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雜詩教案范文(18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在編寫教案時,要考慮如何設置問題和任務,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和參與。以下是一些精選教案的案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王維雜詩教案篇一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你從故鄉(xiāng)來,應該知道故鄉(xiāng)的事情。你來的那天,鏤花窗前的寒梅花開了沒有?
    朋友你從家鄉(xiāng)來,應該熟知家鄉(xiāng)事。來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開花沒?
    賞析:
    王維的《雜詩》歷來被認為是一首憂郁的詩歌,認為是因思鄉(xiāng)而憂郁。確實,帶著一種憂傷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就會有一種濃郁的懷鄉(xiāng)之情。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肮枢l(xiāng)”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xiāng)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xiāng)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
    但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可能還在于它其實還有另一種情緒在,或者說,詩歌包含了幾種情緒的纏結?!熬怨枢l(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笨梢允且环N腦筋急轉彎式的游戲性問答?;卮鹫叽蟾艜茏孕?,會說:當然,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但是詩人當然知道,問哪些問題,對方會對答如流。詩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一問不知對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這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那么便是相當于自問自答,明知故問?;ㄩ_不開不因人事,只因氣候季節(jié),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到了時候就會按期開放,這還用問嗎?可是詩人就這么問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無非兩種答案:開了,或者未開。但直愣愣地回答,會多么無趣呀。
    想必,現實生活中的對方不會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會愣在那兒,傻半天。如果那樣,就中了詩人的妙計,引發(fā)一場大笑。
    因為,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來說,倚窗前的寒梅開不開并不是其真正的關心所在。多少詩歌讀者在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說什么詩人對于梅花的欣賞、關心在此可見一斑。這真是不懂藝術,不懂詩歌,把詩歌讀膚淺了!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難道生活中的人說話,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其實生活中有趣的時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對于家鄉(xiāng)的了解總是停留在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刻。離開家鄉(xiāng)越久,家鄉(xiāng)人事世事的變動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變動會令游子高興,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變動會讓人失落或痛苦。這是每一個離鄉(xiāng)背井的人的常識。正因為此,詩人才不敢直接提問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問一個毫不危險的話題。無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詩人都會承受得住。而且由于這個問題太過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可能真的沒有留意到梅花,那樣,詩人還會得到想得到的惡作劇般的快感。
    這種快感其實大半是詩人早已預料到的,是詩人計劃中應得的心理享受。但是這種提問的效果是暫時性的,因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接下來必然要直面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變化、世事變化。只是詩歌要讓我們真正領略的是,我們要從這一問題的設計來體會詩人內心的復雜性。詩人為什么面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這樣的問題?是詩人害怕聽到來自家鄉(xiāng)的某種不利的世事變遷,以此采用這樣一種提問,以便推遲片刻,好讓自己的心理準備得更為充分一些?讀者自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經驗作多種猜想。而這正是唐詩最為令人嘆服的地方,那就是,偉大的唐詩所留的空白,總是那種能夠提供給讀者最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就這樣詩歌讓我們幾乎聆聽到了詩人內心的激烈跳動。體味了到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于是詩歌在有了歡快的顯性結構的同時,下面又隱藏著更為沖突、復雜、深沉的深層結構。只是這個深層結構有多深,都留在無邊無際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讀者自己去建構。
    詩歌的空白、深層結構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詩歌雖然到此為止,接下來詩人與對方的交談內容為何,只能依靠讀者自己的經歷去填充。但是無論如何填充,這個歡快的表層結構,都對深層結構的填充想象起著界定性作用。
    因為既然詩人會如此誠惶誠恐,拐彎抹角地面對家鄉(xiāng)人,那么他一定是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的變遷不太樂觀,也由此表明這個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經歷,其家庭、家鄉(xiāng)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否則,他干嗎不急著把自己最想問、最關心的問題在第一時刻提出來?只有一個心地單純,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子或毛丫頭片子,才會有話直說。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如果真的只關心窗前的寒梅,對其他了無興趣,那么這個人就太絕情絕義了。正因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深深地關心,才會極度害怕其中發(fā)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極其純凈的人,所以才會在緊張之余,去試圖超越這種緊張。由此我們欣賞到的正是一個舉重若輕,一個經歷雖豐富但心地卻依然純凈的成熟者的情致。
    這是一個非凡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不乏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tài)的精神風致。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躍然紙上:他是歌詠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tài)的人生風范。
    王維雜詩教案篇二
    雜詩(君自故鄉(xiāng)來)是盛唐時期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是組詩《雜詩三首》的第二首。詩歌前兩句以記言的方式詢問從家鄉(xiāng)來的友人,后兩句則僅問寒梅是否開花一事,出人意外。抒發(fā)了詩人對故鄉(xiāng)親人和與風物景色的思念。此詩化復雜為單純,變質實為空靈。全詩平淡質樸,卻詩味濃郁。
    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2],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
