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理教案-印度范文(19篇)

字號:

    教案可以使教師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語言表達要簡潔明了,條理清晰,易于教師理解和實施。范文中展示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合作,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地理教案-印度篇一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yè)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yè)和紡織業(yè)。
    獨立后:形成了具有相當規(guī)模,輕重工業(yè)都較發(fā)達的工業(yè)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guī)模,信息產業(yè)蓬勃發(fā)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yè)(棉、毛紡織、重工業(yè)),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yè)區(qū)(電子、軟件業(yè)、原子能、航天,第二軟件國,僅次于美國)。
    2.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紡織工業(yè)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yè)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3.南亞地區(qū)在每年的3-5月出現熱季,氣溫高達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時夏季很少登陸,陰雨天少,太陽直射點北移,氣溫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冷氣流的南下,形成島上特有的熱季。
    地理教案-印度篇二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知道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發(fā)布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知道印度的主要農產品以及糧食生產發(fā)展狀況;知道印度的工業(yè)及其發(fā)布;知道印度的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及首都和主要城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印度的歷史資料展示和氣候直觀講解,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通過印度實行“綠色革命”后初步扭轉糧食不能自給狀況的實例,懂得“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通過對印度的歷史與文化分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印度的自然地理、經濟特點。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對印度的自然、經濟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教具準備。
    印度課件,世界地理圖冊,世界地理填充圖。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板書〕東方文明古國--------印度。
    〔引入新課〕。
    唐僧取經是到哪個國家?當時是學習哪種宗教呢?
    圖片上的荷花就是印度的國花,在許多有關佛教的場所我們能夠看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經不再盛行,大多數印度人信奉印度教。這些也導致印度的政治版圖的變化。
    〔學生活動〕。
    恒河沐浴。
    〔歸納小結〕。
    印度同我國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由于開發(fā)較早和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印度的人口也很多。
    〔板書〕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人口問題嚴重。
    〔學生活動〕。
    提供參考網址:印度的人口,閱讀印度人口、民族和語言。
    欣賞印度的沙麗和泰姬陵印度世界建筑奇跡泰姬陵。
    〔板書〕二、農業(yè)生產大國。
    〔學生活動〕。
    在“印度”圖上,找出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恒河、德干高原、印度洋。
    〔板書〕1.亞洲耕地最多的國家。
    恒河三角洲世界最大,灌溉和航運價值高。由于降水豐富,土壤肥沃,農業(yè)發(fā)達,主要種植水稻。是世界最大的黃麻產區(qū)。
    〔板書〕2.印度河和恒河。
    〔學生活動〕。
    為什么恒河沒有印度河長,但流量遠遠超過印度河?
    〔板書〕3.熱帶季風氣候。
    〔學生活動〕。
    觀看影片:熱帶季風氣候。
    絕大多數耕地種植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小麥。
    〔板書〕4.“綠色革命”
    主要通過培育和引進高產的稻麥新品種為中心提高糧食產量,初步扭轉糧食不能自給的局面。
    〔學生活動〕。
    看圖分析印度的“綠色革命”前后糧食產量的變化。
    〔板書〕5.經濟作物。
    棉花種植面積最大,但單位面積產量不高,黃麻種植發(fā)展迅速,茶樹自我國引種,現茶葉產量巨世界第一位。
    分析印度農業(yè)主要分布地區(qū)及與當地的地形氣候的關系。
    農作物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水稻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qū)水熱條件好.沿海地帶平原為主.
    小麥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上游地區(qū)地處德干高原背風坡,地面起伏平緩、降水較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中部。
    茶東北部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黃麻恒河三角洲地勢低平,氣候濕熱。
    〔學生活動〕。
    閱讀觀看印度的牛。
    〔板書〕6.印度的牛。
    是世界養(yǎng)牛最多的國家。
    〔板書〕三、發(fā)展中的科學技術。
    〔板書〕1.發(fā)展中國家中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
    現已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紡織工業(yè)基礎最好,機械、化工發(fā)展快,原子能和電子等新興工業(yè)有一定發(fā)展,空間技術、核能利用、電腦軟件的研究和開發(f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板書〕2.加爾各答和孟買兩大工業(yè)中心。
    加爾各答是世界最大的黃麻加工工業(yè),孟買是著名的棉紡織城,兩地分別是重要的海港,并為全國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3.發(fā)達的電腦軟件業(yè)。
    〔學生活動〕。
    提供網址:印度的軟件業(yè)。
    布置作業(yè):完成地理填充圖。
    板書設計。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二、世界農業(yè)大國之一。
    1.農業(yè)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
    2.亞洲耕地最多的國家。
    3.“綠色革命”
    4.經濟作物。
    5.經濟作物。
    三、發(fā)展中的科學技術。
    1.發(fā)展中國家中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
    2.加爾各答和孟買兩大工業(yè)中心。
    3.發(fā)達的電腦軟件業(yè)。
    教后感。
    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從學生熟悉的印度的古代文明作為導入,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上我又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順序的調整,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氣候部分的知識采取觀看教學錄像片,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印度的氣候,并且客觀分析降水對印度的影響,理解降水與農作物生產的關系,將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精心組合,層層深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線索。
    地理教案-印度篇三
    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較為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整堂課結構比較清楚,分成三大結構:位置——地形——氣候,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條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過板書總結,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大量運用各種地圖,通過先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找出相關信息,然后老師在多媒體上顯示,及時糾正學生,并在此過程中適時提示相應讀圖方法,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繁”時,運用兩幅圖對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體會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直觀感受印度水旱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很清晰的區(qū)別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
    二、失敗之處。
    1、運用與印度有關的圖片配以解說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本意是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由于文本設計過于冗長,精彩部分不夠突出,使效果不如預想。
    2、在介紹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時,就只讓學生讀課本了解,過于單調,沒能很好的與我國進行聯系和對比。
    地理教案-印度篇四
    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較為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整堂課結構比較清楚,分成三大結構:位置——地形——氣候,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條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過板書總結,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大量運用各種地圖,通過先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找出相關信息,然后老師在多媒體上顯示,及時糾正學生,并在此過程中適時提示相應讀圖方法,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繁”時,運用兩幅圖對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體會印度雨季和旱季;運用視頻和摘抄新聞的方式,一方面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直觀感受印度水旱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很清晰的區(qū)別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
    1、在運用“印度的地形”圖分析印度的地形特點時,沒有通過讀地形圖的基本方法(運用顏色分析地形特點)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多媒體上展示三大地形區(qū)時,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夠準確。
    2、在介紹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時,就只讓學生讀課本了解,過于單調,沒能很好的與我國進行聯系和對比。
    2、探索在地理教學中到底該如何做活動來提起學生興趣。
    3、在教學中應多聯系實際,并且最好是學生感興趣的,并且看得見、摸得著,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的學習。
    地理教案-印度篇五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經緯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俄羅斯地理位置特點。
    2.俄羅斯地形特點。
    3.俄羅斯氣候特點。
    三;教學難點。
    1.俄羅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羅斯主要地形區(qū)。
    四: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
    2.討論法。
    3.對比法。
    五:教具準備。
    課件,音樂素材,圖象素材。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伴隨著樂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環(huán)播放莫斯科風光圖片,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好奇中開始學習.
