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總結(jié)的過去是我們?nèi)松适轮兄匾囊豁?,值得我們回味和總結(jié)。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動力呢?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一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fā)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shù)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lǐng)。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nèi)容充實、慷慨激昂,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社”領(lǐng)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的戰(zhàn)斗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總結(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lián)想,實現(xiàn)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zhuǎn)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xiàn)閱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2)《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一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yè),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昏庸的統(tǒng)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xiàn)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diào),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曲徑”一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huán)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huán)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二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寺,此時,旭日冉冉升起,陽光灑落在山林間。詩人沒有說“深林”,而是說“高林”這個充滿禪意的詞語,暗頌禪院,烘托了充滿禪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穿過寺中竹林間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講經(jīng)誦佛的禪房就在花木深處?!爸駨健?、“禪房”都是高潔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靜的氣氛。這是一個多么高潔幽美的環(huán)境啊,這不禁令詩人心情舒暢,陶醉其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人抬頭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陽光照射下,越發(fā)生機勃勃,鳥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歌唱。走到水潭邊,只見潭水清澈,倒映著周圍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著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塵雜念頓時消失殆盡?!皭偂焙汀翱铡倍际窃娙藘?nèi)心情感的直接表達。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詩人此刻靜靜地站在潭邊,周圍的所有聲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鐘聲,發(fā)出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空靈純凈的境界。詩人欣賞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卻塵世的意境,都表現(xiàn)了遁世絕俗的情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diào)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lián)用流水對,而次聯(lián)不對仗,是出于構(gòu)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gòu)思造意的優(yōu)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fā)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jié),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gòu)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shù)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保ā逗釉烙㈧`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gòu)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gòu)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lián),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jīng)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fā)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gòu)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yōu)閑適意的情調(diào),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yōu)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diào),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shù)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shù)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三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guān)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xiàn)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guān)資料。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古詩。現(xiàn)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二、解題。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fā)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shù)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lǐng)。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nèi)容充實、慷慨激昂,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社”領(lǐng)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的戰(zhàn)斗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總結(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yè),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昏庸的統(tǒng)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xiàn)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diào),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曲徑”一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huán)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huán)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頷聯(lián)“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直抒胸臆,抒發(fā)自己為革除弊事,不惜年過體衰,而反遭貶遷的憤慨之情。而尾聯(lián)“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則向侄孫傾吐凄楚難言的苦衷和憤激之情??梢詫ⅰ皺M”試著改為“阻”‘浮”“‘飄”“堆’等詞,但它們都不能表達出“橫”字所體現(xiàn)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啊畵怼弊忠部梢愿臑椤胺e”“壓”‘“蓋”等詞,也同樣表達不出“擁”字所賦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義。正是這兩個詞語的恰當運用,使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因遠離家鄉(xiāng)、路途艱險而無限的沉痛與悵惆。
有“泉路”“毅魄”“靈旗”幾個詞語。其意義都與‘死后”有關(guān),不過沒有絲毫的'畏懼,更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抗清事業(yè)的悔恨,而是充滿了戰(zhàn)斗的豪情、英雄的氣概。
四、布置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完成了背誦,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課下希望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1.搜集唐代田園派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及抗日將領(lǐng)吉鴻昌的絕筆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BR> 看三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用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武的《水調(diào)歌頭》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說:由李白的詩歌導入,自然地由詩歌的學習過渡為對詞的學習,并明確了兩首詞的主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二、解題。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chǎn)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泥產(chǎn)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xiàn)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有詞牌,規(guī)定著詞作的句數(shù)、字數(shù)及音律。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jié)。
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讀,為下面的研讀作好準備。)。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l)《水調(diào)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中秋佳節(jié),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zhì)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鞍丫啤薄皻w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解說:對作品從整體與細節(jié)上做分析評價,切實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風格。)。
天氣的沉悶難受,白晝的漫長難消,夜半的涼透驚覺,這一切又恰逢重陽佳節(jié),熱鬧喧騰的節(jié)日氣氛更增添了女詞人的寂寞惆悵,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詞中所說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秉S昏時節(jié),東籬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難以慰藉這位形影相吊的少婦。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將以遺所思”,而“路遠莫致之”。結(jié)尾三句真實地寫出了“為伊消得人推悴”的狀況,相思之傷人正如西風吹落花。詞句寫盡了對丈夫的深沉思念,滿懷的離愁寫得含蓄深婉。
(解說:學習詞作中借環(huán)境烘托與人物行動來渲染、暗示心理的寫法。)。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睂⑷耸赖木酆想x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弊髡咴谠~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qū)τH人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fā)難,進而自我安慰、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解說:詞風的豪放正是作者為人曠達的表現(xiàn),“文如其人”,通過作品風格了解作者品性。)(2)對《醉花陰》首句中“薄霧濃云”的意思有兩種理解,有人認為是寫天氣,“霧”與“云”都是天空中真實存在的;有人說“霧”與“云”
