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jié)后寫出來。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一
《資治通鑒》是北宋史學(xué)家司馬光編著的,本書詳細記載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歷時1360年間,各個朝代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著作,被歷代政治家所推崇。
書中著重記載歷朝歷代無數(shù)政治人物的盛衰浮沉、宮廷風(fēng)云變幻以及重大戰(zhàn)爭始末。但是,看完此書后,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書中所載的每一場血腥戰(zhàn)爭。在認真閱讀、品味的同時,我仿佛置身其中,仿佛聽到古代戰(zhàn)場上鼓角爭鳴和將士的廝殺聲、呻吟聲,當然還有老百姓的嘆息聲。
每一場戰(zhàn)爭,都有一個所謂的接口和理由,比如平息叛亂、清君側(cè)、收復(fù)失地等······但是,無論有著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掩飾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們的真正目的,那就是為了讓他們的統(tǒng)治地位更加穩(wěn)固。這樣,無數(shù)血灑疆場的將士和平民百姓就成了每場戰(zhàn)爭的犧牲品,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由此,不禁使我聯(lián)想起最近幾年,以西方個別國家為首所發(fā)動的幾場戰(zhàn)爭,比如海灣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南聯(lián)盟戰(zhàn)爭。
與古代戰(zhàn)爭不同的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以高科技尖端武器為主,軍人傷亡率較低,然而,最為遭殃的是仍是平民百姓。
在電視畫面上,當我們看到一顆顆殺傷力極強的炸彈落在平民區(qū)的同時,有多少無辜平民隨之喪命,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和兒童以及老人們可憐、無助、憤怒的眼神清楚地告訴我們,他(她)們渴望和平,然而,在殘酷與血腥的戰(zhàn)爭面前,在炮火和硝煙的籠罩之下,他(她)們的眼神和呼喚顯得多么的蒼白無力。
因為戰(zhàn)爭,無數(shù)平民死于非命,無數(shù)家庭妻離子散,無數(shù)孩子成為孤兒,更有無數(shù)人淪為難民······想到這里,我們不僅要憤怒地問那些以各種理由發(fā)動戰(zhàn)爭的政治巨頭們,假如這些人當中也有你的親人,你會做何感想?當你們坐在慶功宴席上分享勝利的喜悅時,可曾想過那些因為戰(zhàn)爭失去家園和親人的人們?
當然,自古至今,那些在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領(lǐng)土完整等正義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民族英雄和那些運籌于帷幄之中的謀士們,固然可歌可泣,功不可沒,但是我們更不能忽視和遺忘那些為了致力于世界和平而付出努力的正義之士。
試想,如果我們的世界大家庭的各個角落,真正到了鑄劍為犁、永遠沒有戰(zhàn)爭硝煙的那一天,全人類都能團結(jié)、歡樂、和諧的相處,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qū)⑹呛蔚鹊拿利悺?BR> 我想,作者雖在書中列舉無數(shù)戰(zhàn)爭事例,其最終目的并不是教人們?nèi)绾蜗嗷閿?,而最重要的是,讓后人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已達到前車之轍后車之鑒的目的吧!
