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范文(21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教案的編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參考。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詞。
    2、能熟練朗讀課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教學重點:
    能讀、寫,并在適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8個生字、詞。
    教學難點:
    能概括小猴子為什么一無所獲。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能使學生會讀、寫生字、詞。
    2、能朗讀課文。
    任務分析:
    1、學生的起點能力:在原有知識方面,學生已掌握了閱讀該課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詞。在技能方面,學生已學過《小貓釣魚》等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形成閱讀這類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學任務分析:該節(jié)課都為陳述性知識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知識的新授階段。
    1、呈現新教學內容。
    (2)老師講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學。
    (1)呈現文中的生字、詞。
    (2)一個學生拼讀生字,老師在旁糾正錯誤;指出注意翹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師范讀,全體學生跟讀。擦掉拼音后再認讀。
    (3)教寫生字。
    學生先書空8個生字、詞。請兩位學生板書。老師糾正錯誤之處。
    提供記憶策略。
    結:由“糹”、“士”“口”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跳:與腳有關,所以是“足”字旁。
    (4)運用生字、詞。
    非常:提問:非常是什么意思?(參考答案:十分、很、極)。
    用“非常”這個詞造句。老師提示:老師獎給我一面紅旗,我高興。
    學生自己造句。
    扛:請學生表演扛東西的姿勢。然后造句。
    二、鞏固與檢測。
    1、根據課后習題第二題,比較區(qū)別形近字。
    先請學生讀這些字,然后給3分鐘時間答題,請學生回答,并及時反饋。
    2、根據課后習題三,區(qū)分不同動詞的意義,并會在適當的語言情景下運用。
    讀“抱”“扔”“摘”“扛”;
    學生表演這四個動作(有錯誤之處及時糾正)。
    學生做習題,校對。
    3、作業(yè)。
    抄寫生字,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習題四。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流暢朗讀課文。
    2、能回答小猴子為什么一無所獲。
    3、能看圖復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務分析:
    1、在原有知識方面,經過上一次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閱讀該文的重要字、詞。學生已經能通讀全文。
    2、教學任務類型:關于處事態(tài)度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與這堂課有關的原因知識。
    1、全體學生朗讀字詞。
    2、請一位學生朗讀整篇文章。
    3、提問習題四。
    二、開始新授課教學。
    (聽了某同學的朗讀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嗎?今天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大家討論一下。)。
    1、提問: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發(fā)現小猴子摘了什么?(參考答案:玉米)。
    提問: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參考答案:桃子)。
    提問:它的玉米呢?(參考答案:扔了)。
    提問: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參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問: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參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問:結果呢?(參考答案:沒追到,所以什么也沒有了)。
    問:小猴子這樣做好不好?(參:不好)。
    問:為什么?大家討論一下。請幾位學生回答。
    綜合那么多的同學的意見,我們覺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不能三心二意;不應該像小猴子一樣。
    2、呈現“小猴子下山”的掛圖,請幾位用學看著掛圖講一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3、作業(yè)。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鞏固已學過的10以內數的減法。
    2正確解答相同的兩個數相減的減法問題,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體會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得數是0的道理。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正確解答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得數是0的算式。
    教學難點:通過借助學具操作,算出得數,體會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得數是0的道理。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小棒、師準備投影片。
    師生雙邊活動:
    一、導入:
    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們下山來,看見一棵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一只頑皮的小猴子就提著籃子來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結果嗎?請看投影片。
    二、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
    談自己看到了什么?學生自說說,然后小組內交流。
    三、引導學生看圖,根據圖意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同桌悄悄說說。同桌互相合作學具解答自己剛才發(fā)現的.問題。
    四、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樣解決發(fā)現的問題。
    生說算式,師板書。
    五、操作學具。
    通過學具操作,著重讓學生理解從一個數里減去0的含義,體會一個數減去0得數還是原數的道理。
    六、擴展練習。
    1、同桌互相說說40頁第1題的圖意,并列出算式解答。
    2、誰能又準又快地計算41頁的第2題。
    3、小組討論第3題,根據圖意如何列4個不同的加減算式。
    4、看圖能正確流利地講一個有關的數學故事。(小組合作探討)。
    七、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所學內容。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三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后,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復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發(fā)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只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了然。〕。
    師:好?。ɡ蠋熃又鴨枺┍谋奶摹氨摹弊值淖中谓Y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學生打開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后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F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只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后,先到哪里?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里。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么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后,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學生念完后,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里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吹接执笥謭A的西瓜,心里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匆娨恢槐谋奶男⊥米?,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書如下: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復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復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wèi)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干凈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系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后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么?(老師用教桿反映著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于什么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說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著發(fā)言)。