實際是寫焚香而生的煙氣。你同意哪種說法,談一談自己的理由。
(解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教師不用統(tǒng)一的觀點作限制。)。
四、布置作業(yè)。
1.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將本文同《江城子》作比較閱讀。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四
認知目標:1、學習并掌握朗讀詩歌的方法,了解詩歌大意。
2、反復誦讀,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分析詩的意蘊。
能力目標:1、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詩的能力。
2、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1、體會詩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隱逸情懷。
:明確朗讀詩歌的方法,并根據(jù)自己對本詩的感悟來創(chuàng)造性誦讀這首詩。
:理解詩的意境。
(一)、簡單介紹作者常建,導入新課。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蛘f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官盱眙尉。后隱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場通聲氣,交游中無達官貴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齡外也無知名之士。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而自然,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
他的詩現(xiàn)存57首。數(shù)量雖不多,而"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庫全書總目》)。詩的題材比較狹隘,雖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邊塞詩,但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詩派中曾有王、孟、儲、常之稱。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歐陽修特別欣賞其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lián),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賞析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歌意境。
1、學生散讀詩歌,圈點評注。
2、學生齊讀詩歌。
3、請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詩中哪兩句詩,并說說理由。(提示學生注意從詩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詞、詩句反映的意境、詩句體現(xiàn)的作者的情懷等角度來談喜歡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現(xiàn)了詩人在禪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脫俗的感受,表達了詩人對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脫離塵世的心愿。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5、學生再次帶著自己的感悟朗讀|、背誦詩歌,總結(jié)學古詩、讀古詩的方法。
(1)激情吟讀整體感知。
(2)細心品讀深化感知。
(3)背誦積累鞏固感知。
(三)、遷移擴展,學習王維的《過香積寺》。
1、學生散讀詩歌,借助所給資料了解詩的含義。
2、談談讀了詩歌后的體會。
(這是一首寫游覽的詩,主要在于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側(cè)寫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山寺之幽勝?!霸品濉薄ⅰ肮拍尽?、“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經(jīng)》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jīng)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gòu)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四)課后練習: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五
葉尖的露水落下,打濕了我的發(fā)梢。盡管是大清早,我不帶倦意的雙眼卻快活地將我?guī)нM了古老的寺院。初生的太陽,將山上的樹林映成了金紅色。
竹林半掩著鋪滿石子的小路,通向幽深處。我的腳踩在石子上,應合著鳥鳴咯吱咯吱響。陽光透過了禪房前后那繁茂又繽紛的花木,被打散成點點白色和淡黃,暗紅的光斑,落到了我的肩膀上,仿佛一些高深的佛法文字。
山光明媚,使得飛禽歡悅的上下旋轉(zhuǎn)飛翔。潭水清澈的能看清水底的白色石子和半透明的魚卵,仿佛洗凈了我來自紅塵的神智、心靈,甚至氣息。
瞬時一切都安靜了,只能聽見敲鐘擊磬那悠長的回聲。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六
清晨時分,我漫步在古寺中的一條小道上。初升的太陽緩緩地從地平線上升起,漸漸的出現(xiàn)在樹林上空。陽光點亮了淡紫色的天空,第一縷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照射在那滿地的落葉上,好似給大地披上了一件閃著金光的外套。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竹林間那條蜿蜒幽深的小路仿佛看不到盡頭,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著它消失在遠處那幽暗的地方。沒走多遠,便看到了僧侶們居住的禪房——被周圍的紅花綠柳掩映著,古老的氣氛彌漫開來,讓人覺得它是那般淡雅、寂靜。
山的無限風光與陽光相輝映,讓人感到耐人尋味。這里的景色使人心曠神怡。鳥兒像是遙相呼應般的忘我的唱著動聽的歌。樹下的潭水倒映著景色,在微風的吹動下波光粼粼。我深深的沉浸在這如癡如醉的美景里,無法自拔。
我不禁地與這迷人的景色融為了一體,安靜的享受這大自然帶來的無憂無慮。霎那間,萬物都靜謐了下來,只剩下僧人敲擊的鐘馨聲獨自悠揚。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七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guān)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xiàn)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guān)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古詩。現(xiàn)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二、解題。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八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guān)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xiàn)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guān)資料。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古詩。現(xiàn)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二、解題。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fā)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shù)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lǐng)。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nèi)容充實、慷慨激昂,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社”領(lǐng)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的戰(zhàn)斗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偨Y(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yè),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栌沟慕y(tǒng)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xiàn)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diào),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曲徑”一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huán)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huán)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頷聯(lián)“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直抒胸臆,抒發(fā)自己為革除弊事,不惜年過體衰,而反遭貶遷的憤慨之情。而尾聯(lián)“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則向侄孫傾吐凄楚難言的苦衷和憤激之情??梢詫ⅰ皺M”試著改為“阻”‘浮”“‘飄”“堆’等詞,但它們都不能表達出“橫”字所體現(xiàn)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擁”字也可以改為“積”“壓”‘“蓋”等詞,也同樣表達不出“擁”字所賦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義。正是這兩個詞語的恰當運用,使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因遠離家鄉(xiāng)、路途艱險而無限的沉痛與悵惆。
有“泉路”“毅魄”“靈旗”幾個詞語。其意義都與‘死后”有關(guān),不過沒有絲毫的畏懼,更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抗清事業(yè)的悔恨,而是充滿了戰(zhàn)斗的豪情、英雄的氣概。
四、布置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完成了背誦,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課下希望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1、搜集唐代田園派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及抗日將領(lǐng)吉鴻昌的絕筆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BR> 看三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是一首思鄉(xiāng)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用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武的《水調(diào)歌頭》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說:由李白的詩歌導入,自然地由詩歌的學習過渡為對詞的學習,并明確了兩首詞的主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二、解題。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chǎn)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泥產(chǎn)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xiàn)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有詞牌,規(guī)定著詞作的句數(shù)、字數(shù)及音律。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jié)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讀,為下面的研讀作好準備。)。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九
一、導入新課。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多有一種悠閑適意的情調(diào),但常建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不一樣,在優(yōu)游自得中寫詩人的心靈感悟,于禪宗佛音中凈化人的心靈,跟隨詩人一路行來,我們除了欣賞幽美絕世的自然風光,也時時沉浸在神與物游、情與景會的心靈世界當中,今天讓我們走進常建苦心孤詣為我們構(gòu)建的“另一個世界”吧。
1、朗讀指導。
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
(教學設想: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總結(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
2、整體感知。
破山寺指江蘇常熟興福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yōu)雅,藝術(shù)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3、作者簡介。
常建,生卒年不詳,長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與王昌齡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勝,過著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類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其實他對現(xiàn)實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責。有《常建集》。
4、品評賞析。
(1)開頭兩句點出了入寺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到了什么景色?
