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對書中內(nèi)容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情感。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故事情節(jié)的簡單描述,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和分析書中的主題、作者的觀點以及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和影響。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消遣娛樂,更是為了啟迪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核心主題和要點。以下是一些讀者對于該書的思考和感受,供大家參考和交流討論。
我們仨讀后感篇一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當(dāng)你摸著薄薄的紙頁、摸著小小個的文字,就能碰到楊絳那種悵然若失的悲涼,像極了幽谷里深潭中的水,不甚華美,卻動人心扉。水道旁的柳兒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好許個春去秋來,枯落、出條繼而再次迎來盛時;可人們有曾想,會是身邊的人,也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跟那柳兒在那秋天一樣飄零。當(dāng)他們真的迷失在古驛道上,天空頃然間下起了大雪,封住了摯愛的人尋找的路,也凍住了她的船。你也莫要怨他們心狠,生離死別,也本就是常有的事,這也正如雁去雁回,花謝花開。
令人觸動的是這位母親就是在夢里,也要任憑女兒將這顆心捎去。這說到底也不是夢,那飽含熱淚的眼睛也真的用淚水將母親的心淋濕,女兒也再沒能在夢醒時分與母親一同醒過來。楊絳為何要將女兒與丈夫的相繼離去繪成一場萬里長夢?也許昨天早晨你還與他四目相對,現(xiàn)在他卻去而無蹤,這是何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悲哀,你卻只能悶悶發(fā)作!當(dāng)你去看它時,又像是隔了一層霧,心中卻暗戳戳地害怕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是淚朦朦而聲沙沙了。矛盾得很。楊絳正是用這樣一種方式,將讀者帶入她的夢里,才能讓人如此確切地體會這身為人母、身為妻子的思想感情與生離死別時的羈絆。
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新舊交織,對后面倒敘留學(xué)時經(jīng)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世人說“患難見真情”,留學(xué)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xiāng)、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xiàn)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年輕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xué),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忍不住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即是這文學(xué)界中的金童玉女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他們的女兒“圓圓”是一個足夠機靈的孩子。她是“可造之才”也是“讀書種子”,但我覺得她身上的閃光處在于她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任何細(xì)節(jié)都不肯放過,一丟丟的蛛絲馬跡被這雙眼睛悄悄地斂入這個小小的腦袋中,這是她對生活足夠好奇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孩子足夠積極的表現(xiàn)。她對待父母親很好,與他們更趨向于一種朋友的關(guān)系,這也正是一個家庭健康愉快的保證。擁有這樣一對足夠開明的父母,對與哪個孩子來說,都是足夠幸運的了。
當(dāng)你成為家庭中的一員,你就要默許你存在于此,隨著它的改變,你也逐漸趨向于它。這正是一個家庭被賦予的魔力,且顯而易見。在這樣式個小家庭中,每個人都擁有了能夠信任、能夠依靠的家人,這必然為前路點起了星星燈火,雖不甚亮,卻細(xì)水長流,鋪滿了整條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缺席,否則它就會破裂開來,就再也沒有辦法完整起來,回家的燈也就弱了起來。逐漸逐漸,你便成了一個迷途的旅人了。
看到末尾,感慨沖到了顱頂,我有了許多新的認(rèn)識。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讓人無論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即便是要跨過生與死,都想竭盡全力去擁抱。這是一個家庭意義之所在。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哪有永遠(yuǎn)陪你走下去的人,他們就在某個清晨,乘著船到了一個你怎么也找不到的地方了。
珍惜眼前人吧!即便是那么幸福美滿的家庭,也阻止不了他們各奔?xì)w路,也阻止不了心碎但母親踏上尋家路??赡氵€仍擁有著,我的少年,你抬頭看看,你還依然能看見那張熟悉的臉,你還能聽到他們的聲音,你還能感受到他們呼吸時的微微暖息,可不就是如沐春風(fēng)嗎?珍惜眼前人吧,雖然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jié)果,但若是現(xiàn)在把握一分,你便多擁有一分,連幸??鞓范紩喔惺芤环?。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讀后感篇二
我的好伙伴我的好伙伴很多,但和我最好的'是崔世宇。
冬季里的一天,我得了重感冒,發(fā)燒、咳嗽很厲害,不能去上學(xué),躺在床上扎點滴。崔世宇放學(xué)回到家里,天已經(jīng)黑了。他吃過晚飯,每天都到家里看望我,還把白天老師講的課程講給我聽,把單元測試題帶給我。我想天氣又黑又冷他每天都來看我,真讓我受感動。圣誕節(jié)到了,崔世宇放學(xué)回來把同學(xué)送給他的平安果給我送來了,他說:“你吃了吧,吃完感冒就好了。”我笑著說:“真能比藥還好嗎?”此時,我感到好了很多。明天就能去上學(xué)。
我和崔世宇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一起學(xué)習(xí),他真是我最好的伙伴。
我們仨讀后感篇三
時光最大的好處,就是為過往一切披上金色的薄紗。記憶矯往過正,讓我只記得世界和你的好,緊握雙手,勝過千言。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人生一世,走來不易,最值得珍重的,不過是情之一字,親情、友情、愛情,情帶給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陌生的城市里,感覺到了陽光,讓我們能在陌生的城市里隨意擺動、不再孤獨。愿我們都不老,能曬著太陽,相互溫暖,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時間總在不知覺中悄然流逝,但是記憶總是會保留在我們的心中,一張照片就能引發(fā)我們的無限回憶,時光帶不走我們的記憶,還有我們的青春。
