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13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一
    王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原是湖北的農民,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無數珍奇異寶因此流失海外。
    當時是20世紀初,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新世紀的突破。為了尋找靈感,他們中有人已將目光投到瑰美神秘、源遠流長的東方藝術上了。但在莫高窟,王道士卻絲毫沒有感受到這些文物的美,不懂得它們是多么宏偉的杰作。
    一天,王道士在洞窟里轉悠,覺得里面的壁畫暗乎乎的,看著眼花,就用石灰厚厚地刷了一層。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什么也沒有了。洞里一片凈白。古代工匠們無數的心血,就這樣永遠被徹底掩蓋。他還覺得中座的塑雕過分惹眼,就去借了幾個鐵錘,才幾下,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成了泥巴。他雇了泥匠,塑了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菩薩。
    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瘋了!那么精美絕倫的壁畫,他卻刷上了厚厚一層白色石灰;那么令人嘆服的雕塑,竟被他眼都不眨一下就無情地砸爛。這是何等滔天的罪孽!但在他看來又好像是合情合理——我是管這兒的,這兒是我的,我覺得不好,就可以刷,就可以砸。我是道士,當然要在洞窟里擺天師菩薩,而不是那奇怪的雕塑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清理洞窟中的積沙時,墻壁裂開了一條縫。打開一看,里面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他不會知道,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這都是古代中國人民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他們最深的文化積淀,最寶貴的心血結晶。
    他撿了幾個經卷帶給縣長看,順便說了這事。不久,甘肅學臺葉熾昌知道了。他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只有王道士隨手取出來的一點,在官場上送來送去。
    我又為中國官僚的表現感到吃驚、失望與悲哀。王道士雖愚昧無知,但他畢竟是個普通人,太卑微、太渺小,讓我們無從怪罪。但官僚們都是讀過書的??!都是滿腹經綸才高八斗的?。≡趺磿徽J識那些珍貴的文物?他們都是明事理的?。≡趺磿榱诉\費而任那些無價之寶荒蕪?中國是窮,但看看那些官員家中,有幾個不是錦衣玉食、奴婢成群?有幾個沒有萬貫家財、奇珍異寶?這筆錢,絕不是籌不出來,而是他們一點也不想去籌。為什么沒有一個人,能下定決心,好好地將這筆無價的國家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呢?
    就在這時,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卻不遠萬里趕來。王道士從他們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1905年10月,俄國人博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頭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用少量銀元換取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
    我痛心、我心痛。前人費盡無數心血、耗盡無數精力才留下的這些瑰寶,就這樣遠“銷”海外。也許王道士是很開心的吧,無意中找到的“破爛”,卻讓我得了這么多銀子!
    我無言。這幾句一個當代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勛爵的詩句應該可以描寫我的心情: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決勝負于城下。
    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是鐵板著臉,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他們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王道士傾泄。但是,讓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要做的,是不讓悲慘的歷史再次重演。不管那些文物身在何方——倫敦、巴黎、彼得堡、東京……它們都深深地烙著中華民族的烙印,永遠無法抹去。
    這,也是唯一能讓我感到一絲欣慰的了。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二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紙的封面,書內的紙張泛著青黃。我不知這樣安排是否刻意,只是當我翻開它的時候,不禁莞爾:它,與余秋雨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襯。
    讀它的時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樣懷了一份“旅”的心情,只不過,我的這段旅程要舒適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時候,我仍在旅途。坐在一輛稍有些顛簸的大巴車上,輕輕撫過牛皮封面上四個工整卻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無法平靜。我想,我和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不過,我,漂泊在墨跡里。
    悟寫過的山很多,我卻偏偏記住了一座沙山。那座依傍著月牙泉的,鳴沙山。閉眼,是大漠一望無際的黃沙??僧斘冶犻_雙眼,看到的卻是那幾座連綿的.沙山。松軟,緩緩滑動的細沙,時而隨風高旋,時而沉默于腳下。血色殘陽,金黃戈壁,美不勝收。
    這一路,雖然我僅將手指覆于書頁上的墨跡,卻分明感到自己和悟一起爬了這沙山。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腳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軟,感覺到下陷的沙粒流動的觸感。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頂”而生。所生一雙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卻奈何不了這眼前的鳴沙山,換了誰,都難免有些急躁。但悟教會了我怎樣心平氣和怎樣忍耐與堅持。慢慢地,一點一點向沙山的山頂靠近。站在山頂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頭與悟相視一笑。
    那明晃晃的月牙泉對我的誘惑不比悟小,于是“哧溜、哧溜”的幾步,又一次來到山底。順順當當地,沒有前仆,沒有后仰。
    突然被自己的會心一笑驚醒,回想腦海中的那座沙山,金燦燦,明晃晃,熠熠生輝。
    人們說,這是一個普通的溶洞;悟說,此洞要么不進,進去便是半個詩人。
    踏著悟的足印,我也同樣跌跌撞撞地往里面走。這是一個漆黑的洞。伸手可觸到凹凸不平的石壁,抬頭就是無數尖銳的鐘乳石。頭頂蝙蝠橫飛盤旋,腳底盲魚游竄,或許,這就是闡述歷史應有的氣氛?