    生:冬于,王奶奶買的蘿卜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學校里種的西紅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個又大又紅的氣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
    師:同學們這些句子造得都比較好。
    (老師用教桿指著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詞,讓學生讀。有的學生還邊讀邊做動作。“扛”,兩手舉起往肩上一放;“捧”,兩手在胸前做捧的動作;“抱”兩手抱成一個大圓形……)。
    師:這些詞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動詞。
    師:對!同學們再想一想,表示動作的動詞,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為手腳和“動”最有關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師表揚了這個同學會想問題。接著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動詞。學生議論。老師用幻燈片打出學過的帶“扌”、“辶”、“足”部首的動詞進行復習。)。
    師:(老師小結)形容詞和動詞都能用在名詞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樣子、動作,可以把事物說得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F在我們做一個填空練習,老師用幻燈片打出來,看誰能填上適當的形容詞或動詞。
    (同學們舉手發(fā)言,填詞)。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紅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黃)的桔子。
    (為了加深對形容詞的理解,教師用幻燈又打出一組題來。同學們爭著填詞。)。
    (火紅的)太陽(紅紅的)果子(勇敢的)戰(zhàn)士。
    (綠色的)森林(粉紅的)桃花(親密的)朋友。
    (溫暖的)春天(又大又圓的)西瓜(天真活潑的)孩子。
    (學生做完練習,鈴聲響了,下課。)。
    從小、求實、創(chuàng)新。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齊文華。
    本課為“集中識字、分步讀寫”實驗第三輪一年級的一節(jié)閱讀課。此項實驗以統編教材為基本內容,把小學語文教學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前兩年集中識字,讀寫啟蒙;后三年讀寫并重,全面提高。
    僅就本節(jié)課而言,至少具有“從小、求實、創(chuàng)新”之特點。
    對于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閱讀課如何進行?把握他們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至關重要。米老師采取編口訣記難字,以動作示詞義,用圖片、幻燈等手段輔助于教學,兒童化的語言,這些做法都是服從兒童實際,體現了一個“小”字。
    從實際出發(fā),利用課文結構特點安排教學。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達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師在教學中透過課文形式的特點、抓住主要內容,較好地處理了課文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對于課文第一件事詳講,其余引導學生自學。抓住關鍵詞語不放,提出恰當的問題思考,聯系學生實際正面誘導。注意讓小學生從主要詞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訓練,不只使低年級以詞句訓練為重點的教學要求落到實處,有益于學生了解課文的意思,而且對學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進行篇的理解的訓練奠定的基礎。再者,米老師在教學中,還利用本課圖文對應的編排特點,以具體的畫面形象,幫助小學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語言文字,促進學生加深對具體形象的畫面的認識,圖文密切配合。這樣做,把學生觀察和學習表達聯系起來,把發(fā)展思維和發(fā)展語言結合起來,無疑,促進了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四
    1、課前游戲互動:
    2、導入:
    看,(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猴子圖片)有一只小動物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呢,大家歡迎嗎?(生:歡迎)今天我們就和小猴子一起來學習《小猴子下山》。
    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結構“犭”旁)。
    齊讀課題。
    3、復習字詞:
    (1)這只勤學的小猴子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詞語寶寶呢,大家一起來看看還認識嗎?
    (2)自讀課文,說一說:小猴子下山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貼圖片:“玉米地”、“桃樹下”“瓜地里”、“樹林里”
    (3)哇……你看,這只可愛的小猴子經過了這么多的地方啊!誰能用小猴子先來到哪里,再來到哪里,接著來到哪里,最后來到哪里說一說。
    4.學習課文。
    (1)過渡語:小猴子一路來到了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讓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小猴子下山》。
    (2)學習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生評價。評價后再齊讀。
    其他生思考問題:
    小猴子來到了哪里?(用“———”劃出來)。
    看到了什么?(用“﹏﹏﹏”劃出來)。
    心情怎么樣?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圓圈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非常多。
    談話: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樣的心情?(高興)理解“非常高興”(特別高興),你能不能帶著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
    讓學生說說小猴子為什么有“掰”“扛”這樣的動作,(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這兩個動詞)進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導學生讀好第一段。
    (3)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生根據以下四個問題合作學習二、三、四段。
    小猴子來到了哪里?(用“———”劃出來)。
    看到了什么?(用“﹏﹏﹏”劃出來)。
    心情怎么樣?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圓圈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4)引導生各種形式朗讀:
    引導學生感受小猴子看見了桃子就喜歡桃子,扔了玉米;看見西瓜,扔了桃子;看見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結合圖畫,體會當時小猴子的心情。(讀出小猴子的心情)。
    (5)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
    (6)小猴子為什么最后空著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詞,引導學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沒得到的原因。(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7)整體回歸。
    借助插圖,復述課文(讓孩子帶著頭飾體會著小猴子的動作、神態(tài)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閱讀。
    6.課堂小結。
    7.課外作業(yè)或實踐活動。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五
    1、通過學習課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以此為線索學習并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并會遷移運用。能夠正確區(qū)別“摘、扛、捧、抱、追”等動詞。
    2、能正確朗讀故事,并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啟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像小猴子那樣犯些錯做些傻事,而事后難過后悔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訓為基礎,用積極的心態(tài)展望明天。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六
    采用“又又()”的詞語教學,利用卡片進行情境引導,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后以進行擴展訓練進行收尾。
    首先告訴學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這些好東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詞語來描寫,出示“又大又多”,給學生一個示范,然后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詞。然后學生開始以小猴子的心態(tài)去細讀課文,找到這些好詞,這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學生說教師貼,并進行朗讀指導,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們的積極性甚高,最后在同學們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下進行了拓展訓練,并抄寫“又()又()”的詞語在課本相應的插圖上,以此來結束“又()又()”的詞語教學。
    二、遵循規(guī)律,歸類識字更高效。
    師:為什么要用“扛”
    生:(因為玉米很大很重)原來是這樣?。?BR>    師:孩子們,能得到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興。那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個句子吧!
    師:小猴子看見玉米,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這樣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啊課文里還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筆圈一圈。
    師: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嗎?和玉米呢?怎樣的東西要扛著走?
