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熱門15篇)

字號:

    總結不僅能夠反思過去,還能夠為未來的行動提供參考和指導。合理規(guī)劃時間,對每個任務進行詳細分解是寫一篇完美總結的重要步驟??偨Y范文中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總結自己的經歷和成長。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我的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一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chuàng)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課本由隋的統(tǒng)一、開通大運河、開創(chuàng)科舉取士制度、隋朝的滅亡四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隋朝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為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卻又在隋煬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滅亡的過程。
    從歷史的發(fā)展邏輯來看,在隋文帝的勵精圖治下,隋朝政治統(tǒng)一集權,經濟繁榮富足。但因為隋煬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業(yè)夢”直接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為“繁盛一時的隋王朝”。根據教學主題將內容整合成四個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治國的智慧-開皇之治、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七年級學生。
    從學生知識儲備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對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影響下對隋朝出現偏見與片面的'認識。因此,本課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補充相關歷史故事,以建構基礎知識,學生通過故事展開新課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與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展示紀年表與講述兩位帝王的主要事跡,學生了解相關史實,完成歷史時空觀的建立。
    2、通過材料展示和分析對比,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背景、內容及其意義。
    3、通過展示地圖、貼紙的方式,了解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以及概況。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影響;掌握大運河的概況及意義。重點在于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是本課主線下的突出表現部分。只有正確理解科舉制度及大運河的內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課難點為: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及其教訓。難點是理解與領會知識點深層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本課中需重點攻克部分。學生因為后人評價及影視作品的影響,往往不能客觀評價隋煬帝,以及正確認識隋朝滅亡原因。
    為了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學生接受程度,我將采用講授法、圖示法、史料分析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教法包含學法,學法體現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
    基于以上分析,教學過程將以遵循“以思維沖突引起學習興趣”、“以故事講述建構基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的三大指導思路。“以思維沖突引起學習興趣”,旨在通過調動學生固有思維與歷史現實的矛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耙怨适轮v述建構基礎知識”,通過講述隋文帝發(fā)跡史、兩個皇帝的治國措施、隋煬帝的主要事跡,讓學生擁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突出本課重點。最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以總結性的開放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和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設計下的教學過程,同組為整體,激發(fā)學習興趣、突出課程重點,攻破教學難點。
    1、導入部分:
    精彩的導入能吸引學生興趣。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
    先展示歷史紀年表,使學生認識到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以及完成歷史時空觀念的建立。
    接著以隋文帝的發(fā)跡故事和伐陳之戰(zhàn)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歷史背景,引出思考題一。再通過對四則材料進行分析,完成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3、第二子目:治國的智慧-再造統(tǒng)一。
    從“開皇之治”這一稱呼的意義出發(fā),讓學生了解隋文帝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較大發(fā)展。據此帶領學生學習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舉制度是本課重點,我將通過講述王凝之與房玄齡的故事,對比兩種選拔制度,讓學生思考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經濟方面,則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隋初百廢待興的經濟狀況,并結合書本知識簡介隋文帝的經濟措施。
    最后通過史料數據,讓學生體會到隋朝經濟的繁榮。
    4、第三個子目: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
    我將首先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幾乎在修建洛陽城的同時,隋煬帝還要開鑿大運河。引發(fā)學生思考。
    接著通過分析一首民謠以及對隋朝疆域圖進行探究,幫助學生梳理開鑿大運河的真實用意。
    然后通過自制地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并總結出1+2+3+4+5的口訣,加深學生對大運河概況的理解與記憶。
    5、第四個子目: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煬帝”作為引入,展示隋煬帝的“大業(yè)夢”政績,通過后人的刻板印象與歷立體的隋煬帝對比,激發(fā)思維矛盾,引起學生探究熱情。
    接著通過三則材料,以“大業(yè)夢”與民不聊生、動蕩再起的社會情況做比較,引出思考題三。并結合史料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
    正確認識隋朝滅亡是本課的難點,為了升華同學們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我將以小組討論,探討思考題四。以突破本課難點,培養(yǎng)同學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最后以隋煬帝戲劇性的下場,結束本次的新課學習。
    6、課堂小結。
    將以中考題目,當堂檢測學習成果。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條理性和邏輯性。得出“繁盛”、“一時”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二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史、醫(yī)學和音樂的成就。
    本課的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難點。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學史和文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統(tǒng);其次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也不充分,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設計直觀,通俗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1、利用有關“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變”,內容比較堅深、抽象,盡量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材料,盡可能通俗的講解。指導學生讀課后“自由閱讀卡”,幫助學生理解甲骨文的價值。
    3、“天文、歷法和醫(yī)學成就”,目的是本課的難點。學習遠古祖先觀察、記錄日、月等天文現象的內容,將大小字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用事先剪裁好的圓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現象,學生直觀了解天文現象。
    在學習歷法時,拿出農歷本,讓全班學生觀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陰陽合歷。讓學生寫出24個節(jié)氣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師用事先寫好的24個節(jié)氣的全稱由學生朗讀一遍。
    在學習醫(yī)學時,在學生理解了我國古代醫(yī)生診斷病情是用“望、聞、問、切”的含義后,由師生扮演醫(yī)生和病人,對四種診斷進行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了解四種病情診斷的含義。
    4、“屈原和鐘古之樂”。
    一、粗略介紹一下屈原生平;
    二、師生共同歸納出《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說學法。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指導學生在課后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讓學生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通過按類和順應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后,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造方法,探索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傊ㄟ^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說教學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2、對“文字的演變”,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來,學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寫成現代字。
    3、“動腦筋”:觀察上面的三個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
    4、“天文、歷法和醫(yī)學成就”,用象形、直觀的模型,二十四節(jié)氣和師生編演歷史小劇,使學生了解這些成就。
    5、“屈原和鐘鼓之樂”一目,介紹屈原生平和《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對編鐘作簡要介紹。
    6、完成練一練,活動與探究。
    五、說教學效果。