詩人在清晨來到興福寺??吹叫袢粘跎?,陽光照耀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里?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yōu)美景色后,產(chǎn)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詩對仗非常工整,這樣幽美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凈盡。
(5)整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lǐng)悟出了什么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卻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
5、品味名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BR> 這兩句詩中的景物描寫,平中見奇,“幽處”生輝。詩人沿著蜿蜒的竹林小徑前行,只見濃蔭蔽日,青苔滿地,于曲折幽深疑無路處,忽見花團錦簇中的后禪房。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這樣曲徑通幽的行程,使詩人驚嘆、陶醉。描繪小徑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實際上暗示出禪院遠離塵囂、深藏不露的特點,也烘托出詩人對唱經(jīng)禮佛生活的心向神往。
三、小結(jié)。
這首詩以凝練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
1.理解詩意、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部詩歌。
3.品味精妙的語言。
4.學習詩詞在內(nèi)容、形式上的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yǎng)誦讀能力,欣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和情感美。
學法引導。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3.識記理解和評價自己最喜愛的名句。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fā)的強烈感情。
難點:理解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和優(yōu)美的意境。
解決辦法:
1.古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nèi)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2.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作者簡介,前三首詩的欣賞。
第二課時作者簡介,后兩首詞的欣賞。
教具學具。
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朗讀比賽。
2.背誦比賽。
3.唐詩宋詞知識競賽。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chǎn)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詩人如滿天的星斗一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另外還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寫的《別云間》。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詩歌在內(nèi)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是詩人在遠貶至藍田關(guān)時,寫下的七律,詩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沉郁;《明云間》作于作者在云間被捕之際,悲壯、豪邁。
(三)教學過程。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都不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南)人。常自稱昌黎韓愈,后世也稱他為韓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寧武節(jié)度使判官。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上書請免徭役而貶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文學上既是唐代古文運動領(lǐng)袖又是著名詩人。他反對齊梁以來的浮華文風,力倡古文。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筆力雄健,氣勢雄偉,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韓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人。9歲能詩文,15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事敗之后,其父、師先后死難。夏完淳復入?yún)且总娭?,參謀軍事。軍敗后,流亡于江漢之間,繼續(xù)為抗清奔走。后為人告發(fā)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疇以其年幼,欲為他開脫,夏完淳痛罵不止,凜然就義,年僅17歲,他的詩歌表現(xiàn)出悲壯激越、高亢雄壯的風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和詩人。有《夏完淳集》。
2.詩歌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中考預測】。
1.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答:這首詩描繪了禪院幽靜、脫俗、自由、沒有人世煩惱的景象。
2.頸聯(lián)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極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詩人由于身處幽靜、脫俗、自由的禪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種種人世煩惱都除去、心胸寬闊、俗念頓消的純凈的感受生動地現(xiàn)出來。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清晨,我漫步在一條小道上,太陽已經(jīng)升起來了,遠處,一座古寺在竹林中若隱若現(xiàn)。我很是驚訝,心想:這里居然有一所古寺,以前來散步時為何沒有發(fā)現(xiàn)?我快步向前,寺院漸漸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敲了敲門,沒有人應答。我便推門走進這寺院中。朝陽射下來的點點光芒,映照著肅穆的高林,讓人感到十分的莊重。
猛然,在寺院的竹林深處,我發(fā)現(xiàn)了一條小路。陽光透過竹葉在路上留下斑斑點點,一陣風吹來,竹子微微晃動,竹葉翩翩起舞,路上的斑點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我望著小路遠處,卻是一眼望不到頭,花木掩映著的經(jīng)房更顯得分外幽靜。
我緩緩地走在小路上,觀賞者那被譽為四君子的――竹子。聽著風吹過竹葉發(fā)出的輕響,呼吸著竹林中的新鮮空氣,欣賞著古寺在陽光下的身姿。忽然,一只不知名的鳥兒婉轉(zhuǎn)的啼叫起來,在青山綠葉的光彩中歡聲歌唱,歌聲時而快時而緩,時而好似涓涓溪流,時而好似滾滾波濤。我停下腳步,細聽這只鳥兒的歌聲,忘記了自己。清潭照影,在我的心里頓時一片空靈。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三
整體感知: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宋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yōu)雅。
設計問題:
(1)開頭兩句點出了人寺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人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里?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唱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
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yōu)美環(huán)境后,產(chǎn)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話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句子,這樣幽美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凈盡。
(5)詩的后兩句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這時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聲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6)全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lǐng)悟出了什么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本詩的.寫作背景: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nèi)”,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城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講讀前兩句,提問:
(1)這兩句點明了什么?明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同時也有雖遭禍被貶亦無怨無悔。
(2)開頭這兩句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說說有什么作用?明確:“朝一夕”說明了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外。
(3)詩的三、四句表現(xiàn)了韓愈怎樣的性格?明確: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表現(xiàn)了韓愈剛直不阿的性格。
(4)詩的五、六句是描寫什么的?作者借寫景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是描寫環(huán)境的。云彩濃重橫在秦嶺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藍田關(guān),連我騎的馬都不前行。“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看不見家,也看不見京城,他此時不獨系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guān),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難險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表達了作者凄楚的激憤之情。
(6)詩中運用了哪些對比手法?明確:“朝奏”和“夕貶”;“九重天”和“路八千”。
(7)詩中有沒有對偶句,請找出來。
“云橫秦嶺家何在”與“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8)詩中“橫”和“擁”字用得較有意境,說說這樣用的好處。明確:“橫”狀廣度,“擁”狀高度,故全詩氣勢磅礴。
(9)說說你最欣賞哪句詩,為什么?
