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熱門14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讀書籍的知識。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思辨和表達能力。首先,我們要認真閱讀并理解作品,整體把握其內容和主題。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標注或記下自己感興趣、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或句子,為后續(xù)寫作提供素材。其次,我們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將自己的觀點和感悟與作品緊密結合,深入剖析其中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梢詮淖髌返慕Y構、人物形象、語言風格、情節(jié)發(fā)展等方面展開思考,挖掘出其中的深意和價值。最后,我們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結構的組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注意段落的分配和邏輯的連貫,使讀后感具備一定的篇章特點和藝術性。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一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看過的推理書籍只有東野圭吾的《惡意》和《嫌疑人x的獻身》。
    不得不說的是推理書籍總讓我意猶未盡,一看就停不下來。這本《詭計博物館》也是如此。精巧嚴密的邏輯,不斷反轉的情節(jié),迥異神秘的搭檔,成就了這里面五篇短篇推理的精彩。
    五篇短篇彼此獨立,分開并不影響觀看,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是河畔第二次殺人事件,因為一個看似“古怪”的原因,殺人者舍棄家人,優(yōu)渥的生活,連累無辜的別人,犯下和二十六年前一模一樣的殺人案。究起根本,“家庭”“愛”是重要原因。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童年受到的傷害要靠一生來治愈”,不幸的童年造成了殺人者對自己兒子的暴力傾向,兒時生活的陰影一直存在,對兒子的愛讓殺人竟然成為了唯一的救贖。所以這個案件讓我最為感觸,我感受到了愛與恨,情與理的糾纏,感受到了真實的人性,也讓我思考起一些東西。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二
    圖解文物,溯源歷史。從公元前5300年到公元395年,這是一段漫長的時間;從古埃及到古羅馬。這是一段悠久的人類文明史。而《古埃及》中選取的200件來自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古埃及文物將帶領讀者們溯源這段古老的歷史,探尋其演進的軌跡。
    古埃及起源于氣候干燥的非洲東北部,沿尼羅河定居。這個時候埃及并未統(tǒng)一,學界將之命名為“前國王時期”。通過對墓葬里的文物研究,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靠圖畫形象來表達世界觀的時期。埃及大約于公元前3100年統(tǒng)一,誕生了象統(tǒng)治者的宮殿,埃及王權也產生于這個時期。接著,在尼羅河這片宜居的土地上,古埃及的歷史便開始了發(fā)展、延續(xù),歷經古國王時期(金字塔時代)、中國王時期、新國王時期(黃金時代)、第三中間期(白銀時代)、晚期以及羅馬統(tǒng)治時期。圖文結合,串聯(lián)起的悠久歷史,這只是古埃及文物巨大魅力的冰山一角。
    從一些有關國家與法老的文物中,我們能了解到一些王權的象征物——獵鷹、蛇;法老及貴族的塑像;木乃伊;用于供奉的貓的木乃伊等。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的發(fā)展,王室及貴族階層會用稀有材料和高超的工藝留下自己的塑像,或者制成精美物品隨葬,以供永久享受。此外,這些文物還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生殖崇拜及對死亡和來世的態(tài)度。
    以文字復活的沉寂文物,將古埃及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印記盡顯我們眼前?!翱诖锏牟┪镳^”,讓你不出門便可觀文物,讓你通過閱讀便可了解古埃及的生活世界。一本《古埃及》,讓你在捧書的手上得以定位悠長的歷史大河中時代分期和社會風貌。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三
    看完書之后第一反應就是夸一下編輯,書名起的真真是極好,原作直譯過來應該是赤色博物館,改成詭計之后,書如其名,非常貼切,編輯真是一個小機靈鬼。
    來說一下書,雖然本格推理都是走詭計這一卦的,但是也不能為了詭計而詭計吧。我只要讓作者猜不出兇手就可以,我就是成功的本格推理,這本書的推理就給人這種感覺。