    [教授新課]。
    課件:俄羅斯。
    教師:引導學生俄羅斯與蘇聯的關系,并請個別來學生介紹。
    學生:……。
    學生:國土遼闊等。
    教師:很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國土遼闊的俄羅斯的相關內容。
    課件:本節(jié)課框假結構圖。
    教師:請同學們翻開地圖冊或書本的俄羅斯的地形圖,進行以下分析。
    課件:一位置范圍。
    1.經緯度位置。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并分析俄羅斯經度和緯度范圍。
    課件:俄羅斯地形圖。
    閃爍出現經度范圍。
    同時教師請學生歸納因經度廣產生的現象。
    學生:1.跨東西半球。
    2.跨亞歐兩洲。
    課件:閃爍緯度范圍。
    同時請學生歸納因緯度分布產生的現象。
    學生:氣候主要分布在溫帶氣候區(qū)。
    課件:2.海陸位置及臨國。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與周圍海洋和臨國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
    課件:二地形特征。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總結地勢和主要地形。
    學生……。
    教師:總結俄羅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以平原和山地為主。
    地形有:山脈,平原,高原,山地。
    課件:分別顯示所述地形。
    學生:對以上地形進行特點描述。
    教師:總結主要地形區(qū)——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課件:重點顯示以上主要地形區(qū)及相互之間的分界線。
    教師:從課件放映的分界線承轉到河流,進而講述下面的學習內容。
    課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時顯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歸納主要的河流。
    學生:……。
    課件:重點出現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師:對以上河流和湖泊進行講解。
    課件:練一練地形區(qū)與河流和湖泊綜合填表題。
    學生:……。
    課件:給出正確答案,并重新出圖讓學生結合圖進行記憶。
    課件:四俄羅斯的氣候。
    同時出現俄羅斯氣候氣溫降水分布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遞減。
    降水——由西向東逐漸遞減。
    課件:氣候類型列舉。
    同時出現雅庫茨克氣溫降水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候特點——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課堂小結……。
    課后練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教案-印度篇六
    知識與技能:利用地圖說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讀圖分析印度氣候特點和水旱災害頻繁多發(fā)的原因;繼續(xù)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用圖學習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資料、圖表等方法,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活動對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對不同文化的欣賞和認同,提升審美情趣;深刻認識人地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地觀;養(yǎng)成關注世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印度地形、氣候、人口壓力;如何應對水旱災害。
    教學難點。
    印度多水旱災害的原因。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
    教學方法:
    對印度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采取讀圖分析法。
    對印度人口問題及如何抗御旱澇災害采取討論法。
    教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國西南的鄰國—————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要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我們首先來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請同學們打開課本32頁,地圖冊16頁完成學案中的自主學習一。
    四、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經緯度位置:指出穿過印度的重要緯線:北回歸線指出所在的溫度帶。
    海陸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鄰國:北鄰中國,尼泊爾,不丹。東北與孟加拉國、緬甸接壤,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東南、西南分別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勢特點:南北高,中間低。
    4、印度的人口特點:
    一、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二位。
    二、目前增長速度較快。
    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計劃,閱讀材料。
    五、那眾多的人口是好還是不好呢?有它的優(yōu)勢也有缺點。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案中合作探究一的兩個問題。
    第一題:
    優(yōu)勢1:勞動力豐富,價格低廉。
    優(yōu)勢2:消費群體龐大,消費市場廣闊。
    第二題:說明人口眾多,不僅人均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較少,影響糧食供給,而且還導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嚴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響經濟的發(fā)展。
    六、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一個國家農業(yè)的發(fā)展。
    對環(huán)境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地形和氣候兩方面。
    那印度的氣候有什么特點呢?它對農業(yè)的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么呢?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自主學習二。
    七、我們一起來交流總結一下:
    1、印度的氣候類型,特點。
    2、印度夏季(7月)的風向,西南季風,從印度洋上帶來了豐富的水汽,降水豐沛。印度冬季(1月)的風向,東北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氣流干燥,降水稀少。
    3、印度的自然災害是水旱災害。
    展示圖片。
    原因:西南季風的不穩(wěn)定,有的年份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就會出現洪災;有的年份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就會出現旱災。
    4、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
    二者產量均居世界前列,眾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為糧食消費大國。頻繁的水旱災害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wěn)定,在很長時間印度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在20世紀60年代,先后實行了兩次“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糧食供應狀況得到改善。閱讀“兩次綠色革命”
    八、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印度糧食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請同學們完成合作探究三。
    交流歸納。
    總結: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fā)展農業(yè)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九:結合知識結構體系,回顧一下本節(jié)課的內容。
    十、最后我們來檢測一下本節(jié)課的內容。
    地理教案-印度篇七
    課題。
    印度。
    授課課時。
    一課時。
    課型。
    新授。
    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印度是南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文明古國。
    2.記住印度的季風氣候特征以及西南季風給農業(yè)帶來的影響。
    3.記住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及其分布地區(qū)。
    4.知道印度重要的工業(yè)部門有哪些。
    5.明確印度的北中南三大地形區(qū)。
