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說課稿范文(23篇)

字號:

    引用是一種通過引述他人的觀點、論據(jù)或文獻等來支持自己的論述和觀點的引證手法。怎樣培養(yǎng)良好的溝通技巧,改善人際關(guān)系?總結(jié)是一種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學知識的方式,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一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賞析】。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nèi)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fā),發(fā)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jīng)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鞠躬),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天凈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研讀、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shè)計這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天凈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其中一篇,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內(nèi)容、遣詞造句、藝術(shù)表現(xiàn)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學習品味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突破本課的重難點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適合的教學方法能夠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shù)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根據(jù)新課標提倡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理念,確定教學目標:
    1、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知識積累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本科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以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讀了教材,確定了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接下來,談?wù)勥@節(jié)課的教法和學法。
    結(jié)合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準備采用品詞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體輔助法及“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教學方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想想、自主探究感悟來讀懂課文。
    圍繞以上分析,根據(jù)新課標,“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要求,我設(shè)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課堂。
    上課伊始,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幅符合課文情境的圖片,請大家欣賞,然后問學生,如果給這幅圖配首詩,應該是什么詩呢?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同學們,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看看作者都寫了什么?用圖片渲染氛圍,語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課未入而情已開,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揭開課題后,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
    二.介紹體裁。
    首先,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了解課題。馬致遠,著名戲曲作家,晚號“東籬”,現(xiàn)北京人,《天凈沙秋思》選自《全元散曲》。其次通過注釋,我們可以來猜一猜,元曲有什么特點?通過預設(shè)學生會回答:可以唱。這個“曲”字告訴我們,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我們把它叫做元曲,是元代可以唱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那么“天凈沙”是什么意思呢,跟這首元曲的內(nèi)容有關(guān)系嗎?我引導學生通過注釋,了解天凈沙是曲牌名,就是說,“天凈沙”與這首曲的內(nèi)容沒有關(guān)系,而與它的曲調(diào)有關(guān)系。這么看來,“秋思”就是這首曲的題目了。
    三.誦讀感知。
    在誦讀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將要完成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曲,教師提出問題,從秋思二字可以猜猜,這首曲寫的事哪些內(nèi)容?通過預設(shè),學生可能會回答,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
    2、我們剛剛已經(jīng)猜到了,馬致遠可能寫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那么你們知道文中哪幾句謝了秋天里的想法,哪幾句寫了秋天里的景物呢?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并劃出相關(guān)句子。學生通過讀文,很快就能找出描寫秋天里的想法和秋天里的景物的語句,即前四句為寫景,最后一句抒情來表達想法。
    3、那么,前四句寫了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很快就能總結(jié)出答案: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4、分析景物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先以學習第一組景物為例:藤、樹、鴨(多媒體出示)對于這些景物,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感觸,那么加上這枯、老、昏這幾個字,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啟發(fā)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可能會說: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涼與凄清。此時我引導學生分析:枯:枯萎,沒有生命力。老:蒼老,光禿禿的。昏:黃昏使得烏鴉飛不動了,變得沒有精神。這些詞都給我們一種荒涼、沒有生命力的感覺,故秋天的味道就出來了。如果換成“青藤大樹烏鴉”還有這種感覺嗎?在學生感受這種荒涼的情景的時候,我指名學生再次朗讀此句,邊讀邊感受這種荒涼的情景,最后班級齊讀。
    5、再次以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其他景物,并深入體會這些秋天的景物帶來的真實感受。
    6、接下來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畫面:有一個行人,騎著瘦馬,吹著西風,獨自走在雜草叢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邊上枯藤和老樹互相纏繞,烏鴉棲息在光禿禿的樹枝上凄厲地叫著。心里涌起一陣又一陣的悲傷。他往另一邊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橋流水人家。
    這種氛圍好像與我們剛才感受到的凄涼、悲傷的氛圍好像矛盾了,為什么要寫這句“小橋流水人家”,我改成“荒村古墓殘霞”不是更添悲涼之意嗎?在學生陷入思考中時,我引導學生分析:這是反襯。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景象,想到自己卻是身處在古道西風瘦馬之中,更加悲傷了。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我們也把這一句朗讀一遍,讀出一種溫馨中帶著些苦澀的感情。
    7、此時,再次提出問題,我問同學們:每當放了學夕陽西下的時候,你們在干什么?學生會回答:在家里吃著熱騰騰的飯。那么你們看看作者在哪里,在干什么?學生找出句子:古道西風瘦馬。原來,作者傷心的不只是因為秋天的景色太凄涼,而是因為他想家了,他的悲傷程度可以用斷腸來形容,表達作者痛苦到了極點。這樣說是不是太夸張了?那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當時作者的處境吧。(用多媒體出示馬致遠的寫作背景)。
    8、最后,我們來讀課文的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使他傷心斷腸的是他那顆抑制不住的思鄉(xiāng)的心,這就是他見秋景而生的秋思,其實也是愁思,這思愁的是家鄉(xiāng)太遠,難以回去,是鄉(xiāng)愁。人在天涯,他感慨家鄉(xiāng)太遠,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飄零。讓我們再次體會馬致遠的思鄉(xiāng)之情,再齊讀這首曲。(生齊讀)。
    四.作業(yè)。
    背誦《天凈沙·秋思》,背誦中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感受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活帶來的悲涼。
    五.板書設(shè)計。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三
    一、說教材。
    《天凈沙秋思》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jié)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二、說教程。
    教學用具:自制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三)品析鑒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jù)詩句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四
    《天凈沙秋思》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無論在思想內(nèi)容,遣詞造句,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作品,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我運用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以及應用多媒體教學設(shè)施,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作品中的意象,從而體會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則多,減之一分則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shù)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1、了解小令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nèi)容