    詭計,本身就是隱藏在人們心中的惡念,彰顯社會活動的縮影,雖然在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的時候,有些是無奈的,有些是邪惡的,但這些終歸不過是人們沒有控制住自己內心的欲望罷了。世間善惡本在一念之間,讓被害者得到昭雪,讓害人者得到懲罰,無論使用了什么詭計,都敵不過孜孜不倦、天理昭昭。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四
    古羅馬的歷史,自王政至共和,歷帝制及二分,又有拜占庭延續(xù)至中世,前后橫貫兩千余年,可謂波瀾壯闊,浩浩湯湯。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古典傳說中羅馬城誕生的年份,羅馬文明在這一年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城市的建立與母狼有關,這應該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其還和伊特魯西亞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確知之甚少。羅馬城市與伊特魯西亞文明附近,不過屬于聯(lián)邦形式的部落,沒有集權統(tǒng)治,無法抵抗來自外來的侵略,最后自然被羅馬文化占領。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布匿戰(zhàn)爭、馬其頓戰(zhàn)爭和敘利亞戰(zhàn)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qū)的霸權。
    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后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zhàn)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shù)十年的內戰(zhàn),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tǒng)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guī)模:東迄幼發(fā)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huán)地中海大帝國。
    公元前4世紀,羅馬第一次興建石墻把城市圍起來。隨著城市發(fā)展,270年奧勒良皇帝下令興建了一座更長的城墻(奧勒良城墻),約18千米長,9米高;三十年后,馬克森提烏斯皇帝又加高了9米,便成了今天的模樣。
    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沖擊著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zhàn)死。東羅馬滅亡。
    在結合當?shù)氐奈幕?,文物的許多解釋在書中都有陳述。說起羅馬,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來通杯、陶瓶、沃倫杯、波特蘭花瓶等等、自然也了解到當時的著名人物,如:安提諾烏斯、羅馬皇后----莉薇婭·杜路莎·奧古斯塔。
    以展現(xiàn)了古羅馬各時期的風采,印象比較深的自然是這尊大理石像被認為是所有安提諾烏斯雕像中最美麗的一尊,現(xiàn)藏于德爾斐考古博物館,據(jù)推測完成于公元130年安提諾烏斯溺亡于尼羅河中后不久,可能由傷心欲絕的哈德良下令雕刻。從出土時的痕跡來看,雕像膝蓋部位曾被人為破壞。
    一只杯子,以動物為主題,造型傳神,古樸雋永。一只杯子,是古代東西方商業(yè)交流,文化交融的見證。一只杯子,超越了地域和文明的界限,留給人類美和文明的印記。這只杯子叫做來通杯,“來通”是“rhyton”一詞的音譯,即角狀杯。
    希臘陶瓶分為黑繪式、紅繪式和白底彩繪三大類型。黑繪式(黑彩陶)是在紅底的陶器表面施一層黑彩,把形象之外的黑彩剔除掉,形成紅底黑紋。紅繪式(紅彩陶)同樣施上黑彩,再把形象內部的黑彩剔掉,形成黑底紅彩。黑繪式稍早,紅繪式稍后。
    羅馬帝國第一王朝(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即約公元一世紀,沃倫杯。這個銀質水杯的兩面浮雕紋飾均描繪了男性之間的親密行為,其中還有一個偷窺者。其名字來自現(xiàn)代第一位所有者愛德華·佩里·沃倫。1999年,此杯被大英博物館購得并收藏。
    羅馬帝國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波特蘭花瓶,大英博物館藏。在深藍色玻璃上飾以白色圖案。1845年,一個醉酒的男人將一個雕塑扔向波特蘭花瓶,雕塑和花瓶同時都碎了,波特蘭花瓶更是碎成了200多塊碎片。
    眾多的文物,將古羅馬的歷史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重新回到古羅馬時代。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五