    能力目標:
    1.能在印度季風圖上介紹印度旱雨季盛行的季風,并分析西南季風所造成的水旱災害。
    2.利用作物分布與降水量分布圖,分析農作物與地形氣候之間的關系。
    3.利用礦產與工業(yè)分布圖,分析礦產資源、經濟作物與工業(yè)分布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人口、資源、環(huán)境相協調的人地觀念。
    2.樹立人定勝天的必勝觀念。
    教學重點。
    知識目標2、3、4。
    能力目標1、2、3。
    教學難點。
    能力目標2、3。
    教學方法。
    提綱教學法,讀圖導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板圖、地圖冊、課本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階段目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談話導入。
    講授新課。
    同學們喜歡看《西游記》嗎?它記敘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唐代高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過流沙、翻雪山,最后到達了佛教發(fā)源地——天竺)同學們知道天竺是現在的哪里嗎?(現在的南亞)打開課本第三頁在圖上找出南亞,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一國呢?(印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日本之后與中國陸上相鄰的另一個國家——印度。(板書課題,手繪印度板圖)。
    (一)位置。
    對照地圖,介紹一下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二)歷史。
    印度和中國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閱讀材料,說出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板書: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三)鄰國。
    印度的鄰國很多,有陸上鄰國,也有海上鄰國,對照投影圖,完成活動1(1),找出鄰國,并說出它們各位于印度的哪個方向上。
    學生互相交流。
    產生學習興趣。
    學生對照世界地圖,介紹印度的位置。
    學生閱讀材料,了解印度的悠久歷史。
    學生從課本上找出印度的主要鄰國,然后在黑板上指出介紹。
    階段目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四)地形。
    在印度的國土上,南北分布著三大不同的地形區(qū),在地形圖上,依次找出,并分析印度地形的分布特點。
    學生到板圖上填出三大地形區(qū)的名稱。
    (五)人口。
    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人口增長很快,看圖說出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了多少億?(10億)僅次于中國,因此成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板書: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由圖推算,未來印度人口增長趨勢會怎樣?(繼續(xù)增長,增長數目會越來越大)。
    讀材料分析:印度人口繼續(xù)增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政府沒有采取行動嗎?(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學生黑板填寫出三大地形區(qū)的名稱。
    學生回憶印度的人口數量。
    讀圖計算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
    讀材料了解印度的政策與人們的思想意識之間的差異。
    學生通過總量與人均占有量相比,了解人口眾多對經濟的影響。
    學生有感而發(fā)。
    (六)水旱災害頻繁。
    1.看兩幅水旱災害圖,說明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水旱災害頻繁)。
    2.看“印度氣候類型圖”,說出印度屬于什么氣候?這種氣候有什么特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有明顯的旱雨季)。
    3.對比印度與東南亞的氣溫和降水量分布圖,分析討論為什么印度多水旱災害?(降水過于集中,雨季降水量特別多,易形成水災,其它時間則降水過少,易形成旱災。)。
    學生看圖了解印度的自然災害。
    查找印度的氣候,讀圖總結這種氣候的特征。
    了解兩種不同的季風及帶來降水的多少。
    完成表格連線。
    內化知識。
    拓展延伸。
    課堂總結。
    西南季風對印度的農業(yè)影響最為嚴重,它的時間長短與風力強弱會造成不同的水旱災害,分析討論活動內容,弄清水旱災害的形成原因。
    6.如何抵御水旱災害呢?印度人民做了哪些?結果怎樣呢?(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仍顯不足,但是,印度政府和人民一定會想盡辦法,治理好水旱災害,相信人的力量一定會戰(zhàn)勝大自然的。
    老師指導學生復習鞏固,掌握知識要點。
    應該說,印度和我國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水旱災害頻繁,我們都是發(fā)展中國家,相信我們都有信心團結起來,努力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越來越美好。
    學生思考討論,填寫表格。
    學生自己了解課本知識。增強戰(zhàn)勝大自然的信心。
    學生復習鞏固本節(jié)所講知識,做基訓相應的練習題。
    學生談論自己的收獲與體會。
    地理教案-印度篇八
    孟加拉國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颶風也會帶來大量的降水,兩河的水量大并且集中;為恒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并且地勢十分低平,排水不暢;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響,會受潮水的頂托,加大洪澇;該國人口眾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災。
    2.南亞多旱澇災害的原因?
    南亞的氣候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雨水的多少與夏季風(西南季風)的強弱關系密切:西南季風強的年份,夏季風來得早,去的晚,雨水就會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弱的年份,夏季風來得遲,去的旱,雨水就會不足,容易造成旱災。
    其他。
    1.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位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山區(qū),面積218平方千米,人口550多萬,經濟以農業(yè)為主。
    二戰(zhàn)前為英屬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后為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印巴兩國曾多次發(fā)生沖突。
    1948年和1949年聯合國先后通過關于克什米爾?;鸷凸裢镀睕Q議,1949年劃定?;鹁€。
    目前克什米爾地區(qū)仍爭端不斷,表現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國家間的沖突,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沖突,其根源是英國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結果。
    2.印度板塊周圍多地震。
    近些年來,印度板塊周圍不斷的強烈地震,實際上是板塊運動增強的結果,而這種增強最容易在板塊交結地帶和邊緣地帶表現出來。
    印度板塊每年向北移動4-5厘米,與亞歐板塊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區(qū)成為地震頻發(fā)區(qū)域。
    印度板塊和亞歐大陸有兩個作用的“結點”區(qū)域,一是位于帕米爾高原,二是阿薩姆地區(qū)(我國云南、西藏和緬甸交界地區(qū))“結點”區(qū)域是板塊之間受力最強的地區(qū),引發(fā)地震的概率相對較高。
    處于沖突和爭端不斷的克什米爾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落后,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發(fā)生地震,造成的破壞極大。
    地理教案-印度篇九