    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設(shè)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一課時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fā)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2、介紹《天凈沙秋思》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diào)動“主體”作用)。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說說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diào)(深沉)、節(jié)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并背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1、說一說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gòu)思,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后,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么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后點擊多媒體出現(xiàn)灰暗、明亮、灰暗(本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shù)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zhuǎn)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shù)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shè)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5、悟一悟
    學生自然得出結(jié)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lǐng)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xiàn)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nèi)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tài)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1、先讓學生來談?wù)剬W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jié):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著“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五
    一、說課提綱:
    1.說教材。
    2.說教學目標。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4.說教法和學法。
    5.說教學過程。
    6.說板書設(shè)計。
    7.說作業(yè)設(shè)計。
    二、說教材:
    《天凈沙·秋》是六年級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中的一首元曲。《天凈沙·秋》通過寫景,抒發(fā)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兩句,作者營造了一個秋天黃昏孤寂清冷之境。緊接著用“飛鴻”打破沉寂,使得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最后三句,由遠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秋的畫卷,一切令人賞心悅目,凄涼冷清孤寂之感一掃而光。
    三、說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礎(chǔ)知識,通過《天凈沙·秋》的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學會借助注釋、圖畫,準確了解《天凈沙·秋》的內(nèi)容,理解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3.拓展閱讀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與白樸的《天凈沙·秋》進行比較閱讀。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反復朗讀、品詞析句,學會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品味曲中所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
    2.教學難點:通過總結(jié)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來比較兩首元曲的區(qū)別以及提高鑒賞古典詩文的能力。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朗讀法,講授法;學法:討論法朗讀法。
    設(shè)計依據(jù)在朗讀中領(lǐng)會元曲的音樂美,在講授中體會意境與畫面相融合的古典詩詞的魅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導入:我們學過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背一背。
    (1)作者介紹(出示白樸生平介紹):白樸,元代山西人,長大后生活在山東。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2)(出示課件)認識元曲及簡單分類:我國古代繼唐詩、宋詞之后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學體裁。可分為劇曲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分為“小令”和“套數(shù)”?!短靸羯场で铩窞樯⑶械摹靶×睢?。
    (二)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感受詩歌.。
    1.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感受曲中節(jié)奏和音韻美;
    2.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注意指導學生認真傾聽,感受朗讀技巧;
    3.師范讀,指導學生朗讀和劃分節(jié)奏;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4.學生齊讀。(目的是培養(yǎng)語感,讓學生熟悉內(nèi)容)。
    (三)指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初步理解詩句大意,并會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小學注重積累,簡單說出每句大意即可)。
    (四)再讀,體會詩歌意境,了解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1.引導發(fā)現(xiàn):詩中寫了哪幾組景物?分別構(gòu)成了怎樣的畫面?
    詩中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認識“對比”手法)。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體會:詩中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試找出體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詩句予以說明;并說說作者采用的表情達意的手法。(認識“以景見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手法。)。
    3.結(jié)合詩歌寫作背景和詩中景物,體會作者的情感。
    (五)課外延伸:
    1.了解元曲之祖馬致遠及元曲四大家。
    2.出示《天凈沙·秋思》對比學習,加深學生對元曲這一文學體裁的印象,也增加學生古詩詞閱讀積累。
    六、說板書設(shè)計: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蕭瑟)。
    對比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絢麗)。
    七、說作業(yè)設(shè)計:
    運用今天學習的古詩方法,去讀讀以下詩歌,感受曲中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在不斷的積累)。
    1.《小學生必備古詩詞93首》。
    散曲《朝天門喇叭》(明王磐)。
    2.《初中生必備古詩文66首》。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元張養(yǎng)浩)。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六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废旅嫖覐慕虒W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這節(jié)課進行說明。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通過對比,體味詩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境。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練習的學習方法。
    3、審美教育: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培養(yǎng)學生愛故土,愛親人的思想感情。
    1、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意境;通過寫作表達某方面的情感。
    2、難點:運用審美觀點,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的鑒賞力。
    1、導入新課:古時候,交通不便,通訊不發(fā)達,因而“秋思”成了一個永恒的主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味詩人怎樣表達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解題:“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與“關(guān)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早年,馬致遠熱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體驗的結(jié)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比較理解:
    結(jié)合多媒體畫面,配以音樂(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流浪——),老師做同步解說:
    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卷起陣陣塵土,迎面撲來,使人頓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處,幾棵古老的大樹上纏著一些枯藤,幾只歸巢的烏鴉在上面“呱呱”地叫著,聽后使人毛骨悚然。遠處,一條小溪蜿蜒向遠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橋,橋上坐落著幾戶人家;人家屋頂上升起縷縷炊煙。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聲:(老師唱)
    按節(jié)奏和重音朗讀詩歌,思考詩歌與多媒體畫面有哪些不同?(師范讀,生齊聲朗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chǔ)上,老師點撥:
    原詩為了突出荒涼、悲哀的畫面,把本來互不相干的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飾,僅28字,處處寫景,處處烘托―處處飽含著悲涼、凄苦之情。(提示:煉字;烏鴉有一個家?小橋流水炊煙―溫馨的家?游子呢?)此時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腸寸斷?最后一句,集中表達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圖示)