    通過對本課學習,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后“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三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四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yōu)闋幦≌巍⒔洕?,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zhàn)國的時期農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zhàn)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yè)技術和農業(yè)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huán)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fā),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qū)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guī)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yǎng)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yǎng)?!?BR>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yǎng)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fā)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fā)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zhàn)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fā)展生產,加強軍隊戰(zhàn)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fā)?”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fā)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fā)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五
    1、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qū)稱作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聯絡大月氏(zhi),共同夾擊匈奴。
    (3)意義:了解了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19年。
    (2)目的: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3)意義: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1)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張騫的優(yōu)秀品質:具有堅強的意志,不畏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忠于祖國、信守承諾、不辱使命。
    造紙術的發(fā)明。
    1、紙的發(fā)明:西漢時期懂得造紙基本方法——缺點:質量差、產量低。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1)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2)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
    3、造紙術的貢獻(或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六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jié)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yè)。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fā)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chuàng)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yè)。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yè):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yè)。
    (1)大都市有。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tǒng)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七
    1、建立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陽城。
    4、政權機構:城堡、宮殿、軍隊、刑法、監(jiān)獄。
    夏朝成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區(qū)劃分國民(九州);部落按血緣劃分人群;。
    2、建立了壓迫人民的國家機構:軍隊、刑法、監(jiān)獄;。
    3、“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開始“家天下”
    夏滅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無度、大興土木、剝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商湯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盤庚遷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
    政治上:是當時世界上的國家之一。
    經濟上: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廣泛使用青銅器,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時間: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鎬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經濟。
    政治:分封制。
    農業(yè):農作物品種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業(yè):分工較細(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較普遍。
    建筑業(yè):建筑物上開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滅亡及東周建立。
    1、西周滅亡時間: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
    2、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滅亡有何相似之處?從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
    (1)荒.無度,暴虐成性的國君必將被人民所拋棄。
    (2)統(tǒng)治者要勤于政事,愛護百姓,政策應該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舉,廣納諫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八
    一、對教材的剖析和處理--說教材: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人在地理上的重大發(fā)現,掌握新航路的開辟的原因、經過和意義;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和作用;掌握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農民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間和領導人。
    2、德育目標: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以下問題:
    (1)、新航路的開辟既需要技術條件,更需要決心和勇氣。
    (2)、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積極影響,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
    (3)、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農民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在教師幫助下,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的開辟的動機和取得的成就,結合開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進行思考,加以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師幫助下,使學生認識作為飛機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的反動性,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農民戰(zhàn)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的性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看事物本質的能力。
    (二)、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其為重點、難點的依據:
    1、重點、難點:
    (1)、重點:四次重要遠航。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農民戰(zhàn)爭。
    (2)、難點:對新航路的開辟做出恰當的評價。宗教改革和農民戰(zhàn)爭在打擊天主教會方面的作用。
    2、確定其為重點、難點依據: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九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chuàng)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統(tǒng)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たh制度為后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tǒng)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筑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tǒng)一后,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tǒng)一加強統(tǒng)治的措施在我國歷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局面。自秦統(tǒng)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tài),但統(tǒng)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tǒng)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后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筑了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統(tǒng)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tǒng)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長城;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tǒng)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tǒng)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十
    課標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
    簡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及借口:
    1.原因: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借口:英、法兩國在俄美兩國的支持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間和參與國:
    1.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豐帝在位)。
    2.參與國:英法(主兇);俄美(幫兇)。
    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開始: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zhàn)爭。次年,英國和法國聯合出兵,攻陷廣州。