《別云間》。
創(chuàng)作背景:《別云間》一詩,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義當年寫的。當年夏季,作者在家鄉(xiāng)被捕,此詩寫于解往南京、告別家鄉(xiāng)之際。本詩除對故鄉(xiāng)表示依戀之外,著重寫他抗清失敗的悲憤與至死不屈的頑強斗志。
詩句分析。
前二句點題,說明三年抗敵,今朝被捕,并將告別故鄉(xiāng)。三、四句言志,面對山河破碎,而自身已無用武之地。五、六兩句表示在就義之前的思鄉(xiāng)之情。末尾兩句預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會綿延下去,死后在天之靈,一定會看到祖國人民奮勇抗清的旗幟。最后兩句顯示出詩人至死不屈,希望復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種激昂慷慨的壯美風格。
關(guān)于詩歌的一些知識。
本課所選的三首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中有絕句和律詩之分,絕句中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之分;律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之分。本課三首詩都屬于律詩,律詩由八句組成,前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是對偶句。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宋代文學中以詞的成就最高。宋詞被后人尊奉為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駢文、唐之詩、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學瑰寶。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宋詞,作者分別是蘇軾和李清照。他們都是重要的宋詞作家,前者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后者是婉約派代表。他們的詞雖風格迥異,但都是詞中上品。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收獲知識。
(一)明確目標。
1.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背誦宋詞。
2.用朗誦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chuàng)造了許多潔凈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著一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xiàn)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xiàn)實終又回歸現(xiàn)實的歷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聞強識,詩文皆能。本詞寫在一個漫長的白天,適逢薄霧濃云,更加愁悶。盡管屋里燒著香料,在這重陽佳節(jié),睡在考究的寢帳里,半夜醒來感到周圍的涼氣侵入肌骨,精神和肉體都痛苦得難以承受。她在黃昏之后,借酒消愁,雖然有滿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過度傷感的時候,身體也像菊花那樣消瘦。整首詞圍著“愁”字作文章,緣于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識,讓學生背誦1-3冊學過的詞。(以小組為單位,哪組背的多,哪組獲勝)。
2.作者、背景介紹。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嘉v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諫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為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圣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徽宗時,遇赦召還,卒于常州。他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較擅長。有《東坡樂府》。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四
一個晴空萬里的清晨,一陣陣鳥鳴回響在虞山間。這時一個中年人從山下氣喘吁吁地走了上來,他邊用手打里散亂的頭發(fā)邊走進了山北麓路的一座寺院。
剛一進寺廟,他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他眼前是一大片高高的樹林,清晨的陽光透過葉間的空隙灑在地上,多么一副令人陶醉的景象。他又向前走去,眼前一條小路在林間彎彎曲曲地向前延伸,四周的密林使它多了幾分幽靜,忽然小路一下匯入了一片空場,使這位中年人眼前一亮,只見一座座禪房與一潭清澈的泉水,禪房四周花木盛開,綠意盎然,使其平增了一絲自然之美,而它不遠處的那潭碧水,倒映著天地,卻又清澈見底,更使人心中倍感空靈。這時不知哪里的鳥兒見了明媚的陽光,歡快地鳴叫起來,又快速地向遠方飛去了。
這一切都靜謐而空靈,使他陶醉其中,此時此刻,萬物也都沉靜了下來,似乎也為之動情。只有一陣陣輕輕的鐘磬之聲,仍在從古寺深處傳出。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五
首聯(lián)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lián)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jīng)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lián)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lián)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gòu)成了優(yōu)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lián)主要描寫靜景?!坝摹弊种赝怀隽舜司暗募澎o,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lián)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梢韵胂筮@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lián)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jié),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jié)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lián)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lián)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lián)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lián)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洹扒宄俊倍贮c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松剿碌挠难?。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坝奶帯庇撵o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吧焦狻鄙街械木吧??!皭偂保米鲃釉~,使……歡悅?!翱杖诵摹?,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蔽猜?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岸肌?,都,全部?!凹拧保澎o,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jīng)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jié)束。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六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lián)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背誦此詩。
理解詩的意境。
此詩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洹扒宄俊倍贮c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似粕剿碌挠难藕蛯庫o。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爸駨健保窳謪仓行÷??!坝奶帯庇撵o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史讀者贊賞的名句。“竹徑通幽處”,我們可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去描述詩意的書作“曲徑通幽處”。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吧焦狻鄙街械木吧!皭偂?,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熬恪?,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绊唷?,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jīng)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和擊磬表示開始和結(jié)束。
小結(jié):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背誦這首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七
清晨,天上下起一層薄薄的霧,我漫步在有些微微潮濕的路上。不知不覺中,我便走到一座寺廟前面,我抬起頭一看,上面寫著:興福寺。
走進這座古老的寺廟,太陽才剛剛升起。微弱的陽光透過薄霧,照在高高的山林中。
過了一會兒,霧全部散開了,太陽的光亮也由弱漸漸過渡到明亮,寺廟里的景物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我看的見,我的腳下有一條窄窄的小徑,這條小徑彎彎曲曲地通向幽靜的深處,在遠處有一片翠綠的竹林,竹下還有大片的花草,而在竹林之中,禪房在那兒靜靜地坐落著。
現(xiàn)在,太陽已經(jīng)完全暴露在我的視野之內(nèi),這下,美麗的事物就更清楚了。
山巒翠滴,光彩悅目,蔚藍的天空下有一片翠綠的竹林,竹林上停留著幾只可愛的小鳥,不時地傳來陣陣悅耳的歌聲。微風吹起,竹林發(fā)出刷刷的響聲,使人心曠神怡;看著碧綠的山和水,讓人去除塵世俗心。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一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fā)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shù)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lǐng)。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nèi)容充實、慷慨激昂,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社”領(lǐng)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的戰(zhàn)斗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總結(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lián)想,實現(xiàn)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zhuǎn)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xiàn)閱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2)《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一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yè),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昏庸的統(tǒng)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xiàn)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diào),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曲徑”一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huán)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huán)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二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寺,此時,旭日冉冉升起,陽光灑落在山林間。