    有水聲,或許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聲,或許是千百年前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知道。只是我知道,當我的手撫過一行行墨跡的時候,我仿佛正撫過一扇石幔,那上邊嵌著海螺貝殼,還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擊。那一瞬,滄海變桑田。
    我是追隨悟的腳步進入這個洞的。這個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卻又那么滄桑。人類的祖先曾出現在這里,他們舉著明明滅滅的火把,如電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閃過。歷史磕磕絆絆,終于走到了今天,這個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卻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切感,靜靜地看著如今的人們,給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帶來人的生氣與新鮮的腳印。
    它的名字,是白蓮洞。
    西湖,是一個太老太老的話題。世人皆寵的西湖,總一次又一次被提起。盡管已去過多次,岸邊的石板石磚,細小的土粒,以至柳樹干上有個特殊的紋路我都記得清晰。但再次看到悟寫這個題目,一時竟有了初次邂逅時的心動感覺。西湖很厚重,的確,就像悟說的,它積淀了太多的朝代。跟著悟,從未觸碰過西湖水的我,終于觸到了。它細細地從我的指縫間穿過。我跟著悟,從宋代勝跡游到清代遺宅,恍惚著穿越了四個朝代,誰能在此刻告訴我歷史的真諦?怕是,誰都道不清吧。
    在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詩人、才女、隱士從這里經過,還有兩段神話般唯美的愛情故事。猛然抬頭,我看到悟定定在湖岸迎風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紗蒙了許久的西湖終于除去了迷茫,斷橋無言,荷群無言,碧水無言,可我,卻什么都聽見了。
    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地觸碰著青黃紙張上的墨跡,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跡中,跟著悟從荒涼大漠,行至溫婉華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顛簸,一場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三
    飄泊旅途,莽蒼大地,行過以后,是苦味的回味無窮。
    走得慢,華發(fā)早生,苦到完美,是柔美得提升。
    偶遇《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學們的臂膀中,淡黃色與灰黑色的封面圖連同顯眼的苦字幫我一種文學類壓力,我如同處于一片氣壓低中。在心中嘖了一聲,我急急忙忙擦肩而過,不給自身導致大相徑庭的精神壓力。搞笑的是,我還在兩年后于一排排書架上發(fā)覺它,又鬼使神差地買下來了它。也許是我想挑戰(zhàn)看一下,兩年前懼怕的書入了今日的眼睛,還是不是一種懼怕。
    60華里的莫高窟壁畫才華滿滿、靜謐神密,1000很多年的生命在這里蒸發(fā)。造型藝術投射內心,玄秘清潔如它是一種永久性的憧憬,如夢似幻。閱讀文章著在其中的文本,我好想跟隨時光穿越到1000很多年前,靜靜地矗立看這墻壁畫產生的杰出全過程,復雜的內心深處也會因賞析了獨一無二的造型藝術而穩(wěn)定出來。我又登上似水柔情的鳴沙山,領略純粹的光與影切分,心里鳴起天樂一樣的梵唄。一轉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如從天上來的恬靜祥合吸引住。老尼為什么想要孤守荒蕪浮囂的地方呢?我不能很了解,內心才想是她看透了多彩人世間身后的簡易原體,寧可用此生理解這兒滿滿的一世界的.禪機。大家經常做詩歌賞析,詩大家總會有很多化不動的憂傷,例如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一人釣寒江雪。我總是以為柳宗元十分享有沒有人打攪的情況,認為孤、獨二字也是作家難能可貴的理性和嬌情。直至讀了了《柳侯祠》,才更改對這首詩不正確的了解。
    柳州市的柳侯祠,放置著他的生命,他一生的艱辛凄切。掩藏在其短暫性、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出眾,是期盼強盛的文化藝術人格,待中華青少年去講解只可是,我這中華青少年卻一直誤會了他,誤會了遭遇謫戍詩大家的人生。我愧疚不己,我如此懵懂無知,只圖游樂設備,視若無睹活在封建社會下的我國文人墨客遭到的痛苦,還取笑她們的嬌情和矯揉造作。學了這些年的語文課,背過那么多首古詩詞,也沒有對一首深有體會過,更不要說為大家的惡運唏噓不已。
    大家從哪里趕到這兒?又從這兒邁向哪里?一定有很多人也明確提出過這一疑惑,但針對大家平常人來講,沒有意義。你你是否還記得哪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源嗎?你是不是想過那般一個蓬萊仙境為什么無法留住貧苦辛勤的漁人呢?由于人是沒法忘卻的。不可以忘記自己更不要忘記了生命的實際意義?;蚴遣⒉皇且员銕е瞻醉摲祷刭p賜你生命的超級黑洞去,只是要以便喜愛的日常生活固執(zhí)拼搏,揮發(fā)出自身的全球。如同《武陵人》中常說這兒的幸??鞓啡∠宋宜伎嫉闹錂唷?BR>    艱險的黃土高坡上,一兩腳實實地置入又提到,留有一串孤獨的足印。信客日復一日往來于城鎮(zhèn)中間,包囊里帶著一家又一家人對相互的回首想念。沒有電話、e-mail的時期,雖然吸氣著同一海拔高度處的氣體,粘稠的想念呵,也直叫人呼吸不暢,如抵喉嚨。信客這一杰出的崗位群體,用自身大半生為他人的生命送去春露太陽。她們被猜疑污蔑,也煙橋掉入過無緣無故的爭奪,但她們仍在盡著自身的微薄之力為兩邊的大家惠及。經常出現人說:不必為他人活著。但我想,一個人的一輩子,若有一群人非常值得你翻山越嶺,即便不可以名垂千古,也不會人死之后在墓志銘上寫出悲哀的無所作為。
    一個大晴天,我還在家里的庭院念完了最終一個字,算來自身竟花了大半個月左右讀該書,后邊又用了三天寫出這篇讀書筆記,合上書籍時,覺得自身也經歷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那遮天蓋地柔和的陽光清洗了的身上的塵土,開心因素在身體輕柔彈跳著。飄泊旅途,莽蒼大地,行過以后,是苦味的回味無窮;走得慢,華發(fā)早生,苦到完美,是柔美得提升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四
    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后,是苦澀的回味。
    走走停停,華發(fā)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升華。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學的臂彎中,淺黃色與黑色的封面連帶醒目的“苦”字給我一種文學重壓,我好似處在一片低氣壓中。在心里“嘖”了一聲,我飛快地擦身而過,不給自己造成相形見絀的心理壓力。好笑的是,我在幾年后于一排排書架上發(fā)現它,又鬼使神差地買下了它?;蛟S是我想挑戰(zhàn)看看,幾年前畏懼的書入了今天的我的眼睛,還是否是一種畏懼。
    60華里的莫高窟壁畫才情滿溢、空靈神秘,1000多年的生命在此蒸騰。藝術映射心靈,玄秘潔凈如它是一種永久的向往,如夢如幻。閱讀著其中的文字,我多想跟著時光穿越到1000多年前,靜靜佇立看這壁畫形成的偉大過程,繁雜的內心世界也會因欣賞了獨一無二的藝術而安定下來。我又登頂柔情似水的鳴沙山,飽覽純凈的光影分割,心中鳴起天樂般的梵唄。轉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若從天邊來的靜謐祥和吸引。老尼為何愿意孤守荒涼浮囂之地呢?我不能很理解,心里才想是她看透了繽紛人世背后的簡單原體,寧愿用余生領悟這里滿滿一世界的禪機。我們常常做詩歌賞析,詩人們總有許多化不開的哀愁,比如柳宗元?!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蔽铱傄詾榱谠窒硎軣o人打擾的狀態(tài),以為“孤”、“獨”二字又是詩人與生俱來的感性和矯情。直到我讀了《柳侯祠》,才改變對這首詩錯誤的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著他的靈魂,他一生的坎坷凄楚。隱藏在其短暫、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興盛的.文化人格,待華夏少年去解讀……只可惜,我這華夏少年卻一直誤解了他,誤解了慘遭謫戍詩人們的人生。我慚愧不已,我這般不諳世事,只顧游樂,全然不知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文人遭受的苦難,還嘲笑他們的矯情和無病呻吟。學了這么多年的語文,背過這么多首古詩,我沒有對一首感同身受過,更別說為世人的厄運扼腕嘆息。