    生:桃子小拿來抱會掉了,應該用捧;西瓜大用來抱。
    師:“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師:小猴子應該扔了三樣東西,老師把這個“扔”寫在中間。
    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特點,從表示動作的字詞入手,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動作的詞,將動詞卡片隨意地貼在黑板上。經過整理,孩子們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結構、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動作有關?!睂W到這里,孩子們圈了生字,觀察了生字的特點,他們從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這時,我又讓孩子們分別做做這幾個動作,從字義上進一步鞏固理解這幾個字的意思。在熱烈的氣氛中,孩子們開開心心地學著、做著,這樣歸類識字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生動有趣,孩子們比較喜歡。
    三、注重運用,回歸文本更扎實。
    在字詞教學上不但要善于發(fā)現規(guī)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從識記到運用的落實。在通過不同途徑理解了動詞的意思后,我讓學生把動詞卡片放到相應的圖片旁。此時,學生思維火花閃現,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結有些動詞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七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
    教學。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一只小猴子下山來了,一路上,它看見山下有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紅的桃子、又大又圓的西瓜、可愛的小兔子,感到非常高興??墒钱斔丶业臅r候,卻是兩手空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跟著這只小猴子來看看吧。
    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
    1、教師范讀課文,重點指導“一塊”“非?!薄巴啊薄拔鞴稀薄氨谋奶钡壬~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圈畫生字詞,借助字典解決生字詞。
    3、檢查自學情況,理解詞語的意思。
    (1)教讀生字并組詞造句。學習“猴、瓜”這些生字時,可以結合圖片理解;學習“掰、扛、扔、摘、捧、抱、蹦、追”這些生字時,可以采用動作表演的方法;學習“塊、常、往”這些生字時,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塊(石塊)--快(快樂)--訣(口訣)。
    常(經常)--賞(欣賞)--裳(衣裳)。
    往(來往)--駐(駐足)--炷(一炷香)。
    (2)對要求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
    書寫指導:
    “地”“土”作部首時,末橫變提。
    “非”橫間距均勻,兩邊最下橫稍長。
    “?!鄙蠈捪抡?,“巾”的豎在豎中線上。
    “往”“主”的三橫長短不一。
    “瓜”第一畫是短撇,要寫得平一些。
    “進”寫“辶”的捺時,要寫成平捺,托住被包部分。
    “空”““稍扁一些,”工“的上橫短、下橫長。
    易錯提示:
    “往”左部是“彳”,不要寫成“亻”。
    “瓜”不要漏寫點,不要寫成“爪”。
    “空”上部是““,不要寫成”宀“。
    (3)歸類識字。
    部首歸類示例:
    土:地(土地)--場(場面)--壞(壞人)。
    扌:扛(扛起)--扔(扔掉)--摘(采摘)--捧(吹捧)--抱(擁抱)。
    彳:往(向往)--行(行走)--街(街道)。
    量詞歸類示例:
    塊:一塊玉米地一塊糖一塊石頭。
    棵:一棵桃樹一棵青松一棵白菜。
    片:一片瓜地一片樹葉一片月光。
    只:一只兔子一只襪子一只小船。
    (4)書寫練習:巡視指導,并糾正握筆姿勢、筆順和坐姿。
    三、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玉米地里、桃樹下、西瓜地里。
    2、小猴子這一路上看見了哪些東西?
    明確: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四、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紅的桃子、又大又圓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這可都是好東西!可是,小猴子不僅沒有滿載而歸,反而一無所獲。同學們,你們知道原因是什么嗎?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尋找答案。
    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小猴子下山第一課時》一年級語文教案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猴子下山第一課時》一年級語文教案范文。
    語文教案第一課時模板。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八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后,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復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發(fā)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只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了然。〕。
    師:好?。ɡ蠋熃又鴨枺┍谋奶摹氨摹弊值淖中谓Y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學生打開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后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F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只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后,先到哪里?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里。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么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后,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學生念完后,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里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吹接执笥謭A的西瓜,心里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看見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書如下: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復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復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wèi)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干凈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系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后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么?(老師用教桿反映著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于什么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說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著發(fā)言)。
