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專業(yè)18篇)

字號:

    自然界是一個獨特而復雜的系統(tǒng),包含了無數種類的物種和自然現象。語言表達要準確、簡潔,突出總結的核心要點,避免篇幅冗長和重復??偨Y范文中的語言和結構值得我們借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一
    本單元是學生初次學習質量單位。它的主要內容有:認識克和千克、解決問題。其中“克和千克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伺c千克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必須依靠學生的體驗去感知知識,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實際操作活動進行感知?!敖鉀Q問題”則注重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并聯系實際,使學生初步體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常用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的基礎上,來學習常用的質量單位。二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達到完善。同時,這部分內容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它的實踐性比較強,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建立在操作的基礎上,提供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特別注意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克與千克的不同,幫助學生建立質量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并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實際意義及1千克=1000克。
    數學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問題解決: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根據具體物體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培養(yǎng)應用能力。
    情感態(tài)度: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1.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難點: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課時安排:4課時。
    1.認識克……………………………1課時。
    2.認識千克…………………………1課時。
    3.解決問題…………………………1課時。
    4.練習二十…………………………1課時。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二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
    這節(jié)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去認識克和千克,在此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稱一稱,掂一掂,猜一猜并稱一稱驗證猜測,找一找,估一估等環(huán)節(jié)然學生充分的感知和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這些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學生的興趣很高,能夠讓學生在這些有趣而又感興趣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習本節(jié)的知識點。我在課前給學生分小組,在課中學生小組合作的很好,每個小組都很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zhàn)自己的思維。如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三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克和千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觀點發(fā)現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為進一步學習有關克和千克之間的聯系做好準備。
    學情分析:
    對于活潑好動的二年級孩子來說,物體的重量他們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同時,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可以利用他們對身邊物體質量來認識克和千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初步認識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讓學生學會看秤培養(yǎng)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盤稱,2分硬幣,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鹽,各種實物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給姥姥寫了一封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你有什么發(fā)現嗎?
    生1:有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單位使用有誤。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時,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還知道那些表示物體輕重的單位?(公斤、斤、兩)斤、兩是我們國家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所以大家要學好它??送ǔS米帜竒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書gkg)。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表示物體質量輕重的單位克和千克【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認識“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生舉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質量觀念。
    師:同學們舉例說出了這么多重約l克的物體。大家再來掂一掂硬幣。請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幣,閉著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現在是15枚,大約重15克.再閉著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現在是20枚。大約重20克,再閉著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學生掂量并感受)。
    師:我們桌子上還有一些物品(小包裝標識為10~100克左右的袋裝或盒裝物品),你們從中任選一樣,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標識是多重。
    (同學們紛紛掂量、猜測,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開膠布。很自信的給自己的小組插上了一面紅旗。)。
    3、感知、認識“千克”
    師:現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輕也不重。
    生:有點重。
    師:請你舉例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
    (生舉例)。
    師:老師這有幾袋物品(1千克的鐵塊.1千克的鋸末,1千克的蘋果……),請你們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組活動)。
    師:請大家匯報各小組估計的結果。
    (有大約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師:實際上發(fā)給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學們紛紛說:鋸末看起來多一些,鐵塊看起來少一些。。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們體積不同:但是他們都重l千克。
    4、認識“克與千克”的關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關系。
    師:老師這里有兩袋鹽,每袋重500克,兩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計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書:1000克。
    生:我們把兩袋鹽放在電子秤上稱,屏幕上顯示的是1kg。
    師:1kg就表示1千克,板書:1千克。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1000克與1千克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因為它們都表示的是這兩袋鹽的質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關系。
    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1000克=1千克。
    三、認識各種秤并會用秤稱。
    1.認識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梢杂贸臃Q。你見過哪幾種秤?說給大家聽一聽。(ppt出示各種秤)。
    2.學會用秤稱物品(練習讀取盤秤上的數值)。
    請你稱一稱你從家里帶來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盤秤。(介紹用法)請各小組互相合作。
    3.培養(yǎng)估測意識。
    (1)先稱1千克的蘋果數一數有幾個,再估出3千克的蘋果,稱一稱,看估得準不準。
    (2)分小組估一估大家?guī)淼奈锲酚卸嘀兀龠x合適的稱一稱,看誰估得準。
    四、全課總結。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芳芳寫給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問題了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五、小調查。
    1千克雞蛋、1千克蘋果等各有多少個?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四
    1、掌握兩級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
    2、培養(yǎng)工整書寫,認真計算的好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數學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掌握豎式計算的簡便寫法和利用豎式計算解決問題。
    課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一、問題情境。
    老師談話導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2頁情境圖及成績統(tǒng)計表。
    師:這是淘氣和笑笑進行套圈比賽的成績記錄。觀察這張表你了解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討論,自主發(fā)言。
    學生可能會說:
    淘氣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氣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氣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氣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氣高。
    淘氣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氣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師:同學們發(fā)現數學信息真不少。還有同學看出了淘氣的得分兩次超過了笑笑,真細心!