    我們從何處來到這里?又從這里走向何處?一定有很多人也提出過這個疑問,但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沒有意義。你還記得那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嗎?你是否想過那樣一個蓬萊仙境為何留不住貧困辛勞的漁人呢?因為人是無法遺忘的。不能忘了自己更不能忘了生命的意義?;蛘卟皇菫榱藥е瞻谆氐劫n予你生命的黑洞去,而是要為了熱愛的生活執(zhí)著奮斗,蒸發(fā)出自己的世界。正如《武陵人》中所說“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權利”。
    崎嶇的黃土地上,一雙腳實實地嵌入又提起,留下一串寂寞的腳印。信客日復一日來往于鄉(xiāng)鎮(zhèn)之間,包裹里揣著一家又一家人對彼此的遙想思念。沒有電話、e-mail的時代,盡管呼吸著同一海拔處的空氣,濃稠的思念呵,也直叫人呼吸困難,如抵咽喉。信客這個偉大的職業(yè)人群,用自己大半生為別人的生命送去春露陽光。他們被懷疑誣陷,也平白落入過無端的紛爭,但他們仍在盡著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兩頭的人們造福。常有人說:“不要為別人活著?!钡蚁?,一個人的一輩子,若有一群人值得你跋山涉水,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不至于死后在墓志銘上寫下可悲的碌碌無為。
    ……
    一個晴天,我在家中的院子讀完了最后一個字,算來自己竟花了大半月讀此書,后面又用了三天寫成這篇讀后感,合上書本時,感覺自己也經歷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那鋪天蓋地溫和的陽光清洗了身上的浮塵,快樂因子在體內輕盈跳躍著。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后,是苦澀的回味;走走停停,華發(fā)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升華——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五
    一路走來,沿途的風景,被沉重的歷史籠罩,被歲月的文化熏陶,仿佛那一處處的古跡在過往中醞釀出了一種經久的苦澀,那么鮮明,于是也該平一平心,回歸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記
    我很想去作一次旅行,一次只有一個人的旅程,沒有太多濃重的色彩,就這么走著,去到一個充滿古韻文化之地,感受時光變遷的痕跡,文化的熏陶。
    當那些繁華過后的寂寥,文化背后的故事,歷史的沉思摻雜著你的回憶而涌現出一種復雜情感時,便會體會到一種別致的情。我知道此時我的心境正是余秋雨當年的心境,但是他卻是已經真真正正地進行了這樣的一場旅行。
    輕輕合上《文化苦旅》,再一次的體會,也不再是當時懵懂無知地沉浸于景的淺思維,只覺得淡淡的愁緒與一種難以名狀的復雜心情在心中揮之不去?;蛟S這就是所有讀者的感慨與共鳴吧。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到溫婉柔麗的江南小鎮(zhèn),從絢麗的敦煌壁畫到荒蕪的廢墟,余秋雨一直都在追尋著古人的足跡,不論是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山川萬里,似錦繁花,無一不可入題。他不是憑空而論,而是對國內外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由心撰寫。他寫出了這一代中國人心中的糾結,寫出對文化的思考,也就是這樣,文化苦旅才是為我們所鐘愛的吧。文化苦旅,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文詞。它所承載的,是夾雜在旅途中的歡心,喜悅,澄澈,又是哀傷,反思和沉郁,種種情緒交錯相融匯成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卻又復雜鮮明的字眼“苦”。何又為苦,是旅程苦,文化苦,還是歷史苦,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無法知曉。承以文化二字的“苦”意味深遠。
    淅淅瀝瀝的風雨迷失了石窟最初的模樣,混混亂亂的風塵換來了如今的恥辱。這一切源于愚昧無知。在百年前,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做出了如此讓人痛惜的事。他目光呆滯,畏畏縮縮,只是個農民,卻摧毀了敦煌璀璨的文化。他粉刷了洞窟的壁畫,損毀了塑雕,致使文物一車車的流失,換來的只是極少數為他所用的錢財,留下的只有那么丁點讓人仍存念想的文化。文化因無知而粉碎,應該憎恨還是可憐?”我好恨!”這是余秋雨發(fā)出的感慨,文人在恨,研究院的專家在恨,或許大家都在恨。一字字像什么?不華麗卻涌自肺腑。要責備嗎?或許不用,因為國人仍在努力,撥開烏云,讓世界都知道中華文化的價值。
    這一段旅程艱辛如此,其他古跡卻又是另一番風采。靜謐優(yōu)雅的江南小鎮(zhèn),恬靜的陽關雪,還有浩淼的洞庭湖。不知是否仍有“碧瓦銜珠樹,紅輪結綺寮。無雙漢殿鬢,第一楚宮腰?!钡木爸?,“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的情節(jié),“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輪廓。曾經的文人墨客書寫過的詩句,那些滿含的情感是否猶存。靜聽著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風聲鳥聲,是否依舊能感受到那種久遠
    文化,文化,依舊是那個熟悉的詞,現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可以讓那些渴求文化的人稍稍寬心了。而我們日益繁重的文化也是一種汲取文化的過程。在這個夏季,文化苦旅讓我明白了文化,學會更深沉的思考某些事物。而余秋雨告訴我們的是那中國文化落在山重水復,莽莽蒼蒼大地上的真實的步履。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六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共235萬字,有三十七篇。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其中最為感觸的是《道士塔》。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jié)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折怎么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
    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于創(chuàng)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
    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干燥,一會兒石灰已經干透。什么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