    本冊教材是世界區(qū)域地理內容,從亞洲總論開篇,由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qū)出發(fā),由近及遠介紹了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qū)。印度這一節(jié)內容,簡明的選取了人口的過度增長、水旱災害頻繁、糧食產量的巨大變化、工業(yè)部門的調整和快速發(fā)展,這四個內容集中的反映了當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計劃分兩課時完成,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前兩個框題,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兩個問題:即人口問題和水旱災害問題。這兩個方面問題學科特點突出,理論性強,重點、難點比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種圖形,兩處活動練習和一個閱讀材料,旨在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長特點和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在學習了《日本》之后,對印度的主要特征進行探究、分析,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還能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到亞洲自然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的地區(qū)差異。這一部分,可以理解為對前一章內容的延伸和補充。印度又是我國的鄰國,并且與我國有著太多相似之處。了解它,對了解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出路,及對于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滿意。首先是各種風光圖片的導入,以及教學中插入印度國人對“?!焙汀昂愫铀背绨莸娘L土人情的介紹,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其次是活動的開展,從多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顒右煌ㄟ^讓學生看圖、讀圖、上臺畫圖,增強了學生的識記和判讀地圖能力;活動二主要是通過學生獲取圖表的信息及相關思考題的討論與交流,從而更直觀、更透徹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現狀和問題。本活動后綴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過度增長和負增長會帶來哪些影響?”的問題設計,讓學生理解眾多的人口會帶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huán)境污染,資源緊缺等壓力;人口的負增長會帶來勞動力不足等社會問題,同樣會給本國的經濟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口觀和發(fā)展觀:人口的增長要與本國的資源、環(huán)境相適應,與經濟發(fā)展相協調?;顒尤奶骄渴潜菊n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比較思維方法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充分獲取圖示的有效信息,通過填表格的形式,來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進行比較,增加了直觀性和針對性,從而比較輕松地突破了教學難點。盡管如此,經過教學之后的學生作業(yè)檢查和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回顧,仍然感覺到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本次課從教材內容的安排來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與資源的關系問題,氣候與水旱災害三個方面。地理位置的確定不僅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還要學會“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約需要8-10分鐘;人口及人口與資源的關系問題涉及到讀圖、表兩種不同信息載體的步驟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有一定難度,大約需要15分鐘左右。就這兩部分內容應該作為一節(jié)課內容來處理。最后的氣候與水旱災害問題是重點和難點,至少需要圖示法和比較法兩種重要的地理思維方式的應用,對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和基本技能有著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因此說,本次課內容偏多,教學時間過緊,教學目標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為了更好的突破難點,在這個板塊中,采取了分組討論法,圖表比較法,講練結合法,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培養(yǎng)學生從圖表中獲取信息,整理信息,綜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歸納總結。在這幾種方法的應用中,學生都局限于教師的教學思路,按照教師精心設計的路線和。
    方案。
    一步步去實施,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新意識難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圖表比較”環(huán)節(jié)的思考題應該具有開放性。比如:比較印度一月、七月風向圖,你認為有哪些異同?讓學生充分思考,然后討論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確定比較的內容和角度,這樣既突出了教學過程,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這種過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實了知識,培養(yǎng)了技能,豐富了情感,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根據教學內容代表的三個方面,我設計了三個簡答題,分別代表三個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事實上,學生做作業(yè)就是比較呆板地把教師整理的文字搬到作業(yè)本上,純知識再現,能力目標難以實現。簡答題型是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的一種檢測形式,首先是通過對文字、圖表等信息的獲取,再通過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來描述或闡釋問題。因此說,本次課練習設計的題型單一,檢測效果不夠理想。應該以單項選擇題作為主要形式。一方面,該題型比較靈活,任何知識點都能憑借它合理地調整考查的角度和難易程度,也能夠靈活地考查一個或多個相關的知識點,發(fā)展學生聚合思維的能力,也因為是各種題型中較簡單的考查形式,學生會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輕松學習,快樂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學中不變的宗旨。通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總結,我覺得教與學的相長,需要教師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師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地加強業(yè)務素質的培養(yǎng),不斷地通過與同行的探討和交流,積極地去尋求打造高效課堂的途徑,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知道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發(fā)布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知道印度的主要農產品以及糧食生產發(fā)展狀況;知道印度的工業(yè)及其發(fā)布;知道印度的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及首都和主要城市。
    通過對印度的歷史資料展示和氣候直觀講解,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通過印度實行“綠色革命”后初步扭轉糧食不能自給狀況的實例,懂得“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通過對印度的歷史與文化分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印度的自然地理、經濟特點。
    初步學會對印度的自然、經濟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印度課件,世界地理圖冊,世界地理填充圖。
    讀圖法、討論法、歸納法。
    唐僧取經是到哪個國家?當時是學習哪種宗教呢?
    圖片上的荷花就是印度的國花,在許多有關佛教的場所我們能夠看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經不再盛行,大多數印度人信奉印度教。這些也導致印度的政治版圖的變化。
    恒河沐浴。
    印度同我國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由于開發(fā)較早和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印度的人口也很多。
    人口問題嚴重。
    提供參考網址:印度的人口,閱讀印度人口、民族和語言。
    欣賞印度的沙麗和泰姬陵印度世界建筑奇跡泰姬陵。
    在“印度”圖上,找出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恒河、德干高原、印度洋。
    恒河三角洲世界最大,灌溉和航運價值高。由于降水豐富,土壤肥沃,農業(yè)發(fā)達,主要種植水稻。是世界最大的黃麻產區(qū)。
    為什么恒河沒有印度河長,但流量遠遠超過印度河?
    觀看影片:熱帶季風氣候。
    絕大多數耕地種植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小麥。
    主要通過培育和引進高產的稻麥新品種為中心提高糧食產量,初步扭轉糧食不能自給的局面。
    看圖分析印度的“綠色革命”前后糧食產量的變化。
    棉花種植面積最大,但單位面積產量不高,黃麻種植發(fā)展迅速,茶樹自我國引種,現茶葉產量巨世界第一位。
    分析印度農業(yè)主要分布地區(qū)及與當地的地形氣候的關系。
    農作物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水稻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qū)水熱條件好.沿海地帶平原為主.