    二、自主探究。
    1、進行估算。
    課件出示:教材第2頁對話情境。
    生討論,匯報。
    2、嘗試計算。
    師:剛才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較,覺得笑笑說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獲勝了。那么到底誰獲勝了呢?讓我們來算一算,看結果是怎樣的。先計算淘氣的`總分吧!
    學生試做,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計算方法。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得?
    學生可能出現多種計算方法:
    無論學生做出怎樣的方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三個數連加的豎式以前沒有用過,如果交流不出來,教師可作為參與者交流。提示學生觀察:由于這三個數中有一個是整十數,計算時,采取豎式和口算結合的方式比較簡單。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并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學生分小組交流計算結果和方法。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三、總結提升。
    師:這節(jié)課一開始我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了淘氣和笑笑套圈比賽的問題?,F在,老師提一個建議,下課后,請同學們自由組合,也進行一次套圈比賽,把比賽的情況記錄下來,下節(jié)課大家匯報一下。
    練習設計:教材第3頁。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五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
    這節(jié)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稱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2、物體質量的估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聯系生活導入。
    師:昨天李老師帶關女兒去新瑪特購物,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她們都買了什么?請看大屏幕。
    師:從畫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們買了6個蘋果,重1千克。
    生:1盒餅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師: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師:1千克大約有多重呢?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老師給你準備好的1角硬幣。一枚1角硬幣的質量大約就是1克,請你們親自掂一掂,感覺一下1克有多重。
    (學生活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生:一顆鈕扣。一個橡皮頭?!?。
    師:可見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師: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火腿腸,看看它的質量標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師:好!請同學們掂一掂,感覺一下34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看一下,你的學具袋里還有什么?
    生:牛奶!
    師:快來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過程中,提醒學生g即克的英文縮寫)。
    師:那請你趕快掂一掂,感覺一下吧!(學生活動)。
    師:請同學們從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學生猜)。
    師: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質量標注,是?
    生:500克。
    師:那兩袋呢?
    生:1000克。
    (板書)。
    三、實踐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與“千克”的關系。
    師: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生:1千克。
    (板書)。
    師: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師:現在請小組長到老師這里來領1千克的鹽。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輪流掂一掂,感覺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都掂過了嗎?
    生:掂過了。
    師:那1千克鹽和我們剛才的2袋砂糖比較,哪個重?
    生:鹽重。
    生:砂糖。
    生:一樣重。
    師:怎樣知道物品的輕重?
    生:用秤稱!
    師:說得好極了,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哪兒見到的?
    生:(回答)。
    師:(出示課件)向同學們演示磅秤、盤秤、臺秤、彈簧秤、天平、電子秤臺。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盤秤,現在可以驗證1千克鹽和2袋砂糖哪個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師稱重,學生觀察)。
    師:都指在1千克處,說明什么?
    生:同樣重。
    師:所以……(板書)1000克=1千克。
    四、小組合作,稱量物品。
    師:我們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種秤?
    生:彈簧秤。
    師:今天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彈簧秤,誰會使用彈簧秤?
    生:(演示)(師輔助)。
    師:想不想親自動手稱一稱?
    生:想!
    師:好!下面請小組長到臺前來領物品。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約有多重,再用彈簧秤稱一稱,看到底是多重?(學生活動)。
    師:稱完了嗎?
    師:請小組代表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稱的什么?質量大約是多少?
    生:我們組稱的大米,大約是1千克。我們組稱的蘋果,大約也是1千克。
    五、認識電子秤。
    師:大家在市場買東西時,經常會看到什么秤?
    生:盤秤、電子秤。
    師:哪位同學認識電子秤,下面就請你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識電子秤,好嗎?
    生教大家認識電子秤。
    六、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師:你這位老師很有耐心,講解也很細致,謝謝你!