    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干干凈凈的農舍里,她們婀娜的體態(tài)過于招搖,她們柔柔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里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干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于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里是鼻子,這里是手腳,總算也能穩(wěn)穩(wěn)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胡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白∈郑 蔽以谛牡淄纯嗟睾艉?,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文化苦旅》讓我領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看這本書,同時還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
    讀了余秋雨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等又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七
    這是本書的開篇之作,作者為何以此開篇?是有他的道理嗎?帶著疑問通讀全文,才知作者苦心。用一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向我們傳達著他的感受,讓讀者體會“一種文化”經歷了怎樣的苦澀歷程。
    敦煌莫高窟聞明于世,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古老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窟中繪制精美、豐富、規(guī)模宏大的壁畫,以及沙泥塑像,還有大批的經文所開成的敦煌學,是現代研究古代文化與文明的重要文獻,令科學界震驚,就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歷史長河的歷練中,越發(fā)顯現其魅力所在,從此世界關注敦煌這個地方。這是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作者就是為我們翻開了這頁歷史,看著敦煌美,讓我們驚嘆的同時,一樣遺憾者由于愚昧與無知,對她的摧殘與破壞。時間會在任何事物上留下痕跡,無論是人的生老,還是事物的變遷,都是自然的規(guī)律,可是人為的破壞卻加速事物的惡性循環(huán),造成不可逆轉的錯誤。敦煌匯聚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與艱辛,它巧奪天工和浩大的營造工程是現代人不可想象也無法模擬的事情,然而她的神奇與美麗也會在瞬間粉碎,也許這就是歷史吧!作者以莫高窟的罪人王道士為典型,影射出一批這樣的人,在講述敦煌歷史和文化同時讓我們看到某些無知的中國人的所作所為,作者感嘆、嘆息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BR>    無奈的“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作為一個學者,他要怎樣急呼,在他心底又將怎樣痛苦的呼喊!可惜,他不在那個年代,他無法改寫歷史,無法把無知變?yōu)橛兄?,他只有這樣面對慘白。我在想中國更可悲的“慘白”不止是敦煌,細數現存的穩(wěn)中有各處古跡那一個不是歷經風雨,王道士這樣的人不止一個,更可怕的是個人的行為主導一切,無人問津,無組織、無紀律,更沒有保護意識,很多古跡多為民間組織保護、崇奉,才得以保留下來。此時,讀者腦海中也許已浮現許多……似乎與作者一同投入拯救文化的急呼中。
    如今,英國倫敦博物館,法國盧浮宮,世界各地知名的大博物館都陳列著各種來自東方,來自中國的文物珍品,更甚者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僅此一件的遺存,卻不在我們手中,也許再無緣一見。前一段中央四臺《國寶檔案》連續(xù)講述了,追蹤遺失國外的中國國寶級文物,也許就是為了滿足讓國人看一眼的愿望吧!這也讓我們認識了歷史,知道外國人從我們手中略奪了多少珍寶,又因無知的人送給他們多少無型的有形的財富。那是打上歷史烙印的珍寶,世上再找不到第二件,再也沒有人能制造給我們。當歷史翻過這一頁頁,我們只能自責為什么不能保護和擁有屬于我們的“東西”?這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苦”吧!我們體會到了。
    王道士是中國歷史的罪人,道士塔永遠受到世人的唾棄。當外國人拿著我們的經文,成就他一生事業(yè)的同時,外國人還感到從中國這么一個蠢人手中搶救了這筆遺產是多么重要。他們不斷暗示,是他們長途跋涉,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光明,文中這樣寫到:“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了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吧!至少它還存在于這個世界里?!笨墒沁@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象作者一樣感概中有多少無奈,為了文化的傳承,與其毀在無知的人與無能的政府手里,還不如存放于他鄉(xiāng)?,F在外國學者都以成就他們一生的敦煌學在中國學者面前炫耀,而我們的學者要向他們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作以研究。作者在最后發(fā)自內心的感概到:“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愿抒發(fā)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鉆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的膠卷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鉆研?!?BR>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佩服外國的學者,因為他們也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都是為了文化研究,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這前提是什么呢?我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為此耗盡終生,肩負著中的榮耀與恥辱,我們能找回那遺失的“東西”嗎?答案在文章最后寫到:
    “我去時,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正在莫高窟舉行,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最后讓我們慶幸的是:敦煌還在中國,沒有人能把歷史搬走,也沒有人能把一個民族的文化略奪或是拱手送人。作者以自己的感概告訴如今的人們,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請記住歷史,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注重文化,保護我們的文化,使之發(fā)揚光大、源遠流長,切莫因無知,無意間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西湖的水,太擁擠。
    這里踏過了太多留連的腳步,這里映出了太多婀娜的舞姿,這里吟下了太多曠古的絕唱,這里流傳了太多璨燦的華章。邊疆四起的狼煙,到這兒只剩下了歌舞升平;戰(zhàn)場揮灑的血淚,到這兒也只剩下了波光粼粼。金錢,欲望,美色,酒香,在湖畔招搖,熏醉了天邊一抹如血的殘陽。
    終于,在西湖的亭臺樓閣中,在西湖水的碧波蕩漾之上,站出了一位林升。他望見宮墻間滲出的點點春風,拂亂了六橋煙柳,似乎看見一個王朝正乘著西湖水偏離了歷史軌道,漸行漸遠。他的筆尖指向了茍且偷生的朝中權貴,他的墨跡染透了碧汪汪的西湖水,他的聲音響徹了整個南宋的天空: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詫異。它嗅了嗅自己還夾帶的林和靖的梅瓣鶴羽,不清楚自己好端端地怎么就和亡國掛上了鉤。
    可是,林升們的聲音卻越來越響,其中有企盼,有無奈,有斥責,有悲哀。這又逐漸上升為社會的感慨,上升為社會的風向。
    西湖不是長江,可以盡情地沖著前方咆哮翻騰;也不是大海,可以隨心所欲地卷起千層雪。西湖,只能默默地咽下所有亡國的寄托,然后,種進了浮在湖水上的千年藻苔。
    為何南宋會亡得如此轟轟烈烈?