    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3]。
    王維雜詩教案篇三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參考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出來,一定了解家鄉(xiāng)人情事態(tài);。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xiāng)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xiāng)的情感。對于離鄉(xiāng)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王維的《雜詩》歷來被認為是一首憂郁的詩歌,認為是因思鄉(xiāng)而憂郁。確實,帶著一種憂傷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就會有一種濃郁的懷鄉(xiāng)之情。
    但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可能還在于它其實還有另一種情緒在,或者說,詩歌包含了幾種情緒的纏結。“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可以是一種腦筋急轉彎式的游戲性問答?;卮鹫叽蟾艜茏孕?,會說:當然,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但是詩人當然知道,問哪些問題,對方會對答如流。詩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一問不知對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這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那么便是相當于自問自答,明知故問?;ㄩ_不開不因人事,只因氣候季節(jié),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到了時候就會按期開放,這還用問嗎?可是詩人就這么問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無非兩種答案:開了,或者未開。但直愣愣地回答,會多么無趣呀。
    想必,現實生活中的對方不會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會愣在那兒,傻半天。如果那樣,就中了詩人的妙計,引發(fā)一場大笑。
    因為,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來說,倚窗前的寒梅開不開并不是其真正的關心所在。多少詩歌讀者在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說什么詩人對于梅花的欣賞、關心在此可見一斑。這真是不懂藝術,不懂詩歌,把詩歌讀膚淺了!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難道生活中的人說話,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其實生活中有趣的時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對于家鄉(xiāng)的了解總是停留在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刻。離開家鄉(xiāng)越久,家鄉(xiāng)人事世事的變動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變動會令游子高興,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變動會讓人失落或痛苦。這是每一個離鄉(xiāng)背井的人的常識。正因為此,詩人才不敢直接提問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問一個毫不危險的話題。無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詩人都會承受得住。而且由于這個問題太過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可能真的沒有留意到梅花,那樣,詩人還會得到想得到的惡作劇般的快感。
    這種快感其實大半是詩人早已預料到的,是詩人計劃中應得的心理享受。但是這種提問的效果是暫時性的,因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接下來必然要直面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變化、世事變化。只是詩歌要讓我們真正領略的是,我們要從這一問題的設計來體會詩人內心的復雜性。詩人為什么面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這樣的問題?是詩人害怕聽到來自家鄉(xiāng)的某種不利的世事變遷,以此采用這樣一種提問,以便推遲片刻,好讓自己的心理準備得更為充分一些?讀者自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經驗作多種猜想。而這正是唐詩最為令人嘆服的地方,那就是,偉大的唐詩所留的空白,總是那種能夠提供給讀者最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就這樣詩歌讓我們幾乎聆聽到了詩人內心的激烈跳動。體味了到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于是詩歌在有了歡快的顯性結構的同時,下面又隱藏著更為沖突、復雜、深沉的深層結構。只是這個深層結構有多深,都留在無邊無際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讀者自己去建構。
    詩歌的空白、深層結構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詩歌雖然到此為止,接下來詩人與對方的交談內容為何,只能依靠讀者自己的經歷去填充。但是無論如何填充,這個歡快的表層結構,都對深層結構的填充想象起著界定性作用。
    因為既然詩人會如此誠惶誠恐,拐彎抹角地面對家鄉(xiāng)人,那么他一定是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的變遷不太樂觀,也由此表明這個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經歷,其家庭、家鄉(xiāng)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否則,他干嗎不急著把自己最想問、最關心的問題在第一時刻提出來?只有一個心地單純,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子或毛丫頭片子,才會有話直說。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如果真的只關心窗前的寒梅,對其他了無興趣,那么這個人就太絕情絕義了。正因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深深地關心,才會極度害怕其中發(fā)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極其純凈的人,所以才會在緊張之余,去試圖超越這種緊張。由此我們欣賞到的正是一個舉重若輕,一個經歷雖豐富但心地卻依然純凈的成熟者的情致。
    這是一個非凡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不乏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tài)的精神風致。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躍然紙上:他是歌詠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tài)的人生風范。
    拓展。
    雜詩王維古詩意思解釋。
    您從我們的故鄉(xiāng)來,一定知道我們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著花紋的窗戶前的臘梅開花了沒有全詩即事抒情,抒寫了詩人遇到故鄉(xiāng)來人之事,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王維雜詩教案篇四
    雜詩三首王維,王維一向以寫山水詩造詣極高,但這首詩卻是寫相思,可說是別具一格,極其少見。
    這組詩一共三首,都是五言絕句,內容都和相思有關。其原文如下:
    雜詩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雜詩二。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三。
    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
    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字詞解釋:
    [1]孟津:亦稱盟津,黃河上的一個渡口,地在今河南孟津縣。
    [2]綺窗:雕鏤花紋的窗子。
    [3]玉階:《萬首唐人絕句》作“階前”。
    賞析:
    這三首詩寫兩夫婦別后相思。詩從男女兩個方面寫,由于著筆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夠維妙維肖地傳達出雙方由心理、處境的不同決定著的表情方式的差異,所謂一種相思,兩樣別情。這三首詩既獨立成章,又語語相關。詩的風格特點是微婉蘊藉。
    夫婦分居異地,自然無法互相吐露別情;但彼此內心的`思念就是沒有出口的話語。于是詩人代他們說出各自的心里話。不難理解,雙方的心理活動自有內在的關聯呼應。因此,詩人采取這種寫法既新穎別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從觸發(fā)、聯想展開情感活動。女主人公因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門前經過;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許有江南來的船吧!為什么她要關心江南來的船呢?因為她長久不歸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門望幾次。每當看到渡頭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問,可結果總是失望而歸。詩中說江南船“常有”,就是說書信“總無”。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來,她想:大概書信已經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詩的結句“寄書家中否”便是這位少婦不斷幻滅又不斷復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為特殊情感的符號。男主人公向來自故鄉(xiāng)的客人詢問“故鄉(xiāng)事”,卻只問“寒梅”是否已經開花,表層意思是關心故鄉(xiāng)早春的情況,實則別有心曲?!昂分ā辈刂顚拥那楦行畔?。因為第三首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說“已見寒梅發(fā)”。聯系起來,似乎寒梅花發(fā)是一個暗示某種特殊涵義的時間。這個特殊涵義,只有男女主人公雙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無從確切探知。你可以解釋為夫婦臨別叮嚀的歸期,你也可以說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紀念的緊緊縈系兩顆心的往事。但無論怎樣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綺窗前”又確乎是一個副信息?;蛘呤虑榫褪窃凇熬_窗前”一株梅樹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時節(jié)正是梅花在雪中綻開的早春。這一細節(jié)極大地加深了詩的內蘊。這種寫法,在王維之前也有,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難予以確解的某事的象征。
    作者簡介: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BR>    雜詩三首王維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關注公眾微信號:miyu_88,精彩內容無限推送!
    王維雜詩教案篇五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出來,
    一定了解家鄉(xiāng)人情事態(tài);。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
    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評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xiāng)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xiāng)的情感。對于離鄉(xiāng)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創(chuàng)作背景。
    王維住孟津十余年,久在異鄉(xiāng),忽然他鄉(xiāng)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強烈的鄉(xiāng)思,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最著名的是《雜詩》第二首。
    名家評點。
    王永強: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表現“游子思鄉(xiāng)”這一主題的作品數不勝數,王維《雜詩》(其二)就是其中很纖巧、很精致的一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組:本詩描繪一個不同尋常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tài)的精神風致。這樣詩人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頌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tài)的人生風范。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年),唐代詩人,字摩詰,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祁縣)人。
    王維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安史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王維雜詩教案篇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參考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出來,一定了解家鄉(xiāng)人情事態(tài);。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xiāng)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xiāng)的情感。對于離鄉(xiāng)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王維的《雜詩》歷來被認為是一首憂郁的詩歌,認為是因思鄉(xiāng)而憂郁。確實,帶著一種憂傷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就會有一種濃郁的懷鄉(xiāng)之情。
    但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可能還在于它其實還有另一種情緒在,或者說,詩歌包含了幾種情緒的纏結?!熬怨枢l(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笨梢允且环N腦筋急轉彎式的游戲性問答?;卮鹫叽蟾艜茏孕牛瑫f:當然,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但是詩人當然知道,問哪些問題,對方會對答如流。詩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一問不知對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這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那么便是相當于自問自答,明知故問?;ㄩ_不開不因人事,只因氣候季節(jié),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到了時候就會按期開放,這還用問嗎?可是詩人就這么問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無非兩種答案:開了,或者未開。但直愣愣地回答,會多么無趣呀。
    想必,現實生活中的對方不會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會愣在那兒,傻半天。如果那樣,就中了詩人的妙計,引發(fā)一場大笑。
    因為,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來說,倚窗前的寒梅開不開并不是其真正的關心所在。多少詩歌讀者在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說什么詩人對于梅花的欣賞、關心在此可見一斑。這真是不懂藝術,不懂詩歌,把詩歌讀膚淺了!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難道生活中的人說話,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其實生活中有趣的時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對于家鄉(xiāng)的了解總是停留在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刻。離開家鄉(xiāng)越久,家鄉(xiāng)人事世事的變動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變動會令游子高興,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變動會讓人失落或痛苦。這是每一個離鄉(xiāng)背井的人的常識。正因為此,詩人才不敢直接提問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問一個毫不危險的話題。無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詩人都會承受得住。而且由于這個問題太過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可能真的沒有留意到梅花,那樣,詩人還會得到想得到的惡作劇般的快感。