    生:蘋果和雞蛋一共多少千克?
    師:他的問題誰來答?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雞蛋比蘋果多幾千克?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用減法,所以雞蛋比蘋果多1千克。
    七、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的表現可真好。想不想來做一個闖關的游戲。
    生:想!共6關。
    第一關:說一說(教科書上88頁1題)。
    第二關:寫一寫(教科書上88頁2題)。
    第三關:填一填(教科書上89頁4題)。
    第四關:比一比(教科書上89頁5題、6題,90頁關于棉花、鐵的思考題)。
    第五關:問一問、答一答(教科書上89頁7題)。
    第六關:看一看,算一算(教科書上90頁8題)。
    師:你們可真棒!一連闖過了6關,誰能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八、師生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學會了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梢娚钪刑幪幱袛祵W,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六
    (一)收集信息,進行交流。
    (三)引導填寫數位順序表。
    (四)練習。
    1.你喜歡大數嗎?為什么?
    本節(jié)課設計了多個活動促進學生對大數意義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關大數的數據,使學生不僅體會到學習大數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經驗初步積累對大數的感性知識。觀察、操作幾何模型,幫助學生認識了“千”“萬”計數單位,并對這些單位及其之間的關系有了直觀感受?!耙孕∫姶蟆钡幕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大數實際意義的理解,而且滲透了一種比較事物的具體方法。本節(jié)課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內涵豐富。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方法初滲。
    2、出示(一個蘋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來和它比比,哪個重?為什么?
    小結出:比較物體的輕重,有時候不能光看物體的大小,還需要我們實際得來掂一掂——板書“掂”
    二、感知1克,進一步滲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幣。告訴我有什么感覺?{輕}。
    交流匯報:小朋友們找到了嗎?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3)生3:一顆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結:1)剛才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我們說估量兩個物體是否一樣重,我們可以對比著掂一掂。2)那么像剛才同學們找到的一顆花生、一顆棋子、一個乒乓球以及這個1角硬幣都大約重1克??司褪墙裉煲蛲瑢W們介紹的一個質量單位——板書“克”
    結:雖然1克給我們的感覺很輕,但當100克時,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蘋果重量,進一步滲透估量方法。
    師:剛才同學們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蘋果為什么你們覺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與已知的物品(1克)對比著掂}我們再借用這個方法再來估量一下。生估,師揭曉200克;我們再來感受一下200克的蘋果。
    6、估量鹽。
    那同學們再來估量一下桌上一包鹽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見包裝)}。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組輪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兩包鹽。掂的時候要靜靜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覺記到心里去。
    2)如果1克與1千克比較,會產生什么樣的感覺?為什么?因為要1000個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學們可以運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來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嗎?(一瓶水)。
    四、認識秤。
    2)實物展示天平介紹。
    3)如果要稱書包,可以選擇什么秤?用彈簧秤實際稱量。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同學們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學習的很愉快,那你們都獲得了哪些知識呢?
    六、看書整理知識,完成書上相應練習。
    七、完成課件上的練習題。
    1)改錯題。
    2)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
    3)思考題:1千克的鐵和1千克的棉花誰重?
    4)我們說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處,請同學們回去用你們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八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7~39頁。
    1.讓學生能在直角的基礎上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2.經歷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會用相關的工具畫出直角、銳角和鈍角,通過看、說、折、畫、拼、評價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評價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正確區(qū)分銳角、鈍角和直角的特征。
    1.教具準備:cai課件,三角板。
    2.學具準備:練習紙、三角板、活動角、小棒、粘紙等。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小精靈和上海楊浦大橋的畫面)。
    小精靈:小朋友,還認識我嗎?我是你們的好朋友聰聰,今天我要帶大家去游覽上海的楊浦大橋,聽說每根斜拉的鋼索和中間制成的柱子之間的角度可有講究了,是許多工程師智慧的結晶啊!
    師:原來造大橋還要用到這么多有關角的知識,你能找出橋上的角嗎?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學生指角,教師用鼠標點擊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狀。
    師:小朋友觀察得可真仔細,這些角都是由什么組成的?
    生: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師:在找出的角中,有沒有我們學過的角?請說出它的名字。
    生:1號、3號角我們學過,是直角。
    師:他們說得對嗎?用什么方法能證明它們是不是直角?