    凡景語皆情語
    黃昏悲哀
    秋景烘托
    圖思念
    多媒體畫面,同樣是為了表達“秋思”的主題,只是表現(xiàn)手法有差異。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場,他自然會看到、聽到、想到——一個“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過去的生活。所聽之歌是現(xiàn)代人唱的,老師穿越時空信手拈來,顯得恰到好處。從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說話和寫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說所寫的事更曲折生動,使所說所寫的人物形象更豐滿。
    4、朗讀、背誦、回味。
    5 、寫作:
    老師以前做過統(tǒng)計,很多同學喜歡秋天。是的,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秋天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有許多生動的場面,,有許多景物可描寫——針對你感受最深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以“秋天的思念”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寫清一兩個方面的前提下,可寫對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寫對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作業(yè):課外背誦,抄寫作文。
    補充說明教學過程包括:新課引入,上課的主要內(nèi)容,課堂提問的問題,解決重點和難點的過程;課堂活動的設(shè)計和安排(包括分組討論等),對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估計;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的使用,板書安排;課堂練習,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計劃按照備課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夠可以自行增加。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七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shè)計,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nèi)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過對蕭瑟秋景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fā)游子的羈旅情懷。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5課,本單元為詩歌鑒賞單位。古典詩文有著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gòu)思,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馬致遠及元曲的相關(guān)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內(nèi)容,把握此曲的主題思想。
    (3)能夠體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羈旅情思。
    依據(jù):根據(jù)最新的教學課標的要求,詩詞曲的學習重在誦讀。
    2、重點:
    能夠背誦該曲,掌握該曲融情于景表達技巧。
    3、難點:
    領(lǐng)悟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該課是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接觸過古代詩歌的學習,但對于散曲這種文學樣式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授課內(nèi)容中,應包含介紹散曲的相關(guān)文學知識,講授散曲的鑒賞技巧,引導學生感知本曲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和點撥法。所謂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感悟中領(lǐng)會本曲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點撥法主要在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采用的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diào)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點撥法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主動思考。
    (二)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即讓學生在誦讀中去感悟曲中語言的音樂美以及繪畫美,以及就課堂問題,分小組討論。
    根據(jù)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shè)定的目標(7—9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敝袑W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分組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階段。
    我設(shè)計的導入語是:同學們,在文學藝術(shù)長廊中,人們常把唐詩、宋詞、元曲放在一起來說。在前面的課文中,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呢?(板書:元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馬致遠的一首散曲《天凈沙·秋思》。可以復習下前面所學的內(nèi)容,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2、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提問:
    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書: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短靸羯场で锼肌肪褪巧⑶械男×?。
    3、熟讀。
    首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調(diào),進而本曲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吟誦,教師邊指導,劃分節(jié)奏,在誦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chǔ)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4、點撥講解。
    a、提問:
    《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來描繪的?請學生來回答。依據(jù):讓學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表達技巧。
    答案: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板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
    b、提問與點撥:
    在這幾個意象中,所用的修飾詞分別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答案:
    (根據(jù)學生回答,用彩色粉筆標出答案)所羅列的意象,都是比較蕭索暗淡的。
    根據(jù)課后的習題而設(shè)計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jié)。
    d、我的總結(jié)語: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蕭索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勾起游子的離愁別緒,何況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望著漫長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鄉(xiāng)的人,觸動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樹”、“昏鴉”等這些景物的蕭條和暗淡正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凄涼?!皵嗄c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游子,寫到游子的心情,是點明主旨的句子。(請學生在書中標注出)這些蕭索的景物與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達方法。(板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練習設(shè)計:
    1、背誦這首散曲,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內(nèi)容。
    2、搜集關(guān)于思鄉(xiāng)題材的詩句。
    依據(jù):能使學生更好地體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識積累。
    五、說板書設(shè)計。
    元曲(元)馬致遠。
    曲牌名題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ň瞎?BR>    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天凈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研讀、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shè)計這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天凈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其中一篇,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內(nèi)容、遣詞造句、藝術(shù)表現(xiàn)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學習品味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突破本課的重難點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適合的教學方法能夠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shù)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根據(jù)新課標提倡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理念,確定教學目標:
    1、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結(jié)合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準備采用品詞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體輔助法及“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教學方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想想、自主探究感悟來讀懂課文。