    這種快感其實大半是詩人早已預料到的,是詩人計劃中應得的心理享受。但是這種提問的效果是暫時性的,因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接下來必然要直面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變化、世事變化。只是詩歌要讓我們真正領略的是,我們要從這一問題的設計來體會詩人內心的復雜性。詩人為什么面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這樣的問題?是詩人害怕聽到來自家鄉(xiāng)的某種不利的世事變遷,以此采用這樣一種提問,以便推遲片刻,好讓自己的心理準備得更為充分一些?讀者自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經驗作多種猜想。而這正是唐詩最為令人嘆服的地方,那就是,偉大的唐詩所留的空白,總是那種能夠提供給讀者最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就這樣詩歌讓我們幾乎聆聽到了詩人內心的激烈跳動。體味了到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于是詩歌在有了歡快的顯性結構的同時,下面又隱藏著更為沖突、復雜、深沉的深層結構。只是這個深層結構有多深,都留在無邊無際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讀者自己去建構。
    詩歌的空白、深層結構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詩歌雖然到此為止,接下來詩人與對方的交談內容為何,只能依靠讀者自己的經歷去填充。但是無論如何填充,這個歡快的表層結構,都對深層結構的填充想象起著界定性作用。
    因為既然詩人會如此誠惶誠恐,拐彎抹角地面對家鄉(xiāng)人,那么他一定是對來自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的變遷不太樂觀,也由此表明這個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經歷,其家庭、家鄉(xiāng)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否則,他干嗎不急著把自己最想問、最關心的問題在第一時刻提出來?只有一個心地單純,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子或毛丫頭片子,才會有話直說。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如果真的只關心窗前的寒梅,對其他了無興趣,那么這個人就太絕情絕義了。正因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人事世事深深地關心,才會極度害怕其中發(fā)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極其純凈的人,所以才會在緊張之余,去試圖超越這種緊張。由此我們欣賞到的正是一個舉重若輕,一個經歷雖豐富但心地卻依然純凈的成熟者的情致。
    這是一個非凡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不乏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tài)的精神風致。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躍然紙上:他是歌詠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tài)的人生風范。
    更多。
    王維雜詩教案篇七
    王維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王維創(chuàng)作的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zhèn)渲睢M蹙S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思想內容。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王維從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
    王維其它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王維詩《紅豆》書法作品王維作品中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峨]頭吟》《老將行》則抒發(fā)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队^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兑拈T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渡倌晷兴氖住繁憩F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
    藝術風格。
    王維詩境王維的詩,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jié)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人們常用“詩中有畫”來評論王維的詩作,這的確概括了王維詩歌的藝術特色。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作很多,大多具有這種詩情畫意融合的特征。所謂“詩中有畫”,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語言描繪出一幅仿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圖畫。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畫意美,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層次美。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巧妙地運用了藝術構圖手法,在諸多詩歌中均得到了體現。例如《終南山》,詩人首先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終南山的大輪,而這一輪廓只可遠觀,卻不可近視,不然將使終南山喪失云霧繚繞的神秘美感;然后詩人身處終南山中,描繪了仿佛走在云端的景象;接著詩人又置身于終南山中,眺望遠處景色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陽光照射下若隱若現的景象盡收眼底;最后詩人筆鋒急轉去找尋投宿的居所,并找尋到對岸山間樵夫的身影。詩人與樵夫的出現,與終南山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烘托出詩作的層次美。另一方面是色彩美。王維深知色彩的奧妙,用于創(chuàng)新,不為文體、題材所拘泥,吸納前人的經驗,大膽創(chuàng)新。例如《積雨輞川莊作》,詩人將大片濃綠的“漠漠”與蔥蔥濃綠的“陰陰”作對比,表現出極強的色彩對比效果。
    王維山水田園詩具有音律美。王維詩歌音律隨著內心態(tài)度的轉變而轉變,即不斷由邊塞詩歌的意氣風發(fā)轉向山水田園詩的自然幽靜。例如《使至塞上》,通過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實現了對大漠場景恰到好處的描繪,展示了一幅大漠蒼茫浩瀚的景象,同時又仿佛可聽到大漠上空掠過的雁群及長河奔流向前的聲音,波瀾壯闊的景象盡收眼底。又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了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山泉在山石上流滴的動靜結合景象;而緊接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出現,伴隨竹林中傳來的洗衣少女的歡聲笑語,使得山林的`清幽被打破,漁舟的劃過也打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動靜相宜的畫面繪聲繪色。王維山水田園詩歌引入了詩、畫、樂等一系列藝術元素,詩人憑借自身對層次、色彩、音律的巧妙處理,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山水田園風光獨特的自然靈動境界。