詩人沒有說“深林”,而是說“高林”這個充滿禪意的詞語,暗頌禪院,烘托了充滿禪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穿過寺中竹林間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講經(jīng)誦佛的禪房就在花木深處?!爸駨健?、“禪房”都是高潔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靜的氣氛。這是一個多么高潔幽美的環(huán)境啊,這不禁令詩人心情舒暢,陶醉其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人抬頭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陽光照射下,越發(fā)生機勃勃,鳥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歌唱。走到水潭邊,只見潭水清澈,倒映著周圍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著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塵雜念頓時消失殆盡?!皭偂焙汀翱铡倍际窃娙藘?nèi)心情感的直接表達。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詩人此刻靜靜地站在潭邊,周圍的所有聲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鐘聲,發(fā)出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空靈純凈的境界。詩人欣賞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卻塵世的意境,都表現(xiàn)了遁世絕俗的情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diào)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lián)用流水對,而次聯(lián)不對仗,是出于構(gòu)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gòu)思造意的優(yōu)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fā)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jié),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gòu)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shù)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保ā逗釉烙㈧`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gòu)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gòu)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lián),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jīng)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fā)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gòu)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yōu)閑適意的情調(diào),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yōu)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diào),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shù)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shù)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三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guān)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xiàn)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guān)資料。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古詩。現(xiàn)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二、解題。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fā)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shù)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lǐng)。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nèi)容充實、慷慨激昂,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社”領(lǐng)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的戰(zhàn)斗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總結(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yè),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昏庸的統(tǒng)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xiàn)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diào),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曲徑”一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huán)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huán)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頷聯(lián)“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直抒胸臆,抒發(fā)自己為革除弊事,不惜年過體衰,而反遭貶遷的憤慨之情。而尾聯(lián)“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則向侄孫傾吐凄楚難言的苦衷和憤激之情??梢詫ⅰ皺M”試著改為“阻”‘浮”“‘飄”“堆’等詞,但它們都不能表達出“橫”字所體現(xiàn)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啊畵怼弊忠部梢愿臑椤胺e”“壓”‘“蓋”等詞,也同樣表達不出“擁”字所賦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義。正是這兩個詞語的恰當運用,使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因遠離家鄉(xiāng)、路途艱險而無限的沉痛與悵惆。
有“泉路”“毅魄”“靈旗”幾個詞語。其意義都與‘死后”有關(guān),不過沒有絲毫的'畏懼,更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抗清事業(yè)的悔恨,而是充滿了戰(zhàn)斗的豪情、英雄的氣概。
四、布置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完成了背誦,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課下希望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1.搜集唐代田園派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及抗日將領(lǐng)吉鴻昌的絕筆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BR> 看三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用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武的《水調(diào)歌頭》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說:由李白的詩歌導入,自然地由詩歌的學習過渡為對詞的學習,并明確了兩首詞的主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二、解題。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chǎn)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泥產(chǎn)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xiàn)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有詞牌,規(guī)定著詞作的句數(shù)、字數(shù)及音律。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jié)。
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讀,為下面的研讀作好準備。)。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l)《水調(diào)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中秋佳節(jié),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zhì)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鞍丫啤薄皻w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解說:對作品從整體與細節(jié)上做分析評價,切實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風格。)。
天氣的沉悶難受,白晝的漫長難消,夜半的涼透驚覺,這一切又恰逢重陽佳節(jié),熱鬧喧騰的節(jié)日氣氛更增添了女詞人的寂寞惆悵,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詞中所說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秉S昏時節(jié),東籬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難以慰藉這位形影相吊的少婦。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將以遺所思”,而“路遠莫致之”。結(jié)尾三句真實地寫出了“為伊消得人推悴”的狀況,相思之傷人正如西風吹落花。詞句寫盡了對丈夫的深沉思念,滿懷的離愁寫得含蓄深婉。
(解說:學習詞作中借環(huán)境烘托與人物行動來渲染、暗示心理的寫法。)。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睂⑷耸赖木酆想x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弊髡咴谠~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qū)τH人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fā)難,進而自我安慰、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解說:詞風的豪放正是作者為人曠達的表現(xiàn),“文如其人”,通過作品風格了解作者品性。)(2)對《醉花陰》首句中“薄霧濃云”的意思有兩種理解,有人認為是寫天氣,“霧”與“云”都是天空中真實存在的;有人說“霧”與“云”
實際是寫焚香而生的煙氣。你同意哪種說法,談一談自己的理由。
(解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教師不用統(tǒng)一的觀點作限制。)。
四、布置作業(yè)。
1.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將本文同《江城子》作比較閱讀。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四
認知目標:1、學習并掌握朗讀詩歌的方法,了解詩歌大意。
2、反復誦讀,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分析詩的意蘊。
能力目標:1、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詩的能力。
2、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1、體會詩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隱逸情懷。
:明確朗讀詩歌的方法,并根據(jù)自己對本詩的感悟來創(chuàng)造性誦讀這首詩。
:理解詩的意境。