    有人說,是因為宋朝繁極一時的昌盛??墒?,論繁榮,無論如何也抵不過唐朝。
    有人說,是因為南宋持久的兵荒馬亂。可是,論戰(zhàn)亂,該是元朝當仁不讓。
    我認為,南宋的成功,在于它培育了一大批優(yōu)秀詞人。雖說詩歌以盛唐為先,但是,唐朝李白太多,杜甫太少。因此,人們只能貼近唐的絢麗而難以捉摸透它興衰蛻變的悲涼。
    歷史,是由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但是,是由文人書寫的。孕育出文人的王朝,才有力量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屬于自己的一頁,哪怕是不夠光輝的一頁。
    該逝去的還是會逝去,該沉淀的還是會沉淀。光輝、屈辱,沉甸甸地降在了湖底,積成了軟綿綿的淤泥,在清冷的湖水里,安詳地審視著自己,打量外頭的日新月異。
    文化的羅裳,歷史的綢衣,厚厚地裹了一層又一層。西湖由絕代風華的江南女子,走向了雍容華貴的婦人。西湖水,也由真切逐漸邁向了虛幻。坐落于繁華的人世,卻擁有遙不可及的寂寞。
    行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是腳步卻一直踏不進西湖喧囂下的寧靜;居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可是心靈卻一直融不入西湖美艷下的柔情。
    西湖,只能獨自卷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嘆息。
    每每來到西湖旁,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總會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對西湖的方向。
    這里有蘇堤春曉,有岳墓棲霞,有雷峰夕照??墒牵@里已容不下一片空間,留給現在的我們。只有那鐘聲幽幽,湖水泠泠,鳴聲嚶嚶,指引著我,卻又隨了那人流,走向未曾預見的地方。
    成群結隊的不停步的人兒們,他們眼神所專注的前方,又可曾是一個真正的目的地?所有的人,都隨著另一個迷惘的步伐,遺失了自己的步伐。
    學者們也混在這一撥撥的游客中,悄悄地來了。他們在夜晚輕輕地打撈一池曠古的繁華,想要用自己的頭銜、身份,去征服這一汪曼妙的湖水。西湖,也看過太多,她只牽扯下皎潔的月光,點亮了湖畔的燈紅酒綠。
    景點,景點,眼里只剩下風華絕代;
    游客,游客,心中只剩下吃喝玩樂。
    所有的目的,在這里都失去了目的。所有的意義,在這里都失去了意義。
    西湖的面容,難道只有在泥淖后憔悴?
    于是來了位余秋雨。他放下身段,放下遮蓋,毫無顧忌地跳下了這潭西湖水。他的腳掌,撫弄過西湖的肌膚,掀起層層歷史的漣漪,他的水波被抽象了,但西湖,卻在一個人身上真切起來。
    這是西湖的欣慰。
    這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中國人太過于追求歷史的沉淀。放眼望去,大中華的土地上,哪處風景名勝脫得開文化的底蘊?道風,禪語,書生,大將,永遠是最好的宣傳,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中國人追求那些所謂的旅游勝地??墒?,一旦追求者多了,那份悠遠與幽靜勢必會被擾亂,而它先前的美,也不復存在了。
    于是,中華大地上,一幕幕地上演著悲喜劇。
    西湖也成了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微笑著,寂寞著。
    等待解脫。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八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題記
    余秋雨先生認為《文化苦旅》是一位外出的游子,他出門在外,飽受委屈和非議,歸來時已是疲憊不堪,渾身黑膩,當它再一次回家,回到先生身邊時,先生要做的就是為它“燒水為沐,煮米為食,裁布為衣,整榻為憩”,由此,《新文化苦旅》問世了。
    《新文化苦旅》穿著新裝,器宇軒昂,帶著強大的氣場走來。書頁間細細品味,方得以理解“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
    作者在行走著,感受著,思考著,被山山水水間濃厚的歷史氣息壓住,不斷感動,不斷謂嘆。這種感動謂嘆被化作一個個字符,讓讀者也身處濃重的人文氣息,歷史氛圍中,隨著感動,謂嘆。
    《莫高窟》中有一句話這樣寫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任何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它的背后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興衰,它的藝術價值中,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歷史價值。正如莫高窟,里面的壁畫最早出自十六國時期,它有著粗獷的線條,氛圍有些血腥恐怖,折射出當時社會的苦難;盛唐時期的輕松歡樂更是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莫高窟的壁畫里,世間萬物皆是風情萬種,人間天堂相連,美好圣潔;政權紛爭中,帶著些許疲憊的宋代留下來的是壁上的貧乏和荒涼。莫高窟記錄了我們祖先的信仰和悲歡,這一生中,一定要去探望探望它。
    《道士塔》一文,讓人感到沉重了些。一百多年前的王道士,無意間將一個藏經洞打開,將西北沙漠中一顆沉默的瑰寶擦亮,它耀眼的光芒甚至照到了西方的土地上,于是結果,當然是掠奪,當時西方學者斯坦丁來到中國甘肅的敦煌,與守著這顆瑰寶的王道士進行了一場極不正當的交易,王道士可不認為這是掠奪,反而因此而暗暗欣喜。
    自此,中國文物被撥離了原生土地,與孕育它的家園隔著茫茫的大海相望,像母親和孩子被剝離,雙方身處異處,各自傷感失落。這是文化的極大損失,如繁星的隕落,讓歷史吐出長長的嘆息。
    讀《新文化苦旅》,讓人感到這不同于其他游記,作者沒有花太多語言去描繪景色,而記下的,是人文;追憶的,是歷史?!耙宦涔P卻比以往寫的任何文章都蒼老”正是源于作者思考著歷史的滄桑,從而顯現出人生的滄桑。
    合上書頁,體味到了作者文字中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走的多了,想的便也多了。以后的以后,有機會走過這些山山水水,站在古人的站過的位置以同樣目光打量這個世界,定能感受到歷史沉淀中積累的濃厚韻味。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九
    這么一看,《文化苦旅》倒是改為《文化之旅》也無妨了。可后來再看,發(fā)現細細思索起來,這“苦”字是自有其內涵的。
    所謂“苦”,并不體現在余秋雨先生本身旅程中的苦,而是一種從古至今,從文人到文物再到文化所經受的“苦”:從《莫高窟》、《道士塔》中王道士對文物的漠視,到蘇軾、柳宗元等文人無端遭到貶謫;從《風雨天一閣》中描寫的天一閣的藏書多次遭受磨難,再到余秋雨先生所見的進步青年的悲慘遭遇……古往今來,中國的文人、文物、文化大多游離于主流的意識思想之外,游離于統(tǒng)治者的眼光之外,稍有不慎,便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成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犧牲品。文人們和有識之士的抗爭,大多沒有結果,甚至有的時候,面對文化與文明的破壞,根本無人抗爭。中華文明的文化發(fā)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伴隨著的是一段文物與文人的血淚史。