有些溫暖,觸手可及。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我們仨讀后感篇四
馬克李維是一位書寫孤獨的高手,古今中外,我們只要在呼吸在心跳,我們都難以逃脫孤獨的命運。孤獨可以使人堅強,也可以使人懦弱,主觀之于客觀本身就是一種隨機應(yīng)變的選擇。
孤獨是人生的選擇,而非注定的命運,這句話雖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但是不能正視孤獨,就難免自生自滅,即使被發(fā)現(xiàn),也是身后名,而不是當(dāng)世當(dāng)時的顯赫。
馬提亞斯是幸運的,他在安托萬的安排下,不僅有了一份職業(yè)、一份收入,而且可以與最親最愛的人共度時光,陪伴是最長久的深情,但是他的朋友安托萬卻無意中成為了對比,孤獨地守候著日月星辰,孤獨地走過春夏秋冬,都說關(guān)心別人是最終也會得到別人的關(guān)心,然而在本書中,他不幸地成為了參照物,不是說孤獨不好,而是說孤獨是一種催化劑,可以使人加速衰老,加速失意。
在中國,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在西方,男兒是否有淚也不輕彈,本來是一件模糊的事情,但是通過這本書的.確認(rèn),兩位單身父親確實將所有的愛、時間與心情與其孩子共同度過,這是一種社會賦予的責(zé)任,也是一種內(nèi)心的抉擇。
從來不相信救世主,但是沒有信仰,在西方是不可以想象的,哪怕你低到塵埃里,如果你沒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喪失了信心與勇氣,生活總是向前,向前,永遠(yuǎn)向前,無論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zhǔn)備。
第十章“我們之間”是此書的高潮,那句“我愿意在你的注視中老去,裝點你的黑夜,直到人生盡頭,這些話,我只寫給你一個人,我的愛”,卻是對于我們此時此刻最精準(zhǔn)的刻劃和最深沉的印記。從一到二,到三并不艱難,艱難的是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熱愛與真誠去喚醒更多人的良知,展現(xiàn)更多人的精彩。
最后提一句,這本書的封面設(shè)計很美麗,著實讓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想到無限的情感,冷靜而不火熱,是我們的生活常態(tài),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看見明天的太陽,才能戰(zhàn)勝昨日的恐懼。
我們仨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災(zāi)難中,我們并肩而立》。剛聽到它時,你也許會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災(zāi)難?又是怎樣并肩而立的呢?”只要你讀完文章,答案自然隨之而來。
文章主要講了汶川大地震時,無數(shù)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救援隊一一出動,他們不顧余震危險,盡最大的努力,將傷亡減少到最少。在成都,500多次余震把400多萬市民逼上街頭。但那晚,街上獻血、療傷站燈火輝煌,獻血的人民絡(luò)繹不絕。成灌高速上,幾百輛出租車奔赴都江堰救援,哪怕無人給他們報酬。許多搶險隊也不斷趕到......
這篇文章選取了“5.12“地震中的多個典型生動細(xì)節(jié),表現(xiàn)了從中央到地方,軍隊到百姓,官員到群眾,萬眾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災(zāi)的'感人精神,也為中國人民在災(zāi)難面前表現(xiàn)的團結(jié)、堅強帶來了由衷的贊揚與敬佩。作者通過許多排比段,將無數(shù)的救援場面描寫得優(yōu)美典雅,柔美中不失剛強,非常好!
在可怕的大災(zāi)難面前,我們同胞們沒有退縮,而是義無反顧地團結(jié)一心,與自然災(zāi)害拼死斗爭。唐山人民在網(wǎng)貼吧里深情地告訴災(zāi)區(qū)人民:“我們和你在一起!”溫總理說:“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全部力量救人,廢墟下哪怕還有一人,我們都要搶救到底?!睙o論是上級領(lǐng)導(dǎo)還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匯集著令人動容的感人畫面,凝聚成撼動人心的精神力量!
文中說:“這是戰(zhàn)勝災(zāi)難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百折不撓的奧秘所在。”這個“奧秘”不是別的,正是我們那一顆顆共同的團結(jié)之心,不屈不撓的紅心!災(zāi)難中,每一位受災(zāi)群眾都不是孤單的,因為我們血脈相連,信心相連,手手相扣,并肩而立!沒錯,這是一個考驗全中國人民的大災(zāi)難,我們在逆境中頑強地并肩而立!
我們仨讀后感篇六
厭惡自己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不同于弗洛伊德對人心理治療的悲觀態(tài)度,卡倫·霍妮認(rèn)為人完全有改變現(xiàn)狀的能力,并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定的解決辦法。
親近他人,以他人為中心,完全忽視自己的感受,重視愛情與性交的作用,隱藏自己內(nèi)心的敵意與報復(fù)欲望。因為隱藏敵意,又無法真正獲得親密關(guān)系,沖突一直存在。
抗拒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將錯的通過外化作用投射給他人。強調(diào)意義與利益,極度追逐權(quán)力,以此獲得安全感。
生活在社會中的個人,為了獲取某些權(quán)力、地位、名望,偽裝為另一種性格并獲得了成功,如此他就會變得畏懼、討厭他原本的人格,擔(dān)心原人格會破壞他的生活。同理,當(dāng)一個人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只要求你聽話的家庭里,你的自由意志就會無情的被粉碎。同時,你的安全感來源也變成了由他人給予,變得極度渴望他人的贊賞、喜愛、肯定。
在三種基本沖突中,我是在家庭里以抗拒他人為主,疏遠(yuǎn)他人為輔。在外面社會里,我又以親近他人、疏遠(yuǎn)他人同時作用的傾向。神經(jīng)癥的復(fù)雜由此可見一斑。
畏懼自己,厭惡自己。
在過去生活的歲月里,依靠這副面具獲得了贊賞、榮譽、肯定,主觀上生出了安全感。認(rèn)為你的自我是完全無用的,害怕會丟失現(xiàn)在的一切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強迫性內(nèi)驅(qū)力,患上神經(jīng)癥。
你會體驗到,當(dāng)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自己時,你會喜極而泣,你會看到:原來這才是你自己,原來你就是生命!