    王維山水田園詩還具有禪意美。王維是禪宗的眾多追隨者之一,由于仕途不順,過起隱居生活,信奉佛學,以求淡泊名利,他回歸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脫自我的人生感悟。禪宗與世無爭的生活情緒、自然詩意的人生哲學啟發(fā)了詩人的審美智慧,他的山水田園詩表現出高度的空靈美,流露出禪機哲理思想,并且還凸顯了詩人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王維將禪意滲透進詩作中,構建起空明的禪意風格,這同樣是王維對山水田園詩作出的一大貢獻。王維營造出”空”“靜”的意境,重傳神、輕跡象,他創(chuàng)作的各個細節(jié)似乎都在服務于完整的境界。例如《鳥鳴澗》,依托對鳥鳴春潤靈動畫面的描繪,彰顯了詩人被大自然意境所陶的高尚情操。又如《竹里館》,表面上看用詞造句平鋪直敘,然而卻通過對“獨坐”“彈琴”“長嘯”與“幽篁”“深林”“明月”等詞語的對照應用,在一片死寂的氛圍中營造出人物一體、空靈寂靜的禪境。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浸透著若隱若現的禪機哲理。這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一大美學藝術力。
    王維雜詩教案篇八
    2.簡介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詩歌,理解王維的特定心境。
    解題:使:出使;(王維)出使到邊塞。
    學生讀詩。個讀+集體朗讀。
    回答王維為什么出使?(用詩句中的詞回答)——問邊。
    王維當時的背景資料: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二十五年,受張九齡提拔的王維也遭牽連,奉使赴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隱——《無題》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xiāng)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xiāng),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五、六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BR>    這一聯詩句由兩個畫面組成。
    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
    “直”:《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王維雜詩教案篇九
    這首山水名篇,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于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翱丈健倍贮c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碧焐殃?,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多么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敝窳掷飩鱽砹艘魂囮嚨臍g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追求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發(fā)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在有書畫風格的唐代詩人中,王維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限》,又是王維現存三百多首詩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廣為流傳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類作品,所以就有了反復誦讀,反復琢磨的習慣,最近有機會聽得某學校在教讀該詩作,教學者花費大量時間于字詞的翻譯,而翻譯結果丟失了作者在詩作中想要表達的心意,本人似有塊壘在胸,于是就有了我的解讀。原詩為: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請看第一句?!翱丈叫掠旰蟆敝械摹翱丈健?,從自然的觀點來看,山本不應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詩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夠把古人看來高深莫測的山看成是空的,這是作者一上來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開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淵明的“南山”是不一樣的,“南山”是禪的意境中一種帶有神明駐守的方界,而“空山”則不然,那是一種禪的意境下對待實然之物的一種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種心性寫照。“新雨”帶有一種暗示,那是歸隱之人歷經某種啟示之后,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獲得作為一種“新雨”,整句相連,便可以理解為:“新雨”在前,而經過“新雨”之后,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疤鞖馔韥砬铩蹦?,那是作者當時年齡和經歷的真實寫照,對應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這么一種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來秋”的時節(jié),那是一種醒悟,也是一種感嘆,但對于到了這么一種境界的人來說,“秋”并不包含著真實世界中的沒落,也不代表一般現實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種歸于平靜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間照”和“清泉石上流”,這是對自然景的描寫,那是一幅山水類的自然景觀的寫意畫、但推測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來敘述心境中的“靜”。如果僅僅是靜,那還不足以和作者前兩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對內然景觀的“靜”描寫的背后,還表達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種順應。是一種復而不變的自然思想的.回歸,“明月”可以永恒地照在自然生長的松林里,對人世者來說,可以說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樣,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樣,而一旦循世,那就沒什么兩樣了?!扒迦狭鳌笔恰懊髟滤砷g照”的補充和深入,在作者那里,“清泉”汩汩的流動,可以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蕩滌一切污垢,可以表達人的原始心靈的純凈,因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動。借著景物的描寫,作者間接地表達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達這一境界的心,對自然存在的一種富有禪意的觀照。
    第五、第六句?!爸裥鷼w浣女”和“蓮動下漁舟”兩句中,從字面上讀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寫人了,寫出了人因生活活動而給自然景物添加上的熱鬧,這里的熱鬧,從實際上來看,也很富有當時生活中的鄉(xiāng)野味道,鄉(xiāng)野生活本身就帶給人以平靜的感覺,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華是一種對比。不過,鄉(xiāng)野白有鄉(xiāng)野的熱鬧,“竹喧”中的竹子本不會喧嘩起來,而妙就妙在“竹”的“喧嘩”上。一個“喧”字,讓人就產生了對生活場景的勾聯。而這里的鬧熱,也足以表達作者當時所能見到,感受到人世間自然所處的應有之有了。這兩句所表達的熱鬧,還是回應本詩歸隱“山居”的特定處所,也是為了突出“山居”特征的一種真實場景,這是作者用意表達人生熱鬧的最妙的方法。因為這是一種適度的“人間”,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執(zhí)兩邊,那才是真正的禪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達當時心境的真實表露?!半S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個“隨”字,何渭“隨”呢?這里的“隨”好像可以是“順”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觀照”。作為“順”來說,那是作者想要說明人生以順天命,不可與天命相抗衡的實際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于現實、為現實而煩惱的一種過來之人的感悟;作為“觀照”來說,那是叫人觀察世事的一種態(tài)度,是要讓人能夠從現實中跳出來。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有一個“煩惱神”,說“煩惱”是人活著的時候,由于煩惱神占據人的一生,所以煩惱是活著的人的一種自然顯現,而在王維這里,煩惱是因為人的追逐“春芳”所帶來的,如果想要擺脫“煩惱”,那就需有一種“看歇”的心態(tài),在人處于“春芳”之中的時候,當會有歇息的時候。至于“王孫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過“隨意春芳歇”之后,哪怕曾經有過“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會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該詩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個“秋”字,作者在“秋”所給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這里的秋意,并不是通常人們心理中帶有悲觀意義的秋,而是一個人大徹大悟后,對于美好人生境界獲得的一種秋,因為只有獲得大徹大悟的人,才會把繁復的詩文化,演繹為用簡樸的語言,簡練的文字,表達來自自然意義上的對人生的簡潔回答。好一個透明的王維。
