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以后產(chǎn)生的對書中內(nèi)容的心理反應和個人感受的一種書面表達形式。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凝練主題,加深對作品的感悟。讀后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也需要具備客觀性,可以通過個人情感、思考和評價等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讀后感既可以是感動的回憶,也可以是思考的啟示,對個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探討和震撼的效果,每次寫讀后感都是一次思維的體現(xiàn),對提升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對書中的內(nèi)容進行個人化的解讀和思考。不同讀者角度的讀后感范文中體現(xiàn)了多樣化的思維和閱讀經(jīng)歷,希望能給大家?guī)韱l(fā)和思考。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一
最近心血來潮,又開始讀人物傳記。
其實我個人總覺得,讀人物傳記總有那么點光明正大的窺探隱私和比對生活的人性弱點在里面。
讀到張愛玲,完全是在蝸牛上隨機而為之的行為,但讀完之后,居然覺得這本是我看過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種撿到寶的感覺。
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傳記是在大學,完全出于偽文藝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讀張愛玲是在工作最為忙碌和無聊的時候,因為要去跟片做后期,這是絕對無聊但耗時的工作,當時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間擺著一本張愛玲傳,還是繁體,于是成了打發(fā)時間的好物。
兩本的作者我都不記得了,但讀罷,絕對可以肯定兩位的立場和生活境遇絕對不同,盡管傳記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樣的語言和立場去描述,自然結果是不同的,依稀記得,特別能分辨出一種是社會主義情懷,一種是資本主義視角。
而這一版,卻少了些立場性的東西,讓我很喜歡。因為活到現(xiàn)在這個年紀,我們也是在努力從非黑即白的價值觀中慢慢掙脫出來,個人認為平和和真正辯證的開始看待問題,是人成熟的標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成熟,始終處于黑白分明的掙扎階段。
首先文章的語言真的好細膩,而且有一股子張愛玲文章的語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為之,還是本身就習慣于這樣的筆觸。因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資料,實在不多,便無從知曉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張愛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愛情,她的寫作,始終想秉持著更加中立的視角,我覺得這個尤其難得吧,畢竟我們寫文章,總是希望最終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其中的仰慕之情還是完全可見的。
如此一來,傳記給了讀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間,諸如張愛玲對母親的情愫,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張愛玲對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譯的堅持,張愛玲對紅樓夢的癡迷,張愛玲晚年始終不想回訪上海的決絕......
當然,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或者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去讀,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觀感,在當下這個階段,我覺得是我讀過最舒服的一版《張愛玲傳》。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二
張愛玲的這本小說還是一如既往地好看,張愛玲的文章很清冷,卻很有味道,淡淡的,憂傷的,卻像一杯放了很久很久的洋酒,打開你可以品嘗到很多種味道。王佳芝在和易先生單獨在二樓買戒指的過程中明白了,她愛他,所以她讓他逃過了一劫,只是她不明白,她愛的男人是一個下手很黑也很絕情的男人,用易先生的話說:無毒不丈夫。不知道是他掏錢給她買戒指的豪爽還是他安靜等在旁邊的姿態(tài)讓她有點好感,當然作為特權階層,他是不帶錢的,十一個金條,明天送來,粉鉆,有價無市,綠豆大小,啊,女人的心思,明明故意想提醒他兌現(xiàn)買鉆戒的承諾,卻裝作心如止水的樣子,難道沒有打動她嗎?打動了,我想起那句話: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不是命運贈送的禮物,是一個老男人贈送的禮物,一個鉆戒而已。
易先生也是老江湖了,他明明知道王佳芝的用意,卻還是配合她的表演,她是演員,他更是演員,而且還是殺人不眨眼的演員,不像她還有一片癡心,最后她的愛情毀滅了自己。
結論,女人想買鉆戒,還是像張雨綺說的那樣子:自己攢錢,積少成多,給自己買個大鉆戒,也就不用因為某個男人的鉆戒而聯(lián)想到自己愛他,簡直是自我感動了。此處鉆戒可以變成任何你想解鎖的東西,不得不感嘆一句:張愛玲,真的是icon!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三
其實好早之前就看完了《張愛玲傳》,也想著做人做事應該有始有終,既然看完一本書,總得寫點兒什么吧!不求能寫出啥驚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但是學著小學生模樣,為了應付“老師”,寫個讀后感、心得體會應該也不是什么大問題。況且,畢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在監(jiān)督,也沒有要像寫考試作文一樣,非得拿個高分,反正就是看菇?jīng)鲂那?,開心樂意了,寫寫隨筆,聊聊人生,談談理想??墒牵赐辍稄垚哿醾鳌?,我真不想寫,因為我討厭她的所作所為,六親不認、自命清高,尤其是想到她和胡蘭成的那點兒破事,就覺得糟心,那種感覺就像是:我種了十幾畝地的大白菜,被胡蘭成那頭豬給拱了,恨呀!咬牙切齒的恨!一手人生好牌,被張愛玲打得亂七八糟,真是讓人無語到淚崩。
可是,耐下心來,靜靜思索著,又著實覺得很心疼她,雖是一代風華正茂的才情女子,揮斥方遒,指點文學的江山,也曾紅遍整個上海灘,論及張愛玲,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呀!但怎奈命運待她,是如此的薄情寡義。得不到父愛,母愛也無故缺失,甚至當她跟父親提出要出國留學時,父親將她打得半死不活,并且將她關在家里,足足囚禁了半年之久,那段灰暗的日子,張愛玲日夜與空房作伴,與靜月為友,對未來是生無可戀,沒有半點兒期許。
我不知道,如若我的遭遇與張愛玲的相似,我會變成什么樣子。但現(xiàn)在的我明白,如果不能感同身受,那就選擇理解與寬待。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難言之隱,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好的、不好的,愿旁觀者都能用包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你要知道,世界并不只是非黑即白,還有一塊灰色地帶,在那里,我們學會看破不說破;在那里,我們學會善誠理解;在那里,我們學會讓同類感覺到舒服。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口中所謂的:看穿社會人心,我們依然活得天真。
對張愛玲,我只想說,雖你一生蒼涼悲苦,但也活得明白;雖你傷得千瘡百孔,但也不是無功而返;雖你至死不愿回國,但也無怨無悔。人生渺渺,你的一生值了!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四
這次讀書,我盡力不讓自己強求能收獲什么,粗粗讀完了一遍,以為不會有什么感觸,卻不自覺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幾遍那些讓我留戀的幾個段子,幾個情節(jié),慢慢地便像是心里涌出了什么似的,卻又有些朦朧,說不太出來?,F(xiàn)在也只是粗略地談談感受,在寫的過程中再逐步提煉,總結感悟與所得。
半生緣》中不乏名門貴族,然而給我的感覺卻遠遠不止富麗堂皇,更多的是那隱藏在金燦燦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對她頗感同情與崇敬,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棄了尊嚴,嬌艷做作,只為討那千萬男人歡心,撈了他們鈔票好維持全家生濟,她為全家付出太多,最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我的確欣賞曼楨的高雅天真自尊自愛,也為曼璐的`擦脂抹粉,瘋瘋顛顛的行為感到不適,但一開始我始終覺得她雖會與鴻才撕打,會艷妝濃抹企圖遮掩漸蒼老的容顏,卻仍是美麗而偉大的,她寧愿付出自己的幸福,來換取全家的幸福,那時,曼楨世鈞甚至還不及她給我的印象深刻。
但當她嫁進了鴻才家,在華麗的房子里,獨自忍受病痛,沒有丈夫的疼愛,甚至還要拖著病體與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鬧一番,這日子里滿滿地盡量悲涼,雖有再多的財產(chǎn)名利,生活卻徒有止不盡的空虛,甚至受盡了侮辱,又同謀害慘自己的親生妹妹,也難怪最終年紀尚輕便郁郁而終,雖然越到后來,越厭惡她,最終她死去了,也隱隱地有些同情這女子了,她也曾有過青春,有過豫瑾,但最后卻成了凄涼虛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臺。
仔細回味,仿佛結婚什么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楨把事實告訴世鈞,雖然回不去了,其實說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這樣便夠了,不需再結婚,在一起白頭偕老,那個時刻,只要說出這經(jīng)歷,解開了心結,便知足了,將一輩子戀著對方,再沒有遺憾,曼楨曾想著出去以后一定要把這一切都告訴世鈞,可真正面對面坐著,訴說了,卻仿佛在說一件很遠很遠的別人的事,平靜得讓人心疼,世鈞知道了這一切,就足矣。
這樣的結局,的確摻著絲絲的苦意,但更多的讓人回味,讓人留戀這份感覺,或者說,正是這絲絲苦意,讓人不禁含淚微笑,享受著苦盡后的澀澀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里,卻住著無人理解的悲傷孤獨的人,人前像小丑強裝歡笑,背地里暗自撫弄傷痕累累的心。
半生緣,僅僅只半生而已,緣份至半生便已盡矣......
