了親情與感動,她在寫作《我們?nèi)分袛X取愛與幸福,她在翻譯中再次守護了與錢鐘書先生的偉大愛情與婚姻。
    謹(jǐn)以此文祭饗仙逝一周年的楊絳先生。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二
    她是這世間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塵世中的一顆飽經(jīng)歲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搖得筆桿也握得鍋鏟;她享得了三個人的`繁華,也受得了一個人的孤寂,她是錢鐘書心心念念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溫婉卓然的楊絳。
    初見楊絳先生年輕時的照片,我只覺得這位女子并無驚艷之處,她穿著樸素淡雅,不施粉黛卻容光煥發(fā),那一彎新月眉仿佛一位隨性灑脫的畫家勾畫在她的臉頰上,她有著嬌小玲瓏的身軀,白皙的雙手永遠拿著書本。整個畫面都充滿了端莊和優(yōu)雅的氣息,搜腸刮肚,無以形容這樣的楊絳,唯覺“純潔”二字最適合。
    對于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為過,有人說“于時光的荒野里,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里,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人生是不完美的,希望總是與失望交迭,淚水與歡笑常伴。戰(zhàn)爭爆發(fā)、政局動蕩,幸福的“我們仨”變成了孤獨的她,楊絳先生清醒的認識到“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蓖瑫r她也智慧地找到了優(yōu)雅的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氨3种愠返男膽B(tài)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yōu)橄硎埽蔷駥τ谖镔|(zhì)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xué)?!苯邮苋松牟煌昝溃惴侥艹?。她始終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面對一切,經(jīng)得起浪漫狂歡,也受得了風(fēng)霜侵染。她不屑于爭,和誰爭都不屑。世間的污穢不能玷污她一絲一毫,她仍舊是那么潔白,那么優(yōu)雅,仍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豐滿著靈魂。
    正如先生所說:“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闭沁@份淡定從容,使得楊絳先生的魅力不止在于才女與賢妻,更在于淡然如菊,高貴如蓮的優(yōu)雅氣質(zhì)。
    是夜,夢中,我見一女子倚靠窗欞,拖著腮凝望著窗外,窗外風(fēng)云變幻,窗內(nèi)她的容顏從稚嫩到布滿皺紋,身邊的人來來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終溫柔,不泛波瀾,淡定從容,那溫婉的面容,如同豆蔻舊夢,使人面對上,便不自覺陷入其中,那種優(yōu)雅的姿態(tài)使氤氳茶煙都變得溫柔。
    時光漫漫,歲月浮華,愿我們都被溫柔以待,都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度過一生。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三
    讀《楊絳傳》有感。沒有塵世的喧鬧和打擾,我獨游于字里行間。《楊絳傳》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記得在學(xué)校的頒獎詞中聽聞過這個名字,封面中幾個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開書頁,了解楊絳先生的一生。
    書的一開頭便介紹了楊絳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無錫小鎮(zhèn)的楊季康,那一片鐘靈毓秀的土地讓小小的楊季康渾身上下給人一種和顏悅色、溫文爾雅的氣息。想象中這樣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可,其實溫潤是楊絳先生的底色,但要誤認為她是個"面人",那就大錯特錯了。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鐘書被莫名的扣上了一個"罪名",被貼上了大字報,楊絳激烈的反應(yīng),震動了她的同事,人們沒想到弱質(zhì)芊芊的楊絳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外柔內(nèi)剛。她抗議,她吶喊,這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鐵骨錚錚、剛正不阿,更表現(xiàn)她對丈夫真摯、深厚的愛。她常說:"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yǎng)。"在最艱難的日子里,她始終和祖國共沉浮,這才是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擔(dān)當(dāng)。