    小麥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上游地區(qū)地處德干高原背風坡,地面起伏平緩、降水較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中部。
    茶東北部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黃麻恒河三角洲地勢低平,氣候濕熱。
    閱讀觀看印度的牛。
    是世界養(yǎng)牛最多的國家。
    現已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紡織工業(yè)基礎最好,機械、化工發(fā)展快,原子能和電子等新興工業(yè)有一定發(fā)展,空間技術、核能利用、電腦軟件的研究和開發(f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加爾各答是世界最大的黃麻加工工業(yè),孟買是著名的棉紡織城,兩地分別是重要的海港,并為全國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3.發(fā)達的電腦軟件業(yè)。
    印度的軟件業(yè)。
    完成地理填充圖。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二、世界農業(yè)大國之一。
    1.農業(yè)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
    2.亞洲耕地最多的國家。
    3.“綠色革命”
    4.經濟作物。
    5.經濟作物。
    6.印度的牛。
    三、發(fā)展中的科學技術。
    1.發(fā)展中國家中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
    2.加爾各答和孟買兩大工業(yè)中心。
    3.發(fā)達的電腦軟件業(yè)。
    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從學生熟悉的印度的古代文明作為導入,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上我又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順序的調整,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氣候部分的知識采取觀看教學錄像片,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印度的氣候,并且客觀分析降水對印度的影響,理解降水與農作物生產的關系,將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精心組合,層層深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線索。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一
    地理學科比較接近現實生活,那么導入可以用親身經歷直接帶入概念現象。
    (1)現象原理講解、流程解析。
    以圖表等較為形象的方式講解出該原理的內容或運作流程。并根據圖表現象等引導學生理解該原理或現象或是相關影響。
    通過已知現象,引導學生列舉相同或相似現象。并指導學生用所學原理對應現象影響。
    簡單以習題來練習,并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了解了某個現象,通過這個現象學習了某個原理或影響。
    布置預習或者復習任務。
    介紹某一地點的特色風俗或其他你熟知的事情直接導入,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個地區(qū)或國家,親身體驗感受該地區(qū)的.生活。
    (1)分析自然人文因素。
    首先,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地區(qū)位于哪里?它的氣候如何?地形如何?
    主要的人口是誰,有哪些城市?請學生們來根據自己的理解或是教材介紹回答。
    (2)根據上一部分進行區(qū)位因素分析。
    那為什么這個城市或地區(qū)會有這樣的工業(yè)或者人口呢?帶著問題引導學生一同分析,最后得出該地會有這種人文現象的因素。
    (3)引導運用,延伸類比我國。
    把已經得出的因素類比我國與之相同的地區(qū),得出我國這個地區(qū)與之前所學的地區(qū)的同異點。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二
    一、導課。
    1.展示一張印度的國旗的圖片,問:你們知道這是哪個多家的國旗嗎?(印度)你們知道這個國旗是什么意思嗎?(橙色代表勇敢,白色象征純潔,綠色表示信念,中間24根輻條的法輪代表神圣和真理。)。
    2.展示一張荷花的圖片,問:這是什么花?(荷花)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在印度荷花的品種是非常多的。
    二、教學新課。
    1.說了這么長時間的印度,有沒有人知道印度的由來?還有沒有人記得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我們來了解一下古印度。(古代印度,又譯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前1500年,達羅毗荼人創(chuàng)造了哈拉帕文化。后來摩揭陀日益強大,統一了全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fā)現的。由于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qū)發(fā)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是哪個國家?(印度)還有人記得印度的人口是多少嗎?(2009年公布的數字是11.98億)。
    2.看圖,圖上紅色的部分是哪個國家?(印度)我們來看一下印度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印度處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南亞)讀圖找出印度的緯度位置(10--30)印度是一個半島,那它三面患的是什么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印度洋)分別位于印度的西南、東南和南面??磮D找一找看看那些國家與印度接壤?(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和緬甸、與斯里蘭卡隔印度洋相望)。
    3.印度一共分為三個地方,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恒河)。
    4.看書上活動題2,看看印度從1951—2003年人口增加了多少?(7億)你能總結出印度的人口特點嗎?(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那印度人口眾多的原因是什么?(1、生產力水平低;(70﹪的農民)。
    2、教育水平低;(2.5億文盲)。
    3、信仰印度教或者伊斯蘭教;(鼓勵生育)。
    4、森嚴的種姓制度;(鼓勵生育)。
    5、早婚(21歲))怎樣控制人口增長?(計劃生育)我們來看書上表7.1看看印度眾多的人口帶來真名問題?你們知道印度的國土面積是多少嗎?298萬平方公里。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印度的耕地面積為1.6億那中國呢?1.28億,由此我們也是可以看出印度的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那人口給印度帶來了什么問題呢?(。)。
    (二)水旱災害頻繁。
    2.來看一下南亞的一月的風向(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為旱季。)在來看一下7月的風向(每年六月到九月盛行西南季風,風從海洋吹向陸地,為雨季。)完成書上38頁的表格。
    (三)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
    1.展示一張手抓飯的圖片。問:從這幅圖你的到一個什么信息?(印度的食物主要是米飯)閱讀書上的文字,回答下面三個問題:1.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及分布?2.什么是“綠色革命”?3.20世紀60年代實行“綠色革命”的原因?(1.水稻和小麥;對比印度的地形圖和小麥水稻的分布圖,得出:水稻:德干高原東北和西部以及恒河下游沖積平原。小麥: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中上游平原。)那為什么會分布在這些地方?對比降水量圖和小麥水稻的分布圖,得出:水稻和小麥多分布在降水量角度的地方。
    2.“綠色革命”(袁隆平)那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a、印度人口眾多,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b、大國必須實現糧食生產的自給自足,這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fā)展與對外貿易、國際政治與經濟合作的基礎。)。
    3.印度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a、人口增加過快;b、水旱災害頻繁;c、生產技術落后。)。
    4.我們來看一下印度的飲食習慣(圖片,咖喱飯、恰巴提)。
    (四)發(fā)展中的工業(yè)。
    1.看書上文字部分回答:
    1、傳統產業(yè);
    2、現代工業(yè)部門;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三
    1、概況:位置――亞洲南部,三面臨海,大部分地區(qū)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目前人口超過十億,居世界第二位。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印度人屬于白色人種。
    2、地形特點:自南向北明顯的分為三部分:北部山地:喜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3、氣候特點: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4、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于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5、農業(yè)。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qū)。
    小麥、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6、發(fā)展中的工業(yè)。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yè)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yè)和紡織業(yè)。
    新德里:首教,位于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紡織工業(yè)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yè)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識,三大地形區(qū)、兩大河流、一個季風氣候。通過分析自然要素對農業(yè)、工業(yè)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學習運用地圖說明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2、讓學生運用文字、數據、地圖、圖表等說明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fā)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人口觀、環(huán)境觀。
    重、難點:
    重點: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及熱帶季風的成因;印度的工農業(yè)發(fā)展特點。
    教法、學法:
    綜合法、歸納演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教師:同學們,我們這一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區(qū)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南亞——印度》這部分內容,關于南亞的一些地理環(huán)境特征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已經學過,所以這可以看做是一節(jié)復習課,但是我們現在不應該還停留在初中的階段,要把高中學過的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規(guī)律加進來。我們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分析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環(huán)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農業(yè)、工業(yè)等),這些地理要素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體現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同時我們還可以得出區(qū)域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區(qū)域的發(fā)展是對有利的條件加以利用,不利的條件加以治理,從而實現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南亞(印度)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讀圖指導】老師:同學們打開地理地圖冊《南亞》這部分,找出南亞的地形,氣候,主要河流,并對這些地理要素的特征進行描述。
    【教師提問】南亞的地形有何特點?