    圍繞以上分析,根據(jù)新課標,“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要求,我設(shè)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上課伊始,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幅符合課文情境的圖片,請大家欣賞,然后問學生,如果給這幅圖配首詩,應該是什么詩呢?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同學們,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看看作者都寫了什么?用圖片渲染氛圍,語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課未入而情已開,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揭開課題后,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
    首先,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了解課題。馬致遠,著名戲曲作家,晚號“東籬”,現(xiàn)北京人,《天凈沙秋思》選自《全元散曲》。其次通過注釋,我們可以來猜一猜,元曲有什么特點?通過預設(shè)學生會回答:可以唱。這個“曲”字告訴我們,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我們把它叫做元曲,是元代可以唱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那么“天凈沙”是什么意思呢,跟這首元曲的內(nèi)容有關(guān)系嗎?我引導學生通過注釋,了解天凈沙是曲牌名,就是說,“天凈沙”與這首曲的內(nèi)容沒有關(guān)系,而與它的曲調(diào)有關(guān)系。這么看來,“秋思”就是這首曲的題目了。
    在誦讀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將要完成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曲,教師提出問題,從秋思二字可以猜猜,這首曲寫的事哪些內(nèi)容?通過預設(shè),學生可能會回答,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
    2、我們剛剛已經(jīng)猜到了,馬致遠可能寫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那么你們知道文中哪幾句謝了秋天里的想法,哪幾句寫了秋天里的景物呢?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并劃出相關(guān)句子。學生通過讀文,很快就能找出描寫秋天里的想法和秋天里的景物的語句,即前四句為寫景,最后一句抒情來表達想法。
    3、那么,前四句寫了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很快就能總結(jié)出答案: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4、分析景物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先以學習第一組景物為例:藤、樹、鴨(多媒體出示)對于這些景物,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感觸,那么加上這枯、老、昏這幾個字,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啟發(fā)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可能會說: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涼與凄清。此時我引導學生分析:枯:枯萎,沒有生命力。老:蒼老,光禿禿的?;瑁狐S昏使得烏鴉飛不動了,變得沒有精神。這些詞都給我們一種荒涼、沒有生命力的感覺,故秋天的味道就出來了。如果換成“青藤大樹烏鴉”還有這種感覺嗎?在學生感受這種荒涼的情景的時候,我指名學生再次朗讀此句,邊讀邊感受這種荒涼的情景,最后班級齊讀。
    5、再次以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其他景物,并深入體會這些秋天的景物帶來的真實感受。
    6、接下來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畫面:有一個行人,騎著瘦馬,吹著西風,獨自走在雜草叢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邊上枯藤和老樹互相纏繞,烏鴉棲息在光禿禿的樹枝上凄厲地叫著。心里涌起一陣又一陣的悲傷。他往另一邊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橋流水人家。
    這種氛圍好像與我們剛才感受到的凄涼、悲傷的氛圍好像矛盾了,為什么要寫這句“小橋流水人家”,我改成“荒村古墓殘霞”不是更添悲涼之意嗎?在學生陷入思考中時,我引導學生分析:這是反襯。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景象,想到自己卻是身處在古道西風瘦馬之中,更加悲傷了。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我們也把這一句朗讀一遍,讀出一種溫馨中帶著些苦澀的感情。
    7、此時,再次提出問題,我問同學們:每當放了學夕陽西下的時候,你們在干什么?學生會回答:在家里吃著熱騰騰的飯。那么你們看看作者在哪里,在干什么?學生找出句子:古道西風瘦馬。原來,作者傷心的不只是因為秋天的景色太凄涼,而是因為他想家了,他的悲傷程度可以用斷腸來形容,表達作者痛苦到了極點。這樣說是不是太夸張了?那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當時作者的處境吧。(用多媒體出示馬致遠的寫作背景)
    8、最后,我們來讀課文的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使他傷心斷腸的是他那顆抑制不住的思鄉(xiāng)的心,這就是他見秋景而生的秋思,其實也是愁思,這思愁的是家鄉(xiāng)太遠,難以回去,是鄉(xiāng)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鄉(xiāng)太遠,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飄零。
    讓我們再次體會馬致遠的思鄉(xiāng)之情,再齊讀這首曲。(生齊讀)
    背誦《天凈沙·秋思》,背誦中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感受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活帶來的悲涼。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九
    荒涼古道西風瘦馬流水人家溫暖。
    凄涼(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寧。
    蒼涼夕陽西下幽靜。
    陪襯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歸思)。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shè)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shè)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jié)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
    《天凈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內(nèi)容為主題組元,通過對美的景物,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賞,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遠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點。結(jié)合單元要求和初一學生初次接觸元曲的認知感悟能力等,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關(guān)資料及元曲一些文學常識。
    2、提高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背誦并默寫課文。
    3、通過品味語言,聯(lián)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積累并賞析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文,感受詩人的思鄉(xiāng)情。
    教學重點是:誦讀;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
    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古典詩詞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賞讀古典詩詞的途徑來感悟堪稱一絕的意境美:
    (一)情景設(shè)置激興趣。
    (二)朗讀吟誦引感知。
    (三)品詞析句求深入。
    (四)以詩作畫入意境。
    (五)聯(lián)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論世探根源。
    (七)聯(lián)類比照尋互證。
    具體教法是:
    1、目標導學法。
    2、情景設(shè)置法。
    3、知人論世法。
    4、化詩入文法。
    5、點撥法。
    以上教法運用了多媒體等教學工具來營造氛圍,用老師富有詩情畫意的引導語言增強學生的古詩文修養(yǎng),可高質(zhì)量的達成教學目標。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兼容并舉中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合作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具體學法如下:
    1、積累法。
    2、情感體驗法。
    3、朗讀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聯(lián)想想象法。
    6、討論交流法。
    以上學法,能達到激發(fā)興趣、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
    (一)朗讀吟誦—感受語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讀技巧。(課件:課文內(nèi)容)。
    2、老師范讀,學生仿讀。
    3、師生挑戰(zhàn)賽。
    4、背誦小令,默寫小令,同桌訂正。
    5、自主質(zhì)疑,合作釋疑,描述內(nèi)容。
    (二)美讀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讀課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詩人情感的關(guān)鍵語句。
    3、找出幫助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詩作畫,把獨立的景物、人物組成一幅畫。(課件:背景音樂)。
    5、賞析詩畫合一的意境美。
    (三)品味延伸—賞析情感美。
    1、聯(lián)類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課件:《壽陽曲》、《四塊玉》)。
    2、積累賞析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文,感受思鄉(xiāng)情。
    (五)欣賞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賞歌曲《游子吟》。
    2、師生深情誦讀小令。
    3、課堂結(jié)語。
    用黑板上的簡筆畫加上點睛之筆“深秋晚景圖,天涯游子悲”作詩情畫意的板書。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一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nèi)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過對蕭瑟秋景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fā)游子的羈旅情懷。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5課,本單元為詩歌鑒賞單位。古典詩文有著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gòu)思,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馬致遠及元曲的相關(guān)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內(nèi)容,把握此曲的主題思想。