    這也只是我個人的讀后感而己,個別的地方未能讀通。教師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對禪詩大家王維,聯系他的實際作品,在“禪”上略加生發(fā),也是應該的吧。有些課文是要用心體會的,否則就會鬧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之類的笑話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
    《雜詩》由王維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抒寫懷鄉(xiāng)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xiāng)的情感。對于離鄉(xiāng)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答案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王維的《雜詩》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xiāng)異地的人,一旦見到自己家里的親友,欲知家鄉(xiāng)情事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異地的異客,最想知道什么樣的事呢?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那枝梅花開了沒有。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最普通的家務事,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鐘梅花那種清高超脫的品性。全詩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
    【原文】。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一
    【譯注】綺窗:雕鏤花格的窗戶。詩的大意是,你從故鄉(xiāng)來,應該知道故鄉(xiāng)的事。來的那天,你看到花格窗前的梅花開花沒有?質樸平淡的詩句中表現出對故鄉(xiāng)的眷念之情。
    【全詩】。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鑒賞】。
    王維的《雜詩》三首是一組描寫游子思婦相思之情的五言絕句,意思互有關聯,此乃其二,著意抒寫游子懷鄉(xiāng)之情。
    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久居他鄉(xiāng)的游子,這一點從頭兩句的兩個“故鄉(xiāng)”中可以感知到。在他鄉(xiāng)忽然遇到來自故鄉(xiāng)的友人,一下子激起無限思鄉(xiāng)之情。多么想多知道一些故鄉(xiāng)的事呀。于是,“我”便急切地問開了——“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兩個“故鄉(xiāng)”疊加,打破一般小詩用字忌重復的常規(guī),發(fā)語自然,反而表現出一種問話的急切,進而令人感受到鄉(xiāng)思之殷切?!皯枢l(xiāng)事”這一句表意上近乎啰嗦,隱含著的仍然是那么急切的思鄉(xiāng)之情——甚至是一點點的擔心,你不會不知道吧?所以在問話里,便先把“不知道”的可能給堵死了。這種心態(tài)有些近乎孩子氣,但卻是非常準確地還原了生活的原始面貌。
    后兩句才是對“故鄉(xiāng)事”的正式發(fā)問。想知道的“故鄉(xiāng)事”當是很多很多,家人健康?友人安好?山川景物,風土人情是否依舊?可是這些,“我”都沒有問,而是選取了一個似乎無足輕重的問話:“寒梅著花未”?你來的時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開了沒有呢?不從最關心的家人問起,而問起梅花,看似反常,其實細細想來,卻也不然。有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越是關心的事,可能反而是越怕說出口——只好問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來。這樣的一種反常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思考:為什么呢,這株梅花是否有什么獨特之處,是往日美好生活的見證抑或其他?這些,“我”都不再說了,全詩戛然而止,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綺窗,寒梅,構成一幅古典而精美的畫面,讓人禁不住聯想,那梅下或有佳人如玉?或有佳節(jié)之聚?——梅花在這里成了往日生活的一個見證。在這里,游子對于梅花的記憶,反映出游子濃厚的鄉(xiāng)情,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全詩皆用口語,真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看似信手拈來,實則經過藝術的提煉,表達了豐富的情意,“有悠揚不盡之致”。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二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教學目標: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談談創(chuàng)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fā)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三、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BR>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由發(fā)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四、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五、寫詩。
    充分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六、布置作業(yè)。
    必做題: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選做題:把這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三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痹娭忻髅鲗懹袖脚疂O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于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翱丈健倍贮c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碧焐殃裕瑓s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敝窳掷飩鱽砹艘魂囮嚨母杪曅φZ,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四
    聞道黃龍戌,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注解】:
    1、聞道:聽說。
    2、解兵:撤兵。
    3、良人:古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4、龍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現在蒙古境內。這里指敵人的首要地區(qū)。
    【韻譯】:
    聽說黃龍岡駐邊的防地,
    連年打仗一直未曾罷兵。
    這團可愛的閨中明月,
    如今卻常照漢家的軍營。
    少婦今夜思夫春心蜜意。
    良人也在回想別離柔情。
    誰能夠帶領一支好軍隊,
    一舉攻取龍城結束戰(zhàn)爭!