愿每人都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我們仨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很好,很深,必須要仔細(xì)研讀才行。
這本書舉例了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歡喜更多,女兒成了大學(xué)教授,笑談父女相,倆夫妻互相理發(fā)等等。但也就是這樣,作者才會更加害怕分離。
作者擔(dān)憂自己與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見不到他們的面,這雖然只是一場夢,但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自己已經(jīng)老了,作者與丈夫都已經(jīng)老了。
文中多處用到環(huán)境描寫,主要背景十分陰暗,而這時年邁的自己突然與自己唯一的親人失散了,再使作者進入這樣陰森的環(huán)境,便會無比恐懼,無比害怕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雖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夢和鐘書的解釋更讓我害怕。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隨著年紀(jì)越來越大,每天晚上半夜總會驚醒幾次,有機會總會和我們在一起,可是因為工作,爸爸媽媽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實我也都知道。
也許,也就是這種恐懼分散,害怕離別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離開。
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多陪陪老人們吧,別讓他們?yōu)榱俗约海偎榱诵摹?BR> 我們仨讀后感篇八
今年九月上日,華東航校舉辦了五十周年校慶,重逢了闊別數(shù)十年的老同學(xué)孫中逵,昔日青春少年,而今都垂垂老矣。感慨了一番江湖秋水,星漢遙隔,幾十年顛簸之后,說起他原先所在的江西小三線廠,編了一本回憶錄,以記念小三線,過二天托快遞贈我一閱,激起了我的興趣。但我初先以為大概是小冊子,想不到幾天后收到的是厚厚上下冊二本。按我閱讀長篇的經(jīng)驗,約有七八十萬字,先給了我一份驚訝。再稍稍端詳了紙質(zhì)、封面、扉頁、襯頁、目錄等等,精美,優(yōu)質(zhì),縝密。還沒有看文和圖,就立時起了敬意,了不得!我有過業(yè)余編刊的經(jīng)歷,深知出書難。近幾年也見到過不少缺頁少字、爛污汕兮的所謂新書,而這套《我們?nèi)嗣駨S》,至少從出書這個角度講,是很上得了臺面的。
編委中的趙仁才,孫中逵都是很哥們的校友,我熟知他們的辦事能力比我強,但誰知強大得多。這過程需要耐心,細(xì)緻,毅力。我對此書的.所有編委致敬了,並感到,這些老兄,應(yīng)該都經(jīng)過一番"三線建設(shè)錘打磨煉",然后才有的這份能耐。
接下來我就讀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篇九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
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y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
我們不能理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nèi)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
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xué),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xué),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xué)英國的時間應(yīng)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
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xiàn),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灰?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dāng)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dāng)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jīng)歷過亡國、戰(zhàn)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xué)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BR> 我覺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
通過《圍城》,錢鐘書成為我最為喜歡的作家之一。其實作家這個稱呼放在錢鐘書身上顯得太沒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講述錢鐘書一家三口的故事。這本書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給你講述一個普通、溫情的故事一樣,用毫不華麗的語言娓娓道來。就是這本書,讓我喜歡上楊絳和錢鐘書夫婦。
錢鐘書夫婦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視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錢鐘書先生對楊絳女士有這樣一段評價,后來被視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jié)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這么多年,從未后悔過作她的妻子。
3、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
什么樣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樣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諧,讓我用瘦狐貍的理論分析分析。
1、錢鐘書、楊絳夫婦人生觀、價值觀高度一致
楊絳說:“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彼麄兎驄D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國語言,翻譯眾多文學(xué)著作,他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只求得安心、專心的做做學(xué)問。在人生觀、價值觀上高度一致。他們是同一類型的人,他們想成為同一類型的人。
2、兩人互相包容對方
在生活中,兩個人互相包容對方。錢鐘書是一個學(xué)問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一
“當(dāng)你老了,頭發(fā)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爐旁打盹時,請翻開這本書”——《我們仨》?;蛟S當(dāng)初不能完全明白葉芝所作《當(dāng)你年老時》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們仨》的最后一頁,我明白了何做“當(dāng)你老了”。
縱使老了,頭發(fā)白了,翻開這本書,那是我們仨共同暢游在腦海里的回憶:幸福、充實、美滿、和諧。
如今的楊絳只剩下只身一人,丈夫和女兒已離她遠(yuǎn)去。對于別人來說,或許他們是離開了,但對于楊絳來說,她一直在思念著“我們仨”,“我們仨”不過只是一時的別離。
我贊賞于楊絳夫婦間的相待如賓,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見,誰也不把誰的想法強加于人;我羨慕于楊絳夫婦對女兒的尊重,報考大學(xué)、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錢瑗個人的意愿;我向往于楊絳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錢瑗知道自己將離世時,也不忘叮囑母親照顧好身體。
而事實上,楊絳也的確做到了照顧好身體這一點?,F(xiàn)已過百歲的楊絳依舊健康的獨自生活著。我想,這與她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剩下一個人,她也曾感慨過自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她卻認(rèn)為她這一生并不空虛,活得充實,也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楊絳一家很樸素,樸素到讓人羨慕不已?!拔覀冐怼迸c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夫婦共同面對,“困難就不復(fù)困難”;同時又有著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澀艱難的事似乎都可變得甜潤。
楊絳一家何嘗不是現(xiàn)如今各家各戶的寫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尋常的遇合。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二
今夏,我閱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于20xx年7月出版,我閱讀的是媽媽當(dāng)時購買的考試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jié),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鐘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jīng)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shù)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xiàn)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xué)造詣很高的學(xué)者,都有在海外留學(xué)的經(jīng)歷。卻經(jīng)歷了留學(xué),歸國戰(zhàn)爭動蕩的生活,解放后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yè),對專業(yè)的執(zhí)著。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后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nèi)斂繼續(xù)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著自己最后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xué)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三
這本書是語文老師推薦的寒假圖書中,的一本,這一本比前幾本相比來說,不是那么的好看,因為我覺得它太平淡無味了,這類的書可能不太適合于我,所以今天說的可能說的就比較無聊。
一開始讀,并不是很愿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著主角——一個關(guān)心孩子的母親,跟隨著她那迷糊又不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fā)生的事,我沒有接著往下讀,因為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然后,我就睡著了,這就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但是根據(jù)上級要求必須兩天內(nèi)搞完不然我就要被學(xué)校給處決,所以第二天我又開始拿起這本書,我總覺得有一絲熟悉的困意,我在書中看到了鐘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思考。為什么鐘書會在小船上賴著不走?為什么鐘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為什么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為什么夢和真的一樣?那當(dāng)然是預(yù)言夢啦!為什么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里出現(xiàn)?也是預(yù)言夢啦!