    但是,苦又怎樣呢?文人們面對著苦難,沒有屈服,書中描寫的很多文化成就,都是在逆境中達成的。甚至正是因為逆境,才使文人與文化,蛻變出了一種別樣的精神。蘇軾被貶謫到黃州,詩文和思想卻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卻寫出了《永州八記》這樣的名篇……正如書中的《柳侯祠》一文中所說:“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fā)配南方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BR>    而余秋雨先生本人,卻也與這些文人有些相似之處。所謂“苦”之于余先生本身,并不在身體,而在思想與心靈。余先生的文章寫得很平實,有些也似乎僅僅是在寫風景,但在風景背后,蘊含著的,卻是對中國的文化,以及文人命運的深沉思索。他寫的是風景,但絕不只關注于那一方風景,而是以長遠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懷,去看山水背后的文化與精神。他既通過這些文章,來使中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得到展現,并對之作了深刻的思考;又試圖作為先導,通過自己的思考引領中國文化朝著新的方向發(fā)展。讀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在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他的深刻思考與博大的人文關懷精神,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反思,等等等等。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思考,總是深沉的,以致于仔細讀來,倒覺得他的內心,該是有幾分痛苦的了。但是他的這種或隱或現的痛苦,卻是為了中國的文化,為了今日的文人、文物與文化免遭先前的“苦”。
    就現今來看,雖然當下人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對文人、文物與文化的漠視甚至壓制,仍然在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時隱時顯地存在著。在這種環(huán)境下,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書,就顯得十分可貴。因為這本書中所蘊含的對文化的尊重與關懷,對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甚至是人格的思考,正是當下所缺乏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反復讀過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都江堰”之后,震撼于心底而生,震撼李冰以使命為學校;震撼李冰的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震撼李冰的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他的治水方案永遠水氣淋漓,成為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沒有被掛在墻上,沒有被寫在書里回憶,卻為祖國筑建好了一座兩千年仍在工作的都江堰。他就像一匹駿馬,沒有成為泥土間的化石,沒有成為古墓里的雕塑,而今天還躑躅在家園四周的高坡上,守護著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這難道不是奇跡嗎?難道心底能不震撼嗎?
    更讓人敬佩的是李冰讓自己的兒子也奉獻在這個崗位上。不僅生前,生后還要化為雕塑矗立在滔滔江水中,不懼怕江水的嚴寒與冰凍。只要李冰驚魂不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
    青城山是道家圣地,把水作為教義的象征。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味無色,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這便是道。這讓我從新認識了“人”、“水”和“道”以及他們之間的平衡關系。都江堰與青城山相鄰,互相映襯,互相佐證,成為研究中國哲學的最濃縮課堂。余教授留給道士的一幅對子: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拜水和問道,有機會我一定親自去拜水,問道,領悟這中華的一大秘密。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十
    初讀《文化苦旅》感受到它的苦澀和艱辛。卻惟獨覺得在《江南小鎮(zhèn)》這篇小記中感覺到了寧靜。不知是個人偏見,還是作者筆下流露出來的抑不住的江南水韻??傊畬懙蒙跏乔擅睢?BR>    自以為總想尋覓一處山水,然后靜靜生活到終老。不是矯情地希望另一種生活。只是覺得每天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城市再大再美,也只是多了一個落腳的地方,再無其他。而心在那里總是空落落,干涸,了無生氣。就像是飄蕩在風中的蛛絲,沒有著陸的地方。
    找不到一種歸屬感。
    看完《文化苦旅》中的《江南小鎮(zhèn)》之后,心就像瞬間被小橋流水所滋潤了。看著余秋雨先生透過自己的雙眼看到那個蕩漾在流水懷抱里的小鎮(zhèn),有的只是“淺諸波云彩,小橋流水江村”,有的只是“梨花村里扣重門,握手相看淚滿痕”,有的只是河水慢慢流,船擼慢慢搖。感動于此情此景我就想,這才是我心之所向的地方。我定要一一走近它們。
    我想此生若是擁有如此地方,我大可以曬著太陽,養(yǎng)一只貓,在陽光下細數流年時光,或在夕陽西下中,獨倚閣樓感嘆光陰的燦爛輝煌,抑或在細雨朦朧中,穿著我最喜歡的長長拖地的白色的連衣裙,撐把油紙傘,立于小橋之上,幻想自己成為世界中獨特的風景那也很美。
    可是這樣如古箏獨奏般淡雅清麗的生活是如此得來?我不禁要探索這個神秘的源頭。而余秋雨先生告訴我說那是江南小鎮(zhèn)人民珍惜和恪守自身生態(tài)得來,是歷史的故事告訴小鎮(zhèn)人民要寧靜無為。我想這大抵也因為這個由水潤養(yǎng)的溫婉小鎮(zhèn)承載不了太多的金銀銅臭,因此這樣的生態(tài)可以沿襲至今不曾失去。
    可是不暴露的歷史也會蒙上塵埃,何況是一個置身于塵世的小鎮(zhèn)。隨著人口劇增,一切私家園林都一一變成公眾游觀的現代,現今江南小鎮(zhèn)承受著幾千年都沒有受過的重負。我想在一個摩肩接踵的擁擠中游一個印象里秀氣的小鎮(zhèn)那會感覺一切都變了味罷?人們游一個江南小鎮(zhèn),結果多半會敗興而歸罷?余秋雨先生穿透歷史的風塵又對我講那是因為今天的小鎮(zhèn)比過去缺了點真正的文化智慧,缺了一點潛在河邊小巷間的安適書齋,缺了點是以使這些小鎮(zhèn)產生超越時空的`吸引力的藝術靈魂。那么這樣說來這一切都來得理所應當了。因為小鎮(zhèn)在發(fā)展,人群在到來,當初的一切都在變成商業(yè)化。
    這些缺了一點使整個小鎮(zhèn)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靈秀的樣子了。它越來越火熱,也隨之越來越被吞沒于時代潮流中,那么失去它安安靜靜模樣的小鎮(zhèn)隨之也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嗎?
