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大全8篇)

字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一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著我們。例如,“發(fā)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tài)度是,發(fā)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詮釋,就等于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么。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后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著輕浮的態(tài)度,傲慢的姿態(tài)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fā)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說。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說:過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fā)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tài)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說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后沒繼續(xù)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峰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么殘缺,結局一定歸于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說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jié)日里,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蒙蔽隱秘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二
    最近剛看完《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兩個點,我覺得有點難以理解。
    01.過去的經歷對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取決于當事人如何看待。
    阿德勒的理論是不看過去,不看未來,關注于當下。不要因為過去的生活影響甚至限制你現在的生活。
    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你無法改變。對于過去你要如何定義,完全取決于當下的你。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就不住地感慨,這個對很多人來說是不是有點殘酷呢。因為它不認可環(huán)境會對人產生影響,全依賴于當事人自己怎么去看待這件事。
    忽然想到電影《素媛》中的主角,明明發(fā)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對她產生了非常惡劣的負面影響。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論,應該與過去的事情分離,那已經過去無法改變,應該積極地看待這件事,如果因此而苦惱,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勇氣與過去隔絕。
    雖然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對于當事人來說很殘酷??!已經遭受了殘酷的事情,還要靠自己積極地走出來,如果沒有,那是因為你不想走出來,可能有其他的目的。
    可能對于一般經歷的人來說,這個理論蠻好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關注現在,活在當下。但是對于那種經歷過比較深的痛苦,比如經歷過x侵,家暴,童年虐待的人來說,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脫出來,比較難。主要是這個理論認為,如果不能從過去的經歷中解脫出來的話,那是因為當事人有其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的目的。這點有點殘酷。
    也就是如果你遭遇不幸,但要能自己走出來,不然就是自己不想走出來。
    02.他者信賴。無條件地相信別人。
    “請你想象一下這種情況。在某個家庭里,晚飯結束之后,餐桌上滿是餐具。孩子們回了自己的.房間里,丈夫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個人打算幫忙。如果按照常理考慮,這種情況下,妻子(我)就會產生“為什么不來幫我?”或者“為什么只有我干?”之類的怨言。
    但是,這時候即使聽不到家人的“謝謝”,也應該一邊收拾餐具一邊想“我對家人有用”。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么,并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BR>    “也許會被欺騙、被利用。但是,請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場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繼續(xù)無條件地相信你,無論遭受了什么樣的對待依然信賴你。你還能對這樣的人屢次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嗎?”
    這個觀點也是無法認可。屢次做出背信棄義行為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對于上文中提到的案例,當妻子在收拾餐盤時,應該樂觀地想,我是在為這個家庭做貢獻的。而不要去想“為什么總是我?”這樣就會有價值感。
    但是如果確實承擔了更多的家庭義務,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但另一方面也會不會助長了對方偷懶的意識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主動看到你的付出而感動,而有可能把別人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信賴他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但這個假設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阿德勒也確實這樣認為,他認為沒有人想做惡。
    以上是兩點我有點不能接受和認可的地方。
    總體來說,這本書對于我是優(yōu)點大于缺點的。讀完收獲還是蠻多,甚至幫我解決了一個心魔。簡單地羅列一些阿德勒理論的一些觀點:
    1.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2.人的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3.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4.在戀愛或夫妻關系中,過了某個時期之后,有時候對方的任何言行都會讓你生氣。吃飯的方式讓你不滿意,在房間里的散漫姿態(tài)令你生厭,甚至就連對方睡眠時的呼吸聲都讓你生氣,盡管幾個月前還不是這樣。
    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關系”,繼而正在搜集結束關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5.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6.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與此相對,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如果這樣的話,那肯定就避免不了沖突。因此,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7.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8.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9.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
    10.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過這樣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眮碜砸徊啃≌f。