半生緣,卻又遠未至“半生”,以為經(jīng)歷了大半人生,卻只是匆匆?guī)啄旯饩?.....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五
懵懵懂懂的她視線定格在遠去的母親身上,縱有不舍,還是要接受父母離婚的現(xiàn)實。那年,她十歲。面對沉淪的父親、敗落的家庭,她想要逃離。她在家中“要沉下去”的書房里拼命讀書。她一邊要忍受后母的欺侮,一邊要在思念母親的煎熬中苦苦度日。她終于逃出了這座荒島,她的坎坷人生也就此開始。
她漸漸在上海文壇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年,她二十三歲。她的文章多以悲劇結尾,這或許與她的家世有很大關系。她多次想要出國留學,但屢遭戰(zhàn)爭未果。她不甘心,仍舊向往國外的生活。在香港大學,她認識了炎櫻,那個性格與她互補的女孩。她們說說笑笑,生活看似十分美好。然而戰(zhàn)爭擊碎了她的夢,她又回到了上?!莻€讓她成名卻又讓她感到傷心的地方。
她遇到了心目中的他,他令她驚喜,迅速地在她心里生了根。那年,她二十四歲。她也曾寫道: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她將整顆心交與胡蘭成,而胡蘭成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逃跑并背棄了他們的誓言。她孤獨而又絕望。她的傾城之戀不過一場破碎、凌亂的夢。
她只身一人前往美國,并在這里認識了賴雅。那年,她三十六歲。那時的她正值好年紀,卻嫁給了窮困潦倒、比她大二十九歲的賴雅。賴雅年老多病,她不得不到臺灣寫作賺錢為賴雅買藥。賴雅終究比她早一步先走。十一年的陪伴隨賴雅去了,她又遭受沉重的打擊。
她老了,自己孤獨地生活在他鄉(xiāng)。1995年9月8日,她被發(fā)現(xiàn)在家中去世。那個與眾不同的她走了,一代傳奇也落下帷幕。
這就是她——張愛玲,避世而不棄世的臨水照花人。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六
其實開始對張愛玲并沒有很多的認識,只知道她是很著名的作家,很受人喜歡,寫的小說很被喜歡。盡管從小就聽過她,卻只看過她的《傾城之戀》。當時看的時候也是很粗略地一掃而過,以至于現(xiàn)在有些情節(jié)已想不太起來,對于“傾城”之說,也沒有很深刻的理解?,F(xiàn)在來看《張愛玲傳》,才對張愛玲有了更多的理解,但也不算全面和深入。
都說環(huán)境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顯然地,這對于張愛玲來說同樣是適用的。出生于那樣一個顯赫的封建貴族家庭,雖然張家早就走向了下坡路,但舊制度的崩壞一時還沒有打破這些家庭日常生活的平靜,張愛玲的幼年就是在富裕的物質生活、闊綽的排場下度過的。張愛玲的父親是個典型的遺少式人物,有舊式的文化教養(yǎng),會吟詩做賦,這對她的學習都有一定影響。幼年的生活于她而言是“溫暖牌朦朧的、橙紅色的歲月”,此時的她是快樂的吧。
然而,在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同時,張愛玲對西式教育也有著深深的向往。后來父母離婚,在父親家里受到嚴重的不公平對待,甚至差點因病而死,于是她進到母親家中,開始她一心向往的生活。但她與母親的隔閡漸漸加深,母親致力于培育她成為一名標準的淑女,但她卻常讓母親失望。母親對她的冷淡也使她的`生活越來越不愉快。而且在出國留學深造的計劃失敗后,她進入香港大學學習,在此階段內(nèi)打下了西方文化和歷史的底子,也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
“出名要趁早”,這是我對張愛玲的名言中記憶最深刻的一句。確實,她從九歲就開始寫作投稿,“向編輯先生進攻”。后來陸續(xù)在學校發(fā)表文章,在大學畢業(yè)后開始在文壇上出名,紅極一時。她一直渴望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于是她在西方一份英文月刊《二十世紀》上陸續(xù)發(fā)表英文文章,如《中國人的時尚和生活》、《中國人的親教》等,這些文章也讓外國人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西式教育使她能夠以獨特的視角真實地寫出中國人的形象和中國現(xiàn)狀,她對中國人的劣根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她是一個矜持孤傲的人,以其意智心靈對生活有著很清醒的認識。她的很多作品也體現(xiàn)著她對生活的認識,對世事的洞明.......
她的作品到現(xiàn)在仍有很大的市場,現(xiàn)在也仍然有很多的張愛玲迷,對張愛玲及其作品深深喜愛著。張愛玲是一個善于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人生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淡漠寡情。
其實整本書讀下來,我對張愛玲的認識也很淺,很模糊,最感興趣的也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她是一位很有情才的作者,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教育使她對每一樣事物都有自已獨特的見解,她的勤奮好學也讓她更加出色。她才華橫溢,她淡漠孤傲,她的人生是傳奇的人生。我既羨慕她的才華又同情她的孤獨,她晚年生活的凄涼。曾有人這樣評價張愛玲:“只有張愛玲才能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以及極度的寂寞”,而我很希望擁有同她那股對世界銳利而清醒深刻認識的眼光。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七
20世紀40年代,有一位女子幾乎一夜名滿天下。她擅長描寫男女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學者認為,她的作品是當時文學的巔峰之作。她的作品聚焦于日常,沒有政治,沒有火焦氣。她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上海和香港的風韻猶存。
然而,如同傳奇一般的她,卻活得寂寞,童年的陰影,感情的起伏,就連死亡,都是一人孤獨的死去。沒有人真正的懂得她,無論你將她置于神壇,還是凡塵中,她都是坦然、灑脫,“對于講我的話,我一點好奇心都沒有,提起我的也不一定與我有關”。這就是她,一個讓無數(shù)學者癡迷的她。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于上海的古宅中。她家世顯赫,是清朝貴族的遺脈,骨子里就透著常人學不來的貴族氣質。盡管張愛玲對家世小心的保持著距離,但是依舊對她有著影響,她為人處世的標準,人生理想的追求等,都已經(jīng)深深地滲透到了她以后的生活中。可能張愛玲就是一個唯美的純粹主義者。
正因為這一點對于那場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傾城之戀,她卻愛得“低到了塵埃里”。但好比她自己所說:“這世上的愛沒有一種不是千瘡百孔的”。最終,這場傾城之戀結束了。也正是這場傾城之戀,張愛玲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樣,愛,認真的……”。在她36歲時,終于等到了自己的愛情,盡管在很多人眼里,賴雅像是張愛玲袍子上的“虱子”。但是張愛玲卻將這件“爬滿了虱子”的“袍子”珍藏了十一年。
1995年中秋節(jié),在團圓的日子里,她書寫了別離、孤獨、平靜和傲然。
在她的一生中,她做了自己應該做的,認真拒絕了她不愿意、不喜歡的事。她活得比一般人要坦然、灑脫的多。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八
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愛情動人,亦傷人。是牽掛,亦是負累。會欣喜,亦會悲憂。有收獲,亦有缺憾。
讀了《愛》我忽然意識到,喜歡懷念過去的人其實未必是因為“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才更加的懷念,也或許是因為心里有著對曾經(jīng)美好的向往。念舊并不是渺小的沙,也許也并沒有大到關乎人的道德品性,但是過去的一切無一不需要經(jīng)歷時間的積蓄和沉積。如果缺少了這個經(jīng)歷和過程,再過于浮夸和喧嘩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愛》寫到“有些愛,只能止于唇齒,掩于歲月。等命運垂顧,留時間解答?,F(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苦難笑一笑,都有甜蜜的回味?!边@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歸宿。有些愛,我們確實只能交給命運,等時間為我們一一作答。因為沒有誰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尋找所謂的心靈慰藉,現(xiàn)下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太多的言不由衷,只有我們自己釋然了,明白了,剩下的才會是暮然回首的那份感慨和那份無憾的回憶。
太陽每一天都要升起又落下,月亮每一天也有落下再升起。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迎接白天又送走黑夜,我們送走了黑夜又再次迎來白天。年年如此,歲歲如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過是渺小的一粒沙,每天都苦苦的掙扎著,帶著一點點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可我們又在太陽一次又一次升起的時候找尋希望,努力生活。
淺笑淡然,隔著這一程山水,守這那一份妄念。愛對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可能像是一團火,真摯而又熱烈,時間的打磨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成長的一份包容。對遲暮之年來說,愛像是一壺醇香的酒。歲月的流逝,讓愛這杯酒早就芬芳四溢。幸福往往不在于我們占有了什么,更在于我們成長的過程。在人生的長河中,有的人忙著欣賞沿途的風景,而有的人努力讓自己成為最靚麗的風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追求,它不盡然是相同的,但人生的美好其實是一程多彩的旅途,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存留著屬于自己的那份本真,才能去體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那份淡然。
讀了《愛》我明白了花總有一天會凋謝,但是花兒謝了還有幽幽清香,而青春謝了就音信全無,摸不到尋不著。人這一生,就是循環(huán)往復,我們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生活就像是單行線,無法回頭,只能向前,而正是這樣的信念,我們急急緩緩,跌跌撞撞才有了這大千世界,才有了這諸般色彩。
生活盡管千瘡百孔,但正因為有這樣的存在所以我們苦苦的追尋,所以我們才懂得了什么叫做生的希望,死的意義?!稅邸犯嬖V我們,對生付諸努力,尊重時間,同樣尊重生命,這就是人生。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九
張愛玲的散文《愛》短小精悍、洗盡鉛華、膾炙人口,不是傳奇,勝似傳奇,讓人嘆為觀止,堪稱最美愛情悲劇。
開頭一段,僅為四字,故事性極強,引人入勝。“這是真的”,其真實感不僅體現(xiàn)在對比技巧的真實,還體現(xiàn)在回憶的真實感和敘事的真實性。
為何提及“小康之家”,無論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賣,小康之家之說,表明故事的真實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生得美”寫出了女子的絕世之美,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則落入俗套,“生得美”說明了一生下來就是美人胚子,無需任何修飾,純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贊人“女大十八變”并非好話,有之前很丑或者整容之嫌?!氨挥H眷拐了”,深深的凄美之感便升騰而起,因為美的東西有價值,一旦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就是悲劇。這里先是“月白”,其實為凄景、凄物,再是“各自走開了”,意味著唯一的幸福瞬間幻滅,到了“就這樣就完了”,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物或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接踵而至的是無盡的苦難,痛苦又漫長,剛好印證了“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與美好甜蜜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女子刻骨銘心,“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從前那最溫柔最觸及靈魂深處的人和物,以至于“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讓人憐惜不已、感慨萬分。
愛,要怎么說出口?“噢,你也在這里嗎?”是“我愛你”的張氏語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說了一聲”和“問一聲”,看似相似,其實略有不同,前者更傾向于明知故問,脈脈含情。后者,已然是冷冷的陳述,或者是熱烈之后的凄愴。
“春天的晚上”和“后門口的桃樹下”,看似簡單,實為化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于無形,營造出美好、朦朧的愛情氛圍。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意境雄渾遼闊,與微信登錄界面神似,時空感強烈,存在著巨大的張力美,比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愛》從絢爛始,以平淡終,凄美至極,有如一顆璀璨明珠,集愛情、時空、人性等永恒主題于方寸之間,今昔感強烈,物是人非,蔥綠配桃紅的蒼涼,閃爍在浩瀚散文之中,讓人愛不釋手。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
每個作家的背后,總會有幾段支撐著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或美好、或哀傷;或圓滿、或殘缺,但總會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最初。我在整理書架時發(fā)現(xiàn)了《張愛玲傳》,記得書的結尾我是隔了許久才看的,因為這個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讓我這個若干年后的局外人對此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情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張愛玲,她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張佩綸的孫女;她出生在腐朽的晚清,見證了家族的輝煌衰??;甘于無為墮落的父親、勇于追求自由的母親,不幸福的家庭也注定了張愛玲不平凡的感情生活。因為父母親失敗的婚姻,她不輕易動心,直到遇到了那個對她一生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胡蘭成。她不在乎他的家庭、不在乎他的職業(yè),她對他的愛近乎執(zhí)著。當她捎信告訴胡蘭成,她已決心與他斷絕關系的時候,沒人知道這個女人的心用怎樣的痛楚來關閉她好不容易開啟的心門,即使后來出現(xiàn)了一個賴雅。這樣執(zhí)著的愛,也許就是造成了張愛玲感情的悲劇。愛,是需要決心的,過于執(zhí)著的愛,也許是種傷害?!疤斓刂械娜f物生靈有多少被囚禁、被羈籠,他們可以屬于你,可當他們身心分裂而為你擁有時,你實際并沒有擁有?!蔽疫€年輕,還沒能懂得這種難以摸索的愛情,但張愛玲的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深刻的。
君子之交死生不貳。
沒有一個人是獨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張愛玲也有與她相知相交的朋友,像蘇青、宋淇等,當然還有炎櫻。炎櫻無疑是她的摯友,在張愛玲初次到香港時,兩人便成為要好的朋友,炎櫻也見證了張愛玲兩場婚姻。她們有著相距甚遠的性格,卻很好地形成了互補,彼此牽掛著。張愛玲在舊金山的時候,會因為炎櫻的來訪而坐立不安,擔心她會失約,戲稱她是“從天而降”,她喜歡炎櫻快樂的笑臉,認為她“永遠都是一眼輕快活潑的流泉”。擁有一個摯友,無論現(xiàn)實多么殘酷,生活多么艱難,依然不會舍你而去,依然會有那么幾個人單純地惦記著你。
欲美之何患無辭。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無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xiàn)在還是清如鏡明如水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睆垚哿犭m然身處在亂世,卻依然能夠活在自己淡然的世界中。她書寫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人物,也許受自身經(jīng)歷的影響,在張愛玲的故事中,大多已被渲染了一股哀傷的氣氛,主人公也多數(shù)被賦上悲劇的色彩。張愛玲總有能力把故事寫進讀者的心中,她不在故事的表面停駐,而是深入到情節(jié)的內(nèi)部、到人物的內(nèi)心。“她是一片焦黃輕靈、隨風而逝的落葉。從枝頭飄落,她的根,再也捉不住她的方向?!彼p輕的下筆,卻給予讀者深深一擊。她的辭藻很美,卻又是那樣的實在,她的每一句話,無論濃墨重彩,抑或輕描淡寫,都存在那樣一種美,令人不禁致予難以言表的贊美。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一
默默地蹲在沉舊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滿著驚惶和恐懼。她低著頭,悄悄地啜泣著,是那樣無依無靠,又是那樣地楚楚動人,淚,順著瘦削的臉龐,滴落在冰涼的地中,微微張著雙眼,望著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余輝依然灑著大地,襯著她那張高傲的臉。
是的,她要強,不會向命運低下她那孤傲的頭。但今天,她卻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陽光割鋒利的玻璃般尖銳,耀眼的光芒四處飛濺,沒有留下一點殘照。她知道,是因為她,所以她恨她﹗或許有一天,她會輕輕地離開,離開這個昏暗的家!