(一)、簡單介紹作者常建,導入新課。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蛘f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官盱眙尉。后隱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場通聲氣,交游中無達官貴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齡外也無知名之士。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而自然,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
他的詩現(xiàn)存57首。數(shù)量雖不多,而"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庫全書總目》)。詩的題材比較狹隘,雖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邊塞詩,但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詩派中曾有王、孟、儲、常之稱。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歐陽修特別欣賞其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lián),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賞析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歌意境。
1、學生散讀詩歌,圈點評注。
2、學生齊讀詩歌。
3、請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詩中哪兩句詩,并說說理由。(提示學生注意從詩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詞、詩句反映的意境、詩句體現(xiàn)的作者的情懷等角度來談喜歡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現(xiàn)了詩人在禪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脫俗的感受,表達了詩人對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脫離塵世的心愿。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5、學生再次帶著自己的感悟朗讀|、背誦詩歌,總結(jié)學古詩、讀古詩的方法。
(1)激情吟讀整體感知。
(2)細心品讀深化感知。
(3)背誦積累鞏固感知。
(三)、遷移擴展,學習王維的《過香積寺》。
1、學生散讀詩歌,借助所給資料了解詩的含義。
2、談談讀了詩歌后的體會。
(這是一首寫游覽的詩,主要在于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側(cè)寫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山寺之幽勝?!霸品濉薄ⅰ肮拍尽?、“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經(jīng)》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jīng)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gòu)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四)課后練習: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五
葉尖的露水落下,打濕了我的發(fā)梢。盡管是大清早,我不帶倦意的雙眼卻快活地將我?guī)нM了古老的寺院。初生的太陽,將山上的樹林映成了金紅色。
竹林半掩著鋪滿石子的小路,通向幽深處。我的腳踩在石子上,應合著鳥鳴咯吱咯吱響。陽光透過了禪房前后那繁茂又繽紛的花木,被打散成點點白色和淡黃,暗紅的光斑,落到了我的肩膀上,仿佛一些高深的佛法文字。
山光明媚,使得飛禽歡悅的上下旋轉(zhuǎn)飛翔。潭水清澈的能看清水底的白色石子和半透明的魚卵,仿佛洗凈了我來自紅塵的神智、心靈,甚至氣息。
瞬時一切都安靜了,只能聽見敲鐘擊磬那悠長的回聲。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六
清晨時分,我漫步在古寺中的一條小道上。初升的太陽緩緩地從地平線上升起,漸漸的出現(xiàn)在樹林上空。陽光點亮了淡紫色的天空,第一縷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照射在那滿地的落葉上,好似給大地披上了一件閃著金光的外套。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竹林間那條蜿蜒幽深的小路仿佛看不到盡頭,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著它消失在遠處那幽暗的地方。沒走多遠,便看到了僧侶們居住的禪房——被周圍的紅花綠柳掩映著,古老的氣氛彌漫開來,讓人覺得它是那般淡雅、寂靜。
山的無限風光與陽光相輝映,讓人感到耐人尋味。這里的景色使人心曠神怡。鳥兒像是遙相呼應般的忘我的唱著動聽的歌。樹下的潭水倒映著景色,在微風的吹動下波光粼粼。我深深的沉浸在這如癡如醉的美景里,無法自拔。
我不禁地與這迷人的景色融為了一體,安靜的享受這大自然帶來的無憂無慮。霎那間,萬物都靜謐了下來,只剩下僧人敲擊的鐘馨聲獨自悠揚。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七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guān)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xiàn)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guān)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古詩。現(xiàn)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二、解題。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八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guān)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xiàn)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guān)資料。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古詩。現(xiàn)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二、解題。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fā)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shù)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lǐng)。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nèi)容充實、慷慨激昂,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社”領(lǐng)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的戰(zhàn)斗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偨Y(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yè),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栌沟慕y(tǒng)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xiàn)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diào),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曲徑”一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huán)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huán)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頷聯(lián)“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直抒胸臆,抒發(fā)自己為革除弊事,不惜年過體衰,而反遭貶遷的憤慨之情。而尾聯(lián)“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則向侄孫傾吐凄楚難言的苦衷和憤激之情??梢詫ⅰ皺M”試著改為“阻”‘浮”“‘飄”“堆’等詞,但它們都不能表達出“橫”字所體現(xiàn)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擁”字也可以改為“積”“壓”‘“蓋”等詞,也同樣表達不出“擁”字所賦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義。正是這兩個詞語的恰當運用,使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因遠離家鄉(xiāng)、路途艱險而無限的沉痛與悵惆。
有“泉路”“毅魄”“靈旗”幾個詞語。其意義都與‘死后”有關(guān),不過沒有絲毫的畏懼,更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抗清事業(yè)的悔恨,而是充滿了戰(zhàn)斗的豪情、英雄的氣概。
四、布置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完成了背誦,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課下希望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1、搜集唐代田園派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及抗日將領(lǐng)吉鴻昌的絕筆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BR> 看三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是一首思鄉(xiāng)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用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武的《水調(diào)歌頭》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說:由李白的詩歌導入,自然地由詩歌的學習過渡為對詞的學習,并明確了兩首詞的主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二、解題。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chǎn)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泥產(chǎn)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xiàn)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有詞牌,規(guī)定著詞作的句數(shù)、字數(shù)及音律。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jié)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讀,為下面的研讀作好準備。)。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九
一、導入新課。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多有一種悠閑適意的情調(diào),但常建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不一樣,在優(yōu)游自得中寫詩人的心靈感悟,于禪宗佛音中凈化人的心靈,跟隨詩人一路行來,我們除了欣賞幽美絕世的自然風光,也時時沉浸在神與物游、情與景會的心靈世界當中,今天讓我們走進常建苦心孤詣為我們構(gòu)建的“另一個世界”吧。
1、朗讀指導。
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
(教學設想: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義劃分節(jié)奏,總結(jié)五律、七律的停頓規(guī)律。)。
2、整體感知。
破山寺指江蘇常熟興福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yōu)雅,藝術(shù)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3、作者簡介。
常建,生卒年不詳,長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與王昌齡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勝,過著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類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其實他對現(xiàn)實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責。有《常建集》。
4、品評賞析。
(1)開頭兩句點出了入寺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到了什么景色?