而且最為荒唐的就是。阿圓去世的那一天,是我生日!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dāng)時沒問,以后也沒想到問,現(xiàn)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讀者們大哭一場,但我沒哭。讀者肯定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xiàn)在,過好每一分鐘,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著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才不會撈得個“后悔”二字。(在書上找到的句子,自己改了一點點。)。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四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guān)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fēng),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guān)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yīng),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xì)細(xì)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xué)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牵?dāng)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xì)細(xì)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五
文學(xué)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鐘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峰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jǐn)_,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保@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鐘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并不在于此。因為縱然聲名遠(yuǎn)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說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說“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沖動,已經(jīng)交織成溫柔綿長的親情。錢鐘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著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贊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fēng)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臺,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xù)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nèi),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xiàn)在要去奔赴的。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六
轉(zhuǎn)眼在中山這個城市已經(jīng)生活半年多了,越發(fā)喜歡中山這個城市。
就讀書而言,中山的圖書館就比北京便利很多,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無需押金,刷身份證即可(國家圖書館和朝陽區(qū)圖書館的押金合計1000多,還沒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證機子自動吐出一個讀者證,選好的書放在指定位置,自動全部借閱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確定自己借閱成功沒,哈哈。
“市民選書,政府買單”,不錯吧,幾乎你想讀的書都可以在圖書館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給政府發(fā)書單啊,哈哈。
最近借閱的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經(jīng)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yuǎn)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fā)。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xí)慣:鐘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借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讀完此書,熬夜寫此文,那個小可愛不停地在身邊搗亂,那就先寫到這里吧,晚安啦!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七
人老了之后,像一條越流越緩的河,再也載不動那么些東西,將沉入水底的埋進沙土,揮別魚戲蓮葉間的人世牽掛,只靜靜依偎于岸邊的那顆金黃的銀杏樹,映襯他的投影,擁抱他散落的扇葉。
我們幾近奔波一生,才終能安穩(wěn)的聚在一處,無風(fēng)浪,有艷陽。只是啊,沒想到,我們蒼老的腳步更快。我的銀杏樹落盡了金色枝葉,我們的圓圓果沉睡在泥土里,如夢幻影般,只剩下身無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無一物。
如果有緣偶然駐足我身邊,當(dāng)你看向河水的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從我心底投映出來的回憶,它是我盤桓人間的力量,它還有一個名字,愛。
我的故事是我的夢,我的夢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們心中也有各自的夢,是你們生活的源泉,所以你愛讀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話,沒有完滿的結(jié)局,但它和你們擁有的一樣,都真實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銀杏樹和圓圓果了,你們,也守護你們的去吧。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八
中學(xué)的時候,我就聽說過錢鐘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閱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斷閱讀,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閱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zhì)版,但這次微信閱讀居然給了我一周的會員權(quán)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閱讀),閱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么的巧妙:當(dāng)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閱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xué)著放下,拿得起的.學(xué)著拿穩(wěn)。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九