終于,她離開了,是那么的毫無牽掛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身穿奇裝異服,昂首闊步地走著。是寂寞,還是孤單?可她卻仍然有著如同曾經(jīng)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執(zhí)筆淡淡地描繪著畫,不辭辛苦地為自己的作品配著,不給予人。
她高傲,愛呆在愛丁頓公寓中,卻不輕易見人。
她高傲,只愛胡蘭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拋棄,也如初,盡管他無意于她常相廝守了。
對,她被拋棄了,卻仍至死不渝地愛著他,沒有停止。在《半生緣》中,她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看看吧,這是一個多么瘋狂的吶喊!但是,也很凄涼,因為她愛得太苦了!
最后,她沒有了他轟轟烈烈的愛,失去了她驚世駭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無怨無悔,雖然“曲中人散盡了”,她只說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話:我將只是萎謝了。
她也很愛《紅樓夢》,可能是愛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紅樓多愁夢,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愛林黛玉和賈寶玉一見鐘情的愛!不過,當黛玉紅顏已逝,他們陰陽相隔時,她卻只是凄愴地笑,我知道,那種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愛!
我曾細細想過,她若沒遇上胡蘭成,也許就不再會擁有這“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了。她會似曾經(jīng),慢慢地寫著,寫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爐香》、《第四爐香》、《第五爐香》……她會再成為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更不會不能自拔了。
我看見她緩緩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無的倩影,細長的指尖佛拭著臉,凄然淚下,只為說;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沒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擁有了,她太高傲了。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二
私以為這樣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盞清茗,讀上半卷宮詞,幾篇散文實在不失為一件美事。在這喧囂的城市中,偶爾附庸風雅仍是極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蘭臺之宮時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確,這樣的雨天邂逅愛玲的散文實在別有一般滋味。誠然,愛玲的散文遠不及其小說為人所稱道,但寥寥數(shù)語間仍可見那份獨屬于愛玲的驚心,冷艷。別人筆下千篇一律的溫潤纏綿到她這里竟是這般陰森,灰暗。
是的,這才是愛玲,絕代風華的愛玲。雖然頂著才女頭銜的她的名字幾乎至于家喻戶曉的地步,然而對她的了解和喜愛實在是小眾的,甚至于將她當做那一派上不得高臺盤的言情作家,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
愛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節(jié),不在于辭藻,單單在那一點陰森的灰暗,那一絲惆悵與絕望,是真正的纏綿。
所以曾經(jīng)有有識之士談到愛玲小說的改編劇,認為即便是王家衛(wèi)都無法拍出那份味道來?!秲A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這幾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曾被改編過數(shù)次,無一例外,都是失敗之作。電影電視劇,講究的是市場,是營銷手段,所以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賓奪主,嘩眾取寵,拋卻了本身作品的內(nèi)核,基調,轉而追逐大眾的浪漫調子。實在是大錯特錯,尤其是類似于《傾城之戀》這樣疑似大團圓的劇本更是慘遭毒手,私以為《傾城》的惆悵無奈不亞于《沉香屑》。所以說,許多人眼里的愛玲根本上是稱不上才女與絕代風華的,或者說,他們所認識的,根本不是愛玲,因為愛玲的情懷,她的愁,人們不懂。
看過愛玲的照片,實在稱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來的那一份冷艷高貴卻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經(jīng)有人拿民國時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與她作對比。林的確也是難能一見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麗是明媚的,是較為貼近生活的,換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為林徽因,但是鮮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張愛玲。愛玲的風華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艷的氣質。那為什么說林也是難能一見的絕代風華呢?因為這兩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內(nèi)心,才華使之出眾。所謂美人,未必需要秉傾城之貌,最重要的還是蕙質蘭心。試問誰會喜歡一個雙目無神,空洞乏味的木頭美人。單憑美貌,無人能真正做到風華絕。我們現(xiàn)在形容美人的傾國傾城一詞最早源于漢武皇后李夫人,而讓閱盡無數(shù)美人的漢武帝終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卻是她最后拒見圣顏的聰慧之舉。而即便是以紅顏禍水著稱的楊貴妃,她的美麗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這些都表面楊玉環(huán)可并非只是一個木頭美人。
說回愛玲的文字。其實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學校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鑒賞方式的,這種鑒賞僅僅只能停留在辭藻的層面,即使對情感的品位也太過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韻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會是因為它華麗的辭藻,它往往只是一種共鳴,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并不是這些條條框框,簡單粗暴的賞析所能表達的。對愛玲的文字,我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花語:任是無情也動人。然而,她卻也不是無情,反倒又是一種薄情轉是多情累的感覺,是的,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還是一種感覺。
今日本來不過是心血來潮,卻不想洋洋灑灑倒是寫了這許多,似賞析又不是賞析,然而,依舊還是覺得有些褻瀆了這份怦然心動,反倒敗興當真是悔之悔之!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三
上周五下午,上課回來,正百無聊賴地收拾桌子,一低頭,突然看到了鄰桌老師桌子上赫然放著一本《自己的文章——張愛玲》,我的情緒立刻興奮起來,伸手拿過來,翻看起來。
第一篇《遲暮》,第二篇《秋雨》,看著看著,近幾日心情一直在浮躁狀態(tài)中的我竟?jié)u漸浸入了張愛玲細膩、柔婉、深刻、獨特的文字中。
這是第一次看她的散文,那種感觸真是細膩又與眾不同啊。再看她的生平,她寫這些文章時竟然只有十多歲。
在《遲暮》中,她寫道“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人間,桃紅支不住紅艷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里,柳絲趁著風力,俯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發(fā),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的輕云,結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春雪,飛入了處處簾櫳?!毕矚g這句話里她對桃花的描寫,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桃花的艷麗嬌柔,一支桃枝上綴著那么多開得茂盛分外嬌艷的桃花,此刻靜倚在封姨的臂彎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啊。再看她筆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著風兒,騷亂行人的發(fā),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腳下的祥云,正模仿著春雪,飛入簾櫳中。這樣的句子,從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筆下流淌出來,真是讓人驚嘆啊。
在《秋雨》中,她寫道“雨,像銀灰色粘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多么形象啊,雨如蛛絲般閃閃爍爍、牽牽連連、綿綿不斷地籠罩于天地間,絲絲縷縷,纏纏綿綿,如夢如幻,這是十六歲的張愛玲眼中的秋,從她細膩多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個溫婉含蓄、眉宇間蹙著淡淡哀愁的少女,那棵宿舍墻外種的嬌嫩的洋水仙,似乎也看懂了她的少女輕愁,此刻正垂了頭,含著滿眼的淚珠,在那里嘆息它們的薄命,原來它們在嘆息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霉氣熏蒸的雨天。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描寫中流露出了她怎樣細膩的女兒心啊,再往下看“那墻角的桂花,枝頭已經(jīng)綴著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淡淡的輕愁中不乏新生的希望,在那樣一個如花的年齡里一味的愁怎不叫人心疼呢。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四
張愛玲說:這是真的。美麗的女孩,經(jīng)歷了人世種種磨難,到后來她應該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卻依然記得那個春天,那棵桃樹,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個年輕人,以及他說的“噢,你也在這里嗎”。
張愛玲的短文少,《愛》是其中一篇絕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窮盡了人生所有不如意??傆性S多人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錯過而扼腕唏噓。不是平行線,他們有著最甜蜜的交集,但是兩條線的交點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話的時光,他們相遇相愛,卻也帶來一世相離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戀情懷因為意外成為無奈和心酸。然。
可是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鋪天蓋地、驚險襲來,但在這苦難中,唯一需要用來支撐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愛。女孩從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來,是因為她內(nèi)心深處有著最純明的渴望。她永遠記得,那個春天美好的愛戀,她是希望能再尋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堅持,一直銘記,哪怕歲月更迭。“于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剛巧趕上了,給她送來了能夠作為一生財富的愛,絲絲縷縷,無盡綿長。這一輩子也該足夠。
每次當我想要讀讀張的作品的時候,我總會去重讀《愛》,也總會想起奶茶的那首《原來你也在這里》:
奶茶的能撫平人的悲傷的治愈系聲音將張愛玲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這篇文章詮釋得恰到好處,《愛》是蒼涼惆悵且無奈的,盡管她沒有動用痛徹心扉這樣的詞來寫這個故事,但張的看似平靜的語言卻隱藏了無限的悲哀,這里面淺淺的哀愁的情緒就像名貴的香水,不管你離多遠聞,怎么努力地聞都是這個始終不變的味道,若即若離,卻讓人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來你也在這里》卻有著溫暖的曲調,奶茶用她暖暖的聲音,填補了張愛玲半個世紀多的荒蕪,終于圓滿了這段錯過后終于相聚的愛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蘊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質樸卻坦誠,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許在他們無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當做一個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總是會記得那一句平常得無以復加的“哦,原來你也在這里嗎?”。那時的她,干凈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純潔的細胞,單純的思想使她曾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冀,也始終安靜平和地生活著,可是當歲月剝奪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駁的印記在臉上與心上的時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輕時的簡單記憶。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還好他們之間有過那句“哦,原來你也在這里”,歲月縱然無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換來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張愛玲曾說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薄吧n涼是一種啟示。”《愛》大概是將這樣一種蒼涼描刻得淋漓盡致。而正是在這樣簡略的蒼涼之下,才能集顯愛的偉大與真摯。張愛玲自身的經(jīng)歷也算坎坷,幼時特殊的家庭際遇讓她更懂珍惜、守護愛,而后來愛情的失敗,她該是更看透了情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構劃一個愛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輕易放下??v然自己無法得到,也可以將之放在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時時惦念懷想,也算是一種苦澀的浪漫。她便是這樣的人罷,只是這樣的人在這世上又有幾多。所以,文字中也無可避免地透露出蒼涼。這似乎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也是一種悲哀的無可奈何。
多希望這樣一個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歸于平靜的。因為她大概已經(jīng)明白,什么是為愛而生,向愛而死。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五
早上一個小時不到的公交車上站著看完的,才發(fā)現(xiàn)這是個短篇。
因為之前看過色戒的電影,所以讀起來很快,還一直找著電影中的情節(jié)。
我認為這是張愛玲寫得非常好的故事了。
不論是背景,還是人物。
可能還是電影更好些。這個故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片段,只寫了那男人最后逃跑的`片段。
也可能比電影還好些。因為這個故事明明白白的寫了男人和女人的心理活動。直白的告訴了我,他愛她,以及她愛他。
其實看這樣的故事,什么背景都不是很重要,人物叫什么名字也不甚重要。只知道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那些心思。