    【學生回答】以高原、平原和山地為主。北部和西北部為喜馬拉雅山,中部為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
    【教師提問】在各個地形區(qū)內部地勢起伏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北部山地海拔高,地勢落差大;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勢平坦;南部德干高原是古老的巖熔高原,平均海拔為600m,飽經侵蝕,高原內部地勢平坦。
    【教師提問】印度主要是什么地形?對它的農業(yè)發(fā)展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印度主要包括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平地低地多,耕地面積廣。
    【教師提問】南亞的氣候有何特點?
    【學生回答】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高山高原氣候,備備為熱帶沙漠氣候,季風氣候典型。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月至9月。
    【重點分析】南亞季風的成因。
    shapemergeformat。
    得出南亞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成因分析(西部沿海和東部平原區(qū)降水多,乞拉朋齊為世界雨極,半島西部降水少,西北部最少)。
    【教師提問】南亞有哪些主要河流?恒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如何?
    【學生回答】南亞主要有三條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流量大,水位季節(jié)變化顯著,含沙量較大,無結冰期。
    【思考探究】南亞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
    地理位置:印度半島伸入印度洋,大氣運動強烈,水汽來源充足,已形成大量降水。
    地形地勢: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從印度洋帶來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匯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區(qū),易形成洪澇災害。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五
    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
    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人口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關于“印度”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印度的主要工業(yè)區(qū)及其中心城市。
    【教學難點】印度的主要工業(yè)區(qū)發(fā)展的自然條件。
    【教學用具】印度農作物分布圖;礦產資源的分布與主要工業(yè)區(qū),印度城市的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印度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加之它的礦產資源豐富,印度具有發(fā)展經濟的有力條件,但由于長期遭受英國殖民統治,資源被大量掠奪,經濟落后。只有在印度獨立后,不僅農業(yè)得到了發(fā)展,工業(yè)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現在印度已成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工業(yè)化較發(fā)達的國家之一。
    (板書)三、發(fā)展中的民族工業(yè)。
    (提問)一個國家的工業(yè)建設對哪種自然條件要求較高?(礦產資源)。
    (展示印度礦產資源和工業(yè)的分布圖)。
    (提問)印度有哪些礦產?
    這些礦產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業(yè)部門?
    (學生回答)教師注意總結: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經濟發(fā)展畸形,只有采礦業(yè)、紡織業(yè)比較發(fā)達。獨立后,印度重視培養(yǎng)科技人員,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了民族工業(yè)。其中電力、鋼鐵、機械工業(yè)發(fā)展迅速,核能、電子、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yè)也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目前,印度正從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向工業(yè)―農業(yè)國轉變。
    (提問)印度鋼鐵工業(y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qū),為什么?
    (展示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圖)。
    (引導學生思考)印度的棉紡織工業(yè)和麻紡織工業(y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qū),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進行歸納(農礦產品與工業(yè)發(fā)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工業(yè)部門。
    分布。
    與原料產地的關系。
    鋼鐵工業(yè)。
    德干高原東北部。
    煤、鐵、錳豐富,礦區(qū)鄰近。
    棉紡工業(yè)。
    孟買。
    靠近最主要的棉產區(qū)。
    麻紡工業(yè)。
    加爾各答。
    地處黃麻產地。
    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孟買、加爾各答、新德里三個城市,確認這三個城市在圖中的準確位置,展示印度城市的景觀圖片,簡要介紹這三個城市的基本情況。
    (教師歸納板書)。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三、發(fā)展中的民族工業(yè)。
    工業(yè)發(fā)展條件。
    主要工業(yè)部門。
    主要城市。
    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
    關于“印度”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農業(yè)發(fā)展與人口壓力。
    【教學難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相關的`印度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在人類漫漫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外,另外三個是:埃及、古巴比倫、印度(也可提問學生)。這四大古國創(chuàng)造的絢麗多彩的文明是人類不可多得的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
    (學生聯系實際回答)。
    (教師總結)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但是在18世紀,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從此遭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直到1947年宣布獨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國。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傳統,比如它的飲食和服飾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課件)世界文明古國。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記》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經,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fā)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簡要介紹印度是一個宗教復雜、民族眾多的國家)。
    (課件展示)印度地形圖、印度氣候類型圖。
    (學生討論)。
    教師進行總結。
    (課件展示)(土地肥沃,廣闊的沖積平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位于熱帶,光熱充足)。
    (降水適宜較好,多就澇災少就旱災)、
    (課件展示印度農業(yè)分布圖及降水量分布圖)。
    印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它們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fā)展農業(yè)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承轉)印度是個農業(yè)大國,但是糧食出口較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原因?
    (展示課件)印度糧食人口對比表。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人口增長太快,數量巨大,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對農業(yè)生產構成很大的壓力。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人口與糧食的矛盾?