    【評析】:
    這首詩極寫閨中少婦與塞上征人的兩地相憶。起句先說衛(wèi)戌黃龍岡邊土,年年不休。接著寫一對情人各自東西,同披月光:閨中營中,清輝共照,柔情相憶,彼此黯然傷神。共同的愿望是有個名將能率領軍隊,一舉破敵,結束戰(zhàn)爭,使天下親人團聚。
    全詩抒發(fā)厭惡戰(zhàn)爭,渴望和平的心緒。情調凄愴,但不消極。語淺意深,耐人尋味。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五
    原詩:
    (一)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二)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理解題:
    (1)這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寫作角度明顯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2)從語言方面分析這兩首詩的特點。(4分)。
    (3)這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寫作角度明顯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1)詩(一)是家里人(或女方)詢問船家是否有離家人(或男方)的來信;詩(二)是離家人(或男方)詢問家中情況(或變化)(4分)。
    (2)從語言方面分析這兩首詩的特點。
    (3)這兩首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淡到了極點,詩味反而更醇厚。從問句中可見其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4分)。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六
    《雜詩三首》,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格所作的一組抒寫男女別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絕句。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描寫閨人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第三首:
    “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睂懰紜D給丈夫回信中的話。這里所選的第二首,則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鄉(xiāng)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
    三首詩之間有一定的意蘊聯系。它們都用口頭語,寫出一種纏綿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懷,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劉辰翁《王孟詩評》說:“三首皆淡中含情?!?BR>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七
    雜詩三首王維,王維一向以寫山水詩造詣極高,但這首詩卻是寫相思,可說是別具一格,極其少見。
    這組詩一共三首,都是五言絕句,內容都和相思有關。其原文如下:
    雜詩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雜詩二。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三。
    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
    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字詞解釋:
    [1]孟津:亦稱盟津,黃河上的一個渡口,地在今河南孟津縣。
    [2]綺窗:雕鏤花紋的窗子。
    [3]玉階:《萬首唐人絕句》作“階前”。
    賞析:
    這三首詩寫兩夫婦別后相思。詩從男女兩個方面寫,由于著筆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夠維妙維肖地傳達出雙方由心理、處境的不同決定著的表情方式的差異,所謂一種相思,兩樣別情。這三首詩既獨立成章,又語語相關。詩的風格特點是微婉蘊藉。
    夫婦分居異地,自然無法互相吐露別情;但彼此內心的`思念就是沒有出口的話語。于是詩人代他們說出各自的心里話。不難理解,雙方的心理活動自有內在的關聯呼應。因此,詩人采取這種寫法既新穎別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從觸發(fā)、聯想展開情感活動。女主人公因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門前經過;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許有江南來的船吧!為什么她要關心江南來的船呢?因為她長久不歸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門望幾次。每當看到渡頭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問,可結果總是失望而歸。詩中說江南船“常有”,就是說書信“總無”。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來,她想:大概書信已經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詩的結句“寄書家中否”便是這位少婦不斷幻滅又不斷復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為特殊情感的符號。男主人公向來自故鄉(xiāng)的客人詢問“故鄉(xiāng)事”,卻只問“寒梅”是否已經開花,表層意思是關心故鄉(xiāng)早春的情況,實則別有心曲。“寒梅著花”藏著深層的情感信息。因為第三首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說“已見寒梅發(fā)”。聯系起來,似乎寒梅花發(fā)是一個暗示某種特殊涵義的時間。這個特殊涵義,只有男女主人公雙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無從確切探知。你可以解釋為夫婦臨別叮嚀的歸期,你也可以說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紀念的緊緊縈系兩顆心的往事。但無論怎樣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綺窗前”又確乎是一個副信息?;蛘呤虑榫褪窃凇熬_窗前”一株梅樹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時節(jié)正是梅花在雪中綻開的早春。這一細節(jié)極大地加深了詩的內蘊。這種寫法,在王維之前也有,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難予以確解的某事的象征。
    作者簡介: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BR>    雜詩三首王維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關注公眾微信號:miyu_88,精彩內容無限推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維雜詩教案篇十八
    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乙]問來使。
    陶淵明。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fā)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
    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
    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1.陶淵明是朝詩人。高中課文中學過他的作品《》。(2分)。
    2.對兩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首詩歌都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使詩歌跌宕有致;b.兩首詩歌分別問梅、問菊,都彰顯出詩人高潔的品格;c.兩首詩歌體裁都是古體詩,語言自然、質樸而無雕飾;d.兩首詩歌主題相同,都表現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3.有人在比較這兩首蘊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詩時,認為“淵明之作,下文綴墜語稍多,趣意便覺不濃;右丞只為短句,欲于此下復贅一語不得?!睂τ谶@樣的比較分析,你同意嗎?請簡述理由。(3分)。
    參考答案。
    1.(2分)晉歸去來兮辭(飲酒)。
    2.(3分)a。
    3.(3分)甲問了無答,答在問中。言有盡而意無窮(1點)。乙有問有答,言盡意盡。(1點)結合具體語句展開分析(1點)。
    附陶淵明《問來使》賞析:
    發(fā):感到,感受。
    抽:縮減,凋零。
    歸去來:來,語助詞。
    你從山中來,早晚能感受到天目山的變化。我屋子的南窗下面,現在生了幾叢菊花?