從整個間諜任務來看,女的失敗了,男的成功了。但是從二人的故事來看,卻又是兩個人的成功與失敗??桑瑦矍檫@事,并沒有什么成與敗,只看到她愛上了他,因此,放他走了。只看到他愛上了她,因此也少了些許記恨。到最后無論發(fā)生了什么,讓二人心有所安慰和回味的,只是,他/她原來確實是愛我的。證實了這一點,什么欺騙什么失敗,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太太們依舊打著牌,鬧著要請客吃飯。外面的局勢依舊動蕩。在這么一個世界里,誰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竟有過一場愛情的花開。
又回味了這故事。竟覺得凄涼。
先不去探究我的心是否愛你,單單我能相信你是愛我的,便什么也都無所謂了。
看這故事的時候,不免會和《潛伏》里的鏡頭有點混淆。。竟混到覺得是翠平正約著姓易的在咖啡店里坐著,余則成從外面開了槍。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六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說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了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說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后該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間中透露著張愛玲的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的風范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并認為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xiàn)后而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她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獲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里,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于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兩只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為人是為了追求和諧安穩(wěn)的一面才去斗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注于人生的斗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為斗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斗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wěn)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的愿望,因此張愛玲認為安穩(wěn)實質是一種永恒。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著追求人生安穩(wěn)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一種啟示,而這種啟示是蘊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說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為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為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啟示,而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說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tài)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啟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說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xiàn)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xiàn)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為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為什么張愛玲樂于寫悲劇,為什么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為這并不是什么缺點,因為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里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為讓故事自身去說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為一味的強調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說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說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七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作品》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出自《愛》??戳说谝痪洌?BR> 夜讀發(fā)現(xiàn)據(jù)說是張愛玲的這兩句。文藝女青年為什么這么喜歡張愛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讀不了紅樓夢,也就讀不了這一類型的書。我覺得無論如何,那是在大觀園里面的'雞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個小地方鉆來鉆去沒有意思。還不如李逵雙斧一揮,諸葛亮羽扇一指,殺它個落花流水。
但是人總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撫,總有些小情懷需要抒發(fā),這些安撫和抒發(fā)需要用很細很細的筆去描,用很巧很輕的顏色去寫。讓人家在細膩轉承中感受到里面的機靈勁。
張愛玲就是有這個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寫得很細膩,但不機靈,寫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檔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電視劇,但沒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費品,沒有把玩的余地。
張愛玲有。
“于千萬人中遇到你”一句,從佛學中偷來的,用在愛情上很合適。跟你遇見原是有萬般機緣,就是這個意思,但用了很細很細的工筆來描,用很鋪陳的顏色來排比,覺得很芳香入口,濃淡皆宜。
仿佛是認識已久,只是隔斷了數(shù)重輪回,此次相見,也是命中注定。巧到了極點,也輕到了極點。真是女兒家心思,很細,很溫柔,被動的,但心里卻有一團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個驗證。曲折迂回,讓到了無限遠,然后慢慢的兜回來,還開出了一朵花,你說是不是很細很細,是不是很溫柔很溫柔,是不是雖然很細很溫柔,但里面有一團火焰,化身出來,成為了一朵非常鮮艷亮麗的花兒。
我無法知道摘下來的是不是就是張愛玲寫的。我沒時間鉆進去,沒時間讀。盡管我似乎有的是時間。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八
默默地蹲在沉舊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滿著驚惶和恐懼。她低著頭,悄悄地啜泣著,是那樣無依無靠,又是那樣地楚楚動人,淚,順著瘦削的臉龐,滴落在冰涼的地中,微微張著雙眼,望著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噍x依然灑著大地,襯著她那張高傲的臉。
是的,她要強,不會向命運低下她那孤傲的頭。但今天,她卻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陽光割鋒利的玻璃般尖銳,耀眼的光芒四處飛濺,沒有留下一點殘照。她知道,是因為她,所以她恨她﹗或許有一天,她會輕輕地離開,離開這個昏暗的家!
終于,她離開了,是那么的毫無牽掛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身穿奇裝異服,昂首闊步地走著。是寂寞,還是孤單?可她卻仍然有著如同曾經(jīng)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執(zhí)筆淡淡地描繪著畫,不辭辛苦地為自己的作品配著,不給予人。
她高傲,愛呆在愛丁頓公寓中,卻不輕易見人。
她高傲,只愛胡蘭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拋棄,也如初,盡管他無意于她常相廝守了。
對,她被拋棄了,卻仍至死不渝地愛著他,沒有停止。在《半生緣》中,她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看看吧,這是一個多么瘋狂的吶喊!但是,也很凄涼,因為她愛得太苦了!
最后,她沒有了他轟轟烈烈的愛,失去了她驚世駭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無怨無悔,雖然“曲中人散盡了”,她只說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話:我將只是萎謝了。
她也很愛《紅樓夢》,可能是愛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紅樓多愁夢,情天情?;们樯怼?,也可能是愛林黛玉和賈寶玉一見鐘情的愛!不過,當黛玉紅顏已逝,他們陰陽相隔時,她卻只是凄愴地笑,我知道,那種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愛!
我曾細細想過,她若沒遇上胡蘭成,也許就不再會擁有這“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了。她會似曾經(jīng),慢慢地寫著,寫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爐香》、《第四爐香》、《第五爐香》……她會再成為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更不會不能自拔了。
我看見她緩緩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無的倩影,細長的指尖佛拭著臉,凄然淚下,只為說;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沒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擁有了,她太高傲了。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九
作為一個當當云閱讀的忠實粉絲,我現(xiàn)在大部分的書都是用當當看的電子書。下面這三本步不例外。這本書很不錯,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她的字體太小無法放大,而且無法把我想要記錄的句子記錄下來,這算是這本書的唯一的缺點了。
《初妝張愛玲》《盛妝張愛玲》《卸妝張愛玲》這三本書就是張愛玲對自己的自傳了。我一口氣直接把這三本書讀完,說明這書真的無法形容的好,張愛玲自己也說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妝張愛玲》,講述的是她早年時期,家人之間的關系,說明一下處于一個怎樣的時期。還有她求學路的艱辛。
《盛妝張愛玲》人剛到中年的時候,荷爾蒙總是會使人向往一種美麗的愛情。我們偉大的作家張愛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蘭成的坑中,這個時期比較的漫長。張愛玲形容“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歡喜,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她覺得胡蘭成愛很多人,不要緊,她可以和別人分享他??墒沁@種不對等的愛情是不會走到最后。
在這本書中,有一個求簽的章節(jié),雞鳴寺求簽:花無百日紅艷,富貴難久相伴,易為盛名所累,晚境塵世飄零??赐赀@個書,你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寫照。
《卸妝張愛玲》晚年,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從炎櫻家到救世軍,從救世軍到文化救濟處(一個寫文暫時收留文人的地方)。她總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這期間她遇到了賴雅,她的丈夫,賴雅帶給她的也是快樂與痛苦并存的。
張愛玲的一生在我看來稱的上是悲慘,不過那個時期又有幾個人過得好呢。她自己也說“我確實處于一種譫妄狀態(tài),人生好像不再是荒涼,它把我推到絕境?!薄昂孟裎夷陱鸵荒辏讲阶叩亩际墙^路。如同一個人只剩下兩個銅板還給人要了去,太悲慘了。”
在賴雅離世的時候,“我雖然卸下這不堪負荷的重擔,可是我這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可以依靠或傾述的親人了。偌大的世界,絕對的孤獨,盡管我早已經(jīng)預備著這一刻的到來,但是同樣,我一生中無論多早為生命的殘破憂患預作準備,當那一刻來臨,我還是要痛苦一場的?!薄斑@些天,不,這些年,我實在是太累了?!?BR> 時代造就了她,同時也讓她體會了人生八苦。人總會逃不過錢、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沒有錢,愛情、親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較完美的,晚年病痛纏身。
看完這基本書,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隙ê懿诲e吧。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一
最近心血來潮,又開始讀人物傳記。
其實我個人總覺得,讀人物傳記總有那么點光明正大的窺探隱私和比對生活的人性弱點在里面。
讀到張愛玲,完全是在蝸牛上隨機而為之的行為,但讀完之后,居然覺得這本是我看過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種撿到寶的感覺。
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傳記是在大學,完全出于偽文藝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讀張愛玲是在工作最為忙碌和無聊的時候,因為要去跟片做后期,這是絕對無聊但耗時的工作,當時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間擺著一本張愛玲傳,還是繁體,于是成了打發(fā)時間的好物。
兩本的作者我都不記得了,但讀罷,絕對可以肯定兩位的立場和生活境遇絕對不同,盡管傳記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樣的語言和立場去描述,自然結果是不同的,依稀記得,特別能分辨出一種是社會主義情懷,一種是資本主義視角。
而這一版,卻少了些立場性的東西,讓我很喜歡。因為活到現(xiàn)在這個年紀,我們也是在努力從非黑即白的價值觀中慢慢掙脫出來,個人認為平和和真正辯證的開始看待問題,是人成熟的標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成熟,始終處于黑白分明的掙扎階段。
首先文章的語言真的好細膩,而且有一股子張愛玲文章的語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為之,還是本身就習慣于這樣的筆觸。因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資料,實在不多,便無從知曉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張愛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愛情,她的寫作,始終想秉持著更加中立的視角,我覺得這個尤其難得吧,畢竟我們寫文章,總是希望最終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其中的仰慕之情還是完全可見的。
如此一來,傳記給了讀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間,諸如張愛玲對母親的情愫,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張愛玲對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譯的堅持,張愛玲對紅樓夢的癡迷,張愛玲晚年始終不想回訪上海的決絕......