    生:冬于,王奶奶買的蘿卜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學校里種的西紅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個又大又紅的氣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
    師:同學們這些句子造得都比較好。
    (老師用教桿指著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詞,讓學生讀。有的學生還邊讀邊做動作?!翱浮?,兩手舉起往肩上一放;“捧”,兩手在胸前做捧的動作;“抱”兩手抱成一個大圓形……)。
    師:這些詞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動詞。
    師:對!同學們再想一想,表示動作的動詞,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為手腳和“動”最有關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師表揚了這個同學會想問題。接著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動詞。學生議論。老師用幻燈片打出學過的帶“扌”、“辶”、“足”部首的動詞進行復習。)。
    師:(老師小結)形容詞和動詞都能用在名詞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樣子、動作,可以把事物說得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F在我們做一個填空練習,老師用幻燈片打出來,看誰能填上適當的形容詞或動詞。
    (同學們舉手發(fā)言,填詞)。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紅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黃)的桔子。
    (為了加深對形容詞的理解,教師用幻燈又打出一組題來。同學們爭著填詞。)。
    (火紅的)太陽(紅紅的)果子(勇敢的)戰(zhàn)士。
    (綠色的)森林(粉紅的)桃花(親密的)朋友。
    (溫暖的)春天(又大又圓的)西瓜(天真活潑的)孩子。
    (學生做完練習,鈴聲響了,下課。)。
    從小、求實、創(chuàng)新。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齊文華。
    本課為“集中識字、分步讀寫”實驗第三輪一年級的一節(jié)閱讀課。此項實驗以統編教材為基本內容,把小學語文教學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前兩年集中識字,讀寫啟蒙;后三年讀寫并重,全面提高。
    僅就本節(jié)課而言,至少具有“從小、求實、創(chuàng)新”之特點。
    對于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閱讀課如何進行?把握他們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至關重要。米老師采取編口訣記難字,以動作示詞義,用圖片、幻燈等手段輔助于教學,兒童化的語言,這些做法都是服從兒童實際,體現了一個“小”字。
    從實際出發(fā),利用課文結構特點安排教學。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達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師在教學中透過課文形式的特點、抓住主要內容,較好地處理了課文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對于課文第一件事詳講,其余引導學生自學。抓住關鍵詞語不放,提出恰當的問題思考,聯系學生實際正面誘導。注意讓小學生從主要詞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訓練,不只使低年級以詞句訓練為重點的教學要求落到實處,有益于學生了解課文的意思,而且對學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進行篇的理解的訓練奠定的基礎。再者,米老師在教學中,還利用本課圖文對應的編排特點,以具體的畫面形象,幫助小學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語言文字,促進學生加深對具體形象的畫面的認識,圖文密切配合。這樣做,把學生觀察和學習表達聯系起來,把發(fā)展思維和發(fā)展語言結合起來,無疑,促進了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識字教學,全國兩大流派,一是分散識字,一是集中識字。平心而論,各有所長,各有其短。實驗力圖兼蓄所長,補其所短。于是,將教材每單元課文中出現的生字集中起來,以類相聚、分類相比,按形聲字、同音字、基本字帶字,偏旁部首歸類等方式組合,循其特點,教一個字,學一批字。謂之曰,小單元集中歸類識字。小單元集中歸類識字,從識字角度看,由于每單元閱讀課文均在本單元分組集中識字之后,因而使剛剛學過的生字在閱讀課文時得到復現,從新的角度予以重視,在新的情境中獲得鞏固。從閱讀角度看,為小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掃除了生字障礙,易于喚起閱讀興趣,利于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早閱讀多看書,益于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九
    1、通過學習課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以此為線索學習并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并會遷移運用。能夠正確區(qū)別“摘、扛、捧、抱、追”等動詞。
    2、能正確朗讀故事,并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啟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像小猴子那樣犯些錯做些傻事,而事后難過后悔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訓為基礎,用積極的心態(tài)展望明天。
    課件、卡片。
    一、預習回饋,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猴”的書寫。
    2、游戲中復習回顧。出現大量故事中曾出現或沒有出現過的事物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圖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復習故事中的要點。
    游戲過程中,將故事中出現過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圖片貼到黑板上。
    3、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猴子”等帶“子”的輕聲。
    二、整體讀文,明確路線。
    1、接讀全文。
    師:小猴子下山來(板畫:山),它先后走過了哪些地方?(板畫:路線)咱們請幾位小朋友來接讀這個故事吧?(接讀課文,正音)。
    2、排列圖片。
    師:聽完故事,你能把這些圖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順序放進這幅路線圖里嗎?
    3、練說量詞。
    排圖片后,輔助貼圖練說: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樹下,接著走過一()西瓜地,最后看見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見為線索,積累并學會運用“又()又()”的詞語。
    1、找出課文中“又()又()”的詞語。
    貼: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
    2、練讀詞語。我們來讀讀這些詞語,要讓大家感覺到是好東西哦!
    3、拓展運用。
    如:又香又甜又鮮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點:完全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兩個特點是不能用“又…又…”來連接的)。
    那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這樣的“又()又()”方式來說一說它嗎?
    四、以“小猴子所做”為線索,積累并學會精確地使用動詞。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認讀并理解:掰、扛。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師:哇,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還等什么呢!我們趕快一起出發(fā)吧!看,玉米地到了!(課件出示)咦,畫上怎么沒畫小猴子呢!是這樣的,課文中寫小猴子來到玉米這部分沒有配插圖,我想請小朋友幫我想想,這幅圖上該畫一只怎樣的猴子呢?別急哦!還是先讀讀這部分故事是怎么寫的吧!