    我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書籍,由一個又一個小故事組成,有些人也許寫得好長篇小說,但卻很難寫好一篇短篇小說,短篇小說可以說是聚集了很多精華,如何埋下伏筆,將一個又一個故事娓娓道來,或者說是全面陳述,這需要一定的文學功底。一些作家也許就不擅長講好一個小故事,但是大山誠一郎的這一本《詭計博物館》,小故事都寫的很精彩,讓我回味無窮。我很期待作者接下來的作品,以及他是否會出一系列的續(xù)作。
    每看完一個案件,我都會十分感嘆,作者的腦洞為何這么大,但是確實,世界很大,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災禍就降臨在身上一些人在承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之后,心理或許會扭曲這或許就是犯罪的開始。緋色冴子的聰慧,敏銳的洞察力,強大的推理能力讓人為之驚嘆。寺田聰也是一位厲害的搭檔,他或許遭遇了不公,但他任然堅守本我。
    可以說,大山誠一郎的作品一如既往地高水準,故事很有趣,確確實實地吸引了我。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六
    《詭異博物館》這本推理小說是一部很經典的日系本格推理小說,全書由5個小故事組成。作者文筆寫的行云流水,給人一種非常順滑的感受,讓人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的感覺;作者的推理構思也極為巧妙,看到最后你會有一種出乎意料,然而仔細想想?yún)s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在這五個推理小故事中,我尤其喜歡的是《直到死亡之日》。這則小故事講述了一個關于交換殺人的推理案件。交換殺人一直就是我比較喜歡的推理題材。故事中一名男子在生命盡頭坦白,在25年前自己和另一人一同實施了交換殺人,但某些關鍵的信息卻因為含糊不清不得而知。于是一組奇怪的搭檔:因粗心失誤被降職的檢察官和外表高冷的“雪女”下定決心要找出案件的真相。根據(jù)男子的提示,當年符合交換殺人的有6個案件。一開始隨著檢察官的調查,案件貌似是前兩個案件。但是聽了天才偵探“雪女”的分析后,發(fā)現(xiàn)思考的方向一開始就錯了!(檢察官的作用其實就是給雪女當陪襯)甚至死前坦白的男子的真實身份也并不是男子本人!在得知結局之后,我不禁大呼:作者的思想真是天馬行空!立馬就被作者的小說圈了粉。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七
    今天,我們去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秋游。
    首先,我們乘自動扶梯到了三樓,這里有許多動物標本,講述了各種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和浙江的動物資源。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浙江的山地區(qū)域了,這里的樹木仿佛都是活著的,燈光也模仿著山林的白天和黑夜。白天,這里處處有鳥鳴,羚羊在安靜地吃草,小鹿相互追趕、打鬧;黑夜,一切是那么安靜,狼群出現(xiàn)在山崖上,仔細聽,還有它們的嚎叫和蛇的嘶嘶聲。這時,山林深處出現(xiàn)了一匹擁有斑斕毛皮的猛獸,一陣安靜后,傳來了凄慘的叫聲,一切過后,又恢復了平靜。這真是惟妙惟肖,仿佛讓人身臨其境。
    然后,我們到了二樓,這里介紹的是地球上生命的故事。從不起眼的海藻到巨大的魔芋花;從令人惡心的蠕蟲到現(xiàn)在的人類;從恐龍到鯨魚……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多么神奇的演變過程呀!翼龍竟然不是龍;三葉蟲竟然生活在海里;鳥類的祖先竟然是恐龍……地球上的生物竟有如此有趣的故事。在這里,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最后,我們到了一樓,這里的展品雖不多,但卻很神奇。這兒有古老的海百合化石,有巨大的灰鯨骨骼,還有許多奇特的觀賞石。真是令人大飽眼福。
    自然博物館真是奇妙,下次,我一定再來,學習更多的知識!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八
    吳曉丹在2014年4月17日下午,我們第二黨支部(數(shù)學,物理,信息,生物,政治,美術科組)去參觀了茂名市博物館。茂名市博物館位于茂名市人民北路,是一座地級市綜合性博物館,茂名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隸屬茂名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聽說博物館應有20多年的歷史了,館藏文物和標本十分豐富。博物館主要陳列展覽有:“茂名館藏歷史文物精品陳列”、“茂名自然化石標本陳列”、“茂名革命史陳列”、“冼夫人史跡陳列”等展覽,每個展館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們專門認真、詳細的了解第三個展館是“茂名革命史陳列”。在20世紀20年代,茂名市現(xiàn)轄區(qū)分為茂名縣、信宜縣、電白縣、和化縣,歷史上高州六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茂電信的中共黨組織先后歸屬南路特委、特派員、粵桂邊地委(廣南分委)、高州地委領導。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茂名、電白、信宜、化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不屈不撓,頑強斗爭,為祖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的光輝業(yè)績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光。