當然,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或者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去讀,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觀感,在當下這個階段,我覺得是我讀過最舒服的一版《張愛玲傳》。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二
張愛玲的這本小說還是一如既往地好看,張愛玲的文章很清冷,卻很有味道,淡淡的,憂傷的,卻像一杯放了很久很久的洋酒,打開你可以品嘗到很多種味道。王佳芝在和易先生單獨在二樓買戒指的過程中明白了,她愛他,所以她讓他逃過了一劫,只是她不明白,她愛的男人是一個下手很黑也很絕情的男人,用易先生的話說:無毒不丈夫。不知道是他掏錢給她買戒指的豪爽還是他安靜等在旁邊的姿態(tài)讓她有點好感,當然作為特權階層,他是不帶錢的,十一個金條,明天送來,粉鉆,有價無市,綠豆大小,啊,女人的心思,明明故意想提醒他兌現(xiàn)買鉆戒的承諾,卻裝作心如止水的樣子,難道沒有打動她嗎?打動了,我想起那句話: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不是命運贈送的禮物,是一個老男人贈送的禮物,一個鉆戒而已。
易先生也是老江湖了,他明明知道王佳芝的用意,卻還是配合她的表演,她是演員,他更是演員,而且還是殺人不眨眼的演員,不像她還有一片癡心,最后她的愛情毀滅了自己。
結論,女人想買鉆戒,還是像張雨綺說的那樣子:自己攢錢,積少成多,給自己買個大鉆戒,也就不用因為某個男人的鉆戒而聯(lián)想到自己愛他,簡直是自我感動了。此處鉆戒可以變成任何你想解鎖的東西,不得不感嘆一句:張愛玲,真的是icon!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三
其實好早之前就看完了《張愛玲傳》,也想著做人做事應該有始有終,既然看完一本書,總得寫點兒什么吧!不求能寫出啥驚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但是學著小學生模樣,為了應付“老師”,寫個讀后感、心得體會應該也不是什么大問題。況且,畢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在監(jiān)督,也沒有要像寫考試作文一樣,非得拿個高分,反正就是看菇?jīng)鲂那?,開心樂意了,寫寫隨筆,聊聊人生,談談理想??墒牵赐辍稄垚哿醾鳌?,我真不想寫,因為我討厭她的所作所為,六親不認、自命清高,尤其是想到她和胡蘭成的那點兒破事,就覺得糟心,那種感覺就像是:我種了十幾畝地的大白菜,被胡蘭成那頭豬給拱了,恨呀!咬牙切齒的恨!一手人生好牌,被張愛玲打得亂七八糟,真是讓人無語到淚崩。
可是,耐下心來,靜靜思索著,又著實覺得很心疼她,雖是一代風華正茂的才情女子,揮斥方遒,指點文學的江山,也曾紅遍整個上海灘,論及張愛玲,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呀!但怎奈命運待她,是如此的薄情寡義。得不到父愛,母愛也無故缺失,甚至當她跟父親提出要出國留學時,父親將她打得半死不活,并且將她關在家里,足足囚禁了半年之久,那段灰暗的日子,張愛玲日夜與空房作伴,與靜月為友,對未來是生無可戀,沒有半點兒期許。
我不知道,如若我的遭遇與張愛玲的相似,我會變成什么樣子。但現(xiàn)在的我明白,如果不能感同身受,那就選擇理解與寬待。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難言之隱,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好的、不好的,愿旁觀者都能用包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你要知道,世界并不只是非黑即白,還有一塊灰色地帶,在那里,我們學會看破不說破;在那里,我們學會善誠理解;在那里,我們學會讓同類感覺到舒服。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口中所謂的:看穿社會人心,我們依然活得天真。
對張愛玲,我只想說,雖你一生蒼涼悲苦,但也活得明白;雖你傷得千瘡百孔,但也不是無功而返;雖你至死不愿回國,但也無怨無悔。人生渺渺,你的一生值了!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四
這次讀書,我盡力不讓自己強求能收獲什么,粗粗讀完了一遍,以為不會有什么感觸,卻不自覺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幾遍那些讓我留戀的幾個段子,幾個情節(jié),慢慢地便像是心里涌出了什么似的,卻又有些朦朧,說不太出來?,F(xiàn)在也只是粗略地談談感受,在寫的過程中再逐步提煉,總結感悟與所得。
半生緣》中不乏名門貴族,然而給我的感覺卻遠遠不止富麗堂皇,更多的是那隱藏在金燦燦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對她頗感同情與崇敬,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棄了尊嚴,嬌艷做作,只為討那千萬男人歡心,撈了他們鈔票好維持全家生濟,她為全家付出太多,最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我的確欣賞曼楨的高雅天真自尊自愛,也為曼璐的`擦脂抹粉,瘋瘋顛顛的行為感到不適,但一開始我始終覺得她雖會與鴻才撕打,會艷妝濃抹企圖遮掩漸蒼老的容顏,卻仍是美麗而偉大的,她寧愿付出自己的幸福,來換取全家的幸福,那時,曼楨世鈞甚至還不及她給我的印象深刻。
但當她嫁進了鴻才家,在華麗的房子里,獨自忍受病痛,沒有丈夫的疼愛,甚至還要拖著病體與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鬧一番,這日子里滿滿地盡量悲涼,雖有再多的財產(chǎn)名利,生活卻徒有止不盡的空虛,甚至受盡了侮辱,又同謀害慘自己的親生妹妹,也難怪最終年紀尚輕便郁郁而終,雖然越到后來,越厭惡她,最終她死去了,也隱隱地有些同情這女子了,她也曾有過青春,有過豫瑾,但最后卻成了凄涼虛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臺。
仔細回味,仿佛結婚什么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楨把事實告訴世鈞,雖然回不去了,其實說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這樣便夠了,不需再結婚,在一起白頭偕老,那個時刻,只要說出這經(jīng)歷,解開了心結,便知足了,將一輩子戀著對方,再沒有遺憾,曼楨曾想著出去以后一定要把這一切都告訴世鈞,可真正面對面坐著,訴說了,卻仿佛在說一件很遠很遠的別人的事,平靜得讓人心疼,世鈞知道了這一切,就足矣。
這樣的結局,的確摻著絲絲的苦意,但更多的讓人回味,讓人留戀這份感覺,或者說,正是這絲絲苦意,讓人不禁含淚微笑,享受著苦盡后的澀澀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里,卻住著無人理解的悲傷孤獨的人,人前像小丑強裝歡笑,背地里暗自撫弄傷痕累累的心。
半生緣,僅僅只半生而已,緣份至半生便已盡矣......