    11.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共勉!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三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后面理念不合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边@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么是幸福”這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钡木唧w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保⒔o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心理上的煩惱?),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為心理問題是為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的,認為人要接納自己,之后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tài),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tài)。
    不能說孰好孰壞,個人認為,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論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為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四
    人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懷疑自己,但你永遠可以重讀這本書找回自己。
    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心態(tài)的改變,及轉變。
    part1
    你之所以抑郁不開心,是因為沒有脫離過去的自己
    即:如果青年鼓起勇氣邁出家門,那他就不會再被“我會被欺負”這個自我意識所羈絆
    所以“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而我們自己賦予了它什么樣的意義,則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選擇跨過也就可以擺脫了過去對我們的影響,而一味關注過去只會一直給自己找理由,便會陷入:“與其陷入窘境,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與任何人有關聯(lián)的逃避惡圈?!?BR>    part2
    做好人生的課題分離,建立橫向關系,你就可脫離一切煩惱
    工作課題
    無形之中也在呼應: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決定了能不能形成一個共同體
    交友課題
    愛的課題
    戀愛關系和與家人關系
    親子關系
    小結
    part3
    自我接納才能擺脫自卑感,才能開啟幸福
    人的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怕不被認同,怕被排擠,不夠優(yōu)秀,所以產生自卑感。我們首要做的是先自我接納,其實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是基于對無法實現目標或理想,就會越自卑,志向越遠大就會越產生我還不熟練不熟悉,所以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學會逆向思考及利用,把它轉化為動力然后去實現。
    part4
    人生的終極目標:活在當下
    人生其實大部分時間是在路上的,所以永遠是過程大于結果
    我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就是組成整個人生與個人性格的碎片,一些暫時獲得的成就也是碎片,不要把現在貶低成是實現未來的工具,因為你唯一能擁有的就是此刻,你想要成功也是要倚靠此時此刻,你會發(fā)現當實現了夢想后,生活其實還是原來那般!
    最后,沒有比你現在更年輕的時候了
    所以,讓我們好好去享受任何事情的過程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五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被各種朋友瘋狂安利但遲遲沒有去閱讀的一本書,終于在十一月第二周的讀書打卡中,我選擇去讀它。
    之所以讓它靜靜地躺在我的kindle中很久也沒有去寵幸,是因為總覺得書名或多或少都有著“心靈雞湯”文章的嫌疑。當然,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分分鐘被打臉。毋庸置疑,這是一本會扭轉很多思維困局的心理學佳作。
    最近也在聽樂嘉的性格心理學音頻節(jié)目,大致可以判斷自己為大部分紅色和少部分綠色性格。而這少部分綠色性格也總是被我認為是自己性格中的詬病。比如,我會很在意別人的想法,做事情前甚至會先去考慮“如果我做了什么,他人會怎么看我”。如果不小心發(fā)生了爭執(zhí),我一定會率先做出讓步,在爭吵之前就把火焰撲滅。從而導致二十年來我?guī)缀鯖]有怎么和除父母外的任何人發(fā)生過激烈的沖突。以前我把這看作是有著“討好型人格”的老好人,直到接觸到了阿德勒心理學我才驚覺,原來我這是過于“以個人為中心”的表現。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將“自閉”,盡管所有煩惱都是來源于人際關系,但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想要擁有快樂的生活,我們就需要有能交心的朋友,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除了做到“課題分離”外,我們也要認清“共同體感覺”,即身邊的人都是在一個共同體中的伙伴,我們不存在競爭關系。唯一的競爭只存在于“我”與“更好的我”之間的角逐。
    這不禁讓我想起,在高一時,我就太過于在意成績排名,而總是自己悶頭學習,與此同時也厭惡著那些比我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這種畸形的心理狀態(tài),導致我當時的成績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丟丟,但更糟糕的是,我的心情格外抑郁。當然很幸運,由于骨子里是開朗陽光的本性,加上老爸老媽的開放式教育,再多的陰霾也讓我在逐漸給自己“解綁”中消散了。高一的那段灰暗的自我封閉時光,無疑我是太局限于“高中我們班”這個很小的共同體中,如若讓現在的我來回頭看那段時光,甚至是當時我特別在意的期末排名,簡直就像是宇宙中的一粒芝麻。
    我們一生中會容身于很多共同體中,先是做到“自我接納”,即承認缺陷并且清楚如何更完善自我,再看到把身邊的人當成伙伴,做到“他者貢獻”,即“能幫人處且?guī)腿恕?。這樣就能懷著愉悅的心情完成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著眼當下,再度剖析自我。我會發(fā)現我缺少實干精神。就比如說,面對時間規(guī)劃,我會瞻前顧后,左思右想。對于最終目標的能否實現有著諸多的自我懷疑。甚至是,在執(zhí)行計劃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對能否達到滿意結果”的懷疑,而輕易地更改與放棄原計劃。這種心理狀態(tài)最直接的影響是,耽誤了我很多時間,錯過很多機遇。也讓我不斷喪失自信,往深里說當然就是沒能暢快的活出自己。
    正是如此,書中有些觀點讓我產生醍醐灌頂之感。哲人說“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是理解為點的連續(xù)”。我們要活在當下,不要去過多的在意結果。讓此時此刻足夠充實,把過程當成結果的運動。好比登山,我們要做到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的過程本身。并且在遭遇困難時,一定要“向前看”,去找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糾結于原因。
    最后引用哲人精煉的語言來結束我的碎碎念吧。
    哲人對青年說:“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六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么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阿德勒是這么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么,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钤谶@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xié)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勇氣的作文素材
    有關勇氣的高考寫作素材
    如何讓你的簡歷被搜索
    淺談被話語的特征與成因
    手機被收的檢討書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七