    我不甘心,所以循著作者的步伐我親自前去尋找它們。但在我走過了人流走過的那些擁擠小鎮(zhèn),感受了作者那時的感受后,我真正覺得有種失落。我不得不心情低落,步履沉重。因為原本心心念念要尋的歸屬,原來只是我一廂情愿地想太多而已。
    可是我又想縱然現代化使小鎮(zhèn)失去了我們心中原本的樣子,但是倘若我們沒有社會進步帶來資金、技術和精力去修繕那些幾百年前的每天泡在水里面的木質的建筑,那些小鎮(zhèn)現在也只不過是一灘腐爛的木頭和一堆丟棄的碎石而已。若沒有人為的去宣傳那些江南小鎮(zhèn)的美麗和風韻,也許這樣的美麗還是會塵封下去,或許還會更槽糕得泯滅在歷史的沙塵里,永遠不被察覺。這樣說來適當的修繕恰到好處的宣傳,可以讓我們民族擁有的精神文明繼承下來,并且展示給世界。這一舉動不能單單只是說它好或不好。所以我沒有激烈地要去譴責或者要去抱怨這種小鎮(zhèn)現狀。不管怎樣,我還是樂觀的把它認為那是一種社會進步的無奈罷。
    人總是在不能自控地成長,社會的進步也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而我們會執(zhí)著于那些過往的人或者事物,也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我想過去只是過去,它還是留在過去作為過去時光的一種見證比較好。就像若是你穿一件漢服在時尚的都市里穿行,雖然漢服是我們漢族的傳統(tǒng)服飾,但在此時人們不一定就會附和贊嘆。過去的終究是過去,它還是發(fā)生在回憶里比較好,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更多地把握現在,發(fā)現眼前的美。
    這樣想過之后心中的失落與郁悶就被豁達和明亮取而代之。我也不再會為了把江南小鎮(zhèn)記憶中的燭火換成了燈管而感到糾結不堪。也不會覺得尋不到這樣一處江南水而遺憾不已。
    心存花開,自有花香來。讀《江南小鎮(zhèn)》我突然明了我一直尋找的歸宿感,只是一種心境而已。若是有緣我依舊可以尋一處江南水靜靜到老。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十一
    每個人行走在生命的路上,也許面對的會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不會有歸途的長路,總覺得通往遠方的終點會有幸福存在,所以就會走,會想去追尋幸福的所在。
    身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或許已然厭棄了世間浮華,所以他踏上了這趟文化苦旅,于是,在他褪色的青衫里,才有了《文化苦旅》的出現吧!
    我跟隨著他的腳步也在找尋。從輝煌的莫高窟到古老的白蓮洞,從靜若處子的西湖到氣勢磅礴的都江堰,他走過了很多地方,也被震撼了很多次。
    當看到道士塔時,他發(fā)出了“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斜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的感嘆。在看到莫高窟時,他發(fā)現“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這里的雕塑,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于是他被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明震驚了。
    走到陽關后,看透了“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世界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了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也許就是這樣,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萬眾矚目,真正得到后卻發(fā)現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就會后悔,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才會構成我們到頭來的自我嘲弄吧!余秋雨似乎很早就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走過了白蓮洞“宏大的世界常變成一個孤島,喧騰的人生有時比洞中還要冷清。”人性是一種沉淀,一種人性的沉淀,平靜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就這樣,我跟隨著他一路旅途走過。
    從《文化苦旅》中我明白了一點,人要到達彼岸,實現心中的夢想會有喜悅,但挫折也是無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的過程,他會在生命中沉淀成一種更為廣博和荒涼的沉默所在,即使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我想我也不會退縮。
    因為不會退縮,所以我用心丈量著《文化苦旅》的腳步,并愿意追隨它,在路上,走著,一直走下去。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十二
    孤雁南飛便是秋,在這深邃的秋,沉寂的秋,悲涼的秋,我在心在為中華文化吶喊著。叫喧者。沸騰著。跟隨者余秋雨先生走過的苦旅。我將重游這個偉大的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
    當我走進《莫高窟》,我的驚嘆只是渺小的沙石。在這里感受到的是千萬年文化的沉淀,一段段歷史的重溫,一個個朝代的輪替都盤旅在這里,這不僅僅是宗教的天堂。更是中華文明的縮影。走進盛唐的繁華。明清的紛亂。余下的便是近代學者的腳印,我只能用膜拜來形容它,也只有它能襯得上,在敦煌中,孤獨的墳塚。讓我為民族那一種腐朽的記憶而慚愧,讓一車一箱的文物從那昏暗的洞窟中拿走。我看見中華民族在滴血,是的是那名道士把這把鋒利的刀插走她的胸口。但是腐朽的封建教條化成一條繩。把這把刀牢牢的固定,我也好恨。沒有早早出現在那個年代,我要揮起長劍,把這條繩切斷,我要用畢生的力量,將刀從她胸口拔出。
    從《三峽》走過,我沉浸在碧水藍天的景色中,令我沉思的是兩岸的文化。王昭君。屈原。李白……這一位一位歷史名人。記住他們的不僅是歷史,還有這兩岸的山水,嗅一嗅都是他們的氣息,只有這樣的地方才會有這樣的人,走過這樣的山。這樣的水。從這樣的文字中尋找到他們的蹤跡。