《我們仨》讀后感800字:我是懷著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鐘書夫妻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xué)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著。在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yōu)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xué)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rèn)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yīng)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yīng)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鐘書的幼稚當(dāng)成有趣,錢鐘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里。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里出來的臺詞。錢鐘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薄拔也灰獌鹤?,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倍鴹罱{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鐘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yōu)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們仨讀后感篇二十
知道楊絳先生,還是在初二的時候,當(dāng)時學(xué)了一篇她的散文,叫《老王》的。
在民國的這些才子才女當(dāng)中,最特立獨行的,莫過于錢鐘書、楊絳夫婦。他們倆自從結(jié)合的那一天起,就過上了尋常百姓家的生活,他們的文筆是潑辣的,但是他們的處世卻是低調(diào)的。他們不會融入到各種的圈子里面,不會參與到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舉辦的舞會、沙龍當(dāng)中。
這本書描繪了錢鐘書夫婦一家三口的從聚首,再到最終分別間經(jīng)歷的分分合合與同甘共苦。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三人為原型,撰寫了一段寓言故事,表明了作者自己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心里歸宿的路上,并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上的分分合合的故事,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既不要過多的去問“為什么”。第二部分是楊絳對于60多年來過去生活的一個回憶。
全書上下只是圍繞著“生活”兩個字來寫。沒有那么多的轟轟烈烈。柴米油鹽,仿佛是這本書的主旋律,也是最真切的,最打動人心的。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等等,這些個人,他們的交往,他們的情感,我們看不懂,我們不理解,仿佛是在看瓊瑤劇,令人費解。最令我們不感到生澀卻為之津津樂道的還是小兩口一起來打理生活的場景,一家三口的難舍難分,老夫老妻的相濡以沫,而這些,在這本書里,都有了。這便是這一家三口如此打動我們的原因?;蛟S在全中國,這樣的感情,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shù),可是能用那么雋永的語言寫出來的,或許也只有楊絳了吧。
故事是從二人在國外的留學(xué)生活開始的,一開始就有些不同。沒有舞會,沒有沙龍,沒有太太家的客廳,給人一種不同卻親切的感覺。二人租房子,發(fā)現(xiàn)有衛(wèi)浴,可以用熱水,但一年后卻發(fā)現(xiàn)電費驚人,妻子懷孕,住進醫(yī)院,丈夫弄壞了鎖,撒了墨水,像個孩子,但還是不忘給老婆煮雞湯?;貒?,沒有羅曼蒂克,只有跟公婆、叔嫂、姑舅之間的生活,來到北京,也無非是買菜,開會,工作,教育孩子,料理生活。文革在北師大公寓寄宿,樂于助人沒想到給女兒找了個好婆家。到老了,兩個人互相給對方理發(fā)。一個個生活場景的還原,一件件,三言兩語,幾筆帶過,干凈利落,不拖沓。
對于女兒、丈夫的相繼離去,楊絳沒有敘述太多的細(xì)節(jié),包括對文革生活的描寫,楊絳也是用很輕松的語氣去敘述。對于苦難,楊絳先生沒有計較太多,人生上分分合合的很多事情,一件一件太多了,不必問太多。
作者在結(jié)尾處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當(dāng)女兒和丈夫相繼離去,自己何去何從,他一直在思考。楊絳先生的一生,過得精彩與否,我無法評判,但我覺得,先生是不后悔的,她作為大家閨秀,飽讀詩書的才女,卻看淡了浮華、名利、苦難,卻沒有看淡人生,她和至親之人自覺選擇了柴米油鹽的生活,又用自己的所能,為革命、為社會主義留下一點自己的成果,她用樸實樂觀的心,活出了人生的大境界。平淡,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就如電視劇《父母愛情》中的女主角一樣,一開始她也幻想“羅曼蒂克”,但最終選擇了“大老粗”的江德福,走過了五十年的愛情長跑。
我們仨讀后感篇一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當(dāng)你摸著薄薄的紙頁、摸著小小個的文字,就能碰到楊絳那種悵然若失的悲涼,像極了幽谷里深潭中的水,不甚華美,卻動人心扉。水道旁的柳兒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好許個春去秋來,枯落、出條繼而再次迎來盛時;可人們有曾想,會是身邊的人,也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跟那柳兒在那秋天一樣飄零。當(dāng)他們真的迷失在古驛道上,天空頃然間下起了大雪,封住了摯愛的人尋找的路,也凍住了她的船。你也莫要怨他們心狠,生離死別,也本就是常有的事,這也正如雁去雁回,花謝花開。
令人觸動的是這位母親就是在夢里,也要任憑女兒將這顆心捎去。這說到底也不是夢,那飽含熱淚的眼睛也真的用淚水將母親的心淋濕,女兒也再沒能在夢醒時分與母親一同醒過來。楊絳為何要將女兒與丈夫的相繼離去繪成一場萬里長夢?也許昨天早晨你還與他四目相對,現(xiàn)在他卻去而無蹤,這是何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悲哀,你卻只能悶悶發(fā)作!當(dāng)你去看它時,又像是隔了一層霧,心中卻暗戳戳地害怕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是淚朦朦而聲沙沙了。矛盾得很。楊絳正是用這樣一種方式,將讀者帶入她的夢里,才能讓人如此確切地體會這身為人母、身為妻子的思想感情與生離死別時的羈絆。
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新舊交織,對后面倒敘留學(xué)時經(jīng)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世人說“患難見真情”,留學(xué)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xiāng)、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xiàn)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年輕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xué),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忍不住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即是這文學(xué)界中的金童玉女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他們的女兒“圓圓”是一個足夠機靈的孩子。她是“可造之才”也是“讀書種子”,但我覺得她身上的閃光處在于她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任何細(xì)節(jié)都不肯放過,一丟丟的蛛絲馬跡被這雙眼睛悄悄地斂入這個小小的腦袋中,這是她對生活足夠好奇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孩子足夠積極的表現(xiàn)。她對待父母親很好,與他們更趨向于一種朋友的關(guān)系,這也正是一個家庭健康愉快的保證。擁有這樣一對足夠開明的父母,對與哪個孩子來說,都是足夠幸運的了。
當(dāng)你成為家庭中的一員,你就要默許你存在于此,隨著它的改變,你也逐漸趨向于它。這正是一個家庭被賦予的魔力,且顯而易見。在這樣式個小家庭中,每個人都擁有了能夠信任、能夠依靠的家人,這必然為前路點起了星星燈火,雖不甚亮,卻細(xì)水長流,鋪滿了整條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缺席,否則它就會破裂開來,就再也沒有辦法完整起來,回家的燈也就弱了起來。逐漸逐漸,你便成了一個迷途的旅人了。
看到末尾,感慨沖到了顱頂,我有了許多新的認(rèn)識。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讓人無論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即便是要跨過生與死,都想竭盡全力去擁抱。這是一個家庭意義之所在。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哪有永遠(yuǎn)陪你走下去的人,他們就在某個清晨,乘著船到了一個你怎么也找不到的地方了。