    (3)能夠體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羈旅情思。
    依據(jù):根據(jù)最新的教學課標的要求,詩詞曲的學習重在誦讀。
    2、重點:
    能夠背誦該曲,掌握該曲融情于景表達技巧。
    3、難點:
    領(lǐng)悟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該課是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接觸過古代詩歌的學習,但對于散曲這種文學樣式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授課內(nèi)容中,應包含介紹散曲的相關(guān)文學知識,講授散曲的鑒賞技巧,引導學生感知本曲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和點撥法。所謂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感悟中領(lǐng)會本曲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點撥法主要在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采用的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diào)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點撥法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主動思考。
    (二)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即讓學生在誦讀中去感悟曲中語言的音樂美以及繪畫美,以及就課堂問題,分小組討論。
    根據(jù)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shè)定的目標(7—9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敝袑W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分組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階段。
    我設(shè)計的導入語是:同學們,在文學藝術(shù)長廊中,人們常把唐詩、宋詞、元曲放在一起來說。在前面的課文中,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呢?(板書:元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馬致遠的一首散曲《天凈沙·秋思》。可以復習下前面所學的內(nèi)容,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2、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提問:
    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書: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凈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首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調(diào),進而本曲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吟誦,教師邊指導,劃分節(jié)奏,在誦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chǔ)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4、點撥講解。
    a、提問:
    《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來描繪的?請學生來回答。依據(jù):讓學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表達技巧。
    答案: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板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
    b、提問與點撥:
    在這幾個意象中,所用的修飾詞分別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答案:
    (根據(jù)學生回答,用彩色粉筆標出答案)所羅列的意象,都是比較蕭索暗淡的。
    根據(jù)課后的習題而設(shè)計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jié)。
    d、我的總結(jié)語: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蕭索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勾起游子的離愁別緒,何況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望著漫長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鄉(xiāng)的人,觸動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樹”、“昏鴉”等這些景物的蕭條和暗淡正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凄涼?!皵嗄c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游子,寫到游子的心情,是點明主旨的句子。(請學生在書中標注出)這些蕭索的景物與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達方法。(板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練習設(shè)計:
    1、背誦這首散曲,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內(nèi)容。
    2、搜集關(guān)于思鄉(xiāng)題材的詩句。
    依據(jù):能使學生更好地體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識積累。
    五、說板書設(shè)計。
    元曲(元)馬致遠。
    曲牌名題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二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教育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nèi)容。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設(shè)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典文學話“秋思”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fā)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2、介紹《天凈沙秋思》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diào)動“主體”作用)。
    二、氣韻流轉(zhuǎn)感音律。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說說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diào)(深沉)、節(jié)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并背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三、魅力緣何近千年。
    1、說一說。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gòu)思,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后,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么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后點擊多媒體出現(xiàn)灰暗、明亮、灰暗(本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shù)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zhuǎn)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shù)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shè)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5、悟一悟。
    學生自然得出結(jié)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lǐng)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xiàn)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nèi)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選點作品評。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tài)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響作尾聲。
    1、先讓學生來談?wù)剬W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jié):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著“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三
    馬致遠(元代)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介紹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 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也是歷來所說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聲譽。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
    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
    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
    看夕陽的余暉已經(jīng)昏螟西下,
    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tǒng)。
    詩歌的布景奇特:又是黃昏,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凄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
    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謚。又是那么溫馨。而我的家鄉(xiāng)、親人卻又離我那么遠,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讓人牽掛。
    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凄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凄瀝。寫景之妙盡妙于此也!