    學生(七嘴八舌):讓我們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課件演示比角,發(fā)現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師強調: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幫助判斷時頂點要重合,一條直角邊重合,再看另一條直角邊。
    2.給角分類。
    師:那現在你們能對這六個角進行分類嗎?
    生:能!
    同桌交流,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分法一:分成兩類,1號和3號放在一起,因為它們都是直角;2號、4號、5號、6號在一起,因為它們都不是直角。
    教師評價:這一組是根據是不是直角來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類,1號和3號放在一起,因為它們都是直角;4號、6號,放在一起,因為它們都比直角?。?號、5號放在一起,因為它們都比直角大。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九
    《有余數除法》學生對于除法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有余數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數除法,建立余數,有余數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數的含義,探究除數與余數的關系,并知道有余數的除法各部分名稱,并且體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性。
    1、探索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再探索、練習中積累有余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
    余數要比除數小。
    課件、掛圖等。
    現實生活的聯系性。
    由于二年級學生,他們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想象豐富,求知欲旺盛;學習責任感不斷增強,但學習往往從興趣出發(fā);他們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擾。因此,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積極心態(tài),是他們通過思考,提高自我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礎,也是教師需努力和強化之處。
    一、復習導入
    1、提問:在有余數的除法里,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
    2、練一練:16÷818÷821÷8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1、師: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分橘子的問題,學習了用豎式計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數21換成55,你會做嗎?(出示分草莓畫面,讓學生理解題
    意,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幾個,還剩幾個?
    3、探究試商的方法:
    (1)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提問:要解決“每個盤子里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2)指名回答,板書:55÷8
    師過渡語:面對要分的數目比較大,當我們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繼續(xù)利用學
    具來分是比較麻煩和困難的,那怎么辦呢?
    (3)先引導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
    (4)小組討論:怎么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5)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8和幾相乘的積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個)……7個。
    (6)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通過集體交流,使學生認識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
    2、再次組織小組討論:怎樣估計兩數相除所得的商?
    集體交流,達成共識: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但
    又要比被除數小。
    3、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有余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除數與幾相乘的積最接
    近被除數,又比被除數小,商就是幾。二乘,商和除數相乘。三減,被除數減
    去商與除數的乘積。四比余數比除數小。
    4、應用試商的方法填空:p5“試一試”。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
    第三單元“千克、克、噸”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三、課堂實錄。
    教具準備:天平、盤秤、牛奶、黃豆、回形針、花生米、軍棋、2分硬幣、蘋果、雞蛋等等,教學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有兩個同學表現得非常好,老師要和他們熱烈擁抱。
    老師抱一個特別瘦的學生一下就抱起來了,而抱一個胖的學生怎么抱也抱不起來。
    (評析自然引入“輕”“重”。)。
    師:通過剛才老師抱這兩個學生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xxx同學輕,xxx同學重。
    師:真的嗎?(讓一個學生再來抱抱試試)。
    2、師讓學生從桌上任拿2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評析通過“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戲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體有輕重的區(qū)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稱物體的欲望,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匯報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評析喚醒學生生活中有關質量的經驗。)。
    生1: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
    生2:用秤來稱。
    生匯報:1包火腿腸有500克、一根火腿腸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餅干500克,1個“小啞鈴”面包1千克……。
    師: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非常好!同學們剛才說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統(tǒng)一使用的質量單位,用來表示物品的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克和千克!
    (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評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輕重引入表示輕、重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一
    克與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設計中,通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強調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與千克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1、課前讓每位學生去商場上任選兩種物品調查數據,并填好調查表。
    2、將全班分成8個小組,每組準備一臺盤稱,8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盤雞蛋,一些黃豆,2袋鹽,實驗卡(1)和實驗卡(2)。
    3、準備一架天平。
    4、視頻展示臺,電腦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千克。
    師:老師這兒有兩袋糖,請你們猜一猜它們是一樣重,還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認為左邊那袋重一些。
    生2:我認為右邊那袋重一些。
    生3:我認為它們是一樣重的。
    師:誰想上來掂一掂?
    (找?guī)孜粚W生來掂一掂,一致認為是左邊那袋重一些)。
    師:剛才大家用眼睛觀察得到了三種不同的結果,但通過掂大家的意見就統(tǒng)一了。
    生1:用秤來稱。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識的凈含量。
    師:這個方法不錯。
    昨天老師請大家回去任選兩件物品調查它們的凈含量,你們完成了嗎?誰想上來匯報?