    今天參觀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茂名市博物館真是讓我受益匪淺,使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熱愛我們的黨。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九
    四月我跟隨著夏令營團隊的腳步從承德坐上去往北京的車,一路上山水景色婀娜多姿,形態(tài)各異,遍地都是綠色的小芽,春姐姐無時不刻的在告訴我們“春天要來做客了”。我們的終點站是中國航天博物館,好景色當然要加上一副好心情啦,所以我興高采烈的期待著。
    在細雨中終于到達了航天博物館。
    大門前7個深藍色的大字——中國航天博物館,氣勢磅礴,莊嚴肅穆的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走進大門,一架架飛機模型展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飛機模型各式各樣,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毛澤東主席的座機,這架飛機機身通體白色,上面有著藍色條紋,還印著五星紅旗,這代表著我們國家志在藍天。再往前走,我就不得不嚴肅起來,因為前面就是犧牲的烈士和飛行人員的名單了,看了這些我對烈士和飛行人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對他們肅然起敬。航天博物館讓我對我們國家的航天知識和事業(yè)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讓人受益匪淺啊!
    中國航天博物館讓我難忘,也讓我流連忘返。戀戀不舍離開時,我忍不住說:“航天博物館再見,我會再來看你的”。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十
    事實上《詭計博物館》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新本格派作家的推理作品。之前看b站上up主的說明,我才知道我之前看到的小說是屬于都是社會派和古典派作家的,例如東野圭吾和柯南·道爾。
    新本格派的特點就是富于詭計,本書收錄的五個短篇,除了第一篇《面包的贖金》我有點猜中外,其他幾篇都十分具有轉折性,開拓的描述十分有迷惑性:《復仇日記》開頭用一篇偽造的日記令大家預設其中的內容是正確,《直至死亡之日》則是以對交換殺人作案者的誤判作為詭計,《烈焰》是以本田朋子故意告訴英美里懷孕的假消息和英美子自己對家庭的幻想讓讀者產生自然而然的“想當然”,而《至死不渝的追問》則是借警方之口告訴我們“兩起案件是同一犯人所為”這一假信息。當然,五個案件中作案人的作案動機也十分“奇特”,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第五篇中的“為了證明自己是不是親生的”,作者借寺田聰之口說出了大家的驚奇,同時也引出了館長緋色牙子“我以前也想過同樣的事情”之后的故事。總之,這次看的書讓我對推理小說有了更強烈的心情,以后應該會買更多類似的書,我現(xiàn)在超想知道館長緋色牙子她的故事!
    我非常這本書的封面:各種兇殺的場面,暗示了書的主題。但是這次的書我有一點不是很滿意,感覺翻譯的書名《詭計博物館》怪怪的,雖然不知道譯者是想突出強調書中的“詭計”而是怎么的,但我還是感覺《赤色博物館》或者原名《赤い博物館》更好。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十一
    在剛拿到《詭計博物館》這本書時,看了封面,以為這是一本特別恐怖的小說,其實這是一本破案小說,特別適合平時就喜歡看看懸疑小說、推理劇的一些人。
    這本書一共講了五個故事,每個故事的轉折都使人驚訝!第一個故事的翻轉是警官竟是犯罪的合伙人,盡管真相是在多年之后才被發(fā)現(xiàn),該面對的懲罰還是要面對。第二個故事應該會感動大多數(shù)讀者吧,為使殺了人的前女友的身份轉為受害者,自己上陣導演一番復仇大戲,可謂是用情至深!第三個故事看了更是使人吃驚,交換殺人,使最大嫌疑人均有了不在場證明,而不能破案,足以表現(xiàn)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縝密的思維。第四個故事是女主角通過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品到了端倪,最終還真的重新破案!