    四、《天津條約》的簽訂:
    1.概況: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2.條約內容: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響:侵略勢力已經由東南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一帶。
    五、《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的簽訂:
    1.概況:清政府與英、法、美國簽訂。
    2.條約內容:被迫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六、火燒圓明園:
    1.背景:《天津條約》并沒有使侵略者滿足。1860年,英、法兩國借口換約受阻,再次出兵占領天津,進逼北京。咸豐帝讓他的弟弟奕?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2.概況:1860年10月初,英法聯軍對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
    七、《北京條約》的簽訂:
    1.概況: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占領安定門,控制北京城。奕?被迫與俄、美、英、法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2.條約內容: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xù)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
    八、沙俄侵占中國土地的時間和數量:
    1.時間: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
    2.數量: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九、沙俄侵占中國土地的過程:
    時間。
    不平等條約名稱。
    割占領土范圍。
    割占領土面積。
    1858年。
    中俄《璦琿條約》。
    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60多萬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約40萬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44萬多平方千米。
    19世紀80年代。
    中俄《改定條約》以及以后5個勘界議定書。
    中國西部部。
    7萬多平方千米。
    十、沙俄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一次條約:
    1858年的《璦琿條約》——割占領土最多,共計60多萬平方千米。
    十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的罪行。
    1.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2.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國北方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十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2.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十一
    1.背景: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部落之間頻繁發(fā)生戰(zhàn)爭,人們盼望草原統(tǒng)一,結束戰(zhàn)爭。
    2.統(tǒng)一:12,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tǒng)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滅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滅西夏。
    2.滅金:1234年,蒙古滅金。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后定都大都。
    2.統(tǒng)治: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3.統(tǒng)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乖⑿畚奶煜榱粝隆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十二
    《三國鼎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8課內容。主要介紹了東漢末年國家從分裂割據到局部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的形成揭開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序幕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為下一課學習“西晉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作用。
    二、說學情分析。
    我校生源一部分來自農村、一部分來自城市,歷史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雖然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了求知欲和表現欲,但對事物的認識常以形象思維為主,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這就要求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結合課文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地圖及圖片資料,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論叢史出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認識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通過分析吳國大將衛(wèi)溫到達夷洲(今臺灣),使學生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依據: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因素,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為國家再次統(tǒng)一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及評價。依據:教材沒有作具體詳細的分析,七年級學生對歷史事物的評價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設為難點。
    五、說教法。
    (1)直觀演示法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資料,選用恰當的影視資料等手段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主要根據教材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3)講授法直觀演示和探究討論可以使課堂生動,但學生綜合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重點難點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適時的總結講解必不可少,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
    六、說學法。
    (1)模擬歷史情景景法:學生通過情景模仿的途徑來學習歷史,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歷史、感受歷史。
    (2)比較法:通過比較來更深一步認識理解歷史問題。
    (3)討論法:通過師生的互動,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一聽猜一猜清唱歌曲《曹操》中的歌詞: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猜猜:歌詞內容涉及到到哪一段歷史呢?三國是指哪三個國家?三國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從而導入新課。目的:首先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其次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出發(fā),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官渡之戰(zhàn)(重點)。
    (1)戰(zhàn)爭的背景:引導學生觀察《東漢末年割據形勢圖》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出曹操,在介紹曹操的過程中朗讀并分析《龜雖壽》這首詩,得出曹操的志向是統(tǒng)一天下。由三段材料的分析來總結曹操的勢力壯大的原因。
    目的:通過以上三張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官渡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在分析材料中對重點語句用不同的顏色區(qū)分,這樣降低了學生對文字材料分析的難度,提升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2)戰(zhàn)爭的經過: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閱讀課本再結合課件通過動口動腦的形式來敘述戰(zhàn)爭經過。目的: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3)戰(zhàn)爭的結果:曹操以少勝多。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形式結合課本知識共同完成。老師進行總結。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團隊意識,通過合作學習達到鞏固本課重點。
    過渡:曹操取得官渡之戰(zhàn)后為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在南下時遇到怎樣的對手呢?從而引出本課的第二個重點赤壁之戰(zhàn)。
    2、赤壁之戰(zhàn)(重點)。
    (1)首先播放《赤壁之戰(zhàn)》視頻了解火燒赤壁的經過;指導學生結合課本,復述赤壁之戰(zhàn)的時間、交戰(zhàn)雙方及結果;目的:在教學中結合聲像影音資料,使學生眼、耳、腦并用加深印象,突破重點。
    (2)在了解史實的基礎上比較“兩次戰(zhàn)役中,曹操為什么一勝一敗?”。通過小組討論,老師進行總結。
    目的: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總結歸納能力。經過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進入到本課的難點教學。
    我通過三個方面來突破難點:
    (1)在形成的'原因中通過老師的講解來突破。
    (2)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找到各國建立的時間,人物和都城等。
    (3)通過圖片的方式了解各國在發(fā)展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
    通過學習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認識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介紹吳國大將衛(wèi)溫到達夷洲(今臺灣),使學生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達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升華,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目的:通過此題來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事物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帶學生一起重溫三國的那段歷史,教師伴隨著說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盡折腰,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只為他們的付出而喝彩,建設偉大祖國美好家園的重任就落在了你們的身上,最后送大家一句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睆亩Y束本課。
    (四)作業(yè)設計: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歷史人物,你比較喜歡誰?為什么?