    (找?guī)孜粚W生上來匯報)。
    師:剛才你們所讀到的“克,千克”就是國際上所統(tǒng)一使用的重量單位。
    (板書: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提出問題。
    生:可以用秤來稱。
    師:對,要想知道物品準確的重量可以用秤來稱。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
    2、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
    3、教師課件展示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4、詳細介紹盤秤的使用方法。
    (課件展示)。
    (1)觀察秤面,說說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紹秤面中如何來分大格、小格,且它們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數。
    (3)識秤練習。
    (4)小組學習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盤秤。
    (5)小組比賽分別稱出一本數學課本和一個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師:生活中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單位的。
    1、動手實踐。
    小組合作分別用盤秤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并填寫好實驗卡(1)。
    2、小組匯報填寫結果。
    3、提問。
    師: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鹽都是2袋,為什么1千克的蘋果,每組稱得的個數會不一樣呢?
    生: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
    4、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讓學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舉例。
    師: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說的1公斤,在你的周圍能找到比1千克還重的物品嗎?
    生:我們的體重。
    師:那你們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們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師:很好?;ハ嗵б惶О?。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
    生:能。
    師:試一試吧。學生試后發(fā)現很難稱出它的重量。
    師:用什么秤才能稱出1粒黃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師:對,生活中常用天平稱較輕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單位是“克”。
    2、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稱1克重量的過程。
    3、讓學生感受1克的重量。
    (每人在桌上找到1個2分硬幣,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舉例說一說生活中重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黃豆大概有幾粒?猜后指名演示。
    6、動手實踐。
    (1)師的桌面上陳列了一些物品,請每組任選1件猜它的重量,你們認為組內誰猜得最準就在表中填誰猜的重量。
    用同樣的方法猜出1個蘋果的重量并填寫實驗卡。
    (2)師:想不想知道你們猜得對不對?
    生:想。
    師:今天我們就到市場管理處的公平秤去稱一稱。哪些小組愿意當市場管理員?
    (2)任選三個小組當市場管理處,每組都選出一名工作人員,其它同學是監(jiān)督員。其它五個小組的同學拿著剛才所猜的物品任選一家市場管理處的公平秤去稱一稱。稱后將結果填入實驗卡(2)中。
    (3)并比一比哪個小組猜得最準。
    (4)請猜得最準的小組交流經驗。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師:“千克”與“克”是兩個不同的重量單位,大家猜一下多少個1克會是1千克呢?
    生:1000個克是1千克。
    師:滿1000克我們就可以用一個比較大的重量單位“千克”來表示。
    (板書:1千克=1000克)。
    六、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與質疑。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有什么新的收獲?提出不懂的問題,學了新知識有何感想。
    七、思考。
    課件出示:一頭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來表示這頭大象的重量合適嗎?如不合適那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呢?我們以后再學。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二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教材編寫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如教材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在超市購物,引出質量單位,說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他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個2分硬幣和一袋1千克的鹽,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讓學生說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體,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介紹了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再如,讓學生稱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物品。讓他們在認識一些不同的秤后,實際練習讀取盤秤、彈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數值,充實實際測量的經驗并鞏固重量觀念。
    (3)培養(yǎng)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1.主題圖。
    教材第85頁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出質量單位的。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克和千克的認識。
    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
    3.認識常見的秤。
    教材第86頁介紹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盤秤、電子秤、彈簧秤等,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輕重??梢韵茸寣W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見到過這些秤,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再讓學生認識這些工具,練習讀取秤上的數值。但應注意不要要求過高,只要學生能讀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決問題。
    教材第87頁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教學時,教師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如讓學生調查家里買的蘋果和雞蛋的質量和數量,并推算一下大約多少個蘋果重1千克,大約多少個雞蛋重1千克。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所給的素材提出一些計算的問題。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
    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教師應給學生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如在教學教材第87頁做一做中第2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小組內活動時,依次出示大家?guī)淼奈锲罚屆總€學生都先估一估,記錄下來,再選擇合適的秤稱一稱,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三
     導語:下面是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設計,希望能給各位老師帶來幫助。
     本冊教材共安排五次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