詩人在清晨來到興福寺??吹叫袢粘跎?,陽光照耀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里?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yōu)美景色后,產(chǎn)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詩對仗非常工整,這樣幽美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凈盡。
(5)整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lǐng)悟出了什么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卻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
5、品味名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BR> 這兩句詩中的景物描寫,平中見奇,“幽處”生輝。詩人沿著蜿蜒的竹林小徑前行,只見濃蔭蔽日,青苔滿地,于曲折幽深疑無路處,忽見花團錦簇中的后禪房。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這樣曲徑通幽的行程,使詩人驚嘆、陶醉。描繪小徑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實際上暗示出禪院遠離塵囂、深藏不露的特點,也烘托出詩人對唱經(jīng)禮佛生活的心向神往。
三、小結(jié)。
這首詩以凝練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
1.理解詩意、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部詩歌。
3.品味精妙的語言。
4.學習詩詞在內(nèi)容、形式上的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yǎng)誦讀能力,欣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和情感美。
學法引導。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3.識記理解和評價自己最喜愛的名句。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fā)的強烈感情。
難點:理解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和優(yōu)美的意境。
解決辦法:
1.古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nèi)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2.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作者簡介,前三首詩的欣賞。
第二課時作者簡介,后兩首詞的欣賞。
教具學具。
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朗讀比賽。
2.背誦比賽。
3.唐詩宋詞知識競賽。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chǎn)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詩人如滿天的星斗一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另外還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寫的《別云間》。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詩歌在內(nèi)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是詩人在遠貶至藍田關(guān)時,寫下的七律,詩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沉郁;《明云間》作于作者在云間被捕之際,悲壯、豪邁。
(三)教學過程。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都不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南)人。常自稱昌黎韓愈,后世也稱他為韓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寧武節(jié)度使判官。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上書請免徭役而貶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文學上既是唐代古文運動領(lǐng)袖又是著名詩人。他反對齊梁以來的浮華文風,力倡古文。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筆力雄健,氣勢雄偉,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韓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人。9歲能詩文,15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事敗之后,其父、師先后死難。夏完淳復入?yún)且总娭?,參謀軍事。軍敗后,流亡于江漢之間,繼續(xù)為抗清奔走。后為人告發(fā)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疇以其年幼,欲為他開脫,夏完淳痛罵不止,凜然就義,年僅17歲,他的詩歌表現(xiàn)出悲壯激越、高亢雄壯的風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和詩人。有《夏完淳集》。
2.詩歌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中考預測】。
1.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答:這首詩描繪了禪院幽靜、脫俗、自由、沒有人世煩惱的景象。
2.頸聯(lián)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極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詩人由于身處幽靜、脫俗、自由的禪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種種人世煩惱都除去、心胸寬闊、俗念頓消的純凈的感受生動地現(xiàn)出來。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清晨,我漫步在一條小道上,太陽已經(jīng)升起來了,遠處,一座古寺在竹林中若隱若現(xiàn)。我很是驚訝,心想:這里居然有一所古寺,以前來散步時為何沒有發(fā)現(xiàn)?我快步向前,寺院漸漸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敲了敲門,沒有人應答。我便推門走進這寺院中。朝陽射下來的點點光芒,映照著肅穆的高林,讓人感到十分的莊重。
猛然,在寺院的竹林深處,我發(fā)現(xiàn)了一條小路。陽光透過竹葉在路上留下斑斑點點,一陣風吹來,竹子微微晃動,竹葉翩翩起舞,路上的斑點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我望著小路遠處,卻是一眼望不到頭,花木掩映著的經(jīng)房更顯得分外幽靜。
我緩緩地走在小路上,觀賞者那被譽為四君子的――竹子。聽著風吹過竹葉發(fā)出的輕響,呼吸著竹林中的新鮮空氣,欣賞著古寺在陽光下的身姿。忽然,一只不知名的鳥兒婉轉(zhuǎn)的啼叫起來,在青山綠葉的光彩中歡聲歌唱,歌聲時而快時而緩,時而好似涓涓溪流,時而好似滾滾波濤。我停下腳步,細聽這只鳥兒的歌聲,忘記了自己。清潭照影,在我的心里頓時一片空靈。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三
整體感知: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宋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yōu)雅。
設計問題:
(1)開頭兩句點出了人寺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人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里?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唱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
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yōu)美環(huán)境后,產(chǎn)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話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句子,這樣幽美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凈盡。
(5)詩的后兩句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這時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聲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6)全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lǐng)悟出了什么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本詩的.寫作背景: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nèi)”,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城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講讀前兩句,提問:
(1)這兩句點明了什么?明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同時也有雖遭禍被貶亦無怨無悔。
(2)開頭這兩句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說說有什么作用?明確:“朝一夕”說明了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外。
(3)詩的三、四句表現(xiàn)了韓愈怎樣的性格?明確: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表現(xiàn)了韓愈剛直不阿的性格。
(4)詩的五、六句是描寫什么的?作者借寫景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是描寫環(huán)境的。云彩濃重橫在秦嶺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藍田關(guān),連我騎的馬都不前行。“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看不見家,也看不見京城,他此時不獨系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guān),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難險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表達了作者凄楚的激憤之情。
(6)詩中運用了哪些對比手法?明確:“朝奏”和“夕貶”;“九重天”和“路八千”。
(7)詩中有沒有對偶句,請找出來。
“云橫秦嶺家何在”與“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8)詩中“橫”和“擁”字用得較有意境,說說這樣用的好處。明確:“橫”狀廣度,“擁”狀高度,故全詩氣勢磅礴。
(9)說說你最欣賞哪句詩,為什么?