    (教師總結)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科技種田;提高單產;培育良種。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六
    教材分析:
    南亞是亞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在自然、人文地理方面,呈現著獨特的區(qū)域特征。本節(jié)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材編排簡潔、精煉,重點選取了位置、范圍、地形與河流、氣候對農業(yè)的影響、宗教與社會、人口和經濟等,重點突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識,三大地形區(qū)、兩大河流、一個季風氣候。通過分析自然要素對農業(yè)、工業(yè)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學習運用地圖說明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2、讓學生運用文字、數據、地圖、圖表等說明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fā)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人口觀、環(huán)境觀。
    重、難點:
    教法、學法:
    綜合法、歸納演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教師:同學們,我們這一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區(qū)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南亞——印度》這部分內容,關于南亞的一些地理環(huán)境特征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已經學過,所以這可以看做是一節(jié)復習課,但是我們現在不應該還停留在初中的階段,要把高中學過的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規(guī)律加進來。我們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分析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環(huán)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農業(yè)、工業(yè)等),這些地理要素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體現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同時我們還可以得出區(qū)域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區(qū)域的發(fā)展是對有利的條件加以利用,不利的條件加以治理,從而實現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南亞(印度)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學生回答】北部山地海拔高,地勢落差大;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勢平坦;南部德干高原是古老的巖熔高原,平均海拔為600m,飽經侵蝕,高原內部地勢平坦。
    【教師提問】印度主要是什么地形?對它的農業(yè)發(fā)展有何影響?
    0°。
    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
    得出南亞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成因分析(西部沿海和東部平原區(qū)降水多,乞拉朋齊為世界雨極,半島西部降水少,西北部最少)。
    【教師提問】南亞有哪些主要河流?恒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如何?
    地理位置:印度半島伸入印度洋,大氣運動強烈,水汽來源充足,已形成大量降水。
    地形地勢: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從印度洋帶來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匯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區(qū),易形成洪澇災害。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分成明顯的旱雨兩季,6-9月容易出現洪災,其他月份容易出現旱災。
    水文:南亞地區(qū)河流少,主要是印度河、恒河,分洪泄洪能力差,徑流變化大。汛期水量過大,旱季水量不足。
    二、南亞(印度)的人文環(huán)境特征。
    【教師分析】南亞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之一,人口過億的國家有3個,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南亞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所以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非常的嚴重。白色人種為主。
    主要的宗教分布為:佛教-斯里蘭卡印度教-印度、尼泊爾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三、印度。
    【讀圖思考】通過這個圖,我們可以得出關于印度人口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傳統型的人口增長模式,少年兒童及青壯年組的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廉價。
    印度發(fā)展農業(yè)的自然條件1.有利條件。
    水旱災害頻發(fā),這與西南季風的強弱有關。
    【教師分析】我們來具體看一些印度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和小麥。
    水稻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40%,出口量為世界第三。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側的沿海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為平原地形,水熱條件好,土壤肥沃小麥是印度的第二大糧食作物,產量占糧食的30%,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及恒河上游地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有:地面起伏平緩,雖然降水較少,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印度主要的經濟作物有棉花、茶葉和黃麻糖料作物為甘蔗,油料作物為花生。
    【學生回答】印度的傳統工業(yè)為棉紡織和麻紡織工業(yè),棉紡織工業(yè)分布在靠近黃麻產地的加爾各答,棉紡織工業(yè)分布在靠近棉花主要產區(qū)的沿海城市孟買,這兩個城市都位于沿海地區(qū),交通便利。
    印度的煤、鐵、錳資源非常豐富,之前主要為采掘工業(yè),獨立之后重工業(yè)如電力工業(yè)、鋼鐵工業(yè)和機械工業(yè)快速發(fā)展。尤其是鋼鐵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學生回答】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知識密集,技術先進(或人才充足);現代化交通(交通便利);地處德干高原,環(huán)境優(yōu)美;企業(yè)管理水平高。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七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1、位置、范圍和首都。
    (1)位于我國的西南面,屬于南亞,也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2)瀕臨水域;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
    (3)主要鄰國:東北部:中國、尼泊爾、不丹;東部:緬甸和孟加拉國;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隔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
    (5)人種:主要為白色和黑色人種。
    (6)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增長速度快,有人預測印度在本世紀中葉將會超過中國,稱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7)眾多的人口對印度資源、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壓力。
    (8)首都:新德里。
    2、自然環(huán)境:
    1、主要地形區(qū):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間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2、主要地形及地形特點:平原、高原,地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廣的國家。
    3、主要河流:恒河,從孟加拉國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灣,被印度人稱為“圣河”和“印度的母親”。
    二、水旱災害頻繁。
    1、印度大部分地區(qū)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為旱雨兩季,雨季為6月至9月,旱季為10月到次年5月)為主,由于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wěn)定,水旱災害頻繁。乞拉朋齊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綠色革命:由于人口增長太快,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印度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60年代后,實行了綠色革命,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印度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
    4、水稻、小麥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平原和半島兩側沿海平原,降水豐沛的地區(qū);小麥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較少的高原山區(qū)。
    5、主要經濟作物:黃麻、棉花和茶葉等。
    三、發(fā)展中的工業(yè)。
    1、主要礦產資源:煤、鐵、錳。
    2、工業(yè)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
    工業(yè)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產地,可以節(jié)省運費,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點:新德里:首都;加爾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最大的城市;孟買: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yè)中心,最大的港口;班加羅爾:印度軟件工業(yè)中心。
    4、工業(yè)特點——發(fā)展中的工業(yè)。
    獨立后在原有紡織工業(yè)和采礦業(yè)的基礎上,發(fā)展起鋼鐵工業(yè),機械制造業(yè),化學工業(yè)和棉麻紡織工業(yè),而且在高新技術產業(yè)如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備注:讀圖掌握印度主要瀕臨水域,鄰國、地形區(qū)、河流和城市。
    課后練習。
    下列關于印度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印度的軟件外包業(yè)務主要來自美國,其次是歐洲發(fā)達國家。
    b.印度是世界第二軟件大國。
    c.印度發(fā)展服務外包產業(yè)的優(yōu)勢之一是英語普及。
    d.印度每年承包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近2/3的業(yè)務。
    解析:印度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軟件大國,其軟件外包業(yè)務主要來自美國,其次是歐洲發(fā)達國家。印度發(fā)展服務外包產業(yè)的優(yōu)勢是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fā)展較早。印度每年承包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近1/2的業(yè)務,其中承接的軟件外包產業(yè)約占全球軟件外包的2/3。