珍惜眼前人吧!即便是那么幸福美滿的家庭,也阻止不了他們各奔?xì)w路,也阻止不了心碎但母親踏上尋家路??赡氵€仍擁有著,我的少年,你抬頭看看,你還依然能看見那張熟悉的臉,你還能聽到他們的聲音,你還能感受到他們呼吸時的微微暖息,可不就是如沐春風(fēng)嗎?珍惜眼前人吧,雖然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jié)果,但若是現(xiàn)在把握一分,你便多擁有一分,連幸??鞓范紩喔惺芤环?。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讀后感篇二
我的好伙伴我的好伙伴很多,但和我最好的'是崔世宇。
冬季里的一天,我得了重感冒,發(fā)燒、咳嗽很厲害,不能去上學(xué),躺在床上扎點滴。崔世宇放學(xué)回到家里,天已經(jīng)黑了。他吃過晚飯,每天都到家里看望我,還把白天老師講的課程講給我聽,把單元測試題帶給我。我想天氣又黑又冷他每天都來看我,真讓我受感動。圣誕節(jié)到了,崔世宇放學(xué)回來把同學(xué)送給他的平安果給我送來了,他說:“你吃了吧,吃完感冒就好了。”我笑著說:“真能比藥還好嗎?”此時,我感到好了很多。明天就能去上學(xué)。
我和崔世宇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一起學(xué)習(xí),他真是我最好的伙伴。
我們仨讀后感篇三
時光最大的好處,就是為過往一切披上金色的薄紗。記憶矯往過正,讓我只記得世界和你的好,緊握雙手,勝過千言。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人生一世,走來不易,最值得珍重的,不過是情之一字,親情、友情、愛情,情帶給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陌生的城市里,感覺到了陽光,讓我們能在陌生的城市里隨意擺動、不再孤獨。愿我們都不老,能曬著太陽,相互溫暖,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時間總在不知覺中悄然流逝,但是記憶總是會保留在我們的心中,一張照片就能引發(fā)我們的無限回憶,時光帶不走我們的記憶,還有我們的青春。
有些溫暖,觸手可及。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我們仨讀后感篇四
馬克李維是一位書寫孤獨的高手,古今中外,我們只要在呼吸在心跳,我們都難以逃脫孤獨的命運。孤獨可以使人堅強,也可以使人懦弱,主觀之于客觀本身就是一種隨機應(yīng)變的選擇。
孤獨是人生的選擇,而非注定的命運,這句話雖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但是不能正視孤獨,就難免自生自滅,即使被發(fā)現(xiàn),也是身后名,而不是當(dāng)世當(dāng)時的顯赫。
馬提亞斯是幸運的,他在安托萬的安排下,不僅有了一份職業(yè)、一份收入,而且可以與最親最愛的人共度時光,陪伴是最長久的深情,但是他的朋友安托萬卻無意中成為了對比,孤獨地守候著日月星辰,孤獨地走過春夏秋冬,都說關(guān)心別人是最終也會得到別人的關(guān)心,然而在本書中,他不幸地成為了參照物,不是說孤獨不好,而是說孤獨是一種催化劑,可以使人加速衰老,加速失意。
在中國,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在西方,男兒是否有淚也不輕彈,本來是一件模糊的事情,但是通過這本書的.確認(rèn),兩位單身父親確實將所有的愛、時間與心情與其孩子共同度過,這是一種社會賦予的責(zé)任,也是一種內(nèi)心的抉擇。
從來不相信救世主,但是沒有信仰,在西方是不可以想象的,哪怕你低到塵埃里,如果你沒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喪失了信心與勇氣,生活總是向前,向前,永遠(yuǎn)向前,無論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zhǔn)備。
第十章“我們之間”是此書的高潮,那句“我愿意在你的注視中老去,裝點你的黑夜,直到人生盡頭,這些話,我只寫給你一個人,我的愛”,卻是對于我們此時此刻最精準(zhǔn)的刻劃和最深沉的印記。從一到二,到三并不艱難,艱難的是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熱愛與真誠去喚醒更多人的良知,展現(xiàn)更多人的精彩。
最后提一句,這本書的封面設(shè)計很美麗,著實讓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想到無限的情感,冷靜而不火熱,是我們的生活常態(tài),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看見明天的太陽,才能戰(zhàn)勝昨日的恐懼。
我們仨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災(zāi)難中,我們并肩而立》。剛聽到它時,你也許會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災(zāi)難?又是怎樣并肩而立的呢?”只要你讀完文章,答案自然隨之而來。
文章主要講了汶川大地震時,無數(shù)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救援隊一一出動,他們不顧余震危險,盡最大的努力,將傷亡減少到最少。在成都,500多次余震把400多萬市民逼上街頭。但那晚,街上獻血、療傷站燈火輝煌,獻血的人民絡(luò)繹不絕。成灌高速上,幾百輛出租車奔赴都江堰救援,哪怕無人給他們報酬。許多搶險隊也不斷趕到......
這篇文章選取了“5.12“地震中的多個典型生動細(xì)節(jié),表現(xiàn)了從中央到地方,軍隊到百姓,官員到群眾,萬眾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災(zāi)的'感人精神,也為中國人民在災(zāi)難面前表現(xiàn)的團結(jié)、堅強帶來了由衷的贊揚與敬佩。作者通過許多排比段,將無數(shù)的救援場面描寫得優(yōu)美典雅,柔美中不失剛強,非常好!
在可怕的大災(zāi)難面前,我們同胞們沒有退縮,而是義無反顧地團結(jié)一心,與自然災(zāi)害拼死斗爭。唐山人民在網(wǎng)貼吧里深情地告訴災(zāi)區(qū)人民:“我們和你在一起!”溫總理說:“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全部力量救人,廢墟下哪怕還有一人,我們都要搶救到底?!睙o論是上級領(lǐng)導(dǎo)還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匯集著令人動容的感人畫面,凝聚成撼動人心的精神力量!
文中說:“這是戰(zhàn)勝災(zāi)難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百折不撓的奧秘所在。”這個“奧秘”不是別的,正是我們那一顆顆共同的團結(jié)之心,不屈不撓的紅心!災(zāi)難中,每一位受災(zāi)群眾都不是孤單的,因為我們血脈相連,信心相連,手手相扣,并肩而立!沒錯,這是一個考驗全中國人民的大災(zāi)難,我們在逆境中頑強地并肩而立!
我們仨讀后感篇六
厭惡自己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不同于弗洛伊德對人心理治療的悲觀態(tài)度,卡倫·霍妮認(rèn)為人完全有改變現(xiàn)狀的能力,并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定的解決辦法。
親近他人,以他人為中心,完全忽視自己的感受,重視愛情與性交的作用,隱藏自己內(nèi)心的敵意與報復(fù)欲望。因為隱藏敵意,又無法真正獲得親密關(guān)系,沖突一直存在。
抗拒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將錯的通過外化作用投射給他人。強調(diào)意義與利益,極度追逐權(quán)力,以此獲得安全感。
生活在社會中的個人,為了獲取某些權(quán)力、地位、名望,偽裝為另一種性格并獲得了成功,如此他就會變得畏懼、討厭他原本的人格,擔(dān)心原人格會破壞他的生活。同理,當(dāng)一個人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只要求你聽話的家庭里,你的自由意志就會無情的被粉碎。同時,你的安全感來源也變成了由他人給予,變得極度渴望他人的贊賞、喜愛、肯定。
在三種基本沖突中,我是在家庭里以抗拒他人為主,疏遠(yuǎn)他人為輔。在外面社會里,我又以親近他人、疏遠(yuǎn)他人同時作用的傾向。神經(jīng)癥的復(fù)雜由此可見一斑。
畏懼自己,厭惡自己。
在過去生活的歲月里,依靠這副面具獲得了贊賞、榮譽、肯定,主觀上生出了安全感。認(rèn)為你的自我是完全無用的,害怕會丟失現(xiàn)在的一切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強迫性內(nèi)驅(qū)力,患上神經(jīng)癥。
你會體驗到,當(dāng)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自己時,你會喜極而泣,你會看到:原來這才是你自己,原來你就是生命!