《別云間》。
創(chuàng)作背景:《別云間》一詩,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義當年寫的。當年夏季,作者在家鄉(xiāng)被捕,此詩寫于解往南京、告別家鄉(xiāng)之際。本詩除對故鄉(xiāng)表示依戀之外,著重寫他抗清失敗的悲憤與至死不屈的頑強斗志。
詩句分析。
前二句點題,說明三年抗敵,今朝被捕,并將告別故鄉(xiāng)。三、四句言志,面對山河破碎,而自身已無用武之地。五、六兩句表示在就義之前的思鄉(xiāng)之情。末尾兩句預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會綿延下去,死后在天之靈,一定會看到祖國人民奮勇抗清的旗幟。最后兩句顯示出詩人至死不屈,希望復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種激昂慷慨的壯美風格。
關(guān)于詩歌的一些知識。
本課所選的三首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中有絕句和律詩之分,絕句中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之分;律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之分。本課三首詩都屬于律詩,律詩由八句組成,前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是對偶句。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宋代文學中以詞的成就最高。宋詞被后人尊奉為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駢文、唐之詩、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學瑰寶。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宋詞,作者分別是蘇軾和李清照。他們都是重要的宋詞作家,前者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后者是婉約派代表。他們的詞雖風格迥異,但都是詞中上品。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收獲知識。
(一)明確目標。
1.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背誦宋詞。
2.用朗誦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chuàng)造了許多潔凈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著一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xiàn)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xiàn)實終又回歸現(xiàn)實的歷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聞強識,詩文皆能。本詞寫在一個漫長的白天,適逢薄霧濃云,更加愁悶。盡管屋里燒著香料,在這重陽佳節(jié),睡在考究的寢帳里,半夜醒來感到周圍的涼氣侵入肌骨,精神和肉體都痛苦得難以承受。她在黃昏之后,借酒消愁,雖然有滿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過度傷感的時候,身體也像菊花那樣消瘦。整首詞圍著“愁”字作文章,緣于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識,讓學生背誦1-3冊學過的詞。(以小組為單位,哪組背的多,哪組獲勝)。
2.作者、背景介紹。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嘉v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諫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為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圣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徽宗時,遇赦召還,卒于常州。他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較擅長。有《東坡樂府》。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四
一個晴空萬里的清晨,一陣陣鳥鳴回響在虞山間。這時一個中年人從山下氣喘吁吁地走了上來,他邊用手打里散亂的頭發(fā)邊走進了山北麓路的一座寺院。
剛一進寺廟,他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他眼前是一大片高高的樹林,清晨的陽光透過葉間的空隙灑在地上,多么一副令人陶醉的景象。他又向前走去,眼前一條小路在林間彎彎曲曲地向前延伸,四周的密林使它多了幾分幽靜,忽然小路一下匯入了一片空場,使這位中年人眼前一亮,只見一座座禪房與一潭清澈的泉水,禪房四周花木盛開,綠意盎然,使其平增了一絲自然之美,而它不遠處的那潭碧水,倒映著天地,卻又清澈見底,更使人心中倍感空靈。這時不知哪里的鳥兒見了明媚的陽光,歡快地鳴叫起來,又快速地向遠方飛去了。
這一切都靜謐而空靈,使他陶醉其中,此時此刻,萬物也都沉靜了下來,似乎也為之動情。只有一陣陣輕輕的鐘磬之聲,仍在從古寺深處傳出。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五
首聯(lián)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lián)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jīng)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lián)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lián)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gòu)成了優(yōu)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lián)主要描寫靜景?!坝摹弊种赝怀隽舜司暗募澎o,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lián)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梢韵胂筮@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lián)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jié),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jié)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lián)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lián)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lián)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lián)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洹扒宄俊倍贮c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松剿碌挠难?。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坝奶帯庇撵o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吧焦狻鄙街械木吧??!皭偂保米鲃釉~,使……歡悅?!翱杖诵摹?,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蔽猜?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岸肌?,都,全部?!凹拧保澎o,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jīng)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jié)束。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六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lián)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背誦此詩。
理解詩的意境。
此詩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洹扒宄俊倍贮c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似粕剿碌挠难藕蛯庫o。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爸駨健保窳謪仓行÷??!坝奶帯庇撵o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史讀者贊賞的名句。“竹徑通幽處”,我們可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去描述詩意的書作“曲徑通幽處”。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吧焦狻鄙街械木吧!皭偂?,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熬恪?,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绊唷?,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jīng)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和擊磬表示開始和結(jié)束。
小結(jié):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背誦這首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篇十七
清晨,天上下起一層薄薄的霧,我漫步在有些微微潮濕的路上。不知不覺中,我便走到一座寺廟前面,我抬起頭一看,上面寫著:興福寺。
走進這座古老的寺廟,太陽才剛剛升起。微弱的陽光透過薄霧,照在高高的山林中。
過了一會兒,霧全部散開了,太陽的光亮也由弱漸漸過渡到明亮,寺廟里的景物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我看的見,我的腳下有一條窄窄的小徑,這條小徑彎彎曲曲地通向幽靜的深處,在遠處有一片翠綠的竹林,竹下還有大片的花草,而在竹林之中,禪房在那兒靜靜地坐落著。
現(xiàn)在,太陽已經(jīng)完全暴露在我的視野之內(nèi),這下,美麗的事物就更清楚了。
山巒翠滴,光彩悅目,蔚藍的天空下有一片翠綠的竹林,竹林上停留著幾只可愛的小鳥,不時地傳來陣陣悅耳的歌聲。微風吹起,竹林發(fā)出刷刷的響聲,使人心曠神怡;看著碧綠的山和水,讓人去除塵世俗心。