半生緣,卻又遠未至“半生”,以為經(jīng)歷了大半人生,卻只是匆匆?guī)啄旯饩?.....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五
懵懵懂懂的她視線定格在遠去的母親身上,縱有不舍,還是要接受父母離婚的現(xiàn)實。那年,她十歲。面對沉淪的父親、敗落的家庭,她想要逃離。她在家中“要沉下去”的書房里拼命讀書。她一邊要忍受后母的欺侮,一邊要在思念母親的煎熬中苦苦度日。她終于逃出了這座荒島,她的坎坷人生也就此開始。
她漸漸在上海文壇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年,她二十三歲。她的文章多以悲劇結尾,這或許與她的家世有很大關系。她多次想要出國留學,但屢遭戰(zhàn)爭未果。她不甘心,仍舊向往國外的生活。在香港大學,她認識了炎櫻,那個性格與她互補的女孩。她們說說笑笑,生活看似十分美好。然而戰(zhàn)爭擊碎了她的夢,她又回到了上?!莻€讓她成名卻又讓她感到傷心的地方。
她遇到了心目中的他,他令她驚喜,迅速地在她心里生了根。那年,她二十四歲。她也曾寫道: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她將整顆心交與胡蘭成,而胡蘭成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逃跑并背棄了他們的誓言。她孤獨而又絕望。她的傾城之戀不過一場破碎、凌亂的夢。
她只身一人前往美國,并在這里認識了賴雅。那年,她三十六歲。那時的她正值好年紀,卻嫁給了窮困潦倒、比她大二十九歲的賴雅。賴雅年老多病,她不得不到臺灣寫作賺錢為賴雅買藥。賴雅終究比她早一步先走。十一年的陪伴隨賴雅去了,她又遭受沉重的打擊。
她老了,自己孤獨地生活在他鄉(xiāng)。1995年9月8日,她被發(fā)現(xiàn)在家中去世。那個與眾不同的她走了,一代傳奇也落下帷幕。
這就是她——張愛玲,避世而不棄世的臨水照花人。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六
其實開始對張愛玲并沒有很多的認識,只知道她是很著名的作家,很受人喜歡,寫的小說很被喜歡。盡管從小就聽過她,卻只看過她的《傾城之戀》。當時看的時候也是很粗略地一掃而過,以至于現(xiàn)在有些情節(jié)已想不太起來,對于“傾城”之說,也沒有很深刻的理解?,F(xiàn)在來看《張愛玲傳》,才對張愛玲有了更多的理解,但也不算全面和深入。
都說環(huán)境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顯然地,這對于張愛玲來說同樣是適用的。出生于那樣一個顯赫的封建貴族家庭,雖然張家早就走向了下坡路,但舊制度的崩壞一時還沒有打破這些家庭日常生活的平靜,張愛玲的幼年就是在富裕的物質生活、闊綽的排場下度過的。張愛玲的父親是個典型的遺少式人物,有舊式的文化教養(yǎng),會吟詩做賦,這對她的學習都有一定影響。幼年的生活于她而言是“溫暖牌朦朧的、橙紅色的歲月”,此時的她是快樂的吧。
然而,在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同時,張愛玲對西式教育也有著深深的向往。后來父母離婚,在父親家里受到嚴重的不公平對待,甚至差點因病而死,于是她進到母親家中,開始她一心向往的生活。但她與母親的隔閡漸漸加深,母親致力于培育她成為一名標準的淑女,但她卻常讓母親失望。母親對她的冷淡也使她的`生活越來越不愉快。而且在出國留學深造的計劃失敗后,她進入香港大學學習,在此階段內(nèi)打下了西方文化和歷史的底子,也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
“出名要趁早”,這是我對張愛玲的名言中記憶最深刻的一句。確實,她從九歲就開始寫作投稿,“向編輯先生進攻”。后來陸續(xù)在學校發(fā)表文章,在大學畢業(yè)后開始在文壇上出名,紅極一時。她一直渴望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于是她在西方一份英文月刊《二十世紀》上陸續(xù)發(fā)表英文文章,如《中國人的時尚和生活》、《中國人的親教》等,這些文章也讓外國人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西式教育使她能夠以獨特的視角真實地寫出中國人的形象和中國現(xiàn)狀,她對中國人的劣根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她是一個矜持孤傲的人,以其意智心靈對生活有著很清醒的認識。她的很多作品也體現(xiàn)著她對生活的認識,對世事的洞明.......
她的作品到現(xiàn)在仍有很大的市場,現(xiàn)在也仍然有很多的張愛玲迷,對張愛玲及其作品深深喜愛著。張愛玲是一個善于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人生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淡漠寡情。
其實整本書讀下來,我對張愛玲的認識也很淺,很模糊,最感興趣的也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她是一位很有情才的作者,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教育使她對每一樣事物都有自已獨特的見解,她的勤奮好學也讓她更加出色。她才華橫溢,她淡漠孤傲,她的人生是傳奇的人生。我既羨慕她的才華又同情她的孤獨,她晚年生活的凄涼。曾有人這樣評價張愛玲:“只有張愛玲才能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以及極度的寂寞”,而我很希望擁有同她那股對世界銳利而清醒深刻認識的眼光。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七
20世紀40年代,有一位女子幾乎一夜名滿天下。她擅長描寫男女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學者認為,她的作品是當時文學的巔峰之作。她的作品聚焦于日常,沒有政治,沒有火焦氣。她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上海和香港的風韻猶存。
然而,如同傳奇一般的她,卻活得寂寞,童年的陰影,感情的起伏,就連死亡,都是一人孤獨的死去。沒有人真正的懂得她,無論你將她置于神壇,還是凡塵中,她都是坦然、灑脫,“對于講我的話,我一點好奇心都沒有,提起我的也不一定與我有關”。這就是她,一個讓無數(shù)學者癡迷的她。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于上海的古宅中。她家世顯赫,是清朝貴族的遺脈,骨子里就透著常人學不來的貴族氣質。盡管張愛玲對家世小心的保持著距離,但是依舊對她有著影響,她為人處世的標準,人生理想的追求等,都已經(jīng)深深地滲透到了她以后的生活中。可能張愛玲就是一個唯美的純粹主義者。
正因為這一點對于那場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傾城之戀,她卻愛得“低到了塵埃里”。但好比她自己所說:“這世上的愛沒有一種不是千瘡百孔的”。最終,這場傾城之戀結束了。也正是這場傾城之戀,張愛玲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樣,愛,認真的……”。在她36歲時,終于等到了自己的愛情,盡管在很多人眼里,賴雅像是張愛玲袍子上的“虱子”。但是張愛玲卻將這件“爬滿了虱子”的“袍子”珍藏了十一年。
1995年中秋節(jié),在團圓的日子里,她書寫了別離、孤獨、平靜和傲然。
在她的一生中,她做了自己應該做的,認真拒絕了她不愿意、不喜歡的事。她活得比一般人要坦然、灑脫的多。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八
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愛情動人,亦傷人。是牽掛,亦是負累。會欣喜,亦會悲憂。有收獲,亦有缺憾。
讀了《愛》我忽然意識到,喜歡懷念過去的人其實未必是因為“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才更加的懷念,也或許是因為心里有著對曾經(jīng)美好的向往。念舊并不是渺小的沙,也許也并沒有大到關乎人的道德品性,但是過去的一切無一不需要經(jīng)歷時間的積蓄和沉積。如果缺少了這個經(jīng)歷和過程,再過于浮夸和喧嘩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愛》寫到“有些愛,只能止于唇齒,掩于歲月。等命運垂顧,留時間解答?,F(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苦難笑一笑,都有甜蜜的回味?!边@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歸宿。有些愛,我們確實只能交給命運,等時間為我們一一作答。因為沒有誰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尋找所謂的心靈慰藉,現(xiàn)下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太多的言不由衷,只有我們自己釋然了,明白了,剩下的才會是暮然回首的那份感慨和那份無憾的回憶。
太陽每一天都要升起又落下,月亮每一天也有落下再升起。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迎接白天又送走黑夜,我們送走了黑夜又再次迎來白天。年年如此,歲歲如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過是渺小的一粒沙,每天都苦苦的掙扎著,帶著一點點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可我們又在太陽一次又一次升起的時候找尋希望,努力生活。
淺笑淡然,隔著這一程山水,守這那一份妄念。愛對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可能像是一團火,真摯而又熱烈,時間的打磨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成長的一份包容。對遲暮之年來說,愛像是一壺醇香的酒。歲月的流逝,讓愛這杯酒早就芬芳四溢。幸福往往不在于我們占有了什么,更在于我們成長的過程。在人生的長河中,有的人忙著欣賞沿途的風景,而有的人努力讓自己成為最靚麗的風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追求,它不盡然是相同的,但人生的美好其實是一程多彩的旅途,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存留著屬于自己的那份本真,才能去體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那份淡然。
讀了《愛》我明白了花總有一天會凋謝,但是花兒謝了還有幽幽清香,而青春謝了就音信全無,摸不到尋不著。人這一生,就是循環(huán)往復,我們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生活就像是單行線,無法回頭,只能向前,而正是這樣的信念,我們急急緩緩,跌跌撞撞才有了這大千世界,才有了這諸般色彩。
生活盡管千瘡百孔,但正因為有這樣的存在所以我們苦苦的追尋,所以我們才懂得了什么叫做生的希望,死的意義?!稅邸犯嬖V我們,對生付諸努力,尊重時間,同樣尊重生命,這就是人生。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九
張愛玲的散文《愛》短小精悍、洗盡鉛華、膾炙人口,不是傳奇,勝似傳奇,讓人嘆為觀止,堪稱最美愛情悲劇。
開頭一段,僅為四字,故事性極強,引人入勝。“這是真的”,其真實感不僅體現(xiàn)在對比技巧的真實,還體現(xiàn)在回憶的真實感和敘事的真實性。
為何提及“小康之家”,無論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賣,小康之家之說,表明故事的真實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生得美”寫出了女子的絕世之美,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則落入俗套,“生得美”說明了一生下來就是美人胚子,無需任何修飾,純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贊人“女大十八變”并非好話,有之前很丑或者整容之嫌?!氨挥H眷拐了”,深深的凄美之感便升騰而起,因為美的東西有價值,一旦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就是悲劇。這里先是“月白”,其實為凄景、凄物,再是“各自走開了”,意味著唯一的幸福瞬間幻滅,到了“就這樣就完了”,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物或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接踵而至的是無盡的苦難,痛苦又漫長,剛好印證了“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與美好甜蜜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女子刻骨銘心,“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從前那最溫柔最觸及靈魂深處的人和物,以至于“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讓人憐惜不已、感慨萬分。
愛,要怎么說出口?“噢,你也在這里嗎?”是“我愛你”的張氏語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說了一聲”和“問一聲”,看似相似,其實略有不同,前者更傾向于明知故問,脈脈含情。后者,已然是冷冷的陳述,或者是熱烈之后的凄愴。
“春天的晚上”和“后門口的桃樹下”,看似簡單,實為化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于無形,營造出美好、朦朧的愛情氛圍。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意境雄渾遼闊,與微信登錄界面神似,時空感強烈,存在著巨大的張力美,比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愛》從絢爛始,以平淡終,凄美至極,有如一顆璀璨明珠,集愛情、時空、人性等永恒主題于方寸之間,今昔感強烈,物是人非,蔥綠配桃紅的蒼涼,閃爍在浩瀚散文之中,讓人愛不釋手。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
每個作家的背后,總會有幾段支撐著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或美好、或哀傷;或圓滿、或殘缺,但總會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最初。我在整理書架時發(fā)現(xiàn)了《張愛玲傳》,記得書的結尾我是隔了許久才看的,因為這個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讓我這個若干年后的局外人對此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情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張愛玲,她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張佩綸的孫女;她出生在腐朽的晚清,見證了家族的輝煌衰??;甘于無為墮落的父親、勇于追求自由的母親,不幸福的家庭也注定了張愛玲不平凡的感情生活。因為父母親失敗的婚姻,她不輕易動心,直到遇到了那個對她一生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胡蘭成。她不在乎他的家庭、不在乎他的職業(yè),她對他的愛近乎執(zhí)著。當她捎信告訴胡蘭成,她已決心與他斷絕關系的時候,沒人知道這個女人的心用怎樣的痛楚來關閉她好不容易開啟的心門,即使后來出現(xiàn)了一個賴雅。這樣執(zhí)著的愛,也許就是造成了張愛玲感情的悲劇。愛,是需要決心的,過于執(zhí)著的愛,也許是種傷害?!疤斓刂械娜f物生靈有多少被囚禁、被羈籠,他們可以屬于你,可當他們身心分裂而為你擁有時,你實際并沒有擁有?!蔽疫€年輕,還沒能懂得這種難以摸索的愛情,但張愛玲的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深刻的。
君子之交死生不貳。
沒有一個人是獨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張愛玲也有與她相知相交的朋友,像蘇青、宋淇等,當然還有炎櫻。炎櫻無疑是她的摯友,在張愛玲初次到香港時,兩人便成為要好的朋友,炎櫻也見證了張愛玲兩場婚姻。她們有著相距甚遠的性格,卻很好地形成了互補,彼此牽掛著。張愛玲在舊金山的時候,會因為炎櫻的來訪而坐立不安,擔心她會失約,戲稱她是“從天而降”,她喜歡炎櫻快樂的笑臉,認為她“永遠都是一眼輕快活潑的流泉”。擁有一個摯友,無論現(xiàn)實多么殘酷,生活多么艱難,依然不會舍你而去,依然會有那么幾個人單純地惦記著你。
欲美之何患無辭。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無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xiàn)在還是清如鏡明如水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睆垚哿犭m然身處在亂世,卻依然能夠活在自己淡然的世界中。她書寫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人物,也許受自身經(jīng)歷的影響,在張愛玲的故事中,大多已被渲染了一股哀傷的氣氛,主人公也多數(shù)被賦上悲劇的色彩。張愛玲總有能力把故事寫進讀者的心中,她不在故事的表面停駐,而是深入到情節(jié)的內(nèi)部、到人物的內(nèi)心。“她是一片焦黃輕靈、隨風而逝的落葉。從枝頭飄落,她的根,再也捉不住她的方向?!彼p輕的下筆,卻給予讀者深深一擊。她的辭藻很美,卻又是那樣的實在,她的每一句話,無論濃墨重彩,抑或輕描淡寫,都存在那樣一種美,令人不禁致予難以言表的贊美。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一
默默地蹲在沉舊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滿著驚惶和恐懼。她低著頭,悄悄地啜泣著,是那樣無依無靠,又是那樣地楚楚動人,淚,順著瘦削的臉龐,滴落在冰涼的地中,微微張著雙眼,望著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余輝依然灑著大地,襯著她那張高傲的臉。
是的,她要強,不會向命運低下她那孤傲的頭。但今天,她卻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陽光割鋒利的玻璃般尖銳,耀眼的光芒四處飛濺,沒有留下一點殘照。她知道,是因為她,所以她恨她﹗或許有一天,她會輕輕地離開,離開這個昏暗的家!