    楊絳與他的丈夫錢鐘書被稱為文學(xué)界的珠聯(lián)璧合,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向?qū)W。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著會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雜瑣事的事的回憶錄,就在我將書往下翻閱,我才明白:這是充斥著生死離別的回憶錄。女兒與丈夫相繼離去,楊絳先生已心靜如水,感嘆:"世間好物不堅拆,彩云易散琉璃脆。"生死無常,世事就如一場長夢,夢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嘆先生的文學(xué)功底以及對世俗紅塵的釋懷。她的筆清淡,她的文哀而不傷。她給人以無限慰藉,給人以生命的希望。
    經(jīng)歷了與家人的生離死別,中國的分崩離析種種事變,楊絳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飽經(jīng)滄桑后,她并沒有一臉戾氣反而更加沉穩(wěn)。歲月將她打磨成了一顆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內(nèi)斂而溫潤。
    也許我對楊絳先生還沒有理解透徹,對她的作品也沒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從《楊絳傳》中至少我認識了一個堅韌、愛國、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禮,她的生命亦烘烤著百年的文學(xué)歷史。火萎了,她也走了,她的文字,她的品質(zhì),將永存于我的心中。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四
    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是在長沙火車南站的候車大廳,每次總要鉆到那間并不大的光華書店轉(zhuǎn)轉(zhuǎn),大多時候并沒有買書,仿佛只是到里面去聞聞書本的味道。
    對于楊絳先生,孤陋寡聞的我先前并沒有太多關(guān)于她的認識,反而是她的.逝世,世人對她的悼念而轉(zhuǎn)發(fā)的文字觸動了我,于是決定去認識這個人,于是,從傳記開始。
    這本書讀了很久才讀完,前半部分,大多談的是她和父親之間的事情,有些瑣碎,并且全書語言過于平實,絮絮叨叨的,像是在看一部沒有波瀾的生活劇,看得人想要棄劇,到了與錢鐘書的感情戲,開始讓人淪陷其中。
    世間有許多深情的夫妻可惋嘆,有許多悲壯的愛情可歌泣,亦有許多堅定的婚姻可標(biāo)榜,如梁祝、如牛郎織女,如林徽因……但是讀了這么多,看了這么多,品了這么多,覺得錢鐘書和楊絳的愛情和婚姻才是我心中認為最好的愛情。他們是相互照顧的生活伴侶,他們是相互支持的工作伴侶,他們是相互升華的靈魂伴侶。
    她在他出國深造的時候,毅然選擇休學(xué)去陪伴,原因是知道錢鐘書不能好好照顧自己,于是"卷袖圍裙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湯";她在他歸國寫文章時,承擔(dān)起了所有家務(wù),生火、做飯、洗衣……她成為他的第一讀者,并能提出最好的建議,幫助錢鐘書成就了《圍城》這部巨著;她在他病榻前,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四個月,哦,不,一生如一日地愛護著他。世人可能讀到最多的是,錢鐘書對楊絳的評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而讓我讀到最感動的話是錢鐘書在暮年對自己妻子說的"照常理我最應(yīng)該妒忌你,但我最欣賞你".這是來自心底最深的認可,又表達了自己那種比認可更濃烈的愛意,讀到這句話時,那種發(fā)自心底的認可觸動每一寸肌膚,每一個細胞,每一根神經(jīng)。
    如果說人和人的緣分是注定的,那么第一份神奇便是在楊絳小時候,家里第一租房子的時候,租到的竟然就是錢鐘書家里的房子。緣分,真的妙不可言!他們初見,便一見鐘情,入了彼此的心。作者用了這樣一番描述,說:"即使躲開了她明眸善睞的雙眼,也無法逃開她在自己心中的反復(fù)糾纏。"真是把那份入心之感寫得絲絲入扣。在后來的相知相伴歲月里,寫道"生命中,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愛情,則是最好的陪伴。"的確,真愛之名的陪伴的確是生活中最大的奢侈品,可遇不可求,更何況是跨越了動蕩、跨越了距離、跨越了"文革"、跨越了生死的陪伴,至此一生,都是你。英國傳記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的句子:"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jié)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我想在他們的婚姻里,這句話是得到了最好的印證。他們的愛情,經(jīng)得起風(fēng)花雪月,也耐得住柴米油鹽。
    全書用來形容楊絳最多的詞語歸納起來大概是:"內(nèi)心明朗"、"安之若素"、"淡泊明朗",之前看分享的帖子,讀到最多的是那句:"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到后面發(fā)現(xiàn)這句話其實不是楊絳先生寫的,不過,她確是這樣一名偉大的女子,越讀越對她產(chǎn)生深深的敬意。她沒有張愛玲的哀傷,她沒有三毛的悲情,她更不像陸小曼那般放縱,亦沒有林徽因的小家子氣,如作者所說"大凡優(yōu)秀的女性,最為難得的品質(zhì)就是內(nèi)斂",她是我心中最具有大家風(fēng)范的女子。
    歷經(jīng)"文革"被剃頭,被學(xué)生無端誣告,她沒有哭哭啼啼,沒有躲在角落里避不見人,她換上漂亮裙子、精心梳洗、光鮮走在人群中,她目睹了人性的自私與險惡,卻不曾憂患恐懼,即使后來再經(jīng)歷人世滄桑,也無憂無懼。是的,"受辱而不羞",諸多苦難沒有把她打垮,反而增添了她的韌性。后來,自己八十高齡,心愛的人患了膀胱癌,最長的住院時間是四個月,她堅持親自照料,每天照顧錢鐘書的起居飲食,在這樣的日子里,自己年輕的女兒患上肺癌并離世,她忍住巨大的悲痛,呵護著愛人的心,在后來的日子里,在葬著女兒骨灰的雪松下說了一句話:"從此老母斷腸處,明月下,常青樹".讀這短短一句,不禁潸然淚下。這是一位母親刻在心底不能比擬的傷痛,是那份對女兒無處安放的深切懷念,寄于明月,寄于松柏。