    2、你會畫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動作)隨機學習:掰、扛。(指導書寫:掰)。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積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讀,找一找小猴子的動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繼續(xù)走啊走,來到桃樹下,走過西瓜、還看見了一只小兔子,在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們去讀讀寫這三部分的課文吧!拿起筆,邊讀邊圈一圈像這樣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
    2、回饋。教師故意打亂順序貼動詞。
    3、學生評價,并談理解。
    討論要點:
    (1)區(qū)別: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應該扔了三樣東西。老師把這些動作都貼到了。(正是所有的東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沒追上,小猴子才會兩手空空回家去。趁機將另一只垂頭喪氣的猴子貼圖貼上去)。
    五、體會小猴子當前所感,并能積極展望未來。
    1、復述故事。
    2、所有的好東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了??粗『镒觾墒挚湛?、垂頭喪氣的樣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裝滿了后悔和難過。其實啊,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些錯,做些傻事。經歷過一次次的教訓,我們才會變得聰明能干起來?。?BR>    3、課件中出示配樂動畫:今天,太陽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了!可太陽下山還會升起,瞧,新的一天又來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會發(fā)生怎么的故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編一編吧!(課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復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發(fā)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只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了然?!?。
    師:好?。ɡ蠋熃又鴨枺┍谋奶摹氨摹弊值淖中谓Y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學生打開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后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只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后,先到哪里?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里。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么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后,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學生念完后,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里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心里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匆娨恢槐谋奶男⊥米樱浅8吲d,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書如下: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復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復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wèi)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干凈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系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后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么?(老師用教桿反映著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于什么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說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著發(fā)言)。
    生:冬于,王奶奶買的蘿卜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學校里種的西紅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個又大又紅的氣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
    師:同學們這些句子造得都比較好。
    (老師用教桿指著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詞,讓學生讀。有的學生還邊讀邊做動作。“扛”,兩手舉起往肩上一放;“捧”,兩手在胸前做捧的動作;“抱”兩手抱成一個大圓形……)。
    師:這些詞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動詞。
    師:對!同學們再想一想,表示動作的動詞,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為手腳和“動”最有關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師表揚了這個同學會想問題。接著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動詞。學生議論。老師用幻燈片打出學過的帶“扌”、“辶”、“足”部首的動詞進行復習。)。
    師:(老師小結)形容詞和動詞都能用在名詞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樣子、動作,可以把事物說得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現在我們做一個填空練習,老師用幻燈片打出來,看誰能填上適當的形容詞或動詞。
    (同學們舉手發(fā)言,填詞)。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紅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黃)的桔子。
    (為了加深對形容詞的理解,教師用幻燈又打出一組題來。同學們爭著填詞。)。
    (火紅的)太陽?(紅紅的)果子?(勇敢的)戰(zhàn)士。
    (綠色的)森林?(粉紅的)桃花?(親密的)朋友。
    (溫暖的)春天?(又大又圓的)西瓜?(天真活潑的)孩子。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一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后,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復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發(fā)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只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了然。〕
    師:好!(老師接著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學生打開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后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F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只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后,先到哪里?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里。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么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后,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學生念完后,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里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吹接执笥謭A的西瓜,心里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匆娨恢槐谋奶男⊥米樱浅8吲d,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書如下: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復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復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wèi)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干凈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系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后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么?(老師用教桿反映著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于什么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說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著發(fā)言)
    生:冬于,王奶奶買的蘿卜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二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后,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復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發(fā)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只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了然?!?BR>    師:好!(老師接著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學生打開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后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只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后,先到哪里?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里。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么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后,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學生念完后,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里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吹接执笥謭A的西瓜,心里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看見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書如下: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復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復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wèi)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干凈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系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后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么?