    目的:由于時間的原因在講課中沒有進行人物的評價所以設計此問題拓展思維。
    八、說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依據課程標準出發(fā)結合本校學情,制定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活動,突出三個特色:
    1.運用多媒體寓教于樂。
    2.學生主體性教學。
    3.教學生活化,這樣使學生善于學習,快樂學習。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十三
    1.“唐人”由來: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2.與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東來:隋朝時已經有日本遣使者到來,到唐朝時,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鑒真東渡: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他設計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3玄奘西游: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去天竺取經,帶回大量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4.與新羅交往: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第七、八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一)(二)。
    1.建筑: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700多年后,歐洲才建成類似的橋。
    2.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詩:唐朝是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詩仙)、杜甫(詩圣)、白居易。
    4.書法:隋唐時期,我國書法藝術步入又一個高峰。最著名的是顏真卿和柳公權。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家;柳公權在書史上留下“筆諫”的美名。
    5.繪畫:隋唐時,繪畫藝術高度發(fā)展,影響較大有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畫圣)等。
    6.莫高窟:隋唐時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第九課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1.契丹的興起:
    (1)時間:10世紀初。
    (2)人物:契丹首領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
    (3)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時間:11世紀前期。
    (2)人物: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
    (3)都城:在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時間:960年。
    (2)人物: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4.北宋與遼之間訂立著名的澶淵之盟。結束戰(zhàn)爭,雙方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6.岳飛班師后,宋金達成和議,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十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業(yè)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fā)達的造船業(yè)。
    2.從越南引進的優(yōu)良品種占城稻,南宋時很快在江南地區(qū)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區(qū)。
    3.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4.南宋時,江南地區(qū)已成為我國制瓷業(yè)重心。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zhèn),后來發(fā)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時最大的商業(yè)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6.宋朝的海外貿易發(fā)達,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區(qū)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yè)發(fā)展。
    9.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qū)。(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十四
    云南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是會不會制造工具。
    距今約70—20萬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擊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生活,是早期人類原始社會。
    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年前,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qū)生活,仍用打擊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他們生活的集體也進入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氏族: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由一個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的這樣一種集體。
    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tài)。
    工具制造。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獵。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骨針。
    采集、狩獵。
    懂得愛美。
    氏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開始原始農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著干欄式房子便于通風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涿鹿之戰(zhàn)中兩部落聯合起來,大敗蚩尤,隨后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日后的華夏族。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會中許多近親的氏族共同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組成部落聯盟。
    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
    堯舜禹時期采用“禪讓”的方法推舉部落聯盟首領。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從此,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約公元前1600年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國君——湯戰(zhàn)勝桀,建立商朝。
    商王盤庚遷都到殷,故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
    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重視農業(yè)生產,使國力逐步強大起來。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滅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鎬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
    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是與商周同期的我國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著名的有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商朝早期就開始燒制原始青瓷。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zhàn)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稱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城濮大戰(zhàn),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戰(zhàn)國七雄是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長平之戰(zhàn)后,東方六國再無力抵御強秦的進攻。
    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的“天府之國”。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我國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fā)展而來的。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從商朝開始的。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fā)生的日食。
    公元前6,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確切時期的記載。
    一年有24個節(jié)氣始于戰(zhàn)國時期。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篇十五
    1、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zhàn)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yè);。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yè);。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
    (3)宋元,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zhàn)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BR>    史學上的“兩司馬”史學家年代著作體例。
    敘事范圍司馬遷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司馬光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zhàn)國到五代。
    三、宋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辛棄疾4、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yōu)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5、繪畫(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chuàng)作中。(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6、書法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