    作者說:"人生在世,‘一帆風(fēng)順’不過是個美好的祝福,磨難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堅忍,蹚過世間的黑暗,走向黎明。"是的,一個人走向成功會讓人羨慕,一個人走向輝煌會得到很多喝彩,而一個人跨過黑暗走向黎明的姿態(tài)會讓人滿懷敬意。只有經(jīng)歷了暴風(fēng)驟雨,才會懂得,波瀾不驚更是一種超脫。
    一位女子,以她行走于世的姿態(tài)和她為人處世的智慧被世人尊稱為"先生",我想在讀完這本書之后,認為她是當(dāng)之無愧的。末了,先生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讓我突然想起多年前讀到的切*米沃什的那句:"我知道,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這種自始至終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自始至終都能活在自己的意志里的灑脫和自由,是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擁有了足夠的能力和強大的內(nèi)心才能發(fā)出的與這個世界最強有力的抗衡。
    最好的愛情,如楊絳和錢鐘書,他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尊重,愛屋及烏",最好的女子是楊絳,她安之若素、明朗豁達,內(nèi)斂而不失韌勁,沉浸而不淹沒于世,一生優(yōu)雅,一生充滿力量。
    謹(jǐn)以此表達對楊絳先生最深的敬意,于20xx年8月20日晚。
    附喜歡的經(jīng)典詞句:
    這世間姻緣的美好是伴隨,而不是追隨。
    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沒有得到的,皆是本應(yīng)與自己無關(guān)的。
    沒什么后悔的,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
    淡泊是一種可貴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可以讓人釋然,而且會讓人獲得安慰,更可讓人更好地行走于世間。
    香港作家李碧華:人那么壯大,權(quán)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權(quán)位、生死、愛恨、名利那么壯大,時間卻消磨它——時間壯大嗎?不,是心,當(dāng)心空無一物,它便無邊無際。
    越是放不下的,越會成為你的心魔。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五
    她是錢鐘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具有江南水鄉(xiāng)孕育出來的溫婉動人的氣質(zhì),又有知識分子的典雅,那么迷人雋永。在百歲之后的拍賣風(fēng)波中有著堅定維權(quán)的錚錚鐵骨。在經(jīng)歷坎坷時的堅毅柔韌。真是一個亦剛亦柔的傳奇女性。
    在留學(xué)歸國途中,總結(jié)的暈船哲學(xué),更是為人處世的哲學(xué)。無論遇到風(fēng)吹雨打,只要自己身正心直,巋然不動,外界能奈我何?如果不處于水波之上,可能就不僅是暈船那么簡單,更可能是暈社會,暈生活,暈婚姻,甚至?xí)炄松恕2槐仉S波逐流,也不必刻意特立獨行,只要順乎本性,尊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楊絳所著,語言平實至真,她像一位觀察者以靜觀的心態(tài),觀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對自身善良的意愿。她說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會相互傾軋,方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一心志于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她在高齡創(chuàng)辦的“好讀書”為貧困卻想讀書的清華學(xué)子提供資助和獎勵。共惠及本科研究生上百名,所獲版稅稿酬全部捐入“好讀書”,如今共計千萬人民幣。她與錢淡泊名利,潛心治學(xué)。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她在錢寫《圍城》之時,正值上海淪為孤島,一個大家閨秀甘當(dāng)“灶下婢”。在錢病重幾年中,而后女兒錢璦也重病住院。來回奔波于醫(yī)院,最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先送走女兒。在照顧錢時,曾深情的說:“鐘書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感人至深??!在錢離世之際,親吻著他的額頭,久久貼著他的臉,而后是極為感人的后事辦理。這個至真至純的老人,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酥齐[忍的感情,是需要多么強大的內(nèi)心吶!整個過程讓人忍不住淚目。
    九十多歲高齡依舊筆根不綴,創(chuàng)作了《我們仨》。其中動情卻又無奈的寫到,我們仨失散了,失散了。獨孤無奈的情緒,痛失至親的悲痛,就在樸實簡潔字里行間,感受到感情的真摯。惹人淚下??!