    5、一年級教案:《小猴子下山》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wèi)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干凈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系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后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么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三
    孫老師抓住故事特點,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和精美的課件的展示,把學生愉快的帶入故事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并茂的特點。
    孫老師的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又愉快地學習了知識。
    對于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qū)別,孩子們很難掌握。孫老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以動作示詞義,讓學生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同時通過朗讀,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
    課文前4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在教學中,重點指導第一、二自然段,通過由指導到扶再到放,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第一、二自然段中重點教學中一步步地出示:這是什么地方?小猴子看到什么?小猴子做了什么?學生通過朗讀理解了內容,體會了詞語的靈活運用。通過做做動作,讓學生理解“掰”、“扛”等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通過朗讀,邊演小猴子的動作、神態(tài),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這樣由細節(jié)到整體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為學生學習三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實的基礎。在學習中,還不斷總結、提醒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遷移運用,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能力。
    本節(jié)課教學最后,孫老師讓學生戴上頭飾表演小猴子下山,孩子們情緒激昂,很好地再現了故事情節(jié),并從親身表演中悟出一個道理,“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四
    (1)學會8個生字、詞。?。
    (2)能熟練朗讀課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讀、寫,并在適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8個生字、詞。?。
    難點:能概括小猴子為什么一無所獲。?。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學生做到:?。
    (1)能使學生會讀、寫生字、詞。?。
    (2)能朗讀課文?。
    任務分析?。
    2、教學任務分析:該節(jié)課都為陳述性知識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知識的新授階段?。
    1、呈現新教學內容?。
    (2)老師講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學?。
    (1)呈現文中的生字、詞?。
    (3)教寫生字?。
    學生先書空8個生字、詞。請兩位學生板書。老師糾正錯誤之處。?。
    提供記憶策略:?。
    結:由“糹”、“士”“口”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跳:與腳有關,所以是“足”字旁。?。
    (4)運用生字、詞?。
    非常:提問:非常是什么意思?(參考答案:十分、很、極)?。
    用“非常”這個詞造句。老師提示:老師獎給我一面紅旗,我(?)高興。?。
    學生自己造句。?。
    扛:請學生表演扛東西的姿勢。然后造句。?。
    (二)鞏固與檢測?。
    1、根據課后習題第二題,比較區(qū)別形近字。?。
    先請學生讀這些字,然后給3分鐘時間答題,請學生回答,并及時反饋。?。
    2、根據課后習題三,區(qū)分不同動詞的意義,并會在適當的語言情景下運用。?。
    讀“抱”“扔”“摘”“扛”;?。
    學生表演這四個動作(有錯誤之處及時糾正)?。
    學生做習題,校對。?。
    作業(yè)?。
    抄寫生字,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習題四。?。
    第2課時?。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做到:?。
    (1)能流暢朗讀課文。?。
    (2)能回答小猴子為什么一無所獲。?。
    (3)能看圖復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務分析?。
    (2)教學任務類型:關于處事態(tài)度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與這堂課有關的原因知識?。
    1、全體學生朗讀字詞。?。
    2、請一位學生朗讀整篇文章。?。
    3、提問習題四。?。
    (二)開始新授課教學?。
    1、提問: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發(fā)現小猴子摘了什么?(參考答案:玉米)?。
    提問: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參考答案:桃子)?。
    提問:它的玉米呢?(參考答案:扔了)?。
    ---------------------------。
    提問: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參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問:結果呢?(參考答案:沒追到,所以什么也沒有了)?。
    問:小猴子這樣做好不好?(參:不好)?。
    問:為什么?大家討論一下。請幾位學生回答。?。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五
    本課的生字很有特點,大部分都是動作,在教學時,我把課文和生字結合在一起教學。重點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辦?讀課文。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1)質疑不會讀的字。
    (2)誰能用上動作,來讀一讀。
    (3)指生演一演“掰”的動作。
    (4)師生合作邊演邊讀。
    (5)練習:看老師做動作,你們來說動作,看誰厲害。
    這些動作可以換過來說嗎?為什么?說說理由。
    通過音、形、義等方式的學習和朗讀,孩子們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問動作是否可以換過來,讓他們把這幾個生字理清楚,認明白。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戲中做一做、讀一讀學習生字。
    在細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我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的訓練。如結合插圖,理解“又大又多”這一詞語?!坝执笥侄唷睆膱D上看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在教學中我問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樣的心情?(高興)“非常高興”就是(生:特別高興)你們能不能帶著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事物的可愛。同樣的,又大又紅說明桃子長得好,又大又圓說明西瓜長得非常好。在理解了這幾個詞語后,我又問:小猴子把曾經喜歡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這說明了什么呢?其實小猴子的心里沒有明確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見一個就喜歡一個,而原來的那個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節(jié)課,我依托文本,結合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關注語言的發(fā)展,讓學生能在有趣的課堂中學以致用。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六
    一、激發(fā)興趣,陶冶情操階段。(準備部分)。
    師:放歌曲。這是哪部動畫片里的歌?
    生(齊):動畫片《西游記》。
    師:在這動畫片里你最喜歡的是誰?能不能模仿一下。
    生:孫悟空。學生紛紛模仿。
    師:同學們,那你們覺得孫悟空本領大嗎?有哪些本領?
    生:大,它有一根金箍棒,能72變……(紛紛舉手回答)。
    師:孫悟空住在哪里你們知道嗎?
    生:花果山。
    師:戴上頭飾,閉上眼睛,我們轉一圈飛到花果山上去和孫悟。
    空一起上體育課。(眾笑)。
    生(齊):好的。
    (上述片斷采用情境式教學模式導入??課的開始,重在喚醒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
    師:一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困難。希望小猴子們互相幫助、團。
    結友愛、遵守紀律好嗎?
    生(齊):好!
    師:遇到困難,小猴子們就學著我這個大猴子的樣子做,好嗎?
    生(齊):好!
    師:我們開始出發(fā)吧!
    師:我們隨著音樂,開開心心去見孫悟空。
    師:前面一塊烏云飄過來啦,要下雨了,我們怎么辦?
    生:討論后得出,穿上雨衣,抱住頭前進。(模仿)。
    師:打雷我們害怕怎么辦?
    生:討論后得出,幾個小猴子在一起蹲下,捂住耳朵。
    師:雷雨過后我們繼續(xù)高高興興前進。
    師:不好,前面又刮起了大風怎么辦?
    生:討論后得出,我們幾個小猴子手挽手前進。(學生紛紛手。
    挽手前進)。
    師:風雨過后,我們來到了花果山上,見到了孫悟空(教師馬。
    上戴上頭飾,扮成孫悟空)。
    (上述片斷的準備活動也利用情境教學進行練習,準備活動時充分體現了師生間民主、和諧、相互模仿、平等討論、氣氛極濃,但又起到活動學生的身體,為下面的練習做好準備活動。)。
    二、培養(yǎng)興趣,發(fā)展能力階段。(基本部分)。
    1、小猴子的水果。
    師:歡迎你們來到花果山,我們花果山有很多水果,今天我就。
    帶你們去摘水果好嗎?
    生(齊):好的。
    師:我們先去摘北山上的桃子、西瓜、蘋果好嗎?
    生(齊):好。
    師:到北山上要躍過一塊光滑的石塊,很滑,走上去要摔倒的。
    (示范)。我們的小猴子們都很聰明,肯定會想出好辦法。
    的。
    生:爬過去、滾過去、滑過去、游過去……紛紛舉手。齊鼓掌。
    師:很聰明,接下來就用你認為既快又安全的動作去摘水果。
    生:學生練習、互相加油、鼓勵。
    師:教師指導、服務、鼓勵。
    師:小猴子們你們都摘到了自己最喜歡的水果,接下來我們先。
    去把它藏好。好嗎?
    生(齊):好。
    師:按所持水果歸類重新分組。
    生:大家藏水果。
    師:小猴子們接下來我們去南山摘水果。但要經過一條小溪,
    所以要小心注意安全。(教師示范)。
    生:學生摘水果。
    師:指導、鼓勵。
    (上述教學片斷是一個搬運練習內容,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愉快活潑的參加練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fā)展)。
    2、小猴子吃水果。
    師:剛剛我們從兩座山上摘到了許多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接下。
    來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好嗎?
    生(齊):好。
    師:吃水果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生:洗手、洗水果。
    師:那么我們就洗洗手、洗一下水果再吃(模仿)。
    生:學生模仿洗和吃。
    師:請幾只小猴子來表演一下。
    生:小猴子紛紛舉手表演。
    師:你們吃得很香、很甜,還有的水果你最想給誰吃?