面對戰(zhàn)爭,我束手無策,然而,我愿同所有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人們一道大聲呼吁:遠離戰(zhàn)爭,珍愛和平!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二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yǎng)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xué)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笨梢娨槐竞脮闹匾浴=裉煳乙虼蠹彝扑]一本好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xué)家司馬光帶領(lǐng)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zhàn)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tǒng)天下,結(jié)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為成就霸業(yè)而打算,卻為爭奪王位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于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jié)局。導(dǎo)致這種結(jié)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fā)展;
2、他們?nèi)诵牟积R,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xié)力共同謀發(fā)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隋和秦是兩個短命的王朝。它們在建國之初都很強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讓如此強盛的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就是它們的帝王實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后,他登上了皇帝寶座,并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dān),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恩威并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于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為什么所統(tǒng)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guān)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三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guī)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xué)巨著,由神宗取意“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xué),“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quán)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5卷、>3卷、>60卷、>10卷、>40卷、>16卷、>10卷、>22卷、>10卷、>8卷、>81卷、>6卷、>8卷、>6卷,>5卷。另外>30卷,>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后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床,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quán)在握,傀儡皇帝劉協(xié),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tǒng)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guān)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歷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還讓我知道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一定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理想,我要為這個理想而學(xué)習(xí)。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四
【資治通鑒其書】
一代偉人毛澤東喜歡讀書,他尤其喜歡《資治通鑒》,前前后后讀了17遍。除了借鑒其中的用人之道,毛主席也很佩服司馬光的著書毅力。
《資治通鑒》一共有300多萬字,其中所記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這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司馬光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事關(guān)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來告誡皇帝要懂得治國的道理,也用于讓后人思考歷史。
【資治通鑒名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解讀:都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變得明白,偏聽偏信就會處于狹隘中,如同看不見一樣。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績、李靖、馬周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這樣一來,太宗就能從各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了。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們也要多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解讀:只有講誠信才能管理好民眾,只有民眾才能守衛(wèi)好國家。贏得別人的信任是辦事的基礎(chǔ),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為人處世的基礎(chǔ)。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解讀:送來大禮,說話甜言蜜語,這樣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頻頻獻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圖了。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
解讀:得到了財富但是行為失態(tài),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不義之財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遠要正大光明,經(jīng)得起別人的追問。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解讀:人的本性在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設(shè)法改變了。但是與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被動變化,不如早些就做好應(yīng)變的準備,未雨綢繆。
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