    再看詩詞的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jīng)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
    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四
    《天凈沙秋》是六年級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中的一首元曲。《天凈沙.秋》通過寫景,抒發(fā)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兩句,作者營造了一個秋天黃昏孤寂清冷之境。緊接著用“飛鴻”打破沉寂,使得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最后三句,由遠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秋的畫卷,一切令人賞心悅目,凄涼冷清孤寂之感一掃而光。
    本單元主要是通過搜集和閱讀詩歌,增強對詩歌的興趣,感受詩歌的特點。能搜集并按一定標準給詩歌分類。能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等。基于這樣的單元目標,我設(shè)計了這首元曲的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礎(chǔ)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通過意會閱讀,在誦讀吟詠中體會本曲的語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學會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情感。
    3、學會了解寫作背景,解讀詩歌背后的故事,借此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品詞析句,學會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
    教學難點:
    提高鑒賞古典詩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寫作特色及藝術(shù)手法。
    1、關(guān)于導入。
    在導入上,我主要設(shè)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說說秋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和背背秋天的古詩。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要讓學生們感受到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相同的。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主要是為我接下去講授《天凈沙秋》和《天凈沙秋思》做鋪墊。因為這兩首元曲雖然都是在寫秋天,但是兩位作者眼中的秋天并不是相同。
    2、關(guān)于理解課題。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元曲,所以我出示課題后鼓勵學生質(zhì)疑,幫助學生理解曲牌名。
    3、關(guān)于初讀。
    語文要讀,那古詩文更要讀,所以在初讀時,我要求學生注意曲子每個字的讀音,要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nèi)部的停頓,讀出節(jié)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4、關(guān)于讀詞品句,品味詩文意蘊。
    這個部分我首先讓學生在讀中想象,把文字轉(zhuǎn)化成畫面,在腦際形成意境。其次,讀中悟情,在理解意思的基礎(chǔ)上,入情入境,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與意,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另外在評價中我注意授之以漁,滲透學法。如語文學習,就得這樣從字里行間去品味作者蘊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5、關(guān)于課外拓展。
    對事物相似性與相異性的鑒別是人類思維的基礎(chǔ),鑒別相似性與相異性是一種高強度的學習活動。因為兩首元曲相仿的地方甚多,為學生自學提供了相似的文本基礎(chǔ)。通過找出相似性(共同點)和相異性(不同點),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導發(fā)現(xiàn)兩首元曲諸多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深刻體會: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文學作品,即使在所選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另外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收集和閱讀詩歌,所以我另外又拓展了幾首,讓學生運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去讀懂詩歌。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五
    (一)教材內(nèi)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過對蕭瑟秋景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fā)游子的羈旅情懷。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5課,本單元為詩歌鑒賞單位。古典詩文有著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gòu)思,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馬致遠及元曲的相關(guān)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內(nèi)容,把握此曲的主題思想。
    (3)能夠體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羈旅情思。
    依據(jù):根據(jù)最新的教學課標的要求,詩詞曲的學習重在誦讀。
    2、重點:
    能夠背誦該曲,掌握該曲融情于景表達技巧。
    3、難點:
    領(lǐng)悟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該課是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接觸過古代詩歌的學習,但對于散曲這種文學樣式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授課內(nèi)容中,應包含介紹散曲的相關(guān)文學知識,講授散曲的鑒賞技巧,引導學生感知本曲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一)說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和點撥法。所謂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感悟中領(lǐng)會本曲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點撥法主要在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采用的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diào)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點撥法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主動思考。
    (二)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即讓學生在誦讀中去感悟曲中語言的音樂美以及繪畫美,以及就課堂問題,分小組討論。
    根據(jù)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shè)定的目標(7—9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中學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分組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一)導入階段。
    我設(shè)計的導入語是:同學們,在文學藝術(shù)長廊中,人們常把唐詩、宋詞、元曲放在一起來說。在前面的課文中,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呢?(板書:元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馬致遠的一首散曲《天凈沙·秋思》??梢詮土曄虑懊嫠鶎W的內(nèi)容,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2、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提問:
    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書: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短靸羯场で锼肌肪褪巧⑶械男×?。
    3、熟讀。
    首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調(diào),進而本曲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吟誦,教師邊指導,劃分節(jié)奏,在誦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chǔ)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4、點撥講解。
    a、提問:
    《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來描繪的?請學生來回答。依據(jù):讓學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表達技巧。