終于,她離開了,是那么的毫無牽掛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身穿奇裝異服,昂首闊步地走著。是寂寞,還是孤單?可她卻仍然有著如同曾經(jīng)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執(zhí)筆淡淡地描繪著畫,不辭辛苦地為自己的作品配著,不給予人。
她高傲,愛呆在愛丁頓公寓中,卻不輕易見人。
她高傲,只愛胡蘭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拋棄,也如初,盡管他無意于她常相廝守了。
對,她被拋棄了,卻仍至死不渝地愛著他,沒有停止。在《半生緣》中,她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看看吧,這是一個多么瘋狂的吶喊!但是,也很凄涼,因為她愛得太苦了!
最后,她沒有了他轟轟烈烈的愛,失去了她驚世駭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無怨無悔,雖然“曲中人散盡了”,她只說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話:我將只是萎謝了。
她也很愛《紅樓夢》,可能是愛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紅樓多愁夢,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愛林黛玉和賈寶玉一見鐘情的愛!不過,當黛玉紅顏已逝,他們陰陽相隔時,她卻只是凄愴地笑,我知道,那種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愛!
我曾細細想過,她若沒遇上胡蘭成,也許就不再會擁有這“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了。她會似曾經(jīng),慢慢地寫著,寫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爐香》、《第四爐香》、《第五爐香》……她會再成為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更不會不能自拔了。
我看見她緩緩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無的倩影,細長的指尖佛拭著臉,凄然淚下,只為說;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沒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擁有了,她太高傲了。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二
私以為這樣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盞清茗,讀上半卷宮詞,幾篇散文實在不失為一件美事。在這喧囂的城市中,偶爾附庸風雅仍是極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蘭臺之宮時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確,這樣的雨天邂逅愛玲的散文實在別有一般滋味。誠然,愛玲的散文遠不及其小說為人所稱道,但寥寥數(shù)語間仍可見那份獨屬于愛玲的驚心,冷艷。別人筆下千篇一律的溫潤纏綿到她這里竟是這般陰森,灰暗。
是的,這才是愛玲,絕代風華的愛玲。雖然頂著才女頭銜的她的名字幾乎至于家喻戶曉的地步,然而對她的了解和喜愛實在是小眾的,甚至于將她當做那一派上不得高臺盤的言情作家,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
愛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節(jié),不在于辭藻,單單在那一點陰森的灰暗,那一絲惆悵與絕望,是真正的纏綿。
所以曾經(jīng)有有識之士談到愛玲小說的改編劇,認為即便是王家衛(wèi)都無法拍出那份味道來?!秲A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這幾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曾被改編過數(shù)次,無一例外,都是失敗之作。電影電視劇,講究的是市場,是營銷手段,所以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賓奪主,嘩眾取寵,拋卻了本身作品的內(nèi)核,基調,轉而追逐大眾的浪漫調子。實在是大錯特錯,尤其是類似于《傾城之戀》這樣疑似大團圓的劇本更是慘遭毒手,私以為《傾城》的惆悵無奈不亞于《沉香屑》。所以說,許多人眼里的愛玲根本上是稱不上才女與絕代風華的,或者說,他們所認識的,根本不是愛玲,因為愛玲的情懷,她的愁,人們不懂。
看過愛玲的照片,實在稱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來的那一份冷艷高貴卻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經(jīng)有人拿民國時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與她作對比。林的確也是難能一見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麗是明媚的,是較為貼近生活的,換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為林徽因,但是鮮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張愛玲。愛玲的風華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艷的氣質。那為什么說林也是難能一見的絕代風華呢?因為這兩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內(nèi)心,才華使之出眾。所謂美人,未必需要秉傾城之貌,最重要的還是蕙質蘭心。試問誰會喜歡一個雙目無神,空洞乏味的木頭美人。單憑美貌,無人能真正做到風華絕。我們現(xiàn)在形容美人的傾國傾城一詞最早源于漢武皇后李夫人,而讓閱盡無數(shù)美人的漢武帝終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卻是她最后拒見圣顏的聰慧之舉。而即便是以紅顏禍水著稱的楊貴妃,她的美麗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這些都表面楊玉環(huán)可并非只是一個木頭美人。
說回愛玲的文字。其實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學校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鑒賞方式的,這種鑒賞僅僅只能停留在辭藻的層面,即使對情感的品位也太過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韻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會是因為它華麗的辭藻,它往往只是一種共鳴,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并不是這些條條框框,簡單粗暴的賞析所能表達的。對愛玲的文字,我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花語:任是無情也動人。然而,她卻也不是無情,反倒又是一種薄情轉是多情累的感覺,是的,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還是一種感覺。
今日本來不過是心血來潮,卻不想洋洋灑灑倒是寫了這許多,似賞析又不是賞析,然而,依舊還是覺得有些褻瀆了這份怦然心動,反倒敗興當真是悔之悔之!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三
上周五下午,上課回來,正百無聊賴地收拾桌子,一低頭,突然看到了鄰桌老師桌子上赫然放著一本《自己的文章——張愛玲》,我的情緒立刻興奮起來,伸手拿過來,翻看起來。
第一篇《遲暮》,第二篇《秋雨》,看著看著,近幾日心情一直在浮躁狀態(tài)中的我竟?jié)u漸浸入了張愛玲細膩、柔婉、深刻、獨特的文字中。
這是第一次看她的散文,那種感觸真是細膩又與眾不同啊。再看她的生平,她寫這些文章時竟然只有十多歲。
在《遲暮》中,她寫道“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人間,桃紅支不住紅艷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里,柳絲趁著風力,俯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發(fā),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的輕云,結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春雪,飛入了處處簾櫳?!毕矚g這句話里她對桃花的描寫,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桃花的艷麗嬌柔,一支桃枝上綴著那么多開得茂盛分外嬌艷的桃花,此刻靜倚在封姨的臂彎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啊。再看她筆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著風兒,騷亂行人的發(fā),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腳下的祥云,正模仿著春雪,飛入簾櫳中。這樣的句子,從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筆下流淌出來,真是讓人驚嘆啊。
在《秋雨》中,她寫道“雨,像銀灰色粘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多么形象啊,雨如蛛絲般閃閃爍爍、牽牽連連、綿綿不斷地籠罩于天地間,絲絲縷縷,纏纏綿綿,如夢如幻,這是十六歲的張愛玲眼中的秋,從她細膩多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個溫婉含蓄、眉宇間蹙著淡淡哀愁的少女,那棵宿舍墻外種的嬌嫩的洋水仙,似乎也看懂了她的少女輕愁,此刻正垂了頭,含著滿眼的淚珠,在那里嘆息它們的薄命,原來它們在嘆息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霉氣熏蒸的雨天。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描寫中流露出了她怎樣細膩的女兒心啊,再往下看“那墻角的桂花,枝頭已經(jīng)綴著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淡淡的輕愁中不乏新生的希望,在那樣一個如花的年齡里一味的愁怎不叫人心疼呢。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四
張愛玲說:這是真的。美麗的女孩,經(jīng)歷了人世種種磨難,到后來她應該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卻依然記得那個春天,那棵桃樹,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個年輕人,以及他說的“噢,你也在這里嗎”。
張愛玲的短文少,《愛》是其中一篇絕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窮盡了人生所有不如意??傆性S多人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錯過而扼腕唏噓。不是平行線,他們有著最甜蜜的交集,但是兩條線的交點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話的時光,他們相遇相愛,卻也帶來一世相離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戀情懷因為意外成為無奈和心酸。然。
可是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鋪天蓋地、驚險襲來,但在這苦難中,唯一需要用來支撐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愛。女孩從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來,是因為她內(nèi)心深處有著最純明的渴望。她永遠記得,那個春天美好的愛戀,她是希望能再尋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堅持,一直銘記,哪怕歲月更迭。“于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剛巧趕上了,給她送來了能夠作為一生財富的愛,絲絲縷縷,無盡綿長。這一輩子也該足夠。
每次當我想要讀讀張的作品的時候,我總會去重讀《愛》,也總會想起奶茶的那首《原來你也在這里》:
奶茶的能撫平人的悲傷的治愈系聲音將張愛玲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這篇文章詮釋得恰到好處,《愛》是蒼涼惆悵且無奈的,盡管她沒有動用痛徹心扉這樣的詞來寫這個故事,但張的看似平靜的語言卻隱藏了無限的悲哀,這里面淺淺的哀愁的情緒就像名貴的香水,不管你離多遠聞,怎么努力地聞都是這個始終不變的味道,若即若離,卻讓人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來你也在這里》卻有著溫暖的曲調,奶茶用她暖暖的聲音,填補了張愛玲半個世紀多的荒蕪,終于圓滿了這段錯過后終于相聚的愛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蘊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質樸卻坦誠,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許在他們無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當做一個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總是會記得那一句平常得無以復加的“哦,原來你也在這里嗎?”。那時的她,干凈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純潔的細胞,單純的思想使她曾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冀,也始終安靜平和地生活著,可是當歲月剝奪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駁的印記在臉上與心上的時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輕時的簡單記憶。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還好他們之間有過那句“哦,原來你也在這里”,歲月縱然無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換來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張愛玲曾說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薄吧n涼是一種啟示。”《愛》大概是將這樣一種蒼涼描刻得淋漓盡致。而正是在這樣簡略的蒼涼之下,才能集顯愛的偉大與真摯。張愛玲自身的經(jīng)歷也算坎坷,幼時特殊的家庭際遇讓她更懂珍惜、守護愛,而后來愛情的失敗,她該是更看透了情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構劃一個愛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輕易放下??v然自己無法得到,也可以將之放在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時時惦念懷想,也算是一種苦澀的浪漫。她便是這樣的人罷,只是這樣的人在這世上又有幾多。所以,文字中也無可避免地透露出蒼涼。這似乎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也是一種悲哀的無可奈何。