    答案:d。
    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yè)中心是()。
    a.加爾各答b.孟買c.新德里d.班加羅爾。
    解析:加爾各答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印度最大的麻紡織工業(yè)中心;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最大的棉紡織工業(yè)中心;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班加羅爾是印度新興的工業(yè)中心。
    答案:b。
    印度容易發(fā)生水旱災害,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影響。
    b.東北季風的影響。
    c.西南季風的影響。
    d.原始森林遭到破壞。
    解析:印度絕大部分地區(qū)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其降水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西南季風到來的時間和強弱程度不一,容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答案:c。
    印度知識點的全部內容就是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都掌握了呢?預祝大家以更好的學習,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八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以中印國情的相似為主線,層層深入,貫穿全課,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線索。在學習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時,注意和中國的比較,加強了學生對我國國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對資源、環(huán)境產生的壓力反思我國的人口問題,由印度的水旱災害聯系到我國的三峽工程,由印度的農業(yè)改革聯系到我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業(yè)聯系到我國軟件業(yè)的差距。通過比較來認識事物的現象和特征,在相似國情的基礎上了解印度的獨特性。我認為學生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識記地理基礎知識,更要學會地理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有所判斷、解釋和運用,以便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揚己之長、補己之短,對別人一些成功的經驗善于學習和借鑒。
    為了比較的完整性,列舉了文明古國、人口大國、農業(yè)大國、發(fā)展中國家等基本相似點,從而導致本節(jié)課容量比較大,加上計算機故障,有些重點、難點(如氣候、農業(yè))分析得較為倉促些,原來設計的小組討論競答未得以充分施展。開放式多媒體教學容量大,更需要教師把握突出重點,給學生清晰的思路、鮮明的主題。
    縱觀本節(jié)課,我覺得比較滿意。成功之處,課間利用風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學生注意,異域風情使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選取日本地震海嘯自然災害照片導入新課,使學生感受災害無情人有情,自然產生預測災害,戰(zhàn)勝災害的決心和迫切學習水旱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國度---印度的熱情;活動一通過學生課前搜集、整理印度相關信息主動到臺前展示完成對印度的初步了解;活動二自主學習---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圍及地形區(qū),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及利用地圖獲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學案指令讀圖查找、描圖和填圖,課上我利用多媒體輔助由學生上臺指圖、填圖等驗收自學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務型教學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活動三合作探究與思考---為什么印度水旱災害頻繁?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我采取問題引領,學生合作探究、歸納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探究印度水旱災害的形成原因及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活動四----算一算的預測題和圖片讓學生更清楚直觀的認識到了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
    培養(yǎng)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讀圖用圖能力,合作探究與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關注世界,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意識。特別是合作探究訓練的主要學習效果在于過程,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系列學法指導,有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也使學生精于語言表達,善于傾聽并接納別人的意見。課后發(fā)現,本節(jié)課實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教學內容設計較多,學生思考與練習時間顯得有些緊張,知識點的掌握不夠透徹;另外,我對新的多媒體設備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練也耽誤了部分時間,在這兩方面應不斷完善。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盡早創(chuàng)建出豐潤地理高效課堂模式。
    一、成功之處。
    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較為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整堂課結構比較清楚,分成三大結構:位置地形氣候,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條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過板書總結,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大量運用各種地圖,通過先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找出相關信息,然后老師在多媒體上顯示,及時糾正學生,并在此過程中適時提示相應讀圖方法,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繁時,運用兩幅圖對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體會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直觀感受印度水旱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很清晰的區(qū)別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
    二、失敗之處。
    1、運用與印度有關的圖片配以解說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本意是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由于文本設計過于冗長,精彩部分不夠突出,使效果不如預想。
    2、在介紹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時,就只讓學生讀課本了解,過于單調,沒能很好的與我國進行聯系和對比。
    上完《印度》一節(jié),有得有失,感觸頗多&&。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以中印國情的相似為主線,層層深入,貫穿全課,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線索。在學習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時,注意和中國的比較,加強了學生對我國國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對資源、環(huán)境產生的壓力反思我國的人口問題,由印度的水旱災害聯系到我國的三峽工程,由印度的農業(yè)改革聯系到我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業(yè)聯系到我國軟件業(yè)的差距。通過比較來認識事物的現象和特征,在相似國情的基礎上了解印度的獨特性。我認為學生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識記地理基礎知識,更要學會地理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有所判斷、解釋和運用.
    地理教案-印度篇十九
    教學目標。
    3、通過分析地形、氣候圖及農作物種類分布圖,分析農業(yè)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4、通過講述獨立前后的經濟概況,使學生認識到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保證。了解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及主要的工業(yè)區(qū)。記住的主要城市。
    5、了解的人口壓力,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教學建議。
    關于的教材分析。
    是南亞面積和人口第一位的國家,所以其自然條件與南亞的差不多,為了避免重復,本節(jié)重點突出了的人文地理特征。
    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古代的疆域與現在的疆域不同。為避免將地理課上成歷史課,重點從古代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產、宗教與語言等方面闡述。
    在“農業(yè)發(fā)展與人口壓力”部分,主要側重農產品的分布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分析經濟發(fā)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人口過度增長對農業(yè)生產的壓力,辯證的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對于“發(fā)展中的民族工業(yè)”,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經濟發(fā)展的基本情況,同時明確工業(yè)的發(fā)展與自然條件也是密不可分的。進而了解主要的城市。
    農業(yè)歷史悠久,礦產資源豐富,有發(fā)展經濟的良好條件,但是只有在獨立后經濟才有較快發(fā)展,成為發(fā)展中國家中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
    關于的教法建議。
    是世界地理中接觸到的第一個世界文明古國,首先應使同學了解文明古國的含義,了解燦爛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可布置學生提前查找資料進行演講,或通過媒體資料介紹的文化、藝術、建筑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使學生了解的近代歷史狀況,為后面經濟發(fā)展打基礎。
    對于的農業(yè)發(fā)展與人口壓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1、分析農業(yè)發(fā)展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2、讀圖分析農業(yè)生產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歸納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國,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得出人口增長過快對農業(yè)生產壓力大。
    對于工業(yè)生產與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談話討論法,重點培養(yǎng)觀察、分析“礦產資源和工業(yè)分布圖”的能力:
    1、有哪些工業(yè)部門?
    2、工業(yè)區(qū)主要分布何處?為什么?
    3、主要的工業(yè)城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