    答案: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板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
    b、提問與點撥:
    在這幾個意象中,所用的修飾詞分別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答案:
    (根據(jù)學生回答,用彩色粉筆標出答案)所羅列的意象,都是比較蕭索暗淡的。
    根據(jù)課后的習題而設(shè)計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jié)。
    d、我的總結(jié)語: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蕭索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勾起游子的離愁別緒,何況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望著漫長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鄉(xiāng)的人,觸動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樹”、“昏鴉”等這些景物的蕭條和暗淡正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凄涼?!皵嗄c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游子,寫到游子的心情,是點明主旨的句子。(請學生在書中標注出)這些蕭索的景物與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達方法。(板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練習設(shè)計:
    1、背誦這首散曲,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內(nèi)容。
    2、搜集關(guān)于思鄉(xiāng)題材的詩句。
    依據(jù):能使學生更好地體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識積累。
    元曲(元)馬致遠。
    曲牌名題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六
    腳踏著滿地枯黃的落葉,一路都是咔嚓咔嚓的聲響,終于,他來到了參天聳立卻暮氣沉沉的老樹旁,幾根枯藤像蛇一樣纏繞在老樹身上,更添加了樹的凄涼,風吹過,樹枝嘩嘩作響,像在哭訴著身上魔鬼的霸道,哭訴每日只能聽著烏鴉嘶啞的干叫,哭訴扎根黃土吸取養(yǎng)分的'艱難他望著它身上的枯藤,想到自己身上縈繞的無形的鎖鏈,無奈地嘆了口氣,伸出手,想替老樹驅(qū)走枯藤,最后還是放下了。
    這時,他身邊瘦弱的老馬長鳴一聲,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他牽馬走到了樹下,輕撫了幾下坑坑洼洼的老樹皮,在樹下自言自語了好久,仿佛在和老樹說話。
    走上老樹所在的山坡,他吃了一驚,荒涼無比的山坡后竟藏了一個世外桃源:嘩啦啦流淌的小河輕撫著河畔的青草,充滿著活力,毫無秋日的悲涼。河上架著一座青石小橋,石縫中布滿青苔,顯示了小橋的滄桑,又讓人感覺到了明日的生機。對岸是一個富饒的村莊,粉墻黛瓦,炊煙裊裊,說樸素吧,雕花的門樓里又透著一絲秀美,說可愛吧,村口的牌坊又讓它有了歲月的氣息。
    想著美麗的家鄉(xiāng),溫馨的家庭,他失魂落魄地的走著,又踏上了荒涼破舊的古道,只有把事情辦好,才能早點回家,他握緊了拳頭,目光堅定起來,狡獪的西風獰笑著撲進他的懷里,他毫不畏懼,堅強地向前走去,老馬見主人如此,也來了精神,踏著小碎步跑到了前頭。
    太陽落山了,他和老馬的影子在古道上越拖越長,消失在遠方。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shù)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nèi)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1.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shù)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xiàn),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xiàn)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那內(nèi)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nèi)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diào)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shù)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于動態(tài)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tài)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huán)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xiàn)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gòu)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萏佟⒗蠘?、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lián)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靶蛄魉思摇?,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短靸羯城锼肌房胺Q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
    3.簡約與深細相依
    《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于游子為什么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gòu)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游子活動的關(guān)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們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僅供同學們參考,希望同學們可以理解的更透徹,同時更加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八
    在那遙遠的的方,那里峰巒起伏,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將一個孤零零的村莊——凈沙村圍住,仿佛眾星拱月一般。傍晚的時候,夕陽西下,它的半邊臉被山峰遮住,好似一個害羞的姑娘。雖然不能目睹她的全貌,但她的華麗依然顯現(xiàn)出來,就連白云見到她也紅了臉,對落日心生愛慕。
    咦!什么東西那么香?原來人們開始做飯了,那香味伴著淡淡的白煙彌散在空中。村口,一棵千年的槐樹屹立著,就是村莊的守護神,它的皮膚已經(jīng)很粗糙了、灰黑了,但是頭發(fā)依然很密,有成千上萬根呢!他的腳很有力,緊緊的抓住土的。這千年的槐樹上還有一只“寄生蟲”——烏鴉,它的眼中泛著紅光,讓其它鳥兒見了就膽顫,他在錯雜的枝椏中隱藏著,隨時準備偷襲獵物。
    忽然,一個黑影從遠處飛向村莊,裝瞬即逝,那是一只大雁似乎和烏鴉一樣,也在撲食,只見它圍繞村莊以飛快的速度偵察者,它的爪子不停的揮舞,又仿佛在向人們打招呼。
    當落日所剩無幾時,余光映在山上和水面上。高大挺秀的青山在人們的眼中就是龐然大物。在這龐然大物中,有許多美景,可以說是怪石嶙峋,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小房子、有的像小鳥——當然,也有許多危險,懸崖峭壁層出不窮,讓人心驚肉跳。在群山之下,還有群山——水中的山,水面上并不平靜,碧波蕩漾,水面好似網(wǎng),痕跡清晰可見。水中很多的小魚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一只小鹿在河水,邊喝邊問水中的倒影“你是誰呀?”。
    村中都是古老的房屋,村外白色的草,紅色的葉,黃色的花遍的都是,有名字的、沒名字的眼花繚亂,數(shù)也數(shù)不清。
    如此恬靜,讓人心馳神往的的方,這里就是天堂!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十九
    瑟瑟的秋風無情的襲來,帶著陣陣涼意,西邊,一輪殘陽從荒坡上斜射過來,地面的一切都籠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葉凋零,劃過臉頰,卻是百般疼痛,漸漸侵蝕著我的靈魂。
    我一個人走在這荒僻的田間小徑,路邊的雜草任風蹂躪,就像我一樣漂泊他鄉(xiāng),無處歸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的老馬伴我左右,靜靜的馬蹄聲毫無生機,一臉蓬頭的我,不斷的唉聲嘆息,在這片荒涼的古道前方,似乎總也望不到盡頭,這樣的流浪生活,沒有方向,沒有前進的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的樹下,我望著僅剩幾根脆弱的樹枝,早已失去了當初的花樣年華,黯淡無光,何來生機勃勃!盤繞在樹干上的幾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風,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何時的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的攀爬,緊緊的纏繞……哎,這是歲月的流逝,是風雨的摧殘,我已步入黃昏,沖刷了淡淡的日暮,落日下,烏鴉的叫聲劃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雖顯幾分生機,卻這般刺耳。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要問我從哪里來,也不要問我去到那里,因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遠方。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二十
    唉,望天涯,望斷了天涯!