    生:小猴子紛紛舉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孫悟空、老。
    師、其它小動物、世界上喜歡吃水果的小動物等)。(鼓掌、
    表揚)。
    師:你們真棒,你們是有孝心、愛心的小猴子。
    (上述教學片斷主要是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抽象性思維重再培養(yǎng)學生互相模仿互相學習,使學生從小懂得關心他人孝敬長輩的好美德。)。
    3、小猴子講衛(wèi)生。
    師:那么,我們吃剩下的水果皮應該怎么辦?
    生:放進垃圾筒,不能隨便亂扔。
    師:假如有其它小猴子丟開來怎么辦?
    生:討論后得出,阻止他,幫他撿起來,并對他說要講衛(wèi)生。
    師:你們真乖,你們是一群講衛(wèi)生的小猴子,大王喜歡你們。
    生:扔到垃圾筒,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師:表揚、鼓勵。
    三、恢復身心階段。(結束部分)。
    師:太陽快落山了,也差不多回花果山了,好嗎?
    生:好。
    師:讓我們滿載而歸,高高興興隨音樂回花果山,把我們摘的。
    水果帶回去給你們最想給的人吃,好嗎?
    生(齊):好。
    師:回去前,讓我們找個好朋友結伴回去。
    生(齊):好。
    師:《小猴子找朋友》,放松、開心。
    (課的結束部分安排了一個放松舞蹈《小猴子找朋友》一則調整學生心率幫助學生恢復身心。二則讓學生邊歌邊舞的歡樂氣氛中,增進學生之間相互理解、友愛互助、關心、團結的人際關系。)。
    點評:這是一堂生動活潑的體育課。
    第一,教師突破了以教材為中心,根據學生年齡小、心理、生理的局限性,特別是學生對《西游記》動畫片的喜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第二,教師突破了以教師為中心,把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讓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參與摘水果、主動參與吃水果、主動參與講衛(wèi)生,逐步提高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
    第三,教師突破了以課堂為中心,拓寬了教學的空間,教師課前作了大量準備,精心設計準備了場地、器材。課中充分利用器材調動隊伍,使學生易懂、時間節(jié)約,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身體。
    第四,教師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采用情境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真正嘗到體育帶給學生的快樂。因此,這堂課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七
    莊老師抓住故事特點,出示動畫,其實是課文朗讀,把學生愉快地帶入故事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說、演。教學第一段時,莊斯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指導朗讀:老師是低年級學生的偶像,老師的范讀是學生的榜樣;配上動作朗讀激發(fā)了低年級的朗讀興趣,同時理解了動作詞“掰”、“扛”等詞的意思;給動畫配音更是將朗讀指導推向了高潮。低年級學生喜歡動畫,現在有機會給動畫配音是多么好玩的事,只是動畫的最后和語音配不上。莊老師的朗讀指導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并茂的特點。
    課文中出現比較多的短語“動詞+名次”: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老師除了引導學生識字規(guī)律,讓學生演一演、猜一猜、理解了動詞“掰、扛、扔、摘、捧、抱”。更巧妙的是莊老師把這些變成了有趣的兒歌:掰掰,兩手一分就是掰;扛扛,肩上一放就是扛;扔扔,往下一丟就是扔;摘摘,用手采下就是摘;捧捧,雙手托著就是捧;抱抱,兩臂張開就是抱。兒歌的內容進一步鞏固了字詞的理解,讓學生跟著老師做,一邊讀兒歌一邊理解了字義,同時全體起立讀兒歌也是一種有趣的課間操。如此將字形字義和樂學融在一起真是巧妙。
    此外,老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握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八
    師:這節(jié)課我們要看圖讀文,看圖說話,還要進行一些簡單的寫話練習。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把課文進行了朗讀和講解,并做了兩個造句練習,現在,我們打開書,先分別把課文讀一遍。
    (本課一共五段,請五位同學分段讀課文)
    讀完課文后,我們練習看圖說話,要求是:仔細觀察,動腦思考,說話吐字清楚,聲音宏亮,態(tài)度自然,語句通順連貫 。
    (接著教師邊放幻燈,邊指導學生觀察。全班同學小聲進行看圖說話。大約四五分鐘。)
    師:現在誰來說說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呢?
    生:有一天,天氣很好,一只頑皮的小猴子下山來,它爬到了一棵松樹上往下望,看見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結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興,它連忙從松樹跳了下來,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桿上,掰了一個最大最大的玉米,扛著往前走。
    師:同學說得好不好?
    生(齊答):好。
    〔對學生的“說話”給予及時的評議和鼓勵,這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著一個大玉米,高興地往前走著,走著走著,走到一個桃樹園子里,它看到滿樹桃子又紅又大,非常高興,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兩個桃子,高高興興地捧著往前走。
    師:同學說得多好啊!現在誰來講講第四幅圖呢?