愿每人都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我們仨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很好,很深,必須要仔細(xì)研讀才行。
這本書舉例了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歡喜更多,女兒成了大學(xué)教授,笑談父女相,倆夫妻互相理發(fā)等等。但也就是這樣,作者才會更加害怕分離。
作者擔(dān)憂自己與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見不到他們的面,這雖然只是一場夢,但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自己已經(jīng)老了,作者與丈夫都已經(jīng)老了。
文中多處用到環(huán)境描寫,主要背景十分陰暗,而這時年邁的自己突然與自己唯一的親人失散了,再使作者進入這樣陰森的環(huán)境,便會無比恐懼,無比害怕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雖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夢和鐘書的解釋更讓我害怕。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隨著年紀(jì)越來越大,每天晚上半夜總會驚醒幾次,有機會總會和我們在一起,可是因為工作,爸爸媽媽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實我也都知道。
也許,也就是這種恐懼分散,害怕離別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離開。
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多陪陪老人們吧,別讓他們?yōu)榱俗约海偎榱诵摹?BR> 我們仨讀后感篇八
今年九月上日,華東航校舉辦了五十周年校慶,重逢了闊別數(shù)十年的老同學(xué)孫中逵,昔日青春少年,而今都垂垂老矣。感慨了一番江湖秋水,星漢遙隔,幾十年顛簸之后,說起他原先所在的江西小三線廠,編了一本回憶錄,以記念小三線,過二天托快遞贈我一閱,激起了我的興趣。但我初先以為大概是小冊子,想不到幾天后收到的是厚厚上下冊二本。按我閱讀長篇的經(jīng)驗,約有七八十萬字,先給了我一份驚訝。再稍稍端詳了紙質(zhì)、封面、扉頁、襯頁、目錄等等,精美,優(yōu)質(zhì),縝密。還沒有看文和圖,就立時起了敬意,了不得!我有過業(yè)余編刊的經(jīng)歷,深知出書難。近幾年也見到過不少缺頁少字、爛污汕兮的所謂新書,而這套《我們?nèi)嗣駨S》,至少從出書這個角度講,是很上得了臺面的。
編委中的趙仁才,孫中逵都是很哥們的校友,我熟知他們的辦事能力比我強,但誰知強大得多。這過程需要耐心,細(xì)緻,毅力。我對此書的.所有編委致敬了,並感到,這些老兄,應(yīng)該都經(jīng)過一番"三線建設(shè)錘打磨煉",然后才有的這份能耐。
接下來我就讀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篇九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
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y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
我們不能理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nèi)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
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xué),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xué),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xué)英國的時間應(yīng)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
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xiàn),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灰?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dāng)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dāng)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jīng)歷過亡國、戰(zhàn)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xué)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BR> 我覺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
通過《圍城》,錢鐘書成為我最為喜歡的作家之一。其實作家這個稱呼放在錢鐘書身上顯得太沒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講述錢鐘書一家三口的故事。這本書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給你講述一個普通、溫情的故事一樣,用毫不華麗的語言娓娓道來。就是這本書,讓我喜歡上楊絳和錢鐘書夫婦。
錢鐘書夫婦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視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錢鐘書先生對楊絳女士有這樣一段評價,后來被視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jié)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這么多年,從未后悔過作她的妻子。
3、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
什么樣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樣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諧,讓我用瘦狐貍的理論分析分析。
1、錢鐘書、楊絳夫婦人生觀、價值觀高度一致
楊絳說:“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彼麄兎驄D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國語言,翻譯眾多文學(xué)著作,他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只求得安心、專心的做做學(xué)問。在人生觀、價值觀上高度一致。他們是同一類型的人,他們想成為同一類型的人。
2、兩人互相包容對方
在生活中,兩個人互相包容對方。錢鐘書是一個學(xué)問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一
“當(dāng)你老了,頭發(fā)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爐旁打盹時,請翻開這本書”——《我們仨》?;蛟S當(dāng)初不能完全明白葉芝所作《當(dāng)你年老時》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們仨》的最后一頁,我明白了何做“當(dāng)你老了”。
縱使老了,頭發(fā)白了,翻開這本書,那是我們仨共同暢游在腦海里的回憶:幸福、充實、美滿、和諧。
如今的楊絳只剩下只身一人,丈夫和女兒已離她遠(yuǎn)去。對于別人來說,或許他們是離開了,但對于楊絳來說,她一直在思念著“我們仨”,“我們仨”不過只是一時的別離。
我贊賞于楊絳夫婦間的相待如賓,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見,誰也不把誰的想法強加于人;我羨慕于楊絳夫婦對女兒的尊重,報考大學(xué)、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錢瑗個人的意愿;我向往于楊絳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錢瑗知道自己將離世時,也不忘叮囑母親照顧好身體。
而事實上,楊絳也的確做到了照顧好身體這一點?,F(xiàn)已過百歲的楊絳依舊健康的獨自生活著。我想,這與她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剩下一個人,她也曾感慨過自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她卻認(rèn)為她這一生并不空虛,活得充實,也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楊絳一家很樸素,樸素到讓人羨慕不已?!拔覀冐怼迸c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夫婦共同面對,“困難就不復(fù)困難”;同時又有著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澀艱難的事似乎都可變得甜潤。
楊絳一家何嘗不是現(xiàn)如今各家各戶的寫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尋常的遇合。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二
今夏,我閱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于20xx年7月出版,我閱讀的是媽媽當(dāng)時購買的考試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jié),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鐘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jīng)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shù)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xiàn)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xué)造詣很高的學(xué)者,都有在海外留學(xué)的經(jīng)歷。卻經(jīng)歷了留學(xué),歸國戰(zhàn)爭動蕩的生活,解放后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yè),對專業(yè)的執(zhí)著。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后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nèi)斂繼續(xù)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著自己最后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xué)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三
這本書是語文老師推薦的寒假圖書中,的一本,這一本比前幾本相比來說,不是那么的好看,因為我覺得它太平淡無味了,這類的書可能不太適合于我,所以今天說的可能說的就比較無聊。
一開始讀,并不是很愿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著主角——一個關(guān)心孩子的母親,跟隨著她那迷糊又不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fā)生的事,我沒有接著往下讀,因為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然后,我就睡著了,這就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但是根據(jù)上級要求必須兩天內(nèi)搞完不然我就要被學(xué)校給處決,所以第二天我又開始拿起這本書,我總覺得有一絲熟悉的困意,我在書中看到了鐘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思考。為什么鐘書會在小船上賴著不走?為什么鐘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為什么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為什么夢和真的一樣?那當(dāng)然是預(yù)言夢啦!為什么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里出現(xiàn)?也是預(yù)言夢啦!