    作為大家,富而不驕,待人處世,淳厚謙遜。佩服!
    百年之際,她走到了人生的邊上。打點自己的行囊,洗滌一生的沾染的污穢。心靜如水。而對于我這樣一個普通人,想要做到平靜,那就是做安心的事,去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在繁雜的俗事中也不與精神事務(wù)絕緣。像一個人一樣體面的活著。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六
    楊絳本名楊季康,生于民國,那個出了眾多才子佳人的時代,大家印象極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等等,對于楊季康抑或她的筆名楊絳都不那么耳熟能詳。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guān),她不張揚,只喜歡做讀書這件小事,對于政治不感冒,對于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愛的事就是讀書。
    相比民國時代其他的風(fēng)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樸素的了,父親是名剛正不阿的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父母恩愛也給予她無盡的寵愛,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從容,同樣,她也從父親身上學(xué)到了真實和剛毅,從母親身上學(xué)到了為人妻該有的賢良淑德。后來,她考入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xué),遇到了一見鐘情的錢鐘書先生,從此,相濡以沫,共盡一生。
    對于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為過,有人說“于時光的荒野里,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里,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在國外留學(xué)的日子,他們最享受的時光,是每天晚飯后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條新路,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樂趣,只要彼此陪伴,時間好像都會發(fā)光。
    他們多年保持的習(xí)慣,是每天晚上,面對面坐在桌前,讀著各自喜歡的書,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書桌好像就夠了。
    世人都艷羨他們的愛情,我更向往楊絳一般優(yōu)雅,從容的過一生。當(dāng)然,我理解的優(yōu)雅,不一定要養(yǎng)尊處優(yōu),錦衣華服,只要內(nèi)心平和,愛我所愛,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華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囂,能單純的取悅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開始迷上了畫畫,雖然零基礎(chǔ),雖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樂。
    不是每個愛畫畫的都能成為畫家,但繪畫過程的喜悅想必是想通的,像楊絳一樣,只要能默默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愿我們都被時光溫柔以待,都已優(yōu)雅過一生。
    楊絳傳讀后感篇十七
    每當(dāng)夜深人靜之時,忘卻了白天的緊張與疲憊,處世的煩惱與愁緒也消失了。沒有塵世的喧鬧和打擾,我獨游于字里行間。《楊絳傳》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記得在學(xué)校的頒獎詞中聽聞過這個名字,封面中幾個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開書頁,了解楊絳先生的一生。
    書的一開頭便介紹了楊絳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無錫小鎮(zhèn)的楊季康,那一片鐘靈毓秀的土地讓小小的楊季康渾身上下給人一種和顏悅色、溫文爾雅的氣息。想象中這樣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可,其實溫潤是楊絳先生的底色,但要誤認為她是個"面人",那就大錯特錯了。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鐘書被莫名的扣上了一個"罪名",被貼上了大字報,楊絳激烈的反應(yīng),震動了她的同事,人們沒想到弱質(zhì)芊芊的楊絳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外柔內(nèi)剛。她抗議,她吶喊,這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鐵骨錚錚、剛正不阿,更表現(xiàn)她對丈夫真摯、深厚的愛。她常說:"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yǎng)。"在最艱難的日子里,她始終和祖國共沉浮,這才是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擔(dān)當(dāng)。
    楊絳與他的丈夫錢鐘書被稱為文學(xué)界的珠聯(lián)璧合,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向?qū)W。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著會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雜瑣事的事的回憶錄,就在我將書往下翻閱,我才明白:這是充斥著生死離別的回憶錄。女兒與丈夫相繼離去,楊絳先生已心靜如水,感嘆:"世間好物不堅拆,彩云易散琉璃脆。"生死無常,世事就如一場長夢,夢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嘆先生的文學(xué)功底以及對世俗紅塵的釋懷。她的筆清淡,她的文哀而不傷。她給人以無限慰藉,給人以生命的希望。
    經(jīng)歷了與家人的生離死別,中國的分崩離析種種事變,楊絳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飽經(jīng)滄桑后,她并沒有一臉戾氣反而更加沉穩(wěn)。歲月將她打磨成了一顆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內(nèi)斂而溫潤。
    也許我對楊絳先生還沒有理解透徹,對她的作品也沒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從《楊絳傳》中至少我認識了一個堅韌、愛國、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禮,她的生命亦烘烤著百年的文學(xué)歷史?;鹞耍沧吡?,她的文字,她的品質(zhì),將永存于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