    薔薇的葉子已經凋零,秋蘭的氣息應當很香了吧。你歸去天目山中的時候,山中的菊花酒也應該釀好了。
    詩人通過問來使菊花,以菊花的孤高隱逸,來形容自己的情懷。
    延伸閱讀:
    表現思鄉(xiāng)之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代由于交通阻滯,通訊不便,出門在外的游子與家中的聯系很不方便,對家鄉(xiāng)的情況知之甚少。當看到一位家鄉(xiāng)來的人,便會迫不及待地向他打聽家鄉(xiāng)的情況,了解親人的信息,以慰藉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在古詩中,陶淵明的《問來使》、王維的《雜詩》、王安石的《道人北山來》,便是表現這種情思的代表作。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道人北山來》。
    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
    舉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長。
    開田故歲收,種果今年嘗。
    告叟去復來,耘鋤尚康強。
    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鄉(xiāng)。
    嗟我行老矣,墳墓安可忘!
    詩的意思是:有個道人從我家鄉(xiāng)的北山過來,問他我家東面山岡上的松樹長得怎樣了。他舉手指指屋脊,說現在已經長得這樣高了。新開的田地去年豐收了吧,種的果樹結的果子今年也品嘗上了吧?我對道人說我出來還要回去,我的身體還健康強壯,還能從事農業(yè)勞動。狐貍死時頭正對著出生的小山丘,我這個在外飄零的游子也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畤@我即將老去了,我墳墓所在地的家鄉(xiāng)怎么能忘呢!
    詩人通過向家鄉(xiāng)來的道人問話,表達了自己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更通過問松樹的生長情況,側面反映出詩人自己內心追求像松樹一樣高風亮節(jié)的情操。
    這三首詩都是思鄉(xiāng)之作。都是通過問故鄉(xiāng)來人來表達思念和關切家鄉(xiāng)的真摯感情。陶淵明詩、王安石詩的開頭四句同王維的詩寫法一樣,都說有人從家鄉(xiāng)來,都向來者打聽家鄉(xiāng)的事,所問之事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陶淵明獨愛象征隱逸孤傲的菊花,所以問“今生幾叢菊”;王維欣賞冰肌玉骨的梅花,則問:“寒梅著花未”;王安石喜歡高風亮節(jié)的松樹,故問“問松我東崗”。從問的東西里可以看出其中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菊花、梅花、松樹都是耐寒的,菊花能夠傲霜,所謂“黃花晚節(jié)香”;梅花是冰肌玉骨,沖寒開放;松樹是《論語》里稱贊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用來象征“高風亮節(jié)”的。梅花、菊花、松樹,都是古人用來象征高潔人品的。很顯然三位詩人在問的內容上,都有著深刻的含意,都象征著他們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但是在詩的語言上則有含蓄與直白之分。王維的詩寫得自然親切、含蓄蘊藉,問而未答,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耐人玩味。陶淵明、王安石的詩問而有答,則顯得有點言盡意止,給人以復制生活的感覺。在詩的內容上,則有精煉和繁冗之分。王維詩獨問梅花,簡練蘊藉;陶淵明詩、王安石詩還問到其它事情,顯得繁雜。因此,清代詩評家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注》的按語中說:三詩“同一杼軸,皆情到之辭,不假修飾而自工者也。然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欲于此下復贅一語不得?!?BR>    這樣一比較我們就會發(fā)現,王維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蘊含豐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