而且最為荒唐的就是。阿圓去世的那一天,是我生日!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dāng)時沒問,以后也沒想到問,現(xiàn)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讀者們大哭一場,但我沒哭。讀者肯定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xiàn)在,過好每一分鐘,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著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才不會撈得個“后悔”二字。(在書上找到的句子,自己改了一點點。)。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四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guān)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fēng),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guān)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yīng),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xì)細(xì)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xué)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牵?dāng)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xì)細(xì)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五
文學(xué)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鐘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峰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jǐn)_,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保@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鐘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并不在于此。因為縱然聲名遠(yuǎn)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說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說“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沖動,已經(jīng)交織成溫柔綿長的親情。錢鐘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著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贊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fēng)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臺,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xù)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nèi),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xiàn)在要去奔赴的。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六
轉(zhuǎn)眼在中山這個城市已經(jīng)生活半年多了,越發(fā)喜歡中山這個城市。
就讀書而言,中山的圖書館就比北京便利很多,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無需押金,刷身份證即可(國家圖書館和朝陽區(qū)圖書館的押金合計1000多,還沒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證機子自動吐出一個讀者證,選好的書放在指定位置,自動全部借閱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確定自己借閱成功沒,哈哈。
“市民選書,政府買單”,不錯吧,幾乎你想讀的書都可以在圖書館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給政府發(fā)書單啊,哈哈。
最近借閱的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經(jīng)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yuǎn)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fā)。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xí)慣:鐘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借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讀完此書,熬夜寫此文,那個小可愛不停地在身邊搗亂,那就先寫到這里吧,晚安啦!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七
人老了之后,像一條越流越緩的河,再也載不動那么些東西,將沉入水底的埋進沙土,揮別魚戲蓮葉間的人世牽掛,只靜靜依偎于岸邊的那顆金黃的銀杏樹,映襯他的投影,擁抱他散落的扇葉。
我們幾近奔波一生,才終能安穩(wěn)的聚在一處,無風(fēng)浪,有艷陽。只是啊,沒想到,我們蒼老的腳步更快。我的銀杏樹落盡了金色枝葉,我們的圓圓果沉睡在泥土里,如夢幻影般,只剩下身無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無一物。
如果有緣偶然駐足我身邊,當(dāng)你看向河水的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從我心底投映出來的回憶,它是我盤桓人間的力量,它還有一個名字,愛。
我的故事是我的夢,我的夢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們心中也有各自的夢,是你們生活的源泉,所以你愛讀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話,沒有完滿的結(jié)局,但它和你們擁有的一樣,都真實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銀杏樹和圓圓果了,你們,也守護你們的去吧。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八
中學(xué)的時候,我就聽說過錢鐘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閱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斷閱讀,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閱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zhì)版,但這次微信閱讀居然給了我一周的會員權(quán)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閱讀),閱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么的巧妙:當(dāng)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閱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xué)著放下,拿得起的.學(xué)著拿穩(wěn)。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讀后感篇十九
《我們仨》讀后感800字:我是懷著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鐘書夫妻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xué)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著。在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yōu)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xué)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rèn)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yīng)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yīng)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鐘書的幼稚當(dāng)成有趣,錢鐘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里。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里出來的臺詞。錢鐘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薄拔也灰獌鹤?,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倍鴹罱{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鐘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yōu)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們仨讀后感篇二十
知道楊絳先生,還是在初二的時候,當(dāng)時學(xué)了一篇她的散文,叫《老王》的。
在民國的這些才子才女當(dāng)中,最特立獨行的,莫過于錢鐘書、楊絳夫婦。他們倆自從結(jié)合的那一天起,就過上了尋常百姓家的生活,他們的文筆是潑辣的,但是他們的處世卻是低調(diào)的。他們不會融入到各種的圈子里面,不會參與到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舉辦的舞會、沙龍當(dāng)中。
這本書描繪了錢鐘書夫婦一家三口的從聚首,再到最終分別間經(jīng)歷的分分合合與同甘共苦。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三人為原型,撰寫了一段寓言故事,表明了作者自己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心里歸宿的路上,并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上的分分合合的故事,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既不要過多的去問“為什么”。第二部分是楊絳對于60多年來過去生活的一個回憶。
全書上下只是圍繞著“生活”兩個字來寫。沒有那么多的轟轟烈烈。柴米油鹽,仿佛是這本書的主旋律,也是最真切的,最打動人心的。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等等,這些個人,他們的交往,他們的情感,我們看不懂,我們不理解,仿佛是在看瓊瑤劇,令人費解。最令我們不感到生澀卻為之津津樂道的還是小兩口一起來打理生活的場景,一家三口的難舍難分,老夫老妻的相濡以沫,而這些,在這本書里,都有了。這便是這一家三口如此打動我們的原因?;蛟S在全中國,這樣的感情,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shù),可是能用那么雋永的語言寫出來的,或許也只有楊絳了吧。
故事是從二人在國外的留學(xué)生活開始的,一開始就有些不同。沒有舞會,沒有沙龍,沒有太太家的客廳,給人一種不同卻親切的感覺。二人租房子,發(fā)現(xiàn)有衛(wèi)浴,可以用熱水,但一年后卻發(fā)現(xiàn)電費驚人,妻子懷孕,住進醫(yī)院,丈夫弄壞了鎖,撒了墨水,像個孩子,但還是不忘給老婆煮雞湯?;貒?,沒有羅曼蒂克,只有跟公婆、叔嫂、姑舅之間的生活,來到北京,也無非是買菜,開會,工作,教育孩子,料理生活。文革在北師大公寓寄宿,樂于助人沒想到給女兒找了個好婆家。到老了,兩個人互相給對方理發(fā)。一個個生活場景的還原,一件件,三言兩語,幾筆帶過,干凈利落,不拖沓。
對于女兒、丈夫的相繼離去,楊絳沒有敘述太多的細(xì)節(jié),包括對文革生活的描寫,楊絳也是用很輕松的語氣去敘述。對于苦難,楊絳先生沒有計較太多,人生上分分合合的很多事情,一件一件太多了,不必問太多。
作者在結(jié)尾處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當(dāng)女兒和丈夫相繼離去,自己何去何從,他一直在思考。楊絳先生的一生,過得精彩與否,我無法評判,但我覺得,先生是不后悔的,她作為大家閨秀,飽讀詩書的才女,卻看淡了浮華、名利、苦難,卻沒有看淡人生,她和至親之人自覺選擇了柴米油鹽的生活,又用自己的所能,為革命、為社會主義留下一點自己的成果,她用樸實樂觀的心,活出了人生的大境界。平淡,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就如電視劇《父母愛情》中的女主角一樣,一開始她也幻想“羅曼蒂克”,但最終選擇了“大老粗”的江德福,走過了五十年的愛情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