    已經(jīng)是進入古道的第三天了。
    回首來時的路,彎彎曲曲的腳印已被風沙掩埋;翹首前方,與天相接的漫漫塵土,讓我早已疲憊不堪的心都要碎了。
    中午的太陽還像個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線射向地面。那時的土地仿佛火燒一般,沸騰的火焰熊熊燃燒著,要把我吞噬似的。而現(xiàn)在,她一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溫柔了,甚至變得有些可愛了。她輕盈的步履如蜻蜓點水般地跳躍著,舞蹈著。一縷縷紅色的光灑在不遠處的小山包上,像一只溫暖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它們,撫摸著它們午時被驕陽燒傷的傷口。
    可是無情的`戰(zhàn)爭把我幸??鞓返纳顡舻皿w無完膚。一年的時間,我從家里最受疼愛的小兒子,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我只能選擇逃亡。陪著我的,也只有這匹日漸消瘦的馬兒。
    也就從那時起,夕陽在我的眼中,只是掛在枯敗枝藤纏繞的、丑陋的烏鴉棲息的一棵老樹一輪,讓我心傷。
    一切就像一場夢??!馬兒嘶鳴了一聲,我這才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夕陽又變成了一只火紅卻玲瓏剔透的玉盤,留在地上的部分仿佛一張美麗的嘴唇,吹著地平線這支巨大的簫,奏出的卻是凄涼的西風樂章。
    唉,望天涯,望斷了天涯!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二十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shù)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gòu)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nèi)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shù)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xiàn),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接下來,眼前呈現(xiàn)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那內(nèi)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nèi)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二十二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nèi)容。
    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設(shè)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一課時。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fā)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diào)動“主體”作用)。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說說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diào)(深沉)、節(jié)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并背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1、說一說。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gòu)思,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后,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么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后點擊多媒體出現(xiàn)灰暗、明亮、灰暗(本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shù)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zhuǎn)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shù)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shè)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5、悟一悟。
    學生自然得出結(jié)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lǐng)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xiàn)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nèi)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tài)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1、先讓學生來談?wù)剬W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jié):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著“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篇二十三
    成行的沖天大樹郁郁蔥蔥,柔和的陽光,從茂密的葉縫中爭先恐后地投下來,形成十分有趣的陰影。遠處的山坡上,綠草茵茵,淡黃色的野花星星點點地隨風搖曳。
    這里美麗的風景把我迷住了,暫時忘記了離家的傷感。
    現(xiàn)在我從黎明走到深夜,從初春走到深秋。就這樣度過了幾十個春。在外漂泊了幾十年,我時時刻刻地想念我的家鄉(xiāng)。
    現(xiàn)在又是秋天了,攀在樹上的藤椅變得枯槁,黃昏時的烏鴉成群結(jié)隊地飛到葉子已經(jīng)枯黃了的老樹上,因為那里有它們的家。
    “連烏鴉到了夜晚時還能回家,我何時才能回到我的家呢?”我不禁這樣想。
    在一顆老樹旁的消息靜靜地流著,在他身上有一座小巧的橋,看上去是那么的靜謐。
    不知不覺在小溪的不遠處,有一座小村莊。男人們結(jié)束了一天的工作,紛紛從莊稼地里走出來,家里有妻子和小孩等著他們。每個屋頂上都朦朦朧朧,亦真亦幻,使女人們在為辛苦勞動了一天的丈夫做飯。
    小孩子們呢?他們都在外面打打鬧鬧。玩得不亦樂乎。
    每個屋子里都陸陸續(xù)續(xù)地亮起了燈火,是那么溫馨、和諧,而那一盞燈是為我點亮的呢?
    我騎著因為長途跋涉而累得筋疲力盡的瘦馬走在古道上,秋風蕭瑟,使我感到陣陣涼意。這時,我想起了王維的一首詩: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BR>    太陽下山了,它也回家了。而我,此時卻在離家好遠的地方,思念著我的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