    說明生活中的細節(jié)不可忽視。最后一個故事,我相信作者是站在了一群少數(shù)人的角度來寫的,那些受過創(chuàng)傷而導致心理嚴重生病的人,竟為了驗證自己是不是父親親生的,而不惜以殺人為代價,最終雖得到了結果,自己也承受了懲罰。也許很多人,包括我看了以后多少會覺得這個做法有些瘋狂,可能那些心理面受過傷害的人,寧愿背負殺人罪名,也要弄清楚從小到大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那是心理上的一種釋放。整本書,每一個故事情節(jié)都連貫清晰,節(jié)奏也緊湊,沒有多一句廢話。這本書大概花了兩天左右時間就看完了,真的很吸引人,讓人想繼續(xù)看下去,喜歡這種類型小說的,推薦看一下這本書。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十二
    沒去過大英博物館,所以讀這本《大英博物館:第一座公眾博物館的誕生》,我是期待從這本書中找到“憧憬感”,萬一這輩子有機會花數(shù)萬元的旅費換得一張“免費”的參觀門票,站在“44根廊柱”前,或者立于“閱覽室”的玻璃穹頂之下,內心里萬一能升騰起“終于抵達”的感慨呢。
    讀完這本書,對大英博物館有了一個相對“宏觀”的認知。作為世界上“第一座公眾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英式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獨特產物”。對公眾開放,沒有特別“嚴苛的條件篩選”,是它有別于其他博物館的重要標志。有“創(chuàng)舉思維”的這位先驅是漢斯·斯隆爵士,他的個人藏品成為大英博物館的“原點”。
    在這個“原點”之上,大英博物館的“肆意生長”。隨著館藏展品的不斷豐富,大英博物館經歷了改擴建等一系列的“擴張”,“勾畫出大英博物館矩形格局的這批建筑群最早完工于19世紀40年代,博物館一層層的擴容就像一株生長年輪的大樹一樣: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這個有機體經歷了轉換和變遷,它本身保護、儲藏和展覽的功能卻始終如一地更新再造?!?BR>    讀完大英博物館“二百五十多年”的歷程,更加覺得它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經歷諸多思潮變革之后,還能一如既往地堅守著當年出發(fā)的“原點”,堅持向公眾開放,以“平等之心對待過去和未來”,特別得不容易。運維一個體量龐大的博物館,不僅僅需要實力雄厚的資金,同樣也需要能夠立身于世的理念。這是我對大英博物館最為直觀的理解。
    洋洋灑灑上中下的,譯成中文可能就縮水成了“一本”,原先頗為厚實的“專著”譯成中文,體量就變得有點像“專題報告”或者“畢業(yè)論文”一般。這本書的中譯本體量比我想像之中的要輕薄不少。
    當然,在閱讀的過程之中,我對博物館也有一點點“動物園式的殘酷”的認識。動物園將那些原本在天地間自在呼吸的動物圈養(yǎng)在一方“牢籠”里面,雖然方便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方便對動物進行繁殖研究,但對于動物本身而言是失去“自由”殘酷的。
    大英博物館的展品不斷豐富的過程之中,戰(zhàn)爭、殖民、掠奪等陰暗面其實也是它不斷發(fā)展壯大的一條“伏線”。那些原本與其環(huán)境相貼合的展品,被剝離了“原始環(huán)境”放置在玻璃柜之中,失掉了它的最初狀態(tài),這與動物被圈養(yǎng)應該也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qū)別。尤其是對于被掠奪的他人民眾來說,屬于自己的珍寶一直流落在海外,是一種文化之殤。
    當然,就像書中所言,“取悅所有人當然是不可能的”,存在有的它的合理性,但每個人都保留“反對”它的權利,這才是更為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如果單單從讓公眾能夠以“更為節(jié)約”“更為經濟”的方式,逛一個地方了解諸多有價值的人類文明印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引領博物館領域面向公眾來看,大英博物館還是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的。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十三