    在余秋雨筆下,王維的告別是柔和的在風雨交加的沙漠中。就算保暖的衣服也會感到刺骨,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夕陽無故人”卻把最暖的情傳遞個貶謪的友人,而今那里只有尋著王維的馬蹄印才會到達,只有想要體會他的人,想要傳承他的人才會把這一杯薄酒看得如此之重,而余秋雨正是這樣的人。
    來到。古時戰(zhàn)場這里有無數個光禿禿的墳頭,從他的筆下我看到了身披戰(zhàn)甲,揮劍斬敵的將軍,看見滿地的鮮血慢慢浸透進地表,在這里沉靜躺著的是戰(zhàn)爭的犧牲品。在文明的傳承中無數個血的教訓更提醒著我要熱愛和平。
    余秋雨筆下的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魂,這造福千年的水利建筑讓我再次體會到奇跡的函義,它的靈魂是不屈,是智慧,是果斷,更是勇敢,我甘愿屈膝它腳下,它是我國的至寶。更是我的追求,它是我中華民族的脊梁。
    通過讀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我連一只螻蟻都不如。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不鍥追求。他是一個學者,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他的文字總是充滿玄機,但他卻是一個誠實的作家,每個字都是他的經歷。每句話都有他的思想,這些就像清水中的石塊無比清晰,我是從一篇關于辛棄疾的文章開始愛上他的文字,讀他的書就像讀他的精神。因為他的精神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間,當他為某位歷史人物感嘆時,你的心也沉進谷底,當他為某段文明而驕傲時,你的心中滿滿的全是自豪。
    我不僅要感嘆。這就是余秋雨,帶領你追尋華夏文明的余秋雨,將自己的思想完全解剖在你面前的余秋雨。
    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篇十三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基于此。我的筆下也出現了一些有關文化走向的評述。
    —泰戈爾
    我不知道,到底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余秋雨踏上了這趟文化之旅。而又時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路洋洋灑灑,在紙上銘刻下了一路的歷程。
    他曾經說過那是一種很和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提筆就感到年歲的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情,最后總要閉一閉眼,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但即使是這樣一樁勞其筋骨的苦差事,但卻仍做的樂此不疲。是什么使他無法抗拒。那是一種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那是一種虔誠的信仰,是一個信徒對文化的頂禮膜拜。
    苦,苦,苦。這趟文化之旅的確是苦。
    是誰,時常徘徊在河畔,痛心那些被別人褻瀆和遺忘的文化。那個老人臉上,是化不開的固執(zhí)。
    路徑莫高窟,卻苦于不懂得珍惜文化。多無奈,那么輝煌的莫高窟,卻只由一個道士來掌管,他是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如此無知,讓人竟無處傾瀉滿腔的憤慨。只得是一臉的.苦笑,這是一個巨大的悲劇,而他只是戲前的小丑罷了。只可惜了那滿箱沉重的經文,飛天華麗的轉身,那些夜夜細細織起的絲絹,僅只是換來一沓骯臟的錢財。
    路經廬山,他苦于對文化的破壞。廬山竟成了諸多政治活動的寄居地?!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如此清秀,純凈的廬山,盡蒙上了金錢,政治的色彩,多么悲涼。那密密層層的云霧,都藏進了功利的經緯網中。余秋雨不禁感慨:難道廬山和文人從此失去了緣分?少了文人的廬山,免不了少了份韻味。正如他所說“沒有詩人的廬山,就像一個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
    路經山海關,他苦于文化的被遺忘。余秋雨一直堅信:語言便是一種音符,輕輕吐出,就能托起一個湮沒的天地,開起一道生命的閥門。如此神圣的語言卻被有些華僑輕易地拋棄。換了一住地,就換了一種口音,換了一身的文化。徹頭徹尾、心安理得地隸屬另一個民族,另一種文化。那些根深蒂固于土地的根系,那些觸及先人墳墓的枝條,硬是被深深地拔起,修修剪剪,儼然有了外國的樣子。
    一路的游,一路的苦澀。然而,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便是莫高窟。
    一路走來,敦煌的壁畫,盡是歷史的寫照,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茨呖?,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北魏的色彩濃郁,沉著的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的如同劍戟。那是一股力,將北魏整個凝聚于此。隋唐時的畫有了香氣、笑聲和脈搏,有了呼吸和牽掛,有了圓潤的線條和硬朗的輪廓。到了元朝,已頗覺勞累,像是成了一個長途的旅人。它以最圣潔的姿態(tài),引領人們走向寓言和神話。于是周圍都變得安靜,呼吸變得勻穩(wěn),只是輕輕彎下腰,詢問起每一筆線描的故事。當走完一整片畫,伴隨著飛天,像是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厚重沉淀,像是進行了一場莊重的彌撒。
    苦,苦,苦,腳印是一串歷史的見證,是苦是憂,都凝結于此……“多少情笑和吶喊,多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了,凝結成一個角落,凝結成一種躲避。躲避著人群,躲避著歷史,只懷抱著茂草和鳥鳴,懷抱著羞愧與罪名,不聲不響,也不愿讓人接近。”
    玉門關的雪永遠也愈合不了這文化的傷口。一切是空殼,種種的一切都在那些隨手可拾的細節(jié)里還魂,在洞庭湖的一角具象出血液,在貴池灘拔節(jié)出骨骼,在柳具祠里點睛,在白蓮洞里生出翅膀。種種的一切拆分后的偏旁和部首,還原至當初的位置,誰都可以看得出那個大大的“苦”字。
    這場文化之旅實在是苦!但又何止一個“苦”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