解讀:一輩子一句怨恨的話也不說,恐怕連圣人也覺得很難辦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把抱怨的時間用以行動,我們也就接近“圣人”了。
汝知稼檣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解讀:如果你能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也就常能有一碗飯吃了。不知道珍惜勞動的人,難免會有餓肚子的時候,只有親身體驗過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資治通鑒故事】
砸缸少年長大后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他小時候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在他20歲時考中了進士甲科,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圣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边@時他才插上一枝花。
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yǎng)雙親。在洛陽時,司馬光每次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 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
擔(dān)任并州通判時,西夏人經(jīng)常入侵這里,成為當?shù)匾淮蟮溁?。于是,司馬光向上司龐籍建議說:“修筑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饼嫾爮牧怂慕ㄗh,派郭恩去辦理此事。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lǐng)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shè)防,被敵人消滅。龐籍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zé),并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后,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yǎng)龐籍的兒子像撫養(yǎng)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1071年,王安石為相,由于政見不同,司馬光退居洛陽,專門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總結(jié)治國的經(jīng)驗。
因為他公然反對王安石,很多人都佩服他的耿直。當王安石下馬后,67歲高齡的司馬光被迎回宮中,擔(dān)任了相職。他執(zhí)政一年半,竭盡全力日夜操勞,耗盡了畢生心血之后與世長辭了。噩耗傳出,“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shù)萬人”。他的畫像“天下皆是,家家掛象,飯食必祝”。
司馬光工作室
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的過程中,皇帝給他開了不少綠燈。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 賞賜了司馬光3400卷參考書。修書所需筆、墨、絹、帛,以及果餌金錢之費,盡由國家供給,他著書的條件非常優(yōu)越。
司馬光工作室還 包括劉恕、劉攽、范祖禹和兒子司馬康。他們既是當時一流的史學(xué)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xué)上觀點一致,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
《通鑒》的編寫,大致分三個步驟:第一,排列叢目;第二,編寫長編;第三,刪改定稿。一二兩步,在司馬光的指導(dǎo)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則完全由司馬光一人完成。
編完一部《資治通鑒》,剩下沒用的材料堆積有兩屋之多,字字端謹,無一字潦草。書成之后,66歲的司馬光“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志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
據(jù)說司馬光睡覺用的枕頭,不是普通的枕頭,而是一段圓木頭。頭枕在上面,難以睡安穩(wěn),只要稍稍一動,他就會驚醒,遂立即起來,挑燈夜讀,刻苦用功,所以有“警枕”的來歷。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一
《資治通鑒》是北宋史學(xué)家司馬光編著的,本書詳細記載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歷時1360年間,各個朝代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著作,被歷代政治家所推崇。
書中著重記載歷朝歷代無數(shù)政治人物的盛衰浮沉、宮廷風(fēng)云變幻以及重大戰(zhàn)爭始末。但是,看完此書后,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書中所載的每一場血腥戰(zhàn)爭。在認真閱讀、品味的同時,我仿佛置身其中,仿佛聽到古代戰(zhàn)場上鼓角爭鳴和將士的廝殺聲、呻吟聲,當然還有老百姓的嘆息聲。
每一場戰(zhàn)爭,都有一個所謂的接口和理由,比如平息叛亂、清君側(cè)、收復(fù)失地等······但是,無論有著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掩飾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們的真正目的,那就是為了讓他們的統(tǒng)治地位更加穩(wěn)固。這樣,無數(shù)血灑疆場的將士和平民百姓就成了每場戰(zhàn)爭的犧牲品,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由此,不禁使我聯(lián)想起最近幾年,以西方個別國家為首所發(fā)動的幾場戰(zhàn)爭,比如海灣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南聯(lián)盟戰(zhàn)爭。
與古代戰(zhàn)爭不同的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以高科技尖端武器為主,軍人傷亡率較低,然而,最為遭殃的是仍是平民百姓。
在電視畫面上,當我們看到一顆顆殺傷力極強的炸彈落在平民區(qū)的同時,有多少無辜平民隨之喪命,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和兒童以及老人們可憐、無助、憤怒的眼神清楚地告訴我們,他(她)們渴望和平,然而,在殘酷與血腥的戰(zhàn)爭面前,在炮火和硝煙的籠罩之下,他(她)們的眼神和呼喚顯得多么的蒼白無力。
因為戰(zhàn)爭,無數(shù)平民死于非命,無數(shù)家庭妻離子散,無數(shù)孩子成為孤兒,更有無數(shù)人淪為難民······想到這里,我們不僅要憤怒地問那些以各種理由發(fā)動戰(zhàn)爭的政治巨頭們,假如這些人當中也有你的親人,你會做何感想?當你們坐在慶功宴席上分享勝利的喜悅時,可曾想過那些因為戰(zhàn)爭失去家園和親人的人們?
當然,自古至今,那些在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領(lǐng)土完整等正義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民族英雄和那些運籌于帷幄之中的謀士們,固然可歌可泣,功不可沒,但是我們更不能忽視和遺忘那些為了致力于世界和平而付出努力的正義之士。
試想,如果我們的世界大家庭的各個角落,真正到了鑄劍為犁、永遠沒有戰(zhàn)爭硝煙的那一天,全人類都能團結(jié)、歡樂、和諧的相處,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qū)⑹呛蔚鹊拿利悺?BR> 我想,作者雖在書中列舉無數(shù)戰(zhàn)爭事例,其最終目的并不是教人們?nèi)绾蜗嗷閿?,而最重要的是,讓后人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已達到前車之轍后車之鑒的目的吧!