     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動腦,能認真完成作業(yè),對于他們來說,學習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學生上課紀律欠缺,他們上課不愿意動腦,不舉手發(fā)言,作業(yè)質量也不盡如人意,成為班級中的后進生,對于這些學生,改正他們的學習習慣是關鍵。
     對于上學期的知識掌握尚可,同時也存在著個別人計算不過關、走進生活題說理不清、變化題不懂思考方法等問題。通過本冊知識的學習,鍛煉他們的思維、口頭敘述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時刻。
     1、經歷求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在相同加數的個數比較多的時候,乘法算式比連加算式簡便。
     2、使學生理解1-6乘法口訣,并能用口訣計算乘法和解決實際問題。
     3、使學生知道圖形的邊,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感受圖形的變換。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6、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能用這兩個單位計量物體的長度。
     7、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的'空間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或常識,充分地觀察、操作、判斷、交流,在內容豐富的活動中體驗有關位置與方向的知識。
     8、7~9的乘法口訣、用口訣計算一位數乘一位數和相應的除法。
     9、看看、數數、算算,了解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初步形成1時、1分的觀念。認讀鐘面上的時間。
     10. 感受“秒”,認識秒與分的關系10、使學生掌握初步的觀察物體的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能力。
     重點:乘除法的計算及解決問題
     難點:1、 認識并使用常用的單位厘米、米
     2、 東、南、西、北等方向的認識
     3、從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觀察物體
     4、時、分、秒的認識
     1、學期一開始就嚴格要求,加強學生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2、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從而輕松掌握所學知識。
     3、加強補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
     不落人后。
     4、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感覺學習不再枯燥無味。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四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和會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意識,及互相合作學習的能力,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較準確地估計物體質量,表示物體的輕重。
    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感受、體驗的機會。
    由書本數學向生活數學轉變,重視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策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人人參與、主動發(fā)展。
    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稱,2分硬幣,一塊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稱砣一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課題。
    1、組織學生進行負重跑步比賽。
    學生活動。
    師問:讓我們來采訪一下冠軍,你為什么不選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學)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2、師說:“斤”“兩”是我國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從1990年12月21日開始,我國就規(guī)定不使用這兩個計量單位了?,F在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和國際接軌,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國統(tǒng)一使用的質量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匯報:請學生匯報去超市調查情況。
    學生匯報。
    師問:同學們說了那么多,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單位,有的用“千克”作單位?請你仔細想一想,什么時候用“克”,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呢?(比較輕的東西用“克”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用“千克”作單位)。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五
    本課時是《克和千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觀點發(fā)現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為進一步學習有關克和千克之間的聯系做好準備。
    對于活潑好動的二年級孩子來說,物體的重量他們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同時,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可以利用他們對身邊物體質量來認識克和千克。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讓學生學會看秤培養(yǎng)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強生活意識。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多媒體課件,2分硬幣,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面條,各種實物等。
    1課時。
    師:同學們,老師問你們一問題,平時你們去超市買東西,那超市里都有什么呀?
    生:......
    師:對,超市里有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樣樣俱全,下面我們來看這張圖。
    出示圖一:購物。
    師:周末,小麗和小寧陪同媽媽去超市購物,他們都買了些什么?物品外裝上的重量是多少?同學們仔細觀察,誰來說一說。
    生:餅干,凈重110克。
    生:洗衣液,凈重5千克。
    師:嗯,還有一個蘋果需要用稱來稱一稱,才知道它的重量,5個蘋果重1千克。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質量單位克或千克來表示,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板書:《克和千克》出示圖:圖片找標識(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
    師: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先來找一找含有克作單位的物品,把它找出來吧。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瓜子,100克。
    師:同學們回答的真好,再找一找含有千克作單位的物品吧。
    生:洗衣液,5千克。
    生:一箱蘋果,25千克。
    師:嗯,真棒!我們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體的重量單位。
    板書:重量。
    師:同學們知道這些物品的凈重是用什么工具來測量的嗎?
    生:稱。
    師:對,用稱來測量,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生活中的稱。
    出示圖:日常生活中的稱。
    師:看,這些都是測量物品的稱,不同重量的物品所選擇的稱是。
    不一樣的,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的名稱吧。
    有以下幾個步驟: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
    2、使用前將游碼移至左端的“0”刻度開始。
    3、稱的重量范圍在5千克。
    4、將物品放在盤子左邊,游碼放在盤子右邊,一定要輕拿輕放,調到平衡。
    5、讀出數據。
    生:想。
    生:約重1克。
    師:約重1克,那你們想不想用手親自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呢?
    生:想。
    師:好,下面老師準備了一些2分的硬幣,發(fā)給同學們,一一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吧!