多希望這樣一個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歸于平靜的。因為她大概已經(jīng)明白,什么是為愛而生,向愛而死。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五
早上一個小時不到的公交車上站著看完的,才發(fā)現(xiàn)這是個短篇。
因為之前看過色戒的電影,所以讀起來很快,還一直找著電影中的情節(jié)。
我認為這是張愛玲寫得非常好的故事了。
不論是背景,還是人物。
可能還是電影更好些。這個故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片段,只寫了那男人最后逃跑的`片段。
也可能比電影還好些。因為這個故事明明白白的寫了男人和女人的心理活動。直白的告訴了我,他愛她,以及她愛他。
其實看這樣的故事,什么背景都不是很重要,人物叫什么名字也不甚重要。只知道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那些心思。
從整個間諜任務來看,女的失敗了,男的成功了。但是從二人的故事來看,卻又是兩個人的成功與失敗??桑瑦矍檫@事,并沒有什么成與敗,只看到她愛上了他,因此,放他走了。只看到他愛上了她,因此也少了些許記恨。到最后無論發(fā)生了什么,讓二人心有所安慰和回味的,只是,他/她原來確實是愛我的。證實了這一點,什么欺騙什么失敗,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太太們依舊打著牌,鬧著要請客吃飯。外面的局勢依舊動蕩。在這么一個世界里,誰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竟有過一場愛情的花開。
又回味了這故事。竟覺得凄涼。
先不去探究我的心是否愛你,單單我能相信你是愛我的,便什么也都無所謂了。
看這故事的時候,不免會和《潛伏》里的鏡頭有點混淆。。竟混到覺得是翠平正約著姓易的在咖啡店里坐著,余則成從外面開了槍。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六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說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了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說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后該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間中透露著張愛玲的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的風范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并認為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xiàn)后而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她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獲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里,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于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兩只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為人是為了追求和諧安穩(wěn)的一面才去斗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注于人生的斗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為斗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斗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wěn)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的愿望,因此張愛玲認為安穩(wěn)實質是一種永恒。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著追求人生安穩(wěn)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一種啟示,而這種啟示是蘊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說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為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為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啟示,而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說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tài)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啟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說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xiàn)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xiàn)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為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為什么張愛玲樂于寫悲劇,為什么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為這并不是什么缺點,因為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里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為讓故事自身去說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為一味的強調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說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說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七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作品》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出自《愛》??戳说谝痪洌?BR> 夜讀發(fā)現(xiàn)據(jù)說是張愛玲的這兩句。文藝女青年為什么這么喜歡張愛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讀不了紅樓夢,也就讀不了這一類型的書。我覺得無論如何,那是在大觀園里面的'雞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個小地方鉆來鉆去沒有意思。還不如李逵雙斧一揮,諸葛亮羽扇一指,殺它個落花流水。
但是人總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撫,總有些小情懷需要抒發(fā),這些安撫和抒發(fā)需要用很細很細的筆去描,用很巧很輕的顏色去寫。讓人家在細膩轉承中感受到里面的機靈勁。
張愛玲就是有這個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寫得很細膩,但不機靈,寫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檔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電視劇,但沒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費品,沒有把玩的余地。
張愛玲有。
“于千萬人中遇到你”一句,從佛學中偷來的,用在愛情上很合適。跟你遇見原是有萬般機緣,就是這個意思,但用了很細很細的工筆來描,用很鋪陳的顏色來排比,覺得很芳香入口,濃淡皆宜。
仿佛是認識已久,只是隔斷了數(shù)重輪回,此次相見,也是命中注定。巧到了極點,也輕到了極點。真是女兒家心思,很細,很溫柔,被動的,但心里卻有一團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個驗證。曲折迂回,讓到了無限遠,然后慢慢的兜回來,還開出了一朵花,你說是不是很細很細,是不是很溫柔很溫柔,是不是雖然很細很溫柔,但里面有一團火焰,化身出來,成為了一朵非常鮮艷亮麗的花兒。
我無法知道摘下來的是不是就是張愛玲寫的。我沒時間鉆進去,沒時間讀。盡管我似乎有的是時間。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八
默默地蹲在沉舊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滿著驚惶和恐懼。她低著頭,悄悄地啜泣著,是那樣無依無靠,又是那樣地楚楚動人,淚,順著瘦削的臉龐,滴落在冰涼的地中,微微張著雙眼,望著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噍x依然灑著大地,襯著她那張高傲的臉。
是的,她要強,不會向命運低下她那孤傲的頭。但今天,她卻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陽光割鋒利的玻璃般尖銳,耀眼的光芒四處飛濺,沒有留下一點殘照。她知道,是因為她,所以她恨她﹗或許有一天,她會輕輕地離開,離開這個昏暗的家!
終于,她離開了,是那么的毫無牽掛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身穿奇裝異服,昂首闊步地走著。是寂寞,還是孤單?可她卻仍然有著如同曾經(jīng)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執(zhí)筆淡淡地描繪著畫,不辭辛苦地為自己的作品配著,不給予人。
她高傲,愛呆在愛丁頓公寓中,卻不輕易見人。
她高傲,只愛胡蘭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拋棄,也如初,盡管他無意于她常相廝守了。
對,她被拋棄了,卻仍至死不渝地愛著他,沒有停止。在《半生緣》中,她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看看吧,這是一個多么瘋狂的吶喊!但是,也很凄涼,因為她愛得太苦了!
最后,她沒有了他轟轟烈烈的愛,失去了她驚世駭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無怨無悔,雖然“曲中人散盡了”,她只說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話:我將只是萎謝了。
她也很愛《紅樓夢》,可能是愛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紅樓多愁夢,情天情?;们樯怼?,也可能是愛林黛玉和賈寶玉一見鐘情的愛!不過,當黛玉紅顏已逝,他們陰陽相隔時,她卻只是凄愴地笑,我知道,那種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愛!
我曾細細想過,她若沒遇上胡蘭成,也許就不再會擁有這“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了。她會似曾經(jīng),慢慢地寫著,寫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爐香》、《第四爐香》、《第五爐香》……她會再成為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更不會不能自拔了。
我看見她緩緩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無的倩影,細長的指尖佛拭著臉,凄然淚下,只為說;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沒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擁有了,她太高傲了。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張愛玲的色戒讀后感篇十九
作為一個當當云閱讀的忠實粉絲,我現(xiàn)在大部分的書都是用當當看的電子書。下面這三本步不例外。這本書很不錯,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她的字體太小無法放大,而且無法把我想要記錄的句子記錄下來,這算是這本書的唯一的缺點了。
《初妝張愛玲》《盛妝張愛玲》《卸妝張愛玲》這三本書就是張愛玲對自己的自傳了。我一口氣直接把這三本書讀完,說明這書真的無法形容的好,張愛玲自己也說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妝張愛玲》,講述的是她早年時期,家人之間的關系,說明一下處于一個怎樣的時期。還有她求學路的艱辛。
《盛妝張愛玲》人剛到中年的時候,荷爾蒙總是會使人向往一種美麗的愛情。我們偉大的作家張愛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蘭成的坑中,這個時期比較的漫長。張愛玲形容“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歡喜,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她覺得胡蘭成愛很多人,不要緊,她可以和別人分享他??墒沁@種不對等的愛情是不會走到最后。
在這本書中,有一個求簽的章節(jié),雞鳴寺求簽:花無百日紅艷,富貴難久相伴,易為盛名所累,晚境塵世飄零??赐赀@個書,你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寫照。
《卸妝張愛玲》晚年,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從炎櫻家到救世軍,從救世軍到文化救濟處(一個寫文暫時收留文人的地方)。她總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這期間她遇到了賴雅,她的丈夫,賴雅帶給她的也是快樂與痛苦并存的。
張愛玲的一生在我看來稱的上是悲慘,不過那個時期又有幾個人過得好呢。她自己也說“我確實處于一種譫妄狀態(tài),人生好像不再是荒涼,它把我推到絕境?!薄昂孟裎夷陱鸵荒辏讲阶叩亩际墙^路。如同一個人只剩下兩個銅板還給人要了去,太悲慘了。”
在賴雅離世的時候,“我雖然卸下這不堪負荷的重擔,可是我這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可以依靠或傾述的親人了。偌大的世界,絕對的孤獨,盡管我早已經(jīng)預備著這一刻的到來,但是同樣,我一生中無論多早為生命的殘破憂患預作準備,當那一刻來臨,我還是要痛苦一場的?!薄斑@些天,不,這些年,我實在是太累了?!?BR> 時代造就了她,同時也讓她體會了人生八苦。人總會逃不過錢、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沒有錢,愛情、親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較完美的,晚年病痛纏身。
看完這基本書,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隙ê懿诲e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