    生:調皮的小猴子,捧著兩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往前走。走著走著,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興,就把兩個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個又大又圓的大西瓜抱著往回走。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體現了口語訓練的靈活性,有助于說話能力的提高?!?BR>    生: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見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愛,(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進樹林里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師:以上幾個同學,都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再請幾個同學把這幾幅圖連起來說說。(掛出小黑板,小黑板上是讓學生口述時用的詞語。)
    師:同學們,這些詞是老師在自習課上教給大家的,這些詞能幫助大家把課文復述得更好?,F在誰能看著黑板上的詞語和幻燈上的圖,復述課文。
    (全班學生都舉小手爭著要說)
    師:(在幻燈上打出第一幅圖)好,你先說說。
    生:有一天,天氣非常好,淘氣的小猴子高高興興地下山來,它爬到一棵松樹上往下望,看見一塊玉米地,玉米結得又大又多,它非常高興,連忙從樹上跳下來,跑到玉米地里,很快爬到一棵玉米桿上,掰了一個又大又粗的玉米得意地扛著往前走。
    (教師打出第二幅圖)
    生:頑皮的小猴子扛著一個又大又粗的玉米興沖沖地往前走,走到一個桃樹林里,它看見桃子結得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把玉米扔到一邊去摘了兩個大桃子,捧著高高興興地往前走。
    〔始終把看圖與指導說話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指導口語訓練的一種途徑?!?BR>    (老師打出第三幅圖)
    生:淘氣的小猴子捧著兩個大桃子高高興興地往前走,走著走著,走到一大片西瓜地里,小猴子看見西瓜長得又大又圓,就把桃子一扔,去摘了個大西瓜,吃力地往回走。
    (打出第四幅圖)
    生:沒主意的小猴子看見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興,就把西瓜往一邊一扔,西瓜也摔開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什么也沒得到,只好空著手哭著回家去。(這位學生說得有感情,聽課老師都發(fā)出笑聲)。
    教師總結:(略)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十九
    這也是一篇動物故事,通過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經歷和結果,說明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做事不專心,是不會有收獲的。課文語言通俗淺顯,故事情節(jié)單純明白。易于被少兒讀懂。但應假設對立的情況, 使 學生明白:只有鞏固成果,才能不虛此行的道理。
    本課計劃兩課時
    1、熟記和認識本課詞語,注意動詞的運用,積累語言;
    2、朗讀理解,從故事中體會道理
    3、假設相反情況,拓展課文寓意
    重點:熟識詞語,朗讀課文
    難點:拓展認識,鞏固理解
    動物故事貼近兒童心理,內容又貼近生活實際,啟發(fā)假設,對比課文,可益智怡情。
    在朗讀中感知內容,在假設中對照課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錄像碟片、ppt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2、熟記詞語,學會運用
    重點 :熟記詞語,學會愚弄
    難點 :學習運用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二十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認生字詞,在教學中通過做動作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本課的動詞,并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運用又()又()形式的詞語并進行拓展。
    2、通過個別生讀、男女賽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專一,有始有終。
    【教學重點】。
    1、復習鞏固認生字詞,在教學中通過做動作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本課的動詞,并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運用又()又()形式的詞語并進行拓展。
    2、通過個別生讀、男女賽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專一,有始有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生字詞卡片。
    【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學過程】。
    1、課前游戲互動:
    2、導入:
    看,(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猴子圖片)有一只小動物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呢,大家歡迎嗎?(生:歡迎)今天我們就和小猴子一起來學習《小猴子下山》。
    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結構“犭”旁)。
    齊讀課題。
    3、復習字詞:
    (1)這只勤學的小猴子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詞語寶寶呢,大家一起來看看還認識嗎?
    (2)自讀課文,說一說:小猴子下山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貼圖片:“玉米地”、“桃樹下”“瓜地里”、“樹林里”
    (3)哇……你看,這只可愛的小猴子經過了這么多的地方啊!誰能用小猴子先來到哪里,再來到哪里,接著來到哪里,最后來到哪里說一說。
    4、學習課文。
    (1)過渡語:小猴子一路來到了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讓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小猴子下山》。
    (2)學習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生評價。評價后再齊讀。
    其他生思考問題:
    小猴子來到了哪里?(用“———”劃出來)。
    看到了什么?(用“﹏﹏﹏”劃出來)。
    心情怎么樣?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圓圈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非常多。
    談話: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樣的心情?(高興)理解“非常高興”(特別高興),你能不能帶著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
    讓學生說說小猴子為什么有“掰”“扛”這樣的動作,(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這兩個動詞)進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導學生讀好第一段。
    (3)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生根據以下四個問題合作學習二、三、四段。
    小猴子來到了哪里?(用“———”劃出來)。
    看到了什么?(用“﹏﹏﹏”劃出來)。
    心情怎么樣?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圓圈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4)引導生各種形式朗讀:
    引導學生感受小猴子看見了桃子就喜歡桃子,扔了玉米;看見西瓜,扔了桃子;看見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結合圖畫,體會當時小猴子的心情。(讀出小猴子的心情)。
    (5)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
    (6)小猴子為什么最后空著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詞,引導學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沒得到的原因。(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7)整體回歸。
    借助插圖,復述課文(讓孩子帶著頭飾體會著小猴子的動作、神態(tài)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閱讀。
    6、課堂小結。
    7、課外作業(yè)或實踐活動。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二十一
    一、教材分析:
    這也是一篇動物故事,通過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經歷和結果,說明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做事不專心,是不會有收獲的。課文語言通俗淺顯,故事情節(jié)單純明白。易于被少兒讀懂。但應假設對立的情況,使學生明白:只有鞏固成果,才能不虛此行的道理。
    本課計劃兩課時。
    二、學習目標:
    1、熟記和認識本課詞語,注意動詞的運用,積累語言;
    2、朗讀理解,從故事中體會道理。
    3、假設相反情況,拓展課文寓意。
    三、重難點:
    重點:熟識詞語,朗讀課文。
    難點:拓展認識,鞏固理解。
    四、學情分析:
    動物故事貼近兒童心理,內容又貼近生活實際,啟發(fā)假設,對比課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學策略:
    在朗讀中感知內容,在假設中對照課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學資源:
    錄像碟片、ppt。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2、熟記詞語,學會運用。
    重點:熟記詞語,學會愚弄。
    難點:學習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