    師:一克有多重?說說你的感受?
    生:很輕。
    生:很輕,很小。
    生:像沒拿東西一樣。
    師:問題:1克黃豆大約有多少粒?同學們估算一下!
    生:7粒。
    師:對,咱們這個實驗上顯示結果是7粒,黃豆大約有1克重,因為不同大豆粒子,大小重量是不同的。
    總結: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7粒黃豆大約重1克,這種比較輕的物品是用天平稱來稱的。咱們再來看圖生活用品中含有克作單位的商品,把它給找出來吧!
    出示圖:克。
    師:請同學回答,把它讀出來。
    生:口香糖重3克。
    生:菊花茶重12克。
    生:瓜子重100克。
    師:對同學回答真好,以上都是以克作單位的商品。
    師:(板貼)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字母“g”表示。剛才我們學習了1克的重量,下面要老師考考你們.
    出示圖:
    估一估下面哪些物品比1克輕?
    師:哪位同學回答一下。
    生:羽毛。
    生:毛絨。
    師:嗯,回答正確,還有其它的想法嗎?如這包紙巾,一整包的重量比1克重,如果抽出其中的一小張,就會比1克輕。
    師: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比1克輕?
    生:一張紙。
    生:
    師:比如一根頭發(fā),一根繡花針,一粒米.......同學們,剛剛對1克已經有了初步地認識和了解,那我們一起繼續(xù)研究1千克有多重!
    生:洗衣液5千克。
    生:蘋果整箱重5千克。
    師:同學們來看我手里拿著一袋洗衣粉,大家仔細觀察,它的凈重是多少?
    生:1千克。
    師:是的,你們再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有多少,掂一掂吧:
    生:重。
    師:對1千克要比1克要重的多得多怎樣來測量千克的呢!
    一起來看:物品的重量用稱來測量。
    1、1千克的洗衣粉。
    2、5個西紅杮約重1千克。
    3、小朋友的體重是25千克。
    測量物體時,指針指向幾,所指向的數字就是幾。
    師:板貼:計量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字母“kg”來表示。課堂總結:咱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剛才學的克和千克,一枚2分硬幣是1克重,7粒黃豆約重1克,“克”用字母“g”表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袋鹽重500克,兩袋鹽是兩個500克,兩個500克相加,就等于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個練習吧出示:
    一、小練習:
    1、一袋奶粉重500()。
    2、書包重1()。
    3、一個大西瓜重4()。
    4、小明身高1()35(),體重28()。
    5、一個氣球重5()。
    6、一箱桃子重12()。
    二、判斷:
    1、一袋鹽重500克。()。
    2、一只鴨重3克。()。
    3、一根跳繩長2厘米。()。
    4、爺爺體重重60千克。()。
    5、一只貓重3克。()。
    6、一千克奶粉和一千克鐵一樣重。()。
    課后拓展:
    今天我們學習了克和千克的認識,知道了物體的重量是有克和千克為單位的,每個商品的外包裝上面都有它的凈含量,請同學們回家找一找含有克和千克的物體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六
    克與千克的教學與以往的長度單位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長度單位的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學得知識,而克與千克的內容則是依靠學生手的感受來感受1克與1千克的質量。對于學生來說這是很難的。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后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出發(fā),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然后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圍繞這節(jié)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xù)培養(yǎng)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yǎng)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fā)現,獲取新知,同時還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并優(yōu)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游戲發(fā)現,激發(fā)探究欲;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1、游戲發(fā)現,激發(fā)探究欲。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了“背一背”這個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后揭示課題,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戲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親切感,并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千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對“三件視覺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評一評、稱一稱,還設計了讓學生想辦法找?guī)浊Э说奈锲罚缓筝喠鞲惺?,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tài)度的一種信息反饋和檢驗。
    第二步:認識克??讼鄬ηЭ硕裕瑳]有那么直觀,感覺也不會那么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于是又設計了兩道練習題。練習的目的除了鞏固新知外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試教時設計的是一道填空題:1??圩又?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從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發(fā)現這樣設計給學生的鋪墊太厚,沒有思維度。后來把這一環(huán)節(jié)改為“由1??圩拥馁|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這樣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厚。對“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設計了教師讀、學生聽、學生讀、大家評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在讀和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并牢牢記在心中。
    3、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通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創(chuàng)設了兩個問題情境:針對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數學問題;怎樣讓氣球載滿物體順利升空。
    第一個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把新知和過去的學習經驗相結合,提出不同程度的問題,可以極大地擴充訓練容量,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體現。第二個問題情境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并且把學生那種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jié)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升華。
    總之,本節(jié)課在設計上盡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畢竟,我們還在實驗、還在探索,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系統(tǒng)地掌握有關用字母表示數、方程的基礎知識,并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具準備:
    自制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課件出示)學校買來個9足球,每個a元,買來b個籃球,每個58元。
    2.讓學生根據出示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
    (1)9個足球多少錢?