    很有幸在畢業(yè)之后還享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最近迷上了推理小說,剛看完了《嫌疑人x的獻身》,現(xiàn)在又能夠閱讀《詭計博物館》,都是推理類不可錯過的好書。
    書本內的人物設定很吸引人,美麗冷酷的高級公務員館長,虎落平陽的資料整理員。兩者都有一個共同信念,館長利用自己高超的思維推理,細致的查證資料;搜查員利用自己的技能,根據(jù)館長指示,兩人破獲了一起又一起驚世懸案。
    由于工作原因,書籍還在觀看中,剛看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人物塑造和劇情走向都是很分明的,但故事的結局不到解密的那一刻是怎么也想不出來的,這就是這本推理小說的引人之處,但又些許對此書中一些觀點的不認同,在書中的迷案中,根據(jù)推理得到的結果太過確鑿,中途沒有更多的其他線索迷惑搜查員,就如在面包案中,一開始的警察懷疑是社長的弟弟殺害了社長,館長多方查證后,最后在推理鳥警警部補是又太過迅速,沒有其他人選的懷疑,對于車禍事件也描述的不甚清晰,這就讓讀者會感到難以論證其中的關系。
    但《詭計博物館》還是在內容和質量上都算的上一流的推理小說。如果喜歡推理類文學的讀者一定不要錯過。
    口袋博物館讀后感篇十四
    博物館原意“繆斯的殿堂”,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古埃及托勒密時代,不過,現(xiàn)代博物館是17、18世紀伴隨“公眾”概念的普及才出現(xiàn)的。在當時,公眾指的是作為文學藝術的接收者、消費者和批評者,與現(xiàn)代概念的“公眾”是有區(qū)別的,說明這個概念本身是演化的。《大英博物館》這部作品突出了這一點。
    該書副標題名為“第一座公眾博物館的誕生”。大英博物館是怎樣誕生的?為什么它被稱為“公眾博物館”呢?英國藝術史家詹姆斯·漢密爾頓以精簡清晰的語言講述了大英博物館的館史,漢密爾頓曾先后擔任謝菲爾德、利茲、伯明翰等地藝術館的館長,自2013年起一直擔任巴伯藝術學院資深會員,具有深厚的專業(yè)領域的素養(yǎng)。
    大英博物館自1753年籌措,至1759年正式開館,經過六年時間的準備。作者強調,要注意“大英博物館”名字背后的革命性含義。不叫“斯隆博物館”,是因為博物館從開始就懷著“擴容”的遠大前景,并不打算只滿足于斯隆的藏品;不叫“皇家博物館”之類,是打算擺脫御用或貴族階層的趣味,“以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博物館免收門票,在外觀、社交和行政管理上,力求貼近啟蒙運動的理念,對從英王到平民的整個國家敞開大門。
    不過,從旅行者的記載和博物館的檔案可以看出,直到19世紀能進館參觀的常常只限于學者、藝術家和特權階層。所有理念的推廣和履踐,都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奠定近代市民社會知性基礎的因素之一,是傳播知識與信息的圖書、期刊的繁榮。大英博物館就像它的先祖亞歷山大圖書館那樣,具有作為研究機構的功能,把圖書收藏和對外開放作為核心業(yè)務。
    這些物品有些是稀世之珍,有些只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所有藏品都是為了證明往昔的人類經驗。博物館經過歷次改建,比如,拆除蒙太古府的穹頂壁畫和古典神祇造像,把面向大街的墻面換成便于行人眺望的鑄鐵柵欄,就是為了把華貴的氣象轉化成更親近的意象。博物館的館務:訂購、歸類、展覽、研究藏品;借助科技保存藏品;為觀眾提供便利,擴大公眾參與,等等,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盡管難以避免人事干預和政治紛擾,總體而言,博物館與公眾的聯(lián)系不斷趨于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