面對戰(zhàn)爭,我束手無策,然而,我愿同所有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人們一道大聲呼吁:遠離戰(zhàn)爭,珍愛和平!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二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yǎng)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xué)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笨梢娨槐竞脮闹匾浴=裉煳乙虼蠹彝扑]一本好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xué)家司馬光帶領(lǐng)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zhàn)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tǒng)天下,結(jié)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為成就霸業(yè)而打算,卻為爭奪王位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于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jié)局。導(dǎo)致這種結(jié)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fā)展;
2、他們?nèi)诵牟积R,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xié)力共同謀發(fā)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隋和秦是兩個短命的王朝。它們在建國之初都很強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讓如此強盛的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就是它們的帝王實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后,他登上了皇帝寶座,并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dān),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恩威并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于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為什么所統(tǒng)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guān)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三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guī)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xué)巨著,由神宗取意“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xué),“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quán)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5卷、>3卷、>60卷、>10卷、>40卷、>16卷、>10卷、>22卷、>10卷、>8卷、>81卷、>6卷、>8卷、>6卷,>5卷。另外>30卷,>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后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床,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quán)在握,傀儡皇帝劉協(xié),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tǒng)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guān)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歷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還讓我知道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一定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理想,我要為這個理想而學(xué)習(xí)。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篇四
【資治通鑒其書】
一代偉人毛澤東喜歡讀書,他尤其喜歡《資治通鑒》,前前后后讀了17遍。除了借鑒其中的用人之道,毛主席也很佩服司馬光的著書毅力。
《資治通鑒》一共有300多萬字,其中所記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這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司馬光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事關(guān)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來告誡皇帝要懂得治國的道理,也用于讓后人思考歷史。
【資治通鑒名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解讀:都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變得明白,偏聽偏信就會處于狹隘中,如同看不見一樣。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績、李靖、馬周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這樣一來,太宗就能從各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了。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們也要多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解讀:只有講誠信才能管理好民眾,只有民眾才能守衛(wèi)好國家。贏得別人的信任是辦事的基礎(chǔ),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為人處世的基礎(chǔ)。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解讀:送來大禮,說話甜言蜜語,這樣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頻頻獻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圖了。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
解讀:得到了財富但是行為失態(tài),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不義之財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遠要正大光明,經(jīng)得起別人的追問。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解讀:人的本性在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設(shè)法改變了。但是與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被動變化,不如早些就做好應(yīng)變的準備,未雨綢繆。
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
解讀:一輩子一句怨恨的話也不說,恐怕連圣人也覺得很難辦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把抱怨的時間用以行動,我們也就接近“圣人”了。
汝知稼檣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解讀:如果你能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也就常能有一碗飯吃了。不知道珍惜勞動的人,難免會有餓肚子的時候,只有親身體驗過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資治通鑒故事】
砸缸少年長大后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他小時候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在他20歲時考中了進士甲科,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圣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边@時他才插上一枝花。
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yǎng)雙親。在洛陽時,司馬光每次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 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
擔(dān)任并州通判時,西夏人經(jīng)常入侵這里,成為當?shù)匾淮蟮溁?。于是,司馬光向上司龐籍建議說:“修筑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饼嫾爮牧怂慕ㄗh,派郭恩去辦理此事。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lǐng)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shè)防,被敵人消滅。龐籍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zé),并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后,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yǎng)龐籍的兒子像撫養(yǎng)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1071年,王安石為相,由于政見不同,司馬光退居洛陽,專門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總結(jié)治國的經(jīng)驗。
因為他公然反對王安石,很多人都佩服他的耿直。當王安石下馬后,67歲高齡的司馬光被迎回宮中,擔(dān)任了相職。他執(zhí)政一年半,竭盡全力日夜操勞,耗盡了畢生心血之后與世長辭了。噩耗傳出,“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shù)萬人”。他的畫像“天下皆是,家家掛象,飯食必祝”。
司馬光工作室
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的過程中,皇帝給他開了不少綠燈。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 賞賜了司馬光3400卷參考書。修書所需筆、墨、絹、帛,以及果餌金錢之費,盡由國家供給,他著書的條件非常優(yōu)越。
司馬光工作室還 包括劉恕、劉攽、范祖禹和兒子司馬康。他們既是當時一流的史學(xué)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xué)上觀點一致,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
《通鑒》的編寫,大致分三個步驟:第一,排列叢目;第二,編寫長編;第三,刪改定稿。一二兩步,在司馬光的指導(dǎo)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則完全由司馬光一人完成。
編完一部《資治通鑒》,剩下沒用的材料堆積有兩屋之多,字字端謹,無一字潦草。書成之后,66歲的司馬光“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志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
據(jù)說司馬光睡覺用的枕頭,不是普通的枕頭,而是一段圓木頭。頭枕在上面,難以睡安穩(wěn),只要稍稍一動,他就會驚醒,遂立即起來,挑燈夜讀,刻苦用功,所以有“警枕”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