    《被討厭的勇氣》是對阿德勒哲學思想的解讀,以類似《理想國》中的對話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于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和示范。
    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人五個夜晚的討論,透過生活中各種煩惱的表象,樸實平直地闡釋這些束縛產生的原因,并試圖讓我們讀者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面對變化帶來的"不安"和不變帶來的"不滿",大多數人會選擇后者。同樣,面對市場競爭和更新迭代的壓力,傳統(tǒng)行業(yè)在轉型和戰(zhàn)略調整上,總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
    企業(yè)過去的業(yè)績與經驗、一貫以來的工作方式、內部的改革阻力,也讓不少企業(yè)止步不前,無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huán)境中攫取新的成長機會,甚至走向衰落。改變,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也是從不幸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改變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現狀,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通過選擇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擯棄"保持現狀"的安全感,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動權。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大多數人太害怕被他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看到身邊的人活躍幸福的姿態(tài),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進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而選擇縮在自己的殼里,避免與人發(fā)生關聯(lián)。適度的自卑感,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追求優(yōu)越性,并非是要盡力超越他人甚至通過排擠他人來取得晉升,而是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接納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長處,與"理想的自己"相比較,不斷前進,不斷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網絡上,常常見到年輕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或者兒時的經歷作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將自己當前的窘境歸咎于他人。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論,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卻根本不考慮"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們的競爭或勝負意識,因為常常拿自己跟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yōu)于這個、步入那個"之類的想法,自卑情結或優(yōu)越感就會隨之而生。競爭或勝負意識,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當成"敵人"。而因為這種競爭關系,人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就會步入權力之爭,通過發(fā)怒、責難對方,試圖讓對方屈服,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夫妻關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是如此,同事之間甚至上下級關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罵或者公然挑釁,我們不妨退一步想想對方的隱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發(fā)火"之類的話,其實是借助發(fā)怒來進行交流,借此讓對方屈服。一旦破除這種競爭關系,我們就能克服自卑情結;直面人生課題,不給自己找借口,才能擺脫人際關系煩惱的擺弄。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首先我們要了解"課題分離"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而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過分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常常會扼殺我們選擇的自由。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不能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獲得自由。
    在中日韓這幾個推崇賞罰式教育的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期待"這一手段,來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為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獲得表揚和獎賞。對于年輕人來說,父母的認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所學的專業(yè)和從事的工作。身邊有個朋友重點大學畢業(yè),畢業(yè)后開了家餐館,雖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別充實,每個月也能凈盈利兩萬。但朋友的家人對他開餐館一事特別反對,認為餐飲是低級的工作,三天兩頭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壓力,把餐館轉讓了出去,去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企業(yè)干起了文員,每天郁郁寡歡,覺得相當痛苦。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說分離課題是人際關系的出發(fā)點,那么"共同體感覺"就是人際關系的終點。對于幸福的人際關系,獲得共同體感覺極為重要,即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也就要求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參與和融入共同體,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歸屬感。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們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以為看到了些什么。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起決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尼布爾的祈禱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活在當下要求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通過為他人做點什么,發(fā)掘"我有能力"的意識,更積極地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達成共同體感覺,賦予人生以意義。
    阿德勒的心理學,通過對簡單案例的討論,把讀者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而且讓我們意識到,真正讓自己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八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于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于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么傷害,導致我現在怎么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里面為目的。我接著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茍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回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