    (2)b個籃球多少錢?
    (3)籃球的單價比足球的單價多多少錢?
    (4)籃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錢?
    3.學生說出怎樣表達這些問題的結果。(教師板書)。
    4.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式子,看一看有什么特點?
    二、系統(tǒng)整理。
    1.提問:我們除了學過用字母標示數量關系外,還學過用字母表示什么?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整理學過的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
    2.引導學生交流小組整理的結果。教師板書。
    a+b=b+av=sh。
    a+(b+c)=(a+b)+cv=abh。
    a×b=b×cs=ab。
    a×(b×c)=(a×b)×cs=ah。
    a×(b+c)=a×b+a×c……。
    運算定律計算公式。
    3.在書寫數字與這字母相乘、字母與字母相乘時,應注意什么?
    完成84頁上做一做的內容。
    4.啟發(fā)學生談一談,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關系有什么作用?
    5.在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我們黙認“x”表示什么樣的數?
    6.讓學生填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
    求“x”值的過程叫做()。
    7.讓學生說說解方程的依據是什么?
    8.學生解方程并訂正結果。
    9.通過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
    11.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課堂巡視,了解學生解決問題情況。
    12.班內交流結果。并讓學生將解題過程演板。
    13.談一談在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注意什么?
    三、歸納小結。
    1.讓學生說一說這節(jié)課我們對哪項知識做了復習和整理?
    2.師:有一部分同學在解題的過程中,不習慣用方程解,老師建議大家,為了更好的與中學接軌,要多嘗試用方程解,而且你一定會領悟到方程得簡明和方便。
    四、實踐應用。
    1.完成85頁練習十五的習題。
    2.填空。
    (1)小華每分鐘跑a米,6分鐘跑()米。
    (2)三個連續(xù)的偶數,中間一個是m,另外兩個是()和()。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如果a=4厘米,b=3厘米,則三角形的面積是()。
    (4)老王今年a歲,小林今年(a-18)歲,再過18年,他們相差()歲。
    (5)一堆煤,有a噸,燒了6天。平均每天燒b噸,還剩()噸。
    2、判斷。
    (1)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叫方程。()。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3)6x=0是方程。()。
    (4)因為a×6可以寫成a·6,所以7×6可以寫成7·6。()。
    3、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x(2)6x+1=6。
    (3)15-3=12(4)4x+1t;9。
    4、解方程。
    2x+9=27x-0.5=8+0.3x=14。
    8x-3×9=3722.3x+11x=66.6x-x=12。
    (要求學生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計算)。
    5、趣味數學城。
    (1)、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
    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
    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
    四只青蛙四張嘴,八只眼睛十六條腿。
    n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
    小學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內容:
    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44—4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2、會計算兩步小數混合運算式題,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感受數學運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師生談話,先讓學生說一說知道什么糖及它們的價錢。接著討論:什么是什錦糖?什錦糖的價錢是怎樣確定的?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設計意圖:糖是學生非常喜歡吃、也很熟悉的東西,進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種糖價錢的對話,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又為解決問題做準備。)。
    2、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口頭介紹有關信息。
    (設計意圖: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解決問題。
    1、提出“1千克什錦糖合多少元”問題,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
    2、交流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的,教師參與交流或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交流、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體驗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3、討論第(3)種方法的算式。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讓學生說一說小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兩點混合運算的順序,把整數混合運算的知識遷移到小數運算中來。)。
    4、提出問題(2),讓學生自己計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計算結果。
    (設計意圖:在探索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數學運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應用意識。)。
    三、嘗試應用。
    1、提出配制什錦糖問題,學生獨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對簡單的解題思路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程素材進行拓展性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配制什錦糖過程中的數量關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看試一試中的幾道題,同桌互相說一說運算順序,再自己計算。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計算的正確率如何。)。
    四、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